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岭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成矿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玲慧[1](2013)在《广西栗木锡钨钽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栗木矿田是我国罕见的以蚀变花岗岩型锡钨钽铌矿床为主的矿田。目前,该研究区的成矿流体方面研究工作比较少,有关成矿流体的特征、流体的来源、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之间的联系等问题仍需更深入的探讨。本文在充分掌握前人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广西栗木矿田的各个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通过石英流体包裹体、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综合研究,探讨了区内成矿的物质来源和流体来源,并分析了栗木矿田的成矿作用机理,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栗木花岗岩属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产物。该研究区以燕山早期成矿为主,同时还存在印支晚期成矿作用,印支晚期阶段的成矿作用构造环境为岩石圈的伸展-减薄。(2)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栗木矿田的成矿温度分为早期高中温阶段(230~500℃)和晚期中低温(90-260℃)阶段。岩体型铌钽锡矿矿床形成于早期高温阶段,成矿温度为300-400℃之间,矿床中硫化物、碳酸盐形成于晚期中低温热液阶段。盐度范围为0.6~9.0wt%NaC1,主要集中在低盐度段。(3)本次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研究表明,栗木矿田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为0.14~0.97Ra,40Ar/36Ar比值为555.98~855.11,20Ne/22Ne比值为9.671~9.748和21Ne/22Ne比值为0.0306-0.0330。结果显示,栗木矿田四个矿床的He-Ar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指示它们具有统一的流体来源,应为同期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水和地壳源流体的混合流体,同时有部分幔源流体的参与。(4)本区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花岗岩,岩浆活动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并给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热能,促使了锡的活化、迁移和富集;而富集的部位与构造活动、围岩性质、成矿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庄锦良,刘钟伟,谭必祥,江鹏程,贺安生[2](1988)在《湘南地区小岩体与成矿关系及隐伏矿床预测》文中研究表明 前言湘南地区(北纬26°40′以南)为我国南岭有色、稀有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地质环境及产出丰富的铌、钽、钨、锡、铅锌等矿产,向来是我省主要找矿远景区。解放以来,在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矿产勘查及区域性基础地质和物化探工作。与此同时,省内外众多地质院校、科研单位亦从不同目的出发,广泛地开展以找矿为中心的区域性基础地质和专题性矿床地质的深入研究,尤其是1981-1985年,完成的“六·五”重点攻关项目《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
夏宏远,梁书艺[3](1986)在《南岭某些钨锡(钽铌)矿床的原生分带及成因系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稀有金属矿产基地。其中,特别是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有色、稀有金属矿床,分布广泛,为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中外地质学者所瞩目。为查明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和分布规律,促进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和开发,使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四化”服务,并促进矿床地质学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于1980—1984年期间,对江西黄沙和广西珊瑚两个矿床开展
高玲玲[4](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指出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谈树成[5](2004)在《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个旧锡矿深部与外围成矿预测及矿山增储研究”(编号:2000YK-05)的科研选题,主要完成了个旧组地层和玄武岩剖面的实测研究;个旧组及区域地层、玄武岩与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分析及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矿物学和组构学研究;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等的系统研究工作,获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①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个旧矿区的非花岗岩成矿作用。研究表明,在个旧矿区,除了存在传统观点认为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成矿作用外,至少还存在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作用和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取得了该区成矿理论上的突破。 ②通过区域成矿地学背景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本区的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提供物源的地质体主要有前寒武系的古老基底、寒武系、泥盆系、中三叠统个旧组的碳酸盐岩、碱性玄武岩和燕山晚期的花岗岩等。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为“多因复成”矿床。 ③首次将矿床学的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引入个旧矿区,提出了新的有关矿床成矿系列的认识,认为成矿系列的研究对象是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类型组合,这种成因联系至少包括成矿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时间(成矿时代,成矿阶段、赋矿地层等)、空间(构造地质背景,赋矿建造等)及成矿物质(主成矿元素,成矿物质组成及来源等)间的联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详尽地研究了个旧矿区的成矿大地构造演化、成矿作用、成矿时代、矿床地球化学成因类型、矿体形态产状、矿体产出位置和围岩特征、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控矿规律及矿床成因模式。指出在个旧矿区进行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不仅可以取得矿床成因理论上的突破,而且对于指导矿山的找矿勘探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这一结论已得到了生产勘探实践的证实。 ④根据成矿地质作用、矿床成因、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类昆明理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个旧锡一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摘要型,笔者将个旧锡多金属矿区的矿床成因类型划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锡锌矿、块状硫化物型铜金矿、块状硫化物型锡铅矿(层间氧化矿型)、层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含锡白云岩锡铅锌矿、电气石细脉带型锡钨秘矿、云英岩型锡钨矿(含锡花岗岩)、断裂带硫化物型(氧化矿型)锡铅锌银矿、矽卡岩硫化物型锡铜铅锌矿、残坡积型砂矿、洪冲积型砂矿、溶洞堆积型砂矿等12种矿床类型,完善了原有的矿床分类方案。 ⑤在个旧矿区厘定了4大.矿床成矿系列。在时间上由早到晚大致是从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一沉积Sn一Cu一Zn(Au)矿床系列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一沉积Sn一Cu一Pb一Zn矿床系列一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一Cu一w一Be一Bi一Pb一Zn一Ag矿床系列一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演化。考虑4大成矿系列的典型代表性,划分出竹叶山式、芦塘坝式、大斗山式和砂矿式等4大矿床式。 ⑥在空间上建立了“三楼一梯”的层楼结构成矿模式。按产出标高从下往上大致依次可划分为“下层楼(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一沉积助一cu一zn(Au)矿床系列)”、“中层楼(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一沉积sn一Cu一Pb一Zn矿床系列)”和“一梯(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一Cu一W一B。一Bi·Pb一zn一Ag矿床系列)”的空间结构,最上层楼是表生砂矿系列。即空间上总体构成“三楼一梯”的成矿模式。 ⑦全面揭示了各大成矿系列的矿床类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并对典型矿床进行了解剖,为各大成矿系列的建立提供了实证研究。 ⑧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指导找矿预测。总结出了5大成矿预测准则,指出了找矿远景区,为矿山的找矿勘探指明了方向。结合科研项目研究,部分远景区己经过了云南锡业集团公司的生产工程验证,获得新增工业储量(C级以上)锡、铜金属量约12余万T,其中,锡金属量69367T,平均品位2.06%,铜金属量56321T,平均品位2.15%,两项金属合计125688T,潜在价值36.19亿元人民币。
余何[6](2018)在《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南古陆西南缘毗邻古亚洲成矿域、古特提斯成矿域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处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集中区——南岭成矿带西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与层滑作用有关的数量多、储量大、矿石富、碳酸盐岩容矿的铅锌矿床。本论文以层滑作用为主线,系统研究了区内典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形貌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构造控矿与成矿的机理、铅锌成矿机制以及成矿时代,综合建立了区域层滑成矿模式。研究区自泥盆纪以来发育一套厚愈万米的碳酸盐岩、砂岩与泥质岩、页岩夹层或互层的沉积建造,不同层位岩性软硬相间。区域上层滑作用广泛发育,形成的层滑构造及其组合样式大相径庭,主要有4种层滑构造组合样式,分别是:(1)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代表);(2)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3)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代表);(4)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研究区与层滑作用有关的典型矿床的微量、硫铅、碳氧、氢氧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流体的特征表明区内不同矿床的成矿机制总体相似,但也各具特色,主要有3种主要机制,分别是:(1)与多源流体混合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长坡-铜坑、江永、黄沙坪及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2)与有机质还原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北山铅锌矿床为代表);(3)与古油气藏破坏有关的铅锌矿床(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基于构造解析定年结果,本文认为大厂长坡-铜坑矿床是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于一体的多因复成矿床,并发现了印支期层滑作用对铅锌成矿的重要贡献。这对于建立华南研究相对滞后的印支期成矿系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泗顶矿床进行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测试,结果揭示了区内海西期(360 Ma±5 Ma)层滑成矿作用的存在。根据成矿时代分析,本文认为区内存在360 Ma、240200 Ma、16595 Ma三期层滑成矿事件,并分别对应区域拉张、古特提斯洋闭合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过程。岩石圈不均一的圈层结构、岩性差异组成是层滑发生的物质基础,层滑作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区内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形成的差异性受控于层滑构造的差异性。基于“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三位一体的研究,首次建立了区域海西-印支-燕山期层滑成矿模式——三期层滑成矿模式。
曾志方[7](2013)在《湖南大义山锡矿田构造控矿作用与成矿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大义山锡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属北西向邵阳—郴州锡多金属成矿带的南东段,是湖南省内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区,以李四光教授所命名的“大义山式构造”和“大义山式花岗岩”特殊的北西向构造型式而确立了该区在南岭地区地质找矿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区内锡多金属矿受构造控制明显,研究区内构造控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近年来取得的勘查成果基础上,结合勘查实践,从区域地质特征入手,以白沙子岭、狮形岭及铜盆岭等典型矿区为代表,采用区域成矿综合研究、成矿构造数值模拟及矿石气液包裹体与氢、氧、硫、铅同位素测量等手段,研究了矿田构造控矿作用特征及成矿机理,总结了区内成矿规律,对区内勘查工作的部署有直接的指导作用。1、研究和总结了区域及矿田地质特征区内出露震旦—第四纪地层,其中与锡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泥盆—石炭纪碳酸盐岩。区域性北西向邵阳——郴州走滑断裂带具多期次构造活动,具有控岩、控相和控矿作用,控制了大义山岩体、大义山式断裂带及与其相关的锡多金属矿的展布。断裂带发生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发生强烈左旋活动,定型于燕山晚期。大义山岩体沿断裂带呈多期多阶段被动侵位,依岩石谱系单位自早至晚划分为中三叠世双凤庵、早侏罗世关口、中侏罗世汤市铺、晚侏罗世泥板田等4个超单元及16个单元,在空间上沿邵阳—郴州走滑断裂带呈北西向展布,侵位时代属于印支期(278-210Ma)至燕山期(185~154Ma,148~128Ma),并呈自南东往北西渐次变新的特点,岩性自早至晚主要为角闪石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等。其中与区内锡矿关系密切的为汤市铺超单元晚次介头单元细粒花岗岩。2、研究了区内主要锡矿化类型特征及空间分布区内主要发育云英岩脉型、岩体型和矽卡岩型等锡矿类型。云英岩脉型受大义山式断裂带控制,呈带、呈组集中分布,多与岩体型锡矿相伴产出,主要分布于猫仔山、藤山坳、狮形岭、花山岭等矿区。岩体型锡矿受成矿岩体上凸构造控制,呈透镜状产于汤市铺超单元介头单元顶部,代表性矿床主要有台子上、白沙子岭、师茅冲等。矽卡岩型锡矿依产状分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和层间矽卡岩两个亚型,受岩体接触带构造控制,主要有铜盆岭、鼎新窿、新生等矿床。区内矿化受邵阳——郴州走滑断裂带控制呈北西向展布,自东向西分为东、中、西三个矿化带,其中东带产于大义山岩体东接触带,矿化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中带分布于大义山岩体内,主要分布云英岩脉型和岩体型;西带分布于大义山岩体西接触带,以中低温矿化类型为主。在垂向上,自下而上分布有岩体型、云英岩脉型及矽卡岩型锡矿化。3、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了矿田内构造形成机制和控岩控矿作用,认为该构造带控制了大义山复式花岗岩体及与其相关的锡多金属矿的展布。从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大义山地区在区域构造活动背景下,呈NW走向的区域走滑断裂的左行压扭作用控制了大义山岩体及大义山锡矿田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最大主压应力的异常区控制了该区域节理裂隙的发育及其分布方向,剪切应力的异常高值区域控制了次级断裂和节理裂隙的发育,以及后续矿脉的发育。该区域的局部应力场特征也控制了研究区岩石裂隙和孔隙中流体的压力,进而控制了流体的运移规律,即成矿流体由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运移和聚集。由于流体压力的降低,更有利于流体中所溶解矿质的沉淀和析出。4、解剖典型矿床,研究了主要锡矿化类型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区内锡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以白沙子岭、狮形岭及铜盆岭等典型矿床,重点研究了区内岩体型、云英岩脉型及矽卡岩型等三个主要锡矿化类型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白沙子岭矿区主要发育岩体型和云英岩脉型两个矿化类型,岩体型锡矿不仅与成矿岩体介头单元演化有关,而且与构造作用密切相关,云英岩脉型锡矿脉分布其顶部。狮形岭锡矿床主要发育云英岩脉型锡矿,在空间上呈雁列产出。铜盆岭锡矿床以矽卡岩型锡矿为主,主要分布于岩体接触带的垂凹部位。研究了白沙子岭、狮形岭及铜盆岭主要锡矿化类型的流体包裹体,氢、氧、硫、铅等同位素特征。岩体型和云英岩脉型锡矿石中矿物流体包裹体类型较简单,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中高温范围(180~300℃),并存在130~140℃,160~200℃,250~290℃等3个峰值区。岩体型锡矿石包裹体流体盐度变化范围为1.40%~11.22%,平均值为4.61%。云英岩脉型锡矿石包裹体流体盐度变化范围为1.40%~10.22%,较岩体型矿石略高。两类矿石包裹体流体盐度较低且变化范围相对较大,ω(NaCleq)一般均<10%,属低盐度流体。成矿流体可能存在中高温、低—较高盐度和高温、低盐度2种流体源,即A-的流体;B-的流体。云英岩脉型和岩体型矿体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源。岩体型锡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压力相差较大,为(67~537)×105Pa,平均170×105Pa。云英岩脉型锡矿石包裹体均一压力为(89~637)×105Pa,平均277x105Pa,较岩体型矿石高。岩体型矿石δ34S值为0.3‰~2.8‰,平均1.59‰;云英岩脉型矿石δ34s值为0.1‰-0.7‰,平均0.40%‰。矿石中硫的来源相对单一。矽卡岩型锡矿石中δ34S值出现负值,为-0.2~+2.4‰,平均0.06%‰,但硫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略偏离零值,组成较稳定,可能为混合来源硫。白沙子岭矿区的岩体型锡矿石与铜盆岭矿区的矽卡岩型锡矿石等3类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中,铅同位素数据落在造山带与上地壳之间,表明铅的来源可能是岩浆来源的造山带与地层中铅相互作用的结果。岩体型锡矿石δD为-79‰,δ18OH2O为6.64‰。云英岩脉型锡矿石δD为-128‰~-54‰,δ18OH2O为3.64‰~5.34‰。矽卡岩型锡矿石δD为-68‰~-48‰,δ18OH2O为3.64‰~5.34‰。氢氧同位关系图显示,区内成矿流体主要有:正常岩浆水和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型两种。5、研究了大义山矿田成矿机理由氢、氧、硫、铅同位素示踪,结合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空间分布特征等表明,区内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其次有少量的地层物质参与。构造和成矿热力系统是驱动流体运移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内成矿地质模式。6、总结了区内成矿规律,指出了区内找矿方向成矿规律主要有:(1)等间距分布规律。区内东、中、西三个矿化带中矿床(点)呈等间距分布,间距一般为5-7km。(2)水平与垂向分布规律。区内锡矿化在水平方向上,自东往西分为东、中、西三个矿化带;在垂向上,自岩体往围岩依次发育岩体型、云英岩脉型、构造蚀变带型锡矿及接触带矽卡岩型、似层状矽卡岩锡矿等类型。(3)成矿界面倾斜规律。矿田内中矿化带主要发育云英岩脉型和岩体型锡矿,其矿化富集具有明显的矿化界面。矿田内自北西往南东矿化标高依次降低,中矿化带由北西部花山岭矿区的500-700m标高逐渐变为南东部猫仔山矿区的100-300m标高。东矿化带由北西部鼎新窿矿区的400~500m标高逐渐变为南东部万金窝矿区的-100-200m标高。通过对大义山地区构造控矿作用和成矿机理的研究,总结了今后找矿的方向,提出了藤山坳北部一带、铜盆岭——塔下一带等多个有利找矿靶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次研究发现了岩体型锡矿是在成矿构造-岩浆动态复合控制作用下形成;(2)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区内锡矿的控矿作用和形成机制。
张德会[8](1998)在《乐华—德兴成矿带成矿作用研究的进展、问题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赣东北乐华—德兴成矿带位于江南地块东南缘。带内有超大型的德兴斑岩铜矿床、金山金矿床、银山多金属矿床以及许多中小型矿床,其中铜储量和伴生金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7.5%和37%。深入研究乐华—德兴成矿带内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作用,对深刻揭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成因、矿床分带的形成机理以及发展中国的金属成矿学理论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近年来对该成矿带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并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黄鸿新[9](2014)在《湖南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湖南有色集团湘东钨业有限公司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近SN向邓埠仙—锡田矿集区的北段,成矿条件良好,易形成大型矿集区。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为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其北部为热液蚀变花岗岩型铌钽矿床,含有丰富的钨、锡、铌、钽、铜等资源,其有着近百年采矿历史的老矿山,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勘探开采以来,区内原有探明资源已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矿山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本项工作具有重大研究意义和经济意义。本论文是在全面系统搜集和整理矿区以往科研、勘查、开采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的野外地质调研和大量的室内测试分析、综合研究,对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开展较为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模式等方面的总结、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综合锡田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表明,锡田地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钨锡铅锌多金属矿的形成,主要与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的酸性岩浆岩密切相关。岩体内接触带多与钨、锡、铜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形成石英脉型、蚀变花岗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外接触带则主要发育层控白钨矿多金属矽卡岩型、构造破碎带型矿床,尤其是岩体接触带突起部位与次级褶皱轴部虚脱部位,为矿化富集的有利构造。2.依据矿区内矿脉的产出特点及其中的矿物组合关系,邓埠仙钨矿为为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由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及流体包裹体所揭示成矿热液的特点,结合成矿花岗岩浆和控矿构造的活动期次的特征,将邓埠仙脉状钨矿的成矿作用期次划分4个阶段。在空间上,矿区内含矿石石英脉的矿化特征均显示出比较清晰的垂向分带及水平分带现象:矿脉上部为锡石-黑钨矿带;中部为黑钨矿-黄铜矿(辉钼矿)带;下部或深部为白钨矿-毒砂带,即相应的成矿元素组合从上而下表现为W、Sn→W、Cu (Mo)→W、Ws(Cu)由此根据矿脉中矿物组合及矿化垂直分带特征可见邓埠仙钨矿具有典型的逆向分带的特征。3.邓埠仙岩体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159±0.8Ma)与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较为一致。锡田地区内矿床成因与邓埠仙岩体和锡田复式岩体联系密切,属于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产物。结合近年来在锡田地区钨锡成岩成矿时代研究成果,同时对比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矿成矿年龄,显示出华南钨锡多金属矿成矿时代多集中于150~160Ma之间,属中生代晚侏罗世。由此可知,中生代晚侏罗世是南岭地区成矿作用的爆发期,区内在同一时期处于同一成岩成矿系统和统一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即在区域地壳伸展—减薄的动力学环境下,形成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4.邓埠仙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贫镁铁、过铝质和高分异的特点。花岗岩富集K、Rb、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Th、U、Nb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Ba、Sr、Ti和P等;稀土总量偏低,所有分析样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其配分曲线均呈现出明显的右倾的海鸥型配分趋势,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负铕异常显着。依据以上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邓埠仙二云母花岗岩应属于S型花岗岩。5.通过本文测试及结合前人资料,对邓埠仙石英脉型黑钨矿床部分硫化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δ34S值介于-2‰~+0.61‰之间,其中以-1.5‰~-0.5‰之间者居多,平均值为-0.94‰。而在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热液的δ34S:≈黄铜矿δ34S≈-0.94‰,说明黄铜矿的硫值代表了成矿溶液的总硫值,且硫同位素组成主要集中在0‰附近,具有明显的塔式效应,说明成矿热液中生成的硫化物硫源单一,为火成来源,反映出与成矿的有关重要物质硫源来自于高温的硫同位素均一化的岩浆热液,而无地层中外来的硫加入,指示成矿过程中硫可能主要来自于区内古地壳重熔形成的深部岩浆。由该矿区出露的二云母花岗岩体,且成岩成矿时代相近从而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与矿区出露的二云母花岗岩体有关。6.通过对邓埠仙脉状钨矿床地质特征、矿脉中主要矿物产出及组合特点、矿床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龄、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等综合性研究建立本地区该类型矿床成矿模式,并与南岭地区重要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矿区内矿脉厚度垂直分带规律及“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结合本区矿化特征,建立了锡田地区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模式。
曹华文[10](2015)在《滇西腾-梁锡矿带中-新生代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系统论述和总结中国主要大型-超大型锡矿床/带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以腾-梁地区的花岗岩体及来利山、小龙河和叫鸡冠等锡多金属矿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现代成岩-成矿理论以及岩矿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等测试分析技术,开展滇西花岗岩演化与成矿关系、锡多金属成矿过程等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滇西锡矿带与滇东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区域对比研究,揭示滇西锡矿带的展布特征和成矿潜力。综合应用地、物、化、遥等资料,开展滇西地区找矿预测研究,圈定找矿靶区。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系统梳理和论述了中国主要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锡矿资源概况。分别从共伴生元素组合特征和成因类型两方面对锡矿床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总结了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划分了锡成矿区/带,探讨了锡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Sn高富集的有利因素。2、详细研究了腾-梁锡矿带10个典型花岗岩体和3个典型锡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结合研究区前人资料,探讨了岩浆岩演化与成矿的关系;并根据岩浆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含矿性分析,构建了腾-梁地区含锡花岗岩与非含锡花岗岩的定性-定量判别模型。3、全面总结了滇西锡矿带成岩-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滇西锡矿带锡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滇西锡矿带与滇东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典型锡多金属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三者的成矿差异性和相似性。研究认为滇西(腾冲-保山)成矿带属班-怒成矿带东南延段,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4、在归纳梳理滇西锡矿带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成矿模型,梳理了找矿标志。并结合地质、矿产、Sn-W-Cu-F等元素的化探、重砂、重力和航磁异常,及TM多波段遥感影像资料,开展了滇西锡矿带的成矿潜力评价,圈定A类远景区4处,B类远景区5处和C类远景区4处。
二、南岭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成矿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岭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成矿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栗木锡钨钽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取得的成果或进展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矿田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变质作用 |
第三章 矿床类型及其特征 |
3.1 矿床类型 |
3.1.1 石英脉型钨锡矿床 |
3.1.2 长石-石英脉型钨锡矿床 |
3.1.3 花岗伟晶岩脉型锡钽铌矿床 |
3.1.4 蚀变花岗岩型锡钽铌矿床 |
3.1.5 花岗岩型锡钨矿床 |
3.2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石特征 |
3.2.2 地球化学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成矿流体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特征 |
4.1.2 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与讨论 |
4.2 流体包裹体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 |
4.2.1 样品分析 |
4.2.2 He-Ar同位素 |
4.2.3 Ne同位素 |
4.3 稳定同位素 |
第五章 矿床成因的初步讨论 |
5.1 成矿构造环境讨论 |
5.2 控矿因素 |
5.3 矿床成因探讨 |
5.4 成矿过程及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与认识 |
6.2 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6.1 主要认识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4.1 早古生代矿床 |
2.4.2 晚古生代矿床 |
2.4.3 中-新生代矿床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
3.1 VMS型矿床 |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3.2.3 金坝金矿 |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
4.1 VMS型矿床 |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
4.2.3 金坝金矿 |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5.1.5 金坝金矿床 |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言 |
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 结合科研项目选题 |
1.2 经济社会意义 |
1.3 科学意义 |
2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综述 |
3 喷流-沉积成矿研究综述 |
3.1 现代喷流成矿作用 |
3.2 喷流沉积成矿理论的形成 |
3.3 喷流沉积成矿的研究意义 |
3.4 喷流沉积成矿的研究现状 |
3.5 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4 研究工作简况 |
5 主要认识和结论 |
第二章 成矿系列理论及其研究现状评述 |
1 成矿系列理论的由来及其研究现状、意义 |
2 成矿系列研究的基本内容 |
2.1 成矿系列的基本特征 |
2.2 成矿系列的分类与命名 |
2.3 成矿系列的内部结构 |
2.4 成矿系列间的相互关系 |
2.5 成矿系列与构造环境 |
3 成矿系列的研究方法 |
3.1 成矿系列的研究思路 |
3.2 成矿系列的研究方法 |
4 成矿系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发展方向 |
第三章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背景 |
1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 |
2 区域地层 |
3 区域构造 |
3.1 北西向构造 |
3.2 北东向构造 |
3.3 东西向构造 |
3.4 南北向构造 |
4 区域岩浆岩 |
5 区域矿产 |
6 地壳演化与成矿 |
6.1 前震旦纪地壳演化与成矿 |
6.2 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壳演化与成矿 |
6.3 泥盆纪-三叠纪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 |
6.4 侏罗纪-第四纪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 |
7 区域地层锡(Sn)地球化学背景 |
第四章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矿区地质 |
1 矿区地层 |
1.1 地层地质 |
1.2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
2 矿区构造 |
2.1 褶皱 |
2.2 断裂 |
2.3 构造体系演化 |
3 矿区岩浆岩 |
3.1 岩浆岩的分布 |
3.2 玄武岩 |
3.3 花岗岩 |
3.4 成岩系列划分及其演化 |
4 矿产 |
第五章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1 矿床类型、矿床成矿系列的厘定 |
2 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Sn-Cu-Zn(Au)矿床系列 |
2.1 超基性-基性岩锡富集概述 |
2.2 矿体形态产出特征 |
2.3 矿石特征 |
2.4 围岩蚀变 |
2.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2.6 基性火山沉积成矿特征及矿床成因 |
2.7 典型矿床(体)剖析 |
2.7.1 竹叶山式矿床13-2-3~#矿体 |
2.7.2 卡房矿田火山岩型矿床 |
2.7.3 老厂矿田湾子街矿段和马拉格矿田塘子凹矿段 |
3 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沉积Sn-Cu-Pb-Zn矿床系列 |
3.1 矿体形态产出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3 围岩蚀变 |
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5 典型矿床(体)剖析 |
3.5.1 芦塘坝式矿床 |
3.5.2 湾子街矿段 |
4 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Cu-W-Be-Bi-Pb-Zn-Ag矿床系列 |
4.1 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特征 |
4.2 矿体形态产出特征 |
4.3 矿石特征 |
4.4 围岩蚀变 |
4.5 矿床地球化学 |
4.6 典型矿床实例 |
4.6.1 大斗山式矿床(细脉带型矿床) |
4.6.2 双竹式矿床 |
4.6.3 403~#矿体式矿床 |
4.6.4 龙树脚矿段Ⅱ-11-1矿体 |
5 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 |
5.1 矿床成因 |
5.2 矿床地质特征 |
5.3 典型矿床实例 |
5.3.1 残坡积型砂矿 |
5.3.2 溶洞堆积型砂矿 |
5.3.3 洪冲积型砂矿 |
6 成矿模式及成矿机理 |
第六章 成矿预测 |
1 成矿预测标志 |
1.1 沉积环境标志 |
1.2 构造标志 |
1.3 岩浆岩标志 |
1.4 地层岩性标志 |
1.5 综合信息异常标志 |
2 成矿远景区厘定 |
2.1 老厂矿田湾子街矿段及其东部地区 |
2.2 13-2凹陷带 |
2.3 塘子凹矿段## |
2.4 芦塘坝断裂带或其断裂带异向、同向剪切的交汇处 |
2.5 卡房矿田 |
2.6 高松矿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图版及图版说明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 |
(6)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
1.2.1 成矿流体 |
1.2.2 矿质来源 |
1.2.3 成矿机制 |
1.2.4 成矿时代 |
1.2.5 层滑与成矿 |
1.3 江南古陆周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
1.3.1 江南古陆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
1.3.2 江南古陆东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
1.3.3 江南古陆西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主要工作 |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1.6.1 主要成果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与研究区矿床总体特征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
2.3.1 地层元素背景 |
2.3.2 岩浆岩元素背景 |
2.4 研究区矿床的总体特征 |
2.4.1 容矿地层特征 |
2.4.2 控矿构造特征 |
2.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特征 |
2.4.4 矿石特征 |
第3章 层滑控矿与成矿机理 |
3.1 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
3.1.1 成矿地质条件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1.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
3.1.4 层滑-剪切带的形成机理 |
3.1.5 层滑-剪切带型成矿模式 |
3.2 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例 |
3.2.1 成矿地质条件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2.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
3.2.4 层滑-拉张型成矿模式 |
3.3 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
3.3.1 成矿地质条件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3.3.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
3.3.4 层滑-溶洞型成矿模式 |
3.4 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
3.4.1 成矿地质条件 |
3.4.2 矿床地质特征 |
3.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
3.4.4 层滑-角砾岩型成矿模式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
4.1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流体的基本特征 |
4.1.1 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
4.1.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矿质来源 |
4.1.3 成矿流体基本特征 |
4.1.4 小结 |
4.2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大厂长坡-铜坑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
4.2.1 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2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3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4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5 成矿流体特征 |
4.2.6 矿床成矿机制 |
4.2.7 小结 |
4.3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北山、泗顶和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
4.3.1 北山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
4.3.2 泗顶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
4.3.3 江永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
4.4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黄沙坪和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
4.4.1 黄沙坪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
4.4.2 康家湾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
4.5 成矿机制讨论与总结 |
4.5.1 硫的来源及分馏机制 |
4.5.2 铅的来源 |
4.5.3 碳氧的来源 |
4.5.4 成矿流体的起源与演化 |
4.5.5 主要成矿机制 |
第5章 成矿时代与区域成矿模式 |
5.1 成矿时代 |
5.1.1 构造解析定年 |
5.1.2 Rb-Sr同位素定年 |
5.2 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
5.3 区域成矿模式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 |
6.2 创新性成果 |
6.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湖南大义山锡矿田构造控矿作用与成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历史与进展 |
1.2.1 锡多金属矿床类型划分及成矿作用研究 |
1.2.2 成矿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锡矿床研究方法综述 |
1.2.4 研究区工作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和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
2.1.1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
2.1.2 矿田地质构造格局及演化特征 |
§2.2 区域深部地质构造特征 |
2.2.1 区域重力、航磁异常特征 |
2.2.2 中深部构造推断 |
§2.3 区域地层及赋矿特征 |
2.3.1 区域地层及赋矿特征 |
2.3.2 大义山地区地层特征及赋矿特征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4.1 区域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4.2 大义山矿田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 |
2.4.3 大义山矿田主要地质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 |
§3.1 构造—岩浆活动的时空结构 |
3.1.1 花岗岩岩石谱系单位划分与空间分布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
3.1.2 岩体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
§3.2 岩石学特征 |
3.2.1 双凤庵超单元 |
3.2.2 关口超单元 |
3.2.3 汤市铺超单元 |
3.2.4 泥板田超单元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3.1 岩石化学特征 |
3.3.2 岩石微量元素特征 |
3.3.3 岩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4 岩浆作用与成矿 |
3.4.1 大义山岩体的含矿性 |
3.4.2 大义山岩体与矿床的时空关系 |
3.4.3 大义山岩体与矿床的成因关系 |
第四章 矿田构造控矿特征 |
§4.1 矿化带及主要矿化类型 |
4.1.1 矿化带地质特征 |
4.1.2 锡矿化类型划分 |
§4.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2.1 白沙子岭锡矿床 |
4.2.2 狮形岭锡矿床 |
4.2.3 铜盆岭锡铜矿床 |
§4.3 矿田构造控矿特征 |
4.3.1 大义山式断裂构造带控矿 |
4.3.2 岩浆侵位接触构造体系控矿 |
4.3.3 岩体上凸构造控矿 |
§4.4 矿田构造的形成、演化 |
4.4.1 矿田构造的形成及演化 |
4.4.2 矿田应力场及构造形成机制数值模拟 |
第五章 矿床成矿机理 |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5.1.1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性质 |
5.1.2 硫、铅、氢、氧同位素特征 |
§5.2 成矿物质来源及流体驱动 |
5.2.1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岩体 |
5.2.2 构造是流体驱动的动力来源 |
5.2.3 成矿热动力系统 |
§5.3 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 |
第六章 大义山矿田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 |
§6.1 矿化富集规律 |
6.1.1 等间距分布规律 |
6.1.2 成矿界面倾斜规律 |
6.1.3 水平与垂向分布规律 |
6.1.4 主要控矿规律 |
§6.2 找矿方向 |
6.2.1 主攻矿化类型 |
6.2.2 找矿靶区 |
第七章 结论 |
§7.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湖南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南岭脉状钨矿找矿的研究现状 |
1.2 邓埠仙钨钨锡多金属矿研究进展及项目依托 |
1.3 技术路线、方法及和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2.7 小结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矿区蚀变围岩特征 |
3.5 矿体地质特征 |
3.6 矿脉中矿物产出特征 |
3.7 矿化特征及矿物生成顺序 |
3.8 小结 |
第4章 年代学研究 |
4.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4.2 讨论 |
4.3 小结 |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 邓埠仙二云母花岗岩的成因类型讨论 |
5.5 硫的地球化学特征 |
5.6 小结 |
第6章 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型 |
6.1 矿床的成矿时代 |
6.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6.3 成矿方式和成矿机制 |
6.4 矿床的成矿模式 |
6.5 锡田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
7.2 存在不足和对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滇西腾-梁锡矿带中-新生代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 |
2.1 锡矿资源概况 |
2.2 锡矿床成因类型 |
2.3 锡矿床的时-空分布 |
2.4 锡矿床主要成矿带 |
2.5 锡矿带大地构造背景 |
2.6 锡矿带有利成矿因素 |
第3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3.1 区域地层 |
3.2 区域岩浆岩 |
3.3 区域变质作用 |
3.4 区域构造与地质演化 |
3.5 区域矿产 |
第4章 腾-梁锡矿带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 |
4.1 侏罗纪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分析 |
4.2 早白垩世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分析 |
4.3 晚白垩世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分析 |
4.4 古近纪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分析 |
4.5 腾-梁锡矿带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分析 |
4.6 腾-梁锡矿带含锡花岗岩的特征与判别标志 |
第5章 腾-梁锡矿带典型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
5.1 叫鸡冠梁子铁锡多金属矿床 |
5.2 小龙河锡矿床 |
5.3 来利山锡矿床 |
第6章 滇西锡矿带成矿规律及区域对比研究 |
6.1 滇西锡矿带岩浆岩-成矿带特征 |
6.2 滇西锡矿带与滇东南锡矿带对比研究 |
6.3 滇西锡矿带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对比研究 |
第7章 滇西锡矿带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与成矿预测 |
7.1 锡多金属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
7.2 滇西锡矿带物探、化探、重砂和遥感分析 |
7.3 锡多金属矿潜力评价与找矿预测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8.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测试方法 |
附录二:分析结果 |
附录三:个人简历 |
四、南岭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成矿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栗木锡钨钽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理研究[D]. 梁玲慧. 广西大学, 2013(03)
- [2]湘南地区小岩体与成矿关系及隐伏矿床预测[J]. 庄锦良,刘钟伟,谭必祥,江鹏程,贺安生. 湖南地质, 1988(S1)
- [3]南岭某些钨锡(钽铌)矿床的原生分带及成因系列研究[J]. 夏宏远,梁书艺. 矿物岩石, 1986(01)
- [4]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D]. 谈树成. 昆明理工大学, 2004(04)
- [6]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D]. 余何.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7]湖南大义山锡矿田构造控矿作用与成矿机理研究[D]. 曾志方.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8]乐华—德兴成矿带成矿作用研究的进展、问题及展望[J]. 张德会. 地质论评, 1998(05)
- [9]湖南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研究[D]. 黄鸿新. 长江大学, 2014(01)
- [10]滇西腾-梁锡矿带中-新生代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研究[D]. 曹华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