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钕玻璃激光器应用技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周稳观[1](1990)在《钕玻璃激光器应用技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文中研究表明 众所周知,钕玻璃是激光器常用的一种工作物质,但以往使用的硅酸盐玻璃热光性能差,阈值较高而效率较低,因而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国外已普遍使用磷酸盐钕玻璃,因为此种玻璃的受激发射截面大,非线性折射率小,阈值低,效率高,因此在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激光核聚变及激光加工等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但磷酸盐玻璃的表面耐潮性稍差,机械强度稍低,热膨胀系数大,如果延用硅酸盐玻璃的工作条件,不适当地长时间高功率光泵,就容易引起热炸裂,工作场地也应保持干燥.以免端面起毛。聚光腔的设计和灯、棒的匹配也是使器件最佳化的重要条件。 为了加强钕玻璃研制与使用单位之间的联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于1989年11月8日至10日在苏州召开了钕玻璃激光器应用技术研讨会,有3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该所有关实验室介绍了磷酸盐
周稳观[2](1989)在《钕玻璃激光器应用技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文中提出 掺钕玻璃是激光器的一种常用工作物质。早期应用较广泛的是硅酸盐玻璃,但由于此种玻璃的热光性能较差,阈值较高且效率较低,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磷酸盐钕玻璃具有受激发射截面大、非线性折射率小、阈值低、效率高等优点,又是一种热自补
陈辉[3](2011)在《光纤激光打标机打孔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激光器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激光器,它光束质量好、转换效率高、结构简单、稳定性和可靠性高,聚焦后的光斑具有直径小、圆度高、能量稳定等优点,在对深度、光滑度、精细度要求较高的材料加工领域,光纤激光器与其他激光器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光纤激光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今后将在众多领域成为首选激光器。激光加工技术具有效率高、质量优、清洁环保经济效益好等优势,能解决许多传统加工技术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在工业、农业、医学和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激光打孔技术是以激光束为热源,通过激光加热去除的方法进行的激光分离技术。它是最早达到实用化的激光加工技术,同时也是目前激光加工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特别是对硬、脆材料的微孔加工方面,由于普通打孔方法难以实现,所以激光打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金刚石拉丝模具、不锈钢滤网、陶瓷基片电路板打孔等。光纤激光器在标刻方面的应用最早,技术也非常成熟。目前,光纤激光打标机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已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电脑配件、工业轴承、钟表、航天航空器件、食品包装等许多领域。本文对光纤激光打标机在钢箔上加工微孔进行了工艺研究,分析了激光功率、激光扫描速度、激光脉冲频率和激光扫描的轨迹圆直径等因素对打孔工艺的影响,提出改进打孔质量的方法。实验发现,1)孔径大小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加,所打孔的孔径逐渐变小;3)不同脉冲频率对孔径大小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对孔深有影响;4)通过改变轨迹圆的直径来分析其对打孔质量的影响,当激光扫描轨迹圆直径较小时,打孔孔径随着轨迹圆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轨迹圆的直径增大到一定值时,孔径却开始减小,打孔质量下降。通过增大激光扫描速度同时增加打孔过程的次数改进了较大激光扫描轨迹圆的打孔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拓展了光纤激光打标机的应用范围,也为激光对钢箔的微孔加工给出了具体的工艺指导。
邸志刚[4](2011)在《THz检测技术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研究》文中认为THz检测技术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是现代光子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THz成像技术将会是其它成像技术的重要补充,而THz时域光谱技术和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检测研究中也是一重要的技术手段。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自被发现以来就得到充分重视及利用,在超低浓度样品甚至是单分子检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光子晶体光纤的独特周期性阵列结构,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的一个新型理想平台得到迅猛发展,且进一步拓宽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可归纳如下:1.对THz成像系统进行研究。搭建基于连续扫描的新型THz成像系统。通过记录透射光对隐藏在布料下的带孔金属板成像,分辨率可达0.7 mm。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THz成像系统具有可行性及应用价值。2.对SERS基底结构进行设计。对不同结构、间距和大小的银纳米颗粒进行数值计算,以优化设计SERS基底。仿真表明,785 nm输入波长下,r = 38 nm的银纳米球、r = 50 nm的纳米棒、r = 25 nm的纳米半球SERS增强效果最好;颗粒间距为0.5 nm时增强因子最大,且G纳米球>G纳米棒>G纳米半球;此外纳米球和纳米半球的增强因子随间距的增加而减小,而纳米棒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3.设计适用于SERS的折射率引导型PCF,其结构为在纤芯周围对称排列6个大空气孔。通过数值仿真计算,表明大圆半径11μm ,小圆半径1μm ,圆心距20μm ,包层孔半径1μm ,孔间距3μm时其模场面积可达25.8μm2。4.设计适用于SERS传感的带隙型光子晶体光纤。经数值仿真计算,在输入波长为785 nm时,rcore = 3.2μm ,rclad = 0.65μm ,孔间距1.65μm的空芯PCF的带隙最宽,即传输785 nm光损耗最低,效果最好。5.对SERS光子晶体光纤传感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在光子晶体光纤的空气孔中以离子溅射方式镀银纳米膜,和将银纳米颗粒悬浮于被测溶液中,从而对样品进行超低浓度检测。为得到更好的增强效果,采用拉锥技术将带隙型光子晶体光纤包层空气孔塌陷,实现选择性填充。提出气体负压的方式将被测样品溶液快速吸入到纤芯孔。通过对砒啶、三聚氰胺样品进行检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王承遇,李松基,陶瑛,张咸贵[5](2010)在《玻璃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连载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国内外玻璃的发展史,指出玻璃可分为古玻璃、传统玻璃、新玻璃和未来玻璃,今后要按照低碳经济、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玻璃有悠久的历史,要研究玻璃必须要了解玻璃内涵和发展历程,以史为鉴探讨今后的趋势。
二、钕玻璃激光器应用技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钕玻璃激光器应用技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3)光纤激光打标机打孔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激光加工技术概述 |
1.1.1 激光加工的特点 |
1.1.2 激光加工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光纤激光器概述 |
1.2.1 光纤激光器的特点 |
1.2.2 光纤激光器的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 激光打标概述 |
1.3.1 激光打标的特点 |
1.3.2 激光打标的分类 |
1.4 激光打孔概述 |
1.4.1 激光打孔的分类 |
1.4.2 激光打孔的发展概况 |
1.5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光纤激光器 |
2.1 激光产生的条件 |
2.2 光纤激光器的结构 |
2.2.1 泵浦 |
2.2.2 光学谐振腔 |
2.2.3 增益介质 |
2.3 光纤激光器的原理 |
2.3.1 镱离子的能级结构 |
2.3.2 四能级系统速率方程 |
2.3.3 镱离子的光谱特性 |
2.3.4 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分析 |
2.4 调Q 光纤激光器 |
2.4.1 调Q 的基本原理 |
2.4.2 调Q 的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系统介绍 |
3.1 光纤激光打标机概述 |
3.2 光纤激光打标机各组成部分介绍 |
3.2.1 光纤激光器 |
3.2.2 光束准直扩束器 |
3.2.3 同轴准直红光 |
3.2.4 扫描振镜系统 |
3.2.5 光束聚焦系统 |
3.2.6 打标软件及其打标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打孔原理 |
4.1 金属材料对激光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
4.1.1 金属材料对激光吸收的一般理论公式 |
4.1.2 激光入射波长对材料吸收率的影响 |
4.1.3 温度对材料吸收率的影响 |
4.1.4 表面粗糙度对材料吸收率的影响 |
4.1.5 激光入射角和偏振态对材料吸收率的影响 |
4.2 激光的固体加热机制 |
4.2.1 热传导方程 |
4.2.2 激光照射固体材料的不同温度场模型 |
4.3 激光打孔机理 |
4.4 激光打孔的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纤激光打标机的打微孔实验研究 |
5.1 激光打孔的基本要求 |
5.2 打孔实验设计 |
5.3 影响激光打孔质量的因素 |
5.3.1 激光功率对打孔质量的影响 |
5.3.2 激光扫描速度对打孔质量的影响 |
5.3.3 激光脉冲重复频率对打孔质量的影响 |
5.3.4 激光扫描轨迹圆的大小对打孔质量的影响 |
5.4 打孔工艺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THz检测技术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THz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 光子晶体光纤的发展现状 |
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发展现状 |
1.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子晶体光纤基底 |
1.4.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 |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THz检测技术 |
2.1 THz波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
2.1.1 THz波特性 |
2.1.2 THz检测技术 |
2.1.3 THz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
2.2 THz成像技术在金属探测中的应用 |
2.2.1 课题研究背景 |
2.2.2 实验方案设计 |
2.2.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2.3 THz技术在空气污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2.3.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2.3.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2.3.3 展望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ERS光子晶体光纤传感 |
3.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
3.1.1 引言 |
3.1.2 SERS增强机理 |
3.1.3 SERS基底 |
3.2 光子晶体光纤传感 |
3.2.1 PCF导光机制 |
3.2.2 PCF特性 |
3.2.3 PCF传感 |
3.3 光子晶体光纤数值计算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ERS PCF传感数值仿真 |
4.1 光子晶体光纤数值仿真 |
4.1.1 实芯光子晶体光纤仿真设计 |
4.1.2 空芯光子晶体光纤仿真设计 |
4.1.3 液芯光子晶体光纤仿真 |
4.2 银纳米颗粒SERS效应数值仿真 |
4.2.1 纳米球的结构尺寸对增强效果的影响 |
4.2.2 纳米棒的结构尺寸对增强效果的影响 |
4.2.3 纳米半球的结构尺寸对增强效果的影响 |
4.2.4 仿真结果比较 |
4.3 镀银纳米膜光子晶体光纤数值仿真 |
4.3.1 实芯PCF镀银纳米膜数值仿真 |
4.3.2 空芯PCF镀银纳米膜数值仿真 |
4.3.3 液芯PCF镀银纳米膜数值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ERS PCF传感实验研究 |
5.1 实验方案 |
5.1.1 实验原理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5.2 SERS基底制备 |
5.2.1 银镜反应制备SERS基底 |
5.2.2 离子溅射法制备SERS基底 |
5.2.3 银纳米颗粒悬浮制备SERS基底 |
5.3 PCF准备 |
5.3.1 模式分析 |
5.3.2 PCF选择性填充 |
5.3.3 液体样品注入 |
5.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4.1 三聚氰胺检测 |
5.4.2 砒啶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玻璃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连载二)(论文提纲范文)
2.2.2两汉时期 |
(1) 两汉时期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
2.2.3唐宋时期 |
(1) 隋唐时期 |
(2) 宋、辽、金时期 |
2.2.4明清时期 |
(1) 元、明时期 |
(2) 清代 |
2.2.5新中国建立前后 |
3玻璃的发展趋向 |
(1) 古玻璃 (archeological glass) |
(2) 传统玻璃 (classical glass) |
(3) 新玻璃 (new glass) |
(4) 未来玻璃 (future glass) |
四、钕玻璃激光器应用技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钕玻璃激光器应用技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J]. 周稳观. 中国激光, 1990(01)
- [2]钕玻璃激光器应用技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J]. 周稳观. 量子电子学, 1989(04)
- [3]光纤激光打标机打孔工艺研究[D]. 陈辉. 江南大学, 2011(01)
- [4]THz检测技术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研究[D]. 邸志刚. 天津大学, 2011(05)
- [5]玻璃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连载二)[J]. 王承遇,李松基,陶瑛,张咸贵. 玻璃,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