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奔豚口服液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及对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旋[1](2021)在《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心脏神经症(cardiac neurosis,CN)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疲乏、失眠、气短等表现,却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指标,导致临床诊治困难,不仅使患者产生极大心理负担,亦导致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本病常发病于女性人群[1],以脑力劳动者为多[2]。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压力的增大,CN的发病率亦呈逐年攀升的趋势。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有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案,多采用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及自主神经调节剂等药物治疗[3,4],不良反应较多。针灸治疗作为非药物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且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作用。导师根据三十余年临证经验,优化筛选出丘墟透刺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陈氏定悸组穴”。本课题旨在对针刺“陈氏定悸组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客观的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1研究目的评价导师集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陈氏定悸组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推广价值。2研究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心脏神经症患者随机平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针刺选穴为:“陈氏定悸组穴”(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对照组针刺选穴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心悸常用穴位(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脾俞、足三里)。每周行3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以中医证候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作为观察指标评估患者病情。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取秩和检验。3研究结果3.1基线资料本研究纳入66例病例,均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心内科并被明确诊断为心脏神经症的患者,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3例。研究中,两组各有1例患者均因未能坚持参与研究而脱落。患者平均年龄为49.36±10.21岁,平均病程为12.09±4.34月,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平均为 17.77±3.40 分,HAMD 平均分为 16.14±4.85 分,HAMA 平均分为 17.00±4.04分。分别对试验组及对照组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候量表总分、分项症状积分、HAMD积分、HAMA积分等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2临床疗效比较结果经6周针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主症心悸、胸闷或痛、气短及次症失眠、头晕、健忘、自汗、神疲乏力等症均有好转。对照组食少纳呆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其他症状亦均有好转。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HAMD及HAMA量表总积分均有降低,试验组降低幅度更大。对比两组疗效,试验组的中医症状改善率为90.6%,对照组为71.8%。HAMD减分率试验组为90.6%,对照组为81.3%,HAMA减分率试验组为93.8%,对照组为84.4%。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即试验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抑郁、焦虑情绪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任何不良事件。4结论①针刺“陈氏定悸组穴”与教材推荐组穴对于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均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性。②针刺“陈氏定悸组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比教材推荐组穴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
张登峰[2](2021)在《黄连正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讨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在心脏神经症发病中的意义,并提出治疗法则与方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本课题研究,观察并评价黄连正胆汤加减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本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2例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的心脏神经症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运用西医规范化治疗,包括:a.通过沟通、开导等方式(心理疗法),减轻患者的烦忧和自身症状;b.给予谷维素片20mg/次,日3次口服,疗程4周;c.若心率偏快,临时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47.5mg口服;d.若失眠严重者,临时给予右佐匹克隆片2mg口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连正胆汤加减(中药饮片)煎服,疗程4周。记录每个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以及焦虑(HAMA)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黄连正胆汤的疗效。在治疗前、中(2周后)、4周后(研究结束)分别通过一般检查、相关理化检查和随访等方式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完成研究者共65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布、心率、中医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和HAMA和SDS总评分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内和组间比较中,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总积分、HAMA和SD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0.9%和6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改善患者HAMA评分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3.9%和6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改善患者SDS评分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3.9%和6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ALT,AST,BUN,Cr)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研究结论:1.黄连正胆汤加减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能显着降低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的心脏神经症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HAMA和SDS评分,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纯西医规范化治疗,且(P<0.05)。2.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HAMA和SDS总评分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强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黄连正胆汤加减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能更有效地治疗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的心脏神经症,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吴科锐[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治疗心脏神经症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医案,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中医治疗心脏神经症的辨证及用药规律,以期为本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已发表的应用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症的医案,收集从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确诊心脏神经症且应用中医药治疗有效的病例资料。提取这两部分医案中症状、舌脉、病性证候要素、中药使用等资料,采用WPS表格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进行数据规范,应用WPS Office 2016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应用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应用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探讨中医治疗心脏神经症的辨证及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符合研究目的的医案302个,分析结果显示,症状上一共涉及110种,较常见的症状有胸闷、心悸、少寐、气短、烦躁、胸痛、头晕、乏力、多梦、食欲不振、疲倦、口干、善太息、口苦、易惊恐、大便稀溏、大便干结、头痛、多汗、腹胀等,其中胸闷、心悸、少寐、气短、烦躁出现的频率较高。在舌脉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舌色有暗红、淡红、淡白、红、淡暗,出现频率较高的舌苔有薄白苔、白苔、白腻苔、黄腻苔、薄黄苔,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有为弦脉、细脉、滑脉、沉脉等。在病性证候要素上,一共涉及11种病性证候要素,分别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痰、瘀血、内湿、实热、实寒、气逆,其中,气虚、气滞、痰、瘀血等病性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较高。大多数心脏神经症患者以双联或三联病性证候要素为多见,进一步对常见的病性证候要素进行聚类,最终得到两个有意义的类别。在药物使用上,302个处方共使用药物229种,总用药频次为3949次,涉及18个中药类别,39种主要功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补虚药、安神药及理气药,补虚药中又以补气药使用频率最高,为15.98%,安神药中以养心安神药使用频次最高,为10.23%。除外甘草不计入分析,高频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一共有54味,其中前十味分别为柴胡、茯苓、酸枣仁、白芍、半夏、丹参、白术、当归、黄芪、陈皮。对高频使用的54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最终共获得14个类别;进行因子分析合适性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631,Bartlett球形检验提示P=0.000,提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终共提取了 1 8个公因子。基于Apriori模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70%,最小提升度为2%,最终共获得16条强关联规则。结论:心脏神经症患者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症状为胸闷、心悸、少寐等,其病性证候要素以气虚、气滞、痰、瘀血、血虚、阴虚六种病性证候要素为常见,虚性病性证候要素以气虚为主,实性病性证候要素以气滞、痰、瘀血为主。以两种或多种病性证候要素同时存在为多见,其中,气虚、气滞、痰、瘀多相兼存在,内湿、实热多相兼存在。在治疗上,中医治疗心脏神经症多应用疏肝理气、益气补血、化痰祛湿、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等治法,尤其注重益气、安神、理气。常用的方剂主要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二陈汤、温胆汤、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柴胡疏肝散、生脉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逍遥散等。
朱明建,庄欣[4](2021)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精神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中取得一定进展。
姚姝君[5](2020)在《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门诊病历进行数据挖掘,得出其用药规律经验,剖析辨证论治思路,总结其学术思想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为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提供新的临床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身科顾石松主任医师门诊的75例符合心脏神经官能症诊断的患者所使用的共计218首有效中药处方。在数据标准化后,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录入数据形成数据库,统计患者的性别构成及其门诊处方中各个中药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并将结果制成图表;将Excel中的高频药物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2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药物组合。分析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讨论聚类分析后得到的药对组方,总结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用药规律及经验思路以应用于临床。结果:1.顾石松老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中,男性占比为25.33%,女性占比为74.67%,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符合流行病学特点。2.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所使用的有效处方中,共使用88味中药,总用药频次为3467次,其中频次大于60次的共17味中药,频次由高到低为:桂枝、甘草、干姜、龙骨、牡蛎、制附子、茯神、酸枣仁、首乌藤、磁石、砂仁、珍珠母、肉桂、补骨脂、香附、吴茱萸、龙齿。3.四气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平性、温性、寒性、热性、凉性。4.五味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甘味、辛味、苦味、咸味、酸味、涩味、淡味。5.归经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心经、肝经、脾经、肾经、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心包经。6.功效频次前5种由高到低依次为:安神药、温里药、补虚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7.将高频药物的数据表格导入SPSS 2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7组中药组合,分别为:第1组:桂枝、龙骨、牡蛎;第2组:制附子、干姜、甘草;第3组:茯神、酸枣仁;第4组:首乌藤、磁石;第5组:龙齿、珍珠母;第6组:肉桂、补骨脂;第7组:吴茱萸、香附、砂仁。结论:1.顾石松主任医师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生多与药食不当、情志失节、体虚劳倦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心阳不足、心神不安;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三脏有关;病性以虚证为主,而虚者以阳虚多见;基本病机为心阳不足、心神浮越,治法以温潜法为主,温补心阳、潜镇安神。2.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主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四逆汤,当心悸伴随失眠症状时,加茯神、酸枣仁、首乌藤、磁石;伴有焦虑、紧张、强迫、恐惧甚至双手颤抖的症状时,加龙齿、珍珠母;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等肾阳虚明显的症状时,加肉桂、补骨脂;日常恐病伴精神压力大而导致的肝气郁滞,可加吴茱萸、香附、砂仁。3.顾石松主任医师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时采用心身同治,在应用中药汤剂的同时结合森田疗法进行心理调护。
侯若辰[6](2020)在《应用三维辨治疗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将心脏神经官能症(C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应用“辨体-辨证-辨病”三维辨治疗法,观察临床疗效。总结汤毅主任治疗CN患者的临床经验。为应用三维辨治疗法治疗CN提供新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让患者填写资料收集表,同时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量表、症状积分量表的评测并记录数据,患者治疗8周后复测症状积分量表。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数据的变化。口服汤剂为汤毅主任应用三维辨治疗法进行治疗的药物。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79例,最终纳入本研究病例共计50例。其中男性14名,占比28%;女性36名,占比72%。CN患者平均年龄为41.64±7.50。纳入患者女性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为41.75±7.50;男性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为41.36±9.00。50例样本人群中青年组17例,占比34%;中年组27例,占比54%;老年组6例,占比12%。CN患者体质类型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CN患者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虚胆怯证、痰火扰心证、心阳不振证、阴虚火旺证、心血不足证、瘀阻心脉证、水饮凌心证。样本人群中,单一证型26例,占比52%;复合证型24例,占比48%。样本人群中,虚症17例,占比34%;实证16例,占比32%;虚实夹杂证16例,占比32%。研究结论1.本病较为常见,且女性及中青年发病率较高。2.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为CN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气虚质人群临床更易出现CN的不适症状。3.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虚胆怯证、痰火扰心证、心阳不振证、阴虚火旺证、心血不足证、瘀阻心脉证、水饮凌心证。本次调研显示不同性别的证型分布无规律、不同年龄段的证型分布无规律。临床多数患者表现为单一证型或复合证型中的虚实夹杂证。不同性别的证型虚实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CN患者更易出现虚实夹杂证型、虚症证型;而男性CN患者更易出现实证证型。4.体质与证型的组合频次由高到低前3位依次为:气虚质心虚胆怯证、气虚质痰火扰心证、气虚质阴虚火旺证/阳虚质心虚胆怯证。5.CN患者最易出现的5个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心悸、倦怠乏力、失眠、烦躁易怒、紧张焦虑。心悸、倦怠乏力及失眠最易成为困扰CN患者的临床症状,倦怠乏力症状缓解较慢;情志问题亦成为临床困扰CN患者的主要问题。6.经过8周治疗,各体质疗效改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阴虚质、湿热质。各证型疗效改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心阳不振证/阴虚火旺证、心虚胆怯证、痰火扰心证、心血不足证。7.CN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0%,显效与有效占据大多数,共占比76%。说明三维辨治疗法治疗CN有实际的临床疗效。
陶琦[7](2019)在《柴郁疏肝益心方治疗心血管神经症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柴郁疏肝益心方对心血管神经症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全部病例来源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湖南省中医药研宄院附属医院住院的心血管神经症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的6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1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予心理疏导。对照组予口服黛力新每次1片,每天1次;治疗组予口服自拟方药柴郁疏肝益心方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1袋;疗程均为4周;并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运用spss21.0进行结果分析,评估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郁疏肝益心方能有效降低肝郁气滞痰瘀互阻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P<0.01),改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临床症状。2.柴郁疏肝益心方能有效降低肝郁气滞痰瘀互阻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P<0.01),改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焦虑症状。3.柴郁疏肝益心方能有效降低肝郁气滞痰瘀互阻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积分(P<0.01),改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抑郁症状。
张爱莉[8](2018)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临床观察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尤其是在躯体性和心理性所产生的综合症状的药疗作用。其次,此项研究对象皆为女性,并且通过两种评定方式,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中医症候评分量,通过统计学分析,深入探讨其临床疗效。通过对文献Meta分析,验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第一部分,对符合心脏神经官能症的50例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对照组25例(天王补心丹),进行8周的研究观察;8周为一个疗程。分别在2周、4周、6周及8周对每个病人作深入观察、记录、分析出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再做探讨和结论。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国内及国外数据库文献搜集,使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现代文献国内采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数据库,国外文献采用The Cochrane Library循证医学库、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于治疗前比较,在哈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问题答卷中表明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逐渐有疗效,并在治疗后第4、6、8周与对照组比较则有明显差异。两组在经过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及后2周、4周、6周、8周各临床症状比较下,在HAMA及中医症候评分上有着明显差异,治疗组首先在第四周有效改善患者躯体性症状,尤其是胸闷气短、盗汗、耳鸣和口干唇燥等症状。而对照组则改善虚烦失眠、心悸怔忡。两组虽在治疗2周虽有所差别。但是差异不显着。但是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逐渐就心理性症状诸如焦虑、健忘、心悸、情绪不宁、抑郁有所改善。患者服用6周、8周后,改善更明显。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第二部分结果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组方治疗组在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临床症状疗效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组,提示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干预,对以痰气交阻、心神不宁为主证的心脏神经症患者病情改善益处较大。结论: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心悸,不寐症状积分。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悸症状,优于对照组。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具有一定的疗效性。
李戈媛[9](2018)在《“双心医学”模式在肝郁脾虚型心脏神经症患者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针对心脏神经症的病因病机,基于双心医学的认识,探讨中医参与的双心医学模式对肝郁脾虚型心脏神经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症状、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通过中医症状积分、HAMA/HAMD评分、心率水平等相关指标客观系统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08例心脏神经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划分为A组(西药组)、B组(中药组)、C组(双心组)各36例。记录三组患者在入院就诊时、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HAMA/HAMD评分、心率水平,并对其以上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科学的疗效评价。结果:经过4周的临床观察,以A组(西药组)30例、B组(中药组)31例、C组(双心组)30例,完成本项课题研究。完成研究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以及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HAMA/HAMD评分、心率水平、安全性指标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中医证候疗效:A组有效率为60%、B组有效率为83.87%、C组有效率为96.67%,三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AB组间、AC组间、BC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AB=0.044<0.05,PAC<0.01,PBC=0.032<0.05),故C组有效率优于B组,且B组优于A组。2、中医症状总积分:三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且AB组间、AC组间、BC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三组患者的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善太息、倦怠乏力、不寐症状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口苦(P=0.230>0.05)、便溏(P=0.235>0.05)症状上较治疗对比改善不明显。组间比较,除AB组间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症状差异不显着((P=0.098>0.05)),BC组间口苦(P=0.620>0.05)、便溏(P=0.410>0.05)症状差异不显着外,余单项症状三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B组在改善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善太息、倦怠乏力、口苦、便溏、不寐症状上优于A组;且运用双心模式的C组能更好的改善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善太息、倦怠乏力、不寐症状。4、HAMA评分与焦虑状态疗效比较:三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且AB组间、AC组间、BC组间均有显着差异(P<0.01);A组有效率为60%、B组有效率为77.42%、C组有效率为90%,三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且AC组间、BC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AC<0.01,PBC=0.031<0.05),其中AB组间差异不显着(PAB=0.627>0.05);故C组有效率高于AB两组,AB两组无统计学差别。5、HAMD评分与抑郁状态疗效比较:三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且AB组间、AC组间、BC组间均有显着差异(P<0.01);A组有效率为56.67%、B组有效率为83.87%、C组有效率为96.67%,三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且AB组间、AC组间、BC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AB=0.043<0.05,PAC<0.01,PBC=0.048<0.05),故C组有效率优于B组,且B组优于A组。6、心率水平:A组较治疗前无差异(P=0.157>0.05),B组较治疗前有差异(P=0.035<0.05),C组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7<0.05);三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20>0.05)。7、安全性指标: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WBC、RBC、HGB、PLT、AST、ATL、Cr、BUN),无明显异常(P>0.05),且均在正常范围内;小便常规、粪便常规等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观察期间仅2例口干、1例头晕不适,均可耐受,且自行缓解。说明治疗期间,该用药及干预措施均是安全的。结论:1、口服调肝健脾养心方与运用双心模式治疗肝郁脾虚型心脏神经症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2、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抑郁状态方面,运用双心模式效果最好。3、在改善患者焦虑状态上,运用双心模式疗效最好,口服谷维素与口服调肝健脾养心方基本一致。4、在降低心率水平方面,本次临床观察期间口服谷维素无明显疗效;口服调肝健脾养心方与运用双心模式有效,但两者疗效基本一致。5、运用中医参与的双心医学模式较单纯药物治疗能显着改善肝郁脾虚型心脏神经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症状、心理状态,且在试验中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
朱琳[10](2017)在《中成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指出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患者的主观症状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常有自诉心前区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等类似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1]。通常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方面的障碍,是临床所见神经官能症的常见类型。心内科患者中无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中心理疾病发病率为1/3,经研究表明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占大多数[2]。在中医学中,本证多属于过度的情志刺激引起机体失调,破坏了人体平和的内外环境,导致
二、奔豚口服液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及对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奔豚口服液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及对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中医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剔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2)黄连正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 |
3 现状探讨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与试验设计 |
3 诊断标准 |
4 病例选择标准 |
5 治疗方案 |
6 观察指标 |
7 统计分析 |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的病机认识与论治 |
3 正胆汤源流探究 |
4 方药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 展望与不足 |
结语 |
本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治疗心脏神经症的辨证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 心脏神经症的西医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2 诊断 |
1.1.3 治疗 |
1.2 中医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
1.2.1 病因病机 |
1.2.2 辨证论治 |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1.3.1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适用性 |
1.3.2 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 |
1.4 不足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医案来源 |
2.3 检索策略 |
2.4 医案纳入标准 |
2.5 医案排除标准 |
2.6 数据提取 |
2.7 数据规范 |
2.8 统计分析 |
2.8.1 辨证规律分析 |
2.8.2 用药规律分析 |
2.9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辨证规律 |
3.1.1 症状的频次分析 |
3.1.2 舌色的频次分析 |
3.1.3 舌苔的频次分析 |
3.1.4 脉象的频次分析 |
3.1.5 病性证候要素的频次分析 |
3.1.6 病性证候要素的聚类分析 |
3.2 用药规律 |
3.2.1 中药的频次分析 |
3.2.2 中药的聚类分析 |
3.2.3 中药的因子分析 |
3.2.4 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辨证规律 |
4.1.1 四诊资料的频次分析 |
4.1.2 病性证候要素的频次分析 |
4.1.3 病性证候要素的聚类分析 |
4.2 用药规律 |
4.2.1 药物的频次分析 |
4.2.2 药物的聚类分析 |
4.2.3 药物的因子分析 |
4.2.4 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 |
4.3 总结 |
4.3.1 辨证规律 |
4.3.2 用药规律 |
4.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现代认识 |
1.1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西医认识 |
1.2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认识 |
2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 |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组方来源及方义 |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心脏神经官能症 |
6 小 结 |
(5)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认识 |
2 高频次中药讨论 |
3 性味归经统计结果讨论 |
4 功效统计结果讨论 |
5 药物组合聚类分析讨论 |
6 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经验总结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应用三维辨治疗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诊断标准 |
4 观测指标 |
5 疗效评定 |
6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体质类型 |
2 证型 |
3 症状积分表 |
4 舌象与脉象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柴郁疏肝益心方治疗心血管神经症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3.5 终止实验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及实施 |
1.实施方案 |
2.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指标观察 |
3.2 不良反应 |
3.3 疗效性指标观察 |
3.4 疗效性评价方法 |
4.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一般资料 |
1.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构成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2.疗效性分析 |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治疗效果比较 |
2.2 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总积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疗效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总积分比较 |
3.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研究背景 |
2.中医学对心血管神经症的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于心血管神经症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心血管神经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研究 |
3.柴郁疏肝益心方的组方依据 |
4.柴郁疏肝益心方组方分析 |
5.柴郁疏肝益心方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5.1 病例入选情况 |
5.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分析 |
5.3 HAMA、HAMD积分变化结果分析 |
6.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第一部分 柴胡加龙骨牡虾汤治疗心脂申经症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材料 |
5. 诊断标准 |
6. 分组及治法 |
7. 疗效评定方式 |
8. 统计分析 |
9.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柴胡加龙骨牡蝠汤方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文献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讨论 |
1.疗效性分析 |
2.安全性分析 |
3.纳入研究存在的问题 |
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双心医学”模式在肝郁脾虚型心脏神经症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等级评价标准 |
3.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
4.质量控制标准 |
5.临床研究结果 |
5.1 入组情况 |
5.2 一般资料 |
5.3 疗效结果 |
5.3.1 三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与单项积分比较 |
5.3.2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5.3.3 三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 |
5.3.4 三组患者HAMA减分率(T)比较 |
5.3.5 三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 |
5.3.6 三组患者HAMD减分率(T)比较 |
5.3.7 三组患者心率水平比较 |
5.4 安全性指标比较与安全性评价 |
二、讨论与分析 |
1.立题背景 |
2.立题依据 |
3.调肝健脾养心方的组方分析 |
4.支持性心理调节的内容 |
4.1 认知行为疗法的含义与临床研究 |
4.2 八段锦的理论基础与现代研究 |
5.研究结果分析 |
6.主要症状探讨 |
7.本课题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一) |
三、文献综述 |
(一)心脏神经症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二)“双心医学”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二)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10)中成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中成药治疗现状 |
2.1 参松养心胶囊 |
2.2 稳心颗粒 |
2.3 柏子养心丸 |
2.4 益心舒胶囊 |
2.5 天王补心丹 |
2.6 心可舒片 |
2.7 奔豚口服液 |
2.8 乌灵胶囊 |
2.9 其他 |
3 小结与展望 |
四、奔豚口服液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及对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D]. 王旋.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黄连正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研究[D]. 张登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治疗心脏神经症的辨证及用药规律[D]. 吴科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研究进展[J]. 朱明建,庄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5]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及经验总结[D]. 姚姝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应用三维辨治疗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观察与分析[D]. 侯若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柴郁疏肝益心方治疗心血管神经症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陶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及Meta分析[D]. 张爱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12)
- [9]“双心医学”模式在肝郁脾虚型心脏神经症患者中的临床研究[D]. 李戈媛.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0)
- [10]中成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概况[J]. 朱琳. 湖南中医杂志,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