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鸡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复发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程玲玲[1](2021)在《Toll样受体及干扰素调节因子对IBDV感染应答研究》文中认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自发现以来,一直是造成家禽养殖业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病毒侵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对病毒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rel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进行识别,诱发一系列的信号级联反应,从而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nterferon,IFN)、白介素(Interleukin,IL)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介导机体的抗病毒效应。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模式识别受体之一,病原感染后TLR活化诱导IFN的产生;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IRF)是调节IFN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其首要功能是诱导IFN的产生。目前有关哺乳动物TLRs和IRFs的研究较多,而鸡TLRs和IRFs对病原体感染的表达变化未见系统报导。因此,本论文以鸡胚和雏鸡为研究对象,对TLRs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中的IRFs展开研究,并在建立鸡-IBDV感染模型的基础上,从分子角度研究IBDV引起的宿主TLRs及IRFs表达量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鸡TLRs和IRFs免疫调节网络的认识。同时探究不同剪切鸡IRF4基因在DF-1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有助于对其功能进行进一步研究。第一章IBDV感染对鸡法氏囊ch TLRs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感染IBDV的蛋鸡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技术检测鸡TLRs(chicken TLRs,ch TLRs)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未感染的鸡相比,感染IBDV的鸡法氏囊中ch TLR1a、1b、2a、3、4和15的表达上调,而ch TLR2b、5、7和21的表达下调。相关分析发现ch TLR3的表达与法氏囊中IBDV VP2的表达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不同ch TLRs对相同的病毒感染有不同的反应应答,一些ch TLRs在早期被激活,一些在之后被激活,还有一些被抑制。这为研究鸡受到病原体攻击时ch TLRs的表达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第二章IRFs在鸡体内的组织分布、发育变化及其对IBDV感染的应答本研究运用q RT-PCR方法研究了15日龄健康雏鸡体内IRFs的组织分布变化以及孵化的第15天(E15)到孵化出壳的第15天(D15)鸡IRFs(chicken IRFs,ch IRFs)在法氏囊中的发育变化,同时研究了雏鸡感染IBDV后对ch IRFs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ch IRF1 m RNA主要分布在肠道中;ch IRF2、ch IRF6、ch IRF7、ch IRF8和ch IRF10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肾脏;ch IRF5主要在脾脏表达,而ch IRF4在法氏囊中有较高的表达量。(2)ch IRF5、ch IRF7、ch IRF8和ch IRF10在小鸡孵化出壳前1天和孵化出壳的第1天的转录表达量较低,而在孵化出壳的第5天至实验结束时转录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孵化的第15天相比,孵化出壳第10天的ch IRF5和孵化出壳第5天的ch IRF7表达量分别是其41.0倍和15.7倍(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孵化的第15天外,ch IRF4转录表达水平一直较高,孵化出壳第5天(表达量最高时间点)ch IRF4转录水平是孵化的第15天(表达量最低时间点)的11.9倍。(3)雏鸡感染IBDV后,ch IRF2、ch IRF7和ch IRF10 m RNA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1(day(s)post infection,dpi)、2 dpi和3 dpi时达到峰值;在IBDV感染鸡的整个实验阶段,ch IRF5 m RNA的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而在1 dpi时,ch IRF4的表达先是短暂上调,然后被抑制在极低的水平直到实验结束。这些实验结果表明ch IRFs在鸡不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其中,ch IRF2、ch IRF4、ch IRF5、ch IRF7、ch IRF8和ch IRF10与法氏囊的发育或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当雏鸡感染IBDV时,它们有的被激活,有的被抑制。这些发现将有助于筛选出一些与病毒密切相关的ch IRFs应用于宿主的先天免疫。第三章不同鸡品种IRF4基因全编码区克隆及亚细胞定位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817肉鸡、AA肉鸡、白来航蛋鸡及海兰褐蛋鸡IRF4基因全编码区序列,通过与Gen Bank上的原始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剪切变化,分别为与原始氨基酸序列相比一致、缺失1个氨基酸(△1)和缺失36个氨基酸(△36)。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剪切IRF4的功能,构建了相应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转染DF-1细胞观察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发现:p EGFP-N1-IRF4和p EGFP-N1-IRF4(△36)真核表达载体定位于细胞核,p EGFP-N1-IRF4(△1)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分布,poly(I:C)刺激后三种剪切的亚细胞定位均无变化。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究IRF4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廖申权,戚南山,吕敏娜,吴彩艳,李娟,蔡海明,林栩慧,胡俊菁,于林增,张健騑,谢明权,孙铭飞[2](2020)在《鸡球虫病流行病学、防治药物与疫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家禽养殖业是畜牧业的基础性产业,我国家禽年出栏量达146亿羽,约占全球养殖量的22%,而鸡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寄生性原虫病,每年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引起,可导致大量肠上皮细胞受损、出血甚至死亡。近70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鸡球虫病防治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传统的抗球虫药物有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类药物,传统的鸡球虫病疫苗有强毒活卵囊疫苗和弱毒活卵囊疫苗。近年来,新药与新型疫苗研发技术平台不断发展,为新型抗球虫药物(天然产物药物)和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活载体疫苗等)的研制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结合鸡球虫病流行病学、防治药物等方面的研究概况,重点阐述抗球虫药物与鸡球虫病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鸡球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赵宁宁[3](2020)在《鸡柔嫩艾美尔球虫差异抗原的筛选鉴定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球虫病是危害养鸡业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每年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耐药虫株的出现、药物残留、鸡球虫活疫苗生产成本昂贵、散毒等问题,使鸡球虫病的防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安全无毒的第三代疫苗被认为是理想的抗球虫疫苗;而筛选鉴定免疫原性强的保护性抗原和种特异性抗原是研发第三代疫苗的基础和关键。本研究应用比较免疫蛋白质组学对E.tenella特异性抗原组进行筛选鉴定;通过免疫原性试验鉴定E.tenella特异性抗原,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为鸡球虫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E.tenella和E.maxima高免血清的制备和鉴定本研究通过口服感染鸡球虫卵囊制备E.tenella和E.maxima高免血清,应用ELISA、Western blot、体外阻断及被动免疫等试验对抗体质量进行评价。ELISA结果显示,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多,血清抗体滴度升高,且第五次接种8天后血清抗体滴度达到高峰。以制备的高免血清为一抗对裂殖子全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E.tenella免疫血清识别的抗原种类和反应强度均高于E.maxima免疫血清。抗体阻断试验显示E.tenella高免血清对E.tenella子孢子入侵的抑制率显着高于E.maxima高免血清。被动免疫结果显示E.tenella免疫血清可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力(ACI=181.26),而E.maxima免疫血清只能提供有限的免疫保护(ACI=141.36)。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E.tenella和E.maxima免疫血清抗体存在较大差异,可以用于后续差异免疫蛋白质组学分析。2、E.tenella特异抗原组的筛选为了系统筛选E.tenella特异性抗原组,本研究选取E.tenella裂殖子进行免疫蛋白质组分析。制备E.tenella裂殖子全蛋白,分别以E.tenella和E.maxima高免血清为一抗对其进行免疫印迹反应,共鉴定了109个差异显着的蛋白质点。选取差异倍数为2.0倍以上的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成功鉴定了36个抗原基因。为了验证组学的可靠性,本研究选取EtHSP60、EtSERPIN1、Etprofilin、EtCCT2、Etpyruvate kinase、EtMIC1、EtRACK和EtG-3-P等八个抗原基因进行原核表达;以重组蛋白质为抗原,E.tenella和E.maxima免疫血清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与免疫蛋白质组学结果符合率为83.33%。3、差异抗原功能初步分析为了对差异抗原进行初步探究,本研究从抗原基因在不同阶段的转录差异、内源性表达与定位、以及是否参与子孢子入侵等方面进行分析。RT-PCR显示上述8个基因在未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子孢子和裂殖子阶段均转录,且转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EtCCT2、EtHSP60、EtRACK、EtProfilin、EtSERPIN1和EtG-3-P在裂殖子阶段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其它阶段;EtPyruvate kinase在孢子化卵囊、子孢子和裂殖子具有较高的转录水平;EtMIC1在子孢子和裂殖子阶段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其它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制备了鼠源多克隆抗体;以制备的多抗为一抗对子孢子和裂殖子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8种抗原在子孢子和裂殖子虫体内均表达,且EtMIC1、EtHSP60、EtSERPIN1和EtCCT2可以定位在虫体表面,可能为膜抗原。体外阻断入侵试验显示抗EtMIC1和EtSERPIN1多克隆抗体对子孢子入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8.5%和36.7%;而其它多抗的抑制作用不明显。4、柔嫩艾美尔球虫特异性抗原的鉴定为了对E.tenella特异性抗原进行进一步鉴定,本研究评价了E.tenella差异抗原和E.maxima同源抗原对E.tenella的免疫保护效果。成功克隆并表达了巨型艾美尔球虫EmMIC1、EmHSP60、EmSERPIN1、Emprofilin、EmCCT2、Empyruvate kinase、EmRACK和EmG-3-P基因。分别以16个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雏鸡,评价其对E.tenella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重组EtCCT2、Etprofilin、EtMIC1、EtPyruvate kinase和EmPyruvate kinase免疫组可以显着降低由E.tenella感染引起的盲肠病变程度、卵囊排出量和体重减轻程度,可以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力,ACI分别为180.77、171.44、173.69、171.44和167.87。EtG-3-P、EmG-3-P和EtSERPIN1可以提供有限的免疫保护力(ACI:150.94/149.55/152.56)。以上结果显示,EtCCT2、Etprofilin、EtMIC1和Etpyruvate kinase可以提供对E.tenella良好的免疫保护力,而只有巨型艾美尔球虫Empyruvate kinase具有较强的交叉免疫原性。因此,EtCCT2、Etprofilin、EtMIC1可能是E.tenella种特异性抗原,pyruvate kinase可能是E.tenella和E.maxima的共有抗原。5、特异性抗原EtCCT2功能差异分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EtCCT2是E.tenella的特异性抗原,功能上可能与EmCCT2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对EtCCT2/EmCCT2的功能进行研究。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该蛋白可以定位于虫体的表面,且与入侵无关,因此,我们猜测EtCCT2可能通过与宿主互作发挥其功能。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本研究探究了EtCCT2/EmCCT2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共聚焦观察结果显示EtCCT2与内源性和外源性鸡CCT4(GgCCT4)存在共定位现象;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EtCCT2与内源性和外源性GgCCT4共沉淀。该结果表明EtCCT2与GgCCT4存在明显的互作关系。鸡CCT是8聚体的环状蛋白复合物,CCT2的邻位是CCT4和CCT5。那么EtCCT2是否与GgCCT5同样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为了进行验证,本研究构建了GgCCT5的真核表达质粒,与EtCCT2共转后发现EtCCT2与GgCCT5存在明显的互作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互作对细胞的影响,我们检测互作复合物的定位情况。结果发现,互作复合物以颗粒状的形式聚集,随着时间的延长互作复合物入核,最终导致核裂解,细胞凋亡增加。EmCCT2功能分析显示,EmCCT2只与GgCCT5互作,不诱导细胞凋亡发生。另外研究发现,鸡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和CCT2的表达会调控宿主CCT4的表达水平。因此,EtCCT2可能是柔嫩艾美尔球虫的潜在毒力因子,可以通过与GgCCT互作调控宿主宿主细胞的进程。6、特异性抗原EtMIC1抗原表位及其关键氨基酸的鉴定利用抗EtMIC1单克隆抗体(1-A1和1-H2),通过分段表达的方式鉴定EtMIC1的抗原表位,并对表位进行种特异性及免疫原性鉴定。通过截短表达的方式,成功鉴定了EtMIC1两个抗原表位(I:91LITFATRSK99和CTR:698ESLISAGE705)。定点突变分析显示所有的表位氨基酸是反应的必须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I表位在七种鸡球虫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Western blot实验表明该单抗与其它种鸡艾美尔球虫表位肽之间无交叉反应原性。为了鉴定表位的免疫原性,以重组的表位肽免疫雏鸡,评价其诱导的抗鸡柔嫩艾美尔球虫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I表位肽可以显着减轻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引起的盲肠病变、卵囊排出及鸡体重减轻情况,可以提供与EtMIC1几乎同等程度的免疫保护力。另外,I表位肽可以诱导产生高滴度的血清抗体水平,显着提高淋巴细胞转化水平和CD4+细胞的比例。以上结果表明,I表位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具有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的能力,可能是柔嫩艾美尔球虫特异性抗原表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比较免疫蛋白组学筛选了3个E.tenella特异性抗原和一个E.tenella和E.maxima共同抗原;鉴定了柔嫩和巨型艾美尔球虫CCT2蛋白的功能差异,初步证明该基因可能是E.tenella潜在的毒力因子;鉴定了EtMIC1关键抗原表位。这将为鸡柔嫩艾美尔球虫新型亚单位疫苗的设计和研发提供新的靶点。
孙俊颖[4](2020)在《单宁酸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雏鸡盲肠肠道屏障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几十年,化学药物一直被用于抗球虫,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化学药物的不断使用,球虫对化学药物的的敏感度正在降低,化学药物在家禽产品中的残留也可能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隐患。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其他药物方法来控制球虫。单宁酸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多酚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腹泻、抗菌、抗氧化、抗炎、抗寄生虫作用。本实验评价了单宁酸的抗球虫效果,并探究了其对E.tenella感染雏鸡肠道屏障和肠道微生物影响,以期为单宁酸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采用2×2随机区组设计将144只1日龄雏公鸡分为4组,每组36只。主效应包括日粮处理(添加0或0.4%剂量的单宁酸)和攻毒处理(接种球虫卵囊或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期间,各组雏鸡饲喂基础日粮或额外添加0.4%剂量的单宁酸,并在实验的第28天接种7×104-7.5×104个球虫卵囊或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实验动物的相对增重量、肠道损伤评分、卵囊排出量(OPG)及粪便评分,使用RT-q PCR测定雏鸡盲肠组织中ZO-1,Claudin-1、Occludin、IL-6、IL-8、NF-κB的表达水平,使用16Sr RNA技术对雏鸡盲肠肠道菌群进行鉴定,使用GC-MS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雏鸡的盲肠内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将16Sr RNA和GC-MS靶向代谢组学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接种E.tenella降低了雏鸡的相对增重;抑制ZO-1、Claudin-1及Occludin的表达;促进IL-6、IL-8、NF-κB的表达;降低益生菌(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aceae、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及SCFA的含量;增加了盲肠内条件性致病菌(Escherichia-Shigella)及梭菌属微生物(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的相对丰度。(2)添加单宁酸促进雏鸡盲肠Occludin的表达;增加产SCFA微生物(Barnesiella)的相对丰度及乙酸的含量;有增加丙酸、丁酸、异己酸及总短链脂肪酸含量的趋势;抑制了E.tenella引起的雏鸡的Occludin表达量及相对增重的降低;缓解了E.tenella引起的雏鸡的IL-6、NF-κB表达量及梭菌属微生物(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1)的相对丰度的增加;降低了E.tenella感染雏鸡的OPG、盲肠损伤评分和粪便评分。(3)关联分析感染E.tenella雏鸡的肠道微生物和SCFA的结果表明:SCFA的含量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p=0.04,r=-0.66);关联分析未感染E.tenella的雏鸡的肠道微生物和SCFA的结果表明:产乙酸微生物(Barnesiella)的相对丰度与乙酸、总SCFA的含量和呈正相关(p=0.04,r=0.90;p<0.01,r=1.00)。结论:(1)当雏鸡没有感染E.tenella时:单宁酸可以通过调节雏鸡盲肠Occludin的表达保护肠道屏障;可以通过调节肠道产乙酸微生物(Barnesiella)的相对丰度间接改变盲肠内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但其对雏鸡的相对增重无影响。(2)单宁酸抑制了E.tenella感染雏鸡相对增重的下降;缓解了E.tenella诱导雏鸡的盲肠炎症和肠道屏障损伤;但是其并不能缓解感染组雏鸡盲肠内SCFA的下降。同时,因为肠道上皮细胞的损伤会导致胞内蛋白的外泄和黏液量的增加,可以为梭菌属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基质,而单宁酸处理后,感染组雏鸡盲肠内部分梭菌属微生物(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的相对丰度显着下降,表明单宁酸降低了E.tenella对雏鸡肠道上皮细胞的损伤。
余水兰[5](2020)在《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增强剂筛选与早熟株相关基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家禽传染性寄生虫病。由于使用药物防治球虫病会产生耐药性及药物残留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免疫预防替代药物成为球虫病控制的主导途径。由早熟株卵囊组成的减毒活疫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球虫病疫苗,但球虫活疫苗对免疫鸡的生长具有潜在不良影响。研究发现免疫增强剂不仅可增强球虫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也可降低接种疫苗带来的不良影响。与母株相比,球虫早熟株具有潜在期明显缩短、致病性减弱、繁殖能力降低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但其早熟的分子机制不明。为此,本研究一方面通过笼养试验和平养试验研究盐酸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壳寡糖、地衣芽孢杆菌、酵母多糖等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免疫增强效果和免疫鸡增重的影响,以筛选获得每种免疫增强剂的有效剂量,为筛选球虫活疫苗的免疫增强剂奠定基础;另一面通过RNA-seq技术筛选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与母株孢子化卵囊的转录组差异,并对其中两个差异表达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颈部蛋白2和3(EtRON2和EtRON3)的功能和特性进行初步分析,为探讨早熟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1.五种免疫增强剂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增强效果的评价——笼养试验通过笼养试验评价盐酸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壳寡糖、地衣芽孢杆菌、酵母多糖的不同剂量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卵囊的免疫增强效果,以筛选每种免疫增强剂的有效剂量。3日龄雏鸡进行首次免疫并服用免疫增强剂,10日龄时仅用卵囊进行二免,17日龄时用柔嫩艾美耳球虫野毒株进行攻虫,以免疫期间体重、攻虫后的抗球虫指数(ACI)以及试验期间血清IgG和IgM抗体水平等作为评判指标。结果显示,0.05 mg~0.1 mg盐酸左旋咪唑、2.5 mg~5 mg黄芪多糖、2.5 mg~7.5 mg壳寡糖、1.25 mg酵母多糖以及10 mg地衣芽孢杆菌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具有免疫增强和促生长双重作用。2.五种免疫增强剂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免疫增强研究——平养试验通过平养试验对笼养试验中所获得的5种免疫增强剂的有效剂量进一步验证。3日龄雏鸡用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卵囊进行免疫并服用免疫增强剂,24日龄用柔嫩艾美耳球虫野毒株进行攻虫,以免疫期间体重、攻虫后的抗球虫指数(ACI)以及试验期间血清IgG和IgM抗体、CD4和CD8分子、细胞因子(TNF-α、TGF-β1、IL-2、IL-4、IL-5、IL-10)水平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0.1 mg盐酸左旋咪唑可明显促进鸡CD4、CD8因子的增殖和TNF-α、IL-2的分泌,明显提高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免疫效果,且有促生长的作用。2 mg和6 mg地衣芽孢杆菌、5 mg和7.5 mg壳寡糖、2.5 mg酵母多糖均可明显促进鸡CD8分子的增殖和TNF-α的分泌,具有免疫增强和促生长的作用。5 mg黄芪多糖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具有促生长作用,但免疫增强效果不显着,黄芪多糖对球虫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有效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3.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和母株孢子化卵囊的转录组分析继续对本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进行早熟选育,经过11次的早熟株选育,潜在期由126 h缩短到107 h,缩短了19 h,与同源母株的潜在期141 h相比,缩短了34 h。通过RNA-seq技术比较了该早熟株与母株之间孢子化卵囊的转录组差异,筛选两个虫株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共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6602个,早熟株上调表达基因3888个,下调表达基因2714个。这些差异基因主要与阳离子结合、未折叠蛋白结合、磷酸酯水解酶活性等功能相关,参与细胞内吞作用、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谷胱甘肽代谢、内质网蛋白加工等通路。利用qPCR对转录组数据分析获得的22个差异表达基因和5个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7个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均与RNA-seq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探索球虫早熟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4.柔嫩艾美耳球虫棒状体颈部蛋白2和3特性与功能初步分析根据转录组学结果,选取两个早熟株下调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棒状体颈部蛋白2和3(EtRON2和EtRON3)进行特性和功能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EtRON2的mRNA转录水平在孢子化卵囊中最高,未孢子化卵囊和第二代裂殖子次之,子孢子最低;蛋白主要分布在游离的子孢子、胞内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顶端棒状体的位置,以及未成熟裂殖体的细胞质中;其抗体对子孢子入侵DF-1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EtRON3转录水平在孢子化卵囊阶段转录水平最高,未孢子化卵囊阶段次之,第二代裂殖子和子孢子最低;蛋白主要分布在游离的子孢子和胞内子孢子顶端棒状体的位置,第二代裂殖子的胞质以及未成熟裂殖体的表面;其抗体对子孢子入侵DF-1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EtRON2和EtRON3在早熟株孢子化卵囊中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母株,与转录组学分析的结果一致,这提示EtRON2和EtRON3与早熟性状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EtRON2和EtRON3在球虫入侵以及发育调节中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王海霞[6](2020)在《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诱导及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球虫病是世界上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及不合理使用,耐药性成为无法避免的问题,但球虫耐药性形成的机制至今不清楚,也没有找到控制球虫产生耐药性的靶基因。本研究通过实验室诱导获得了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虫株,观察了盐霉素耐药株和敏感株子孢子和裂殖子的超微结构,分析了盐霉素耐药株和敏感株的差异表达基因,检测了3个鸡球虫田间分离株的耐药状况,利用单卵囊分离技术获得22个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田间耐药株,对柠檬酸合酶(EtCS)、甲硫氨酸氨基肽酶(EtMetAP)、锚蛋白重复序列(EtANK)3个球虫耐药相关基因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1.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实验室诱导与电镜观察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以15 mg/kg(药物/饲料)为起始诱导浓度,经过24次传代,用鸡体药敏试验检测,获得对盐霉素60 mg/kg完全耐药的柔嫩艾美耳球虫耐药株。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裂殖子的超微结构,发现耐药株虫体的形态变得不规则、细胞膜粗糙与肿胀、细胞核形状变得不规则甚至溶解、微线减少、支链淀粉增多等。2.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和耐药株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利用RNA-seq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的子孢子和裂殖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与敏感株相比,耐药株子孢子获得17个上调表达基因、13个下调表达基因;耐药株裂殖子获得606个上调表达基因、496个下调表达基因,子孢子和裂殖子共有差异表达基因18个。GO分析发现,耐药株子孢子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离子结合过程,耐药株裂殖子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蛋白质代谢过程。用q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3.鸡球虫田间分离株的耐药程度检测与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田间耐药株的分离从安徽不同养殖场收集样品,获得3个鸡球虫田间株(AH1、AH2、AH3),通过鸡体药敏试验检测了田间株对5种抗球虫药物(地克珠利、盐霉素、癸氧喹酯、甲基盐霉素、氯苯胍)的耐药程度,除AH2对氯苯胍中度耐药外,所测虫株对其他药物完全耐药。用琼脂糖技术分离获得22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单卵囊分离株,用qPCR分析了4个差异表达基因在2个单卵囊分离株及安徽1混合种的mRNA转录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4.三个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的初步分析对3个球虫耐药相关基因(EtCS、EtMetAP、EtANK)进行克隆、表达与纯化,制备相应抗体,分析3个基因在柔嫩艾美耳球虫球虫未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子孢子、裂殖子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结果表明这三个基因在四个阶段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不一致,可能是翻译后修饰的结果。间接免疫荧光表明,EtCS、EtMetAP、EtANK分别定位于子孢子除折光体外的细胞质中、子孢子表面、子孢子的顶端、都定位于裂殖子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体外抑制实验表明,这3个蛋白都参与了子孢子入侵DF-1细胞的过程。用EtCS处理鸡巨噬细胞后发现,EtCS可与巨噬细胞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增殖及NO的产生。对敏感株和不同耐药株进行转录水平分析,发现这3个基因在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株和马杜拉霉素耐药株中表达都显着上调,而在盐霉素耐药株中差异不显着,与转录组结果一致。但这3个基因在耐药株中的蛋白翻译水平与转录结果不一致。利用qPCR分析3个基因在单卵囊分离的盐霉素田间耐药株、安徽1混合种、单卵囊分离的地克珠利田间耐药株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敏感株相比,3个基因在安徽1混合种的转录水平都很低;在3株地克珠利田间耐药株中,除EtCS在其中2株下调表达外,其余都上调表达;在3株盐霉素田间耐药株中,EtMetAP表达上调和EtCS表达下调,EtANK差异不明显;与盐霉素转录组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分离的田间耐药株存在多重耐药性。结论:本研究利用诱导获得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和敏感株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用田间分离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进行了验证,选取3个耐药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球虫耐药性产生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基础。
石水琴[7](2020)在《鸡罗伊氏乳杆菌S5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及其对肠道菌群微生态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相互作用在肠道疾病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乳酸菌是肠道菌群中主要益生菌群之一,具有优化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调节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是防御肠道病原体的主要防线。全面认识鸡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功能对开发肠道菌种资源和防治病原菌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感染是人类胃肠炎的常见病因,其感染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微生态失调等问题,是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乳酸菌可以有效防治肠道细菌性感染,但其在肠道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以鸡为研究对象,解析鸡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探究鸡肠道乳酸菌多样性与功能,旨在从健康鸡肠道中筛选具有良好特性且具有抗肠炎沙门氏菌的乳酸菌。从乳酸菌调控肉鸡肠道菌群和宿主基因表达抗病原菌感染的角度出发,验证所筛选到的优良乳酸菌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为通过乳酸菌调控肠道感染微生态菌群结构的稳定,提高肉鸡抗病力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鸡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功能分析及其乳酸菌筛选本章节采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来探究不同养殖环境中的自由散养(FRS)与规模化商业养殖(CRS)以及不同基因型鸡中白羽肉鸡(BC)与罗曼蛋鸡(LC)的鸡盲肠肠段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结果发现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是FRS和CRS中盲肠细菌的主要菌群,在FRS中发现了Deferribacteres,而在CRS中几乎不存在。在FRS中Parabacteroides,Prevotellaceae_Ga6A1,Unclassified Proteobacteria和unclassified Spirochaetaceae的物种丰度更高,而在CRS中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aceae和Helicobacter则更为丰富。物种的主要功能注释是复制,重组和修复,能量产生和转化,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以及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相关功能。对不同品种鸡盲肠菌群宏基因组学数据分析,结果发现BC,LC盲肠细菌的主要菌群是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BC中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us和Alistipes物种较丰富,而在LH中Bacteroides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更为丰富。物种的主要功能注释是复制,重组和修复,能量产生和转化,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以及氨基。结果表明,同一物种的鸡的基因型差异可以引起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但不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主要功能差异。对鸡肠道乳酸菌数据信息分析发现,鸡肠道乳酸菌主要是隶属于Lactobacillus、Pediococcus、Sharpea和unclassified_f__Lactobacillaceae四个属。L.reuteri属于Lactobacillus,丰度占乳酸菌14.6%,其功能主要参与复制,重组和修复,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辅酶运输和代谢,能量产生和转化以及防御机制。结合微生物纯分离培养方法,成功从肉鸡肠道分离得到一株罗伊氏乳杆菌S5(L.reuteri S5)菌株,其在MRS培养基中生长20 h为其最佳接种时间,在24 h产乳酸量最高为1.42 mmol/L,具有较好耐受性,L.reuteri S5菌株无细胞发酵上清中T-AOC、GSH-PX和T-SOD活性高于菌体,对S.enteritidis ATCC13076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活性,该菌株优势碳源和氮源为葡萄糖和豆粕。2.L.reuteri S5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体外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作用研究由于乳酸菌具有菌株特异性,为全面解析L.reuteri S5菌种信息和益生功能尤为重要。L.reuteri S5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L.reuteri S5全基因组中含有1个环形染色体,基因组长度为2,962,865 bp,基因的平均长度为905 bp,共有2,787个基因,59个t RNA基因,19个r RNA基因,其他nc RNA基因30个。具有完整的初级代谢途径,编码糖酵解途径主要功能酶类以及磷酸戊糖途径的酶类,其基因组上含有编码抗氧化、无机盐离子以及耐酸、耐胆盐相关的基因,证实了L.reuteri S5是一株益生特性优异的益生菌株。相关分子实验结果表明,L.reuteri S5通过抑制S.enteritidis ATCC13076的粘附和侵袭,毒力和细胞膜完整性基因的表达,抑制S.enteritidis ATCC1307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运动,破坏细菌结构,并抑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抑制或杀死S.enteritidis ATCC13076的生长。这些结果为揭示L.reuteri S5益生特性以及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作用奠定基础研究。3.L.reuteri S5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选取益生菌株L.reuteri S5,构建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肉鸡动物模型,分析L.reuteri S5干预对鸡感染S.enteritidis ATCC13076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L.reuteri S5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L.reuteri S5菌株能稳定定植于鸡肠道各肠段,尤其是盲肠肠段内,L.reuteri S5菌株的定植会降低肠道环境p H值,抑制S.enteritidis ATCC13076在肠道内的定植。具有增强肠道屏障作用,减少S.enteritidis ATCC13076的细菌位移。L.reuteri S5定植于肠道内会增加鸡盲肠微生物菌群OUT数目,增加Lactobacillaceae的相对丰度水平,减少了Enterobacteriaceae科菌群的相对丰度水平。经组间距离分析,L.reuteri S5干预感染组(LS组)鸡盲肠道菌群组成与对照组(C组)距离较近。这些结果证明所筛选到的优良乳酸菌L.reuteri S5具有调控肠道菌群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的作用。4.L.reuteri S5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肠道转录组的影响采用动物体内实验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L.reuteri S5干预对鸡感染S.enteritidis ATCC13076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reuteri S5能促进鸡生长性能,促进鸡肠道免疫球蛋白SIg A的分泌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炎症因子TNF-a,IFN-γ和IL-6的表达,减轻鸡肠道组织病理损伤。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L.reuteri S5可促进调节鸡的许多生物学进程和细胞代谢,可参与调节细胞粘附分子(CAMs)、氨基酸合成与代谢、维生素代谢、脂肪酸代谢以及固醇激素的合成等,从而促进鸡的生长性能。L.reuteri S5调控肠道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的主要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是产生Ig A的肠道免疫网络、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信号通路以及胞质DNA传感途径。这些结果为探究L.reuteri S5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奠定了基础研究。综上,从健康鸡肠道成功筛选到一株益生特性优异的益生菌株L.reuteri S5,阐述了其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作用机制,且从乳酸菌调控肉鸡肠道菌群和宿主基因表达抗病原菌感染的角度,证明了其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肠道感染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乳酸菌防治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奠定基础研究。
刘国辉[8](2019)在《不同球虫疫苗商品肉鸡免疫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球虫病是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以往主要依靠药物来进行防治,但是耐药性的产生较快,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欧盟要求肉鸡不使用球虫药,依靠免疫方法来控制鸡球虫病,逐渐成为出口欧盟肉鸡球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本试验通过对规模化地面养殖商品肉鸡,使用不同球虫疫苗、不同免疫剂量、不同免疫方式与用药对照组比较。利用每克粪便球虫卵囊数值(OPG)进行计数,球虫肉眼病变评分,肠道损伤肉眼病变评分等方法,对免疫后鸡的卵囊排出情况、感染程度和肠道损伤程度进行对比评估。通过对成活率、单只均重、料肉比、欧洲指数、ND、AI抗体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对比鸡只健康状况和生产成绩。筛选出最佳免疫方案,为将来商品肉鸡正确球虫免疫提供第一手数据支持。试验结果表明:(1)Y疫苗1倍量0天喷雾组与Y疫苗0.6倍量0天喷雾组,两组均在免疫后19天出现了OPG均值最高峰;但0.6倍量组峰值低,高峰出现后,OPG均值下降缓慢,又在免疫后23天和33天出现两个较小峰值,因此,1倍量OPG均值趋势明显好于0.6倍量。从球虫眼观病变评分、肠道眼观病变评分结果看1倍量与0.6倍量差异不显着,说明损伤与剂量关系不大,可能与疫苗本身毒力关系更大。从生产成绩方面Y疫苗1倍量与0.6倍量差异不显着。(2)Z疫苗1倍量3天拌料组嗉囊饱食率(91%±2.22%)高于Y疫苗0天喷雾组舌尖红染率(81%±3.11%),拌料组有更多的鸡可以接触到疫苗,每只鸡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疫苗。Z疫苗1倍量3天拌料组免疫后17天出现OPG高峰,早于Y疫苗1倍量喷雾或0.6倍量喷雾组免疫后19天出现OPG高峰,更有利于尽早建立免疫力,后期补偿性生长。从球虫眼观病变评分、肠道眼观病变评分结果看Z疫苗1倍量3天拌料组病变程度较Y疫苗1倍量或0.6倍量喷雾组轻,进一步说明3日龄拌料组好于0日龄喷雾组,同时,说明Z疫苗本身毒力低于Y疫苗,符合供应商提供的说明。从生产成绩看,Z疫苗成绩优于Y疫苗。(3)各组出栏成活率为92.19%±2.93%,93.57%±1.33%,92.19%±5.17%,92.76±4.32%。各组间成活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说明球虫免疫对成活率几乎没有影响。(4)各组ND抗体分别为7.21±0.67,6.70±1.22,7.01±1.01,7.06±0.60;H9抗体分别为7.22±1.23;6.94±1.55;6.53±1.29;6.95±0.90。各组间ND、H9抗体差异均不显着(P>0.05),说明球虫免疫对出栏前体液免疫ND、H9抗体几乎没有影响。(5)使用活疫苗进行球虫免疫快大型商品肉鸡,可以取得满意效果,防治球虫感染效果优于用药对照组。但从单只均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0.27kg,0.23kg,0.09kg)、料肉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0.14,0.13,0.09)、欧洲指数(试验组低于对照组50.2,46.4,30.5)等生产成绩看,用药对照组较疫苗免疫组优势明显。
谢涛[9](2019)在《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研究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出饲粮中复合酸化剂的适宜添加水平;利用此适宜添加水平,研究其单独使用及与柴胡提取物联用对堆状艾美耳球虫攻毒后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复合酸化剂能缓解球虫攻毒引起的肉鸡生产性能下降及可能作用机制。试验一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球虫疫苗未攻毒组(PC)、球虫疫苗攻毒组(NC)、球虫疫苗攻毒+0.1%复合酸化剂添加组(NCA0.1%)、球虫疫苗攻毒+0.2%复合酸化剂添加组(NCA0.2%)、球虫疫苗攻毒+地克珠利添加组(NCD)。将420只1日龄的罗斯(ROSS)肉公鸡按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到以上5个处理组中,每个处理7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复合酸化剂由乳酸、富马酸、柠檬酸组成。于15日龄时,所有球虫攻毒组肉鸡灌服球虫疫苗(卵囊数为2.2×104个,包含柔嫩、巨型、毒害、堆型四种艾美耳弱毒球虫)。于21日龄时,采集血清、脾脏和空肠组织用于指标分析。结果显示:(1)与PC组相比,NC组和NCA0.2%组21d肉鸡体重(BW)和15-21d肉鸡体增重(BWG)显着降低(P<0.01),其他处理组与PC组无显着差异;(2)与PC组相比,NC、NCA0.1%和NCA0.2%组肉鸡血清尿酸含量显着提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含量显着降低(P<0.05);(3)与PC组相比,NC组肉鸡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一氧化氮(NO)含量显着升高(P<0.001);与NC组相比,添加酸化剂与地克珠利组降低了肉鸡血清中IL-2(P<0.001)和NO(P<0.05)的含量;(4)与PC组相比,NC、NCA 0.2%和NCD组脾脏IL-2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01),NCA 0.2%组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NCA 0.1%组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其他处理组脾脏IL-2、IL-6或IL-10 mRNA表达量与PC组无显着差异。(5)与PC组相比,所有球虫攻毒组空肠紧密连接蛋白2(zonula occudens-2,ZO-2)和闭合小环蛋白2(mucin 2,MUC2)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与PC组相比,NC和NCA 0.2%组空肠闭锁蛋白(occludin,OCLN)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但NC0.1%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添加0.1%的复合酸化剂能缓解球虫疫苗攻毒引起的生长前期肉鸡(15-21d)生产性能下降。试验二复合酸化剂及其与柴胡提取物联用对堆型艾美耳球虫攻毒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球虫未攻毒对照组(PC)、球虫攻毒组(NC)、球虫攻毒+0.1%复合酸化剂添加组(NCA)、球虫攻毒+0.1%柴胡提取物添加组(NCB)以及球虫攻毒+0.1%复合酸化剂和0.1%柴胡提取物联用组(NCAB)。将480只1日龄的ROSS 308肉鸡按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到以上5个处理组中,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公鸡、母鸡各8只,共16只鸡。于15日龄时,所有的球虫攻毒组肉鸡灌喂堆型艾美耳球虫(卵囊数为7.8×104个)。于21日龄时,采集肉公鸡全血、血清、脾脏和十二指肠用于指标分析。试验结果显示:(1)未攻毒阶段,添加复合酸化剂显着提高14日龄肉鸡体重(BW)和1-14日龄体增重(BWG)(P=0.001),降低料重比(P<0.05)。球虫攻毒后,与PC组相比,所有球虫攻毒组15-21d肉鸡BWG(P<0.001)和AFI均有降低(P<0.1);但与NC组相比,NCA和NCAB组肉鸡的BWG显着增加(P<0.05)。(2)与NC组相比,NCB组降低了球虫攻毒后第5天粪便中的球虫卵囊数(P<0.05),NCAB组降低了球虫攻毒后第5天和7天粪便中的球虫卵囊数(P<0.01)。(3)与PC组相比,NC、NCA和NCAB组肉鸡血液中CD3+CD4+细胞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NC相比,NCB组肉鸡血液中CD3+CD4+与CD3+CD8+细胞含量显着降低(P<0.05)。(4)与PC组相比,NC组肉鸡血清中IL-1β和IFN-γ含量和iNOS酶活显着升高;与NC组相比,NCA、NCB和NCAB组以上3个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5)与PC组相比,NCB和NCAB组肉鸡脾脏IL-6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01),NCAB组IL-2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01);(6)与PC组相比,所有球虫攻毒组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P<0.001)和绒隐比均显着降低(P<0.001),隐窝深度显着增加(P<0.001)。与NC组相比,NCA、NCB和NCAB组隐窝深度显着增加(P<0.001)。(7)与PC组相比,所有球虫攻毒组十二指肠OCLN mRNA表达量降低(P<0.05),MUC-2 mRNA表达量增加(P<0.001)。与NC组相比,添加酸化剂降低了CLDN1和MUC-2 mRNA表达量(P<0.05),添加柴胡提取物降低了MUC-2 mRNA表达量(P<0.001)。以上结果表明,添加0.1%的复合酸化剂和/或0.1%的柴胡提取物均能够缓解堆型球虫攻毒引起的生长前期肉鸡(15-21d)生产性能下降,可能与其改变炎症反应和肠道形态结构有关;但二者同时添加未见加和效应。综合以上两个试验的研究结果,0.1%复合酸化剂可以缓解球虫攻毒引起的生长前期肉鸡生产性能下降,这可能与酸化剂改善了肉鸡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有关。
周雪[10](2019)在《鸡柔嫩艾美耳球虫钙结合蛋白EtCaBP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球虫病是鸡球虫寄生在鸡的小肠及盲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的专性寄生虫病,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药物防治和疫苗预防措施均无法使防治球虫病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寻找抗原性较好的蛋白去研制廉价高效的新型疫苗成为防治球虫病的关键。本研究中ETH00009450是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并分析到该基因在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入侵DF1细胞时其表达量上调了1.569倍,本研究选取此基因开展研究。首先对EtCaBP基因进行一系列生物学分析,从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二级及三级结构的分析显示该基因表达蛋白为钙结合蛋白(CaBP),具有特征性的EF-hand钙结合结构域,它们能与钙离子发生作用,在细胞内钙信号转导及钙稳态等各种生命活动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推测该基因是否与球虫入侵宿主细胞相关,从而研究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为研究防治鸡球虫病新型疫苗提供候选蛋白的筛选。对EtCaBP(Eimeria tenella钙结合蛋白)生物学信息分析后,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取基因片段,经再经NcoⅠ和HindⅢ酶切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EtCaBP,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BL21(DE3)菌株中,经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EtCaBP蛋白,制备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后制备出鼠源多克隆抗体。构建酵母表面展示系统将EtCaBP蛋白展示在酵母表面,鉴定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本研究通过鸡球虫感染试验对EtCaBP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评价,从而探究EtCaBP蛋白的免疫原性。将120只个体差异不大的雏鸡随机分成A组(EtCaBP免疫接种球虫组)、B(EtCaBP免疫不接种球虫组)、C(不免疫接种球虫组)、D组(不免疫不接种球虫组),每组30只。7日龄时,用完全弗氏佐剂乳化后的蛋白对A、B两组进行颈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免疫量为100ug/只,C、D两组注射等量PBS;14日龄时,用不完全弗氏佐剂乳化蛋白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免疫方法同7日龄;21日龄时,对A、C两组接种10000个新鲜的E.tenella孢子化卵囊。结果表明EtCaBP蛋白无跨膜区但具有信号肽序列,二级结构预测显示主要以α螺旋为主,含有5个EF-hand钙结合结构,通过三级结构预测发现与CBP40(Physarum polycephalum特异性Ca2+结合蛋白LAV1-2)结构相似,相似度为66%。本研究成功克隆出EtCaBP基因,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出可溶性蛋白,纯化蛋白成功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31日龄,整理数据进行结果分析,通过对比组间的体重增长、相对增重率、卵囊排出量、盲肠病值、抗球虫指数、淋巴细胞转化、细胞因子荧光定量分析等指标对EtCaBP亚单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价。EtCaBP免疫接种组的相对增重率、卵囊值、盲肠病变值和抗球虫指数分别为88.9%、10、23.7、155.20。结果显示EtCaBP蛋白免疫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E.tenella感染对鸡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减少卵囊排出量和减轻病变程度,抗球虫效果是有效的。综上所述,EtCaBP蛋白具有钙结合蛋白的EF-hand钙结合结构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对鸡感染球虫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二、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鸡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复发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鸡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Toll样受体及干扰素调节因子对IBDV感染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1 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
1.1 TLR2亚家族 |
1.2 TLR3 |
1.3 TLR4 |
1.4 TLR5 |
1.5 TLR7 |
1.6 TLR15和TLR21 |
2 干扰素调节因子的研究进展 |
2.1 IRF1亚家族 |
2.2 IRF3亚家族 |
2.3 IRF4亚家族 |
2.4 IRF5亚家族 |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
3.1 IBDV基因组结构 |
3.2 IBDV感染与Toll样受体途径 |
3.3 IBDV感染与干扰素调节因子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IBDV感染对鸡法氏囊ch TLRs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病毒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VP2的表达变化 |
2.2 IBDV感染后ch TLRs在鸡法氏囊中的表达变化 |
2.3 VP2 m RNA与ch TLRs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IRFs在鸡体内的组织分布、发育变化及其对IBDV感染的应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病毒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IRFs在鸡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 |
2.2 IRFs在鸡法氏囊中的发育变化 |
2.3 IBDV感染对鸡IRFs的表达影响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鸡品种IRF4基因全编码区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细胞和载体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方法 |
1.5 IRF4基因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RT-PCR扩增鸡IRF4基因 |
2.2 不同鸡品种IRF4基因编码区全序列分析 |
2.3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4 亚细胞定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2)鸡球虫病流行病学、防治药物与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鸡球虫病流行病学 |
1.1 鸡球虫的感染与繁殖 |
1.2 流行病学特征 |
1.2.1 鸡球虫病流行情况 |
1.2.2 鸡球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
2 鸡球虫病防治药物开发 |
2.1 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 |
2.2 化学合成类药物 |
2.3 天然产物药物 |
2.4 鸡球虫抗药性研究 |
3 鸡球虫病疫苗研制 |
3.1 活卵囊疫苗 |
3.1.1 强毒活卵囊疫苗 |
3.1.2 弱毒活卵囊疫苗 |
3.2 重组疫苗 |
3.2.1 DNA疫苗 |
3.2.2 亚单位疫苗 |
3.2.3 活载体疫苗 |
4 展望 |
(3)鸡柔嫩艾美尔球虫差异抗原的筛选鉴定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鸡球虫病概述 |
1.1.1 病原生物学 |
1.1.2 鸡球虫生活史 |
1.1.3 鸡球虫病流行病学及危害 |
1.2 鸡球虫免疫研究进展 |
1.2.1 鸡球虫抗原的种类 |
1.2.2 天然免疫反应 |
1.2.3 细胞免疫 |
1.2.4 体液免疫 |
1.3 鸡球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3.1 鸡球虫病的药物防控 |
1.3.2 鸡球虫病的疫苗防控 |
1.4 蛋白质组学在球虫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
1.4.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1.4.2 蛋白质组学技术 |
1.4.3 免疫蛋白质组学 |
1.4.4 蛋白质组学在鸡球虫抗原鉴定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质粒、菌株、虫体、细胞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高免血清的制备 |
2.2.2 子孢子的分离纯化 |
2.2.3 裂殖子的分离纯化 |
2.2.4 裂殖子蛋白质的抽提 |
2.2.5 免疫差异蛋白质双向电泳 |
2.2.6 RNA的提取 |
2.2.7 反转录合成c DNA |
2.2.8 荧光定量PCR |
2.2.9 基因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
2.2.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2.2.11 Blunt载体的制备 |
2.2.1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2.2.13 原核表达 |
2.2.14 SDS-PAGE分析 |
2.2.15 His重组蛋白的纯化 |
2.2.16 鼠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2.17 组织蛋白抽提 |
2.2.18 Western blot实验 |
2.2.19 酵母表面展示 |
2.2.20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2.2.21 多抗抑制子孢子入侵实验 |
2.2.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2.2.23 抗球虫指数ACI计算 |
2.2.24 细胞转染 |
2.2.25 免疫共沉淀 |
2.2.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柔嫩和巨型艾美尔球虫高免血清的制备与鉴定 |
3.1.1 柔嫩和巨型艾美尔球虫高免血清的制备 |
3.1.2 柔嫩和巨型艾美尔球虫高免血清的体外鉴定 |
3.1.3 柔嫩和巨型艾美尔球虫高免血清的体内鉴定 |
3.2 柔嫩艾美尔球虫差异蛋白质组的筛选、鉴定 |
3.2.1 柔嫩艾美尔球虫裂殖子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
3.2.2 柔嫩艾美尔球虫裂殖子蛋白免疫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
3.2.3 柔嫩艾美尔球虫免疫差异基因的鉴定 |
3.2.4 柔嫩艾美尔球虫免疫差异蛋白质表达、纯化 |
3.2.5 免疫蛋白质组学可靠性检测 |
3.3 差异抗原功能初步分析 |
3.3.1 差异抗原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3.3.2 差异抗原不同发育阶段转录谱分析 |
3.3.3 差异抗原在不同阶段的表达和定位分析 |
3.3.4差异抗原多克隆抗体体外抑制子孢子入侵实验 |
3.4 柔嫩艾美尔球虫特异性抗原的鉴定 |
3.4.1 巨型艾美尔球虫同源基因的克隆、表达 |
3.4.2 重组抗原免疫保护力评价 |
3.4.3 重组抗原诱导体液免疫的能力 |
3.5 特异性抗原CCT2 的功能研究 |
3.5.1 EmCCT2 多抗的制备 |
3.5.2 CCT2 多抗对子孢子入侵的抑制作用 |
3.5.3 EtCCT2 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
3.5.4 EtCCT2 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
3.5.5 EmCCT2与EtCCT2 的功能差异 |
3.5.6 EtCCT2对GgCCT4 表达的影响 |
3.5.7 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对宿主CCT4 表达的影响 |
3.6 特异性抗原EtMIC1 表位及其关键氨基酸序列的鉴定 |
3.6.1 表位的鉴定 |
3.6.2 表位关键氨基酸的鉴定 |
3.6.3 不同种艾美尔球虫表位种特异性鉴定 |
3.6.4 感染初期EtMIC1 亚细胞定位结果 |
3.6.5 EtMIC1 表位及结构域免疫保护力评价 |
3.6.6 EtMIC1 表位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能力 |
4 讨论 |
4.1 免疫蛋白质组学具有筛选高效抗原的优势 |
4.2 EtCCT2 可能是柔嫩艾美尔球虫表面抗原 |
4.3 柔嫩艾美尔球虫Profilin样蛋白是潜在候选抗原 |
4.4 柔嫩艾美尔球虫CCT2 可能是毒力因子 |
4.5 ~(91)LITFATRSK~(99)是EtMIC1 的关键抗原表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单宁酸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雏鸡盲肠肠道屏障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单宁酸的相关研究 |
1.1.1 单宁酸的主要来源、分类及结构 |
1.1.2 单宁酸抗营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1.3 单宁酸抑菌作用研究 |
1.1.4 单宁酸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
1.1.5 单宁酸抗寄生虫作用研究 |
1.1.6 单宁酸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
1.1.7 单宁酸对畜禽腹泻率的作用研究 |
1.1.8 单宁酸对畜禽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的作用研究 |
1.2 球虫对鸡肠道的影响 |
1.2.1 球虫对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1.2.2 球虫对畜禽肠道菌群的影响 |
1.3 短链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
1.3.1 短链脂肪酸的来源及代谢 |
1.3.2 促进粘液分泌 |
1.3.3 影响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
1.3.4 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 |
前言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E.tenella卵囊 |
2.1.3 单宁酸来源及安全性评估 |
2.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2 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管理 |
2.2.2 抗球虫效果的评测指标 |
2.2.3 样品的采集 |
2.2.4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2.5 肠道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2.2.5.1 盲肠组织RNA的提取 |
2.2.5.2 反转录(20μL体系) |
2.2.5.3 Real-time PCR(20μL体系) |
2.2.6 肠道菌群的测定 |
2.2.7 盲肠内容物GC-MS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
2.2.7.1 短链脂肪酸标准液的配制 |
2.2.7.2 样品的处理 |
2.2.7.3 GC-MS短链脂肪酸分析方法建立 |
2.2.8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粪便评分 |
2.3.2 卵囊评分 |
2.3.3 盲肠损伤评分及存活率 |
2.3.4 雏鸡相对增重的变化 |
2.3.5 HE染色结果 |
2.3.6 单宁酸对雏鸡肠道组织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3.7 单宁酸及E.tenella对雏鸡的肠道菌群的影响 |
2.3.7.1 测序样品量及测序数据量的检测 |
2.3.7.2 Venn图、热图及PCo A分析 |
2.3.7.3 肠道菌群的构成 |
2.3.8 盲肠内容物GC-MS靶向代谢组学结果 |
2.3.8.1 标品及样品TIC图 |
2.3.8.2 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
2.3.9 GC-MS靶向代谢组学和16Sr RNA关联分析 |
2.4 讨论 |
2.4.1 单宁酸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抗球虫效果的评价 |
2.4.2 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分析 |
2.4.3 肠道基因的表达量 |
2.4.4 肠道微生物 |
2.4.4.1 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aceae、Lactobacillus |
2.4.4.2 Escherichia-Shigella及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1 |
2.4.4.3 Barnesiella |
2.4.5 短链脂肪酸 |
2.4.6 GC-MS靶向代谢组学和16Sr RNA关联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增强剂筛选与早熟株相关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鸡球虫病 |
1.1.1 鸡球虫病原 |
1.1.2 鸡球虫病的防治 |
1.2 鸡球虫疫苗研究进展 |
1.2.1 活疫苗 |
1.2.2 DNA疫苗 |
1.2.3 亚单位疫苗 |
1.2.4 活载体疫苗 |
1.3 禽用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1.3.1 微生态制剂类免疫增强剂 |
1.3.2 生物制剂类免疫增强剂 |
1.3.3 中草药及多糖类免疫增强剂 |
1.3.4 化学合成小分子类免疫增强剂 |
1.4 展望 |
第二章 五种免疫增强剂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增强效果的评价——笼养试验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虫株 |
2.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4 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用和攻毒用卵囊制备 |
2.2.5 免疫增强剂的配制 |
2.2.6 实验动物分组 |
2.2.7 免疫攻虫程序 |
2.2.8 主要观察指标 |
2.2.9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免疫期间动物体重变化 |
2.3.2 免疫增强剂对攻虫后免疫效果的影响 |
2.3.3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五种免疫增强剂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免疫增强研究——平养试验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虫株 |
3.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4 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用和攻毒用卵囊制备 |
3.2.5 免疫增强剂的制备 |
3.2.6 实验动物分组 |
3.2.7 免疫攻虫程序 |
3.2.8 主要观测指标 |
3.3 结果 |
3.3.1 免疫增强剂对免疫期间动物体重变化 |
3.3.2 免疫增强剂对攻虫后免疫效果的影响 |
3.3.3 免疫增强剂对鸡群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和母株孢子化卵囊的转录组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虫株 |
4.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4 继续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进行早熟选育 |
4.2.5 柔嫩艾美耳球虫母株卵囊的收集和纯化 |
4.2.6 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卵囊的繁殖和纯化 |
4.2.7 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和母株孢子化卵囊的转录组测序 |
4.2.8 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
4.3 结果 |
4.3.1 继续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的早熟选育结果 |
4.3.2 早熟株与母株转录组测序结果 |
4.3.3 差异基因的筛选 |
4.3.4 差异基因功能分类 |
4.3.5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验证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棒状体颈部蛋白2和3特性与功能初步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虫株和细胞 |
5.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5.2.3 柔嫩艾美耳球虫四个阶段虫体的纯化以及cDNA制备 |
5.2.4 EtRON2和EtRON3 转录水平分析 |
5.2.5 DF-1细胞的传代培养 |
5.2.6 EtRON2和EtRON3 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中的分布 |
5.2.7 EtRON2和EtRON3 多抗对子孢子入侵DF-1 细胞的影响 |
5.3 结果 |
5.3.1 EtRON2和EtRON3 在早熟株和母株孢子化卵囊的转录水平差异 |
5.3.2 EtRON2和EtRON3 在不同发育阶段中转录水平的差异 |
5.3.3 EtRON2和EtRON3 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情况 |
5.3.4 EtRON2和EtRON3 多抗对子孢子入侵DF-1 细胞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诱导及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耐药性的定义 |
1.2 耐药性的类型 |
1.2.1 交叉耐药性 |
1.2.2 多重耐药性 |
1.3 实验室耐药虫株的诱导 |
1.4 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
1.4.1 鸡体检测法 |
1.4.2 同工酶分析法 |
1.4.3 超微结构的比较法 |
1.4.4 PCR技术测定法 |
1.5 抗球虫药物作用机理及其耐药性 |
1.5.1 离子载体类抗生素及其耐药机理 |
1.5.2 磺胺类抗球虫药物的耐药性 |
1.5.3 喹啉类抗球虫药物耐药性 |
1.5.4 抗硫胺素类抗球虫药物耐药性 |
1.5.5 吡啶类抗球虫药物的耐药性 |
1.5.6 三嗪类抗球虫药物及其耐药性 |
1.6 控制鸡球虫耐药性产生的策略 |
1.6.1 控制球虫的传播 |
1.6.2 合理的用药方案 |
1.6.3 综合治疗 |
1.6.4 定期检测耐药性 |
1.7 展望 |
第二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实验室诱导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试验虫株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仪器 |
2.2.5 试验药物 |
2.2.6 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实验室诱导 |
2.2.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盐霉素耐药株与敏感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的超微结构 |
2.3 结果 |
2.3.1 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诱导 |
2.3.2 诱导虫株的耐药性检测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敏感株与耐药株的超微结构 |
2.4 讨论 |
第三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与盐霉素耐药株差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虫株 |
3.2.3 实验药物 |
3.2.4 实验试剂 |
3.2.5 实验仪器 |
3.2.6 敏感株与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的收集与纯化 |
3.2.7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转录组测序 |
3.2.8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3.3 结果 |
3.3.1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总RNA的提取 |
3.3.2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分析 |
3.3.3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差异基因的筛选 |
3.3.4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差异基因的验证 |
3.4 讨论 |
第四章 现场鸡球虫感染现状和耐药程度调查及盐霉素田间耐药株的分离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试验药物 |
4.2.3 实验试剂 |
4.2.4 实验仪器 |
4.2.5 田间株粪便样品的收集及繁殖 |
4.2.6 形态学鉴定田间株球虫种类 |
4.2.7 多重PCR鉴定球虫种类 |
4.2.8 药敏试验验证田间株耐药性 |
4.2.9 抗盐霉素田间株单卵囊的分离 |
4.2.10 qPCR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田间分离株的转录水平 |
4.3 结果 |
4.3.1 形态学鉴定田间株球虫种类 |
4.3.2 多重PCR鉴定球虫种类 |
4.3.3 药敏试验验证田间株耐药性 |
4.3.4 单卵囊分离田间盐霉素耐药株 |
4.3.5 差异表达基因在单卵囊分离株和田间混合种转录水平的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3个耐药相关基因功能特性初步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虫株、原核表达载体及细胞 |
5.2.3 实验试剂 |
5.2.4 实验仪器 |
5.2.5 敏感株孢子化卵囊的收集与纯化 |
5.2.6 敏感株孢子化卵囊总RNA的提取与c DNA的合成 |
5.2.7 耐药基因的扩增 |
5.2.8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9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5.2.10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5.2.11 重组蛋白反应原性分析 |
5.2.12 抗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5.2.13 耐药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耐药株的转录水平分析 |
5.2.14 耐药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耐药株的翻译水平分析 |
5.2.15 耐药相关蛋白在子孢子入侵DF-1细胞后的定位 |
5.2.16 田间盐霉素耐药株和地克珠利耐药株对耐药基因进行验证 |
5.2.17 多克隆抗体对子孢子入侵DF-1细胞体外抑制实验 |
5.2.18 柠檬酸合酶对体外培养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5.3 结果 |
5.3.1 敏感株孢子化卵囊的总RNA提取 |
5.3.2 耐药基因的克隆 |
5.3.3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4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5.3.5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5.3.6 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分析 |
5.3.7 三个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分析 |
5.3.8 三个基因在不同耐药株中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分析 |
5.3.9 三个基因在田间分离株的mRNA转录水平分析 |
5.3.10 三个蛋白在子孢子入侵DF-1细胞后的定位分析 |
5.3.11 多克隆抗体对子孢子入侵DF-1细胞体外抑制实验 |
5.3.12 柠檬酸合酶对体外培养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5.3.13 r Et CS对一氧化氮(NO)生成量的测定 |
5.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鸡罗伊氏乳杆菌S5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及其对肠道菌群微生态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 |
1.1 鸡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
1.1.1 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组成 |
1.1.2 鸡肠道主要定植细菌类群 |
1.1.3 鸡肠道菌群功能 |
1.2 乳酸菌研究进展 |
1.2.1 益生菌简介 |
1.2.2 罗伊氏乳杆菌特性 |
1.2.3 罗伊氏乳杆菌的应用 |
1.3 肠道感染微生态研究进展 |
1.3.1 肠炎沙门氏菌简介 |
1.3.2 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机理 |
1.3.3 肠炎沙门氏菌感染与鸡肠道菌群形成 |
1.4 乳酸菌对肠道感染微生态菌群的调控研究 |
1.4.1 促进肠道微生态区系的形成和稳定 |
1.4.2 对肠道病原菌的定植抗性 |
1.4.3 产生抑制病原菌代谢产物 |
1.4.4 干扰病原微生物基因表达 |
1.4.5 调节肠道免疫功能 |
1.5 肠道菌群与宿主基因表达谱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5.1 调节宿主基因表达 |
1.5.2 宿主基因表达与微生物菌群相关性分析 |
1.6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鸡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研究及其乳酸菌筛选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材料 |
1.2.2 不同饲养方式下蛋鸡盲肠内容物16SrRNA扩增子测序 |
1.2.3 不同饲养方式下蛋鸡盲肠内容物宏基因组学测序 |
1.2.4 不同基因型鸡盲肠内容物16SrRNA扩增子测序 |
1.2.5 不同基因型鸡盲肠内容物宏基因组学测序 |
1.2.6 鸡肠道乳酸菌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2.7 鸡粪便乳酸菌的分离筛选 |
1.2.8 L.reuteri S5 生物学特性研究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不同饲养方式下蛋鸡盲肠菌群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3.2 不同基因型鸡盲肠菌群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3.3 鸡肠道乳酸菌多样性与功能分析及其筛选 |
1.3.4 鸡肠道乳酸菌分离与筛选 |
1.3.5 L.reuteri S5 生物学特性分析 |
1.4 讨论 |
1.4.1 不同饲养方式蛋鸡盲肠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4.2 不同基因型鸡盲肠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4.3 鸡肠道乳酸菌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4.4 L.reuteri S5 生物学特性分析 |
1.5 小结 |
第二章 L.reuteri S5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种来源 |
2.2.2 实验培养基、试剂以及仪器 |
2.2.3 L.reuteri S5 全基因组测序与功能分析 |
2.2.4 L.reuteri S5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的作用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L.reuteri S5 基因组基本特征 |
2.3.2 L.reuteri S5特定功能分析 |
2.3.3 L.reuteri S5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的作用机制 |
2.4 讨论 |
2.4.1 L.reuteri S5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2.4.2 L.reuteri S5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的作用机制 |
2.5 小结 |
第三章 L.reuteri S5 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感染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1.1 菌种来源 |
3.2.1.2 实验培养基、试剂以及仪器 |
3.2.1.3 主要培养基 |
3.2.1.4 主要试剂 |
3.2.1.5 主要实验仪器 |
3.2.2 实验动物与方案的设计 |
3.2.3 FITC标记L.reuteri S5 菌体 |
3.2.4 L. reuteri S5生物被膜形成的检测 |
3.2.5 L.reuteri S5 在鸡肠道中的定植示踪 |
3.2.6 鸡肠道pH值测定 |
3.2.7 肠道通透性的测定 |
3.2.8 细菌移位 |
3.2.9 盲肠粪便中总乳酸菌和沙门氏菌的测定 |
3.2.10 鸡盲肠菌群16S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FITC标记L.reuteri S5 菌体观察 |
3.3.2 L.reuteri S5 生物膜形成的检测 |
3.3.3 L.reuteri S5 在肠道内定植示踪 |
3.3.4 肠道pH值差异比较 |
3.3.5 肠道通透性差异比较 |
3.3.6 细菌位移分析 |
3.3.7 L.reuteri S5 干预对鸡肠道感染微生态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7.1 鸡盲肠总乳酸菌计数分析 |
3.3.7.2 鸡盲肠沙门氏菌计数分析 |
3.3.7.3 鸡盲肠内容物测序OTU统计 |
3.3.7.4 鸡肠道内容物稀释曲线分析 |
3.3.7.5 鸡盲肠菌群结构分析 |
3.3.7.6 LEfSe分析L. reuteri S5对鸡肠道菌群丰度的影响 |
3.3.7.7 L.reuteri S5 干预后鸡盲肠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 |
3.4 讨论 |
3.4.1 L.reuteri S5 在鸡肠道内的定植示踪 |
3.4.2 L.reuteri S5 对鸡肠道屏障的影响 |
3.4.3 L.reuteri S5 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L.reuteri S5 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感染盲肠转录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样品采集 |
4.2.3 生长性能测定 |
4.2.4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4.2.5 肠道组织细胞因子的测定 |
4.2.6 组织病病理学观察 |
4.2.7 鸡盲肠RNA-seq转录组测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生长性能 |
4.3.2 免疫器官指数 |
4.3.3 肠道SIgA的测定 |
4.3.4 炎症因子测定 |
4.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4.3.6 鸡肠道组织转录组分析 |
4.3.6.1 样品测序质量评佑 |
4.3.6.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4.3.6.3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析 |
4.3.6.4 差异表达基因KGGE通路富集 |
4.3.6.5 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分析 |
4.3.7 鸡盲肠菌群与基因表达谱关联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L.reuteni S5 干预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4.4.2 L.reuteni S5 干预对鸡肠道转录组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表附件 |
图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不同球虫疫苗商品肉鸡免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鸡球虫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鸡球虫病 |
1.2 鸡球虫病原的形态及分类 |
1.3 鸡球虫病原生物学特性 |
1.4 鸡球虫生活史 |
1.5 流行病学 |
1.6 发病机理 |
1.7 症状和病变 |
1.8 诊断 |
1.9 防治 |
2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球虫疫苗商品肉鸡免疫效果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疫苗、药物、仪器、试剂 |
1.2 研究方法 |
1.2.1 试验分组 |
1.2.2 喷雾免疫方法 |
1.2.3 拌料免疫方法 |
1.2.4 用药组药物添加方法 |
1.3 球虫免疫效果评价 |
1.3.1 舌尖红染率、嗉囊饱食率 |
1.3.2 卵囊计数(OPG) |
1.3.3 球虫肉眼病变评分方法: |
1.3.4 肠道病变评分方法: |
1.3.5 生产成绩指标: |
2.结果 |
2.1 舌尖红染率和嗉囊饱食率结果 |
2.2 OPG检测结果 |
2.2.1 不同剂量的Y疫苗免疫后OPG值 |
2.2.2 Z疫苗1 倍量拌料与Y疫苗1 倍量喷雾、Y疫苗0.6 倍喷雾OPG平均值对比 |
2.2.3 用药组OPG趋势 |
2.3 球虫肉眼病变评分结果比较 |
2.4 肠道损伤肉眼病变评分结果比较 |
2.5 生产成绩比较 |
2.5.1 成活率对比结果 |
2.5.2 单只均重对比结果 |
2.5.3 出栏料肉比(FCR)结果对比 |
2.5.4 出栏欧洲指数(EPI)对比结果 |
2.5.5 出栏前ND抗体均值比较 |
2.5.6 出栏前H9 抗体比较 |
3.讨论 |
3.1 OPG监控、肉眼病变评分的目的和意义 |
3.2 拌料法与喷雾法影响 |
3.3 生产成绩影响 |
3.4 对抗体的影响 |
3.5 免疫鸡群早期垫料管理 |
3.6 应用前景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组意见 |
致谢 |
(9)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鸡球虫病概述 |
1.1 鸡球虫病的分类 |
1.2 临床症状 |
1.3 病理变化 |
1.4 药物防治 |
2 酸化剂 |
2.1 酸化剂的概述 |
2.2 酸化剂的分类 |
2.3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 |
3 柴胡 |
3.1 柴胡及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
3.2 柴胡的作用 |
4 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在抗球虫上的应用 |
第二章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 存在的问题、试验目的及意义 |
1.1 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试验一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处理与安排 |
2.2 动物和饲粮 |
2.3 饲养管理 |
2.4 样品采集 |
2.5 指标测定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3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胃肠道pH的影响 |
3.4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5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7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空肠紧密连接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8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脾脏炎性因子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屠体性能和肠道pH的影响 |
4.4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4.5 复合酸化剂对球虫疫苗攻毒肉鸡肠道健康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试验二复合酸化剂及其与柴胡提取物联用对堆型艾美耳球虫攻毒肉鸡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处理与安排 |
2.2 试验动物与饲粮 |
2.3 饲养管理 |
2.4 球虫攻毒处理 |
2.5 样品采集与制备 |
2.6 指标测定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抗球虫效果的影响 |
3.3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全血血常规的影响 |
3.5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血清淋巴细胞的影响 |
3.6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7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8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十二指肠形态的影响 |
3.9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十二指肠粘膜紧密连接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10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脾脏炎性因子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讨论 |
4.1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4.4 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十二指肠肠道健康的影响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鸡柔嫩艾美耳球虫钙结合蛋白EtCaBP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1 前言 |
1.1 鸡球虫病概述 |
1.2 钙结合蛋白概述 |
1.2.1 EF-hand蛋白家族 |
1.2.2 EF-hand结构 |
1.2.3 EF-hand结构模式 |
1.2.4 S100 蛋白家族 |
1.2.5 膜联蛋白(Annexin)家族 |
1.3 顶复门寄生虫中的钙结合蛋白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虫种和实验动物 |
2.1.2 引物、载体、酶和试剂 |
2.1.3 相关溶液的配制与培养基的成分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EtCaBP基因序列的生物学分析 |
2.2.2 EtCaBP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3 EtCaBP鼠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 |
2.2.4 免疫和感染动物 |
2.2.5 亚单位疫苗免疫保护力评价 |
2.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EtCaBP基因序列生物学分析 |
3.2 EtCaBP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1 EtCaBP基因扩增 |
3.2.2 EtCaBP基因克隆 |
3.2.3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3.3 EtCaBP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检测 |
3.3.1 SDS-PAGE与 Western检测EtCaBP蛋白原核表达 |
3.3.2 原核重组蛋白大量诱导与纯化 |
3.3.3 蛋白浓度测定 |
3.3.4 多克隆抗体鉴定 |
3.4 亚单位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
3.4.1 体重增长情况 |
3.4.2 盲肠病变计分 |
3.4.3 卵囊排出量情况 |
3.4.4 抗球虫指数 |
3.4.5 淋巴细胞转化检测 |
3.4.6 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
3.4.7 细胞因子水平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鸡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复发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Toll样受体及干扰素调节因子对IBDV感染应答研究[D]. 程玲玲. 河南科技学院, 2021
- [2]鸡球虫病流行病学、防治药物与疫苗研究进展[J]. 廖申权,戚南山,吕敏娜,吴彩艳,李娟,蔡海明,林栩慧,胡俊菁,于林增,张健騑,谢明权,孙铭飞.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3]鸡柔嫩艾美尔球虫差异抗原的筛选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 赵宁宁.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4]单宁酸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雏鸡盲肠肠道屏障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孙俊颖. 广西大学, 2020(02)
- [5]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增强剂筛选与早熟株相关基因研究[D]. 余水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诱导及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的初步分析[D]. 王海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鸡罗伊氏乳杆菌S5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及其对肠道菌群微生态的调控作用研究[D]. 石水琴.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不同球虫疫苗商品肉鸡免疫效果研究[D]. 刘国辉. 青岛农业大学, 2019(03)
- [9]复合酸化剂和柴胡提取物对球虫攻毒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谢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10]鸡柔嫩艾美耳球虫钙结合蛋白EtCaBP免疫原性研究[D]. 周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