三七高炮催化冰雹云两次试验对比分析

三七高炮催化冰雹云两次试验对比分析

一、两次三七高炮催化雹云试验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郑博华,朱思华[1](2020)在《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物理统计评估方法运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利用与反映冰雹云发展强度直接有关的最大雷达回波顶高、回波最强中心强度和40 d BZ回波强度顶高等雷达回波参数特征,采用物理统计学方法,针对2004—2005年新疆天山西部昭苏盆地和北疆沿天山东部的五家渠垦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两地人工防雹作业效果显着性水平α分别为0.077和0.01。一般α=0.05为显着。因此,两地人工防雹作业效果分别为接近显着和十分显着。人工防雹作业有效率分别为38.9%和75%。

孟繁超[2](2020)在《基于WebGIS的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是气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支撑,是提高人影作业指挥效率和科技水平的有力保障。目前人影业务系统类型各异,大多自成体系,信息共享困难,导致人影工作处于“一套业务、多套系统”的现状。如何建设一套支撑省级人影业务现代化发展、实现全省各级人影业务指挥的上下互通、功能互补、规范集约的综合性业务系统是当前各省人影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为研究对象,参考《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指南》(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2017),结合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了人影业务、系统功能、系统性能三个方面的需求;本着集约化原则,构建了集基础业务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作业采集数据、特种观测数据、值班日志数据、系统管理数据等于一体的人影综合业务数据库;基于前后端分离和模块化架构思想,设计了包含业务信息管理、作业决策指挥、作业信息采集、特种数据展示、值班日志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等六大模块的人影综合业务系统;针对实时观测资料处理展示需求,提出了文件实时监控、数据库定时同步、多线程并行处理的处理策略,设计了具体可行的特种观测数据实时处理方案,探索了特种观测数据集成展示机制,研究了飞机作业轨迹实时显示技术路线;综合使用Java Web和WebGIS技术,基于Spring Boot开源框架实现了系统功能。本文建立的省级人影综合业务系统,整合了省级已有的人影业务,打通了以往各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系统间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提高了人影工作的科技水平。系统已在全省各级人影部门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刘春文,金文杰,尹丽云,蒙曙光,孙玲[3](2019)在《云南高炮与火箭防雹作业效果对比试验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在云南冰雹多发区的玉溪市和曲靖市的人工防雹作业点,2015年在玉溪市江川区设置2个试验点,在曲靖市马龙县和麒麟区各设1个试验点,2016年在曲靖市沾益区增设2个试验点,共6个试验点开展高炮与火箭人工防雹的对比试验.对比试验分析表明:高炮与火箭人工防雹作业均对强对流云(雹云)具有抑制作用,作业后10~15 min的作业效果表现较为明显;对于相对较强的雹云,高炮作业的抑制效果表现更好.

郑博华,李斌[4](2019)在《一种与作业效率相关的人工防雹物理检验方法的探究》文中提出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NECP逐6 h再分析资料,基于数学算法分析了2011年5月24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一次防雹作业过程的物理参数动态变化。使用编程软件解析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用递推、排序、深度优先搜索等算法计算冰雹云"体积",模拟冰雹云"形态",发现体积为极大值时,冰雹云呈上宽下窄型。建立数学方程与数学拟合多项式,一次方程斜率可近似反映冰雹云生长速率、衰减速率和单位时间内地面作业速率,拐点可作为区分冰雹云生长过程与衰减过程的临界点,结果表明:衰减与生长速率、衰减与作业速率比值越大,防雹作业效果越显着。根据不同高度层的斜率值可推断:仰角越大,斜率值越大,即随着碘化银增量的不断增加,冰雹云最先从顶部塌陷,且塌陷的速率最快。上述数理模型对识别早期雹云、何时开展人影作业、选取作业方位角以及合理使用作业剂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郑飒飒,刘东升,邹勇,余芳[5](2017)在《西昌一次降雹过程的催化数值模拟》文中提出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13年4月29日西昌一次降雹过程进行催化数值模拟,根据碘化银的催化时间、催化高度、催化用量和催化方式开展一系列防雹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催化时间、催化剂量、催化位置及催化方式,可以达到最佳防雹效果;通过对催化例和未催化例的冰雹形成机制对比分析得出,在播撒碘化银后,激发了"有利竞争",雹块不能长大;霰胚的减少及冰雹碰并云水的减少,导致降雹减少。

李大鹏[6](2017)在《防雹作业效果评估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我国在人工防雹作业的规模上已位居世界前列,在消雹理论和规模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进行有效的作业,使用合理的用弹量,并进行准确的、大规模的评估,已是人工消雹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在我国的广泛布设和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的开发和广泛使用,使得防雹作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得以提高。而防雹工作评估还多是工作人员将消雹前后时刻雹云单体进行人工跟踪,相对落后。在防雹效果的评估过程中,单体选取和跟踪往往是人工对比相关时刻的雷达图,手动分析出单体走势,并将相应的单体参数进行整理,较为繁琐,评估效率低下。由于缺少辅助评估软件,自动化程度差,工作人员难以对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评估,只能选特定的几个进行分析。防雹作业效果评估平台是帮助工作人员分析防雹作业效果的有力工具。本系统的实现是在历史防雹作业过程中,通过相关时刻雷达基数据进行冰雹识别,相邻时刻单体跟踪,并利用数据库技术对雹云参数数据进行管理,实现消雹前后雹云单体自动跟踪,量化评估消雹前后雹云单体变化,实现防雹作业的三维可视化,建立易于人机交互的防雹作业效果分析平台,并实现业务化运行,在此基础上根据消雹历史数据,评估防雹效果,反馈智能防雹作业决策。根据系统设计的模块化要求,该系统可以分为:冰雹自动识别、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平台、前后时刻单体跟踪、作业效果评估、防雹作业轨迹的三维显示六大功能部分。本文依照软件设计流程和分功能模块的方法进行了防雹作业效果评估平台的软件需求分析、数据库开发、评估平台功能实现等工作。该系统实现了防雹作业效果的自动评估,实用性强。在效果评估方面,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如防雹作业后是否降雹、雹云特征参数的弱化程度等。另外,防雹作业轨迹的三维显示工作,将目标单体、作业轨迹进行三维显示,显示单体结构与炮弹的击中部位,为作业目标的位置、作业目标的击中与否提供直观的判断依据。防雹作业效果评估平台的建立,将为调整防雹作业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使作业方位角、仰角和作业炮弹用量更加科学化。

于雪涛[7](2014)在《基于GIS的冰雹探测及预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冰雹探测及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效性,本文以福建省为主要研究区,采用雷达数据、探空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主要研究了基于GIS的冰雹探测及预警方法。首先采用射束高度图和本文提出的波束照射强度分布图全面评估了福建省区域内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覆盖情况和探测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气象要素数据和探空数据,根据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气象要素因子进行三维扩展,建立了三维的气象要素场;并改进SCIT算法,实现了三维风暴体的识别及在气象要素场辅助作用下的跟踪。采用颜色自相关图模型和灰度共生矩阵模型提取冰雹云雷达回波内容特征,提出了典型冰雹云回波的匹配计算方法。最后采用GIS技术,改进了WSR-88D冰雹探测算法,使算法增加了降雹范围预报产品,实现了冰雹预警范围及预警结果在具有详细位置信息的地理地图中的显示与分析。

段艺萍[8](2014)在《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组网的人影作业指标判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格点数据资料进行区域雷达组网试验,对冰雹云回波、可降水云回波等人工影响天气可作业区域进行识别,提取不同类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标判据,形成模糊逻辑判断方法,确定人影作业区域并对其运动轨迹进行外推预报。将识别区域转换成人影作业炮点,同时计算作业的方位和仰角,并通过个例分析了其方法的合理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冰雹云的雷达三维拼图反射率分布形态特征,提出在人工防雹作业中识别冰雹云的6个候选指标,它们分别是:三维组网最大反射率因子Zmax、三维组网云回波顶高ET、三维组网最大反射率回波顶高Hmax、三维组网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三维组网VIL密度VILD、三维组网VIL跃增值△VIL,并给出时空分布不同及降雹或降雨等不同云型的人工防雹指标判据。(2)通过三维雷达反射率资料提取人工增(消)雨作业指标,提出在人工增(消)雨作业中识别可降雨云的4个候选指标,分别是:三维格点组合反射率CR、三维格点云回波顶高ET、三维格点最大反射率回波顶高Hmax、三维格点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并给出时空分布及降雨强度不同的云型的人工增(消)雨指标判据。考虑了三维组网反射率等参数的三维形态分布特性,解决了天气雷达基本雷达产品的二维形态中云型误判以及采用动力污染增(消)雨的局限性等问题。(3)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数据应用SCIT (The Stor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算法实现风暴跟踪并计算得到以上指标值,形成模糊逻辑判断方法,用多个防雹作业个例进行了三维风暴单体的识别试验,以地面降雹观测数据为主要依据,并将模拟识别可作业风暴单体与实际降雹区域进行对比,同时计算防雹作业的方位和仰角,分析表明可以较好地识别大部分可作业冰雹云,跟踪模拟效果较好,便于人影防雹作业的业务应用。将识别的冰雹云转换成可作业炮点并与实际作业炮点对比,对比分析表明方法合理,并对作业炮点的选择有较好的参考作用。(4)人工防雹方面,计算各可作业单体对应的作业炮点时,考虑了海拔高度和地球曲率半径等地形参数的影响,人工防雹方面同时考虑各三维风暴单体的最大回波半径作为每个炮点的射程计算因素,有利于人影业务平台实时调度的规范化和作业准确率的提高。

布亚林[9](2012)在《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活动在各级气象部门广泛开展。在地市级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主要是通过高炮、火箭、地面燃烧炉等设备将催化剂播散到云层中来实现的。传统的工作模式中,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调度的信息主要依托指挥人员手工分析资料后,通过电话、无线电台等工具进行传输;各级作业指挥调度人员之间也主要通过口头传递和手写记录的方式完成指令的下达和反馈。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作业的频次不断增多,传统的电话、电台等通讯方式和手工分析、口头传递指令的作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成为制约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服务效益提高的瓶颈。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传统作业模式,三门峡市气象局基于GIS开发了一套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本系统是基于最新的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面向地市级、县级作业指挥和基层炮点作业实施的具体需求,研制与开发的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指挥系统软件通过气象局内部网络实时获取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卫星等产品资料,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后,采用GIS技术实现气象数据与地理信息在指挥平台中的叠加显示,为作业指挥人员提供决策气象数据支持。指挥人员在利用气象相关数据和地理沙盘模型分析确定作业的区域和时间后,系统软件会根据预先设定条件自动为炮点作业人员生成详细的作业参数,并将作业指令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语音大喇叭等方式传递给一线作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作业指导性和调度实时性。系统利用安装在具有独立公网IP地址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对来自指挥中心和作业炮点的作业指令及回执信息进行接收,通过数据校验后转发到相应的目的地。系统硬件主要包括用于辅助指挥的地理沙盘模型和手机、语音大喇叭、LED电子显示屏等指令接收终端,指令接收终端通过GPRS网络连接到系统服务器上,对指挥中心发布的作业指令及时接收显示,对作业人员发布的回执信息及时反馈到指挥中心。本文重点对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在GIS中的图形显示功能和地理沙盘模型辅助指挥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已经在三门峡市气象局和所辖县气象局投入业务应用,在运行过程中稳定可靠、指令接收及时,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下一步建立大规模的省、地、县三级高炮、火箭协同作业指挥体系奠定了基础,基本达到了预定的设计目标。

薛建军[10](2012)在《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人工影响天气是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和投入力度均居世界首位。自1956年以来,气象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该项工作理论和装备的研究,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成果以推广,“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颁布的气象发展规划(2012-2015)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这一复杂大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SOA的框架方案,开发设计一种能够以实时监测、信息加工、作业决策和效果评估为核心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当前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的业务需求,给出系统功能设计和工艺流程。利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和Web Service技术,设计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综合业务平台基础框架,进行该框架在WebGIS平台上开发与集成,完成大系统的体系结构、业务流程设计,探讨了系统数据管理与表达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详细功能模块和WebService设计。2.利用ArcGIS9.3系列软件,在.NET下使用Visual Studio2008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实现:①研究实时气象资料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处理策略与方法,提出实时与非确定时和多线程优化处理的方法,完成对常规台站资料、雷达资料、探空资料进行高效综合处理,设计开发了实时资料处理子系统;②研究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中地理信息表达、数据分析、作业派车调度、通信指挥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开发省级决策指挥子系统;③研究总结了统计检验回归试验的要点,设计开发基于统计检验的效果评估子系统;④研究制定各子系统基于WebGIS平台开发集成方案,实现了某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原型系统。文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子系统已投入到国内部分气象部门试运行,实际运行效果良好。本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对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业务技术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二、两次三七高炮催化雹云试验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次三七高炮催化雹云试验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物理统计评估方法运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人工防雹作业前后的回波参数值计算
    2.2 计算回波参数综合值
    2.3 显着性检验
    2.4 防雹作业效果估计
3 讨论
4 结论

(2)基于WebGIS的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理论技术基础
    2.1 人工影响天气基本原理
    2.2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流程
    2.3 数据库技术
    2.4 Java Web技术
    2.5 WebGIS技术
    2.6 Spring Boot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业务需求分析
    3.2 功能需求分析
    3.3 性能需求分析
    3.4 体系结构设计
    3.5 数据库设计
    3.6 功能设计
    3.7 接口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1 实时观测资料获取处理技术
    4.2 特种观测数据集成展示技术
    4.3 飞机作业轨迹实时显示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实现
    5.1 值班日志管理
    5.2 业务信息管理
    5.3 作业决策指挥
    5.4 作业信息采集
    5.5 特种数据展示
    5.6 系统后台管理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一种与作业效率相关的人工防雹物理检验方法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冰雹天气概况
2 防雹作业效果分析
    2.1 防雹作业效果检验方法
    2.2 核心算法的设计
    2.3 数学关系的推算
3 结论

(5)西昌一次降雹过程的催化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模拟雹云
3 催化试验
    3.1 催化时间试验
    3.2 催化剂量试验
    3.3 催化高度试验
    3.4 催化方式试验
4 催化试验微物理过程
5 结论

(6)防雹作业效果评估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
    2.1 数据库相关理论
        2.1.1 SQL简介与MySQL数据库
        2.1.2 关系型数据库
        2.1.3 数据库设计方法
        2.1.4 数据库优化方法
    2.2 防雹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2.2.1 防雹信息数据库需求分析
        2.2.2 数据资料分析
        2.2.3 防雹信息数据库结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体跟踪与查询设计方案
    3.1 雹云自动识别
    3.2 相邻时刻单体追踪
    3.3 非相邻时刻的单体跟踪
        3.3.1 相邻时刻单体跟踪数据预处理
        3.3.2 跟踪查询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基础工作
        4.1.1 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4.1.2 软件各功能需求分析
    4.2 数据库管理平台模块
        4.2.1 数据库开发部分
        4.2.2 登录功能设计
        4.2.3 导入功能设计
        4.2.4 查询功能设计
        4.2.5 数据备份与还原
    4.3 作业评估模块
        4.3.1 单体跟踪部分
        4.3.2 雹云参数对比
        4.3.3 消雹轨迹
    4.4 辅助功能及数据显示
        4.4.1 数据显示
        4.4.2 系统界面
        4.4.3 软件登录模块
        4.4.4 用户信息管理
        4.4.5 数据库目录显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GIS的冰雹探测及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DEM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探测能力评估
    2.1 引言
    2.2 研究资料选取
    2.3 雷达探测能力分析
        2.3.1 射束高度图
        2.3.2 波束照射强度分布图
    2.4 探测指标评估
        2.4.1 雷达覆盖比和高度--面积指数
        2.4.2 雷达能量损失比
        2.4.3 福建省天气雷达覆盖情况
    2.5 本章小结
3 气象要素因子的三维扩展方法
    3.1 引言
    3.2 气象数据介绍
        3.2.1 气象要素数据
        3.2.2 探空数据
    3.3 扩展方法
        3.3.1 二维扩展
        3.3.2 三维扩展
        3.3.3 误差分析
    3.4 扩展方法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三维风暴体的识别与跟踪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风暴的识别
        4.2.1 风暴段的搜索
        4.2.2 风暴分量的合成
        4.2.3 风暴单体的组合
    4.3 风暴的跟踪
    4.4 算法的验证与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冰雹云雷达回波的特征匹配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冰雹云的回波特征
        5.2.1 强度特征
        5.2.2 纹理特征
        5.2.3 形态特征
    5.3 回波特征的匹配方法
        5.3.1 基于模板的匹配
        5.3.2 基于特征的匹配
    5.4 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5.4.1 模板匹配法的验证
        5.4.2 强度特征匹配法的验证
        5.4.3 纹理特征匹配法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WSR-88D冰雹探测算法的改进与应用
    6.1 引言
    6.2 改进的冰雹探测算法
        6.2.1 任意大小冰雹的探测算法
        6.2.2 强冰雹的探测算法
        6.2.3 降雹范围预报
    6.3 算法的应用与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组网的人影作业指标判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人影作业指标应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工防雹作业指标判据选取及分析
    2.1 降雹过程资料及资料预处理
        2.1.1 雷达基数据及三维数字组网雷达拼图数据
        2.1.2 地面观测实况资料
    2.2 冰雹云的识别和人工防雹作业候选预警指标及判据提取方法
        2.2.1 对流风暴单体最强反射率因子Zmax
        2.2.2 对流风暴单体回波顶高ET
        2.2.3 对流风暴单体最强回波顶高Hmax
        2.2.4 对流风暴单体最大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
        2.2.5 对流风暴单体VIL密度VILD
        2.2.6 对流风暴单体VIL的跃增值△VIL
    2.3 候选作业指标的计算、统计和识别方法
        2.3.1 作业指标参数的计算
        2.3.2 作业指标参数的统计和识别方法
    2.4 识别结果及个例分析
        2.4.1 2011年6月11日降雹识别结果分析
        2.4.2 2012年6月13日降雹识别结果分析
        2.4.3 2013年3月19-20日个例分析
        2.4.4 降雹云影响炮点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增(消)雨作业指标及判据选取分析
    3.1 人工增(消)雨过程资料来源及预处理
        3.1.1 雷达基数据及三维数字组网雷达拼图数据
        3.1.2 地面观测实况资料
    3.2 人工增(消)雨作业候选预警指标及判据提取方法
        3.2.1 各格点组合反射率回波强度CR
        3.2.2 各格点回波顶高度ET
        3.2.3 各格点最强回波顶高度Hmax
        3.2.4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
    3.3 候选作业指标的计算、统计和识别方法
    3.4 人工增(消)雨作业指标分析与实际作业个例分析
        3.4.1 人工增雨个例1模拟结果与实际作业情况对比分析
        3.4.2 城市人工消雨个例2模拟结果与实际作业情况对比分析
        3.4.3 城市人工消雨个例3模拟结果与实际作业情况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后记

(9)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总体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系统特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理论介绍
    2.1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及业务流程
        2.1.1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物理依据
        2.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业务流程
    2.2 气象观测资料
        2.2.1 卫星资料
        2.2.2 探空资料
        2.2.3 MICAPS 系统资料
    2.3 雷达探测资料
    2.4 计算机网络技术
        2.4.1 VPN
        2.4.2 ODBC
    2.5 移动通讯技术
        2.5.1 GPRS
        2.5.2 GSM 短消息(SMS)
        2.5.3 SOCKET 通信技术
    2.6 SQL Server 数据库
    2.7 计算机编程软件
        2.7.1 Visual Basic
        2.7.2 Visual C#.NET
        2.7.3 ArcGIS Engine
    2.8 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系统建设目的
        3.1.2 系统建设内容
        3.1.3 系统关键
        3.1.4 对应措施
        3.1.5 实施方案
    3.2 系统需求概述
        3.2.1 作业指挥端
        3.2.2 作业前端
    3.3 需求说明
        3.3.1 地级指挥系统
        3.3.2 县级指挥系统
        3.3.3 作业前端系统
    3.4 功能说明
        3.4.1 功能描述
        3.4.2 性能要求
        3.4.3 数据库要求
        3.4.4 运行环境
    3.5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模块设计
        4.2.1 作业指挥系统
        4.2.2 指令服务器
        4.2.3 炮点前端系统
    4.3 系统流程设计
        4.3.1 指挥工作流程
        4.3.2 指令服务流程
        4.3.3 前端工作流程
    4.4 数据库设计
        4.4.1 系统中使用的数据分析
        4.4.2 指挥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5.1 指挥系统实现
        5.1.1 总体实现目标
        5.1.2 各模块重点开发内容
    5.2 基于 ArcGIS 的气象信息数据显示功能实现
        5.2.1 地理信息图形的显示与控制功能实现
        5.2.2 气象观测要素数据图层显示功能实现
    5.3 基于 ArcGIS 的雷达数据处理显示及作业区自动识别
        5.3.1 雷达产品数据处理显示
        5.3.2 雷达数据自动分析预警模型的建立
    5.4 实时指挥模块作业指标分析
        5.4.1 指标分析流程
        5.4.2 作业指标分析
    5.5 地理沙盘模型辅助指挥功能实现
        5.5.1 地理沙盘模型
        5.5.2 前置控制系统设计开发
        5.5.3 VB 编程实现串行通信
        5.5.4 单片机实现串口通信
    5.6 作业效果评估模块的实现
        5.6.1 防雹效果评估的依据
        5.6.2 增雨效果评估的依据
        5.6.3 作业效果对比区试验
    5.7 指令服务器实现
        5.7.1 通讯信息
        5.7.2 通讯过程
        5.7.3 登录
        5.7.4 心跳包机制
    5.8 前端系统实现
        5.8.1 前端系统描述
        5.8.2 前端系统功能
        5.8.3 电子显示屏技术指标
        5.8.4 预警语音大喇叭技术指标
        5.8.5 与移动公司通信的 DTU 参数设置
    5.9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关键理论技术介绍
    2.1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2.2 WebGIS技术
        2.2.1 GIS与WebGIS
        2.2.2 WebGIS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2.2.3 WebGIS开发平台
    2.3 SOA和Web Service
    2.4. NET下Web Service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框架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设计
    3.3 系统设计工艺
    3.4 基于SOA的人工影响天气平台框架分析与集成
    3.5 WebGIS平台下基础框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影响天气实时气象资料处理研究
    4.1 实时气象资料处理研究
        4.1.1 实时与非确定时处理策略
        4.1.2 实时资料多线程优化处理
    4.2 气象常规报文资料处理
        4.2.1 常规报文资料格式
        4.2.2 常规报文资料处理方法
    4.3 气象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
        4.3.1 多普勒雷达数据格式
        4.3.2 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方法
    4.4 探空资料处理
        4.4.1 探空资料格式
        4.4.2 探空资料处理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WebGIS某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1.2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5.1.3 系统数据管理与表达
    5.2 系统详细设计
        5.2.1 系统逻辑结构
        5.2.2 系统功能设计
        5.2.3 系统的WebService设计
        5.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实时资料处理子系统
        5.3.2 决策指挥子系统
        5.3.3 效果评估子系统
        5.3.4 WebGIS平台系统集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两次三七高炮催化雹云试验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物理统计评估方法运用初探[J]. 李斌,郑博华,朱思华.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04)
  • [2]基于WebGIS的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孟繁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云南高炮与火箭防雹作业效果对比试验与分析[J]. 刘春文,金文杰,尹丽云,蒙曙光,孙玲.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4]一种与作业效率相关的人工防雹物理检验方法的探究[J]. 郑博华,李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02)
  • [5]西昌一次降雹过程的催化数值模拟[J]. 郑飒飒,刘东升,邹勇,余芳. 干旱气象, 2017(03)
  • [6]防雹作业效果评估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大鹏. 天津大学, 2017(06)
  • [7]基于GIS的冰雹探测及预警方法研究[D]. 于雪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2)
  • [8]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组网的人影作业指标判据研究[D]. 段艺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7)
  • [9]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布亚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 [10]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 薛建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标签:;  ;  ;  

三七高炮催化冰雹云两次试验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