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细胞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冷冻细胞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一、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FROZEN CELLS(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润[1](2019)在《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富有挑战性的蛋白复合物原子分辨率结构》文中研究说明结构决定功能。结构解析是理解各种基本生命过程分子机制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结构解析方法如X射线晶体衍射学和核磁共振方法(NMR)已产生大量蛋白结构,极大丰富了我们对细胞中各种重要蛋白作用机制的理解。然而,由于需要对蛋白进行结晶,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法很难应用于不易体外表达或结晶的蛋白,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蛋白复合物和膜蛋白。核磁共振方法不但需要大量高纯度蛋白,而且只适用于小分子量蛋白。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冷冻电镜方法逐渐成为蛋白原子分辨率结构解析的常规方法。冷冻电镜方法的优势是只需要极少量的蛋白样品,且对蛋白纯度要求不高。这里我展示冷冻电镜在解析富有挑战性的蛋白复合物结构中的两例成功应用。首先,我们使用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解析CENP-LN复合物对CENP-A核小体特异性识别的分子机制。CENP-LN复合物对CENP-A核小体的识别是动粒组装过程的关键步骤,对有丝分裂中遗传物质的准确分离有重要影响。由于状态均一的CENP-LN/CENP-A核小体样品制备极其困难,研究人员未能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法获得该复合物高分辨结构。我们使用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克服了样品组成及状态不均一问题,获得了整体分辨率5.8 A的CENP-LN/CENP-A核小体结构。我们发现CENP-N可以和CENP-A RG loop及核小体DNA相互作用从而特异性识别CENP-A核小体。我们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冷冻电镜成像的自下而上的结构蛋白组学方法,从含有多种内源蛋白复合物的样品中获得多个原子分辨率结构,以此来研究富有挑战性的生物系统。我们的方法直接从待研究的细胞匀浆(cellularmilieu)中富集多种内源蛋白,利用冷冻电镜单颗粒分析方法从头(ab initio)重构出多个近原子分辨率电镜结构,并完成蛋白序列鉴别、原子模型搭建。我们新开发的程序cryoID可从成千上万个候选序列中高效鉴别未知的冷冻电镜结构蛋白序列。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恶性疟原虫(malariaparasite Plasmoaium falciparum)并获得了对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存活有重要作用的多个蛋白复合物近原子分辨率结构,从而证明了该方法有效性。我们的结果表明,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适于研究对传统方法构成极大挑战的蛋白复合物或生物系统。

冯宪超,周光宏[2](2016)在《快速冷冻工艺对牛肉品质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比普通冷冻工艺与快速冷冻工艺对牛腱子肌的色泽、解冻汁液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剪切力指标的影响,并且结合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种冷冻工艺对牛肉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快速冷冻工艺使解冻后牛腱子肌的H值仅上升了0.9%,而普通冷冻工艺处理后的H值上升了9.4%,两种冷冻工艺对H值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普通冷冻工艺处理的牛腱子肌解冻汁液损失率极显着高于快速冷冻工艺(P<0.01)。同时,普通冷冻工艺处理的牛腱子肌的蒸煮损失率明显高于快速冷冻工艺,两者差异显着(P<0.05)。另外,普通冷冻工艺处理的牛腱子肌的剪切力低于快速冷冻工艺和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着。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出,普通冷冻工艺处理明显比快速冷冻工艺处理处理使解冻后牛肉的肌束间隙更大、肌原纤维间隙更大,同时普通冷冻工艺也破环了肌纤维横截面的结构。结果表明:快速冷冻工艺很好地保护了牛肉鲜艳的色泽,提高肉的食用品质。另外,快速冷冻工艺极大地降低了肉中冰晶的大小,保护了肉的组织结构,优化了肉的口感。

冯中涛[3](2015)在《囊泡运输在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土壤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盐渍化土壤正向耕地蔓延,经济发展、粮食和能源安全正面临着严峻威胁。盐碱地广泛分布的泌盐盐生植物具有典型的泌盐结构盐腺和盐囊泡,是区别于其他盐生植物和所有非盐生植物唯一可见的形态结构。盐腺是泌盐盐生植物最重要的离子排出器官,主要分布在植物的茎、叶表面等地上部分,其功能是把植物体内过多的盐分分泌到体外。因此,盐腺在调节泌盐盐生植物体内的离子平衡,维持渗透压稳定及提高植物的耐盐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研究盐腺泌盐机制对于揭示泌盐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和培育耐盐农作物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盐腺泌盐机制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水平,盐腺发育及泌盐的分子机理的研究相对滞后。如果能够揭示泌盐盐生植物盐腺泌盐的分子机理,克隆关键基因并最终培育具有泌盐能力的农作物对于开发和利用盐碱地生产粮食具有重大意义。二色补血草是一种典型的泌盐盐生植物,具有多细胞盐腺,多分布于盐碱地和滨海滩涂,在改造盐碱地和培育耐盐植物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被誉为改造盐碱地的“先锋植物”,是研究双子叶植物盐腺的理想材料。因此,研究二色补血草盐腺的泌盐特征和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二色补血草盐腺超微结构、泌盐特征和分子机理进行了探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二色补血草盐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以二色补血草叶片为材料,使用高压冷冻、冷冻替代、超薄切片和细胞核DAPI染色技术等,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二色补血草盐腺的超微结构,为研究盐腺的泌盐机制奠定了结构基础。二色补血草盐腺由16个细胞组成,中央为4个长的分泌细胞,每个分泌细胞外侧均伴有1个长方形的短的毗邻细胞,再向外依次包围着4个内杯状细胞和4个外杯状细胞,邻近的细胞称为收集细胞;细胞核较大,富含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小囊泡,但缺少中央大液泡,也没有叶绿体;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可以把吸收到植物体内过多的盐分运输到分泌细胞,然后排出体外,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盐分对植物体产生的伤害;盐腺被角质层包围,角质层中存在分泌孔,植物体吸收的多余的盐分进入盐腺后运输到分泌细胞和角质层之间形成的大的收集室内,最后通过收集室上方的角质层上的分泌孔排出体外;可观察到盐腺分泌细胞中小囊泡与细胞质膜的融合,说明盐腺细胞中有类似于胞饮的相反过程的现象发生;也可看到分泌细胞中多个小囊泡间的相互融合,多个小囊泡可以融合为大的囊泡,表明盐腺细胞中的小囊泡可能参与盐腺的离子分泌过程。2.创建了叶圆盘分泌模型用于测定二色补血草叶片单个盐腺的泌盐速率利用打孔器将二色补血草叶片打孔成10mm直径的叶圆盘,将叶圆盘下表皮向上,浸泡在含有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培养皿中,并在叶圆盘上滴加一层矿物油,这样既可以避免蒸腾作用带来的干扰,又可以将叶圆盘盐腺分泌出来的流体束缚于矿物油中,然后用微量移液器把盐腺分泌的流体吸出,这样可以特异地测定盐腺分泌的流体体积、离子分泌速率以及分泌物的离子组成等参数。二色补血草叶圆盘分泌模型不仅可用来研究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盐腺的离子分泌特征,也可作为筛选泌盐突变体(单个盐腺的泌盐速率显着下降或增加的二色补血草突变体)的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3.探究了二色补血草盐腺的离子分泌途径和特点扫描电镜得到的图片显示盐腺的每个分泌细胞在角质层中含有一个分泌孔,并且可以看到叶片表面的分泌物位于分泌孔的上方;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证实了分泌物的元素构成主要是Na和Cl;非损伤微测技术用来直接测定单个盐腺的单一离子的分泌速率,200mmol/L NaCl处理显着提高了盐腺的Na+和Cl-分泌速率;然而,表皮细胞和气孔仅分泌极少量的离子。可得出结论:二色补血草盐腺细胞含有4个分泌孔,盐处理下NaCl通过这些分泌孔排出体外。4.发现了盐腺细胞内K+的积累在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高压冷冻和冷冻替代技术结合纳米离子探针分析技术在亚细胞水平上研究了二色补血草盐腺细胞中K和Na元素的原位分布并成像。较高浓度的Na+分布在盐腺细胞的质外体。与对照组(0mmol/L NaCl)相比,200mmol/L NaCl处理导致盐腺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K+和Na+浓度的增加,尽管NaCl处理引起细胞质和细胞核内K+/Na+比的小幅下降。然而,NaCl处理却导致幼苗叶片中K+浓度和K+/Na+比的显着下降。此外,200mmol/L NaCl处理下单个盐腺的Na+分泌速率是对照组的5倍。这些结果表明,盐处理下盐腺细胞中细胞质和细胞核内K+的积累可能在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确定了囊泡运输参与二色补血草盐腺的泌盐过程并克隆了关键基因的片段用囊泡化抑制剂BFA处理二色补血草叶片,首先用叶圆盘法测定盐腺的泌盐速率是否受到影响;然后用非损伤微测技术对单个盐腺分泌的Na+的速率进行直接精确的测量;最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盐腺组成细胞内高尔基体的结构是否发生变化。结果表明,BFA显着抑制盐腺泌盐且盐腺细胞内高尔基体解体,因此,推测囊泡运输参与二色补血草盐腺的泌盐过程。根据高通量测序筛选得到了5个囊泡转运相关基因并克隆了这些基因的片段,并用RT-PCR技术分析了这5个基因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的表达量,利用分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囊泡运输在盐腺泌盐过程中的作用,为全面阐明盐腺泌盐机制打下了基础。6.筛选了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突变体利用离子注入诱变和60Co gamma射线辐射诱变探索适合二色补血草种子的最佳诱变方法,筛选得到了32株盐腺泌盐突变体,其中筛选得到了15株单个盐腺泌盐增加的突变体和17株单个盐腺泌盐减少的突变体,为探讨囊泡运输在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中的作用和泌盐关键基因的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利用高压冷冻、冷冻替代和细胞核DAPI染色技术,用透射电镜观察二色补血草盐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盐处理后盐腺细胞形成大量小囊泡且有的与质膜融合,表明囊泡化可能参与盐腺泌盐过程,为研究囊泡化参与盐腺的泌盐机制奠定了结构基础。2.利用扫描电镜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盐腺的泌盐途径和特点,发现盐腺细胞含有4个分泌孔,盐处理下NaCl通过这些分泌孔排出体外。3.利用纳米离子探针分析技术,发现盐处理下盐腺组成细胞中细胞质和细胞核内K+的积累可能在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用囊泡化抑制剂BFA处理二色补血草叶片,发现BFA显着抑制盐腺泌盐且盐腺细胞内高尔基体解体,因此推测囊泡运输参与二色补血草盐腺的泌盐过程。克隆了根据高通量测序筛选得到的5个囊泡转运相关基因的片段,并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这5个基因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的表达量,其中三个基因的表达量上调,两个基因的下调。进一步验证了囊泡运输参与盐腺泌盐过程。5.筛选得到了32个盐腺泌盐突变体株系,其中15个泌盐速率显着增加,17个泌盐速率显着下降,为研究盐腺泌盐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王宏伟[4](2014)在《冷冻电子显微学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冷冻电子显微学近年来在电子显微镜的硬件设备及结构解析的软件算法等方面取得了多个重要的技术突破,正在成为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为越来越多的生物学研究者所重视.冷冻电子显微学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所具备的一些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同时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促进.本文主要介绍冷冻电子显微学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技术挑战,并提出未来可能实现结构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不同尺度的研究在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上融合的新方法.

杨彩婷[5](2015)在《水生动物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根据低温生物学原理,将生物样品在超低温条件下处理后直接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的一种方法。在科研实践中,若采用常规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样品进行戊二醛固定、乙醇(或丙酮)一系列脱水、炭稀或临界点干燥及离子镀膜等处理后,生物组织常会发生皱着变形而失真,会造成细致结构难以辨认。若采用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样品进行扫描观察,可以弥补常规扫描电镜技术的一些不足,观察结果更接近样品的原形,收缩程度较小表面结构也不会失真。并且,冷冻扫描电镜技术改善了临界点干燥法在制备样品过程中产生的含水量极丰富的结构组织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缺陷。因此,冷冻扫描电镜在观察含水量较高的生物样品中更有优势。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已有应用在动物学方面的报道。可是,在水生动物方面进行科研实践的报道少之又少,尤其在国内尚未看到相关报道。水生动物不仅自身含有大量水分,它们的生活环境也离不开水。对水生动物进行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的探究,将对含水样品的深入研究及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多种原生动物、枝角类浮游动物、介形虫、轮虫等水生动物为实验材料,分别应用四种干燥方法对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的探究。同时在应用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进行制样过程中,对离心条件、固定条件、样品台选择、升华条件、喷金条件、观察参数设置条件进行了探索,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水生动物提供精准、便捷的研究方法。1.水生动物冷冻扫描电镜技术方法探究为了研究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水生动物应用方面的有关技术,选取原生动物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伍氏游仆虫(Euplotes woodruffi)、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 膜口类四膜虫(Tetrahymena)、波豆类鞭毛虫(Bodonids),枝角类浮游动物蚤状溞(Daphnia pulexLeydig)、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黑龙江低额溞(Simocephalusheilongjiangensis),介形虫黑纹斗星介(Cypridopsis vidua),卵形鞍甲轮虫(Lepadella ovalis)等为实验材料,在应用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进行观察过程中,对以上实验材料分别从如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是否离心,离心转速与时间;2.固定与否,如何固定,是否加防冻剂蔗糖,是否需要脱水;3.样品台的选取:4.升华温度、时间、是否需要再升华;5.喷金条件的设置;6.观察参数设置。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对冷冻扫描电镜样品制备过程中的各个参数进行了探究,结果获得了一套完整的可用来观察大多数水生动物的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结果表明:用冷冻扫描电镜技术在处理样品的过程中,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样本未经离心、固定、脱水观察效果最佳;但原生动物需进行锇酸固定,且防冻剂添加效果仅对部分原生动物显着;样品台以圆形样品台且微孔滤膜协助效果最佳;深度冷冻的温度一般在-196℃,时间2min;升华的温度在-95℃,时间为2min,但大多数原生动物为-100℃温度下升华2min效果最佳;不喷金效果较好(黑纹斗星介则转动样品台对样品喷金120sec效果较好):加速电压一般为1kv时样品的观察效果最好。同时,冷冻断裂观察,可以观察到尾草履虫和伍氏游仆虫的横截面和内部结构。2.四种干燥方法应用于水生动物扫描电镜观察的探究选取上述水生动物为实验材料,分别应用自然干燥法、叔丁醇低温真空干燥法、临界点干燥法和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进行不同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保持样本的原状上,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明显好于其他三种方法。经过冷冻扫描电镜技术处理得虫体收缩程度最小,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并且,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制备样品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步骤,整个实验过程简便快捷。

刘帆[6](2020)在《氧化石墨烯-多聚赖氨酸聚合物多功能修饰复合支架可控释放纤连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因先天畸形、肿瘤切除、创伤和感染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临床上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方法十分有限,已成为骨科及颌面外科医生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尽管目前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供区感染、骨量有限、二次手术创伤等不足极大地限制了自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同种异种骨和异体骨作为自体骨的替代品近些年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感染、免疫排斥风险和伦理等问题。因此,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具有成骨诱导活性的人工骨材料被认为是骨缺损修复的最佳方法。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和β-磷酸三钙(β-calcium phosphate,β-TCP)多孔支架材料,能分别模拟天然骨的有机和无机成分,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免疫原性和可控的降解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基础研究。然而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表明,单纯SF或β-TCP材料的成骨能力很弱或者骨再生速度缓慢,与周围骨组织整合性不足,无法满足于修复骨缺损的需要。生长因子,作为组织工程技术三要素之一,可以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并可以与体内其他生物活性分子发生协同或者拮抗作用,对骨组织再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生长因子多为水溶性蛋白,存在稳定性差、容易降解、无法与骨修复周期相匹配等问题,因此需要合适的载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调控生长因子的释放,并通过在支架材料中固定生物活性分子促进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等,为修复骨缺损提供新思路。此外,单一活性分子或者多种活性分子简单混合的成骨效果十分有限,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当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固定在支架材料中,其释放的时间和顺序及细胞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改善支架SF/β-TCP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赋予支架材料表面良好的微纳结构,使其具备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达到修复骨缺损和引导骨再生的目的。因此我们首先制备不同SF和β-TCP比例的多孔支架,优化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能,近而采用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复合物(GO-PLL)修饰携带白蛋白纳米颗粒,并可控携带和有效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并验证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最后本研究通过GO-PLL复合物对SF/β-TCP支架材料进行多功能修饰,使其负载促进细胞粘附的纤连蛋白(Fibronectin)和具有成骨诱导分化功能的BMP-2,并探讨多种释放模式对BMSCs粘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1、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不同比例的SF/β-TCP多孔支架(SF/β-TCP=1/0,2/1,1/1,1/2),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线衍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其理化性能(形貌、孔径、孔隙率、溶胀性、降解性、力学强度和体外矿化能力),采用CCK-8法检测BMSCs在复合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评估BMSCs在复合支架上的成骨分化能力,探讨不同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活性,确定SF/β-TCP最佳比例支架,为后续研究做准备。2、采用去溶剂法制备白蛋白纳米颗粒(包裹BMP-2活性蛋白),制备不同比例的GO-PLL聚合物(GO/PLL=1/1,1/5,1/10),并通过自组装技术修饰白蛋白纳米颗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仪动态光散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其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检测和分析。不同时间点检测GOPLL/BMP-2纳米颗粒中BMP-2的释放量,CCK-8和活死染色检测GO-PLL/BMP-2对BMSCs增殖情况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评估GO-PLL/BMP-2对BMSCs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的。3、将FN和BMP-2通过GOPLL复合物单独或共同固定到SF/β-TCP多孔支架中,检测不同时间点FN和/或BMP-2的释放量,分析其释放曲线,不同方式固定的FN和BMP-2活性分子的复合支架材料与BMSCs共培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多孔材料表面的BMSCs形貌,通过罗丹明-鬼笔环肽对细胞进行染色,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BMSCs的骨钙素和I型胶原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1.、通过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具有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的多孔支架,随着β-TCP的比例增加,支架的孔径和力学强度逐渐增加,孔隙率无明显变化;SF/β-TCP可以促进磷灰石晶体成核,在材料表面形成矿化层,其中SF/β-TCP(1/2)的矿化能力最强;所有SF/β-TCP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BMSCs粘附和增殖,但BMSCs在SF/β-TCP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着差异,显着低于阳性对照组,说明支架材料的成骨诱导活性较差。2、制备的GO粒径大约100 nm,电位为-38.6±3.7mv,经过共价结合得到的GO-PLL复合物的粒径和电位随着PLL的比例增加而增大,GO-PLL修饰BSA纳米颗粒形态良好,分布均匀,GO-PLL(1/1)/BSA和GOPLL(1/5)/BSA粒径尺寸相差不大,均小于GO-PLL(1/10)/BSA。BMSCs与GOPLL/BSA共培养,每个时间点的细胞活性均大于95%,说明GO-PLL/BSA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包裹BMP-2的纳米颗粒相比,经GO-PLL自组装修饰的BMP-2纳米颗粒均可以在体外可控缓释BMP-2,且前三天释放量相差不大,从第4天到第10天,GO-PLL(1/1)/BMP-2释放速率和释放量高于另外两组。通过缓释BMP-2,GO-PLL/BMP-2可以显着提高BMSCs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矿化情况。3、体外释放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单一固定的FN释放速率无明显差异,GO-PLL/FN的累计释放量和释放周期优于物理吸附FN;单一固定BMP-2纳米微球(BSA-BMP-2)和BMP-2的释放曲线无明显差异;此外,与物理吸附FN和BMP-2相比,经GO-PLL修饰的多孔支架中,FN和BMP-2-nps在3-4天内有个突释的现象,且FN先于BMP-2释放,BMP-2的累计释放量更大,释放时间更长,可长达28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证实共固定FN和BMP-2可显着促进BMSCs的粘附和铺展,CCK-8和活死染色结果说明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中GO-PLL/FN+BMP-2可以显着提高BMSCs在材料表面的增殖能力,RTPCR和免疫荧光结果证实与单一复合FN或BMP-2相比,共固定FN和BMP-2能够显着提高BMSCs骨钙素和I型胶原蛋白mRNA或蛋白的表达水平,其中通过GO-PLL修饰的复合支架可以更有效有效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具有最高的成骨诱导活性。结论:1、当SF和β-TCP比例为1:2时,SF/β-TCP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但是成骨诱导活性不足。2、本研究制备粒径尺寸合适的GO-PLL复合物,并通过自组装技术修饰白蛋白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以可控携带并有效缓释BMP-2生物活性蛋白,促进BMSCs成骨分化。3、通过GOPLL修饰无细胞的SF/β-TCP复合支架可以可控有序释放FN和BMP-2,显着促进BMSCs的粘附、增殖和成骨分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活性,对生物医用支架材料发挥长期疗效具有积极作用,在整形外科和骨科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邱玉宇[7](2019)在《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的结构构建及其对伤口愈合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作为机体的第一道生物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等微生物的入侵,也可使机体免受外界环境理化因素的伤害。在急性创伤、烧伤等因素的影响下,皮肤正常生理功能和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物质丢失或感染等的发生,甚至威胁生命。本课题根据理想创伤敷料的特点,应用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玉米醇溶蛋白(Zein)、乙基纤维素(Ethyl cellulose,EC)、王不留行黄酮苷(Vaccarin,Vac)、光敏剂(Protoporphyrin IX,PPIX)等基材或药物进行创伤敷料的结构设计和研究,分别制备多层复合创伤敷料(Multilayer composite wound dressing,MC)的骨架层、促愈层和保护层,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利用木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m)制备了BC膜,利用溶液浸渍法制成负载Vac的细菌纤维素膜(BC/Vac),并对材料的理化性质、力学性能、细胞毒性和药物释放等进行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BC和BC/Vac膜具有三维网状结构,两者的细胞毒性为0级,BC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BC/Vac膜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BC干膜断裂强度和杨氏模量高,不易变形,但呈现较低的断裂伸长率,易碎裂。BC湿膜和BC/Vac复合膜具有一定的强度,延展性也较好,但表面湿滑,不易再加工和保存。同时通过药物释放实验发现,通过溶液浸渍法制备的BC/Vac复合膜在PBS溶液中出现了突释。进一步探讨机械性能良好且易再次加工和保存的细菌纤维素复合物,用于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的制备。采用生物复合的方法,获得BC/PETN(BC/Polyester nonwoven fabric)复合膜。结果表明:BC/PETN复合膜具有纳米网状结构、良好的柔韧性以及机械性能。亲水性好,接触角为37.4±5.6°;吸湿性高,24 h的吸水量可达到883%。可作为本课题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结构设计中的骨架层。为制备具有多重效应的活性伤口敷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水稳定性高的Zein/EC复合膜,并分别负载药物Vac和PPIX,对上述复合膜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负载总聚合物质量为2%的Zein/EC/Vac纳米纤维膜显示最优的促细胞增殖效果,并且负载不同浓度药物的Zein/EC/Vac纳米纤维膜表现出良好的药物缓释能力。可作为本课题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结构设计中的促愈层。通过抑菌圈实验、平板菌落计数法和细菌穿透实验观察,发现负载光敏剂PPIX的Zein/EC/PPIX纳米纤维膜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表现出理想的抗菌效果,其中负载低浓度光敏剂的Zein/EC/PPIX纤维膜显示更优的抗菌效果。可作为本课题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结构设计中的保护层。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制作多层复合创伤敷料。应用静电纺丝技术将Zein/EC/Vac和Zein/EC/PPIX纤维分别沉积在BC/PETN复合膜的两面,并用热压仪将三层结构加固,形成多层复合创伤敷料(MC)。制备小鼠急性皮肤损伤模型,将MC组设为实验组,分别将无菌纱布(Control)和纳米银敷料(Nano-Ag)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应用于小鼠皮肤伤口进行观察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C组处理的小鼠伤口在造模后第10天,愈合率达到92.4%,显着高于Control组。病理学结果显示,在造模后第10天,MC组和Nano-Ag组创口缘已有新生表皮,肉芽组织填入,完成了组织重塑过程。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MC组与Control组PI3K/Akt通路中Akt、p-Akt和eNOS以及VEGF的表达水平,发现造模后第10天Akt的磷酸化程度,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eNOS的相对表达量,造模后第3天VEGF的相对表达量,MC组均高于Control组,具有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应用本研究设计的多层复合创伤敷料处理伤口,可营造湿性愈合微环境,同时伴随药物的稳定持续释放,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伤口愈合。综上,本研究基于细菌纤维素膜,利用静电纺丝技术,负载具有促细胞增殖和抗菌作用的药物,制备具有活性敷料特点的多层复合创伤敷料,并探讨该敷料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愈合作用机制,为临床皮肤创伤的治疗提供参考的思路和手段。

唐国冬,田雨,王倩,杨继红[8](2017)在《低温处理对葡萄果皮细胞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低温处理对葡萄果皮细胞结构的影响,揭示其影响葡萄酒品质的内在机制。方法:分别对户太八号、赤霞珠葡萄果粒进行4、-8、-20、-32℃和液氮低温处理,电子显微镜观察果皮细胞的结构变化,并检测果实酚类物质和香气成分含量。结果:果皮细胞经4℃处理后,无明显变化;-8℃处理后,出现质壁分离,析出单宁、淀粉等结晶体;-20℃处理后,细胞严重变形,胞内物质混乱模糊,细胞膜系统出现裂痕,单宁等后含物增多;-32℃和液氮处理后,细胞壁、膜结构破坏更完全。结果表明:低温处理能够使果皮细胞溶出更多的单宁、总酚、总花色苷和香气物质,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其含量有显着性差异,其中-8、-20、-32℃处理后细胞溶出结果最显着;4℃、液氮处理不能溶出香气成分。结论:低温处理破坏了细胞结构,加快了酚类物质、芳香物质的溶出,有利于提高葡萄汁的品质。

刘恺,密玲煜,刘玲玲,李洋[9](2020)在《不同扫描电镜制样方法观察棉花叶片气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研究棉花气孔发育及形态建成的重要手段。为了分析常规扫描电子显微镜、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涂撕法扫描电子显微镜4种方法在棉花气孔观察应用上的优劣,本文通过对棉花叶片取材、制样、镜检,横向对比了这4种方法的取样方式、制样时间和镜检结果。结果表明:常规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制样时间最长,样品有一定的失水,图片衬度效果最好;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时间最短,样品失水严重,图片衬度较差,样品形态与常规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制样方法所观察到的形态一致;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时间较长,样品未发现失水,图片衬度较差;涂撕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时间较短,样品未发现失水,图片衬度较好,但相对于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方法而言,其样品呈现出反向的形态,同时由于尖端放电,荷电较多。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方法适合得到怎样的棉花气孔图片数据,为棉花抗旱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王宏伟[10](2017)在《冷冻电子显微学——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析》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和Richard Henderson 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结构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本文评述冷冻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历程、生物大分子三维重构技术的发展、最近导致冷冻电子显微学迅速崛起的技术突破以及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FROZEN CEL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FROZEN CELLS(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富有挑战性的蛋白复合物原子分辨率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显微镜的诞生及在生命科学中的早期应用
        1.1.1 电子显微镜的诞生
        1.1.2 电子显微镜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
    1.2 电子显微镜用于蛋白质结构解析
        1.2.1 电子显微镜用于蛋白样品研究的挑战
        1.2.2 细菌视紫红质(Bacteriorhodopsin)电镜结构的获得
        1.2.3 单颗粒分析方法的建立
        1.2.4 样品制备方法的革新
        1.2.5 冷冻电镜单颗粒方法的建立
    1.3 冷冻电镜技术的分辨率革命(RESOLUTION REVOLUTION)
        1.3.1 电子直接探测相机的应用
        1.3.2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冷冻电镜结构解析
        1.3.3 基于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的初始模型从头搭建
    1.4 冷冻电镜技术与传统结构解析方法的对比
第2章 CENP-LN识别CENP-A核小体的分子机制研究
    2.1 引论
    2.2 结果
        2.2.1 CENP-LN/CENP-A核小体复合物蛋白样品的制备
        2.2.2 CENP-LN/CENP-A核小体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研究
        2.2.3 CENP-N特异性识别CENP-A核小体的结构基础
        2.2.4 CENP-N~N与CENP-A核小体DNA相互作用
        2.2.5 CENP-N与CENP-A核小体结构研究的功能性验证
    2.3 讨论
    2.4 致谢
    2.5 贡献
    2.6 材料与方法
第3章 自下而上的结构蛋白组学:从细胞匀浆富集蛋白复合物用于冷冻电镜研究
    3.1 引论
    3.2 结果
        3.2.1 实验流程
        3.2.2 cryoID程序
        3.2.3 利用模拟数据测试cryoID
        3.2.4 利用EMDB已发布电镜结构测试cryoID
        3.2.5 内源结构蛋白组学方法用于恶性疟原虫研究
    3.3 讨论
    3.4 致谢
    3.5 作者信息及贡献
    3.6 材料与方法
    3.7 附录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快速冷冻工艺对牛肉品质和组织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速冻液冷冻方法的可行性验证
        1.3.2 样品处理
        1.3.3 肉色测定
        1.3.4 解冻汁液损失率测定
        1.3.5 蒸煮损失率测定
        1.3.6 剪切力测定
        1.3.7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eosin staining,HE)染色普通电子显微镜观察
        1.3.8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1.3.9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1.4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快速冷冻工艺对牛肉肉色的影响
        2.1.1亮度L*
        2.1.2 红度a*
        2.1.3 黄度b*
        2.1.4 色度角H
    2.2 两种冷冻工艺对牛肉解冻汁液损失率的影响
    2.3 两种冷冻工艺对牛肉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2.4 两种冷冻工艺对牛肉剪切力的影响
    2.5 两种冷冻工艺对牛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2.5.1 普通电子显微镜观察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 讨论

(3)囊泡运输在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写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盐渍化现状
    1.2 盐生植物分类
    1.3 泌盐盐生植物盐腺研究进展
        1.3.1 盐腺
        1.3.1.1 盐腺的结构
        1.3.1.2 盐腺的发育
        1.3.2 盐腺结构与离子分泌间的关系
        1.3.3 盐腺的分泌机制
        1.3.3.1 离子运输途径
        1.3.3.2 盐腺泌盐机制
        1.3.4 盐腺的离子分泌特征
    1.4 囊泡参与细胞内物质转运
        1.4.1 囊泡参与盐的泌出
        1.4.2 囊泡参与蜜的泌出
        1.4.3 囊泡涉及酸类物质与糖类的泌出
        1.4.4 囊泡涉及保卫与运动细胞的物质转运
        1.4.5 囊泡涉及糖类物质泌出
    1.5 盐腺分泌机理发展进程
        1.5.1 植物细胞质膜 H~+-ATPase 酶参与盐腺泌盐
        1.5.2 植物 Na~+/H~+逆转运体参与盐腺泌盐
        1.5.3 植物中可能存在 Na~+/K~+-ATPase 酶参与分泌活动
        1.5.4 植物中 NKCC 参与分泌活动
        1.5.5 植物类激素对分泌活动的作用
        1.5.6 抑制剂对盐腺分泌活动的效应
        1.5.7 泌盐相关基因报道进程
    1.6 二色补血草研究背景
    1.7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二色补血草盐腺的超微结构特征
    2.1 引言
        2.1.1 高压冷冻技术
        2.1.2 冷冻替代技术
        2.1.3 超薄切片技术
        2.1.4 细胞核 DAPI 染色技术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2.2.2 实验方法
        2.2.2.1 样品取材与高压冷冻固定
        2.2.2.2 冷冻替代及渗透包埋
        2.2.2.3 切片
        2.2.2.4 细胞核的 DAPI 染色
        2.2.3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叶圆盘法测定二色补血草叶片单个盐腺泌盐速率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3.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3.2.2 实验方法
        3.2.2.1 Evans blue 染色
        3.2.2.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3.2.2.3 MDA 含量的测定
        3.2.2.4 二色补血草叶片盐腺数目统计
        3.2.2.5 叶表面 Na~+浓度的测定(冲刷叶片法)
        3.2.2.6 叶圆盘法测定盐腺 Na~+泌出速率
        3.2.2.7 离子色谱法测离子含量
        3.2.2.8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盐腺泌 Na~+速度
        3.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3.2.3.1 实验主要仪器
        3.2.3.2 数据分析软件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二色补血草叶片适合用叶圆盘分泌模型测定单个盐腺分泌速率
        3.3.2 二色补血草叶圆盘分泌模型分泌能力的验证
    3.4 讨论
第四章 二色补血草盐腺的离子分泌途径和特点
    4.1 引言
        4.1.1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4.1.2 非损伤微测技术
    4.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4.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4.2.2 实验方法
        4.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4.2.2.2 叶圆盘法测定盐腺的离子分泌速率
        4.2.2.3 叶片内离子含量的测定
        4.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2.2.5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2.2.6 荧光探针标记盐腺细胞内的 Na~+
        4.2.2.7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盐腺 Na~+、K~+、Cl-的分泌速率
        4.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4.2.3.1 实验主要仪器
        4.2.3.2 数据分析软件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离体的叶片或叶圆盘可以完成正常的分泌活动
        4.3.2 盐腺细胞的表面存在分泌孔和分泌物
        4.3.3 盐腺分泌物的元素构成主要为 Na 和 Cl
        4.3.4 盐腺细胞内 Na~+主要积累在分泌孔周围
        4.3.5 盐腺分泌的离子主要是 Na~+和 Cl
    4.4 讨论
第五章 盐腺细胞内 K~+的积累对二色补血草泌盐的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5.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5.2.2 实验方法
        5.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5.2.2.2 纳米离子探针分析
        5.2.2.3 叶片内 Na~+、K~+离子含量的测定
        5.2.2.4 叶圆盘法测定盐腺 Na~+、K~+离子的分泌速率
        5.2.2.5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盐腺 Na~+、K~+离子的分泌速率
        5.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5.2.3.1 实验主要仪器
        5.2.3.2 数据分析软件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NaCl 处理导致盐腺组成细胞中细胞质与核内 K~+浓度的增加
        5.3.2 NaCl 处理显着提高单一盐腺钠离子泌出速度却引起钾离子泌出速度降低
    5.4 讨论
第六章 囊泡化抑制剂 BFA 对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6.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6.2.2 实验方法
        6.2.2.1 叶圆盘法测定 BFA 处理后盐腺的离子分泌速率
        6.2.2.2 叶圆盘内离子含量的测定
        6.2.2.3 叶圆盘的 Evans blue 染色
        6.2.2.4 酸性磷酸酶(胞吐活性标志性酶)的活性测定
        6.2.2.5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盐腺钠离子泌出速度
        6.2.2.6 盐腺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6.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6.2.3.1 实验主要仪器
        6.2.3.2 数据分析软件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1 不同浓度的 BFA 溶液处理 1 h 对叶圆盘盐腺泌盐的影响
        6.3.2 200 μg/ml BFA 溶液处理不同时间对叶圆盘盐腺泌盐的影响
    6.4 讨论
第七章 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过程中囊泡化相关基因的克隆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7.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7.2.2 实验方法
        7.2.2.1 二色补血草叶片下表皮的剥离
        7.2.2.2 二色补血草叶下表皮总 RNA 的提取
        7.2.2.3 二色补血草叶下表皮 mRNA 的逆转录 PCR
        7.2.2.4 二色补血草囊泡化相关基因的 PCR 克隆
        7.2.2.5 荧光定量 Real-Time PCR
        7.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7.2.3.1 实验主要仪器
        7.2.3.2 数据分析软件
    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7.3.1 二色补血草叶圆盘分泌模型提取的 RNA 可用于分子实验
        7.3.2 二色补血草囊泡运输相关基因的筛选
        7.3.3 二色补血草囊泡运输相关基因的初步克隆
        7.3.4 二色补血草囊泡运输相关基因的 RT-PCR 分析
    7.4 讨论
第八章 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突变体的筛选
    8.1 引言
        8.1.1 离子注入诱变
        8.1.2 辐射诱变
    8.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8.2.1 实验材料
        8.2.2 实验方法
        8.2.2.1 离子注入诱变
        8.2.2.2 60Co gamma 射线辐照诱变
        8.2.2.3 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突变体的筛选
        8.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8.2.3.1 实验主要仪器
        8.2.3.2 数据分析软件
    8.3 实验结果及分析
        8.3.1 二色补血草种子离子注入诱变合适剂量的确定
        8.3.2 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突变体的筛选
    8.4 讨论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整理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水生动物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1. 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进展
        1.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1.2 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制备中干燥方法的研究进展
    2. 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简介
        2.1 冷冻扫描电镜及其特点
        2.2 冷冻剂及保护剂
        2.3 冷冻原理
    3. 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进展
        3.1 冷冻扫描电镜的发展
        3.2 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的应用
    4. 研究意义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生动物冷冻扫描电镜技术方法探究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1.4 水生动物的扩大培养方法
        1.5 冷冻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2. 结果
        2.1 原生动物冷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2 轮虫冷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3 黑纹斗星介冷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4 枝角类浮游动物冷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5 尾草履虫和伍氏游仆虫包囊断裂面的冷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冷冻扫描电镜技术条件的选择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3.2 实验室防止冰晶污染的措施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第三章 四种干燥方法应用于水生动物扫描电镜观察的探究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1.4 伍氏游仆虫的扩大培养方法
        1.5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1.6 冷冻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2 结果
        2.1 扫描电镜观察
        2.2 冷冻扫描电镜观察
        2.3 不同方法制备所得样品的相对收缩率比较
    3 讨论
        3.1 自然干燥法制备样品的探讨
        3.2 叔丁醇低温真空干燥法制备样品的探讨
        3.3 CO_2临界点干燥法制备样品的探讨
        3.4 冷冻扫描电镜技术制备样品的探讨
        3.5 CO_2临界点干燥法和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的比较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致谢

(6)氧化石墨烯-多聚赖氨酸聚合物多功能修饰复合支架可控释放纤连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丝素蛋白/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的制备、表征和体外生物学评价
    1 前言
        1.1 骨组织工程
        1.2 骨移植替代材料现状
        1.3 支架材料与干细胞调控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SF/β-TCP复合支架的制备
        2.2.2 场发射扫面电子显微镜观察SF/β-TCP复合支架表面形貌
        2.2.3 X射线衍射分析SF/β-TCP复合支架的物相组成
        2.2.4 SF/β-TCP复合支架孔径和孔隙率的测定
        2.2.5 SF/β-TCP复合支架溶胀率的测定
        2.2.6 SF/β-TCP复合支架降解率的测定
        2.2.7 SF/β-TCP复合支架力学强度的测定
        2.2.8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F/β-TCP复合支架的体外矿化能力
        2.2.9 BMSCs的培养与种植
        2.2.10 .CCK-8 法检测BMSCs在复合支架上的增殖能力
        2.2.11 .检测SF/β-TCP复合支架的BMSCs碱性磷酸酶含量
        2.2.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F/β-TCP复合支架的表面形貌
        3.2 SF/β-TCP复合支架的孔径和孔隙率
        3.3 SF/β-TCP复合支架的物相组成
        3.4 SF/β-TCP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
        3.5 SF/β-TCP复合支架的溶胀率
        3.6 SF/β-TCP复合支架的降解性能
        3.7 SF/β-TCP复合支架的体外矿化性能
        3.8 SF/β-TCP复合支架对大鼠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3.9 SF/β-TCP复合支架对大鼠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氧化石墨烯-多聚赖氨酸聚合物修饰白蛋白纳米颗粒用于缓释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其成骨诱导活性的研究
    1 前言
        1.1 生物材料固定生长因子的方法(Growth factors delivery approaches)
        1.2 缓释微纳米颗粒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3 氧化石墨烯作为药物载体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氧化石墨烯复合载体的制备
        2.2.2 制备包裹BMP-2的纳米微球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O和 GO-PLL复合物
        2.2.4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GO-PLL复合物的化学组成
        2.2.5 动态光散射分析颗粒的粒径分布和电位
        2.2.6 场发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颗粒形态
        2.2.7 定量检测GO-PLL/BMP-2 纳米微球BMP-2 的负载率
        2.2.8 GO-PLL/BMP-2 纳米微球释放BMP-2 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2.2.9 GO-PLL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2.2.10 GO-PLL/BMP-2 纳米颗粒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2.2.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GO和GO-PLL的表面形貌、粒径和Zeta电位
        3.2 GO和 GO-PLL的物相组成
        3.3 GO-PLL/BMP-2 纳米载体的形貌、粒径和Zeta电位
        3.4 GO-PLL/BMP-2 的负载率和体外动力学释放曲线
        3.5 GO-PLL/BMP-2 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3.6 GO-PLL/BMP-2 纳米颗粒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体系载有纤连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丝素蛋白/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的生物学评价
    1 前言
        1.1 骨的损伤修复
        1.2 成骨相关生长因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制备GO-PLL复合物
        2.2.2 制备包裹BMP-2的BSA纳米微球
        2.2.3 制备由GO-PLL复合物修饰的SF/β-TCP复合支架
        2.2.4 FN和BMP-2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2.2.5 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表面细胞形貌
        2.2.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的细胞骨架(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
        2.2.7 CCK-8 检测支架内BMSCs的增殖情况
        2.2.8 Calcein-AM/PI染色检测支架表面BMSCs的细胞活性
        2.2.9 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2.2.1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3 结果
        3.1 FN和BMP-2的体外释放动力学
        3.2 不同支架材料对BMSCs形貌的影响
        3.3 不同支架材料对BMSCs骨架的影响
        3.4 不同支架材料对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3.5 不同支架材料对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7)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的结构构建及其对伤口愈合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伤口及伤口敷料概述
        1.1.1 皮肤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1.1.2 伤口愈合的过程
        1.1.3 湿性愈合理论
        1.1.4 理想敷料的特点
        1.1.5 常见敷料的种类及其作用
    1.2 静电纺丝技术
        1.2.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1.2.2 静电纺丝技术在创伤敷料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中创伤敷料基材的研究进展
        1.3.1 细菌纤维素的理化特性及在伤口敷料领域的应用
        1.3.2 王不留行黄酮苷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1.3.3 光敏抗菌剂的主要性质与应用
        1.3.4 玉米醇溶蛋白的主要性质与应用
        1.3.5 乙基纤维素的主要性质与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创伤敷料载药骨架层的结构设计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BC膜和BC/Vac膜的制备
        2.2.3 BC膜和BC/Vac膜的表征
        2.2.4 BC膜和BC/Vac膜的体外细胞实验
        2.2.5 BC/Vac膜的药物缓释性能测试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形貌分析
        2.3.2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2.3.3 力学性能分析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3.5 BC膜和BC/Vac膜的细胞毒性分析
        2.3.6 BC/Vac膜的药物缓释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伤敷料纤维增强骨架层的结构设计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3.2.2 BC膜和BC/PETN复合膜的制备
        3.2.3 BC膜和BC/PETN复合膜的表征
        3.2.4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形貌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拉伸力学性能分析
        3.3.4 接触角分析
        3.3.5 吸水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伤敷料促愈层的结构设计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4.2.2 Zein/EC/Vac纳米纤维的制备
        4.2.3 样品表征
        4.2.4体外细胞实验
        4.2.5 药物缓释性能测试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形貌分析与比较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Zein/EC/Vac纳米纤维膜的细胞毒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伤敷料保护层的结构设计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5.2.2 Zein/EC/PPIX膜的制备
        5.2.3 样品表征
        5.2.4 Zein/EC/PPIX膜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5.2.5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5.3.2 红外光谱分析
        5.3.3 不同浓度Zein/EC/PPIX膜的抗菌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的结构设计及对小鼠皮肤损伤愈合的作用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6.2.2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6.2.3 主要溶液配制
    6.3 实验方法
        6.3.1 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的制备
        6.3.2 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的表征
        6.3.3 小鼠急性全层皮肤缺损模型的建立
        6.3.4 小鼠皮肤组织取材和组织切片制作
        6.3.5 小鼠皮肤组织HE染色
        6.3.6 Western blotting分析相关蛋白的表达
        6.3.7 统计学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的形貌分析
        6.4.2 小鼠伤口愈合大体观察
        6.4.3 HE染色观察
        6.4.4 多层复合创伤敷料对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低温处理对葡萄果皮细胞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样品冷冻处理
        1.3.2 显微镜观察
        1.3.2. 2 光学显微镜观察
        1.3.2. 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前处理
        1.3.2. 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1.3.3 葡萄皮中总酚、单宁、总花色苷含量测定
        1.3.4 葡萄皮中香气成分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赤霞珠葡萄冷冻及解冻温度曲线
    2.2 温度对户太八号葡萄果皮细胞结构的影响
    2.3 温度对赤霞珠葡萄果皮细胞结构的影响
        2.3.1 细胞壁完整性比较
        2.3.2 质壁分离比较
        2.3.3 细胞液泡及膜完整性比较
        2.3.4 细胞器完整性比较
        2.3.5 细胞变形性及暴露的后含物比较
    2.4 温度对赤霞珠葡萄果皮酚类物质、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2.4.1 温度对赤霞珠葡萄果皮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2 温度对赤霞珠葡萄果皮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9)不同扫描电镜制样方法观察棉花叶片气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常规扫描电镜制样方法及观察
    1.4 环境扫描电镜制样和观察
    1.5 冷冻扫描电镜制样和观察
    1.6 涂撕法扫描电镜制样和观察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实验取材对比
    2.2 实验周期及实验繁琐程度对比
    2.3 镜检效果对比
    2.4 细胞形态的分析比较
3 讨论

(10)冷冻电子显微学——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冷冻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历程
2 生物大分子三维重构技术的发展
3 冷冻电镜硬件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4 中国冷冻电镜的发展及现状
5 冷冻电镜的技术难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四、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FROZEN CELLS(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富有挑战性的蛋白复合物原子分辨率结构[D]. 李晓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2]快速冷冻工艺对牛肉品质和组织结构的影响[J]. 冯宪超,周光宏. 食品科学, 2016(19)
  • [3]囊泡运输在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中的作用研究[D]. 冯中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4]冷冻电子显微学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J]. 王宏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4(10)
  • [5]水生动物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研究[D]. 杨彩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6]氧化石墨烯-多聚赖氨酸聚合物多功能修饰复合支架可控释放纤连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再生的实验研究[D]. 刘帆.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多层复合创伤敷料的结构构建及其对伤口愈合机制的研究[D]. 邱玉宇. 江南大学, 2019(01)
  • [8]低温处理对葡萄果皮细胞结构的影响[J]. 唐国冬,田雨,王倩,杨继红. 食品科学, 2017(05)
  • [9]不同扫描电镜制样方法观察棉花叶片气孔[J]. 刘恺,密玲煜,刘玲玲,李洋. 生命科学研究, 2020(04)
  • [10]冷冻电子显微学——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析[J]. 王宏伟. 科技导报, 2017(23)

标签:;  ;  ;  ;  ;  

冷冻细胞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