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用新型耐湿耐热环氧树脂及基体研制成功

复合材料用新型耐湿耐热环氧树脂及基体研制成功

一、复合材料用耐湿、热新型环氧树脂及基体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刘敬峰[1](2020)在《高性能氰酸酯树脂合成及改性研究》文中认为氰酸酯树脂(CE)是一类具有优异的电性能、热性能、机械性能、阻燃特性的热固性树脂,在航空航天、电子等军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介电性能最优异的树脂之一。但是,CE树脂也存在韧性差、固化温度高等缺点,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新型CE单体设计合成以及利用现有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对其改性,这些方法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其韧性和工艺性能,但也往往牺牲了其介电性能或热性能。因此,本文从分子结构设计角度出发,合成了一种兼具高Tg和高溶解性的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并利用其对BADCy型CE树脂进行了增韧改性研究;同时在CE树脂分子中引入刚性非共面和刚性扭曲基团,合成了两种同时具有高Tg和优异介电性能的氰酸酯树脂,并系统评价了树脂及固化物的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3,4’-BPDA,4,4’-ODA和TFMB为单体制备了兼具高Tg(360℃)和高溶解度(在BADCy中>20%)的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TPI)。采用TPI树脂对BADCy树脂进行增韧改性,TPI在BADCy中的良好溶解性使得BADCy/TPI共混物的制备无需使用有机溶剂。采用FTIR、DSC、流变等分析手段对TPI改性BADCy树脂的固化行为进行了分析,采用DMA、TGA、万能试验机分析了改性CE树脂浇铸体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并对固化后树脂的端口形貌进行了表征。TPI对BADCy树脂的固化反应有明显的催化效果,随着TPI含量的增加,固化放热峰值从从324℃降至273℃,200℃下的凝胶时间降至最低11 min;固化后树脂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Semi-IPN),当TPI含量为超过10%,Semi-IPN出现相分离现象。与纯CE树脂相比,TPI/BADCy共混物表现出更优异的机械性能,Semi-IPN的冲击强度比氰酸酯固化物高47-320%,氰酸酯与TPI脂形成的半互穿网络结构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范围为308-312°C之间,热稳定性与纯氰酸酯相比没有降低,保持了良好的热性能。TPI的加入改善了Semi-IPN的介电性能,随着TPI含量增加,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因子逐渐降低。2.通过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的重氮化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制备了2,2’-双(三氟甲基)-4,4’-二羟基联苯,将其氰化后制备了4,4’-双氰酸酯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TFMBDCy),采用FTIR、NMR、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表征了TFMBDCy的结构。采用DSC、流变研究了TFMBDCy的固化过程,采用TGA、DMA、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其热性能及机械性能,并与BADCy树脂进行了对比。TFMBDCy的Tg值达到372℃,远高于BADCy树脂的Tg(310℃),其压缩强度达到了203 MPa,较BADCy树脂的压缩强度提高了31%,吸水率及介电性能明显优于BADCy树脂。3.以双酚A为原料制备螺双茚满双酚(SBI),将其氰化后得到二氰酸酯基螺双茚满(SBIDCy),采用FTIR、NMR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利用DSC、流变研究了SBIDCy及其与BECy树脂共混的固化过程,利用TGA、DMA及万能试验机、阻抗分析仪研究了其固化物的热性能、机械性能及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BIDCy树脂的Tg值达到354℃,远高于BECy的Tg值,其介电性能优于BECy树脂,BECy树脂的加入改善了SBIBCy树脂的机械性能。

肖潇[2](2020)在《无卤阻燃环氧模塑料的制备及其热潜伏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氧模塑料(EMCs)是集成电路(IC)芯片封装的重要材料之一。随着IC封装向着小型化、薄型化、高集成化、高输入/输出方向的不断发展,对于EMC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升。传统EMC材料在固化性、模塑性、熔体流动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均面临着众多技术挑战。本论文针对先进IC封装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性能EMC材料的应用需求,从EMC用新型热潜伏型固化促进剂(TLCs)的分子设计入手,旨在通过新型TLCs的使用来解决传统固化促进剂存在的活性高、易在环氧树脂与酚醛固化剂初始混合阶段即部分引发聚合的性能缺陷。从而赋予EMC良好的综合性能。为此,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新型TLCs的结构设计、合成与结构表征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四苯基膦-双酚电荷转移络合物型TLC,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2)新型TLCs的催化活性评价研究。通过量热示差扫描分析(DSC)和流变手段评价了TLCs在催化环氧/酚醛体系中的催化活性,并通过热重分析(TGA)手段评价了TLC的耐热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TLC-1(四苯基膦-2,3-二羟基萘络合物)与TLC-6(四苯基膦-六氟双酚A络合物)表现出了最为优良的综合性能,包括良好的热潜伏特性和耐热稳定性。(3)新型TLCs在EMC配方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制备的TLCs为促进剂,以常规三苯基磷(TPP)促进剂为参比,考察了TLCs在EMC制造中的应用基础问题。测试结果显示,TLCs的使用可以显着改善EMC综合性能。以TLC-1为例,使用该促进剂的EMC-1的熔体流动性较使用TPP的EMC-0得到了显着改善,螺旋流动长度由75 cm提高到89 cm,熔体粘度由19.55 Pa s下降到9.54 Pa s。同时,固化物与铜的粘接力由652.4 N提高到913.7 N,弯曲强度由90.2 MPa提高到137.5 MPa。然而,EMC-1的阻燃级别为UL 94 V1级,低于EMC-0的V0级。(4)新型TLCs在无卤阻燃EMC配方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以TLC-1和TLC-6为促进剂,以苯氧基膦腈低聚物(FP100)为阻燃剂,制备了无卤阻燃型EMC。测试结果显示,对于TLC-1而言,仅加入0.3wt%FP100阻燃剂,EMC的阻燃级别即可达到UL 94V0级。对于TLC-6而言,加入0.6wt%FP100阻燃剂,EMC的阻燃级别也达到了UL 94 V0级。

宋惠东[3](2019)在《端羟基聚丁二烯/氰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氰酸酯树脂(CEs)作为四大高性能工程塑料之一,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杰出的介电性能、吸湿性能、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工艺性能,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等行业。然而,CEs固化后分子内部含有大量的刚性高度对称的三嗪环结构,导致CEs的脆性极大,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应用要求。橡胶弹性体增韧氰酸酯树脂被认为是氰酸酯树脂增韧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利用不同分子量和不同含量的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对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BADCy)进行改性,同时研究了Vinyl-POSS作为填料对HTPB/CEs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用DSC、凝胶化时间测试以及FT-IR对各体系的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吸水性、耐热性、介电性能以及断面微观形貌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HTPB改性CEs体系的固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HTPB的引入可以降低CEs固化放热峰值温度和凝胶化时间,对于HTPB/CEs体系,放热峰峰值随着HTPB分子量的增加而向高温方向移动,随着HTPB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凝胶化时间随着HTPB分子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随着HTPB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HTPB分子量的降低或者含量的增加,HTPB/CEs共固化体系的吸水率、耐热性及介电性能都会变差。HTPB/CE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HTPB分子量的降低而有所增强,随着含量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材料的断面微观形貌可以为这一现象做出解释。(2)为了提高HTPB/CEs的介电性能和耐热性,以HTPB/CEs为基体,将自制的Vinyl-POSS加入到共混体系中,讨论了Vinyl-POSS的加入对体系固化行为的影响。对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VinylPOSS/HTPB/CEs体系的吸水率随着自制Vinyl-POSS的含量的增加而出现轻微地上涨,力学性能随着Vinyl-POSS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强后减弱,介电性能也随着Vinyl-POSS含量的增加而先变好后变差,材料的耐热性整体来看随着Vinyl-POS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王立伟[4](2019)在《油田用碳纤增强杂萘联苯聚芳醚复合材料及其工程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采油装备上应用较少,主要因为采油领域工作环境复杂,复合材料用树脂基体难以达到使用要求,尤其是高温采油领域,随着采油井井深增加及部分稠油井开采,井下采油温度不断提高、腐蚀性更强。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树脂基体,以提高复合材料采油装备的耐温性能、耐腐蚀性能、高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等。杂萘联苯型聚芳醚树脂玻璃化温度为250℃~310℃,耐高温、可溶解,综合性能优异,可以作为耐温型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及其连续碳纤维(CF)复合材料的增韧改性剂。利用杂萘联苯型聚芳醚树脂改性高温型环氧树脂应用于碳纤维抽油杆拉挤,既保持了碳纤维抽油杆的耐温性能,同时又提高其耐冲击和耐应力开裂性;同时,将碳纤维增强杂萘联苯型聚芳醚树脂用于制造抽油杆扶正器,提高抽油杆扶正器的高温抗磨损性能,可以解决目前高温深井及稠油井用金属扶正器因不耐腐蚀导致使用周期短的问题,同时实现减重节能。本文主要研究了连续碳纤维增强杂萘联苯型聚芳醚树脂改性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连续拉挤成型工艺制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抽油杆;研究了短切碳纤维增强杂萘联苯型聚芳醚树脂基复合材料,并制备了耐高温、耐磨抽油杆扶正器;研究了抽油杆接头粘结用杂萘联苯型聚芳醚树脂基粘合剂;并在油田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考核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4-(4-羟基-苯基)-2H-二氮杂萘-1-酮(DHPZ)与4,4’-二氯二苯砜、4,4’-二氟二苯酮和2,6-二氟苯腈经溶液亲核取代逐步聚合反应合成了聚合物PPENSK,通过调控封端剂结构制备了氨基封端杂萘联苯聚芳醚腈砜酮(A-PPENSK)和环氧封端的杂萘联苯聚芳醚腈砜酮(E-PPENSK)。研究了 A-PPENSK/E-PPENSK双组份粘合剂,系统研究了 A-PPENSK和E-PPENSK的分子量及二者之间的配比对粘合剂性能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粘合剂配方。结果表明:A-PPENSK/E-PPENSK粘合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值大于300℃,5%热失重温度为480℃,高温800℃下残碳率为62%。在室温、350℃、400℃下粘接剪切强度分别为48.7MPa、30.2MPa和24.6MPa,表现出优异的耐温性能。将其应用于粘接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抽油杆杆体和金属接头,整体拉断力大于300kN,百万次疲劳实验后强度保持率达到90%,批量粘接应用证明A-PPENSK/E-PPENSK粘合剂稳定性优异,满足油田长周期使用要求。二、以短切碳纤维为增强体,采用双螺杆挤出造粒工艺制备碳纤维增强PPESK/PPBESK树脂基复合材料、并制备了抽油井用扶正器。研究了 PPESK和PPBESK的分子链结构对其流变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环境以及注塑加工成型工艺要求,确定了 PPESK分子链结构为PPESK8020,即砜酮比为8:2,PPBESK的分子链结构为PPBESK3505,即联苯结构与二氮杂萘酮结构的摩尔比为65:35,砜酮比为95:5,并且m(PPESK8020):m(PPBESK3505)=3:7时较适合注塑成型工艺,且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容性。系统研究了碳纤维含量对CF/PPESK/PPBESK体系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当碳纤维含量为25%时,所制备的扶正器力学性能最高,摩擦系数最低,其磨损率显着低于金属材料扶正器。CF/PPESK/PPBESK复合材料主要性能指标为:拉伸强度≥150MPa,弯曲强度≥280MPa,热变形温度≥270℃,常温有油润滑后摩擦系数≤0.045。经油田实际应用考核,CF/PPESK/PPBESK复合材料扶正器可以在260℃高温下使用500天以上,扶正保护效果明显,平均使用寿命是金属材料扶正器3倍以上,可以替代目前油田使用的金属扶正器,服役于高温稠油井采油。三、采用PPESK增韧改性多官能团环氧树脂,通过溶液共混的方式,得到一系列PPESK/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共混物,并制备CF/PPESK/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讨论了碳纤维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当PPESK用量为4%~6%时,共混树脂的拉伸强度变化较小,两种材料的相容性较好,且PPESK增韧后的多官能团环氧树脂玻璃化温度(Tg)提高了7℃。通过抗弯及疲劳性能测试,证实CF/PPESK/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棒材的弯曲半径满足55D(Q/GDW10851-2016标准)要求,表层不开裂、不起皮,100万次疲劳测试后,复合材料棒材的强度保持率不低于90%,经90天强化老化后,强度保持率仍大于90%。四、研究了碳纤维增强高温树脂基复合材料抽油杆制造技术及质量影响因素,完成碳纤维增强高温树脂基抽油杆油田应用试验。分析了碳纤维高温树脂基抽油杆缺陷产生及影响质量的因素。制备的碳纤维增强高温树脂基复合材料抽油杆性能:拉伸强度≥1580MPa,层间剪切强度≥69MPa,接头屈服强度≥590MPa,玻璃化转变温度≥195℃。通过理论计算及实际井况分析,确定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下井作业流程;形成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钢制抽油杆杆柱组合图版设计参照方法。通过优化杆柱组合设计使抽油系统效率平均提高12.2%,吨液耗电指标平均下降12.5kW·h/t。

张朝鹏[5](2019)在《飞行器用耐高温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双马树脂(BMI)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耐高温轻质结构材料,已广泛应用于F-22、歼-20等先进战机的蒙皮、框梁等耐热型主承力结构。由于受成型工艺性和抗冲击韧性的限制,传统航空级BMI树脂基复合材料长期服役温度低于230℃,已不能满足最新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选择耐温等级280℃的X1101型BMI树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X1101固化特性以及T700/X1101复合材料单向层合板和第四代TC4/T700/X1101层合板的最佳成型工艺。首先,利用非等温DSC(差示量热扫描仪)测定了X1101的固化放热峰,确定了固化温度;等温DMA(动态热机械分析仪)测试150℃和180℃对应的凝胶点;根据固化温度和凝胶时间确定X1101固化工艺。然后,在保证X1101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研究了低温成型高温使用的BMI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形工艺,通过玻璃化转变温度、静态力学性能和热化学稳定性等评价来确定单向层合板的最佳成型工艺,使其使用温度、韧性和成型工艺之间实现平衡。T700/X1101层合板最佳低温成型工艺的层合板Tg(tanδ峰温)=340360℃;与实验室提供工艺相比,虽牺牲了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和使用温度,但提高了力学性能,层间剪切强度增加28.5%,弯曲强度增加25.5%。在T700/X1101单向层合板的最佳工艺基础上研究了第四代FMLs-TC4/T700/X1101双马树脂基纤维金属层合板的成型工艺。研究了四种表面处理方案对3/2型铺层顺序为TC4/[0°]4/TC4/[0°]4/TC4层合板成型工艺和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成型工艺为机械矩形阵列划刻和超声辅助碱式双氧水刻蚀结合的表面处理工艺,固化工艺与T700/X1101层合板最佳固化工艺一致。

尚垒[6](2018)在《基于白藜芦醇的生物基环氧树脂合成、固化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是一种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的先进复合材料,以其优越的耐高低温性能,耐腐蚀性能,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良好的X光透光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航天航空、建筑补强、交通运输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化学药品性能、电绝缘性能以及优异的粘接性能和尺寸稳定性,是CFRP在高技术领域的首选基体树脂。而应用最广泛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DGEBA)由于其合成单体双酚A对人类的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禁止用于食品及与人体接触领域,尤其是医疗器械领域,因此实现无毒化合物对双酚A在环氧树脂应用领域的替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石油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生物基环氧树脂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可与碳纤维复合的生物基环氧树脂由于其拥有绿色环保、可再生、永不枯竭、来源广泛、储量丰富等特点,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不同种类的生物基环氧树脂由于其原料和分子结构的局限,很难兼顾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可加工性能。因此,研发一种无毒、绿色环保,同时又能拥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的树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复合材料而言,树脂流动性必须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树脂实现中低温快速固化是重要的发展趋势。那么在保证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前提下,使树脂黏度适中易于加工,并具有较低活化能从而可实现快速固化对生物基树脂同样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本论文从分子设计出发,采用含有反式二苯乙烯结构的生物基多酚化合物白藜芦醇为反应单体合成环氧树脂(TGER),研究了TGER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机理,描述其固化反应过程;以TGER为树脂基体制备了CFRP,详细研究了CF/TGER复合材料性能及树脂体系粘度对CF/TGE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从界面设计角度出发,对碳纤维表面官能化处理,提高了CF/TGER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性能和机械性能。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以白藜芦醇为环氧树脂反应单体合成了新型生物基环氧树脂,以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二氨基二苯基砜(DDS)和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MeTHPA)为固化剂制备了生物基环氧树脂聚合物。对树脂基体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采用非等温DSC方法,确定了TGER/DDM,TGER/DDS和TGER/MeTHPA固化体系的工艺条件,通过纳米压痕和热失重分析研究了各固化体系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我们合成了一种具有高环氧值的,窄分子量分布及较低粘度的新型生物基环氧树脂,TGER/DDM、TGER/DDS、TGER/MeTHPA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刚性和热稳定性,三种体系热分解温度均大于270℃。(2)采用非等温DSC法和等温DSC法结合红外光谱研究TGER/DDM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过程,通过非等温DSC方法研究了固化反应过程,计算得到固化反应活化能为59.32 kJ/mol。采用Kissinger方程计算TGER/DDM体系固化动力学参数,模型验证表明Kamal自催化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TGER/DDM体系的固化动力学过程。考查了TGER与DGEBA混合的系列聚合物动态机械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TGER/DDM的Mc值为851 g/mol,比DGEBA/DDM的交联密度高,在室温下表现出更高的储能模量,Tg为148±0.8℃,同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3)采用VARI成型工艺制备出了CF/TGER系列复合材料,研究了固化剂DDM与4,4’-二氨基-3,3’-二乙基二苯甲烷(DEDDM)对树脂体系粘度及CF/TGER系列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稀释剂正丁基缩水甘油醚(BGE)的最佳配比及对CF/TGER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体系粘度测试表明,DEDDM作为固化剂降低了体系粘度,在25℃下仅为0.8 Pa.s,在中高温固化条件下TGER/DEDDM适用期变长;树脂混合体系随着TGER含量增加,凝胶时间减小。CF/TGER/DDM与CF/TGER/DEDDM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以TGER/DDM为基体,随着BGE含量增加,TGER的粘度下降,树脂体系的适用期变长;当BGE含量为15%时,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最佳,分别为649 MPa和559 MPa;随着BGE含量的增加,CF/TGER的热分解温度先增大后降低。(4)通过原位聚合衣康酸接枝乙二胺(IA-EDA)改性处理CF方法,既保持了碳纤维的原有拉伸性能,又增强了CF与TGER基体的界面粘合性能。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红外(FT-IR)表征证明了原位聚合IA-EDA成功接枝到CFs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观察,显示了聚衣康酸保护层均匀覆盖CF表面,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强。单纤维拉伸强度测试显示CF的拉伸性能增加5.0%。CF和TGER之间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和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原始CF(38.1 MPa)复合材料相比,CF-IA-EDA复合材料(46.7 MPa)的IFSS明显提高了44.6%。同时,功能化后CF/EP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也有显着提高,其中处理后的CF增强TGER树脂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提高18.5%,弯曲模量也有较大提升;拉伸强度提高到506.3 MPa,杨氏模量增加22%。

那天一[7](2018)在《新型含萘或联苯结构环氧树脂的分子设计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氧树脂以其电绝缘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和工艺性良好等优点,被作为电子封装材料树脂型基体,而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电气领域。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微型化和集成化,电子封装工艺要求电子封装材料不仅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同时对其导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封装材料的耐热性,绝缘性、亲疏水性等一系列性质的提高也成为许多科研工作的目标。本论文就是从改进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这一目标入手,侧重于环氧树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通过在环氧树脂中引入联苯结构、含萘结构和含氟官能团,制备了几种耐热性较高、疏水性较强、具有良好电绝缘性能的环氧树脂固化体系,并对相应的复合材料进行了研究。之后又对这些样品的结构、性能和固化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1.合成了含有氟元素的萘基环氧树脂1,5-二对氟苯甲酰基-2,6-缩水甘油醚萘(DGENF)。利用DSC等方法,研究它与芳香胺、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和二甲基咪唑的固化动力学和固化机理,并研究了其中含氟结构对其亲疏水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2.设计合成对甲基苯基对苯二酚(p-MPQ)单体,并以它为原料,合成了对甲基苯基型环氧树脂(p-MEP),研究了其中联苯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加入球形氧化铝、六方氮化硼和粉末状氮化铝这些导热填料,制备了导热填料/对甲基苯基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体系的流动性、导热效率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3.设计合成了侧链含氟的对/间三氟甲基苯基对苯二酚单体(4F-PQ/3F-PQ),并以它为原料,制备了对/间三氟甲基苯基型环氧树脂(4-TFMEP/3-TFMEP)。这种树脂中存在着刚性的联苯结构,它的固化物具有较高的耐热温度,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热分解温度都高于双酚A型环氧树脂。所引入的含氟的官能团也提高了树脂体系的疏水性能。同时还研究了树脂的流动性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为了提高材料的导热性能,球形氧化铝、粉末状氮化铝和六方氮化硼这三种导热填料被用来与间三氟甲基苯基型环氧树脂复合,制备了相应的复合材料,并对聚合物体系的介电性能、导热性能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还研究了这几种环氧树脂与不同导热填料复合而成的材料的导热性能,为这些复合材料作为导热型电子封装材料的可能性提供了试验依据。

刘晨[8](2018)在《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黏剂是一种通过界面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物质。环氧树脂胶黏剂因其具有粘接强度高、粘结力大、固化收缩率低、易于加工成型等优点而成为高效的结构胶黏剂。然而,市场上某些工厂所生产的胶黏剂产品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因此本文通过在胶黏剂中加入陶瓷无机颗粒对其进行性能改性,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且性能优异的胶黏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胶黏剂的应用范围。用潜伏性固化剂丙烯酸锌(ZDA)来固化环氧树脂,通过物理共混的方法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在高温下固化成型得到性能良好的环氧树脂固化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剂用量的增加,固化体系的表观活化能逐渐减小、固化速度逐渐增加。此外,固化物的力学强度会随着固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当加入丙烯酸锌的含量为15%(质量分数)时,所得固化物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最大,达到89.25MPa和48.21MPa,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以硼化钛(TiB2)为无机填充物,丙烯酸锌为固化剂,KH-570为有机改性剂,采用机械共混-溶胶凝胶法制备硼化钛/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将固化成型后的复合材料冲断后观察其断面形貌以及硼化钛粉末在改性前后的分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纯环氧树脂,硼化钛能显着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当环氧树脂与硼化钛质量比为100:15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为13.5KJ·m-2,此时韧性最好;并且硼化钛经偶联剂改性后分散性提高,在树脂中不易团聚。利用高能机械球磨法制备TiB2-SiO2复相粉体,然后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TiB2-SiO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复相粉体经改性后与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复相粉体TiB2-SiO2对环氧树脂有良好的增韧效果,复合材料的韧性会随着复相粉体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下;对比单相粉体,加入复相粉体的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得到提高,当TiB2-SiO2含量为15%(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都达到最低值,同时固化物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实验证明陶瓷粉体能有效增强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TiB2和SiO2具有一定的协同增韧效果。

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9](2018)在《2016~2017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文中提出收集了2016年7月2017年6月世界通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62017年世界通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的发展情况。按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的顺序,对它们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李朋博[10](2018)在《氧化石墨烯/双马-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马来酰亚胺-三嗪(BT)树脂是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和氰酸酯(CE)树脂共聚形成的一种热固性树脂,BT树脂综合了BMI树脂和CE树脂的优良性能,具有吸湿率低、耐热性好、介电常数小、介电损耗低等特点,在印刷电路板、半导体以及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固化后的BT树脂存在交联密度大、韧性差的缺点。氧化石墨烯(GO)具有独特的准二维分子结构和优异的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是一种理想的复合材料增强体。本文通过Hummers法制备出GO,随后使用二烯丙基双酚A(DBA)对GO进行表面修饰得到二烯丙基双酚A改性的GO(DBA-GO),分别以GO、DBA-GO以及GO/羧基碳纳米管(GO/MWCNTs-COOH)为增强体改性BT树脂,研究了增强体种类和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Hummers法制备出了GO,系统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计算出GO表面碳氧比为1.314,氧化程度较高,拉曼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石墨在氧化过程中π电子的共轭有序结构遭到破坏,在表面引入了缺陷和官能团。GO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随溶液pH的改变而改变,在pH较高时,GO表面的羧基官能团发生电离,GO之间较强的静电斥力使其具有较好的分散性;pH较低时,GO表面的羧基基本不会电离,GO之间起主要作用的范德华力会促使GO发生团聚,使其分散性降低。研究还发现,GO表面的羧基官能团和其本身特殊的边缘结构使其存在两个解离常数,分别为6.85和2.55。通过X射线衍射计算出GO的晶面间距为0.789 nm。通过扫描电镜得到了金属铝还原所得石墨烯的表观粒径分布范围为110-130 nm。利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GO/BT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加入GO可以降低BT树脂的起始交联固化温度和固化反应活化能。研究了GO的添加量对GO/B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GO添加量为0.8 wt%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均有所提高,这是因为GO的存在可以抑制复合材料断裂时的裂纹扩展;GO的存在还可以抑制复合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的变形和剥落,降低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其中磨损率的降低尤为明显,降幅可达77.6%;此外,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均低于BT树脂,而热稳定性和耐湿性均有显着提高。采用DBA对GO进行修饰改性,制备出了DBA-GO,并将其加入BT树脂制备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DBA-GO的加入对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力学、摩擦学、介电、耐热以及耐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DBA-GO对BT树脂的固化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DBA-GO的含量为0.9 wt%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比BT树脂基体分别提升了39.9%和34.0%,提升幅度高于GO/BT树脂复合材料,这是因为接枝DBA不仅可以提高DBA-GO在BT树脂基体中的分散程度,而且DBA-GO表面的DBA官能团还可以与BT树脂发生化学反应,使两相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增加,在复合材料断裂时起到分散应力的作用;DBA-GO的添加量为1.2 wt%和0.9 wt%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降至最小值0.30和5.2×10-7mm3/(N·m);DBA-GO的引入还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而且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在1 MHz-50 MHz范围内比较稳定;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提高主要归结为DBA-GO的弯曲通道效应;而复合材料耐湿性的提高则是因为DBA-GO的物理阻隔作用。采用GO/MWCNTs-COOH为增强体制备了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GO/MWCNTs-COOH/BT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和填料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MWCNTs-COOH可以催化BT树脂的固化反应;GO/MWCNTs-COOH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BT树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在最优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下GO/MWCNTs-COOH的添加量为0.9 wt%,且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均高于GO/BT树脂复合材料;GO/MWCNTs-COOH/BT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均高于BT树脂,这是由于MWCNTs-COOH本身具有导电性引起的;GO/MWCNTs-COOH与BT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使BT树脂分子链的自由运动受到限制,使得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在GO/MWCNTs-COOH含量较少时,复合材料的吸水率低于BT树脂,而GO/MWCNTs-COOH含量较多时,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高于BT树脂。

二、复合材料用耐湿、热新型环氧树脂及基体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材料用耐湿、热新型环氧树脂及基体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高性能氰酸酯树脂合成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E的定义
    1.3 CE的合成方法
        1.3.1 一步法
        1.3.2 二步法
        1.3.3 制备中应注意的问题
    1.4 CE的性质
        1.4.1 CE单体的种类
        1.4.2 CE的性能
        1.4.3 CE树脂的化学性能
    1.5 CE树脂的工艺性能
    1.6 CE的应用
        1.6.1 CE在PCB及电子封装中的应用
        1.6.2 CE在雷达中的应用
        1.6.3 航空航天结构复合材料
        1.6.4 CE在粘合剂方面的应用
        1.6.5 阻燃性应用
    1.7 CE树脂研究进展
        1.7.1 CE单体合成
    1.8 CE树脂的增韧性研究
        1.8.1 热固性树脂改性CE树脂
        1.8.2 热塑性树脂改性CE树脂
        1.8.3 其它改性方法
    1.9 各种改性方法改性效果的比较
    1.10 国内外同类产品(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1.11 问题的引出及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热塑性聚酰亚胺改性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TPI的合成
        2.2.3 BADCy预聚体的制备
        2.2.4 TPI板、TPI/BADCy半互穿网络(semi-IPN)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PI/ BADCy共混物红外光谱分析
        2.3.2 TPI/ BADCy共混物流变分析
        2.3.3 BADCy和 TPI/ BADCy共混物DSC分析
        2.3.4 形貌表征
        2.3.5 动态力学分析
        2.3.6 热氧化稳定性
        2.3.7 机械性能
        2.3.8 介电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4,4'-双氰酸酯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氰酸酯单体(TFMBDCy)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合成及结构分析
        3.3.2 TFMBCy树脂固化过程分析
        3.3.3 TFMBCy树脂流变性能分析
        3.3.4 TFMBDCy固化前后红外分析及自由体积分数计算
        3.3.5 TFMBCy树脂固化物热性能分析
        3.3.6 TFMBCy树脂固化物动态机械热分析
        3.3.7 TFMBCy树脂机械性能及形貌分析
        3.3.8 TFMBCy树脂吸水率及介电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氰酸酯基螺双茚满的合成表征与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二氰酸酯基螺双茚满树脂(SBIDCy)单体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核磁谱图分析
        4.3.2 SBIDCy树脂纯度表征
        4.3.3 SBIDCy及 SBIDCy/BECY树脂固化过程分析
        4.3.4 SBIDCy及 SBIDCy/BECY树脂流变性能分析
        4.3.5 SBIDCy及 SBIDCy/BECY树脂热性能分析
        4.3.6 SBIDCy及 SBIDCy/BECy固化物动态机械热分析
        4.3.7 SBIDCy及 SBIDCy/BECy固化物机械性能分析
        4.3.8 SBIDCy及 SBIDCy/BECy固化物介电性能及吸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论文中提出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5.3 未来的应用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无卤阻燃环氧模塑料的制备及其热潜伏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1.2 集成电路塑封技术
        1.2.1 引言
        1.2.2 塑封材料
    1.3 环氧模塑料(EMC)研究与发展现状
        1.3.1 引言
        1.3.2 EMC关键材料发展
        1.3.3 EMC用热潜伏型固化促进剂发展概况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 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潜伏型固化促进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原料与试剂
    2.3 测试与表征
    2.4 热潜伏型固化促进剂的合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微观形貌
        2.5.2 熔点
        2.5.3 红外光谱
        2.5.4 核磁
        2.5.5 热稳定性
    2.6 小结
第3章 热潜伏型固化促进剂的催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原料与试剂
    3.3 测试与表征
    3.4 环氧/酚醛/TLC复合样品制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固化动力学
        3.5.2 流变学
    3.6 小结
第4章 热潜伏型环氧塑封料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原料与试剂
    4.3 测试与表征
    4.4 EMC制备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螺旋流动长度与胶化时间
        4.5.2 熔体粘度
        4.5.3 热性能
        4.5.4 粘接性能
        4.5.5 力学性能
        4.5.6 阻燃性能
    4.6 小结
第5章 阻燃型环氧塑封料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原料与试剂
    5.3 测试与表征
    5.4 EMC制备
    5.5 结果与讨论
        5.5.1 阻燃性能
        5.5.2 凝胶化时间与螺旋流动长度
        5.5.3 热性能
        5.5.4 粘接性能
        5.5.5 力学性能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端羟基聚丁二烯/氰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氰酸酯树脂
        1.1.1 氰酸酯树脂的定义
        1.1.2 氰酸酯的反应
        1.1.3 氰酸酯的性能
        1.1.4 氰酸酯的改性
        1.1.5 氰酸酯树脂的应用
    1.2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
        1.2.1 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定义
        1.2.2 POSS的结构与优点
        1.2.3 POSS改性聚合物的应用
    1.3 端羟基聚丁二烯橡胶
        1.3.1 端羟基聚丁二烯橡胶简介
        1.3.2 HTPB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端羟基聚丁二烯/氰酸酯复合体系固化工艺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主要设备
        2.1.2 实验步骤
    2.2 样品表征方法
        2.2.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3 凝胶时间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2.3.2 凝胶化时间的分析
        2.3.3 固化反应行为跟踪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端羟基聚丁二烯/氰酸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主要设备
        3.1.2 实验步骤
    3.2 样品表征方法
        3.2.1 吸水率测试
        3.2.2 力学性能测试
        3.2.3 热失重测试
        3.2.4 介电性能测试
        3.2.5 断面微观形貌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分子量的HTPB与 CEs共固化体系
        3.3.2 不同含量的HTPB与 CEs共固化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inyl-POSS/HTPB/CE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主要设备
        4.1.2 Vinyl-POSS/HTPB/CEs复合材料的制备
    4.2 样品表征方法
        4.2.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4.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2.3 凝胶时间测试
        4.2.4 吸水率测试
        4.2.5 力学性能测试
        4.2.6 热失重测试
        4.2.7 介电性能测试
        4.2.8 断面微观形貌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3.2 凝胶化时间
        4.3.3 吸水率
        4.3.4 力学性能
        4.3.5 热失重
        4.3.6 介电性能
        4.3.7 断面微观形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4)油田用碳纤增强杂萘联苯聚芳醚复合材料及其工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抽油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抽油杆研究现状
        1.2.2 拉挤成型环氧树脂改性研究进展
        1.2.3 碳纤维抽油杆接头粘合剂的研究进展
    1.3 抽油杆扶正器研究现状
        1.3.1 金属扶正器
        1.3.2 纯PA扶正器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扶正器
    1.4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机理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端基功能化PPENSK粘合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分析与测试
        2.1.3 样品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聚合物的溶解性
        2.2.2 不同组分配比对粘合剂凝胶含量的影响
        2.2.3 粘合剂配比和固化程序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2.2.4 粘合剂的热稳定性
        2.2.5 A-PPENSK/E-PPENSK粘合剂稳定性试验应用评价
    2.3 本章小结
3 碳纤维增强PPESK/PPBESK高温扶正器及油田应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原料
        3.1.2 分析与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PESK/PPBESK共混树脂体系研究
        3.2.2 CF/PPESK/PPBESK复合材料机理分析
        3.2.3 影响CF/PPESK/PPBESK高温扶正器制备的关键因素
        3.2.4 CF/PPESK/PPBESK高温扶正器油田应用
    3.3 本章小结
4 拉挤成型用PPESK增韧多官能环氧树脂及其碳纤复合材料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试样的制备
        4.1.3 分析与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拉挤成型用环氧树脂基体的固化机理和微观结构理论
        4.2.2 PPESK用量对共混物固化反应的影响
        4.2.3 PPESK/多官能团环氧共混树脂的粘度研究
        4.2.4 PPESK/多官能环氧树脂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4.2.5 CF/PPESK/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研究
        4.2.6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承载模型
        4.2.7 CF/PPESK/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棒材抗扭力变化
        4.2.8 CF/PPESK/多官能团环氧树复合材料棒材的疲劳性能变化
        4.2.9 CF/PPESK/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CF/PPESK/多官能团环氧树脂抽油杆拉挤工艺及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CF/PPESK/多官能团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抽油杆制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内脱模剂对拉挤工艺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2.2 拉挤速度对碳纤维抽油杆性能的影响
        5.2.3 拉挤模具温度对碳纤维抽油杆质量影响及缺陷分析
        5.2.4 碳纤维抽油杆特性剖析
    5.3 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采油工艺设计理论基础
    5.4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5.4.1 碳纤维抽油杆杆柱组合设计原则
        5.4.2 碳纤维抽油杆下井作业流程设计
    5.5 生产试验井应用试验
        5.5.1 生产试验井井况
        5.5.2 生产试验井杆柱组合设计
        5.5.3 碳纤维抽油杆采油工艺应用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飞行器用耐高温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在航空航天中发展应用
    1.2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和发展
        1.2.1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1.2.2 国内外BMI的研究现状
    1.3 树脂基超混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和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2章 X1101 耐高温双马树脂的固化程序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性能测试方法
    2.4 X1101 双马树脂固化程序
        2.4.1 确定固化温度
        2.4.2 T700/X1101 单层预浸料和X1101 浇铸体的制备
        2.4.3 X1101 双马树脂的固化程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T700/X1101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性能测试方法
    3.4 T700/X1101 双马树脂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性能
        3.4.1 工艺流程和方案设计
        3.4.2 T700/X1101 双马树脂复合材料的成型
        3.4.3 T700/X1101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性能评价
    3.5 低温固化成型工艺对单向层合板的性能影响影响
        3.5.1 低温成型工艺的设计
        3.5.2 低温成型对T700 碳纤维/X1101 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3.6 最佳成型工艺
    3.7 最佳成型工艺下物理和力学性能
        3.7.1 T700/X1101 复合材料热化学稳定性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TC4/T700/X1101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4.1 引言
    4.2 试验原料与仪器
    4.3 性能测试方法
    4.4 成型工艺流程图
    4.5 TC4/T700/X1101/TC4 层合板成型工艺
        4.5.1 表面处理工艺
        4.5.2 胶膜贴合(熔渗)工艺
        4.5.3 铺层设计和成型工艺
    4.6 表面处理工艺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6.1 单搭接剪切强度
        4.6.2 落锤冲击及无损检测分析
        4.6.3 层间断裂韧性测试
    4.7 最佳成型工艺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6)基于白藜芦醇的生物基环氧树脂合成、固化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0 引言
    1.1 环氧树脂
        1.1.1 环氧树脂概述
        1.1.2 环氧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现状
    1.2 环氧树脂的固化机理及动力学简介
        1.2.1 环氧基的反应机理
        1.2.2 环氧树脂的交联固化反应
        1.2.3 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研究现状
        1.2.4 环氧树脂固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生物基环氧树脂的研究现状
        1.3.1 植物油衍生物环氧单体
        1.3.2 单宁素衍生物环氧单体
        1.3.3 淀粉和糖衍生物环氧单体
        1.3.4 木质素衍生物环氧单体
    1.4 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4.1 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概述
        1.4.2 碳纤维复合材料RTM成型与VARI成型工艺
        1.4.3 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
        1.4.4 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设计思想
第2章 基于白藜芦醇的生物基环氧树脂合成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白藜芦醇基环氧树脂的合成
        2.2.4 白藜芦醇基环氧树脂浇注体的制备
        2.2.5 表征与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GER红外表征
        2.3.2 TGER核磁表征
        2.3.3 TGER分子量表征
        2.3.4 TGER环氧值与羟基值的测定
        2.3.5 TGER粘度表征
        2.3.6 TGER不同固化体系的动态DSC分析
        2.3.7 TGER纳米压痕力学性能分析
        2.3.8 TGER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TGER/DDM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分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固化TGER和DGEBA聚合物的制备
        3.2.4 表征与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非等温固化反应和TGER的反应活化能
        3.3.2 等温固化反应分析和动力学模拟
        3.3.3 近红外固化程度分析
        3.3.4 TGER聚合物的热机械性能
        3.3.5 TGER聚合物的机械性能
        3.3.6 TGER聚合物的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生物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工艺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TGER和DGEBA共混树脂体系的制备
        4.2.4 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GER/DEDDM固化体系DSC分析
        4.3.2 DDM和DEDDM对CFRP基体固化体系粘度的影响
        4.3.3 CF/TGER 系列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CF/TGER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4.3.5 CF/TGER 系列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4.3.6 BGE对TGER/DDM体系粘度的影响
        4.3.7 BGE对CF/TGER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4.3.8 CF/TGER/BGE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4.3.9 BGE对CF/TGER系列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位聚合IA-EDA接枝改性CF与CF/TGER界面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碳纤维的表面改性
        5.2.4 CF/EP复合材料的制备
        5.2.5 分析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碳纤维的表面元素组成分析
        5.3.2 改性碳纤维的表面形态分析
        5.3.3 改性CF对碳纤维单丝抗拉强度影响
        5.3.4 改性CF对碳纤维表面接触角影响
        5.3.5 改性CF对CF/DGEBA界面剪切强度影响
        5.3.6 改性CF对CF/DGEBA的力学性能影响及断面形貌分析
        5.3.7 改性CF对CF/TGER界面剪切强度影响
        5.3.8 改性CF对CF/TGER的力学性能影响
        5.3.9 界面微观结构和增强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新型含萘或联苯结构环氧树脂的分子设计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子技术概述
    1.2 电子封装工艺与环氧树脂
        1.2.1 电子封装工艺
        1.2.2 聚合物封装材料
        1.2.3 环氧树脂发展历程
        1.2.4 环氧树脂的定义与分类
        1.2.5 环氧树脂的合成方法
        1.2.6 环氧树脂模塑料
        1.2.7 环氧树脂型封装材料
        1.2.8 高纯度特种环氧树脂在封装上的应用
    1.3 环氧树脂的固化与固化剂
    1.4 聚合物导热材料的研究
        1.4.1 导热材料概述
        1.4.2 复合材料导热模型
        1.4.3 填充型复合导热材料的发展
        1.4.4 对新型导热环氧树脂电子封装材料的要求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萘基或者联苯结构的新型环氧树脂的分子设计
    引言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测试方法
    2.2 含萘基或联苯结构的新型环氧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2.2.1 1,5-二对氟苯甲酰基-2,6-缩水甘油醚萘(DGENF)的制备
        2.2.2 DGENF的结构表征
        2.2.3 对甲基苯基二缩水甘油醚(p-MEP)的合成
        2.2.4 p-MEP的结构表征
        2.2.5 对三氟甲基苯基二缩水甘油醚(4-TFMEP)的合成
        2.2.6 4-TFMEP的结构表征
        2.2.7 间三氟甲基苯基二缩水甘油醚(3-TFMEP)的合成
        2.2.8 3-TFMEP的结构表征
    2.3 含氟固化剂4-TFMBI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环氧树脂体系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
    引言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测试方法
    3.2 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固化机理
        3.2.1 酸酐类固化剂的固化机理
        3.2.2 咪唑类固化剂的固化机理
    3.3 含萘环氧树脂固化物体系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
        3.3.1 样品制备
        3.3.2 环氧树脂固化产物的FT-IR和DMA研究
        3.3.3 DGENF固化产物的接触角和耐水性
        3.3.4 DGENF固化产物的介电性能
    3.4 含有联苯结构的环氧树脂的流动性能与固化性能研究
        3.4.1 p-MEP的流变学研究
        3.4.2 p-MEP/MEHHPA/2-MI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3.4.3 4-TFMEP的DSC研究
        3.4.4 3-TFMEP的流动性研究
        3.4.5 3-TFMEP的DSC研究
    3.5 3-TFMEP与4-TFMBI固化物性能的变化规律
        3.5.1 间三氟甲基苯基环氧树脂固化物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
        3.5.2 几种3-TFMEP环氧树脂体系的水接触角和疏水性
        3.5.3 几种3-TFMEP环氧树脂体系的介电性能
    3.6 几种环氧树脂固化物的DSC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MEP导热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
    引言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测试方法
    4.2 球形氧化铝/p-MEP复合材料复合工艺的选择
    4.3 氧化铝导热填料的混合与复合材料的固化反应
    4.4 氧化铝/p-MEP/MEHHPA/2-MI导热材料料的TGA研究
    4.5 氧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导热性研究
    4.6 氧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质
    4.7 氧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疏水性
    4.8 氧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SEM研究
    4.9 氮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固化反应
    4.10 氮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4.11 氮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疏水性质研究
    4.12 氮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SEM研究
    4.13 氮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耐热性研究
    4.14 氮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质
    4.15 氮化硼/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制备
    4.16 氮化硼/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4.17 氮化硼/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耐热性研究
    4.18 氮化硼/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水接触角研究
    4.19 氮化铝/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SEM研究
    4.20 氮化硼/p-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3-TFMEP导热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
    引言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测试方法
    5.2 导热填料/3-TF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导热填料/3-TFMEP/MEHHPA/2-MI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研究
    5.4 BN/3-TF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形态
    5.5 BN/3-TFMEP/MEHHPA/2-MI复合材料耐热性的研究
    5.6 BN/3-TF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质
    5.7 BN/3-TFMEP/MEHHPA/2-MI复合材料的水接触角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环氧树脂胶黏剂概述
        1.2.1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分类和组分
        1.2.2 高性能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现状
    1.3 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
        1.3.1 环氧树脂
        1.3.2 环氧树脂的分类
        1.3.3 固化剂
    1.4 环氧树脂的增韧
        1.4.1 橡胶改性环氧树脂
        1.4.2 液晶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
        1.4.3 热塑性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
        1.4.4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环氧树脂
        1.4.5 超支化聚合物增韧环氧树脂
        1.4.6 柔性链段增韧改性环氧树脂
    1.5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1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
        1.5.2 纳米纤维改性
        1.5.3 纳米粒子的改性机理
    1.6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7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8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环氧树脂/丙烯酸锌潜伏性固化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树脂混合物的制备
        2.2.4 树脂的固化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示差扫描量热测试(DSC)
        2.3.2 热重分析(TG)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2.3.5 粘度增长测试
        2.3.6 储存稳定性测试
        2.3.7 力学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FT-IR分析
        2.4.2 升温速率对固化反应的影响
        2.4.3 固化反应动力学计算
        2.4.4 ZDA固化机理
        2.4.5 SEM断面形貌分析
        2.4.6 力学性能分析
        2.4.7 热稳定性分析
        2.4.8 粘度增长及储存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硼化钛/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3.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3 TiB_2陶瓷粉体的表面改性
        3.2.4 TiB_2/E-51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X射线衍射测试(XRD)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3.3.3 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测试(EDS)
        3.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3.3.6 热重分析(TG)
        3.3.7 冲击韧性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4.4 扫描电镜分析
        3.4.5 热稳定性分析
        3.4.6 冲击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B_2-SiO_2复相陶瓷粉体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4.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3 实验过程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4.3.3 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4.3.4 热重分析(TG)
        4.3.5 力学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FTIR分析
        4.4.2 SEM分析
        4.4.3 摩擦性能研究
        4.4.4 热稳定性分析
        4.4.5 TiB_2-SiO_2用量对E-51拉伸性能的影响
        4.4.6 TiB_2-SiO_2用量对E-51弯曲性能的影响
        4.4.7 TiB_2-SiO_2用量对E-51冲击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2016~2017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论文提纲范文)

1 酚醛树脂
    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1.4 结语
2 聚氨酯
    2.1 全球投资近况
    2.2 聚氨酯应用
        1) 3D打印材料
        2) 智能可穿戴产品
        3) 体育及运动产品
        4) 汽车用聚氨酯
        5) 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6) 纺织材料
        7) 其他产品
    2.3 总结
3 环氧树脂
    3.1 新产品[37-47]
        1) 环氧树脂
        2) 固化剂
        3) 改性剂
    3.2 应用领域
        3.2.1 胶黏剂[49-59]
        3.2.2 涂料[60-73]
        3.2.3 复合材料[74-84]
    3.3 结语
4 不饱和聚酯树脂
    4.1 市场动态
    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10)氧化石墨烯/双马-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第1章 绪论
    1.1 双马来酰亚胺-三嗪(BT)树脂
        1.1.1 BT树脂特性
        1.1.2 BT树脂的组分与合成
        1.1.3 BT树脂的应用
        1.1.4 BT树脂的改性
    1.2 石墨烯
        1.2.1 石墨烯的结构
        1.2.2 石墨烯的性能
    1.3 氧化石墨烯
        1.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1.3.2 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修饰
    1.4 聚合物基石墨烯复合材料
        1.4.1 聚合物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1.4.2 聚合物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性能
    1.5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2.5 石墨烯的制备
        2.5.1 水合联氨还原GO
        2.5.2 金属还原GO
        2.5.3 电化学法还原GO
    2.6 氧化石墨烯/双马-三嗪(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2.6.1 GO的前处理
        2.6.2 BT树脂预聚体的制备
        2.6.3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7 烯丙基双酚A改性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2.7.1 烯丙基双酚A改性氧化石墨烯(DBA-GO)的制备
        2.7.2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8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2.9 测试与表征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与分散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GO的表征
        3.2.1 GO的微观形貌分析
        3.2.2 GO的 XRD分析
        3.2.3 GO的 Raman分析
    3.3 GO的分散性研究
        3.3.1 GO的表观粒径分析
        3.3.2 GO的 UV-Vis分析
        3.3.3 pKa的定义
        3.3.4 GO的 p Ka测定
    3.4 石墨烯的制备机理与表征
        3.4.1 水合联氨还原制备石墨烯
        3.4.2 金属Al还原制备石墨烯
        3.4.3 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石墨烯/BT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GO/BT体系固化动力学分析
        4.2.1 固化工艺的研究
        4.2.2 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研究
    4.3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1 GO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4.3.2 GO/BT树脂复合材料断口形貌分析
        4.3.3 GO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4.4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4.4.1 GO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4.4.2 GO含量对复合材料磨损率的影响
    4.5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4.6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7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烯丙基双酚A改性氧化石墨烯/BT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DBA-GO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5.2.1 DBA-GO的 FTIR分析
        5.2.2 DBA-GO的 TEM分析
        5.2.3 DBA-GO的 XRD分析
    5.3 DBA-GO/BT体系固化动力学分析
        5.3.1 固化工艺的研究
        5.3.2 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研究
    5.4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4.1 DBA-GO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5.4.2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断口形貌分析
        5.4.3 DBA-GO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5.5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5.5.1 DBA-GO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5.5.2 DBA-GO含量对复合材料磨损率的影响
    5.6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5.7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5.8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氧化石墨烯/羧基碳纳米管/BT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GO/MWCNTS-COOH/BT体系固化动力学分析
        6.2.1 固化工艺的研究
        6.2.2 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研究
    6.3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3.1 GO/MWCNTS-COOH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6.3.2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断口形貌分析
        6.3.3 GO/MWCNTS-COOH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6.4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6.4.1 GO/MWCNTS-COOH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6.4.2 GO/MWCNTS-COOH含量对复合材料磨损率的影响
    6.5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6.6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6.7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复合材料用耐湿、热新型环氧树脂及基体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氰酸酯树脂合成及改性研究[D]. 刘敬峰.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2]无卤阻燃环氧模塑料的制备及其热潜伏活性研究[D]. 肖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端羟基聚丁二烯/氰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宋惠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油田用碳纤增强杂萘联苯聚芳醚复合材料及其工程化研究[D]. 王立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飞行器用耐高温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D]. 张朝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基于白藜芦醇的生物基环氧树脂合成、固化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尚垒.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5)
  • [7]新型含萘或联苯结构环氧树脂的分子设计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那天一. 吉林大学, 2018(04)
  • [8]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刘晨. 福州大学, 2018(03)
  • [9]2016~2017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J]. 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8(05)
  • [10]氧化石墨烯/双马-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朋博.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复合材料用新型耐湿耐热环氧树脂及基体研制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