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截面法的发展与应用

结构截面法的发展与应用

一、构体截面法开发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洋洋[1](2021)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连续梁桥在交通量及环境作用下劣化严重,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是选用最优加固方案将预计的损失降至最低。目前的优选技术很少考虑到赋权方法的片面性、方案可信度及证据理论的排他性假设。鉴于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总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相关病害及处治措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桥面系的多种加固方法,并分析特点和适用性,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设计提供依据。2.建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定义11个定量指标的数学公式及8个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3.在分析目前的赋权方法及优选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1)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片面性及目前组合赋权法的不足,提出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赋权模型。群体AHP法、熵权法及变异系数法为组合赋权模型的单一赋权法基础。为解决群体AHP法的赋权不一致问题,提出构造专家熵模型确定专家客观权重,整合专家的主、客观权重,得到专家权重,结合专家组下的指标权重矩阵后,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2)针对证据理论的排他性假设的局限性,提出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改进证据组合的加固方案优选模型;3)灰色关联法确定基本概率分配函数(BPA),然后以2)中新证据组合模型融合证据体,得到信任函数,以此对方案排序。4.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韩庄大桥的维修加固工程为依托,验证了本文所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技术的可行性。通过与单一赋权法的对比,表明所提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权重模型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计算过程,表明本文方法的加固方案优选结果整体不确信度从平均值12.11%降低到了0,较大提高了加固决策的准确性及说服力。通过本文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证据理论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在桥梁加固方案优选中的优越性。

王鑫[2](2021)在《微课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呼声日益高涨,微课教学应时而生。微课以微视频为载体,精简了教学时间,具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具备可重复观看及便于资源共享等特点,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板块,可以培养数学直观、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学科素养。微课辅助立体几何教学,创新了教学形式,贯彻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基于此背景,笔者对立体几何的微课教学应用进行研究。笔者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有关立体几何的微课实践研究较少,往往是只针对某一节或某几节特定的课进行研究与分析,实用性较差。而笔者针对高三的立体几何教学设计系列微课,与考点及学生薄弱点联系紧密并形成体系。本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微课教学的设计,微课过程的实施与微课教学效果评价,具体过程如下:首先笔者阅读并整理相关文献,介绍微课的概念及微课的特点,确定微课的设计原则,规范微课的制作流程。笔者经过学情诊断,梳理立体几何的知识点与核心考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制作了立体几何系列微课并进行案例展示。其次,笔者以所在学校的两个高三理科班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这两个班由共同的教师执教,实验前测表明两组学生立体几何水平相当。以相同的教学进度,实验组学生在课后进行微课教学,对照组仅实施传统教学。实验组学生可以在多种移动终端如手机、电脑上下载并学习微课视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最后,本人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成绩对比法研究微课对学生的立体几何学习兴趣、知识的理解运用、学习行为及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来检验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微课教学效果良好,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微课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将立体几何微课教学落到实处,对一线教师在系列微课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笔者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同类型研究给出了前瞻性建议。

阮益权[3](2020)在《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对其价值的挖掘和生命的延续;结构作为技术手段解决了建筑形式的构建。结构是旧工业建筑中重要的建筑元素,对旧结构的价值重现和新结构介入的结构表现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结构表现是有意识地利用结构特殊的形式所带来的表现力,结合个人情感、结构理性、人文和审美需求,从技术到艺术不同层面,使结构在建筑中具有超越实用功能的多重价值表现。结构表现广泛存在于结构理性主义、结构表现主义、高技派等建筑作品之中,结构表现具有理性内涵和艺术内涵。根据结构表现的要求和改造的建构逻辑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结构表现分为三个研究层次:旧结构再利用、新旧结构结合、构造措施。对于旧结构再利用的结构表现研究,首先确认旧结构的保护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等,经过价值判断后,需采用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旧结构进行保护。通过将旧工业建筑的结构分为建筑形态、结构体系、结构构件、工业构筑物若干层次,进行结构表现的理性内涵、艺术内涵和表现策略研究。对于新旧结构结合的结构表现研究,是基于对旧结构保护再利用、建造年代可识别、新旧结构结合逻辑的原则上进行的。根据新结构与旧结构的受力关系,将新结构介入形式分为独立介入、新结构依附于旧结构,根据空间操作,新结构介入有更复杂多样的方式。新旧结构的关系可以从受理逻辑和视觉关系来探讨,新旧结构的理性和艺术表现内涵,提出了结构表现的策略:从结构形态、结构肌理、结构形体、结构功能不同方面,采用模仿演变、差异对比、衬托突出、新旧呼应等手法进行表现。对于改造构造的结构表现研究,分旧结构的加固技术、连接节点、改造材料三方面进行结构表现的内涵和策略研究。加固技术可根据是否改变受力体系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针对不同材料和体系的结构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固方式。连接节点种类繁多,可采用对比和协调的方式进行结构表现。不同改造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表现,根据材料视觉上体现的“新”和“旧”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表现策略。最后根据文章的研究逻辑,从旧结构再利用、新旧结构结合、构造措施三个层次对典型案例——西安大华纱厂1935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造结构表现分析研究并提出结论。

刘东东[4](2020)在《高速铁路钢—混组合连续梁受力性能及试验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钢-混组合梁桥由于其能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强度,并具有良好的跨越能力、整体经济性优越的特点,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重视,在公路桥梁中得到较多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速推进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钢-混组合连续梁桥也逐渐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中。但由于高速铁路荷载大,动力效应明显,具有严格的线路平顺性要求,尤其作为拱上主梁结构,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而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张(家界)-吉(首)-怀(化)铁路芙蓉镇酉水大桥主桥采用非对称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跨度292m,设计最高速度为350km/h,为双线组合混合梁拱桥,是国内罕见的采用大跨度非对称组合结构拱设计的高速铁路桥。其中钢-混组合连续梁结构受到拱结构影响,在包括列车活载等荷载作用下处于较为不利受力状态,其受力性能将直接影响大桥主梁乃至于全桥的工作状态,是该大桥的一项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张-吉-怀铁路芙蓉镇酉水大桥为工程背景,对其拱上的钢-混组合连续梁开展静力受力分析及模型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成果总结如下:(1)分析了张-吉-怀铁路芙蓉镇酉水大桥钢-混组合梁的最不利工况及最不利位置,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最不利状态的梁体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组合梁各构件的受力状态以及变形特征。结果表明:结构整体的应力水平较低,混凝土最大压应力不超过-8.34MPa,拉应力基本小于3.0MPa,钢梁最大拉应力为129.65MPa,最大压应力为-138.06MPa,钢-混组合连续梁在最大负弯矩工况下受力状态最为不利;栓钉滑移滑移量不超过0.143mm,变形较小,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钢-混组合梁在各工况作用下,受剪力滞效应影响,其混凝土顶板及钢底板最大剪滞系数分别为1.341、1.108,表现出较明显的横向分布差异。各工况下,栓钉应力不超过66.87MPa,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整体而言,钢-混组合梁受力、传力性能良好,钢-混协同工作性能良好,满足高速铁路桥梁的运营技术要求。(2)根据张-吉-怀铁路芙蓉镇酉水大桥钢-混组合梁的构造特点和受力、传力方式,采用控制变量法,对钢顶板宽度、厚度、栓钉布置方法等参数变化对结构的力学性能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钢顶板宽度由900mm增大至1800mm时,混凝土板平均拉应力增大12%,钢底板平均应力减小0.48MPa,可知混凝土板刚度较大时,在满足栓钉布置要求条件下,适当减小钢顶板宽度由利于降低混凝土板受拉、充分发挥钢梁强度;钢顶板厚度由24mm增大至40mm时,钢顶板竖向变形减少0.009mm,可知增大钢顶板厚度,有利于减小顶板面外变形、保证栓钉刚度和强度发挥;栓钉均匀布置使得梁体沿纵桥向与横桥向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集束式布置则提高了结构的局部强度要求,以上布置条件下混凝土顶板的最大剪滞系数分别达到1.244、1.341,而不同的栓钉布置方式对组合梁整体受力影响有限,混凝土顶、钢底板的应力变化分别不超过0.121MPa和8.19MPa。(3)为验证张-吉-怀铁路芙蓉镇酉水大桥钢-混组合梁的实际受力性能,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设计了梁体静载模型试验,经过方案比选确定了采用相似比为1:2.5的全截面模型,并确定了相应的试验加载方案和测试方案。(4)通过对试验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分析了模型在基本工况下各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状态,对比原结构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可知两者的应力水平和分布状态基本一致,等效测点应力相对误差基本小于10%,说明试验模型与原组合梁的等效性良好,拟定的试验模型可以反映原结构的主要受力状态。

白伦华[5](2019)在《考虑局部屈曲带肋箱形截面构件极限承载力分析的递进模型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钢结构桥梁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带肋箱形截面构件,按板件—加劲板—构件的研究顺序对影响其稳定性行为的若干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以材料简化方法逐层传递局部屈曲效应,以此建立带肋箱形截面构件极限承载力分析的新方法—递进模型法。论文的研究工作是船舶结构领域中逐步破坏法及传统梁柱理论的延伸,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考虑板件的缺陷为Smith缺陷模式,研究了单元类型、网格尺寸、材料本构模型、边界条件、非线性有限元求解方式及厚板效应对板件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实体、板壳单元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板壳有限元模型重构了钢板的受压材料模型数据库。(2)针对典型的带肋箱形截面压杆—各壁板中央内置1条加劲肋的情况,在弹性屈曲理论及梁格理论对无肋箱形截面构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折板理论解析出带肋箱形截面构件中弱加劲板非加载边的转动弹簧刚度,通过该理论进一步研究了转动弹簧刚度的影响机理。随后,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研究了转动弹簧约束对带肋箱形截面中弱加劲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3)针对多肋连跨的加劲板,基于常用的几类加劲板有限元模型的对比结果,初步探讨了加劲板的横向支承效应及端部转动效应的影响机理。另外,基于板件受压材料模型数据库建立了可以考虑几何缺陷及残余应力的加劲板梁柱理论新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由板壳有限元法进行了验证。(4)建立了可考虑Smith缺陷程度的有效截面法,同时结合板件受压材料数据库及加劲板板壳有限元法,建立了适用于带肋箱形截面构件的递进模型法,该方法考虑了板件间相互作用、横隔板处加劲板端部支承效应,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构件递进模型法在分析典型带肋箱形截面压杆时的合理性与准确性。(5)以鹅公岩轨道专用桥为工程背景,基于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及(4)中建立的构件递进模型法深入研究了窄型钢箱梁在偏压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能,研究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另外,试验数据及有限元结果初步验证了论文构建的递进模型法在分析较为复杂的带肋箱形截面构件时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论文建立的递进模型法为分析带肋箱形截面构件的极限承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有利于更清晰地认识该类构件整体—局部相关屈曲行为。

王涛[6](2019)在《大型活动舞台支承结构加固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建筑用地面积日趋紧张,同时一些旧建筑的使用功能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对结构加固改造将成为主要的建设方式。目前有关加固改造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结构形式简单的常规民用建筑,而对于大型活动舞台支承结构加固,其荷载种类繁多,破坏原因错综复杂,同时缺乏可供参考资料,对其系统的研究很难找到。本课题结合某娱乐单位大型活动舞台加固工程实例,依据现有相关规范、标准,以及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大型活动舞台结构损伤破坏的特点和原因,最终采取增设支点加固方案,并对比分析损伤构件加固前后受力性能,以期对类似的加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1.在现场利用工程检测设备对结构材料性能、结构构造、结构体系以及结构损伤状况等进行初步检查和鉴定,以便对建筑结构有整体的把控和了解,为后续加固改造提供重要依据。鉴定结果表明: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等情况与原设计基本符合,混凝土强度、钢筋力学性能满足规范标准要求,但作为活动舞台支承结构的框架柱,其柱顶部分混凝土开裂严重,混凝土抗压强度较低,均值约28MPa,部分甚至存在混凝土脱落,内部钢筋锈蚀现象,有较大的安全隐患。2.利用软件SAP2000建立整体结构模型,分析结构的受力现状、受力特点,校核结构承载力,探讨结构损坏的特点和原因,其主要是由于柱顶的锚栓刚节点受力复杂,构造不合理,再加上柱顶部位配置箍筋间距过大,未能提供足够的横向约束,导致柱顶抗剪承载力不足,从而发生严重的损害。对比常用几种加固方法的优缺点,宜选择增设支点加固法,通过增设受力支撑,分担原结构的荷载效应,改变支承结构的受力状况,达到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目的,并制定相应施工加固方案。3.利用软件ABAQUS建立受损框架柱加固前后有限元模型,从应力水平、变形、承载力等角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后混凝土最大应力,柱KZ2-5降低40%,柱KZ1-2降低48%;加固后混凝土PEEQ最大值,柱KZ2-5下降70%,柱KZ1-2下降55%;加固后柱KZ2-5承载力提高83%,加固后柱KZ1-2承载力提高125%,证明选定加固方案合理有效、安全可靠。

李昶[7](2019)在《既有砌体建筑调查分析与加固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既有建筑的存量与日俱增。其中很大一部分既有建筑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如耗能高、使用功能不完善、抗震能力差,房屋的适用性、节能性和舒适性不高等。如果将这些既有建筑拆除,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有悖于我国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对城市既有建筑进行加固改造,符合我国国情。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全国部分城市既有建筑的数量、竣工年代、结构形式、使用性质等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分析了解了我国既有建筑不仅量大面广,而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解决既有建筑所存在的弊病,满足现阶段人们对建筑的正常使用要求,本文对既有砌体建筑的加固改造进行了深入剖析。(1)根据既有砌体建筑自身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加固改造时,要本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加固方法。加固方案的选择要考虑不同的建筑类型,例如加固历史建筑要遵照“不改变原状、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论文通过具体实例对砌体建筑的加固方法在工期、造价、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2)针对某中小学校舍墙体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加固方案进行优选。首先确立评价指标集,然后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判断矩阵,再通过模糊线性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优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加固方法。(3)通过具体实例引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其加固改造进行策略性研究,目的是为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和探讨,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加固改造工程,避免既有砌体建筑在加固改造时的盲目性,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工程造价。

李林家[8](2018)在《核电站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单元刚度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SC组合结构)是钢板与混凝土通过栓钉和对穿钢筋等连接形成整体的组合结构。SC组合结构可采用模块化的施工技术,凭借高效的力学性能和经济快速的施工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核电工程、近海工程和高层建筑剪力墙等领域。本文对SC组合结构的单元刚度进行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过对核电站SC组合结构基于单元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发现SC单元等效刚度是评估SC组合结构变形性能的关键,且受到单元荷载路径和荷载大小的影响。为了建立SC单元的刚度模型,本文设计并实施了9个SC单元平面内双向拉压试验,研究了压拉荷载比和钢板厚度对SC单元变形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SC单元在双向拉压作用下具有优越的延性,表现出典型的正交异性的力学特点。将SC单元等效为均质弥散SC材料后,其抗压模量、抗拉模量和双向泊松比与双向应力的比值和应力的大小相关。针对SC组合结构的初步设计和分析,本文提出了SC组合结构的基于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的等效刚度模型,对单元的主内力空间的不同区域(双轴拉、拉剪区、压剪区和双轴压)分别赋予不同的等效刚度参数,其中拉剪区和压剪区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根据SC单元的平面内双向试验,推导了SC单元在单轴受压、单轴受拉和面内剪切这三条荷载路径下的等效弹性模量和等效泊松比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考虑了配钢率、钢板和混凝土材性的影响。针对SC组合结构内部应力重分布的力学问题,本文提出了SC组合结构的基于双轴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刚度模型,给出了混凝土抗压弹性模量、抗拉弹性模量和双向泊松比的计算公式,通过SC单元双向拉压试验标定了计算公式涉及的关键材料参数。该模型能够准确反应混凝土的受压软化效应,以及混凝土在拉应变作用下应力符号改变的力学现象。本文所建立的SC单元刚度模型均进行了有限元数值计算和SC单元双向拉压试验的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黎桉君[9](2017)在《增大截面法加固一字型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增大截面加固法是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大量运用于剪力墙结构加固工程中,通常有单面增大截面和双面增大截面两种方式。由于两种加固方法的传力途径、受力特点不同,加固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但是两者在破坏形态、滞回特性、承载力、延性、刚度及耗能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差异尚不清楚。因此研究单、双面增大截面法加固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探究两者的加固效果,将完善我国剪力墙抗震加固领域的研究内容。本文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规范,设计制作了未加固剪力墙、单面增大截面加固剪力墙与双面增大截面加固剪力墙3片一字型剪力墙试件,各试件的轴压比、剪跨比、配筋率均相同,通过拟静力试验对三者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单、双面增大截面加固剪力墙试件的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增大截面法加固一字型剪力墙试件的滞回特性、承载能力、延性、刚度及耗能能力与未加固一字型剪力墙试件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加固效果良好,单、双面增大截面加固法均能有效运用在剪力墙抗震加固工程中;(2)双面与单面增大截面加固一字型剪力墙试件的抗震性能存在一定的区别,具体比值如下:初始刚度基本相等,极限承载力比值为1.26,破坏荷载比值为1.21,峰值点位移比为1.04,极限位移比值为1.01,位移延性系数比值为1.05,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比值为1.09,可见双面增大截面加固法对一字型剪力墙的抗震加固效果优于单面增大截面加固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建立的3片剪力墙模型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全过程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墙体的破坏形态、应力分布、滞回曲线与极限承载力,将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单、双面增大截面加固法的加固效果和有限元模拟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加固截面厚度不同的3片单面增大截面加固一字型剪力墙试件进行有限元拓展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加固截面厚度对单面增大截面加固一字型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的破坏形态特征与试验相符,极限承载力误差均在10%以内,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与分析过程是合理可靠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随着加固截面厚度的增大,单面增大截面加固一字型剪力墙试件的承载能力与延性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增长幅度逐渐降低。且加固截面厚度为85mm的单面增大截面加固一字型剪力墙试件的抗震加固效果与加固截面厚度为70mm的双面加固试件基本接近。综上所述,增大截面加固法能够显着提高一字型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是适用于剪力墙抗震加固的有效方法,而双面增大截面加固法的抗震加固效果优于单面增大截面加固法,可以通过增大加固截面厚度的方式使单面增大截面加固一字型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本文对于增大截面法加固一字型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初步研究,将为实际剪力墙结构的合理加固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究增大截面法加固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优化剪力墙增大截面的加固方式奠定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乔德京[10](2016)在《矿区采煤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何物体在地球表面或附近空间都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地下物质分布不均匀将会引起重力场变化。随着矿产从地下采出,形成采空区,也会导致地面重力场发生变化。在开采沉陷区进行重力勘查时,随着煤炭资源不断从地下采出,将引起地表不断下沉,这种采空区随时间由下向地面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导致地面重力值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在煤矿区研究开采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规律,对采空区位置探测及矿区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开采沉陷理论分析了采空区残余空洞大小及分布特征,针对煤矿开采沉陷的特点,以现有的重力异常理论模型为基础,利用高斯公式对其进行数学变换,将三重积分变换成二重积分,并采用有限元法实现数值计算。同时,利用Matlab2014a软件平台进行模拟计算,探讨了影响有限元数值计算精度的因素,发现其精度与单元大小、计算方法及计算点至单元体的距离等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发现重力异常与地质异常体之间的关系,利用Matlab编写了重力异常正演GUI程序,能够准确地展现出地质异常体产生的重力异常。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按照概率积分法计算模型求取,并利用上述重力异常正演程序计算出工作面开采前、后的地面沉陷及相应的重力异常变化,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重力场与地面沉陷的关系模型。同时,计算出采空区残余空洞引起的重力异常附加值。依据重力场的可叠加性,得到工作面开采及地表沉陷所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本文的研究改进了重力异常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建立了煤矿开采沉陷与重力异常的关系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二、构体截面法开发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体截面法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2.2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现状
    1.3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的现存问题
        1.3.1 优选方法的问题
        1.3.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的问题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
        1.4.1 模糊数学
        1.4.2 灰色关联
        1.4.3 证据理论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相关病害及加固方法
    2.1 典型病害
        2.1.1 预应力孔道灌浆不密实
        2.1.2 梁体裂缝
        2.1.3 梁中下挠
    2.2 一般病害
        2.2.1 桥面铺装层
        2.2.2 混凝土缺陷
        2.2.3 钢筋锈蚀
        2.2.4 伸缩缝病害
    2.3 加固方法
        2.3.1 上部结构加固方法
        2.3.2 下部结构加固方法
        2.3.3 桥面系养护维修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
    3.1 优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建立目的
        3.1.2 构建原则
        3.1.3 影响因素
        3.1.4 指标体系
    3.2 指标定义及量化
        3.2.1 定量指标
        3.2.2 定性指标
        3.2.3 指标的标准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1.1 群体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4.1.2 熵权法
        4.1.3 变异系数法
        4.1.4 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赋权方法
    4.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建立
        4.2.1 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计算流程
        4.2.2 基于灰色关联法计算Mass函数
        4.2.3 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改进证据组合方法确定最优方案
        4.2.4 改进证据组合优选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背景
        5.1.1 工程概况
        5.1.2 工程描述
        5.1.3 桥梁病害及结构性能评定
        5.1.4 加固方案
    5.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流程
        5.2.1 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及赋值
        5.2.2 基于组合赋权法确定优选指标的综合权重
        5.2.3 加固方案优选计算
    5.3 优选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微课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微课的概念
        2.1.2 微课的特点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微课教学设计
    3.1 微课设计原则
    3.2 教学核心概念及知识点
    3.3 微课结构
    3.4 微课制作环节
    3.5 教学设计案例
        3.5.1 案例1 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3.5.2 案例2 二面角的求法
        3.5.3 案例3 几何体的内切球
        3.5.4 案例4 正方体的截面问题
        3.5.5 案例5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作答规范
4、 微课实施
    4.1 研究对象
    4.2 实施过程
5、微课应用反馈
    5.1 问卷调查
        5.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5.1.2 问卷调查的实施
        5.1.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 微课教学实验前测
        5.2.1 实验前测过程
        5.2.2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5.3 微课教学实验后测
        5.3.1 实验后测过程
        5.3.2 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6、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2 调查问卷后测卷
    附录3 立体几何后测试题
    附录4 微课教学案例
致谢

(3)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范围及动态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结构表现与旧工业建筑改造
    2.1. 结构表现的定义与特点
        2.1.1. 结构表现与相关理论
        2.1.2. 结构表现的内涵与效果
    2.2. 结构表现视角下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要求
        2.2.1. 建筑目的与结构安全的要求
        2.2.2. 旧工业建筑结构价值保护的要求
        2.2.3. 表现结构内涵与审美要求
    2.3. 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
        2.3.1. 旧工业建筑结构改造的三个阶段
        2.3.2.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价值判断的五个方面
        2.3.3. 旧工业建筑改造结构表现的三个层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结构再利用的结构表现
    3.1.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价值保护
        3.1.1. 结构的原真性保护
        3.1.2. 结构的完整性保护
    3.2.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内涵挖掘
        3.2.1. 工业建筑形态的表现内涵
        3.2.2. 不同材料结构体系的表现内涵
        3.2.3. 不同受力结构体系的表现内涵
        3.2.4 旧工业建筑结构构件的表现内涵
        3.2.5 旧工业构筑物的表现内涵
    3.3. 改造中旧工业建筑结构的表现策略
        3.3.1. 旧工业建筑形态表现策略
        3.3.2. 旧工业建筑结构体系的表现策略
        3.3.3. 旧工业建筑结构构件的表现策略
        3.3.4. 旧工业构筑物的表现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旧结构结合的结构表现
    4.1. 改造中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原则
        4.1.1. 保护再利用原则
        4.1.2. 建造年代可识别原则
        4.1.3. 新旧结构逻辑性结合原则
    4.2. 改造中新结构介入与新旧结构关系
        4.2.1. 新结构介入的方式
        4.2.2. 新旧结合的逻辑性与视觉关系
    4.3.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内涵
        4.3.1. 结构的理性表现
        4.3.2. 结构的艺术表现
    4.4.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策略
        4.4.1. 结构的物质表现和功能表现
        4.4.2.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手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构造的结构表现
    5.1. 旧结构的加固技术的表现内涵
        5.1.1. 直接加固法的结构表现内涵
        5.1.2. 间接加固法的结构表现内涵
    5.2. 旧结构加固技术的结构策略
        5.2.1. 不同加固方式的视觉表现
        5.2.2. 加固方案的综合考虑因素
    5.3.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内涵
        5.3.1. 连接节点的类型
        5.3.2.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
    5.4.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策略
    5.5. 改造材料的结构表现内涵
        5.5.1. 改造材料的性能表现
        5.5.2. 改造材料的视觉表现
    5.6. 改造材料的结构表现策略
        5.6.1. 修旧如旧
        5.6.2. 修旧如新
        5.6.3. 修新如旧
        5.6.4. 修新如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项目的研究与评价
    6.1. 研究案例的选定
        6.1.1. 我国工业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背景
        6.1.2. 选定大华纱厂改造项目的原因
    6.2. 旧结构的内涵挖掘和表现
        6.2.1. 旧结构的内涵挖掘
        6.2.2. 建筑构件限定空间
        6.2.3. 工业构筑物功能活化
    6.3. 新旧结构结合产生新形式
        6.3.1. 改变空间与形式
        6.3.2. 重建建筑边界
    6.4. 体现匠心的构造设计
        6.4.1. 可识别的加固体系
        6.4.2. 标准化的连接节点
        6.4.3. 巧用改造材料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高速铁路钢—混组合连续梁受力性能及试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钢-混组合梁的应用及发展
        1.1.2 钢混组合梁在铁路中的应用及发展
    1.2 钢-混组合梁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钢-混组合梁的研究及发展
        1.2.2 钢-混组合梁钢混连接作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速铁路钢-混组合梁抗弯性能理论
    2.1 组合梁正弯矩区考虑滑移的抗弯性能理论
        2.1.1 不考虑滑移的组合梁抗弯性能分析
        2.1.2 考虑滑移的组合梁抗弯性能分析
        2.1.3 组合梁负弯矩区考虑滑移的抗弯性能理论
    2.2 钢-混组合梁剪力栓钉的抗剪理论
        2.2.1 栓钉受力特性及破坏方式
        2.2.2 栓钉抗剪刚度
        2.2.3 栓钉抗剪承载力
    2.3 钢-混组合箱梁的剪力滞效应
        2.3.1 理论研究法
        2.3.2 数值研究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铁路钢-混组合梁受力特性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高速铁路拱上钢-混组合连续梁荷载分析
    3.3 高速铁路钢-混组合梁三维有限元模拟
        3.3.1 原桥组合梁正弯矩区局部节段模型
        3.3.2 原桥组合梁负弯矩区局部节段模型
    3.4 原桥组合梁正弯矩区局部有限元结果分析
        3.4.1 混凝土板应力状态及剪滞系数分析
        3.4.2 钢梁应力状态及剪滞系数分析
        3.4.3 栓钉群受力及滑移特性分析
    3.5 原桥钢-混组合梁负弯矩区三维有限元模拟
        3.5.1 混凝土板应力状态及剪滞系数分析
        3.5.2 钢梁应力状态及剪滞系数分析
        3.5.3 栓钉群受力及滑移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铁路钢-混组合梁参数影响分析
    4.1 钢顶板宽度影响分析
        4.1.1 对混凝土顶板、钢底板应力及剪滞系数的影响
        4.1.2 对栓钉群滑移的影响
    4.2 钢顶板厚度影响分析
        4.2.1 对混凝土顶板、钢底板应力及剪滞系数的影响
        4.2.2 对栓钉群滑移的影响
    4.3 剪力栓钉不同布置方案影响分析
        4.3.1 对混凝土顶板、钢底板应力及剪滞系数的影响
        4.3.2 对栓钉群受力及滑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铁路钢-混组合梁静载模型试验方案研究
    5.1 模型方案比选
    5.2 试验模型设计
        5.2.1 几何尺寸设计
        5.2.2 剪力键设计
        5.2.3 预应力钢绞线设计
        5.2.4 普通钢筋布置
        5.2.5 局部构造设计
    5.3 加载方案设计
        5.3.1 等效加载工况
        5.3.2 加载装置
        5.3.3 加载流程
    5.4 测试方案设计
        5.4.1 应变测点布置
        5.4.2 变形测点布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速铁路钢-混组合梁模型受力及等效性分析
    6.1 高速铁路钢-混组合梁节段模型有限元模型
    6.2 钢-混组合梁模型正弯矩工况受力特性分析
        6.2.1 模型应力分布结果
        6.2.2 模型应力纵横向分布规律及剪滞系数分析
        6.2.3 模型栓钉受力与滑移结果分析
    6.3 钢-混组合梁模型负弯矩工况受力特性分析
        6.3.1 模型应力分布结果
        6.3.2 模型应力纵横向分布规律及剪滞系数分析
        6.3.3 模型栓钉受力与滑移结果分析
    6.4 钢-混组合梁模型等效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考虑局部屈曲带肋箱形截面构件极限承载力分析的递进模型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递进模型法的提出
    1.3 应用与研究现状及不足
        1.3.1 带肋箱形截面构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1.3.2 单向受压板件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1.3.3 受压加劲板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1.3.4 带肋箱形截面构件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1.3.5 带肋箱形截面构件稳定性试验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2章 板的平均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2.1 概述
    2.2 几何缺陷
    2.3 残余应力
        2.3.1 残余应力平面分布模式
        2.3.2 残余应力空间分布模式
    2.4 板件有限元模型
        2.4.1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2.4.2 材料模型
        2.4.3 边界条件
        2.4.4 求解方式
        2.4.5 厚板效应
    2.5 板件受压材料模型
        2.5.1 索引方式
        2.5.2 板的受压材料数据库
    2.6 小结
第3章 转动弹簧约束及其对加劲板稳定性的影响
    3.1 概述
    3.2 无肋箱形截面构件板件间相互约束
        3.2.1 板件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认识
        3.2.2 梁格模型比拟箱形截面构件的受力模式
        3.2.3 无肋箱形截面构件中板件的位移形函数
    3.3 带肋箱形截面构件局部屈曲的折板模型法
    3.4 折板模型法的验证
        3.4.1 用于弹性屈曲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3.4.2 屈曲系数
        3.4.3 位移模式
        3.4.4 转动弹簧刚度有效性
    3.5 转动弹簧刚度的参数分析
        3.5.1 宽厚比
        3.5.2 区格长宽比
        3.5.3 加劲肋设计参数
        3.5.4 箱形截面边长比
    3.6 非加载边边界条件对加劲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3.6.1 有限元模型
        3.6.2 非加载边边界条件的影响
    3.7 小结
第4章 多肋连跨加劲板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4.1 概述
    4.2 加劲板有限元模型
        4.2.1 横隔板
        4.2.2 边界条件
        4.2.3 有限元模型
    4.3 梁柱理论
        4.3.1 截面分析
        4.3.2 构件分析—数值积分法
        4.3.3 程序实现
    4.4 加劲板受压试验及正交异性板模型的验证
        4.4.1 Dorman等人试验
        4.4.2 Jose′等人试验
        4.4.3 Choi等人试验
        4.4.4 正交异性板模型验证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试件基本参数
        4.5.2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4.5.3 梁柱理论模型的验证
    4.6 小结
第5章 带肋箱形截面压杆的递进模型法
    5.1 概述
    5.2 加劲板柱子曲线
        5.2.1 柱子曲线的制定
        5.2.2 (β,λs)索引的限制
        5.2.3 有效截面T形构件的柱子曲线
    5.3 有效截面法
        5.3.1 规范中的有效截面法
        5.3.2 加劲板板行为整体屈曲
        5.3.3 加劲板柱行为整体屈曲
        5.3.4 有效截面法
        5.3.5 结果及讨论
    5.4 带肋箱形截面构件的递进模型法
    5.5 带肋箱形截面压杆梁柱理论模型的验证
        5.5.1 算例参数
        5.5.2 计算模型
        5.5.3 结果与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偏压作用下窄型钢箱梁的稳定性研究
    6.1 概述
    6.2 自锚式悬索桥稳定性的基本认识
        6.2.1 定性分析
        6.2.2 挠度理论及分岔失稳
    6.3 窄型钢箱梁稳定性试验设计
        6.3.1 试验节段研究对象的选取
        6.3.2 试验节段设计
        6.3.3 加载方法及验证
        6.3.4 测点布置
    6.4 有限元模型
    6.5 结果与讨论
        6.5.1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6.5.2 失效模式与极限承载力
        6.5.3 几何缺陷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6.5.4 实桥节段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6.5.5 基于递进模型法对试验试件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工作的总结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申报的专利

(6)大型活动舞台支承结构加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加固改造背景
        1.1.2 加固改造研究意义
    1.2 建筑加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1.3 加固研究内容及加固流程
        1.3.1 加固研究内容
        1.3.2 加固流程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加固改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加固改造技术基本理论
        2.1.1 构件加固受力特征
        2.1.2 构件加固基本假定
        2.1.3 构件加固二次受力
        2.1.4 构件加固基本原则
    2.2 结构加固常用方法
        2.2.1 直接加固法
        2.2.2 间接加固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检测鉴定
        3.2.1 鉴定内容
        3.2.2 检测结果
    3.3 结构内力计算分析
        3.3.1 计算荷载取值
        3.3.2 结构计算模型
        3.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3.4 破坏原因综合分析
    3.4 加固方案制定
        3.4.1 加固方案选择
        3.4.2 KZ2-5 加固方案
        3.4.3 KZ1-2 加固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损伤框架柱加固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基本原理
    4.2 材料本构关系
        4.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4.2.2 钢筋和钢板本构模型
        4.2.3 锚栓本构模型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4.3.1 模型基本信息
        4.3.2 柱KZ2-5 建模及分析
        4.3.3 柱KZ1-2 建模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既有砌体建筑调查分析与加固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城市既有建筑调查分析
    2.1 城市既有建筑现存概况
    2.2 典型地区既有建筑调查与分析
        2.2.1 辽宁省
        2.2.2 山西省
        2.2.3 哈尔滨市
        2.2.4 成都市
        2.2.5 上海市
        2.2.6 重庆市
        2.2.7 天津市
    2.3 问题分析
        2.3.1 抗震能力方面
        2.3.2 功能方面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砌体建筑加固改造策略研究
    3.1 砌体结构加固改造的一般概念
        3.1.1 加固改造的特点
        3.1.2 加固改造的基本要求
        3.1.3 加固改造的基本原则
        3.1.4 加固改造工程的工作步骤
        3.1.5 加固方法
        3.1.6 加固方案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3.1.7 加固方案选择的侧重点
    3.2 加固改造实例
    3.3 本章小结
4 加固方案模糊优选决策
    4.1.加固方案模糊优选决策基本原理与步骤
        4.1.1 基本原理
        4.1.2 基本步骤
    4.2.应用举例
    4.3.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核电站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单元刚度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板混凝土结构简介
        1.1.2 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钢板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1.2.1 试验研究
        1.2.2 理论研究
        1.2.3 数值分析
        1.2.4 设计规程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板混凝土结构基于单元的设计方法
    2.1 引言
    2.2 N9设计方法简介
        2.2.1 基本设计流程
        2.2.2 荷载效应分析
        2.2.3 单元抗力分析
    2.3 设计算例
        2.3.1 承受面内剪切作用的无翼缘SC组合墙的设计
        2.3.2 承受剪切和轴压复合作用的双翼缘SC组合墙的设计
    2.4 线弹性设计方法的探讨
        2.4.1 荷载位移曲线的分析
        2.4.2 抗力分析的安全储备
        2.4.3 等效刚度的标定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板混凝土组合单元的平面内双向拉压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概述
        3.2.1 试件设计和试验装置
        3.2.2 试验参数
        3.2.3 加载制度和测量方案
    3.3 试验结果
        3.3.1 试验现象和破坏模式
        3.3.2 承载能力试验结果
        3.3.3 荷载变形特性
    3.4 试验分析
        3.4.1 分析原理
        3.4.2 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各向同性线弹性的刚度模型
    4.1 引言
    4.2 线弹性刚度模型的研究基础
        4.2.1 等效刚度的定义
        4.2.2 单元试验中钢板与混凝土的应力分析
    4.3 线弹性刚度模型的建立
        4.3.1 单轴受压时SC单元的等效刚度
        4.3.2 单轴受拉时SC单元的等效刚度
        4.3.3 纯剪受力时SC单元的等效刚度
    4.4 线弹性刚度模型的验证
        4.4.1 试验验证
        4.4.2 钢板混凝土组合墙的算例
    4.5 线弹性刚度模型的讨论与应用
        4.5.1 现有线弹性刚度模型的比较
        4.5.2 线弹性刚度模型的简化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轴正交各向异性的刚度模型
    5.1 引言
    5.2 正交异性刚度模型的研究基础
        5.2.1 正交异性材料的基本理论
        5.2.2 经典素混凝土正交异性本构的适用性分析
        5.2.3 SC单元正交异性本构模型的特点
    5.3 正交异性刚度模型的建立
        5.3.1 试验现象分析
        5.3.2 基本假定和计算方法
        5.3.3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5.3.4 混凝土的泊松效应
    5.4 正交异性刚度模型的验证和讨论
        5.4.1 试验验证
        5.4.2 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增大截面法加固一字型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
        1.1.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基本理论
        1.1.2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国外研究现状
        1.1.3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国内研究现状
    1.2 剪力墙抗震加固的研究现状
        1.2.1 剪力墙抗震加固方法综述
        1.2.2 剪力墙抗震加固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剪力墙抗震加固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增大截面加固法的研究现状
        1.3.1 增大截面加固法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增大截面加固法的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2.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5 拟解决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第3章 增大截面法加固一字型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概况
    3.1 增大截面法加固一字型剪力墙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3.1.1 试件设计
        3.1.2 试件尺寸及配筋
        3.1.3 试件制作
        3.1.4 材料力学性能
    3.2 测点布置与测量内容
        3.2.1 钢筋应变片布置
        3.2.2 位移传感器布置
        3.2.3 试验测量内容
    3.3 试验加载方案
        3.3.1 试验加载装置与设备
        3.3.2 试验加载制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大截面法加固一字型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1 裂缝发展及破坏过程
    4.2 滞回曲线
    4.3 骨架曲线
    4.4 承载力及位移
    4.5 延性系数及层间位移角
    4.6 刚度退化
    4.7 耗能能力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增大截面法加固一字型剪力墙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研究
    5.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5.1.1 有限元法
        5.1.2ABAQUS软件介绍
    5.2 材料的本构关系
        5.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5.2.2 钢筋本构关系
    5.3 加固剪力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1 单元选取
        5.3.2 单元滑移处理
        5.3.3 材料性能参数
        5.3.4 网格划分
        5.3.5 边界条件与加载形式
    5.4 加固剪力墙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
        5.4.1 破坏形态分析
        5.4.2 滞回曲线对比
        5.4.3 骨架曲线对比
        5.4.4 极限承载力对比
    5.5 加固截面厚度对单面增大截面加固一字型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5.5.1 骨架曲线
        5.5.2 承载力与延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

(10)矿区采煤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重力勘探研究现状
        1.2.2 开采引起重力异常的研究现状
        1.2.3 重力异常的正演研究现状
    1.3 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煤矿采空区残留空洞分布特征
    2.1 开采区覆岩移动破坏规律
    2.2 空洞区的地质特征
        2.2.1 空洞型采空区的地质特征
        2.2.2 塌陷型采空区的地质特征
    2.3 采空区空洞分布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重力异常正演数学理论基础
    3.1 理论计算方法
        3.1.1 重力异常概念
        3.1.2 重力异常计算公式
    3.2 有限元数值积分方法
        3.2.1“点元”法
        3.2.2“线元”法
        3.2.3“面元”法(多边形截面法)
        3.2.4 表面积分法
    3.3 本章小结
4 重力异常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
    4.1 规则平面地质异常体数值计算精度分析
        4.1.1 单元大小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4.1.2 计算方法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4.1.3 单元体至计算点距离对单元大小的影响
    4.2 规则曲面地质异常体数值计算精度分析
        4.2.1 单元大小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4.2.2 倾角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4.3 不规则地质异常体的重力异常模拟验证
    4.4 正演程序的开发设计
        4.4.1 Matlab开发环境
        4.4.2 程序的主要功能及演示
    4.5 本章小结
5 矿区开采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
    5.1 地面沉陷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模拟
        5.1.1 概率积分法预计公式
        5.1.2 沉陷值预计模型参数确定
        5.1.3 地面沉陷预计程序实现
        5.1.4 地面沉陷前、后重力异常正演模拟
    5.2 采空区残留空洞重力异常正演模拟
    5.3 矿区开采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构体截面法开发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D]. 赵洋洋. 河北大学, 2021(09)
  • [2]微课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D]. 王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D]. 阮益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高速铁路钢—混组合连续梁受力性能及试验方案研究[D]. 刘东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考虑局部屈曲带肋箱形截面构件极限承载力分析的递进模型法[D]. 白伦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6]大型活动舞台支承结构加固性能研究[D]. 王涛. 长安大学, 2019(01)
  • [7]既有砌体建筑调查分析与加固改造策略研究[D]. 李昶.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核电站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单元刚度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 李林家.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9]增大截面法加固一字型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黎桉君. 西南大学, 2017(02)
  • [10]矿区采煤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研究[D]. 乔德京. 西安科技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结构截面法的发展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