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产经理抓设备管理的心得体会

浅谈生产经理抓设备管理的心得体会

一、谈谈生产厂长抓设备管理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任静玮[1](2021)在《论蒋子龙小说中的困境书写》文中研究说明蒋子龙是当代成就卓着的重要作家,他以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艺术家气质蜚声文坛。敏锐善感的蒋子龙最初凭借改革文学的创作而受到热切关注且引发强烈反响,但他的创作并非“改革文学”所能够简单概括。他始终以深邃且富于历史感的目光和理性批判精神对人类生存境遇投以深切关注,小说创作展现了文学独特的认知功能与艺术魅力。“困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困难的处境。蒋子龙小说中的困境书写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他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经由文学形式实现对生存现状的批判与审视,旨在通过对现实处境之艰的描绘重点凸显社会阵痛中人们的态度、思考与作为,传达对当代社会物质和精神匮乏的焦虑,对人的生存状况及内心世界的关切,进而警示人们不应放弃自我主体意识,不应停止追求理想与改变现实的努力。纵观蒋子龙文学创作历程,困境书写始终贯穿其中,小说创作透过具体个体在所处场域内的困顿挣扎,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打动读者心灵的同时,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本质与复杂色调,饱含了作家对理想生存的持续探求与不绝努力,实现了扫描广度、思考深度和审视高度的有机统一,具有持久而丰厚的社会、文化、思想和审美价值。论文主要从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蒋子龙小说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作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步入文坛至今,为当代文学的开拓和丰富做出了可贵贡献,小说创作兼具时代性价值与永恒性意义。目前学界相关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整体研究视域有待拓展。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立足作家生存时代的感召、生活经历的积淀以及文学观念的坚守,探究了蒋子龙小说困境书写的创作缘起;第二章展示了蒋子龙小说困境书写的现实表征,具体包含了人类基本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生存之艰,伦理混乱失序所引发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冲突,以及种种现实原因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困顿;第三章围绕作品理想的人物塑造、多样的结构模式、独特的叙事时间剖析了蒋子龙小说困境书写的叙事艺术;第四章将蒋子龙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性系统,通过时代性与超越性的兼具寻绎了作家困境书写强有力的创作旨归与普遍性的价值意义,之后亦进一步厘清了作家困境书写的局限性。结语部分指出蒋子龙无疑是一位紧拥现实、扎根生活,不断耕耘、不断开拓的作家,但除了对其弥足珍贵的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我们亦应清醒的认识到其小说中困境书写的某些局限和不足之处,同时该部分也指出有关蒋子龙文学创作的研究仍具有较大的可开拓空间。

老藤[2](2021)在《铜行里》文中研究指明《铜行里》,是一幅描绘百年沈阳社会文化大变迁的风俗画;《铜行里》,是一部为沈阳大国工匠精神溯源追踪的铜匠史;《铜行里》,是一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价值观的浮雕墙。楔子如今许多人不知沈阳城曾经有一处铜心,金银铜铁锡的铜,若在街上问行人,十人有十人会摇头,这让富发诚铜雕艺术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石国卿十分不悦,才多少年哪,一座城市就如此健忘。据说当年四贝勒皇太极登基后,下令把城内外制作铜器的店铺均集中于内城中心,形成了一条铜行胡同,又将分散市井的铁匠铺置于城垣四周,由此赋予了盛京城所谓的"铜心""铁胆"。这么大的事能轻易忘记吗?

阿莹[3](2021)在《长安》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一谁也没想到,忽大年居然在绝密工程竣工典礼前醒过来了。这家偎缩在城墙脚下的医院,从昨晚月上树梢就不停地拥来了一拨又一拨人,先是市上的头头脑脑坐着吉普疯了般冲进小院,低呼高叫,抓紧抢救,不惜代价也要让总指挥睁开眼睛,这人看着脑瓜子灵光,还吹嘘从枪林弹雨里闯过来的,咋就没点防范意识呢?后有工程上大大小小的人物,衣襟上还溅着米粒菜渣就骑着自行车赶来窥望,却一个个盯着白惨惨的窗口一筹莫展,嘴里只会嘟囔咋回事呀?似乎满院人脸上都挂着焦灼,心里都期望总指挥能从病房走出来,能在已经矗起的炮弹厂房前亮起胶东大葱味的嗓音。

老藤[4](2021)在《北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安迪·威尔,王智涵[5](2021)在《月球城市》文中研究表明一段两米长的光纤,引发了月球城市里难得一见的血案一家来自中国的神秘公司,引领太空通信网络升级大战在月球上生活没那么浪漫,要活下去就需要钱。一切都从她想赚钱开始……阿尔忒弥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月亮女神,也是人类第一座且唯一一座月球城市的名字。这座城市由五个巨型穹顶组成,不同的穹顶下生活着不同阶层的人。贾丝明·巴沙拉是一个阿拉伯裔女孩,在阿尔忒弥斯靠送快递和走私物品为生,经济上捉襟见肘,基本位于社会的底层。因此,当有人抛出橄榄枝,出巨资让她破坏桑切斯铝业公司的采矿机时,她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足以让月球基地整个完蛋。面对巨额酬金和月球城市的安危,贾丝明·巴沙拉该如何抉择?

张娟,周红亚[6](2020)在《中国动画产业推动者——金国平先生访谈》文中研究说明金国平,环球数码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制片、监制多部经典影视动画作品,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是国产动画事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亲历者和推动者。

孙本成[7](2020)在《述语位“v+和+v”式并列短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汉语中述语位“v+和+v”式并列短语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其相关事项给出一份详细的解答,并借此去反映一些更为宏观的问题。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范围,讲明了本次研究的选题原因和实际价值,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的概况,并介绍了基本的论证思路。第2章,“v+和+v”式并列短语的属性:本章从语料库中选取样本,全面调查了“v+和+v”式并列短语的句法分布情况,通过数据我们初步得出了“v+和+v”是述谓性的结论。随后本章对经典意见提出的“v+和+v”可以充当主宾语却不能独立作谓语、使用了连词“和”、有时被名量词修饰等现象逐一作出了理论与现实的分析,最终认为它们不能推导出“‘v+和+v’本质上是指称性”的结论。本章在解答了固有质疑的基础上认为标准的并列短语都是向心结构,“v+和+v”与“v”保持着一致的述谓性,“v+和+v”很多时候就是一个“V”。第3章,述语位置上“v+和+v”式并列短语的基本特点:本章首先借助语料对述语位置上“v+和+v”式并列短语的具体分布、表述效果进行了调查。随后本章开始重点聚焦格式内的开放性部件“v”,对它的形义特征展开描写。我们发现了这种用法中“v”的强劲双音节性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探究了两个“v”在排序原则作用下位置可否颠倒的问题,考察了两个“v”在属性、构造和语义分类上是否具有严格的对应性的问题。最后,本章试图扩展性地解答并列短语研究中对并列项总体状态的认识问题。这一经典问题可以由“v+和+v”作述语的用法反映出来,并且最终也能回推到述语位的“v+和+v”以及其他所有形式的并列短语的并列项身上。本文考察了并列项得以立身的根源,论证出了并列项“以组成对应外部语义的整合体为主旨”的总体状态,并回首点明了经典意见中“形义一致”表征的实质。第4章,“v+和+v”作述语的搭配条件和建构规则:本章首先调查了“v+和+v”作述语时所需的附加成分的类型,介绍了它的经典解释“共同关联论”。随后本文指出了“共同关联论”在解释力和隐含观念上出现的问题并把这些附加成分最终认定为“完句成分”。为了从完句角度充分地解决问题,本文尝试创拟了一套动词谓语句的完句机制(述谓命题句:主项+判断性谓项/事件存在句:话题+动作+内在时态存在+外在实现存在),并用这套机制解释了“v+和+v”作述语的相应语料。本文随后又在这一完句机制的视角之下重新查看了各种附加成分的类型和使用状态。本章最后把目光放到了“v+和+v”在非普通结构句中作述语的情况之上。我们分别解释了从属或降级述谓结构、连动结构、兼语结构、多项并列谓语等复句的状态,分析了附加成分在非普通结构句中的实现情况。第5章,“v+和+v”作述语的句子的结构解析路径:本章以“v+和+v”式述语句为典型,分析了它和其他所有并列短语句都须遵守的基本立场。我们依据真实思维可能性认为“两句合并”的解析视角不应存在、“两项直接组联后入句”才是唯一的方案。我们讨论了“两句合并观”所谓的方法论优势、证实了“两项直接组联后入句”的适用能力,最后还分析了“两句合并、两项组联后入句双模式共同存在”的观念。接下来本章试图探究“v+和+v”式述语句内部成分间的组织关系,我们根据现有成果推导出了“v+和+v”式述语句的依存分析方案,发现了一些新出现的问题。随后我们又分别对经典的“首项主导论”和“二分支结构论”进行了思考。最后,本文在已有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身的依存分析方案。第6章,述语位置上的“v+和+v”与“v+并+v”:本章首先通过语料调查了“v+和+v”与“v+并+v”的出现率、所处位置、两项间语义关系和互换连词的可能性。然后本章结合文献与实际介绍了对“和”与“并”地位问题的较新的认识。最后,本章对“v+和+v”与“v+并+v”的连词使用倾向展开研究,我们考察了“v+和+v”的平等并列性,展示了主观性视角在调节语义和换用连词方面的强大功能,论述了主观性认识、主观性情感对于主观视角的制约作用以及它们在选用连词时发挥影响力的具体效果。第7章,结语:本章概括了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郑晓锋[8](2020)在《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中,语言变革无疑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因素。所谓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其基础表征就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建构了现代汉语规范化意义上的汉语语言系统——即以白话文为中心的汉语语言体系的确立与强化。但由于传统的“重内容轻形式”的研究倾向,对文学语言作为符号性媒介的本体性研究很容易被忽略;再者,白话文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几乎成了定型状态,研究者更多地是从静态视角探究文学语言问题,而没有将其放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动态视域中加以考察,从而无法深入研究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层面的变化;此外,文学语言审美层面的动态演变也有待挖掘。本文以“媒介生态”为切入点,在关注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宏观维度的基础上,再从文字、报刊、图像、网络等微观视角出发,探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以期勾勒出一个连续性的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图景。所谓“媒介生态”,其最初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北美的Media Ecology研究,这与20世纪末中国本土兴起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北美Media Ecology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研究,立足点是人,强调媒介对人类、人类文化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中国本土的媒介生态学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最终旨归是建立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及实现媒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其出发点是媒介。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二者的联系,因为北美Media Ecology所关注的人与媒介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一隅,所以,对于北美的Media Ecology,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差异性,也要看到其长处,对其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要加以合理的批判和吸收,以充分地运用到我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上来。至于北美Media Ecology和中国媒介生态学之间的差异,北美Media Ecology认为“人是条鱼”,生活在媒介环境构筑的“水”中,它重点研究媒介对人的影响,“它试图找出媒体迫使我们去扮演什么角色,媒体如何构建我们所看到的,为什么媒体让我们如此这样地感觉和行动”;而中国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是条鱼”,生活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水”中,这一系统由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等生态因子构成,且以媒介及媒介的存续环境(媒介之间、媒介与社会之间)为研究中心。这种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生态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预先的理论视域。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有学者将之推至“文学四要素”之外“第五要素”的高度,媒介及媒介文化成了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语言论转向对我国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使得文学语言的符号媒介性功能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再将之视为一种应有的静态之存在,而是一种通过动态变革演化而来的;它也不再仅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性存在,而且还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体。文学语言作为一种媒介符号,它的历史变革势必会受到其所依存的媒介生态的影响。再者,从文学理论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向内转”和“向外突”是其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前者强调文学研究对文学文本的重视,而后者则强调打破文学的固有边界,把文学研究拓展为文化研究。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属于文学研究中的“内部研究”,而探讨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制的外在媒介生态因素属于“外部研究”,挖掘内在文学语言与外在媒介生态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将内部和外部研究联系起来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文学媒介和文学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其次,除文学语言以外的其他文学媒介都是文学语言的承载媒介,比如书籍、报刊、电子书、文学网站、文学广播和文艺类影视等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就会有不同的文学语言形式。随着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地位的演变和提升,百年来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整体上呈现为由文言到白话、由高雅到通俗、由静态到动态、由符号到图像、由单一到多元等趋势的异变。全文共分为导论、正文、余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理论视域、选题缘由及思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意义予以介绍,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现有研究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比如对于现代汉语白话形态的理所当然认同致使对语言的研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处境,已有成果多于静态的叙写而非动态层面的规律演变之探究,文学语言多为工具性存在而非对象性指称,文学语言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等等。然而,文学活动中媒介作用的增强和文学语言的媒介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媒介生态,因为文学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它是微观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成、存在和演变不仅受到其他微观媒介(如书籍、期刊、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外在媒介生态的宏观建构,这就为我们从媒介生态维度研究近百年文学语言的变革提供了可行性契机。正文部分一共六章。分别从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作所经受的不同时期的明显的媒介生态为特征分章展开。第一章针对本文研究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原则——媒介生态,作一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所谓媒介生态,即媒介的存在场域,既包括媒介本身的存在状态,亦包括媒介所受制的外在因素。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媒介,是该场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媒介生态的整体性、多样性、互动性、平衡性、循环性,又对文学语言的存在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介生态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而宏观意义上的媒介生态又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媒介生态而对文学语言的变革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是从晚清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到的显着的文化媒介生态入手,主要包括晚清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两大显着的文化现象。从晚清黄遵宪提出“语文合一”①的观点开始,以封建士大夫为代表的维新派意识到民众思想启蒙对于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而思想启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打破传统文言的隔阂,推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新的白话语和白话文体开启了文学创作新的表达方式,促成了以白话小说为主的文学文体的勃兴。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报刊理念的引入激发了国人的办报意识,中国现代报刊业开始起步,为晚清白话文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媒介传播平台,打造了全新的社会舆论空间,因之而出现了王韬的“报章体”、梁启超的“新民体”、欧化语中的新名词等新的语言形式,促发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体革新运动。明显来看,以文字改革为中心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文化媒介生态发生变化之际而发生的文学语言改革行为,但语言媒介符号所处的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等也出现了新情况,在这种合力下,晚清文学语言开始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前后带来了中国文学语言的历史性变革。这一时期的语言变革及其新文体实践,直接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化转型。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不同的是,五四前后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则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其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改造和新文学文体的生成更具革命性、彻底性,经过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五四白话文运动倡导者的努力,白话文终于取代了文言文在传统文学中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书写的合法性语言。第三章主要是从文学语言变革受到的典型的政治媒介生态出发。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①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一时期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政治媒介生态作用渐趋明显,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决裂之后,中国国内政权主要呈国民党、共产党两大党派对峙局面,中共为争夺社会话语权、树立政治威信和打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以“左联”为代表的文学阵营开展普罗文学运动,推行文艺大众化,最重要一方面就是文学语言向人民大众靠拢的通俗化运动。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又提出了中国文学及文学语言的“民族形式”改造问题,提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形式;后期主要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权实现了统一,经历长期动乱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文化资源的重置和控制是其重要方面,从第一次文代会规定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为谁服务,到十年文革政治对文化(文学)的强势干预,都从根本上左右了新中国文学语言的书写模式,文学由于表征的优势、作为文化资源的稀缺性等满足权力实现的条件,在相当长的历史语境中被建构成为一种文学权力。总的来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文学语言所存在的政治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语境下,新中国之后的文学语言建设则是由党和国家实施的自上而下的文化行为,是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学语言变革,集中表现为文艺在“二为”方向指向下的政治性、民族性、通俗性言说,并在建国前十七年文学中取得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引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转向。第四章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文学(语言)所受到的经济媒介生态作用渐强的角度来说的,多重利益追求和文学理想带来了文学语言的多元化呈现。新时期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政策上的调整,我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集中表现为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重新探讨和确立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确立文艺创作新“二为”方针等方面,文化领域开始朝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社会发展经济重心的确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经济导向性增强,文学格局开始由建国前三十年“一体化”向多元化发展,文学语言呈现出政治话语、精英话语、通俗话语等三大主方向演变,并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发生着多种可能性。第五章主要讨论的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媒介生态在文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学语言呈现出了图像化、类型化、跨语体、碎片化、互动性、颠覆性、消遣性、审美性缺失等特征。新世纪的文学格局较20世纪后半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我国消费社会的逐步形成和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学的蔚为大观,传统官方主流文学和社会精英文学的势力范围正在急剧减缩,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寻求突破和转型;而菁芜杂存的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助推下,大有独霸天下之势。新的文学形态势必会呈现出新的语言形式,而新世纪文学语言的种种特征,就是文学语言在媒介技术的支撑下的多样化呈现。第六章主要是对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作一简单介绍。此两种媒介生态参与了各个时期的文学语言建设,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百年转变,这也是它们的合力性使然。但因二者与前几个分期所受到的鲜明的媒介生态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了一些,故单章给予简单的介绍,以此说明它们并非缺席,以此体现构成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媒介生态的完整性。结论部分主要回答了从媒介生态视角审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它到底发生了何种动态变革。从19世纪后半叶的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始,先后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文艺大众化”讨论、“民族形式”建设、农村新通俗小说试验、工农兵创作方向、新时期文学语言的“话语解放”,再到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类型化等转向,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路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也是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变迁史。总的来说,文学语言作为媒介符号,影响其变化的因子有很多,整体上可分为包括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这些宏观因素通过影响媒介介质而对微观上的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发生作用,这是由文学所在的具体社会历史语境决定的,语境不同,各种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也会有所不同,它们所关注的着力点也会不同。在这些媒介生态的组成中,除了媒介技术对文学(语言)能带来直接的影响之外,其他五个都是间接影响因子。当然,如此区分只是理论上辨析的需要,在实际的文学实践中,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往往是它们合力的结果。比如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政策上的改革对社会传播媒介和载体媒介的影响,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政治媒介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经济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经济媒介生态;文化政策的宽松和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化的文化媒介生态;文学传播所依赖的媒介技术的革新则是文学语言发生的技术媒介生态;文学生产在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下开始关注和重视读者的文学需求,导致作家必须创作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受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上升,即受众媒介生态对文学产生影响。此外,影响媒介传播的地区发展差异、自然交通状况等也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其他生态因子。因此,全篇以一种历时性叙述路径,以文学语言所受影响的典型的媒介生态而分阶段行文,即是处于此种考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学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受众的等媒介生态息息相关。

王环宇[9](2020)在《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密加工行业借着改革开放这一机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精密加工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一些问题。近年来许多公司通过校园招聘方式吸收的基层管理人员的离职率居高不下,对企业管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选取精密加工行业中的典型企业FJ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FJ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手机的镁合金结构件产品,近年来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因此,如何减少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流失成为了FJ公司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依托FJ公司实际发生的典型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案例作为素材,运用案例研究法对案例进行剖析,找出案例背后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针对造成问题的原因给出合理建议与应对措施。首先,生动详细的介绍了FJ公司实际发生的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的三个典型管理案例,分别是试用期过后的新员工离职,“愤愤不平”的年终奖,职业发展缓慢的黯然神伤。其次,通过对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FJ公司每年流失的校招基层管理人员主要是三类群体。继而笔者从FJ公司所实际发生的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的案例出发,对照企业中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结合岗能匹配原理、公平理论、绩效管理理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得出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不完善的人才招聘制度造成的人岗不匹配、不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造成的绩效考核显失公平、缺失的职业生涯管理造成的员工职业晋升缓慢,且这三大原因的重要程度从前至后依次递减。最后,针对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问题的原因,逐一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文中着重探讨了通过完善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招聘制度和健全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来解决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同时针对缺失的职业生涯管理造成的员工职业晋升缓慢这一相对重要的原因,给出了适当的解决措施。最后为了保障这三大对策的实施效果,企业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增强人性化管理。

孙贵林[10](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谈谈生产厂长抓设备管理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生产厂长抓设备管理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论蒋子龙小说中的困境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蒋子龙小说研究综述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困境书写的创作缘起
    第一节 时代的感召
    第二节 生活的积淀
    第三节 作家的选择
第二章 困境书写的现实表征
    第一节 生存困境
        一、物质的匮乏
        二、婚恋的畸形
    第二节 伦理困境
        一、身份的迷失
        二、亲情的疏离
        三、价值的错位
    第三节 精神困境
        一、理想与现实的失落
        二、人性与欲望的较量
        三、无处逃遁的宿命
第三章 困境书写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理想人物的塑造
        一、卡里斯马魅力的男性形象
        二、主体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
        三、背面铺粉法烘托人物性格
    第二节 多样的结构模式
        一、全聚焦模式
        二、内聚焦模式
        三、外聚焦模式
    第三节 独特的叙事时间
        一、线状叙事
        二、时间倒错
第四章 困境书写的价值探寻
    第一节 时代性
        一、改革文学的前驱
        二、文以载道的追求
    第二节 超越性
        一、理想人性的探求
        二、艺术感染力的强烈
    第三节 局限性
结语
附录 蒋子龙作品年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2)铜行里(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第一章软铜册
第二章葑菲
第三章软绣
第四章九佬
第五章门外徒
第六章十八匠
第七章街坊(上)
第八章街坊(下)
第九章号嘴
第十章老雪
第十一章令狐平
第十二章韩干部
第十三章下西南
第十四章七七级
第十五章泥稿
第十六章陶金
第十七章活墙
尾声

(3)长安(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第二章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第三章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4)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第二章格拉秋山
第三章红花尔基
第四章墨尔根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第六章奇克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第八章五大连池
第九章锦河
第十章卧虎山
第十一章麦海
第十二章双泉
第十三章小临沂
第十四章朝元鼎
第十五章马路弯
第十六章伊林密
第十七章铁西
第十八章凤鸣街
第十九章西瓦窑
第二十章老鳖湾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尾声

(5)月球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7)述语位“v+和+v”式并列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范围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思路和语料来源
        1.2.1 研究思路
        1.2.2 语料来源
    1.3 相关结构的已有研究
        1.3.1 宏观并列短语的研究
        1.3.2 动词并列项或“和”字标记的并列短语的研究
第2章 “v+和+v”式并列短语的属性
    2.1 “v+和+v”的属性推断和分布调查
        2.1.1 与“v+和+v”属性问题相关的研究结论
        2.1.2 对“v+和+v”句法分布状况的重新考察
    2.2 “v+和+v”的指称性再考和述谓性证明
        2.2.1 指称性或述谓性的核心证据问题
        2.2.2 “和”、数量词等成分对问题的说明能力
    2.3 “v+和+v”与并列短语的向心性问题
第3章 述语位置上“v+和+v”式并列短语的基本特点
    3.1 述语位“v+和+v”的具体分布和表述效果
        3.1.1 述语位“v+和+v”的具体分布
        3.1.2 述语位“v+和+v”的表述效果
    3.2 述语位“v+和+v”中“v”的形义特征
        3.2.1 并列项“v”的双音节性
        3.2.2 “v”的音节数要求浅释
        3.2.3 并列项“v”的排序要求
        3.2.4 两个“v”之间属性与结构的对应性
        3.2.5 两个“v”之间义类的对应性
    3.3 并列短语中并列项总体状态的认识问题
        3.3.1 形式对称、语义同类等经典观念
        3.3.2 与式外部分实现语义连通的视角
        3.3.3 组成对应外部语义的整合体的思路
        3.3.4 形义一致倾向的实质
第4章 “v+和+v”作述语的搭配条件和建构规则
    4.1 “v+和+v”作述语时的附加成分条件及其定性
        4.1.1 “v+和+v”作述语所需的附加成分
        4.1.2 附加成分的传统认定---“共同关联论”
        4.1.3 “共同关联论”的解释力问题
        4.1.4 “共同关联论”的隐含观念问题
        4.1.5 必要的附加成分的完句条件本性
    4.2 完句机制与普通结构句中的附加成分配置
        4.2.1 普通动词谓语句的完句机制创拟
        4.2.2 拟就的完句机制的考察和验证
        4.2.3 完句机制下附加成分的类型展述
        4.2.4 完句机制下各类附加成分的使用状态
    4.3 非普通结构句的特别形制
        4.3.1 从属或降级述谓结构的情况
        4.3.2 复合述谓结构之连动句的情况
        4.3.3 复合述谓结构之兼语句的情况
        4.3.4 多项并列谓语结构等复句的情况
        4.3.5 特定结构下附加成分规则的非必要性
第5章 “v+和+v”作述语的句子的结构解析路径
    5.1 “两句合并”和“两项组联入句”
        5.1.1 “两个句子合并为一”的经典思路
        5.1.2 “两句合并”与“两项组联入句”的认知评判
        5.1.3 关于“两句合并观”的“方法论优势”
        5.1.4 “两项组联入句”的适用能力
        5.1.5 “双模式共存观”的检省
    5.2 “v+和+v”式述语句内部成分间的组织关系
        5.2.1 并列短语句依存分析的各派观点
        5.2.2 各派观点对“v+和+v”式述语句的适应性
        5.2.3 对“首项主导论”的思考
        5.2.4 对“二分支结构论”的思考
        5.2.5 基于本文理念的处理方案
第6章 述语位置上的“v+和+v”与“v+并+v”
    6.1 “和”与“并”适用性的重新认识
        6.1.1 述语位“v+和+v”“v+并+v”的基本情况
        6.1.2 类型学视角下“和”的跨类兼容性
        6.1.3 关于“并”的地位问题
    6.2 “v+和+v”“v+并+v”的个性和互换可行性
        6.2.1 “和”的平等并列性
        6.2.2 主观性视角压制下的“和”与“并”的替换
        6.2.3 主观性的认识和情感对连词视角的限制
第7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媒介生态:透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一个维度
    第一节 “媒介生态”关键词解读
    第二节 从媒介生态视角研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可行性
    第三节 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研究的媒介生态内涵
第二章 文化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的文白转变(1887年—20世纪20年代)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与中国文学书面语言改革
        一、晚清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语言改革
        二、晚清文言白话化进程
        三、晚清白话报与白话文小说的兴起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与文学语言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二、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
        三、国语运动与民族语言统一实践
第三章 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通俗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1976年)
    第一节 “新文言”与语言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一、现代白话规范建构初期的文学语言乱象
        二、文学语言的阶级属性与大众接受困境
    第二节 “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大众语”理论建构
        一、“大众语”——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形态
        二、“大众语”的建构路径
    第三节 “民族形式”论争语境下的文学语言问题
        一、时代政治变革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嬗变
        二、五四新文学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三、民间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四、“民族形式”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书写
    第四节 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创作
        一、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的流行
        二、新通俗问题小说与“赵树理现象”
        三、新通俗抒情小说与“荷花淀派”
    第五节 “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政治言说
        一、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艺建设导向
        二、“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工农兵方向
        三、“文化大革命”——文学话语的极左化运动
第四章 经济媒介生态渐变下文学语言的多语混成(1978年——20世纪末)
    第一节 新时期政治媒介生态宽松下的“话语解放”
        一、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二、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的讨论
        三、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发展的新导向
    第二节 多元文学格局与文学语言的多样化
        一、政治话语与主流文学语言的导向性
        二、精英文学与文学语言雅化
        三、大众文学与文学语言通俗化
第五章 技术媒介生态主导下新世纪文学语言变革与展望
    第一节 新媒介革命与新世纪文学格局调整
    第二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转向
        一、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可能性
        二、文学语言:“文字的没落”到“图像化转向”
    第三节 类型小说与文学语言的类型化
        一、新世纪文学语境与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
        二、网络类型小说与小说语言的类型化
    第四节 “跨文体”写作与多种文学语言的并用
        一、“跨文体”理论及写作现象
        二、多种文学语言的混用
    第五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其他特征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受众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动态演变
    第二节 其他媒介生态对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9)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2 案例正文
    2.1 FJ公司简介
        2.1.1 公司概况
        2.1.2 组织架构
        2.1.3 人才现状
    2.2 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2.1 基层管理人员的校园招聘现状
        2.2.2 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现状
        2.2.3 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2.3 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案例
        2.3.1 试用期过后的新员工离职
        2.3.2 “愤愤不平”的年终奖
        2.3.3 职业发展缓慢的黯然神伤
3 案例分析
    3.1 理论依据
        3.1.1 莫布雷人才流失理论
        3.1.2 能岗匹配原理
        3.1.3 公平理论
        3.1.4 绩效管理理论
        3.1.5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3.2 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现状分析
        3.2.1 流失的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部门分布
        3.2.2 流失的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年资分布
    3.3 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的原因分析
        3.3.1 不完善的人才招聘制度造成的人岗不匹配
        3.3.2 不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造成的绩效考核显失公平
        3.3.3 缺失的职业生涯管理造成的员工职业晋升缓慢
4 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的应对措施
    4.1 完善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招聘制度
        4.1.1 通过岗位分析撰写岗位说明书应用于招聘
        4.1.2 优化校园招聘流程
        4.1.3 构建完善的校园招聘面试体系
    4.2 健全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
        4.2.1 设计绩效管理体系流程
        4.2.2 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4.3 加强校招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4.3.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3.2 完善职业发展通道
    4.4 保障措施
        4.4.1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4.4.2 增强人性化管理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谈谈生产厂长抓设备管理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蒋子龙小说中的困境书写[D]. 任静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铜行里[J]. 老藤. 芒种, 2021(06)
  • [3]长安[J]. 阿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3)
  • [4]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5]月球城市[J]. 安迪·威尔,王智涵. 译林, 2021(01)
  • [6]中国动画产业推动者——金国平先生访谈[J]. 张娟,周红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7]述语位“v+和+v”式并列短语研究[D]. 孙本成. 吉林大学, 2020(01)
  • [8]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D]. 郑晓锋. 山东大学, 2020(09)
  • [9]FJ公司校招基层管理人员流失案例研究[D]. 王环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10]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浅谈生产经理抓设备管理的心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