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祁县合作项目

山东省祁县合作项目

一、山东省祁县合作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张茹[1](2021)在《从圐圙到谷恋:明清以来太原盆地一个移民村落的生命周期》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依托族谱、方志、碑刻等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工作,叙述谷恋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发展史。通过对谷恋诞生、发展、衰落的全过程进行梳理,探索村庄变迁的影响因素。明朝初年,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在此背景下,迁入者在太原盆地建立“圐圙”。嘉靖时期明蒙冲突频繁发生,为防御蒙古铁骑,“圐圙”修建堡墙,村庄发展为“圐圙堡”。清朝初年谷恋修建大东渠,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为村庄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更好地适应村庄经济的发展,寻得相称的文化匹配,“圐圙堡”转变为“谷恋堡”。这一时期,社会较为安定,堡墙失去了最初的防御功能,逐渐遭到损毁,村名便由“谷恋堡”改为“谷恋”。清中期以后,谷恋商人的贸易活动遍及全国,甚至涉足海外,村庄在区域社会中的地位随之提高,被誉为“银谷恋”。在此期间虽遭遇丁戊奇荒,谷恋仍在光绪年间发展到顶峰。清朝末年,中俄茶叶贸易难以为继,加之山西票号的衰败,使大批山西商人陆续放弃商业贸易,转而回乡经营土地。农商并举的谷恋转变为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丧失了曾经“银谷恋”的辉煌。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切断了传统的读书致仕之路,谷恋失去官宦力量的支持。进入二十一世纪,谷恋凭借丰富的文化遗产,被评为为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随着城镇化化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谷恋进入新的生命周期,开启新一轮的发展。在谷恋六百余年的生命史中,太原盆地盐碱化的地理环境成为其诞生的基础,其影响贯穿村庄发展的始终。政治是谷恋变迁过程中发生重大转折的根本因素,决定村庄的命运。农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二者是村庄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教育为核心的文化为村庄发展提供人才,是谷恋永葆活力的内在灵魂。“谷恋”向“银谷恋”的反向前进,应当坚持把握政治机遇,从村庄发展史中探寻文化基因,实现银谷恋的重光。这对于村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就地城镇化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对新时期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李小娟[2](2021)在《清代晋商与中路梆子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初,北杂剧余绪未绝,昆腔、弋阳方兴未艾。在山西南部、陕西、河南交界处,梆子腔悄然兴起。它继承北曲腔少字多、腔高板急的总体风格,借鉴昆腔、弋阳腔成熟的表演艺术和关目编排,以当地广为流传的民歌小曲和说唱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面貌并敷演故事。乾隆时期,山西中北部出现了当地人主办的科班。同治年间的山西中部地区,商业经济持续发展、地方秧歌长期繁荣,戏曲艺人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开始对其音乐形制进行革新,刻意追求平和柔媚的风格。于是梆子腔开始分化:在山西中部地区流行的声腔被称为“下路调”,在山西北部地区流行的声腔称为“上路调”,原来的梆子腔称为“南路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分别定名为蒲州梆子(南路)、中路梆子(下路)、北路梆子(上路)。在中路梆子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晋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晋商是中路梆子定型、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他们修建戏楼会馆,传播戏曲艺术;出资创立戏班,培养戏曲人才;革新音乐体制,编排戏曲剧目。反之,中路梆子也对晋商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中路梆子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商人形象:有的正直、善良;有的凶险、奸诈;有的面对复杂的家庭矛盾,束手无策,只能借助神灵的力量等。中路梆子中反映出晋商的经营文化理念,如和谐共事、崇尚忠义,诚信经商、重义轻利,博大宽厚、吃苦耐劳等。同时中路梆子也丰富了商人的精神世界。中路梆子更有利于晋商商路的开拓、社会地位的提升,并且彰显商人的人生态度。

徐鹏[3](2019)在《基于可实施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方法思考——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祁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重要的内容,是法定规划的有效补充。规划是以县为基本规划编制单元,以统筹、约束、指导乡村各类建设行为为根本目标。因此,规划如何能够面向可实施的指导和管理,进行有效的辅助乡村建设,将规划行为转化为建设管理,是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住建部推荐的优秀规划案例《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从规划编制过程和规划实施管理两个方面,探讨可实施性的乡村规划体系。

宁梓成[4](2019)在《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民旅游正在掀起热潮。从消费领域分布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旅游时代。从近年来的山西省旅游收入数据上可以看出,虽然山西晋中地区旅游总收入在省内位置名列前茅,但其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的排名则非常靠后。在2017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中,晋中市仅位列第43名,居倒数第8,这个排行说明晋中市在旅游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与其他旅游城市有着很大的差距。山西省目前处于发展转型阶段,正在从煤炭资源大省转型为文化旅游强省。山西省旅游发展潜力大、机会多,本质上是基于省内悠久醇厚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当前,如何加强文旅产业的研究、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山西省经济模式由资源型大省转型为旅游业大省的重大课题之一。深度挖掘和发展文化旅游业不仅是推动山西省经济文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发展山西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经之路。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在对中国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中国原有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如何能够抵御国外文化的入侵,同时又能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当下中国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并有着深远意义的课题,旅游产业在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能去解决这一问题。晋中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不胜数,但因其地形、城市发展和政策等因素导致旅游价值尚未完全挖掘出来。本文将以晋中旅游景区为例,从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分析晋中市旅游产业面临的困难和痛点,并通过最新时事讯息来帮助解决这些困难和痛点,寻找解决方案,使晋中市的文旅产业得到可持续的提升和优化,为山西省发转型发展提供一个案例。

刘静[5](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渠瑛[6](2018)在《祁县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先”。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根基。党的十九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聚焦现代农业发展,并明确指出我国农业要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晋中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建立重点地区,祁县作为一员,是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又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宏观机遇良好。祁县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索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起到全省示范作用。研究现代农业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兼具。祁县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和良好条件,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祁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与数据,从区位与交通条件、地理与自然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农业发展现状(农业总体情况、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收入与保障情况五个方面定性分析了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宏观情况。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选取物质装备水平、农业产出水平、经济效益水平、支持与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祁县2012-2016年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得分为:27、38、50、63、79。上升趋势明显,尤其是2015、2016年水平提升加快。祁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由初始准备阶阶段,发展到了初步实现阶段。再次,从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农业科技、经营体系建设、产业化建设、品牌建设6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祁县成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为正论的撰写打好方向基础。第二章为相关概念及理论,为文章撰写做理论铺垫。第三章为祁县县域农业发展情况,主要定性分析了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宏观情况。第四章为祁县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模型,通过数据处理,权重分配,计算综合得分与分项得分,并分析结果及影响因素。第五章为促进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祁县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提出6点建议。第六章为结语。

张广黎[7](2018)在《山西祁县塔寺村晋商故居董宅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民居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性,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国地域建筑的杰出代表。董宅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塔寺村内,是—座建于清末、保存完好的—进三合院民居,具有晋中民居高外墙、单坡顶、布局东西窄南北狭长的特点,有极高的建筑、历史研究价值。此次调查研究借助田野调查、历史文献、三维数字化测绘技术、口述历史、人物访谈等手段,梳理董宅所在的塔寺村的历史与现状,以此交代董宅所处的背景;收集和整理了董宅的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董宅的建筑调查、董宅主人董之鍼及家族的发展历史、董宅的生活组织形式完成董宅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笔者通过此次调查绘制完成相应的图表,对董宅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完成董宅的个案调查,探究董宅的研究价值,明确董宅在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为近代山西基层社会生活的研究提供范本。此次的调查将丰富我国民居调查研究的内容,让普通民居的调查研究进入公众视野。在此基础上对董宅的未来规划进行展望和说明,希望能为董宅这样的普通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龙国治[8](2017)在《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类型学,必须以大量的语言材料为前提,因为从个别的语言材料是归纳不出类型来的。语言地理类型学,除了大数据的前提以外,还必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因为这些条件的限制,语言类型学,特别是语言地理类型学在中国会姗姗来迟。我有幸在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我的导师积二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庞大的汉语方言数据库。他给我提供了1283个汉语方言音系库,可以做汉语方言语音的共时类型分析。又给我提供了1000个汉语方言字音库,每个库包括几千个汉字的读音,可以做汉语方言的音变类型分析。我导师完成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又为我提供了研究平台,光是空间数据库就有四百多万个方言点的地理数据,使我有可能绘制精确的语言地图。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新的音位观、音节理论、记音规范、历史层次分析、共演区概念、汉语方言的形成模式、从地理视时还原历史真时的方法,是本文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不过数据库的材料来源良莠不齐,各人的记音方法也各不相同,尽管我们做了几年的校对,规范,材料还会有不少的错误。不过,我们是在海量的材料当中,进行类型归纳、规则提取,本身就是一项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的核心思想就是统计,以量的规模来弥补质的不足。本文最重要的创新。1、以音节为基本内容的语音类型学分析,这与西方以音位为基本内容的分析不太一样。2、引入音变类型的概念,从而使语音类型进入到历时的领域。3、首次公布了汉语方言的一些类型特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现有成果,研究方法、章节安排、材料来源以及使用符号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共时篇,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第二章是从音系理论上把汉语音系结构同西方音系学理论统一起来。第三到第五章分别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语音的共时地理类型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历时篇,从第六章到第十章。第六章阐述音变类型及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化的同演区理论。第七章到第九章分别提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历时地理类型:百越语时期、三国时期、唐五代十国时期不同地理类型,并依据音变类型,得出它们的同演区,把它与历史行政区相比较,客观分析汉语方言形成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孔军[9](2017)在《传承人口述史的时空、记忆与文本研究》文中提出口述史作为人类记录历史的最早形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口述传统。在民间存在大量的口述活动和口述资料,主要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发的个人叙事或集体叙事,民众的口头传统和日常性表述是口述史访谈和研究的基础;重视生活史研究和口头传统研究的人类学是口述史的鼻祖,人类学家开展基于人类口头传统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研究,并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口述史”学术概念的出现,只不过是历史学家借鉴人类学对口述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与方法,对其加以发展和完善的结果。本研究运用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分析大量传承人口述史资料,旨在探讨口述史方法在传承人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从时间与空间交织、文化记忆研究取向以及口述史文本采写和样式等方面展开分析,论述传承人口述史的口述实践和文本建构,总结传承人口述史不同于其他类型口述史的特征。狭义的传承人是指进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它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名录制度而产生,实际上,在广大的传承民间文化的个体或群体中,除了一部分被选入了各级名录,还存在另一部分自觉地传承着民间文化的经典的自然传人。本研究在民间文化的研究视域内,使用广义上的传承人概念,即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包括自然传人。在农耕文明时期,所有民间文化都是自然传承的,所有传承人都是自然传人,区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与认定体系的人为性,自然传人指的是出现于遗产概念之前的在传统中在生活中自然自发生成的民间文化传人,他们自发地、自觉地进行文化实践活动。“时空”特指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排除不同时空交错或不同时间交叠的可能性。传承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内,他们的行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形塑和制约。时间指向是传承人口述历史活动的特性,口述中回忆部分内容的出现,正是因为时间让现在和过去的区分成为可能为基础的。传承人表达记忆的主要形式为口述,口述的内容是包括传承人个人生命史在内的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和持有者,也是民间文化的书写主体,传承人的历史文化记忆不仅是传承人口述的内容,也是传承人口述史书写内容的主体部分。在口述和书写的过程中,存在着记忆真实、回忆真实、口述真实和书写真实,其制约因素和相互关联构成传承人口述史记忆研究的关键。文化记忆是传承人口述史记忆研究的文化取向,记忆形成的素材是人们关于过去的全部认识的总和,包括实物的、实践的、知识的、符号的、情感的等。这些素材也是各种文化符号,是唤醒记忆的媒介。记忆被唤醒后又对记忆素材再加以象征性地表达和叙述,重新建立起这种象征关系并解读意义,这正是各类记忆符号激活唤醒记忆并完成口述和意义赋予及阐释的过程。传承人文化记忆的传承有书面传统、身体传承和口头传承三种,其中,记忆传承具有鲜明的身体性特征,记忆的口承与传统密不可分。个人叙事和集体叙事是传承人记忆表述机制两种重要方式。个人叙事是口述者代表个人并主要口述自我经验或体验的叙事,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个人叙事核口述史学术访谈两种。集体叙事不仅仅以口碑讲述、仪式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也存在于碑文、村志、族谱等物化的写作当中。传承人文化记忆的形成和表述具有选择性和语境再造的特性,这导致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和写作的效度和限度并非是无限的。传承人口述史是一种依赖于口头表述的文化实践,结果是经验的传播和知识的生产,也即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与传播。口述史访谈是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来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承人,准备相应的口述史访谈提纲,还要重视访谈中间人的牵线搭桥作用。从口述史录音资料到文本资料整理转换的过程中,由于方言理解等问题的存在,难免出现信息的丢失和误读,因此需要对方言的发音、语汇和语法予以考察。口述史方法在不同学科的应用造就了不同样式的口述史文本,通过整体性对比分析传承人口述史文本和历史学的、文学的、民俗学及人类学的口述史文本存在异同,发现传承人口述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试图总结出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书写规范。解读口述史文本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即便对文本作者而言也是如此。由于文本的意义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表现,更是文本结构的内在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本结构会导致文本产生多重意义,由此带来口述史文本解读的可能性。同时,解读口述史文本也是一个知识再生产的过程,这意味着新含义的生成以及表达机制的出现。从传承人口述史的发生过程(即访谈什么、怎么访谈和访谈成果)来看,包括时空(历史)、记忆(口述活动)、口述史文本。三者的逻辑关系可综合概括为,记忆提供原料和视角给文本,文本是口述的结果和反映;记忆塑造和制约文本,文本反映和呈现记忆;记忆口述重建和维持着历史运作,时空源生、刺激和引发记忆。总之,传承人口述史具有口述史方法、口述史资料和口述史文本等多维度的研究路径,本文借助历史学的口述史概念和学术方法,回归到人类学、民俗学的学术传统和研究视域中,探讨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的相关问题。

王晋敏[10](2015)在《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农业是新的农业发展形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模式、路径的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能够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本文以农业大县山西祁县作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祁县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农业研究理论和成果,构建了现代农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各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并以祁县2010-2012年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建立评价模型,对该县现代农业发展做了定量分析。同时,运用SW0T-PEST模型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分析了该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和所面临的机遇、风险,从整体上对祁县现代农业发展做了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该县的现代农业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政策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资金短缺、融资难,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等。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认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应以“农产品品牌主导型”、“高新技术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观光旅游拓展型”、“专业合作社帮助型”为主,最后提出了加快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二、山东省祁县合作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祁县合作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从圐圙到谷恋:明清以来太原盆地一个移民村落的生命周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从圐圙到圐圙堡:小村庄中的大历史
    一、高氏迁徙与村落选址
    二、嘉靖筑堡与村落格局的变化
第二章 士责与民生:高氏家族对村落的经营
    一、高氏家族的分支和世系
    二、科举考试与宗族发展
    三、高氏参与村庄治理
第三章 从圐圙堡到谷恋:内部经营与村庄发展
    一、大东渠的修建和农业发展
    二、文化教育的兴盛
    三、“丁戊奇荒”中的自救活动
第四章 银谷恋:商业发展与外部联络
    一、高氏家族的商业网络
    二、易俗社与祁太秧歌的戏剧化
    三、晋中商业文化中的村落地位
第五章 传统村落:谷恋迎来新的生命周期
    一、村落价值与时代机遇
    二、原真性保护与现实性发展
    三、“银谷恋”的重光
结语 生命周期视野下村庄的变迁
附录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清代晋商与中路梆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晋商的发展轨迹与中路梆子的形成
    第一节 晋商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清代中路梆子的形成发展
    第三节 晋商的戏剧情结
第二章 清代晋商对中路梆子的推动
    第一节 修建戏楼会馆,传播戏曲艺术
    第二节 出资创立戏班,培养戏曲人才
    第三节 革新演出形式,排演戏曲剧目
第三章 中路梆子对晋商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中路梆子中的商人形象
    第二节 中路梆子中的商人经营理念
    第三节 中路梆子丰富了商人的精神世界
    第四节 中路梆子对晋商行商的推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从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强省
        1.2.2 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宏观数据分析
        1.2.3 国家政策导向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法
        1.3.3 信息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化经济理念的理论分析和其对晋中市旅游景区的再开发意义
    2.1 文化经济理念的广义理论分析
    2.2 晋中地区旅游资源介绍
        2.2.1 晋中市旅游行业现状汇总
        2.2.2 晋中市旅游行业优势归纳
        2.2.3 晋中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2.3 文化经济理念对晋中市旅游行业的再开发意义
第3章 山西省及晋中市主要旅游景区区位分析及所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景区区位分析
        3.1.1 山西省景区区域关系
        3.1.2 晋中市景区区域关系
        3.1.3 区域关系分析
    3.2 山西省旅游景区现存主要问题
        3.2.1 王家大院存在的问题
        3.2.2 榆次老城
        3.2.3 常家庄园
    3.3 晋中市旅游景区现存主要问题
第4章 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策略
    4.1 晋中市优质资源介绍及部分优秀案例发展规划
        4.1.1 晋中市旅游产业资源综述
        4.1.2 平遥古城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规划
        4.1.3 乔家大院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规划
    4.2 新兴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
        4.2.1 千朝谷农业生态庄园
        4.2.2 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
    4.3 晋中市旅游景区再开发策略
        4.3.1 王家大院
        4.3.2 榆次老城
        4.3.3 常家庄园
    4.4 深化文化再创新
        4.4.1 创新旅游新文化产品体系
        4.4.2 提升旅游新文化产品品质
        4.4.3 丰富旅游新文化产品种类
    4.5 促进经济再增长
        4.5.1 全力打造晋中本土新品牌
        4.5.2 培育旅游扶贫新模式
        4.5.3 多种产业融入旅游业
        4.5.4 多种模式鼓励旅游创业与再就业
    4.6 文化联动经济
        4.6.1 文化创新理念下的行业升级
        4.6.2 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播
        4.6.3 文化联动经济的七大主要优势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祁县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
        1.4.3 层析分析法
        1.4.4 熵权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传统农业
        2.1.2 现代农业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经济理论
        2.2.2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2.2.3 可持续农业理论
    2.3 研究动态
        2.3.1 概念方面
        2.3.2 评价体系方面
        2.3.3 对策方面
3 祁县县域农业发展情况
    3.1 区位与交通条件
    3.2 地理与自然条件
    3.3 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3.4 农业发展现状
        3.4.1 农业总体情况
        3.4.2 农业产业结构
        3.4.3 农业生产条件
    3.5 农民收入与保障情况
4 祁县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取的原则及目的
    4.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3 指标赋值说明
    4.4 调查与数据来源
    4.5 数据标准化处理
    4.6 权重的确定
    4.7 评价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4.7.1 总体评价结果
        4.7.2 分项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5 促进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5.1 夯实基础,加快推进“梨果、蔬菜、畜牧”基地建设
    5.2 优化要素,加快完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5.3 强化技术,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化现代化步伐
    5.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5.5 延长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5.6 促进融合,打造独具地方特色农业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山西祁县塔寺村晋商故居董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山西民居研究现状
        1.2.2 祁县塔寺村董宅研究基础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安排
2 山西祁县塔寺村的历史与现状
    2.1 塔寺村的历史及现状
        2.1.1 塔寺村的建制沿革
        2.1.2 塔寺村的发展史
    2.2 塔寺村与周边的关系
        2.2.1 与县城的关系
        2.2.2 与邻村、镇的关系
        2.2.3 与晋商重镇的关系
    2.3 塔寺村的现状
        2.3.1 塔寺村平面
        2.3.2 塔寺村住宅
        2.3.3 塔寺村人口
3 董宅的历史与现状
    3.1 董宅建筑
        3.1.1 村中方位
        3.1.2 平面布局
        3.1.3 结构构造
        3.1.4 建筑装饰
    3.2 董宅主人的历史及历史背景
        3.2.1 董之鍼时代的山西、祁县晋商群体
        3.2.2 董之鍼个人简史
        3.2.3 董之鍼家族及变故
    3.3 董宅的生活功能组织
        3.3.1 董之鍼生活的时代
        3.3.2 董之鍼生活之后的时代
4 董宅所在地区民居及生活组织
    4.1 塔寺村民居及生活组织
    4.2 祁县民居及生活组织
    4.3 晋中民居及生活组织
5 结语
    5.1 董宅的传承与价值的探讨
    5.2 董宅的典型性与普遍意义
    5.3 董宅调研的意义及展望
    5.4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董宅大事记
    附录二 董之鍼家族成员表(暂到第三代)
    附录三 塔寺村传统民居及祠堂现状调查统计表(截止至2017.8.13)
    附录四 塔寺庙宇情况调查统计表
    附录五 董宅各房间门窗前两次拍摄情况及第三次需补拍情况统计表
    附录六 董之鍼二儿子董承烈口述整理
    附录七 董之鍼二女儿董承莲回忆整理
    附录八 董之鍼三儿子董承杰及董朝阳口述整理
    附录九 董之鍼三女儿董承兰回忆整理
    附录十 塔寺村村长和老会计的访谈录
作者简历

(8)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方言地理学在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语言地理学的产生
        1.1.2 语言地理学的发展
    1.2 语音类型学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4 材料来源说明
    1.5 符号的说明
    1.6 绘图软件说明
    1.7 章节安排说明
共时篇
    第二章 汉语的音节结构
        2.1 音节的起源及发展
        2.1.1 西方音节音系学的发展
        2.1.2 音节学说在中国的发展
        2.2 西方语言音节结构
        2.3 东亚语言音节结构
        2.4 汉语的音节结构
    第三章 汉语声母地理类型研究
        3.1 汉语方言声母数
        3.1.1 声母数量的分类
        3.1.2 地理分布
        3.1.3 讨论
        3.2 汉语方言声母的发音部位类型
        3.2.1 双唇音
        3.2.2 唇齿音
        3.2.3 齿间音
        3.2.4 龈音
        3.2.5 龈后音
        3.2.6 卷舌音
        3.2.7 前腭音
        3.2.8 硬腭音
        3.2.9 软腭音
        3.2.10 喉音
        3.2.11 零声母
        3.3 特殊辅音音类
        3.3.1 内爆音
        3.3.2 音姿性辅音
        3.4 汉语方言声母其他类型
        3.5 浊音类型
        3.5.1 双唇及软腭部位的浊爆发音
        3.5.2 浊龈音
        3.5.3 浊唇齿音
        3.5.4 浊喉擦音
    第四章 汉语韵母地理类型研究
        4.1 汉语方言的主元音类型
        4.1.1 主元音数类型
        4.1.2 鼻化元音数类型
        4.1.3 音节性辅音数类型
        4.1.4 辅音元音比
        4.2 主元音的地理类型
        4.2.1 最高前圆唇元音
        4.2.2 高元音
        4.2.3 低元音
        4.2.4 儿化音
        4.3 汉语方言的介音和滑音
        4.3.1 介音
        4.3.2 滑音
        4.4 汉语方言的韵尾类型
        4.4.1 塞音韵尾
        4.4.2 鼻音韵尾
        4.4.3 元音韵尾
        4.4.4 近音韵尾
        4.4.5 边近音韵尾
        4.5 汉语方言中的音节类型
        4.5.1 音节数
        4.5.2 音节类型
    第五章 汉语方言声调地理类型研究
        5.1 汉语的声调数
        5.2 汉语的调形类型
        5.2.1 平调
        5.2.2 降调
        5.2.3 升调
        5.2.4 升降调
        5.2.5 降升调
        5.2.6 促调
历时篇
    第六章 历时地理类型学基本理论
        6.1 音变类型
        6.2 语言接触与历史演化
        6.2.1 音位的统计学概念
        6.2.2 语言演化
        6.3 克里奥语和同演区
    第七章 百越语的底层
    第八章 东吴同演区
    第九章 唐五代的音变类型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材料来源
致谢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9)传承人口述史的时空、记忆与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对象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研究意义
    1.2 传承人口述史相关研究综述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研究综述
        1.2.2 口述史研究综述
    1.3 资料、方法与架构
        1.3.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3.2 基本架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民间文化视野中的传承人口述史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口述史
    2.2 自然传人口述史
        2.2.1 自然传人:自觉的文化实践者
        2.2.2 原生态传承:经典、精华与精髓
    2.3 传承人口述史的历史三调
        2.3.1 作为方法的传承人口述史
        2.3.2 作为史料的传承人口述史
        2.3.3 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
第3章 时空交织中传承人口述史
    3.1 时间与传承人口述史
        3.1.1 传承人承载的时间范畴
        3.1.2 社会变迁中的传承人口述史
        3.1.3 二手时间
        3.1.4 时间节点
    3.2 空间与传承人口述史
        3.2.1 地域空间对传承人口述史的规制
        3.2.2 空间中的传承人口述史
    3.3 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记忆与时空
        3.3.1 人的历史和历史的人
        3.3.2 传承人口述史的四层真实
第4章 传承人记忆的文化取向与身体特征
    4.1 传承人口述史的口述内容研究
        4.1.1 记忆的素材
        4.1.2 技艺的身承
        4.1.3 记忆的口承
    4.2 传承人口述史的口述形式研究
        4.2.1 偏重记忆的口述史访谈
        4.2.2 主体间性:自我与他者的对话
    4.3 传承人口述史的口述机制研究
        4.3.1 个人叙事
        4.3.2 集体叙事
        4.3.3 传承人口述史效度和限度
        4.3.4 口述表达:经验传播与知识生产
第5章 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建构和解读
    5.1 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来源
        5.1.1 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提纲
        5.1.2 传承人口述史访谈“经纪人”
        5.1.3 方言影响口述文本的转换
    5.2 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呈现
        5.2.1 口述史文本的呈现样式
        5.2.2 口述史文本的呈现结构
    5.3 传承人口述史的叙事研究
        5.3.1 口头叙事:书写的历史化与文学性
        5.3.2 叙事的转向:从对象到语境
    5.4 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解读和反思
        5.4.1 解读传承人口述史文本
        5.4.2 反思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解读
第6章 结语
    6.1 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实践与文本建构
    6.2 对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的反思
附录A:本研究中主要受访人(口述者)名单
附录B: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访谈提纲
附录C: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阳谷县、张秋镇木版年画调研受访人员表
附表D:山东省东昌府区木版年画老版老画信息登记表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10)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1.5 技术路线图
2 现代农业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理论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2.1.1 传统农业
        2.1.2 现代农业
        2.1.3 现代农业的特征
        2.1.4 农业现代化
    2.2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多功能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产业链理论
3 祁县农业发展现状
    3.1 基础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条件
        3.1.3 人文历史条件
    3.2 发展现状
        3.2.1 祁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3.2.2 祁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3.2.3 总体评价
4 祁县现代农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构成
    4.3 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祁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4.4.1 数据来源
        4.4.2 评价指数测算
        4.4.3 分析结果
5 祁县现代农业发展SWOT-PEST模型分析
    5.1 基于PEST的发展优势(Strength)分析
        5.1.1 政策优势(SP)
        5.1.2 经济优势(SE)
        5.1.3 社会条件优势(SS)
        5.1.4 技术优势(ST)
    5.2 基于PEST的发展劣势(Weakness)分析
        5.2.1 政策劣势(WP)
        5.2.2 经济劣势(WE)
        5.2.3 社会条件劣势(WS)
        5.2.4 技术劣势(WT)
    5.3 基于PEST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y)分析
        5.3.1 政策机遇(OP)
        5.3.2 经济机遇(OE)
        5.3.3 社会条件机遇(OS)
        5.3.4 技术机遇(OT)
    5.4 基于PEST的发展风险(Threat)分析
        5.4.1 政策风险(TP)
        5.4.2 经济风险(TE)
        5.4.3 社会条件风险(TS)
        5.4.4 技术风险(TT)
    5.5 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PEST战略矩阵
6 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6.1 总体发展思路
        6.1.1 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6.1.2 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6.2 祁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议
        6.2.1 “农产品品牌主导型”发展模式
        6.2.2 “高新技术引领型”发展模式
        6.2.3 “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6.2.4 “观光旅游拓展型”发展模式
        6.2.5 “专业合作社帮助型”发展模式
    6.3 加快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6.3.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6.3.2 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6.3.3 完善财政金融体制
        6.3.4 培养新型农民
        6.3.5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6.3.6 发展绿色农业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6.3.7 建立完整的农业物流体系
7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四、山东省祁县合作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圐圙到谷恋:明清以来太原盆地一个移民村落的生命周期[D]. 张茹. 山西大学, 2021
  • [2]清代晋商与中路梆子关系研究[D]. 李小娟.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3]基于可实施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方法思考——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祁县为例[A]. 徐鹏. 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 2019
  • [4]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D]. 宁梓成. 天津大学, 2019(06)
  • [5]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6]祁县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 渠瑛.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7]山西祁县塔寺村晋商故居董宅调查研究[D]. 张广黎. 浙江大学, 2018(05)
  • [8]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D]. 龙国治.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9]传承人口述史的时空、记忆与文本研究[D]. 孔军. 天津大学, 2017(09)
  • [10]祁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王晋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山东省祁县合作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