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墙体材料将占半壁江山(论文文献综述)
张娴[1](2018)在《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核心,服务于重大发展需求,能够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然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由于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各国各地都在充分利用各类政策措施,来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扶持。这些年来,长沙市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从产业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帮扶、配套保障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仍存在政策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待加强、政策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公共服务尚待完善等问题。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以构建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作为目标,运用理论研究、比较分析、政策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对长沙市既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经验,提出政策重点要突出在市场培育和合理布局上,要科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即明确配套为核心的系统性政策思路、构建六大支撑为主体的政策框架体系、抓好四个重点环节的政策支持、分行业确定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方向。本文的成果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当地政府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质政策路线提供了借鉴。
马德勇[2](2018)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技术选择探究》文中提出学术界普遍认为城镇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城镇化的实践出现诸多矛盾和冲突,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新的理论,进而指导下一次实践。因此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新型城镇化需要技术支撑,有些技术对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解决城镇化现实矛盾具有关键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技术选择。技术的选择不仅要从技术体系本身的发展逻辑去思考,还需要运用社会建构论的观点,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来评估,因此,本研究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新型城镇化的技术选择,需要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弄清新型城镇化的新需求、新目标是什么,以确定技术如何支撑这些新目标的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城乡融合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并非大中小城市的城镇化;主要目的是实现人口的城镇化,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最高目标是实现城乡二元化消失,农村与城市无差别(为人民提供同等质量的美好生活),甚至颠覆城镇化原本的概念内涵。首先,确定新型城镇化技术选择的原则。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技术选择,除了遵循技术选择的一般原则之外,需要直面中国传统城镇化遗留的问题与矛盾,有助于解决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现实矛盾和困境,这正体现了社会对技术的建构。其次,新型城镇化技术选择的社会建构路径分析,可以是意识形态论的,也可以是文化论的。本文采用价值论的路径,分析新型城镇化新目标所内涵的价值,剖析这些价值与传统城镇化的价值不同,这恰恰是实践中产生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所在。由此形成新的评价标准,作为技术选择的价值基础,符合新型城镇化技术选择的根本原则,以支撑新型城镇化这一实践活动的目标实现。对新型城镇化的价值主体进行扩展,以此确立新型城镇化的价值主体体系,所有价值主体利益的统一才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主体需求的满足。尝试建立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符合主体的本质、存在和内在规定性尺度。将“和谐”作为新型城镇化评价人与人之间社会价值的标准,将“绿色”作为评价人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之间生态价值的标准,将“智能”作为评价人与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之间功效价值的标准。然后,基于新型城镇化价值评价标准,选择城镇综合规划技术、绿色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作为支撑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技术领域,其中城镇综合规划技术为纲,绿色技术为本,智能化技术为魂,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需要这三大技术领域的合力作用。城镇化综合规划技术以满足人的和谐的社会生活为标准,既需要通常所指的可操作的硬规划技术,又需要来自于社会科学或者表现形式就是知识、权力、话语、真理的软规划技术。以绿色建筑技术为主体的绿色技术系统还包括节能、节水、无害化等技术,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技术系统,来满足生态环境绿色的价值标准的实现。智能化技术贯穿于城镇化的过程中,与城镇综合规划技术、绿色环境技术等有机融合。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将有效地提高新型城镇化的智能规划、智能建设、智能管理、智能生活,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功效价值赋予。最后,以辽阳市辽阳县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例,讨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技术选择的实践。提出以三大技术为引领的重点技术领域,是支撑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行路径之一,分析了技术发展的应然状态与辽阳县现实状态的不同,由此得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技术尚处于还未成熟的发展阶段。
于长江[3](2017)在《中国霍夫曼窑建造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霍夫曼窑作为一种主要用于生产烧结砖瓦的乡土工业建筑,对于设计主体和生产主体来说,严格控制其建造、生产成本是首要诉求,运用低技策略无疑是合理的。反观当下的建筑设计领域,片面强调建筑形式、风格而忽视客观环境条件,导致建筑创作远离生活,造成技术上有违常理、文化上普遍无根的现象,应引起更多警惕。在绿色建筑理念方兴未艾的当代建筑学语境下,对中国霍夫曼窑建造模式中所反映出的环境适应性展开深入研究,进而发掘其内在的建筑学价值,为改造再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为建筑创作提供理论借鉴,诚属现实而迫切的需要。霍夫曼窑是德国人F · E ·霍夫曼于1856年改良设计,1958年注册专利并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其在中国近12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沿用“原型”之工作原理,但建筑结构、空间、材料,甚至型制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特殊如“地沟窑”者,从外观来看与早期霍夫曼窑几无相似之处。霍夫曼窑引入中国后缘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本研究着眼建筑学视角,通过对218个使用霍夫曼窑的粘土砖瓦生产点的田野调查和类型学分析,建立相关数据库,基于建造模式和环境适应性理论,探讨中国霍夫曼窑“衍变”背后的环境影响因素。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研究立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范畴和对象的界定、研究目标的明确、相关基础研究的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建立。第二章介绍了霍夫曼窑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和砖厂的运作机制。第三章根据不同地理区划方法建立中国霍夫曼窑数据库,依此梳理中国霍夫曼窑地区发展。第四章对中国霍夫曼窑建造模式的环境适应性进行深入的分析,该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分为技术模式和工程模式两部分。对设计主体所主导的技术模式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场地选址、结构选型、材料构造、设备系统和被动式新风系统五个方面在其环境适应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策略;对生产主体所主导的工程模式的研究,则结合建造过程的具体实践探讨了工程管理方式、施工操作方式和生产制造方式三方面。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讨论和反思,指出目前中国霍夫曼窑建筑模式的环境适应性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展望。
冷玉英[4](2017)在《浅析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介绍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揭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孙利铭[5](2015)在《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本土化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步入21世纪以后,全球能源危机正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日益严重,能源的剧烈消耗也带来了生态失衡、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问题,给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节能、节地、节水、无三废排放的建筑节能体系。而在国外发展已十分成熟的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体系完全符合人们的这种期望。然而,该体系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之后,发展非常缓慢,几乎停滞不前。一方面是能源危机的加重,人们对节能绿色建筑体系的渴求,一方面是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体系的发展受阻,面对这一对矛盾关系,使得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本土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完善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的不足之处,满足我国建筑的需求,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主要包括预制模壳构件的种类、尺寸,墙体内部结构,墙体外部结构,生产制作工艺,施工工艺,性能特点和使用范围。2.对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得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体系所需的轻集料材料单一(聚苯颗粒),导致过度依赖聚苯颗粒,聚苯颗粒的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模壳构件价格攀升,不断失去价格优势;一是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难以进入高层建筑领域,失去我国建筑活动的主要市场。3.对我国目前已有的轻集料从隔热性能、物理特征、经济性、生态性及其制品的比较,逐步缩小轻集料的替代范围,将目标缩小到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玻化微珠、浮石、硅藻土轻骨料、粉煤灰陶粒、煤矸石陶粒这七种轻集料。4.对现有的轻集料进行筛选,找出导热系数小,接近聚苯颗粒性能的轻集料。并通过传热系数的计算,得出能够替代聚苯颗粒的轻集料有三种:玻化微珠、膨胀珍珠岩和膨胀蛭石,实现该体系原材料的多元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方丽明[6](2014)在《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回收应用》文中指出化学技术的使用,在当今社会已经基本成型。大量有机高分子材料成为了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材料组成部分,在进行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过程中,废旧材料就成为了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具有一定的危害,但是通过合理的技术加以回收利用,便可以变废为宝。
欧阳晓灵[7](2014)在《中国城市化阶段建材工业的节能与碳排放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中国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城市居民较高的能源消费水平,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均受到发展阶段的约束。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且要求有充足且廉价的能源作为支撑。以煤为主,是中国城市化阶段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然而,考虑到能源稀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所引致的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将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面临的挑战。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上设施建设的扩张,则意味着对水泥、陶瓷、玻璃等建筑材料需求的不断上升。建筑材料工业是中国六大高耗能工业之一,其行业能源消费约占据全国能源消费的9%,行业电力消费约占据全社会消费量的6%。建材工业还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其行业增加值每年贡献约1%的GDP。建材工业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体现了阶段性的特征,其节能减排潜力对于中国实现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和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阶段的大背景下,本文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探究了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并预测中国城市化阶段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与拐点。更进一步,本文以建材工业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在城市化阶段下,推动建材工业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不同经济增长情形下,建材工业的能源需求及节能量如何?在不同情景模拟下,建材工业的电力需求及节电量怎样?与具有最高效率的日本建材工业相比,中国建材工业电力强度下降的潜力如何?影响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行业的减排潜力有多大?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的能源需求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伴随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高速增长且刚性增长。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第二,在城市化阶段,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经济增长、城市化、能源强度和对建材产品的需求是影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节能是降低二氧化碳的主要手段。第三,建材工业的能源需求主要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能源价格的提高,科技进步以及人均生产率的提高均有利于建材工业能源需求的降低。第四,经济发展水平是建材工业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行业人均增加值、行业研发强度和电力价格是推动行业耗电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第五,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电力价格和行业密集度有利于建材工业电力强度的下降。到2020年,中国建材工业的电力强度将显着下降,甚至可以达到当前日本建材工业的水平。更加积极的节能政策,有利于降低行业的电力强度,实现更大的节电潜力。第六,工业活动效应是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而能源强度效应则是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主要贡献力量。燃料间替代有利于降低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应当是降低行业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策略。
杜雪峰[8](2013)在《ZH公司粉煤灰节能型墙板泸州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资源、能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瞩目的问题,资源综合利用的程度是反映人类文明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火力发电厂粉煤灰排放量逐年锐增,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电力工业仍然是燃煤为主,粉煤灰的排放量会越来越大,综合利用粉煤灰资源,合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方针,但相比之下我国粉煤灰的利用率仍很低。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建设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迅猛发展,“十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都为我国城乡建设和环境美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自2002年7月1日起,我国已有170个城市,2008年底前又有256个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特别是从自2006年7月1日起,市辖区也开始实行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由此带来的对非粘土结构性建材和环境产品的大量需求,尤其需要高质量、技术成熟、易于施工、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产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粉煤灰综合利用带来了非常大的历史机遇。ZH公司作为技术领先的新型建材研究生产企业,根据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及环境保护的政策。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效的人力资源团队和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为使公司抓住机遇,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力争成为中国轻质墙板“四化”龙头企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新型墙体材料一体化方案解决专家,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综合多方面情况下,ZH公司决定在泸州江阳区江北镇建立集科研生产与一体的生产基地,但是由于ZH公司虽然在项目技术方面领先,但是缺乏建设大型生产基地的经验。为此,本文综合各方客观经济环境政策和自身实际能力分析的情况下,总结分析出了适合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的ZH公司泸州生产基地建设方式,并对该方式的具体实施方案、该方式下的项目可行性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概况,世界各国粉煤灰综合利用动态,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途径及产业化情况,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现状,泸州市粉煤灰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泸州市做好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对策,接下来对ZH公司泸州生产基地项目建设面临的实际经济政策环境、市场竞争力作了较详尽的分析说明,特别是ZH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作了详尽说明介绍。在分析完ZH公司泸州生产基地建设面临的经济政策环境后,本文提出了ZH公司泸州生产基地建设的方式,即把ZH公司泸州生产基地建设成为一个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生产基地。在提出建议后,本文对采取该方式建设生产基地的具体设计做了详细介绍,包括功能的布局、建设的规模、内容,具体内容的设计、建设、时间进度等都做了说明。同时,本文还对物流基地采取该方式建设后,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了分析研究,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做了分析研究,证明了在该方式下建设泸州生产基地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都具有可行性,进而说明了该生产基地建设具有可操作性。
吴彻平[9](2013)在《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及其抗裂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具有保温性、耐候性较好、施工快捷简便、工程造价较低等特点,近年来在节能工程中广泛应用,已成为我国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主要外墙外保温系统之一。该系统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强度较低、吸水率高、耐候性差、收缩应力较高,抗裂层易开裂,系统耐久性、安全性存在一定隐患,系统开裂、渗漏、脱落的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研究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抗裂砂浆浆配制及其外保温系统开裂成因与机制,从材料及系统构造着手,改善和提升系统抗裂性对于提高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及其外保温系统的使用效率和保温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指导作用。为克服原发聚苯乙烯颗粒保温砂浆粘聚性、施工性差的缺陷,系统研究了聚苯颗粒表面改性技术。利用偶联剂和粘接剂的双重作用,采用预处理表面造壳,使聚苯颗粒表面形成亲水性无机薄层,表面由憎水性改变为亲水性,从根本上解决了胶凝材对聚苯颗粒表面不润湿的技术难题,使改善胶凝材与聚苯颗粒基面的结合由粗放式的采用有机粘结剂向聚苯颗粒表面改性方向发展。这一低成本表面改性技术为高性能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制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系统研究了聚苯颗粒级配、形貌、聚合物粘结剂、保水剂、聚合物纤维、有机硅防水剂对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可再分散乳胶粉可显着改善保温砂浆施工性和粘结性能,并提高硬化体韧性,其适宜掺量为5.06.0kg m3;甲基纤维素醚是聚苯颗粒保温砂浆的高效保水剂,但存在水灰比增加,强度降低的负面影响,其适宜掺量为1.51.7kg m3;聚丙烯纤维能有效抑制保温砂浆收缩,提高硬化保温砂浆的断裂韧性和抗开裂性,其最佳长度宜控制在812mm,适宜掺量为0.71.0kg m3;有机硅防水剂可显着降低保温砂浆吸水率,改善其耐水性,其适宜掺量为0.6kg m3。采用聚苯颗粒表面改性,以及聚合物粘结剂增粘增韧、聚丙烯纤维增强、甲基纤维素醚保水、有机硅防水等综合措施,配制了干表观密度230kg m3、导热系数0.056W m k、抗压强度0.8MPa、压剪粘结强度0.117MPa、吸水率2.5%、干缩率0.872‰的保温砂浆,其施工性、强度、耐水性、抗裂性均明显优于传统的高性能聚苯颗粒保温砂浆。抗裂砂浆是胶粉聚苯颗粒外保温系统的重要组成材料。对特细砂抗裂砂浆的配制原理与方法以及砂浆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特细砂含泥量、细度模数对砂浆强度和干缩率的影响规律。通过聚丙烯纤维与木质纤维复合增强、聚合物增韧等措施配制了拉伸粘结强度0.96MPa、裂缝指数1.6、56d收缩率0.565‰、28d冲击能8.7J、28d断裂能300.3J m2、最大变形量3.02mm、抗裂性优良的特细砂抗裂砂浆,对外保温系统特细砂抗裂砂浆制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软件研究了胶粉聚苯颗粒外保温系统在重庆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下的应力应变行为。保温层的温度梯度和温度应变最大,通过使用原发聚苯颗粒配制的保温砂浆和在保温层中设置伸缩缝可以有效降低构造层的温度应变,伸缩缝的宽度应不少于8mm,伸缩缝的设置间隔不超过2层或6m。抗裂砂浆层的温度应力最大,且不均匀,开裂风险较大,通过使用特细砂抗裂砂浆可以有效降低构造层的温度应力。窗洞口、阴阳角和女儿墙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窗洞口应力集中区域为洞口四角450方向0.32m0.84m范围,其应力集中大小和范围不随窗洞口大小的变化而变化,阴角应力集中范围为交界处两边各0.05m范围,阳角应力集中范围为交界处两边各0.08m范围,女儿墙应力集中范围为交界处屋面方向0.35m、女儿墙方向0.25m范围,上述区域范围内必须采取玻纤网格布增强措施。论文研制的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和特细砂抗裂砂浆进行了工业化生产,产品已在重庆龙湖U城一期4组团多层建筑进行了大规模工程应用。该工程采用35mm原发聚苯颗粒外保温加特细砂抗裂砂浆面层外保温系统,构造上采取每6m设置1030mm水平伸缩缝,窗洞口、阴阳角、女儿墙等应力集中区域采用增强耐碱玻纤网格布增强处理。2012年1月进场,不到2个月即完成该工程外保温施工,同年5月通过了重庆市沙坪坝区建委质量监督站组织的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工程质量获得开发、施工、监理及业内人士一致好评,为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工程基础。
侯伟华[10](2012)在《构筑展示平台 创造无限商机——第六届中国国际墙材展巡礼》文中指出中国国际新型墙体材料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自举办以来,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及建材发展规划,以"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的宣传展示窗口"为定位,本着"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的宗旨,打造了一个墙材行业的专业展览会。墙材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
二、新型墙体材料将占半壁江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墙体材料将占半壁江山(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背景及趋势 |
1.1.2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的重要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创新 |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与新兴产业 |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 |
2.1.3 政策与产业政策 |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理论基础 |
2.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依据 |
2.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与创新 |
2.3 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的作用 |
2.3.1 弥补市场失灵 |
2.3.2 优化资源配置 |
2.3.3 提升竞争实力 |
第3章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效果分析 |
3.1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
3.1.1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
3.1.2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
3.2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政策及其效果 |
3.2.1 各领域支持政策 |
3.2.2 各部门支持政策 |
3.2.3 现有政策的主要效果 |
3.3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主要问题 |
3.3.2 原因分析 |
第4章 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城市的实践 |
4.1.1 美国加州创新驱动型政策 |
4.1.2 德国鲁尔区企业培育型政策 |
4.1.3 日本东京战略规划型政策 |
4.2 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 |
4.2.1 北京市致力于机制体制的创新 |
4.2.2 重庆市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
4.2.3 广东省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
4.3 国内外政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启示 |
4.3.1 突出市场培育和合理布局 |
4.3.2 科学把握政策的实施力度 |
4.3.3 积极探索政策的实施手段 |
第5章 促进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5.1 明确配套为核心的系统性政策思路 |
5.1.1 产业配套政策思路 |
5.1.2 制度配套政策思路 |
5.1.3 评估配套政策思路 |
5.2 构建六大支撑为主体的政策框架体系 |
5.2.1 科技创新类政策 |
5.2.2 产业集聚类政策 |
5.2.3 体制机制改革类政策 |
5.2.4 市场需求类政策 |
5.2.5 合作共建类政策 |
5.2.6 人才培育类政策 |
5.3 抓好四个重点环节的政策支持 |
5.3.1 创新创业环节 |
5.3.2 产业链延伸环节 |
5.3.3 载体完善环节 |
5.3.4 应用示范环节 |
5.4 分行业确定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方向 |
5.4.1 高端制造业突出技术创新政策 |
5.4.2 新材料产业突出配套布局政策 |
5.4.3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突出核心产品政策 |
5.4.4 新能源汽车产业突出整车产销政策 |
5.4.5 生物产业突出优势扩大政策 |
5.4.6 文化创意产业突出高端发展政策 |
5.4.7 网络与信息产业突出生态链群扶持政策 |
5.5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落实的保障措施 |
5.5.1 突出组织保障 |
5.5.2 创新机制保障 |
5.5.3 完善要素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技术选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现实矛盾和技术选择分析路径 |
2.1 新型城镇化技术选择研究的基本范畴 |
2.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2.1.2 技术和技术体系 |
2.1.3 新型城镇化技术体系 |
2.1.4 STS视域的技术选择 |
2.2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简述和面临的现实矛盾 |
2.2.1 中国城镇化历史发展轨迹 |
2.2.2 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现实矛盾 |
2.3 新型城镇化技术选择的原则和路径分析框架 |
2.3.1 技术选择的一般原则 |
2.3.2 解决新型城镇化现实矛盾的技术选择原则 |
2.3.3 新型城镇化技术选择分析框架 |
第3章 新型城镇化技术选择的路径——价值分析 |
3.1 新型城镇化价值主体扩展 |
3.1.1 农村人与城市人的利益统一 |
3.1.2 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统一 |
3.1.3 个体与群体的利益统一 |
3.2 新型城镇化的客体价值目标 |
3.2.1 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生活美好 |
3.2.2 新型城镇化是生活空间宜居 |
3.2.3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适度 |
3.3 基于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价值评价标准 |
3.3.1 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和谐 |
3.3.2 生态价值评价标准——绿色 |
3.3.3 功效价值评价标准——智能 |
第4章 实现新型城镇化价值赋予的重点技术领域 |
4.1 城镇综合规划技术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谐价值的保证 |
4.1.1 城镇综合规划技术的和谐价值赋予——为纲 |
4.1.2 城镇综合规划技术是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综合 |
4.1.3 发展城镇综合规划技术的思考 |
4.2 绿色技术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生态价值的路径 |
4.2.1 绿色技术的生态价值赋予——为本 |
4.2.2 中国新型城镇化绿色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
4.2.3 国际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启示 |
4.3 智能化技术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功效价值的手段 |
4.3.1 智能化技术的功效价值赋予——为魂 |
4.3.2 从信息技术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逻辑 |
4.3.3 智能化技术在新型城镇化发挥作用的空间 |
第5章 辽阳县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技术选择 |
5.1 辽阳县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
5.1.1 辽阳县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
5.1.2 辽阳县城镇化发展的困境 |
5.1.3 辽阳县新型城镇化的技术选择 |
5.2 以综合规划技术统领新型城镇化的实践 |
5.2.1 辽阳县以往规划技术的得失 |
5.2.2 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中的价值目标和设计思路 |
5.2.3 实现新型城镇化和谐价值的思考 |
5.3 以绿色技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建设 |
5.3.1 辽阳县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
5.3.2 辽阳县新型城镇化必然秉持的绿色发展理念 |
5.3.3 以绿色技术化解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矛盾 |
5.4 以智能化技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 |
5.4.1 辽阳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5.4.2 辽阳县新型城镇化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 |
5.4.3 辽阳县智能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展望 |
5.5 新型城镇化重点技术领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
5.5.1 加强规划设计的民主化进程 |
5.5.2 以软技术促进技术产业化的技术扩散 |
5.5.3 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政府统筹与市场化运作结合 |
5.5.4 强化城镇规划部门、环保部门和工信部门工作的统筹 |
第6章 结论 |
6.1 新型城镇化的技术选择路径及重点技术领域 |
6.1.1 新型城镇化的价值评价标准 |
6.1.2 基于价值评价标准的技术选择 |
6.1.3 结合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技术选择探索 |
6.2 未来研究的可能进路 |
6.2.1 以三大技术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技术体系建构 |
6.2.2 新型城镇化STS研究的未来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3)中国霍夫曼窑建造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畴与对象 |
1.3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标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关于霍夫曼窑的研究 |
1.4.2 关于乡土工业建筑的研究 |
1.4.3 关于建造模式的研究 |
1.4.4 关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关于霍夫曼窑的基础研究 |
2.1 霍夫曼窑发展历程 |
2.1.1 霍夫曼窑全球传播历程概述 |
2.1.2 中国霍夫曼窑发展历程概述 |
2.2 霍夫曼窑工作原理及砖厂运作机制 |
2.2.1 霍夫曼窑工作原理 |
2.2.2 霍夫曼窑砖厂功能组织与运作机制 |
第三章 中国霍夫曼窑田野调查及数据库建立 |
3.1 中国霍夫曼窑调查方案 |
3.1.1 调查区域划分办法 |
3.1.2 调查方案操作细则 |
3.1.3 田野调查过程 |
3.1.4 调查资料整理 |
3.2 中国霍夫曼窑数据库的建立及分析 |
3.2.1 中国霍夫曼窑数据库建立方法 |
3.2.2 中国霍夫曼窑数据库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霍夫曼窑建造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
4.1 霍夫曼窑技术模式的环境适应性 |
4.1.1 场地选址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
4.1.2 结构选型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
4.1.3 材料、构造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
4.1.4 设备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
4.1.5 被动式新风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
4.1.6 小结与讨论 |
4.2 霍夫曼窑工程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
4.2.1 工程管理方式 |
4.2.2 施工操作方式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
4.2.3 生产制造方式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
4.2.4 小结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5.1.1 创新点 |
5.1.2 不足 |
5.2 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浅析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展概况和取得的成效 |
1.1 建立和不断完善政策 |
1.2 新编和逐步健全技术标准 |
1.3 建立和落实覆盖新建建设项目实施制度 |
1.4 培育和逐渐扩大生产企业产能 |
1.5 研究和全面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 |
2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1 重结构设计, 轻建筑设计 |
2.2 重预制率, 轻装配率 |
2.3 重生产规模, 轻预制构件质量 |
2.4 重设计审查环节, 轻施工管理环节 |
3 突破的途径和措施 |
3.1 加强技术文件编制发布, 提高预制构件标准化, 建立构件产品库 |
3.2 加强项目特点分析, 结合全装修发展, 推广高装配率 |
3.3加强预制构件进场检查、检测, 提高预制构件质量 |
3.4 加强在建项目过程管理, 提升建设各方的诚信和自律 |
4 结语 |
(5)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
1.2.1 能源形势 |
1.2.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
1.2.3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背景 |
1.3.1 绿色建筑的内涵 |
1.3.2 建筑节能与建筑全寿命周期之间的关系 |
1.3.3 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
1.4 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比较 |
1.5 体系现状 |
1.5.1 发展现状 |
1.5.2 理论研究现状 |
1.6 课题的提出 |
1.7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方法 |
1.8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的性能研究 |
2.1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的内涵 |
2.2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结构形式研究 |
2.2.1 墙体的外部结构 |
2.2.2 墙体的内部结构 |
2.3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构件的基本类型 |
2.3.1 标准构件 |
2.3.2 平板构件 |
2.3.3 转角构件 |
2.3.4 边端构件 |
2.3.5 填充墙构件 |
2.4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构件的性能特点 |
2.4.1 自重轻 |
2.4.2 节能效率高 |
2.4.3 可实现“零排放” |
2.4.4.施工便捷 |
2.4.5 防火、隔声效果好 |
2.5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的制作及施工工艺 |
2.5.1 本产品生产工艺的六道工序 |
2.5.2 自动生产线 |
2.5.3 施工工艺 |
第三章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本土化方向分析研究 |
3.1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体系现状分析研究 |
3.1.1 性能分析 |
3.1.2 发展现状分析 |
3.1.3 阻碍因素分析 |
3.2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 |
3.3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本土化发展方向分析 |
3.3.1 材料本土化 |
3.3.2 结构本土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聚苯颗粒替代材料的筛选研究 |
4.1 模壳构件的主料——聚苯颗粒的性能研究 |
4.2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可替代轻集料的选用标准 |
4.2.1 轻集料的定义 |
4.2.2 轻集料的分类 |
4.2.3 轻集料的技术要求 |
4.3 我国轻集料现状 |
4.3.1 我国轻集料种类 |
4.3.2 轻集料性能比较 |
4.4 初步筛选轻集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可替代材料的试验验证研究 |
5.1 玻化微珠 |
5.1.1 玻化微珠混凝土试验材料 |
5.1.2 玻化微珠模壳格构式墙体导热性能理想化分析 |
5.1.3 使用玻化微珠后的模壳构件的特点 |
5.2 膨胀珍珠岩 |
5.2.1 膨胀珍珠岩混凝土试验材料 |
5.2.2 膨胀珍珠岩模壳格构式墙体导热性能理想化分析 |
5.2.3 使用膨胀珍珠岩后模壳构件的特点 |
5.3 膨胀蛭石 |
5.3.1 膨胀蛭石混凝土试验材料 |
5.3.2 膨胀蛭石模壳格构式墙体导热性能理想化分析 |
5.4 浮石、硅藻土轻骨料和粉煤灰陶粒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传热系数计算结果 |
附录2构件调研图片资料 |
(6)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回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发展概述 |
二、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回收应用 |
2.1废旧高分子材料制作墙体材料 |
2.1.1玻璃与塑料复合而成的样品砖 |
2.1.2金属橡胶混凝土 |
2.1.3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生产混凝土保温砌块 |
2.2废旧高分子材料制作建筑装饰材料 |
2.2.1利用废旧塑料生产的建筑用装饰板材 |
2.2.2利用废旧塑料生产阻燃建筑装饰材料 |
2.3废旧高分子材料制作其他建筑材料 |
2.3.1粉煤灰、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颗粒生产防水材料 |
2.3.2利用废聚烃类树脂生产塑料地板 |
2.3.3利用回收农膜与木屑复合制成塑质木材 |
结语 |
(7)中国城市化阶段建材工业的节能与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安排 |
1.7 研究主要贡献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
2.1 能源需求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
2.2 二氧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
2.3 城市化阶段的工业能源需求研究 |
2.4 城市化阶段的工业电力需求研究 |
2.5 城市化阶段的工业电力强度与节电潜力 |
2.6 城市化阶段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3 城市化阶段的能源需求 |
3.1 能源需求概述 |
3.2 中国和美国的国际比较 |
3.2.1 能源需求特征的比较 |
3.2.2 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 |
3.3 面板数据模型与协整模型研究 |
3.3.1 面板模型的构建 |
3.3.2 协整模型的构建 |
3.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4 实证检验与结果 |
3.4 城市化阶段的能源需求变动分析 |
3.4.1 变量假定 |
3.4.2. 情景分析 |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化阶段的CO_2排放 |
4.1 城市化阶段的CO_2排放概述 |
4.2 城市化阶段的中日比较 |
4.2.1 人均碳排放 |
4.2.2 能源结构 |
4.2.3 能源强度 |
4.3 城市化阶段的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协整模型分析 |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3 实证检验与结果 |
4.4 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变动分析 |
4.4.1 变量假定 |
4.4.2 情景分析 |
4.4.3 减排政策 |
4.5 本章小结 5 建材工业城市化阶段的能源需求与节能潜力 |
5.1 建材工业能源需求的概述 |
5.2 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 |
5.2.2 协整模型与数据处理 |
5.2.3 实证检验与结果 |
5.3 建材工业能源需求变动的分析 |
5.3.1 不同经济增长情形 |
5.3.2 情景分析 |
5.4 建材工业能源需求差异研究 |
5.4.1 建材工业节能研究 |
5.4.2 建材工业节能政策 |
5.5 本章小结 6 建材工业城市化阶段的电力需求与节电情景 |
6.1 建材工业电力需求的概述 |
6.1.1. 建材工业的电力消费领域 |
6.1.2 中国建材工业能源和生产特征 |
6.2 建材工业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 |
6.2.1 变量的定义 |
6.2.2 数据来源 |
6.2.3 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与协整分析 |
6.2.4 实证检验与结果 |
6.3 建材工业电力需求变动的分析 |
6.3.1 变量假定 |
6.3.2 场景设计与分析 |
6.3.3 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 |
6.4 建材工业的节电潜力 |
6.4.1 情景分析 |
6.4.2 节电政策 |
6.5 本章小结 7 建材工业的电力强度与节电分析 |
7.1 建材工业电力强度的概述 |
7.2 建材工业电力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1 协整分析与数据来源 |
7.2.2 电力强度的国际比较 |
7.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 建材工业电力强度变动的分析 |
7.3.1 变量假定 |
7.3.2 节电潜力与节电量 |
7.3.3 电力强度的情景分析 |
7.4 电力强度的变动趋势分析 |
7.5 本章小结 8 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因素的分解分析 |
8.1 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概述 |
8.2 分解分析的模型研究 |
8.2.1 分解分析模型 |
8.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
8.3 建材工业CO_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分析 |
8.3.1 不同时间区间CO2变化趋势的比较 |
8.3.2 主要影响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
8.3.3 CO_2变化的累积效果分析 |
8.4 建材工业CO_2减排潜力 |
8.4.1 CO_2排放预测 |
8.4.2 CO_2减排潜力分析 |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ZH公司粉煤灰节能型墙板泸州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2. 相关理论及行业背景分析 |
2.1 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 |
2.1.1 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2 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1.3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
2.2 世界各国及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动态 |
2.2.1 世界各国的利用情况 |
2.2.2 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情况 |
2.3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途径及产业化情况 |
2.3.1 粉煤灰综合利用 |
2.3.2 粉煤灰利用技术和层次 |
2.3.3 粉煤灰综合利用途径 |
2.4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现状 |
3. ZH公司简介及泸州生产基地项目的必要性和市场前景分析 |
3.1 ZH公司简介 |
3.1.1 ZH公司技术力量 |
3.1.2 ZH公司技术合作联盟企业 |
3.2 项目必要性分析 |
3.2.1 国土环境的必然要求 |
3.2.2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3.2.3 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必然要求 |
3.2.4 城镇化建设建设的必然要求 |
3.2.5 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3.3 泸州生产基地项目市场竞争力分析 |
3.3.1 项目优势分析 |
3.3.2.2 ZH公司高度重视墙体材料技术研发 |
3.3.3 项目劣势分析 |
3.3.4 项目政策环境分析 |
3.3.5 项目市场前景分析 |
4. 泸州生产基地项目设计及建设方案 |
4.1 项目选址说明 |
4.2 项目建筑设计说明 |
4.3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
4.4 项目节能措施 |
4.4.1 节电措施 |
4.4.2 节水措施 |
4.5 项目设计方案 |
4.5.1 技术方案 |
4.5.2 生产工艺要求 |
4.5.3 墙板生产线设计要求 |
4.5.4 设备方案 |
4.6 劳动安全、消防与卫生 |
4.6.1 劳动安全 |
4.6.2 劳动卫生 |
4.6.3 消防 |
4.7 项目研发中心设计 |
4.7.1 主要职责 |
4.7.2 首要任务 |
4.7.3 主要技术工作 |
4.8 工艺流程 |
4.9 环境影响评价 |
4.9.1 厂址环境状况 |
4.9.2 项目建设和生产营运对环境影响 |
4.9.3 环境保护措施 |
4.9.4 环境影响评价 |
4.9.5 环境现状 |
4.10 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
4.10.1 建设工期 |
4.10.2 工期安排 |
4.11 组织管理及劳动定员 |
4.11.1 组织机构 |
4.11.2 劳动定员 |
5. ZH公司泸州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
5.1 本项目投资估算 |
5.1.1 项目资金来源 |
5.1.2 项目资金用途 |
5.2 项目政策评价 |
5.3 项目行业评价 |
5.4 项目技术评价 |
5.5 项目效益评价 |
5.5.1 项目社会效益 |
5.5.2 项目经济效益 |
5.6 项目风险分析 |
5.6.1 市场风险分析 |
5.6.2 技术风险分析 |
5.6.3 资金风险分析 |
5.6.4 政策风险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件 |
后记 |
致谢 |
(9)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及其抗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建筑节能意义和技术途径 |
1.1.1 建筑节能的意义 |
1.1.2 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 |
1.1.3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 |
1.1.4 外墙保温隔热技术 |
1.2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研究现状 |
1.2.1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组成 |
1.2.2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配制技术现状 |
1.2.3 抗裂砂浆配制技术现状 |
1.3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抗裂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系统抗裂性能影响因素 |
1.3.2 系统抗裂性研究方法 |
1.3.3 系统应力应变的数值分析方法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主要原材料 |
2.1.1 试验用水泥 |
2.1.2 试验用聚苯乙烯泡沫 |
2.1.3 试验用聚合物粘结剂 |
2.1.4 试验用纤维 |
2.1.5 试验用特细砂 |
2.1.6 试验用其它添加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砂浆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
2.2.2 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2.2.3 砂浆干缩性能试验方法 |
2.2.4 砂浆平板开裂试验方法 |
2.2.5 砂浆断裂能测定方法 |
2.2.6 砂浆耐水性试验方法 |
2.2.7 砂浆耐候性试验 |
2.2.8 保温砂浆热工性能测定 |
2.2.9 外墙外保温系统性能试验方法 |
2.3 ABAQUS 软件分析方法 |
2.3.1 边界条件假定 |
2.3.2 材料属性设定 |
2.3.3 分析模型建立 |
3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配制 |
3.1 EPS 颗粒表面改性 |
3.1.1 技术途径 |
3.1.2 工艺流程 |
3.1.3 表面改性对 EPS 颗粒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2 EPS 形貌和粒径对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2.1 EPS 形貌对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2.2 EPS 粒径与级配对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3 外加组分对 EPS 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3.1 粘结剂对 EPS 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3.2 保水剂对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3.3 纤维对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3.4 防水剂对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4 EPS 保温砂浆配制工艺与养护制度 |
3.4.1 配制工艺 |
3.4.2 养护制度 |
3.5 EPS 保温砂浆综合性能 |
3.5.1 EPS 保温砂浆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3.5.2 EPS 保温砂浆热工性能 |
3.5.3 EPS 保温砂浆粘结性能 |
3.5.4 EPS 保温砂浆抗裂性能 |
3.5.5 EPS 保温砂浆耐候性能 |
3.6 小结 |
4 特细砂抗裂砂浆配制 |
4.1 特细砂对抗裂砂浆性能的影响 |
4.1.1 灰砂比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4.1.2 细度模数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4.1.3 含泥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4.2 纤维素醚对特细砂抗裂砂浆性能的影响 |
4.2.1 纤维素醚粘度、细度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4.2.2 纤维素醚掺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4.3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特细砂抗裂砂浆性能的影响 |
4.4 木质纤维对特细砂抗裂砂浆性能的影响 |
4.5 聚丙烯纤维对特细砂抗裂砂浆性能的影响 |
4.5.1 聚丙烯纤维掺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4.5.2 聚丙烯纤维长度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4.6 特细砂抗裂砂浆配制及其性能分析 |
4.6.1 特细砂抗裂砂浆的工作性 |
4.6.2 特细砂抗裂砂浆的力学性能 |
4.6.3 特细砂抗裂砂浆的抗裂性能 |
4.7 小结 |
5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应力应变数值分析 |
5.1 EPS 外墙外保温系统温度应力应变分析 |
5.1.1 温度场分析 |
5.1.2 应力分析 |
5.1.3 应变分析 |
5.2 伸缩缝对保温层应力应变的影响 |
5.2.1 伸缩缝宽度对保温层应力应变的影响 |
5.2.2 伸缩缝间距对保温层应力应变的影响 |
5.3 窗洞口区域抗裂层应力分析 |
5.3.1 窗洞口大小对抗裂层应力的影响 |
5.3.2 窗洞口区域抗裂层玻纤网格布增强措施 |
5.4 外墙细部构造抗裂层的应力分析 |
5.4.1 阴角区域抗裂层应力分析 |
5.4.2 阳角区域抗裂层应力分析 |
5.4.3 女儿墙区域抗裂层应力分析 |
5.5 小结 |
6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工程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节能方案 |
6.3 材料性能及配比 |
6.3.1 材料性能 |
6.3.2 砂浆配比 |
6.4 施工方案与抗裂构造设计 |
6.4.1 施工工艺流程 |
6.4.2 工程施工 |
6.4.3 细部处理 |
6.5 工程应用效果 |
7 结论及创新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构筑展示平台 创造无限商机——第六届中国国际墙材展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墙展”构筑展示平台, 新老客户全新亮相 |
1. 龙头企业齐聚, 展现墙材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 |
2. 绿色建材, 成为保温材料展区一大亮点 |
3.散装水泥:低碳环保, 协会牵头地方组团 |
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琳琅满目 |
1.保温产品类:环保节能、保温隔热、安全防火 |
2. 技术装备类:三大名企占据半壁江山, 会展经济牵动企业发展 |
3. 模板脚手架类:国内外知名企业悉数到场 |
4. 散装水泥类:龙头齐聚、现场演示 |
会展互动供需联手, 配套活动精彩纷呈 |
展会平台创造无限商机 |
四、新型墙体材料将占半壁江山(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问题研究[D]. 张娴. 湖南大学, 2018(06)
- [2]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技术选择探究[D]. 马德勇. 东北大学, 2018(12)
- [3]中国霍夫曼窑建造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初探[D]. 于长江. 东南大学, 2017(04)
- [4]浅析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J]. 冷玉英. 住宅科技, 2017(05)
- [5]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墙体本土化研究[D]. 孙利铭. 北京建筑大学, 2015(11)
- [6]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回收应用[J]. 方丽明. 科技与企业, 2014(09)
- [7]中国城市化阶段建材工业的节能与碳排放研究[D]. 欧阳晓灵. 厦门大学, 2014(08)
- [8]ZH公司粉煤灰节能型墙板泸州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研究[D]. 杜雪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3)
- [9]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及其抗裂性能研究[D]. 吴彻平. 重庆大学, 2013(02)
- [10]构筑展示平台 创造无限商机——第六届中国国际墙材展巡礼[J]. 侯伟华. 中国建材, 2012(06)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能源强度论文; 新型材料论文; 节能评估论文; 水泥强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