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陶为师、强化德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论文文献综述)
唐九成[1](2002)在《优化师资、以人为本 加快发展、以“研”为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无锡市陶研会、无锡市教科所和惠山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唐九成[2](2002)在《优化师资、以人为本 加快发展、以“研”为魂》文中指出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无锡市陶研会、无锡市教科所和惠山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陈屏[3](1992)在《以陶为师、强化德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文中认为斯大林同志说:“青年是我们的将来,是我们的希望。青年将来应当把我们的旗帜撑到最终的胜利。”毛主席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九、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就是说青年是老一辈无产
祝金兰[4](2020)在《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以岑溪市五所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当今世界之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之争,也是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之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独立,开始形成自己的三观,因此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精神引领及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为研究课题,重点探讨如何建设初中校园精神文化。以岑溪市五所中学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指出了岑溪市五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对于加强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部分,阐述了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概念,研究认为校园精神文化,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校园精神文化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取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第二部分,阐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意义。初中校园精神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具备着文化所共有的特点,又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其自身特点,具体来说,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具有传承性、时代性、育人性、隐藏性、多样性和凝聚性。就学生个人成长而言,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引导功能、创新功能、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和体育功能。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文化强国的需要,是文化育人的需要,更是文化强校的需要。第三部分,以岑溪市五所县城中学为例对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论文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思路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对调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分析岑溪市五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岑溪市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受到重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着,但也存在着四方面问题:一是高层定制,主体缺位;二是内涵不足,流于形式;三是升学第一,活动第二;四是言行失范,德育不足。第五部分,是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四:一是急求成果忽略过程;二是深度不够难有内涵;三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第六部分,综合全文调查研究,从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实际出发,笔者提出通过始终坚持师生为建设主体、激发创造性加强内涵挖掘、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坚持均衡教育四方面对策加强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聂冬[5](2010)在《论教师人格魅力对中职生品德形成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中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中职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中所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质、高尚的理想信念、渊博的学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深厚的个人修养以及健康的个性情趣等熔铸而成的良好的教师人格对中职生所形成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表现为崇高的敬业、乐业、勤业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中职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对中职生起表率和引导作用,是吸引中职生成长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对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及品德形成具有深远地、潜移默化地影响。自从高校扩招以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迅速下降,部分中职生的品德不良现状堪忧,采用一般的说服教育与和管理,甚至处分,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把中职生培养成为社会道德品质良好、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有中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研究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中职生的品德形成的意义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了教师人格魅力对中职生品德形成的意义,结合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教师人格魅力对中职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人格和魅力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格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人格进行了论述,总结出人格和教师人格的内涵。然后分析了魅力的涵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内涵。接下来论述了教师人格魅力的六个主要表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为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为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为先进的创新意识和极强的创新能力、教师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的良好的性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教师人格魅力表现为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超越自己。并揭示了教师人格魅力的四个主要特点:示范性、规则性、导向性和内秀性。本文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中职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的意义。首先分析了中职生品德的现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品德不良的特征,分析了品德不良的客观与主观原因,为解决部分中职生品德不良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接下来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有利于促进中职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有利于增强中职生的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的角度,重点分析论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中职生品德形成的意义。本文第三部分在对中职教师人格修养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实现教师人格魅力对中职生品德积极影响的对策:一完善中职教师人格,提高中职教师修养;二树立良好的中职教师形象,为人师表;三增强中职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完善教师人格魅力;四树立并增强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的中职师生关系。
方宁[6](2018)在《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变和革新。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陶行知的教育伦理思想为当代教育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陶行知的教育伦理思想仍有巨大的深掘空间。深入系统地研究陶行知的教育伦理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陶行知的生平,从陶行知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背景入手,追溯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来源,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挖掘出其具有的价值并引导现代教育的发展。研究发现,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是在中国及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主要以“公平”、“求真”、“求善”、“向上”为价值原则,以“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德智并举”、“知行合一”为实践原则,不断加强教师道德规范建设等,这些内容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昭显了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独特魅力,其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都表达了较高的期待,在指导当代教育的改革及发展上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南京市教育局[7](1990)在《建立城市中小学德育新格局》文中研究说明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普通教有事业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全市近500万人口中,在校青少年儿童占了六分之一。把南京的新一代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历史赋予我们这座城市的神圣使
贾汐[8](2013)在《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内涵发展视野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较大变化,各类师德失范的现象不断涌现。频发的师德失范现象已衍化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很多学者也就高校师德建设展开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已有研究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对内涵发展视野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内涵发展”视角出发,在对高校师德建设研究现状予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涵发展视野下,创新高校师德建设途径,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符合高校内涵发展的高校师德建设途径。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1章,概括性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最后点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指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所在。第2章,对“内涵发展和高校内涵发展”和“高校教师师德和高校师德建设”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揭示了内涵发展赋予高校师德建设的的意义,指出完善师德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第3章,介绍了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爱国守法意识淡薄、敬业爱生精神淡漠、教书育人观念淡化、科学研究学术不端、服务社会意识不强、为人师表形象欠佳等六个方面做了详尽的分析,并总结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政策导向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管理因素、教师自身因素等。第4章,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内涵发展视野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种种建议,主要从树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发展理念,完善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政策规范、构建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环境氛围、注重高校教师自身主动加强师德修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章莉[9](2012)在《论大学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影响》文中提出人格心理学中是这样定义人格的:人格又可以称作为个性,是指人们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个性,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它是人们各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汇总,具体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个性自我调节。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教育身份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个性特征的汇总,主要体现在高尚的思想品德,甘于奉献的精神,扎实的专业水平,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广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也成为新时期教育的典型代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大步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学教育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取得了进步。同时,国家实行高校扩招制度后,大学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大学教师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新时期,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也随之增大,大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人格魅力作为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衡量标准之一,俨然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它的作用在很多方面都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为了把大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研究大学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教育的影响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重点论述了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以此为出发点,挖掘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结合我国大学教师人格构成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如何优化教师的人格构成,提出了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的若干对策和方法。
太钢教育处[10](1992)在《借鉴陶行知思想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尝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鲜明的阶级性。办学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培养为本阶级服务的人才,才是兴办教育的根本目的。这种阶级的目的性,往往在各自阶级的办学方针宗旨中得到反映和体现。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以陶为师、强化德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陶为师、强化德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论文提纲范文)
(4)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以岑溪市五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综述 |
2.国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分析法 |
3.调查法 |
4.观察法 |
一、基本概念 |
(一)文化 |
(二)校园文化 |
(三)精神文化 |
(四)初中校园精神文化 |
二、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功能及重要意义 |
(一)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 |
1.传承性 |
2.时代性 |
3.育人性 |
4.隐藏性 |
5.多样性 |
6.凝聚性 |
(二)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功能 |
1.引导功能 |
2.创新功能 |
3.德育功能 |
4.智育功能 |
5.美育功能 |
6.体育功能 |
(三)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1.文化强国的需要 |
2.文化育人的需要 |
3.文化成校的需要 |
三、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研究的思路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1.调查研究的思路 |
2.作为研究样本的五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特色介绍 |
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内容分析 |
1.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识 |
2.爱国主义精神 |
3.集体主义精神 |
4.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精神 |
5.劳动精神 |
6.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 |
7.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8.理想信念 |
9.文体及阅读精神 |
四、岑溪市五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问题 |
(一)岑溪市五所县城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得到重视 |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丰富 |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式多样 |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效果显着 |
(二)岑溪市五所县城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高层定制,主体缺位 |
2.内涵不足,流于形式 |
3.升学第一,活动第二 |
4.言行失范,德育不足 |
五、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急求成果,忽略过程 |
(二)深度不够,难有内涵 |
(三)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
六、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
(一)始终坚持师生为建设主体 |
(二)激发创造性加强内涵挖掘 |
(三)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
(四)坚持均衡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论教师人格魅力对中职生品德形成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主要表现及特点 |
(一) 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
(二) 教师人格魅力的主要表现 |
(三) 教师人格魅力的主要特点 |
二、中职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中职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意义 |
(一) 中职生品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
(二) 中职教师人格魅力对中职生品德形成的积极意义 |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中职生道德积极影响的实现对策 |
(一) 完善教师人格,提高中职教师的师德修养 |
(二) 树立良好的中职教师形象,为人师表 |
(三) 坚持好学进取,增强科学文化修养 |
(四) 树立并增强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的中职师生关系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陶行知生平及其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第一节 陶行知生平 |
第二节 时代背景 |
第三节 理论渊源 |
第二章 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目标 |
第二节 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原则 |
第三节 陶行知的师德观 |
第三章 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 |
第一节 历史影响 |
第二节 当代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理论依据与创新之处 |
1.5.1 理论依据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内涵发展与高校师德建设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内涵发展与高校内涵发展 |
2.1.2 高校教师师德与高校师德建设 |
2.2 内涵发展对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1 内涵发展赋予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 |
2.2.2 内涵发展提出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工作任务 |
2.2.3 内涵发展指明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
2.2.4 内涵发展明确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工作方法 |
2.3 完善师德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1 师德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选择 |
2.3.2 完善师德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高校师德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
3.1.1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师德建设 |
3.1.2 目前高校师德总体水平较高 |
3.2 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个别教师爱国守法意识淡薄 |
3.2.2 部分教师敬业爱生情感冷漠 |
3.2.3 部分教师教书育人观念淡化 |
3.2.4 少数教师科学研究学术不端 |
3.2.5 少数教师服务社会意识不强 |
3.2.6 少数教师为人师表形象欠佳 |
3.3 高校师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教育政策导向因素 |
3.3.2 社会环境因素 |
3.3.3 学校管理因素 |
3.3.4 教师个人因素 |
第4章 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对策研究 |
4.1 完善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政策规范 |
4.1.1 树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理念 |
4.1.2 完善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政策规范 |
4.2 构建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体制机制 |
4.2.1 构建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教育培训机制 |
4.2.2 构建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考评机制 |
4.2.3 构建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
4.2.4 构建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奖惩激励机制 |
4.3 营造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环境氛围 |
4.3.1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4.3.2 打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 |
4.4 高校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师德水平 |
4.4.1 加强理论学习,深化师德认识 |
4.4.2 积极付诸实践,内化师德认识 |
4.4.3 善于反思,巩固和完善师德素质 |
结论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论大学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 |
1.1.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1.1.2 大学教育中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 |
1.1.3 高等教育的商品化 |
1.1.4 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片面化 |
1.1.5 大学教育的工具化 |
第2章 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及其特点和构成 |
1.1 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
1.1.1 人格(Personality) |
1.1.2 魅力(Attraction) |
1.1.3 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
1.2 教师人格魅力的一般特点 |
1.2.1 教师人格魅力具有示范效果 |
1.2.2 教师人格魅力具有规范性 |
1.2.3 教师人格魅力是与时俱进的 |
1.3 大学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 |
1.3.1 大学教师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
1.3.2 大学教师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
1.3.3 大学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
1.3.4 大学教师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
1.3.5 大学教师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
1.3.6 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为良好的性格 |
1.3.7 大学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己 |
第3章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大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影响 |
1.1 大学教师的人格品质影响着大学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
1.2 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影响了大学教育 |
1.3 大学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大学教育 |
第4章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
1.1 教师人格魅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1.2 教师人格魅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1.3 教师人格魅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5章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影响 |
1.1 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
1.2 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
1.3 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健全的情感和操行 |
第6章 引发的思考:大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人格魅力 |
1.1 大学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
1.2 大学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
1.3 大学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 |
1.4 大学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以陶为师、强化德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优化师资、以人为本 加快发展、以“研”为魂[J]. 唐九成. 新时代的脚步声, 2002(02)
- [2]优化师资、以人为本 加快发展、以“研”为魂[A]. 唐九成. 《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 2002
- [3]以陶为师、强化德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A]. 陈屏.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1992
- [4]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以岑溪市五所中学为例[D]. 祝金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5]论教师人格魅力对中职生品德形成的意义[D]. 聂冬.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 方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7]建立城市中小学德育新格局[J]. 南京市教育局. 中小学管理, 1990(06)
- [8]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 贾汐.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9]论大学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影响[D]. 章莉. 武汉工程大学, 2012(01)
- [10]借鉴陶行知思想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尝试[A]. 太钢教育处.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