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八五”规划回顾与“九五”展望

经济学研究:“八五”规划回顾与“九五”展望

一、经济学研究:“八五”回顾与“九五”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静,程宇,董衍美[1](2018)在《职业教育科研:激荡思想、理性成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形成了覆盖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不同层面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体系,构建起由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构成的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职业教育研究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和评析、国际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等九个方面。面向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协同性,形成学术共同体,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增强研究的政策服务功能,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协同发展的政策研究;加强原创性和职业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实现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引进云计算、大数据、社会学等领域的先进研究技术和方法;在面向世界、为我所用的基础上,研究和建构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增强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

苏超[2](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陈冬华,李真,新夫[3](2010)在《产业政策与公司融资——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本文试图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IPO)、股权再融资(SEO)和银行贷款等三个角度考察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公司金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其IPO融资额和家数增长率显着超过未受支持的行业,这一结果在控制行业业绩(ROA)、行业负债水平(资产负债率)和行业成长性(M/B)等指标后,依然存在。此外,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其股权再融资(SEO)机会显着高于其他行业,这一结果同时存在于配股、增发以及配股和增发(SEO)。银行贷款中,在控制其他变量后,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其长期银行借款显着高于其他行业,而短期银行借款则呈现相反趋势。整体来看,我们的经验证据显示,产业政策作为一项政府政策在公司融资行为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在转型国家的中国,产业政策是公司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张艳超[4](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肖炎舜[5](2017)在《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6世纪初的重商主义开始,经济学就一直在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争论中发展和演进,并基于不同经济思想提出不同的财政政策主张。20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结合当时的经济问题,对经济运行采取了很不相同的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对财政政策的阶段性具有决定性影响,执政当局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方法,经济运行周期则决定了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向和力度。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这一过程中,受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转轨、经济运行周期等因素影响,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显着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准备起飞阶段,解决温饱问题是核心目标,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推动总量平稳扩张。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后,我国经济进入加快发展、开始起飞阶段,围绕实现整体小康目标,财政政策对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并重,把促进总量扩张摆在优先位置。新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探索转型阶段,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在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重的情况下,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优先位置。从经济体制转轨的角度看,我国1978年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92年提出并在上个世纪末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世纪以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改革开放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财政政策受经济体制变化的影响,从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手段、调控目标、决策过程、传导机制等方面,都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聚焦国家和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计划、财政、银行三者关系等“三大关系”,重点分析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等“三大因素”,可以清晰地看出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阶段性变化的基础性影响。经济周期对财政政策调控也有着十分显着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注重“逆经济风向而动”,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周期特征,较好地起到了抑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从中国财政政策决策的实践角度来看,中国财政政策取向转变与经济周期的波峰或波谷高度一致,始终注意相机抉择,较好地运用了“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发生了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最大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成熟期,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准确把握财政政策调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并重,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调控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金宏蕊[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提出1978年至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走过了40年峥嵘岁月,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和科技制度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制度的变迁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改革各项制度中不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部分,将是我国政府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新时代的形势,站在如此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必要对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从中吸取有益经验。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敢为人先,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始终走在前列,改革成效颇丰。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本文的第二部分对科技管理制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等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本文的第三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收集整理材料,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历程,总结其制度变迁的特点。本文的第四部分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基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的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进行具体分析。本文以1992年和2017年为界将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各阶段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动力、主体和方式,及整个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和演进逻辑。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政治支持、意识形态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向着市场化、法治化、服务化的方向不断变迁,虽然各阶段制度变迁的主体、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整体上是以一种渐进的变迁方式向前演进。本文的第五部分结合当前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的实际情况、当前时代需求和上文的分析成果,对今后完善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提出建议: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应从科技政策体系、科技资金使用方式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府科技服务能力,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改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构建多层次的科技人员管理方式,进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赵学军[7](2020)在《五年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若干基本关系——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文中研究表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工具,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中长期计划,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和社会事业等作出规划1。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由于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第三个五年计划是从1966年开始至1970年结束,

黄迪皋[8](2011)在《从外推走向内生 ——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酝酿期(1949年-1951年)、初创期(1952年-1956年)、成型期(1957年1965年)、停滞期(1966年-1976年)、重整期(1977年-1982年)、规范期(1983-2000)、完善期(2001-今)等七个阶段。60年的历程,作为我国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哪些独特价值和优势?国外有没有相应的制度?它对新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21世纪的今天,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条件不复存在,它遇到了哪些挑战?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将走向何方?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疑虑,恰好成为了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取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相结合、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了解各个阶段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新中国6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的变迁,并结合世界各国教研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着重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本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体系,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基本理清了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新中国这种从上至下的“外推型”教研制度的主要价值、意义和现实困境,并在总结世界各国教研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外推走向内生,改变自上而下的单一教研模式,推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制度。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本论文有关文献研究进行了分析以及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及设计。第二章: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初创与定型。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的出现既是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水平、改造旧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不可否认,它的出现对于提高新中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教研制度基本确立了以行政力量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的“外推型”教研制度的体系。第三章: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新中国教研制度产生以后,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发展变迁都有其领域内外的环境变化并对教研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文革”之初,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政府教研机构名存实亡,教研制度的建设陷入低谷,教研活动无法开展;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小学教育面临着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艰巨任务。这一时期,全国省、地、县级教研部门陆续恢复重建、改建或新建,中小学普遍设立了教研组,四级教研体制基本形成,成为中国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进入新的世纪,“外推型”教研制度进一步规范发展但也遇到了现实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外推型”教研制度失去了原有的基础,教研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第四章:“外推型”教研制度的经验与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研制度,因局势动荡而起伏,也伴随着时势的稳定而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走的是一条从上至下、由外力推动的“外推型”教研制度。这种制度在保障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的集中供给、保证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推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种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但是随着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外推型”教研制度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障碍。本章试图理性分析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主要成就,揭示这种制度的现实困境。第五章:中小学教研制度的走向与构建。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从国外舶来移植,在艰难中创生,经历了激进式的教育革命、制度流变与偏离、规范化发展。目前面临着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重心的下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面对众多的现实困境,推动教研制度的改革是顺应时代需要、继续保证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国际中小学教研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推动校本教研,努力使“外推型”教研制度向“内生型”教研制度转变,那就要确立以校本教研为核心,以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改革教研体系结构,创新教研实施机制。

程明喜[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许春晓[10](2004)在《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和旅游专业高等教育而发展起来的,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表现出研究课题选材覆盖面比较宽广,研究深度可观的特点。但发展不很均匀,具体考察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旅游活动史探究多,旅游思想史研究少;一般描述多,深入分析少。旅游规划思想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我们对于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是在较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认为旅游规划思想演进研究意义重大。对于问题的细致讨论,是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的。第一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进阶段的划分。在就学术界对中国旅游发展阶段的划分意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了旅游规划思想发展阶段划分方法选择探讨,通过定性和定量基础上的中国旅游规划思想发展轨迹的综合描述得出划分结论。第二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思想萌芽时期研究。首先对旅游与旅游规划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然后分为古代旅游思想的朦胧孕育和近代科学旅游规划思想初步萌芽两个阶段进行研究。认为古代旅游规划思想在旅游活动中孕育,从园林规划、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活动中产生。近代旅游科学思想则随着近代旅游业的起步而产生,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初步认识、对旅游风景区规划的理论思考、注重六要素配套开发、开始对旅游业发展步骤和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对中国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初步系统思考几个方面。最后对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的资源导向时 翔,师、大,.文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鹅要 期研究。在分析了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规 划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规划研究的主流,旅游 产品及六要素配套开发渐渐成为热点、旅游市场研究逐渐起步并快速 发展、规划内容体系初步完善与规范。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这 一时期存在的盲目开发、多头管理导致管理矛盾、理论方法尚不成熟3大问题。第四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导向时期研究。在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分成旅游规划市场导向思想的产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进行研究,在旅游规划市场导向思想产生期内,学术界全面关注旅游规划的市场导向研究,“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可持续发展”理念成熟。在成长期,市场导向思想完全确立,规划技术研究深入,旅游地形象研究起步,规划内容进一步完善。在成熟期,旅游规划规范化,市场导向研究深入,多种市场导向观点提出。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归纳了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指出了管理不规范导致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人本导向时期研究。通过对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的考察,认为我国当前实际上己经形成了对“以人为本”的深切呼唤,国外有较多的“人本导向”旅游规划的经验可资借鉴,中国旅游学界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人本导向”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己经有了较多的探索。提出“人本导向”旅游规划时代己经到来。第六部分是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演进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在界定旅游规划主导思想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接力式演进、浸透式发展、重叠式交接3条演进规律,认为其发展是基于社会需求拉力、.,师二大,.士论文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摘要体制改革推力和学术发展浮力3个驱动力而实现的,同时,得出了学术主导思想发展的主导思想不排斥非主导思想的继续发展、成熟的主导思想催生新的主导思想、任何学术主导思想都应该与时俱进等3点推论。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可以有效地界定旅游规划学者在旅游规划的实际工作中己经取得的理论成就,仔细探讨旅游规划理论积累的过程与规律,极大地丰富旅游规划的理论建设内容,总结经验,促进旅游规划理论的成熟。进一步发挥旅游规划思想对旅游规划工作的指导作用,使得旅游规划的现实意义更加明显。理论意义重大。 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归纳发展规律性,提出要适时地推出新的指导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南。旅游规划思想直接决定着旅游规划的属性,标志着旅游规划的发展水平,促进旅游规划的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这一选题具有明显的边缘色彩,这就在客观上对我们提出了较高的知识本底方面的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求自己既要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要把握好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总体上体现综合的风格。在方法上,我们力图有些创新,既要考虑历史学研究的传统和特色,也适当融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具体形成了多角度透视与主线分析有机结合、思辨与实证有机结合、定性描述与数理方法结合的特色。

二、经济学研究:“八五”回顾与“九五”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学研究:“八五”回顾与“九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教育科研:激荡思想、理性成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体系的发展
    (一) 政策支持:从持续推动到重点加强
    (二) 学科保障: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三) 机构队伍:从零星设置到覆盖广泛
    (四) 研究载体:多管齐下、百家争鸣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关注领域
    (一)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 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三) 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四) 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
    (五)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六) 建设层次完善、衔接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七)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和评析
    (八) 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经验和举措
    (九)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路径
三、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特征和展望
    (一) 在现有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协同性, 形成学术共同体,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二) 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政策导向性, 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研究, 服务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体系的现代化
    (三) 在注重学科建构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关于职业教育本质问题的原创性研究,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和现代化
    (四) 在以文献研究为主、多元混合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引进云计算、大数据、社会学等领域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实现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五) 在借鉴国际经验研究的基础上, 加强关于职业教育发展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研究, 服务于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2)“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财政政策调控阶段性变化研究的一个分析框架
        (一)关于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和思潮
        (二)关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思潮
        (三)关于经济发展阶段性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四)关于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五)关于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的机理和作用
    三、本文的基本内容
    四、本文的写作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六、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交锋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阶段性变化
    第一节 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交替演进中的财政政策主张
        一、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和财政政策主张
        二、“斯密革命”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思想和财政政策主张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思想和财政政策主张
        四、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和财政政策主张
        五、新自由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以及各自的财政政策主张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政策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20世纪 30~70年代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型的财政政策
        二、20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学”侧重供给管理的财政政策
        三、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经济学”总量与结构并重的财政政策
        四、新世纪初小布什政府回归“里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
        五、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实施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二战之后英国、德国、日本财政政策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英国财政政策的阶段性变化
        二、德国(联邦德国)财政政策的阶段性变化
        三、日本财政政策的阶段性变化
    第四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阶段性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财政政策的阶段性
        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同决定了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方法
        三、经济运行状况和财政状况决定了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向和力度
        四、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与财政政策
    第一节 三维宏观视野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侧重生产力发展角度的考察
        一、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二、关于中国经济总量的台阶式增长
        三、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实质性跃迁
        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性变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发展阶段性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一、“供给约束”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宏观调控以供给管理为主
        三、从供给侧角度看财政政策调控的重点和特点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经济发展阶段性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改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
        二、宏观调控以总需求管理为主,也高度重视供给管理
    第四节 21世纪头10年经济发展阶段性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一、经济高速增长中结构性问题演变成主要矛盾
        二、财政政策调控把加快结构调整和加强财政公共职能作为主线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财政政策
    第五节 过去30多年财政政策促进结构调整的几点启示
        一、供给侧管理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财政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三、财政总量政策也受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
    第一节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探索改革目标模式(1978年到199年)
        二、第二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1992年到2000年)
        三、第三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世纪以来)
    第二节 从财政“三大关系”看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一、计划经济时期“三大关系”的主要特征和财政政策调控特点
        二、改革目标模式探索阶段“三大关系”的主要特征和财政政策调控特点
        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构建阶段“三大关系”的主要特征和财政政策调控特点
        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三大关系”的主要特征和财政政策调控特点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轨影响财政政策调控的“三大因素”
    第四节 经济体制转轨影响财政政策调控的趋势性变化
        一、财政政策调控由行政手段转向市场手段
        二、财政政策调控由单层调控转向分层协同调控
        三、财政政策调控对象由国有经济转向多元市场主体
        四、财政政策调控日益被机制、制度建设所替代
        五、财政政策在总量调控中的地位越来越让位于货币政策
第五章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财政政策
    第一节 中国财政政策取向转变与经济周期波峰或波谷高度一致
    第二节 1979年~1981年宏观调控中紧缩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一、针对经济过热采取紧缩取向的宏观调控
        二、这轮财政政策调控总体上是紧缩性的
        三、“财政规则”对财政政策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节 1985年~1986年紧缩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一、在此之前已经连续3年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
        二、1985年实施“双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1986年“双紧”财政货币政策“半途而废”
    第三节 1988年~1990年“治理整顿”中紧缩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一、这一轮宏观调控聚焦治理通货膨胀
        二、对经济增速下滑容忍度比较大
        三、对形势估计不足导致“硬着陆”
        四、“双紧”政策在力度把握上根据形势变化调整
    第四节 1993年~1997年“软着陆”调控中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一、各方面对经济过热的容忍度明显提高
        二、经过充分酝酿推出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三、始终注重保持改革开放势头不发生逆转
        四、审慎提出“适度从紧”的概念
        五、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第五节 1998年~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积极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是 1997 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
        二、经济增速跌破预期、货币政策效果不彰情况下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三、这轮积极财政政策多次进行较大力度的相机调整
        四、这轮积极财政政策退出比较平缓
    第六节 2004年~2008年“结构式”调控中稳健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一、2004年底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采取“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的综合措施
        三、稳健的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征
    第七节 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积极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积极财政政策出手快、措施实
        二、为实施“一揽子计划”提供重要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
        三、实现特殊情况下非常措施的有序退出
    第八节 财政政策反周期调控的经验借鉴
        一、要坚持搞好宏观调控,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
        二、要加强形势预研预判,把握好财政政策调控的时机、力度和节奏
        三、要选准主要调控目标,并通过财政政策组合促进实现多重目标
        四、要兼顾短期和长期,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五、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六、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配合衔接,把握好总量政策“松紧度”和“有效性”
        七、要综合运行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确保财政政策调控取得预期效果
        八、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金融波动对我国的影响
第六章 对新常态下财政政策调控的建议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政策调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二、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重点把握结构性问题的新变化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财政政策调控提出新要求
    第二节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财政政策调控的基本立足点
    第三节 财政政策调控要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坚持把经济稳定增长作为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
    第五节 切实改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简要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点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研究思路
        4、创新点
    (四)本章小结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
    (一)科技管理制度
        1、制度
        2、科技管理制度
        3、科技管理体制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1、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
        2、制度变迁
        3、制度变迁的动力
        4、制度变迁的主体
        5、制度变迁的方式
        6、路径依赖
    (三)制度变迁的演进逻辑框架
    (四)本章小结
三、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回顾及其主要特点
    (一)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回顾
        1、改革开放后至“六五”时期:1978—1985年
        2、“七五”时期:1986-1990年
        3、“八五”时期:1991—1995年
        4、“九五”时期:1996—2000年
        5、“十五”时期:2001—2005年
        6、“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
        7、“十二五”时期至今:2011 年至今
    (二)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特点
        1、科研机构改革历程的特点
        2、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历程的特点
        3、产研融合制度变革历程的特点
        4、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历程的特点
        5、促进科技水平提升的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历程的特点
    (三)本章小结
四、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分析
    (一)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阶段划分
    (二)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分析
        1、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
        2、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力
        3、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主体
        4、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方式
    (三)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四)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演进逻辑
    (五)本章小结
五、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启示与完善制度的建议
    (一)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启示
    (二)进一步完善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的建议
        1、建立系统高效科学的科技政策体系
        2、加强政府的科技服务能力
        3、建立更为灵活的政府科技资金使用方式
        4、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5、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6、依靠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资源流动共享
        7、建立多层次的科技人员管理方式
        8、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9、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功能,提升科技创新绩效
        10、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三)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研究政府官员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从外推走向内生 ——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渊源:启迪、醒悟与经历
        二、困惑:印象、感触与忧思
        三、价值:探究、把握与指导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说
        一、教研与制度
        二、教研制度
        三、外推与内生
        四、校本教研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教研制度及其演变
        二、教育科研(教研)及其机构
        三、校本教研及其制度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设计
        一、研究方法论的选择
        二、研究框架的敲定
        三、价值取向的思考
        四、创新期望及其实现
第二章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初创与定型(1949-1965)
    第一节 新中国教研制度的酝酿
        一、国家需要:国家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严峻现实: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成为时代迫切的需求
        三、艰难探索:新学制改革实验的实施与推行
        四、全面学苏:学校教研组织的订立
    第二节 新中国教研制度的初创
        一、保障供给:外推型教研制度的萌芽
        二、强制规范:学校教研组织机构建设的制度化
    第三节 新中国教研制度的成型
        一、标志性事件:外推型教研制度的定型
        二、配套工程:学校教研机构与规范的制度化
第三章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停滞与偏离(1966-1976)
        一、学校教育工作基本停止
        二、学校教研体系的废弃与偏离
        三、政府教研机构名存实亡
    第二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重整与发展(1976-2000)
        一、拨乱反正:外推型教研制度的恢复重建
        二、优化配置:外推型教研制度的规范发展
        三、锦上添花:外推型教研制度的机制更新
    第三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转型时期(2001-)
        一、教研制度关系结构发生变化
        二、教研管理体制机制不断翻新
        三、学校教研机构与规范体系有所调整
第四章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经验与困境
    第一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主要成就
        一、保障有限教研资源集中供给
        二、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
        三、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第二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基本经验
        一、通过行政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实现政府主导
        二、保持"供给保障"与"精神支持"相辅相成
        三、力图"发展导向"与"规范调控"相互支撑
    第三节 新中国教研制度的现实困境
        一、前提改变:外推型经验难以适应当下需求
        二、规制缺失:教研经费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三、推进乏力:学校教研机制创新阻力重重
第五章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走向与构建
    第一节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未来走向与分析
        一、学校成为教研制度的创新主体
        二、校本教研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
        三、教师成为校本教研开放系统的中枢
    第二节 国际先进教研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一、欧美中小学教研的相关制度
        二、日本中小学教研的相关制度
        三、苏联(俄罗斯)教研的相关制度
        四、印度及其他国家教研的相关制度
    第三节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未来与构建:内生型教研制度
        一、内生型教研制度之内涵
        二、内生型教研制度是中小学教研制度未来走向的必然选择
        三、内生型教研制度的具体构建
结语
    一、厘清了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探究了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主要成就
    三、剖析了"外推型"教研制度的现实困境
    四、提出了中国教研制度的基本走向和未来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后记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研究的历史阶段
    1.1 关于当代中国旅游发展历史阶段的几种观点
    1.2 中国旅游思想的发展历史阶段划分方法选择
    1.3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发展轨迹的综合描述
第二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萌芽时期
    2.1 旅游起源与旅游规划起源
    2.2 古代旅游规划思想朦胧孕育阶段
    2.3 近现代科学旅游规划思想初步萌芽阶段
    2.4 历史意义及其经验教训
第三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资源导向时期
    3.1 背景
    3.2 旅游规划资源主导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3.3 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第四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市场导向时期
    4.1 背景
    4.2 学术思想表现
    4.3 市场导向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4.4 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第五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人本导向时期
    5.1 背景
    5.2 学术思想的初步表现
    5.3 历史意义及其前景
第六章 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演进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
    6.1 关于学术主导思想的学术内涵
    6.2 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演进规律
    6.3 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演进的驱动力分析
    6.4 几点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经济学研究:“八五”回顾与“九五”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教育科研:激荡思想、理性成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报告[J]. 李玉静,程宇,董衍美. 职业技术教育, 2018(33)
  • [2]“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3]产业政策与公司融资——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A]. 陈冬华,李真,新夫. 2010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4]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D]. 肖炎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6]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研究[D]. 金宏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7]五年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若干基本关系——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J]. 赵学军. 中共党史研究, 2020(05)
  • [8]从外推走向内生 ——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研究[D]. 黄迪皋.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 许春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经济学研究:“八五”规划回顾与“九五”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