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贽妇女观的来源(论文文献综述)
岳久媛[1](2021)在《黄媛介艺术中的女性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家黄媛介是明末清初女性意识转变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有着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和愈礼违制的生活方式,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职业艺术家,是卖画求生的先行女性,工诗文书画,被赞为“四绝”名媛,时人称其才华“比肩卫夫人”,其作品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打开了女性创作的新视阈,打破了女性艺术与过于感性之间的等式关系,风格浑然大气,一改小女儿态创作,反映出超越时代观念的女性意识。本文通过黄媛介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较为系统的探究黄媛介女性意识,呈现其女性意识的时代性、独特性与价值。黄媛介身处明末清初社会深刻变革时期,先进的女性思想和动荡的社会现实合力促成了黄媛介女性意识的生成,她在艺术活动中塑造着自己的先锋形象,构建社交地位,将两性平等的愿望诉诸于艺术作品之中,为明末清初的女性树立了新的价值观,是一位有着独立思想和先进女性意识的职业女性艺术家,同时黄媛介还有着独立清高的品格,和心系天下的胸怀,反映出难得的独立精神和平等观念,为明末清初众多才女之翘楚。展现出封建束缚下一个值得尊重和赏识的、鲜活的女性艺术家形象。
朱鲁鲁[2](2021)在《十九世纪中期女性再婚行为研究 ——以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女性再婚研究作为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封建礼教巅峰的清代女性再婚行为研究,对于全面立体了解、认识清代婚姻史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多视角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从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便开始面临帝国主义侵略与国内频繁的农民反抗运动,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况。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对封建社会提倡的“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贞节烈女”等思想的态度与践行状况,以及不同阶层人士对社会底层女性再婚的态度具有特殊意义。十九世纪中期女性再婚受到清代前中期女性婚姻以及“贞节观念”的影响,同时与十九世纪末以及清末民初的女性婚姻变革存在联系,因此有必要对“承上启下”的十九世纪中期女性再婚行为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道光二十年(1840)至道光三十年(1850)间,社会底层群众还未受到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农民运动的影响,清代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对这一时期的案件保留得相对全面、审理得相对仔细,因而其研究价值和代表性相对较高。目前学术界对清代女性再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十八世纪中后期以及清末民初,研究对象也多集中于孀妇群体。本研究结合历史学、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不局限于孀妇群体,更多关注社会底层的女性再婚群体,以期反映出十九世纪中期女性再婚行为的全貌及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以及官方、社会和个人实践是如何对待女性再婚行为的。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呈现了选题来源、研究方法及意义、研究综述等内容。第二部分对孀妇再婚、“夫存女性再婚”、订婚后再婚、外力抢夺再婚等不同的再婚类型进行分类和分析。第三部分内容对主导女性再婚行为的不同力量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展示了这一时期影响清代女性再婚的原因有哪些。第五部分内容讨论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对待女性再婚的态度。文章第六部分为结论,本文认为在十九世纪中期社会底层的女性再婚不仅存在多种类型和多种主导再婚的力量,同时再婚的原因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再婚的主导力量和再婚的原因分析中,可以认识到,这一时期女性在身体和心理上均受到压迫,女性“财产”“物品”的属性清晰可见。然而,其中一些女性也在开始突破束缚,自由决定再婚与否,这是需要注意的变化。此外,从中也可以看出,司法、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对于女性再婚行为的动态变化:官方、司法对于女性再婚行为,多是按照律例判决,但其中部分法律暗含了封建伦理道德;社会上存在对女性再婚持支持与反对两种声音;女性本人存在自愿再婚、被迫接受以及奸情再婚的行为。人们对女性再婚行为由严厉抨击、反对到渐显宽容态度的转变,也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性发展转型的历史趋势和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张馨雨[3](2021)在《李贽“真人”人格思想内在逻辑探析》文中提出李贽异于传统的人格思想将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的绝对权威,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真人"是李贽对理想人格的整体概括。本文旨在分析李贽理想人格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以"童心"为核心,以"人必有私"的人性论观念为理论基础,诠释"任物情"的自由意识和诉求与"求真"的价值导向。根据李贽的理想人格思想在当时及其身后造成的影响,分析其对于近现代的启蒙意味和历史局限性。
宜娟[4](2019)在《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及其现代转型与当代建构》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宣扬“男尊女卑”,借助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强迫妇女“三从四德”,扼杀妇女的主体性,剥夺妇女的社会权利。因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长期处在受歧视、受奴役、受压迫的生存状态中。及至新文化运动伊始,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妇女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参加革命活动和生产劳动,终于争取到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从而基本完成了妇女解放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大妇女自立自强,不仅巩固了妇女解放的伟大历史成果,而且也广泛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尽管如此,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家庭功能的变迁,那种革命和建设时代的积极妇女观于今也发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变化,并呈现出了一些复杂的面貌。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女权主义和复古主义的再度活跃。它们针锋相对的思想和理念对当代妇女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搅扰、甚至撕裂,并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效应。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全面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在批判、抛弃其压迫女性的封建糟粕的根本前提下,吸收其中和家睦邻的合理因素,并使之与现代妇女解放的伟大历史经验相结合,从而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不但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全文由导论和四个部分组成。导论分析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由以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第二部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哲学基础与伦理目标,分析“三从四德”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压迫妇女的腐朽本质,同时肯定“贤妻良母”价值观的教化作用;第三部分叙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四个阶段妇女地位、作用的巨大变化,阐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妇女解放的伟大历史成就及其封建妇女观的颠覆和现代转型,并且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全面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和西方女权主义妇女观;第四部分在家庭、社会、两性三个向度上阐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的理念和路径。
王林[5](2019)在《李贽女性观研究》文中指出李贽作为明代中后期的“异端”人士,是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思想家,他对许多问题都有不同于时人的见解,在女性观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贽基于他的时代,兼收众家思想精华,重新建构了对女性的基本理解,在此基础上,他把女性放在教育、政治、婚姻三个维度进行进一步考察,进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女性观。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完成对李贽女性观的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李贽女性观的形成原因,从李贽生活的大环境入手来分析女性问题,结合李贽的独特个性和他对王学、泰州学派、佛学和伊斯兰教思想的吸收来分析李贽女性观的形成。第二部分则是论述李贽对女性的基本理解,分别从夫妇之为造端,自由与平等及女性的自身价值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对李贽的女性观展开进一步研究,从李贽对原有的教育观、女性与政治、婚姻观三个方面的批判入手,分析李贽是如何从这三个维度建构起新的观念。第四部分对李贽女性观进行评析,李贽的女性观虽然因时代的局限性而存在一些矛盾,但是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女性发展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吴昊[6](2018)在《现代性的因缘 ——《红楼梦》在日编译本接受研究》文中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其思想价值在于具有初步启蒙精神的人文现代性。主人公的哲思、女性意识、悲剧意蕴都寄予了作者对礼教制度和象征秩序的质疑和委婉批判,表现出对婚恋自由、信仰自由的向往,其核心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亦即本研究所言的《红楼梦》的现代性。这是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土壤里生发出的“现代性”,代表着文学对时代走向、社会变革的感知与回应。另一方面,处于近现代文学语境下的日本翻译界,如何接受与理解、重组与表现《红楼梦》的现代性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文化现象。亦即本研究“现代性”的第二重含义,通过译本观察近现代日本文化语境对红楼“现代性”的表象与特征。从中可窥见中国文学在日的接受特征与近现代日本眼中的中国形象。在此意义上看,编译本由于改编上译者主体性发挥大,是面对非专业群众的普及性大众文学,因而,较之全译本更能显现日本接受的民族特点、时代风潮、审美意识。本论文通过追踪编译的生成、流通、接受环节,以期得出编译本对《红楼梦》现代性接受的嬗变路线图。按照日本近现代史分期和实际出版情况,本论文将编译本体系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段:二战前草创期(1916-1931)、战败初期发展期(1945-1950)、战后经济发展成熟期(1950-1972)、后现代转型期(2000-至今)。各历史阶段代表性译本依次显现日本主义—存在主义—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意味。绝大多数编译的主调是幽艳颓废的才子佳人悲剧,而原着具有思想深度与社会广度的部分,如主人公的生命感悟、女性群像的自觉意识、贾府人际关系与社会现实(包括官府讼诉、佃户经济、僧尼青楼)的内容大部分被删,使编译成为“去历史化”之后的红楼故事。整体而言,日本浪漫主义是《红楼梦》的接受“小传统”,《源氏物语》作为常见的比拟对等物出现,可见日本诗学传统的自我映像(self-image)影响力之深远。大多数编译以“色空观”宿命论作为主旨思想,其背后是赏玩主义式的、男性式的审美凝视。客观地说,《红楼梦》的“现代性”元素一直处于抑制状态。同时,日本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对《红楼梦》的定评却逐渐趋向于认同“现代性”,与面对一般大众的编译本形成反差。再扩大地看,近现代的日本文学文化整体,从文艺理论到创作实践都积极吸收西方人文现代性精神,人与家庭、社会的矛盾与抗争是近现代日本文学常见的主题。在人的主体意识得以彰显的现代日本文化背景下,《红楼梦》的现代性却在大众传播领域百年间基本隐而不现。历史总在反复,从中可见日本文化界现代性的复杂与问题所在。作为少数特例,战后初期编译本曾借宝玉之口提出“作为人”的质问和思索,带有战后派存在主义写法的影子。另一例是当下日本文学多元化语境中,华裔女作家首次以女性视角关照社会问题的编译本。这本带有批判现实主义意味的、张扬自由与平等的改编本,以新时期的话语映现了原着的启蒙现代性主旨。作为编译本系统内的“熵”,这两部少数派改编提示了“色空观”为主流的红楼改编思路应顺应时代做出调整,以扭转与时代脱节的弊病。编译本质上说是以日本社会的需求为主体、对原着有目的的过滤与嫁接的产物。百年间作为“他者”的《红楼梦》在编译本中衍生出一系列中国的虚像,其本质是中国故事的现代性与现代日本文化架构之间的交锋与交融。
张英[7](2018)在《李贽“异端”思想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晚明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李贽建立了一个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后世以其言行有背儒家伦常而斥之为“异端”,李贽亦在这种批判的过程中自认“异端”。李贽思想的“异端性”及其与传播的关系是本文竭力探讨的两个关键问题。李贽思想的“异端性”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儒家伦理和假道学的强烈抨击上,他的伦理价值取向是挣脱一切束缚,追求人人平等和个性自由;他的政治经济理想是“普天之下,更无一人不是本”,坚持重商和理财的观点;在文艺美学方面,李贽宣扬“绝假纯真”的童心说,注重文艺创作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本质。本文运用传播方式理论分别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角度对李贽的自学、讲学与论战和着书刊刻进行解析,发现在动态的传播过程中,李贽由王学和佛老之学初入“异端”之门,再到与耿定向的论战形成狂狷的“异端”人格,最后在着作刊刻流通中完成了对假道学的彻底反叛,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个过程是李贽如何走向“异端化”和“异端”之名公开化的过程。明末形成的“异端形象”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得到了加强,李贽的“异端”思想也因此得到了更引人瞩目的关注,他的“异端”思想在后世传播中的再认识和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清初三大思想家出于明亡教训对李贽采取的是绝对排击和选择性的忽视,五四运动中吴虞对于李贽“异端”形象和思想的援引则变为一种相互成就,此后多年来各方对李贽是否能称为“现代性”启蒙思想家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李贽“因异端而传播,因传播而异端”的结论,传播塑造了李贽更饱满的“异端”形象,也使得他的“异端”思想具备更多可供解读的空间。李贽“异端”思想在现代仍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张昊雷[8](2017)在《论李贽男女平等观生成的逻辑路径》文中提出李贽的男女平等观开启了女性解放思潮的先河。明朝中后期,经济上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坏了女性人身依附男性的经济基础,政治上的内忧外患为改革儒家意识形态提供了契机,新出现的歌曲、戏剧和小说促进了高扬女性权利和地位的新社会思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李贽提出了论证人类自由本质的"童心说","童心说"落实到男女关系上就是男女平等观,它不仅是要解放女性,同时也试图改进男性的庸儒性格,并最终推动社会的启蒙和变革。
苟家容[9](2015)在《李贽女性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文中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乃至延续至今。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李贽却以惊人的胆识和卓越见解倡导男女平等,主张女性有平等受教育权、提倡婚恋自由。李贽的女性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李贽女性观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分析其思想来源和参杂的男尊女卑思想,探讨了两者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以期对今天正确看待女性问题提供某种程度的借鉴。
郭建萍[10](2014)在《《古今谭概》笑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明代中后期的笑话集,《古今谭概》以其丰富的内容、诙谐的语言艺术、巨大的编纂工作着称于世,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然而,人们较多地关注于冯梦龙的“三言”,而对《古今谭概》的研究甚少。因此,通过本篇论文的写作,力求对《古今谭概》的成书背景、版本流传情况、人物塑造艺术、体例编排艺术、结构情节艺术、讽刺艺术及其地位和影响进行相对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期进一步加深世人对《古今谭概》笑话集的认识。本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考察《古今谭概》研究现状,包括收录与整理状况、《古今谭概》与《古今笑》的先后问题、编辑研究、对冯梦龙笑话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笑话诗”的研究,对《古今谭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总结。第二部分,《古今谭概》的成书背景与版本流传情况。成书背景主要从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两方面考察,版本包括古版本和今版本。第三部分,《古今谭概》的人物塑造艺术。针对出现次数比较高的人物,如苏轼、武则天、晏婴等进行人物的立体分析,呈现人物复杂立体的形象。第四部分,《古今谭概》的体例编排艺术。一,分类精细明确,主要从部卷之间及篇目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突出“精细”的一面。二,评论简洁精当,如形式灵活多样、与文本紧密结合的特点、蕴含作者强烈情感的特点。第五部分,《古今谭概》的结构情节艺术。一,结构短小精悍,主要体现在它所用的方法:归谬法、重复法、推理法。二,情节迂回曲折,主要从违反生活逻辑和违反客观规律两方面进行论述。第六部分,《古今谭概》的讽刺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讽刺艺术,主要有夸张、双关、妙语等。其次是它的讽刺艺术价值与社会功用,包括破愁解颐、讽刺批判、散布教谕。第七部分,《古今谭概》在笑话小说史上的地位及影响。首先表现在推动了笑话书的编纂,其次是成为了文白小说交流融合的纽带桥梁。第八部分,结语。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分析《古今谭概》此前未引起重视的原因,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二、李贽妇女观的来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贽妇女观的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黄媛介艺术中的女性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综述 |
1.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难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创新点 |
1.2.3 难点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学研究方法 |
1.3.2 图像学研究方法 |
1.3.3 社会学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历史语境下的女性意识 |
2.1 女性意识的界定 |
2.1.1 女性意识的内涵及演变 |
2.1.2 明末清初女性意识的解读 |
2.2 黄媛介女性意识的生成 |
2.2.1 时代背景触发的女性自觉 |
2.2.2 人生际遇激发的悲悯情怀 |
2.2.3 自我认同和身份的实现 |
第三章 黄媛介女性意识的表现 |
3.1 自我主体意识 |
3.1.1 纪实自我状态 |
3.1.2 关注个人命运 |
3.2 社会参与意识 |
3.2.1 参与雅集文会 |
3.2.2 获得艺术家身份 |
3.3 命运抗争意识 |
3.2.1 礼教的抗争 |
3.2.2 生存的抗争 |
第四章 黄媛介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
4.1 追求两性平等 |
4.1.1 突破性别局限 |
4.1.2 融合女性身份与男性旷达的“双性”气质 |
4.2 女而有士行 |
4.2.1 推崇才识:“山”、“树”意象群营造 |
4.2.2 壮志难酬:“惭非兔苑才”的家国遗恨 |
4.2.3 林下风骨:“虚”的写意化表达 |
第五章 黄媛介女性意识的价值 |
5.1 塑造明末清初先锋女性形象 |
5.1.1 离经叛道的家庭主妇形象 |
5.1.2 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形象 |
5.2 开启女性艺术创作新视阈 |
5.2.1 打破题材局限 |
5.2.2 洒脱中性的艺术风格 |
5.2.3 形成女性新的价值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十九世纪中期女性再婚行为研究 ——以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的研究综述 |
一、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史的研究 |
二、法律史角度对于清代女性再婚的研究 |
三、社会史角度关于清代女性再婚的研究 |
四、基于其他视角对于清代女性再婚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比较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难点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本文的难点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再婚 |
二、孀妇 |
第一章 十九世纪中期女性再婚行为的类型 |
第一节 孀妇再婚 |
一、家贫再婚 |
二、收继再婚 |
三、招夫再婚 |
第二节 夫存女性再婚 |
一、离婚再婚 |
二、夫逃亡再婚 |
三、奸情再婚 |
四、买卖再婚 |
第三节 订婚后再婚 |
第四节 外力诱抢再婚 |
一、有夫之妇被诱、拐再婚 |
二、孀妇被诱、抢再婚 |
第五节 其他族群的女性再婚状况 |
一、少数民族女性再婚 |
二、客民妻子的婚姻 |
第二章 十九世纪中期女性再婚行为的主导力量 |
第一节 母族主导的再婚 |
第二节 夫族主导的再婚 |
第三节 夫族、母族共同主导的再婚 |
第四节 外力主导的再婚 |
第五节 自主再婚 |
第六节 官方主导的再婚 |
第三章 十九世纪中期女性再婚的原因 |
第一节 经济因素 |
一、难以生存 |
二、为子女生存 |
三、贪图财礼或者家产 |
第二节 法律原因 |
一、保护守节,不保护非贞 |
二、违法婚姻 |
第三节 社会原因 |
一、男女性别比列失调 |
二、外力诱抢 |
第四节 个人、家庭原因 |
一、女性与人有奸 |
二、家庭成员劝、令再婚 |
第四章 清代官方、民间对于女性再婚的态度 |
第一节 清代法律、官员对于女性再婚的态度 |
一、清律规定女性再婚的条件 |
二、清律中禁止女性再婚的情形 |
三、官员对再婚案件的态度 |
第二节 知识分子对于女性再婚的态度 |
一、反对女性再婚 |
二、支持、同情女性再婚 |
第三节 社会中下层群众对于女性再婚的态度 |
一、鼓励、同情再婚女性 |
二、反对女性再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李贽“真人”人格思想内在逻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贽“真人”人格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李贽“真人”人格思想的内在逻辑 |
1. 作为原初起点的“童心说” |
2. 作为理论基础的“人必有私”的人性 |
3. 以“任物情”为主张自由的标准限度 |
4. 作为探索理想人格的“求真”价值导向 |
三、李贽“真人”人格思想的现代启示 |
(4)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及其现代转型与当代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情况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选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主要内容及社会历史根源分析 |
(一)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
(二)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 |
1.母系社会:女性主宰、扮演重要角色的阶段 |
2.父系社会:女性成为文明嬗变的失败者 |
3.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观念对妇女影响日深、束缚日久、毒害日广 |
(三)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和影响 |
1.女性的权利丧失殆尽 |
2.女性的身体遭受摧残 |
3.女性的独立人格逐渐沦丧 |
二、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哲学基础与伦理目标 |
(一)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哲学基础 |
1.《周易》从源头上规定了妇女卑弱、顺从、依附地位 |
2.董仲舒从伦理上规定了妇女卑弱、顺从、依附地位 |
3.班昭从实践上规定了妇女卑弱、顺从、依附地位 |
4.宋明理学从思想上规定了妇女卑弱、顺从、依附地位 |
(二)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伦理目标 |
1.“三从四德”: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最基本的修身标准 |
2.“婚姻家庭”: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最重要的人生目标 |
3.“贤妻良母”: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最佳的角色选择 |
三、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现代颠覆”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 |
(一)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妇女观:男女平等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妇女观:妇女解放 |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妇女能顶半边天” |
(四)改革开放后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尊重妇女,保护妇女 |
(五)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合理因素,扬弃西方女权主义妇女观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的建构 |
(一)努力建设美满家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理念 |
1.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美满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
2.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关键,建设美满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
3.以发挥家庭典型带动作用为重点,建设美满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
(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妇女解放的历史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的必然要求 |
(三)维护男女平等,创造两性和谐的大好局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的根本宗旨 |
1.全面把握男女平等的深刻内涵,是落实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关键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我国妇女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广阔舞台 |
3.在强化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着力创建男女两性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李贽女性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李贽女性观的形成 |
(一)时代背景 |
(二)理论渊源 |
(三)李贽思想的特质和独特个性 |
二、李贽对女性的基本理解 |
(一)夫妇之为造端 |
(二)自由与平等 |
(三)女性的自身价值 |
三、李贽女性观的具体体现 |
(一)教育——学道不分男女 |
(二)政治——女亦有公事 |
(三)婚姻——只有一情 |
四、李贽女性观的局限性及其现代价值 |
(一)李贽女性观的局限性 |
(二)李贽女性观的现代价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现代性的因缘 ——《红楼梦》在日编译本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要旨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对象划定 |
第二节 先行研究成果与现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论 |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设置 |
第一章 日本《红楼梦》早期接受土壤与思想资源 |
第一节 文本早期传入过程与接受渠道 |
第二节 早期《红楼梦》接受思想定调 |
第二章 草创期:国粹主义者的“支那蔑视” |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编译本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太宰卫门版基本情况梳理 |
第三节 代表译本分析:一个国粹主义者眼中的《红楼梦》 |
第四节 编译本与国译本、主流接受思想之关系 |
第五节 大众文学语境内的编译本传播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发展期:存在主义式的翻案改写 |
第一节 发展期编译本整体情况与时代思潮 |
第二节 代表译本分析:战后迷惘期的存在主义式的《红楼梦》改写 |
第三节 大众文学语境内的编译本传播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成熟期:耽美主义理论的阈限 |
第一节 成熟期编译本整体情况与时代思潮 |
第二节 代表译本分析之一:唯美主义式的解读尝试 |
第三节 代表译本分析之二:女性问题 |
第四节 编译本与全译本、主流接受思想之关系 |
第五节 大众文学语境内的编译本传播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转型期:消费主义场域中的竞争话语 |
第一节 转型期编译本整体情况与时代思潮 |
第二节 代表译本分析之一:形而上的理想主义 |
第三节 代表译本分析之二:形而下的群丑狂欢 |
第四节 编译本与全译本、主流接受思想之关系 |
第五节 大众文学语境内的编译本传播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六章 现代性的因缘 |
第一节 再探《红楼梦》的现代性与编译本的现代化 |
第二节 浪漫主义诗学传统与编译本的“现代性”映现 |
第三节 日本区域内的《红楼梦》与“世界文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各时期代表编译本对话原文 |
附录二:引用文学史日语原文摘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李贽“异端”思想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李贽思想的“异端性”研究 |
二、关于李贽“异端”思想影响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创新要点 |
一、研究思路及要点 |
二、创新点 |
第四节 概念厘定——何为“异端” |
一、早期的“异端”主要指佛老 |
二、儒学内部,理学与心学互为“异端” |
三、李贽的“异端” |
第二章 李贽思想“异端性”的三重表现 |
第一节 “冲决网罗,挣脱囚缚”的“异端”伦理取向 |
一、“人必有私”的人性论 |
二、“致一之理”的平等观 |
三、“任物情”的个性自由说 |
第二节 “各骋所长、各尽其用”的政治经济主张 |
一、“普天之下,更无一人不是本”的政治理想 |
二、“絜矩全在理财”的经济观 |
第三节 “以童心为真心”的文艺美学思想 |
一、反对拟古风潮的“童心说” |
二、论艺术的“情感——审美”本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会传播系统作用下李贽“异端”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人内传播——修习“异端”之学 |
一、初识阳明心学,步入王学“异端” |
二、精研《老子》和佛经,投入佛老之学 |
第二节 人际传播——塑造“异端”人格 |
一、讲学与施政,否定儒家道德伦理 |
二、论战与羁旅——与正统儒学的决裂 |
第三节 大众传播——强化“异端”形象 |
一、《焚书》刻行,极力批判“假道学” |
二、《道古录》《藏书》刊行,挑战儒家根本评价体系 |
三、明政府对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李贽“异端”思想的后世传播和思想启蒙 |
第一节 清初三大思想家对李贽“异端”思想的再评价 |
一、双方在理欲观、佛禅观、历史人物评价方面的分歧 |
二、明亡背景下对李贽的绝对排击和相对忽视 |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贽“异端”形象的再认识 |
一、“意义化”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李贽的共同遭遇 |
二、吴虞与李贽:异端“明星”的相互成就 |
第三节 李贽异端思想“现代性”辨析 |
一、“童心说”与晚明文坛的“审美现代性”启蒙 |
二、李贽“异端”思想的“现代性”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论李贽男女平等观生成的逻辑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贽男女平等观生成的社会环境 |
1. 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撕裂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 |
2. 政治上, 内忧外患促使儒学意识形态出现改革机遇 |
3. 文化上, 新出现的歌曲、戏剧和小说促进了新的社会思潮 |
二、李贽男女平等观生成的个性缘由 |
三、李贽男女平等观生成的哲学之基 |
四、李贽男女平等观的内容构成 |
1. 批判带歧视性的“男女之别论” |
2. 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教育观 |
3. 批判“以死劝人”的畸形贞节观和传统婚恋观 |
五、李贽男女平等观生成的实践指向 |
1. 促进女性解放 |
2. 改进男性庸儒性格 |
(9)李贽女性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贽女性观概述 |
(一) 追求男女平等思想 |
1. 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 倡导男女平等 |
2. 女性有平等受教育权 |
3. 提倡婚恋自由, 建立真挚的夫妻关系 |
(二) 参杂男尊女卑思想 |
二、李贽女性观对其家庭关系的影响 |
(一) 李贽女性观中男女平等思想对其家庭关系影响 |
(二) 男尊女卑思想对其家庭关系的影响 |
三、结语 |
(10)《古今谭概》笑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古今谭概》的成书背景与版本流传 |
第一节 《古今谭概》的成书背景 |
一、 《古今谭概》产生的社会环境 |
二、 作者的人生经历 |
第二节 古今版本流传情况 |
一、 古版本 |
二、 今版本 |
第二章 《古今谭概》的人物塑造艺术 |
第一节 苏轼 |
一、 机智幽默,诙谐豪放 |
二、 超脱旷达,洞悉人生 |
三、 带有批判嘲讽的眼光 |
四、 特立独行,不拘小节 |
五、 爱国 |
第二节 武则天 |
一、 思想迂腐,行为怪诞 |
二、 宠信朝臣,不辨忠愚 |
三、 英明决断的“圣主” |
第三节 晏婴 |
一、 能言善辩,善于辞令,维护国家尊严 |
二、 “讽谏之师,滑稽之首” |
第三章 《古今谭概》的体例编排艺术 |
第一节 分类精细明确 |
一、 分类的方法 |
二、 分类的精当 |
第二节 评点简洁精当 |
一、 形式灵活多样 |
二、 与文本紧密结合 |
三、 蕴含评点者强烈的情感 |
第四章 《古今谭概》的结构情节艺术 |
第一节 结构短小精悍 |
一、 归谬法 |
二、 重复法 |
三、 推理法 |
第二节 情节迂回曲折 |
一、 违反生活逻辑的情节 |
二、 违反客观规律的情节 |
第五章 《古今谭概》的讽刺艺术 |
第一节 《古今谭概》的讽刺语言艺术 |
一、 夸张 |
二、 反语 |
三、 双关 |
四、 妙语 |
第二节 《古今谭概》的讽刺艺术价值 |
一、 破愁解颐 |
二、 讽刺批判 |
三、 散布教谕 |
第六章 《古今谭概》在笑话小说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第一节 推动了笑话书的编纂 |
第二节 文白小说交流融合的纽带桥梁 |
一、 对文言小说的继承 |
二、 对白话小说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李贽妇女观的来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媛介艺术中的女性意识研究[D]. 岳久媛. 河北大学, 2021
- [2]十九世纪中期女性再婚行为研究 ——以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为中心[D]. 朱鲁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李贽“真人”人格思想内在逻辑探析[J]. 张馨雨. 现代交际, 2021(05)
- [4]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及其现代转型与当代建构[D]. 宜娟. 延安大学, 2019(10)
- [5]李贽女性观研究[D]. 王林.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现代性的因缘 ——《红楼梦》在日编译本接受研究[D]. 吴昊.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7]李贽“异端”思想传播研究[D]. 张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8]论李贽男女平等观生成的逻辑路径[J]. 张昊雷.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9]李贽女性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J]. 苟家容.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5(02)
- [10]《古今谭概》笑话研究[D]. 郭建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