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小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陈娜[1](2019)在《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产品正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了我们的热烈追捧。与此同时,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于“微”元素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微课、翻转课堂等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运用。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教育资源,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完美地结合了声音和图像,动态和静态,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图形与几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力和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笔者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地运用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含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同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发现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厘清目前国内外对微课的研究。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对微课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进行概述,进而提出理论基础,为本篇论文构建基础。第三部分,为了深入了解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对一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结果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教师对微课的态度、微课在数学课堂的使用现状、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运用微课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对微课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第四部分,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针对教师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提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微课的理念和策略。第五部分,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案例,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实录对比研究,并结合课堂结束后对学生测试卷的结果分析,发现微课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有一个展望,阐述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还需要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魏凤英[2](2018)在《小学数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1)的核心概念之一,可以借助图形理解分析数学,是探索和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和五六年级相比,三四年级的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较弱,成效也不明显,往往容易受到忽视。在关于几何直观文献的大量阅读中,发现小学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不少,专门关注小学中段生的发展现状和分析策略的很少。中段是平面图形和线段图的开始,在实际教学中,专门针对小学中段几何直观的教学设计是零碎的,没有系统的去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本文解决了如下问题:(1)梳理了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2)调查了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和教师对几何直观的认识和实施,制定了初步的培养策略。(3)根据调查的结论和制定的培养策略,进行案例设计。以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对数学课堂做了多角度分析。(4)用实验研究法做了微型的教学实验研究,修改并提出了几何直观的培养策略,为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指导。通过研究调查的实施,教学实践与几何直观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和生活紧密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绩明显提升;通过案例设计和教学实验研究,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明显提升,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在教学设计方面有了更完善的方法,在讲新知识时教师会主动运用几何直观辅助教学,也为其他教师进行几何直观教学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林丽[3](2013)在《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调查研究 ——以“图形变换”部分为例》文中认为几何课程是数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外界事物的抽象体现,对实际生活环境的生动反映。是人类对生活空间进行认识、描述、交流的重要重要手段。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多种途径中小学几何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人才,在小学几何教学中,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基础,所以是小学乃至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几何课程学习内容。而图形变换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空间想象、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学习资源。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是调查小学生对“图形变换”部分知识的认知情况、掌握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对策与建议,为更好的发展小学生空间观念做出一点贡献。本文以数学教学大纲、教育学、数学教学与课程论等理论为依据,以《数学课程标准》(2001)的要求为衡量标准,选取长春市两所小学作为调查对象。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名师访谈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拼组、平移、旋转、对称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形成的几何直观、空间想象力、空间推理能力等。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被调查学生对于空间变换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对此加以分析,提出若干建议。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到了下列的观点:1.本次研究中大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识别不够仔细,认知不清晰,问题考虑不全面。对于图形平移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对图形旋转、对称、掌握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与图形旋转有关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2.年龄对学生空间能力的发展有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空间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五六年级学生的空间能力变化不大,至于升入初中后空间观念的发展趋势有待研究。3.本次研究认为性别对空间能力发展的影响不显着。同时,作者对在校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可以总结成一下几点:1.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式是多样的,要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内部联系;2.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最近发展区等原则,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认知发展、认知结构建构的规律;3.教师应认真分析、挖掘和组织教材知识;4.多媒体技术在几何教学中的占有重要作用。
袁樱[4](2007)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小学数学几何教学已逐渐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小学几何内容选取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等的计算,没有真正将三维图形作为学习对象,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很少涉及现实世界中的实物。2001年前后,大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启动,《标准》将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标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意识,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及个人对《标准》的认识,对“空间观念”内涵作了界定: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运动变换在人脑中的映像,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对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了小学培养“空间观念”的教学现状。而后运用理论探讨法分析儿童几何思维水平和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征,同时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做出思考。在本研究中,重点考虑的是,以活动教学为理论基础,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存的空间。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可能的途径包括:生活经验回忆、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联想、模拟、分析和推理等。通过这些途径,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初步体验二维和三维空间相互转换关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其中学生的经验是基础,活动操作是方式、手段,教师的引导组织是关键。最后是对本文研究的评述,期望能够对空间观念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主要结论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要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挖掘和组织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多样化。
寇琳[5](2019)在《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比较研究 ——基于CLASS评估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师生互动(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s)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所有互动和影响。它不仅包含师生在行为上的互动,也包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交流和影响。高质量的师生互动以尊重和平等为前提,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随着教育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性。师生互动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师生互动质量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新趋势。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需要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目前,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形式丰富、各有特点。本研究聚焦陕西省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特点,力图发现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是否存在城乡差异,考察这些差异存在哪些方面及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同时探寻提升师生互动质量的路径,从而对我国小学教育质量内涵式提升产生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CLASS师生互动质量评估系统,对陕西省两所城市小学和两所乡村小学中的12位数学老师的24节常态课进行分析,并使用CLASS评估系统对其师生互动质量进行评估,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考察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存在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在某些维度具有共性特征,但在以下方面呈现显着差异:城市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在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两个领域较优,擅长营造积极氛围和实施行为管理;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在教学支持领域效果显着,更加注重学生概念发展。通过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发现城市小学因具备教学资源丰富、注重教师培训和学历优势而在以上两个领域较为突出,而乡村小学因教师来源和教学资源限制的反向刺激在教学支持领域领先于城市小学。据此,本研究对提升城市小学和乡村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质量分别提出针对性建议:城市小学应注重强化数学领域教学知识和避免盲目依赖多媒体教学;乡村小学应充分发掘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加强乡村教师教师互动技能培训和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研究最后,针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提升路径,我们提出了教师观念、教师实践和教学评估三方面建议。
高敏[6](2011)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而作为空间能力发展基础的空间观念应当作为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把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根据这样的背景,本研究选择长春两所学校的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的方法,旨在研究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研究结果:一、教师在培养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中有值得肯定的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对空间观念及相关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很全面;2.教师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3.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4.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过于单一;5.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二、改进教师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对策。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3.帮助学生沟通几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4.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体验、交流的空间;5.设计与开发数学活动课;6.完善学生空间观念的评价体系。最后,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对空间观念的培养提供了几条建议。
常领焕[7](2020)在《微课培养初中生空间观念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得以快速发展,多种信息化教育形式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微课及其教学形式已经成为目前遍及大、中、小学校师生的重要辅助教学形式。空间观念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当培养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与空间观念培养对应的“图形与几何”知识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模块,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素养对于学生掌握好图形与几何知识,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选取了以培养空间观念为目标的相关研究作为研究重点,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在理论研究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大量文献,结果表明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空间观念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知识本身抽象度高;(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3)知识理解存在困难等。并且通过文献梳理得知微课在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具有较大优势。微课以其可视性、直观性等特点,不仅能够模拟实物演示,而且能够精确的呈现知识的推演过程。进而能够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几何思维,完善抽象的空间表象。其次在教学设计部分:本研究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在空间观念培养中的优势,在情境认知理论、微型学习理论、直观教学理论、掌握教学理论和活动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微课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微课的教学活动框架。该教学活动框架是在分析活动目标和师生角色的基础上设计出包含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活动任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活动任务以及以分层指导为主的活动任务等系列教学活动任务。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提出具体的教学实施原则和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最后在教学实践部分:通过实验研究法,在实验校开展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将上述所设计教学活动应用于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实验结束后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后测成绩,以此来验证微课在空间观念培养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对于微课辅助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探究微课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梳理了空间观念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常见的培养策略;总结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形式以及微课在空间观念培养中的优势;归纳出微课的优势与空间观念培养困境之间的对应关系。(2)设计了包含“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活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活动”以及“以分层指导为主的活动”等系列教学活动;(3)验证了微课在空间观念培养中的作用及其原因。
纪婷[8](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导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数学学科对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思考方式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强化单元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既能加强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落实途径是以单元教学设计与学科大概念为基本框架,承载内容为教学内容,由深度学习理论提供指导思想,最终目的指向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研究选取小学面积专题教学中“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典型内容,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学情、教学重难点及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做大致了解,基于核心素养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对“多边形的面积”单元进行数学本质及教学要素分析,为规划整个教学做准备。研究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优化“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第二阶段研究是按照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开展课时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第三阶段是在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单元检验及教师访谈,检验其取得的效果。结果发现: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可以实施,并且实施效果良好,教师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生能将问题情境数学化,应用意识有所提升,但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大数运算能力以及模型思想还需加强,教学中重难点问题均有所突破。最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对小学面积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教师层面,加强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明确教学要素分析内容;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实际情境问题的能力。学校层面,营造核心素养理念学习氛围;发挥学校学科教研基地作用,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聚焦学生学习,系统思考教学改革。
邹欣[9](2019)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认为数学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相应的提出了 10个核心概念(即10个核心素养),其中包括了几何直观,通过几何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此外,几何自身有着独一无二的教育价值,这些教育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经历由具体实物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几何思维转化的过程。现实中,教师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培养仍旧以具体实物直观为主,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将具体的实物直观转化为抽象化的几何思维。小学阶段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等形象思维的培养,还要重视高年级阶段学生所需要的抽象化的几何思维的培养,这也是数学素养培养中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主要根据范希尔理论勘察小学阶段应达到的几何思维水平,了解现实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延吉市某小学六年级一个班为研究对象,初步了解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现状,结合教材分析对比学生达到的几何思维水平,发现存在问题,通过课堂观察、非正式访谈等了解成因。本研究经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最终形成以下结论:(1)教材应达到的几何思维水平为分析水平和非形式化演绎水平;(2)学生实际达到的几何思维水平主要是分析水平;(3)几何知识的积累是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前提条件;(4)几何推理能力是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关键要素;(5)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可以在几个水平同时发展。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如下:(1)深入挖掘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引导学生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3)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提升几何思维品质;(4)培养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吕进锋[10](2020)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中,立足本土,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放眼全球,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力、文化适应力和文化实践力,开阔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悖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这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借鉴社会时空分析理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明确了教育空间概念和教育空间结构概念,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阐明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确立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队伍、机构和成效七个教育空间要素,并依据其相互关系,提出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和教育综合空间三大类教育空间,以及64种教育空间结构组合,最终凝练成16种教育空间结构类型。基于教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和熵值法构建教育空间研究指标体系,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获取研究数据,以学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切入点,选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空间尺度,以县为解析尺度(13个县市)、年份(2014-2018年)为时间尺度,展开研究。研究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揭示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教育综合空间和教育空间结构的时间演进与空间格局。聚类划分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结构类型。总体而言,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水平不高,其教育空间从要素、类型到结构,均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研究还结合访谈和田野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空间类型和教育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受到地域因素、文化因素、主体因素、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同时,三种教育空间类型之间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也对教育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本研究提出三个路径:第一,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整合与差异推进。要从目标、内容、思路、方法、教师队伍、机构联动和特色凝练等方面促进主流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整合,因地制宜地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第二,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增强政府主体、各界主体和生命主体的参与意识、发展意识,强化各主体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意识。第三,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努力形成政府、社区和学校的教育合力,发挥三位一体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本研究还从三方面进行了理性思考:第一,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目标和内容,以及如何进行优化。第二,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必须明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教育回馈”,注意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权力意志,以及教育空间与“文化结构”的关系,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定位的影响,同时要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民族复兴和教育发展的大业中统筹考虑,从而准确定位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第三,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必须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导向,培养“三力”青年;必须遵循突破观念束缚、坚定适宜理念、扎根教育实践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本路径;必须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将各尺度、各层次、各主体的教育空间统合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教育空间进行系统观照。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明确了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并以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例,进行了教育空间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分析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时空动态、问题、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彰显了教育空间理论的价值和未来研究趋势。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与方法、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的创新,但展望未来,还应强化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化民族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儿童在场”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多视角、多主体、多方法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教育空间比较研究。
二、乡村小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村小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1)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 |
2.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 |
3.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 研究意义 |
1. 改进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数学教学资源 |
2. 提高数学微课教学质量,完善微课建设体系 |
3.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调查法 |
3. 教育实验法 |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 |
2. 国外研究 |
3. 研究述评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 微课概述 |
1. 微课的概念 |
2. 微课的特点 |
3. 微课的分类 |
(二)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概述 |
1.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 |
2. 小学数学图形与儿何培养要求 |
(三) 理论基础 |
1. 微型学习理论 |
2. 泛在学习理论 |
3. 视听教育理论 |
二、微课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现状研究 |
(一) 研究概述 |
1. 调查目的 |
2. 调查对象 |
3. 问卷框架 |
(二)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 教师对微课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运用的态度 |
2. 微课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
3. 微课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运用存在的困难 |
4. 教师对微课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
1. 缺乏运用微课的硬性条件,加强硬件环境建设 |
2. 优质微课资源有限,需加强优质资源建设 |
3. 缺乏制作和使用意识,教师意识有待提高 |
4. 技术操作困难,加强培训力度 |
三、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理念和策略 |
(一) 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理念 |
1. 基于需求,学生主体 |
2. 注重内容,技术为辅 |
3. 灵活结合,衔接得当 |
(二) 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1. 准确定位微课,充分发挥效益 |
2.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
3. 通过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 经历知识探索过程,发散学生数学思维 |
5. 把握教师自身定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
6.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契合教学主题的微课 |
7. 完善优秀微课资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四、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
(一) 案例背景 |
(二) 设计意图 |
(三) 案例呈现 |
1. 对照班 |
2. 实验班 |
(四) 效果分析 |
1. 测试卷说明 |
2. 结果对比 |
(五) 微课教学反思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测试卷 |
致谢 |
(2)小学数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几何直观的地位 |
1.1.2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中段的重要地位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数学直观 |
1.2.2 几何直观 |
1.2.3 几何直观能力 |
1.2.4 小学中段生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3 论文的结构与说明 |
1.5 研究计划与思路 |
1.5.1 研究计划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课堂观察法 |
1.6.4 实验研究法 |
1.6.5 访谈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研究的伦理 |
2.3 几何直观的发展简述 |
2.4 文献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小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的调查研究 |
3.1 调查的目的 |
3.2 研究工具的说明 |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3.1 学生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3.2 教师调查问卷的来源与实施 |
3.4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4.1 小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试整理 |
3.4.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整理 |
3.5 教师的访谈调查 |
3.5.1 访谈具体情况 |
3.5.2 访谈小结 |
3.6 小结 |
第4章 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 |
4.1 初步的培养策略 |
4.2 “数与代数”模块的教学设计 |
4.2.1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
4.2.2 倍的认识 |
4.3 “测量”的教学设计 |
4.4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
4.4.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解决问题 |
4.4.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4.4.3 平行与垂直 |
4.5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 |
4.5.1 沏茶问题 |
4.5.2 集合 |
4.6 小结 |
第5章 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微型教学实验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过程 |
5.1.4 实验方法 |
5.1.5 实验工具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1 实验前的调查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5.2.2 实验测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策略 |
6.1 培养孩子兴趣,注重积累表象 |
6.2 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理解、感悟,即读图能力 |
6.3 注重几何直观,让画图帮助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
6.4 利用信息技术,将几何直观融入数学课堂 |
6.5 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B 小学生几何直观问卷调查(学生)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D 倍的认识单元调查卷 |
附录 E 倍的认识单元测验卷 |
附录 F 对照班调查卷成绩 |
附录 G 实验班调查卷成绩 |
附录 H 对照班测验卷成绩 |
附录 I 实验班测验卷成绩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调查研究 ——以“图形变换”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空间能力 |
2.2 空间想象 |
2.3 空间观念 |
2.4 儿童几何思维发展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过程 |
3.1 被试对象 |
3.2 测试题目设计 |
3.3 测试实施 |
第四章 教材文本与数据分析 |
4.1 我国小学几何课程设置 |
4.2 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图形与变换”部分编写分析 |
4.2.1 “轴对称图形”内容编写分析 |
4.2.2 “平移和旋转”内容编写分析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4.3.1 整体分析 |
4.3.2 性别差异分析 |
4.3.3 年龄差异分析 |
4.4 教师访谈分析 |
4.5 课堂教学片段分析 |
4.5.1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分析 |
4.5.2 “平移与旋转”教学片段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小学几何教学建议 |
5.2.2 对教师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小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0 引言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0.3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 关于“空间观念”的理论概述 |
1.1 空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内涵 |
1.2 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心理及思维特征分析 |
1.2.1 儿童几何(空间)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性 |
1.2.2 儿童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 |
1.2.3 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 |
1.3 空间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活动教学 |
1.3.1 活动教学理论的产生 |
1.3.2 活动教学理论的心理和教育理论基础 |
1.3.3 活动教学理论的内涵和实质 |
1.3.4 活动教学的基本模式——活动教学 |
2 小学阶段“空间观念”教材内容和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 |
2.1 有关空间观念内容设置分析(人教版实验标准教材) |
2.2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2.2.1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内容的学段特点分析与教学建议 |
2.3.1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学段特点 |
2.3.2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内容的教学建议 |
3 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方法研究 |
3.1 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
3.1.1 回归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
3.1.2 从对象的形体特征观察入手培养空间观念 |
3.1.3 通过做(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
3.1.4 加强交流和想象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
3.2 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教学案例分析 |
案例一 认识立体图形(人教版试验标准教材一年级上册) |
案例二 平移与旋转(北师大版第六册) |
案例三 位置(人教版试验标准教材一年级下册) |
案例四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人教版试验标准教材五年级下册) |
4 结论与思考 |
4.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4.2 对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知识结构 |
致谢 |
(5)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比较研究 ——基于CLASS评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新课改对师生互动质量提升的要求 |
1.1.2 小学数学课堂中对高质量师生互动的需求 |
1.1.3 对城乡师生互动特点的关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 |
1.3.2 CLASS师生互动质量评估系统的研究 |
1.3.3 CLASS师生互动质量评估系统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
1.3.4 研究综述总结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师生互动 |
1.4.2 师生互动质量 |
1.4.3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 |
1.4.4 CLASS师生互动质量评估系统 |
1.5 理论基础 |
1.5.1 交往理论 |
1.5.2 社会建构理论 |
1.5.3 构建CLASS系统的相关理论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问题 |
2.2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
2.3.1 研究思路 |
2.3.2 研究过程 |
第3章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CLASS系统测评结果 |
3.1 观察例表及观察数据 |
3.2 师生互动质量整体测评结果 |
3.2.1 总体得分结果 |
3.2.2 三大领域得分结果 |
3.3 差异性分析结果 |
3.3.1 总体差异性分析结果 |
3.3.2 情感支持领域 |
3.3.3 班级组织领域 |
3.3.4 教学支持领域 |
3.4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4章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测评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1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共性特点 |
4.1.1 情感支持领域 |
4.1.2 班级组织领域 |
4.1.3 教学支持领域 |
4.2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差异分析 |
4.2.1 情感支持领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
4.2.2 班级组织领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
4.2.3 教学支持领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
4.3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总体评价 |
4.3.1 教师能够尊重和信任儿童,但程度不一 |
4.3.2 教师缺乏敏感性,不能及时回应学生情绪和问题 |
4.3.3 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不能精准把控课堂效率 |
4.3.4 缺乏良好的语言示范,师生互动用语过于封闭、简单 |
第5章 建议与思考 |
5.1 提升城市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针对性建议 |
5.1.1 注重强化数学领域教学知识 |
5.1.2 避免盲目依赖多媒体教学 |
5.2 提升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针对性建议 |
5.2.1 发掘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 |
5.2.2 加强乡村教师教师互动技能培训 |
5.2.3 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
5.3 关于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提升路径的思考 |
5.3.1 教师观念:尊重儿童和平等对话是高质量师生互动的基础 |
5.3.2 教师实践:构建“师生互动质量提升实践共同体” |
5.3.3 教学评估:加强以师生互动质量为主的小学教学过程质量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 空间能力 |
2. 空间想象力 |
3. 空间观念 |
二、培养儿童空间观念的理论概述 |
(一) 儿童思维的发展理论 |
1.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关于儿童空间概念的发展理论 |
2. 范·希尔关于几何思维发展的理论 |
(二) 空间观念的发展特点 |
1. 空间观念发展的性别差异 |
2. 空间观念发展的年龄差异 |
(三)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方法 |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情况调查分析 |
(一) 调查设计和过程 |
1. 访谈对象 |
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 访谈的实施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1. 教师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做法 |
2. 小学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四、改进教师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对策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微课培养初中生空间观念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陈述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微课特点与空间观念培养困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
1.3.2 基于微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
1.3.3 微课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空间观念 |
2.1.2 微课 |
2.2 研究现状 |
2.2.1 空间观念的研究现状 |
2.2.2 微课的研究现状 |
2.2.3 研究现状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情境认知理论 |
2.3.2 微型学习理论 |
2.3.3 掌握教学理论 |
2.3.4 直观教学理论 |
2.3.5 活动理论 |
第3章 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
3.1 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
3.1.1 整合性原则 |
3.1.2 直观性原则 |
3.1.3 因材施教原则 |
3.1.4 教学最优化原则 |
3.2 教学活动模型构建 |
3.2.1 活动目标设计 |
3.2.2 师生角色设计 |
3.2.3 活动任务设计 |
3.2.4 活动评价设计 |
3.3 教学活动实施策略 |
3.3.1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
3.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3.3 转换师生角色,开展自主学习 |
3.3.4 开展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
第4章 教学设计案例 |
4.1 前期分析 |
4.1.1 课程目标分析 |
4.1.2 课程内容分析 |
4.1.3 学生学情分析 |
4.1.4 教学环境考察 |
4.2 教学案例 |
第5章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总体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变量 |
5.1.3 实验假设 |
5.1.4 实验对象 |
5.1.5 实验模式 |
5.1.6 实验流程 |
5.1.7 实验工具 |
5.2 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1 测试卷成绩分析 |
5.2.2 成绩变化原因分析 |
5.3 实验结论 |
5.3.1 微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5.3.2 微课优势根植于具体的教学活动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理清了微课特点与空间观念培养困境之间的对应关系 |
6.1.2 设计了基于微课的教学活动 |
6.1.3 验证了微课在空间观念培养中的作用 |
6.2 研究展望 |
6.2.1 微课教学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
6.2.2 信息化教育时代师生观念必须改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学生“空间观念”测试卷(前测) |
附录 B 学生“空间观念”测试卷(后测) |
附录 C 微课教学应用效果问卷 |
附录 D 导学案设计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研究 |
(二)小学面积教学相关研究 |
(三)核心素养评价相关研究 |
(四)相关研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学科核心素养 |
(三)数学核心素养 |
(四)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理论基础 |
(一)深度学习理论 |
(二)单元教学设计理论 |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要素分析 |
一、“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
二、构建“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知识内容思维图 |
三、“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基本要素分析 |
(一)课标分析 |
(二)多版本教材分析 |
(三)数学思想方法的解读分析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设计理念分析 |
(一)注重情境引入的适当性 |
(二)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
(三)侧重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
(四)练习题材丰富,重视应用意识 |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
一、实施单元教学设计前期准备 |
(一)学生测试 |
(二)教师访谈 |
(三)学生学情存在问题 |
(四)教师教学存在问题 |
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 |
(一)“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目标 |
(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课时设计及分析 |
(三)“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
三、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实施 |
(一)研究实施对象 |
(二)教学设计实施 |
(三)实施教学片段分析 |
四、教学实施效果总结分析 |
(一)基于课堂观察的表现性评价 |
(二)基于测试卷的形成性评价 |
五、教学设计实施存在不足 |
(一)活动形式繁多 |
(二)学生操作能力有限 |
(三)学习组织形式受限 |
(四)教学评价不够全面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面积教学建议 |
一、教师层面 |
(一)加强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
(二)明确教学要素分析内容 |
(三)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四)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评价 |
(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实际情境问题的能力 |
二、学校层面 |
(一)营造核心素养理念学习氛围 |
(二)发挥学校学科教研基地作用,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 |
(三)聚焦学生学习,系统思考教学改革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电子资源等 |
二、硕博论文 |
三、期刊论文 |
四、外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前测试卷 |
附录二: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后测试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几何思维水平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2.2 范希尔理论 |
2.3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儿童空间观念理论 |
2.4 表征理论 |
2.5 建构理论 |
第三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几何思维水平教材分析 |
3.1 评价类目分析表的建构 |
3.2 几何思维水平教材分析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现状分析 |
4.1 研究设计框架 |
4.2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试卷分析 |
4.3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存在的问题 |
5.2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第二单元测试卷 |
附录C 第五单元测试卷 |
(10)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必要性 |
1.1.3 研究的可行性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
1.2.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
1.2.3 国内外教育空间的研究 |
1.2.4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假设、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区域 |
1.4.1 红河州地理概况 |
1.4.2 红河州学校教育概况 |
1.4.3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少数民族文化 |
2.1.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
2.1.3 空间 |
2.1.4 教育空间 |
2.1.5 教育空间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2.2.2 社会时空分析理论 |
2.2.3 文化功能论 |
2.2.4 空间生产理论 |
2.2.5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教育空间理论探索 |
3.1 空间思想史回顾 |
3.1.1 空间观念的演变 |
3.1.2 空间生产理论 |
3.2 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 |
3.2.1 教育空间生态 |
3.2.2 教育空间的要素 |
3.2.3 教育空间的类型 |
3.2.4 教育空间的功能 |
3.2.5 教育空间的生产 |
3.3 教育空间结构分析 |
3.3.1 教育空间结构的内涵 |
3.3.2 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
3.3.3 教育空间结构运作的机制 |
3.3.4 教育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建构 |
4.1 指标体系的建构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
4.1.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4.1.3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
4.1.4 指标体系的确立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数据处理 |
4.3 指标解释及算法 |
4.3.1 教育空间目标指数 |
4.3.2 教育空间内容指数 |
4.3.3 教育空间方法指数 |
4.3.4 教育空间形式指数 |
4.3.5 教育空间队伍指数 |
4.3.6 教育空间机构指数 |
4.3.7 教育空间成效指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演变 |
5.1 教育空间要素发展水平概况 |
5.2 目标与内容要素的演变 |
5.2.1 目标要素的时空动态 |
5.2.2 内容要素的时空动态 |
5.3 方法与形式要素的演变 |
5.3.1 方法要素的时空动态 |
5.3.2 形式要素的时空动态 |
5.4 队伍与机构要素的演变 |
5.4.1 队伍要素的时空动态 |
5.4.2 机构要素的时空动态 |
5.5 成效要素的演变 |
5.5.1 成效要素的时间演进 |
5.5.2 成效要素的空间格局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与空间结构演变 |
6.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演变 |
6.1.1 教育人文空间的时空动态 |
6.1.2 教育物理空间的时空动态 |
6.1.3 教育综合空间的时空动态 |
6.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演变 |
6.2.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
6.2.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格局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
7.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 |
7.1.1 教育空间要素问题 |
7.1.2 教育人文空间问题 |
7.1.3 教育物理空间问题 |
7.1.4 教育综合空间问题 |
7.1.5 教育空间结构问题 |
7.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影响因素 |
7.2.1 地域因素:保护与阻隔 |
7.2.2 文化因素:融合与冲突 |
7.2.3 主体因素:共识与异念 |
7.2.4 教育因素:整合与相斥 |
7.2.5 经济因素:促进与限制 |
7.3 红河州教育空间因果反馈关系 |
7.3.1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物理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
7.3.2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
7.3.3 教育物理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
7.3.4 教育空间内部因果反馈关系 |
7.4 本章小结 |
7.4.1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
7.4.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
第8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路径分析 |
8.1 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 |
8.1.1 清晰具体: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和内容 |
8.1.2 传承创新: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 |
8.1.3 画龙点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
8.1.4 内外交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机构联动 |
8.1.5 量而有器: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评估体系 |
8.1.6 差异推进: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
8.2 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 |
8.2.1 政府主体:加强导向牵引 |
8.2.2 各界主体:实现综合集成 |
8.2.3 生命主体:走向参与“自觉” |
8.3 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 |
8.3.1 政府:构建以“资本”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系统 |
8.3.2 社区:搭建以“联动”为目的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融合平台 |
8.3.3 学校:筑牢以“发展”为落点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实施模式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理性思考 |
9.1 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 |
9.1.1 为什么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
9.1.2 为什么要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 |
9.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是什么 |
9.1.4 如何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 |
9.2 明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 |
9.2.1 把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 |
9.2.2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权力意志 |
9.2.3 勾连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与“教育空间” |
9.3 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 |
9.3.1 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目标导向 |
9.3.2 遵循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路径 |
9.3.3 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生态支持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1.1 教育空间理论框架初构 |
10.1.2 教育空间理论价值初验 |
10.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思索 |
10.2 研究创新 |
10.3 研究不足 |
10.4 研究展望 |
10.4.1 发展与完善教育空间理论 |
10.4.2 深化与充实空间视角的教育研究 |
10.4.3 加强和拓展教育空间的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英文类 |
附录 |
附录A 云南省红河州区位图 |
附录B 访谈提纲 |
附件C 地理社会调查法 |
附件D 调查问卷 |
附录E 指标体系 |
附录F 民族文化教育空间指标权重赋分表 |
附件G 调研计划 |
附录H 屏边玉屏中心校(半坡希望小学)芦笙队概况 |
附录I 前期田野调查图片(部分) |
附录J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乡村小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D]. 陈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小学数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魏凤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3]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调查研究 ——以“图形变换”部分为例[D]. 林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4]小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研究[D]. 袁樱.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
- [5]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比较研究 ——基于CLASS评估系统[D]. 寇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对策研究[D]. 高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7]微课培养初中生空间观念的实证研究[D]. 常领焕.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研究[D]. 纪婷.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例[D]. 邹欣. 延边大学, 2019(01)
- [10]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D]. 吕进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