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启动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崔永军[1](2015)在《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民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国家提出大力培育新农民的战略举措,这是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依托农业高校开展新农民培训是当前我国农民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展新农民培训是高等农业院校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教育转型的必然选择。对吉林农业大学多年参与农民培训实践中的资源、主体、内容与效果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新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赵淼[2](2014)在《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实施的思路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并使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已转化的科技成果效益并不好,主要项目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落实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施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山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实施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和影响主要项目实施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其进行改进的思路和对策。本文认为,在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建立项目绩效考评机制;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的重要支持对象,加强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成果的转化,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主要项目实施的效率,促进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
王勇[3](2013)在《用科技之光照亮三晋大地 建设中的山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文中研究指明山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仅仅一年,已组建了百余个服务推广团队、推广了百余项农业科技成果,形成了"八大服务体系"、突出了"八大服务模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着成效。山西农业大学坐落于山西中部最富发展活力、文化张力、和谐魅力的晋商故里、特色名县——山西省太谷县。太谷自西汉置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有"中国华尔街"、"旱码头"、"小北
李嵘[4](2013)在《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并使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已转化的科技成果效益并不好,主要项目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施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山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实施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和影响主要项目实施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其进行改进的思路和对策。本文认为,在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建立项目绩效考评机制;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的重要支持对象,加强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成果的转化,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主要项目实施的效率,促进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
郑胜[5](2013)在《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发展便走上中央政策的舞台,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出促进了各地农业的发展,也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着各自的力量,而我国专家学者也在不断研究创新各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形成了比较成熟又带有地方特色的八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所以本文主要研究这八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找寻一种最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或者对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行一定创新研究。本文主要是对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在农业科技推广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同时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推广主体、内容、推广方式、农民参与程度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种因素的优缺点,探寻各个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在比较中得出研究目的。
陈婷婷[6](2012)在《完善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了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其次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主要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念和服务模式进行了综述。然后集中分析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主要从安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情况、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概况以及安徽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形式发展概况三方面进行分析,并运用了实际调研法分析了农户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看法,同时指出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服务机构科研实力弱、服务人员素质低、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服务机制存在问题、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主导方向不明确。再次通过对国外几大主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进行比较得出经验,主要经验有政府仍然要占主导地位、农业科研、教育、生产、推广精密结合、良好的政策环境、商用化运作方式、科研经费投入充足以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并借此经验启示对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进行了相关探索,提出了政府指导型模式、农业科技合作社会员参与制模式、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化发展模式、专家大院+示范园+农户合作型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户+龙头企业模式。最后为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出一系列建议与对策,即先提出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其次提出完善农业科技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以及科技研发和服务的平台建设两大方面;进而给出了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具体对策,主要有深化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力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本文旨在根据现今安徽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提高安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其中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综合法、微观与宏观分析法,由于资料搜集不全以及分析方法有限,本文尚有许多问题。
张冀男[7](2012)在《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历史梳理和现状的描述,进而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路径。
刘时容[8](2010)在《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自然,农村科技的服务方式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推进,农民为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最终为增加收入而产生的科技服务需求正在以惊人速度激增,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陷与现代农户多样化的科技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并不断推动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变革。本研究遵从科学发展观理念,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经验汇报材料与深入农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探讨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背景与动因入手,分析了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其中主要介绍了“湖南省星火科技12396”服务体系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的构建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经验,重点借鉴海南省“农业科技110”服务经验,提出了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并为探索建立一个有效、持久的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的社会主流模式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对打造湖南特色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品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党红敏[9](2009)在《陕西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强大动力,信息化成为全球开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与潮流。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现代化是国家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基础建设阶段,21世纪以来,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十五”期间,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基本健全,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不断增强,信息发布覆盖面逐步扩大,信息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我国农业信息化虽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陕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却不是一个农业强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制约了陕西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推进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农业信息服务现状和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了陕西省现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大学为中心的陕西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并围绕模式运行提出了对策措施建议。本文包括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序论。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及相关研究动态做了述评,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界定了信息、农业信息以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内涵及外延,研究了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及要素组成。第三章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现状。总结了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现有模式及特点,包括服务站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服务模式、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服务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带动服务模式、农技“110”服务模式、农业信息网模式、移动农信通“12582”和联通电子农务模式、杨凌农高会模式等,分析了陕西省现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后文提出新的适应陕西实际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提出了构建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构建目标以及构建原则,并根据指导思想、目标以及原则,对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的内容从主体架构、信息结构、资源配置、技术环境、以及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五章新模式的运行保障措施建议。本章提出了保障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政策资金保障;重视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技普及应用。
郑原驰 实习生 陈春雷 本报记者 李林岩[10](2008)在《打造科技示范平台》文中认为根据农村不同区域、资源和产业特色,结合新时期“三农”对先进农业技术和农村适用技术的需求,我省将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富民强县行动巧妙结合,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大平台,带动数以万计的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吉?
二、我省启动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启动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民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农民”内涵与主要特征 |
二、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参与新农民教育 |
(一)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培养新农民的个案情况 |
(二)培训方式及内容 |
三、存在问题 |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导致组织培训难 |
(二)培训资金渠道单一导致培训运行难 |
(三)培训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导致培训质量提高难 |
四、对策与建议 |
(一)培训投入要明确经费投入比例 |
(二)培训机构要强化资源整合 |
(三)培训内容要注重学有所用 |
(四)加强培训监管,注重培训效果 |
(2)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实施的思路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论与特征 |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理论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技术诱导变革理论 |
2.2.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3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
3.1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状及成效 |
3.1.1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概述 |
3.1.2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取得的成效 |
3.2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
3.2.2 缺乏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
3.2.3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 |
3.2.4 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 |
3.3 制约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分析 |
3.3.1 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分析 |
3.3.2 缺乏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的原因分析 |
3.3.3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的原因分析 |
3.3.4 抑制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的原因分析 |
4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项目分析 |
4.1 山西省星火计划分析 |
4.1.1 山西省星火计划现状分析 |
4.1.2 星火计划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3 制约星火计划实施的原因分析 |
4.1.3.1 科技投入不足 |
4.1.3.2 项目实施各主体间间缺乏信息交流 |
4.2 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项目分析 |
4.2.1 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现状分析 |
4.2.2 农村技术承包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3 制约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落实的原因分析 |
4.3 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分析 |
4.3.1 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分析 |
4.3.2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4.3.3 制约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因分析 |
5 推进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实施的思路对策 |
5.1 加大转化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 |
5.1.1 加大投资强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5.1.2 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增大风险投资 |
5.2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
5.2.1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一线服务 |
5.2.2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搞好成果转化公共服务 |
5.2.3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在转化过程中的服务功能 |
5.3 推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度 |
5.4 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建立项目绩效考评机制 |
5.5 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对各项目实施的需求性和吸纳性 |
5.5.1 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 |
5.5.2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5.5.3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5.6 加强对特色产业的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 |
6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3)用科技之光照亮三晋大地 建设中的山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论文提纲范文)
把高校办到农村大地 |
突出八大服务模式 |
四大建设任务成效显着 |
山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目标 |
(4)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论与特征 |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理论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技术诱导变革理论 |
2.2.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3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
3.1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状及成效 |
3.1.1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概述 |
3.1.2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取得的成效 |
3.2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
3.2.2 缺乏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
3.2.3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 |
4 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项目分析 |
4.1 山西省星火计划分析 |
4.1.1 山西省星火计划现状分析 |
4.1.2 星火计划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其实施的原因分析 |
4.2 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项目分析 |
4.2.1 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现状分析 |
4.2.2 农村技术承包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 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分析 |
4.3.1 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分析 |
4.3.2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5 改进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实施的思路对策 |
5.1 加大转化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 |
5.1.1 加大投资强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5.1.2 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增大风险投资 |
5.2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
5.2.1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一线服务 |
5.2.2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搞好成果转化公共服务 |
5.2.3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在转化过程中的服务功能 |
5.3 推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度 |
5.4 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建立项目绩效考评机制 |
5.5 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对各项目实施的需求性和吸纳性 |
5.5.1 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 |
5.5.2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5.5.3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5.6 加强对特色产业的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 |
6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5)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综述 |
2.2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
2.2.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
2.2.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研究 |
2.2.3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发展研究趋势 |
第二章 农业科技推广理论基础 |
1 农业科技推广的界定 |
1.1 “农业推广”溯源 |
1.2 农业科技推广的涵义 |
1.3 农业科技推广的地位与作用 |
2 农业科技推广理论概述 |
2.1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
2.2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
2.3 超额利润理论 |
2.4 社会教育理论 |
2.5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理论研究 |
3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方法概述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实地研究 |
3.3 调查研究 |
3.4 统计分析法 |
3.5 定性分析法 |
3.6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简述 |
1 大学生村官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
2 “农业科技110”模式 |
3 “农业科技大篷车”模式 |
4 “‘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模式 |
5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 |
6 “科技特派员”模式 |
7 “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 |
8 “太行山道路”模式 |
第四章 不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比较研究 |
1 各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发展现状研究 |
1.1 “太行山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1.2 “农业科技大篷车”模式 |
1.3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 |
1.4 “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模式 |
1.5 “科技特派员”模式 |
1.6 “农业科技110”模式 |
1.7 “农业科技合作社”模式 |
1.8 “大学生村官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
2 不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推广主体比较研究 |
3 不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推广方式比较研究 |
4 不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民参与方式比较研究 |
5 不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推广内容比较研究 |
6 不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环境比较研究 |
7 不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经验及启示研究 |
7.1 “农业科技大篷车”模式 |
7.2 “太行山道路”模式 |
7.3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 |
7.4 “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模式 |
7.5 “科技特派员”模式 |
7.6 “农业科技110”模式 |
7.7 “农村合作社”模式 |
7.8 “大学生村官科技服务”模式 |
第五章 不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借鉴创新 |
1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
2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借鉴创新 |
第六章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建设建议 |
1 转变推广理念,积极营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环境 |
2 加强各种模式推广主体经验交流和合作 |
3 高等院校要以农民实际需求进行农业科技推广 |
4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建设 |
5 国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 |
6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 |
7 加强农业科技资源合理布局 |
8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金融体系建设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完善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结构框架 |
1.3 研究的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3.1 研究可能的创新 |
1.3.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动态 |
2.1.1 国外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念综述 |
2.1.2 国外主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概述 |
2.2 国内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成果 |
2.2.1 国内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框架研究 |
2.2.2 国内主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概述 |
2.2.3 国内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不足 |
3. 安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
3.1 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
3.1.1 安徽农业科研实力基本概况 |
3.1.2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概况 |
3.1.3 发展了多种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形式 |
3.2 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对象调查分析 |
3.2.1 样本调查基本情况 |
3.2.2 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 |
3.2.3 调查结论 |
3.3 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整体科研实力较弱 |
3.3.2 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较低 |
3.3.3 农业科技投入经费不足 |
3.3.4 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需求脱节严重 |
3.3.5 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
3.3.6 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主导方向不明确 |
4.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经验启示 |
4.1 国外主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比较 |
4.1.1 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
4.1.2 政府与大学合作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
4.1.3 政府和农民合作组织结合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
4.1.4 非政府农民组织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
4.2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主要经验启示 |
4.2.1 政府仍然在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中占主体地位 |
4.2.2 农业科研、教育、生产、推广精密结合 |
4.2.3 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开展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 |
4.2.4 农业科技服务活动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 |
4.2.5 农业科技服务经费投入充足 |
4.2.6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于农业科技服务 |
4.3 安徽省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 |
4.3.1 政府指导型模式 |
4.3.2 农业科技合作社会员参与制模式 |
4.3.3 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化发展模式 |
4.3.4 专家大院+示范园+农户合作型模式 |
4.3.5 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户+龙头企业模式 |
5. 完善安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策与建议 |
5.1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
5.1.1 总体思路 |
5.1.2 基本原则 |
5.1.3 发展重点 |
5.2 安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
5.2.1 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
5.2.2 科技研发与服务的平台的建设 |
5.3 完善安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对策 |
5.3.1 深化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改革 |
5.3.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
5.3.3 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力度 |
5.3.4 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
6.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史 |
1.1 形成期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
1.2 低谷期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
1.3 改革完善期 (20世纪80年代—) |
2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 |
2.1.1 形成了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1.2 创建了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载体 |
2.2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各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衔接不紧, 缺少协同 |
2.2.2 农业技术供需脱节, 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 |
2.2.3 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
2.2.4 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
3 加快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
3.1 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 |
3.2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3.3 面向生产一线, 构建农业技术服务与转化推广平台 |
3.4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
3.5 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8)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相关概念界定 |
1.1 信息与信息化 |
1.2 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科技服务 |
1.3 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 |
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意义 |
3 研究述评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方法 |
5 研究内容 |
6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6.1 研究重点 |
6.2 研究难点 |
6.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背景与动因 |
1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动因 |
1.1 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陷与现代农户多样化的科技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农村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变革 |
1.2 市场作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催生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动因 |
2 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背景 |
2.1 政策背景 |
2.2 信息化建设背景 |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
1 国内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
2 国外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经验借鉴 |
第四章 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
1 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的发展现状 |
1.1 "湖南省星火科技12396"服务体系发展概述 |
1.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发展概述 |
1.3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发展概述 |
2 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2.1 "湖南省星火科技12396"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2.1.1 农户期望与专家能力之间存在差距 |
2.1.2 散户需求与专家效益不对称 |
2.1.3 财政支持力度与运作体制不配套 |
2.1.4 分散投入,各自为政 |
2.1.5 队伍建设不力 |
2.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2.2.1 缺乏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站点管理队伍 |
2.2.2 农户参与度不高 |
2.2.3 管理制度不健全 |
2.3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 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政府内部性使公共部门条块分割严重,导致领导班子工作乏力 |
3.2 公共产品属性与分散投入缺陷导致服务经费短缺 |
3.3 绩效评估标准的不完善导致服务对象的缺失 |
3.4 用人机制弊端与激励机制缺失导致队伍建设不力 |
3.5 市场供给机制缺乏导致服务难以长效进行 |
第五章 构建湖南省高效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原则与对策 |
1 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2 湖南省高效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
2.1 政府主导原则 |
2.2 实效性原则 |
2.3 资源整合原则 |
2.4 信息化支撑原则 |
2.5 扁平化管理原则 |
3 构建湖南省高效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
3.1 整合资源,完善共享机制 |
3.2 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
3.3 健全法制、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环境 |
3.4 加强教育与培训,造就一个高效运转的服务团队 |
3.5 上下联动,集成攻关,探索建立一个有效、持久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的社会主流模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对娄底市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许芳主任的访谈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陕西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信息服务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信息 |
2.1.2 信息服务 |
2.1.3 农业信息 |
2.1.4 农业信息服务 |
2.1.5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
2.2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要素组成 |
2.2.1 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 |
2.2.2 农业信息服务的受体 |
2.2.3 农业信息服务的内容 |
2.2.4 农业信息服务的载体 |
2.2.5 农业信息服务的策略 |
2.2.6 农业信息服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2.3 农业信息服务常见模式 |
2.3.1 “政府+农户”型信息服务模式 |
2.3.2 “政府+协会+农户”型信息服务模式 |
2.3.3 “政府+通信企业+农户”型信息服务模式 |
2.3.4 “政府+专家+企业+农户”型信息服务模式 |
2.3.5 “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型信息服务模式 |
2.3.6 农村科技户、经纪人型信息服务模式 |
2.3.7 批发市场辐射扩散模式 |
第三章 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既有模式及其运行中的问题 |
3.1 陕西省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主要模式 |
3.1.1 服务站模式 |
3.1.2 龙头企业带动服务模式 |
3.1.3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服务模式 |
3.1.4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带动服务模式 |
3.1.5 农技“110”服务模式 |
3.1.6 农业信息网模式 |
3.1.7 移动农信通“12582”和联通电子农务模式 |
3.1.8 杨凌农高会模式 |
3.2 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 |
3.2.1 专家资源在陕西农业信息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
3.2.2 信息服务的主干网络基本形成 |
3.2.3 农业科技信息成为信息服务的中心内容 |
3.3 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运行中出现的存在问题 |
3.3.1 信息服务受体缺乏接受信息的主动性 |
3.3.2 信息服务主体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存在薄弱环节 |
3.3.3 信息服务手段的反馈机制不强 |
3.3.4 信息服务内容针对性和时效性差 |
3.3.5 信息服务管理及保障机制不健全 |
3.3.6 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
第四章 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
4.1 指导思想与构建目标 |
4.1.1 指导思想 |
4.1.2 构建目标 |
4.2 构建原则 |
4.2.1 统筹规划,逐步推进 |
4.2.2 强化服务,注重实效 |
4.2.3 加强引导,合力推进 |
4.2.4 积极探索,鼓励创新 |
4.3 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
4.3.1 主体构架 |
4.3.2 信息结构 |
4.3.3 资源配置 |
4.3.4 技术环境 |
4.3.5 运行方式 |
4.3.6 特点优势 |
第五章 新模式的运行保障措施建议 |
5.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
5.1.1 加强政府对新模式探索建设的组织领导 |
5.1.2 加快制定推进新模式探索建设的扶持政策 |
5.1.3 加大对新模式探索建设的资金投入 |
5.2 重视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
5.2.1 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规范 |
5.2.2 重视农业数据库建设和完善 |
5.2.3 重视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 |
5.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技普及应用 |
5.3.1 建设一个精于陕西农业信息化研究开发的专业团队 |
5.3.2 培养一支活跃在农业信息化产业链上的信息服务专门人才 |
5.3.3 培训一批懂得信息、善用信息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带头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我省启动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民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 崔永军. 高等农业教育, 2015(08)
- [2]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实施的思路对策研究[D]. 赵淼.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5)
- [3]用科技之光照亮三晋大地 建设中的山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J]. 王勇. 中国农村科技, 2013(12)
- [4]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主要项目研究[D]. 李嵘.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5]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比较研究[D]. 郑胜.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完善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D]. 陈婷婷.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1)
- [7]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J]. 张冀男. 吉林农业, 2012(05)
- [8]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 刘时容.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9]陕西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 党红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1)
- [10]打造科技示范平台[N]. 郑原驰 实习生 陈春雷 本报记者 李林岩. 吉林日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