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崔克明,罗立新[1](1996)在《杜仲形成层的活动式样》文中研究指明杜仲形成层在3月下旬芽开始绽开时恢复活动,同时产生木质部和韧皮部。7月底形成层细胞停止分裂,同时停止产生韧皮部,8月中旬停止产生木质部。过氧化物酶、酯酶和淀粉酶的同工酶酶谱及活性,以及多糖颗粒的贮量都随形成层活动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但多糖颗粒不是淀粉粒。不过它们的变化说明,7月下旬进入第一被动休眠期,11月中旬进入生理休眠期,11月底进入第二被动休眠期
崔克明,李正理,魏令波,李绍文,李举怀[2](1995)在《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文中提出在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形成层活动周期中,每年7月末以后,未成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逐渐减少,成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急剧增多。8月初开始分化晚材。进入9月后木质部的形成逐渐停止,而一个半月以后才停止形成韧皮部。淀粉贮量的消长与形成层的活动周期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早春形成层恢复活动后,淀粉贮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尔后,形成层活动减慢,特别是木质部分化停止后,淀粉又开始积累。当韧皮部分化也停止后,淀粉又消失,直至翌年1月才重新积累,这似乎与两个休眠期的转化有关
刘慧子,孙丹,于颖,张楠,王超[3](2016)在《白桦MYB家族基因序列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MYB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其成员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细胞壁形成及胁迫反应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中鉴定了17条MYB家族基因,与拟南芥家族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7个白桦MYB基因分属不同亚家族的不同亚类,其中10条属于1R/4R型亚家族,其余7条属于2R型亚家族。BplMYB13与已知的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At MYB46聚为一组,BplMYB15和BplMYB26分别与胁迫响应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相关MYB聚为一组,BplMYB23与硫代葡萄糖苷合成相关MYB聚为一组,BplMYB9、21和22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相关MYB聚为一组。利用Real time RT-PCR分析白桦MYB家族基因在白桦形成层和木质部组织一个生长季不同发育时期及人工弯曲处理6 h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17个MYB基因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白桦形成层活动旺盛,木质部迅速形成期表达量较高,其中Bp MYB13在全生长季形成层和新生木质部中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推测该基因与次生细胞壁的形成相关;在白桦茎干人工弯曲处理6 h时,与直立木和对应木相比,14条基因在应拉木中上调表达;与直立木相比,7条基因在对应木中上调表达。说明这些基因对人工弯曲处理和重力刺激具有应答反应,可能在白桦木质部发育和响应外力刺激等过程的生理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崔克明,魏令波,李绍文,李正理,李举怀[4](1995)在《构树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同工酶分析表明:在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形成层活动周期中, 形成层区域和木质部中过氧化物酶酶带变化最大,参与IAA 浓度调节的酶带在晚材形成前出现,当其它生长停止、韧皮部仍在分化时又消失,完全休眠后, 所有酶带又都出现。在周皮、形成层区域和木质部中,酯酶同工酶酶带变化明显与形成层活动有关,有些酶带只在木栓细胞和/或木质部细胞分化时出现
崔克明,张仲鸣,李举怀[5](1997)在《白皮松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文中认为白皮松(PinusbungeanaZuc.)枝条不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的酶谱也不同,而且每种组织中这两种酶的同工酶酶谱随形成层活动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在休眠期,形成层区域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酶带最多,这时周皮和韧皮部中酯酶同工酶酶谱在正极端出现一些酶带,这可能与抗寒有关。活动开始时形成层区域负极端出现一特异酯酶酶带,可能与形成层开始分化有关。活动期中,周皮、韧皮部和木质部中酯酶的正极端也有特异性表达的酶带,这些酶带与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分化密切相关。一些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在形成层恢复活动时消失,到休眠期又出现,这可能与IAA(3-吲哚乙酸)水平的变化有关。
李杰[6](2011)在《核桃形成层活动规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给核桃(Juglans regia L.)确定适宜的嫁接时期、提高核桃嫁接成活率、培育优良嫁接苗木提供理论依据,于2009年3月2010年11月,以河北省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苗圃地的1 a生核桃实生苗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木材切片和显微结构观察等方法,对核桃形成层的活动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3月中旬,当气温在5℃6℃时,形成层细胞壁相对较厚,处于休眠期;3月下旬4月下旬,候平均气温由6℃逐渐升高到20℃,形成层带细胞由34层增加到67层,细胞壁变薄、膨大,此时期为形成层活动恢复期;5月中旬6月中旬,当气温保持在23℃27℃之间时,形成层细胞壁进一步变薄,层数显着增加,达到1112层,进入活动旺盛期;7月上旬9月中旬,温度在35℃24℃之间,抑制了形成层的活动,形成层活动减弱,细胞层数减少到67层;9月下旬随着气温的下降,细胞层数又增多到89层;10月初11月中旬,气温逐渐降低到15℃以下时,形成层活动也减弱,细胞壁变厚、体积变小,细胞层数由89层减少到24层,进入形成层的转化期;气温23℃27℃是形成层活动的最适宜温度;15℃32℃是形成层活动的适宜温度;其他温度为形成层活动的次适宜或不适宜温度。2.核桃形成层内源IAA的含量从3月下旬4月下旬的形成层活动恢复期迅速升高;5月中旬9月中旬形成层旺盛活动期保持在600 ng/g 652 ng/g之间;9月下旬10月中旬形成层的转化期快速下降,10月中旬降到最低点,之后保持在200 ng/g左右。含量600 ng/g以上是形成层旺盛活动的指标。内源GA3的含量从3月下旬4月下旬的活动恢复期缓慢升高;5月初6月中旬形成层旺盛活动期迅速升高,达到最大值48.47μg/g;此后到8月下旬缓慢下降,9月初10月中旬形成层的转化期快速下降,10月中旬降到最低点,之后稳定在3μg/g左右。GA3含量与形成层活动的旺盛程度有关,并且含量增加反应具有滞后性。内源ABA含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春季随着形成层活动的转旺,含量迅速增加,到5月中旬达到第一次峰值3.53μg/g;此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含量逐渐降低,到7月初降到低谷;8月初逐渐升高,到9月中旬出现第二次峰值4.07μg/g;此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快速下降至最低含量。22℃32℃是核桃形成层中ABA含量较低的气温条件,也是形成层活动活跃的气温条件。3.形成层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形成层活动恢复期开始下降,出现最低值0.08 OD·g-1鲜重;形成层旺盛活动期基本保持稳定值0.080.15 OD·g-1鲜重;形成层的转化期迅速升高,达到0.36 OD·g-1鲜重;进入休眠期。形成层活动恢复期,POD活性快速降低到31.40 OD·g-1鲜重,随后到6月初又快速上升到生长季节的高峰57.48 OD·g-1鲜重,之后保持稳定,7月初之后到9月中旬缓慢降低到生长季节的最低值13.07 OD·g-1;随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又升至最高值52.29 OD·g-1鲜重,进入休眠。形成层活动恢复期,CAT活性呈直线上升到最大值0.60酶分解的H2O2mg·g-1鲜重,随后到形成层旺盛活动期急剧下降,之后保持在0.20 0.13酶分解的H2O2mg·g-1鲜重的较低水平。4.形成层中的差异蛋白质条带76KDa、55KDa、32KDa、16KDa分别出现在形成层活动的不同时期:4月中旬6月下旬,55KDa、32KDa、16KDa蛋白质条带颜色逐渐变浅甚至消失;55KDa、32KDa蛋白质条带从7月初到落叶前颜色逐渐加深;而76KDa和16KDa蛋白质条带变化时间较晚;10月下旬以后,几种蛋白质条带的颜色均逐渐变浅,到最后消失。5. 3月中旬6月中旬,枝条各薄壁组织细胞中淀粉含量逐渐减少直至全部消失;7月初9月中旬,淀粉逐渐增多;9月中旬9月底,淀粉逐渐减少;9月底11月中旬,淀粉逐渐增多。
罗立新,崔克明,李正理,李举怀[7](1999)在《杜仲形成层活动周期及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文中认为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形成层3月中旬恢复活动,7月下旬形成层细胞停止分裂,同时停止产生新的韧皮部细胞,但直到8月中旬才停止产生新的木质部细胞。12月新形成的未成熟韧皮部和木质部细胞都继续分化、成熟。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和酶活性在形成层区域和木质部区域中变化最大。POⅠ和POⅡ组同工酶只在春季形成层恢复活动时期存在。POⅢ的酶活性在夏季减弱,而冬季达到最高水平。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和酶活性亦随形成层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负极端的ESTⅢ~Ⅴ组酯酶同工酶在生长季节消失,当形成层休眠时又重出现。ESTⅡ的酶活性最强并在各个时期均存在,它在维管组织的发育分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李杰,李保国,齐国辉,郭素萍,张雪梅,胡志伟[8](2011)在《核桃枝条形成层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确定核桃的适宜嫁接时期、提高嫁接成活率,以核桃1年生枝条为试材,采用番红-苏木精I、2-KI染色方法,对形成层活动周期及淀粉贮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月中旬—4月中旬,形成层带细胞层数由23层增加到45层,经I2-KI染色的薄壁组织细胞颜色逐渐变浅,枝条中淀粉逐渐减少,形成层进入活动期;5月中旬—6月中旬,细胞层数由67层逐渐增加到1112层,薄壁组织细胞未见蓝色出现,枝条中淀粉全部消失,形成层进入活动旺盛期;7月—9月中旬,细胞层数由910层逐渐减少到56层,薄壁组织细胞颜色逐渐变深,淀粉开始逐渐增多,形成层活动减弱;9月中旬—9月底,细胞层数由56层逐渐增加到89层,薄壁组织细胞颜色逐渐变浅,淀粉逐渐减少,形成层活动加强;9月底—11月中旬,细胞层数由89层逐渐减少到23层,枝条中薄壁组织细胞颜色逐渐变深,淀粉开始逐渐增多,形成层活动减弱。
李扬,史梅容,舒文波,韩蕾,郑波[9](2020)在《构树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是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高抗逆境的多用途树种。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利用构树资源,对构树进行更好的开发和推广,对构树的生长特点、遗传进化、培育方式、抗性机理和基因功能等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构树的开发特点和潜力,以期为中国构树资源开发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刘冉冉[10](2013)在《栾树维管形成层活动规律及其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树木形成层产生木材,即次生木质部,木材产量与结构性质都是由形成层形成层活动方式决定的。本世纪以来有关形成层发生发育研究一直是植物发育生物学和林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还是开展木材形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本实验利用植物组织解剖学方法,主要研究形成层活动规律和衍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过程。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栾树顶端分生组织属于原套—原体结构,其芽是在2月下旬萌动,大约在4月底基本发育完成。栾树4月中下旬,当年生枝条第三到第四节间,原形成层开始分化形成初生维管束。栾树形成层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在春季栾树芽萌发前一到两周,形成层细胞已经开始恢复活动,细胞尺寸明显变大,径向直径增大,弦向壁变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4月中旬,随着幼叶和幼嫩枝条的出现,形成层细胞层数开始明显增加。5月初,形成层处于活动旺盛期,细胞层数增加达到最大值5-7层。7月初形成层细胞层数又恢复到4月中旬水平。8月下旬,形成层细胞开始径向壁开始次生加厚。形成层在10月底进入休眠期,休眠期形成层细胞尺寸变小,细胞形状扁平,径向壁变厚,细胞内含物增多,细胞层数保持在2-3层不变,这个细胞层数水平一直保持到第二年春天形成层开始恢复活动。2月底开始出现未成熟的韧皮部细胞,从3月初到5月初早期韧皮部发育大约持续2个月的时间,这个时期形成层主要分化形成筛管、伴胞细胞和薄壁细胞。早期韧皮部分化比木质部提前两周左右。5月初出现新的韧皮纤维。晚期的韧皮部发育时间5月初到9月中旬,形成层主要分化成筛胞和伴胞、轴向薄壁细胞,射线薄壁细胞和木纤维。韧皮部生长发育一般在10月底完成。与木质部相比,早晚韧皮部的分界不明显。3月中旬次生木质部已经产生1-2层早材导管和木纤维细胞。早材的形成大约经过两个月的时间,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晚材的形成大约从6月初到10月底,大约4个月的时间。6月初新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层数迅速增加,在8月底当年生木质部的径向宽度增加达到最大值。木质部细胞总数的增长趋势一直保持到9月底。形成层活动在10月底进入休眠期,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木质部主要进行次生壁加厚与木质化,木纤维排列整齐紧密,细胞壁较厚。栾树的多糖颗粒的季节性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形成层恢复活动到活动旺盛期多糖颗粒逐渐消失,活动期到活动后期多糖颗粒逐渐增多,活动后期到进入休眠期时多糖颗粒又重新消失,进入休眠期后多糖颗粒又重新积累,多糖颗粒的积累现象一直持续到翌年春天,形成层恢复活动前多糖颗粒又开始消失。栾树形成层不同时期产生的的纤维的长度、宽度、长宽比、腔径、壁腔比差异显着,综合早晚材导管解剖数据得到导管的长度、宽度、长宽比、腔径、壁腔比、双壁厚也是差异不显着。利用荧光显微镜及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了栾树木质化的过程。维管形成层恢复活动初期分化出来的导管的木质化程度要快于其周围组织细胞。5月到7月是形成层活动期,木质部增量加快,已经形成的早材继续木质化,木质素慢慢沉积,新形成的晚材木质化要低。9月到10月份形成层进入活动期向休眠期转化的过渡期,此时整体荧光分布均匀,木质素沉积继续增加。12月份的多年生枝条中。早晚材的荧光程度不同,早材细胞壁的荧光较弱,晚材的荧光较强。
二、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2)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 料 和 方 法 |
2 实 验 结 果 |
2.1 形成层的活动状态 |
2.2 淀粉贮量的季节消长 |
3 讨 论 |
3.1 构树形成层由活动向休眠的转化 |
3.2 淀粉贮量的消长与维管形成层活动周期的关系 |
(3)白桦MYB家族基因序列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 1 植物材料 |
1. 2 白桦MYB基因的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
1. 2. 1 白桦MYB基因的鉴定 |
1. 2. 2 白桦MYB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1. 3 Real time RT-PC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白桦MYB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
2. 2 白桦MYB家族基因在一个生长季不同发育阶段形成层相关组织中的表达 |
2. 3 白桦MYB家族基因在人工弯曲处理6 h的应拉木中表达分析 |
3 讨论 |
(4)构树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 料 和 方 法 |
2 实 验 结 果 |
2.1 不同层取材的组织学及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变化 |
2.2 不同组织中酯酶同工酶的变化 |
3 讨 论 |
3.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与形成层休眠的关系 |
3.2 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与形成层活动周期的关系 |
(6)核桃形成层活动规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核桃的开发利用及嫁接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核桃的开发利用 |
1.2.2 核桃嫁接技术研究进展 |
1.3 植物形成层活动规律研究进展 |
1.3.1 研究形成层发生、发育的实验系统 |
1.3.2 形成层的活动式样 |
1.3.3 影响形成层活动的因素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核桃形成层活动周期的观察 |
2.3.2 核桃形成层内源激素的测定 |
2.3.3 核桃形成层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2.3.4 核桃形成层蛋白的测定 |
2.3.5 核桃形成层淀粉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核桃形成层的活动规律 |
3.1.1 形成层的结构 |
3.1.2 形成层的活动状态 |
3.1.3 形成层的活动周期 |
3.2 不同时期核桃形成层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
3.2.1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IAA 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2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GA3 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3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ABA 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4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IAA/ABA 的动态变化 |
3.2.5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GA3/ABA 的动态变化 |
3.3 不同时期核桃形成层中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3.3.1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SOD 活性的变化 |
3.3.2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POD 活性的变化 |
3.3.3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CAT 活性的变化 |
3.4 不同时期核桃形成层中蛋白质的变化 |
3.4.1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4.2 不同时期形成层中不同蛋白条带的变化 |
3.5 不同时期核桃枝条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核桃枝条形成层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取材方法 |
1.2.2 观察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形成层活动状态与物候期的关系 |
2.2 淀粉贮量变化与形成层活动状态的关系 |
3 讨论 |
(9)构树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构树遗传与生长特性研究 |
2 构树逆境响应研究 |
3 构树繁育与基因功能研究 |
4 讨论与展望 |
(10)栾树维管形成层活动规律及其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树木形成层活动规律的研究 |
1.1.1 茎端分生组织结构及其活动样式研究 |
1.1.2 维管形成层的结构研究 |
1.1.3 形成层活动的周期性 |
1.2 形成层及其衍生组织分化过程研究 |
1.2.1 木质部的分化过程 |
1.2.2 韧皮部的分化过程 |
1.3 次生组织的木质化过程研究 |
1.4 形成层活动季节性变化周期内含物的生理生化研究 |
1.5 形成层细胞与其衍生木质部细胞解剖特征关系研究 |
1.6 前景与展望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取样 |
2.2 苏木精染色 |
2.3 番红固绿染色 |
2.4 PAS反应 |
2.5 细胞壁自发荧光 |
2.6 木材解剖特征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栾树顶端分生组织 |
3.2 栾树的原形成层的发生发育 |
3.3 原形成层向维管形成层转化 |
3.4 维管形成层的形成 |
3.5 栾树的维管形成层季节性活动及其衍生组织的分化 |
3.5.1 栾树维管形成层活动周期与物候期的关系 |
3.5.2 维管形成层带层数的变化 |
3.5.3 韧皮部细胞的季节性变化 |
3.5.4 木质部细胞的季节性变化 |
3.6 维管形成层活动周期与其衍生组织细胞解剖特征关系 |
3.6.1 木纤维解剖特性随时间的变化 |
3.6.2 导管解剖特征随时间的变化 |
3.7 形成层活动周期中多糖贮量的季节性变化 |
3.8 形成层活动周期中维管组织细胞壁的木质化过程 |
3.8.1 初生维管组织的荧光变化 |
3.8.2 次生组织细胞壁自发荧光规律分析 |
4 讨论 |
4.1 栾树形成层的发生发育过程 |
4.1.1 栾树原形成层向维管形成层转化的特点 |
4.1.2 栾树原形成层向维管形成层转化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
4.2 栾树的维管形成层季节性活动及其衍生组织的分化 |
4.3 讨论维管形成层活动周期与其衍生组织细胞解剖特征关系 |
4.4 形成层活动周期中多糖贮量的季节性变化 |
4.5 形成层活动周期中维管组织细胞壁的木质化过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 |
四、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杜仲形成层的活动式样[J]. 崔克明,罗立新.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6(02)
- [2]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J]. 崔克明,李正理,魏令波,李绍文,李举怀. 植物学报, 1995(01)
- [3]白桦MYB家族基因序列及表达分析[J]. 刘慧子,孙丹,于颖,张楠,王超. 植物研究, 2016(02)
- [4]构树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J]. 崔克明,魏令波,李绍文,李正理,李举怀. 植物学报, 1995(10)
- [5]白皮松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J]. 崔克明,张仲鸣,李举怀.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2)
- [6]核桃形成层活动规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D]. 李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7]杜仲形成层活动周期及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J]. 罗立新,崔克明,李正理,李举怀.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2)
- [8]核桃枝条形成层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J]. 李杰,李保国,齐国辉,郭素萍,张雪梅,胡志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1)
- [9]构树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J]. 李扬,史梅容,舒文波,韩蕾,郑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20(23)
- [10]栾树维管形成层活动规律及其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D]. 刘冉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