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矿与氟碳铈矿的HREM研究

黄河矿与氟碳铈矿的HREM研究

一、黄河矿和氟碳铈钡矿的HREM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兰茜[1](2021)在《稀土渣中稀土相选择性析出与超重力分离》文中研究表明白云鄂博矿是我国特有的多元素共生矿床,其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然而,复杂的矿相结构与化学组成为回收利用其中的稀土资源带来很大难度。而且目前缺乏稀土体系高温相图与稀土矿物的基础数据,导致稀土体系高温冶金过程的研究十分受限。因此,本论文围绕我国白云鄂博稀土矿及冶炼渣中稀土资源的分离提取,系统开展了多元稀土渣系高温相图、典型稀土相的相平衡与结晶长大动力学规律、稀土渣系中不同稀土相的超重力选择性分离与表征等科学问题,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基于白云鄂博典型稀土矿渣冶炼工艺与成分的差异,探究了四种稀土基础渣系(CaO-SiO2-Ce2O3、CaO-SiO2-CaF2-Ce2O3、CaO-SiO2-CaF2-P2O5-Ce2 O3、CaO-SiO2-CaF2-P2O5-FexOy-RE2O3)的相平衡关系,并依据相图的基本构筑规则绘制了相应的等温相平衡图,丰富了稀土渣系高温相图及热力学平衡数据;结合相图与稀土渣的组成范围,在液相与单一稀土相的平衡区域内对稀土相的相平衡、结晶长大动力学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分离提取多元稀土渣系中稀土资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在稀土相选择性析出与长大的最佳条件下,于各个稀土相的熔析结晶区间内施加超重力场,借助其强化相际分离的特点,实现了多元稀土渣系中不同稀土相的选择性分离。同时对获取的高纯稀土相进行解析与表征,补充了目前缺失的稀土相化学式、XRD标准图谱、晶体结构等基本信息,完善了不同稀土相的基础物理化学数据。在获得的热力学数据及结晶动力学规律的支持下,对稀土精矿、稀土高炉渣中稀土相的选择性分离进行了应用探索研究。根据稀土精矿中不同稀土元素Ce、La、Pr、Nd的梯级结晶规律,实现了不同稀土相的梯级分离;开展了超重力分离稀土高炉渣中稀土相的公斤级实验,证实了超重力选择性分离的实际效果,为该技术路线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本论文为我国稀土矿及冶炼渣中稀土组分的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为稀土熔渣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对于我国稀土矿及冶炼渣资源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综合中国科学报、环球人物、搜狐网[2](2021)在《破世俗潜心物理 为报国负笈求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她们有一颗矢志不渝的爱国心,一份开拓创新的责任感,她们一生所体现的默默奉献的品质,孜孜以求的精神,甘为人梯的情怀,无不绽放着美丽芳华,堪为后人典范。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她们为国为民作出巨大贡献,在某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而闻名于世,她们生前就因功成名就而获得鲜花与掌声。

李健飞[3](2020)在《混合稀土精矿氧化/钠化焙烧反应机制及浸出规律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白云鄂博轻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并伴生有数量可观的Ca、Sc、Th、K、P、F等有价资源,其稀土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国乃至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有序发展。目前,处理该稀土矿物的工艺主要为浓硫酸焙烧法和烧碱法,但二者存在伴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或部分工艺环节高能耗等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突破制约白云鄂博稀土提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稀土浸出效率、有价组分选择性分离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围绕白云鄂博混合稀土精矿及共伴生资源清洁高效提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展开论述,主要通过XRD、BPMA、激光粒度仪、XPS、化学分析等多种技术表征手段,充分了解目标矿物的本质特性,预测和构建氟碳铈矿的焙烧反应模型;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3种钠化焙烧分解混合稀土精矿的处理工艺,并对其存在的部分关键科学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述:(1)白云鄂博混合稀土精矿主要由稀土矿物、脉石矿物、铁矿物、铌矿物、钛矿物、锰矿物等组成,且以粒径范围在+0.005~-0.038mm内的细粒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形式存在,颗粒占有率达到89.87%;各矿物之间嵌布关系较为复杂,除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集合体的连生体以富连生体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矿物均以中贫连生的形式存在。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不仅是提取稀土的主要目标矿物,亦为F-、PO43-、CO32-以及Th4+等资源的重要载体。通过SEM-EDS进一步分析发现,发现了化学成分符合光卤石特征的矿物,由于找到的样本较少,所以仍需要大量的工作予以确认。(2)采用O2/Ar气氛焙烧分解混合稀土精矿以及将Ar气氛焙烧后的产物作为中间体,再次进行氧化焙烧,最终得到3种焙烧产物。通过对焙烧产物物相组成、官能团特征、化学键断裂等多方面分析,深入探究了主要稀土矿物的热分解特性、Ce3+/Ce4+的氧化还原规律及氟的逸出机制等多个科学问题。结果表明:独居石在不同焙烧气氛下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氟碳铈矿热分解过程是分2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氟碳铈矿受热分解为REOF和CO2,同时会吸附大量的自由基O·,促使Ce3+向Ce4+转变,并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进而降低氟碳铈矿分解温度;第二阶段:随着反应温度的逐渐升高(≤1000℃),少量F开始以OF2的形式逸出,并继续分解为O2和F2。当焙烧温度上升至1100℃~1500℃范围内时,F含量明显降低,且La/Ce也出现了明显分馏;当有Na3PO4介入时,La/Ce的分离效率可达99%以上。(3)基于上述结果,研究了 NaOH直接焙烧分解混合稀土精矿的工艺路线。通过对其矿相演变及稀土元素浸出规律的研究表明,由于没有H2O的大量参与,传统碱分解的部分弊端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不仅反应温度大幅提高,分解过程也由液-固反应向固-固反应转变,而且得到的目标产物为RE2O3(CeO2),这也是有别于传统碱分解的重要特征之一;动力学研究分析发现,随着浸出温度不断升高,其化学反应过程的控速机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浸出温度在40℃~70℃时,其化学反应过程受产物穿越惰性物质残留层扩散控制,当浸出温度为75℃~90℃时,其化学反应过程受跨越产物层的界面转移(产物层界面传质)和扩散共同控制;最终,在最优试验条件下,稀土浸出率可达到92.5%。(4)以进一步缩减NaOH用量为出发点,采用氧化与钠化两段焙烧来选择性分解混合稀土精矿,并围绕其矿相转变、水洗机理、酸浸机制等关键技术环节开展深入探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液碱分解与NaOH直接焙烧分解工艺,该工艺的NaOH用量可分别降低73.2%、55.4%,水洗次数则缩短至3次,而F、P的水洗除去率可达63.21%和17.24%;结合XRD、SEM-EDS和疏水性测试等结果,证实了该工艺焙烧后的矿物表面未出现被针状钠盐所包裹的现象,亲水性较强,故水洗效率高,水用量少。HCl浸出焙烧矿过程符合产物层扩散动力学模型,其反应速率受跨越产物层的界面转移和扩散共同控制。(5)针对稀土碱性废水处理难度大、能耗高等现实问题,探索了NaOH-Al(OH)3混合焙烧分解机理及废水资源化的技术路线,并系统研究和揭示了其焙烧、酸浸、水洗等工艺环节中各有价元素的迁移规律与作用机制。整个工艺充分利用Al3+与F-的络合能力强的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实现F、Al资源的选择性转化与稀土的高效浸出,不仅从源头缩减F、CO2污染,而且Al3+、F-、CO32-最终可转化为铝工业生产原料NaF、Na3AlF6、Na2CO3,处理后的废液亦可循环再利用,这为实现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的液碱分解、NaOH焙烧分解等工艺的推广及碱性废水的资源化转变提供了另一思路。

谢玉玲,曲云伟,杨占峰,梁培,钟日晨,王其伟,夏加明,李必成[4](2019)在《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新认识》文中提出白云鄂博是世界第一大稀土元素矿床,其稀土元素资源量占世界目前已知稀土元素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白云鄂博自1927年发现至今已有92年,对其的开发和研究历史悠久,在赋矿碳酸岩的成因、成矿年代、稀土矿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碳酸岩型稀土元素成矿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矿床经历了成矿后复杂的构造变形和热液蚀变,致使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复杂,学界对其成因和成矿过程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对成矿碳酸岩的岩浆演化、稀土元素迁移与富集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笔者最新研究表明,矿区过去被认为是下白云鄂博群的H1、H2、H9岩石单元并非沉积变质岩或变质火山岩,而应为岩浆侵入成因,矿区其他岩石单元(H3~H7)的成因也值得商榷。H9岩石单元中的黑云母岩(前人称为黑云母板岩)和富含黑云母的碳酸岩(前人称为暗色板岩)为成矿碳酸岩的一部分,是碳酸岩不同岩相带的表现。黑云母岩和富黑云母碳酸岩相对于含矿碳酸岩具有相对低的稀土元素含量和轻、重稀土元素比值,表明岩浆演化可能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和分异具有重要贡献。矿区主要岩石单元成因的新认识不仅为矿床成因、成矿背景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正确厘定矿区构造式样和指导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任伊苏[5](2019)在《中国北方REE-U元素成矿机理研究 ——以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松辽及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北方聚集巨量稀土、稀有、战略资源,其中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为世界最大的轻稀土矿床。铀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中。研究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和北方盆地砂岩型铀矿具有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战略意义。我们对于白云鄂博矿床进行了详细矿物学工作,补充了各类稀土矿物的拉曼光谱及X射线能谱图、扫描电镜鉴定了白云鄂博各类含铌矿物。岩相学显示各类矿石中存在明显的交代结构,稀土矿物形成明显晚于白云石。扫描电镜、电子探针、LA-ICP-MS对粗细粒白云岩中白云石及各类矿石中磷灰石进行区分和成分测定,粗粒白云岩中磷灰石稀土含量低于细粒矿化白云岩中磷灰石。粗粒白云石边部异常富Sr而核部Sr含量极低、细粒白云石Sr含量均一。粗细粒白云岩表现出的明显成分差异暗示形成于不同地质过程,粗粒白云岩受富Sr贫REE变质热液交代、细粒白云岩受富REE矿化热液交代。微观尺度上,通过磷灰石成分变化灵敏地解译稀土矿化热液演化过程及后期热液叠加过程中稀土元素行为差异。LA-ICP-MS及CL显示三类不同磷灰石元素含量及内部结构有明显差异,背散射下明暗不同的成分区域证明遭受流体交代作用。两类稀土再活化迁移形式说明磷灰石遭受两期化学性质明显不同的热液蚀变。通过条带状矿石独居石原位Th-Pb定年集中在450Ma,证实了加里东期稀土矿化为主矿化期次。REE主矿化阶段沉淀各类稀土矿物,富REE的磷灰石与独居石沉淀后,随着含矿热液演化,稀土矿化晚阶段与稀土络合迁移的离子以SO42-、CO32-为主。中温富Na、富SO42-、富CO32-的热液交代早期富REE磷灰石,磷灰石中稀土发生再活化迁移,磷灰石溶解-再沉淀产生REE亏损的磷灰石区域。后期叠加的氧化、富Sr、亏损Na、亏损REE的变质热液淋滤富REE磷灰石,磷灰石内部稀土活化再分配,在颗粒内部产生大量独居石微小包裹体,同时这种富Sr、亏损Na、亏损REE的变质热液产生粗粒白云岩中贫REE磷灰石。白云鄂博矿床发生多期矿化及稀土再活化过程,主成矿期为加里东期,俯冲相关的热液萃取深部碳酸岩中REE、Nb上升至白云鄂博群交代沉积碳酸盐产生特大型稀土矿床,矿床形成后遭受后期富Sr贫REE变质热液叠加。北方砂岩型铀矿研究中,以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纳岭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泾川-彭阳铀矿床为代表,进行了岩石主微量、扫描电镜、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等测试,综合分析铀成矿过程中元素耦合变化规律及成矿控制要素。结果显示三个区域铀成矿还原介质类型不同、铀富集成矿规律及成矿机理不同。大庆-长垣地区铀矿化位于上白垩统四方台组曲流河河道砂体中,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铀矿物以铀石为主,铀矿物具有短棒状、球菌状、鱼卵状微生物形态,铀矿化与植物碎屑有机质及黄铁矿紧密相关,铀矿化晚于黄铁矿形成。岩石主微量显示U与S元素具有强相关性。成矿期黄铁矿硫同位素明显负偏,干酪根类型为IV型生物降解干酪根,说明铀矿化与植物碎屑有机质-细菌相互作用有关。大营-纳岭沟铀矿床中侏罗统直罗组含矿样品煤屑有机质含量高,且富煤屑样品黄铁矿含量明显增加,黄铁矿交代钛铁矿碎屑。铀矿物赋存状态主要为铀石,分布在黄铁矿、蚀变钛铁矿周围,铀石与煤屑有机质及黄铁矿具有明显联系。微粒铀石矿物显示麦粒状-鱼卵状的微生物形态,说明直罗组下段大量煤屑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H2S蚀变钛铁矿碎屑,并形成大量黄铁矿有利于铀还原沉淀,煤层产生的烃类物质为上部紧邻的粗粒砂岩提供可迁移的还原介质。砂岩中方解石胶结物碳同位素负偏,说明存在油气次生还原作用,可能造成叠加成矿作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泾川-彭阳地区铀矿远景区铀矿化产于下白垩统洛河组,砂岩岩性均一、分选好、具高角度交错层理、基本没有碎屑有机质和杂基,代表形成于干旱的沙漠相沉积。工业铀矿孔中含矿砂岩为灰色-灰绿色,异常矿化孔中部分异常在红色砂岩中。扫描电镜显示铀赋存状态以沥青铀矿为主,呈微球状颗粒分布在碎屑颗粒孔隙中,颗粒集合体与胶状TiO2紧密相关。灰色还原砂体相对于红色无矿砂体明显富集黄铁矿及方解石胶结物,元素相关图解显示U矿化与S具有明显相关性。风成砂岩砂体碎屑有机质含量极少、砂体自身还原能力很低,研究区东北部紧邻长庆油田,铀矿床的还原介质为来自沿断裂迁移的油气藏的含烃流体。对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三个区域砂岩型铀矿床的研究基本涵盖了北方盆地砂岩铀矿床成矿机理,揭示了植物碎屑、煤屑、油气等有机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对铀还原沉淀的重要意义。

刘津[6](2019)在《碳酸盐矿物LA-ICP-MS分析校准物质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是一种对固体样品进行原位微区分析的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宽检测范围、少进样量、低基线背景值等优点。可靠的标准物质是利用LA-ICP-MS获得准确分析数据的前提,但在LA-ICP-MS测试分析工作中,目前能满足分析研究与应用需要的碳酸盐标准物质数量不足、种类不齐全。碳酸盐标准物质的匮乏制约了技术的发展,严重阻碍了LA-ICP-MS在碳酸盐定量分析中的广泛应用。本文以碳酸盐标准物质研制为目标,以白云鄂博矿区天然含稀土碳酸盐样品为原料,分别为稀土尾矿石、白云岩、高品位稀土矿石和低品位稀土矿石,选择碳酸氢铵和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校准物质,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校准物质进行检验分析。主要取得的结果如下:1、以白云鄂博天然含稀土碳酸盐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碳酸盐粉末校准物质是可行的。2、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及其他方法整体分析的技术手段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校准物质均由碳酸盐组成。3、采用LA-ICP-MS技术结合数理学统计法检验校准物质的均匀性,结果表明校准物质单元内和单元间绝大多数元素符合均匀性检查要求,均匀性良好。其中单元内除Si、K、Ti、Cr、Co、Ge、Sn、Lu这八种元素含量在不同样品中差异较大外,其余元素含量的差异整体较小,绝大多数元素含量的差异整体较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稀土元素普遍低于10%;单元间除Si、K、Co、Ga、Ge五种元素含量对应的相对标准偏差略大于20%外,其余元素含量一致性较好。4、采用LA-ICP-MS技术对校准物质进行初步定值,结果整体良好。5、共沉淀法制备的碳酸盐校准物质可作为微区分析的内部或候选外部标准物质。尤其是校准物质稀土元素含量适宜,可满足稀土碳酸盐中微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曲凯,司马献章,李国武,范光,李婷,郭虎,尹青青,李靖辉[7](2019)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氟镧矿的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了新近在我国河南太平镇破碎带蚀变岩型轻稀土矿中发现的一个稀土氟化物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该矿物以集合体形式与氟铈矿、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羟硅铈矿等紧密共生,手标本上为乳白至浅黄色,半透明,玻璃光泽,贝壳-不规则断口,不完全解理,白色条痕,性脆,摩氏硬度约为4~5,计算密度6. 07 g/cm3;偏光显微镜下呈无色透明,粒状-板状,一轴晶,负光性,ω=1. 611,ε=1. 605。电子探针分析得出矿物的经验化学式为(La0. 48Ce0. 42Nd0. 07Pr0. 03) F2. 97;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矿物属于六方晶系,晶胞参数:a=0. 71400(4) nm,c=0. 72980(5) nm,Z=6,空间群P63cm(No.185);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峰主要包括228、308、370 cm-1,应为La-F振动引起。上述特征与氟镧矿特征一致,从而确定该矿物为氟镧矿。这是该矿物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汪相[8](2018)在《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同时也是一个特大型铌矿和大型铁矿,其成矿时代及成因至今仍有多种不同认识。本研究从东部接触带(菠萝头山)3号铌矿体内的金云母岩中获得残留锆石和热液独居石,测得其U-Pb年龄分别为269.5±3.1 Ma和249±13 Ma;从巴音敖包伟晶岩中获得热液锆石,测得其U-Pb年龄为248.9±2.5 Ma。结合阿尔泰—天山—北山—内蒙古—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造山带中的成矿年龄资料,笔者推测,在248%251 Ma白云鄂博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热液活动,该热液活动的时间可以代表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基于绝大多数稀有金属热液矿床都是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关联的,本研究对白云鄂博地区出露的两类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学分析,从而确定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体相)为同碰撞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69.8±2.0 Ma;而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二云母碱长花岗岩(补体相)为碰撞后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50.5±6.0 Ma。根据二云母碱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等于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以及大量的野外地质现象和区域地质资料,笔者认为:(1)该二云母碱长花岗岩为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母岩,它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壳深部岩浆房;(2)该岩浆房就是同碰撞花岗岩浆的岩浆房,这意味着留存在该岩浆房中的巨量花岗岩浆经历了近20 Ma的分离结晶作用,从而在岩浆房上部聚集了富含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3)当构造环境由挤压转为拉张时,该残余花岗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快速上升引起压力和温度的骤降,富含稀有金属(稀土和铌)、卤素(氟)和碱金属的硅质热液从残余花岗岩浆中分离出来;(4)这种硅质热液沿断裂构造率先进入白云鄂博群H8白云岩岩层,与碳酸盐发生交代反应,其稀土和铌金属元素沉淀成矿;同时,H8白云岩岩层中的菱铁矿和铁白云石分解,释放出Fe2+和[CO3](2-),前者(Fe2+)经近距离迁移后沉淀成铁矿,后者([CO3]2-)与少量稀土—铌元素结合成金属—碳酸络合物,呈脉状穿插在H8白云岩中,或迁移至H8白云岩的外围。该认识首次将白云鄂博地区的构造、成岩和成矿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阐释了一个致白云鄂博矿床形成的能量和物质的运移过程;同时,该认识可以整合多种流行的白云鄂博矿床成因认识("正常或热水沉积说"、"火成碳酸岩说"、"热液交代说"等等)中的合理因素;笔者认为,它是一个全面、系统而又新颖的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模式。

王振华,陈耀宇[9](2017)在《甘肃天祝干沙鄂博稀土矿与中国典型轻稀土矿矿石特征及选冶性能类比评述》文中指出利用甘肃天祝干沙鄂博稀土矿的最新勘查资料,选择内蒙白云鄂博、四川冕宁牦牛坪、山东郗山等3个典型轻稀土矿床,在列叙其资源储量、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主要从矿石特征、选冶性能两个方面进行了类比,认为天祝干沙鄂博稀土矿为单一轻稀土矿。主要稀土矿物氟碳钙铈矿的矿物粒度及解离度、矿石主组分REO品位等质量特征和矿石的选矿回收率、稀土精矿品位等选矿指标不及白云鄂博、牦牛坪和郗山,开发前应开展进一步的选冶性能及预可行性研究。

薛理辉,袁润章[10](2004)在《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振动光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能谱研究了四川冕宁氟碳铈矿和内蒙白云鄂博稀土矿区的黄河矿、氟碳钙铈矿、氟碳铈钡矿的谱学特征。结果表明,振动光谱是表征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结构和组分特征的有效手段。CO32-离子的ν3红外谱带或ν1拉曼谱带的频率位置、谱带分裂状况和谱峰数目取决于矿物分子中的CO32-离子数目。而CO32-离子的ν2红外谱带或ν4红外和拉曼谱带的特征可区分稀土氟碳酸盐矿物、钡稀土氟碳酸盐矿物和钙稀土氟碳酸盐矿物。发现氟碳酸盐矿物中混有少量的重晶石。

二、黄河矿和氟碳铈钡矿的HREM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矿和氟碳铈钡矿的HRE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渣中稀土相选择性析出与超重力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稀土元素概论
    2.2 稀土资源概述
        2.2.1 我国稀土资源概况
        2.2.2 白云鄂博稀土矿特点及主流工艺
    2.3 白云鄂博稀土渣利用现状
        2.3.1 白云鄂博矿火法冶炼技术发展
        2.3.2 稀土渣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2.4 白云鄂博稀土精矿利用现状
        2.4.1 白云鄂博矿选矿技术发展
        2.4.2 稀土精矿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2.5 超重力分离技术
        2.5.1 超重力分离技术与发展
        2.5.2 超重力分离技术在冶金领域的应用
    2.6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2.6.1 研究思路
        2.6.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多元稀土渣系等温相图
    3.1 CaO-SiO_2-Ce_2O_3体系
        3.1.1 平衡物相组成
        3.1.2 CaO-SiO_2-Ce_2O_3等温相图
    3.2 CaO-SiO_2-CaF_2-Ce_2O_3体系
        3.2.1 平衡物相组成
        3.2.2 CaO-SiO_2-CaF_2-Ce_2O_3等温相图
    3.3 CaO-SiO_(2-)CaF_2-P_2O_5-Ce_2O_3体系
        3.3.1 平衡物相组成
        3.3.2 CaO-SiO_2-CaF_2-P_2O_5-Ce_2O_3等温相图
    3.4 本章小结
4 稀土相相平衡研究
    4.1 CaO-SiO_2-Ce_2O_3体系
        4.1.1 实验过程及检测分析
        4.1.2 铈钙硅石相相平衡
    4.2 CaO-SiO_2-CaF_2-Ce_2O_3体系
        4.2.1 实验过程及检测分析
        4.2.2 铈氟硅石相相平衡
    4.3 CaO-SiO_2-CaF_2-P_2O_5-Ce_2O_3体系
        4.3.1 铈磷灰石相形成机理
        4.3.2 铈磷灰石相相平衡
    4.4 CaO-SiO_2-CaF_2-P_2O_5-Fe_xO_y-RE_2O_3体系
        4.4.1 实验过程及检测分析
        4.4.2 不同稀土相相平衡
    4.5 本章小结
5 稀土相析出与长大动力学
    5.1 稀土相形核、析出与长大动力学机理
        5.1.1 稀土相形核规律
        5.1.2 稀土相析出动力学
        5.1.3 稀土相长大动力学
    5.2 CaO-SiO_2-Ce_2O_3体系
        5.2.1 铈钙硅石相形核规律
        5.2.2 铈钙硅石相等温析出长大动力学
        5.2.3 钸钙硅石相非等温析出长大动力学
    5.3 CaO-SiO_2-CaF_2-Ce_2O_3体系
        5.3.1 铈氟硅石相形核规律
        5.3.2 铈氟硅石相等温析出长大动力学
        5.3.3 铈氟硅石相非等温析出长大动力学
    5.4 CaO-SiO_2-CaF_2-P_2O_5-Ce_2O_3体系
        5.4.1 铈磷灰石相形核规律
        5.4.2 铈磷灰石相等温析出长大动力学
        5.4.3 铈磷灰石相非等温析出长大动力学
    5.5 本章小结
6 稀土相超重力选择性分离与表征
    6.1 CaO-SiO_2-Ce_2O_3体系
        6.1.1 超重力选择性分离铈钙硅石相
        6.1.2 铈钙硅石相的解析与表征
    6.2 CaO-SiO_2-CaF_2-Ce_2O_3体系
        6.2.1 超重力选择性分离铈氟硅石相
        6.2.2 铈氟硅石相的解析与表征
    6.3 CaO-SiO_2-CaF_2-P_2O_5-Ce_2O_3体系
        6.3.1 超重力选择性分离铈磷灰石相
        6.3.2 铈磷灰石相的解析与表征
    6.4 CaO-SiO_2-CaF_2-P_2O_5-Fe_xO_y-RE_2O_3体系
        6.4.1 超重力选择性分离不同稀土相
        6.4.2 不同稀土相的解析与表征
    6.5 本章小结
7 超重力选择性分离稀土渣中稀土相应用研究
    7.1 稀土精矿中Ce、La、Pr、Nd梯级分离
        7.1.1 原料表征
        7.1.2 稀土精矿的矿相演变及元素迁移规律
        7.1.3 超重力梯级分离稀土精矿中稀土相
    7.2 超重力分离稀土高炉渣中稀土相放大试验研究
        7.2.1 白云鄂博矿高温还原熔分
        7.2.2 超重力分离稀土高炉渣中稀土相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破世俗潜心物理 为报国负笈求学(论文提纲范文)

原子弹事业的女功臣
中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
“单晶电子衍射”的开垦者

(3)混合稀土精矿氧化/钠化焙烧反应机制及浸出规律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稀土概论
        2.1.1 稀土元素及镧系收缩
        2.1.2 稀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2.1.3 稀土的重要用途
    2.2 稀土矿产资源
        2.2.1 稀土赋存状态及主要稀土矿物
        2.2.2 世界稀土资源
        2.2.3 中国稀土资源
    2.3 白云鄂博混合稀土精矿提取现状
        2.3.1 浓硫酸焙烧法
        2.3.2 液碱分解法
        2.3.3 酸浸碱熔工艺
        2.3.4 碳酸钠焙烧法
    2.4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2.4.1 课题背景
        2.4.2 研究目的
        2.4.3 研究意义
3 实验原料、设备与内容
    3.1 实验原料
        3.1.1 稀土矿原料
        3.1.2 其他原料
    3.2 实验设备及表针手段
        3.2.1 实验设备
        3.2.2 表征手段
    3.3 研究方案及内容
4 白云鄂博混合稀土精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4.1 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4.1.1 矿物组成及矿物量
        4.1.2 化学多元素分析
    4.2 矿物粒度及解离度
        4.2.1 矿物粒度
        4.2.2 重要矿物解离度
    4.3 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4.3.1 稀土矿物的嵌布特征
        4.3.2 脉石矿物的嵌布特征
        4.3.3 铁矿物的嵌布特征
    4.4 稀土、钍元素赋存状态
        4.4.1 稀土元素赋存状态
        4.4.2 钍元素赋存状态
    4.5 光卤石矿物存在的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混合稀土矿物分解模型及其氟的逸出机制研究
    5.1 实验设定思路及工艺流程
    5.2 混合稀土精矿的低温焙烧反应机理及元素迁移规律
        5.2.1 不同焙烧气氛下微观结构变化及宏观反应特性
        5.2.2 化学键断裂特征与元素的价态分布
        5.2.3 焙烧反应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及作用机制
        5.2.4 氟碳铈矿的焙烧分解模型及反应历程
    5.3 混合稀土精矿高温焙烧及Na_3PO_4强化诱导La/Ce的分离机制
        5.3.1 高温焙烧过程中的矿相转变及形貌结构分析
        5.3.2 Na_3PO_4体系下的物相转变规律及La/Ce分离效率
        5.3.3 Na_3PO_4体系下的元素迁移规律及Ce的价态分析
        5.3.4 Na_3PO_4强化诱导La/Ce分离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NaOH直接焙烧分解过程中矿相演变及元素浸出行为研究
    6.1 实验设定思路及工艺流程
    6.2 焙烧反应机制与物相变化
    6.3 焙烧制度对稀土浸出行为的影响规律
        6.3.1 焙烧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3.2 碱矿比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3.3 焙烧时间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4 酸浸制度对稀土浸出规律影响变化
        6.4.1 盐酸浓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4.2 搅拌速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4.3 浸出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4.4 液固比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4.5 反应过程中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变化
    6.5 酸浸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
    6.6 矿相演变规律及浸出机理
    6.7 本章小结
7 NaOH选择性焙烧分解机理及元素迁移规律研究
    7.1 实验设定思路及工艺流程
    7.2 氧化与钠化焙烧反应机制及稀土浸出规律
        7.2.1 氧化与钠化制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变化
        7.2.2 氧化与钠化焙烧反应机制
    7.3 水洗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及本质特性
        7.3.1 水洗条件对F、P水洗效率的影响变化
        7.3.2 水洗机理及本质特性
    7.4 酸浸动力学规律及浸出机理
        7.4.1 酸浸各因素与稀土浸出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7.4.2 酸浸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
        7.4.3 酸浸过程的浸出机理
    7.5 本章小结
8 NaOH-Al(OH)3混合焙烧分解机理及废水资源化研究
    8.1 实验设定思路及工艺流程
    8.2 焙烧反应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及各元素作用机理
        8.2.1 三种混合稀土精矿分解工艺的F/REO变化与失重率比较
        8.2.2 焙烧过程中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变化
        8.2.3 焙烧制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变化规律
        8.2.4 NaOH-Al(OH)3与混合稀土精矿焙烧反应机制
    8.3 水洗工艺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及水洗效率
        8.3.1 水洗工艺过程中的元素的迁移规律
        8.3.2 各元素的水洗效率及微观组织变化
    8.4 超声外场强化浸出水洗渣稀土及作用机制
        8.4.1 酸浸制度对水洗渣稀土浸出的影响规律
        8.4.2 酸浸过程中物相组成及元素富集规律
        8.4.3 超声外场强化浸出的作用机制
    8.5 稀土碱性废水的资源化转变及深入探索
        8.5.1 碱性废水资源化转变的技术路线
        8.5.2 废水处理制度对冰晶石制备的影响变化规律
        8.5.3 碳酸根资源内循环的利用机制与构想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创新点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地质和资源概况
2 白云鄂博稀土矿床主要研究进展
    2.1 成矿地质背景
    2.2 赋矿碳酸岩的成因和成岩年代
    2.3 稀土矿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3 白云鄂博矿床研究相对薄弱之处和存在问题
4 白云鄂博岩石单元新认识及其理论和实际意义
    4.1 H1、H2岩石单元的成因
    4.2 H9岩石单元成因新认识及碳酸岩岩相分带的发现
    4.3 岩石单元成因新认识在碳酸岩岩浆演化研究和找矿中的意义
5 结论

(5)中国北方REE-U元素成矿机理研究 ——以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松辽及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1.2 拟解决问题
        1.1.3 工作量
        1.1.4 主要成果
    1.2 松辽-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
        1.2.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拟解决的问题
        1.2.4 研究思路与方案
        1.2.5 工作量
        1.2.6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分析方法
    2.1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
    2.2 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
    2.3 电子探针分析(EMPA)
    2.4 磷灰石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分析
    2.5 独居石LA-MC-ICP-MS U-Pb定年
    2.6 阴极发光分析(CL)
    2.7 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原位XRF)
    2.8 岩石主微量元素测试
    2.9 锆石U-Pb定年
    2.10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
    2.11 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
    2.12 岩石热解实验
第三章 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
    3.1 地质背景
    3.2 白云鄂博矿物学研究
        3.2.1 矿石蚀变类型及矿物共生组合
        3.2.2 白云鄂博稀土矿物鉴定
        3.2.3 白云鄂博含铌矿物研究
        3.2.4 白云石、钠闪石电子探针
    3.3 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3.3.1 磷灰石分类
        3.3.2 磷灰石CL特征
        3.3.3 磷灰石X射线能谱面扫
        3.3.4 不同类型磷灰石主微量组成特征
        3.3.5 讨论
    3.4 白云鄂博独居石定年
        3.4.1 独居石定年研究现状
        3.4.2 独居石定年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砂岩型铀矿
    4.1 松辽盆地地质背景
        4.1.1 基底岩性及分布特征
        4.1.2 侵入岩
        4.1.3 火山岩
        4.1.4 基底断裂
        4.1.5 盖层构造
    4.2 大庆长垣砂岩型铀矿研究
        4.2.1 矿区地层
        4.2.2 矿区构造与成矿
        4.2.3 矿体特征
        4.2.4 岩石学特征
        4.2.5 大庆-长垣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3 小结-铀成矿机理
第五章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
    5.1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5.1.1 盆地构造及演化
        5.1.2 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床分布
    5.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纳岭沟砂岩铀矿床
        5.2.1 大营砂岩铀矿床矿区地质
        5.2.2 杭锦旗(纳岭沟)砂岩铀矿床矿区地质
        5.2.3 大营-纳岭沟样品地球化学研究
        5.2.4 大营-纳岭沟矿床成矿机理
    5.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泾川-彭阳风成砂岩铀矿
        5.3.1 洛河组沉积相
        5.3.2 泾川-彭阳风成砂岩铀矿矿区概况
        5.3.3 铀矿赋存状态
        5.3.4 砂岩主微量
        5.3.5 成矿有利条件
    5.4 北方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
第六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碳酸盐矿物LA-ICP-MS分析校准物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LA-ICP-MS简介
        1.1.1 工作原理
        1.1.2 应用领域
        1.1.3 存在问题
        1.1.4 定量校准方法
    1.2 碳酸盐矿物及其标样研究
        1.2.1 碳酸盐矿物
        1.2.2 碳酸盐矿物标样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意义
    1.4 校准物质研制研究方法
    1.5 特色与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碳酸盐矿物校准物质制备
    2.1 试剂与仪器
    2.2 原料溶解
    2.3 共沉淀实验
        2.3.1 稀土尾矿石母液共沉淀
        2.3.2 白云岩母液共沉淀
        2.3.3 高品位稀土矿石母液共沉淀
        2.3.4 低品位稀土矿石母液共沉淀
    2.4 抽滤-淋洗-干燥-球磨混匀
第三章 碳酸盐矿物校准物质检验分析
    3.1 粉末压片法
    3.2 物相分析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整体分析
        3.2.3 激光拉曼分析
    3.3 均匀性检查
        3.3.1 仪器条件
        3.3.2 数据处理
        3.3.3 片内均匀性
        3.3.4 片间均匀性
    3.4 定值分析
        3.4.1 正态分布检验
        3.4.2 可疑数据剔除
        3.4.3 定值及不确定度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我国首次发现的氟镧矿的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状与矿物组合
2 样品与分析方法
    2.1 物理和光学性质
    2.2 分析方法与测试条件
3 化学成分
4 X射线衍射分析
    4.1 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
    4.2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
5 拉曼光谱特征
6 讨论与结论

(8)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
2 年代学分析
3 成矿模式
    3.1 动力源
    3.2 岩浆源
    3.3 成矿物质源
    3.4 碰撞后花岗岩的定位
    3.5 成矿作用
4 关于新成矿模式的几个关键要素
    4.1 成矿年龄
    4.2 成矿母岩
    4.3 成矿机制
        4.3.1 稀土—铌—钍矿
        4.3.2 铁矿
        4.3.3 脉状铌—稀土矿
5 两个相关的重大问题
    5.1 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的原因
    5.2“阿蒙兴造山运动”术语的建议
6 结论

(9)甘肃天祝干沙鄂博稀土矿与中国典型轻稀土矿矿石特征及选冶性能类比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干沙鄂博稀土矿及中国典型轻稀土矿资源储量及开发情况
    1.1 甘肃干沙鄂博稀土矿资源储量
    1.2 内蒙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资源储量及开发情况
    1.3 四川冕宁、山东郗山稀土矿资源储量及开发情况
    1.4 中国轻稀土矿资源评述
2 中国轻稀土矿矿石质量特征
    2.1 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赋存状态
    3.2 主组分及共伴生组分
    3.3 矿石质量评述
4 中国轻稀土矿矿石选矿方法、选别指标及选冶性能类比
4 小结

(10)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振动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样品及实验方法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四、黄河矿和氟碳铈钡矿的HREM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渣中稀土相选择性析出与超重力分离[D]. 兰茜.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破世俗潜心物理 为报国负笈求学[J]. 综合中国科学报、环球人物、搜狐网. 科学大观园, 2021(05)
  • [3]混合稀土精矿氧化/钠化焙烧反应机制及浸出规律基础研究[D]. 李健飞.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4]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新认识[J]. 谢玉玲,曲云伟,杨占峰,梁培,钟日晨,王其伟,夏加明,李必成. 矿床地质, 2019(05)
  • [5]中国北方REE-U元素成矿机理研究 ——以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松辽及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为例[D]. 任伊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6]碳酸盐矿物LA-ICP-MS分析校准物质研制[D]. 刘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我国首次发现的氟镧矿的矿物学研究[J]. 曲凯,司马献章,李国武,范光,李婷,郭虎,尹青青,李靖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04)
  • [8]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J]. 汪相. 地质论评, 2018(02)
  • [9]甘肃天祝干沙鄂博稀土矿与中国典型轻稀土矿矿石特征及选冶性能类比评述[J]. 王振华,陈耀宇. 甘肃地质, 2017(02)
  • [10]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振动光谱研究[J]. 薛理辉,袁润章. 光散射学报, 2004(03)

标签:;  ;  ;  ;  ;  

黄河矿与氟碳铈矿的HREM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