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的思路 新的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臻[1](2021)在《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针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有多种解读,本文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理解机制,将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并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字谜既具有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在以下两点上显着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第一,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谜面所蕴含的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点明了解谜的具体规则,将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谜底则是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依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索。第二,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意义,解谜者需要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整字、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与重构,才能够顺利获取谜底。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特殊性与复杂性。当前语言学界对字谜的探索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很难科学直观地表明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的实证研究,但几乎均是把字谜当作工具来考察顿悟现象,并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加以解读。因此,关于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本研究主要关注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字形字谜需要猜谜者增损离合谜面汉字的形态结构以得到谜底(如“又进村中——树”),意会字谜则是把谜面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过比较两者在构造与理解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本博士论文共有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对研究目标一的探究基于实验一至实验四。前三个实验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其中实验一无启动条件,目的是考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并明确字谜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二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探讨不同语境如何制约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三提供了两种启发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谜,研究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四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试图发现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字谜加工中必须首先提取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随后才能推理得出解谜所需的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1)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字谜类型、语境类型等因素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所诱发的神经活动也比较相似,原因在于字谜的谜面通常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四字短语,认知个体此时仅需展开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非字面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着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认,以及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的形成。结果还发现,字谜难度越高,或语境强度越低,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性程度(N400成分)与语义整合难度(LPC成分)的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研究目标二的实现以研究目标一为基础。我们基于相关理论,综合了过往文献与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在博士论文最后提出了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阐释了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对汉语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进行了更为透彻的解析,而且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泠霏[3](2021)在《基于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新型热载流子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摩尔定律接近极限,传统的半导体技术已进入发展瓶颈期。如何利用新原理、新材料和新结构来解决和优化传统半导体器件在尺寸微缩过程中遇到的性能、功耗和成本等问题是后摩尔时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重点。沿着Beyond CMOS的战略路线,本文分别从新材料体系、新物理机制、以及新器件结构这三个方面展开思考和研究,旨在解决热载流子器件的机理分析、性能提升、功能拓展等科学问题。材料方面,本文以新兴的二维材料作为主要研究体系;物理机制方面,本文以热载流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器件结构方面,本文基于范德华异质结构搭建了不同的、实现特定功能的固态器件。本文主要研究了四种热载流子器件,具体包括:(1)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等离激元纳米结构/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件。本文以物理机制作为主要研究重点,探索了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实现石墨烯中的超热载流子的激发,打破了内光电效应的波长阈值限制,实现低于带阶势垒的光响应。此外,本文还研究了超热载流子的微观物理过程及其引起的负微分光响应现象。(2)然后研究了基于手性表面等离激元/单层硫化钼异质结构的常温谷霍尔晶体管。本文从新信息载体角度出发,提出和实现了一种常温工作的,实现谷信息的产生、输运、收集、调控等全套功能的能谷晶体管。通过表面等离激元的手性实现了谷极化的产生,通过热载流子实现了谷极化的注入,利用不同能谷Berry曲率产生的赝磁场和霍尔架构实现了谷信号的读出,通过栅压实现了谷信号的调控。(3)接着研究了基于石墨烯/等离激元超构表面/硅异质结构体系的红外片上偏振探测器。论文从多功能集成的思路出发,构建了一个无分光部件的四像素光电探测器件,该器件能够实现光的强度和偏振信息的片上获取。偏振测定功能通过设计不同取向和手性的超构表面实现。硅基肖特基结构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及时抽取和分离。该器件展现出了较好的偏振测定功能。(4)最后论文研究了基于石墨烯/硒化钨/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这一五层垂直堆叠的范德华异质结构的热电子晶体管。论文设计并实验展示了第一个基于全二维材料的热电子晶体管,并且获得了接近理论极限的共基极收集效率。此外,该论文还讨论了利用热电子晶体管来研究热电子能谱的可行性及优势。该论文的研究表明,二维材料不但赋予了微纳器件在异质集成上的自由度和高质量界面,还使得器件展现出很多体材料器件不具备的性能优势和功能特性。论文中的研究结果展现了二维材料及其范德华异质结构在后硅时代半导体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慕世杰[4](2021)在《建构主义视域下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兴起到现在已经衍生到学科教学的众多领域,对于语文学科的指导也有所涉及。本文通过深刻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对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试图剖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论透视,结合建构主义相关教学模式探究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应对策略。以期更新教师教学的理念,提升教学的技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建构、情感建构、能力建构以及素养建构。解决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的现实问题,迎合新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尽管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等理论在教学课堂上有所呈现,但是存在系统性不强,教师重视程度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使建构主义理论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好的结合指导教学实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出发,指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最后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做出介绍。第一章主要从建构主义视域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出发,分别介绍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论知识和概念界定。第二章将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进行分解设置具体问题,选取河南省内几所高中展开问卷调查,根路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原因剖析。具体表现在教师层面:“教师授课方法单一”、“信息化课堂的水平不足”;学生层面:“情感建构不足”、“素养建构不足”、“思维建构不足”和“知识建构不足”。第三章是在第二章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提出解决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问题的具体策略。并提出用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方面结合情境教学,合作协商,学习共同体等理论给予教师自身和教师教学合理化建议,给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
鲁梦宇[5](2021)在《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清人诗歌别集之富,堪称历代之最,其中清人注本的数量虽非洋洋大观,但亦不乏精要者。举凡清诗史上革故鼎新、开宗立派以及引领一时风气的诗苑名宿,如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禛等人诗作,均有注本传世,在清代读书人中间产生了很大反响。与前人相比,今人对清诗清注的关注度不高,对其研究亟待深入。从表象来看,明末、清初时段几位重要诗人如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禛,其诗集注本多产生在乾隆、嘉庆时期,看似是时间链条上的自然反应,其实与这一时期的学术背景不无关系。乾嘉时期蜂起而出的吴、朱、王三家注本,影响较大者至少有十种,部分注本虽已经得到很好的整理,但系统的研究尚未展开,作为清诗清注的典型代表,它们对诗歌注释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与乾嘉时期清诗学文本的勾连,以及对当今注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都值得深入探讨。文本文献的考察是清诗清注研究的首要任务。现存清诗别集注本近六十种,在初步了解其存世面貌后,还应作重点探究。在学界已经取得部分整理成果前提下,吴伟业和朱彝尊两家诗注是文献考察的薄弱环节。在吴伟业诗歌的清注本内部,钱陆灿、靳荣藩、吴翌凤三家注均有较清晰的版本源流,唯独程穆衡原笺处于尚待发掘的状态。程笺虽未付剞劂,但一直以写本面貌暗自流传,存世的《梅村诗笺》稿本和《吴梅村诗笺》钞本共同构成了程笺早期的文本状态;学界通行已久的“程笺杨补”本,是经过杨学沆增删补注后的版本,距离程笺原貌已经相去甚远,杨学沆虽有补注之功,亦兼修改之失。江浩然《曝书亭诗录笺注》为朱彝尊诗歌第一家选注本,有初刻本和覆刻本两种;俟后杨谦《曝书亭集诗注》出,因是全注本,故在读书人中争相传阅,其杨氏木山阁刻本成书时间可以确定在乾隆三十年(1765)至三十七年(1772)之间,民国时又有木石居石印本出。江、杨注本外,嘉庆间孙银槎作《曝书亭诗集笺注》,因锓版时剜改“屈五”(屈大均)有关之文字,颇为学人所指摘。经过考察,孙注所用《曝书亭诗集》底本可能来自四库本,因此承袭了四库本的剜改处理方式。时代特点与学术渊源是推进清诗清注研究的第二个层次。首先是乾嘉时代学风的沾溉。中国十八世纪前后的学术以注释为要宗,重经重史的风尚是官方统治者以及上层文化精英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结果,在这种大的学术背景下,注释学普遍繁荣,读书人将注释看成一种对“着述立言”有极大功用的方式。从唐诗清注、宋诗清注到清诗清注概不例外,其中很多注家更是身兼经史与文学的佼佼者。在清诗清注内部,诞生了以惠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为中心的多家注本,如程穆衡、靳荣藩、吴翌凤、江浩然、杨谦、孙银槎注等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之作。其次是文化政策和社会环境。在清代普遍严密的文网下,书籍的收藏、刊刻、传抄与注释之间出现了值得深思的互动现象。其中,注本对原诗的抄录,是催动禁毁诗集传播的动力之一。而在清诗清注本的刊刻过程中,刊刻者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他们与注家的关系,对注释文本的校勘整理,以及对刻印成本的考虑,都深刻影响了清诗清注的阅读和传播。价值考量是清诗清注考论的最终落脚点。清诗清注作为文献载体,不仅具有文本研究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清诗清注的价值可以在与评点、选本等清诗学着作的关联和互通中得到彰显。在清诗清注本中,程穆衡原笺从考订诗歌本事出发,又不局限于考证本身,广征史料,遍访故老耆旧,以寥寥数评道出吴伟业的诗意与诗心;靳荣藩在“繁冗”特色之下,具有“评注结合”以及“分体分评”的意识;杨谦注搜集朱彝尊诗不遗余力,并将同题唱和之作列于注中,客观上具有选本的效果;江浩然注仿王士禛《精华录》体式,遴选朱彝尊诗歌中之菁华而为之注,与杨谦殊途同归。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清诗清注本,是注、评之间融通的典范,也正是其价值所在。此外,清代诗论家多为当时的一流学者,他们对清诗清注的关注和推动,很能代表清诗学阵营的某种态度。比如王鸣盛为靳荣藩注作序阐扬诗论主张和注释理念,翁方纲为江浩然注作序论及诗注诗法,赵翼作为清诗学阵营中的主将,也对靳荣藩注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对清诗清注重要注本进行点校整理,是学界一直以来的诉求,也是诗歌文本细读的题中之义。相较今人的注释,清人注在语言结构和习惯,本事感知,以及诗歌共情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优势。通过清诗清注的考察和论述推而广之,中国传统注释学应该立足本体,借鉴书籍史和阅读史的研究方法,将过去以文本为中心的思路,转向文本和注家并重,发掘注家在文本阅读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注释学理论体系的重构提供新的思考。
邓继莹[6](2021)在《基于建筑类型学的桂北干栏风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桂北地区的传统村寨蕴含着我国西南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聚落及民居的风貌正日益丧失地域特色。如何协调传统风貌与现代化需求是亟待思考的命题,而了解传统聚落与民居风貌的本质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基于对命题及风貌本质的思考,文章借助类型学的方法将桂北干栏风貌梳理清晰,并更深入地解读风貌。文章采取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归纳对比、学科交叉、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桂北干栏风貌进行研究。类型学主张将事物剥离为表象与原型,因而寻找建筑学与类型学的交叉点,引入建筑类型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解读桂北传统干栏风貌。文章以建筑类型学中分类、元设计、主观因素分析三种研究方法为基础,将风貌特性分解为自然性、人文性与主观性,从三个特性出发进行深入剖析,使桂北干栏民居与聚落的风貌分解为原型、次原型与变体,并归纳成图示网络。梳理归纳桂北干栏风貌类型之后,逐一分析风貌自然性、人文性、主观性之间的特性关系、特性与类型之间关系,并表达为可视化图表。文章的主要创新点有:(1)运用建筑类型学作为理论工具,全面系统地解读“风貌”,并为聚落与民居的类型学研究提供新的类型学思路。(2)基于“风貌”特性,对桂北干栏建筑进行深入剖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乡村保护发展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最后通过对桂北干栏风貌的原型、次原型、变体进行特征提炼并用简单图示表达,得到了图示网络——“风”与“貌”的可视化图谱。同时,也得出了对桂北干栏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关系的结论:(1)桂北干栏民居与聚落的形态是风貌各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2)桂北干栏民居与聚落风貌的部分特性决定了风貌的原型、部分特性则促进风貌原型细分为次原型。(3)风貌的自然性、人文性与主观性对桂北干栏风貌的作用都是相互联系且相互牵制的。以上均是本研究对桂北干栏风貌进行梳理的结果,希望以上对桂北山区传统干栏风貌的深入分析能够为协调风貌与现代化需求、传统风貌良性演变策略的制定提供思路。
张冉[7](2021)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中的企业估值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已发展至募集资金过万亿,投资机构几万家的局面。但相较国外,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尚不成熟,面临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现实状况,针对私募股权投资中企业估值问题深入研究,完善适合我国实情的私募股权投资估值理论,对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及定量分析法,依托现有企业估值理论进行分析,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对私募股权投资估值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分析私募股权投资的企业估值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发现其难以适应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实践要求。其次,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中企业估值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私募股权投资中企业估值的主要因素。再次,在对影响估值的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分析,采用多种估值方法进行估值的新思路。最后,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新估值思路更加适合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实践。本文研究表明,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中,现有估值方法与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的基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分析的估值新思路更为科学合理。
丁俊[8](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指出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王朝华[9](2021)在《铝合金轮毂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轮毂,作为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关键承载结构,其轻量化程度和力学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平稳性、安全性、制动性和经济性。为了满足轮毂的市场需求和使用性能,节约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轻量化轮毂成为行业的发展目标。然而,轮毂结构特征复杂,不同区域(包括轮辋、轮辐、轮缘)承受的载荷类型不同,功能、工艺约束进一步增加了其轻量化设计的难度,导致目前轮毂的设计与优化主要采用工程经验进行试错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其轻量化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仍有待补充与完善。本文以突破超轻、高性能、耐疲劳轮毂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难题为目标,开展轮辋截面形状优化、轮辋筋板布局设计、轮辐拓扑结构优化等关键问题研究,为轮辋、轮辐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分析铝合金轮毂的结构特征及加工工艺,研究各试验工况下轮毂的主要承载区域及类型,基于TRIZ理论研究轮毂轻量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矛盾,给出解决这些技术矛盾可行的发明原理,制定轮毂的结构轻量化方案,为轮毂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依据。(2)提出基于传力路径分析的轮辋截面形状优化方法,研究轮辋截面载荷传递规律显式表达方法,制定结构传力性能评价策略,揭示轮辋截面传力性能,给出轮辋截面形状优化建议及尺寸确定方法,开展仿真分析及轮毂静压、径向冲击试验,验证轮辋截面形状优化效果,为轮辋的截面形状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3)提出“轮辋面+筋板”的轮辋轻量化设计方案,研究轮辋面最小壁厚,给出轮辋筋板布局设计需求及仿生设计思路,选择蜂窝结构、叶脉分枝结构作为仿生原型对轮辋筋板进行布局仿生设计,得到类蜂窝轮辋、类分枝轮辋以及混合仿生轮辋三套设计方案,并验证其力学性能及轻量化效果。(4)研究轮辐数量对轮毂铸造工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轮辐数量的选用建议,分析轮辐多工况多位置承载情况及拓扑优化层次结构,构建轮毂多试验工况综合评价函数来表征轮辐的旋转特性,建立轮辐多工况联合拓扑优化数学模型,开展轮辐的拓扑结构优化研究。(5)建立轻量化铝合金轮毂三维模型,仿真分析验证其力学性能,给出轮毂疲劳寿命预测思路,研究轮毂零件SN曲线拟合及平均应力修正方法,构建考虑轮毂旋转特性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开展疲劳试验验证预测模型的科学性,并对轻量化轮毂的疲劳寿命进行分析。
苏学瑞[10](2020)在《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对能源的依赖与需求量逐渐增大,同时国家对能源保障的需求亦有所增加。在能源结构中,石油天然气能源构成其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以勘探油气资源较丰富,但囿于国内快速增长的油气需求,我国自1993年起已从传统的油气自给国成为油气净进口国,如何通过工程建设满足和保障国内油气安全成为一个现实命题。工程项目管理在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直接影响建设企业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既定建设目标。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是管道建设与运营公司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的催化剂,也是保证长输管道工程建设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因而,在日益增长的油气资源需求和趋难的管道工程项目建设约束下,研究富有创新性的管道工程项目管理十分重要。据此,本文对代表性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展开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描述法、案例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输管道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战线广、工艺复杂、风险系数高等特点。(2)当前长输管道施工管理中应优化项目管理中存在工作管理风险无法均摊的问题;应急需解决目前技术无法满足运输管道管径升级带来的制钢、制管、低温管材应用等方面技术保障的问题;应解决因管道管径升级、壁厚变大、钢级变高,人为不稳定因素导致焊接、检测、防腐的质量风险;应解决特种交叉作业及生态环保带来的HSE风险;应解决施工工艺工法起步阶段的进度效率;应解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下的资金管控;应解决智能化建设在长输管道的应用及建设。(3)通过G公司承建的A项目对创新思路进行实践应用,采用“IPMT+监理+E+P+C+运营单位”的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层级分化,构建建管一体化;科研攻克D1422、X80钢管、56寸大球阀制造,形成管材管件技术规程及-45℃用管材、管件技术条件等19项标准规范支撑技术管理;攻克并全面推行新工艺下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化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技术,提供质量保障;制定141项体系文件,改变以往管理制度的乱、散、偏的状况,细化安全风险管控,环保初设着手,细化制度;以竞赛促进度,联动管理、计划单线图预警保进度;资金进度层级审批月结算,全过程细化管理,多方监管,严控超付;智能工地应用于长输管道建设,有助于风险管控、提升效率,提高关键数据可追溯性,解决人不可控因素。(4)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提升,OD1422管径也将会被更大管径所替代,如何提前攻克管材管件制造业技术,如何提升工艺工法效率,如何将手动式全自动设备焊接转化为全过程全自动焊接,如何实现长输管道智能化建设,数字孪生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管道、科技管道,目前研究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新的思路 新的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思路 新的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 |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
2.1.1 语法修辞视角 |
2.1.2 概念整合视角 |
2.1.3 关联理论视角 |
2.1.4 认知拓扑视角 |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 |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
3.1 理论基础 |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
3.2 研究手段 |
3.2.1 眼动追踪技术 |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 |
3.3.1 字谜初选 |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a) |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b) |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c) |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d) |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e)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一: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实验被试 |
4.2.3 实验材料 |
4.2.4 实验仪器 |
4.2.5 实验流程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行为数据 |
4.3.2 眼动数据 |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 |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 |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二: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实验被试 |
5.2.3 实验材料 |
5.2.4 实验仪器 |
5.2.5 实验流程 |
5.2.6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行为数据 |
5.3.2 眼动数据 |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 |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 |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三: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设计 |
6.2.2 实验被试 |
6.2.3 实验材料 |
6.2.4 实验仪器 |
6.2.5 实验流程 |
6.2.6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行为数据 |
6.3.2 眼动数据 |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 |
6.5 本章小结 |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ERP研究 |
7.1 实验目的 |
7.2 实验方法 |
7.2.1 实验设计 |
7.2.2 实验被试 |
7.2.3 实验材料 |
7.2.4 实验流程 |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行为数据 |
7.3.2 脑电数据 |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 |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 |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 |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 |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字谜自身指标的量化 |
附录2:两种语义启动项的量化 |
附录3:三种配对字谜的启发量 |
附录4:三类选项(除正确选项外)的相关量化 |
附录5:练习材料及填充刺激 |
附录6:实验一至实验四的指导语 |
附录7:眼动与ERP实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新型热载流子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后摩尔时代下二维材料的兴起 |
1.1.1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概述 |
1.1.2 二维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情况 |
1.2 基于二维材料的器件研究介绍 |
1.2.1 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 |
1.2.2 基于二维材料的研究领域 |
1.3 基于二维材料的热载流子器件 |
1.3.1 二维材料热载流子的主要激发方式 |
1.3.2 基于二维材料和表面等离激元的热载流子的主要应用方向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思路及章节安排 |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
1.4.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二维材料的器件的制备、表征与测试 |
2.1 二维材料的获取 |
2.2 二维异质结器件的制备方法 |
2.2.1 PMMA转移法 |
2.2.2 PC转移法 |
2.2.3 PVA转移法 |
2.2.4 PDMS转移法 |
2.2.5 PPC转移法 |
2.3 二维异质结器件的表征和测试方法 |
2.3.1 材料表征 |
2.3.2 电学测试 |
2.3.3 光电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超热载流子 |
3.1 背景介绍 |
3.2 器件结构设计和实验方法 |
3.2.1 器件制备与测试方法 |
3.2.2 金纳米结构的设计和表征 |
3.2.3 器件的工作原理 |
3.3 超热载流子的实验研究 |
3.3.1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中的本征热载流子 |
3.3.2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中的超热载流子 |
3.3.3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中的超热载流子的物理机制研究 |
3.4 微分负光电响应和物理机制的研究 |
3.4.1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电流输运机制 |
3.4.2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负微分光电导现象 |
3.4.3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热电子温度的偏压依赖 |
3.4.4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负微分光电导的调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手性热电子的常温谷电子晶体管 |
4.1 背景介绍 |
4.2 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
4.2.1 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
4.2.2 器件制备方法与测试手段 |
4.3 谷信号的注入、输运、探测和控制 |
4.3.1 谷信号的注入 |
4.3.2 谷极化的验证 |
4.3.3 谷信号的输运与探测 |
4.3.4 谷信号的控制 |
4.4 谷霍尔晶体管的应用前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等离激元超构表面与石墨烯/硅集成的红外偏振探测器 |
5.1 背景介绍 |
5.2 器件结构设计和实验方法 |
5.2.1 器件的结构设计 |
5.2.2 器件的制备流程 |
5.2.3 器件的测试方法 |
5.3 器件的性能表征 |
5.3.1 等离激元超构表面对1550 nm光响应的增强 |
5.3.2 器件光响应的偏振依赖 |
5.3.3 四像素偏振探测器 |
5.3.4 四像素偏振测定的解算过程 |
5.3.5 器件性能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热电子晶体管器件 |
6.1 背景介绍 |
6.2 热电子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原理和制备 |
6.3 热电子晶体管的电学测试 |
6.4 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
6.5 基于热电子晶体管的热电子能谱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建构主义视域下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步骤和方法 |
第一章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
1.1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3 建构主义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应用的必要性 |
1.4 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透视 |
第二章 建构主义视域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
2.1 调查问卷设置及实施 |
2.2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建构主义视域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
3.1 建构主义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启示 |
3.2 建构主义视域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
3.3 建构主义视域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调查问卷 |
附录B:学生作文展示 |
致谢 |
(5)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清诗清注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
第二节 清诗清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四节 选题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清诗清注的整体文献形态与面貌 |
第一节 清诗清注的刻印、传钞与整理简述 |
第二节 清诗清注的分期与分类 |
小结 |
第二章 清诗清注的专题文献考察 |
第一节 吴梅村诗注的分期和界定 |
一、吴梅村诗早期注本 |
二、吴梅村诗中期注本 |
三、吴梅村诗后期注本 |
第二节 文本的生成与演变——以南京图书馆藏孤本《梅村诗笺》为中心 |
一、“同声相应”的创作动力与未编年本的诞生 |
二、“挥汗书写”的辛酸经历与南图本的生成 |
三、从《梅村诗笺》到《吴梅村诗笺》的文本演变 |
第三节 程穆衡《吴梅村诗笺》钞本五种评介——兼及“程笺杨补”系统之失 |
一、集注本 |
二、北皮亭写本 |
三、独醒盦本 |
四、草堂本 |
五、旧山楼本 |
第四节 《吴梅村诗集笺注》“程笺杨补”钞本考述 |
一、杨学沆与《吴梅村诗集笺注》 |
二、“程笺杨补”钞本研究述略 |
三、士礼居钞本由戴光曾钞本“直接传写”而来 |
四、再谈保蕴楼钞本的避讳问题 |
五、退轩钞本及其庋藏线索 |
第五节 《吴梅村诗集笺注》排印本与整理本述评 |
一、俞庆恩与排印本《吴梅村诗集笺注》 |
二、整理本《吴梅村诗集笺注》的成就与创新 |
三、吴梅村诗注整理与研究的展望 |
第六节 江浩然《曝书亭诗录笺注》及其版本着录献疑 |
一、江浩然父子的笺注事业 |
二、着录情况辨析 |
第七节 杨谦《曝书亭集诗注》木山阁刻本的成书及流传 |
一、杨氏木山阁刻本成书时间 |
二、与杨氏木山阁刻本有关的其他刻印本 |
三、杨谦及其注本接受情况简述 |
第八节 孙银槎《曝书亭集笺注》及剜改“屈五”事小考 |
一、孙银槎及《曝书亭集笺注》版本情况 |
二、孙银槎注本的评价及剜改“屈五”成因 |
小结 |
第三章 清诗清注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
第一节 于着述有功事——清人对注释的普遍认知与实践 |
一、重经重史的风尚与经、史注释的地位 |
二、乾嘉时期诗歌注释的实证主义与学问化倾向 |
第二节 藏书、抄书、刻书与注书的互动——以清诗别集注家为中心 |
一、藏书家与注释者 |
二、注家与秘密传钞者 |
三、畅销注本及其早期推手 |
第三节 别集诗注的文本遗留和经验传承——从宋诗宋注到清诗清注 |
一、导源:别集诗注的繁盛及宋诗宋注的文本流传 |
二、鉴别:清人眼中的明人诗歌注本 |
三、远采:施注苏诗 |
四、近择:仇注杜诗在眼前 |
小结 |
第四章 清诗清注的体例与注释特色 |
第一节 笺诗矜奥博——惠栋注的体例及其垂范意义 |
一、经传单行的追求与注释文本功能的认知 |
二、“附事见义”与诗史观念 |
三、训纂与辑佚 |
四、诗歌系年与年谱编纂 |
五、重视考订风土名物 |
六、对待前人注释的态度 |
第二节 笺注吴诗“四难”何指?——程穆衡注本体例初探 |
一、“论世知人,唯贵核今”的注释理念与“注吴诗四难”的提出 |
二、十九条凡例的分类与特色 |
第三节 程穆衡《吴梅村诗笺》征引史料笔记考论 |
一、“稗史野乘”在程笺中的量化分布 |
二、未标明出处的史料来源 |
三、程笺引史着特点举证 |
小结 |
第四节 “仕不怠学”与“繁冗之弊”——靳荣藩及其注释特色成因探析 |
一、靳荣藩生卒年及“仕不怠学”的语义出处 |
二、《吴诗集览》及其注释特色 |
三、《吴诗集览》的成书背景 |
四、《吴诗集览》的学术渊源 |
小结 |
第五章 清诗清注与清诗批评的互动 |
第一节 引论:“破体”与“立式”——注、评融通的历史基础与文本可能 |
第二节 清人论诗语境中的清诗清注 |
一、从诗论到注论——王鸣盛《吴诗集览序》及其与清诗清注家的互动 |
二、清诗学主将之一的认可——赵翼对《吴诗集览》的评价 |
三、经典注释的“内部回响”——道咸以降注本对乾嘉注本的接受与评价 |
第三节 注诗者兼注人——明亡清兴中的诗意与诗心 |
一、国变中的人事解读 |
二、怨刺传统的追溯 |
三、浮沉于世的共鸣 |
四、借古抒怀的体察 |
第四节 《曝书亭集》诗注的“集句”精神与“选本”思维 |
一、杨谦“集句而注”的意义与效果 |
二、注家之心,选家之眼——江浩然注的选本思维 |
第五节 “会心妙笔”话渔洋——伊应鼎与清诗评注本实践 |
一、《会心偶笔》的成书缘由辨析 |
二、评注结合,各居其位——《会心偶笔》的核心体例 |
三、《会心偶笔》的行间注与总评特色 |
小结 |
第六章 清诗清注与当代注释学 |
第一节 文本细读与清诗别集注本的整理 |
一、清诗研究应该重视旧注本的点校和整理 |
二、清诗清注本与清诗今注本的比较优势 |
第二节 注释学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
一、注释学相关理论研究的述要 |
二、从“由文及人”到“人文并重” |
三、从清诗清注研究中得到的思考 |
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 清诗清注总目初编 |
附录二 清诗别集注本叙录 |
附录三 清诗别集注本序跋辑校 |
附录四:清人语境中的清诗清注及注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致谢 |
(6)基于建筑类型学的桂北干栏风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建筑类型学研究综述 |
1.2.2 桂北传统干栏研究综述 |
1.2.3 传统建筑、街区与聚落风貌研究综述 |
1.2.4 综合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3.4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类型学、原型与桂北干栏风貌 |
2.1 建筑类型学与原型 |
2.1.1 建筑类型学概念 |
2.1.2 建筑类型学中的原型概念 |
2.1.3 原型的研究方法 |
2.2 桂北干栏风貌与原型 |
2.2.1 桂北干栏原型分析 |
2.2.2 桂北干栏原型的提取 |
2.3 桂北干栏风貌的研究方法 |
2.3.1 桂北干栏风貌类型的研究方法 |
2.3.2 桂北干栏风貌特性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
2.3.3 桂北干栏风貌类型与特性关系的研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桂北干栏风貌的自然性 |
3.1 气候对风貌的影响 |
3.1.1 气温、太阳辐射量及降雨量 |
3.1.2 风力 |
3.2 地形对风貌的影响 |
3.2.1 民居剖面分化 |
3.2.2 聚落布局差异 |
3.3 水对风貌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桂北干栏风貌的人文性 |
4.1 生活习惯对风貌的影响 |
4.1.1 民居体型分化 |
4.1.2 聚落结构差异 |
4.2 经济技术对风貌的影响 |
4.2.1 民居的空间扩张与空间变异 |
4.2.2 民居特征空间弱化 |
4.2.3 民居结构变化 |
4.2.4 聚落的扩张与紧凑 |
4.3 人口流动对风貌的影响 |
4.4 政策法规对风貌的影响 |
4.4.1 自治制度 |
4.4.2 防火改造政策 |
4.4.3 旅游振兴政策 |
4.4.4 土地制度 |
4.5 交通变迁对风貌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桂北干栏风貌的主观性 |
5.1 原住民视角下的桂北干栏风貌 |
5.1.1 原住民视角下的桂北干栏风貌原型 |
5.1.2 原住民视角下的桂北干栏风貌次原型 |
5.1.3 原住民视角下的桂北干栏风貌的变体 |
5.2 游客视角下的桂北干栏风貌 |
5.3 管理者视角下的桂北干栏民居风貌 |
5.3.1 政府视角下的桂北干栏民居风貌 |
5.3.2 旅游公司视角下的桂北干栏民居风貌 |
5.4 建筑学者与设计师视角下的桂北干栏风貌 |
5.5 主观性视角下的桂北干栏设计策略 |
5.5.1 空间构成策略 |
5.5.2 材料的更新策略 |
5.5.3 乡土记忆传达策略 |
5.5.4 案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桂北干栏风貌的类型及特性总结 |
6.1 桂北干栏风貌类型总结 |
6.1.1 桂北干栏民居风貌类型总结 |
6.1.2 桂北干栏聚落风貌类型总结 |
6.2 桂北干栏风貌特性间关系分析 |
6.2.1 特性关系 |
6.2.2 影响因素关系 |
6.3 桂北干栏风貌特性与类型关系分析 |
6.3.1 人文性与类型 |
6.3.2 自然性与类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7)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中的企业估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1.5 论文架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私募股权投资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1 私募股权投资概念 |
2.1.2 私募股权投资相关理论 |
2.2 企业估值相关理论 |
2.2.1 艾尔文·费雪尔的价值评估理论 |
2.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2.3 私募股权投资中估值方法概述 |
2.3.1 传统估值方法 |
2.3.2 非传统估值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估值存在的问题及估值新思路 |
3.1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中企业估值存在的问题 |
3.1.1 企业估值理念缺乏创新 |
3.1.2 企业估值缺乏全面信息支撑 |
3.1.3 企业估值模式不合理 |
3.2 常用估值方法在PE估值中的局限性分析 |
3.2.1 资产评估法的局限性 |
3.2.2 现金流量贴现法的局限性 |
3.2.3 市场法的局限性 |
3.2.4 期权法的局限性 |
3.2.5 非传统估值方法的局限性 |
3.3 常用估值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3.3.1 初创期企业 |
3.3.2 成长期企业 |
3.3.3 成熟期企业 |
3.4 私募股权投资中企业估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私募股权投资中估值新思路 |
3.5.1 非财务指标分析 |
3.5.2 财务指标分析 |
3.5.3 基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估值新思路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非财务及财务指标的私募股权投资估值分析——以A公司为例 |
4.1 A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产业环境分析 |
4.1.3 竞争环境分析 |
4.2 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2.1 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
4.2.2 企业价值链分析 |
4.3 A公司非财务指标分析 |
4.3.1 行业估值分析 |
4.3.2 A公司非财务指标分析总结 |
4.4 A公司基本财务数据及预测 |
4.4.1 销售收入分析与预测 |
4.4.2 财务报表分析与预测 |
4.5 A公司财务指标估值分析 |
4.5.1 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估值分析 |
4.5.2 市盈率估值分析 |
4.6 A公司估值结果分析及验证 |
4.6.1 估值结果对比分析 |
4.6.2 估值结果验证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论文的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铝合金轮毂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轮毂结构轻量化发展现状及难点分析 |
1.2.1 轮毂结构轻量化发展现状 |
1.2.2 轮毂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
1.3 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3.1 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2 结构仿生设计研究现状 |
1.3.3 传力路径研究现状 |
1.4 轮毂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轮毂典型工况分析及结构轻量化策略研究 |
2.1 引言 |
2.2 轮毂结构及加工工艺分析 |
2.3 轮毂典型试验工况及其仿真分析 |
2.3.1 弯曲疲劳试验 |
2.3.2 径向疲劳试验 |
2.3.3 13°冲击试验 |
2.3.4 径向冲击试验 |
2.4 轮毂结构轻量化策略 |
2.4.1 TRIZ理论 |
2.4.2 技术矛盾分析 |
2.4.3 发明原理分析 |
2.4.4 优化方案确定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基于传力路径分析的轮辋截面形状优化 |
3.1 引言 |
3.2 轮辋截面载荷传递规律显式表达 |
3.2.1 建立轮辋截面等效模型 |
3.2.2 轮辋截面传力路径可视化 |
3.3 轮辋截面传力性能分析 |
3.3.1 传力性能评价策略 |
3.3.2 轮辋截面传力性能评价 |
3.3.3 轮辋截面承载性能评价 |
3.4 轮辋截面形状优化 |
3.5 优化结果分析及试验验证 |
3.5.1 新轮辋仿真分析 |
3.5.2 静压试验与分析 |
3.5.3 径向冲击试验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考虑工艺约束的轮辋筋板布局仿生设计 |
4.1 引言 |
4.2 轮辋结构型式分析 |
4.3 轮辋面最小厚度研究 |
4.4 轮辋筋板仿生设计需求 |
4.5 生物原型选取及相似性评价 |
4.6 轮辋筋板布局仿生设计 |
4.6.1 类蜂窝轮辋 |
4.6.2 类分枝轮辋 |
4.6.3 混合仿生轮辋 |
4.7 轮辋筋板尺寸优化 |
4.8 本章小节 |
第5章 考虑车轮旋转特性的轮辐多工况拓扑优化 |
5.1 引言 |
5.2 轮辐数量与结构性能研究 |
5.2.1 铸造工艺对轮辐数量的影响分析 |
5.2.2 轮辐数量对轮毂性能的影响分析 |
5.3 轮辐多工况综合评价函数构建 |
5.3.1 轮辐多工况层次结构 |
5.3.2 拓扑优化综合评价函数 |
5.4 轮辐多工况拓扑优化 |
5.4.1 拓扑优化理论基础 |
5.4.2 建立轮辐包络体模型 |
5.4.3 弯曲疲劳工况四位置拓扑优化 |
5.4.4 径向疲劳工况四位置拓扑优化 |
5.4.5 联合拓扑优化 |
5.5 拓扑优化结果验证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轻量化铝合金轮毂承载性能及疲劳寿命分析 |
6.1 引言 |
6.2 轻量化铝合金轮毂建模 |
6.3 轻量化轮毂承载性能分析 |
6.4 轮毂疲劳寿命预测理论模型构建 |
6.4.1 疲劳寿命预测思路 |
6.4.2 轮毂材料SN曲线 |
6.4.3 轮毂零件SN曲线 |
6.4.4 平均应力修正 |
6.4.5 疲劳寿命预测理论模型 |
6.4.6 理论模型试验验证 |
6.5 轻量化轮毂疲劳寿命分析 |
6.6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长输管道施工管理研究 |
1.2.2 国内长输管道施工管理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第2章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理论分析 |
2.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理论 |
2.1.1 长输管道及分类 |
2.1.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流程 |
2.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理论 |
2.2.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主要内容 |
2.2.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评价方法 |
第3章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问题及创新思路 |
3.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现状 |
3.1.1 油气长输管道项目建设状况及特点 |
3.1.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主要问题 |
3.2 |
3.2.1 探索“IPMT+”的项目管理新模式 |
3.2.2 着眼新材料与新工艺创新技术管理 |
3.2.3 打造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控 |
3.2.4 推动安全、环境为关键的HSE管理 |
3.2.5 以完善和控制进度计划促进度管理 |
3.2.6 兼顾效率与效果创资金管理新局面 |
3.2.7 由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信息管理 |
3.3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评价方法选择 |
第4章 G公司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
4.1 项目概况 |
4.1.1 建设背景 |
4.1.2 工程简介 |
4.1.3 建设特征 |
4.2 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措施 |
4.2.1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2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措施 |
4.3 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评价 |
4.3.1 评价模型设定 |
4.3.2 指标、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3.3 因子分析 |
4.3.4 结构方程分析 |
4.3.5 项目管理创新评价结果 |
第5章 G公司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优化策略 |
5.1 G公司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管理创新推广 |
5.1.1 项目管理模式借鉴推广 |
5.1.2 施工管理借鉴推广 |
5.2 G公司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管理创新改进 |
5.2.1 自动焊接一流工艺操作的技术管理改进 |
5.2.2 从关键过程到全程覆盖的质量管理改进 |
5.2.3 由智能工地到智能管控的信息管理改进 |
第6章 研究启示及展望 |
6.1 研究启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调查问卷 |
四、新的思路 新的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 王艺臻. 浙江大学, 2021(08)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基于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新型热载流子器件的研究[D]. 李泠霏. 浙江大学, 2021(01)
- [4]建构主义视域下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研究[D]. 慕世杰.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5]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D]. 鲁梦宇. 西北大学, 2021(12)
- [6]基于建筑类型学的桂北干栏风貌研究[D]. 邓继莹. 广西大学, 2021(12)
- [7]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中的企业估值问题研究[D]. 张冉.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9]铝合金轮毂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王朝华. 燕山大学, 2021(01)
- [10]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D]. 苏学瑞. 吉林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