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贺电——致阿尔巴尼亚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毛泽东同志贺电——致阿尔巴尼亚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一、毛泽东同志的贺电——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论文文献综述)

范承祚[1](2012)在《海内存知己——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回顾与思考(春夏篇)》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李先念主席任命笔者为中国第十任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我按习惯的做法,向国内上呈的首篇到任报告中,就以《中阿关系的"春夏秋冬"》为题,回顾了两国关系从建立、发展、升温到破裂的全过程,提出了对未来双边关系的展望与建议。

范承祚[2](2009)在《“北京—地拉那”:四季曲》文中提出在整个世界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中国与阿尔巴尼亚曾经有过一段如火如荼的友好时光,在今天看来,当时的中阿关系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国与国之间友谊的范畴。特殊关系、特殊现象、渊源于特殊岁月。回首往事,诸多感喟。

埃莉诺·梅赫里,贺银垠[3](2017)在《毛泽东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同盟的曲折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巴尼亚与新中国友好的革命情谊被誉为"世界革命的突击队"。1979年,恩维尔·霍查基于政治日记出版的"中国纪事"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官方档案对两国在1960-1970年代的交往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描述。后者详细记录了霍查及其领导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与苏联同盟破裂后对中国的推崇与依赖,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教导和激励。而霍查本人似乎对这段历史并不认同,他在政治日记里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批评。两种材料间系统而清晰的差异可以从对历史进行特定角度的解读来理解。

潘正祥[4](1998)在《从结盟到对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同前苏联的关系,是20世纪50、60年代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全球战略的最重要的外交关系,而中苏两国共产党的关系又是其中的核心。两党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悲欢离合,是研究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 本文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把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分为结成同盟、全面发展、分歧渐多、急剧恶化、公开沦战、彻底破裂和激烈对抗7个阶段,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三个方面人手,对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比较系统地考察和梳理,着重研究了中苏结盟的历史理由和中苏从结盟到对抗、由盟友变敌人的基本原因,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 作者认为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方针上出现的分歧与矛盾,是导致中苏关系由好变坏的三大主要原因。而在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并非绝对没有缓和或采取另一种处理方式的可能性。由于主观决策的失当,错过了机遇,终于使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彻底破裂、激烈对抗。其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上述分歧与矛盾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中苏双方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没有自始至终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党与党的关系上没有言行一致地贯彻平等原则,在意识形态的争论中没有自觉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矛盾激化时,没有积极地寻找共同点、求同存异。这些教训确实是相当深刻的,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地借鉴和汲取。

李丹慧[5](2011)在《关于1960年代中国与东欧五国关系的若干问题——来自中国档案文献的新证据》文中研究表明19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分裂时期,中国与苏联东欧集团中的保、捷、东德、匈、波五国的关系,受到中苏关系演变的约束,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变化而起伏波动。19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一度实现缓和后,中国与东欧五国的关系也随之呈现冷热交替,以争取缓和为主的特点。1962年末63年初,中苏围绕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开始酝酿新的斗争。中共将对苏方针调整为以斗争、进攻为基调,准备与苏共进行论战;苏共则部署东欧五国在东欧四国党代会上对中共展开批判。中共与苏东集团意识形态公开论战开始。随着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启动,中苏边界冲突逐步升级为局部战争,中苏关系进入敌对状态,中国与东欧五国关系也严重恶化。1960年代中国对东欧五国方针的变化,总体上与中国的对苏方针同步发展,但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根据时期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中国以分化苏东集团为主要目的而采取的"区别对待"方针突出反映在中波关系上。就总体言之,1960年代中共对东欧五国的方针既不断变化,又相互矛盾,其结果非但没有达到分化苏东集团的目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苏东集团的凝聚力。

王洪起[6](2007)在《我亲历中阿关系的特殊岁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外交史上,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一度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关系。造成这种"特殊"的自然有当时国际及国内政治形势等多方面原因,但由于这段特殊关系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以至每个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对此记忆犹深。新华社驻地拉那(阿尔巴尼亚首都)前首席记者王洪起先生,曾先后在阿工作达20余年,亲身见证并亲历了中阿关系演变的前前后后,采访并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应本刊之约,写成专文,现在本刊分期连载,以飨读者。

王洪起[7](2008)在《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文中研究表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与阿尔巴尼亚是1949年11月23日正式建交的。建交后的头10年里,两国关系发展正常。应阿尔巴尼亚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从1954年开始向其提供一定数量的援助。

白林[8](2019)在《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利用蒙古国对外关系中央档案馆、蒙古国中央档案馆、蒙古人民革命党档案馆以及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地方省档案馆解密的档案资料,以1949年至1964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工人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为研究主线,重点探讨中国援建工人历年在蒙古工作和生活状况及其演变过程,力图借此反映出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兄弟国家,中蒙在建交后双方外交及经济关系的发展脉络。文章主体共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叙述中国派遣援建工人赴蒙的历史过程。1949年中蒙建交后,只因首任中国驻蒙古大使吉雅泰误解周恩来的语意,与蒙方交涉在蒙华侨问题时主动提出派遣中国工人赴蒙的问题。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和朝鲜战争爆发以及中国派兵参战等原因,中蒙双方派遣工人的交涉暂停。直到1955年,中蒙两国签订协定,中国派遣大批工人赴蒙参加生产建设。受中蒙关系变化的影响,1963年中国停止派遣援建工人,1964年中国在蒙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第二章主要考察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情况。蒙古领导人既需要大批中国工人赴蒙援建,又对他们持有“猜忌”、“警惕”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均表现在蒙方分配中国工人工作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例如,给中国工人过于分散分配工作;与苏联工人和蒙古工人比较起来看,中国工人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中国工人在中国政府的宣传和教育下,援建工作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第三章分析中蒙双方如何处理两国工人之间的矛盾及其处理方针的演变过程。针对中国工人违法乱纪的行为与两国工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中国政府主动要求之下,经中蒙双方协商决定,按照蒙古法律处理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原因,蒙古司法机关和警察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经常出现偏袒或袒护本国人的现象。因此,在中方要求下,中蒙双方进行商讨并调整为共同协商解决司法问题。中蒙关系恶化后,蒙方不顾中方的反对,单方面强行处理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第四章探讨中蒙两国关系的变化及其中国援建工人回国的过程。1955年中国援建工人抵达蒙古后,因各种原因及其3年工作期满等原因,部分中国工人提前陆续回国。中苏关系恶化后,由于蒙古采取“等距离”外交政策,在1959年至1961年初期间,期满和提前回国的工人很少。受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蒙关系恶化后,中国工人期满和提前回国人数剧增。特别是1962年访华期间,泽登巴尔与周恩来发生意识形态争论,加剧了中蒙两党和两国关系。蒙古政府全面调整对华政策,1964年单方面宣布运送中国工人全部回国。第五章讨论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五年计划中的影响。1955年开始,蒙方引进大批中国工人,使其参加国民经济建设当中。与此同时,针对蒙古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中蒙双方签订经济援助协定,中国向蒙古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蒙古领导人不顾苏联反对,不仅学习中国“大跃进”运动,而且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也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中国工人积极参加其中创造出了很多成果。直到1964年,中国工人全部回国而中国提供的援建项目被迫暂停。中国对蒙古派遣劳动力和提供经济援助的行为,与对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有较大的区别。中国对蒙古援助行为不仅输出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它还具有排除或消减苏联在蒙古的影响力的这一政治任务。中国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扩大在蒙古的政治影响,以此将来与苏联角逐蒙古问题。但是,中国派遣劳动力援蒙的行为,不仅影响中蒙双方领导人做出有关两国关系的决策,而且在1960年代初期促进了中蒙两国关系恶化的进程。

成晓河[9](2008)在《意识形态在中国联盟外交中的作用:中国—阿尔巴尼亚联盟剖析》文中认为联盟外交曾在新中国外交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但学界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还不系统和深入。本文以中国与阿尔巴尼亚这个特殊的同盟作为分析案例,试图回答意识形态在决定联盟兴衰中所起的作用。在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时代,"意识形态"在中阿结盟的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但真正维系同盟的因素却是现实的国家安全利益,包括安全保障、经济互助。当中、阿两国在国家安全利益上发生深刻分歧后,"意识形态"这个曾把两个相距千里、大小迥异、缺乏历史渊源的国家凝聚在一起的关键性因素,却演变成为矛盾的焦点,并最终使貌合神离的同盟分崩离析。

凡行[10](2018)在《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动机、影响与评价》文中提出对外援助对于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无需质疑,但这只是总体评价,具体到单个国家,中国的援助对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增进中国的国家利益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如何改进援助以更大程度地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利益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从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出发,分析援助在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意义并提出改善援助效果的建议。20世纪60年代中国慷慨的援阿举措首先是基于意识形态考虑,共同的意识形态加上有求必应的援助,才影响了阿国对中国和中国援助的积极评价,并推动两国建立特殊关系。70年代,意识形态也是中阿关系恶化的决定性因素。阿国对中国的不满首先和主要是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转向的不满,由此造成中阿关系出现裂痕。政治关系的裂痕和中国限于国力而缩减援助,再加上此前过于慷慨的援助对阿国心理的影响,共同造成中阿关系的破裂。而中国减少对阿援助,也不仅仅因为国力限制,至少同等重要的因素还是意识形态导致的政治关系恶化。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是比援助更大的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80年代之后,在新的对外方针指导下中阿关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阿尔巴尼亚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时候中国提供了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援助;在阿尔巴尼亚发生国内政治剧变,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时候,面对阿国释放出的政治善意,中国积极回应,以“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阿尔巴尼亚友好合作并提供援助。进入21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基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在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更加注重智力和技术支持,帮助阿尔巴尼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援建大型项目的同时兼顾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中小型项目,此时中国的政策倾向与阿国提高自身竞争力以进入欧盟的目标相契合,于是两国关系进入稳步发展期。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决定中阿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中国的援助,而是中阿两国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援助只是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中阿特殊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随后关系破裂的原因在于中国意识形态转变后中阿两国对国家利益排序的差异,后来中阿又恢复正常国家关系并稳步发展也是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考量。中国的援助在这个过程的转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不能过高评价援助对中阿关系的意义。它仅是中国开展外交的工具之一,阿尔巴尼亚确实有过对中国援助的回报行为,但那不是援助单独作用的结果。当两国关系向好时,援助有助于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当两国关系下行时,且不说中国未必会提供援助,即便是有,也很难扭转颓势。想要通过援助改变两国关系发展走势是不现实的,对中阿关系的变化和改善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国家利益是比援助更重要的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

二、毛泽东同志的贺电——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同志的贺电——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3)毛泽东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同盟的曲折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莫斯科到毛泽东
二革命中的兄弟?

(4)从结盟到对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结成同盟
    一、势在必行的中苏结盟
        1、国家安全的需要
        2、发展经济的需要
        3、意识形态的吸引
    二、结盟前的必要准备
        1、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
        3、中苏建交
    三、中苏谈判与缔结盟约
        1、毛泽东晤谈斯大林
        2、周恩来参加后的中苏谈判
        3、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二章 全面发展
    一、政治上日益平等
        1、苏联支持中国恢复联大席位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
        2、斯大林逝世对中苏关系的微妙影响
        3、赫鲁晓夫首次访华话平等
        4、归还旅顺港
    二、经济上互助合作
        1、归还中国长春铁路
        2、创办中苏股份公司
        3、苏联对华的经济援助
        4、中国对苏联的经济支持
    三、外交上互相支持
        1、中苏在朝鲜战争中的合作
        2、中苏共同反对单独对日媾和
        3、日内瓦会议上中苏紧密配合
        4、中国在外交上对苏联的支持
第三章 分歧渐多
    一、意识形态产生分歧
        1、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始于苏共二十大
        2、波匈事件的震荡
        3、莫斯科会议和《莫斯科宣言》的影响
    二、两国关系出现阴影
        1、毛泽东拒绝军事“合作社”
        2、赫鲁晓夫对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指手划脚
        3、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
    三、对外战略开始分道扬镳
        1、炮击金门引发赫鲁晓夫担心
        2、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中的错误态度
        3、中国对赫鲁晓夫推销戴维营精神的抵制
第四章 急剧恶化
    一、意识形态争论升级
        1、布加勒斯特会议前后的内部争论
        2、第二次莫斯科会议的暂时妥协
        3、苏共二十二大使争论激化
    二、两国关系摩擦加剧
        1、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协议和合同
        2、两国关系的短暂改善
        3、伊犁事件与边界纠纷、领土争端的出现
    三、对外战略岐见日增
        1、中国反对苏联与南斯拉夫靠拢
        2、中国就古巴导弹危机对苏联的支持和批评
        3、苏联在中印边界战争中对印度的偏袒
第五章 公开论战
    一、罕见的公开论战
        1、公开论战的爆发
        2、万炮轰鸣的论战高潮
        3、中国提出批判和清算赫鲁晓夫修正主义
    二、公开论战中两党的主要观点
        1、关于斯大林问题
        2、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
        3、关于和平共处问题
        4、关于和平过渡问题
    三、公开论战期间的中苏关系
        1、1963年7月的两党会谈
        2、中国反对苏美英三国部分核禁试条约
        3、中国仍对改善中苏关系寄予希望
第六章 彻底破裂
    一、中苏关系短暂改善后再度迅速恶化
        1、赫鲁晓夫下台为缓和关系提供了契机
        2、1964年11月的中苏会谈
        3、中苏关系向更激烈的对抗发展
    二、中苏两党关系的完全断绝
        1、莫斯科三月分裂会议
        2、中共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
        3、中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日益孤立
    三、两国对外战略走向对抗
        1、中国逐步形成既反美又反苏的对外战略方针
        2、中国反对苏联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
        3、中国拒绝在越南问题上同苏联“联合行动”
第七章 激烈对抗
    一、两国关系降到最低点
        1、苏联指名道姓地攻击毛泽东
        2、红场事件
        3、在苏联驻华大使馆门前的游行示威
    二、对外战略上互相对抗
        1、中国反对苏联入侵捷克
        2、苏联企图战略包围中国
        3、中国开始构思对苏反包围新战略
    三、边界冲突与军事对峙
        1、1964年后的边界谈判和冲突
        2、珍宝岛事件
        3、中苏两国总理北京机场谈判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关于1960年代中国与东欧五国关系的若干问题——来自中国档案文献的新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苏关系短暂缓和带来中国与东欧关系一度回暖
东欧四国兄弟党会议与大论战的肇始
中国对东欧五国方针的变化
    (一) 关系回暖时期中国对东欧五国的基本方针及其变化情况
    (二) 中苏关系走向恶化时中国对东欧五国方针的调整
    (三) 中国对东欧五国政策中的“区别对待”方针

(7)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论文提纲范文)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中国对阿援助基本情况
耿飚大使如是说
中阿关系出现裂痕
邓小平叫停援阿

(8)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史料来源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援建工人的交涉派遣经过
    第一节 中蒙两国关系的历史背景
        一、20世纪20年代中蒙两党关系
        二、中共对蒙古独立态度之转变
        三、中蒙两国建交与互派大使
    第二节 中国援建工人问题的缘起
        一、派遣援建工人的初步交涉
        二、援建工人交涉中断的原因
        三、重启派遣援建工人的交涉
    第三节 中国援建工人的派遣过程
        一、派遣和引进工人的前期工作
        二、第一批援建工人赴蒙古
        三、援建工人陆续来到蒙古
        四、派遣援建工人逐渐减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援建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第一节 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管理和分配
        一、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管理
        二、中国援建工人的工作分配
    第二节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工作状况
        一、援建工人工作基本步入正轨
        二、援建工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三、援建工人生产工作量的减少
    第三节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生活状况
        一、援建工人抵达蒙古后的生活
        二、蒙古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福利政策
        三、中蒙关系恶化与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司法问题及其处理
    第一节 早期援建工人的“违法乱纪”及处理
        一、早期援建工人违法乱纪行为及其原因
        二、援建工人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方针
        三、中蒙两国工人之间的友谊及其冲突
    第二节 中蒙关系恶化与司法纠纷的加剧
        一、蒙古民众对援建工人的态度
        二、中、蒙两国工人之间矛盾的加剧
        三、援建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双方谈判
    第三节 “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的发酵及其解决
        一、双方在援建工人问题上的矛盾激化
        二、“窦海玉、于深水事件”发生的经过
        三、双方对“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的交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的回国过程
    第一节 蒙古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一、中苏分裂与蒙古“等距离”外交政策
        二、蒙古公开攻击中共与泽登巴尔访华
        三、蒙古外交政策变化及其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第二节 援建工人回国的决策及过程
        一、援建工人提前回国及其原因
        二、双方动员援建工人期满后继续留蒙
        三、援建工人期满回国的谈判及工人回国
    第三节 援建工人全部回国及其双方的争论
        一、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交涉
        二、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过程
        三、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余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经济援助与中国援建工人的成效
    第一节 蒙古第二个五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二五计划与经济援助的初步交涉
        二、双方经济援助谈判及协定的签订
        三、二五计划中援建工人的建设成就
    第二节 蒙古三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三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的经济援助
        二、蒙古政府对中国“大跃进”的态度
        三、全面开展“大跃进”与援建工人
    第三节 蒙古第三个五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三五计划的拟定与周恩来访问蒙古
        二、对“大跃进”态度转变与苏联的经援
        三、援建工人建设状况及其援建项目中断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意识形态在中国联盟外交中的作用:中国—阿尔巴尼亚联盟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不愉快的接触
从朋友到盟友:中阿联盟的形成
蜜月:60年代的中阿联盟
从分歧到分裂:中阿联盟解体
结 论

(10)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动机、影响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研究与综述
    三、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对阿援助的增长期(1954-1971年)
    第一节 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动机
        (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革命外交理念
        (二)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的外交孤立
        (三)阿苏关系恶化与阿对华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二节 中国对阿有求必应式的援助
    第三节 援助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同盟的巩固
        (二)阿国助推中国重返联合国
        (三)阿国对中国的依赖心理
第二章 中国对阿援助的停滞期(1972-1984年)
    第一节 中国对阿援助的减少与终止
    第二节 援助停滞的原因
        (一)中国外交与内政的调整
        (二)中阿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三)中国援外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影响:两国关系彻底破裂
第三章 中国对阿援助的恢复与发展期(1985年以来)
    第一节 援助背景与动机
        (一)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新理念
        (二)援外政策的进一步改革
        (三)大国责任观
    第二节 援助的过程与特点
        (一)援助过程
        (二)援助特点
    第三节 影响:助推两国关系正常化
        (一)推动两国政治关系的恢复与发展
        (二)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第四章 影响援助效果的因素
    第一节 援助理念:意识形态导向还是国家利益导向?
        (一)意识形态动机导向不稳定的中阿关系
        (二)国家利益动机导向长远的中阿关系
    第二节 援助时机:危机救助还是有求必应?
        (一)有求必应助长依赖心理
        (二)危机救助培育感恩心理
    第三节 援助方式:不计国力还是量力而行?
        (一)不计国力的援助伤害两国政治关系
        (二)互利合作的援助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结论:援助对中阿关系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历任大使
致谢

四、毛泽东同志的贺电——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内存知己——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回顾与思考(春夏篇)[J]. 范承祚.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2(01)
  • [2]“北京—地拉那”:四季曲[J]. 范承祚. 报告文学, 2009(02)
  • [3]毛泽东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同盟的曲折及发展[J]. 埃莉诺·梅赫里,贺银垠. 毛泽东研究, 2017(03)
  • [4]从结盟到对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关系[D]. 潘正祥. 中共中央党校, 1998(12)
  • [5]关于1960年代中国与东欧五国关系的若干问题——来自中国档案文献的新证据[J]. 李丹慧. 俄罗斯研究, 2011(04)
  • [6]我亲历中阿关系的特殊岁月[J]. 王洪起. 中华儿女, 2007(08)
  • [7]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J]. 王洪起. 炎黄春秋, 2008(10)
  • [8]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D]. 白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9]意识形态在中国联盟外交中的作用:中国—阿尔巴尼亚联盟剖析[J]. 成晓河.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8(05)
  • [10]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动机、影响与评价[D]. 凡行.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毛泽东同志贺电——致阿尔巴尼亚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