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阳虚动物模型细胞免疫变化的比较

四阳虚动物模型细胞免疫变化的比较

一、四种阳虚动物模型细胞免疫变化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闫韶花[1](2021)在《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文中指出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已有相关临床研究,但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无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首先运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已有的临床研究,评价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其次,以结肠癌根治术后拟行辅助化疗的患者为研究人群,分析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最后,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导师经验方—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并在动物实验中进行验证和探索。第一部分:口服中药改善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目的:评价口服中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研究方法:在8个电子数据库检索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20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 5.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合成。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37篇文献,全部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涉及受试者2705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中药可降低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67,95%CI[0.61,0.75],P<0.00001)、血红蛋白降低的发生风险(RR=0.75,95%CI[0.63,0.89],P<0.0009)、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RR=0.71,95%CI[0.60,0.82],P<0.0001)、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60,95%CI[0.46,0.79],P=0.0003)、≥3 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6,95%CI[0.21,0.64],P=0.04)、≥ 3级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6,95%CI[0.13,0.95],P=0.04)、≥ 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8,95%CI[0.16,0.89],P=0.03);在降低红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 3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 3级红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方面,没有疗效;在提高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方面,没有疗效。结论:口服中药可降低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也可降低≥3级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临床实践中,可推荐口服中药用于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以补肾健脾方药为主。第二部分: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研究目的:探索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研究方法: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收治的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拟行辅助化疗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证组和非脾肾阳虚证组,分别收集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共纳入受试者32人,其中脾肾阳虚证组11人,非脾肾阳虚证组21人,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脾肾阳虚证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无显着差异;脾肾阳虚证组和非脾肾阳虚证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但两组的厚壁菌比拟杆菌的比例存在差异;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数目较多,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萨特菌科细菌较多;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黄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丰度升高。结论:(1)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与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没有显着差异。(2)脾肾阳虚证组与非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比拟杆菌的比例可能存在差异。(3)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肠杆菌科细菌数目较多,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萨特菌科细菌数目较多;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黄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丰度升高。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机制初探研究目的:探索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和中药百科全书数据平台检索芪菟二至方组成药物的主要成分。(2)将检索到的药物成分,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3)借助药物靶点数据库、人类基因数据库、药物银行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等检索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疾病相关靶点。(4)利用韦恩分析获得芪菟二至方与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共同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进行有效成分-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5)借助Metascape对候选基因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并将富集结果可视化。研究结果:筛选出黄芪潜在活性成分15个、当归潜在活性成分6个、墨旱莲潜在活性成分10个、女贞子潜在活性成分10个、菟丝子潜在活性成分11个、补骨脂潜在活性成分49个;最终获得芪菟二至方潜在作用靶点575个。检索到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疾病相关靶点3205个。通过韦恩图,最终获得交集靶点347个。PPI网络结果提示芪菟二至方-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潜在靶点主要涉及PIK3CA、PIK3R1、MAPK1、SRC、MAPK3、AKT1、STAT3 等,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这些靶点主要涉及细胞衰老、PI3K-Akt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PI3K-Akt途径、细胞衰老、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芪菟二至方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第四部分:5-Fu/5-Fu+L-OHP诱导骨髓抑制小鼠的模型研究研究目的:确定5-Fu诱导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的最佳给药剂量,探索 5 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联合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诱导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的方法。研究方法:10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n=20),具体给药方案:单药高剂量组5-Fu 180 mg/kg,单药低剂量组5-Fu 150 mg/kg,双药高剂量组 5-Fu 150 mg/kg+L-OHP 7.2 mg/kg,双药低剂量组 5-Fu 112.5 mg/kg+L-OHP 5.4 mg/kg,正常对照组0.9%NaCl溶液,给药方式均为一次给药、腹腔注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变化,体重、外周血象的变化。d6每组处死8只小鼠、d13处死剩余小鼠,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研究结果:(1)死亡情况:d7-d13,双药高剂量组死亡4只,单药高剂量组死亡6只。(2)体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均先下降、后上升,以双药高剂量组和双药低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3)外周血: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下降(P<0.01);d13,单药高剂量组小鼠白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高、低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血红蛋白呈持续下降趋势。(4)骨髓有核细胞计数:d6,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13,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d6(P<0.01),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双药低剂量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高剂量组(P<0.01)。结论:(1)四种化疗方案均可诱导小鼠骨髓抑制;(2)单药高剂量组、双药高剂量组给药剂量过大。(3)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低剂量组在骨髓抑制的程度、体重和生存率方面无差异。第五部分: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研究目的:评价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骨髓抑制的疗效,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2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提前7天给予相应的中药灌胃;d0,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予 5-Fu 150mg/kg,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诱导骨髓抑制。中药高、中、低剂量组d0-d13继续给予中药灌胃,阳性对照组于造模次日(d1)开始,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腹腔注射,每日1次。d-6、d0及造模后隔日分别对小鼠称重、取尾尖血测血常规;d6、d13各处死半数小鼠、取材。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周期,血浆TNF-α、IL-6、ROS、INF-γ、SCF含量。d6,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各取3只小鼠的骨髓组织,Western blot、qPCR法分别检测骨髓组织中p38、E2F、c-myc等的表达。研究结果:(1)血常规:①白细胞: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白细胞降低(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剂量组白细胞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d13,模型组小鼠白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红细胞、血红蛋白:d6、d13模型组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红细胞、血红蛋白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小板:d6,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3,模型组小鼠血小板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血小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骨髓有核细胞:d6,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低剂量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均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d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下降(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1)。(3)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升高(P<0.01)。d13,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胸腺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中G0/G1期细胞显着升高(P<0.0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PI降低(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骨髓中G0/G1期细胞比例均降低(P<0.01或P<0.05),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或P<0.01),PI升高(P<0.05或P<0.01)。(5)细胞因子:d6,模型组小鼠血浆TNF-α、IL-6、ROS、SCF含量升高(P<0.01),INF-γ含量降低(P<0.05)。芪菟二至方可能逆转这种变化。(6)Western blot:d6,模型组小鼠骨髓组织p38、E2F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治疗组小鼠骨髓组织p38、E2F2表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qPCR:d6,模型组骨髓E2F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治疗组较模型组小鼠骨髓E2F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骨髓c-myc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菟二至方治疗组小鼠骨髓c-myc相对表达下降(P<0.01)。结论:(1)芪菟二至方能缓解5-Fu诱导的骨髓有核细胞减少;高、中剂量可有效防治造模小鼠的白细胞减少;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存在剂量效应。(2)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可改善骨髓抑制实验小鼠的免疫功能。(3)芪菟二至方可调节骨髓抑制小鼠骨髓中G0/G1期、S期、G2/M期细胞比例,提高骨髓细胞增殖指数。(4)芪菟二至方可能通过调节骨髓抑制小鼠血浆中的TNF-α、IL-6、SCF、ROS、INF-γ发挥作用。(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可下调5-Fu造模小鼠骨髓组织c-myc mRNA的表达,对骨髓组织p38、E2F2有下调的趋势。

杨大伟[2](2021)在《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选用SD大鼠,采用涂抹心得安乳剂、紫外线照射和灌服干姜甘草煎液的混合方式进行造模,探讨在病证结合的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施加复合因素后的银屑病大鼠模型是否更具有稳定性,并尝试初步评价,总结优点与不足。在模型成功建立的基础上,用低、中、高剂量的土槐丹四物汤加味进行治疗,观察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皮损的改善情况,并与中成药复方青黛胶囊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银屑病组、银屑病血热组,每组10只。先麻醉,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每100g注射0.4ml,后脱毛,剃出2cm×2 cm的无毛区。空白组均匀涂抹凡士林,厚度约为1.0 mm,3次/d,共21 d;银屑病组均匀涂抹5%心得安乳剂,量为0.3 g/cm2,厚度约为1.0 mm,3次/d,共21 d;银屑病血热组在银屑病组的基础上,放置紫外灯光疗仪灯具下方,垂直距离30 cm,1次/d,1h/次,同时灌服干姜甘草煎液,剂量为1 ml/100g,1次/d,各21天。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模型的情况。(2)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青黛胶囊组、血热低剂量组、血热中剂量组、血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按照实验一的方法进行造模。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给予土槐丹四物汤加味,低、中、高浓度分别为1.1g/ml、2.2g/ml、4.4g/ml,给药量1ml/100g/只/天,持续10天;复方青黛胶囊组给药浓度为0.2g/ml,给药量为1ml/100g/只/天,持续10天。(3)从一般情况观察、PASI评分、体重、肛温、脾脏指数、HE染色、进食量、饮水量、排便量、排尿量、酶联免疫法等指标评价模型构建情况和药物的干预效果。结果(1)施加复合因素,成功构建了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银屑病血热证组与银屑病组、空白组组相比,脾脏指数最低,IL-17表达水平最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银屑病血热证组与银屑病组、空白组组相比,体重最低,肛温最高,进食量最少,饮水量最多,排尿量最少,排便量最少,T3、T4和TNF-α的表达水平最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空白组的大鼠皮肤结构完整,银屑病血热证组与银屑病组的大鼠表皮明显增厚,可见不同程度的角化,颗粒层变薄,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水肿,伴有炎症细胞浸润。(2)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复方青黛胶囊组相比,高剂量的土槐丹四物汤加味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具体指标表现有PASI评分最低,体重最高,肛温最低,进食量最多,饮水量最少,排尿量最多,排便量最多,T3和T4、TNF-α和IL-17的表达水平最低,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观察,空白组大鼠皮肤结构完整,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表皮明显增厚,可见不同程度的角化,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水肿,伴有炎细胞浸润,高剂量组和复方青黛胶囊组表皮角化减轻,表皮变薄,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减轻。结论(1)采用“涂抹心得安乳剂+紫外线照射+灌胃干姜甘草煎煮液”的方法构建的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皮损典型,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优于单因素诱导的银屑病动物模型。(2)土槐丹四物汤加味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中T3、T4、TNF-α、IL-17的表达水平以改善血热证型银屑病的症状,高剂量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陈柯[3](2021)在《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以及对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FN-y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HSP70在电针治疗IBS-D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模型,观察和测量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的一般情况、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评估模型。模型建立完成后,电针组给予足三里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in,共7d,空白组和模型组仅做相同固定处理,不予电针治疗。电针治疗期间,观测大鼠体质量、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以评估电针对IBS-D大鼠主要症状的改善作用。治疗结束后麻醉大鼠,取大鼠部分结肠组织后处死,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FN-γ、IL-10的水平,q-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皮毛干净,活泼好动但极少打斗,模型组与电针组在造模完成后,大鼠明显精神较为倦怠,少动畏惧,但又极易激怒好斗,肛周及尾部污秽。(2)体质量变化: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体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结束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明显增多(P<0.01)。(3)内脏敏感性:造模前,各组大鼠AWR评分中的3分阈值无明显差异。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和电针组AWR 3分阈值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电针治疗结束后,电针组AWR 3分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差异。(4)腹泻指数: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均较空白组显着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5)结肠组织IFN-γ、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而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6)HSP70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HSP70mPNA的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7)HSP70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电针组结肠组织中HSP70蛋白表达均有升高(P<0.05),但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电针能改善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感和腹泻症状。(2)电针可改善IBS-D大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3)电针可能通过HSP70表达,调节IBS-D大鼠结肠组织IFN-γ和IL-10水平。

文莉莉[4](2021)在《非洲猪瘟病毒Pig/HLJ/2018株人工感染SPF猪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文中提出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2018年8月我国首次报道ASF疫情以来,该病在全国各地陆续暴发,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的防控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揭示ASF的发病机理有助于ASF疫苗的开发。本研究首次对我国Pig/HLJ/2018毒株感染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长白猪和现地长白猪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其变异株Hu Bei/628/2020感染SPF长白猪后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比较性研究,旨在揭示ASFV的发病机理,同时为ASF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Pig/HLJ/2018毒株感染SPF猪后,表现为急性型的临床症状,多脏器呈现出血性病变,尤以脾脏和胃肝淋巴结充血肿胀较为严重。同时,免疫器官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超微病理变化显示细胞坏死、凋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SFV主要感染免疫器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肝脏的枯否氏细胞和肝细胞、肺内巨噬细胞、肾小动脉周围巨噬细胞、肾间质单核细胞、肾小球单核细胞、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重要的是,本研究首次发现ASFV存在于心脏、肾上腺及胃肠道中。病程晚期猪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IL-1Ra、IL-18、IL-1β、IL-2、IL-4、IL-10的表达水平上调;IFN-γ、IL-8表达水平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在ASF病程的晚期,猪体内既存在促炎性细胞因子,又存在抗炎性细胞因子。与SPF猪相比,Pig/HLJ/2018毒株感染现地猪病程延长,病变更加严重,尤其胃肠道病变严重;在现地猪的扁桃体、胸腺、肠系膜淋巴结、胃肠道、肾上腺中发现更多的病毒蛋白阳性细胞。剖检可见胸腺萎缩,组织病理学显示,胸腺内巨噬细胞增生及实质血管增生;淋巴结中高内皮微静脉增生,该变化有利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促进机体免疫应答。Hu Bei/628/2020毒株感染SPF猪表现为急性型临床症状,其病程短、病变轻。剖检发现胆囊萎缩程度较Pig/HLJ/2018感染SPF猪更为明显。另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该病毒更多存在于腹股沟淋巴结中,心脏中未发现该病毒的存在。组织病理学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细胞内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综上所述,ASFV引起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全身性的出血性病变,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免疫器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对组织和细胞造成损伤,破坏机体正常结构,缺血或缺氧引起组织坏死,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造成多器官的衰竭,最终引起猪的死亡。本研究对ASFV感染猪后造成的病理变化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ASFV发病机制的理解。

刘寰宇[5](2021)在《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癌因性疲乏是由肿瘤本身或者肿瘤相关治疗引起的令人不安的、持续的、不可缓解的主观疲乏感或疲惫感。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高达60-90%,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还可能增加患者对肿瘤转移和肿瘤复发的恐惧心理,甚者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期。目前,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致使针对癌因性疲乏的治疗药物开发严重滞后,尚无FDA批准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优势明显。芪甲扶正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用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一个院内制剂,具有健脾益肾、固摄扶正的作用,由黄芪、鳖甲、乌梅、仙鹤草、瓦楞子、秦艽、半枝莲、莪术、鼠妇等药物组成,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既往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患者的乏力、气短症状。但芪甲扶正方治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疗效尚未明确,其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亦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目的1通过临床试验明确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2通过体内实验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究芪甲扶正方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方法1设计前后自身对照的观察性临床试验,通过Piper疲乏修订量表和卡氏评分表记录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服用芪甲扶正方治疗前和服用1个周期(28天)后的评分情况,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两次评分以明确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2 基于TCMSP、TCMID、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收集芪甲扶正方所含9位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取“肺腺癌相关性疲乏”相关的靶基因;将药物作用靶点集合映射到疾病相关靶点集合上,获取交集基因;使用String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筛选重要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调控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运用Genebank数据库分析交集基因的组织器官定位;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1.1.2分析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并使用PYMOL软件将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3通过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观察芪甲扶正方治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及免疫炎症相关的作用机制:①构建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设立对照组、荷瘤组、中药组。自植瘤第7日起对照组和荷瘤组均给予蒸馏水灌胃,中药组给予芪甲扶正方煎剂灌胃,药物浓度为3.905 g/mL,给药体积标准为每日0.1 mL/10g,各组均每日干预一次,连续干预14日;通过比较对照组和荷瘤组在植瘤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5个时间点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平板跑台实验的电击次数、悬尾实验的悬尾不动时间、骨骼肌ATP含量、血液常规指标,以明确移植瘤小鼠是否存在疲乏样行为以及疲乏样行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中药组和荷瘤组小鼠在植瘤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等4个时间点的平板跑台实验的电击次数、悬尾实验的悬尾不动时间、血液常规指标,以明确芪甲扶正方对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样行为的预防作用。②给药结束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使用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水平。③在给药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等不同时间点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瘤体的长径、短径,计算瘤体积以绘制瘤体生长曲线;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称取瘤体重量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的瘤体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比较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瘤体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水平。④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瘤体组织中Akt、P-Akt、c-Myc等Akt/c-Myc信号轴关键靶点蛋白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荷瘤组和对照组瘤体组织中c-My c表达水平。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9例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PFS-R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疲乏总评分为(7.07±1.36),治疗后总评分为(6.78±1.3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疲乏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行为维度评分为(7.05± 1.58)分,治疗后为(6.77±1.50)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情感维度评分为(6.92±1.29)分,治疗后为(6.66±1.21)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感觉维度评分为(7.18±1.47)分,治疗后为(6.83±1.49)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认知维度评分为(7.10±1.54)分,治疗后为(6.85±1.55)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KPS评分为(80.24±10.14),治疗后为(87.83±8.73)(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2芪甲扶正方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调控网络共含9味中药、108种活性成分、87个药病交集靶点;度值较高的前5个成分和交集靶点分别为槲皮素、山奈酚、黄芩苷、鞣花酸、异鼠李素和CASP3、VEGFA、EGFR、MYC、IL-6;KEGG富集分析涉及PI3K-Akt、P53、TNF、MAPK、ErbB、Ras、FoxO等通路;关键基因主要分布在肺、红细胞、T细胞、B细胞;分子对接结果表明EGFR与木犀草素、IL-6、MAKP3与β-谷甾醇、MAKP8与鞣花酸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3通过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观察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及免疫炎症相关的作用机制结果①与对照比较,荷瘤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出现毛发干枯、神疲、抓取反抗减弱、活动度降低等情况、取材前1只死亡;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第14天、17天、21天平板跑台电击次数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第7天、14天、17天、21天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骨骼肌ATP含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白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5)。②与荷瘤组比较,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中药组小鼠毛发干枯、神疲、抓取反抗、活动度等方面优于荷瘤组;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第21天平板跑台电击次数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第14、17、21天悬尾不动时间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骨骼肌ATP含量高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白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计数增加、血红蛋白含量高于荷瘤组(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外周血中的CD3+、CD4+百分比降低、CD4+与CD8+比值降低(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外周血中的CD3+、CD4+百分比高于荷瘤组、CD4+与CD8+比值高于荷瘤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增加(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降低(P<0.05)。④与荷瘤组比较,干预第7天、10天、14天中药组小鼠瘤体积小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瘤重量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HE染色肿瘤细胞分裂现象少于荷瘤组,Ki67阳性数量低于荷瘤组。⑤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瘤体P-Akt、Akt/P-Akt均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c-Myc阳性细胞数量低于荷瘤组。结论1芪甲扶正方是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提升患者生活能力的有效药物。2通过移植瘤诱导的方式可以成功构建小鼠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芪甲扶正方能减轻移植瘤诱导的肺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的疲乏程度;芪甲扶正方可以改善小鼠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的T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功能、降低CD4+T淋巴细胞各亚型释放的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抑制Akt活化介导的增殖从而发挥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

任梅荣[6](2021)在《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讨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先天肾虚影响免疫功能的理论机制;采用复合应激法,复制仔鼠先天肾虚模型,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胸腺角度研究补肾填精代表方之一的左归丸对仔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理论研究:阐明先天肾虚的病因病机及表现,探讨先天肾虚影响免疫功能的理论机制,探求先天肾虚的治疗方法。2.动物实验:3月龄SPF级SD发情期大鼠60只,雌雄SD大鼠按照2:1的比例每晚合笼制备30只孕鼠,将孕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胸腺肽组(0.003g/kg)、左归丸高剂量组(800g/L)和左归丸低剂量组(200g/L),每组6只。正常组不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胸腺肽组造模给予胸腺肽胶囊溶液灌胃;左归丸高剂量组和左归丸低剂量组造模给予左归丸悬浊液灌胃。采用复合应激法刺激孕鼠,直至仔鼠出生。提取新生仔鼠出生当天胸腺和脾脏,计算仔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运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仔鼠胸腺和脾脏内T细胞的分型,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Wnt4、β-catenin、Foxn1基因和蛋白在仔鼠胸腺组织内的表达。用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细胞实验:培养SD仔鼠胸腺上皮细胞(TECs),通过广谱细胞角蛋白(PCK)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类型的鉴定。CCK-8法测定左归丸含药血清和Wnt4抑制剂(ICG-001)对细胞增值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不同ICG-001浓度的抑制效果,两者结合判断左归丸含药血清和ICG-001的最佳实验浓度。将分离培养的TECs分为:对照组、补肾组、Wnt抑制剂对照组、Wnt抑制补肾组。处理24小时后,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Wnt4、β-catenin、Foxn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运用Elisa技术检测胸腺素β4(TMSβ4)与胸腺素α1(Tα1)的含量。结果1.先天肾虚为母代肾虚影响子代而致,先天肾虚正气衰弱,以虚为主,表现出肾相应生理功能的障碍和人体免疫紊乱。2.先天肾虚存在人体的阴阳、气血津液、五脏功能的失调,进而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2.动物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仔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胸腺肽组、左归丸高剂量组仔鼠胸腺指数和脾脏升高(P<0.05)。流式细胞检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仔鼠胸腺内SP细胞数上升(P<0.05),模型组仔鼠胸腺内CD4+/CD8+上升(P<0.05),脾脏内CD4+/CD8+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胸腺肽组、左归丸高剂量组和左归丸低剂量组胸腺内SP细胞数下降(P<0.05),胸腺内CD4+/CD8+下降(P<0.05),脾脏内CD4+/CD8+上升(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仔鼠胸腺内Wnt4、β-catenin、Foxn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胸腺肽组、左归丸高剂量组和左归丸低剂量组胸腺内Wnt4、β-catenin、Foxn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3.细胞实验:PCK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纯化的细胞为TECs。CCK-8检测显示:25μM浓度以下的抑制剂ICG-001和10%,20%的左归丸含药血清不影响细胞增值率,Western Blot检测显示:25μM浓度以上的抑制剂ICG-001可以抑制TECs内Wnt4的表达。结合两者选取25μM的ICG-001和20%的左归丸含药血清作为实验的药物浓度。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Wnt抑制剂对照组内TMSβ4和Tα1的含量减少(P<0.05),补肾组内TMSβ4和Tα1的含量增加(P<0.05);Wnt抑制对照组比较,Wnt抑制补肾组内TMSβ4和Tα1的含量增加(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Wnt抑制剂对照组内Wnt4、β-catenin、Foxn1基因和蛋白的含量减少(P<0.05),补肾组内Wnt4、β-catenin、Foxn1基因和蛋白的含量增加(P<0.05);与抑制剂对照组比较,Wnt抑制剂补肾组内Wnt4、β-catenin、Foxn1基因和蛋白的含量增加(P<0.05)结论1.先天肾虚存在机体的阴阳、气血津液、五脏功能异常,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通过母代补肾填精法预防子代先天肾虚,或是治疗先天肾虚的新方法之一。2.复合应激法能够成功复制先天肾虚模型。3.胸腺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异常影响T细胞分化发育和迁徙,这可能是先天肾虚仔鼠免疫紊乱的机制之一。4.左归丸能够通过激活胸腺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加Foxn1的表达,促进TECs分泌胸腺肽,调控T细胞分化发育和迁徙,这可能是补肾填精法改善先天肾虚免疫紊乱状态的作用机制之一。

满君[7](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余涛[8](2021)在《益气温阳护卫法对哮喘大鼠Th17细胞/Treg细胞免疫失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哮喘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为切入点,通过体内与体外实验研究,探讨益气温阳护卫法对哮喘大鼠Th17/Treg失衡的调节作用及具体调控机制,为该法防治哮喘提供可靠实验依据,丰富益气温阳护卫法的科学内涵。研究方法:第一章理论探讨搜集并梳理先秦至明清时期有关哮喘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初步总结现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与辨治经验。阐述国医大师洪广祥运用益气温阳护卫法防治哮喘的理论依据;以哮喘免疫失衡为切入点,将中医“气阳虚弱,卫气不足”理论与现代医学免疫失衡机制深入联系。第二章实验研究第一节体内实验研究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益气温阳护卫汤低剂量组(1g/m L)、益气温阳护卫汤中剂量组(2g/m L)、益气温阳护卫汤高剂量组(4g/m L)和地塞米松组(Dex),每组分别于激发1周、2周、4周末三个时间点处理大鼠8只。各时期观察及检测指标:1.雾化激发时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行为学改变。2.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计数及分类。4.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肺泡灌洗液Th17、Treg细胞比例。5.RT-PCR检测肺组织中Th17细胞分化因子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m RNA表达量,以及Treg细胞分化因子Foxp3、IL-10 m RNA表达量。6.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中Th17细胞分化因子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蛋白水平,以及Treg细胞分化因子Foxp3、IL-10蛋白水平。第二节体外实验研究通过诱导因子构建体外Th17/Treg细胞失衡模型,给予益气温阳护卫汤含药血清干预,观察益气温阳护卫汤含药血清对体外Th17/Treg细胞失衡的调节作用及具体调节机制。1.制备益气温阳护卫汤含药血清。2.CD4+T细胞原代分离、培养、鉴定。3.益气温阳护卫汤含药血清的细胞毒作用。4.构建体外Th17/Treg细胞失衡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益气温阳护卫组(YQWYHW)、地塞米松组(Dex),除对照组外,其余组中分别加入等量的TGF-β、IL-6、IL-23溶液,诱导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5.益气温阳护卫含药血清对体外Th17/Treg细胞失衡的影响及机制:给予相应的含药血清干预,处理48h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Th17和Treg细胞比例。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h17细胞分化因子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及Treg细胞分化因子Foxp3、IL-10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章理论探讨本文总结了中医对哮喘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演变过程,归纳了部分现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与辨治经验。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国医大师洪广祥“气阳虚弱,卫气不足”的哮喘发病观特点及运用益气温阳护卫法防治哮喘的理论依据,将免疫失衡机制与中医“气阳虚弱,卫气不足”理论深入联系,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实验研究第一节体内实验研究结果1.益气温阳护卫汤对哮喘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模型组、各药物治疗组大鼠在激发1周后均出现哮喘样症状及毛发粗糙失泽,食欲下降,食量减少,喜蜷卧,精神欠佳等“气阳虚弱、卫气不足”的现象,对照组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经益气温阳护卫汤、地塞米松分别干预后,大鼠的一般状态及行为学改变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益气温阳护卫汤对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的影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支气管管壁明显增厚,管腔明显狭窄变形,平滑肌增生,肺泡组织、管腔黏膜水肿,黏性分泌物明显增多,支气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同期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低、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肺组织炎症浸润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及平滑肌增厚程度减轻,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黏性分泌物减少。3.益气温阳护卫汤对哮喘大鼠BALF中炎症细胞的影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均显着升高(P<0.01);与同期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汤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均显着减少(P<0.05,P<0.01)。4.益气温阳护卫汤对哮喘大鼠Th17细胞、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ALF中Th17细胞比例均显着升高(P<0.05)、Treg细胞比例均显着下降(P<0.05);与同期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汤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BALF中Th17细胞比例均显着下降(P<0.05)、Treg细胞比例均显着上升(P<0.05)。5.益气温阳护卫汤对哮喘大鼠肺组织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因子基因的影响:(1)对Th17细胞分化因子基因的影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上升(P<0.05,P<0.01);与同期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汤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2)对Treg细胞分化因子基因的影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模型组Foxp3、IL-10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与同期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汤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Foxp3、IL-10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上升(P<0.05,P<0.01)。6.益气温阳护卫汤对哮喘大鼠肺组织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因子蛋白的影响:(1)对Th17细胞分化因子蛋白的影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上升(P<0.05);与同期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汤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2)对Treg细胞分化因子蛋白的影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模型组Foxp3、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同期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汤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中Foxp3、IL-10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升(P<0.05)。第二节体外实验研究结果1.体外Th17/Treg细胞失衡模型的构建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例均显着上升(P<0.01),Treg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1),表明成功构建体外Th17/Treg细胞失衡模型。2.益气温阳护卫汤含药血清对体外Th17细胞、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组及地塞米松组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例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Treg细胞比例显着上升(P<0.05或P<0.01)。3.益气温阳护卫汤含药血清对体外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因子m RNA的影响:(1)对体外Th17细胞分化因子m RNA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组及地塞米松组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2)对体外Treg细胞分化因子m RNA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Foxp3、IL-10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组及地塞米松组Foxp3、IL-10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P<0.01)。4.益气温阳护卫汤含药血清对体外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因子蛋白的影响:(1)对体外Th17细胞分化因子蛋白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组及地塞米松组TGF-β、IL-6、STAT3、RORγ、IL-17、IL-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1)。(2)对体外Treg细胞分化因子蛋白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Foxp3、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温阳护卫组及地塞米松组Foxp3、IL-10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结论1.益气温阳护卫法能有效改善哮喘大鼠Thl7/Treg失衡及体外Thl7/Treg失衡。2.益气温阳护卫法治疗哮喘的机制可能与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下调促炎因子IL-17、IL-21以抑制Th17细胞分化及功能相关。3.益气温阳护卫法治疗哮喘的机制可能与上调Foxp3、IL-10表达以促进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相关。

熊轶敏[9](2021)在《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结合探索鹿鹅鼻炎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IgE介导的非感染性炎症性鼻病,以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及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室内和室外各种污染物和变应原的暴露增加,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了一个普遍且日益增长的问题。目前AR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中,回避过敏原为首要治疗原则,但部分过敏原,如尘螨等,一般无法完全避免接触,只能通过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药物包括鼻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口服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对于药物治疗症状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选用免疫治疗,但免疫治疗变应原药物种类有限,且价格较昂贵,并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因此,中医中药在AR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中药复方可以多途径、多靶点地干预本病,标本兼顾。导师张纾难教授从医3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在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AR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总结出治疗AR的经验方——鹿鹅鼻炎方,不仅可缓解患者的鼻部症状,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阳虚体质,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本文对导师治疗本病经验进行总结,探索导师经验方鹿鹅鼻炎方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传承导师学术思想的同时为临床运用鹿鹅鼻炎方治疗AR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总结张纾难教授治疗AR的临床经验;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鹿鹅鼻炎方治疗AR的核心靶点、关键成分及作用机制;3.动物实验证实鹿鹅鼻炎方可改善AR模型大鼠的鼻部症状及变态反应性炎症,验证鹿鹅鼻炎方可通过调控PI3K/Akt/HIF-1α通路治疗AR。方法: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数据库等检索得到鹿鹅鼻炎方的活性成分和治疗靶点。通过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取鹿鹅鼻炎方的核心靶点,再进一步构建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可视化网络,经拓扑分析得到其关键成分。利用DAVID6.8数据库对药物治疗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鹿鹅鼻炎方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2.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用卵清蛋白(O VA)腹腔注射联合滴鼻致敏的方法制备AR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给予氯雷他定溶液灌胃,中药组给予鹿鹅鼻炎方汤剂灌胃,连续治疗10天后处死,采集血清和鼻黏膜组织,分别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OVA特异性IgE(OVA-sIg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HE染色法观察鼻黏膜病理组织形态,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PI3K、Akt、H IF-1α、VEGF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鹿鹅鼻炎方的活性成分共150个,潜在靶点共1341个,AR已知治疗靶点共920个,取交集后药物治疗靶点共198个。鹿鹅鼻炎方治疗AR的核心靶点30个,关键成分9个。GO功能条目共1 13个,KEGG通路共1 17条。2.造模后AR模型大鼠鼻部症状评分皆≥5分。经治疗后,西药组、中药组大鼠鼻部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3.空白组大鼠鼻黏膜上皮结构完整,未见炎症表现。模型组大鼠鼻黏膜表现为纤毛缺失,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肥大,分泌旺盛,黏膜下层周围腺体及血管扩张增生,间质充血水肿,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西药组、中药组大鼠鼻黏膜镜下表现大致相同,表现为黏膜上皮损伤较模型组减轻,杯状细胞肥大不明显,炎症反应相关表现较模型组减轻。4.模型组大鼠血清OVA-sIgE、VEGF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西药组、中药组血清OVA-sIgE、VEGF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模型组 PI3K mRNA、Akt mRNA、HIF-1α mRNA、VEGF mRNA 较空白组表达上调(p<0.05),中药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I3K mRNA、Akt mRNA、HIF-1α m RNA、VEGF mRNA 表达下调(p<0.05)。结论:1.鹿鹅鼻炎方治疗AR的核心靶点可能为EGFR、Hsp90、IL-6等,槲皮素、抗菌肽1、肽聚糖识别蛋白、山奈酚、β-谷甾醇等可能为鹿鹅鼻炎方中的关键成分,该方可能参与泛素样蛋白连接酶及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等过程,可能通过影响P13K/Akt信号通路、H IF-1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等治疗AR。2.鹿鹅鼻炎方可以减轻AR模型大鼠鼻部症状,如流涕、抓鼻(鼻痒)、喷嚏,可降低OVA诱导的AR模型大鼠血清中OVA-sIgE含量,减轻全身及局部变态反应性炎症从而治疗AR。3.鹿鹅鼻炎方抑制 AR 模型大鼠 PI3K mRNA、Akt mRNA、HIF-1α mRNA、VEGF m RNA表达,表示其可能参与调控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介质的渗出,从而治疗AR。

任非非[10](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二、四种阳虚动物模型细胞免疫变化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种阳虚动物模型细胞免疫变化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一、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二、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口服中药改善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Ⅱ期(高危)/Ⅲ期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
    1 研究背景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5-Fu/5-Fu+L-OHP诱导骨髓抑制小鼠的模型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
    实验一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骨髓抑制的疗效机制探索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实验一 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分组
        1.3 实验药物与试剂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配制药液和试剂
        2.2 实验造模
        2.3 指标观察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背部皮肤形态
        3.3 皮损病理变化
        3.4 脾脏指数
        3.5 炎症因子TNF-α、IL-17 的表达水平
        3.6 体重
        3.7 肛温
        3.8 进食量和饮水量
        3.9 排便量和排尿量
        3.10 甲状腺激素T3、T4 的表达水平
实验二 不同剂量的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分组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造模
        2.2 配制药品和试剂
        2.3 实验给药
        2.4 指标观察
        2.5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PASI评分
        3.3 皮损病理变化
        3.4 炎症因子TNF-α、IL-17 的表达水平
        3.5 体重
        3.6 肛温
        3.7 进食量和饮水量
        3.8 排便量和排尿量
        3.9 甲状腺激素T3、T4 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IBS-D模型建立
        2.2 动物模型评价
        2.3 干预方法
        2.4 干预后症状评估
        2.5 实验样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
        1.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1.2 体质量比较
        1.3 内脏敏感性比较
        1.4 腹泻指数比较
    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
        2.1 干预期体质量增长量比较
        2.2 干预后内脏敏感性比较
        2.3 干预后腹泻指数比较
    3 指标检测结果
        3.1 结肠组织IFN-γ和IL-10表达比较
        3.2 结肠组织HSP70 mRNA表达比较
        3.3 结肠组织HSP70蛋白表达比较
讨论
    1 IBS-D临床现状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3 中医对IBS-D的认识
        3.1 中医病因病机
        3.2 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
        3.3 足三里穴选择依据
    4 动物模型讨论
        4.1 IBS-D动物模型选择
        4.2 内脏敏感性评价标准
    5 实验结果讨论
        5.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5.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分析
        5.3 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非洲猪瘟病毒Pig/HLJ/2018株人工感染SPF猪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ASF概述
        1.1.1 ASF的流行病学
        1.1.2 ASF的传染病学
        1.1.3 ASF的临床特征
    1.2 ASFV概述
        1.2.1 ASFV的基础形态和结构特征
        1.2.2 ASF的致病机理
        1.2.3 ASFV的免疫逃逸机制
    1.3 ASF的疫苗研究进展
    1.4 ASF的诊断
    1.5 ASF的预防与控制
    1.6 ASF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ASFV人工感染无特定病原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实验设计
    2.2 材料
        2.2.1 毒株和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方法
        2.3.1 临床症状的观察
        2.3.2 石蜡切片的制备及HE染色
        2.3.3 超薄切片的制备及柠檬酸铅-醋酸双氧铀染色
        2.3.4 q PCR检测组织中ASFV核酸表达水平
        2.3.5 免疫组织化学
        2.3.6 LUMINEX检测血清中主要细胞因子的表达
        2.3.7 RT-q PCR检测各个组织中主要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2.4 实验结果
        2.4.1 临床表现
        2.4.2 剖检病变
        2.4.3 组织病理学变化
        2.4.4 超微病理变化
        2.4.5 各组织ASFV核酸表达水平
        2.4.6 ASFV的组织和细胞嗜性的结果
        2.4.7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量
        2.4.8 不同组织中IL-10、TNF-α、IFN-γ的 m RNA的表达水平
    2.5 讨论
第三章 ASFV人工感染现地猪动物模型的建立
    3.1 实验设计
    3.2 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方法
        3.3.1 临床症状的观察
        3.3.2 石蜡切片的制备及HE染色
        3.3.3 q PCR检测组织中ASFV核酸表达水平
        3.3.4 免疫组织化学
        3.3.5 纤维素染色液(改良MSB法)
    3.4 实验结果
        3.4.1 临床表现
        3.4.2 剖检病变
        3.4.3 各组织中ASFV核酸表达水平
        3.4.4 组织病理学结果
        3.4.5 α-SMA抗体标记血管的免疫组化结果
        3.4.6 MAC387 抗体标记巨噬细胞的免疫组化结果
        3.4.7 肾脏MSB染色结果
        3.4.8 ASFV的组织和细胞嗜性的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ASFV变异株人工感染无特定病原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4.1 实验设计
    4.2 材料
        4.2.1 毒株和实验动物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方法
        4.3.1 临床症状的观察
        4.3.2 石蜡切片的制备及HE染色
        4.3.3 免疫组织化学
    4.4 实验结果
        4.4.1 临床表现
        4.4.2 剖检变化
        4.4.3 组织病理学变化
        4.4.4 ASFV的组织和细胞嗜性的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癌因性疲乏的诊断
        2 癌因性疲乏的程度评估
        3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
        4 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5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假说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现状
        1 古代医籍中关于癌因性疲乏的记载
        2 现代各医家对于癌因性疲乏的认识
        3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试验方案
    3 观察指标
    4 研究工具及流程
    5 统计分析
    6 伦理原则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甲扶正方治疗肺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本身导致的疲乏的预防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免疫炎症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瘤体增殖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四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瘤组织Akt/c-Myc信号轴的调节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讨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先天肾虚的理论研究
        1.1 先天肾虚的病因病机
        1.2 先天肾虚的表现
    2.先天肾虚与免疫的相关研究
        2.1 免疫的中医相关研究
        2.2 先天肾虚引起免疫紊乱的理论研究
        2.3 先天肾虚引起免疫紊乱的现代医学研究
        2.4 先天肾虚的治疗方法
    3.总结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给药剂量和方法
        2.4 标本采集
        2.5 检测指标
    3.实验结果
        3.1 先天肾虚模型指标结果
        3.2 仔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
        3.3 仔鼠TECs超微结构
        3.4 仔鼠胸腺内TMSβ4和Tα1 含量
        3.5 仔鼠胸腺和脾脏内T细胞的分型
        3.6 仔鼠胸腺内Wnt4,β-catenin,Foxn1 蛋白的表达
        3.7 仔鼠胸腺内Wnt4,β-catenin,Foxn1 基因的表达
    4.讨论
        4.1 孕鼠肾虚
        4.2 仔鼠先天肾虚
        4.3 先天肾虚对胸腺的影响
        4.4 先天肾虚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4.5 先天肾虚对T细胞的影响
        4.6 左归丸对先天肾虚的作用
第三部分 细胞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细胞来源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原代TECs细胞培养
        2.2 含药血清制备
        2.3 分组及干预方法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免疫荧光鉴定TECs
        3.2 左归丸含药血清CCK-8 检测
        3.3 抑制剂ICG-001 CCK-8 检测
        3.4 不同抑制剂浓度对Wnt4 表达量的影响
        3.5 TECs内 TMSβ4和Tα1 的含量
        3.6 TECs内 Wnt4,β-catenin,Foxn1 基因的表达量
        3.7 TECs内 Wnt4,β-catenin,Foxn1 蛋白的表达量
    4.讨论
        4.1 含药血清和抑制剂浓度
        4.2 先天肾虚对TECs的影响
        4.3 TECs内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
讨论
    1.先天肾虚模型
    2.先天肾虚与免疫紊乱
        2.1 先天肾虚影响免疫器官
        2.2 先天肾虚影响免疫细胞
    3.先天肾虚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
    4.先天肾虚与补肾填精法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实验图片
    2.综述 先天肾虚胎鼠胸腺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发表论文
致谢

(7)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探讨
        2 病因
        3 病机
        4 中医药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4 诊断
        5 治疗
        6 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3 三焦辨证
        4 小结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4 治疗原则
        5 小结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3 通化方的由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益气温阳护卫法对哮喘大鼠Th17细胞/Treg细胞免疫失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理论探讨
    第一节 古代文献关于哮病的认识
        1.病名源流追溯
        2.病因认识
        3.病位认识
        4.病机认识
        5.治疗概述
    第二节 现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与辨治
    第三节 现代医学哮喘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1.哮喘发病机制
        2.治疗进展
    第四节 Th17/Treg免疫失衡与哮喘
        1.Th17 细胞功能及分化
        2.Treg细胞功能及分化
    第五节 益气温阳护卫法调节哮喘Th17/Treg免疫失衡理论依据
        1.益气温阳护卫法防治哮喘理论依据
        2.益气温阳护卫法立法组方特点
        3.“气阳虚弱,卫气不足”与免疫失衡相关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体内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体外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全文总结
结论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9)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结合探索鹿鹅鼻炎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第一节 古代文献研究
        1 病名源流及定义
        2 古代医家对病机的认识与证治
    第二节 现代中医文献研究
        1 病因病机
        2 治法方药
    第三节 西医学研究进展
        1 定义与分类
        2 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正文一 张纾难教授从阳论治变应性鼻炎经验
    1 阳气不足为鼻鼽的辨治关键
    2 张纾难教授应用鹿鹅鼻炎方治疗鼻鼽的经验与体会
    3 病案举隅
    参考文献
正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鹿鹅鼻炎方治疗AR的作用机制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正文三 鹿鹅鼻炎方治疗AR的疗效评价与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初步结论
    三、存在不足
    四、创新点
    五、展望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1: 致谢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3 个人简历

四、四种阳虚动物模型细胞免疫变化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D]. 闫韶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作用机制研究[D]. 杨大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D]. 陈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非洲猪瘟病毒Pig/HLJ/2018株人工感染SPF猪的组织病理学研究[D]. 文莉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寰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讨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任梅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益气温阳护卫法对哮喘大鼠Th17细胞/Treg细胞免疫失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D]. 余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结合探索鹿鹅鼻炎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D]. 熊轶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四阳虚动物模型细胞免疫变化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