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年级语文课题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魏倩[1](2019)在《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诗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重要资源。儿童诗文字浅近、内容健康、感情真挚、适合儿童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然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诗教学内容选择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聚焦小学儿童诗教学内容,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课例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两大主要问题:(一)、现阶段中,从教材中、教案中、课例中确立的教学内容有哪些;(二)、教材中规定的、教案中预设的、课例中生成的教学内容三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本文首先提出儿童诗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一)、参照语文课程标准选择儿童诗教学内容;(二)、根据文体特征选择儿童诗教学内容;(三)、基于学生学情选择儿童诗教学内容。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三、第四、第五章,分别从教材中、教案中、课例中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儿童诗的教学内容。第三章,教材中的儿童诗教学内容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低年级、中高年级人教版教材中辅读系统和练习系统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对儿童诗校本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也做了初步论述。第四章,儿童诗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低、中、高三个学段近五年小学语文重要期刊上的儿童诗教案,分析其预设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结合教学实习中的访谈,对《瀑布》教学设计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预设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第五章,儿童诗课例中的教学内容分析。运用课例分析法,对特级教师的儿童诗教学课例进行具体分析,分别是郭学萍老师的《风》、孙双金老师的《阳光》和《太阳》、周益民老师的《诗中的声音》。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一)、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问题;(二)、教材中与教案中的儿童诗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三)、名师课例中生成的儿童诗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有一定补充;(四)、名师课例中生成的儿童诗教学内容比教案预设的更加完善。并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启示:(一)、需根据学情优化儿童诗教学内容;(二)、名师课例值得借鉴。
孙艳[2](2020)在《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及教学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插图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和助学系统,受到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但研究发现目前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研究较少,且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也未能较好地运用插图进行教学。故研究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插图,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插图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认知发展理论、视觉文化理论、艺术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统编版一到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数量及分布、类型和特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统编版教材插图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堂观察表和访谈提纲,通过目的抽样选择两所较好的小学进行为期五个月的实地调查,观察课时数266课时,访谈4次,旨在调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插图的教学现状。研究发现:教师在运用插图教学时,能够借助插图形象生动的特点,课前导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发挥插图的解释功能,帮助学生学拼读、记拼音音形和汉字、辅助学生理解关键字词和复述文章大意;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的细节,培养观察力;根据插图的类型,采用有序观察插图的方法,训练学生交际能力和习作条理性;课后发挥插图的促进功能,培养学生续写能力。然而,教师借助插图进行教学时仍存在时间分配不合理,运用情境插图进行教学的意识不足等问题。为提高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插图辅助教学的能力,研究结合具体的例子对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五大模块的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应提高使用情景插图的意识;改善运用插图教学的时机;借助插图可理解性的特点,帮助学生辨别音形。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插图直观性的特点,教授识字偏旁和讲解汉字文化;发挥插图的审美功能,挖掘传统文化;借助插图童趣性的特点,设计识字游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插图的美育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和引起情感共鸣;发挥插图的解释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插图审美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插图的辅助功能,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明晰口语交际要求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使用插图中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培养学生想象力。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绚丽多彩的插图,激发学生习作欲望;重视运用插图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发挥插图的促进功能,培养学生独立习作的能力。
刘超[3](2017)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现状研究 ——以乌海市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教研组活动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活动形式,经常在学校开展,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又促进教师在集体中自身的成长,近几年来,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可是作为教师能力成长的载体并不能满足教师们的实际需求,各种问题也随之显露,如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水平低、教师团队合作意识薄弱等。教研组活动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功能,这种问题亟需解决。学校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最直接的场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教好一堂课,还要具备研究探索能力。关于教研组活动的研究,现有理论成果显着,然而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仍存在偏差,未能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效指导,从实际情况来看,教研组活动的开展情况未遂人愿,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到学校观察、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策略,以期改善教研组活动现状。本研究重在深入实际教研组活动中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到乌海市S小学,选取低年级语文教研组作为研究对象,以具体学校具体学科作为切入点,通过访谈及实地观察,发现该校存在的问题,从管理部门、教研组活动本身及教师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改善现状。本研究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介绍本研究背景、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第一节介绍乌海市S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第二节针对乌海市S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部门、教研组活动本身、教师本身三个方面一一展开成因分析;第三节为促进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开展的策略。最后一部分结语,总结不足,有待提高。本研究通过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为我们将来更深层次研究奠定基础,也为教研活动的理论研究提供事实数据。
孙众[4](2008)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文中指出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过分倚重,课堂讲解过多过细,错将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当作课内阅读教学内容。这种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是导致我国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质量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而且越到中高年级这种不利影响越为突出,即使利用课外阅读也不能有效弥补。能否只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层次整合来创设新型的信息化阅读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呢?本研究依托“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语文)跨越式试验研究项目”,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扩展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本研究认为,要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课内扩展阅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出发,建构课内扩展阅读教学法。本文分析了多种扩展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跨越式原有的教学理念,完成了课内扩展阅读法的建构。该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围绕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类型阅读资源,利用信息化阅读环境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资源、深化阅读层次、共享阅读智慧、评估阅读质量,从而更快更好更深入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文中还提出了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关键属性、指导原则、注意事项等。第二,从创新教学设计角度出发,分析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实施过程。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实施应先从教学单元出发进行目标层级分析,然后从阅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阅读动机、阅读偏好等角度分析学习者在扩展阅读时的学习者特征,接着确定阅读资源选择的标准,再使用阅读工具支持阅读。本文以《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为例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全程分析。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资源内容分析、学生作品展示、教师设计意图反思、综合课例呈现、实验效果分析等,帮助读者建立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全面认识与了解。第三,从资源和工具角度出发,对支持课内扩展阅读的信息化环境进行设计和开发。要达成深层次整合的目标,离不开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本研究主要从资源和工具两个方面设计信息化阅读环境。首先根据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常见教学目标,把阅读资源分为“背景文、主题文、积累文、素材文、范例文”五种类型,接着对阅读资源的内容细化、搜索来源、制作方法给出了多种建议。本研究专门开发了一个可支持学生在线阅读,并可共享阅读体验的技术工具SURF(Share Unique Reading Feeling)。它保留了纸质阅读时的文字涂色、随手写批注等功能,还能支持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内扩展阅读活动,能提高阅读质量,增加阅读兴趣,分享阅读体验,帮助教师有效评价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以及本课教学的质量。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后,本研究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分析,对该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证明:使用符合本阅读法要求的阅读资源,在语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写作目标的达成上,均比阅读其他资源有着更好的巩固、强化、迁移教学目标的作用。本研究的创新点有:第一,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首先,本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扩展阅读的教学法,鉴别出了其中的关键要素,并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了剖析。其次,本研究鉴别出了扩展阅读资料的五种类型。这种资源的分类方式打破了依据课型和课时来划分资源的一贯原则,而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进行重新划分,教师可根据当前教学目标组合不同类型扩展阅读资源,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偏好等在同一类型资源内灵活选择。第二,技术上的创新点:开发出内嵌于跨越式教学平台的网络阅读支持工具SURF,意为共享阅读体验Share Unique Reading Feeling。该软件不仅操作简单,效果直观,重要的是能很好地支持和评价学生的课内扩展阅读活动。学生利用SURF摘录、注释、评论功能,记录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创建有相同阅读兴趣的伙伴圈,共享集体阅读智慧。实现自主阅读与协作阅读相融合,阅读记录与阅读思考互辅助,阅读学习与阅读评价同促进。第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点:本研究使用出声思维加文本编码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组别的学生对于课文和阅读资源的主题理解,这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是个新的尝试。
罗芳[5](2011)在《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在西藏,加强汉语教学不仅是藏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团结的需要。在对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师进行的新课程培训中发现,当前小学汉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西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藏农牧区汉语教学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西藏汉语教学的发展。本研究将西藏农牧区小学阶段藏族小学生汉语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历史、审视现实,揭示汉语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查找缘由并寻找解决的途径。总结历史部分(第二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出现的时间和呈现的特点,将西藏小学汉语教学的历史划分为萌芽时期、初建时期、文革时期和规范时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历史进行梳理,揭示出各阶段汉语教学发展的特点。审视现实部分(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观察法,对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具体包括对汉语学习环境、学生、教师、教材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汉语学习环境情况,家庭环境方面:父母学历水平、汉语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辅导和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对待汉语和孩子在家讲汉语的态度不积极,家庭用语主要为藏语;在家里主要通过电视学习汉语,较少能够通过广播、网络与书籍学习汉语。学校环境方面:学生和教师绝大部分为藏族。县镇小学课堂使用汉语的频率高于乡村小学,县镇小学课外有部分师生使用汉语,乡村小学则基本完全使用藏语。县镇和乡村小学利用电视、广播促进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均不理想。校园及教室布置、学校活动方面,县镇小学情况好于乡村小学。社会环境方面,西藏农牧区人口分布上绝大部分为藏族人口,语言使用上基本上为藏语。媒体方面,电视、广播的种类、制作与播出时间、儿童读物与课本的种类、印数和印张数等均大大低于同为民族地区的新疆、云南等地。学生情况,学习动机方面:当前农牧区小学生汉语学习主导性动机是积极性动机中的理想动机、认知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父母、教师、教材、自我效能感、归因均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对不同类型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学习目标与困难方面:由于存在畏难情绪,乡村学生汉语学习目标制定普遍低于县镇学生;县镇和乡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学习活动方面主要存在类型单一、环境单一、缺乏能力关照等问题。当前毕业生汉语水平方面,县镇有一半的学生汉语考试成绩达到及格水平,乡村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达到;县镇小学毕业生在听说方面基本可以达到要求,阅读方面有一半学生可以达到要求,写作方面还达不到要求;乡村离县城或公路比较近的小学毕业生汉语水平略低于县镇小学,但是离县镇或公路较远的小学毕业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均达不到要求。教师情况,各小学之间,汉语师生比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小学师生比太高。县镇和乡村小学汉语教师在年龄、教龄和职称结构方面存在断层现象,表现为年纪轻、教龄短、职称低。内地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少,工作压力比较大。部分教师在理论素养与教学素养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缺少教学反思、写文章与课题研究,学校提供的专业发展方式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教材方面,《汉语》较好地体现了第二语言教材的性质,难度较低,容易掌握汉语知识并形成汉语能力,比较适合西藏农牧区学生使用。《语文》不符合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对西藏农牧区藏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不容易掌握汉语知识并形成汉语能力,不适合使用。同时,《汉语》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语文》教材存在一些可供吸收的长处。解决途径部分(第四章),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不足,从学习环境、学生、教师、教材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汉语学习环境方面,主要从经济、宣传、媒体、学校等方面提出对策;学生方面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难点、学习活动等方面提出对策;教师方面主要从提高教师基本素养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教材方面,主要从选文、词语、练习、助读系统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时英[6](2019)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小探》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口语交际课程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主要探究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特点、现状及改进,以供参考。
陈丽英[7](2014)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通过《美术课程标准》精神的学习和笔者的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发现: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绘画有写字说明迹象,并喜欢口头交流表达。儿童绘画过程就是儿童言语表达过程,两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相关性,因此,笔者希望研究儿童绘画""言语的相关性发展。通过调查查证:当前教育缺乏儿童绘画和儿童言语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文献研宂的儿童绘画与儿童言语之间存在相关性发展相矛盾。因此笔者通过行动研究法、个案研宂法、教学实验法,开展了两轮研究。设计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验方案:阅读书籍、故事角、联系实际、绘本、周记画等,详细地阐述了图话内化、看图写画、看画绘图、看图说话一系列循环过程。通过建构主义、跨学科、观察与游戏等学习过程,有效促进儿童绘画与儿童言语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相关发展,提高了学生绘画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学生的语文成绩相应提高,并产生美术教育的附加值,各学科老师对儿童绘画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咸富莲[8](2017)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科教学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多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中介,全科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交往与互动,以整体达成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研究符合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符合我国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国际小学教学综合化发展趋势。反观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现状,发现全科教学异化问题比较突出。本研究通过分析和反思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异化问题,旨在促使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真正走出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束缚,从以教论教、以知论教、为教而教的异化状态,回归到以学论教、以生论教、为学而教的本真状态。本研究以整体论哲学、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了国内外全科教学有效性研究成果和全科教学历史演进,以了解全科教学有效性已有研究的不足,明确全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其次,在明确全科教学已有研究状况和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进行理论建构,以厘清全科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特征。再次,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现状进行考察,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其中,问卷调查以X省959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为研究对象。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分析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现状,本研究对S市全科教学试点学校的23位全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其一,就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总体表现来讲,各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全科教学组织>全科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评价>全科教学内容。其二,就不同维度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基本情况来讲,在全科教学目标维度,不同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全科教学目标叙写>全科教学目标达成>全科教学目标确定。在全科教学内容维度,不同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全科教学内容呈示>全科教学内容重组>全科教学内容选择。在全科教学组织维度,不同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全科教学情境创设>全科教学时间管理>全科教学方法选用。在学生学习指导维度,不同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学生学习内容指导>师生关系建构>学生学习方式指导。在学生学习评价维度,不同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学生学习信息反馈>学生学习评价内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其三,就小学全科教学的城乡差异来讲,城市小学全科教学与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在全科教学总体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城市小学全科教学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农村小学。其中,二者在全科教学目标、全科教学内容、全科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指导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二者在学生学习评价维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综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前X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全科教学目标缺乏整体性统整、全科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科间的整体育人功能、全科教学活动缺乏综合性学习情境创设、小学生学习方法缺乏有效指导、小学生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关注不足等。为了加强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的有效指导,提高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本研究基于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理论建构和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实践考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全科教学的指导理念,以整体统整为全科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思想,以有机融合为全科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方式,以自主建构为小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以关注过程为小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导向,制定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该标准包括全科教学目标、全科教学内容、全科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评价等五个维度,细化为全科教学目标确定、全科教学目标叙写、全科教学目标达成、全科教学内容选择、全科教学内容重组、全科教学内容呈示、全科教学方法选用、全科教学情境创设、全科教学时间管理、学生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方式指导、师生关系建构、学生学习信息反馈、学生学习评价内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等十五项指标,每一项指标分三个层次水平进行描述和说明。最后,为了确保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本研究建议加强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目标的整体统整、加强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重视农村小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境创设、重视农村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加强农村小学生学习评价的综合性、加强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的外部支持。
周晓燕[9](2021)在《希沃软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反思》文中研究说明随着5G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模式以及"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沃软件作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直接衍生品,在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基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探究希沃软件在其中的应用效果,探寻提升其应用效果的路径和措施。
杨瑶[10](2018)在《小学语文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心性、习惯、道德养成的最关键时期,而课堂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正是识字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写字课程进行的关键时期,对一个学生的学习、书写习惯的养成极为重要,基于此,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学习的任务是比较重的,教学的指导也是非常关键的,故对于小学语文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探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小学阶段的六年是儿童生长发育、学习进步的关键六年,这六年中,虽同为小学生,但不同年级之间的差距实际上非常大,将其进行分别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小学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小学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增大识字量,有利于减少错别字发生的概率,同时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而目前小学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着课堂教学时间短、学生错别字现象频繁、教学缺乏趣味性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中年级教师更重视阅读写作教学,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同时学生缺乏识字写字的兴趣。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变教师的思想意识,创新识字写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小学中年级师生识字写字课程的内涵、意义,以及通过了解目前小学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制定一系列解决策略。
二、低年级语文课题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年级语文课题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儿童诗的教育价值 |
1.1.2 儿童诗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
1.1.3 新课程标准下需大力加强对儿童诗教学内容的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综述 |
1.3.2 儿童诗本体研究综述 |
1.3.3 儿童诗教学及教学内容研究综述 |
1.3.4 对已有研究评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语文教材内容 |
1.4.2 语文教学内容 |
1.4.3 儿童诗 |
1.4.4 儿童诗教学内容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1.5.4 研究框架 |
第2章 儿童诗教学内容的分析依据 |
2.1 参照语文课程标准选择儿童诗教学内容 |
2.2 根据文体特征选择儿童诗教学内容 |
2.2.1 抓住儿童诗的语言特征 |
2.2.2 抓住儿童诗的内容特征 |
2.2.3 把握儿童诗的意境特征 |
2.3 基于学生学情选择儿童诗教学内容 |
2.3.1 小学生各学段认知发展特点 |
2.3.2 小学生言语发展特点 |
第3章 教材中的儿童诗教学内容分析 |
3.1 低年级教材中的儿童诗教学内容分析 |
3.1.1 低年级教材中的儿童诗概况 |
3.1.2 辅读系统呈现的儿童诗教学内容 |
3.1.3 练习系统呈现的儿童诗教学内容 |
3.2 中高年级教材中的儿童诗教学内容分析 |
3.2.1 中高年级教材中的儿童诗概况 |
3.2.2 辅读系统呈现的儿童诗教学内容 |
3.2.3 练习系统呈现的儿童诗教学内容 |
3.3 儿童诗校本课程及其教学内容 |
3.4 结论与分析 |
第4章 儿童诗教案的教学内容分析 |
4.1 低年级儿童诗教案的教学内容分析 |
4.2 中年级儿童诗教案的教学内容分析 |
4.3 高年级儿童诗教案的教学内容分析 |
4.4 《瀑布》教学设计的个案研究 |
4.4.1 《瀑布》教学预设的基本流程 |
4.4.2 《瀑布》教学内容预设行为与思维 |
4.4.3 儿童诗《瀑布》预设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
4.5 结论与分析 |
第5章 儿童诗课例的教学内容分析 |
5.1 低年级儿童诗课例的教学内容分析 |
5.1.1 《风》文本解读 |
5.1.2 《风》教学环节的展开 |
5.1.3 《风》课例评议与分析 |
5.2 中年级儿童诗课例的教学内容分析 |
5.2.1 《阳光》、《太阳》文本解读 |
5.2.2 《阳光》、《太阳》教学环节的展开 |
5.2.3 《阳光》、《太阳》课例评议与分析 |
5.3 高年级儿童诗课例的教学内容分析 |
5.3.1 《诗中的声音》文本解读 |
5.3.2 《诗中的声音》教学环节的展开 |
5.3.3 《诗中的声音》课例评议与分析 |
5.4 结论与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1.1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问题 |
6.1.2 教材中与教案中的儿童诗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 |
6.1.3 名师课例中生成的儿童诗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有一定补充 |
6.1.4 名师课例中生成的儿童诗教学内容比教案预设的更加完善 |
6.2 研究启示 |
6.2.1 需根据学情优化儿童诗教学内容 |
6.2.2 名师课例值得借鉴 |
6.3 研究反思 |
6.3.1 研究的创新 |
6.3.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现行三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儿歌、儿童诗作品一览 |
附录B 所有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人教版教材中的辅读系统与练习系统中的练习题与提示 |
致谢 |
(2)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及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教材中的插图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
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很好发挥插图作用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有关教材插图的研究 |
二、国内有关教材插图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材 |
二、插图 |
第二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概况 |
第一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
一、插图与认知发展理论 |
二、插图与视觉文化理论 |
三、插图与艺术设计理论 |
第二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分析 |
一、插图的数量及分布 |
二、插图的类型 |
三、插图的特点 |
第三章 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插图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运用 |
一、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音形 |
二、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学拼读 |
三、教师借助插图进行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 |
四、教师运用情境插图进行教学的意识较薄弱 |
第二节 插图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
一、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记汉字 |
二、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三、教师未能较好地运用插图讲授识字偏旁 |
第三节 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
一、运用插图,理解关键字词 |
二、运用插图,复述文章大意 |
三、教师未能较好地结合插图引发学生思考 |
四、教师轻文本内容而重教材插图 |
第四节 插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
一、使用插图,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
二、使用插图,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
三、教师未能很好地借助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
第五节 插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
一、结合插图,培养学生续写的能力 |
二、结合插图,训练学生习作条理性 |
三、教师不重视运用插图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
第四章 插图运用于教学的实践性建议 |
第一节 插图运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建议 |
一、改善运用插图教学的时机 |
二、提高使用情境插图的意识 |
三、利用教材插图辨别音形 |
第二节 插图运用于识字教学的建议 |
一、借助插图教授识字偏旁 |
二、借助插图挖掘传统文化 |
三、借助插图设计识字游戏 |
四、借助插图讲解汉字文化 |
第三节 插图运用于阅读教学的建议 |
一、运用插图引发学生思考 |
二、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三、运用插图引起情感共鸣 |
四、运用插图培养审美能力 |
第四节 插图运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 |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
二、利用插图明晰口语交际要求 |
三、利用插图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
第五节 插图运用于习作教学的建议 |
一、借助插图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
二、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独立习作的能力 |
三、重视运用插图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现状研究 ——以乌海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1 国内文献综述 |
2 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乌海市S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概述 |
1 S小学概况 |
2 教研组活动概况 |
3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 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2 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情况分析 |
(三)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现状总结 |
1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的有利条件 |
2 S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乌海市S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问题成因分析 |
(一)学校及教研室方面 |
1 教研室指导不到位 |
2 学校抓不住重点 |
3 缺乏评价机制 |
(二)教研组活动自身 |
1 缺乏专业引领 |
2 教研组长领导力低 |
3 教研组设计能力薄弱 |
4 传统教研组活动概念难以转变 |
(三)教师本身 |
1 教师教育理念落后 |
2 教师合作意识薄弱 |
3 教师阅读少,知识储备少 |
第四章 促进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开展的策略 |
(一)科学有效的管理教研组 |
1 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 |
2 校长领导并参与教研 |
3 引进人才,委派外出学习 |
4 完善评价机制 |
(二)开展丰富有效的教研组活动 |
1 多元化交流方式 |
2 提高教研组长综合能力 |
3 充分发挥老、中、青教师的作用 |
4 创新教研组活动形式 |
(三)培养学习型、合作型教师 |
1 加强教研理论学习 |
2 提升语文教师阅读、写作能力 |
3 树立语文教师团队合作意识 |
4 利用网络搭建多渠道沟通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引言 |
1.1.1 各国对阅读教学高度重视 |
1.1.2 我国阅读教学的研究状况与学生能力 |
1.1.3 “选文型”教材对阅读教学改革的呼唤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概念辨析 |
1.3.2 界定研究对象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与课内扩展阅读有关的阅读教学方法综述 |
1.4.2 与课内扩展阅读有关的阅读教学实践综述 |
1.4.3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研究 |
1.4.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基础 |
2.1.1 以创新的语文教学理论作为指导理念 |
2.1.2 课文理解、扩展阅读与创新写作三个主要环节相互支持 |
2.1.3 以课内扩展阅读作为关键性教学环节 |
2.2 面临的新挑战 |
2.3 研究问题 |
2.3.1 研究内容一:课内扩展阅读教学法的建构 |
2.3.2 研究内容二:信息化阅读环境设计 |
2.3.3 研究内容三:课内扩展阅读教学法的实施与评价 |
2.3.4 研究路线图 |
2.4 研究方法 |
2.4.1 整体研究方法:双主式行动研究法(暂命名) |
2.4.2 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
2.4.3 运用出声思维法、访谈、问卷、测试等的现场研究 |
2.5 验证资料的可信性 |
第三章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 |
3.1 教学方法的界定 |
3.2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建构 |
3.2.1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定义 |
3.2.2 理论基础 |
3.2.3 关键属性 |
3.2.4 指导原则 |
3.2.5 误区分析 |
第四章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实施 |
4.1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及技术支持 |
4.1.1 学段教学目标为本 |
4.1.2 单元教学目标为纲 |
4.1.3 课文教学目标为线 |
4.1.4 环节教学目标为点 |
4.1.5 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 |
4.2 学习者特征分析及技术支持 |
4.2.1 信息能力 |
4.2.2 阅读能力 |
4.2.3 阅读动机 |
4.2.4 阅读偏好 |
4.2.5 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 |
4.3 扩展阅读资源的类型划分 |
4.3.1 背景文 |
4.3.2 主题文 |
4.3.3 积累文 |
4.3.4 素材文 |
4.3.5 范例文 |
4.4 支持及评估课内扩展阅读的信息技术工具的设计 |
4.4.1 开发在线阅读工具的必要性 |
4.4.2 开发在线阅读工具的目标 |
4.4.3 SURF的主要功能 |
4.5 典型案例分析 |
第五章 信息化阅读环境设计 |
5.1 信息化资源的制作 |
5.1.1 内容细化 |
5.1.2 资源搜集 |
5.1.3 资源制作 |
5.2 在线阅读工具的开发 |
5.2.1 SURF的技术路线 |
5.2.2 SURF的使用说明 |
第六章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效果研究 |
6.1 研究一: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资源对教学目标的影响研究 |
6.1.1 实验准备 |
6.1.2 实验材料 |
6.1.3 实验步骤 |
6.1.4 实验一:通过语文测试分析课文认知目标达成情况 |
6.1.5 实验二:利用出声思维分析课文情感目标达成情况 |
6.1.6 实验三:利用学生作品分析写作课文目标达成情况 |
6.2 研究二:SURF工具对于课内扩展阅读的影响研究 |
6.2.1 实验一:后台数据分析 |
6.2.2 实验二:调查问卷 |
6.2.3 实验三:师生访谈 |
6.2.4 结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
7.1 研究成果 |
7.2 研究结论 |
7.3 研究创新之处 |
7.4 研究不足之处 |
7.5 后续研究的关注方向 |
参考文献 |
(5)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一) 总体教学现状 |
(二) 教学内容 |
(三) 教学方法 |
(四) 教师 |
(五) 教材 |
(六) 学生 |
(七) 教育技术 |
第二章 西藏小学汉语教学的历史 |
一、萌芽时期 |
二、初建时期 |
(一) 政策方面 |
(二) 课程设置方面 |
三、文革时期 |
四、规范时期 |
(一) 政策方面 |
(二) 课程设置 |
第三章 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对汉语学习环境的调查 |
(一) 对家庭环境的调查 |
(二) 学校环境 |
(三) 社会环境 |
二、对学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一) 对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
(二) 对学习目标与困难的调查与分析 |
(三) 对学习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
(四) 当前毕业生汉语水平 |
三、对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
(一) 对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二) 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
(三)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
四、对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
(一) 对范文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
(二) 对知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
(三) 对助读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
(四) 对练习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
第四章 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的对策研究 |
一、对汉语学习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
(一) 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
(二) 汉语学习环境建设对策 |
二、对学生的发展对策 |
(一) 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二) 对于学习难点的教学策略 |
(三) 学习活动开展策略 |
三、对教师的发展策略 |
(一) 教师的重要性 |
(二) 教师的基本素养 |
(三) 提高教师基本素养的策略 |
四、对教材的编写建议 |
(一) 教材的重要性 |
(二)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原则 |
(三) 根据调查结果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小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浅析 |
(一)口语交际的内涵。 |
(二)小学口语交际课程的特点。 |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
(一)对于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
(二)教学手段单一。 |
(三)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
三、如何做好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
(一)转变意识观念。 |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
(四)将口语交际带入生活中,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
(五)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机。 |
(六)加强示范引导,锻炼口语交际技巧。 |
结语 |
(7)小学低年级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产生 |
第二节 研究目标、范围及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步骤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儿童绘画与言语相关概念解释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性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儿童绘画与言语发展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面向学生的调查研究 |
第二节 面向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研究 |
第三节 面向小学语文教师的调查研究 |
第四节 儿童绘画与言语发展的现状 |
第五节 儿童绘画与言语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
第四章 儿童绘画—言语发展之首次教学实验 |
第一节 儿童绘画—言语发展教学实验的前期准备 |
第二节 儿童绘画—言语发展教学实验的实施 |
第三节 儿童绘画—言语发展首次教学实验的反思 |
第五章 儿童绘画—言语发展之二次教学实验 |
第一节 调整培养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的实验方案 |
第二节 改进后儿童绘画—言语发展教学实验的实施 |
第三节 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的教学实验结果 |
第六章 结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二)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的实践需求 |
(三) 小学阶段分科教学的重新检视 |
(四) 深化教学综合改革的根本诉求 |
(五) 符合基础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农村小学 |
(二) 全科教师 |
(三) 全科教学 |
(四) 相关概念辨析 |
四、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全科教学的研究现状 |
(二) 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三) 已有研究评析与展望 |
五、理论基础 |
(一) 整体论哲学 |
(二) 多元智能理论 |
(三) 课程统整理论 |
(四)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全科教学的历史演进 |
一、国外小学全科教学的历史演进 |
(一) 国外小学全科教学历史发展 |
(二) 国外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特点 |
二、国内小学全科教学的历史演进 |
(一) 国内小学全科教学历史发展 |
(二) 国内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特点 |
三、小学全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
(一) 全科教学班级规模越来越小 |
(二) 全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增强 |
(三) 全科教学时间安排更加灵活 |
第二章 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建构 |
一、全科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
三、有效的小学全科教学主要特征 |
(一) 统整性教学目标 |
(二) 融合性教学内容 |
(三) 灵活的教学时间 |
(四) 情境化教学方法 |
(五) 综合性学习评价 |
(六) 小班化班级规模 |
第三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研究工具的编制 |
(一)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 研究工具的编制过程 |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全科教学目标维度分析 |
(二) 全科教学内容维度分析 |
(三) 全科教学组织维度分析 |
(四) 学生学习指导维度分析 |
(五) 学生学习评价维度分析 |
(六) 小学全科教学的城乡差异分析 |
三、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全科教学目标统整问题分析 |
(二) 全科教学内容融合问题分析 |
(三) 全科教学活动组织问题分析 |
(四) 小学生学习指导问题分析 |
(五) 小学生学习评价问题分析 |
四、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存在认识偏差 |
(二)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缺乏应有的制度规范 |
(三)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
(四)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学胜任能力不强 |
第四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制定 |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制定基础 |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制定原则 |
三、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制定依据 |
(一) 理论依据 |
(二) 实践依据 |
(三) 政策依据 |
四、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指标体系 |
(一) 全科教学目标维度 |
(二) 全科教学内容维度 |
(三) 全科教学组织维度 |
(四) 学生学习指导维度 |
(五) 学生学习评价维度 |
五、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反思 |
(一) 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肯定 |
(二) 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困惑 |
(三)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咨询意见分析 |
第五章 提高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一、加强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目标的整体统整 |
(一) 研读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
(二) 熟悉各个学科的教材内容 |
(三) 重视具体的学情分析 |
二、重视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
(一) 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
(二) 关注农村文化和社会生活 |
(三) 有效的组织和实施主题教学 |
三、注重农村小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情境创设 |
(一) 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二) 利用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 |
(三) 创设真实的教学问题情境 |
(四)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 |
四、重视农村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
(一) 调动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
(二) 重视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
(三) 帮助农村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
(四) 引导农村小学生学会整体学习 |
五、注重农村小学生学习评价的综合性 |
(一) 树立正确的全科教学有效观 |
(二) 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
(三) 丰富农村小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
(四) 注重农村小学生的整体发展 |
六、加强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的外部支持 |
(一) 开展农村小学联片教学研究活动 |
(二) 制定确保全科教学实施的制度规范 |
(三) 改善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办学条件 |
(四) 优化全科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模块 |
(五) 设置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项培训 |
结语 |
一、主要的研究结论 |
二、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全科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全科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全科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四: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希沃软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希沃软件功能及应用概述 |
二、希沃软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三、希沃软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阻碍因素 |
四、提升希沃软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的路径分析 |
(10)小学语文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小学中年级学生识字写字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特点 |
一、身心特征 |
二、学业负担 |
三、家长、教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要求 |
第二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识字写字教学内涵 |
一、小学中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概念 |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识字写字教学的概念 |
三、小学中年级学生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 |
第三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 |
一、有利于减少错别字发生的概率 |
二、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 |
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小学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课堂教学时间短 |
二、学生错别字现象频繁 |
三、教学缺乏趣味性 |
第二节 小学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更重视阅读写作教学 |
二、教学方法过于机械 |
三、学生缺乏识字写字的兴趣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改变教师的思想意识 |
一、增强识字写字教学意识 |
二、提高教师素养 |
三、各科教师共同配合 |
第二节 创新识字写字教学方法 |
一、把握重点,趣味识字 |
二、创设情境,随文识字 |
三、多样方式,课外识字 |
四、多识少写,规范书写 |
第三节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能力 |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字 |
二、在阅读中识字 |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 |
四、鼓励表扬书写美观的学生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四、低年级语文课题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内容研究[D]. 魏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2]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及教学运用研究[D]. 孙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2)
- [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现状研究 ——以乌海市S小学为例[D]. 刘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4]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D]. 孙众. 北京师范大学, 2008(10)
- [5]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 罗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6]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小探[J]. 时英. 文教资料, 2019(24)
- [7]小学低年级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性研究[D]. 陈丽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8]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研究[D]. 咸富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希沃软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反思[J]. 周晓燕. 天津教育, 2021(12)
- [10]小学语文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研究[D]. 杨瑶. 苏州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