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诊胃切除术后围术期残胃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论文文献综述)
孟迟[1](1993)在《急诊胃切除术后围术期残胃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文中研究说明 胃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发生吻合口出血、梗阻、瘘管形成等并发症屡见不鲜,而发生残胃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则较罕见。我们诊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8岁。因胃窦部癌并失血性休克,在全麻插管麻醉下行急诊部腹探查术。术中见胃窦部小弯侧有3×2×2cm3肿块,深达浆膜层;胃左 A 旁,幽门上下淋巴结肿大,即行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结肠前),手术顺利。术后第八天突然感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淡红色血性液体200ml,当晚黑便2次约500g 左右。即采取输液输血等保守治疗措施,次日再次出现黑便,量较多,胃管引流出鲜红色血400ml,血压降至9.3/5.3kPa(70/40mmHg),拟诊吻合口活动性出血,再次剖腹探查。胃前壁纵形切
邢铭轩[2](2021)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术后胰瘘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常可导致继发性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回顾分析我中心收治的200例行LPD手术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检验资料、术中、术后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影响因素,为胰腺外科医生在LPD术后预防胰瘘的发生上提供一些可能的帮助和思路。方法:收集可能影响LPD术后产生临床胰瘘的因素: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检验资料、术中资料、术后及病理资料等。将200例患者收集的临床资料以及是否并发临床胰瘘等数据资料进行赋值后纳入SPSS 26.0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指标可以确定为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了消除混杂因素的作用,进一步阐明各单因素对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有关的影响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在200例LPD术后患者中术后发生临床相关性胰瘘(B/C级)共有26例,发生率为13%。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是否有糖尿病史、是否有心脑血管病史、是否有肝炎病史、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饮酒史、是否有上腹部手术史、是否有术前减黄史、术前CA125及CA199、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直接胆红素、术前AST、术前ALT、术前γ-GT、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输红细胞、ASA分级、术后第三天白细胞、术后第三天白蛋白、肿瘤良恶性、肿瘤直径大小等因素与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无关(P>0.05)。BMI、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ASA分级、肿瘤部位等因素是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得出:BMI(P<0.001)、主胰管直径(P=0.049)、胰腺质地(P=0.012)、术前白蛋白(P=0.001)是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BMI、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ASA分级、肿瘤部位等因素与LPD术后临床胰瘘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2、BMI大、质软胰腺、胰管直径狭窄、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是LPD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这些危险因素时术后更容易发生临床胰瘘。3、LPD术后临床胰瘘对预后影响较大,患者腹腔感染风险增加,术后出血、二次手术及死亡率更高,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延长,胃肠排空障碍几率更高,并明显增加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4、术前选择BMI小、胰管扩张、质硬胰腺、白蛋白水平正常的患者行LPD手术,可能会降低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的几率。
刘磊,刘付宝,谢坤,赵义军,濮天,耿小平[3](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7例,女66例;年龄为(61±11)岁。病人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消化道出血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及治疗情况。(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及治疗情况:17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中,15例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其中2例为早期消化道出血,13例为延迟性消化道出血。13例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病人中,3例为轻度出血,10例为重度出血;4例为胃黏膜病变出血,3例为胃溃疡出血,3例为胃肠吻合口出血,2例为胆肠吻合口出血,1例为胆管动静脉瘘出血。13例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病人中,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4例行介入治疗,3例行内镜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13例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病人中,12例治愈,1例死亡。(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胰瘘、胃溃疡病史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χ2=7.888、6.555、4.252、6.25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200 μmol/L、胰瘘、胃溃疡病史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4.122、4.290、5.267,95%可信区间为1.009~16.844、1.149~16.022、1.195~23.221,P<0.05)。结论总胆红素>200 μmol/L、胰瘘、胃溃疡病史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贺卓,王进峰,罗建红,欧阳永忠,谢江波,康安定,黄波,白飞,肖科,尹彬,邓顺,罗宇航,左朝晖[4](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仍是困忧外科医师的难题,减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疗效一直临床探讨的热点。本文总结150例PD患者的治疗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0年1月9年期间1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法及处理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50例患者中胆管下段癌44例、胰头癌35例、十二指肠癌32例、壶腹癌2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胰腺囊腺瘤3例、壶腹部绒毛管状腺瘤3例、肿块型胰腺炎2例、进展期胃癌2例、胆囊癌1例。消化道重建胰肠吻合方式为端侧套入式59例,改良式端侧胰管对黏膜吻合57例,端端套入式吻合34例。伴有梗阻性黄疸者31例予以减黄处理。平均手术时间5.5(3.5~9.0)h,术中出血量 500(120~3 000)mL,术后住院天数为16(8~62)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50/150),其中包括胆瘘10例(6.7%),胃排空延迟4例(2.7%),腹腔感染9例(6.0%),肺部感染4例(2.7%)。术后发生B/C级胰瘘13例,其中B级9例(6.0%),C级胰瘘4例(2.7%)。术后出血10例,其中腹腔出血7 例(4.7%),消化道出血3例(2.0%),围手术期死亡5例(3.3%)。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预防性治疗是降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文增瑞[5](2021)在《不同手术入路对近端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对比分析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近端胃切除术采用经胸及经腹两种不同手术路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医院行近端胃切除术的SiewertⅡ型AEG患者75例。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胸组48例及经腹组27例。通过临床资料和术后回访数据的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生存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及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清扫方面,经胸入路组清扫胸腔淋巴结数目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腹入路组清扫腹腔淋巴结数目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但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阳性率及阳性淋巴结站数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在术后3天引流量、7天引流量、总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日及住院总费用低于经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心率失常、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腹腔感染、切口感染、乳糜漏、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单个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胸组肺部并发症多于经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经胸组1年生存率83.3%,3年生存率为43.7%;经腹组1年生存率74.1%,3年生存率37.0%。经Log-Rank检验表明,两组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及总体平均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胸组和经腹组生活质量都下降,术后1月降至最低,以后逐渐上升,至术后6月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3和6月,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经胸组得分高于经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反流症状得分经胸组低于经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疼痛得分经腹组低于经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疲倦、气促、失眠、便秘、腹泻、经济困难方面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入路组对食管的切除、胸腔淋巴结的清扫及总体生活质量方面优于经腹入路;经腹入路组术后并发症较少、创伤小,对腹腔淋巴结清扫更具优势。
戚晨冬[6](2020)在《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药物合理使用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辅助药物的合理使用评价及干预,以及药学监护实践,讨论临床药学服务的研究,探索临床药师在泌尿前列腺科的药学服务模式及工作重点,并根据泌尿外科疾病诊疗的特点,建立泌尿前列腺科专属药学服务。方法: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分析260例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制定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和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物的评价标准,初步评估使用合理性。然后临床药师通过回顾性干预、阶段性专项干预及药学支持下的行政考核等形式,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管理后,回顾性分析399例经药学服务干预后在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两种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及辅助用保肝药物关于用药适应症、药物选择等合理使用情况。进一步调研泌尿前列腺外科1 12例患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使用情况,采用药物利用评估方法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制定对应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验证,干预时间为半年。通过回顾性分析药学干预后的24例泌尿前列腺外科因结石住院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干预结果验证。最后,结合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使用奥氮平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展开适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实践。结果:(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均无差异(P>0.05),在手术后均为甲级愈合,均未出现继发医院感染病例,均无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可以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相关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2)干预前、后组两组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中、给药途径的指标合理性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符合泌尿系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种类占比要求,从干预前33.8%上升至干预后87.5%,其中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比分别由干预前的0%、21.5%、2.7%上升至干预后的35.1%、26.1%、21.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的选择的合理比例较低,为33.8%;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显着提升,达到87.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的选择合理的比例为14.6%,干预后合理比例升高至85.0%。(3)药学干预前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57%,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58%,给药频次符合率为57%,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90%;药学干预后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75%,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100%,给药频次符合率为96%,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100%。(4)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使用的禁忌症的指标中,干预前与干预后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准。干预前组在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4.2%的情况下,有83.1%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使用了保肝药物;干预后组在临床药师进行宣教后,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3.0%,同时辅助治疗保肝药物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比例降至16.5%。在泌尿前列腺外科干预前组中,围手术期使用的保肝药物主要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病例数达到175例,占比67.3%。在经过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后,在干预后组中还原性谷胱甘肽的使用数量为0例,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使用病例数也大幅降至66例,占比为16.5%;同时,干预前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的使用合理数及合理比例较低,为22.3%;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达到90.5%。(5)临床药师协助发现分析1例少见的奥氮平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采纳了临床药师建议,患者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得以纠正,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泌尿前列腺外科手术患者用药,可提供规范化的药学监护和药学服务,明显提高了泌尿前列腺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围手术期辅助药物及前列腺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药物用药合理性,降低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障前列腺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DUE模式运用于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临床使用管理,较为规范地促进了医院泌尿前列腺外科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合理使用,效果显着,为建立专科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周志国[7](2019)在《胃癌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胃癌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Duodenal stump fistula,DSF)的各种高危因素,为降低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式,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胃肠外科收治的所有行胃癌手术患者的各项临床及病理资料,排除不符合要求的病例,最终得到符合纳入条件者511例。将胃癌术后出现十二指肠瘘的30例患者数据作为研究组,将未出现十二指肠瘘的481例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使用SPSS23.0软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33个可能与DSF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再将有显着差异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P<0.05认为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511例胃癌患者中30例术后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瘘,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为5.9%,出现DSF的患者中2人死亡,DSF病死率6.7%。2.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可得:患者的性别、年龄、腹腔手术史、冠心病、病毒性肝炎、贫血、手术的操作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手术切除范围、联合脏器切除、肿瘤所在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癌性溃疡面积、清扫淋巴结数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CEA、CA19-9、肿瘤的N分期、总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胃癌术后十二指肠瘘的发生无关(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可得出: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胆道炎症性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的T分期、病理学分期(pTNM)、低白蛋白(血清白蛋白<40g/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有关。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糖尿病、胆道炎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胃癌手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并有肝硬化、糖尿病、胆道炎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胃癌手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故针对手术前患有肝硬化、糖尿病、胆道炎症的患者应积极预防术后十二指肠瘘的发生,术中做好止血及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减少胃癌术后DSF的发生率。
吴幸波[8](2019)在《两种质子泵抑制剂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应激性粘膜病变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临床对比艾司-奥美拉唑钠与奥美拉唑钠用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防应激性粘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按试验前规定纳入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所有病例均拟在我科择期行手术,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30例,使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为治疗药物,另外一组对照组:30例,使用奥美拉唑钠治疗。按统计学方法控制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础资料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高危因素、最终手术方式等。手术前采用传统的三日肠道准备法:术前3天采用碳水化合物流质饮食,并辅助规律口服抗生素;术前1天禁食,详细指导口服泻药,统一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导泻,术前晚询问是否解无渣水样便,并根据肠道疏通情况,决定是否辅助清洁灌肠。术后处理措施如下:予以心电监护、吸氧,治疗上采用相同疗效的对症处理,主要包括抗感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本次临床试验治疗方案安排如下:按说明书的要求,用药频次规定为每12小时1次,两组患者均用40mg剂量药物,并分别将药物溶解至100ml 0.9%氯化钠溶液中。给予40mg艾司-奥美拉唑钠溶解至100ml生理盐水后静滴,每12小时1次。对照组给予40mg奥美拉唑钠溶解至100ml生理盐水后静滴,每12小时1次。观察指标的监测:所有纳入病例术前下胃管,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取胃液5ml进行胃液潜血试验、胃液PH值检测,定期抽血复查血常规及血清胃泌素值,观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的变化趋势。结果:(1)60例患者试验过程总体顺利,术中及术后未出现需要中断或更改疗程的特殊情况(如:大出血、心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死亡等);(2)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胃液潜血结果,发现两组药物对预防应激性粘膜病变确有疗效,但试验过程中于术后第3天,两组分别出现1例经胃镜检查证实为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患者,观察组病例经2天治疗后胃液潜血转阴性;对照组患者经2天治疗后效果不佳,后改用艾司-奥美拉唑钠,2天后复查胃液潜血转阴性;(3)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胃液PH值波动情况,艾司-奥美拉唑组均数分布为5.42±0.26、5.56±0.32,奥美拉唑组均数分布为4.12±0.37、4.65±0.35;术后定期复查血清胃泌素值分布统计如下:艾司-奥美拉唑组分别为6.67±2.61、9.39±3.62、12.05±6.80、13.46±7.38;奥美拉唑组为5.30±2.90、8.89±4.48、10.23±5.75、12.98±8.20;(4)艾司-奥美拉唑组出现与药物有关的恶心呕吐及腹泻患者均1例,发生率为6.66%;奥美拉唑组证实与药物有关的总体不良反应率为10%,包括恶心呕吐2例及腹胀1例;(5)试验过程中观察到,对照组中有2例病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观察组均顺利愈合;(6)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0%。结论:(1)艾司-奥美拉唑与奥美拉唑钠对预防术后应激性粘膜病变均有效,且两种药物总治疗效果之间无明显差异。(2)与奥美拉唑钠相比,艾司-奥美拉唑药物起效快,抑制胃酸分泌能力更强。综上所述,对于已经出现应激性粘膜病变,或存在高度风险的患者推荐首选艾司-奥美拉唑。
蒋锦敦[9](2019)在《早期与延期手术对可切除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手术与延期手术对可切除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术后复发及腹腔转移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上为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总结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HCC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发病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将发病1周内(≤7天)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早期手术组,将发病1周后(>7天)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延期手术组,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比较影响两组患者术后预后生存、术后复发及腹腔转移的各因素差异。结果:早期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继续出血量、住院总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与延期手术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腹腔转移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总体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延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HR=0.393,P=0.018)、HBV-DNA高载量表达(HR=2.376,P=0.038)、肿瘤最大直径(HR=1.014,P=0.001)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预后优于延期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机、HBV-DNA高载量表达和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古小阳[10](2019)在《注射用艾普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确证注射用艾普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10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注射用艾普拉唑钠,分层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Ⅲ期临床药物试验,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试验组病例数为60例,对照组病例数40例。两组病例间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两组间过敏史,两组间溃疡及其他胃肠道疾病史,两组间消化道出血史,两组间药物治疗情况,两组间出血病程和疾病诊断,两组间呕血,黑便,血便,出血程度,输血量,两组间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检查情况和Forrest分级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给药方式:第1-3天,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洛赛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403A08,40mg/支)40mg,q12h,用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每100m1含40mg的药液,用带过滤装置的输液器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模拟药:注射用生理盐水,100m1/袋,首剂时一次性使用。试验组给药方式:第1-3天,注射用艾普拉唑钠(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批号:S140601,10mg/支)10mg,q24h,首剂加倍,用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每100ml含10mg的药液,用带过滤装置的输液器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模拟药:注射用生理盐水,100ml/袋,q24h,与注射用艾普拉唑钠间隔12小时使用。比较两组患者72h小时内镜下总止血率,72h低危及高危患者止血率,以及药物安全性。结果:72h总体人群止血率比较试验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87.5%;72h低危人群止血率比较试验组有效率94.87%,对照组有效率90.47%;72h高危人群止血率比较试验组有效率90.47%,对照组有效率84.21%;试验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3.33%,对照组为6.0000%,组间发生率经Fisher直接概率法比较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427);白细胞降低发生率试验组为1.67%,对照组为5.00%,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O.0284)。结论:注射用艾普拉唑钠10mg每日1次,首剂加倍,静脉滴注,连续3天给药治疗,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较奥美拉唑钠4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好,且安全性良好。但本试验参与病例数有限,且为多中心试验的一部分,故说服力有限,需待多中心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艾普拉唑的疗效及安全性能是否真的要比奥美拉唑要强。且参与本试验研究的对照药物只有奥美拉唑,缺乏其他质子泵抑制剂,故以后的临床研究可适当增加其他类型质子泵抑制剂作为对照组以此来验证其疗效优势,并且本试验只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对于其他酸相关疾病尚无治疗研究。为充分说明其疗效优越性以后的临床研究可适当扩展至其他酸相关疾病。
二、急诊胃切除术后围术期残胃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胃切除术后围术期残胃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论文提纲范文)
(2)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历史 |
2.1.1 LPD的开端与初期探索 |
2.1.2 LPD的快速发展 |
2.1.3 LPD的现状 |
2.2 胰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
2.2.1 胰腺的毗邻 |
2.2.2 胰腺的血供 |
2.2.3 胰腺的淋巴回流 |
2.2.4 胰腺的神经 |
2.2.5 胰腺的生理功能 |
2.3 LPD的关键问题 |
2.3.1 LPD的适应症、禁忌症与学习曲线 |
2.3.2 LPD的手术路径选择 |
2.3.3 LPD的消化道重建 |
2.4 LPD的常见并发症 |
2.4.1 LPD的术中并发症 |
2.4.2 LPD的术后并发症 |
2.5 LPD的临床疗效 |
2.6 LPD的未来发展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
3.5 手术方法 |
3.5.1 术前检查 |
3.5.2 术前治疗 |
3.5.3 手术设备 |
3.5.4 手术操作 |
3.6 术后处理 |
3.7 出院标准 |
3.8 统计相关观察指标 |
3.8.1 术前观察指标 |
3.8.2 术中观察指标 |
3.8.3 术后观察指标 |
3.8.4 病理观察指标 |
3.9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单因素分析 |
4.1.1 术前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
4.1.2 术前检验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
4.1.3 术中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
4.1.4 术后及病理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
4.1.5 小结 |
4.2 多因素分析 |
4.3 临床胰瘘对LPD患者预后的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前减黄标准及方法 |
1.3 手术方法及要点 |
1.3.1 基本术中处理 |
1.3.2 消化道重建 |
1.3.3 其他处理 |
1.4 手术后并发症诊断标准 |
1.5 术后随访 |
2 结 果 |
2.1 术中情况 |
2.2 术后总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情况 |
2.3 胰瘘及胆瘘发生情况及处理 |
2.4 术后出血和腹腔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处理 |
2.5 胃排空延迟的发生情况及处理 |
2.6 不同吻合方式及减黄与否患者的术后病死率情况 |
3 讨 论 |
(5)不同手术入路对近端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附件 2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6)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 |
1.2 泌尿前列腺疾病概述 |
1.3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 |
1.4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治疗药物应用的现状 |
1.5 药物利用评价体系 |
1.6 课题立项依据 |
第二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资料来源 |
2.2.2 入选条件及排除标准 |
2.2.3 建立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 |
2.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
2.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
2.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术后情况 |
2.3.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床药师运用DUE方法对泌尿前列腺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管理实践 |
3.1 引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资料来源 |
3.2.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泌尿外科临床使用DUE标准建立 |
3.2.3 基于DUE标准的药学干预措施 |
3.2.4 基于DUE标准的干预结果评价 |
3.2.5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患者基本信息情况 |
3.3.2 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表 |
3.3.3 干预前药物利用评价情况 |
3.3.4 药学干预结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资料来源 |
4.2.2 入选条件和排除标准 |
4.2.3 建立辅助用保肝药合理性评价标准 |
4.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
4.2.5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
4.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应用情况 |
4.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保肝药物的术后情况 |
4.3.4 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用药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病例资料 |
5.3 病例分析 |
5.4 病例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7)胃癌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统计资料的纳入标准 |
1.3 统计资料的排除标准 |
1.4 十二指肠残端的诊断标准 |
1.5 贫血的划分标准 |
1.6 术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的标准 |
1.7 术前高血压诊断标准 |
1.8 围手术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1.9 体重指数的划分标准 |
1.10 肿瘤TNM分期标准 |
2 观察指标 |
2.1 手术相关可能性因素 |
2.2 非手术相关性因素 |
3 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 |
4 胃癌手术的原则 |
4.1 完整切除肿瘤 |
4.2 切除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范围 |
4.3 防止医源性肿瘤扩散 |
4.4 减少医源性损伤 |
5 手术规范及要求 |
6 本次分析采用的消化道重建方式简介 |
6.1 BillrothⅡ 式吻合 |
6.2 BillrothⅡ+braun式吻合 |
6.3 Roux-en-y式吻合 |
7 淋巴结的处理方法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两种质子泵抑制剂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应激性粘膜病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胃黏膜的病理生理基础及修复机制 |
3.2 应激状态下胃黏膜改变的机制 |
3.3 如何选择质子泵抑制剂 |
3.4 其余常见预防应激性粘膜病变药物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写词表 |
附录 |
致谢 |
(9)早期与延期手术对可切除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2.1.一般资料 |
2.2.治疗方法 |
2.3.观察指标 |
2.4.随访 |
2.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3.1.患者基料资料 |
3.2.术后复发、腹腔转移及预后生存状况 |
3.3.影响预后生存的单因素分析 |
3.4.影响预后生存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注射用艾普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概述 |
1.1.1 消化性溃疡及其出血的简单阐述 |
1.1.2 消化性溃疡及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3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表现 |
1.1.4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 |
1.1.5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 |
1.2 艾普拉唑的概述 |
1.2.1 艾普拉唑的介绍 |
1.2.2 艾普拉唑的临床研究 |
第二章 研究目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1 给药方式 |
3.3.2 研究期间可以使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
3.3.3 研究期间受试者治疗无效或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
3.4 试验流程及观察指标 |
3.4.1 筛查期d0 |
3.4.2 静脉治疗期d1-d3 |
3.4.3 静脉治疗结束期d4 |
3.4.4 开放口服随访期d7 |
3.4.5 临床观察指标 |
3.4.6 实验室观察指标 |
3.4.7 不良事件 |
3.4.8 不良事件的观察 |
3.4.9 疗效评定 |
第四章 统计学处理 |
4.1 统计分析数据集选择 |
4.2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五章 实验结果 |
第六章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急诊胃切除术后围术期残胃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胃切除术后围术期残胃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J]. 孟迟. 急诊医学, 1993(04)
- [2]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邢铭轩. 吉林大学, 2021(01)
-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刘磊,刘付宝,谢坤,赵义军,濮天,耿小平.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4)
- [4]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分析[J]. 贺卓,王进峰,罗建红,欧阳永忠,谢江波,康安定,黄波,白飞,肖科,尹彬,邓顺,罗宇航,左朝晖.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1(03)
- [5]不同手术入路对近端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对比[D]. 文增瑞.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D]. 戚晨冬.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7]胃癌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多因素分析[D]. 周志国. 皖南医学院, 2019(01)
- [8]两种质子泵抑制剂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应激性粘膜病变疗效对比[D]. 吴幸波.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9]早期与延期手术对可切除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影响[D]. 蒋锦敦.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注射用艾普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D]. 古小阳.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