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

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

一、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莫旭强,张良春[1](1983)在《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文中认为 十八世纪末期,欧洲语言学家发现了古印度语一梵语与大多数欧洲语言的亲缘关系。这一发现导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它标志着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新发现以及古印度语言学家对梵语所作的分析,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欧美现代语言学研究飞跃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是,有的语言学家却只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他们只谈梵语与欧洲语言的亲缘关系这一发现对历史比较语言学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忽略了梵语的语言分析方法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近十余年来,古印度语言学对当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受到了相当多的学者的重视。法国著名语言学家乔治·穆兰(George

陈思[2](2016)在《古印度语言学中的现代意识》文中指出古印度语言学虽然产生于公元前,但却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其起始时间和发展水平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究其原因,地理范围及民族特点形成多语言格局,多宗教形成不同的世界观,语言本体特征引发高度关注。古印度语言学不仅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也具有启发意义。

何伟,王连柱[3](2020)在《语言学流派及语言观的历史嬗变》文中研究表明在追溯世界语言研究3大传统、梳理7种主要语言学流派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交际工具观、自然生物观、符号系统观、天赋能力观、社会符号观和认知工具观6种语言观。从语言学流派及语言观的嬗变历程可知:人类需求、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发展及哲学社会思潮是语言学流派及语言观嬗变的主要影响因子;语言观体现"3大科学""3个世界",着眼自然、社会和人文3种属性;语言研究方法的流变蕴涵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思想的纷争与调和。探寻语言学流派及语言观的演化发展规律,有助于语言研究创新工作的开展,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并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

陈聪聪[4](2016)在《古印度语──梵语对欧美语言学的影响》文中指出直至19世纪初,正是因为对梵语研究的发现,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才得以诞生,随之才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语言学。本文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梵语及其产生,而后通过比较二者对某些语言问题的分析描写,探讨了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

王晓斌[5](2017)在《欧洲比较语言学史探索:17-18世纪》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自选项目“重建西方近代语言学史”的子课题之一。历史比较语言学是欧洲学界素来引以为的自豪,然而对其学术史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对18世纪末以前的沿革,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筚路蓝缕,做过一些开拓性研究。至于中国学界转述的,仍是此前西方学者的“局限式研究”,对一些新成果迟迟未能吸收。学术史研究需要大量文献,在纸质文本时代难免存在若干盲点和误区,甚至扭曲学术史。就印欧语系的发现和比较方法论的创立而言,囿于当时知识,先后受“德国民族主义”“英美民族主义”的驱动,误解尤为严重。坎农(1958,1990)、霍凯特(1964)、罗宾斯(1967,1987)等尚未认识到,只有查阅了威廉·琼斯(1786)之前语言比较的主要论著,在对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给琼斯演讲中的“相似-同源讲辞”以合适的定位。本专题首先对以往史家的比较语言学史论述加以梳理和剖析。其次,基于文献钩稽和参考已有成果,钩稽琼斯之前(18世纪末)语言历史比较的总体面貌,重点阐述以伯克斯洪为代表的荷兰学派所创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及其价值。然后,基于琼斯演讲(1784-1794)中的相关内容,揭示称其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不符合史实。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最早创立印欧语系假说(斯基泰假说,包括梵语)和比较方法论的是荷兰伯克斯洪(1647,1654);最早提出日耳曼音变定律的是荷兰凯特(1723);最早实地调研阿尔泰语、芬兰-乌戈尔语的是荷兰威特森(1692)、瑞典斯塔伦贝尔(1730)以及匈牙利沙伊诺维奇(1770);最早提出闪米特语族雏形的是德国莱布尼茨(1710),最早提出其谱系树模式的是荷兰斯库尔腾(1706-1738)。最早推测马达加斯加、东印度群岛和科科斯群岛诸语同源的是荷兰雷兰德(1708)。开启非洲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的是法国普罗亚特(1776);开启南美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是意大利杰里伊(1782);开启北美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是美国爱德华兹(1787)。2.《三周年演讲》(1786)是一位东方学家关于亚洲人种和民族的演讲,语言只是其研究工具之一。其中第10节(5句话)提及“相似-同源”(其他演讲中也有语言关系的论述),琼斯既未标榜此为首创,也未做过历史比较的任何实践,其讲辞依托的是此前的语言比较和梵文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核查可见:凡琼斯周年演讲(11次)中大体说对了的(如印欧语、芬兰-乌戈尔语等),都是前人已经提出的;凡琼斯周年演讲中大体说错了的(如藏语和汉语关系等),都是他臆想的,即前人尚未进一步研究的。由此考定:(1)不管对错与否,琼斯的这些说法一定参考了前人论著,尽管未列参考文献;(2)琼斯对语言比较并无具体实践,只是基于所见资料加上一些主观化理解,包括误解、曲解;(3)琼斯在语言比较理论方法上无任何原创性建树。3.采取鸟瞰式俯视,语言历史比较萌芽于威尔士(坎布伦西斯1194)、西班牙(罗德里库斯1243)、意大利(但丁 1305)和荷兰(阿格里科拉1479),经过早期探索,进入第二阶段词语和谐说(杰勒纽斯1537)。再进入第三阶段成熟期(本体论、方法论和音变定律),形成了语言历史比较的荷兰学派,尤其是伯克斯洪(1647,1654)创立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凯特(1723)发现了日耳曼历史音变定律。第四阶段即19世纪的德国学派,只是在研究规模上的拓展化和过程上的精细化,在理论方法上没有重大的原创性建树。4.语言历史比较的崛起,主要在于日耳曼(凯尔特)等民族意识的觉醒及寻根意识。在发现塔西陀(55-120)和帕特尔库鲁斯(约前19-后31)的论著后,当他们第一次读到其伟大领袖阿尔米纽斯(前18-后21)的事迹时,对自己的祖先越发敬重,更加热爱其本族语。他们要知道其祖先来自哪里,于是根据语言证据,参照历史和考古,推定其祖先来自黑海的斯基泰故乡。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成熟,并非像通常臆想的那样,基于大航海时代的语言大发现,更非18世纪后期多种词汇集的编撰或梵语的发现,而是源于欧洲学术发展的内在趋势,即文艺复兴前后的人文主义兴起,对古老欧洲民族文化(日耳曼/凯尔特)的重现发现。5.由于琼斯将语言关系置于《圣经》框架内,而符合当时一些学者的信念(先入为主),19世纪中期的三位英国学者(缪勒1851;匿名1866;法勒1869)为反对德国学者垄断历史比较而鼓吹琼斯的成就(三人成虎),再加上德国语言学史家(本费1869)的自吹自擂与对荷兰学者的诋毁(光环效应),以至于20世纪的一些学者将“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琼斯”奉为定论,并且反复夸大(从众效应),从而掩盖了荷兰学派的巨大成就,扭曲了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进程(定势效应)。然而,学术史就是学术史!凡模糊不清的务必彻底澄清,凡是非颠倒的务必正本清源。关键在于,研究学术史要克服主观信念(盲从陈说,排斥新论),坚持基于客观史实(依据新发现资料修正陈说)。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 18世纪末之前的欧洲比较语言学学术史,揭示了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过程,重点阐述了荷兰学派(伯克斯洪),为重建西方近代语言学史打下了基础。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可以推进语言学史、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段满福[6](2013)在《法国现代语言学思想(1865~1965)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学科史角度,运用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将法国语言学放在广阔的西方语言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与法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中,通过深入挖掘和剖析历史文本,系统梳理和总结了1865~1965年间法国现代语言学的主要思想,介绍此时期的主要人物及其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法国语言学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选题的意义,综述现有研究文献,提出具体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法国现代语言学创立的历史背景,概述1865~1965年问法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建制,探讨索绪尔对法国语言学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归纳法国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及其成就,总结贯穿法国语言学百年历史的四种思想,考查房德里耶斯《语言》如何体现这些思想。第四章从三个方面探讨法国语言学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第五章通过五个个案,分析法国语言学思想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第六章概述法国语言学对中国语言学各领域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的特点。第七章为结论,对法国语言学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作整体评价,分析本研究的不足,指出日后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法国语言学(1865~1965)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的西方传统:受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法国的发展晚了五十余年,但法国很快跟进,并在研究材料和理论上都有突破;在梅耶的领导下,法国语言学一方面坚持研究语言演变的历史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语言社会性的研究,普通语言学、方言学、地理语言学等学科都具有明显法国特色;随着语言学研究向多元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于法国出现了“语言学研究的哲学转向”,语言问题成了解决哲学问题的途径。百年间法国语言学(1865-1965),群星璀璨,成果卓著,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法国语言学思想通过中国学者留学法国和法国语言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对中国语言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学者的语言学著作中频繁引用法国语言学著作的内容和观点,以及留学法国的中国学者回国后开展的各种语言学研究活动。本研究有两大创新。首先,本文首次对法国语言学思想(1865~1965)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学科史的角度理清了法国语言学思想发展脉络,对全面认识西方语言学史,促进我国西方语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本文系统地考查了中国语言学家如何接受法国语言学思想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加以运用和发展。这样的研究尚属首次。对这段历史加以梳理和考查,厘清中国的语言学在哪些方面,如何接受并把法国的语言学思想运用到汉语语言学理论,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中来,这一过程中又有哪些创新和得失,对研究中国语言学史和提高中国语言学理论水平具有参考价值。同时,本研究有助于还原“西学东渐”时期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原貌,为叙述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提供佐证。本研究可以增进对法国语言学思想的了解,弥补国内对法国语言学认识的不足,从而全面认识西方语言学史,打破国内关于外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单一局面,有利于引进多样化的研究理念、视角和方法,对本国语言学研究进行有益补充。同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法国语言学思想如何传入中国,对中国语言学又有那些具体影响,从而客观评述这一“影响和接受”过程的是非得失。

冶慧颖[7](2018)在《类型学视角的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语言符号系统中的颜色词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类各民族在借助这一抽象概念表达色彩的同时,颜色词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引申义、联想义和象征义等。人类对色彩光谱的划分和认知过程是渐进的、连续的,但也不排除有特殊历史事件以及外来文化传入所导致的基因突变,但总的来说,这一切都是有源可寻的。本研究将英语基本颜色词作为切入点,依据斯瓦迪士的《两百词表》,从中选出“黑”、“白”、“红”、“黄”、“绿”五个核心词概念进行语义研究。首先穷尽性地查找出这五个颜色词语义场的所有词汇及语义,并追寻其词源、颜色词衍生词和语义出现的年代,进而整理出每个颜色词的时间年表和语义年表。然后根据每个颜色概念下所有语义的凸显要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其进行范畴的归类,并运用语义图模型的研究方法分别绘制出这五个颜色范畴所有语义的语义图,再从语义类型学的视角把英语基本颜色词概念下的所有语义与其他22种语言中相对应颜色概念的语义进行共时比较,对这五个基本颜色词语义场内所有语义的产生、演变及消亡过程进行描写与解释,试图比较出其共性和差异,进而探寻出这23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语义演变的轨迹和演变机理,从而发现人类在颜色领域的认知共性。本研究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作者依次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颜色词研究现状、研究涉及的理论和依据、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二至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分别研究了英语中“黑”、“白”、“红”、“黄”、“绿”这五个基本颜色词语义场的所有颜色词的词源、年表、本义与引申义,并用语义图的方法和其它二十二种语言中同一颜色范畴的语义进行共时比较。第七章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归纳了这二十三种语言颜色词语义的共性、差异以及原由,并对颜色词语义的演变机理作出解释。第八章则是本研究创新与不足的评价与展望。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本研究首次将英语中五个基本颜色词语义场的所有词汇和语义进行了穷尽性的搜索,并对其词源、衍生词和语义产生的年代进行了详尽查询和历时的研究,对语义的发展演变轨迹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分析和归纳。(2)本研究首次从类型学的视角将英语基本颜色词概念下的所有语义和其它22种语言中相应颜色词概念的语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和归纳。本研究所取样本涵盖的语系、语族之广、语义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样本的多寡直接影响语义演变规律的正确总结。(3)本研究首次采用语义图的方法对颜色词语义进行直观展示,清晰地刻画了颜色词语义演变的路径及方式。

白鸽[8](2013)在《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他们“文化传教”的策略虽然有其文化殖民的色彩,但在客观上给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思想意识,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一系列的变革,也给中国语言文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和考察,有利于深刻认识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产生的显著影响,也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的历史贡献,特别是对于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变革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研究有着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目前我国语言学界对汉语的发展和中国近现代语言文字变革的研究虽然非常丰富,但依然不够全面,更多的研究是从文学以及历史学角度考察语言文字变革推动者、教育家及新文学作家的贡献。若追溯求源,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如下问题:首先,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接触和使用,他们在学习使用中文、翻译西方书籍、创办华文报刊以及翻译出版机构等活动中比较分析了中西语言文字的异同,对汉语语言文字进行了研究和大胆改进,事实上引发并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变革与发展。本文基于详实史料系统性梳理了西方来华传教士明清时期在译介西学、研习中文、创办华文报刊等文化活动,分析了这些文化活动对汉语语言文字变革的影响,有利于全而清晰认识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之间的渊源关系。其次,我国对于汉语语言文字变革的整体系统性研究还较欠缺,尤其关于语言文字变革发端产生的社会历史缘由的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力求厘清我国语言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改革发端的产生,探索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及思想动力,用事实分析并证明西方诸语言与汉语的语言接触所引发的汉语语言演变、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语言竞争、汉语的使用及演变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的语言文字规划以及相关工作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表明,西方来华传教士的语言文化活动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传教士的西学译介及创办华文报刊促进了中西语言的接触,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变革的思想动力和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传教士学习汉语及汉语研究影响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构建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推动了汉语及语言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事实上,西方来华传教士的语言文化活动不仅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深刻地改变了汉语的发展轨迹。本文结构如下,共分为6章:第1章,绪论。明确了本次选题的缘起,并对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的思路。第2章,传教士译介活动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思想的启蒙。主要分析了西方传教士译介活动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传教士译介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内容以及具体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传教士的中文观念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思想启蒙之间的渊源关系。第3章,传教士汉语学习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构建。本章基于西方传教士对于汉语研习活动的研究,着重分析了传教士对汉语音韵的研习,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所提出的各种汉语拼音方案,梳理其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具体方案制定之间的关系。第4章,传教士华文报刊与欧化白话文的传播。西方传教士创办华文报刊、出版书籍对于我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传教士所创办的华文报刊成为了汉语全新的传播载体。本章主要研究了传教士所创办的华文报刊对于新文化知识和欧化白话文传播的促进作用,以及它对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的促进作用。第5章,传教士汉语研究对语言学的历史影响。主要研究西方传教士在汉语研究成果在西方的传播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形成之间的渊源关系,着重探讨传教士与西方近代语言学思想的回溯传入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的影响,分析西方语言学思想通过传教士报刊活动在中国的扩散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发展与语言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第6章,结语。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阐述社会发展与语言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指出研究的局限以及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王秋萍[9](2007)在《中外古近代语言研究历史比较》文中提出语言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至前5世纪。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语言研究的历史对现代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并在理论上、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可资借鉴之处。本文通过对中外古近代语言研究的历史作总结和比较,探讨其对当下我国语言学现状、发展的启示。

稂建中[10](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二、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古印度语言学中的现代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印度语言学中现代意识的体现
    1. 语音分析
    2. 语法分析
    3. 普通语言学理论
二、古印度语言学现代意识的成因及影响
    1. 地理范围及多民族特点形成多语言格局
    2. 多宗教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3. 语言本体特征引发高度关注
三、古印度语言学对语言研究的影响
    1. 对欧洲语言研究的影响
    2. 对中国语言研究的影响
    3. 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语言研究的影响

(3)语言学流派及语言观的历史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语言研究的3大传统、语言观及成因
    2.1 古希腊的逻辑语法研究
    2.2 古印度的音韵研究
    2.3 古代中国的训诂研究
    2.4 语言研究的3大传统与语言交际工具观
3 19世纪以来的主要语言学流派、语言观及成因
    3.1 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自然生物观
    3.2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语言符号系统观
    3.3 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语言天赋能力观
    3.4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社会符号观
    3.5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认知工具观
    3.6 其他语言学学科分支或流派
4 语言学流派及语言观的嬗变规律
    4.1 语言学流派及语言观的流变关涉人类需求、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发展及哲学社会思潮等影响因子
    4.2 语言观体现“3大科学”“3个世界”,着眼“3种属性”
    4.3 方法论的流变蕴涵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纷争与调和
5 结束语

(5)欧洲比较语言学史探索:17-18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主要旨趣
    第二节 研究框架及主要方法
第一章 国外“局限式”学术史研究的述评
    第一节 汤姆逊(1902)《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
        一、19世纪以前
        二、19世纪
        三、正本清源
    第二节 裴特生(1924)《十九世纪的欧洲语言科学》
        一、引论
        二、印度和伊朗古代文学语言的发现
        三、比较语言学方法论
        四、正本清源
    第三节 邵尔(1938)《语言学说史梗概》
        一、从起源到古典语文学
        二、新语文学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三、正本清源
    第四节 康德拉绍夫(1979)《语言学说史》
        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间的语言学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三、正本清源
    第五节 罗宾斯(1967)《语言学简史》
        一、与历史比较有关的早期研究
        二、现代时期的前夕
        三、19世纪
        四、正本清源
    第六节 艾希霍恩(1807)《现代语言学史》
        一、引论
        二、亚洲语言学史
        三、总评
    第七节 本费(1869)《德国语言学史》
        一、内容梗概
        二、诋毁荷兰学派
        三、把鲁道夫捧为“第一位比较语言学家”
        四、鼓吹德意志精神天空中的最灿烂明星
第二章 18世纪末之前的学术史一片盲区
    第一节 历史比较语言学史关键点对照汇总
    第二节 历史比较语言学史主要盲区列举
第三章 国外“完整式”学术史探索的述评
    第一节 彭梵得(1953)首论12-18世纪欧洲语言亲属关系的观念
        一、述评
        二、剖析
    第二节 费尔曼(1974)定位的“第一位历史语言学家”
        一、述评
        二、剖析
    第三节 梅特卡夫(1953-2013)的专题研究及文集
        一、荷德早期历史语言学家专题研究
        二、从比布连德尔到阿德隆
        三、伯克斯洪以及所谓“前比较”
    第四节 迪瓦科斯(1978-2007)论语言学和历史的诉诸
    第五节 穆勒(1984)论基本词汇概念的历史
    第六节 哈尔(2010)论艾利奇曼酝酿的和谐考古学
        一、萨马修斯的推介
        二、友人信件的提及
        三、和谐考古学和波斯语假说
    第七节 坎贝尔(2002-2008)的比较语言学史研究
        一、语言学的历史(2002)
        二、为何威廉·琼斯爵士全错(2006)
        三、比较语言学的开端(2008)
    第八节 新探索的回溯与拓展
        一、三种路径
        二、存在问题
        三、深入开拓
第四章 以伯克斯洪为代表的荷兰学派
    第一节 荷兰学派的群星璀璨
        一、早期学者的探索(希一拉一日关系说)
        二、斯基泰理论的创立(语系起源说)
        三、斯基泰传统的延续(音变定律说)
        四、18世纪的荷兰学派(斯库尔腾+赫姆斯特赫斯)
    第二节 伯克斯洪的生平与学术
        一、争取独立的成功时代
        二、尼泽隆(1751)的词条
        三、维杰尔(1876)的词条
        四、霍夫曼(1998)的研究
        五、丘布拉(2000)的介绍
        六、瓦因堡(2004)的评价
        七、纽乌斯特拉滕(2004)的专著
        八、关于伯克斯洪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伯克斯洪的呕心沥血
        一、尼哈兰尼亚之谜
        二、语言关系探索的氛围
        三、伯克斯洪的灵感
        四、伯克斯洪的论著
        五、伯克斯洪的双簧
        六、《高卢的起源》梗概
        七、伯克斯洪的独特之处
    第四节 比较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
        一、伯克斯洪首创语系起源理论
        二、伯克斯洪首创历史比较方法论
    第五节 斯基泰理论方法的传播
        一、同期学者毀誉参半
        二、17世纪在德国的传播
        三、莱布尼茨的模棱两可
        四、18世纪传教士的发现
        五、18世纪在英国的传播
    第六节 19世纪的比较语法植根于荷兰学派
        一、史勒格耳的方法:仿效伯克斯洪
        二、所谓格里姆定律:当称凯特定律
        三、拉斯克理论方法的直接来源
        四、赫姆斯特赫斯学派的影响
第五章 结束比较语言学创始人的“琼斯神话”
    第一节 著名东方学家威廉·琼斯
    第二节 琼斯十一次演讲述评
        一、第一讲 学会成立演讲
        二、第二讲 具体研究任务
        三、第三讲 关于印度人
        四、第四讲 关于阿拉伯人
        五、第五讲 关于鞑靼人
        六、第六讲 关于波斯人
        七、第七讲 关于中国人
        八、第八讲 关于亚洲的边民、山民和岛民
        九、第九讲 关于民族的起源和家族
        十、第十讲 关于亚洲民事和自然的史志
        十一、第十一讲 关于亚洲人的哲学
    第三节 琼斯相似-同源说讲辞剖析
        一、感想式演讲中的“相似-同源”:5句话141个单词
        二、遗稿中无任何同源对应词例
        三、琼斯讲辞与之类似的两段论述
    第四节 琼斯对斯基泰理论的看法
        一、琼斯给波兰亲王的回信
        二、《三周年演讲》提及的斯基泰
        三、琼斯与“莱顿的朋友”
        四、蒙博多对晚辈琼斯的影响
    第五节 “琼斯神话”的形成及其终结
        一、三人成虎:比较语言学的伽利略
        二、先驱:基于琼斯后学术史的评价
        三、拔高:错认的现代语言学之父
        四、清醒:基于琼斯前学术史的评价
        五、定位:琼斯演讲在学术史上的影响
结论
附表一 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沿革(1122-1822) 一览表
附表二 比较语言学史关键点五家(外国学者)对照表
附表三 比较语言学史关键点六家(中国学者)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译文献
    三、未刊中译
    四、外文文献

(6)法国现代语言学思想(1865~1965)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标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问题和范围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法国现代语言学百年(1865~1965)发展概述
    2.1 法国的语言学传统
    2.2 法国政教分离的社会革新和教育制度改革
    2.3 从语言教学到语言学
    2.4 法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与发展(1865~1885)
    2.5 梅耶“统治”下的法国现代语言学的黄金时期(1885~1935)
    2.6 法国语言学研究多元化(1935~1965)
    2.7 索绪尔和法国语言学
        2.7.1 索绪尔与法国语言学的学术渊源
        2.7.2 索绪尔对法国语言学的影响
        2.7.3 法国传统语言学思想对索绪尔的影响
    2.8 法国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建制
        2.8.1 学校
        2.8.2 学会
        2.8.3 期刊
        2.8.4 法兰西学派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现代语言学(1865~1965)主要研究领域和思想
    3.1 法国现代语言学(1865~1965)主要研究领域
        3.1.1 语文学
        3.1.2 历史比较语言学
        3.1.3 普通语言学
        3.1.4 俚语研究
        3.1.5 语言地理学
        3.1.6 语音学
        3.1.7 语义学
    3.2 法国现代语言学(1865~1965)主要思想
        3.2.1 历史主义思想
        3.2.2 语言的社会性
        3.2.3 语言的系统性
        3.2.4 语言的心理性
    3.3 法国语言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房德里耶斯《语言》
        3.3.1 《语言》中的历史主义思想
        3.3.2 《语言》中的语言社会性思想
        3.3.3 《语言》中的语言系统性思想
        3.3.4 《语言》中的语言心理性思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国语言学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
    4.1 中国学者留学法国
    4.2 法国语言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
    4.3 中国学者语言学著作中对法国语言学著作内容的译述和阐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国语言学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个案分析
    5.1 引进西方语音学理论和术语:刘复译《比较语音学概要》
    5.2 西方语音学理论本土化:岑麒祥编《语音学概论》
    5.3 影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三本汉语语法著作中的法国语言学元素
        5.3.1 从意义到形式的语法体系: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5.3.2 一种独特的汉语词类划分法: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5.3.3 建立汉语语法理论体系:高名凯《汉语语法论》
    5.4 普及普通语言学知识:三本普通语言学教材中的法国语言学元素
        5.4.1 法国语言学思想的译述:高名凯《普通语言学》
        5.4.2 普通语言学史论:岑麒祥《普通语言学》
        5.4.3 普通语言学理论本土化: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
    5.5 建立中国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体系:高名凯《语言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法国语言学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领域与特点
    6.1 法国语言学影响中国语言学的主要领域
        6.1.1 普通语言学
        6.1.2 汉语语法研究
        6.1.3 语音学
        6.1.4 方言研究
        6.1.5 历史语言学
        6.1.6 语言学研究方法
    6.2 法国语言学对中国语言学影响的特点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法国语言学思想(1865~1965)的评价
    7.2 法国语言学对中国语言学影响的评价
    7.3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Ⅰ:中国学者对法国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述评文献
附录Ⅱ:汉译的法国语言学著作
附录Ⅲ:本文重点考查的几部语言学著作

(7)类型学视角的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范围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颜色词研究现状
        1.3.2 国内颜色词研究现状
    1.4 研究涉及的理论及依据
        1.4.1 语言类型学
        1.4.2 语义类型学
        1.4.3 认知语义学理论
        1.4.4 语义图模型
    1.5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5.1 语料来源
        1.5.2 研究方法
2 英语颜色“黑”的研究
    2.1 英语“黑”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2.1.1 源于颜色表达的“黑色”词
        2.1.2 源于明暗表达的“黑色”词
        2.1.3 “借物呈色”的“黑”色词
    2.2 英语“黑”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2.2.1 “黑”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2.2.2 “黑”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2.3 英语“黑”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2.3.1 英语“黑色”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2.3.2 英语“黑色”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2.4 英语“黑”语义图
        2.4.1 语义图构建说明
        2.4.2 英语“黑色”语义场的语义图
        2.4.3 英语“黑色”语义图解析
    2.5 与其它语言“黑”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2.5.1 与印欧语系“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黑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2.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6 与孤立语(日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6 英语和其它语言黑色语义图比较小结
3 英语颜色“白”的研究
    3.1 英语“白”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3.1.1 源于颜色表达的“白色”词
        3.1.2 源于明暗表达的“白色”词
        3.1.3 “借物呈色”的“白色”词
    3.2 英语“白”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3.2.1 “白”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3.2.2 “白”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3.3 英语“白”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3.3.1 英语“白”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3.3.2 英语“白”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3.4 英语“白”语义图
        3.4.1 英语“白”语义场的语义图
    3.5 与其它语言“白”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3.5.1 与印欧语系“白”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白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3.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6 与孤立语(日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6 英语和其他语言“白”语义图比较小结
5 英语颜色“红”的研究
    5.1 英语“红”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5.1.1 源于颜色表达的“红色”词
        5.1.2 “借物呈色”的“红色”词
        5.1.3 颜色属性边缘化的“红色”词
    5.2 英语“红”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5.2.1 “红”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5.2.2 “红”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5.3 英语“红”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5.3.1 英语“红”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5.3.2 英语“红”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5.4 英语“红”语义图
        5.4.1 英语“红”语义场的语义图
    5.5 与其它语言“红”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5.5.1 与印欧语系“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红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5.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6 与孤立语(日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6 英语和其它语言“红”语义图比较小结
6 英语颜色“黄”的研究
    6.1 英语“黄”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6.1.1 源于颜色表达的“黄色”词
        6.1.2 “借物呈色”的“黄色”词
    6.2 英语“黄”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6.2.1 “黄”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6.2.2 “黄”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6.3 英语“黄”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6.3.1 英语“黄”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6.3.2 英语“黄”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6.4 英语“黄”语义图
        6.4.1 英语“黄”语义场的语义图
    6.5 与其它语言“黄”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6.5.1 与印欧语系“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黄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6.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6 与孤立语(日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6 英语和其它语言“黄”语义图比较小结
7 英语颜色“绿”的研究
    7.1 英语“绿”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7.1.1 源于颜色表达“绿色”词
        7.1.2 “借物呈色”的“绿色”词
    7.2 英语“绿”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7.2.1 “绿”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7.2.2 “绿”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7.3 英语“绿”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7.3.1 英语“绿”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7.3.2 英语“绿”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7.4 英语“绿”语义图
    7.5 与其它语言“绿”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7.5.1 与印欧语系“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绿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7.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6 与孤立语(日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6 英语和其它语言“绿”语义图比较小结
8 结语
    8.1 英语颜色词来源及变迁
    8.2 颜色词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1 黑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2 白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3 红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4 黄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5 绿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3 颜色词语义的差异及原由
        8.3.1 地理、气候及原生文化对颜色语义的影响
        8.3.2 宗教、政治导致颜色语义变异
    8.4 颜色词语义演变的途径——转喻和隐喻
    8.5 颜色词语义的传播及地缘影响
    8.6 颜色词语义的模糊性
    8.7 颜色词语义的矛盾性
9 创新、不足及展望
    9.1 创新
    9.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目录

(8)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文字变革的研究
        1.2.2 西方来华传教士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传教士译介活动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思想的启蒙
    2.1 天主教传教士的译介活动
        2.1.1 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情况概述
        2.1.2 天主教传教士译介活动的特征及主要内容
    2.2 新教传教士的译介活动
        2.2.1 新教传教士来华情况概述
        2.2.2 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的特征及主要内容
    2.3 传教士译介活动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思想的启蒙
        2.3.1 译介活动对中国传统语言观念的影响
        2.3.2 传教士与中国语言文字变革思潮的兴起
    2.4 小结
第3章 传教士汉语学习与汉语拼音方主案的构建
    3.1 传教士对汉语言文字的认知与态度
        3.1.1 传教士对于学习中文及传教关系的认识
        3.1.2 “文化适应”传教策略与汉语学习的开端
    3.2 利玛窦与罗马字母汉字注音方案
        3.2.1 利玛窦对汉语言文字的贡献
        3.2.2 《西字奇迹》与利玛窦的拼音方案
    3.3 金尼阁与最早的汉语拼音“利金方案”
        3.3.1 金尼阁与《西儒耳目资》
        3.3.2 “利金方案”
    3.4 传教士对国语罗马字运动的影响
        3.4.1 “利金方案”与国语罗马字运动
        3.4.2 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演进
    3.5 小结
第4章 传教士华文报刊与欧化白话文的传播
    4.1 西方传教士与欧化白话文的兴起
        4.1.1 传教士使用“白话文”的尝试
        4.1.2 报刊书面语的变化与白话文
    4.2 传教士华文报刊中的白话文倾向
        4.2.1 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2.2 郭实腊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3 传教士华文报刊对白话文的传播与促进
        4.3.1 麦都思与《遐迩贯珍》
        4.3.2 伟烈亚力与《六合丛谈》
    4.4 小结
第5章 传教士汉语研究对语言学的历史影响
    5.1 传教士汉语研究与“中学西传”中的语言认识
        5.1.1 明清期间传教士对汉语的研究
        5.1.2 传教士汉语研究成果及其汉语观的西传
    5.2 传教士汉语研究对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5.2.1 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发展
        5.2.2 传教士汉语研究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影响
    5.3 西方语言学思想在中国的回溯传入
        5.3.1 传教士华文报刊中的西方语言学思想
        5.3.2 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的再思考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论文中西方传教士一览表
    附录2:《西字奇迹》截图及《中原音韵活图》
    附录3:论文中西方传教士华文报刊一览表
    附录4:西士论中国语言文字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10)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话语理论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二、中世纪英语
        三、现代英语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J]. 莫旭强,张良春. 外国语文, 1983(03)
  • [2]古印度语言学中的现代意识[J]. 陈思.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 [3]语言学流派及语言观的历史嬗变[J]. 何伟,王连柱. 外语学刊, 2020(02)
  • [4]古印度语──梵语对欧美语言学的影响[J]. 陈聪聪. 青年文学家, 2016(36)
  • [5]欧洲比较语言学史探索:17-18世纪[D]. 王晓斌.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6)
  • [6]法国现代语言学思想(1865~1965)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研究[D]. 段满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02)
  • [7]类型学视角的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研究[D]. 冶慧颖.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8]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影响研究[D]. 白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9]中外古近代语言研究历史比较[J]. 王秋萍. 绥化学院学报, 2007(05)
  • [10]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