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前寒武纪条带状含铁建造(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坤,胡鹏,程湘,姜军胜,刘江涛,向鹏[1](2022)在《几内亚优势金属矿产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开发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内亚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非克拉通南部,主要受Libérien、Eburnéen及泛非三次大的造山运动影响,主要的地质单元包括东部太古宙—古元古代马莱地盾、西部古生代博法(Bove)盆地和西南部泛非期Rokelide造山带。在广泛调研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几内亚铝土矿、铁、金等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典型矿床分析,剖析了这3种优势金属矿产的成矿作用,认为几内亚超大规模的铝土矿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构造、成矿母岩、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几内亚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未开发BIF型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几内亚东南部宁巴山和西芒杜2条绿岩带上,BIF型铁矿经历了太古宙至今漫长的沉积-变质/变形-风化富集作用。几内亚金矿以造山型金矿为主,形成于Eburnean造山运动晚期(2102~2085 Ma),主要分布在北部锡几里盆地内,具有明显的构造和岩性控矿特征。
叶胜[2](2021)在《BIF型铁矿床全球分布规律与勘探方法》文中指出近些年,全球铁矿石价格的不断波动,对我国铁矿石的贸易影响很大,BIF型铁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因此了解BIF型铁矿床的全球分布规律很有必要。本文对国外及我国BIF型铁矿床主要矿区的地质情况及有效的勘探手段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我国铁矿勘查和铁矿石贸易有所帮助,BIF全球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范围内,受地层控制明显,后期的变质变形会造成铁矿的再富集,对于出露区的BIF型铁矿遥感和地质结合是有效的勘探方法,对于隐伏区综合物探,航磁-高精度磁法-重力-地质的联合勘探较为有效。
徐春辉[3](2020)在《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文中研究说明辽宁本溪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子河-浑江台陷内,是我国条带状铁矿(BIF)的重要产地,具有悠久的铁矿勘探和开采史,已探明资源储量在我国同类型已探明储量中占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现已探明铁矿资源储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矿山企业和科研工作者逐渐将资源找矿的目标由地表转入地下,发掘第二找矿空间矿床资源逐渐成为矿床资源开发的主要趋势。当前矿山企业和科研机构已掌握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地学数据,如何通过的科学的空间分析技术挖掘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矿产资源,为矿产资源的空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地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论文采用分区块的三维地质研究方法,在对研究区内地层、矿床、构造等地质数据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非震地球物理剖面数据(重力、地磁、大地电磁)和区域重、磁数据处理和解释,完成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调查。采用以剖面为主,地表产状和野外观测为辅,钻孔验证为约束的基于剖面的分块三维建模方法,建立了本溪地区地下三维地质模型。揭示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和BIF铁矿空间分布规律,阐述了深部地质结构与BIF铁矿展布的空间关系,找出了侵入岩体、褶皱、断裂等后期地质构造活动对铁矿空间发育分布的影响,指出了深部找矿的靶区。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和认识:(1)提出了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多级剖面约束、分区块调查与研究、统一集成、逐步完善的三维地质研究思路;分别建立了以研究方法和模型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为矿集区的三维地质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方案。(2)设计了5条穿过研究区的主干剖面并测量了剖面上的非震地球物理数据,使用反演软件对剖面上的重、磁、电数据进行反演,绘出5条非震地球物理剖面,对非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得出主干剖面上的深部地质结构。应用反演软件以区域重、磁数据为基础,主干剖面为约束,对将研究区均匀等分的12条重、磁联合反演剖面进行重、磁联合反演与综合解释,得出重、磁联合反演剖面上的深部地质结构。(3)使用基于剖面的三维建模方法,以剖面为主,DEM数据、钻孔数据、产状数据等为辅,结合地层、矿床、构造等地质资料,建立了本溪地区的地下三维地质模型,阐述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依据特征的不同划分为以古元古界为主型、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型和太古代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双层结构型三大类以及六个小类。根据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类型将本溪地区划分为龙岗地块、辽吉裂谷、辽吉裂谷和龙岗地块的过渡带三个大的深部构造单元六个小的深部构造单元。本溪地区的铁矿空间分布与深部地质结构间存在重要关系。(4)建立了本溪地区主要铁矿的三维空间模型,结合该区的深部地质结构,指出了本溪地区铁矿空间展布的规律:本溪地区的铁矿以NW向走向为主;由南向北盖层逐渐变薄遭受的剥蚀逐渐增强;北部地区含铁建造多表现为复式褶皱,南部地区铁矿含铁建造多表现为板状。本溪地区铁矿现有空间展布是后期褶皱、断裂、岩体侵入等地质构造活动综合地质作用的结果。褶皱和断裂改变铁矿的空间形态,影响铁矿的发育规模同时还能促进富铁矿的形成。岩体侵入一方面对含铁建造造成了侵蚀影响了铁矿的规模,另一方面因岩体侵入提供的热液与贫铁矿产生交代反应促成富铁矿的发育。(5)指出深部找矿远景区,根据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及铁矿空间展布规律,结合区域重、磁异常推测在研究区东部本溪田师傅盆地新元古-古生代沉积盖层下埋藏有太古宙BIF隐伏铁矿,深部找矿远景好。
赵宏军,陈秀法,何学洲,张新元,张潮,王靓靓,陈玉明,陈喜峰,卢民杰,周尚国,黄费新,姚春彦,杨言辰[4](2018)在《全球铁矿床主要成因类型特征与重要分布区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消费大国,每年进口铁矿石量已超过9亿t,进口量超过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60%,对全球铁矿主要类型特征及重要分布区带总结和潜力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全球铁矿资源的禀赋特征,将全球铁矿床分为BIF相关型、沉积型、火山成因型、岩浆型、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5种成因类型,重点总结分析了BIF相关型和火山成因型铁矿地质特征、成因和找矿标志等。根据铁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层层序、含矿建造特征及矿床类型、成矿时代等综合因素,在全球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中共圈出33个铁矿分布区,47个铁矿重要分布区带,并对各重要分布区带的资源潜力进行了探讨。
王崴平[5](2017)在《全球主要BIF铁矿集区成矿规律与国际铁矿资源并购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科技文献与商业数据检索,首次系统性地获取了全球产量前一百位铁矿项目所对应的矿床成因类型。每个项目对应单一或多个矿床,通过分析项目所含矿床成因类型,进而识别铁矿项目所属矿床类型,最终得到前一百位项目中BIF铁矿数目为76个,产量全球占比为75.87%,采用确切的数据论证了 BIF铁矿经济价值。通过汇总梳理76个BIF型铁矿所处的成矿区带,进一步确定了BIF铁矿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区域:西澳哈默斯利盆地、巴西铁四角与卡拉加斯、南非德兰士瓦盆地与印度辛本-奥里萨铁矿克拉通、中国鞍山-本溪铁成矿省、俄罗斯Kursk磁异常区与乌克兰Krivoy Rog盆地、加拿大拉布拉多铁槽与美国梅萨比山,共计10个重点研究区。BIF铁矿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集中产出于条带状铁建造地层中,同时受到期后构造的控制叠加作用,在深成作用或表生作用影响下最终富集成矿。因此,本文对各个重点研究区的BIF铁矿所处地层层位进行了全面的归纳,着重考察各套BIF地层的沉积成岩年龄与BIF铁矿富集矿化年龄,结合成矿作用期间大地构造运动对于BIF矿化产出型式的影响,并以典型矿床研究为载体,识别了各个研究区代表性铁矿石矿物与主导性成矿作用,归纳了十个典型铁矿集区BIF建造区域成矿规律,分析了 BIF建造成岩时间与成矿时间时差,汇总了全球代表性BIF建造沉积成岩-富集成矿演化模式图,最终建立了全球BIF建造成岩成矿相关的两个铁矿成矿系列类型,即"前寒武纪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类型"与"显生宙经过表生作用形成富矿的表生铁矿成矿系列类型";并将"前寒武纪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类型"进一步区分为"近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亚类型(含7个矿床成矿系列)"与"远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亚类型(含4个矿床成矿系列)"。本文从区域成矿规律过渡到铁矿石商品经济研究、铁矿项目投资开发策略研究。铁矿石商品经济研究包括:全球代表性铁矿石产品质量规格与经济指标、全球铁矿石生产巨头盈亏平衡成本测算(从FOB成本到CFR成本再到盈亏平衡运营成本)、铁矿石远期价格预测反演与数据逻辑;铁矿项目投资开发策略研究包括:一带一路时代机遇下的海外BIF铁矿资源获取战略、BIF铁矿项目投资开发风险要素与信号识别、BIF铁矿同业竞争项目生产成本与投资强度、项目可行性研究应前倾于实际工程建设、海外项目开发财税架构设计、海外项目开发案例回顾与启发、中国矿产项目开发技术的专利标准化与标准国际化工作前瞻。通过上述研究,最终建立了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到矿业项目投资开发的全流程评价方法。
曹晗[6](2015)在《纳米比亚Damara造山带新元古界Chuos组条带状铁建造的特征及成因》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将对矿产资源的保障提升为国家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旺盛,作为大宗产品的铁矿石也逐步成为我国全球战略资源部署的重要矿种。因而针对大型—超大型的铁矿矿床研究成为了矿床学研究的热点。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BIF)在世界铁矿资源中储量最大、分布最广,是世界钢铁产业的最为重要的矿石来源。鉴于BIF型铁矿有如此重要的经济价值意义,同时也是地球早期特有的化学沉积建造类型,因此被广泛研究。本文以纳米比亚北部地台(NP)区的新元古纪成冰期朝斯(Chuos)组沉积变质型条带状铁建造(NIF)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已有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针对该区域NIF的地层特征、构造历史、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形成环境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意义。通过系统收集前人关于纳米比亚Kunene地区朝斯(Chuos)组的研究成果,结合有关的己知资料,对本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和Damara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还原了 Chuos组及其IF形成时期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研究认为Chuos组地层形成时间略晚于成冰期,是紧随着Rodinia超大陆裂解带来的泛非运动中形成的非洲西南部陆内裂谷作用在刚果克拉通的西南边缘沉积而成。由于冰川沉积作用和刚果克拉通西南边缘活跃的裂谷作用,导致了该层位岩性差异大,沉积相较多,包含陆缘冰川沉积混杂岩、浅水和浅海相的砂岩、少量的IF以及玄武岩熔岩流。通过对纳米比亚北部的Chuos组的野外踏勘和钻孔岩芯采样,运用显微岩矿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对岩相学和矿物学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朝斯(Chuos)组含铁建造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粒度、蚀变特征与变质程度等,并根据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特征揭示了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IF铁矿成矿类型以及部分成矿物质的来源。认为该区IF有纯化学沉积成因和混合沉积成因两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在浅变质作用下的含磁铁矿、赤铁矿硅质岩,大部分层位稳定且宽广,厚度较薄。同时含有块状成层性较差的混积岩和分选性差、棱角状碎屑岩,碎屑成分为白云岩、燧石、砂岩和来自基底的石英岩、变质火山岩和花岗岩碎屑,基本证明了其冰川起源。通过对朝斯组钻孔岩芯中的条带磁铁石英岩取样进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建立了微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研究了岩石和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断成矿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进而分析矿床成因。认为本区IF是大洋热液和碎屑成分混合形成的,海水广泛地参与了反应。通过轻重稀土的比值、Y/Ho 比值和Ce氧化还原证据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NIF更可能形成于氧化还原层的水体内,而不是完全缺氧的盆地内。通过总结前人关于“雪球地球”假想的相关证据,结合野外地质踏勘和典型剖面研究,利用层序地层学对朝斯(Chuos)组及其所在亚群的地层特征进行研究,研究了朝斯组与上下层位的变化和接触关系,认为本区存在的多种地质现象有力地支撑了“雪球事件”的假想,主要有四方面证据:(1)广泛存在的冰水沉积物(混积岩);(2)Chuos组上覆地层Rasthof组帽碳酸盐岩:(3)发育良好的NIF条带铁建造;(4)下伏地层Ombombo亚群的广泛出现的藻类和大量的石灰岩。综合此次工作中的构造演化、地层层序、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本文对研究区NIF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本区NIF与冰川期一定条件下的裂谷作用形成海盆和热液组分有直接成因联系,在雪球期内的氧化还原环境多变的裂谷大洋、海底热液流体、大陆风化作用、海洋生物圈的变化,大气和海水的物质组分交换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最终导致了含铁条带建造的沉积层序的形成。
张连昌,翟明国,万渝生,郭敬辉,代堰锫,王长乐,刘利[7](2013)在《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BIF铁矿研究:进展与问题》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表明,BIF铁矿在华北克拉通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大规模BIF铁矿主要发育在绿岩带分布区的鞍山-本溪、冀东、霍邱-舞阳、五台、鲁西和固阳等地;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的BIF形成于古太古代,最年轻BIF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但BIF铁矿的峰期为新太古代晚期(2.52~2.56Ga);BIF铁矿类型可划分为阿尔戈马型和苏比利尔湖型两类,但华北以晚太古代绿岩带中的阿尔戈马型为主,仅吕梁的古元古代袁家村铁矿具典型苏比利尔湖型铁矿特征。根据BIF在绿岩带序列中的产出部位和岩石组合关系,可将华北BIF划分为:1)斜长角闪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磁铁石英岩组合;2)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3)黑云变粒岩(夹黑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4)黑云变粒岩-绢云绿泥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5)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组合等5种类型。华北克拉通BIF形成时代与早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2.5~2.6Ga),但与华北克拉通陆壳增生的峰期(2.7~2.9Ga)有一定偏差,其原因可能与新太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有关。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大多形成于岛弧环境,但局部地区(如固阳)BIF铁矿可能形成于深部有地幔柱叠加的岛弧环境。华北克拉通BIF富矿主要有三种类型:原始沉积、受后期构造-热液叠加改造和古风化壳等,但总体不发育富铁矿,国外发育的风化壳型富铁在我国甚为少见。本文认为在探讨BIF铁矿类型时,需要从绿岩带发育序列进行综合判别。阿尔戈马型铁矿一般产于克拉通基底(绿岩带)环境,苏比利尔湖型铁矿一般形成于稳定克拉通上的海相沉积盆地或被动大陆边缘。华北克拉通BIF铁矿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BIF铁矿无Ce负异常且Fe同位素为正值,从而暗示铁矿沉淀的环境为低氧或缺氧环境,而铕正异常可能指示BIFs为热水沉积成因,其机制可能为海水对流循环从新生镁铁质-超镁铁质洋壳中淋滤出Fe和Si等元素,在海底排泄沉淀成矿,而条带状构造的形成可能归咎于成矿流体的脉动式喷溢。但对于BIF铁矿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和机制、富铁矿成因、华北克拉通不发育苏比利尔湖型铁矿的原因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姚仲友,王天刚,汪建宁[8](2012)在《与前寒武纪含铁建造有关的铁矿床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与前寒武纪含铁建造有关的铁矿床是最具经济价值的铁矿床类型,多形成于太古代和早元古代海底的环境。含铁建造结构多呈条带状,故被认为条带状含铁建造(BIF),粒状含铁建造(GIF)较为少见。条带状含铁建造是由各种富铁矿物组成的非均一组合,矿物包括含铁的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和硫酸盐。而粒状含铁建造则主要由含铁的氧化物和硅酸盐组成,偶而富含含铁碳酸盐。根据结构及组成的不同,含铁建造可分为两类:阿尔戈马型(Algoma type)和苏必利尔型(Superior type),其中苏必利尔型含铁建造是最为重要的成矿母岩。以其为母岩形成的矿床可分为三类:未经富集的原生含铁建造矿床,假象赤铁矿-针铁矿矿床和高品位赤铁矿矿床,其中以高品位赤铁矿矿床最为重要,其形成与成岩作用、表生作用及深部流体的参与有关。我国在下一步工作中应加强对中高品位矿床成因的研究,并对国内已有类似矿床进行再认识,进而取得找矿突破。
张连昌,翟明国,万渝生,郭敬辉,代堰锫,王长乐,刘利[9](2012)在《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BIF铁矿研究:进展与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表明,BIF铁矿在华北克拉通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大规模BIF铁矿主要发育在绿岩带分布区的鞍山-本溪、冀东、霍邱-舞阳、五台、鲁西和固阳等地;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的BIF形成于古太古代,最年轻BIF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但BIF铁矿的峰期为新太古代晚期(2.52~2.56Ga);BIF铁矿类型可划分为阿尔戈马型和苏比利尔湖型两类,但华北以晚太古代绿岩带中的阿尔戈马型为主,仅吕梁的古元古代袁家村铁矿具典型苏比利尔湖型铁矿特征。根据BIF在绿岩带序列中的产出部位和岩石组合关系,可将华北BIF划分为:1)斜长角闪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磁铁石英岩组合;2)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3)黑云变粒岩(夹黑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4)黑云变粒岩-绢云绿泥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5)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组合等5种类型。华北克拉通BIF形成时代与早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2.5~2.6Ga),但与华北克拉通陆壳增生的峰期(2.7~2.9Ga)有一定偏差,其原因可能与新太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有关。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大多形成于岛弧环境,但局部地区(如固阳)BIF铁矿可能形成于深部有地幔柱叠加的岛弧环境。华北克拉通BIF富矿主要有三种类型:原始沉积、受后期构造-热液叠加改造和古风化壳等,但总体不发育富铁矿,国外发育的风化壳型富铁在我国甚为少见。本文认为在探讨BIF铁矿类型时,需要从绿岩带发育序列进行综合判别。阿尔戈马型铁矿一般产于克拉通基底(绿岩带)环境,苏比利尔湖型铁矿一般形成于稳定克拉通上的海相沉积盆地或被动大陆边缘。华北克拉通BIF铁矿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BIF铁矿无Ce负异常且Fe同位素为正值,从而暗示铁矿沉淀的环境为低氧或缺氧环境,而铕正异常可能指示BIFs为热水沉积成因,其机制可能为海水对流循环从新生镁铁质-超镁铁质洋壳中淋滤出Fe和Si等元素,在海底排泄沉淀成矿,而条带状构造的形成可能归咎于成矿流体的脉动式喷溢。但对于BIF铁矿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和机制、富铁矿成因、华北克拉通不发育苏比利尔湖型铁矿的原因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沈保丰[10](2012)在《中国BIF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远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IF型铁矿床是中国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55.2%。BIF型铁矿床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块,其次在扬子陆块。在华北陆块鞍山—本溪,密怀—冀东,五台—吕梁矿集区中铁矿床尤为集中,约占全国铁总探明储量41.5%。BIF型铁矿床在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均有产出,但主要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型铁矿床可划分为阿尔戈马型和苏必利尔湖型两类,其中以新太古代阿尔戈马型最为重要。BIF型铁矿床主要是贫铁矿石,富铁矿石极少。富铁矿均产在贫铁矿体中,以(火山)沉积-热液交代改造型最为重要。BIF形成与海底热液喷流作用有关。在中国BIF型铁矿的资源潜力大,远景可观。
二、印度前寒武纪条带状含铁建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前寒武纪条带状含铁建造(论文提纲范文)
(1)几内亚优势金属矿产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优势金属矿产开发现状及典型矿床 |
2.1 优势金属矿产开发现状 |
(1)铝土矿 |
(2)铁矿 |
(3)金矿 |
2.2 典型矿床/田 |
(1)巴拉亚(Balaya)铝土矿床 |
(2)皮德丰(Pic de Fon)铁矿床 |
(3)锡吉里(Siguiri)金矿田 |
3 讨 论 |
3.1 铝土矿成矿作用 |
(1)区域构造: |
(2)成矿母岩: |
(3)气候条件: |
(4)地形地貌与水文条件: |
3.2 铁矿成矿作用 |
3.3 金矿成矿作用 |
4 结 论 |
(2)BIF型铁矿床全球分布规律与勘探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BIF型铁矿床概述 |
2 国外典型BIF型铁矿床分布及特征 |
2.1 俄罗斯Kursk铁矿区 |
2.2 澳大利亚Hamersley盆地 |
2.3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s)“铁四角”铁矿 |
2.4 加拿大拉布拉多(Labrador)矿区 |
2.5 美国superior矿区 |
2.6 乌克兰克Krivoy Rog铁矿区 |
2.7 印度辛本-奥里萨(Sinben-Orissa)矿区 |
2.8 南非德兰士瓦(Transvaal)盆地矿区 |
3 国内BIF型铁矿床的分布规律 |
4 不同地区的勘探方法 |
5 结论 |
(3)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F铁矿的研究现状 |
1.2.2 三维地质调查的研究现状 |
1.2.3 鞍-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及含铁建造空间展布研究现状 |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小结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层 |
2.2.1 太古宇 |
2.2.2 古元古界 |
2.2.3 新元古界 |
2.2.4 古生界 |
2.2.5 中生界 |
2.3 侵入岩 |
2.3.1 新太古代侵入岩 |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地质构造 |
2.5 断裂 |
2.6 矿产 |
第3章 三维地质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 三维地质研究内容 |
3.2 三维地质研究思路 |
3.2.1 地质模式指导 |
3.2.2 多级剖面约束 |
3.2.3 分区块调查研究 |
3.2.4 分区块按对象三维地质建模 |
3.2.5 统一集成 |
3.2.6 逐步完善 |
3.3 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
3.3.1 以研究方法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
3.3.2 以模型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
3.4 三维地质建模模型 |
3.5 小结 |
第4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4.1 岩石物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4.2 区域岩石物性特征 |
4.3 区域重力特征 |
4.4 区域航磁特征 |
4.5 小结 |
第5章 区域深部地质结构格架特征 |
5.1 非震地球物理数据的采集 |
5.1.1 重力数据测量 |
5.1.2 地磁数据测量 |
5.1.3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测量 |
5.2 非震地球物理数据的处理 |
5.2.1 重、磁数据处理 |
5.2.2 MT数据处理 |
5.3 非震地球物理剖面深部地质结构 |
5.3.1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Ⅰ |
5.3.2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Ⅱ |
5.3.3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Ⅲ |
5.3.4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Ⅳ |
5.3.5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Ⅴ |
5.4 重、磁联合反演 |
5.5 重、磁联合反演剖面深部地质结构 |
5.6 小结 |
第6章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
6.1 研究区三维空间模型 |
6.2 燕山期侵入岩体的深部地质形态 |
6.3 辽吉裂谷的构造边界与沉积边界 |
6.3.1 构造边界 |
6.3.2 沉积边界 |
6.4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
6.5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史 |
6.6 小结 |
第7章 本溪地区含铁建造的空间发育规律 |
7.1 本溪地区主要铁矿矿床特征 |
7.1.1 南芬矿集区 |
7.1.2 北台矿集区 |
7.2 本溪地区铁矿空间展布规律 |
7.2.1 研究区主要铁矿平面展布特征 |
7.2.2 含铁建造盖层发育情况 |
7.2.3 含铁建造空间三维形态 |
7.2.4 富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
7.3 岩体侵入对含铁建造空间发育的影响 |
7.3.1 岩体侵入对含铁建造的侵蚀作用 |
7.3.2 岩体侵入对矿体的富集作用 |
7.4 褶皱对含铁建造空间发育规律的影响 |
7.4.1 褶皱改变铁矿的形态 |
7.4.2 褶皱使铁矿富集 |
7.5 断裂对含铁矿建造空间发育的影响 |
7.5.1 断裂影响矿体出露形态 |
7.5.2 断裂影响矿体的保存程度 |
7.5.3 断裂提供铁矿富集条件 |
7.6 隆升剥蚀作用及盖层对铁矿的影响 |
7.7 深部找矿前景 |
7.8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全球铁矿床主要成因类型特征与重要分布区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全球铁矿资源禀赋特征 |
2.1 全球铁矿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 |
2.2 全球铁矿资源分布不均衡 |
2.3 全球铁矿资源规模及质量差异较大 |
2.3.1 全球铁矿床规模差异大, 以大型、超大型为主 |
2.3.2 全球铁矿石品质差异较大, 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国品质优异 |
2.4 全球铁矿类型较多且BIF相关型是最重要类型 |
3 全球铁矿床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
3.1 BIF相关型铁矿床 |
3.1.1 条带状铁矿床的全球分布 |
3.1.2 条带状含铁建造的分类 |
3.1.3 BIF相关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3.1.4 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床特征与成因 |
3.1.4. 1 地质特征 |
3.1.4. 2 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
3.2 火山成因型铁矿床 |
3.2.1 火山成因型铁矿床的分类 |
3.2.2 火山成因型铁矿床的分布 |
3.2.3 火山成因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3.2.4 火山成因型铁矿成矿模式 |
3.2.5 火山成因型铁矿找矿标志 |
4 全球铁矿重要分布区带潜力分析 |
5 结论 |
(5)全球主要BIF铁矿集区成矿规律与国际铁矿资源并购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论文所涉重点英文术语索引 |
附图 |
第一章 成矿区带背景下的BIF矿产经济价值分析 |
1.1 BIF铁矿产业经济价值 |
1.2 全球主要BIF铁矿属地国对比 |
1.3 全球主要BIF铁矿矿种对比 |
1.4 全球主要BIF铁矿集区 |
1.5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路线 |
附表 |
第二章 BIF成因类型-成岩时代与容矿地质特征 |
2.1 BIF原岩建造成因类型 |
2.2 BIF原岩建造成岩地质历史 |
2.3 BIF原岩建造容矿地质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附图 |
第三章 西澳哈默斯利盆地BIF建造成矿地质特征 |
3.1 西澳哈默斯利盆地区域地质 |
3.2 西澳哈默斯利盆地区域传统成矿分类 |
3.2.1 基于赋矿层位的分类方法 |
3.2.2 基于铁矿形态的分类方法 |
3.3 基于矿床成因类型的分类方法 |
3.4 脆性断裂控矿体制下的热液交代型典型矿床研究 |
3.4.1 Mt Tom Price典型矿床研究 |
3.4.2 Mt Whaleback/Newman典型矿床研究 |
3.4.3 Paraburdoo矿床和Hope Downs矿床对照分析 |
3.4.4 热液交代型赤铁矿成矿期间大地构造体制研究 |
3.5 古河道沉积体制下的CID型典型矿床研究 |
3.5.1 Yandi典型矿床研究 |
3.5.2 CID型矿床成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3.5.3 CID型矿床成矿孢粉年代学研究 |
3.5.4 CID型矿床富集矿化的古气候背景 |
3.6 西澳哈默斯利盆地主要BIF铁矿床JORC级矿石储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巴西铁四角与卡拉加斯矿集区BIF建造成矿地质特征 |
4.1 巴西铁四角区域地质特征 |
4.2 巴西铁四角韧性剪切体制下BIF矿化演进序列 |
4.3 巴西卡拉加斯区域地质特征 |
4.4 巴西卡拉加斯N4WS铁矿床典型矿化类型 |
4.5 巴西铁四角与卡拉加斯主要BIF铁矿床矿石储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非德兰士瓦盆地、印度辛本-奥里萨铁矿克拉通BIF建造成矿地质特征 |
5.1 南非德兰士瓦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
5.2 南非德兰士瓦盆地Thabazimbi典型矿床研究 |
5.3 印度辛本-奥里萨铁矿克拉通区域地质特征 |
5.4 印度辛本-奥里萨克拉通Western Iron Ore Basin区域地质特征 |
5.5 印度辛本奥里萨克拉通Western Iron Ore Basin次级盆地Noamundi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鞍山-本溪铁成矿省、俄罗斯Kursk磁异常区、乌克兰Krivoy Rog盆地BIF建造成矿地质特征 |
6.1 中国鞍山-本溪铁成矿省区域地质特征 |
6.2 中国鞍山-本溪铁成矿省富铁矿成因机制 |
6.3 中国鞍山-本溪铁成矿省BIF原岩到成矿时差讨论 |
6.4 中国鞍山-本溪铁成矿省主要BIF铁矿床矿产资源量 |
6.5 俄罗斯Kursk磁异常区BIF建造区域地质特征 |
6.6 俄罗斯Kursk磁异常区BIF铁矿Mikhailovsk矿化特征 |
6.7 乌克兰Krivoy Rog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加拿大拉布拉多铁槽与美国梅萨比山BIF建造成矿地质特征 |
7.1 加拿大拉布拉多铁槽BIF建造区域地质与矿化特征 |
7.2 美国梅萨比山BIF建造区域地质与矿化特征 |
7.3 同类中国对照矿床-山西吕梁袁家村铁矿概述 |
7.4 加拿大拉布拉多铁槽与美国梅萨比山地区主要BIF铁矿NI 43-101矿石储量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国内外典型BIF铁矿集区成矿规律总结——BIF铁矿成矿系列与亚系列划分 |
8.1 西澳哈默斯利盆地BIF建造区域成矿规律 |
8.2 巴西铁四角与卡拉加斯BIF建造区域成矿规律 |
8.3 南非德兰士瓦盆地BIF建造区域成矿规律 |
8.4 印度辛本-奥里萨铁矿克拉通BIF建造区域成矿规律 |
8.5 中国鞍山-本溪铁成矿省BIF建造区域成矿规律 |
8.6 俄罗斯Kursk磁异常区与乌克兰Krivoy Rog盆地BIF建造区域成矿规律 |
8.7 加拿大拉布拉多铁槽与美国梅萨比山BIF建造区域成矿规律 |
8.8 典型矿集区BIF建造成岩时间与成矿时间时差分析 |
8.9 全球代表性BIF建造沉积成岩-富集成矿演化模式图 |
8.10 国内外典型BIF建造成矿系列类型与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
8.11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全球主要BIF铁矿工业矿石类型与商品价值 |
9.1 西澳哈默斯利盆地富赤铁矿工业矿石类型 |
9.1.1 "马拉曼巴矿石"和"布洛克曼矿石" |
9.1.2 假象赤铁矿-针铁矿矿石 |
9.1.3 微板状赤铁矿矿石 |
9.1.4 第三纪异地就位胶结富集-河道沉积CID型矿石 |
9.2 巴西铁四角/卡拉加斯代表性富集赤铁矿矿化类型 |
9.2.1 铁英岩 |
9.3 高品位磁铁矿工业矿石类型 |
9.3.1 美国代表性富集矿化类型 |
9.3.2 俄罗斯-乌克兰代表性富集磁铁矿矿化类型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国际代表性BIF铁矿石生产商盈亏平衡分析 |
10.1 国际BIF铁矿石代表性生产商 |
10.2 BIF铁矿石出口中国海运航线与海运运费 |
10.3 中国主要铁矿石进口港口 |
10.4 国际海运铁矿石到岸混、配矿流程 |
10.5 BIF代表性铁矿公司盈亏平衡分析 |
10.6 国际海运铁矿石定价模式 |
10.7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中国海外权益铁矿资源获取的机遇与压力 |
11.1 "一带一路"时代旋律下的基建机遇 |
11.2 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的压力 |
11.3 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中国海外铁矿并购-开发风险预警与典型案例分析 |
12.1 中国海外铁矿项目并购历程回顾 |
12.2 区域矿产经济评价的风险要素与信号识别 |
12.2.1 项目开发技术风险分类 |
12.2.2 项目开发财务风险分类 |
12.2.3 项目开发法律风险分类 |
12.2.4 项目开发国别风险分类 |
12.3 中铝收购力拓核心资产案例分析 |
12.3.1 中铝收购力拓交易背景 |
12.3.2 二次收购力拓交易细节 |
12.3.3 中铝收购力拓经验得失 |
12.4 华菱收购FMG股权案例分析 |
12.5 本章小结 |
第十三章 BIF铁矿项目经济性评价中的铁矿石价格预测与折现净现值计算 |
13.1 资金时间价值与时间成本 |
13.2 折现现金流量与净现值 |
13.3 基于时间序列自然趋势分析的铁矿石价格曲线数学建模思路与方法 |
13.4 市场供需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建模 |
13.5 某BIF铁矿投资建设净现金流量与折现净现值计算 |
13.6 本章小结 |
附表 |
第十四章 BIF铁矿项目投资评估-开发策略分析 |
14.1 BIF铁矿项目Chichester Hub投资-开发案例分析 |
14.1.1 Chichester Hub铁矿项目评估概况 |
14.1.2 FMG对Chichester Hub项目资本投资(CAPEX)历程 |
14.1.3 FMG对Chichester Hub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历程 |
14.2 国内外在建BIF铁矿项目生产成本与投资强度分析 |
14.3 细化实际工程建设为导向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
14.3.1 如何进一步提高可行性研究的精度 |
14.3.2 可行性研究进程管理方法探讨 |
14.3.3 可行性研究关键分包商管控 |
14.4 中国海外矿业并购基本策略与投资财税框架设计 |
14.5 中国海外矿业对外投资开发的策略建议 |
14.6 本章小结 |
附图 |
第十五章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矿产项目开发技术的专利标准化与标准国际化工作前瞻分析 |
15.1 国际铁矿石巨头矿产项目开发对技术专利保护工作未予重视 |
15.2 国际知名矿业咨询第三方对技术专利工作未予重视 |
15.3 中国海外矿业技术输出重点发力技术领域 |
15.4 中国海外矿业技术输出的着眼点——专利的国际标准化 |
15.5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6)纳米比亚Damara造山带新元古界Chuos组条带状铁建造的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0.4 完成工作量 |
0.5 主要工作进展 |
第一章 纳米比亚地质背景 |
1.1 区域地质概况 |
1.1.1 区域构造单元 |
1.1.2 岩浆岩 |
1.1.3 地层 |
1.2 超大陆裂解及拼合 |
1.2.1 罗迪尼亚(Rodinia)裂解 |
1.2.2 冈瓦纳超大陆(Gondwana)的拼合 |
1.2.3 纳米比亚板块构造运动背景 |
1.3 达马拉(Damara)造山带演化 |
1.3.1 构造单元划分 |
1.3.2 Damara造山带构造演化 |
1.3.3 Damara岩系 |
第二章 Chuos组地层及含铁建造 |
2.1 Chuos组分布及特征 |
2.2 地层分层 |
2.2.1 Chuos组地层划分 |
2.3 含铁建造(IF) |
2.3.1 IF区域成矿背景 |
2.3.2 EPL4432矿权区IF矿床的特征 |
2.4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
2.4.1 矿石的自然类型及矿物组分 |
2.5 地球化学特征 |
2.5.1 分析样品采集 |
2.5.2 矿石主量元素特征 |
2.5.3 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
2.5.4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
第三章 新元古代冰期与“雪球”假说 |
3.1 新元古代冰期 |
3.1.1 含义 |
3.1.2 主要特征及成因 |
3.2 “雪球地球”假说 |
3.2.1 “雪球地球”梗概 |
3.2.2 雪球地球的起动扳机—冰室效应 |
3.2.3 雪球地球的解救机制——温室效应 |
3.3 盖帽碳酸盐岩 |
3.3.1 概念 |
3.3.2 盖帽碳酸盐岩的特征 |
3.3.3 盖帽碳酸盐岩的成因假说 |
3.4 雪球假说和新元古代的BIF铁矿 |
3.5 研究区Chuos组对雪球假说的验证 |
第四章 矿床成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与前寒武纪含铁建造有关的铁矿床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含铁建造基本特征 |
1.1 含铁建造沉积结构 |
1.2 含铁建造的基本类型 |
1.3 与含铁建造有关的铁矿床基本类型 |
2 高品位赤铁矿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
2.1 同生模式 |
2.2 表生模式 |
2.3 表生矿床和后期埋藏变质作用叠加模式 |
2.4 表生作用改造的深成模式 |
2.5 深成成因和表生成因及后期埋藏变质作用叠加模式 |
3 我国与含铁建造有关的铁矿床分布特征及前景 |
致谢 |
(10)中国BIF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分布 |
1.1华北陆块 |
1.2扬子陆块 |
2产出层位和成矿时代 |
2.1古太古代 (3600~3200 Ma) ———中国最古老的BIF型铁矿床 |
2.2中太古代 (3200~2800Ma) |
2.3新太古代 (2800~2500Ma) |
2.4古元古代 (2500~1800Ma) |
2.5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 (800~543Ma) |
3矿床类型 |
3.1阿尔戈马型铁矿床 |
3.2苏必利尔湖型铁矿床 |
4富铁矿 |
4.1 (火山) 沉积型富铁矿 |
4.2 (火山) 沉积-热液交代改造型富铁矿 |
4.3风化淋滤型富铁矿 |
5矿床成因浅析 |
5.1陆缘沉积 |
5.2海底热液喷流沉积 |
5.3中国BIF型铁矿床成因初探 |
6资源远景 |
7结论 |
四、印度前寒武纪条带状含铁建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几内亚优势金属矿产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开发现状[J]. 张海坤,胡鹏,程湘,姜军胜,刘江涛,向鹏. 地质通报, 2022(01)
- [2]BIF型铁矿床全球分布规律与勘探方法[J]. 叶胜. 矿产勘查, 2021(11)
- [3]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D]. 徐春辉. 吉林大学, 2020(03)
- [4]全球铁矿床主要成因类型特征与重要分布区带研究[J]. 赵宏军,陈秀法,何学洲,张新元,张潮,王靓靓,陈玉明,陈喜峰,卢民杰,周尚国,黄费新,姚春彦,杨言辰. 中国地质, 2018(05)
- [5]全球主要BIF铁矿集区成矿规律与国际铁矿资源并购开发策略研究[D]. 王崴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6]纳米比亚Damara造山带新元古界Chuos组条带状铁建造的特征及成因[D]. 曹晗. 南京大学, 2015(04)
- [7]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BIF铁矿研究:进展与问题[A]. 张连昌,翟明国,万渝生,郭敬辉,代堰锫,王长乐,刘利.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 2013
- [8]与前寒武纪含铁建造有关的铁矿床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J]. 姚仲友,王天刚,汪建宁.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2(04)
- [9]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BIF铁矿研究:进展与问题[J]. 张连昌,翟明国,万渝生,郭敬辉,代堰锫,王长乐,刘利. 岩石学报, 2012(11)
- [10]中国BIF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远景[J]. 沈保丰. 地质学报,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