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范江龙,李欣蕊,席雪冬[1](2021)在《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孢菌属(Fusarium)病原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世界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淮河流域麦区,并有向北蔓延的趋势。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而且其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能产生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真菌毒素,给人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威胁。化学防治是历史最悠久的防治方法,但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能更加环保地控制农业病害,全球研究者都在积极地探索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害,高效、经济、环保。生防菌的发现是生物防治研究的重要进程,已经筛选出的小麦赤霉病生防菌有芽孢杆菌、放线菌、盾壳霉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禾谷镰孢菌拮抗菌及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种类、生防特点及其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并且集中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张海燕,刘晓娜,吴惠秋,许莉,李爱国[2](2021)在《杀菌剂施药时期和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DON、ZEN毒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好且对镰刀菌毒素控制较好的药剂,笔者用7种杀菌剂,分别在穗期开展防治1遍和2遍试验。结果表明,用25%氰烯菌酯SC 1 800 mL/hm2、 600 g/L戊唑·百菌清SC 600g/hm2、50%叶菌唑WDG 240 g/hm2、48%丙硫菌唑SC 600 m L/hm2防治2遍,对小麦赤霉病和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ZEN(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控制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王晋丽[3](2021)在《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及天然活性化合物FM-A的作用机制初探》文中提出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病害流行年份能够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而且病菌产生的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等真菌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我国已将该病害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是赤霉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药剂的长期使用,导致病菌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进而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为了明确病菌抗药性发生发展情况,本研究测定了2018-2020年采自河南、安徽和江苏省等省份的14839份赤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多菌灵、戊唑醇、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发现,江苏省的多菌灵抗性菌株比例平均值为38.07%,安徽省的均值为12.50%,河南省的平均值为4.95%。2020年河南省的戊唑醇低抗菌株比例为12.34%;江苏省和安徽省暂未发现抗性菌株。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对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的抗性菌株。研究结果为合理用药防治赤霉病提供科学依据。由于传统的防治方法仍存在局限性,近年来,利用具有特异性抑菌效果的微生物及其衍生物的生物防治措施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此,本课题在前期分离得到一株生防真菌菌(命名为FM324)的基础上研究发现,FM324次生代谢产物粗提物对F.graminearum的生长和DON毒素合成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FM324是一株Aspergillus felis。通过乙酸乙酯萃取、旋蒸浓缩、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方法,从FM324中分离到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FM-A的活性物质;通过波普数据分析得到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29H50N4O5。SCI-Finder数据检索,FM-A是一种新化合物。进一步研究FM-A对F.graminearum的作用机制发现,其处理后病原菌的菌丝致畸、DON毒素合成显着下降。对FM-A处理的赤霉病菌转录组测序发现,FM-A处理导致病菌的核糖体、ABC转运蛋白、氮代谢和硫代谢等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对生防菌株中FM-A的合成调控研究发现,调控因子Lae A可以正向调控FM-A的合成。研究结果为FM324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高文腾[4](2021)在《小麦抗赤霉病挥发物成分鉴定及应用潜力验证》文中研究说明土传病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被称为作物“癌症”。土传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合适的条件下侵染作物,给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同时,长期使用农药防治土传病害,不但破坏了土壤生态,还使得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防治效果变差。植物源杀菌剂作为生态友好型农药,是目前病害防治应用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小麦抗感赤霉病材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测定,并筛选获得了具有抑菌活性的挥发物芳樟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研究针对芳樟醇对两种代表性土传病害(小麦赤霉病和大豆疫病)的病害防治应用进行初步探究,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抗感赤霉病材料挥发物的测定与筛选利用小麦近等基因系进行接菌处理及挥发物收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并分析,根据挥发物强度筛出候选挥发物—芳樟醇。2.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检验以及应用潜力验证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芳樟醇浓度升高,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逐渐增强。当芳樟醇浓度达到0.8 mg/m L时,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对于禾谷镰刀菌的分生孢子而言,在0.2 mg/m L的浓度下通过显微计数观察发现抑制率达到100%。实际应用中,首先在室内进行的叶片离体试验验证了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效果,随后进行大田试验验证,两者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利用小麦萌发试验验证其安全性,结果显示,芳樟醇浓度高于0.5 mg/m L时抑制小麦发芽,芳樟醇低于0.5 mg/m L对萌发没有影响。在叶片侵染中,喷施0.2 mg/m L浓度芳樟醇抑制侵染效果最好;熏蒸处理的小麦在0.4 mg/m L的浓度下抑制侵染效果最好。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芳樟醇能够降低小麦的病小穗率从而减轻发病情况,在0.72 mg/m L浓度下,喷药处理的病小穗率最低,发病率为57.72%;熏蒸处理病小穗率仅为46.13%3.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活性检验以及应用潜力验证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活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芳樟醇浓度升高,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活性逐渐增强。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最低杀菌浓度为0.5 mg/m L。芳樟醇浓度达到0.4 mg/m L时,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81.25%;在0.3 mg/m L时菌丝发生明显塌陷,试验利用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变化验证了气生菌丝发生塌陷导致细胞的完整性破坏;对于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而言,在0.4 mg/m L的浓度下通过显微计数观察发现抑制率达到100%。实际应用中,首先在室内进行了离体试验验证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效果,随后进行盆栽试验验证,两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芳樟醇对大豆植株安全性试验表明:利用100μL-500μL芳樟醇进行拌土,芳樟醇对大豆植株生长无明显影响;采用土壤处理法以及种子处理法验证其防治效果:利用400μL芳樟醇进行拌土,在盆栽实验中防治效果最好,发芽率达到了77.7%;利用浸种法处理大豆后,浓度为0.3 mg/m L时,防治效果最好,发芽率达到了88.9%。
邢瑜琪[5](2021)在《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的监测与预警》文中研究表明小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栽培制度变革,小麦赤霉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在大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大幅减产,特别是发病籽粒中含有的多种毒素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前期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对玉米-小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的预测准确度高,而对稻麦轮作区赤霉病预测的准确度不高且不稳定,主要是因为系统中的预测模型是基于玉米-小麦轮作区相关数据建立的。因此,在评价不同轮作方式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后,为提升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预测的准确度,本论文以江苏省太仓市和张家港市小麦赤霉病为研究对象,开展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评价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预测准确度。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5省设置监测点,利用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预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于小麦蜡熟期调查各监测点田间实际病穗率,采用肖悦岩的最大误差参照法评价系统预测的准确度。结果表明,对小麦赤霉病在玉米-小麦轮作区的陕西和河南省2019和2020年预测准确度均为100%,而在稻麦轮作区的安徽、湖北和江苏省平均预测准确度仅为47.5%。2、研究了稻桩密度和稻桩带菌率与赤霉病病穗率的关系。在苏北(江苏洪泽)、苏中(江苏姜堰)、苏南(江苏张家港)设置试验点开展田间模拟试验,于小麦抽穗期和蜡熟期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调查各地各处理的稻桩带菌率和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结果表明,苏南地区的病穗率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最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赤霉病病穗率分别为14.80%~26.13%、5.33%~9.47%和0.93%~3.47%,病穗率峰值出现的稻桩密度分别为20丛/m2、10丛/m2和20丛/m2。3、建立了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的预测模型。以江苏省太仓市(1990-2020年)及张家港市(2005-2020年)多年相关气象因子、田间稻桩带菌率和赤霉病病穗率等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GM灰色预测、BP神经网络三种方法,分别建立了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对太仓市小麦赤霉病预测准确度分别为75%、50%和100%,相对误差分别为6.08%、14.17%和0.33%;对张家港市小麦赤霉病预测准确度分别为100%、75%和100%,相对误差分别为4.19%、4.65%和0.13%。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且相对误差最小,可作为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内置模型。
张帅[6](2021)在《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和条锈病基因检测及抗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两大主要病害,对小麦安全生产危害严重,解析重要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和抗条锈病的遗传基础,对于阐明小麦重要育种材料的抗病遗传特性、改良品种抗性、培育新型小麦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已报到的4个小麦抗赤霉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和5个抗条锈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对193份小麦重要育种材料进行了抗赤霉病和抗条锈病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检测,并对其田间抗性及部分农艺特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以下结果:1.利用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的特异分子标记对193份小麦重要育种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含有Fhb1基因的小麦材料有5份,分别是小偃325、扬麦12、新麦23、西农979以及扬麦18;含有Fhb2的材料有11份;含有Fhb4的材料有29份;含有Fhb5的材料有16份。中抗材料中的陕农56、郑麦366和闭颖材料(西农893 ×西农138)并未检测出上述基因,推测其抗性来自于其它抗赤霉基因。2.供试材料田间赤霉病抗扩展特性鉴定表明:中抗以上的材料有12份,其中,扬麦18和西农822达到了抗病(R)水平,病情指数为7.50%和10.00%,病小穗率分别为9.62%和10.90%。品种闭颖材料(西农138 ×西农893)、938、陕农56、郑麦366、扬麦12、新抗12-1、E-65、漯9908、新抗12-6、淮麦20表现为中抗,占供试材料的5.18%,病小穗率范围为14.94%-44.67%,对23份供试材料进行系谱分析,发现小麦赤霉病抗源单一。3.农艺性状与病小穗率调查显示,938、扬麦18、E-65、闭颖材料(西农893 ×西农138)和淮麦20共五份材料接种后病情发展趋势与苏麦3号较为相似,说明其抗扩展能力较为突出;性状与病小穗率相关分析,穗长、株高、穗粒数与病小穗率呈明显负相关,表明穗长、植株高和穗粒数少的小麦具有较好的避病性或抗病性;与开花期呈明显正相关,即较早的开花小麦感病程度较低,扬麦18赤霉病抗性、综合农艺特性好,是重要的小麦抗赤霉品种。4.抗赤霉病基因特异标记与田间抗病效应分析表明,含有Fhb1、Fhb2、Fhb4和Fhbb5抗赤霉基因特异标记的的小麦材料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效应,其中含有Fhb1特异标记的材料抗扩展效应最高,表明Fhb1特异标记基因是改善小麦抗赤霉特性的关键基因,含Fhb1+Fhb2、Fhb4+Fhb5、Fhb2+Fhb4+Fhb5特异标记的的组合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品种抗性。5.小麦条锈病抗病特异标记检测表明,在供试的168份小麦材料中,含Yr9、Yr10和Yr17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小麦材料分别占32.74%、18.45%和3.57%。可能携带Yr9、Yr17的品种有2份,分别为小偃153和小偃325。携有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其rAUDP均降低。6.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未发现免疫材料,抗病材料有27份,占供试材料的16.07%,如小偃153、陕农56、小偃325、品比21和品比24等,其中材料品比19的rAUDPC值最低(2.83%);中抗材料有91份,占供试品种(系)总数的54.17%;中感材料和感病材料分别有34份和41份,占整体的22.62%和24.40%。
刘锐[7](2020)在《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筛选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真菌病害,是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施用会对人畜健康和环境保护造成隐患等,所以采用对环境友好,人畜无害的生物制剂是解决这一隐患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期望将筛选出的有潜在商业价值优势的菌株开发作为下一代生防菌。以下为本文的研究内容。(1)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液的抑菌活性通过平板对峙法初步筛选菌株抗小麦赤霉病的活性,结果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DEB-2与D1的平均抑菌率分别为51.32%,49.48%,显着高于其它6株菌株。为探究发酵液最低抑制浓度,采用生长速率法对优势菌株DEB-2与D1的发酵液进行浓度梯度的抑菌测试,发现当发酵液浓度为64%时,DEB-2与D1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抑制率达100%。(2)生防拮抗菌的发酵液的稳定性研究为进一步明确优势菌株是否具有开发作为的生防菌株的潜力,因此结合各种环境条件因素对菌株生防效果进行了评价。因此后续用生长速率法对发酵液的稳定性进行测试,包括温度、酸碱、传代、紫外等四个方面的稳定性测试,在发酵液的温度稳定性方面,在0100℃时,DEB-2发酵液的抑菌率仍然保持在62.35%。在发酵液的酸碱稳定性方面,二者的发酵液稳定性均良好,DEB-2与D1的在不同pH条件下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在中性条件下,DEB-2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率达最大值为85.05%。表明了在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发挥DEB-2发酵液的最佳抑菌效果。而当pH=35时,D1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佳,表明了在适度酸性条件下会更有利于发挥D1菌株发酵液的最佳抑菌效果。在发酵液的紫外稳定性方面,DEB-2与D1菌株的发酵液紫外稳定性均较为良好,各组间的差异均不显着,在0-6 h内,DEB-2菌株发酵液的最大抑菌率与最低抑菌率分别为82.80%和81.72%,二者之间的差值仅为1.08%。D1菌株发酵液的最大抑菌率与最低抑菌率分别为77.77%和76.35%,二者之间的差值仅为1.42%。在菌株的传代稳定性方面,在连续转接30次后,发现DEB-2与D1发酵液的抑菌率的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DEB-2的最大平均抑菌率与最低抑菌率分别为83.22%,81.77%,其二者之间的差值仅为1.45%。D1的最大平均抑菌率与最低抑菌率分别为77.50%,77.14%,其二者之间的差值仅为0.36%。表明了DEB-2与D1菌株的遗传传代均较为稳定。但由于DEB-2菌株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优于D1菌株,且在极端高温条件下(121℃)时,DEB-2菌株的发酵液稳定性明显高于D1菌株发酵液。所以在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上,DEB-2菌株的抑菌表现尤为突出。(3)离体小麦麦穗的生防实验为探究DEB-2优势菌株是否具有商业开发的潜力,因此将DEB-2菌株与市售的枯草芽孢生防菌剂进行离体小麦麦穗赤霉病的抑菌效果比对。结果发现:(1)采用平板对峙法测试DEB-2与市售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大小,其活性大小分别为51.32%和30.02%(2)采用市售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剂与实验室拮抗菌株DEB-2发酵液的离体小麦赤霉病生防效果的比较。采用先施后染(防)的方式,DEB-2菌株的发酵液与市售生防菌剂的防效分别为66.68%和24.23%;采用先染后施(治)的方式,其治效分别为46.00%和22.86%。(3)活化出市售生防菌剂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液与实验室拮抗菌株DEB-2发酵液的离体小麦赤霉病生防效果的比较。采用先施后染(防)的方式,DEB-2菌株的发酵液与市售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液的防效分别为68.96%和38.14%;采用先染后施(治)的方式,DEB-2菌株的发酵液与市售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液的治效分别为74.07%和51.85%。由此表明,DEB-2具有优于目前市售生物制剂的防治效果,是开发成为下一代生防制剂的较理想菌株。(4)拮抗菌发酵液的物质分离为明确优势菌株DEB-2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因此对DEB-2菌株进行了扩大培养发酵工作,分别用乙酸乙酯、正丁醇对发酵液进行萃取,得乙酸乙酯层粗提物16.73 g;正丁醇层粗提物110.13 g;水层粗提物979.20 g。通过平板活性追踪,发现乙酸乙酯层粗提物活性为10.15%;正丁醇层粗提物活性为23.42%;水层粗提物无活性。后续本实验从乙酸乙酯活性层中用硅胶正向柱层析法分离到2个化合物和活性部分。通过GC-MS分析乙酸乙酯活性层的活性部分以及正丁醇活性层,并结合相应文献,得出了DEB-2菌株的发酵液的活性物质为环-(L-苯丙氨酸-L-脯氨酸),为后续对活性物质的化学合成及修饰等奠定了物质基础。
汪化平[8](2020)在《无为市3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作物病虫害是制约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的种植效益与病虫害发生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化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给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带来更为复杂的影响,严重威胁到地方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本文以2016-2019年无为市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和棉花)的病虫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无为市3种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控策略,对保障无为市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为市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和棉花。其中,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2016年至2019年,无为市水稻年均种植面积约为5.53万hm2,病虫害防治面积约32.20万hm2;小麦的种植面积约为1.00万hm2,防治面积为3.47万hm2;棉花的种植面积约为0.20万hm2,防治面积2.47万hm2。2.调查期间,水稻发生病害主要为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二化螟。其中,水稻病害的年均发生面积为7.42万hm2;虫害年均发生面积为11.01万hm2。无为市主要采用轮作倒茬等防控措施开展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每年挽回水稻损失约为32312.92 t。3.小麦病害主要为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虫害主要为小麦蚜虫。小麦病害年均发生面积约为1.37万hm2;虫害约为0.32万hm2。高感病品种的种植、外来侵染菌源充足、阴雨天气多,均会导致小麦病虫害的为害加重。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轮作倒茬和药剂防治为主,挽回小麦损失年均约为 2270.75 t。4.棉花病虫害主要包括苗期病害、棉枯萎病、棉铃虫、棉红蜘蛛、棉蚜及棉盲蝽。棉花病害的年发生面积约为0.27万hm2;虫害约为1.95万hm2。通过选种抗病虫棉花品种以及化学防治,每年挽回的损失约为90.89t。
徐罗娜[9](2020)在《接头蛋白复合体FgAp2和蛋白酶FgPrb1调控禾谷镰刀菌致病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p2是一种异四聚体网格蛋白接头复合物,在囊泡形成及识别其运载物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壁完整性(Cell wall integrity,CWI)通路是控制真菌生长发育、致病和适应环境胁迫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在植物病原真菌中Ap2复合体和CWI之间的关系尚未研究。本团队前期解析了禾谷镰刀菌中CWI信号途径的功能。为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FgAp2复合体与CWI信号途径之间的关系。根据酿酒酵母中Ap2各亚基的蛋白序列,鉴定了禾谷镰刀菌中FgAp2复合体的四个亚基分别为FgAp2α、FgAp2β、FgAp2σ和FgAp2μ。通过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技术,获得四个亚基的基因缺失突变体。表型测定发现,四个亚基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明显降低,致病力显着下降。细胞壁水解酶和透射电镜切片试验发现,四个突变体细胞壁完整性显着受损。酵母双杂和蛋白定位试验表明,FgAp2μ与CWI信号途径上游受体蛋白FgWsc2b直接互作,并影响FgWsc2b的细胞定位,在FgAP2μ基因缺失突变体(ΔFgAp2μ)中FgWsc2b在细胞膜出现累积并且大量定位在液泡上。蛋白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发现,FgAp2μ能正调节CWI途径下游关键激酶FgMgv1磷酸化。综上,FgAp2μ通过转运CWI信号途径的受体蛋白FgWsc2b,进而调控病菌生长和致病等重要性状。枯草杆菌蛋白酶作为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一类重要蛋白酶,参与生物体多项生命活动。然而,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尚未对该类蛋白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鉴定了禾谷镰刀菌中32个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通过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技术获得所有基因缺失突变体。生长表型测定发现,32个突变体中仅FgPRB1基因缺失突变体(ΔFgPrb1)表现出生长缺陷。同样,致病性测定发现,仅有ΔFgPrb1在麦穗、胚芽鞘、小麦叶片和玉米须上的致病力均显着下降。毒素测定发现ΔFgPrb1中DON毒素合成减少,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本研究发现FgPrb1通过高渗透性甘油信号途径(High osmolarity glycerol,HOG)参与病菌对渗透胁迫的响应。蛋白免疫印迹和甘油含量的测定发现,不论是否添加NaCl处理,ΔFgPrb1中FgHog1的磷酸化水平和甘油含量均上升,并伴随着脂滴积累的现象。此外,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和蛋白定位试验证明,FgPrb1缺失导致FgAtg8降解延迟并累积在液泡内。综上,FgPrb1负调控HOG信号途径参与调控甘油的合成和脂滴的代谢,进而影响DON毒素的合成,最终影响致病力。本研究结果表明,FgAp2和FgPrb1通过MAPK(CWI和HOG)信号途径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力过程。目前,FgAp2复合体是否参与FgPrb1的转运过程有待进一步探索。
田斌年[10](2020)在《核盘菌在非寄主小麦中的益生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典型的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可以侵染75个科的400多种和亚种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种重要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菌核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生产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常常作为非寄主植物被用于和油菜以及其他寄主作物轮作以防治菌核病。我们前期在小麦植株中检测到核盘菌的存在,本论文以小麦-核盘菌为研究系统,对核盘菌的内生生长、核盘菌内生对小麦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分子机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核盘菌在小麦植株中内生生长。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免疫胶体金和原位杂交等技术,我们证实无论是真菌病毒介导的核盘菌低毒力菌株DT-8、SCH941、AH98和T1-1-20还是强毒力菌株DT-8VF均可以在小麦根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内生性生长,小麦根细胞内部的菌丝通过穿透根细胞壁进入细胞间隙而进一步生长扩展,同时根细胞内的菌丝被疑似膜结构物质所包裹。根部的核盘菌菌丝可以进一步扩展至小麦茎秆中进行内生性生长。此外,核盘菌也可以内生于水稻、大麦、燕麦和玉米植株体内。2.核盘菌内生提高了小麦、水稻和大麦的抗病性。应用核盘菌DT-8VF菌株和DT-8菌株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植株对赤霉病的抗性。温室花期人工接种禾谷镰刀菌菌株PH-1 14天后,核盘菌处理的植株病小穗率为25.5±6.34%,而对照的病小穗率为38.8±7.34%,抗性提高34.3%;2017年和2018年鄂州市田间小麦人工接种试验显示在DT-8菌株处理的小麦植株的赤霉病的病小穗率分别降低53.5±2.7%和49.6±2.9%;2018年在湖北省鄂州、襄阳和荆门市的田间试验表明DT-8菌株处理的小麦植株对自然发生的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39.72±5.80%、54.91±4.11%和58.79±3.53%。2018年在湖北鄂州市(冬小麦)和甘肃天祝县(春小麦)的试验表明DT-8菌株处理的小麦植株自然发生的小麦条锈病的病情指数分别下降73.4%和57.4%;2017年温室试验结果表明核盘菌DT-8菌株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为45%。此外,核盘菌内生于水稻和大麦也可以提高植株对稻瘟病的抗病能力。3.核盘菌内生促进小麦生长。核盘菌DT-8菌株和DT-8VF菌株菌丝对小麦进行种子处理,使的小麦植株株高、旗叶的叶长、叶宽和叶厚,N、P、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穗部生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千粒重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核盘菌处理的小麦植株旗叶中叶绿素含量提高51.56%,光合速率提升7.65%,N含量提高4.54%,P含量提高27.3%,根系活力提高65.74%,穗部生长素含量提高了3倍,小麦千粒重增加5.83%。为了确认核盘菌内生性生长能够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小麦产量,因此我们分别于2016年在鄂州市(冬小麦)、2017年在民勤县和天祝县(春小麦),2017年在鄂州市、襄阳市、荆门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并进一步对不同地点的田间小麦的5平米产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核盘菌DT-8菌株处理会增加小麦产量,增产幅度在4.28%到17.19%。4.核盘菌内生提高小麦抗病性和促生的分子机理。通过小麦穗部和旗叶RNA-Seq分析表明,核盘菌的内生性生长激活了小麦体内参与防御途径的先天免疫、防卫反应、系统诱导抗性、植物激素、钙离子信号、MAPK信号和蜡酯代谢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也刺激小麦体内与叶绿素、叶绿体、光合系统、碳代谢、氮代谢、淀粉与蔗糖、磷酸戊糖和节律等关联基因的表达。上述基因的差异表达为小麦抗性提高和促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线索。总之,本研究明确了核盘菌可以在小麦体内内生性生长,一方面通过激活小麦植株内参与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增强植株对赤霉病、条锈病和茎基腐病的抗病能力,进一步间接提高小麦产量;另一方面通过激活小麦体内与叶绿体、光合系统以及生长素和其他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促进小麦生长,进一步直接增加小麦产量。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能同时扮演多个角色,一方面其可能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病原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促进非寄主植物生长、提高抗逆能力的益生菌。
二、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赤霉病及其防治的主要方法 |
1.1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特征及危害 |
1.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
1.2.1 农业基础防治 |
1.2.2 抗性育种 |
1.2.3 化学防治 |
2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 |
2.1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方法 |
2.2 生物防治机制 |
2.2.1 抗生作用 |
2.2.2 竞争作用 |
2.2.3 溶菌作用 |
2.2.4 诱导植物的系统抗性 |
2.3 禾谷镰孢菌拮抗菌研究进展 |
2.3.1 芽孢杆菌 |
1)枯草芽孢杆菌。 |
2)解淀粉芽孢杆菌。 |
3)多黏类芽孢杆菌。 |
4)其他芽孢杆菌细菌。 |
2.3.2 假单胞菌 |
2.3.3 放线菌 |
2.3.4 真菌 |
2.4 本课题组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3 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应用策略 |
4 总结与展望 |
(2)杀菌剂施药时期和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DON、ZEN毒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施药时间与方法 |
1.4 调查取样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杀菌剂施药1次和2次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 |
2.2 不同杀菌剂防治1次和2次对DON、ZEN毒素的控制效果 |
3 结果与讨论 |
(3)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及天然活性化合物FM-A的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
1.1 赤霉病的危害 |
1.2 禾谷镰刀菌生物学特性 |
1.3 病害循环 |
1.4 禾谷镰刀菌毒素概述 |
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
2.1 农业防治 |
2.2 化学防治 |
2.3 生物防治 |
3 曲霉属次生代谢的研究进展 |
3.1 曲霉属次生代谢概述 |
3.2 曲霉次级代谢的全局性调控因子LaeA |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麦赤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监测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 |
1.2 子囊壳样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小麦赤霉病菌的分离 |
2.2 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检测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生防菌株FM324 的作用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株的培养 |
2.2 PCR扩增与回收 |
2.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2.4 基因敲除技术 |
2.5 原生质体转化 |
2.6 DNA快速提取 |
2.7 基因表达量分析 |
2.8 DON含量测定 |
2.9 毒素小体观察 |
2.10 曲霉感受态的制备和原生质转化 |
2.11 曲霉基因组快速提取 |
2.12 曲霉次级代谢产物发酵 |
2.13 曲霉基本表型以及药物敏感性测定 |
2.14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
2.15 质谱鉴定 |
2.16 化合物活性检测 |
2.17 化合物产量的检测(Wei et al,2010) |
2.18 曲霉孢子计数 |
2.19 曲霉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Lling et al,2020) |
2.20 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Li et al,2021) |
3 实验结果 |
3.1 生防真菌FM324 的筛选 |
3.2 生防真菌FM324 的基因组测序 |
3.3 构建系统发育树 |
3.4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
3.5 FM-A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 |
3.6 发酵条件探索与优化 |
3.7 Lae A正向调控FM-A的产生 |
3.8 FM-A在 A.felis中特异性表达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和后续工作展望 |
1 全文总结与讨论 |
2 未来工作展望 |
3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附图 |
附录2:FM324 的鉴定序列 |
附录3:引物列表 |
(4)小麦抗赤霉病挥发物成分鉴定及应用潜力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土传病害概况 |
1.2 小麦赤霉病概况 |
1.2.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
1.2.2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
1.2.3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
1.2.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现状 |
1.3 大豆疫病概况 |
1.3.1 大豆疫病的发生及危害 |
1.3.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症状 |
1.3.3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
1.3.4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现状 |
1.4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 |
1.4.1 植物源杀菌剂概念 |
1.4.2 植物源杀菌剂抑菌机理 |
1.4.3 植物源杀菌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芳樟醇研究概况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菌株及植物 |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3 常用培养基和相关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禾谷镰刀菌的保存和活化以及分生孢子的收集 |
2.2.1.1 菌种保存 |
2.2.1.2 活化菌种 |
2.2.1.3 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的收集 |
2.2.2 大豆疫霉菌的保存和活化以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2.1 菌种保存 |
2.2.2.2.活化菌种 |
2.2.2.3 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3 单花滴注法 |
2.2.4 挥发物的测定与筛选 |
2.2.5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
2.2.5.1 溶剂的选择 |
2.2.5.2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2.2.5.3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分生孢子数量的影响 |
2.2.6 芳樟醇对其他土传病菌的抑制作用 |
2.2.6.1 芳樟醇对其他土传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检验 |
2.2.6.2 溶剂的选择 |
2.2.6.3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
2.2.6.4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2.2.6.5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萌发数量以及游动孢子数量的影响 |
2.2.6.6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测定 |
2.2.7 芳樟醇对土传病害的防治试验 |
2.2.7.1 芳樟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 |
2.2.7.1.1 芳樟醇对小麦萌发的影响 |
2.2.7.1.2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侵染叶片的影响 |
2.2.7.1.3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实验 |
2.2.7.1.4 大田实验中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防治效果 |
2.2.7.2 芳樟醇对大豆疫病的防治试验 |
2.2.7.2.1 盆栽实验中不同菌量对大豆植株的致病性 |
2.2.7.2.2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大豆植株的安全性试验 |
2.2.7.2.3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防治效果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气态挥发物的测定与筛选 |
3.2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
3.2.1 溶剂的选择 |
3.2.2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3.2.3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数量的影响 |
3.2.4 芳樟醇对小麦萌发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侵染叶片的影响 |
3.2.6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试验 |
3.2.7 大田实验中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防治效果 |
3.3 芳樟醇对其他土传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
3.3.1 芳樟醇对其他土传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检验 |
3.3.1.1 芳樟醇对镰刀菌其他专化型的抗菌活性检验 |
3.3.1.2 芳樟醇对三种卵菌的抗菌活性检验 |
3.3.2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
3.3.2.1 溶剂的选择 |
3.3.2.2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最低杀菌浓度 |
3.3.2.3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3.3.2.4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
3.3.2.5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囊以及游动孢子数量的影响 |
3.3.2.6 盆栽实验中不同菌量对大豆植株的致病性 |
3.3.2.7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大豆植株的安全性试验 |
3.3.2.8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防治效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5)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的监测与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小麦赤霉病研究概况 |
1.2.1 小麦赤霉病的分布与危害 |
1.2.2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 |
1.2.3 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因素 |
1.2.4 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方法 |
1.3 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3.1 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现状 |
1.3.2 灰色系统预测研究现状 |
1.3.3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4 远程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5 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准确性评价方法 |
1.6 论文结构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准确度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设备 |
2.1.2 病穗率调查及等级划分标准 |
2.1.3 预测准确度评价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预测准确度评价 |
2.2.2 不同轮作模式的预测准确度评价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稻麦轮作区稻桩密度与赤霉病发病程度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选择及要求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稻桩带菌率调查方法 |
3.1.5 病穗率调查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生态区稻桩的带菌率 |
3.2.2 稻桩密度对赤霉病病穗率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4.1 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4.1.3 GM(1,1)灰色预测模型 |
4.1.4 BP神经网络算法 |
4.1.5 变量选取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太仓市小麦赤霉病模型的建立 |
4.2.2 张家港市小麦赤霉病模型的建立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度评价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和条锈病基因检测及抗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小麦主要病害——赤霉病和条锈病 |
1.1.1 致病菌种 |
1.1.2 小麦病害的流行和危害 |
1.2 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的防治途径 |
1.2.1 农业防治 |
1.2.2 化学防治小麦 |
1.2.3 生物防治 |
1.2.4 抗性品种 |
1.3 小麦赤霉病抗性研究进展 |
1.3.1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 |
1.3.2 小麦抗赤霉病抗性鉴定 |
1.3.3 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的限制 |
1.3.4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 |
1.4 小麦条锈病抗性研究 |
1.4.1 鉴别寄主抗性遗传 |
1.4.2 小麦条锈病抗病类型 |
1.4.3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 |
1.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
1.5.1 小麦赤霉病分子育种 |
1.5.2 小麦条锈病分子标记育种 |
1.6 小麦赤霉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7.1 目的意义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麦抗霉基因检测及田间抗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分子标记 |
2.2.3 孢子悬浮液配置 |
2.2.4 赤霉病接种及抗性调查 |
2.2.5 农艺性状调查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抗赤霉病基因的抗性基因分布 |
2.3.2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 |
2.3.3 病小穗率的动态变化 |
2.3.4 供试材料的赤霉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
2.3.5 小麦材料赤霉病抗性基因效应分析 |
2.3.6 抗源系谱分析 |
2.4 讨论 |
2.4.1 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 |
2.4.2 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 |
2.4.3 小麦赤霉病抗性与综合农艺性关系 |
2.4.4 抗赤霉病主效QTL抗性效应分析 |
2.4.5 小麦品种抗源分析 |
第三章 小麦抗条锈基因检测及田间抗性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DNA提取 |
3.2.3 PCR扩增 |
3.2.4 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小麦抗条锈基因检测 |
3.3.2 条锈病抗性鉴定 |
3.3.3 抗条锈病基因的效应分析 |
3.4 讨论 |
3.4.1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应用状况 |
3.4.2 小麦供试材料的条锈病抗性水平 |
3.4.3 小麦条锈病的育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筛选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小麦赤霉病的简介 |
1.2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与危害 |
1.3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
1.3.1 生物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机理 |
1.3.1.1 产生抗菌活性物质 |
1.3.1.2 寄生作用 |
1.3.1.3 诱导抗性 |
1.3.1.4 竞争作用 |
1.3.1.5 其他作用方式 |
1.4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控因子 |
1.4.1 植物提取物 |
1.4.2 细菌 |
1.4.3 真菌 |
1.4.4 放线菌 |
1.5 发酵液化合物分离方法 |
1.5.1 传统分离技术 |
1.5.2 新兴分离技术 |
1.5.2.1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
1.5.2.2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
1.5.2.3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
1.5.2.4 超声波萃取分离技术 |
第二章 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病原菌与生防菌 |
2.1.2 实验耗材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平板对峙实验 |
2.2.2 生防菌发酵液的制备 |
2.2.3 发酵液浓度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2.3 数据统计 |
2.4 实验结果 |
2.4.1 生防菌株的筛选 |
2.4.2 发酵液的浓度梯度抑菌实验 |
2.5 讨论与总结 |
第三章 生防拮抗菌的发酵液的稳定性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供试病原菌与生防菌 |
3.1.2 实验耗材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发酵液热稳定性测试 |
3.2.2 细菌发酵液的pH稳定性实验 |
3.2.3 细菌发酵液的紫外稳定性实验 |
3.2.4 细菌转接培养稳定性实验 |
3.3 数据统计 |
3.4 实验结果 |
3.4.1 温度对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3.4.2 pH值对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3.4.3 紫外光对菌株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 |
3.4.4 细菌转接培养稳定性 |
3.5 讨论与总结 |
第四章 离体小麦麦穗的生防实验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供试病原菌与生防菌 |
4.1.2 实验耗材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小麦的栽培 |
4.2.2 小麦赤霉病的促产孢实验 |
4.2.3 DEB-2菌株与市售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比较 |
4.2.4 DEB-2菌株发酵液与市售生防菌剂的小麦麦穗的生防实验(治) |
4.2.5 DEB-2菌株发酵液与市售生防菌剂的小麦麦穗的生防实验(防) |
4.2.6 DEB-2菌株发酵液与市售生防菌的发酵液的小麦麦穗的生防实验(治) |
4.2.7 DEB-2菌株发酵液与市售生防菌的发酵液的小麦麦穗的生防实验(防) |
4.3 数据统计 |
4.4 实验结果 |
4.4.1 DEB-2菌株与市售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比较 |
4.4.2 DEB-2菌株与市售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剂的活性比较 |
4.4.3 DEB-2菌株与市售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液的活性比较 |
4.5 讨论 |
第五章 拮抗菌发酵液的物质分离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供试病原菌与生防菌 |
5.1.2 实验耗材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DEB-2菌株的扩大培养发酵 |
5.2.2 发酵液的萃取浓缩 |
5.2.3 发酵液的活性层追踪 |
5.2.4 活性层的物质分离 |
5.2.4.1 拌样 |
5.2.4.2 装柱 |
5.2.4.3 洗脱 |
5.2.4.4 检测与合瓶 |
5.3 数据统计 |
5.4 实验结果 |
5.4.1 DEB-2菌株发酵液的活性追踪 |
5.4.2 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粗提物的物质分离 |
5.5 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附图与附表 |
参考文献 |
(8)无为市3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无为市概况 |
1.2 无为市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
1.2.1 水稻种植情况 |
1.2.2 小麦种植情况 |
1.2.3 棉花的种植情况 |
1.3 水稻等三种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概述 |
1.3.1 水稻 |
1.3.2 小麦 |
1.3.3 棉花 |
1.4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概述 |
1.4.1 农业防治 |
1.4.2 物理防治 |
1.4.3 化学防治 |
1.4.4 生物防治 |
1.4.5 统防统治 |
2 引言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调查区域 |
3.2 调查方法 |
3.2.1 水稻病害调查 |
3.2.2 小麦病害调查 |
3.2.3 棉花病害调查 |
3.2.4 水稻虫害调查 |
3.2.5 小麦蚜虫调查 |
3.2.6 棉花虫害调查 |
3.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 |
4.1.1 水稻病害总体发生情况 |
4.1.2 水稻虫害总体发生情况 |
4.1.3 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 |
4.2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 |
4.2.1 小麦病害总体发生情况 |
4.2.2 小麦蚜虫发生情况 |
4.2.3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
4.3 棉花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 |
4.3.1 棉花病害总体发生情况 |
4.3.2 棉花虫害总体发生情况 |
4.3.3 棉花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
5 讨论 |
5.1 水稻病虫害为害情况 |
5.2 小麦病虫害为害情况 |
5.3 棉花病虫害为害情况 |
6 结论 |
6.1 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
6.2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 |
6.3 棉花病虫害发生情况 |
6.4 水稻病虫害防控策略 |
6.5 小麦病虫害防控策略 |
6.6 棉花病虫害防控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接头蛋白复合体FgAp2和蛋白酶FgPrb1调控禾谷镰刀菌致病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赤霉病研究进展 |
1.1 小麦赤霉病发展概况 |
1.2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征 |
1.3 小麦赤霉病的致病机理 |
1.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现状 |
2 Ap2内吞复合体研究概况 |
2.1 囊泡运输系统概述 |
2.2 AP复合体功能介绍 |
3 MAPK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3.1 哺乳动物中MAP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3.2 酵母中MAP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4 蛋白水解酶家族的研究进展 |
4.1 蛋白水解酶的分类 |
4.2 丝氨酸蛋白酶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菌株和载体 |
1.2 田间致病性试验植株 |
2 试验方法 |
2.1 禾谷镰刀菌培养及保存方法 |
2.2 禾谷镰刀菌DNA提取方法 |
2.3 PCR技术 |
2.4 DNA凝胶电泳和PCR产物纯化 |
2.5 DNA克隆技术和转化 |
2.6 基因敲除 |
2.7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和转化子的验证 |
2.8 Western blot试验分析 |
2.9 Co-IP |
2.10 酵母双杂验证互作 |
2.11 泛素体系介导的膜系统酵母双杂 |
2.12 基因表达量检测 |
2.13 常见染料染色方法 |
2.14 禾谷镰刀菌致病性检测 |
2.15 禾谷镰刀菌DON毒素的提取和测定 |
2.16 透射样品电镜 |
2.17 Image J灰度量化分析 |
2.18 组织细胞甘油含量的检测 |
2.19 基本表型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禾谷镰刀菌中内吞复合体通过CWI途径参与调控致病力的机制研究 |
1.1 FgAp2复合体的鉴定 |
1.2 FgAp2复合体参与调控菌体营养生长 |
1.3 FgAp2复合体参与调控分生孢子形态 |
1.4 FgAp2复合体缺失突变体不影响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过程 |
1.5 FgAp2复合体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的致病力 |
1.6 FgAp2复合体参与调控细胞壁的代谢 |
1.7 讨论和小结 |
2 禾谷镰刀菌中枯草杆菌蛋白酶FgPrb1参与调控致病力的机制研究 |
2.1 禾谷镰刀菌中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分析鉴定 |
2.2 禾谷镰刀菌中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基因敲除 |
2.3 禾谷镰刀菌中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突变体的致病力检测 |
2.4 FgPrb1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的营养生长 |
2.5 FgPrb1调控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 |
2.6 FgPrb1 参与调控DON毒素的合成 |
2.7 FgPrb1 通过HOG通路响应渗透胁迫 |
2.8 FgPrb1参与调控脂滴的代谢 |
2.9 FgPrb1参与调控自噬的过程 |
2.10 FgPrb1影响禾谷镰刀菌的无性生殖 |
2.11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引物序列 |
(10)核盘菌在非寄主小麦中的益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核盘菌和作物菌核病 |
1.1 核盘菌及其为害 |
1.2 核盘菌的致病机理 |
1.3 作物菌核病的防治 |
2 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2.1 内生真菌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
2.2 内生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 |
2.2.1 内生真菌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
2.2.2 内生真菌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 |
2.2.3 内生真菌影响寄主植物的抗虫能力 |
2.2.4 内生真菌影响寄主植物其它的抗逆能力 |
2.2.5 内生真菌影响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
3 小麦病害及其抗病机制研究 |
3.1 小麦赤霉病 |
3.1.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为害 |
3.1.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3.2 植物抗病机理 |
3.2.1 植物的形态和细胞学抗性机制 |
3.2.2 植物对病原菌的免疫机制 |
3.2.3 钙离子信号途径调控的抗病机制 |
3.2.4 MAPK级联反应调控的抗病机制 |
3.2.5 植物激素信号调控的抗病机制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核盘菌侵染小麦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核盘菌菌株DT-8VF~(RFP)的制备 |
1.2.2 田间小麦植株核盘菌检测 |
1.2.3 核盘菌侵染小麦观察样品制备 |
1.2.4 小麦根部核盘菌的侵染观察 |
1.2.5 小麦植株中核盘菌的杂交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核盘菌DT-8VF~(RFP)菌株的获取 |
2.2 核盘菌存在于小麦植株 |
2.2.1 核盘菌存在于自然田间小麦幼苗 |
2.2.2 核盘菌存在于小麦种子 |
2.3 核盘菌在小麦植株中无症状生长 |
2.3.1 核盘菌不危害小麦植株 |
2.3.2 核盘菌存在于早期接种的小麦植株 |
2.4 核盘菌内生于小麦植株 |
2.4.1 核盘菌内生于小麦根部 |
2.4.1.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麦根部核盘菌的定殖 |
2.4.1.2 电镜观察小麦根部的核盘菌 |
2.4.1.3 免疫电镜确认小麦根部的核盘菌 |
2.4.2 核盘菌内生于小麦茎秆 |
2.4.2.1 扫描电镜观察小麦茎秆中的核盘菌 |
2.4.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麦茎秆中的核盘菌 |
2.4.2.3 原位杂交确认小麦茎秆中的核盘菌 |
2.4.2.4 小麦茎秆内核盘菌的分离 |
2.5 携带不同病毒的核盘菌菌株均内生于小麦根部 |
2.6 核盘菌内生于大麦、燕麦、水稻和玉米植株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核盘菌内生促进小麦生长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小麦品种 |
1.2 核盘菌对小麦的接种体系建立 |
1.3 小麦种子萌发率的测定 |
1.4 小麦植株中核盘菌的检测 |
1.5 小麦栽培方法 |
1.6 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1.7 小麦根系活力测定 |
1.8 小麦生长素含量测定 |
1.9 小麦样品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测定 |
1.10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核盘菌对小麦种子的接种效率评估 |
2.2 核盘菌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3 核盘菌促进小麦生长 |
2.3.1 核盘菌促进温室小麦生长 |
2.3.2 核盘菌促进田间小麦生长 |
2.3.3 携带不同病毒的核盘菌菌株均可以促进小麦生长 |
2.3.4 核盘菌增加小麦产量 |
2.3.5 核盘菌提高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 |
2.3.6 核盘菌影响小麦植株中C、N和P元素的含量 |
2.3.7 核盘菌提高小麦根系活力 |
2.3.8 核盘菌影响小麦植株生长素的含量 |
2.4 核盘菌增加田间小麦产量 |
3.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核盘菌内生增强小麦抗病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禾谷镰刀菌的单花接种 |
1.3 小麦茎基腐病原菌的接种 |
1.4 激素测定 |
1.5 水稻、大麦植株的稻瘟菌的接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核盘菌增强小麦植株对赤霉病抗病性 |
2.1.1 核盘菌增强温室小麦植株对赤霉病抗病性 |
2.1.2 核盘菌减轻赤霉病对田间小麦的为害 |
2.1.2.1 核盘菌增强田间小麦对赤霉病抗病性 |
2.1.2.2 核盘菌减少小麦穗部中毒素DON含量 |
2.1.3 核盘菌减轻赤霉病对田间小麦的为害 |
2.1.3.1 核盘菌增强田间小麦对赤霉病抗病性 |
2.1.3.2 核盘菌减少田间小麦种子中赤霉菌毒素含量 |
2.2 核盘菌增强小麦对茎基腐病抗病性 |
2.3 核盘菌增强小麦对条锈病抗病性 |
2.4 核盘菌增强大麦和水稻植株对稻瘟病抗病性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核盘菌对小麦植株的促生和抗病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RNA-seq小麦样品的准备 |
1.2.2 总RNA的提取 |
1.2.3 第一链cDNA合成 |
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5 转录组构建 |
1.2.6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1.2.7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1.2.8 差异基因q RT-PCR验证 |
1.2.9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
1.2.9.1 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 |
1.2.9.2 Pathway富集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转录组测序数据及质量评估 |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结果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2.3.1 差异基因的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
2.3.2 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2.4 小麦植株应答核盘菌内生的差异基因参与促生相关PATHWAY分析 |
2.4.1 核盘菌对小麦促生机制的GO富集分析研究 |
2.4.2 核盘菌对小麦促生相关的pathway富集分析研究 |
2.4.2.1 核盘菌对小麦碳代谢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4.2.2 核盘菌对小麦氮代谢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4.2.3 核盘菌对小麦叶绿素代谢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4.2.4 核盘菌对小麦淀粉与蔗糖代谢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4.2.5 核盘菌对小麦磷酸戊糖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4.2.6 核盘菌对小麦节律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5 小麦应答核盘菌内生的差异基因参与抗病相关PATHWAY分析 |
2.5.1 核盘菌对小麦抗病相关的GO富集分析 |
2.5.2 核盘菌对小麦抗病相关的pathway富集分析 |
2.5.2.1 核盘菌对小麦植物病原互作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5.2.2 核盘菌对小麦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5.2.3 核盘菌对小麦钙离子信号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5.2.4 核盘菌对小麦MAPK信号pathway的影响分析 |
2.5.2.5 核盘菌对小麦蜡酯代谢pathway的影响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全文总结 |
2、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范江龙,李欣蕊,席雪冬. 生物加工过程, 2021(04)
- [2]杀菌剂施药时期和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DON、ZEN毒素的影响[J]. 张海燕,刘晓娜,吴惠秋,许莉,李爱国. 现代农药, 2021(03)
- [3]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及天然活性化合物FM-A的作用机制初探[D]. 王晋丽. 浙江大学, 2021(01)
- [4]小麦抗赤霉病挥发物成分鉴定及应用潜力验证[D]. 高文腾.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的监测与预警[D]. 邢瑜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和条锈病基因检测及抗性分析[D]. 张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筛选与研究[D]. 刘锐. 贵州大学, 2020(01)
- [8]无为市3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调查研究[D]. 汪化平.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9]接头蛋白复合体FgAp2和蛋白酶FgPrb1调控禾谷镰刀菌致病性的研究[D]. 徐罗娜. 浙江大学, 2020(01)
- [10]核盘菌在非寄主小麦中的益生作用研究[D]. 田斌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