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商务中CA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吕丹[1](2020)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互联网与农业结合而形成的新业态,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普及之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借助电子商务的交易便捷、信息互联等特性,有效减少了农产品传统流通渠道的繁冗环节,拓宽了农产品的价格空间,推动了农业高质量生产与标准化建设进程。在满足城镇居民对食物多样性与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利用网络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和知名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此,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及农村地区相融合的扶持政策,力求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促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水平,相较于普通农户更具备开拓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的资源和条件。如果能够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但有助于扩大“农产品进城”的规模,而且还能发挥带动作用以推动电子商务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然而,有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不足五成,且其中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举步维艰。就在各级政府不断推出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利好政策以及电商扶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情形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缘何仍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如何更好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一项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对此提出的解题思路是:首先,深入剖析擎肘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根本原因,甄别和区分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决定性条件;然后,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行为与收入变动的关系,揭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作用机理,其目的是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入增长着手,探讨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源动力;随后,进一步明晰不同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程度的增收效应;最后,综合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条件和增收效应两方面的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广泛而深入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即“甄别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异质性”“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吸收程度的增收效应”,是本研究需要深入而系统阐释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这一研究目标,以“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收入变动测度—增收机理分析”为研究思路,将全文布局如下:第一部分(第1-3章)介绍研究的缘起、理论渊源与文献综述,旨在阐明选题的研究目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性;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相关理论与文献史进行梳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特点、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第二部分(第4、5章)回答“甄别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的问题。通过对理性行为理论、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等技术采纳理论的整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开展实证分析,明晰影响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第三部分(第6章)回答“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异质性”“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等问题。从技术踏车理论和数字经济特征视角,设定收入决定方程,分别测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收入变动方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带动社员或签约农户收入变动关系;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动态能力—增收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引入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揭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与增收效应之间的内在转化“黑箱”。第四部分(第7章)回答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吸收程度的增收效应”这一问题,解释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增收效应异质性。基于IT吸收理论,提出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概念,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过程,根据不同电子商务吸收程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维度,分别考察各阶段的增收效应。第五部分(第8章)结合前文研究结论,针对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以及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增收效应的各因素,提出形成“采纳→增收→采纳”动力循环的对策建议。通过开展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具有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人才、良好的物流运输条件、开展电子商务所需资金以及政策扶持等要素,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条件。其中,对于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人力资源和政策扶持是其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因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则更看重效果易察和资金充裕度等因素。(2)对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投入,将有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收入的增加,但现阶段还不及对土地面积、劳动力、品牌建设等要素投入所产生的增收效果显着。不过,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正向影响,将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加深而同步增长。特别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高级阶段,网络规模效应将逐步得到释放,边际成本递减也会显着增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3)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本进行投入,比资金投入对收入增长的作用更大;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对于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主观认同感,相比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为显着。(4)流通渠道、交易费用和信息互联的共同作用,触发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效应,动态能力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环境动态性会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发挥作用。(5)农产品电子商务适销性、物流条件、粉丝社群、入驻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等因素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不同阶段中,均对增收效应产生了显着影响。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获得收入增长的根本条件,但是,针对所处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各阶段,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是获得增收的关键一环。(6)只有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才能切实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而扩大增收效应的根本是要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的动态能力,即从本质上而言,需要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电子商务适应化”水平。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针对电子商务采纳理论无法较好地解释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问题,本研究将农产品的属性、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农业生产经营者特征等因素纳入理论范畴,延伸了技术采纳理论的适用边界,较为全面地提供了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机理的理论模型,明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电子商务应用动态能力提升→产生增收效应→更广泛、更深入地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动力循环机制。(2)针对现有研究多以单一农户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分类开展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各主体之间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的差异特征。(3)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过程中收入变动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本研究引入IT吸收理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之后,不同发展程度所呈现的增收效应阶段性差异进行阐释,明晰了各阶段的资源配置对增收的作用强度。(4)从实践层面,探索性地提出了农业生产经营全流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以提升增收效应的建议,其中,对于“电子商务适应化”的解释为科学地评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供了创新思路。
刘晓丹[2](2020)在《共享经济中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共享经济自出现以来保持着持续的高速发展,在各传统行业内带来了变革性的创新和挑战,例如共享出行和共享住宿。共享经济是以网络技术平台为中介,将需求与大量分散的个人或组织的闲置资源和认知盈余相匹配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然而,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的建立滞后于商业实践,许多负面事件的爆发,会破坏参与者对共享经济的信任和信心,从而影响他们的参与意愿。如何保障共享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许多在线信任的研究文献表明,信任在降低在线交易的复杂性和促进成功的在线交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由于信任的建立依赖于交换活动的情景因素,在传统商业活动、电子商务、共享经济中信任建立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会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共享经济新情景下的信任构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信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不同信任关系结构中信任建立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清晰区分共享经济中的信任关系结构对共享经济信任的研究至关重要。信任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动态发展,信任建立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也随着不同的信任阶段而变化,例如可以将信任分为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此外,数字化信任和参与意愿是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很少有研究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对数字化信任及其影响的差异进行研究。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致力于探讨以下的研究问题:(1)电子商务中建立信任的前置因素能否应用于共享经济?如果有变化,它们是什么?(2)共享经济不同的信任关系结构中影响信任建立的前置因素是什么?(3)从信任的动态演化视角,影响初始信任建立的前置因素在后续的持续信任中的影响会有什么变化?(4)信任建立的前置因素在不同的平台案例中的影响相同吗?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定性定量方法研究了共享经济中消费者视角和供应者视角的信任建立机制。首先分析了共享经济相比于电子商务情景因素的变化对共享经济中信任与风险的影响。然后基于动态演化博弈论分析了共享经济P2P模式中消费者和供应者的信任建立过程及达到均衡的条件。在实证分析中,从四种信任形成的路径研究共享经济中的信任建立机制,包括基于组织的信任、基于交互的信任、基于个人特征的信任、以及环境因素。从时间动态比较视角研究了共享经济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中的影响差异;从平台案例对比的视角分析了共享经济中持续信任的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平台的影响差异。最后,使用专家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共享经济中影响供应者初始信任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平台的结构化保障措施是建立共享经济中消费者信任和供应者信任至关重要的措施,是促进他们参与共享经济的关键因素。(2)可感知的交易安全、可感知的收益、可感知的风险是影响共享经济中消费者对平台和供应者初始信任建立的重要并且稳定的因素。可感知的信息质量、可感知的服务质量、可感知的收益是影响共享经济中消费者对平台和供应者持续信任建立的重要并且稳定的因素,而可感知的系统质量对消费者对平台的持续信任建立没有显着影响。基于个人特征的信任影响因素,包括信任倾向、线上交易经验、社交推荐、以及熟悉,对共享经济消费者的信任建立并不是稳定的显着影响关系。(3)从时间对比和平台对比的影响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①可感知的收益和可感知的风险对消费者对平台的初始信任的影响比对持续信任的影响更加显着;可感知的收益和可感知的风险对消费者对供应者的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的影响无显着差异。②在共享经济消费者的初始信任中,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更加显着。而在共享经济消费者的持续信任中,消费者对供应者的信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更加显着。③除了熟悉因素受样本中用户的使用频次影响外,共享经济持续信任模型中的其他信任前置因素对信任的影响,以及消费者的持续信任对消费者忠诚的影响,在滴滴出行和美团打车两个样本集上没有平台差异。(4)不管是初始信任还是持续信任,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对消费者对供应者的信任都有显着的信任转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交易过程关键环节比较的视角归纳总结了共享经济与电子商务情景因素的异同点,以及这些变化对共享经济中信任与风险的影响,从而为共享经济情景中的信任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2)使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依托于共享经济平台的三方信任博弈模型。从共享经济信任机制建立的理论角度,分析了基于组织的信任路径对共享经济信任建立的重要性。(3)从时间动态比较视角分析了共享经济中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并且对比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在持续信任中与初始信任中的影响差异;从平台案例对比视角,研究了共享经济消费者持续信任影响因素在不同平台上的影响差异。这是本文在研究视角上的创新。(4)采用多组实证对比方法研究了共享经济消费者的信任;采用专家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共享经济供应者的信任。这是本文在研究方法应用上的创新。(5)本文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了共享经济信任建立与电子商务信任建立不同的新的结论,为共享经济信任建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是研究问题在理论上的创新。
李顺东[3](2019)在《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运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全球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对消费观念和贸易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电子商务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从国内交易发展为境外交易,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模式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重要途径,跨境进口也为消费者选择国外产品提供了便利。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跨境B2B、B2C的交易模式结合保税区、保税仓、保税港的物流仓储方式,大大缩短了跨境交易完成的时间,增进了个性化商品交易。跨境交易主要依靠多方协同运作机制,在运转过程中其信用体系往往存在缺失或不完善,造成交易双方在成本和利益实现过程中增加了信用风险博弈成本。因此,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协同机制下的信用体系和运行机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系统论等为理论基础,对“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流的概念及功能流向”、“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理论框架”、“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指标体系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运行机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仿真验证”等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本研究对跨境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和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界定了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流和信用协同的概念及功能。研究以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和三维信用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理论框架。其次,对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处理调查问卷数据,定量分析出对消费者信用感知具有重要影响的信用协同因素,以此作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的一级指标。结合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流的特点及功能流向,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定性的选取了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形成了理论层面的完整指标体系。第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分析静态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指标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形成信用协同体系总体因果关系反馈图。通过专家问卷的形式,筛选出相对重要的体系指标,并计算出指标权数。运用VENSIM软件仿真信用流功能,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运行机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模型仿真模拟,依据实际统计数据,调整参数值,对模型进行结果分析,并预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发展趋势。第四,结合京津冀地区PEST宏观环境分析结果,以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运行机理模型为依据,分析指标体系中各主要因素对京津冀地区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影响,为政府的科学管理和决策、跨境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业务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研究特点在于:首先通过基础理论形成研究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定量分析得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一级指标;其次,静态定性的分析出完整的信用协同体系;第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动态仿真模拟信用协同体系的运行机理,并通过实际统计数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预测发展;第四,依据京津冀地区实证研究,为决策提供对策建议。总体来说,本研究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既有调查问卷和专家打分的数据采集,也有宏观统计数据的使用,并在验证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模型进行预测和提出合理化建议。
王向向[4](2019)在《基于演化博弈的电商生态系统内在协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据国家统计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调查显示,201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2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购消费者的逐年增加推动了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电商网购的便捷性与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消费者,电子商务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电商生态系统也已成为商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现有电商生态系统内在协同机制不完善,网络交易的虚拟性与数据缺失性,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电商生态系统种群内恶性竞争,种群间相互分离,商家的信用缺失和欺诈经营行为愈发严重,严重影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的电商生态系统理论、协同机制理论、信用机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系统科学和生态学观点出发,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在协同机制构建进行研究,建立了种群内、种群间和核心种群间信用监管博弈分析,通过建立复制动态微分方程和MATLAB2016仿真模拟求解,分析了电商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协同竞争规律、种群间互惠共生演化规律,以及核心电商平台、商家、消费者之间的信用监管三方演化博弈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电商种群内协同竞争个体的策略选择主要与对方个体的策略选择相对应,种群间的互惠共生演化博弈稳定策略主要由初始策略选择、共生收益和成本损失的相对大小决定,同时,电商平台的积极监管概率与选择“欺诈”经营的商家规模和选择“投诉”策略的消费者规模相关;建立商家诚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机制、信用保证金机制、消费者投诉反馈机制、严厉打击商家私下补贴,能够有效避免商家失信行为。本文最后结合实例案例——阿里巴巴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内在协同机制,以便更好的将理论研究与案例相结合,得出对电商生态系统内在协同机制更好运行发展的策略建议,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协同进化发展。
董雪艳[5](2018)在《技术可供性与用户关系对社会化商务购买意向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变得更加社会化,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微信等)以及移动端的普及为社会化商务的发展聚集了大量潜在用户,也为社会化商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使得社会化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正推动经济新发展。据"Social Commerce Strategy and Outlook"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社会化商务的营业收入一直在稳步增长,这一数值在2020年有望达到800亿美元。社会化商务正在引领新的消费模式,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对社会化商务的探讨和研究吸引了实践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社会化商务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关于社会化商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于对其概念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讨,研究中主要考虑电子商务研究的影响因素及研究模型,研究成果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研究体系。对社会化商务本身特征因素的考虑还不够丰富和完善,也缺乏对社会化商务具体行为机理的揭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社会化商务的理论发展,也制约了对该领域前瞻性问题的探索,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本研究在充分考虑社会化商务特性的基础上,从社会化商务发展的技术特征和用户关系层面入手,基于技术可供性和社会资本理论与关系理论视角,将设计科学研究范式与行为科学研究范式相结合,从多角度探索影响用户社会化购买行为的过程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进而构建了用户社会化购买行为的理论模型,从而揭示用户社会化商务购买行为的内在机理,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价值方面做出贡献。首先,本研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社会化商务的概念,明确了研究边界,归纳了社会化商务的特征和运营模式,阐述了社会化商务的主体和价值创造过程。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以可供性、社会资本和关系理论为主要分析基础,分析了影响社会化商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深入研究社会化商务购买行为过程及构建理论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研究在可供性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该理论的适用边界,发展了社会化商务技术可供性构念,并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依据质性研究的程序,在考虑社会化商务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采用访谈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设计,提炼出了社会化商务技术可供性构念的六个维度:可视性、表达性、提醒关注性、购物导向性、社会化连结性和交易性。本研究在对该构念的深入剖析后发现:缺乏对技术可供性构念的有效测量工具是当前鲜有研究对技术可供性展开实证探讨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依据严格的量表开发程序对社会化商务技术可供性构念及其维度进行了量表开发,采用质性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经过条目生成、条目修订、条目评估以及条目确定等步骤,最后依据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确立了26个测量题项,为本研究后续展开实证探讨提供了测量工具。最后,本研究着重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社会化商务情境中用户购买行为的探讨。考虑到技术与关系是社会化商务运行开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技术又为社会化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先导支撑条件。因此,以技术效应对社会化商务购买行为的影响为研究主线,本研究构建了影响用户社会化购买行为的多维度理论模型。基于技术可供性理论,本研究首先探究了技术可供性对社会化购买的影响机理,以及满意度和忠诚度对社会化购买的影响机理,构建满意度和忠诚度在技术可供性与社会化购买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然后在现有研究对技术使用与用户关系创建的探索基础上,构建了技术可供性对社会化商务情境中买卖双方关系形成的理论模型,并考虑了交互性的中介影响,以及感知制度有效性的调节效应影响;最后基于S-O-R框架,从技术和关系的集成视角出发,构建了技术可供性与关系结构通过信息诊断性与信息意外发现性对用户社会化购买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三轮大规模数据收集,本研究运用SPSS18.0,以及采取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偏最小二乘方法,运用SmartPLS3.0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揭示了用户社会化购买行为的过程机理,分析表明:(1)发展的社会化商务技术可供性构念、识别出的子维度、开发的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社会化商务购买行为的解释变量;(2)技术可供性显着地正向影响社会化购买意向;(3)满意度与忠诚度在技术可供性对社会化购买意向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4)技术可供性能够通过交互性影响买卖双方的关系形成;(5)感知制度有效性在交互性对买卖双方强关系的形成中发挥了调节作用;(6)技术可供性与强弱关系能够通过信息诊断性与信息意外发现性影响用户的社会化购买意向。本研究对于从理论上全面地理解社会化商务的内涵和特性,深入地探究影响社会化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一定的推进意义,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社会化商务购买行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开用户参与社会化购买行为的“黑箱”,丰富和完善技术可供性理论、关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社会化商务领域的相关研究,也为实践者更好地参与社会化商务活动提供了策略和建议。
王尚勇[6](2018)在《基于混合加密的电子商务数据安全研究》文中指出电子商务是与互联网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为电子商务的普及创造了基础条件,而在电子商务行业愈发火热的同时来自安全方面的威胁却敲响了警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所依赖的传统上的加密算法已经不足以抵御现有计算机的超强破解攻击,这对于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面对愈发紧迫的形势,面对电子商务要求更高的安全需求,无论是虚拟货币的区块链技术,还是对原有算法的优化,混合加密体制思想的提出,都在为电子商务的安全而考虑。本文即是针对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数据加密而提出的加密算法的研究。当前电子商务系统中的数据加密主要是由对称加密算法与公钥加密算法来实现的,尤其是RSA算法的应用最为广泛。两者相比较而言,公钥加密安全性能更好但加密效率不高,而对称加密则与之相反。而768bit的RSA算法被强力破解标志着公钥加密算法的安全已经有些不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电子商务的需求考虑,论文在对比当前应用较多的几种加密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混合加密的思想,提出了基于二维码的算法模型以及基于数字签名的算法模型,主要研究内容为:1.从电子商务的定义作为切入点,阐述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由此引出当前乃至以后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问题,尤其是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问题。2.针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引出电子商务安全体系,对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特别是针对信息加密部分作了重要的研究。3.对目前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是加密技术)研究对比,对以对称加密与公钥加密为主的主流加密算法的加密思想以及特征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ECDSA签名方案。4.对混合加密方案的设计思想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基于二维码的L-ECC加密算法模型以及改进的基于混沌与椭圆曲线的数字签名方案模型L-ECDSA,并对二者进行了性能分析。5.采用JSP技术设计了一个常用的电子商务系统,网上订餐系统,对其相关的开发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L-ECDSA模型对系统的签名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模型在安全性、抗伪造以及处理速度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
黄少杰[7](2018)在《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和Web2.0技术不断应用,衍生了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社会化电子商务,随后国内外诞生了一大批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如Pinterest、蘑菇街和美丽说等,社会化电子商务正成为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社会化电子商务具有互动性的特征,用户参与社会交互是社会化电子商务的重要驱动力量,如何建立用户在线信任从而驱动用户参与信息发布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认为社会化电子商务独特的社交性决定了个体社会资本会对在线信任起到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尝试在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探索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的影响机理,以期为社会化电子商务企业未来的运营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通过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社会资本和用户信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社会化电子商务、社会资本以及在线信任的概念;接着,本文在前人研究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本文的9个假设;随后,本文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数据,并借助SPSS22.0和AMOS21.0进行实证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为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策略提供了参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会对在线信任的产生存在显着影响,其中:1)结构资本中社会交互联结只对用户正直信任产生存在正向影响,而不对能力信任存在正向影响;2)认知资本中共享愿景对用户能力信任、正直信任和友善信任均存在正向影响,共享语言对用户友善信任存在正向影响;3)关系资本中社区认可对用户正直信任、友善信任存在正向影响,互惠对用户能力信任存在正向影响。(2)在线信任受到各维度社会资本(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和关系资本)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为:1)能力信任受到共享愿景和互惠的影响,其中共享愿景相较于互惠,对能力信任的影响程度更大;2)正直信任受到社会交互联结、共享愿景和社区认可的影响,其中社区认可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社会交互联结,共享愿景对正直信任的影响程度最小;3)友善信任受到共享愿景、共享语言和社区认可的影响,其中社区认可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共享愿景,共享语言对友善信任的影响程度最小。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从如何加强社会资本进而提升用户在线信任的角度,为社会化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如下运营建议:(1)结构资本方面,社会化电子商务企业要加强用户的社会交互联结程度;(2)认知资本方面,社会电子商务企业要注重提升用户感知价值和网站信息的可理解性;(3)关系资本方面,社会化电子商务企业要建立高忠诚度社区和制定分享奖励机制。
鲁薇[8](2012)在《探讨CA认证技术在烟草行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烟草行业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CA认证技术的逐步完善,CA认证技术在电子商务的中应用趋势日益明显。首先说明了烟草电子商务的发展背景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列出了几种适用保证烟草行业电子商务安全性的CA认证技术应用方式,并从烟草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实际出发,提出了在烟草网上订货系统实现CA认证技术的设计方案,探讨了在烟草行业电子商务中应用CA认证技术的可行性。
毛新清[9](2011)在《基于数据库水印的电子商务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Internet与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而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安全问题也日益得到重视。自从有电子商务以来,安全对于电子商务来说一直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企业,还是普通消费者,都会关注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虽然,近年来,各种快速发展的信息保密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种新型商业模式,但还是无法完全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从而使得人们还是无法对这一新鲜事物给予完全的信任。因此,如果要使电子商务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就必须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在电子商务的安全研究已经得到重视的背景下,通过对其目前所有的安全保障技术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发现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保障技术主要有加密技术,认证技术,散列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但是对电子商务中的数据库保护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另一方面,对数据库安全方面的研究表明,目前对数据库的保障主要是依据法律手段,缺少技术手段,而数据库数字水印技术则恰恰能满足数据库保障的需求。数据库数字水印与多媒体数字水印存在很大的不同,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即关系数据库数据没有更多的冗余空间来存放数字水印信息,且一旦更改数据,会使数据库的可用性变差。正是这些原因,使数据库数字水印的研究工作愈加困难。科研工作者还是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修改,而对数据库零水印方面鲜有研究。本课题经过对前人关于数据库零水印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一种数据库零水印算法,并通过实验证明此数字水印算法相比以往的数据库数字水印算法具有更好的面对各种攻击的鲁棒性,特别是对数据库的可用性完全没有影响。然后利用此算法,借助第三方安全机构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基于此算法的安全模型,并对此安全模型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模拟,最后证明,依此模型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电子商务中数据库的安全。
赵琳[10](2007)在《PKI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连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商务活动观念和方式,正导致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革命。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导致了网络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系统安全加密技术,通过对系统范围、物理结构、系统角色及角色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开发平台等几个方面详细的论述最终完成了一个实用的电子商务网站。此电子商务网站完成了两个Web服务器的设计,数字证书的存取,查询功能的软件实现,证书数据库、网上银行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实现,客户端基于MS PKI(微软公开密钥基础设施)的签名和加密功能的实现,服务器端基于MS PKI的解密和对客户进行身份验证功能的实现。
二、电子商务中CA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商务中CA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1.2.2 电子商务采纳 |
1.2.3 增收效应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理论基础 |
2.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增收的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
2.2.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 |
2.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 |
2.2.3 农民增收内涵 |
2.2.4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 |
2.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现状分析 |
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
3.1.1 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 |
3.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3.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 |
3.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情况 |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 |
3.3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难点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因素梳理及量表设计 |
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技术因素 |
4.1.2 内部因素 |
4.1.3 外部因素 |
4.1.4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关系 |
4.1.5 控制变量设定 |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量表设计 |
4.2.1 初始量表设计 |
4.2.2 调查问卷设计 |
4.2.3 调查问卷前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样本数据来源 |
5.1.1 样本地区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
5.1.2 样本容量的确定及采集方法 |
5.1.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SEM分析 |
5.2.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2.2 实证分析与假说检验 |
5.2.3 检验结果分析 |
5.3 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组间恒等性检验和多群组SEM分析 |
5.3.2 多群组SEM实证结果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效应分析 |
6.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 |
6.1.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分析 |
6.1.2 变量选取与样本统计 |
6.1.3 收入影响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 |
6.1.4 研究结论 |
6.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分析 |
6.2.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模型构建 |
6.2.2 变量测量与数据统计 |
6.2.3 增收机理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 |
6.2.4 研究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吸收的增收效应分析 |
7.1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与增收效应的理论分析 |
7.1.1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内涵 |
7.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程度的划分 |
7.1.3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与收入增长的关系 |
7.2 研究设计 |
7.2.1 变量设定 |
7.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分析 |
7.3.1 因子分析 |
7.3.2 模型检验 |
7.3.3 研究结论 |
7.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案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对策与措施 |
8.1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思路 |
8.2 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 |
8.2.1 客观条件方面 |
8.2.2 主观意识方面 |
8.3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措施 |
8.3.1 政府部门应着力完善电子商务扶持机制 |
8.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着力提升电子商务动态能力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9.2.1 研究不足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共享经济中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共享经济的背景 |
2.1.1 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
2.1.2 共享经济中生产消费过程的变化 |
2.1.3 共享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
2.1.4 典型共享经济平台的信任建立措施 |
2.2 信任的研究综述 |
2.2.1 信任的定义 |
2.2.2 信任的学科研究视角 |
2.2.3 信任的动态性 |
2.2.4 信任建立的机制 |
2.2.5 信任转移理论 |
2.3 数字化信任的研究综述 |
2.3.1 数字化信任研究概述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3.3 国内研究现状 |
2.3.4 共享经济中信任关系的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享经济中情景因素变化对信任与风险的影响 |
3.1 共享经济与电子商务情景因素的异同 |
3.2 情景因素共同点 |
3.3 增强信任和降低风险感知的情景因素 |
3.4 减弱信任和增加风险感知的情景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享经济中的信任机制博弈分析 |
4.1 信任机制的博弈论研究现状 |
4.1.1 参与主体特征对信任行为的影响 |
4.1.2 网络结构和信任机制对信任行为的影响 |
4.2 单纯供需双方的信任博弈 |
4.2.1 双方信任博弈的基本假设 |
4.2.2 双方信任博弈的模型构建 |
4.2.3 双方信任博弈中供应者策略的博弈分析 |
4.2.4 双方信任博弈中消费者策略的博弈分析 |
4.3 依托于共享平台的三方信任博弈 |
4.3.1 P2P模式下三方信任博弈的基本假设 |
4.3.2 P2P模式下三方信任博弈的模型构建 |
4.3.3 P2P模式下供应者策略的博弈分析 |
4.3.4 P2P模式下消费者策略的博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享经济中消费者的初始信任——从时间动态视角 |
5.1 调研对象的选择 |
5.2 消费者初始信任模型及研究假设 |
5.2.1 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
5.2.2 共享经济消费者初始信任研究假设 |
5.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4 测量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验证 |
5.5 测量等价性(跨效度)验证 |
5.6 结构方程模型和假设校验 |
5.7 结果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享经济中消费者的持续信任——从平台对比视角 |
6.1 消费者持续信任模型及研究假设 |
6.1.1 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
6.1.2 共享经济消费者持续信任研究假设 |
6.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6.3 测量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验证 |
6.4 测量等价性(跨效度)验证 |
6.5 结构方程模型和假设校验 |
6.6 结果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共享经济中供应者的初始信任 |
7.1 专家评价和层次分析法(AHP) |
7.2 共享经济中供应者初始信任影响因素评价的指标体系 |
7.3 共享经济中供应者初始信任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
7.4 结果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结果的启示和建议 |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共享经济中消费者初始信任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共享经济中消费者持续信任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运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及研究难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 |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类型及发展 |
2.1.2 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征 |
2.1.3 跨境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相关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系统理论 |
2.3.2 协同理论 |
2.3.3 三维信用理论 |
2.4 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4.1 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 |
2.4.2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 |
2.4.3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跨境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研究 |
3.1 信用的概念及内涵 |
3.2 关于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的研究 |
3.2.1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的涵义 |
3.2.2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的特点 |
3.2.3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存在的信用问题 |
3.3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流研究 |
3.3.1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流的概念 |
3.3.2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流的功能流向 |
3.4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研究 |
3.4.1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的理论研究框架 |
3.4.2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多视角分析 |
第4章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影响因素分析 |
4.1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研究的必要性 |
4.1.1 信用协同问题的提出 |
4.1.2 信用协同研究的必要性 |
4.2 跨平台协同下跨境电子商务消费者信用感知的研究 |
4.2.1 平台协同研究 |
4.2.2 信用感知的维度研究 |
4.3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影响因素分析与假设提出 |
4.3.1 指标选取 |
4.3.2 假设提出 |
4.4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4.1 调查问卷的发放 |
4.4.2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4.4.3 实证分析结果 |
4.5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
第5章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跨境电子商务与信用协同体系的相互关系 |
5.2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3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流的协同体系指标选取原则 |
5.4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指标选取的来源 |
5.4.1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企业 |
5.4.2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业务 |
5.4.3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
5.5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指标选取 |
5.5.1 交易信用协同指标选取 |
5.5.2 信用信息协同指标选取 |
5.5.3 服务信用协同指标选取 |
5.5.4 管理信用协同指标选取 |
5.6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构建总结 |
第6章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及运行机理研究 |
6.1 系统动力学的相关介绍 |
6.1.1 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起源 |
6.1.2 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
6.1.3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特点 |
6.2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流的协同体系因果关系分析 |
6.2.1 概念模型 |
6.2.2 因果关系分析 |
6.2.3 信用协同指标体系总因果关系分析 |
6.3 重要指标的选取及其权重计算 |
6.3.1 专家打分法简介 |
6.3.2 专家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6.3.3 专家打分结果的处理 |
6.3.4 重要体系指标的选取及权重 |
6.4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运行机理仿真模型的构建 |
6.4.1 模型假设 |
6.4.2 系统动力学流图 |
6.4.3 仿真模型变量的确定 |
6.4.4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体系运行机理仿真模型方程 |
6.5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运行机理仿真模型检验 |
6.5.1 模型方程的完整性检验 |
6.5.2 模型方程的量纲一致性检验 |
6.5.3 模型方程的敏感性检验 |
6.6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运行机理的仿真分析 |
6.6.1 模型仿真研究背景和目的 |
6.6.2 数据选取及准备 |
6.6.3 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7章 案例分析与对策建议——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
7.1 京津冀地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环境PEST分析 |
7.1.1 京津冀地区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政治环境 |
7.1.2 京津冀地区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
7.1.3 京津冀地区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
7.1.4 京津冀地区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技术环境 |
7.2 基于模型原因曲线的分析及对策 |
7.2.1 跨境客户满意度曲线分析及对策 |
7.2.2 第三方机构信用评级曲线分析及对策 |
7.2.3 跨境市场占有率曲线分析及对策 |
7.2.4 跨境被投诉率曲线分析及对策 |
7.2.5 累计跨境金额增长率曲线分析及对策 |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限制与研究展望 |
8.3.1 研究限制 |
8.3.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
后记 |
(4)基于演化博弈的电商生态系统内在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2.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商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
2.2 电商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与综述 |
2.3 演化博弈论相关研究现状 |
2.4 电子商务信用和信任机制相关研究 |
2.5 协同机制相关理论 |
2.5.1 协同机制 |
2.5.2 协同机制的特点 |
第三章 电商生态系统内在协同机制的构建 |
3.1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生态结构 |
3.1.1 个体 |
3.1.2 种群 |
3.1.3 群落 |
3.1.4 电商生态系统 |
3.2 电商生态系统的特性分析 |
3.2.1 电商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分析 |
3.2.2 电子商务系统的生态性分析 |
3.3 系统结构合理程度和种群互动关系 |
3.3.1 电商生态系统的系统结构合理程度 |
3.3.2 电商生态系统种群互动关系 |
3.4 电商生态系统内在协同机制的构建 |
3.4.1 领导种群主导机制 |
3.4.2 合作关系机制 |
3.4.3 运行保障机制 |
3.4.4 利益平衡机制 |
3.4.5 信息共享机制 |
3.4.6 监管评价机制 |
第四章 电商生态系统中内在协同演化博弈 |
4.1 演化博弈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4.1.1 演化博弈论 |
4.1.2 适用性分析 |
4.2 电商生态系统种群内协同竞争演化博弈 |
4.2.1 模型构建 |
4.2.2 演化稳定策略及动态演化过程 |
4.2.3 策略分析 |
4.3 电商生态系统种群间互惠共生演化博弈 |
4.3.1 模型构建 |
4.3.2 演化稳定策略及动态演化过程 |
4.3.3 策略分析 |
4.4 核心种群间三方演化博弈分析 |
4.4.1 电商平台监管下的商家和消费者间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4.2 三方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及演化稳定策略 |
4.4.3 数值模拟和仿真分析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以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为例 |
5.1 案例介绍 |
5.2 案例分析 |
5.2.1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
5.2.2 阿里巴巴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整体分析 |
5.3 案例讨论 |
5.3.1 关系协同机制 |
5.3.2 利益协同机制 |
5.3.3 信息协同机制 |
5.3.4 运作协同机制 |
第六章 促进电商生态系统内在协同运行的建议 |
6.1 加强深层次协同关系 |
6.2 完善利益分享协同机制 |
6.3 加强信息共享协同能力 |
6.4 强化运作协同机制 |
6.5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
第七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技术可供性与用户关系对社会化商务购买意向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社会化商务的相关研究 |
1.3.2 技术特征及可供性的相关研究 |
1.3.3 社会资本和关系与用户购买行为的相关研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技术可供性与用户关系对社会化购买行为影响的理论基础与分析 |
2.1 社会化商务的内涵 |
2.1.1 社会化商务的概念界定 |
2.1.2 社会化商务的特征 |
2.1.3 社会化商务的模式分类 |
2.1.4 社会化商务的参与主体与价值创造 |
2.1.5 社会化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区别 |
2.2 社会化商务购买行为的理论基础 |
2.2.1 可供性理论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2.2.3 关系理论 |
2.2.4 S-O-R框架 |
2.2.5 信息觅食理论 |
2.3 社会化商务购买行为的理论分析 |
2.3.1 可供性理论下技术对社会化商务购买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2 关系对社会化商务购买影响的理论分析 |
2.4 技术可供性与用户关系对社会化商务购买意向影响的理论构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会化商务技术可供性的概念发展与量表开发 |
3.1 社会化商务技术可供性的概念发展 |
3.2 社会化商务技术可供性概念的维度识别 |
3.2.1 维度识别设计 |
3.2.2 试验性前导访谈 |
3.2.3 文献与访谈结果分析 |
3.3 社会化商务技术可供性的量表开发 |
3.3.1 条目生成 |
3.3.2 条目修订 |
3.3.3 条目评估 |
3.3.4 条目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可供性对社会化商务购买意向影响的理论模型与验证 |
4.1 问题描述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技术可供性对社会化购买意向影响的机理分析 |
4.2.2 技术可供性对满意度与忠诚度影响的机理分析 |
4.2.3 满意度与忠诚度对社会化商务购买意向影响的机理分析 |
4.2.4 控制变量 |
4.3 实证研究设计 |
4.3.1 问卷设计与量表编制 |
4.3.2 样本与数据收集 |
4.3.3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
4.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4.4.1 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4.4.3 结构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
4.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可供性对社会化商务用户关系形成的理论模型与验证 |
5.1 问题描述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技术可供性对社会化商务用户强弱关系形成的机理分析 |
5.2.2 技术可供性对交互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
5.2.3 交互性对社会化商务用户强弱关系形成的机理分析 |
5.2.4 PEIM对交互性与社会化商务用户强弱关系形成的调节机理分析 |
5.2.5 控制变量 |
5.3 实证研究设计 |
5.3.1 问卷设计与量表编制 |
5.3.2 数据收集 |
5.3.3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
5.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5.4.1 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5.4.3 结构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
5.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技术可供性与关系对社会化商务购买意向影响的理论模型与验证 |
6.1 问题描述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技术可供性对信息诊断性与信息意外发现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
6.2.2 强弱关系对信息诊断性与信息意外发现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
6.2.3 信息诊断性对信息意外发现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
6.2.4 信息诊断性与信息意外发现性对社会化商务购买意向影响的机理分析 |
6.2.5 控制变量 |
6.3 实证研究设计 |
6.3.1 问卷设计与量表编制 |
6.3.2 数据收集 |
6.3.3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
6.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6.4.1 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6.4.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6.4.3 结构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
6.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混合加密的电子商务数据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商务安全研究现状 |
1.2.2 加密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子商务及其安全技术 |
2.1 电子商务 |
2.2 电子商务安全威胁 |
2.3 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
2.3.1 电子商务安全体系 |
2.3.2 认证技术和安全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密算法与数字认证 |
3.1 加密算法 |
3.1.1 对称加密算法 |
3.1.2 非对称加密算法 |
3.2 数字认证 |
3.3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ECC |
3.3.1 椭圆曲线下的数学基础 |
3.3.2 椭圆曲线定义 |
3.3.3 椭圆曲线的算法原理 |
3.3.4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应用 |
3.4 混沌理论与加密 |
3.4.1 混沌理论基础 |
3.4.2 混沌密码学 |
3.5 改进的ECDSA算法 |
3.5.1 常规的ECDSA方案描述 |
3.5.2 改进的ECDSA算法描述 |
3.5.3 改进ECDSA算法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加密算法模型与改进的数字签名方案模型 |
4.1 椭圆曲线与混沌加密方案设计思想 |
4.2 基于二维码的混合加密算法模型L-ECC |
4.2.1 关键加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2.2 L-ECC混合加密体制的设计与实现 |
4.2.3 基于二维码的L-ECC算法模型性能分析 |
4.3 改进的基于混沌与椭圆曲线的数字签名方案模型L-ECDSA |
4.3.1 改进的L-ECDSA数字签名方案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4.3.2 改进方案L-ECDSA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上自助订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背景 |
5.1.1 Java语言介绍 |
5.1.2 JSP概述 |
5.1.3 开发环境简介 |
5.2 系统体系结构与设计原则 |
5.2.1 系统体系结构 |
5.2.2 系统设计原则 |
5.3 系统各模块设计 |
5.3.1 注册登录功能的实现 |
5.3.2 美食查询以及分类功能的实现 |
5.3.3 查看订单、美食购买功能的实现 |
5.3.4 后台管理功能的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7)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内涵及特征 |
2.1.1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定义 |
2.1.2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特点 |
2.1.3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 |
2.1.4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分类 |
2.1.5 社会化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
2.2 社会资本的定义和维度 |
2.2.1 社会资本的定义 |
2.2.2 社会资本的层次 |
2.2.3 社会资本的维度 |
2.2.4 社会资本的新形式 |
2.2.5 社会资本的研究现状 |
2.3 在线信任的内涵及维度 |
2.3.1 传统信任的定义 |
2.3.2 在线信任的内涵 |
2.3.3 在线信任的维度 |
2.3.4 在线信任的研究现状 |
2.4 研究评述 |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
3.1 理论模型构建 |
3.1.1 研究模型借鉴 |
3.1.2 本文研究模型 |
3.2 研究假设提出 |
3.2.1 结构资本维度对在线信任的影响分析 |
3.2.2 认知资本维度对在线信任的影响分析 |
3.2.3 关系资本维度对在线信任的影响分析 |
3.3 研究假设总结 |
第4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4.1.1 社会资本的操作性定义 |
4.1.2 在线信任的操作性定义 |
4.2 量表设计与问卷调查 |
4.2.1 问卷思路 |
4.2.2 问卷调查对象 |
4.2.3 问卷预测试与正式发放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型检验与结果解释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
5.1.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 信度效度检验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相关分析 |
5.4 结构方程验证分析 |
5.4.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5.4.2 研究模型构建 |
5.4.3 拟合指数检验 |
5.4.4 路径显着性验证 |
5.5 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探讨CA认证技术在烟草行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烟草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分析 |
1.1 烟草电子商务的背景 |
1.2 烟草电子商务安全隐患 |
2 CA认证技术在烟草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方式 |
3 CA认证技术在烟草网上订货系统的应用设计 |
3.1 基于CA认证技术的烟草网上订货系统设计思路 |
3.2 烟草网上订货系统应用CA认证技术的具体流程 |
3.3 应用优势分析 |
4 小结 |
(9)基于数据库水印的电子商务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
1.1.2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需求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电子商务安全研究综述 |
1.2.2 数据库水印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
2.1 电子商务系统结构模型 |
2.1.1 安全威胁及安全需求 |
2.1.2 加密技术 |
2.1.3 安全认证技术 |
2.2 数据库水印对电子商务安全改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库水印技术 |
3.1 数据库水印基本理论 |
3.1.1 数字水印技术 |
3.1.2 数据库水印技术 |
3.2 数字水印算法的发展 |
3.2.1 数字水印算法的发展 |
3.2.2 数据库水印算法的发展 |
3.3 新的数据库水印算法 |
3.3.1 算法思想 |
3.3.2 算法描述 |
3.3.3 算法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数据库水印的电子商务安全模型实现 |
4.1 设计思想 |
4.2 模型实现 |
4.2.1 定义 |
4.2.2 框架设计 |
4.2.3 模型实现 |
4.2.4 交易验证设计 |
4.3 分析及评价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10)PKI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意义 |
1.2 电子商务系统发展现状及电子支付种类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密码学基础 |
2.1 数据加密的必要性 |
2.2 密码学基本概念 |
2.3 传统密码体系和DES算法 |
2.3.1 传统密码体系简介 |
2.3.2 数据加密标准DES |
2.4 公钥密码体系和RSA算法 |
2.4.1 公开钥密码与秘密钥密码的比较 |
2.4.2 非对称密钥加密的原理 |
2.5 数字信封 |
2.6 保持数据完整性的几种Hash函数 |
第3章 PKI及其相关技术 |
3.1 PKI的概念及组成 |
3.2 PKI的功能 |
3.3 PKI的应用 |
3.4 PKI证书 |
3.4.1 数字证书基础 |
3.4.2 证书的原理 |
3.4.3 证书的发展 |
3.4.4 证书格式 |
3.4.4.1 基本域 |
3.4.4.2 扩展域 |
3.5 信任模型与交叉认证的基本概念 |
3.5.1 信任模型 |
3.5.2 交叉认证 |
3.6 现有信任模型 |
3.6.1 附属层次模型 |
3.6.2 交叉认证网模型 |
3.6.3 混合型模型 |
3.6.4 桥CA模型 |
3.6.5 信任链模型 |
3.7 SSL协议与SET协议 |
3.7.1 SSL协议 |
3.7.2 SET协议 |
3.7.3 SSL与SET的比较 |
3.8 数字签名 |
3.8.1 数字签名的定义 |
3.8.2 数字签名原理 |
第4章 基于PKI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 |
4.1 研究对象及系统结构 |
4.2 系统的物理结构 |
4.3 系统软件结构及功能设计 |
4.4 系统流程 |
4.5 基于PKI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环境概述 |
第5章 基于PKI的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与分析 |
5.1 认证服务器实现及数字证书的申请 |
5.2 证书查询的设计及实现 |
5.3 基金订单提交功能设计 |
5.3.1 订单数据格式的设计 |
5.3.2 订单加密过程的实现 |
5.4 网上银行系统 |
5.4.1 银行数字证书的设置 |
5.4.2 处理订单功能设计 |
第6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电子商务中CA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吕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共享经济中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影响研究[D]. 刘晓丹.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协同运行机理研究[D]. 李顺东.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4]基于演化博弈的电商生态系统内在协同机制研究[D]. 王向向.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5]技术可供性与用户关系对社会化商务购买意向影响研究[D]. 董雪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基于混合加密的电子商务数据安全研究[D]. 王尚勇.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 [7]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D]. 黄少杰.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8]探讨CA认证技术在烟草行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 鲁薇. 计算机安全, 2012(01)
- [9]基于数据库水印的电子商务安全研究[D]. 毛新清. 湘潭大学, 2011(04)
- [10]PKI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D]. 赵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7)
标签:电子商务论文;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论文; 电子商务环境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协同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