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连冷冻机厂主要产品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赵洲[1](2020)在《基于数据可视化的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宁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更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的工业发展在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今,辽宁省保留着大量的工业遗址,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价值,其中部分被公布为中国工业遗产,或者纳入文物保护体系,但是还有很多的未认定工业遗产没有得到保护,缺乏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本文以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历史学、遗产保护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辽宁工业遗产,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基于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对辽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以期从全面的范围统筹考虑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首先,探讨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趋势,界定了工业遗产研究的时间范围与空间范围,提出了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研究的内容框架。其次,梳理辽宁省工业发展历史,进行辽宁省工业遗产现状调查,梳理出176个已公布确定的工业遗产,主要由工信部公布的国家工业遗产、科协公布的工业遗产以及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构成,提出工业遗产政策与保护制度缺乏、部分工业遗产遭到破坏与拆除、大量潜在工业遗产未被认定、遗产保护各自为政等现状问题。按照工业遗产的判定标准,又选取了潜在工业遗产174个,通过构建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对这174个潜在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价与价值分级,筛选出89个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产。接下来,登录265个工业遗产详细信息,建立辽宁省工业遗产地理信息数据库,分析了工业遗产数据库的构成,并从历史年代构成、空间分布构成、遗产类型构成、遗产行业构成、保护级别构成、使用情况构成等六个方面进行工业遗产数据可视化分析。最后,通过建立的工业遗产数据库,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出辽宁省工业遗产三个层次的总体分布特征:沿三大铁路线串联形成的区域枝状空间分布格局、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形成的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格局、多个大型工业集聚区形成的遍地开花空间格局。并对三个层次下的具体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详细分析。根据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提出辽宁工业遗产的发展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辽宁进一步摸清工业遗产家底,总体掌握辽宁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下一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伊寒[2](2019)在《上市公司可交换债券融资研究 ——以大冷公司发行可交换债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为谋求上市还是为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资金对于任何一家想发展壮大的企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发展壮大,不断涌现出新的融资方式,可交换债券即一种混有股权融资特性和债权融资特性的新兴融资方式成为很多公司的选择。但是,通过发行可交换债券进行融资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风险,发行可交换债券的发债人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向债券持有人偿付利息。此外,如果债券持有人选择行使换股权利,也会影响发债公司的控股地位。通过对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即大冷股份发行可交换债券的案例研究,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融资理论和可交换债券的案例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可交换债券融资现存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选取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交换债券进行融资的方式,分析了可交换债券融资的现状,同时对利用可交换债券融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大冷股份这一上市公司,重点探讨了利用可交换债券融资的发债条件,结合大冷股份当今的财务状况和标的股票国泰君安的财务状况,分析了大冷股份利用可交换债券进行融资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虽然发债成功后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但是风险是可控的,继而得出了结论:大冷股份发行可交换债券进行融资是成功的,发债公司和标的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信誉状况是发债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交换债券的出现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也为公司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方式。针对基于可交债进行融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总结了完善可交换债券融资的启示和建议,来提高可交换债券融资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我国融资市场和资本市场蓬勃发展。
任哲[3](2019)在《炼厂余热驱动氨吸收制冷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有着巨大的依赖性,但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因此,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是各大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炼厂余热资源丰富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针对酮苯装置冷冻系统氨压缩制冷高能耗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余热驱动氨水吸收制冷的改造设计方案,既充分利用炼厂的余热资源,又减少制冷过程中高品位电能的消耗,大幅度降低制冷成本,同时在提高装置运行本质安全水平、稳定酮苯装置加工负荷、降低噪声污染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酮苯脱蜡装置冷冻系统为改造对象,在保证装置加工能力的前提下,以实际制冷量需求、所需的制冷温度以及冷却介质温度为基础,建立了氨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的分析模型并进行了计算,改造后系统的制冷性能系数COP可以达到0.621。同时,对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关键设备单元-吸收器进行了吸收方式的对比分析选择最优的设计,通过中试实验装置对循环流程及性能进行了验证。本文还从改造投资、运行效益、管理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对制冷系统技术改造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改造后每年能够减少电力成本消耗1400多万元,投资回报期仅为1.46年,可以迅速回收成本,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有显着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的研究顺应节能减排的社会形势,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对酮苯装置冷冻系统技术改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陈序平[4](2017)在《曹伯纯与大连国企改革》文中提出1992年6月,51岁的曹伯纯调任辽宁省委副书记兼大连市委书记。此前,他曾担任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湘潭市委书记、湖南省副省长。"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在于改革"在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曹伯纯留校做了5年教员。1968年,他到国营340厂任技术员,后又到国营331厂(现中航工业南方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直到1983年调任株洲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我对国有企业比较熟悉,
辽宁省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处[5](2017)在《我国第一台8AS17型制冷压缩机 新中国工业第一系列》文中研究指明1965年11月,我国第一台8AS17型制冷压缩机在大连冷冻机厂试制成功。这种冷冻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冷冻机生产的技术水平已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大连冷冻机厂是辽宁省最早生产制冷设备的工厂,它的前身是新民铁工厂,始建于1930年9月,当时的主营业务是修理外国冷冻机和部分辅机设备。新中国成立后,大连冷冻机厂成为中国研
谢忠强[6](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认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郭小强[7](2013)在《压缩机混合装配线平衡设计与产品排序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混合装配线的运用能够实现多品种共线生产,能够避免企业重复投资。混合装配线平衡与产品排序是装配线设计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以某冷冻机厂压缩机装配制造为背景,研究混合装配线工作站平衡和产品排序问题。首先,针对企业装配现状,分析了现行装配方式产能不足的原因,提出了运用装配线进行生产的必要性。根据产品的装配工艺过程对三种压缩机进行了工艺相似性分析,为三种产品混线装配的可能性提供了保证。针对装配过程工时信息不能反映装配实际情况这一问题,运用抽样法和X-σ控制图为各装配工序重新制定了标准工时,为装配线平衡和产品排序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然后,针对压缩机混合装配线平衡问题,通过将各个产品的工时信息按照相应产品投产数量转化为混合工序平均工时的方法,将混合型装配线平衡问题转化为单一型平衡问题。根据压缩机产能要求为混合装配线选择合适的节拍。完成了混合型平衡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该模型中选取平滑指数为优化目标。第三,运用分支定界方法求解模型,得到一种可行方案;然后用LINGO进行求解,得到混合装配线的最优方案。在最优方案中装配线需要9个工作站,满足装配车间人力约束;产能为840台/月,产能提升31.25%,满足了装配线设计要求;平衡率为86.5%,平滑指数SI为1.6,说明装配线各工作站间已达到良好的平衡效果。最后,针对混合装配线上3种产品投放顺序问题,建立了以最短化生产周期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运用LINGO求解整数规划并与传统的倒数法排序结果对比,选取生产周期短的排序方案。在最优排序下,完成一个循环的时间是161.25min。计算了在最优排序下一个循环内各个工作站实际负荷情况。
谈向东[8](2011)在《新中国60年水产冷库建设概要与发展》文中提出全国的水产冷库经过建国后60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其制冷技术的使用可做多方位的比较来总结。水产冷库的今后发展,是近阶段需要思考并做决断的,时间节点非常好。本文意在将今后水产冷库建设或设计,提一个方向性的建议,供各位参考。
黄亮[9](2010)在《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特征状态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61074135, No.50275016, No.50475154和No.50775016)中的特征状态空间理论及方法,以机械制造企业的多阶段混流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提出并建立了生产过程的特征状态建模、分析与控制方法。以冰山集团大连冷冻机厂、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与数据为依据,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首先,本文对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各段局部生产过程进行建模,定义了基本生产活动。以基本生产活动为基本分析单元,提取物料以及其它生产资源流经基本分析单元前后的时间、质量和成本等特征信息,形成特征状态矢量。根据特征状态矢量的变化规律构建基本生产活动的特征状态方程,以特征变换矩阵的形式对基本生产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直观、定量地表达。其次,本文建立了机械制造企业整体生产过程模型。在基本生产活动特征状态方程表达基础上,针对机械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多阶段混流生产过程,定义物料供应和设备共享两种基本生产活动之间的衔接关系。进一步以特征状态矢量的乘法与加法运算分别表达基本生产活动的串联与并联关系,根据多阶段混流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和能量流,形成了多阶段混流生产过程的特征状态方程模型。讨论了特征状态方程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实现方法。再次,本文对生产过程模型的几何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计算性质进行了讨论。定义机械制造系统的特征状态空间,讨论了空间性质。利用特征状态方程将生产过程映射到特征状态空间中研究,将机械制造系统的瓶颈分析和生产控制问题分别转化为特征状态空间中的梯度分析和路径规划问题,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相应的理论依据。然后,基于所建立的生产过程模型及其性质,介绍生产过程简化、分析与控制的具体方法,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利用特征状态方程的符号计算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路径提取,简化了生产过程的特征状态方程描述;对简化后的方程求导,实现了制造系统瓶颈的定量分析;将瓶颈分析结果作为中长期生产控制问题的目标函数梯度,将梯度搜索策略集成进入邻域搜索算法,加速算法收敛,减少中长期生产控制问题求解时间。利用多个来源于合作企业的实际算例和仿照实际问题构造的虚拟算例,分别从测试生产过程模型精度、瓶颈分析方法性能和中长期生产控制方案优选算法性能多个方面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同类研究所使用的其它代表性方法对比,新方法明显提高了几种典型中长期生产控制问题的求解速度和质量,为机械制造系统的分析与控制探寻了一种新方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在为大连冷冻机厂、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企业开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网上看板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状态监测、瓶颈分析和几种典型生产控制问题的计算机辅助求解。
本刊编辑部[10](2009)在《60年暖通行业漫漫风雨路》文中认为在祖国60华诞、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作为从事中央空调产业的一员,有必要回顾一下行业的曲折发展历程。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对于很多从事暖通产业人(尤其是老一辈的暖通人)来说,都会有很多感触。有欢乐、辛酸、兴奋、沉寂,很多感慨会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二、大连冷冻机厂主要产品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连冷冻机厂主要产品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可视化的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日趋重视 |
1.1.2 辽宁省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摸清辽宁工业遗产家底,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
1.2.2 挖掘辽宁工业遗产特色,传承辽宁省工业文化 |
1.2.3 遗产区域视角进行研究,避免重复建设与竞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
1.3.3 辽宁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
1.4 研究对象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时间范围界定 |
1.4.3 空间范围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查阅法 |
1.5.2 系统综合法 |
1.5.3 实地调研法 |
1.5.4 综合价值评价法 |
1.5.5 Arc GIS空间分析法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辽宁省工业发展历史 |
2.1 古代辽宁传统手工业发展历程(1840年以前) |
2.1.1 古代传统手工业时期(1840年以前) |
2.2 近代辽宁工业发展历程(1840—1948年) |
2.2.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1840—1910年) |
2.2.2 民族工业兴起时期(1911—1930年) |
2.2.3 工业畸形发展时期(1931—1948年) |
2.3 现代辽宁工业发展历程(1949年—至今) |
2.3.1 现代工业发展时期(1949—2005年) |
2.3.2 现代后工业转型时期(2006年—至今) |
2.4 小结 |
第3章 辽宁省工业遗产现状调查 |
3.1 辽宁省工业遗产名录 |
3.1.1 中国工信部公布名录中的工业遗产 |
3.1.2 中国科协公布名录中的工业遗产 |
3.1.3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 |
3.1.4 其余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工业遗产 |
3.2 辽宁省工业遗产现状问题 |
3.2.1 工业遗产政策与保护制度缺乏 |
3.2.2 部分工业遗产遭到损坏与拆除 |
3.2.3 大量潜在工业遗产资源未被认定 |
3.2.4 遗产保护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考虑 |
3.3 小结 |
第4章 辽宁省潜在工业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价与分级 |
4.1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的判定标准 |
4.1.1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选取标准 |
4.1.2 潜在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
4.1.3 潜在工业遗产价值分级标准 |
4.2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的选取 |
4.2.1 工业厂房类 |
4.2.2 生产构筑物类 |
4.2.3 矿区类 |
4.2.4 生产辅助设施类 |
4.2.5 相关社会生产配套设施类 |
4.3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价值评价 |
4.4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价值分级 |
4.4.1 工业遗产本体价值分级 |
4.4.2 工业遗产再利用价值分级 |
4.5 拟推荐的工业遗产 |
4.5.1 作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
4.5.2 作为优秀近现代建筑及重要史迹进行保护 |
4.5.3 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 |
4.6 小结 |
第5章 辽宁省工业遗产数据库的构建与可视化分析 |
5.1 辽宁省工业遗产数据库的建立 |
5.1.1 数据获取 |
5.1.2 创建数据库 |
5.1.3 数据录入 |
5.2 辽宁省工业遗产数据库的构成要素 |
5.2.1 中国工信部公布名录中的工业遗产 |
5.2.2 中国科协发布名录中的工业遗产 |
5.2.3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 |
5.2.4 拟推荐的工业遗产资源 |
5.3 辽宁省工业遗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
5.3.1 历史年代构成:1911—1948年间的工业遗产占比最大 |
5.3.2 空间分布构成:辽中南城市群中的工业遗产占据主体 |
5.3.3 遗产类型构成:厂房及主要工业设施占据遗产主体 |
5.3.4 遗产行业构成:重工业工业遗产占主体 |
5.3.5 保护级别构成:保护等级较均衡,尚存大量遗产未纳入 |
5.3.6 使用情况构成:多数保持原有功能或置换,再利用较少 |
5.4 小结 |
第6章 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
6.1 辽宁工业遗产总体分布特征 |
6.1.1 沿三大铁路线串联形成的区域枝状空间分布格局 |
6.1.2 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形成的辽中南遗产区域空间格局 |
6.1.3 多个大型工业遗产集聚区形成的遍地开花空间格局 |
6.2 沿三大铁路铁路线串联形成的区域枝状空间分布格局 |
6.2.1 哈大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空间 |
6.2.2 沈丹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空间 |
6.2.3 沈抚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空间 |
6.3 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形成的辽中南遗产区域空间格局 |
6.3.1 机械中心沈阳:三大板块、环绕老城 |
6.3.2 港口城市大连:一廊贯穿、两区并进 |
6.3.3 钢铁之都鞍山:工业带动、多矿点缀 |
6.3.4 煤炭之都抚顺:一线串联、两区协同 |
6.3.5 煤铁之城本溪:以产兴城、城区集聚 |
6.3.6 煤炭之城铁岭:铁路沿线、一区独秀 |
6.4 多个大型工业遗产集聚区形成的遍地开花空间格局 |
6.4.1 东方的鲁尔:沈阳铁西工业遗产集聚区 |
6.4.2 南满铁路附属地:沈阳奉天驿周边工业遗产集聚区 |
6.4.3 民族工业的脊梁:沈阳大东区工业遗产集聚区 |
6.4.4 东北地区出海口:大连湾工业遗产集聚区 |
6.4.5 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集团工业遗产集聚区 |
6.4.6 石油工业基地:抚顺浑河南岸工业遗产集聚区 |
6.4.7 世界劳工史上的悲剧:本溪湖工业遗产集聚区 |
6.5 小结 |
第7章 辽宁省工业遗产的发展策略 |
7.1 辽宁省工业遗产状况回顾与思考 |
7.1.1 工业遗产的保护状况 |
7.1.2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状况 |
7.1.3 保护与再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 辽宁省工业遗产的发展对策 |
7.3.1 工业遗产廊道区域整体发展 |
7.3.2 依托工业城市整体发展 |
7.3.3 工业遗产集聚区重点发展 |
7.3.4 工业遗产多种模式结合发展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2.1 基于数据可视化对辽宁省工业遗产进行研究 |
8.2.2 从遗产区域视角分析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
8.3 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辽宁省潜在工业遗产资源分布表 |
附表2:辽宁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得分表 |
附表3:辽宁省工业遗产属性表 |
附表4:辽宁省各城市工业遗产分布统计表 |
附图1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上市公司可交换债券融资研究 ——以大冷公司发行可交换债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述 |
2.2 可交换债券融资概述 |
2.2.1 可交换债券的含义 |
2.2.2 可交换债券的特点和分类 |
2.2.3 融资的含义 |
2.2.4 融资方式的分类 |
2.3 可交换债券融资的理论基础 |
2.3.1 资本结构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4 优序融资理论 |
3 上市公司可交换债券的融资的理论分析 |
3.1 可交换债券市场分析 |
3.1.1 可交换债券融资市场现状 |
3.1.2 可交换债券融资优势分析 |
3.1.3 可交换债券融资问题分析 |
3.2 可交换债券融资的影响因素 |
3.2.1 股权的归属清晰 |
3.2.2 发行者财务质量 |
3.2.3 标的的资产质量 |
3.2.4 证券市场情况 |
3.2.5 宏观经济形势 |
3.3 可交换债券融资的主要条款分析 |
3.3.1 票面利率的确定 |
3.3.2 发行规模的分析 |
3.3.3 换股价格的确定 |
3.3.4 评级与担保分析 |
3.3.5 赎回与回售条款的分析 |
3.4 可交换债券融资风险分析 |
3.4.1 发行者的财务状况 |
3.4.2 资产市场价格变化 |
3.4.3 标的资产财务状况 |
3.4.4 可交换债券行权风险 |
4 大连冷冻机可交换债券融资的分析 |
4.1 可交换债券的相关方基本概况 |
4.1.1 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
4.1.2 标的公司国泰君安基本概况 |
4.2 大冷股份与国泰君安的财务分析 |
4.2.1 大冷股份的财务分析 |
4.2.2 国泰君安的财务分析 |
4.3 大冷股份利用可交换债券的融资分析 |
4.3.1 大冷股份利用可交换债券融资的背景分析 |
4.3.2 大冷股份利用可交换债券融资的动因分析 |
4.3.3 大冷股份利用可交换债券融资的发债条件 |
4.3.4 大冷股份利用可交换债券融资的方案分析 |
4.4 大冷股份可交换债券信用基本面分析 |
4.4.1 股权结构 |
4.4.2 债务余额 |
4.4.3 同业比较 |
4.4.4 增信措施 |
4.5 大冷股份可交换债券融资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
4.5.1 大冷股份可交换债券融资的风险分析 |
4.5.2 大冷股份可交换债券融资的收益分析 |
5 可交换债券融资的启示与建议 |
5.1 大冷股份成功发行可交换债券的启示 |
5.1.1 良好的资信状况是融资成功的前提 |
5.1.2 财务状况的稳定是融资成功的基础 |
5.1.3 合理的融资方案是融资成功的保障 |
5.1.4 可交换债券是融资成功的有效方式 |
5.2 完善可交换债券融资方式的建议 |
5.2.1 可交换债券发行主体自身规范 |
5.2.2 中介机构严格监管 |
5.2.3 完善证券市场监督机制 |
5.2.4 健全证券法律制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炼厂余热驱动氨吸收制冷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酮苯脱蜡装置简介 |
1.3 氨吸收式制冷研究 |
1.3.1 制冷和氨吸收式制冷 |
1.3.2 制冷循环理论研究 |
1.3.3 制冷工质对研究 |
1.3.4 循环优化研究 |
1.3.5 制冷系统实验研究 |
1.3.6 制冷系统主要部件研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2 氨吸收制冷系统的分析模型 |
2.1 制冷循环基本模型 |
2.1.1 循环流程模型 |
2.1.2 建模基本假设 |
2.1.3 系统平衡模型 |
2.1.4 热力学评价指标参数 |
2.2 状态参数确定 |
2.3 热平衡计算参数 |
2.4 物料平衡参数 |
2.5 主要消耗指标参数 |
2.6 小结 |
3 余热驱动氨吸收式制冷系统设计 |
3.1 热力计算 |
3.2 物料平衡计算 |
3.3 设备热负荷计算 |
3.4 主要消耗指标计算 |
3.5 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
3.6 小结 |
4 吸收器不同设计方案比较 |
4.1 水平降膜吸收 |
4.1.1 传质计算 |
4.1.2 传热计算 |
4.2 鼓泡吸收 |
4.3 螺旋管降膜吸收 |
4.4 不同吸收方案比较 |
5 小试实验装置运行结果 |
5.1 实验平台设备布置与安装 |
5.2 实验研究 |
5.2.1 实验数据采集 |
5.2.2 实验数据处理 |
5.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6 技术与经济分析 |
6.1 成本分析 |
6.2 能耗分析 |
6.3 收益分析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曹伯纯与大连国企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在于改革” |
“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分配制度改革” |
“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国企改革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
(6)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
六、 研究方法 |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7)压缩机混合装配线平衡设计与产品排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平衡问题研究现状 |
1.3.2 排序问题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2 装配线基本概念 |
2.1 装配线基本知识 |
2.1.1 装配线的基本原理 |
2.1.2 实施装配线的前提 |
2.1.3 装配线的一般特点 |
2.1.4 装配线分类 |
2.1.5 混合装配线 |
2.2 基本概念 |
2.3 装配线平衡数学模型 |
2.3.1 单一型装配线数学模型 |
2.3.2 混合型装配线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压缩机装配线状 |
3.1 企业现状分析 |
3.2 存在问题 |
3.3 压缩机主机装配流程 |
3.4 装配过程相似性分析 |
3.5 标准工时制定 |
3.5.1 标准工时制定方法 |
3.5.2 压缩机作业标准工时 |
3.6 装配线产能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装配线设计与平衡 |
4.1 装配线设计的一般流程 |
4.1.1 节拍选择 |
4.1.2 混合装配时间计算 |
4.1.3 确定作业优先次序 |
4.1.4 计算最少可能工作站 |
4.1.5 工作站分配 |
4.1.6 工序同期化 |
4.1.7 装配线产品排序设计 |
4.1.8 装配线物理层设计 |
4.2 压缩机装配线平衡数学模型 |
4.3 分支定界求解 |
4.4 LINGO求解 |
4.5 方案对比 |
4.5.1 两方案对比 |
4.5.2 与原装配方式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混合装配线产品的投放顺序 |
5.1 倒数法排序 |
5.1.1 倒数法排序过程 |
5.1.2 倒数法排序结果工作站负荷 |
5.2 混合装配线产品排序数学模型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模型建立 |
5.2.3 模型求解 |
5.3 最短排序下工作站负荷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LINGO 11.0计算过程和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特征状态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生产过程模型 |
1.2.3 生产控制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局部生存过程的特征状态方程模型 |
2.1 基本生产活动的定义 |
2.2 提取特征变量 |
2.3 基本生产活动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整体生产过程的特征状态方程模型 |
3.1 机械制造企业的典型生产过程 |
3.2 基本生产活动的衔接关系模型 |
3.2.1 物料供应关系 |
3.2.2 设备共享关系 |
3.3 整体生产过程模型 |
3.3.1 伴随物料流的特征状态变换过程 |
3.3.2 伴随能量流的特征状态变换过程 |
3.3.3 特征状态变换过程的叠加 |
3.3.4 整体生产过程的特征状态方程 |
3.4 本章小结 |
4 生产控制问题的特征状态空间模型 |
4.1 特征状态空间的定义 |
4.1.1 特征状态空间的定义 |
4.1.2 时间特征变量的运算规则 |
4.1.3 数量特征变量的运算规则 |
4.1.4 成本特征变量的运算规则 |
4.2 生产过程在特征状态空间中的表达 |
4.3 生产控制问题在特征状态空间中的表达 |
4.3.1 生产控制问题的特征状态方程描述 |
4.3.2 生产控制问题解曲面的性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生产控制问题的分析与求解方法 |
5.1 目标函数的简化与表达 |
5.1.1 时间特征变量的关键路径提取 |
5.1.2 数量特征变量的关键路径表达 |
5.1.3 成本特征变量的关键路径表达 |
5.2 目标函数的梯度分析方法 |
5.3 生产控制方案的优选算法 |
5.3.1 基于梯度的遗传算法 |
5.3.2 基于梯度的模拟退火算法 |
5.4 算例验证 |
5.4.1 实际算例 |
5.4.2 虚拟算例 |
5.4.3 测试生产过程模型精度 |
5.4.4 测试目标函数梯度分析方法 |
5.4.5 测试生产控制方案的优选算法 |
5.5 本章小结 |
6 网上看板控制系统 |
6.1 网上看板控制系统的反馈控制功能 |
6.2 网上看板控制系统的前馈控制功能 |
6.2.1 数据采集与成本核算模块 |
6.2.2 过程仿真模块 |
6.2.3 瓶颈分析模块 |
6.2.4 方案优选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60年暖通行业漫漫风雨路(论文提纲范文)
见证中国暖通事业发展历程 |
一、中国空调行业发展概况 |
李志浩简介 |
二、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发展概况 |
我国制冷与空调发展感受点滴 |
鲍士雄简介 |
新中国60华诞———回顾与展望 |
何其伟简介 |
新中国60华诞暖通人普天同庆 |
包士方简介 |
商海中的几朵浪花 |
黄庆鸿简介 |
一张海报引来的财运 |
第一次懂得了商业道德 |
一份合同被当面撕毁了 |
庆60华诞忆中国采暖历程 |
黄培军简介 |
历史镜头 |
行业里程碑 |
创业路———格力 |
格力电器 |
创业路———美的 |
1968年关键词:创业 |
1980年关键词:进入家电业 |
1981年关键词:美的品牌诞生 |
1985年关键词:进军空调业 |
1990年关键词:大力发展空调 |
1991年关键词:博士在乡镇 |
1992年关键词:巩俐代言 |
1993年关键词: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
1997年关键词:事业部制改革 |
1999年关键词:启用新CI;进入多个产业领域 |
2000年关键词:企业技术中心 |
2002年关键词:数码涡旋中央空调 |
2005年关键词:国内第一台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下线 |
2007年关键词:奥运营销 |
2008年关键词:参与制订国标 |
2009年关键词:调整 |
四、大连冷冻机厂主要产品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可视化的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研究[D]. 赵洲.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上市公司可交换债券融资研究 ——以大冷公司发行可交换债券为例[D]. 伊寒.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3]炼厂余热驱动氨吸收制冷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任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4]曹伯纯与大连国企改革[J]. 陈序平. 党史纵横, 2017(08)
- [5]我国第一台8AS17型制冷压缩机 新中国工业第一系列[J]. 辽宁省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处. 兰台世界, 2017(07)
- [6]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7]压缩机混合装配线平衡设计与产品排序优化[D]. 郭小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8]新中国60年水产冷库建设概要与发展[A]. 谈向东. 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9]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特征状态分析与控制[D]. 黄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10]60年暖通行业漫漫风雨路[J]. 本刊编辑部. 机电信息, 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