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加强养老保险金征缴工作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潘怡然[1](2021)在《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老龄化的问题的日益严峻、国家不断推出的各项方针政策,都促使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被推到台前得到国家和公民的一致关注。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的重要省份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老龄化问题的困扰。老龄化、基金收支不足等因素无不制约着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黑龙江省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黑龙江省财政支出带来了负担,潜藏着难以估计的财政风险。因此深入调查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对保障黑龙江财政稳健、实现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问题。首先,本文对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基本公共服务等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详细阐述了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交叠世代模型等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以财政支持养老保险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和财政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可能会诱发财政风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可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确立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分析,对最终结果进行排序。再次,本文对国外基本养老保险中对财政风险防控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凝练出对黑龙江省预防财政风险的有益启示。最后,针对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会对财政产生压力的因素,本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促进黑龙江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黑龙江省财政的稳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代荣艳[2](2021)在《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保险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特别是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后,如何提高农村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效率,提高居民的参保水平,实现“广覆盖”的目标。对于贫困地区的县市,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是巩固脱贫成果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社会保险的征缴模式沿用以前的流程、方式。对于文化水平偏低、缴费人数多、居住较为分散、对社会保险认知薄弱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存在一定的困难,探索税务机构在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意见。本文立足于税务部门,运用公平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访谈法和案例进行分析,以金平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税务机关征收农村社会保险费后,金平县的征缴现状,对缴费费人进行问卷分析,结合实地情况,分析金平县在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结果表明存在以下问题: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基层税务部门人员工作量增加,工作压力大、征缴成本较高、征缴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问题的原因是:制度规范不明确、征缴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工作积极性不高、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缺乏专业的社保人才、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缴费意识淡薄、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偏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费的相关体制机制。制度体系要健全,通过立法强制要求社会成员参加保险;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统筹层级;完善征收管理,提高征缴运行效能。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征收服务水平和效率、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做好政策宣传,提升缴费意识;出台边疆农村地区社会保险费相关扶持政策。资金扶持政策、出台符合边疆农村地区社会保险自治制度政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金平县城乡居民两险的征缴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参考。
田雅琼[3](2020)在《老龄化背景下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正在不断增大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不可否认,中国也面临同样的严峻挑战。就当前的形势来看,俄罗斯与中国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剧。根据联合国确定的标准,一个社会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旦超过7%,即可称为这个社会已经具有老龄化的特征。按照这一标准,俄罗斯早在1970年就已加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7%;中国则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年该比重达到7%。截至2018年,俄罗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6%;同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1.9%。尽管中国踏入老龄化的时间晚于俄罗斯三十年,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高于俄罗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有效遏制了人口爆发式增长,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导致中国整个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减少、养老金需求上升,使俄罗斯与中国养老保障基金面临严峻的赤字困境。2013~2018年,俄罗斯养老基金赤字额由17910亿卢布升至24791亿卢布,累计增长38.4%,其占俄罗斯GDP的比重由2.45%升至2.99%,增加0.5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赤字由549亿元增至6523亿元,累计扩大了10倍,其占中国GDP的比重由0.09%上升至0.72%,增长了7倍。可见,中国养老基金赤字的增长速度已远超俄罗斯,形势更为严峻。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自建立之初就深受苏联退休制度影响,在理论基础、制度构建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与俄罗斯极为相似。纵观中国和俄罗斯近30年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历程可发现,二国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都选择了由国家包揽转变为“三支柱”模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养老保障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高度相似,中国养老保障资金筹集也面临养老保险缴费不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等问题。显然,对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对我国养老保障资金筹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具有一定启示与借鉴意义。为此,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系统研究:(1)通过梳理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的发展沿革,分析俄罗斯采取“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的人口与制度原因,探索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模式的选择路径。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俄罗斯养老保险缴费结构与收入状况的特殊性,并以此为突破口,探讨引发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2)考察俄罗斯养老保障财政补贴的模式与效益,从养老保障转移支付与国家福利基金建立两个方面,分析俄罗斯财政补贴对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所发挥的功能与效益。(3)对俄罗斯解决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关注其延迟退休政策与相关保障措施实施的社会经济后果。(4)提炼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的有益经验,同时总结其不当做法带来的教训,针对我国养老保障资金筹集体系面临的问题,从法律建设、职工权益保障、主权养老基金建立、养老保险资金课征等方面,提出我国可资借鉴之处,为我国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考。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强制养老保险缴费收入是俄罗斯联邦养老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平均缴费年限偏短、“影子收入”庞大、公众养老储蓄规模偏小等原因,俄罗斯养老出现了费率偏高、资金规模偏小、保障水平偏低等方面的问题。(2)联邦财政补贴对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福利基金的设立更为俄罗斯养老保障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来源。(3)在俄罗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财政补贴压力偏大,以及养老金替代率偏低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俄罗斯应对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的不得已选择。同时俄罗斯也充分认识到,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还应当充分考虑职工权益,只有尽力解决扩大缴费基数与职工负担增加之间的矛盾,才有利于政策的顺利推出与平稳实施。(4)与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体系构建相比,我国养老保障在资金筹集领域还存在较明显的法律制度缺失、养老资金收入短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定位不明确,以及保险资金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俄罗斯在法律制度规范、国家福利基金构建、养老资金统筹管理、合理设计延迟退休政策等方面的探索,可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有益思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研究对象来看,多数学者在养老保障领域的关注重点在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但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发展历史久远、体系成熟,与我国刚刚起步的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俄罗斯,其独立后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与改革,有着与我国高度近似的改革背景、较为相似的道路选择,在改革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障碍也较为相近,选择以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领域的相关做法。(2)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对俄罗斯养老保障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动机、改革历程、改革效益等层面,对养老保障资金的筹集问题少有涉及。本文以资金供给作为切入点,对俄罗斯养老保障的资金筹集体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深入剖析俄罗斯养老保险缴费模式与缴费结构,挖掘俄罗斯养老基金缴费收入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聚焦中国养老保障资金体系存在的法律碎片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位模糊、职能交叉等问题,通过对中俄养老保障筹资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探讨,考虑我国提升养老保障资金筹资规模与效率的有效做法,从研究内容上实现创新。(3)从研究方法来看,采用理论推理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构建,探索俄罗斯近30年老年抚养比、养老保险缴费率与养老金水平对养老基金收支差额的动态冲击与长期影响,以此为基础解释俄罗斯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必要性,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由于问题涉及领域较广,受到专业限制、数据获取难度等原因,本文对养老保障资金筹集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聚焦我国得出的具体建议与做法等分析不够全面且缺乏深度,这是本文在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并完善的方向。
陈晨[4](2020)在《宜都市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建设并不是十分顺利,时常会出现一些征缴方面的问题。群众的参保意愿不高,征缴过程繁琐容易出错,导致拖缴欠缴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情况越来越多。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征缴出现问题,将大大影响被保险职工的切身利益,与此同时大大增加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无益,并且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建设。若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欠缴就会衍生更多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保障制度持续运转。在2018年6月,我国开始税务部门体制改革。在过去,我国一直是由税务和人社两个部门共同协作征收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依照国家提出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规定,在2019年1月以后,将交由税务部门全责征收。宜都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湖北宜昌县级市的排头兵,研究宜都市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中存在的问题在华南地区的县市区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增加而越来越多,但是发展的背后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不足,将给政府的经济管理和工作增加难度。因此,本文拟研究宜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征缴养老保险存在的困境和对策。本文回溯了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模式改革的历程,概括了宜都市养老保险在人社部门征缴的现状,文本的研究在综合运用整体性治理和行政效率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访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分析宜都市人社部门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发现宜都市人社部门在征缴部门、征缴流程、政策宣传、信息系统四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站在人社部门的视角,分析宜都市存在养老保险征缴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人力社保部门与税务部门间管理的碎片化;(2)人力社保部门与参保单位间管理的碎片化;(3)人力社保部门自身不足。根据存在的原因,本文认真整理了访谈材料和搜集整理的信息,对于搜集发现的宜都市人社部门在征缴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1)加强人社部门与税务部门整体性治理;(2)加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的管理与宣传;(3)推进放管服改革。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宜都市乃至全国提供有效的参考。
杜芳雨[5](2020)在《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研究》文中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国内外养老保险缴费通常是以就业人数为基点,按人均工资或工资总额比例缴费。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与技术替代劳动力趋势日益显现,养老保险供需两侧矛盾逐步凸显。如何拓展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实现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均衡并保证经济的运行效率成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应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的办法通常是增加养老保险缴费率(税率)、延迟退休和降低养老金调整指数,然而,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鉴于此,本文转变思路,从全生产要素共担养老保险缴费视角出发,研究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以期为拓展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促进养老保险资金供需结构优化、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论文坚持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均衡度等展开研究。首先,在罗默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涵盖知识生产、产品生产和家庭的三部门动态均衡模型,并开展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理论推导,回答了“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为什么要由现行缴费模式向产出缴费模式转变”的问题,其次,构建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适度水平及均衡度模型,回答了“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程度如何衡量”的问题;最后,基于模拟实证与计量实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实证检验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在供需优化和社会经济效应上的优势,回答了“相较于现行缴费模式,产出缴费模式存有何种优越性”的问题。全文共包括十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本文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养老保险基本理论和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为后续章节的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现状及动因分析,梳理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路径、缴费给付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初步从定性层面重点讨论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的动因。第四章是“产出”缴费与给付模型构建及总均衡分析,本部分以罗默模型为理论框架,将知识与技术进步因素纳入模型中,最终推导出“在工资缴费模式下,技术进步造成劳动力需求边际递减从而不利于实现养老保险供需均衡;在产出缴费模式下,技术进步造成总产出边际递增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供需均衡”的结论,由此提出“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度模型,并对“产出”缴费模式下缴费给付的总均衡展开分析;第五至七章在总均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和模拟预测,进一步从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的城乡间均衡、地区间均衡、行业间均衡三个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八章用计量方法整体检验了“产出”缴费模式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联动效应、城乡就业结构优化联动效应、技术创新联动效应和人口老龄化脱钩效应,并对两种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稳定性做出比较;第九至十章在前文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调整路径、实现机制和对策建议。论文的核心结论包括:第一,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缴费率与缴费适度水平相适应,与企业及个人缴费能力相契合;第二,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均衡;第三,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缴费的城乡间共担;第四,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缴费额均衡度均有所提升,同时也证明了养老缴费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共担。第五,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更有利于缩减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的地区差距。在“产出”缴费模式下基础养老保险缴费金额的集中度、极值系数、缴费金额—经济不平衡指数等指标在2010-2015年间均有所降低;第六,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产出”缴费模式有着更强的产业结构优化联动效应、城乡就业结构优化联动效应、技术创新联动效应和人口老龄化脱钩效应,因此更能适应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并且上述效应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论文的核心创新点包括:第一,基于现实数据,对基础养老保险按“产出”缴费模式下的总均衡和结构均衡做了更加系统的测算预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模拟实证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下的总均衡度、城乡均衡度、行业均衡度与地区均衡度等;第二,借助理论推导,更加深入地夯实了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论文在罗默模型分析框架下进行基础理论推导,在劳动力技术替代人口老龄化双重趋势下,从用人单位层面推导并丰富了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养老保险按产出缴费”的问题;第三,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在城乡维度、行业维度和地区维度内拓展了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在“劳动力要素转移流动”背景下的适用性;第四,基于计量方法和现实数据,较为系统地实证检验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的社会经济效应。
张凯雯[6](2020)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瓶颈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满足人们老有所依的夙愿,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因其覆盖人数众多,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起着支柱的作用。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较低,并因中央权力下放,致使地方养老保险政策存在差异,制度碎片化严重。各省份间在养老保险覆盖率、制度负担比、企业缴费率、养老保险替代率等方面存在差异,不仅直接造成不同区域间企业劳动力成本负担不均,还致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出现两级分化,地方政府责权划分不清、利益固化等众多弊端也日益凸显,所以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全国统筹才是制度完善的更高目标和根本对策。本文在结合大数法则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和收入再分配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变迁历程和现行的统筹政策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归纳,然后阐述了统筹层次低的弊端以及政策实施现状;其次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障碍、社保与财政管理体制障碍、地区利益格局不易调整三个大方面进行了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瓶颈分析;最后针对瓶颈与阻碍因素,以加强制度统一,逐步缩小不同省份间的“碎片化”差异为前提,实施过渡性的中央调剂金制度,实行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垂直管理,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事务中的责任;并最后辅之以建设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对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能力进行提升。
孙雅文[7](2019)在《省直管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以鹿邑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鹿邑县作为河南省直管县,享受到河南省政府各多项政策的扶持,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随着鹿邑县产业链发展和产业集群,大中小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企业员工不断增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发展迅速。经过鹿邑县政府的引导和努力,企业养老保险取得了一定成绩,参保的人员数量呈现了稳定的上升趋势;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政府在保证基金安全的情况下,也强化了对基金的管理;同时相关经办人员的服务能力也得到加强。然而,受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流动频繁、社保费率下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实际运行中也表现出一定问题。本研究对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数据分析之后发现,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企业参保率低、断保人数不断增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严重;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困难等突出问题。因此,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费率下调的背景下,鹿邑县面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考验。本文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企业改制时的职工权益保障工作。借助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提供社会公众的社会保险意识,特别是提高断保人员主动续保的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要开展强有力的企业参保的监督工作。充分利用自有的优势和资源帮助企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腾飞,从而将本地的平均工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建议实施退休年龄延迟方案,提高基金投资规模,推进作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的企业年金制度的开展。
易飞[8](2019)在《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亿万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在保障企业退休职工老年生活基本需求、满足企业在职参保人员养老预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程度加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受到外部因素和自身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因此,通过加强政策引导社会保障事业合理、健康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本选题从养老保险业务工作实践出发,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本文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概念切入,详述消费与储蓄生命周期假说、代际和世代叠交理论、大多数法则数理基础、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等基础理论,并详述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以及邵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说明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发展情况的大背景。结合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机构职能、管理成效、收支情况,揭示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基金征缴增收困难、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及基金监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以及基金征缴制度的约束、缺乏良好投资渠道、监管法律体系不成熟等问题的原因。通过借鉴国内、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先进经验,总结出注重法律体系建设、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适当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注重监管体系建设等启示。对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从基金筹资环节、投资能力、监管方面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包括加强基金筹资能力、提高基金增值能力、完善基金监管制度以及建立基金保障制度。
刘侃[9](2019)在《淄博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保险基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基金监管各类问题更加凸显,基金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研究,有效的分析目前养老基金监管现状,结合区域养老基金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对策,有利于从微观层面上应对目前养老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本研究以淄博市为例,分析了淄博市养老保险及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发展历程,基于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的数据,分析了当前淄博市养老保险监管的具体情况,发现目前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还存在法规政策配套不完善、统筹层次不高、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独立性不强、监管人员力量薄弱、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不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养老保险经办环节管理不到位等。文章据此提出了完善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对策建议,包括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法制建设、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建设、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独立性、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力量、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信息建设、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环节监管、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适度调节性、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欺诈冒领案件的打击力度等。
毕兴可[10](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内在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近四十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制度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养老金标准不断提高,基金管理更加科学,可以说改革效果非常明显。本文通过梳理近四十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历程,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分析制度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建议。论文结合制度变迁理论,以文献资料查阅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等方法,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对象,从制度不断优化角度,梳理和分析制度变迁历程。论文从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两个维度出发,第一,叙述了选题的来源、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第二,阐述了论文适用的制度变迁理论;第三,梳理了近四十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包括制度变迁中的影响因素、总体发展方向等;第四,分析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和演进机理;第五,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第六,分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遇到的困境和难题;第七,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建议和措施。通过分析,论文认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发展,需要坚持并不断完善统账结合制度,积极做实个人账户,缩小“空账”规模;尽快实现基础养老全国统筹,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明确中央、省级和市县级政府责任,妥善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二、对加强养老保险金征缴工作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加强养老保险金征缴工作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基本养老保险 |
2.1.2 财政风险 |
2.1.3 基本公共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
2.2.2 交叠世代模型 |
2.2.3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
2.2.4 公共财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沿革 |
3.1.1 改革开放初期(1982-1992)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设时期(1993-2002) |
3.1.3 小康社会建设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03-2011) |
3.1.4 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新发展(2012-至今) |
3.2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整体分析 |
3.2.1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风险情况分析 |
3.2.2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分析 |
3.3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财政风险分析 |
3.3.1 参保率下降所蕴含的财政风险 |
3.3.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扩大带来的财政压力 |
3.3.3 社会人口老龄化对财政风险的诱导 |
3.3.4 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带来的的财政负担 |
3.3.5 城乡劳动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财政风险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问卷调查 |
4.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4.2.3 指标体系的构成 |
4.2.4 指标的含义以及说明 |
4.3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以及权重确定 |
4.3.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
4.3.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
4.3.3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
4.3.4 层次单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
4.3.5 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
4.4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4.4.2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影响因素评价过程 |
4.5 调查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国外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防控的经验及启示 |
5.1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
5.1.1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
5.1.2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
5.2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
5.2.1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
5.2.2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
5.3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
5.3.1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
5.3.2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
5.4 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5.4.1 养老保险金缴纳的多元化 |
5.4.2 建立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5.4.3 开拓多种养老保险金筹集渠道和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防控的对策 |
6.1 增加基本养老保险收入 |
6.1.1 调整财政支出比例 |
6.1.2 增强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水平 |
6.1.3 多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资金 |
6.1.4 适当调整养老保险替代率 |
6.2 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支柱 |
6.2.1 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
6.2.2 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
6.2.3 促进养老保险金融业的发展 |
6.3 提升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水平 |
6.3.1 发展养老保险基金托管制度 |
6.3.2 弹性退休制度的启用 |
6.3.3 加快完善养老基金的预算 |
6.3.4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认同感 |
6.3.5 构建合理的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预警系统 |
6.4 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
6.4.1 优化经济政策环境 |
6.4.2 促进黑龙江省产业多样化的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2)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述评 |
三、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四)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农村社会保险费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社会保险 |
二、社保费征管机制 |
三、农村社会保险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公平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情况 |
第一节 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依据 |
一、征缴依据 |
二、基本模式 |
三、征缴流程 |
第二节 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现状 |
一、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成效 |
第三章 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状况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方案 |
一、样本选取 |
二、设计问卷调查的目的 |
第二节 金平县农村社会保费征缴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情况 |
三、对于城乡居民保险政策的的认知情况、认知的渠道 |
四、作为缴费人对缴费方式、缴费服务方面评价 |
五、分析结论 |
第四章 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 |
第一节 金平县农村居民城乡两险征缴面临的问题 |
一、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
二、经办机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三、办税服务厅业务量增加、工作压力大 |
四、征缴成本较高 |
五、部分农村居民参保缴费不积极 |
第二节 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规范不明确,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 |
二、缺乏专业的社保人才 |
三、征缴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工作积极性不高 |
四、交通不便利,信息接收滞后 |
五、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缴费意识淡薄 |
六、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偏低 |
第五章 国内外省市县农村社会保险的主要管理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外省市县的主要管理做法 |
一、国外社保费征缴管理工作特点 |
二、国内税务机关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经验 |
第二节 国内外社会保险费征缴经验借鉴 |
一、加快社会保险费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
二、细化内容流程,规范征管行为 |
三、加快信息建设、实现数据共享 |
第六章 金平县优化农村地区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保险费的相关体制机制 |
一、健全制度体系 |
二、提高统筹层级 |
三、建立强制参保制度 |
第二节 提高征缴运行效能 |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
二、完善信息系统,提高部门沟通效能 |
三、做好政策宣传,提升缴费意识 |
第三节 出台边疆农村地区社会保险费相关扶持政策 |
一、资金扶持政策 |
二、出台符合边疆农村地区社会保险征缴专项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老龄化背景下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三、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干预理论 |
一、促进社会公平,调节经济运行 |
二、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养老保障制度构建 |
三、国家干预与俄罗斯福利型养老保障制度的衍生 |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思想 |
一、提倡多元化养老保障模式的新自由主义 |
二、自由主义启迪下俄罗斯养老保障市场机制的引入 |
第三节 政府干预与自由主义新融合思想 |
一、政府适度干预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的新融合理论产生 |
二、新融合思想的理论工具——生命周期假说和世代交叠模型 |
三、政府补贴与个人储蓄并行的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模式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模式变革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一节 艰难转型的俄罗斯经济 |
一、“休克疗法”引发危机,经济急剧衰退 |
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逐步复苏 |
三、内忧外患双重制约,经济波动再次加剧 |
第二节 不断紧缩的俄罗斯联邦政府财政 |
一、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频繁 |
二、财政收入难以摆脱油气依赖 |
三、财政支出回归民生服务 |
第三节 逐步改善的俄罗斯居民收入 |
一、收入差距增大,贫困人口陡增 |
二、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居民收入逐步改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的发展与沿革 |
第一节 以“三支柱”为主体的养老保障基本框架构建 |
一、俄罗斯构建“三支柱”养老保障框架的原因分析 |
二、以缴费原则为基础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兴起 |
第二节 以费率调整与职能扩展为核心的养老基金改革 |
一、以“税费”调整为主线的养老基金改革 |
二、以基本职能为基础的服务范畴扩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保险缴费为核心的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 |
第一节 俄罗斯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法律规范 |
一、宪法赋予俄罗斯居民的养老保障权利与义务 |
二、《养老保险法》确定的俄罗斯养老保险缴费要求 |
第二节 供给短缺、需求旺盛的俄罗斯养老保险缴费体系 |
一、以养老保险金为主体,养老储蓄金为辅助 |
二、缴费收入上涨,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
三、养老保险费率偏高,缴费收入总量偏低 |
第三节 收入不足致使俄罗斯养老保险基金问题丛生 |
一、退休年龄偏低,平均缴费年限偏短 |
二、“影子收入”庞大,养老保险基金赤字严重 |
三、政府补贴近半,基金收入偏离保险原则 |
四、公众参与度骤降,养老储蓄沦为“摆设”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财政补贴为支撑的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 |
第一节 养老基金赤字扩大,政府转移支付依赖严重 |
一、补贴形式多样,补贴规模不断扩大 |
二、缴费收入波动较大,转移支付作用突显 |
第二节 建立国家福利基金,促进养老基金长期收支平衡 |
一、拆分稳定基金,建立国家福利基金 |
二、明确基金使用规则,保障养老资金长期稳定 |
三、充实养老储蓄,弥补养老基金赤字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的改革趋势 |
第一节 提高缴费收入占比,缓解财政补贴压力 |
一、依法编制与审批预算,强化养老保障缴费收入原则 |
二、提升保险缴费收入比重,优化养老基金预算收入结构 |
第二节 延迟退休年龄,扩大缴费基数 |
一、延迟退休年龄,维持养老基金收支平衡 |
二、发布相关措施,保障延迟退休政策顺畅实施 |
第三节 加强保费征缴力度,提高资金筹集效率 |
一、转变保费征缴模式,克服缴费短缺现象 |
二、取消养老储蓄金,提出个人养老金计划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关于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启发 |
第一节 构建法律基础,重视养老保障资金筹集制度规范 |
一、以宪法保障养老保障资金筹集制度的建立 |
二、构建与宪法相配套的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法律框架 |
第二节 扩大保险缴费基数,强化个人缴费的作用发挥 |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缴费压力不断提升 |
二、以保障职工权益为根本,逐步增加保险缴费人群 |
第三节 建立主权养老基金,确立财政补贴长期来源 |
一、利用外汇储备建立“储备型”主权养老基金 |
二、进一步明确我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定位 |
第四节 提升养老基金统筹层次,提高保费课征效率 |
一、优化保费课征模式,统一保费征收主体 |
二、充分发挥养老基金委员会的职能,提高缴费遵从度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4)宜都市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社会保险 |
2.1.2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
2.1.3 养老保险费征缴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性治理 |
2.2.2 行政效率理论 |
3 宜都市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征缴现状 |
3.1.1 缴费标准 |
3.1.2 征缴收入 |
3.1.3 欠缴情况 |
3.2 征缴存在的问题 |
3.2.1 部门沟通不畅 |
3.2.2 征缴流程复杂 |
3.2.3 政策宣传不够 |
4 宜都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人力社保部门与税务部门间管理的碎片化 |
4.1.1 部门之间工作职责划分不明 |
4.1.2 跨部门之间信息系统不完善 |
4.2 人力社保部门与参保单位间管理的碎片化 |
4.2.1 跨部门合作造成征缴环节多 |
4.2.2 人力社保部门政策宣传不到位 |
4.2.3 民营小企业增多加大征缴难度 |
4.3 人力社保部门自身不足 |
4.3.1 缺乏“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意识 |
4.3.2 工作人员综合服务水平较低 |
5 宜都市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
5.1 加强人力社保部门与税务部门整体性治理 |
5.1.1 确定各部门之间的征缴职责 |
5.1.2 提升跨部门的信息连接 |
5.1.3 优化征缴流程 |
5.2 加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的管理与宣传 |
5.2.1 创新宣传手段 |
5.2.2 多渠道宣传激励机制 |
5.2.3 建立长效机制 |
5.3 推进放管服改革 |
5.3.1 政务服务应驻尽驻,实行“一门一网一次” |
5.3.2 人力社保部门全面业务培训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宜都市社会保险费征缴访谈的提纲 |
致谢 |
(5)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现行基础养老保险缴费模式 |
2.1.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 |
2.1.3 均衡 |
2.2 基本理论 |
2.2.1 养老保险代际交叠理论 |
2.2.2 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 |
2.2.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适度水平理论 |
2.2.4 养老保险基金供需平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现状及按“产出”缴费动因 |
3.1 现行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现状 |
3.1.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
3.1.2 现行养老保险缴费现状 |
3.1.3 现行养老保险给付现状 |
3.2 现行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存在的问题 |
3.2.1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非均衡 |
3.2.2 养老保险缴费差距较大 |
3.2.3 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水平非均衡 |
3.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动因 |
3.3.1 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劳动力技术替代 |
3.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降费需求 |
3.3.3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双重压力叠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模型构建及资金供需总均衡分析 |
4.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经济学推导 |
4.1.1 研发与中间品部门的研发行为分析 |
4.1.2 最终品部门利润最大化分析 |
4.1.3 家庭内效用最大化分析 |
4.1.4 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均衡分析 |
4.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原理阐述 |
4.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模型构建 |
4.3.1 指标选取 |
4.3.2 模型建立 |
4.4 基础养老保险基金需求测算 |
4.4.1 人口结构预测 |
4.4.2 基础养老保险总需求测算 |
4.5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缴费率测算 |
4.5.1 基础养老保险动态均衡缴费率测算 |
4.5.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长期均衡缴费率测算 |
4.6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均衡缴费率合理性检验 |
4.6.1 缴费适度性检验 |
4.6.2 缴费能力契合关系检验 |
4.7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资金供需总均衡实证分析 |
4.7.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办法设计 |
4.7.2 近期和远期全国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适度性检验 |
4.7.3 全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分析 |
5.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城乡间均衡理论推导 |
5.1.1 工资总额缴费模式下城乡间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给付均衡分析 |
5.1.2 “产出”缴费模式下城乡间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给付均衡分析 |
5.1.3 理论推导总结 |
5.2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
5.2.1 城镇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
5.2.2 农村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
5.2.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城乡间均衡分析 |
5.3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
5.3.1 城镇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
5.3.2 农村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
5.3.3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适度性检验 |
5.4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实证分析 |
5.4.1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模型构建 |
5.4.2 城镇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
5.4.3 农村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行业间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分析 |
6.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行业间均衡理论推导 |
6.1.1 工资缴费模式下不同行业基础养老保险均衡情况分析 |
6.1.2 “产出”缴费模式下不同行业基础养老保险均衡情况分析 |
6.1.3 不同缴费模式下不同行业企业利润情况 |
6.2 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
6.2.1 劳动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金额测算与分析 |
6.2.2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金额测算与分析 |
6.2.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行业间均衡分析 |
6.3 不同类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给付金额测算与分析 |
6.3.1 劳动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给付金额测算 |
6.3.2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给付金额测算 |
6.3.3 不同类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适度性检验 |
6.4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行业间均衡实证分析 |
6.4.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行业间均衡系数模型构建 |
6.4.2 劳动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
6.4.3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地区间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分析 |
7.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地区间均衡理论推导 |
7.1.1 工资缴费模式下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给付均衡理论分析 |
7.1.2 “产出”缴费模式下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给付均衡理论分析 |
7.1.3 理论推导总结 |
7.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地区间均衡指标体系构建 |
7.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省际均衡实证分析 |
7.3.1 各省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
7.3.2 各省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
7.3.3 各省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
7.4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地区均衡实证分析 |
7.4.1 各地区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
7.4.2 各地区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
7.4.3 各地区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分析 |
8.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实证计量模型构建 |
8.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8.2.1 变量说明 |
8.2.2 数据来源 |
8.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变量检验 |
8.3.1 单位根检验 |
8.3.2 协整检验 |
8.4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回归分析 |
8.4.1 OLS回归结果 |
8.4.2 系统GMM回归 |
8.5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
8.5.1 基于地区分组的稳健性检验 |
8.5.2 基于指标替换的稳健性检验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调整路径及实现机制 |
9.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调整路径 |
9.1.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段划分依据 |
9.1.2 基础养老保“产出”缴费与给付调整阶段设计 |
9.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实现机制分析 |
9.2.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 |
9.2.2 基础养老保险给付与低保补贴联动 |
9.3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1.1 “产出”缴费模式缴费率与缴费适度水平相契合 |
10.1.2 “产出”缴费模式缴费率与缴费能力相适应 |
10.1.3 “产出”缴费模式能够促进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结构均衡发展 |
10.1.4 “产出”缴费模式有利于实现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均衡 |
10.1.5 “产出”缴费模式更能适应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大环境 |
10.2 政策建议 |
10.2.1 实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综合配套改革 |
10.2.2 构建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利益均衡发展机制 |
10.2.3 建立基础养老保险给付与低保补贴联动机制 |
10.2.4 稳健推进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瓶颈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
2.1.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
2.1.3 中央调剂金制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大数法则理论 |
2.2.2 社会比较理论 |
2.2.3 收入再分配理论 |
第3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政策及实施现状 |
3.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变迁历程 |
3.2 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政策 |
3.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现状 |
3.3.1 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概况 |
3.3.2 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状况 |
3.3.3 陕西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状况 |
第4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瓶颈 |
4.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障碍 |
4.1.1 中央权力下放导致地方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多种多样 |
4.1.2 区域间基本养老保险负担比高低不一 |
4.1.3 区域间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参差不齐 |
4.2 社保与财政管理体制障碍 |
4.2.1 财政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
4.2.2 央地责任划分不明晰 |
4.3 地区间利益格局调整困难 |
4.3.1 打击基金结余充足地区的征缴积极性 |
4.3.2 中央政府承担兜底责任财政负担加重 |
第5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制度统一和缩小区域间“碎片化”差异 |
5.1.1 统一养老保险各项缴费参数 |
5.1.2 完善养老金转移接续办法 |
5.1.3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5.2 完善制度设计和健全管理体制 |
5.2.1 加强过渡性的中央调剂金制度 |
5.2.2 实行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垂直管理 |
5.2.3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养老保险事责与财力 |
5.3 辅助性措施 |
5.3.1 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 |
5.3.2 增强养老保险金保值增值能力 |
5.3.3 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省直管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以鹿邑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进程 |
一、制度初创时期 |
(一)养老保险费三方负担 |
(二)探索“统账结合”试点 |
二、制度快速发展时期 |
(一)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二)探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
(三)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试点 |
三、制度完善提升时期 |
第三章 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环境与发展现状 |
一、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环境 |
(一)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
(二)企业用工不断增加 |
(三)人口老龄化加剧 |
二、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状况 |
(一)企业参保人数逐年增加 |
(二)养老保险待遇逐年提高 |
(三)基金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
(四)经办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
第四章 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存问题 |
(一)参保人员断保率高 |
(二)基金收支缺口严重 |
(三)异地转移接续困难 |
二、制约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原因分析 |
(一)养老保险转制成本存在 |
(二)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不足 |
(三)养老保险尚未全国统筹 |
第五章 完善鹿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
一、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
(一)加大参保宣传 |
(二)提高企业责任感 |
(三)强化职工参保意识 |
二、扩大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
(一)增强基金征缴力度 |
(二)增加公共财政投入 |
(三)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
三、持续提升社保服务水平 |
(一)搭建转移接续统一平台 |
(二)增强部门间的服务协作 |
(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概念及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会保障 |
2.1.2 养老保险制度 |
2.1.3 养老金 |
2.1.4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
2.2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理论分析 |
2.2.1 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 |
2.2.2 代际和世代叠交理论 |
2.2.3 大数法则数理基础 |
2.2.4 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理论 |
第3章 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
3.1.1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阶段 |
3.1.2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构成 |
3.1.3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制度困境 |
3.2 邵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
3.3 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现状 |
3.3.1 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3.3.2 邵阳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的成效 |
3.3.3 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现状 |
3.4 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难 |
3.4.2 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 |
3.4.3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
3.5 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5.1 基金征缴制度的约束 |
3.5.2 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 |
3.5.3 监管法律体系不成熟 |
第4章 国内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实践及经验启示 |
4.1 典型国家的制度考察 |
4.1.1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 |
4.1.2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 |
4.1.3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 |
4.2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建设经验总结 |
4.2.1 注重法律体系建设 |
4.2.2 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
4.2.3 适当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 |
4.2.4 注重监管体系建设 |
4.3 广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实践 |
第5章 完善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对策 |
5.1 加强基金筹集力度 |
5.1.1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
5.1.2 提高保费征缴率 |
5.1.3 强化养老保险费征缴稽核工作 |
5.1.4 尽快实施社保费统一税务征收 |
5.2 提高基金增值能力 |
5.2.1 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
5.2.2 实行多元投资战略 |
5.3 完善基金监管制度 |
5.3.1 完善《社会保险法》及相关配套 |
5.3.2 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
5.4 健全基金保障制度 |
5.4.1 建立科学合理多层次的养老金保障机制 |
5.4.2 解决早退休和提前退休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淄博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概念、理论及国际经验 |
2.1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相关概念界定 |
2.2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理论基础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4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实践及启示 |
2.4.1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情况概述 |
2.4.2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实践启示 |
第3章 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发展历程 |
3.2 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基本情况 |
3.3 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 |
3.3.1 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依据 |
3.3.2 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主体 |
3.3.3 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环节 |
3.3.4 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效果 |
3.4 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原因分析 |
第4章 完善淄博市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法律系统建设 |
4.1.1 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
4.1.2 加大惩罚力度 |
4.1.3 健全司法救济制度 |
4.2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建设 |
4.2.1 完善人大监督制度 |
4.2.2 加强专项审计制度 |
4.2.3 健全养老保险信息共享制度 |
4.2.4 增强独立性或经办机构运作的独立性 |
4.3 健全养老保险社会监督体制 |
4.3.1 建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 |
4.3.2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
4.4 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
4.4.1 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 |
4.4.2 建立部门间的制约协调机制 |
4.4.3 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内在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受到质疑 |
1.1.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处在变革时期 |
1.1.3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改革进程加快 |
1.2 研究范畴和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研究范畴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 |
1.3.2 有关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环境的研究成果 |
1.3.3 有关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创新)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
1.3.4 从历时性角度讨论制度变迁的研究成果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制度变迁理论的相关概念 |
2.1.1 制度 |
2.1.2 制度环境 |
2.1.3 制度创新 |
2.2 制度均衡和制度不均衡 |
2.2.1 均衡的含义 |
2.2.2 制度均衡和制度不均衡的含义及关系 |
2.3 制度变迁的相关模式 |
2.3.1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
2.3.2 渐进式制度变迁和突进式制度变迁 |
2.4 制度变迁理论模型 |
2.4.1 突进强制性制度变迁 |
2.4.2 渐进强制性制度变迁 |
2.4.3 渐进诱致性制度变迁 |
2.4.4 突进诱致性制度变迁 |
2.5 制度变迁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2.5.1 有利于分析制度变迁中的主体责任 |
2.5.2 有利于分析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
2.5.3 有利于分析制度变迁的主体和动力因素 |
第三章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总体脉络 |
3.1 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历程 |
3.1.1 传统退休养老制度的创立(1951年——1966年) |
3.1.2 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遭受重创(1966年——1978年) |
3.2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历程 |
3.2.1 恢复退休养老制度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探索(1978-1993年) |
3.2.2 统账结合制度的建立(1993-2000年) |
3.2.3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和探索(2000-2010年) |
3.2.4 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2010年至今) |
第四章 社会统筹制度的初步探索(1978-1993年) |
4.1 恢复传统退休养老制度(1978-1983年) |
4.2 社会统筹制度的初步探索(1983-1993年) |
4.2.1 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
4.2.2 减轻企业养老负担 |
4.2.3 行业统筹制度的逐步建立 |
4.3 社会统筹制度改革的结果 |
4.3.1 奠定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础 |
4.3.2 地方统筹和行业统筹并存 |
4.4 社会统筹制度改革的特征 |
4.4.1 去单位化 |
4.4.2 责任共担 |
4.4.3 地方试点 |
4.4.4 职工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
4.4.5 由渐进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过渡到渐进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 |
4.5 社会统筹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 |
4.5.1 国家角色“削弱” |
4.5.2 地方政府逐步形成独立利益主体 |
第五章 统账结合制度的建设(1993-2000年) |
5.1 统账结合制度的逐步确立 |
5.1.1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
5.1.2 保障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
5.2 统账结合制度建设的结果 |
5.2.1 统账结合制基本走向定型 |
5.2.2 制度“碎片化”程度得到一定缓解 |
5.2.3 政府回避了制度改革的责任 |
5.3 统账结合制度建设的特征 |
5.3.1 突进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 |
5.3.2 社会统筹制度无法实现制度内均衡 |
5.3.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5.3.4 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 |
5.4 统账结合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 |
5.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5.4.2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
5.4.3 改革观念出现偏差 |
5.4.4 央地政府财权、事权划分 |
5.4.5 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
第六章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和探索(2000-2010年) |
6.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
6.1.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
6.1.2 推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 |
6.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改革的结果 |
6.2.1 进一步落实统账结合制度 |
6.2.2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统筹区域转移仍存在障碍 |
6.2.3 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
6.3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改革的特征 |
6.3.1 渐进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 |
6.3.2 制度创新未得到真正落实 |
6.3.3 兼顾公平和效率 |
6.3.4 路径依赖特征明显 |
6.4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改革的影响因素 |
6.4.1 制度转型产生转制成本 |
6.4.2 不同群体之间的博弈影响制度变革 |
6.4.3 发展理念的变化影响制度变迁 |
6.4.4 政府角色回归 |
第七章 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2010年至今) |
7.1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改革 |
7.1.1 打破地区间养老负担畸重畸轻的局面 |
7.2 统一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结果 |
7.2.1 制度更加优化 |
7.2.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
7.2.3 全国统筹改革进程缓慢 |
7.3 统一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特征 |
7.3.1 渐进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明显 |
7.3.2 新的制度不均衡状态出现 |
7.4 统一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 |
7.4.1 利益冲突加剧 |
7.4.2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7.4.3 养老保险待遇缺乏公平性 |
第八章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特征、内在逻辑和演进机理 |
8.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特征 |
8.1.1 单位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变 |
8.1.2 改革逐步形成一定路径依赖 |
8.1.3 制度变迁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 |
8.1.4 横向和纵向责任划分更加科学 |
8.1.5 价值观念从效率走向公平 |
8.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
8.2.1 变迁方式由突进诱致性过渡到渐进强制性 |
8.2.2 变迁路径由路径创造过渡到路径依赖 |
8.2.3 政府责任从“大包大揽”过渡到有限责任 |
8.2.4 发展理念从推动经济发展转变为民生建设 |
8.2.5 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方式发生变化 |
8.3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演进机理 |
8.3.1 政府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 |
8.3.2 外部压力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
8.3.3 制度建设模式从多元走向统一 |
8.3.4 保障范围从有限群体走向全覆盖 |
第九章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因素定量研究 |
9.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解释结构(ISM)模型 |
9.1.1 ISM模型适用性分析 |
9.1.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ISM模型构建 |
9.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
9.2.1 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
9.2.2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 |
9.2.3 解释结构模型建立 |
9.3 建模结论分析 |
9.3.1 国家政策环境是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
9.3.2 经济体制改革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 |
9.3.3 人口老龄化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力量 |
9.3.4 改革方式的变化是影响政策变迁的重要因素 |
9.3.5 政府财政投入是制度变迁的关键环节 |
9.3.6 其他影响因素 |
第十章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现实困境和主要问题 |
10.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现实困境 |
10.1.1 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
10.1.2 区域发展不平衡 |
10.1.3 人口流动不断增加 |
10.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
10.2.1 切实落实中央调剂金制度难度较大 |
10.2.2 大部分省市未真正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
10.2.3 多主体之间权责界限模糊 |
10.2.4 渐进改革已形成一定路径依赖 |
第十一章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对策建议 |
11.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 |
11.1.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发展的基本轮廓 |
11.1.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 |
11.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
11.2.1 尽快实现全国统筹 |
11.2.2 完善统账结合制度 |
11.2.3 明确政府责任 |
11.2.4 加强法制建设 |
第十二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对加强养老保险金征缴工作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D]. 潘怡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金平县农村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研究[D]. 代荣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老龄化背景下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研究[D]. 田雅琼.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4]宜都市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困境与对策研究[D]. 陈晨. 三峡大学, 2020(06)
- [5]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研究[D]. 杜芳雨. 辽宁大学, 2020(01)
- [6]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瓶颈与对策研究[D]. 张凯雯.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省直管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以鹿邑县为例[D]. 孙雅文. 河南大学, 2019(01)
- [8]邵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研究[D]. 易飞. 湖南大学, 2019(07)
- [9]淄博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侃. 天津大学, 2019(06)
- [10]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内在逻辑研究[D]. 毕兴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论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