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腹盆腔脓肿15例(论文文献综述)
汤建康[1](2021)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穿孔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胃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5,腹腔镜穿孔修补术)与对照组(n=32,开腹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盆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疗效显着,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唐莉鸿,张洪娟[2](2021)在《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手术时机及预后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手术时机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盆腔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抗生素48~72 h治疗后进行腹腔镜手术,研究组接受抗生素7~10 d治疗后进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盆腔脓肿发热及腹痛改善时间、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各项手术指标和术中肠管粘连、肠管膀胱损伤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盆腔脓肿发热及腹痛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肠管粘连(92.50%)、肠管膀胱损伤发生率(2.50%)均略低于对照组的95.00%、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抗生素治疗7~10 d后进行腹腔镜手术,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其炎症反应,并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恢复,且预后效果显着。
杜雅斌[3](2021)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集近10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发表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相关统计软件挖掘出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组方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完善的文献资料。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近10年(2010年1月1日-2019年2月31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文献,对文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逐一提取,并录入Epidate3.1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再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规范化整理,对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计量学分析。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挖掘出药物基本信息(药物频次、药类、四气五味、药物归经、常用药物组合,核心药物组合及新方组合信息),并对以上相关信息做出基本探讨,从中总结出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组方规律。结果1、文献基本情况:根据检索策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共检索到6242篇文献,依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188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病例数共计17927例。经分析发现2017年文献发表量最多,共计30篇,约占文献总量的15.96%,2014年文献发表量最少,总计9篇,约占文献总量的4.79%。188篇文献中包含期刊文献172篇(91.49%),学位论文文献16篇(8.51%)。其中172篇期刊文献中核心期刊13种,约占期刊杂志总数(78种)的16.67%,非核心期刊65种,约占期刊杂志总数(78种)的83.33%。172篇文献中获得基金支持的文献共计18篇(9.57%)。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山东省,共计19篇(10.11%),文献发表量按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呈南部地区多,北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2、治疗情况:188篇文献中的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20-45岁(占总人数的64.5%)之间,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组或试验组)治疗时间以30天的文献最多,共计50篇,占文献总量的26.59%。在用药方面,治疗组(观察组或试验组)以单纯口服汤药或中成药,对照组治疗用药主要分为西药、中成药、中药汤剂、安慰剂组,其中西药最多,共计99篇,约占文献总量的52.6%。西药中使用次数最高的为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共计33篇,占西药组总数的33.33%。包含甲硝唑的西药比例最高,共计63篇,在西药中出现的频率为63.63%。中成药使用次数最高的药物为妇科千金片,共计37篇,占中成药中使用总数的44.04%。188篇文献中应用的疗效评价指标有3类,使用最多的为中医症状积分法,173篇(97.87%)文献中均有涉及。疗效观察指标有4种,应用最多的指标是临床症状与体征,涉及相关文献达184篇(97.87%)。治疗组有效率主要分布在90%-99.99%之间,约占文献总量的85.10%。对照组有效率主要分布在80%-89.99%之间,约占文献总量的47.34%。188篇文献中共计12篇出现不良反应,约占文献总量的6.83%,11篇文献出现复发情况,约占文献总量的12.5%。3、辨证分型情况:188篇文献中,经证型规范化处理后,得到19个证型,分别为湿热瘀结证63篇(33.51%)、气滞血瘀证45篇(23.94%)、寒湿凝滞证18篇(9.57%)、气虚血瘀证15篇(7.98%)、血瘀证10篇(5.32%)、瘀热互结证7篇(3.72%)、寒凝血瘀证6篇(3.19%)、湿瘀互结证3篇(3.19%)、湿热郁结证4篇(2.13%)、肝脾不和证2篇(1.06%)、阳虚血瘀证2篇(1.06%)、寒湿瘀结证2篇(1.06%)、血虚证2篇(1.06%)、肾虚肝郁证1篇(0.05%)、脾虚湿阻证1篇(0.05%)、气阴两虚证1篇(0.05%)、肝郁血虚证1篇(0.05%)、肝郁脾虚证1篇(0.05%)、热毒郁结证1篇(0.05%)。4、用药情况:在纳入的188文献中,共收集235味中药,药物使用累计频次为2142次,按照中药功效分类,清热类药物使用频次最多,总计444次,占总频次的20.73%。其次分别是活血化瘀类419次(19.56%)、补虚类390次(18.21%)、利水渗湿类236次(11.01%)、理气类206次(9.62%)。按照中药五味划分,苦味药应用的次数最多,共计1181次,占所有药味总次数的39.66%,其次分别为甘味药835次(28.04%)、辛味药810次(27.20%)。按照药物归经分析,归经频次最多的为肝经,共计1292次,约占所有药物归经总次数的25.81%。其次为脾经844次(16.86%)、心经724次(14.47%)、胃经(10.29%)。归入三焦经、小肠经、心包经的药物频次最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高频药物有当归、赤芍、桃仁、丹参、败酱草、薏苡仁、延胡索、香附、川芎、炙甘草等等。高频药物组合分别有“当归,川芎”、“当归,赤芍”、“赤芍,桃仁”、“赤芍,川芎”、“赤芍,丹参”、“败酱草,薏苡仁”。核心药物组合共计10味药(当归、香附、赤芍、丹参、桃仁、丹皮、败酱草、川芎、炙甘草、薏苡仁)。基于熵聚类分析后共得出7个新型方剂。结论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数量部分年份有小幅度波动,但总体上趋于相对稳定,发表的相关期刊较为分散,研究地区(省份)不均匀,主要特点是东南部地区多,西北部地区少,主要原因可能是西北部人才资源以及资金支持较少。当今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常见证型是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在用药方面主要以清热类、活血化瘀药类、补虚类药物为主。在治疗上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机特点一致。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将235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出14对核心药物组合,7个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新方。对其进行规律分析,发现与该病的发病机理相吻合。
郭宇轩[4](2021)在《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癌TACE术化疗栓塞综合征(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对64例肝癌TACE术后化疗栓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价膈下逐瘀汤对改善肝癌TACE术后化疗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肝癌TACE术后气滞血瘀型化疗栓塞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和研究依据。方法: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患者59例(64例脱落5例)。将59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期方面均无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口服。连续服用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区(腹部)疼痛评分、化疗栓塞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及AFP等指标进行统计,并运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化疗栓塞综合征症状:治疗后,观察组在肝区(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程度及持续时间上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的7项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大便情况的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评价:治疗前两组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AFP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能有效减轻TACE术后化疗栓塞综合征的发病程度,缩短持续时间;膈下逐瘀汤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肿瘤作用,能有效改善、保护肝功能,减轻肝损伤;膈下逐瘀汤能有效改善化疗栓塞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贠锦花[5](2021)在《阴道超声联合中西医治疗方案在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探讨阴道超声联合中西医治疗方案在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庆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阴道超声诊断,将诊断情况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阴道超声检查在诊断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观察组42例在其基础上联用自拟清热解毒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阴道超声对急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输卵管卵巢炎和子宫体癌的确诊率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显着高于对照组(78.57%)(χ2=5.126,P=0.024<0.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10.22±2.15)显着低于对照组(13.48±3.30)(t=5.364,P=0.000<0.05)。阴道超声检查妇科急性盆腔炎操作简单且准确率高,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妇科急性盆腔炎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练德轩[6](2021)在《盆腔脓肿患者临床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盆腔脓肿患者临床特点及盆腔粘连情况,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盆腔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术中粘连情况和治疗情况等。结果:(1)临床特点:109例盆腔脓肿患者19~67岁,平均43.68±9.07岁;城镇居民患者占31.19%,农村患者占68.81%;平均妊娠次数2.54±1.54次,平均分娩次数1.45±0.87次;51.37%盆腔脓肿患者有1-3次的盆腹腔手术史,22.93%的患者有宫内节育器。(2)临床表现:9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痛及肛门坠胀感,22例入院时伴有发热、9例无明显症状。(3)辅助检查:55.05%的患者白细胞升高,68.81%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升高,53.21%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21.10%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升高,33.94%的患者血清CA125超过正常范围;所有患者均行盆腔影像学检查,其中彩超提示盆腔脓肿范围为20~207mm,平均值为81.37±41.75 mm。(4)综合治疗:2例行单纯抗生素治疗,10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5例接受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2例接受开腹手术,手术治疗患者均行抗生素治疗。(5)抗菌药物的使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连续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为头孢唑肟(66.97%),头孢哌酮舒巴坦(20.18%),其中头孢唑肟联合使用替硝唑56例,甲硝唑2例。(6)将10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按术中盆腔粘连情况分为无粘连、轻度粘连组(A1组)和中重度粘连组(A2组),A2组的平均病程时长、术前白细胞数值多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正常与红细胞沉降率高于正常的患者盆腔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将10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按术前抗生素使用时长分为术前应用抗生素≤72h组(B1组)和术前应用抗生素>72h组(B2组),B1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和B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细菌培养情况:所有手术患者均取术中脓液进行培养,其中29例为阳性结果,24例为大肠埃希菌,5例缓症链球菌,培养阳性率为27.10%;33例行阴道分泌物培养,11例为阳性结果,支原体阳性6例,解脲脲原体阳性3例,都柏林假丝酵母菌阳性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大肠埃希菌阳性1例,其中解脲脲原体和支原体同时阳性1例。结论:(1)盆腔脓肿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其症状多为下腹痛及肛门坠胀感,其次为发热,少数患者入院时无明显症状。盆腔脓肿诊断时应注意无明显症状者。(2)盆腔脓肿患者中、重盆腔粘连严重者,病程长短、白细胞数值高于无粘连、轻度粘连者。病程长短、白细胞数值和红细胞沉降率可用于预测盆腔粘连严重程度。(3)盆腔脓肿腹腔镜手术前应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时间。一旦诊断为盆腔脓肿,抗生素药物治疗的同时,于72h内腹腔镜手术治疗时出血量较少。
徐嘉新[7](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复杂真实的医疗环境下,总结我科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诊疗经过及预后,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梳理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盆腔炎性疾病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逐一查阅2005年10月-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婚育史、既往史、病程长短、中医证型),主诉及妇科检查情况(包括发热、下腹压痛、反跳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压痛、宫颈举摆痛、附件增厚及压痛情况、是否触及包块),辅助检查(包括妇科B超、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治愈、疾病进展、中转手术、遗留包块),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我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梳理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1.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1)年龄分布:最小17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0.01±10.11岁。(2)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0天,平均病程(5.89±5.23)天。(3)生殖道感染情况:303例患者中,有187例患者阴道感染,占61.72%,且均为单纯性感染,其中线索细胞阳性者112例(59.89%),解脲支原体阳性者35例(18.72%),念珠菌阳性者32例(17.11%),滴虫阳性者6例(3.21%),沙眼衣原体阳性者2例(1.07%)。(4)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多见(45.54%),其次为湿毒壅盛证(24.75%),热毒炽盛证(17.16%),瘀热内结证(12.54%)。(5)疾病类型:腹痛128例(42.24%),腹痛+发热31例(10.23%),腹痛+发热+包块144例(47.52%)。(6)不同疾病类型中医证型分布:腹痛组中湿热蕴结证98例(76.6%),瘀热内结证30例(23.4%)。腹痛+发热组中热毒炽盛证5例(16.1%),湿毒壅盛证15例(48.4%),湿热蕴结证9例(29.0%),瘀热内结证2例(6.5%)。腹痛+发热+包块组中热毒炽盛证47例(32.6%),湿毒壅盛证60例(41.7%),湿热蕴结证31例(21.5%),瘀热内结证6例(4.2%)。2.治疗方案303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有297例(98.02%),我院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及患者病情程度酌情给药。中医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临床疗效(1)腹痛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4.50±0.71d、8.47±2.53d),抗生素+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发热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89±1.7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67±2.52d、8.00±5.57d、6.33±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痛+发热+包块组: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57.69%、59.09%,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7.56±1.85d)、体温复常时间(3.26±1.36d)、WBC复常时间(6.57±2.08d)、PCT复常时间(4.92±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71d、7.00±1.41d、12.00±2.83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0.53±3.80d、4.80±1.72d、8.33±2.92d、8.13±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药外治组在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WBC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所有中西医治疗患者总体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0.0%、76.09%、81.71%,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5.64±2.00d)、体温复常时间(3.13±1.22d)、WBC复常时间(5.79±2.42d)、CRP复常时间(5.68±3.20d)、PCT复常时间(4.03±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58d、7.00±1.41d、12.00±2.83d、8.50±2.12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46±3.21d、4.44±1.72d、7.89±2.95d、8.28±4.01d、7.83±4.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医外治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WBC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CRP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1)腹痛组和腹痛+发热组治愈率(均为100%)显着高于腹痛+发热+包块组(59.1%),中转手术率、遗留包块率(均为0%)显着低于腹痛+发热+包块组(分别为26.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组、腹痛+发热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4.89±1.76d)均显着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7.56±1.85d)。腹痛+发热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2.81±0.68d)、WBC复常时间(3.93±2.1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3.26±1.36d、6.57±2.08d、6.45±3.00d、4.92±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1)腹痛组: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56±1.10d)小于瘀热内结证患者(5.08±1.29d)(P<0.05)。(2)腹痛+发热组:四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在疾病转归情况、腹痛消失时间(6.60±0.89d、4.92±1.88d、4.00±1.41d、4.00±1.41d)、体温复常时间(2.60±0.55d、2.75±0.62d、3.00±0.93d、3.00±0.00d)、WBC复常时间(5.80±1.10d、3.92±1.78d、3.00±1.83d、3.00±0.00d)、CRP复常时间(5.20±3.03d、3.67±2.93d、3.63±1.11d、3.53±1.51d)、PCT复常时间(4.60±2.88d、2.91±1.58d、2.32±1.37d、2.82±1.00d)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腹痛+发热+包块组:,热毒炽盛证(44.7%)的中转手术率与湿毒壅盛证(22.0%)、湿热蕴结证(12.0%)无统计学差异,但显着高于瘀热内结证(0%)(P=0.005)。热毒炽盛证(5.3%)、湿毒壅盛证(17.0%)、湿热蕴结证(12.0%)的遗留包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低于瘀热内结证(66.7%)(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74±1.41d)、体温复常时间(4.21±1.62d)均大于湿毒壅盛证(分别为7.36±1.63d、2.92±1.08d)、湿热蕴结证(6.84±2.03d、2.89±0.99d)和瘀热内结证(6.00±1.41d、2.00±0.00d)(P<0.05)。(4)三种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总体分析:湿热蕴结证患者治愈率(94.8%)显着高于热毒炽盛证(55.8%)和湿毒壅盛证(69.8%)(P<0.05),湿热蕴结证与瘀热内结证(87.9%)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中转手术率(2.6%)和瘀热内结证(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着低于热毒炽盛证(39.5%)(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29±1.57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6.57±2.05d)、湿热蕴结证(5.11±2.69d)和瘀热内结证(4.75±2.06d)(P<0.05)。湿毒壅盛证显着大于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P<0.05),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体温复常时间(3.87±1.60d)大于瘀热内结证(2.50±0.58d),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PCT复常时间(6.21±3.78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3.03±3.71d)和湿热蕴结证(3.52±2.12d)(P<0.05),热毒炽盛证与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PID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多急性起病,频繁的宫腔操作、多育多产、阴道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房劳过度,加强健康宣教,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2.本研究PID患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抗生素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将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联合应用,对单纯腹痛和腹痛伴发热患者疗效显着,治愈率均可达100%,对于形成盆腔包块的患者治愈率可达59.1%。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能有效改善PID患者的临床症状,WBC、CRP、PCT等炎性指标恢复正常用时短,且对腹痛伴发热及盆腔包块患者中转手术率仅为26.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及时发现症状、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减少PID后遗症的发生。3.PID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四型,疾病初期以湿热蕴结证多见。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伴或不伴炎性指标升高的患者以湿毒壅盛证居多,若病情持续进展,热势较高,伴炎性指标升高,或形成盆腔包块者多以湿毒壅盛证和热毒炽盛证为主。4.本研究中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热蕴结证和瘀热内结证疗效显着,且在疾病转归、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热毒炽盛证和湿毒壅盛证。
秦阿妮[8](2021)在《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两种温度下双足保暖,通过记录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用温盐水(35℃)冲洗腹腔量、术日总液体量、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排便时间、术后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第一天血钾、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并通过观察下肢症状、体征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术中术后双足保暖是否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及预防下肢DVT;2.同时探讨术中术后两种温度下双足保暖的适宜温度,为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预防下肢DVT提供一个临床参考指标及指导价值。方法:选取近1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满足纳入标准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134例)及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100例)。对照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60例)及对照组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50例)给予常规手术保暖干预措施,包括手术室术前30分钟打开净化空调系统,确保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维持在22℃~24℃的温度,湿度维持在40%~60%;在患者非手术皮肤区域盖上统一棉被,尽可能降低患者裸露区域;术后为患者全身加盖统一棉被送入病房。研究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在上述常规保暖干预基础上,联合暖脚宝保温措施。腹腔镜低档组患者(34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低档(30℃)30分钟;高档组患者(4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高档(40℃)30分钟。开腹低档组患者(2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低档(30℃)30分钟;高档组患者(3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高档(40℃)30分钟。结果:1.对照组与研究组中的基本资料比较年龄、BMI;手术中的情况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用温盐水(35℃)冲洗腹腔量、术日总液体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腹腔镜对照组、低档组、高档组中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是(15.4±2.3,14.7±1.7,13.3±1.9)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是(19.6±2.6,18.7±2.0,16.3±2.1)h,排便时间分别是(22.8±2.7,22.1±1.8,19.2±2.2)h,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分别是(8.65±3.04,8.02±2.15,6.85±1.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74.79±10.71,74.25±9.39,69.47±9.33)%,第一天血钾分别是(3.58±0.33,3.59±0.30,3.81±0.46)mmol/L,D-二聚体(0.84±1.14,0.77±0.90,0.35±0.21)mg/L,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3.59±1.06,3.98±1.72,3.09±0.6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02,25.209,29.960,6.319,3.726,5.018,3.918,5.452,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行LSD事后检验发现,高档组与对照组、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开腹对照组、低档组、高档组中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是(19.9±1.9,19.2±1.4,18.1±1.5)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是(23.5±2.2,22.7±1.9,21.3±1.9)h,排便时间分别是(25.6±3.1,25.1±1.9,23.1±1.8)h,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分别是(10.99±3.15,10.23±2.67,8.39±1.7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82.32±5.90,82.25±5.83,75.10±7.76)%,第一天血钾分别是(3.69±0.42,3.69±0.50,4.11±0.45)mmol/L,D-二聚体分别是(0.60±0.48,0.52±0.68,0.19±0.15)mg/L,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3.92±1.66,3.61±1.21,2.67±0.6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2,10.710,9.122,6.150,10.041,9.287,5.129,5.655,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行LSD事后检验发现,高档组与对照组、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腹腔镜对照组60个中有20个发生腹胀,发生率为33.3%;17个合并DVT,发生率为28.3%。低档组34个中有10个发生腹胀,发生率29.4%;9个合并DVT,发生率26.5%。高档组40个中有2个发生腹胀,发生率5%;1个合并DVT,发生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1.366,11.086,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高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11.228,P=0.001;c2DVT=10.851,P=0.001);高档组与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8.061,P=0.005;DVT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4);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5.开腹对照组50个中有23个发生腹胀,发生率46%,19个合并DVT,发生率38%。低档组20个中有9个发生腹胀,发生率45%;7个合并DVT,发生率35%。高档组30个中有2个发生腹胀,发生率6.7%;1个合并DVT,发生率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4.275,12.244,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高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13.502,P=0.000;c2DVT=12.018,P=0.001);高档组与低档组比较差有统计学意义(腹胀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4;DVT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5);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双足保暖可以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可以减少第一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防止血钾降低,可以减少腹胀发生率及DVT发生率。2.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双足保暖的适宜温度是高档保暖的温度40℃,低档保暖效果不显着。
向逸冰[9](2021)在《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目的腹腔脓肿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是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但如何尽快针对腹腔手术术后患者腹部炎症的控制、机体免疫机能的自我保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尚不完善。本研究:(1)一方面观察复方黄柏液对于治疗腹腔脓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另一方面,探索复方黄柏液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用药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2方法2.1病例分组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2月我院普外科收入的62例腹腔脓肿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结合信封法按1:1平行随机,分配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2.2两组患者治疗方法(1)对照组:(1)基础治疗方法:术后常规行补液:配以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m L、维生素C注射液1g、维生素B6注射液0.1g、氯化钾注射液15m L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止血:纱布加压包扎,外用创面敷料贴敷;抗感染等处理。(2)超声引导下腹腔脓肿置管引流术: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穿刺针进入脓肿内,抽取灰色脓液,随置入导丝进入脓肿内,退出穿刺针,以扩皮器充分扩皮后,沿导丝引入8F防滑脱导管,拔出针芯及导丝;经导管回抽见脓液流出,接引流袋;消毒包扎、固定导管。(3)术后脓腔冲洗方法:庆大霉素注射液(规格:2m L;8万单位,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mg/次,针对开放创面的患者外用局部浸润或与0.9%NACL注射液按1:1混合后冲洗浸润,2次/日;针对脓肿位置较深、置管引流的患者,与0.9%NACL注射液按1:1混合后经冲洗引流管24h持续冲洗,黎氏管入水管接庆大霉素+0.9%NACL混合液,出水管接中心负压吸引。(2)观察组:(1)和(2)均同对照组。(3)复方黄柏液涂剂冲洗方法:复方黄柏液涂剂(规格:每瓶100mL,国药准字:Z10950097,批号:1308281;山东汉方制药有限公司,组方:连翘、黄柏、金银花、蒲公英、蜈蚣),10-20mL/次,针对开放创面的患者外用纱布湿敷或与0.9%NACL注射液按1:1混合后冲洗浸润,2次/日;针对脓肿位置较深、置管引流的患者,与0.9%NACL注射液按1:1混合后经冲洗引流管24h持续冲洗,黎氏管入水管接复方黄柏液+0.9%NACL混合液,出水管接中心负压吸引。2.3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1)机体症状、体征评分:记录各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包括T,P,压痛等情况。术后有专人询问和记录。(2)炎症指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3、5、7天的早晨7:00分别抽取5ml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T-2000i型)检测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速率散射比浊法(美国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a公司BN-Ⅱ特定蛋白仪)检测CRP。IL-1、IL-6和TNF-α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药盒由北京东亚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药盒说明书,测量仪器为FJ-2008G自动γ免疫计数器,质控指标符合要求。(3)局部指标:通过B超或者CT检查局部感染控制及脓腔大小变化。(4)组织生长和愈合指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3、5、7天的早晨7:00分别抽取5ml静脉血,采集后30 min内送检,首先将血标本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llegra X-30多功能台式高速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3000r/min进行离心,时间为5 min,完毕取部分离心后的血清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血清VEGF、EGF,bFGF,血清VEGF、EGF、bFGF均采用ELISA法试剂盒进行检测。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SPSSInc,Chicago,IL,US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正态资料采用(?)±s,非正态分布用M(范围)表示,多组配对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Friedman检验)。事后两两比较检验采用LSD,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T、P、脓肿发生部位、脓肿大小、是否手术、合并糖尿病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两组治疗7天后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7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42%,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3治疗过程中两组脓腔大小变化及愈合天数比较两组治疗后愈合天数比较:观察组治愈天数为(11.0±2.39)天,优于对照组的(12.32±2.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脓腔大小与术前相比均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3天、5天、7天,脓腔大小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对两组治疗后炎症控制的比较两组治疗后炎症控制比较:术后3、5、7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RP降低明显(P<0.05);术后第3天,两组TNF-α均较术前升高,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TNF-α升高明显(P<0.05);术后5、7天,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1、IL-6下降明显(P<0.05);3.5对两组治疗后促进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进行比较两组血清VEGF、EGF、bFGF水平比较,术后3、5、7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bFGF水平均升高明显(P<0.05);术后3、5天,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EGF升高明显(P<0.05)。4.结论观察组治疗腹腔脓肿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疗程期无不良反应发生。临床检测血清WBC,NEU,CRP,TNF-α,IL-3、IL-6均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有助于评定腹腔的严重程度,观察组在术后3、5、7天较于对照组均表现了对腹腔脓肿较好的控制感染的效果,术后第5天起最为明显;血清VEGF,EGF,bFGF此类生长因子均有助于判断腹腔脓肿的创面愈合及促进组织生长程度,观察组在术后3、5、7天较于对照组均表现了对腹腔脓肿较好的促进生长愈合效果,术第3天起最为明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杨海英,曾雪燕[10](202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超声成像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与卵巢癌的超声成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52例卵巢EMT患者与52例卵巢癌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计算超声诊断准确率,观察肿块最大径、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肿瘤分期等指标。结果卵巢EMT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88.46%,漏诊1例,误诊5例;卵巢癌诊断准确率为86.54%,漏诊2例,误诊5例;卵巢EMT患者RI为0.44±0.07,卵巢癌患者为0.4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P=0.010);卵巢EMT患者PSV为(23.95±1.12)cm/s,卵巢癌患者为(25.43±1.1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8,P<0.001);卵巢EMT中Ⅲ型11例,Ⅳ型15例,Ⅴ型14例,Ⅵ型6例;卵巢癌中Ⅰ期病变18例,Ⅱ期23例,Ⅲ~Ⅳ期4例。结论超声对卵巢EMT、卵巢癌检查的准确率较高,可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腹盆腔脓肿1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腹盆腔脓肿15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2)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手术时机及预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与CRP水平比较 |
2.2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
2.3 两组术中肠管粘连、肠管膀胱损伤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筛选 |
1.6 建立数据库 |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
1.8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
2.2 病证情况分析 |
2.3 药物使用情况 |
3.讨论 |
3.1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与讨论 |
3.2 SPID病症情况分析与讨论 |
3.3 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3.4 药物使用规律分析 |
3.5 问题与展望 |
4.结论 |
4.1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
4.2 病证基本情况分析 |
4.3 用药情况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癌TACE术化疗栓塞综合征(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来源 |
2.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及分析 |
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治疗结果 |
3.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疗效分析 |
2.中医对肝癌的病因病机认识 |
3.中医对TACE术后化疗栓塞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 |
4.中医对肝癌辩证分型的认识 |
5.中医对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辩证分型的认识 |
6.中医对肝TACE术后综合征的治疗(膈下逐瘀汤应用依据) |
7.膈下逐瘀汤的方药分析 |
8.膈下逐瘀汤现代药理研究 |
9.问题与展望 |
10.典型医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卡氏生活质量评分表 |
附录C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原发性肝癌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D 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癌TACE术后气滞血瘀型化疗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 |
文献综述 膈下逐瘀汤的中医临床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5)阴道超声联合中西医治疗方案在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阴道超声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
2.2 阴道超声检出情况 |
2.3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2.5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6)盆腔脓肿患者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主要研究内容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盆腔脓肿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7)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2 观察内容及方法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临床特点 |
1.1 年龄分布情况 |
1.2 病程分布情况 |
1.3 孕产次情况 |
1.4 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 |
1.5 中医证型分布 |
1.6 疾病类型 |
1.7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 治疗方案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1 腹痛组 |
3.2 腹痛+发热组 |
3.3 腹痛+发热+包块组 |
3.4 三组患者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
3.5 三组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复常时间总体分析 |
4 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 |
4.1 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
4.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 |
5 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 |
5.1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5.2 腹痛组 |
5.3 腹痛+发热组 |
5.4 腹痛+发热+包块组 |
5.5 三组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
5.6 三组疾病类型治愈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总体分析 |
讨论 |
1 盆腔炎性疾病概况 |
2 真实世界研究 |
3 患者临床特点 |
4 PID的治疗方案 |
4.1 西医治疗 |
4.2 中医治疗 |
4.3 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对比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来源、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检查 |
2.2.2 术前谈话 |
2.2.3 术前准备 |
2.2.4 麻醉前准备 |
2.2.5 暖脚宝的使用 |
2.2.6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全子宫切除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3.2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中情况的比较 |
3.3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
3.4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FGID的原因 |
4.2 全子宫切除术后实施保暖措施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必要性 |
4.3 全子宫切除术后DVT形成的原因 |
4.4 全子宫切除术后实施保暖措施对DVT预防的必要性 |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附录A 全子宫切除术使用改良暖脚宝的知情同意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B 综述 低体温对全子宫切除患者影响与处理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9)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腹腔脓肿西医的研究背景 |
2 腹腔脓肿的近代中医研究 |
3 腹腔脓肿的西医治疗方法 |
4 腹腔脓肿的中医治疗方法 |
5 复方黄柏液涂剂的治疗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伦理和知情同意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1.6 诊断标准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2 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两组患者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 |
3.2 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 |
3.3 治疗过程中两组脓腔大小变化及愈合天数比较 |
3.4 对两组治疗后炎症控制的比较 |
3.5 对两组治疗后促进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进行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良反应评分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腔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超声成像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准确率 |
2.2 两组RI及PSV比较 |
2.3 肿瘤分期 |
3 讨论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腹盆腔脓肿1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J]. 汤建康.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08)
- [2]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手术时机及预后观察[J]. 唐莉鸿,张洪娟. 当代医学, 2021(21)
- [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 杜雅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癌TACE术化疗栓塞综合征(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郭宇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阴道超声联合中西医治疗方案在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J]. 贠锦花. 甘肃科技, 2021(10)
- [6]盆腔脓肿患者临床病例分析[D]. 练德轩.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7]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D]. 徐嘉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D]. 秦阿妮. 青海大学, 2021
- [9]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观察[D]. 向逸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超声成像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J]. 杨海英,曾雪燕. 重庆医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