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挤压综合征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东,王欣,唐杰,李明明,贺蓓,刘凤飞,张燕,王菲[1](2021)在《肢体肌肉挤压伤后微循环改变与超声造影表现相关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肢体肌肉挤压伤局部微循环改变与超声造影表现的相关性, 探讨挤压伤后肌肉损伤超声造影表现形成原因。方法选取72只新西兰白兔分为2组, 一组行超声造影检测(36只), 另一组行活体微循环检测(36只), 再将每一组各分为6个亚组, 每亚组6只实验兔, 分别为对照亚组及动物模型解压后0.5、2、6、24 h及3 d每个时间点各为一亚组, 以球囊束带加压法制备肢体肌肉挤压伤动物模型, 对两组实验兔分别进行定量超声造影及活体微循环检测, 测量超声造影参数及局部微循环参数。结果本实验中共6只动物在实验结束前死亡(超声造影组与微循环检测组各3只)。超声造影组表现为早期快速增强, 消退延迟, 峰值强度与曲线下面积在解压后各个时间点明显大于对照亚组(均P<0.05), 于解压后24 h达高峰, 时间-强度曲线表现为速升缓降型;微循环组表现为骨骼肌微循环细动脉及细静脉内径增宽, 血流速度减慢, 以细静脉变化明显, 在解压后各个时间点与对照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其变化于解压后24 h达高峰。血流状态表明解压后各时间点细动脉以线流及线粒流为主, 细静脉可见线粒流、粒流及粒摆流, 部分细静脉可见血流停滞, 并可见白细胞黏附及白色微栓。相关性分析发现, 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与动脉内径、静脉内径呈正相关(分别r=0.84、0.94, r=0.85、0.94, 均P<0.05), 与动脉、静脉流速呈负相关(分别r=-0.94、-0.96, r=-0.93、-0.96, 均P<0.05)。结论活体微循环检测可反映肌肉微血管管径及流速变化情况, 肢体肌肉挤压伤后微循环有较明显变化, 微循环参数与超声造影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何凌霄,陈琪,张欢,廖灯彬,侯晓玲,蒋艳[2](2021)在《急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肌肉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11例ACS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84例, 女27例;年龄18~76岁[45(36, 55)岁]。发生肌肉坏死35例(肌肉坏死组), 未发生肌肉坏死76例(无肌肉坏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体重指数、吸烟史、慢性合并症)、损伤情况[致伤机制(低能量损伤、高能量损伤、挤压伤、其他机制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治疗情况(局部清创次数、是否行筋膜切开减压)和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静脉血糖(GLU)、肌酸激酶(CK)、住院期间CK最高值(自然对数转换, lnCK)、血清钠(NA)、血清钾(K)、血清钙(CA)], 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明确ACS患者肌肉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两组致伤机制、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局部清创次数、Hb、PT、INR、D-D、AST、ALB、GLU、CK、ln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基本资料、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是否行筋膜切开减压、PLT、WBC、APTT、FIB、ALT、NA、K、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高能量损伤(OR=5.143, 95%CI 1.216~21.758, P<0.05)、挤压伤(OR=22.313, 95%CI 2.625~189.635, P<0.05)、其他机制损伤(OR=9.019, 95%CI 1.036~78.554, P<0.05)、是否首次就诊(OR=0.071, 95%CI 0.006~0.819, P<0.05)、Hb(OR=0.979, 95%CI 0.961~0.998, P<0.05)、GLU(OR=1.218, 95%CI 1.020~1.455, P<0.05)和lnCK(OR=1.805, 95%CI 1.235~2.639, P<0.05)与患者发生肌肉坏死显着相关。结论致伤机制、是否首次就诊、Hb、GLU、lnCK是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阚厚铭,范利君,陈学泰,申文[3](2022)在《富血小板血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患者长期忍受慢性疼痛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富血小板血浆通过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具有神经修复和缓解疼痛的作用,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理,阐述富血小板血浆在不同类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中文以"富血小板血浆,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损伤,神经痛"为检索词,在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英文以"platelet rich plasma,neuropathic pain,nerve injury,neuralgia"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1954年至2021年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选取10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富血小板血浆具有促进愈合和抗炎特性,既能修复受损神经组织,还能有效缓解疼痛,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光明的前景;(2)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方法仍存在争议,呼吁建立规范的制备方法和统一的成分评价标准;(3)富血小板血浆在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卡压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较多,在其他类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刘洪霞,唐娜,兰林,唐荔[4](2021)在《地震导致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地震导致挤压伤/挤压综合征(CI/CS)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加强CI/CS的临床诊治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CI/CS的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CI/CS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张启福,马永红,王涛,胡一博,张鹤令,宗群川,马学忠[5](2021)在《不同时间行筋膜切开术对高海拔地区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的心、肾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的特殊性,探讨分析筋膜切开对高海拔挤压伤家兔模型的主要脏器影响,为在高海拔地区进一步研究挤压伤的救治打下基础并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实验地与饲养地均为高海拔地区西宁的健康成年新西兰家兔,共70只。随机分为筋膜切开实验组(即A组60只)、对照组(即B组10只未筋膜切开),4小时后同时解压两组,根据解压后行筋膜切开的时间将A组再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定为Ⅰ组(0 h)、Ⅱ组(2 h)、Ⅲ组(4 h)、Ⅳ组(6 h)、Ⅴ组(8 h)、Ⅵ组(10 h);分别检测Ⅰ-Ⅵ组及B组的的静脉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钾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生化指标;24小时后取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的心肌、肾脏及挤压处的肌肉做病理切片并镜下观察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B组挤压4 h后血BUN、Cr、K+、LDH、HB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Ⅰ-Ⅵ组与B组的的静脉血BUN、Cr、K+、LDH、HBDH等生化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之间在相同时间点生化指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筋膜切开对高海拔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主要脏器早期恢复中影响不明显。
陈学士,褚俊,杨利军,王涛,陶陆阳[6](2021)在《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技术在法医损伤病理学鉴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法医损伤病理学实践中,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技术有助于损伤时间推断和损伤并发症的鉴定,甚至在一些特殊案例(如蛇咬伤、利用胰岛素杀人)的鉴定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文献报道的法医学实践案例,综述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技术在法医损伤病理学实践中的应用及价值。
王明星,李树怀,董小磊,杜美容,刘伟然,孙映雪,王巍[7](2021)在《针刺联合正骨手法治疗复发性产后骨盆环损伤综合征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正骨手法治疗复发性产后骨盆环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74例复发性骨盆环损伤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正骨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统计2组患者骨盆挤压试验阳性率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骨盆挤压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3.5%(5/37)和40.5%(15/37),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3%(36/37)和78.4%(29/37),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正骨手法治疗复发性骨盆环损伤综合征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治疗效果更好。
杨渝平,陈泓宇,赵静文,李楠,崔国庆,敖英芳[8](2021)在《两种外侧支持带松解法治疗髌骨外侧过度挤压综合征的回顾性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向近端松解和"L"型松解外侧支持带治疗髌骨外侧过度挤压综合征(LPC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9年1月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同一组医师手术治疗的64例LPCS患者的病例资料。早期24例患者采用向近端松解外侧支持带法治疗(传统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17例,年龄(42.9±14.6)岁(范围:23~72 岁);近期40例患者在吸取早期手术经验的基础上改用侧向松解外侧支持带法,即"L"形松解治疗(新术式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龄(54.9±13.1)岁(范围:28~76岁)。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量表(IKDC)评分。组内评分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和χ2检验,分别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一般线性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估影响各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传统组随访时间(12.6±1.0)年(范围:11.7~15.3年),新术式组随访时间(2.2±1.0)年(范围:1.0~4.4年)。末次随访时新术式组患者的VAS[0(1.0)分比6.0(2.0)分,Z=-5.471,P<0.01]、Lysholm评分[98.0(10.0)分比48.0(40.0)分,Z=-5.511,P<0.01]和IKDC评分[82.8(11.2)分比37.4(18.5)分,Z=-5.444,P<0.01]均较术前改善;Lysholm评分的优良率为97.5%(39/40)。新术式组与传统组相比,三项评分的变化值均无差异(P>0.05),但20.8%(5/24)的传统组患者术后出现伸膝装置显着力弱,而新术式组未出现该现象(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手术前后VAS变化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骨关节炎和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Lysholm和IKDC评分变化值的独立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LPCS的长期效果满意,与向近端松解的传统术式相比,"L"形松解效果更有优势,可有效避免术后伸膝装置显着力弱的发生。
吴繁,庄汝杰[9](2021)在《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治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是一种以踝关节过度跖屈引起踝关节后部疼痛为特征的疾病,由于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容易误诊或漏诊。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治疗,多先采用非手术疗法缓解临床症状,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则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但传统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的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从解剖学因素、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4个方面,对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进行了综述。
肖荷婷[10](2021)在《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颈椎病的临床诊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国内外对胸廓出口综合征(TOS)合并颈椎病(CS)疾病的研究大多为病例报道,因其所涉及的疾病复杂,所以临床医师易误诊漏诊。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疗效,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同时患有以上两种疾病的患者的认识,为临床上手术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TOS合并C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将其设为A组并详细记录患者主诉、既往病史、辅助检查和临床表现。依照是否行TOS手术分为A1组与A2组。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A1组),评估其手术疗效,并与同一时期、行相同手术的TOS不合并CS患者(设为B组)进行对比。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DASH量表、CBSQ量表,VAS方法,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与HAMD抑郁量表),记录A1组与B组所有患者的术前与术后得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符合纳入标准的共计20例患者,包括男性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9.75±10.93岁。常见的主要症状为: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无力、颈肩部不适、肌肉萎缩。阳性率较高的特殊试验为: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上臂缺血试验、阿德森试验、锁骨上叩击试验、胸小肌挤压试验、霍夫曼征、压颈试验。在颈椎MRI中,有7例患者颈椎受压迫节段的对应症状不能解释患者的部分临床表现。手术疗效评定:良4例,可2例,差1例。B组符合纳入标准的共计34例患者,女性30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39.44±12.23岁。术后1个月时,A1组与B组DASH分数变化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DASH分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除此以外,术后1、3个月时,A1组在CBSQ量表、V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与HAMD抑郁量表的得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正好相反。术后3个月时,A1组疼痛分数明显高于B组(p﹤0.05)。各量表数值在术后整体均呈下降趋势,A1组下降速度小于B组。结论:TOS手术治疗可以提高TOS合并CS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但手术疗效不如TOS不合并CS的患者,且术后疼痛程度重于不合并CS患者。TOS合并CS比不合并CS的患者在从事活动时相应疼痛症状诱发的频率、焦虑引起的身心症状与抑郁状态的改善等方面疗效更差,并且恢复速度更慢。
二、挤压综合征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挤压综合征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3)富血小板血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质量评估 |
2 结果Results |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和发病机制 |
2.2 PRP的分类和制备方法 |
2.3 PRP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
2.3.1 周围机制 |
2.3.2 中枢机制 |
2.4 PRP在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 |
2.5 PRP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 |
2.5.1 创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
2.5.2 神经卡压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
2.5.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
2.5.4 感染/炎症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
2.5.5 莫顿氏(Morton)神经瘤 |
3 讨论与展望Discussion and prospects |
(4)地震导致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CI/CS的发生发展 |
2 地震CI/CS的病理生理特征 |
3 地震CI/CS的临床诊断 |
3.1 CI的临床诊断 |
3.2 CS的临床诊断 |
3.2.1 依据临床特征诊断: |
3.2.2 依据横纹肌溶解相关指标诊断: |
4 地震CI/CS的临床治疗 |
4.1 现场救治 |
4.2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 |
4.2.1 液体复苏的时机选择: |
4.2.2 复苏液剂量选择: |
4.3 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
4.3.1 电解质紊乱的治疗方法: |
4.3.2 血液净化治疗的时机选择: |
(5)不同时间行筋膜切开术对高海拔地区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的心、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设备、试剂 |
1.2 制作动物模型 |
1.3 实验方法及分组 |
1.4 检测指标 |
1.4.1 一般情况 |
1.4.2 血生化检测 |
1.4.3 病理检查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血生化指标 |
2.3 病理学 |
2.3.1 挤压肌肉变化 |
2.3.2 肾脏变化 |
2.3.3 心肌变化 |
3 讨论 |
(6)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技术在法医损伤病理学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损伤时间推断 |
1.1 生前伤与死后伤鉴别 |
1.2 皮肤损伤时间推断 |
1.3 TDRS损伤时间推断 |
1.4 血栓形成时间推断 |
1.5 TBI及SDH形成时间推断 |
2 损伤并发症鉴定 |
2.1 脂肪栓塞 |
2.2 挤压综合征和骨筋膜室综合征 |
3 蛇咬伤和胰岛素他杀鉴定 |
4 不足与展望 |
(7)针刺联合正骨手法治疗复发性产后骨盆环损伤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
2.3 2组治疗后骨盆挤压试验阳性率比较 |
2.4 2组疗效比较 |
3 讨 论 |
(9)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解剖学因素 |
1.1 距后三角骨 |
1.2长屈肌肌腱 |
2 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
2.1 骨性撞击 |
2.2 软组织撞击 |
3 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 |
3.1 临床表现 |
3.2 体格检查 |
3.3 影像学检查 |
3.3.1 X线检查 |
3.3.2 CT检查 |
3.3.3 MRI检查 |
4 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治疗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4.2.1 传统开放手术 |
4.2.2 关节镜技术 |
5 小 结 |
(10)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颈椎病的临床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前言 |
2.2 解剖 |
2.3 病因和病理 |
2.4 临床表现 |
2.5 影像学检查 |
2.6 鉴别检查 |
2.7 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资料 |
3.1.1 TOS合并CS的患者的选择与分组 |
3.1.2 TOS不合并CS的患者的选择与分组 |
3.2 方法 |
3.2.1 TOS合并CS患者临床表现的统计分析 |
3.2.2 经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松解术(TOS手术) |
3.2.3 TOS合并CS患者手术资料的统计分析 |
3.2.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TOS合并CS患者的一般资料 |
4.1.2 TOS不合并CS(行TOS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 |
4.2 TOS合并CS患者(A组)的统计分析 |
4.2.1 TOS合并CS患者(A组)的主要症状 |
4.2.2 TOS合并CS患者(A组)的特殊试验 |
4.2.3 TOS合并CS患者(A组)的颈椎核磁 |
4.3 行TOS手术治疗患者疗效分析 |
4.3.1 两组DASH得分术前与术后比较 |
4.3.2 两组CBSQ得分术前与术后比较 |
4.3.3 两组VAS得分术前与术后比较 |
4.3.4 两组情绪量表得分术前与术后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TOS合并CS疾病病因 |
5.2 TOS合并CS疾病临床表现 |
5.3 TOS合并CS疾病手术治疗 |
5.4 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挤压综合征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肢体肌肉挤压伤后微循环改变与超声造影表现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 张春东,王欣,唐杰,李明明,贺蓓,刘凤飞,张燕,王菲.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1(12)
- [2]急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肌肉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 何凌霄,陈琪,张欢,廖灯彬,侯晓玲,蒋艳. 中华创伤杂志, 2021(12)
- [3]富血小板血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J]. 阚厚铭,范利君,陈学泰,申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8)
- [4]地震导致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展[J]. 刘洪霞,唐娜,兰林,唐荔. 创伤外科杂志, 2021(11)
- [5]不同时间行筋膜切开术对高海拔地区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的心、肾功能的影响[J]. 张启福,马永红,王涛,胡一博,张鹤令,宗群川,马学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
- [6]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技术在法医损伤病理学鉴定中的应用[J]. 陈学士,褚俊,杨利军,王涛,陶陆阳. 法医学杂志, 2021(05)
- [7]针刺联合正骨手法治疗复发性产后骨盆环损伤综合征疗效观察[J]. 王明星,李树怀,董小磊,杜美容,刘伟然,孙映雪,王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26)
- [8]两种外侧支持带松解法治疗髌骨外侧过度挤压综合征的回顾性对照研究[J]. 杨渝平,陈泓宇,赵静文,李楠,崔国庆,敖英芳.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9)
- [9]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 吴繁,庄汝杰. 中医正骨, 2021(08)
- [10]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颈椎病的临床诊治研究[D]. 肖荷婷.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