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担心

“119”担心

一、“119”的忧思(论文文献综述)

金佳[1](2021)在《“英格兰花园”的狂欢与焦虑——《花园里的贞女》与共同体形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园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拜厄特小说《花园里的贞女》中的核心意象。以往研究强调了这部小说与经典花园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尤其关注了花园的女性象征,但是大都忽视了其中的花园书写与共同体形塑之间的联系。如果将小说置于英国自身的花园文化传统,尤其是放在"英格兰大花园"的共同体想象传统中加以审视,就能发现花园意象在这部小说中的复杂内涵。它在呈现"快乐英格兰"这个经典的"乌托邦"幻象的同时,也传达了文化与环境的双重焦虑,以及在焦虑背后蕴藏的希望,即以包容和开放心态正视共同体面临的危机,通过历史传统和自然风土两方面的深度连接以实现英格兰花园的复兴。

冉桂宇,胡淳,李元聪[2](2021)在《李元聪教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经验》文中认为分析李元聪教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经验。根据口腔扁平苔藓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扁平苔藓分为肝郁血瘀证、湿热内阻证、阴虚内燥证3型,分别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泻火,燥湿运脾;滋阴清热,养血润燥,并结合心理疗法,临床疗效明显。

李伟,肖玉,杭玲琳,王宇润,李华,叶建州[3](2021)在《颜玉饮联合果酸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颜玉饮联合果酸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颜玉饮口服联合果酸外用治疗,对照组予颜玉饮口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MAS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M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颜玉饮联合果酸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薛晓涵[4](2021)在《中欧文化交流在明清之际的南京与杭州(1583-1707) ——以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的互动为中心》文中提出

徐清清,沈燕[5](2021)在《基于中医五行理论的情绪护理策略对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中医五行理论的情绪护理策略对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医院急诊科于2019年2~12月期间构建试行基于中医五行理论的情绪护理策略,抽选期间接诊180例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管理后研究对象;另抽选2018年期间常规护理管理下医院收治180例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管理前研究对象。护理结束后调查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并展开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差异,评估护理效果。结果:管理后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基于中医五行理论的情绪护理策略应用于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护理管理中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对提高疾病诊疗效果及预后质量均有积极意义。

王薇[6](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石雅珺,院倩,张广德[7](2021)在《张广德教授辨治甲状腺癌术后诸症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对于患者术后出现的诸多症状缺乏解决方案,中医药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诸多不适症状。张广德教授擅长中医辨证治疗甲状腺疾病,认为甲状腺癌术后诸症基本病机为气滞与痰凝,随病情发展兼见血瘀,术后血络损伤、西医辅助治疗又多耗伤气阴,其病性多属虚实夹杂。根据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主要症状表现及术后状态,张教授将甲状腺癌术后诸症分为肝气郁结、气滞痰凝及气阴两虚进行治疗,同时注重调畅情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万冲[8](2021)在《现代诗歌如何书写自然?——以“月亮”意象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选取"月亮"这一核心意象,考察现代诗人如何将"月亮"纳入感觉体系和象征结构之中,探讨现代诗人对自然感受和书写方式的变迁,以此探究现代诗歌自然审美的现代性转变过程。随着主体意识的凸显,现代诗人感受到自由的追求与自然必然性之间的矛盾,以一种矛盾感受力对自然进行审美,在诗歌中则体现为一种张力结构。在克服矛盾的理想追求之中,现代诗人通过想象创造自然意象,在创造之中抵达自由的境界。在将自然人化的过程中,现代诗人在内心唤起战胜自然的力量,因而体会到崇高的内在力量,并在与自然主客分立之后再次获得和谐。现代诗人为了摆脱存在的偶然性,在对必然性的追求之中,将自然抽象为理念了。这一现象导致现代汉语忽略了对客观自然的描摹,不利于现代汉语的成熟发展。

李海燕[9](2021)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这是对传统音乐美学的一种根本性突破。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位来研究音乐审美,摆脱了抽象概念的捉摸不定,产生脚踏实地的学术依据。当前的音乐心理美学还没有独立、确定的概念和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随着心理美学的发展,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已经不限于心理实验,而进入对更为复杂的关于审美感情、审美想象、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的心理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研究音乐家的心理活动,音乐创作心理。2、研究音乐作品的心理逻辑,音乐表演心理。3、研究音乐欣赏心理,由此推断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律。心理美学进入我国研究者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前期探索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与模仿,在本世纪的我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基于本土化音乐心理美学的系统研究,仍处于长期缺位的状态。本研究试图将中国古代朝代发展的时间作为纵向脉络,以音乐心理美学学科体系为理论基准的同时,遵循我国心理美学研究的规律及范式,展开横向的理论探究与创新构想,即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梳理、总结、归纳,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作品结合进行分析,主要围绕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活动的心理美学、音乐表演活动的心理美学和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美学原理进行研究,旨在梳理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发展脉络,总结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特征,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则,将这些理论研究更好地反馈给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为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提供补充材料,对促进音乐教育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研究一,回顾音乐心理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所涉及的理论学说,发现能够对研究本土化有所贡献的理论部分,并对其进行重点叙述。本文第一、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历史流变、发展现状和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音乐心理美学作为综合了哲学、心理学与美学等学科的交叉型特点,在研究内容上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然而,中国古代音乐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根基,对促进音乐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够系统完善的状态。因此,本文力图搭建突破中国古代经验理解方式的思维框架,从认知神经科学、认知能力结构等学科中挖掘心理美学发生的作用与机制。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不仅存在于视听等表层认知中,还存在于心灵感官的深层结构中,分别具有独立的概念、作用和影响机制,并对音乐现象的的认识产生辅助作用。进而在思维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心理美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延展性讨论,认为以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的音乐心理美学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补充如音乐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还对未来的音乐审美、音乐欣赏及音乐创作等实践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意义。研究二,从先秦到明清,对中国古代音乐按朝代发展、美学思想等进行历时性梳理,复礼、兼容与重情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历时性考究。第三章节主要论述了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乐、南北朝时期的中古音乐、隋唐后期的近古音乐三个历史分期下的音乐心理美学全览。旨在更明晰地发现其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背景所产生的影响,并将《乐记》为代表的音乐理论专着、“情本论”等新的音乐思想、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名士作为分析对象穿插其中,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作品进行总结和再现,以研究古人创作作品时的心理活动,并梳理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古代音乐作品对大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三,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特征——尚悲、通感与想象。第四章结合理论与作品实例,从音乐审美活动不同环节的角度,即音乐作品创作的心理逻辑、表演的心理动向和欣赏的心理变化进行了总结,对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进行复盘,发现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发端早、历史悠久,可持续且不间断”的特征,且每一朝代都有相关的论述语境,“复礼”、“兼容”、“重情”是分别占据了三个阶段分期的主流特征;在宏观特征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而在微观层面对比发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具有的三个审美创作特征,分别为“尚悲”、“通感”与“想象”。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心理特征在跨越时代、跨越民族甚至跨越社会阶级的传播中表现出了尤其的共通性,本研究认为这个“共通”便是通过悲情、通感与想象得以延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美学在审美范畴上以“悲乐”为主要取向,在“以悲为美”的人类本质基础上,又与儒家的“中庸”美学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怼”的“中和美”;想象与通感是音乐实践过程中的惯用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将演奏者、创作者、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勾连在一起,形成求同存异的艺术世界,在这种艺术世界中获取美的感知,达到音乐与人类心理息息相关的艺术意境。因此在音乐创作的审美活动中,“尚悲、想象及通感”三者看似不同,实则都统筹在各个主体的内心活动中,证明了在绵延不绝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功能于艺术审美的领域之外得到了剥离与发展。研究四,溯源中国音乐心理美学发展,完善学科体系,明确音乐心理美学学科发展的现代意义,推进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在整合了研究内容,整理了研究对象的特征后,对本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整体归拢和把握。在本研究的探究进程中,发现古代中国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开花结果的宝库,不仅留存有成果丰硕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心理美学的成果上也并不落后于人。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学界从未肯定过古代中国在独立的心理美学学科方面形成的理论贡献,认为倾向于直觉体悟,经验主义指导下的东方思维具有先天的封闭性,不具备广泛的延展性,与西方广泛认可的重概念、判断、推理的线型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然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更多的研究空间在于对其相关观点的思辨性研究上。在本土化的贡献之外,本研究的价值还在于推进该交叉学科在传统与现代方向的结合。三、四章已然论述了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从中国古代乐论中可以找到例证的事实,由此可见,推进学科交叉是现代学科建设,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这不仅要求它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不仅如此,本文也为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认为其首先就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摆正认识态度;其次,当代的音乐研究者们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分支学科研究的价值,以促进社会的长久进步与良性发展作为学术研究与艺术推广的共同最终目标;最后,则是立足于复兴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呼吁音乐教育者们的重担聚焦于此,帮助下一代树立对传统乐论的尊敬与重视,在西方乐论基础上进行正确扬弃,从而为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一份贡献。综上所述,在经验主义主导的中国古代,先贤们仍然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与总结中,勾勒出了音乐具有塑造人的心理状态、促进社会协调和培育人才审美方面的审美功能,发现了音乐对人身心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性质,这种影响的发生机制是现代音乐心理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是古代音乐在心理建构与体验并得以持续的关键维度。本研究将推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为研究重心,在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为切入口,推进中国古代乐论和现代心理学、美学研究的交叉分析,并指明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来说,既要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使其兼具美学思想和现代心理、理论认识和演奏实践两个层面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推进外在的演奏和内心的情绪、传统的现象和现代的理论、民族的艺术和世界的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古代艺术的传播、民族瑰宝的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建立贡献力量。

张浩浩[10](2021)在《从《孙子兵法》谈用药如用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挖掘整理《孙子兵法》一书中战略战术思想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孙子兵学的战略战术思想在中医学领域的运用,追求的是思想上的借鉴,讲究的是战略战术上的实际应用。推动“用药如用兵”理论指导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以期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拓宽中医临床思路,同时促进人们对经典着作的学习研究与应用,发挥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方法:采用中文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孙子兵法”和“用药如用兵”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相关文献。结合中医古籍研读,通过系统学习和挖掘,进行梳理、对比和总结《孙子兵法》一书中相关理论在中医学上的实际应用,体现“用药如用兵”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1《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与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同宗同源,审视医学与兵学,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的文化基础、哲学理念、思维方法等均有相似性,兵家和医家的韬略更是高度吻合相互渗透,互相启发。2“用药如用兵”理论的发展历经千年时间得以形成,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明确于南北朝时期的《褚氏遗书》,继承发展于唐宋金元时期,昌盛于明清时期。3兵道与医道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二者的目的相似,都体现在一个“全”字上,《孙子兵法》强调了用兵的目的是为了全国,全军,全旅,全伍,全卒,而中医强调用药的目的是驱除邪,保护正气,从而达到保命全形;二者都重视行动实施之前的计算,《孙子兵法》强调未战先庙算,以五事七计来统筹全局,作为胜负与否的评判,中医则强调用药先议病,务必清楚疾病的来龙去脉,做到胸有成竹,用药才能丝毫不爽;二者都重视防患于未然,《孙子兵法》强调未战先备战,做好十足的准备,从而达到不可被战胜的目的,中医学则重视未病先防备,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且要抓住治疗先机,并强调既病防变;对于用兵和用药,二者皆是非常审慎的态度,兵家慎战争,强调非得不用,非利不动,非危不战,医家慎医药,主张不轻易服药,不滥用用药,即使用药也要中病即止;都重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兵家重视粮辎,医家重视人体的元气;都强调以人为本,《孙子兵法》重视大将的才与智,中医重视医生的德与术。4兵术与医术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在术的实施时,《孙子兵法》强调知彼知己,明确敌人的种种情况,中医重视四诊合参,重视辨别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孙子兵法》提出攻其必救的原则,而中医提出审证求机的原则;对于“势”的应用,孙子提出借助外在的天时地利等有利的条件,加大自己军队的能量,中医更是认为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因势利导;在面对敌人时《孙子兵法》强调因敌制胜,而中医学强调随证治之;对于行间之术的应用,兵家重视五间并起,而医家的引经药反治反佐等疗法,也是对间的纯熟应用;在实际的用兵和用药时,兵家强调奇正相合,医家强调出奇制胜。结论:通过系统并深入的研究发现,《孙子兵法》与中医学关系密切,其书中的许多兵学思想均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医学的思想不谋而合。而“用药如用兵”便是二者外在结合的体现。《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原则等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的临床运用中,以兵法思想来指导遣方用药,可提高诊疗思路和诊疗效果。

二、“119”的忧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9”的忧思(论文提纲范文)

(1)“英格兰花园”的狂欢与焦虑——《花园里的贞女》与共同体形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花园里的怀旧狂欢
二、花园里的文化焦虑
三、花园里的环境焦虑
四、从“乌托邦”到共同体

(2)李元聪教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肝郁血瘀证
    2.2 湿热内阻证
    2.3 阴虚内燥证
3 病案举隅
    3.1 肝郁血瘀证案
    3.2 湿热内阻证案
    3.3 阴虚内燥证案
4 小结

(3)颜玉饮联合果酸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观察组疗法
        1.3.1 颜玉饮口服
        1.3.2 果酸治疗
    1.4 对照组疗法
    1.5 疗效观察
        1.5.1 疗效判断标准
        1.5.2 MASI评分[7]
    1.6 不良反应观察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MASI评分比较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5)基于中医五行理论的情绪护理策略对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哀伤型。
        (2)忧思型。
        (3)惊恐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2.2 管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6)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贡献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供求理论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2.2 信贷价格理论
        2.2.1 可贷资金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信贷风险理论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2.4.1 均衡配给理论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均衡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2 ST-BVAR模型原理
        5.2.1 ST-BVAR模型设定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2.1 理论机制分析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张广德教授辨治甲状腺癌术后诸症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机特点
    1.1 手术难消气滞与痰凝
    1.2 手术损伤血络
    1.3 西医辅助治疗耗气伤阴
    1.4 病情进展兼见血瘀
2 辨治特点
    2.1 抓主症辨证论治,顾兼症灵活加减
        2.1.1 肝郁脾虚
        2.1.2 气滞痰凝
        2.1.3 气阴两虚
    2.2 注重情志调护
3 验案举隅
4 结语

(8)现代诗歌如何书写自然?——以“月亮”意象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新感觉”与张力之美
二、想象与自由的创造
三、从和谐到崇高的转变
四、结语

(9)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背景
        (一)西方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
        (三)我国古代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研究素材
        (四)多级交叉学科的守正创新与未来意义
    二、音乐心理美学的思想根源
        (一)万物互联的“音乐哲学”思想
        (二)“乐道”及“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性格与行为的塑造——音乐的乐教功能
        (四)音乐对情绪的作用机制——诱发理论
        (五)音乐符号论
    三、音乐心理美学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一)西方文献综述及对本研究的启示意义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及评述
        (三)本文观点
第二章 选题框架与理论支持
    一、本研究思维框架
        (一)兼容并包的后实证主义
        (二)突破既有经验思维的理解方式
        (三)认知能力的双层结构及结构优化
    二、本研究的学科联系与启示
        (一)本研究对相关音乐学学科的启示
        (三)本研究对相关交叉学科的借鉴与意义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概论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功能
        (二)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
第三章 复礼、兼容与重情: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考究
    一、先秦——乐理启蒙,复礼开端
        (一)孔、荀之儒家“礼乐”观
        (二)老庄为之“自然”音乐观
    二、汉代——兼容发展,乐教初现
        (一)音、乐相去、汇于人心
        (二)双生合鸣、修人品性
    三、魏晋——积蓄与开源
        (一)阮籍的“乐以治心”论
        (二)嵇康“声无哀乐”说
    四、隋唐以后——扣响心门,重情为本
        (一)唐代:兼收并蓄、不平则鸣
        (二)宋:雅俗相生、理欲相衡
        (三)明清:吟心之情,返璞归真
第四章 尚悲、通感与想象: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内核
    一、 “以悲为美”的心理偏向
        (一)悲乐故事与尚悲心理
        (二)“尚悲”的音乐呈现
        (三) “尚悲”心理的民族根源
        1.历史之溯源
        2.思想之底蕴
        3.作品之表达
        4.东西方“尚悲”情绪的差异
    二、音乐想象的作用机制
        (一)想象之于听者
    三、“通感”的心理联觉
        (一)通感的现实表达
        (二)通感之精神外化
    四、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三重内核
第五章 构建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现实指向
    一、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学科溯源的再认知
        (二)中西互鉴的进步性
    二、音乐实践的理论支撑
        (一)音乐创作的心理熏陶
        (二)音乐表演的美感培养
        (三)音乐欣赏的素养积累
    三、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
        (一)音乐心理美学与音乐教育的链接问题
        1.音乐教育学的广泛应用性
        2.音乐心理美学与教育学的融合
        (二)音乐心理美学对音乐教育的应用
        1.形成对音乐美的正确认知
        2.音乐美育的方法实践
    四、民族文化心理的见证意义
        (一)“尽善尽美”与道德自律
        (二)“和乐”与中庸之道
        (三)西方概念的东方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10)从《孙子兵法》谈用药如用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用药如用兵理论的历史发展源流
    1 孙武简介
    2 《孙子兵法》简介
    3 用药如用兵历史发展
        3.1 萌芽于秦汉时期
        3.2 明确见于南北朝时期的《褚氏医书》
        3.3 继承于唐宋金元时期
        3.4 盛于明清时期
    4 小结
第二部分 医道与兵道
    1 设兵为全国,设医为全形
    2 未战先庙算,用药先议病
    3 未战先备战,未病先防备
        3.1 养生保健,治疗未病
        3.2 针对人体,提前用药
        3.3 结合天时,提前预防
        3.4 司岁备物,有备无患
        3.5 既病防变,抓住先机
    4 兵家慎战争,医家慎医药
    5 兵家重粮辎,医家重正气
    6 良将与良医,以人为根本
第三部分 医术与兵术
    1 知彼知己,四诊合参
    2 攻其必救,审证求机
    3 因势利导,医兵皆用
    4 因敌制胜,随证变化
        4.1 用方达变
        4.2 分期论治
    5 行间之法,医兵皆重
        5.1 兵用向导,药重引经
        5.2 反间之法,反治之法
        5.3 亲而离之,分邪而治
    6 奇正相合,出奇制胜
        6.1 治法出奇制胜
        6.2 方药出奇制胜
        6.3 服法出奇制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孙子兵法》与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
        1.1 秦汉时期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1.3 唐宋时期
        1.4 金元时期
        1.5 明清时期
        1.6 民国时期
    2 现代研究
        2.1 都重视整体观
        2.2 思维模式相似
        2.3 决策的一致性
        2.4 以人为本的思想
        2.5 重视“粮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119”的忧思(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格兰花园”的狂欢与焦虑——《花园里的贞女》与共同体形塑[J]. 金佳. 外国文学研究, 2021(06)
  • [2]李元聪教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经验[J]. 冉桂宇,胡淳,李元聪.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2)
  • [3]颜玉饮联合果酸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 李伟,肖玉,杭玲琳,王宇润,李华,叶建州. 皮肤病与性病, 2021(06)
  • [4]中欧文化交流在明清之际的南京与杭州(1583-1707) ——以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的互动为中心[D]. 薛晓涵.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5]基于中医五行理论的情绪护理策略对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影响[J]. 徐清清,沈燕.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18)
  • [6]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7]张广德教授辨治甲状腺癌术后诸症经验[J]. 石雅珺,院倩,张广德.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8)
  • [8]现代诗歌如何书写自然?——以“月亮”意象为中心的考察[J]. 万冲. 写作, 2021(04)
  • [9]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D]. 李海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从《孙子兵法》谈用药如用兵[D]. 张浩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119”担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