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善池[1](2014)在《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和中国的“金钉子”研究》文中认为《国际年代地层表》中显生宇所有的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和元古宇的部分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都已经或将要由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定义。这是研发一个完全连续的、既无重复也无间断的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等级系统的唯一途径。文中回顾了过去近50年在国际地层委员会倡导和推行下"金钉子"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简介了"金钉子"概念和由国际地层委员会制定建立"金钉子"的程序;同时简要回顾了中国科学家研究"金钉子"的历史和卓越成就,包括竞争"金钉子"中的失利和收获10枚确立在我国的"金钉子"。
童金南,楚道亮,梁蕾,舒文超,宋海军,宋婷,宋虎跃,吴玉样[2](2019)在《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认为中国三叠系分布广泛,海、陆相地层同时发育,既有典型的南海北陆空间分异,也有下海上陆的时间转变,地层结构十分复杂.中国南方拥有三叠系底界的全球年代地层界线层型(GSSP),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三叠系(尤其中三叠统之上及陆相地层)具有显着的地方性,难以进行全球对比.因此,中国的三叠系既有国际研究的热点,也有地层学研究的科学难题.文章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三叠纪地层学相关资料,从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等方面,初步建立中国的三叠纪综合地层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三大构造古地理区的岩石地层序列提出一个框架性的地层对比关系.综合分析表明,虽然经典的三叠纪生物和年代地层学研究是以菊石作为基础的,但牙形石在年代地层界线研究中更具有优势.中国仍具有竞争奥伦尼克阶底界和安尼阶底界GSSP的潜力.借助于二叠纪-三叠纪"过渡层"及相关生物-环境事件标志,结合叶肢介、脊椎动物、古植物等生物地层学研究,能够建立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对比关系.碳同位素已成为三叠纪海相地层的有效对比手段,而氧同位素(其所反映的温度变化)和锶同位素则可能是建立海、陆相地层联系的重要桥梁,但目前尚无陆相地层对照研究.鉴于中国三叠系大部分层段以及陆相地层尚难进行国际对比,当前提出的中国三叠纪海、陆相地层建阶方案,对中国三叠纪地层学及相关研究工作还是必要的,但需要在概念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并尽快加强研究,完善其定义.
张克信,童金南,赖旭龙,何卫红,江海水,罗根明[3](2012)在《地层单位与全球界线层型:概念、术语、有关规定与研究实例》文中指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B)层型及点("金钉子")定位我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极大地推动了PTB及二叠系和三叠系研究进展。在简要介绍地层单位与全球界线层型与点建立的相关概念、术语和有关规定、地层划分的主要种类及其地层单位术语的基础上,以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及点(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为研究实例,综述了该金钉子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现状。煤山D剖面构建了目前全球最完整的PTB地层牙形石带序列,为研究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生物残存和复苏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坐标系,也为相关的地质事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祁玉平[4](2013)在《中国已成为拥有“金钉子”最多的国家》文中指出简要介绍我国已经取得的10个GSSP("金钉子"),我国已经成为拥有金钉子最多的国家,还可能在贵州、湖南的寒武系、石炭系剖面中再取得"金钉子"。
沈树忠,张华,张以春,袁东勋,陈波,何卫红,牟林,林巍,王文倩,陈军,吴琼,曹长群,王玥,王向东[5](2019)在《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研究表明二叠纪发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建立一个高精度的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是阐明这些重大事件因果关系的基础.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分为3统(乌拉尔统、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和9个阶,在中国分为3统(船山统、阳新统、乐平统)和8个阶,除乐平统以外,船山统和阳新统与国际标准划分时限有很大不同.二叠纪历经约4700万年,底界以牙形类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首现为标志,绝对年龄约为(298.9±0.15)Ma,顶界以牙形类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为界,绝对年龄约为(251.902±0.024)Ma.二叠系在中国可识别出35个牙形带、23个?带、17个放射虫带和20个菊石带,其中华南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牙形类化石带可作为国际对比的标准.二叠纪δ13Ccarb变化趋势表明在二叠纪最末期有一次3~5‰的快速负漂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对比,但其他时段可能或多或少受到后期成岩作用影响或仅具有地方性效应.牙形类的δ18Oapatite变化趋势表明从石炭纪晚期至空谷期处于一个较冷的时期,空谷晚期开始气候逐渐变暖.长兴期是一个气候较冷期,在二叠纪末有一次8~10°C的快速升高,这次温度升高全球同时发生.87Sr/86Sr比值由阿瑟尔初期的0.7080持续降低至卡匹敦晚期的最低值0.7068~0.7069;乐平世则持续上升,到二叠-三叠系界线处,87Sr/86Sr比值达到0.70708.磁性地层以沃德阶中部Illawarra反向为界,以下称为Kiaman超级反向极性带,以上称为二叠-三叠纪超级混合极性带.瓜德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卡匹敦晚期,持续时间长.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于约(251.941±0.037)Ma,是突发性的.瓜德鲁普世末期的大海退在华南地区主要发生在Jinogondolella xuanhanensis至Clarkina dukouensis带之间;二叠纪最末期从大海退转入快速海侵发生在Hindeodus changxingensis-Clarkina zhejiangensis带内.二叠纪是一个古地理区系强烈分异的时期,中国各大区的海陆相二叠系对比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王成源[6](1995)在《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文中指出在研究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时,应严格地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区分开来。而定义生物地层界线时,也不应与“过渡层”或“混生层”的概念相连。在浙江长兴煤山,“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应为事件地层界线,界线层2的中部应为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应以HindeodusparousMorphotypel的首次出现为准。在H.parvusM.1缺乏的地区可以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s,C.dicerocarinata,Clarkinasp.nov,Hindeoduslatidentatus,H.typicalis.H.changxingensissp.nov等种的绝灭和HindeodusparvusM.2,H.turgidus,Ophiceras,Claraiawangi首次出现作为确定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辅助标准。这一生物地层界线恰在连续的单相地层中,完全符合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要求。因此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世界上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
王成源[7](1994)在《华南二叠-三叠系的事件地层与生物地层界线》文中研究表明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应严格区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即为事件地层界线。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不能与“混生层”或“过渡层”的概念连在一起。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为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其位置就在长兴剖面界线层(混生层)2的内部,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即为长兴阶的顶界。
盛金章,陈楚震,王义刚,芮琳,廖卓庭,江纳言[8](1983)在《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南部二叠系与三叠系分界的层型剖面位于浙江长兴煤山(赵金科、盛金章等,1980)。在这个剖面上,1978年赵金科等把上二叠统的顶界确定在“未定名菊石带”,后经重新研究,又改归于下三叠统底部(赵金科、盛金章等,1980)。1980年5月,我们再度去上述界线层型剖面工作,在“未定名菊石带”同一层位详细采集化石,并到邻区安徽广德独山、江苏宜兴湖汷等地的相当层位调查,进一步证实在界线层型剖面上的“未定名菊石带”
刘萍[9](2019)在《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经历着气候变暖、大量物种消失的环境剧变,这是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升高、环境污染等环境恶化的结果?还是地球演化历史中生物进化的“正常”更替事件?这一科学问题目前已成为地球系统研究中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研究深时地质记录中的类似事件,应该是寻找这一科学问题答案的有效途径。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曾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二叠纪-三叠纪期间、即P-T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最为突出,成为研究这一问题最好对象。我国二叠纪、三叠纪发育有囊括海相地层各相带在内的连续地质记录剖面,具有研究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本论文选择上扬子地区广元杨家岩剖面、华蓥山地区涧水沟剖面和重庆中梁山地区尖刀山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野外界线地层剖面,系统采集牙形刺化石样品和沉凝灰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和泥质岩等各类岩石和地球化学样品,研究P-T之交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特征,沉凝灰岩特征及其火山喷发期次及喷发强度,沉积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再现上扬子地区P-T之交的古构造、古环境和古生态特征,识别P-T之交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及其地质演化过程,探索该时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深入和客观地认识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机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重要认识:(1)上扬子地区发育不同位置和性质的二类PTB界线:其一为岩石地层PTB(R)界线,该界线之下发育有多个与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有关的古暴露面、古土壤层和渗滤豆层,其上被飞仙关组一段底部紫灰色薄板状泥质灰岩沉积超覆;其二为生物地层PTB(B)界线,以首现Hindeodus parvus牙形刺为划分P-T界线标志。二类界线都具有特定的识别标志和很好的区域对比关系。(2)杨家岩、涧水沟和尖刀山剖面分别位于深水盆地-前缘斜坡过渡带、浅水台地内浅滩带、台地边缘浅滩-台盆斜坡过渡带,有不同的岩性组合、剖面结构和沉积演化序列,可作为不同岩相类型和古地理位置的PTB界线地层代表。(3)建立了上扬子地区P-T之交的牙形刺化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Neogodolella changxingensis.带,Neogodolella yini.带、Neogodolella meishanensis.带、Hindeodus parvus带和Isarcicella lobate.带,各剖面牙形刺化石带都可与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牙形刺带进行对比,相互之间也都有良好对比关系。(4)剖面中可识别的重大地质事件主要有海平面下降事件、生物大灭绝事件、火山喷发事件和地球化学事件。所有事件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其中:海平面下降事件由海平面下降幅度逐渐加大的四个期次叠加而成;生物大灭绝事件被划分为生物富集期、生物衰减期、生物绝灭期、生物萧条期四个渐进的演化阶段;火山喷发事件被划分为先渐强渐频、后衰竭消停的四个旋回;C、O、Sr同位素负偏移为代表的地球化学事件也有多幕式演化特点。有意义的是,上述各重大地质事件具有相对应的同步演化性质。(5)对产于杨家岩剖面P-T之交的的沉凝灰岩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区沉凝灰岩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具有从缺氧经次富氧至富氧的强还原环境向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演化的过程,提出渐强渐频的火山爆发时的内动力作用造成海洋表层的富氧水体向深海底间歇对流循环作用,造成强还原环境的深海底间歇转化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此特征有悖于P-T之交杨家岩剖面处在强还原的深海底环境中,但证明了火山爆发时内动力作用可造成海洋表层的富氧水体向深海底对流循环,致使深海底出现强还原与弱还原-弱氧化环境的频繁交替变化,也造成了沉凝灰岩在大套暗色细粒岩系中呈非常醒目的灰白色夹层的方式出现。(6)由杨家岩剖面沉凝灰岩的主量元素化学分析结果,结合沉凝灰岩所具有的异常高的锆石晶屑丰度、粒度和具有振荡型较宽环带结构,及其多呈缺乏搬运和磨蚀改造的棱角状或撕裂状外形,总体上显示了基偏中性的高铝碱性玄武岩的原始岩浆性质,认为供给沉凝灰岩的火山碎屑为就近来源,推测扬子板块西北缘存在与西伯利亚大火山岩省同时存在的火山岛弧,由P-T之交火山岛弧频繁的喷发活动,是扬子西缘较近源的火山灰主要来源。(7)P-T之交由大规模的板块拼合构造运动所导致的火山爆发具有全球性,由全球性火山爆发所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不仅具有全球性色彩,而且相互之间都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都可重创海洋生物生存的空间和生态环境。(8)结合四个火山喷发旋回与四个海平面下降和四个生物灭绝阶段的同步演化过程,以及各事件均可重创海洋生物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的性质,提出高强度和高频率火山爆发为主导因素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是造成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
杨博[10](2019)在《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牙形石动物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球生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大约有75%的陆生生物和95%海洋生物种类灭绝。因此作为当今国际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方向,深入地研究二叠纪末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生物大灭绝形成的机制以及影响早三叠世生物大复苏的主要原因,对理解当今整个地球生物系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牙形石因其快速的演化和广泛的分布,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转折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华南扬子台地从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具有众多完整的海相层序,牙形石生物地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近几十年来,华南虽说已有大量有关二叠-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物地层的报道,但这些研究主要都集中在扬子地区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相剖面,以深水成因硅质岩为主的盆地相剖面研究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深水盆地相相硅质岩中相对难以建立较为系统的牙形石生物地层。但深水相剖面往往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记录了更全面的信息,因此加强深水盆地相剖面牙形石及其它门类生物地层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鄂西地区晚二叠世时期为中扬子地区东北部边缘的台内裂陷盆地,广泛发育以硅质岩为主的深水沉积的大隆组地层,是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深水相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鄂西地区湖北宜昌五峰竹桥剖面、重庆奉节十里沟剖面和湖北建始奇羊坝剖面深水盆地相上二叠统大隆组及二叠-三叠系界线牙形石生物地层以及竹桥剖面和十里沟剖面无机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竹桥剖面、十里沟剖面和奇羊坝剖面的主要岩性和沉积特征,认为研究区大隆组下部硅质岩段,为缺氧的深水盆地沉积环境;大隆组上部灰岩段,为盆地边缘相;大冶组灰岩段为碳酸盐台地斜坡相。(2)从竹桥剖面识别出3属10种牙形石P1分子,包括Clarkina orientalis、C.guangyuanensis、C.transcaucasica、C.liangshanensis、C.wangi、C.meishanensis、C.orchardi、Hindeodus parvus、H.pisai、Isarcicella isarcica。在该剖面共建立5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orientalis带、C.wangi带、C.meishanensis带、H.parvus带和I.isarcica带;(3)从十里沟剖面识别出3属7种牙形石P1分子,包括C.orientalis、C.wangi、C.subcarinata、C.changxingensis、C.yini、C.deflecta、H.aff.parvus。在该剖面共建立5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orientalis带、C.wangi带、C.subcarinata带、C.changxingensis带和C.yini带。(4)在奇羊坝剖面识别出1属4种牙形石P1分子,包括C.wangi、C.subcarinata、C.changxingensis和C.yini。在该剖面共建立3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wangi带、C.subcarinata带和C.yini带。(5)基于竹桥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我们把竹桥剖面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放在25a层10.85m处,把十里沟剖面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放在第6层底部7.24m处。同时,将竹桥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定义在27层底部11.74m处,将十里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限定在17层底部35.39m处。(6)依据竹桥剖面大隆组建立的C.orientalis带、C.wangi带和C.meishanensis带,十里沟剖面大隆组建立的C.orientalis带、C.wangi带、C.subcarinata带、C.yini带和奇羊坝剖面大隆组建立的C.wangi带、C.subcarinata带和C.yini带,我们认为鄂西地区大隆组的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晚期到长兴期。(7)竹桥剖面大隆组25a层C.wangi带,25b-26层为C.meishanensis,相对于浙江煤山剖面和华南其它剖面缺失了C.subcarinata、C.changxingensis和C.yini这3个牙形石带。这可能是由于竹桥剖面大隆组以硅质岩为主,较难获得牙形石。也可能是因为在24和25a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8)竹桥剖面和十里沟剖面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在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都存在一次负偏。竹桥剖面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的负偏发生在C.orientalis带内,平均值为-1.08‰,紧接着在界线处存在短暂的正峰值期(+0.51‰-+0.84‰)。在十里沟剖面,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的负偏发生在C.orientalis带和C.wangi带内,然后从C.subcarinata带快速恢复到稳定期,并一直延伸到C.yini带底界,平均值为0.64‰。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的负偏在竹桥剖面从C.meishanensis带延伸到了I.isarcica带。在十里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值从C.yini底界开始逐步降低,在C.yini带顶部有一次约为3.62‰快速的负偏移,紧接着在早三叠世处于稳定的负值期,平均值为-0.80‰。研究区无机碳同位素的负偏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9)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鄂西地区以硅质岩为主的大隆组及二叠-三叠系界线牙形石生物地层和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变化特征有了系统的认识,可以与华南浙江煤山、四川上寺等经典剖面进行很好的对比。为研究鄂西地区大隆组的时空分布、鄂西盆地的演化和吴家坪阶-长兴阶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提供了有力的牙形石生物地层证据,为研究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进程提供了新的无机碳同位素证据。进而为二叠-三叠纪重大转折期深水相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二、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和中国的“金钉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 |
1.1 “金钉子”概念的形成 |
1.2 “金钉子”的科学内涵 |
1.3 “金钉子”的确立 |
2 中国的“金钉子”研究 |
2.1 中国竞争“金钉子”的3次挫折 |
2.1.1竞争寒武系底界“金钉子” |
2.1.2 竞争奥陶系底界“金钉子” |
2.1.3 竞争埃迪卡拉系底界“金钉子” |
2.2 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 |
2.2.1达瑞威尔阶“金钉子” |
2.2.2 印度阶“金钉子” |
2.2.3 排碧阶“金钉子” |
2.2.4 吴家坪阶“金钉子” |
2.2.5 长兴阶“金钉子” |
2.2.6 赫南特阶“金钉子” |
2.2.7 古丈阶“金钉子” |
2.2.8 大坪阶“金钉子” |
2.2.9 维宪阶“金钉子” |
2.2.10 江山阶“金钉子” |
(2)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三叠纪年代地层研究历史和现状 |
3 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框架 |
3.1 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框架 |
3.1.1 印度阶 (Induan) |
3.1.2 奥伦尼克阶 (Olenekian) |
3.1.3 安尼阶 (Anisian) |
3.1.4 拉丁阶 (Ladinian) |
3.1.5 卡尼阶 (Carnian) |
3.1.6 诺利阶 (Norian) 和瑞替阶 (Rhaetian) |
3.2 中国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 |
3.2.1 中国海相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 |
3.2.2 中国陆相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 |
3.3 中国三叠纪磁性地层框架 |
3.4 中国三叠纪化学地层框架 |
3.5 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对比框架 |
4 结论和问题讨论 |
4.1 三叠纪年代地层系统及中国建阶 |
4.2 三叠纪年代地层对比及生物-环境-年代地层研究 |
4.3 三叠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延伸研究 |
(3)地层单位与全球界线层型:概念、术语、有关规定与研究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与术语 |
1.1 地层和地层单位 |
1.2 地层单位划分的类别 |
1.3 地层单位中的层型定义和特征 |
1.3.1 层型 (典型剖面) |
1.3.2 单位层型 |
1.3.3 界线层型 |
1.3.4 典型地点 |
1.3.5 典型地区 (或典型区域) |
2 有关规定 |
2.1 地层单位的命名 |
2.1.1 正式地层单位命名的一般规定 (除生物地层单位和少数特例外) |
2.1.2 生物地层单位命名的一般规定 |
2.1.3 非正式地层单位命名的一般规定 |
2.1.4 新建正式地层单位的程序和有关规定[6-7] |
2.2 建立层型 (典型) 剖面的要求[6-7] |
2.2.1 层型选择的必备条件与概念的表达 |
2.2.2 层型的描述 |
2.2.3 层型的鉴定和标志 |
2.2.4 易于到达和妥善保护 |
2.2.5 地下层型建立的要求 |
(1) 钻井或矿坑的指定 |
(2) 地质测井记录 |
(3) 地球物理记录和剖面 |
(4) 存放 |
2.2.6 公认性 |
3 研究实例——全球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 |
3.1 剖面分层描述[3, 23, 30, 34-35, 37, 39, 44] |
3.2 界线层牙形石分带与对比 |
3.3 二叠纪一三叠纪之交牙形石演化系列 |
3.4 H.parvus的首现标志着三叠纪新生分子的崛起 |
3.5 同位素测年 |
3.6 近年研究进展简介 |
(5)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二叠系研究历史回顾 |
3 二叠纪高分辨率生物地层 |
3.1 牙形类 |
3.2 ?类 |
3.3 放射虫 |
3.4 菊石 |
3.5 腕足类 |
3.6 珊瑚类 |
4 地质年代学 |
5 磁性地层 |
6 化学地层 |
6.1 δ13Ccarb同位素 |
6.2 δ18Oapatite同位素 |
6.3 锶 (87Sr/86Sr) 同位素 |
7 中国二叠纪主要地层大区对比 |
7.1 华南地区 |
7.2 华北地区 |
7.3 内蒙-东北过渡区 |
7.4 塔里木和吐哈盆地 |
7.5 基墨里地块群 |
7.6 藏南喜马拉雅地区 |
8 总结、存在问题和展望 |
8.1 二叠纪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的时间 |
8.2 存在问题和展望 |
(9)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陨石撞击事件 |
1.2.2 海平面下降事件 |
1.2.3 火山喷发事件 |
1.2.4 海洋缺氧事件 |
1.2.5 甲烷水合物释放事件 |
1.2.6 海洋酸化事件 |
1.2.7 大陆风化增强事件 |
1.2.8 基性岩浆喷溢的CO_2放气作用 |
1.3 面临的科学问题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完成的工作量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2.1.1 区域构造位置和沉积基底 |
2.1.2 构造单元划分 |
2.1.3 区域构造演化 |
2.1.4 区域构造-沉积格局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2.2.1 震旦系 |
2.2.2 寒武系 |
2.2.3 奥陶系 |
2.2.4 志留系 |
2.2.5 泥盆系 |
2.2.6 石炭系 |
2.2.7 二叠系 |
2.2.8 三叠系 |
2.3 上扬子地区P-T之交岩相-古地理特征 |
2.3.1 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概况 |
2.3.2 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概况 |
第3章 上扬子地区典型P-T界线剖面描述和样品采集 |
3.1 P-T界线剖面描述 |
3.1.1 广元杨家岩剖面 |
3.1.2 华蓥山涧水沟剖面 |
3.1.3 重庆尖刀山剖面 |
3.2 样品采集 |
3.2.1 样品采集位置 |
3.2.2 样品岩石类型和分析项目 |
3.2.3 样品分析方法 |
第4章 上扬子地区PTB界线特征 |
4.1 上扬子地区PTB界线类型 |
4.1.1 PTB(R)界线特征 |
4.1.2 PTB(B)界线特征 |
4.2 PTB界线的标定和区域对比 |
4.2.1 PTB(R)界线标定 |
4.2.2 PTB(B)界线的标定 |
4.2.3 PTB界线的区域对比 |
第5章 上扬子地区P-T之交重大地质事件与生物灭绝事件原因探索 |
5.1 上扬子地区P-T之交重大地质事件 |
5.1.1 海平面下降事件 |
5.1.2 生物灭绝事件 |
5.1.3 火山喷发事件 |
5.1.4 地球化学事件 |
5.2 上扬子地区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原因探索 |
5.2.1 火山喷发事件与其它事件的关系 |
5.2.2 生物大灭绝事件原因探索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牙形石动物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现状 |
1.2.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无机碳同位素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工作量及研究方法 |
1.4.1 工作量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剖面介绍 |
2.1 交通概况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古地理概况 |
2.4 剖面介绍 |
2.4.1 竹桥剖面 |
2.4.2 十里沟剖面 |
2.4.3 奇羊坝剖面 |
2.5 沉积相特征 |
第三章 牙形石生物地层 |
3.1 竹桥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 |
3.2 十里沟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 |
3.3 奇羊坝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 |
3.4 鄂西地区大隆组牙形石动物群特征 |
第四章 地层划分和对比 |
4.1 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及对比 |
4.1.1 竹桥剖面吴家坪-长兴阶界线 |
4.1.2 十里沟剖面吴家坪-长兴阶界线 |
4.1.3 奇羊坝剖面吴家坪-长兴阶界线 |
4.2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界线及对比 |
4.2.1 竹桥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
4.2.2 十里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
4.3 鄂西地区大隆组时空分布 |
第五章 无机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
5.1 样品分析结果评价 |
5.2 竹桥剖面无机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
5.2.1 竹桥剖面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无机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
5.2.2 竹桥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无机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
5.3 十里沟剖面无机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
5.3.1 十里沟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无机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
5.3.2 十里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无机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
5.4 无机碳同位素演化趋势对比 |
5.4.1 竹桥剖面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演化趋势对比 |
5.4.2 十里沟剖面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演化趋势对比 |
5.4.3 本节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描述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取得的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四、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和中国的“金钉子”研究[J]. 彭善池. 地学前缘, 2014(02)
- [2]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童金南,楚道亮,梁蕾,舒文超,宋海军,宋婷,宋虎跃,吴玉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3]地层单位与全球界线层型:概念、术语、有关规定与研究实例[J]. 张克信,童金南,赖旭龙,何卫红,江海水,罗根明. 地质科技情报, 2012(05)
- [4]中国已成为拥有“金钉子”最多的国家[J].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祁玉平. 地层学杂志, 2013(04)
- [5]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沈树忠,张华,张以春,袁东勋,陈波,何卫红,牟林,林巍,王文倩,陈军,吴琼,曹长群,王玥,王向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6]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J]. 王成源. 古生物学报, 1995(02)
- [7]华南二叠-三叠系的事件地层与生物地层界线[J].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 1994(02)
- [8]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J]. 盛金章,陈楚震,王义刚,芮琳,廖卓庭,江纳言. 地层学杂志, 1983(04)
- [9]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D]. 刘萍.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牙形石动物群研究[D]. 杨博.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