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生素E抗油脂氧化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沈珺珺[1](2020)在《δ-生育三烯酚抗炎抗癌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δ-生育三烯酚(δ-tocotrienol)是维生素E的重要组成成分,然而在关于维生素E的研究中大部分是研究生育酚,尤其是α-生育酚,然而最近研究表明δ-生育三烯酚(δ-tocotrienol)在抗炎和抗部分种类的癌症效果比生育酚更显着,并且δ-生育三烯酚比γ-生育三烯酚在多种肿瘤的抗癌效果方面甚至优于γ-生育三烯酚和维生素E的其他组份,然而对δ-生育三烯酚(δ-tocotrienol)抗炎以及抗鼻咽癌的分子机理并未有深入地研究。鼻咽癌是一种在中国南方、东南亚、非洲北部、中东和北极地区发病率比较高的癌症,所以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能到找到有肿瘤化学预防的物质对于鼻咽癌高发区的人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采用超声法提取米糠油以及CO2超临界提取δ-生育三烯酚,并对δ-生育三烯酚用HPLC进行了检测,然后以RAW264.7和CNE1细胞为模型,评估δ-生育三烯酚对炎症的巨噬细胞RAW264.7体外模型和鼻咽癌的细胞模型的抗炎和抗癌的功效,在此基础上,探讨δ-生育三烯酚抗炎以及抗癌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δ-生育三烯酚和开发δ-生育三烯酚的各种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δ-生育三烯酚的提取与检测将米糠干燥并粉碎,装入高压容器中。接下来在CO2超临界萃取装置上萃取米糠油并用分析天平定时称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米糠油进行分离和检测,得到的实验结果为δ-生育三烯酚在米糠油中的含量是132.7μg/kg.与标准品相对照,则分离的δ-生育三烯酚的纯度为96.2%。2.δ-生育三烯酚的抗炎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研究为了从细胞层面的体外模型观察δ-生育三烯酚的抗炎作用,本研究利用RAW264.7细胞,观察δ-生育三烯酚对经过脂多糖(LPS)诱导后的RAW264.7细胞活性的抑制效果。首先,光学显微镜观察和MTS分析发现0-80μM浓度下δ-生育三烯酚对RAW264.7细胞的存活无显着毒性。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结果表明20、40、80μMδ-生育三烯酚能显着抑制RAW264.7的促炎因子的表达。LPS诱导组对比对照组,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i NOS的m 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对比LPS组,δ-生育三烯酚组能够降低这些m RNA和蛋白质表达,且结果呈现出一定剂量依赖关系。研究发现,ERK1/2、JNK、p38蛋白磷酸化水平受到明显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说明δ-生育三烯酚在炎症反应中能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抑制转录因子AP-1、NF-κB活化和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表明,δ-生育三烯酚通过JNK和ERK1/2的磷酸化调节PPARα的磷酸化,通过调节由JNK和ERK1/2和p38来调节PPARγ,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3.δ-生育三烯酚对鼻咽癌细胞CNE1的促使凋亡和抑制增殖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本研究立足于评估δ-生育三烯酚对鼻咽癌细胞CNE1的促使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发现在δ-生育三烯酚处理鼻咽癌CNE1细胞后,在光学显微镜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的细胞形态学方面在0-72 h间有明显的有促使凋亡的作用,并且连同MTS检测的结果表明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增殖抑制率在0-80μM明显地呈剂量依赖特征。用细胞流式仪分别对δ-生育三烯酚处理的CNE1细胞的凋亡过程和增殖周期进行检测。在诱导凋亡方面通过Western blotδ-生育三烯酚明显地下调Bcl-2,而Bax,Caspase-3,Caspase-9等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则上调并呈剂量依赖的特点,Caspase-8无明显变化。而在抑制增殖方面则明显地下调Cyclin D1,CDK2,CDK4,提示δ-生育三烯酚能下调细胞周期素的表达和抑制CDK的活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印迹发现,不同浓度的δ-生育三烯酚处理后,CDKI中p16、p18、p21、p27和p53表达明显上调,且呈剂量依赖性,但p15、p18和p19表达则无明显改变。说明δ-生育三烯酚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素的表达、抑制CDK的活性和上调一些CDKI表达阻滞细胞周期,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结果显示,δ-生育三烯酚通过p16/CDK4/cyclin D1引起CNE1细胞周期的阻滞。本研究运用了基因芯片来分析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有169个基因上调,167个基因下调。研究发现δ-生育三烯除了干预MAPK信号通路外,还能通过干预多条信号通路和多靶点抑制鼻咽癌的增殖。因此,δ-生育三烯酚通过Caspase-3信号通路触发CNE1细胞凋亡。这两个信号通路都受NF-κB调控。总的来说,我们认为δ-生育三烯醇在CNE1细胞中发挥抗癌作用的通路是NF-κB信号通路。
张朋杰[2](2019)在《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磷脂(PC)为脂质材料包埋生物抗氧化剂(白藜芦醇,天然维生素E,维生素C)制备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以脂质体模拟非均相生物体系,亚麻籽油乳状液模拟非均相食品体系。通过硫氰酸铁(FTC)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法检测脂类氧化进程,研究脂质体内生物抗氧化剂对磷脂的抗氧化规律、生物抗氧化剂溶液和生物抗氧剂脂质体对亚麻籽油乳状液的抗氧化活性及抗氧化规律。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白藜芦醇、天然维生素E和维生素C脂质体。通过对脂质体平均粒径及分布、Zate电位和包封率的测定分析,确定了3种脂质体最佳制备浓度均为0.4 mg/mL;平均粒径分别为158.9±1.5 nm,174.2±2.2 nm,146.3±0.8 nm;多不分散指数(PDI)分别为0.242±0.013,0.250±0.008,0.256±0.021;Zeta电位分别为-38.8±0.7 mV,-38.9±1.8 mV,-32.5±1.5 mV;包封率分别为81.3±0.9%,92.1±0.8%,76.4±0.6%。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脂质体的形貌,3种脂质体形状呈圆形,大小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研究了脂质体的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3种脂质体在4℃恒温储藏条件下的稳定性明显优于25℃;在4℃恒温储藏条件下的最佳保存日期分别为15天、8天和3天;储藏稳定性强弱排序为:白藜芦醇脂质体>天然维生素E脂质体>维生素C脂质体。体外释放实验证明,所制备的脂质体释放曲线符合典型的释放受控曲线,缓释效果明显。研究了脂质体内生物抗氧化剂对磷脂的抗氧化规律。结果表明,这3种抗氧化剂均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具有抗氧化活性;通过FTC法和TBARS法测量吸光度,观察并分析抗氧化规律,得出3种抗氧化剂的最佳抑制浓度分别为0.6mg/mL、0.8 mg/mL和0.6 mg/mL;在最佳抑制浓度下研究了3种抗氧化剂对磷脂氧化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3种抗氧化剂对磷脂的氧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生物抗氧化剂对磷脂的抗氧化性能强弱排序为:天然维生素E>白藜芦醇>维生素C。研究了生物抗氧化剂溶液和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对亚麻籽油乳状液的抗氧化活性。通过3种生物抗氧化剂溶液和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对亚麻籽油乳状液氧化在不同时间段的抑制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对亚麻籽油乳状液的抗氧化作用优于生物抗氧化剂溶液。制备了0.8 mg/mL天然维生素E和维生素C复合脂质体,探究天然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天然维生素E和维生素C复合脂质体比单一的天然维生素E或维生素C脂质体对乳液的抗氧化效果更强且持久,说明天然维生素E和维生素C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推测出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在油水乳液复杂体系中的抗氧化机理;提出了使用脂质体同时包封脂溶性抗氧化剂和水溶性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方案。
李甜甜,黄丽君,周蕊,雷苗,胡梦莹,郑苡诺,蔡杰,何静仁,刘刚,费鹏[3](2017)在《维生素E在油脂中抗氧化与促氧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维生素E作为一类脂溶性维生素,不仅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抗氧化剂。但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在一些条件下维生素能表现出促氧化性能。因此,在介绍了天然维生素E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着重就其抗氧化与促氧化作用进行了阐释,旨在为维生素E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容欧[4](2017)在《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提取纯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生素E(Vitamin E,VE),是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以及具有生育酚生理活性的衍生物的总称,是人们发现最早的维生素之一。天然维生素E以其生理活性高、营养丰富、安全可靠的特点,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前维生素E的提取主要为植物油脂及其精炼过程中的脱臭馏出物,如菜籽油、棉籽油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油茶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广,茶油的产量逐步升高,从而茶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脱臭馏出物产量也逐渐增大。但对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开发利用却少有报道且缺乏系统性。本研究以茶油精炼过程中的中间制品与副产物为原料,维生素E为对象,确定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在各阶段的损失及精炼副产物中的含量,探讨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提取的预处理工艺、提取条件,并对提取后的维生素E进行分离纯化,研究其性能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茶油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的变化选取精炼各个不同阶段的中间制品及其副产物为原料,研究精炼对茶油中各营养成分的影响以及副产物中各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精炼对茶油的营养成分影响较大,甾醇、类胡萝卜素、多酚、黄酮在精炼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维生素E在精炼阶段损失较大尤其在脱臭阶段损失最为严重,由318 mg/kg降低至82.43 mg/kg,致使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含量很高,为1213mg/kg。(2)茶油脱臭馏出物预处理工艺研究由于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组分复杂,游离脂肪酸、甘油酯等含量高,且这些物质与维生素E的性质相似,不利于维生素E的分离,必须对脱臭馏出物进行甲酯化以提高维生素E的选择性,实验分别选用甲醇为反应溶剂,硫酸和大孔树脂为催化剂,酯化率为衡量指标,研究甲酯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硫酸作为催化剂,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时间120 min、料液比1:1、温度65℃、催化剂用量2%,此条件下酯化率为98.05%,反应后脱臭馏出物酸价为1.23 KOHmg/g。以NKC-9型大孔树脂作为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添加吸水剂硅胶能大大提高酯化率;搅拌速率大于100rpm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不明显;颗粒大小对酯化率基本无影响;催化剂添加量为20%、料液比(m:v)为1:3、温度为65℃为反应的最适条件,该条件下脱臭馏出物的2h酯化率为94.07%。两者对比表明大孔树脂作为催化剂具有操作简单,催化剂易于回收利用,所以选取NKC-9大孔树脂为实验过程中的催化剂。(3)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提取工艺优化采用溶剂法对甲酯化后的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进行提取,探讨了提取溶剂、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搅拌速率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无水乙醇为最佳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4,提取时间为43 min,提取温度为59℃,搅拌速率为126 rpm,通过实验验证得到提取率为94.06%,该条件下维生素E的纯度为40.51%。(4)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维生素E将提取得到的维生素E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实验筛选出D201×4对天然维生素E具有较好的吸附解析能力,其吸附量达到331.7 mg/g,解析率为92.34%。静态吸附曲线研究表明吸附时间为5 h吸附达到饱和状态。等温吸附线的研究表明浓度为25mg/m L时吸附量最大,为385.84 mg/m L。实验对等温吸附线进行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发现Freundlich模型拟合度更高,更能反映吸附过程。动态吸附结果表明最佳流速为2m L/min、上样浓度为10mg/m L;径高比为1:6;解析流速为2m L/min,该条件下维生素E的回收率为93.77%,纯度为91.23%。(5)维生素E的应用研究对维生素E的脂质抗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抗紫外辐射性能以及微乳制备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脂质抗氧化方面,维生素E粗品优于纯化后维生素E,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维生素E的添加量对油脂抗氧化的影响中发现,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抗氧化效果增强,同时维生素E基本在油脂氧化反应的后期才能够观察到明显的效果;在自由基清除方面,茶油与维生素E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对维生素E的抗紫外辐射研究表明,维生素E的加入能够强化油脂的紫外吸收性能,同时维生素E对230310nm条件下的紫外吸收性能影响最强;微乳制备的最佳配方为乳化剂Tween80,助乳化剂丙三醇,水:丙三醇为1:1,茶油:维生素E为2:1,此条件下微乳区面积为39.07%。
吴俏槿[5](2017)在《美藤果油抗氧化稳定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美藤果油作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达93%以上的功能性油脂,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容易氧化变质,影响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与其他植物油相比,美藤果油抗氧化能力更强,目前对美藤果油抗氧化机理鲜有报道。本文以美藤果为原料,首先研究了油料含水量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评价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特性;并对美藤果油中多酚、维生素E、甾醇组分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初步揭示美藤果油的抗氧化机理,得出如下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美藤果仁含水量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及组分有显着性影响,美藤果制油的含水量以低于或等于8%为宜。其中,当美藤果仁含水量在4%10%时,美藤果仁含水量越低,美藤果油在氧化过程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和羰基化合物含量上升越缓慢,且多酚、甾醇、维生素E损失率越低,即氧化稳定性越好;美藤果仁含水量在4%和10%时,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当美藤果仁含水量为8%时,美藤果油在氧化过程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最低。(2)氧化过程中,三种植物油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化合物含量平均增长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在110℃三种植物油的诱导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而氧化30d后,美藤果油的FT-MIR图谱变化最小,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的变化最大。以上结果表明: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3)探讨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在60℃加速氧化过程中主要活性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三种植物油甾醇、多酚的损失量由大到小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量由大到小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说明多酚、甾醇、维生素E与油脂的抗氧化稳定性密切相关。三种植物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量和饱和脂肪酸增加量由大到小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说明美藤果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氧化过程中比紫苏籽油和亚麻籽油更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过程中,美藤果油中的δ-维生素E、γ-维生素E、多酚和不饱和脂肪酸能明显增强其氧化稳定性(p<0.05)。(4)从美藤果油中提取并纯化多酚、维生素E、甾醇这3种抗氧化物质,并评价其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美藤果油中维生素E的抗氧化能力强于多酚和甾醇,它在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这三种体系中抗氧化能力最强;将从美藤果油中提取的3种物质分别以与美藤果油中同等含量添加到紫苏籽油和亚麻籽油中,紫苏籽油和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仍明显弱于美藤果油(p<0.05)。由此说明美藤果油本身的组成对其氧化稳定性起主要作用。
郭亚方[6](2017)在《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作用研究及应用初探》文中提出本文以延长某企业维生素A胶囊产品货架期为目标,基于抗氧化剂的再生作用,围绕胶囊内容物中油溶性合成抗氧化剂与软胶囊中水溶性天然抗氧化剂展开研究,以期在不增加胶囊内容物中合成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用量、适当在软胶囊中添加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基础上,达到延长胶囊货架期的目的。首先,考察了茶多酚对天然和合成抗氧化剂的再生能力,以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分析再生前后的抗氧化能力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再生效率概念,以此评估再生效果。并专门设计了一套可分离体系来研究再生效率,一个体系是将溶解的茶多酚作用于固态化的抗氧化剂,选择了甘草、生姜和燕麦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中含有的天然抗氧化剂作为再生对象;另一个体系是将茶多酚固化后作用于溶解的TBHQ,其中设计了4种茶多酚的固化形式,分别为茶叶干粉、茶多酚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茶多酚与聚葡萄糖的结合物以及添加有茶多酚的明胶膜片。结果发现,溶解茶多酚对甘草、生姜和燕麦中天然抗氧化剂的再生效率分别可达0.85、1.63和1.98,四种固化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效率分别为0.69、0.78、0.86和0.51,说明茶多酚在两个体系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再生能力。接着,为了验证不可分离体系中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效果,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ESR)分析跟踪不可分离体系中自由基的变化规律。发现两种抗氧化剂同时存在时的油脂氧化速率下降百分比为87.6%,大于两者的理论叠加值62.94%;另外,两种抗氧化剂同时存在时的油脂初期氧化速率为0.03163(氧化动力学方程系数)与只有TBHQ时的速率0.03284一致,但与只含茶多酚时的速率0.08026差异较大,说明茶多酚和TBHQ同时存在时具有协同效应,且来自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作用。最后,将茶多酚对TBHQ再生体系应用于花生油及其维生素A软胶囊中试生产,即TBHQ添加到胶囊内容物中、茶多酚添加到胶囊壳中。采用加速储存实验,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花生油的氧化情况。分析发现,添加TBHQ以及花生油为胶囊内容物,其胶囊壳中添加茶多酚与否,其产品的过氧化值在37℃和55℃较高温度下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胶囊壳中添加茶多酚能更好地抑制花生油的氧化;分析得到维生素A软胶囊货架期预测模型Arrhenius方程为lnK=8.8975-4177/T,计算得到理论货架期为428天,相比对照将货架期延长了13.2%。因此,本论文通过在软胶囊壳中添加茶多酚,在胶囊内容物中添加TBHQ,构建了茶多酚再生TBHQ体系,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维生素A软胶囊,为延长产品货架期提供了有力支撑。
乔雪[7](2017)在《铁核桃油氧化稳定性及脱胶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油脂消费大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油脂自给率较低,对油脂油料进口尤为依赖。与此现象形成对比的是,我国有大量的天然油料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铁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核桃品种中的一种,在我国多个省市有分布,不同地区生长的铁核桃在外观形态和内部营养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铁核桃仁普遍含油率较高,且油脂品质较好,有研究显示,长期食用铁核桃油有降低血脂和抗氧化等功效。本课题以重庆铁核桃仁和铁核桃油为原料,对其理化指标、质量指标和营养成分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11个产地的铁核桃油的20个指标进行综合品质研究分析;针对铁核桃油易氧化变质的特点,研究铁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和抗氧化剂对其的影响;最后,分别研究水化脱胶和膜法脱胶的最佳工艺及其对铁核桃油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研究了铁核桃仁和铁核桃油的理化指标、质量指标和营养成分。对铁核桃仁的主要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铁核桃仁中水分及挥发物含量6.04±0.24%,粗脂肪含量56.76±0.17%,粗蛋白含量25.24±0.16%,粗纤维含量1.90±0.10%,碳水化合物含量10.06±0.41%;对铁核桃仁中主要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铁核桃仁中Ca含量为57.8mg/kg,Fe含量为24.2 mg/kg,Cu含量为14.8mg/kg,Mn含量为21.5mg/kg,Zn含量为46.6mg/kg,Mg含量为8.6mg/kg;对铁核桃油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酸值0.28±0.02 mg(KOH)/g,过氧化值1.02±0.01mmol/kg,碘值156.99±0.05g/100g,皂化值190.03±0.15KOH/(mg/g);对铁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酸含量为23.156±0.100%,亚油酸含量为61.223±0.133%,铁核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5%以上;铁核桃油中的维生素E主要为γ-维生素E和δ-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28.9mg/kg和400.7mg/kg,总量为429.7 mg/kg;铁核桃油中的植物甾醇总量为2288.3mg/kg。(2)研究了我国不同产地铁核桃油的油脂综合品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1个不同产地的铁核桃油的20个指标进行分析计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3号铁核桃油的综合得分最高,油脂品质最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核桃油几乎按产地聚类,说明产地是铁核桃油的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3)研究了铁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和抗氧化剂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添加任何抗氧化剂的情况下,铁核桃油的货架期为69天;在添加相同量的单一抗氧化剂的情况下,抗氧化效果排序为TBHQ>PG>BHT>茶多酚>维生素E,且在一定范围内添加量越大,抗氧化效果越好;在添加复合抗氧化剂的情况下,100mg/kg TBHQ+100mg/kg PG的抗氧化效果最好。(4)研究了水化脱胶和膜法脱胶的最佳工艺及其对铁核桃油的影响。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铁核桃油水化脱胶和膜法脱胶工艺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工艺条件后对比两种方法脱胶效果。研究表明:铁核桃油水化脱胶后的磷含量由755.6mg/kg降为36.2mg/kg,脱胶率为95.21%;膜法脱胶后的磷脂含量从755.6mg/kg降为16.3mg/kg,脱胶率为97.85%。同时,以上结果表明,膜法脱胶的脱胶效果优于水化脱胶的效果。此外,膜法脱胶后核桃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的含量更高,氧化诱导时间也更长。以上结果均表明,膜法脱胶优于水化脱胶。
周旭[8](2016)在《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在葡萄籽油和核桃油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脂氧化是油脂及含油食品败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油脂氧化的产物不仅影响油脂及含油食品的风味、色泽,降低食味品质,而且还会产生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威胁到食用者健康。葡萄籽油与核桃油这两种小品种油脂,因其营养价值较高,同时还含有多种功能性保健成分,有益人体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销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葡萄籽油与核桃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加工、储藏和销售环节中极易出现氧化变质的情况,给相关企业带来许多困扰。为了延长油脂的货架寿命,在油脂中添加抗氧化剂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众所周知,常用的几种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遭到部分国家民众的强烈反对并被禁止或限制使用,因此,对抗氧化剂的研究开始逐渐转向对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研究。本文以茶多酚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迷迭香提取物、维生素E这四种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在葡萄籽油及核桃油这两个小品种油脂中的抗氧化功效,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复合配比试验,确定这几种抗氧化剂在两种油脂中的配比情况与添加剂量,以期能为油脂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茶多酚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迷迭香提取物、维生素E四种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各自在葡萄籽油及核桃油体系中的抗氧化效果,并对这4种抗氧化剂之间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作了测试。明确了4种抗氧化剂在两种油脂体系中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当维生素E与其余三种抗氧化剂复合使用时,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协同增效的作用,而另外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2)通过以上初步筛选结果,研究茶多酚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和迷迭香提取物这3种脂溶性天然抗氧化物复合使用于葡萄籽油与核桃油,对延长油脂保存期限的作用。采用响应面方法D-最优设计来设计试验,测定添加了各种抗氧剂的核桃油和葡萄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抗氧化剂的加入会对植物油的风味产生影响,同时还对油脂作了感官评价。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构建回归模型,采用软件将两种添加了抗氧化剂的植物油的感官评价结果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优化出最适合的配方。经优化后的天然抗氧化物复合配方在葡萄籽油中的组成为:茶多酚棕榈酸酯0.39g/kg、抗坏血酸棕榈酸酯0.04g/kg、迷迭香提取物0.11 g/kg;在核桃油中的组成为:茶多酚棕榈酸酯0.40 g/kg、抗坏血酸棕榈酸酯0.02 g/kg、迷迭香提取物0.15 g/kg。此复合配方经氧化稳定性试验验证对核桃油和葡萄籽油的抗氧化能力优于BHA、BHT,略弱于TBHQ。(3)对优化后的配方在煎炸温度下、持续加热过程中酸价(AV)、过氧化值(PV)、茴香胺值(p-AnV)、丙二醛(MDA)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复合配方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配方在两种油脂体系中都表现出显着的抗氧化效果,总的来说,其抗氧化效果略弱于TBHQ,但明显优于BHA,与氧化稳定性验证结果一致。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该复合配方应用在葡萄籽油中其减缓丙二醛含量的上升速率的能力与减缓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的能力均优于TBHQ。以上研究表明,茶多酚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和迷迭香提取物这三种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经优化配比后应用到葡萄籽油和核桃油中,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可以有效延长油脂货架期,且在高温加热时能够减缓各理化指标的上升速率。
王璐[9](2014)在《微藻提炼功能型食用油的工艺及油脂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传统食用油脂原料短缺,寻找替代传统食用油原料的资源变得尤为重要。微藻具有繁殖快、生长快速、油脂含量极高、不占用陆地就能生长的特点,成为最佳的选择。本文采用二形栅藻为原材料,分别以干粉和湿态二形栅为原料的藻食用油脂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另外,因为微藻食用油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易发生酸败氧化,本文选择合适的抗氧化剂来防止微藻食用油脂的氧化。研究了以干粉二形栅藻为原料提取食用油脂工艺。结果显示,干粉二形栅藻食用油脂生产采用加热法处理,60℃条件下加热30min,以正己烷为浸提溶剂,50℃条件下浸提8h,分离正己烷层并干燥得到粗油脂。油脂提取率为71.1%,中性脂占油脂的75.86%,维生素E的含量为89.3μg/g。不饱和脂肪酸的损失较少,而且它的理化性质好。经过该工艺进行油脂提取后,藻渣中营养成分的保留率高,蛋白质、总糖和叶绿素的保留率分别为55.92%、78.44%和61.33%。综上可以看出,此工艺油脂提取率高,油脂的品质好,而且藻渣中保留了大量的营养成分,适用于干粉微藻食用油脂的提取。研究了以湿态二形栅藻为原料提取食用油脂工艺。结果表明,按照固液比1:6添加乙醇溶剂,进行50℃热处理30min,再按照固液比1:4添加正己烷溶剂,混匀浸提,分离正己烷层干燥得到粗油脂。油脂提取率为68.31%,中性脂含量为71.65%,维生素E含量为97.2μg/g。在此工艺中油脂损坏情况较轻,油脂理化性质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也极大程度的保护了不饱和脂肪酸。研究了微藻食用油脂氧化的影响因素及延缓油脂氧化的抗氧化剂的选择。结果表明,高温对油脂氧化的影响极大,高温下油脂氧化速度加快,其次是光照,最后是空气。添加抗氧化剂是防止油脂氧化的有效方法,经过复配后的抗氧化剂,由0.015%迷迭香、0.010%茶多酚和0.005%维生素E组成,其抗氧化能力较单抗氧化剂更强,适合作为微藻食用油脂的抗氧化剂。
薛璐,张琦,鲁晓翔[10](2014)在《天然抗氧化剂对内蒙酥油抗氧化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酥油在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酸败。为了避免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实验借助OXITEST油脂氧化分析仪,对酥油进行加速氧化,研究了6种天然精油、维生素E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在酥油中的抗氧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丁香精油的抗氧化性优于其他精油和维生素E,丁香精油的最佳添加剂量为0.08%,几种添加剂的抗氧化能力依次为:0.020%BHT>0.08%丁香>0.005%BHT>0.03%维生素E。
二、维生素E抗油脂氧化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E抗油脂氧化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δ-生育三烯酚抗炎抗癌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注解 |
1 引言 |
1.1 米糠油成分 |
1.2 米糠油的提取与纯化 |
1.2.1 直接压榨法 |
1.2.2 溶剂提取法 |
1.2.3 水酶辅助提取法 |
1.2.4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2.5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2.6 CO_2超临界提取法 |
1.2.7 亚临界丙烷辅助提取法 |
1.2.8 其他提取方法 |
1.3 米糠油的生理活性功能 |
1.3.1 米糠中的γ-谷维素的生理功能 |
1.3.2 米糠油中普利醇(高级烷醇)的生理功能 |
1.3.3 米糠油中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 |
1.4 δ-生育三烯酚的生理功能 |
1.4.1 δ-生育三烯酚的降血脂的功能 |
1.4.2 δ-生育三烯酚的抗癌作用 |
1.4.3 δ-生育三烯酚的抗炎功能 |
1.4.4 δ-生育三烯酚缓解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的作用 |
1.4.5 δ-生育三烯酚对骨质增生的作用 |
1.4.6 δ-生育三烯酚对神经性退行疾病的影响 |
1.4.7 小结 |
2 δ-生育三烯酚的提取与检测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器材 |
2.2.3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米糠油中的维生素E成分 |
2.3.2 米糠油的纯化和富集 |
2.4 讨论 |
3 δ-生育三烯酚抗炎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器材及用品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的毒性 |
3.3.2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3.3.3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4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NF-κB和 AP-1 核移位的影响 |
3.3.5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AP-1/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
3.3.6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MAPK磷酸化的影响 |
3.3.7 δ-生育三烯酚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PPARs活化的影响 |
3.3.8 阻断MAPK通路对巨噬细胞PPAR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4 δ-生育三烯酚抑制鼻咽癌细胞CNE1的增殖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器材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0 MTS筛选δ-生育三烯酚处理最敏感的癌细胞类型 |
4.3.1 MTS分析δ-生育三烯酚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2 δ-生育三烯酚对鼻咽癌细胞CNE1细胞周期的影响 |
4.3.3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CDKI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4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Cyclin表达和CDK活性的影响 |
4.3.5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AP-1和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
4.3.6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MAPK通路的影响 |
4.3.7 基因芯片系统检测δ-生育三烯酚调控的靶基因 |
4.3.8 基因芯片数据的IPA分析 |
4.4 讨论 |
5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凋亡的作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器材 |
5.2.3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δ-生育三烯酚诱导鼻咽癌细胞CNE1凋亡 |
5.3.2 δ-生育三烯酚促使鼻咽癌细胞Caspase活化 |
5.3.3 δ-生育三烯酚影响鼻咽癌细胞Bax和 Bcl-2 的表达 |
5.4 讨论 |
6 结论与创新点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2)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脂质的氧化及危害 |
1.1.1 脂质的氧化 |
1.1.2 脂质氧化的危害 |
1.2 生物抗氧化剂概述 |
1.2.1 生物抗氧化剂的来源 |
1.2.2 生物抗氧化剂的抗氧化 |
1.3 生物抗氧化剂的应用 |
1.3.1 生物抗氧化剂在均相系统中的应用 |
1.3.2 生物抗氧化剂在非均相系统中的应用 |
1.4 脂质体概述 |
1.4.1 脂质体在食品中的应用 |
1.4.2 脂质体在医药中的应用 |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PBS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 |
2.2.2 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的制备 |
2.2.3 生物抗氧化剂含量测定 |
2.2.4 生物抗氧化剂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5 包封率的测定 |
2.2.6 脂质体的粒径及分布 |
2.2.7 脂质体的Zeta电位测定 |
2.2.8 脂质体的形貌 |
2.2.9 脂质体的储藏稳定性试验 |
2.2.10 脂质体体外释放实验 |
2.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生物抗氧化剂的HPLC分析 |
2.3.2 生物抗氧化剂标准曲线 |
2.3.3 脂质体的粒径及分布、Zeta电位和包封率 |
2.3.4 脂质体的TEM分析 |
2.3.5 脂质体的储藏稳定性分析 |
2.3.6 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脂质体中生物抗氧化剂对磷脂的抗氧化研究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的制备 |
3.2.2 DPPH法评价生物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 |
3.2.3 FTC法检测过氧化物(LOOH)的生成量 |
3.2.4 TBARS法检测丙二醛(MDA)的生成量 |
3.2.5 抑制率的计算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PPH法评价生物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 |
3.3.2 生物抗氧化剂浓度对磷脂氧化的影响 |
3.3.3 不同生物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能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抗氧化剂对亚麻籽油乳状液的抗氧化研究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生物抗氧化剂溶液的制备 |
4.2.2 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的制备 |
4.2.3 亚麻籽油乳状液的制备 |
4.2.4 FTC法检测LOOH的生成量 |
4.2.5 TBARS法检测MDA的生成量 |
4.2.6 抑制率的计算 |
4.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生物抗氧化剂溶液对乳状液的抗氧化研究 |
4.3.2 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对乳状液的抗氧化研究 |
4.3.3 生物抗氧化剂溶液与脂质体的抗氧化性能对比 |
4.3.4 天然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协同抗氧化作用 |
4.3.5 食品乳液复杂体系的油脂氧化机制及抗氧化机理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维生素E在油脂中抗氧化与促氧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 |
1.1 维生素E对油脂抗氧化机理 |
1.1.1 阻断链式反应。 |
1.1.2 猝灭单线态氧分子。 |
1.2 维生素E的协同抗氧化 |
1.2.1 维生素E与硒的协同抗氧化维生素E和硒都是抗氧化物质,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 |
1.2.2 维生素C与维生素E的协同抗氧化。 |
2 维生素E的促氧化作用 |
2.1 浓度与维生素E的促氧化作用 |
2.2 金属离子与维生素E的促氧化作用 |
2.3 酶与维生素E的促氧化作用 |
3 小结 |
(4)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提取纯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维生素E简介 |
1.1.1 天然维生素E的结构 |
1.1.2 天然维生素E的理化性质 |
1.1.3 天然维生素E功能特性 |
1.1.4 天然维生素E的来源 |
1.1.5 天然维生素E应用 |
1.1.5.1 维生素E在食品中的应用 |
1.1.5.2 维生素E在医药中的应用 |
1.1.5.3 维生素E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1.1.5.4 维生素E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
1.2 茶油脱臭馏出物研究现状 |
1.2.1 茶油简介 |
1.2.2 茶油精炼及其脱臭馏出物概述 |
1.2.3 茶油脱臭馏出中物维生素E提取 |
1.2.3.1 脱臭馏出物预处理 |
1.2.3.2 维生素E的提取 |
1.3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3.1 立题依据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4 测定方法 |
2.4.1 过氧化值的测定 |
2.4.2 酸价的测定 |
2.4.3 P-茴香胺值 |
2.4.4 碘值的测定 |
2.4.5 折光指数的测定 |
2.4.6 色泽的测定 |
2.4.7 水分及挥发物测定 |
2.4.8 多酚的测定 |
2.4.9 黄酮的测定 |
2.4.10 植物甾醇的测定 |
2.4.11 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
2.4.12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4.13 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 |
2.4.14 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2.4.15 大孔树脂吸附量计算 |
2.4.16 大孔树脂吸附率计算 |
2.4.17 大孔树脂解析量计算 |
2.4.18 大孔树脂解析率计算 |
2.4.19 酯化率的测定 |
2.5 实验方法 |
2.5.1 茶油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的变化 |
2.5.2 硫酸催化茶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 |
2.5.2.1 单因素实验 |
2.5.2.2 正交优化试验 |
2.5.3 大孔树脂催化茶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 |
2.5.3.1 水分含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2.5.3.2 搅拌速率对酯化率的影响 |
2.5.3.3 大孔树脂粒径对酯化率的影响 |
2.5.3.4 催化剂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2.5.3.5 甲醇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2.5.3.6 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2.5.3.7 重复性实验 |
2.5.4 维生素E提取工艺优化 |
2.5.4.1 单因素实验 |
2.5.4.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2.5.5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维生素E |
2.5.5.1 大孔树脂预处理 |
2.5.5.2 天然维生素E溶液的制备 |
2.5.5.3 静态吸附解析实验 |
2.5.5.4 动态吸附解析实验 |
2.5.6 维生素E的应用研究 |
2.5.6.1 维生素E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2.5.6.2 维生素E对油脂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
2.5.6.3 维生素E对油脂紫外吸收性能的影响 |
2.5.6.4 维生素E对油脂微乳制备性能研究 |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2.6.1 数据处理软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茶油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的变化 |
3.1.1 精炼对茶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
3.1.2 精炼对茶油营养成分的影响 |
3.1.2.1 精炼对茶油中甾醇含量的影响 |
3.1.2.2 精炼对茶油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
3.1.2.3 精炼对茶油中多酚黄酮的影响 |
3.1.2.4 茶油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的变化 |
3.1.3 精炼对茶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1.4 精炼副产物指标测定 |
3.1.4.1 茶油精炼副产物理化指标 |
3.1.4.2 茶油精炼副产物营养成分含量 |
3.1.5 小结 |
3.2 茶油脱臭馏出物预处理工艺研究 |
3.2.1 硫酸催化茶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 |
3.2.1.1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1.2 料液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1.3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1.4 催化剂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1.5 正交优化试验 |
3.2.2 大孔树脂催化茶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 |
3.2.2.1 水分含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2.2 搅拌速率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2.3 大孔树脂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2.4 甲醇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2.5 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2.6 催化剂重复次数对酯化率的影响 |
3.2.2.7 大孔树脂甲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3.2.2.8 反应活化能研究 |
3.2.3 小结 |
3.3 维生素E提取工艺优化 |
3.3.1 溶剂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
3.3.2 乙醇浓度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
3.3.3 料液比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
3.3.4 时间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
3.3.5 温度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
3.3.6 搅拌速率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
3.3.7 响应面模型预测及统计分析 |
3.3.8 响应面优化及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
3.3.9 小结 |
3.4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维生素E |
3.4.1 大孔树脂的筛选 |
3.4.1.1 不同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研究 |
3.4.1.2 不同树脂静态解析性能研究 |
3.4.2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性能 |
3.4.2.1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吸附曲线 |
3.4.2.2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吸附动力学 |
3.4.3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等温吸附线 |
3.4.4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解析曲线 |
3.4.5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
3.4.5.1 流速对动态吸附的影响 |
3.4.5.2 上样浓度对动态吸附的影响 |
3.4.5.3 径高比对动态吸附的影响 |
3.4.6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动态解析性能 |
3.4.7 小结 |
3.5 维生素E的应用研究 |
3.5.1 维生素E对脂质储藏稳定性的影响 |
3.5.1.1 纯化前后维生素E对油脂储藏稳定性影响 |
3.5.1.2 不同温度下维生素E添加量对茶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 |
3.5.2 维生素E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 |
3.5.2.1 纯化前后维生素E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对比 |
3.5.2.2 维生素E与茶油对自由基清除的协同作用 |
3.5.3 维生素E抗紫外辐射性能的研究 |
3.5.4 维生素E对茶油混合微乳制备的影响 |
3.5.4.1 乳化剂对茶油微乳制备的影响 |
3.5.4.2 助乳化剂对茶油微乳制备的影响 |
3.5.4.3 水与助乳化剂比例对微乳区面积的影响 |
3.5.4.4 维生素E添加量对茶油微乳区面积的影响 |
3.5.5 小结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茶油脱臭馏出物的应用问题探讨 |
4.1.2 维生素E对茶油氧化稳定性影响问题探讨 |
4.2 结论 |
5 创新与展望 |
5.1 本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美藤果油抗氧化稳定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美藤果研究进展 |
1.1.1 美藤果概述 |
1.1.2 美藤果的基本成分 |
1.2 美藤果油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现状 |
1.2.1 美藤果油的生理功能 |
1.2.2 美藤果油应用现状 |
1.3 组分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 |
1.3.1 水分含量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1.3.2 脂肪酸组成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1.3.3 微量组分对油脂的抗氧化机理 |
1.4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和主要内容 |
1.4.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油料水分对美藤果油稳定性的影响 |
2.3.2 三种植物油抗氧化稳定性的比较 |
2.3.3 美藤果油抗氧化物质的研究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稳定性的影响 |
3.1.1 美藤果仁水分含量调整 |
3.1.2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氧化指标影响 |
3.1.3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微量组分影响 |
3.1.4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脂肪酸的影响 |
3.2 三种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比较 |
3.2.1 三种油料的水分含量及含油率比较 |
3.2.2 三种植物油氧化过程氧化指标变化 |
3.2.3 三种植物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比较 |
3.2.4 氧化前后中红外扫描光谱的变化 |
3.2.5 三种植物油氧化过程微量组分变化 |
3.2.6 三种植物油氧化过程中脂肪酸变化 |
3.2.7 油脂氧化指标与其组分相关性分析 |
3.3 美藤果油抗氧化物质的研究 |
3.3.1 三种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及鉴定 |
3.3.2 三种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性评价 |
3.3.3 三种纯化物对油脂抗氧化能力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水分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4.1.2 美藤果油氧化过程中氧化指标变化 |
4.1.3 美藤果油维生素E与脂肪酸的关系 |
4.1.4 美藤果油最主要的抗氧化组分 |
4.2 结论 |
4.3 论文创新点 |
4.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作用研究及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抗氧化剂间的协同作用 |
1.1.1 抗氧化剂及作用机理 |
1.1.2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及机理 |
1.1.3 抗氧化剂之间的再生作用 |
1.2 抗氧化剂再生作用的评价方法 |
1.2.1 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的评价方法 |
1.2.2 抗氧化剂之间再生作用的评价 |
1.3 抗氧化剂再生作用研究进展 |
1.4 抗氧化剂再生作用在延缓油脂氧化中的应用可能性 |
1.4.1 油脂酸败与货架期 |
1.4.2 油脂酸败的调控措施 |
1.4.3 抗氧化剂在油脂抗氧化应用中的进展 |
1.5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
2.4 可分离体系中抗氧化剂再生的操作流程设计 |
2.5 茶多酚水溶液对结合于膳食纤维的抗氧化剂的再生能力测定 |
2.5.1 不溶性膳食纤维及茶叶干粉的制备 |
2.5.2 茶多酚水溶液对结合于膳食纤维的抗氧化剂的再生能力测定 |
2.6 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 |
2.6.1 茶多酚与 β-环糊精(TPs-β-CD)包合物的制备 |
2.6.2 茶多酚与聚葡萄糖(TPs-PG)结合物的制备 |
2.6.3 含有茶多酚的明胶膜材料的制备 |
2.6.4 茶叶干粉对TBHQ的再生 |
2.6.5 TPs-β-CD、TPs-PG以及明胶膜片对TBHQ的再生 |
2.6.6 茶多酚对TBHQ再生作用的ESR分析 |
2.7 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剂再生效率的计算 |
2.8 基于维生素A软胶囊的再生作用体系搭建与应用分析 |
2.8.1 加速储存实验 |
2.8.2 花生油过氧化值的测定 |
2.8.3 胶囊维生素A含量的测定 |
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茶多酚再生抗氧化剂的能力 |
3.2 TBHQ的被再生能力 |
3.3 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 |
3.3.1 可分离实验体系中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 |
3.3.2 不可分离体系中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作用研究 |
3.4 基于胶囊类产品的茶多酚对TBHQ再生作用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可行性分析 |
3.5 基于维生素A软胶囊的再生体系中试研究 |
3.5.1 花生油的氧化情况 |
3.5.2 花生油氧化动力学分析 |
3.6 茶多酚对TBHQ再生体系在维生素A软胶囊产品中的应用 |
3.6.1 维生素A稳定性与载体花生油的关系 |
3.6.2 维生素A软胶囊中花生油的氧化情况 |
3.6.3 维生素A软胶囊花生油的氧化动力学分析 |
3.6.4 维生素A软胶囊货架期的预测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铁核桃油氧化稳定性及脱胶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铁核桃油概述 |
1.1.1 铁核桃简介 |
1.1.2 铁核桃油简介 |
1.2 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 |
1.2.1 主成分分析法 |
1.2.2 聚类分析法 |
1.2.3 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应用 |
1.3 油脂的氧化及抗氧化剂对其的影响 |
1.3.1 油脂的氧化机理 |
1.3.2 油脂的氧化 |
1.3.3 油脂自身的抗氧化性 |
1.3.4 抗氧化剂对油脂抗氧化性的影响 |
1.4 植物油的脱胶工艺 |
1.4.1 水化脱胶 |
1.4.2 膜法脱胶 |
1.4.3 其他脱胶工艺 |
1.5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温液压法提取铁核桃油及其营养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
2.1.2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铁核桃仁主要成分的测定 |
2.2.2 铁核桃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
2.2.3 铁核桃油基本指标测定 |
2.2.4 铁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及活性成分测定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筛选适合生产铁核桃油的铁核桃品种的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
3.1.2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11种铁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结果 |
3.2.2 主成分分析 |
3.2.3 聚类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及抗氧化剂对其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
4.1.2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抗氧化剂对铁核桃油氧化稳定性影响的评价指标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铁核桃油的货架期预测 |
4.2.2 单一抗氧化剂对铁核桃油的影响 |
4.2.3 复合抗氧化剂对铁核桃油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核桃油的水化脱胶和膜法脱胶的工艺研究 |
5.1 铁核桃油的水化脱胶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3 结论 |
5.2 铁核桃油的膜法脱胶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5.2.1 材料和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2.3 结论 |
5.3 两种脱胶方法的对比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2 结果与分析 |
5.3.3 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在葡萄籽油和核桃油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节 绪论 |
1.1 油脂氧化 |
1.1.1 油脂氧化的类型 |
1.1.2 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 |
1.2 抗氧化剂 |
1.2.1 抗氧化剂的分类 |
1.2.2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
1.2.3 油脂抗氧化剂 |
1.3 葡萄概况 |
1.3.1 葡萄产业简介 |
1.3.2 葡萄籽简介 |
1.4 核桃概况 |
1.4.1 核桃产业简介 |
1.4.2 核桃的营养成分 |
1.4.3 核桃的功能性成分 |
1.5 植物油加工简介 |
1.5.1 植物油的提取 |
1.5.2 植物油的精炼 |
1.6 葡萄籽油的研究开发现状 |
1.6.1 葡萄籽油的成分 |
1.6.2 葡萄籽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
1.6.3 葡萄籽油的保健功能研究 |
1.6.4 葡萄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
1.7 核桃油的研究开发现状 |
1.7.1 核桃油的成分 |
1.7.2 核桃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
1.7.3 核桃油的保健功能研究 |
1.7.4 核桃油的稳定性研究 |
1.8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8.1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1.8.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节 天然抗氧化剂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 |
2.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设备与耗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植物油试样的制备 |
2.2.2 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原理及方法 |
2.2.3 单个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测试 |
2.2.4 天然抗氧化剂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
2.3 结果讨论 |
2.3.1 单个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测试 |
2.3.2 天然抗氧化剂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节 天然抗氧化剂的复配研究 |
3.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试验设备与耗材 |
3.2 试验方法 |
3.2.1 植物油试样的制备 |
3.2.2 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Rancimat法) |
3.2.3 感官评价 |
3.2.4 统计分析 |
3.3 天然抗氧化剂最适配比的优化 |
3.4 小结 |
第四节 优化后配方在煎炸温度下加热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和试剂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试样制备与加热条件 |
4.1.4 油脂理化卫生指标的测定 |
4.1.5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优化后配方对酸价(AV)的影响 |
4.2.2 优化后配方过氧化值(PV)的影响 |
4.2.3 优化后配方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2.4 优化后配方对茴香胺值(p-AnV)的影响 |
4.2.5 优化后配方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节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9)微藻提炼功能型食用油的工艺及油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关于微藻的概述 |
1.2 微藻油脂 |
1.3 微藻油脂的应用 |
1.3.1 生物柴油 |
1.3.2 营养保健品 |
1.3.3 植物油替代品 |
1.4 微藻油脂提取技术 |
1.4.1 有机溶剂提取法 |
1.4.2 挤压膨化浸提法 |
1.4.3 热处理提取法 |
1.4.4 超声破碎提取法 |
1.4.5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4.6 水酶法 |
1.4.7 超临界萃取法 |
1.5 微藻油脂酸败及抗氧化防制 |
1.5.1 油脂酸败的机制 |
1.5.2 油脂酸败对食用的影响 |
1.5.3 防制微藻油脂的抗氧化剂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创新点 |
第二章 二形栅藻干藻粉提取食用油脂的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分析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二形栅藻基本成分测定 |
2.2.2 不同有机溶剂对提取干藻粉食用油脂的影响 |
2.2.3 不同破壁方法对干粉二形栅藻食用油脂提取的影响 |
2.2.4 干藻粉食用油脂提取溶剂添加量的选择 |
2.2.5 干藻粉食用油脂提取温度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湿态藻泥二形栅藻食用油脂提取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分析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溶剂体系对湿态二形栅藻食用油脂提取的影响 |
3.2.2 热处理对湿态二形栅藻食用油脂提取的影响 |
3.2.3 水酶法提取湿态二形栅藻食用油脂 |
3.2.4 不同预处理方法提取湿态二形栅藻食用油脂的比较 |
3.3 小结 |
第四章 微藻油脂抗氧化防护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4 过氧化值的测定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温度对二形栅藻油脂氧化的影响 |
4.2.2 空气和光照对二形栅藻食用油脂氧化的影响 |
4.2.3 抗氧化剂对二形栅藻食用油脂的防护作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10)天然抗氧化剂对内蒙酥油抗氧化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内蒙酥油 (脂肪含量98%) |
电子天平 |
1.2 实验方法 |
1.2.1 过氧化值 (POV) 的测定 |
1.2.2 酸价 (AV) 的测定 |
1.2.3 酥油的氧化实验 |
1.2.3. 1 天然精油的筛选 |
1.2.3. 2 天然维生素E浓度的确定 |
1.2.3. 3 丁香精油浓度的确定 |
1.2.3. 4 天然抗氧化剂与BHT抗氧化效果对比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加速氧化对于酥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影响 |
2.2 不同精油对酥油抗氧化效果的对比研究 |
2.3 天然维生素E对酥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
2.4 丁香精油对酥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
2.5 天然抗氧化剂与合成抗氧化剂比较 |
3 结论 |
四、维生素E抗油脂氧化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δ-生育三烯酚抗炎抗癌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 沈珺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2]生物抗氧化剂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 张朋杰.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3]维生素E在油脂中抗氧化与促氧化研究进展[J]. 李甜甜,黄丽君,周蕊,雷苗,胡梦莹,郑苡诺,蔡杰,何静仁,刘刚,费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1)
- [4]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提取纯化及应用研究[D]. 容欧.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美藤果油抗氧化稳定性初步研究[D]. 吴俏槿.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茶多酚对TBHQ的再生作用研究及应用初探[D]. 郭亚方. 江南大学, 2017(02)
- [7]铁核桃油氧化稳定性及脱胶工艺的研究[D]. 乔雪. 武汉轻工大学, 2017(06)
- [8]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在葡萄籽油和核桃油中的应用研究[D]. 周旭. 浙江大学, 2016(03)
- [9]微藻提炼功能型食用油的工艺及油脂评价[D]. 王璐.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8)
- [10]天然抗氧化剂对内蒙酥油抗氧化性的影响[J]. 薛璐,张琦,鲁晓翔. 食品工业科技,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