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糊数学在统计中的应用(之四) 制定投资计划的模糊线性规划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霍圣录[1](2021)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行体育彩票是我国基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1994至今,中国体育彩票已历经了27年。据统计,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量总计达到了2.15万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过5600亿元,为公益事业、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地促进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体育彩票公益金募集大幅增长、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乱象等新形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迫在眉睫。因此,进行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强化绩效的理念,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自1994年体育彩票发行以来,主要贡献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全民健身全面化、公共服务体系化、赛事活动多元化、体育扶贫常态化。(2)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围绕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的指导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及其结果应用分析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的含义、重要性、目标管理的意义进行目标的设置,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分为四个层级,界定了主客体、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择了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机器学习法进行本文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3)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政策、报告和文献的分析,归纳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预评价指标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指标相关绩效评价理论、评估目的与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评议,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并计算了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影响指标);1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4)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发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为均衡,其中,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最高(0.2611),过程指标和投入指标次之,分别为0.2512和0.2497,影响指标最低,为0.2380。为此,在针对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的实际评估中,需更加重视产出方面的几个因素及相应的评估结果。(5)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全国和江浙沪皖的体育事业年鉴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进行的实证评价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推广性。首先,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年四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绩效评价。其次,对数据较为全面的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个省市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全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6)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探索分析。首先,使用了非监督学习情形下的k均值聚类算法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四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分类结果。其次,监督学习下的经典回归分析模型运用了线性岭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回归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各模型的20018年预测结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回归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型预测的结果与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全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五个对策与建议:一是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在国家层面立法:健全宏观层面顶层法律法规。在部级层面立规:订立中观层面部局管理规定。在省级层面立制:建立微观层面省级实操制度。二是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公益的意识。在管理层面:树立绩效管理的意识。三是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上: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过程管理上: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管理上:开展事后经费审计。四是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在领域分配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项目分配要优化分配、引入竞争。平衡分配要注重绩效、奖罚分明。五是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系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公益金绩效评价报告、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寻求智力支持数据支撑。
谌薛蛟[2](2021)在《基于需求侧不确定性的区域供热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认为
郝若曦[3](2021)在《湖北省科技创新政策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邓富春[4](2021)在《计及EV双重不确定性的微电网模糊随机优化调度》文中指出
路新梅[5](2021)在《基于经济与节能目标的综合能源系统配置与运行优化》文中指出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已引起全球能源领域的广泛关注。但综合能源系统多以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为基础,供能成本明显高于传统的燃煤供能成本,经济性较差是其起步阶段面临的重大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在系统的容量配置阶段考虑柔性电/热负荷,同时考虑加入电转气设备以降低初始成本;并在运行阶段考虑碳交易成本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对IES进行运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经济性。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包含风电机组、光伏机组、燃气轮机、电锅炉、储电和储热设备的IES,考虑柔性电/热负荷对IES进行容量配置优化。考虑可平移负荷、可转移负荷和可削减负荷建立电力柔性负荷模型;根据用户对温度感知的模糊性建立热力柔性负荷模型。采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以经济成本最小和一次能源消耗量最少为目标,对系统进行配置优化,得到各个设备的最佳容量和各个设备各时段出力。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综合考虑柔性电负荷和柔性热负荷参与系统容量优化配置,能够通过灵活调度柔性电负荷和调整室内温度,提高系统经济性,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量,提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2)针对加入电转气设备和储气设备的IES,对系统进行容量配置优化。以成本最低和能耗最小为优化目标,对IES进行配置优化。使用增广ε约束法,将多目标优化转化为单目标优化,并使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进行求解。案例分析表明,在综合能源系统中引入电转气设备,在提高经济性的同时,还能将多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天然气,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使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有所提高。(3)针对IES中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及环保性,对系统进行运行优化。在碳交易机制下考虑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对IES进行区间运行优化。采用区间数表示风速和太阳辐射强度的不确定性。根据碳交易机制,在经济目标中加入碳交易成本。以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了IES的区间运行优化模型。通过案例分析了系统在运行成本中考虑到碳交易成本可以提高系统的经济性;促进风电和光电消纳,其中促进光电消纳的效果要好于促进风电消纳的效果;降低电网购电和天然气购气量,其中降低电网购电的效果好于降低天然气购气量的效果。风速和太阳辐射强度的波动大小对电网购电量和电力柔性负荷的调整功率影响较大,对天然气购气量影响较低。
姚萱[6](2021)在《基于语言决策理论的雾霾污染排放效率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决策问题的愈加复杂,决策信息逐渐呈现出不确定性、类型和结构多样性等特点。如何准确表征决策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决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尽可能地改善信息遗漏缺失的问题,模糊数学和词语计算的相关方法则被引入到决策问题中。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时,决策信息通常被定义为语言变量的形式,复杂类则被定义为语言变量的集合,即复杂语言表达式。针对我国各地区的雾霾污染的排放效率评估问题时,原始数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复杂性,直接导致评估治理问题的困难性。因此,本文基于复杂语言表达式提出了新的语言决策方法,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现有雾霾污染防治过程中其污染相关源头数据错综复杂、不易处理等问题,引入了现阶段可以完全表达主观语言信息的概率语言术语集来描述,并融合了数据包络分析法用以效率评估,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包络分析模型,对其原理、构成、求解方法进行具体阐述,丰富了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并将该模型应用到我国各地区雾霾污染的排放效率评估问题中,分析了计算结果,给出了切实的雾霾治理决策建议。2)针对在定性决策中决策者给出的语言偏好信息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研究了在含弱性修饰词的语言术语的环境下的偏好关系积型一致性问题,并基于偏好关系的传递性原理,提出了判定构建一致性的方法和满足可接受一致性改进方法。应用到我国雾霾污染的排放效率评估问题,初步建立了关于评估属性的层次指标体系,并根据决策者提供的语言偏好关系对现有的属性进行了一致性分析,验证了评估模型的逻辑可行性。3)将基于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包络分析模型应用于我国雾霾污染的排放效率评估。通过搭建的满足积型一致的属性层次指标体系,对原始的决策信息进行刻画,提高信息集成的能力,再基于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包络分析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具体的我国各地区的PM2.5排放效率及改进值。此外,本文将提出的模型与其他相关模型进行多维度对比,实验表明本文提出模型比基于犹豫模糊语言集的性能提升,证明了基于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包络分析模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为解决我国雾霾污染防治评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张哲[7](2021)在《村镇生物质沼气供暖技术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农村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中国农村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于生物质能的研究和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农村在生物质能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缺少对典型项目的实测和评价,无法准确预判生物质供暖应用于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首先本文结合生物质沼气供暖应用于农村地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技术特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可承受性和原料条件适宜性这五个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来评价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建立了一套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评价指标体系;随后通过对比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选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进行评价。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其中技术特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可承受性和原料条件性这五个准则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分别为0.087、0.303、0.043、0.45、0.117;最后本文建立了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对徐州地区一沼气供暖示范户进行测评。首先进行现场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沼气供暖系统的室内采暖效果和经济性进行分析;然后利用De ST软件模拟了住宅的能耗情况,计算出逐时热负荷和能耗量等数据,结合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沼气供暖与传统燃煤和天然气供暖系统的经济、环境效益。结果表明:沼气供暖的初投资和运行费与燃煤供暖相比都较高,还需进一步提升沼气供暖的经济性,但是沼气供暖环保效益比较可观,整个供暖季减排二氧化碳2190kg、减排二氧化硫17.73kg、减排氮氧化物1.29kg、减排粉尘量8.87kg;沼气供暖相比于天然气供暖,在热负荷较低时,两者供暖费用差别不大,对沼气产量比较丰富的农村地区更应因地制宜选用沼气供暖,以减少天然气的用气压力。最后本文将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对一生物质沼气供暖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出该项目评价等级为“较差”。
冯欣[8](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马皓宇[9](2021)在《雅砻江中下游梯级水库多目标精细优化调度及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梯级水库作为开发与利用水能资源这一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工程措施,通过对一段时期内入库径流实施有计划调蓄,梯级水库可实现洪旱灾害的防范抵御、水电企业的效益增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等多方面重大任务。并且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清洁能源消纳的鼓励政策,水能资源支持的水电行业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变的关键。目前随着乌江、雅砻江、金沙江等十三大水电基地建设的逐步完成,我国各个流域内梯级水库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水电事业发展的重心由工程建设转至运行管理,而智慧水利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先行先试工作的开展,更是凸显了强化以梯级水库为代表的水利工程设施的调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亟需开展梯级水库的多目标优化调度及决策方法的研究,以期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工程背景下,编制以最大化梯级水库系统的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调度方案,有效协调梯级系统的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多个目标,满足新形势下各行业部门对水资源的相关诉求。本文充分考虑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这两方面,针对短期单目标与中长期多目标的优化调度问题,重点考虑精细化调度、“维数灾”处理、多目标调度及多属性决策等难题,基于数学规划、概率统计、智能优化、并行加速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对短期和中长期优化调度的模型构建、求解算法改进及调度方案决策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1)梯级水电站精细化日发电计划制定。针对传统模式下水电站的优化出力计算不够准确,进而导致调度方案在实际实行中出现偏差的不合理情况,将各时段各电站内投运机组的台数、组合及负荷与流量的优化分配纳入考虑,构建厂间-厂内一体化调度的精细优化调度模型,实现梯级电站间与各个电站内的水能资源优化分配方式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提出求解嵌套优化模型的嵌套多维动态规划算法,并通过雅砻江流域的锦西-锦东梯级系统的实例研究,验证所构建的精细优化模型与求解算法的优越性。(2)基于内存占用缩减和GPU并行加速的求解算法性能优化。针对嵌套动态规划在求解精细优化调度模型中出现的严重“维数灾”—计算任务与内存占用量均呈指数型增长,利用数据压缩与数据库技术实现程序占用内存的有效缩减,通过OpenACC标准下的GPU并行大幅提升算法的计算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维数灾”的改进嵌套动态规划,监测优化策略引入前后的程序运行的内存占用量与计算时长的变化以验证改进策略的效果。(3)构建新型多目标进化算法LMPSO并应用于实际梯调问题。针对多目标降维成单目标这一处理方式的缺陷,以及经典MOEAs在处理大规模高维多目标问题上性能不足的问题,引入算法的性能评价指标—超体积指标作为个体选择标准,采用问题变换策略降低搜索空间维数;由此有效降低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难度,并以SMPSO为基础设计LMPSO,将改进后方法运用在雅砻江的三库联合调度,由此验证算法在面对多目标优化调度的高维难题上相比于其它方法的计算优势。(4)对传统区间数灰靶模型进行改进并应用于最佳均衡方案决策。考虑到梯级水库入流过程的预报存在误差,通过区间数表示调度方案的各维指标值更为合理,故选择引入区间数理论的灰靶决策模型进行调度方案决策;在传统区间数灰靶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基于集值理论的权重向量确定方式与基于多维度联合抽样的期望贴近度计算策略,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模型;分别利用标准决策模型与改进模型实现雅砻江梯级水库系统的多属性方案决策,通过结果对比验证改进方法对区间数的处理更为合理,能有效避免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失真。
陆昊[10](2021)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文中认为自“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明确。国家进一步推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其出力的不确定性会给电网的运行带来挑战。当前储能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不确定性的最主要工具,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然而,储能具有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较长、自负盈亏能力差等特性。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配置后,能给系统中的其他主体带来提高传统发电机组运行效率、减少电网线损和减少排放等外部价值,促进新型电力系统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增效型转变。但这种外部价值并未在储能投运商的收益中予以体现,是目前储能经济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储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亟需从储能投运商的视角,对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储能的选型和选址定容等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最大化储能的收益;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进行科学测度,并据此对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机制进行设计。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首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在发电、电力输配和用户侧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梳理;最后,对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进行对比分析。(2)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优化研究。首先,基于模糊德尔菲法,从技术、经济、效率和环境四个角度,建立一套从多个维度反映储能特性,适用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同应用场景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和模糊累计前景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信息,并且可以同时考虑决策者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对各应用场景下的储能进行综合排序,输出相应场景下的最优选型方案。(3)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研究。首先,构建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进行处理,采用鲁棒性改造方法,建立风电、光伏和负荷的不确定性集合来描述风光出力和负荷的不确定特性;其次,给出双层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其中上层模型采用结合最优保存策略和多点均匀交叉等方法的改进遗传算法求解,下层模型采用列与约束生成(C&CG)算法将其转化为相应包含主问题和子问题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4)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首先,基于外部性理论,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运行后,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的正外部性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基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最优配置场景,结合正外部性分析,构建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测度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综合价值,并且根据目标函数总成本中各子成本项的对比,能够显示储能综合价值的构成和具体流向,进一步明确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综合价值形成机理。(5)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补偿机制研究。首先,利用技术经济中贴现现金流相关分析指标,从计及和不计及综合价值两个角度对储能进行经济对比分析,并通过讨论成本和综合价值实现度的不同场景,对储能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其次,基于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结果,将环保性和风险性纳入对补偿的考量,运用改进的Shapley方法,结合“谁受益,谁补偿”和“按价值贡献度”原则设计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搜寻对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的最佳系数,确定各相关利益主体得到收益中需要返还给储能投运商的补偿数额。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抽水蓄能是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等效节约电网投资场景下的最优选择,锂离子电池是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管理场景下的最优选择。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在四个场景下排名前3,均优于其他3种储能系统。四种场景下指标重要性排序显示,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同一性能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并且最后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决策者的风险规避程度对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钒液流电池储能的评价结果影响较大,高风险规避情景下排名较低,低风险情境下其综合性能值提高,排名会有所上升。(2)储能选址定容结果显示,储能会配置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传输节点和靠近可再生能源接入节点,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会提高储能最优配置容量,并且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运行策略会受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的影响。本文构建的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能够有效降低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不确定性影响,提高规划结果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可再生能源出力和负荷预测的偏差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3)储能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更大,在算例系统中的日价值为5.78万元。在不含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和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74.47%和20.07%。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线损价值、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和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41.18%、21.80%和33.22%。结合传统燃煤机组的出力曲线、单位发电煤耗变化和储能充放电运行情况可知,储能显着减少了传统燃煤机组承担的负荷峰值,降低了峰谷差异,能够让传统燃煤机组处于更加经济高效的运行状态,进而减少机组的单位煤耗。从含可再生能源场景的结果来看,若能合理地配置储能系统,会减少远距离输送电能的情况,减少线路损耗成本。(4)储能经济分析结果显示,从不计及储能综合价值的角度来看,储能的投资净现值为负,内部收益率为2.47%,远低于6%的参照值。从计及储能综合价值角度来看,储能得到的收益净现值为正,经过9.68年可收回初期的全部投资,储能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为6.70%,因此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投资储能是有益的。盈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当成本维持当前水平时,储能综合价值需要实现98.82%才能弥补其成本;当储能综合价值实现度为0时,储能需要减少当前成本的20.07%才能够达到盈亏平衡。通过政策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对储能商业化的引导重点在激励储能参与辅助服务,相关机构也在建立辅助服务市场,并在不断完善区域及地方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和结算机制,缺少有关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政策和机制。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结果显示,储能得到的补偿占其给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综合价值的38.58%,其中发电企业需要支付56.64%,电网公司需要支付43.36%,支付额为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分配所得价值收益的63.00%。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1)建立补偿监管机制,保障储能补偿通道顺畅;2)完善补偿配套政策措施,设计储能补偿发展规划;3)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支撑储能补偿机制实施。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是一个渐进性、持续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实践过程,需要长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补偿发展规划,以保证补偿工作的持续开展与有序进行,促进储能产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配置优化和综合价值测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还需深入研究储能综合价值中分项价值的形成机理和测度方法,为构建储能补偿机制提供更准确的经济效益参考,以期为我国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二、模糊数学在统计中的应用(之四) 制定投资计划的模糊线性规划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数学在统计中的应用(之四) 制定投资计划的模糊线性规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1.1 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 |
2.1.2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2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
2.2.1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
2.2.2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3.1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研究 |
2.3.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研究 |
2.4 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研究 |
2.4.1 关于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研究 |
2.4.2 关于彩票公益金制度的研究 |
2.4.3 关于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研究 |
2.4.4 关于彩票公益金审计的研究 |
2.4.5 关于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1.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2.2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理论 |
3.2.3 “5E”理论 |
3.2.4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3.2.5 程序理论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4.1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体系 |
4.1.1 管理政策 |
4.1.2 管理体制 |
4.2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 |
4.2.1 销售情况 |
4.2.2 筹集情况 |
4.3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 |
4.3.1 分配政策 |
4.3.2 中央分配 |
4.3.3 地方分配 |
4.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 |
4.4.1 中央集中使用 |
4.4.2 体育总局使用 |
4.4.3 地方部门使用 |
4.5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 |
4.5.1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贡献 |
4.5.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特点 |
4.5.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5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5.1 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
5.1.1 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
5.1.2 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
5.2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5.3 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
5.3.1 目标的含义 |
5.3.2 目标的重要性 |
5.3.3 目标管理的意义 |
5.4 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
5.5 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 |
5.5.1 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
5.5.2 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
5.6 绩效评价体系的组织体系 |
5.6.1 绩效评价的主客体界定 |
5.6.2 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 |
5.6.3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
5.7 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
5.7.1 评价标准分类 |
5.7.2 评价等级划分 |
5.8 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体系 |
5.8.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5.8.2 德尔菲法 |
5.8.3 文本分析法 |
5.8.4 系统综述法 |
5.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8.6 机器学习法 |
5.9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5.10 本章小结 |
6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 预选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6.1.1 文本的纳入 |
6.1.2 文本分析步骤 |
6.1.3 结果分析 |
6.2 第一轮专家调研 |
6.2.1 调查问卷形成 |
6.2.2 专家团队选择 |
6.2.3 专家咨询结果 |
6.2.4 专家意见汇总 |
6.3 第二轮专家调研 |
6.3.1 调查问卷修改 |
6.3.2 专家咨询结果 |
6.3.3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
6.4 指标权重确认 |
6.5 本章小结 |
7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1 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2 长三角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8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分析 |
8.1 机器学习概述及使用意义 |
8.2 实证数据概览 |
8.3 非监督学习下的聚类算法及实证分析 |
8.4 监督学习下相关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
8.4.1 线性岭回归模型 |
8.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
8.4.3 决策树回归及树相关的模型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1.1 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9.1.2 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9.1.3 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9.1.4 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
9.1.5 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 |
9.1.6 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 |
9.2 对策与建议 |
9.2.1 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 |
9.2.2 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 |
9.2.3 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 |
9.2.4 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 |
9.2.5 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 |
10 创新、局限与展望 |
10.1 创新之处 |
10.1.1 研究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
10.1.2 框架系统和指标体系的创新 |
10.1.3 发展预测的创新 |
10.2 研究的局限性 |
10.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性 |
10.2.2 绩效评价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
10.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
附件2: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
附件3: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4:机器学习与建模相关代码 |
附件5:学习经历与科研经历 |
(5)基于经济与节能目标的综合能源系统配置与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综合能源系统概述 |
1.2.1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 |
1.2.2 综合能源系统优势 |
1.3 研究现状 |
1.3.1 综合能源系统配置 |
1.3.2 柔性负荷在IES中的应用 |
1.3.3 电转气设备在IES中的应用 |
1.3.4 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综合能源系统结构模型 |
2.1 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结构 |
2.2 可再生能源模型 |
2.3 能源转换设备模型 |
2.4 能源存储设备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柔性电/热负荷的系统容量配置 |
3.1 电力柔性负荷模型 |
3.1.1 可平移负荷模型 |
3.1.2 可转移负荷模型 |
3.1.3 可削减负荷模型 |
3.2 热力柔性负荷模型 |
3.3 IES优化配置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4 模型求解 |
3.4.1 增广ε约束法 |
3.4.2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
3.5 案例分析 |
3.5.1 系统概述 |
3.5.2 基本参数 |
3.5.3 柔性电负荷和热负荷优化 |
3.5.4 系统容量配置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电转气技术的系统容量配置 |
4.1 含电转气的IES结构 |
4.1.1 电转气技术 |
4.1.2 储气罐模型 |
4.1.3 含电转气的IES |
4.2 考虑电转气技术的系统优化模型 |
4.3 案例分析 |
4.3.1 基本参数 |
4.3.2 优化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碳交易和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的区间运行优化 |
5.1 IES碳交易成本计算模型 |
5.1.1 IES碳排放计算模型 |
5.1.2 碳交易机制 |
5.2 基于区间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的IES经济运行优化 |
5.3 区间优化算法 |
5.3.1 区间数定义 |
5.3.2 区间数运算法则 |
5.3.3 区间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
5.4 案例分析 |
5.4.1 基本参数 |
5.4.2 优化结果及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成果 |
(6)基于语言决策理论的雾霾污染排放效率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相关文献检索与分析 |
2.2 基于复杂语言表达式的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
2.3 基于偏好关系的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
2.4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LTS的包络分析模型 |
3.1 PLTS的语义与运算规则 |
3.2 PLTEA模型的构建 |
3.2.1 偏差型PLTEA模型 |
3.2.2 得分型PLTEA模型 |
3.2.3 PLTEA模型流程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WHPR的积型一致性方法 |
4.1 LTWH的语义与运算规则 |
4.2 LWHPR积型一致性的构建 |
4.3 LWHPR积型一致性的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各地区PM_(2.5)排放权的分配效率评估 |
5.1 一致性分析 |
5.2 模型评估 |
5.3 比较分析 |
5.3.1 性能比较 |
5.3.2 特征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村镇生物质沼气供暖技术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沼气发展技术现状 |
1.3.2 国内外生物质供暖技术研究进展 |
1.3.3 国内外能源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构建的基本原则 |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2.3.1 技术特性 |
2.3.2 经济效益 |
2.3.3 环境效益 |
2.3.4 社会可承受性 |
2.3.5 原料条件适宜性 |
2.4 村镇建筑生物质供暖评价指标的确定 |
2.5 各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和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评价方法 |
3.1 评价方法的概述 |
3.1.1 主观赋权法 |
3.1.2 客观赋权法 |
3.2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
3.2.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3.2.2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3.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3.3.1 判断矩阵的构造 |
3.3.2 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3.4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步骤 |
3.4.1 模糊数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
3.4.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3.5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3.5.1 建立村镇建筑生物质供暖影响因素和评价等级论域 |
3.5.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4 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指标评价等级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质沼气供暖案例评价分析 |
4.1 生物质沼气供暖示范户现场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1 测试流程 |
4.1.2 测试仪器 |
4.1.3 测试方案 |
4.1.4 生物质沼气供暖示范户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生物质沼气供暖示范户能耗模型的建立 |
4.2.1 建筑基本信息 |
4.2.2 DeST-h模拟 |
4.2.3 供暖热负荷模拟结果验证 |
4.3 整个供暖季热负荷模拟结果与分析计算 |
4.3.1 生物质沼气供暖的经济效益分析 |
4.3.2 生物质沼气供暖的环境效益分析 |
4.3.3 生物质沼气供暖适用性分析 |
4.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4.4.1 各指标权重 |
4.4.2 模糊评价矩阵 |
4.4.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4.4.4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4.5 评价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进展 |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1.2.2 农业水价分担 |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
1.2.6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名词解释 |
2.1.1 农业水价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社会分工理论 |
2.2.4 效用价值论 |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
3.4 改革成效 |
3.4.1 节水成效显着 |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
3.5.1 改革特征 |
3.5.2 存在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
4.1 指标识别 |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
4.1.2 指标选择原则 |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 |
4.2.2 权重确定 |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4.3.1 指标评价标准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
4.4.1 模型介绍 |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
4.6 小结 |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
5.1.2 Mitchell评分法 |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
5.2.1 利益关系 |
5.2.2 利益诉求 |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
5.3.1 指标体系 |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
5.4.1 分担主体识别 |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2.1 评价体系构建 |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
7.2.1 标准确定 |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
7.3.1 合理定价机制 |
7.3.2 政策倾斜机制 |
7.3.3 农户参与机制 |
7.3.4 社会参与机制 |
7.3.5 保障机制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雅砻江中下游梯级水库多目标精细优化调度及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
1.2.2 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
1.2.3 优化调度方案决策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梯级水电站日发电计划精细化编制 |
2.1 引言 |
2.2 厂间-厂内嵌套优化调度模型 |
2.2.1 传统优化调度模型 |
2.2.2 精细优化调度模型 |
2.3 嵌套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
2.3.1 单层多维动态规划 |
2.3.2 嵌套多维动态规划 |
2.4 实例计算 |
2.4.1 雅砻江流域概况及电站基础资料 |
2.4.2 模型及算法参数设置 |
2.4.3 计算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内存优化和并行设计的嵌套多维动态规划 |
3.1 引言 |
3.2 嵌套动态规划算法性能分析 |
3.2.1 算法时间复杂度 |
3.2.2 算法空间复杂度 |
3.3 “维数灾”问题的处理策略 |
3.3.1 基于数据压缩与数据库技术的内存占用缩减 |
3.3.2 基于OpenACC的GPU并行加速 |
3.4 优化策略应用研究 |
3.4.1 并行方案设置及计算条件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LMPSO算法及其在梯级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雅砻江中下游梯级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2.3 测试函数 |
4.3 基于超体积指标与问题变换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4.3.1 基于超体积指标处理高维目标空间 |
4.3.2 基于问题变换处理高维决策空间 |
4.3.3 LMPSO算法计算流程 |
4.4 实例计算 |
4.4.1 梯级水库基础资料及参数设置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区间数灰靶模型及其在梯级水库多属性决策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传统区间数灰靶决策模型 |
5.2.1 区间数的基本概念 |
5.2.2 基于区间数的灰靶决策方法 |
5.3 改进区间数灰靶决策模型 |
5.3.1 基于集值统计的权重向量计算 |
5.3.2 基于R-vine copula的多维度联合抽样 |
5.3.3 改进模型的计算流程 |
5.4 改进决策模型应用研究 |
5.4.1 调度方案设置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储能系统选型的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储能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
1.2.3 储能系统价值测度研究现状 |
1.2.4 储能系统补偿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
1.2.5 现有研究文献评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 |
2.1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分析 |
2.2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应用分析 |
2.2.1 储能在发电领域的应用 |
2.2.2 储能在电力输配领域的应用 |
2.2.3 储能在用户侧领域的应用 |
2.3 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分析 |
2.3.1 储能技术类型 |
2.3.2 储能技术特性需求分析 |
2.3.3 储能技术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研究 |
3.1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指标体系构建 |
3.1.1 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
3.1.2 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筛选 |
3.2 基于BBWM-FCPT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多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
3.2.1 贝叶斯最优最劣法 |
3.2.2 模糊累积前景理论 |
3.2.3 基于BBWM-FCPT的储能多应用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
3.3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 |
3.3.1 计算标准化决策矩阵 |
3.3.2 储能各应用场景下最优选型评价结果 |
3.4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讨论 |
3.4.1 储能选型结果讨论 |
3.4.2 敏感性分析 |
3.4.3 方法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选址定容研究 |
4.1 新型电力系统储能选址定容模型 |
4.1.1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目标函数 |
4.1.2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约束条件 |
4.2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及模型鲁棒改造 |
4.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 |
4.2.2 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鲁棒改造 |
4.3 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求解方法 |
4.3.1 上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
4.3.2 下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 |
5.1 外部性视角下储能系统综合价值机理分析 |
5.1.1 储能系统给发电厂商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
5.1.2 储能系统给电网公司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
5.1.3 储能系统给电力用户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
5.1.4 储能系统给环境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
5.2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 |
5.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思路 |
5.2.2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目标函数 |
5.2.3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约束条件 |
5.3 算例分析 |
5.3.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研究 |
6.1 计及储能综合价值影响的经济性分析 |
6.1.1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技术经济分析 |
6.1.2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盈亏平衡分析 |
6.2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
6.2.1 我国储能系统补偿政策现状分析 |
6.2.2 传统Shapley值法基础理论模型 |
6.2.3 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
6.2.4 算例分析 |
6.3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保障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模糊数学在统计中的应用(之四) 制定投资计划的模糊线性规划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 霍圣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基于需求侧不确定性的区域供热系统规划研究[D]. 谌薛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湖北省科技创新政策效果评价研究[D]. 郝若曦. 湖北大学, 2021
- [4]计及EV双重不确定性的微电网模糊随机优化调度[D]. 邓富春.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5]基于经济与节能目标的综合能源系统配置与运行优化[D]. 路新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6]基于语言决策理论的雾霾污染排放效率评估研究[D]. 姚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村镇生物质沼气供暖技术测评研究[D]. 张哲.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8]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9]雅砻江中下游梯级水库多目标精细优化调度及决策方法研究[D]. 马皓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D]. 陆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