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草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初步观察

草坪草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初步观察

一、草坪草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江[1](2021)在《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新品系耐低氮胁迫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内生真菌进行禾草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在我国尚属空白。本论文以携带Epichlo?festucae var.lolii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基础材料,通过多年的温室和大田试验,筛选获得了内生真菌带菌率高和农艺性状优良的新材料(E+),并对内生真菌提高黑麦草新材料耐低氮、通过枯落物添加等方式增加土壤养分的生理与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高内生真菌带菌率单株的筛选流程和获得了一个高内生真菌带菌率和优良农艺性状的新材料(E+)。经连续3年的田间筛选和室内检测,E+群体的茎髓和种子内生真菌平均带菌率分别是93.6%和96.5%。群体平均分蘖数,冠幅和穗数分别为206个,48.3 cm和186.6穗。相对于对照材料(E-),新材料(E+)枯黄期晚、返青期早、越冬率高。2.明确了内生真菌侵染在短时间(45 d-90 d)内提高新材料(E+)在低肥力条件下生长和存活的机制。内生真菌侵染显着提高了低肥力条件下新材料的存活率、根系代谢活性、叶片和根系干重、及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含量(P<0.05),进而提高了宿主存活率。此外,E+植株钾、钙、镁、铁、锰、锌和铜的含量显着高于E-植株(P>0.05)。3.明确了高内生真菌带菌率对新材料在低肥力条件下氨基酸代谢和内源激素分泌的影响。低肥力胁迫45 d,E+植物体内的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E-植物(P<0.05),而内生真菌侵染对苏氨酸、谷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络氨酸和组氨酸的影响不显着(P>0.05)。低肥力胁迫45d和90 d,E+植株细胞分裂素和吲哚乙酸含量比E-植物分别提高了33.46%、34.26%和16.71%、23.06%。内生真菌的侵染显着降低了低氮胁迫条件下宿主黑麦草体内脱落酸的含量(P<0.05),但显着增加了赤霉素的含量(P<0.05)。4.明确了低氮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通过调控宿主及其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中参与硝化、反硝化和固氮作用的基因丰度和多样性提高了新材料(E+)的生长和生物量。内生真菌侵染降低了新材料在低氮胁迫条件下叶片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根系全磷含量。内生真菌侵染显着增加了对根际土壤氢离子、硫离子、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含量的积累(P<0.05),而显着降低了低氮胁迫条件下其生境p H、碳氮比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P<0.05),进而改变了宿主植物生物量的分配。在0.05 mol/L氮处理下,内生真菌侵染显着增加了宿主根际土壤中nif H和nos Z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P<0.05),增加了AOB-amo A、nif H、nir K和nos Z功能基因群落的多样性(P<0.05),但显着降低了nir K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P<0.05)。5.明确了内生真菌侵染通过改变枯落物质量,进而增加了土壤养分和土壤氮循环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进而提高了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内生真菌的侵染改变了黑麦草植物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与不含内生真菌的黑麦草枯落物返田相比,含有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枯落物返田显着增加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土壤p H(P<0.05)。含有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枯落物返田显着增加了参与土壤硝化作用的AOB-amo A功能基因群落在S1和S3返田次数下的绝对丰度(P<0.05),显着降低了S1和S3返田次数下的nir K功能基因的绝对丰度和S3返田次数下的nir K功能基因的多样性(P<0.05),及S1、S2和S3次数下的nos Z功能基因的绝对丰度和S1返田次数下的nos Z功能基因的多样性(P<0.05)。本研究获得了我国第一个高内生真菌带菌率、优良农艺性状和耐低氮的坪用型多年生黑麦草新品系,初步明确了内生真菌提高黑麦草新品系在低氮胁迫下生长和存活及增加土壤养分的机制,今后需进一步探讨内生真菌自身和宿主之间的营养分配机制,进一步为新品系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纪磊[2](2021)在《放牧和割草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壤呼吸是地球物质循环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调控大气中CO2的浓度并直接影响气候变化。中国草地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有重要作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放牧、割草、围封不同利用方式下内蒙古羊草(Leymus chinensis)典型草原土壤呼吸各组成要素(根、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水平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揭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呼吸变化对土壤呼吸产生的生态学效应,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响应机制,不仅有利于增加我们对于这一独特生态机制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提高羊草草原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草原管理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开展,选择以羊草为建群种的典型草原植被类型,试验从2000年开始,设置放牧(G,grazing)、割草(M,mowing)、围封(E,enclosure)3种不同利用方式。在测定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开展放牧、割草、围封利用下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分析不同利用方式对典型草原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系统土壤碳平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放牧、割草、围封影响了羊草典型草原土壤CO2排放,与放牧相比割草和围封增加了羊草典型草原土壤呼吸速率,而放牧延缓了羊草典型草原土壤呼吸速率。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CO2累积排放量最高,CO2累积排放量排序为割草11301.9 Kg·C·hm-2·a-1>围封10055.3 Kg·C·hm-2·a-1>放牧7526.247 Kg·C·hm-2·a-1。2.羊草典型草原土壤根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38.25-42.50%,土壤微生物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57.50-61.75%。3.相对于割草和放牧处理,围封增加了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相对于割草和围封处理,放牧利用增加了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相对于放牧和围封处理,割草利用增加了典型草原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4.土壤因子、气候因子、微生物因子、植被因子对土壤呼吸的解释度依次减小,土壤因子中土壤容重、p H、土壤含氮量对土壤呼吸影响显着(P<0.05)。5.长期(15年)放牧、割草、围封改变了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围封下细菌和真菌在属水平上丰富度最高,放牧利用显着降低(P<0.05)了典型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6.放牧、割草、围封下的典型草原土壤碳输入的主要来源为植被地下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密度占土壤碳储量的97%,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密度无差异(P>0.05),与割草、围封利用相比,放牧利用削弱了土壤CO2排放能力,减少了典型草原碳输出。因此适度放牧不仅可以增加草原物质循环,而且可以提高草原生产力,是发展低碳高效草牧业的重要方式。

李文[3](2020)在《围封对祁连山东段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文中指出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及内陆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对维护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遏制荒漠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寒灌丛是祁连山的优势植被类型,具有碳储存和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灌草交错区既是高生物多样性的出现区和边缘效应的表达区,又是放大外界干扰信号的特殊响应区,是敏感响应人为干扰和预测气候变化的理想研究区。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下,高寒灌丛退化严重,这不仅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甚至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围栏封育是草地管理的基本方式,也是应用最广泛的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途径。围封可能通过影响草地碳交换过程的各个途径,进而影响草地固碳功能,深入理解围封对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作用与调控机制,对恢复和提高草地生态服务功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作用。此外,祁连山国家公园对灌丛草地是延续传统放牧利用还是作为重要的碳库和水源涵养林进行围封保护,仍缺少固碳功能等相关基础科学数据的支撑。因此,本研究以灌草交错区的特殊灌草系统为对象,从碳通量和碳库两个角度,研究为期4-5年的围栏封育对祁连山轻度和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各生态区(草甸区、交错区和灌丛区)碳交换的影响,揭示围封作用于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碳交换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围封显着提高了轻度和重度退化灌草交错区系统各生态区草本和灌木植物的高度、盖度、凋落物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围封对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植被和土壤的恢复效果比轻度退化的恢复效果更好。(2)在整个生长期(5-10月),高寒灌草交错系统各生态区碳输入(总初级生产力)均呈先增后降的单峰型变化趋势,在7月最高。围封显着提高了轻度和重度退化各生态区的碳输入。生长季平均总初级生产力在轻度退化围栏内草甸区、交错区和灌丛区较围栏外分别提高了9.2%-9.4%、10.0%-17.1%和8.0%-12.1%,而在重度退化围栏内较围栏外分别提高了21.4%-30.3%、23.3%-28.7%和25.3%-27.8%。结构方程模式分析表明,土壤化学性是影响高寒灌草交错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最主要因素。(3)在整个生长季,高寒灌草交错系统各生态区碳输出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7月最高。围封显着提高了轻度和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各生态区碳输出,围封后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碳输出提高的幅度更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高寒灌草交错系统草甸区和交错区碳输出的最主要因素,而土壤化学性质是影响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灌丛区碳输出的最主要因素。(4)在生长期内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的碳汇强度呈先增后降的单峰型变化趋势,在7月碳汇强度最高。整个生长期内,轻度和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都属于碳汇,轻度退化灌草交错系统的草甸区、交错区和灌丛区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分别为4.7-4.9μmol·m-2·s-1,4.9-5.0μmol·m-2·s-1和5.5-5.7μmol·m-2·s-1,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草甸区、交错区和灌丛区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分别为4.0-4.1μmol·m-2·s-1,4.3-4.4μmol·m-2·s-1和4.7-5.0μmol·m-2·s-1。围封显着提高了轻度和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生长季的碳汇强度,围封后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碳汇增加的幅度更大。此外,灌丛区的碳汇能力显着高于交错区和草甸区的碳汇能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化学性质是影响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碳交换的最主要因素。(5)围封显着提高了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植被、0-30 cm层土壤和生态系统有机碳库储量。但围封仅显着提高了轻度退化灌草交错系统草甸区植被、0-30 cm层土壤和生态系统有机碳库储量。围封后重度退化灌草交错系统草甸区、交错区和灌丛区有机碳库储量分别提高了16.9%-18.5%、10.3%-13.0%和16.0%-18.1%。轻度退化灌草交错系统草甸区有机碳库储量提高了12.2%-16.0%。此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灌丛区生态系统有机碳库储量显着高于草甸区和交错区生态系统有机碳库储量。综上,尽管为期4-5年的围栏封育能够有效恢复轻度和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植被和土壤,并提高固碳功能和有机碳库储量,围封对重度退化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的恢复效果更好。此外,综合考虑草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植被更新及牧区经济发展等问题,在未来高寒灌丛草地管理及祁连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时,可优先选择性的对重度退化高寒灌丛草地实施围封措施,以让其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和生产功能,而对于轻度退化高寒灌丛,可以维持原有的放牧模式,或适当降低放牧强度,以让其维持或逐步提高生态和生产功能。

郑鑫[4](2020)在《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西藏作为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地面积约占全国天然草地的21%。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草原过度放牧,人类活动加剧,使得天然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问题严重。除了减畜降压、改进草场管理外,人工种草也是一个促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受高寒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限制,人工种草适宜区域有限,经济成本高,生态影响大。本文以西藏那曲地区五县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典型项目调查了解人工草地现状,并布设样方对比不同经营方式的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及围栏天然草地的土壤和植被特征,利用高分一号影像数据,对典型人工及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反演,探讨藏北高寒地区人工草地建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群落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对人工草地建植的风险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人工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经营方式的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及围栏草地在土壤温度、土壤质地、全磷全钾方面差异显着,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有机质方面差异不显着(α=0.05)。基地人工草地能明显改善土壤质地,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2)人工草地对植被群落的影响:不同经营方式的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及围栏草地在植被高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人工草地群落高度显着大于天然草地,群落盖度差异不显着(α=0.05)。人工草地使得植被生物多样性显着下降。(3)利用高分一号遥感数据和野外实测地上生物量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二次多项式曲线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由反演结果可知: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均大于天然草地,基地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均大于村集体人工草地。(4)人工草地建植的生态风险:基地人工草地比村集体人工草地风险低。村集体人工草地由于管理不到位易使草地发生退化及撂荒现象,撂荒后的人工草地土壤有干旱化、瘠薄化风险;群落种类与天然草地相似,但毒杂草入侵严重,草地盖度、高度及生物量较天然草地低,草地极度退化。总之,高寒生态脆弱区人工种草投入产出率低、土壤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较大,未来仍需提高人工种草管理和科技水平,优化人工种草布局和发展规模,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地畜牧业发展。

杨叶华[5](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李争艳[6](2019)在《江淮地区不同年龄苜蓿及换茬后土壤质量变化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优质牧草,它具有一种特殊的种内化感作用-自毒性,随着苜蓿生产年限的增加,苜蓿产量品质会下降、土壤环境恶化,甚至会影响到后茬植物的生长。随着我国奶业不断发展,对优质牧草的需求不断加强,国内苜蓿种植面积增加、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产业化及规模化态势,与此同时,连作问题、土传病害及自毒效应也日益严重,江淮地区的苜蓿生产缺少相关经验,且高温高湿的环境更容易引发病虫害及连作障碍,对该地区苜蓿生产造成严重的制约和影响。本研究在江淮地区以苜蓿连续种植、苜蓿茬后不同品种高丹草、以及苜蓿→玉米→苜蓿及苜蓿→高丹草→苜蓿轮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苜蓿连续种植、苜蓿茬后不同品种高丹草及不同轮作方式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来研究连作、不同品种高丹草、不同轮茬作物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及苜蓿产量变化的影响,为江淮地区牧草规模化种植方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江淮地区紫花苜蓿连续种植造成苜蓿产量的降低及土壤质量的改变:不同生长年龄的产量排序为3年龄>1年龄>5年龄,3年龄年干物质最高产量达到18.63±0.30 t·hectare-1;3年龄及5年龄苜蓿根部土壤pH值显着小于撂荒地与1年龄苜蓿地(P<0.05),3年龄苜蓿根部土壤总氮(TN)显着高于其他年龄土壤;3个土层土壤有效磷(AP)含量随年龄增加显着增高(P<0.05);3个土层3年龄土壤有机质值(OM)均显着高于其他年龄苜蓿(P<0.05);3个土层土壤速效钾(AK)含量随年龄增加显着降低(P<0.05);土壤化学元素均具有表聚效应;紫花苜蓿不同生长年龄的土壤容重排列顺序为5年龄>3年龄>撂荒地>1年龄,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2)土壤蔗糖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撂荒地根部土壤蔗糖酶显着小于苜蓿根部土壤,其他年龄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各个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排列顺序为3年龄>撂荒地>5年龄>1年龄(P<0.05);随着苜蓿年龄的增加,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3年龄达到最大值,5年龄随即降低;3年龄土壤脲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年龄苜蓿(P<0.05);苜蓿年龄与苜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表明,苜蓿年龄与土壤有效磷呈正相关,与速效钾呈负相关,苜蓿年产量与土壤有机质、碱性磷酸酶、脲酶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总氮、速效钾、过氧化氢酶呈显着正相关(P<0.05);(3)土壤细菌OTU数量1年龄>撂荒地>3年龄>5年龄,真菌OTU数量1年龄>撂荒地>5年龄>3年龄;土壤细菌丰度及多样性均随着苜蓿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及多样性随着苜蓿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在苜蓿不同年龄土壤中,苜蓿产量与细菌丰度及多样性相关性不显着,与真菌多样性相关性达显着水平(P<0.05);随着苜蓿年龄的增大,土壤中的放线菌Actinobacteria、绿湾菌Chloroflexi丰度逐渐降低;苜蓿不同年龄土壤中,pH、AK、AP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pH、OM、TN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苜蓿不同年龄土壤中,细菌螺旋菌门spirochaetae与未分离细菌candidate divisionWS6与苜蓿产量正相关;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与苜蓿产量正相关,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与苜蓿产量负相关。(4)通过对苜蓿后茬不同品种高丹草的生产性能、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比较发现:海牛Monster(HN)、帕卡Pa Kahuna(PK)、大卡Big Kahuna(DK)和BJ0603(GDC)4个品种中,海牛生育期最长,可以达到腊熟期,其他品种在江淮地区均不能完成生殖生长;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高丹草株高和叶重是决定鲜草产量高低的最为密切的性状;不同刈割次数下,刈割2次的鲜草产量略高于刈割1次,但标准草产量及干物质产量刈割2次甚至低于刈割1次;不同品种草产量差异显着,BJ0603的鲜草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5),标准草产量及干物质产量帕卡与BJ0603显着高于海牛与大卡(P<0.05);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及粗蛋白(CP)含量逐步增加,粗蛋白(CP)含量在孕穗期达到最高值,粗灰分(ASH)含量随生育期增加逐步减小;茎杆中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蛋白(CP)及粗灰分(ASH)含量均有品种差异。在江淮地区春播高丹草生产模式中,各品种均表现良好,作为青饲或青贮利用时,综合产量、营养含量等因素,适合刈割1茬,海牛和BJ0603收获期应选择在孕穗期,而帕卡与大卡可以提前收获。(5)4个品种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品种根部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具有显着的品种差异;PK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均显着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根部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与土壤TN及OM含量变化关系较大,pH、OM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6)通过对不同轮茬方式对苜蓿产量及土壤质量影响的比较,发现轮茬玉米(T1)及轮茬高丹草(T2)后苜蓿产量分别是苜蓿连种(CK)的1.27和1.13倍;轮茬高丹草使土壤pH、有机质、总氮含量显着增加(P<0.05),轮茬玉米及轮茬高丹草显着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P<0.05);不同轮茬均能减轻土壤容重,且高丹草轮茬更为显着;与苜蓿连续种植相比,轮茬玉米与轮茬高丹草土壤过氧化氢酶及土壤脲酶活性均显着高于苜蓿连种土壤(P<0.05);借助高通量测序法对根部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前3位高丰度表达优势细菌门均为变形菌,拟杆菌和厚壁菌;真菌门为子囊菌和担子菌;轮茬玉米与轮茬高丹草处理根部土壤细菌种群数量显着高于CK,OTU数量分别是苜蓿连种土壤的1.25和1.39倍,土壤真菌种群数量显着高于CK,OTU数量分别是苜蓿连种土壤的1.20和1.36倍,且轮茬高丹草处理的土壤细菌Shannon、Chao、Sobs及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苜蓿连作土壤(P<0.05);而在细菌相对丰度上,苜蓿连作土壤中变形菌及厚壁菌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轮茬处理(P<0.05),而轮茬土壤中绿湾菌及浮霉菌要显着高于连作土壤(P<0.05),真菌相对丰度上,苜蓿连作土壤中担子菌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轮茬处理(P<0.05)。江淮地区轮茬较苜蓿连续更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稳定微生物群落结构,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进而提高产量。综上所述,苜蓿年龄影响着苜蓿产量及土壤品质,在江淮地区3年龄苜蓿产量最高,苜蓿土壤品质随着苜蓿年龄增加而减低;苜蓿茬后高丹草的品种在生产性能、产量、品质及根部土壤质量均有不同的响应,而选择合适的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恢复土壤质量;建立轮作机制有利于提高苜蓿产量及土壤质量。建议江淮地区选择3年龄苜蓿轮茬,轮茬高丹草较玉米更能恢复地力,提高土壤质量,轮茬玉米更能提高苜蓿产量,苜蓿茬后高丹草品种帕卡具有更优的恢复地力的能力。因此,根据土壤质量的变化特性制定引种及管理方案可以在提高产量品质的基础上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

魏光普[7](2019)在《轻稀土尾矿库周边植被恢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头轻稀土尾矿库周边由于长期受轻稀土污染,导致表层土壤呈黑色,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原生植物群落稳定性变差,呈现逆向演替趋势,人工营造的乔灌木大量死亡。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本论文以轻稀土尾矿库1km范围作为研究地,S1~S5为不同方位的采样区,系统研究了现有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特征基础上,选取不同植物群落修复土壤效应、筛选轻稀土富集和耐受植物,制作植物-菌根环保盆、植物群落评价并对现有群落模式优化等,以期为科学指导土壤修复和提高人工植被修复效应提供有力支撑。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调查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分布,显示该区域共计30科70属101种植物,占包头市及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31.58%,18.42%,11.98%和9.97%,2.06%,0.32%;植物群落特征显示S1区和S3区以野生植物群落为主,S2区以人工植物群落和野生植物群落构成,S4区和S5区为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演替水平处于较低阶段。2 土壤物理性质显示5个采样区均未达到土壤修复标准,S5区修复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比值最高,随土层逐渐深入比值为0.21,0.25和0.30;土壤容重介于1.62~1.81 g·cm-3之间,超过极限值1.40 g·cm-3。化学性质显示5个采样区,土壤pH均下降为微碱性土壤;氮、钾和磷元素处于较低水平。土壤肥力评价显示,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植物数量>植被覆盖率>群落结构>裸地。土壤轻稀土植物修复结果显示,灌木优于乔木。3胡枝子对土壤中轻稀土镧(La)、铈(Ce)元素具有较强转移和吸收能力,是镧、铈轻稀土元素的富集植物。梭梭和白刺转移系数超过1,可作为镧、铈轻稀土元素耐受性植物与胡枝子进行配植。I.lilacina与油松在NW3区采集的土壤实验中接种率最高,La为34.16%,Ce为24.13%;植物吸收La元素提高1.03~2.66倍,Ce元素提高1.03~2.61倍,有效提高了油松吸收量。R.intraradices与胡枝子在NW3区采集的土壤实验中接种率最高,La为88.54%,Ce为74.81%,植物吸收La元素提高1.33~1.62倍,Ce元素提高1.32~1.37倍。4植物群落生态恢复特征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果显示群落稳定性依次为S4>S5>S3>S2>S1。根据评价结果对现有植物群落优化,分为修复轻稀土污染模式,景观效果模式,经济效益模式和防灾模式。

姚祥[8](2019)在《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草地植物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是草原上常见有毒禾草,醉马草植株内生真菌(Epichlo?gansuensis)带菌率近100%,因此又称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继硕士期间课题研究了其庇护作用对甘肃夏河高寒草原、青海贵南高寒草甸和内蒙阿拉善荒漠草原三种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之后,本研究以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为对象,(1)研究了其在青海四个县(贵南、海晏、湟源和天峻)常年放牧高寒嵩草草甸中对优质牧草组成的影响;(2)研究了其在甘肃夏河高寒草原、青海贵南高寒草甸和内蒙阿拉善荒漠草原三种放牧草地上对其生长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了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上述四个县高寒嵩草草甸,每个研究地点包括两个区:有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定植区(AI)和无障碍相邻的无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区(AO)。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优质牧草:类禾草(莎草科和禾本科)的差异,四个地点调查结果显示:(1)AI和AO两个区类禾草植物物种存在显着差异。AO区以莎草科嵩草属(Kobresia spp.)植物为主,嵩草属植物在贵南、海晏、湟源和天峻AO区的重要值分别为:0.86、0.66、0.80和0.73。AI区以禾本科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主,草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在贵南、海晏、湟源、天峻AI区的重要值分别为:0.45和0.18、0.31和0.34、0.22和0.47、0.16和0.66。(2)AI区类禾草多样性显着高于AO区(P<0.05),AI区类禾草多样性在贵南、海晏、湟源和天峻分别是AO区的4.08、1.24、1.79和1.24倍。(3)AI区禾草花序数和干重显着大于AO区(P<0.05),贵南、海晏、湟源、天峻AI区每1 m2草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花序数量分别为:136.94小穗和9.06小穗、51.44小穗和18.25小穗、28.19小穗和27.56小穗、28.06小穗和48.19小穗。而在AO区,垂穗披碱草仅在海晏有0.25小穗,草地早熟禾无花序。贵南、海晏、湟源、天峻AI区每1 m2草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花序干重分别为:0.530 g和0.237 g、0.240 g和0.868 g、0.108 g和1.210 g、0.260 g和2.930 g。而在AO区,垂穗披碱草仅在海晏有0.003 g花序,草地早熟禾无花序。因此,在退化高寒草甸上,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庇护作用促进了以嵩草为主的高寒草甸植被组成变化及增加了禾本科植物的比重。2.通过对我国北方甘肃夏河、青海贵南和内蒙阿拉善三种天然放牧草地有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区(AI)和无障碍相邻的无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区(AO)调查其土壤参数和地上植物参数,结果表明:(1)三地点AI区地上生物量均显着高于AO区(P<0.05),夏河,贵南和阿拉善AI区每1 m2地上生物量干重分别为AO区的2.25,2.96和4.12倍。(2)AI区土壤容重均显着低于AO区(P<0.05),夏河,贵南和阿拉善AI区土壤容重分别比AO区低了15.47%,1.97%和16.16%。(3)AI区土壤全磷含量均显着高于AO区(P<0.05),夏河,贵南和阿拉善AI区土壤全磷含量分别比AO区高了47.06%,14.52%和26.92%。因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庇护作用提高了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全磷含量且降低了土壤容重。3.通过对我国北方甘肃夏河、青海贵南和内蒙阿拉善三种天然放牧草地AI和AO区调查其土壤真菌参数,结果表明:(1)AI区土壤真菌多样性(P<0.05)和土壤中植物病原菌丰富度(P<0.05)均高于AO区。夏河,贵南和阿拉善AI区土壤真菌属水平真菌多样性分别比AO区高了20.15%,16.91%和17.39%。夏河,贵南和阿拉善AI区土壤中植物病原菌丰富度分别比AO区高了137.80%,32.22%和19.25%。(2)三个研究点土壤真菌群落与植物群落(r=0.688,P<0.05)和植物生物量(r=0.217,P<0.05)呈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指出:地上植物生物量显着驱动了真菌多样性和微生物生物量(P<0.05)。(4)土壤中植物病原菌丰富度与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盖度呈正相关(P<0.05)。(5)经PERMANOVA分析指出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存在显着影响了土壤真菌群落(F=1.920,P=0.040)。本部分结果指出,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庇护作用引起了植物群落组成变化和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从而使土壤中真菌多样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增加。然而调查土壤细菌群落后发现,在AI区和AO区对比中,细菌多样性未形成显着差异。三个地点AI区和AO区地上植物群落与土壤细菌种水平群落相关性不显着,而与土壤细菌属水平和门水平群落相关性显着(P<0.05)。可见地上植物群落与土壤细菌群落存在一定相关性。

叶舜[9](2019)在《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以福州市马尾区琅岐榕升休闲农庄台湾红肉火龙果’软枝大红’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园内设施栽培的火龙果进行4种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即:Ⅰ套种紫花苜蓿、Ⅱ套种白三叶、Ⅲ套种圆叶决明和Ⅳ自然生草,以清耕为对照,比较了不同生草栽培处理下,火龙果园内微环境、果实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能显着降低夏季火龙果园内的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当6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时,圆叶决明处理降温增湿效果最明显,可使温度下降1.95℃,空气湿度提高10.2个百分点,当7月、8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上时,白三叶处理降温增湿效果最佳,最高可使温度降低1.70℃,空气湿度提高12.9个百分点。2、与清耕相比,4种生草栽培处理能显着降低夏季火龙果园0 cm~20 cm 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但不同生草栽培处理效果不同。生草栽培使土壤温度最高降低3.63℃,但不同生草栽培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自然生草栽培处理,使土壤含水量增加效果最明显,增幅达6.79个百分点;白三叶降低土壤容重的效果最佳,可达12.33%;紫花苜蓿处理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效果最好,使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11.80和13.47个百分点。3、生草栽培能显着提高火龙果园0 cm~2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但对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生草栽培0.5a及1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其中以套种白三叶处理效果最佳,0.5a和1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0.36和0.84个百分点。4、除自然生草处理使火龙果园土壤全磷含量略有降低外,其余3种生草栽培处理能显着提高园内0 cm~20 cm 土层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效果最佳,与清耕相比增幅可达96.72%;套种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全磷和碱解氮的效果最佳,增幅分别达到79.82%和130.05%;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磷的效果最佳,全钾和速效磷增幅分别达到12.82%和30.24%;自然生草处理提高土壤速效钾的效果最佳,增幅可达77.43%。5、4种生草栽培处理与清耕相比可显着提高火龙果园内0 cm~20 cm 土层中钙、铁和锌元素含量,其中以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效果最佳,土壤中钙、铁和锌含量的增幅分别达20.16%、25.51%和52.94%,其余3种生草栽培处理土壤钙元素含量与清耕相比无显着差异;自然生草处理与套种紫花苜蓿处理能显着提高土壤铁元素含量,而套种白三叶处理土壤铁元素含量与清耕处理无显着差异;自然生草处理与套种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锌元素含量效果显着,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土壤中锌含量与清耕无明显差异。生草栽培处理对土壤中镁元素含量无明显影响。6、与清耕处理相比,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显着提高火龙果园内0 cm~20 cm 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等活性,其中以套种圆叶决明处理对提升土壤脲酶活性的效果最明显,土壤脲酶活性增幅达51.05%;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对提高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效果最明显,使上述各酶活性的增幅分别达 82.69%、131.40%和 120.00%。7、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能提高火龙果的平均单果重、可食率和果实硬度,降低果皮厚度与果形指数,其中套种紫花苜蓿和自然生草处理在提高平均单果重和可食率以及降低果皮厚度方面的效果最明显,可使平均单果重增加32.66%,可食率增加4.25个百分点,果皮厚度降低29.33%,套种白三叶处理降低火龙果果形指数的效果较显着,可达6.60%,自然生草处理对提高果实硬度的效果最佳,可达31.25%。8、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可提高火龙果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及果胶含量。7月,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提高上述营养物质含量效果最显着;8月,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对提高火龙果实上述营养物质含量效果最显着。7月,各生草栽培处理火龙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与清耕无显着差异,8月,套种圆叶决明处理能明显降低火龙果果可滴定酸含量;套种白三叶处理使火龙果实中Vc含量增加,其余处理影响不大。9、生草栽培可抑制火龙果园内其他杂草的生长,显着降低其他杂草数量,其中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抑制杂草效果最佳,使杂草数量降低84.09%。同时,生草栽培能显着降低火龙果园内因高温导致的枝条干枯率。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后,火龙果枝条干枯率最低,与清耕相比枝条干枯率下降48.30%,从而直接影响挂果数及果实产量。在受高温影响最严重的8月,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比清耕增产48.37%。但生草栽培使火龙果园内植株遭受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幼虫为害率显着提高,且均以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受害严重,受害率分别达8.03%和11.63%。10、本试验园在实际生产中,生草栽培处理需在夏季(7月~8月)额外支出草种、杀虫剂、播撒草种、喷药等人工费约100元~305元,节省除草剂和除草人工成本约270元,可使火龙果园每667 m2提高产值2920元~5672元。因此,生草栽培能显着提高火龙果园经济效益,其中以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效果最佳,夏季(7月~8月)每667 m2可提高经济效益约5757元。

张英[10](2019)在《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鄱阳湖沙山进一步优化植被类型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西省鄱阳湖沙化典型地区采集裸地和湿地松、香根草、狗牙根、单叶蔓荆、算盘子等优势植物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性、土壤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等物理指标,借助变异系数CV、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植被覆盖区与裸地区域土壤各物理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剖面都存在差异。1.水平方向,与裸地相比,湿地松、香根草、狗牙根、单叶蔓荆和算盘子样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容重较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性、毛管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较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土壤容重呈算盘子<湿地松<狗牙根<单叶蔓荆=香根草<裸地样地的变化特征;(2)除湿地松外,其他植被样地土壤含水量均大于裸地;(3)土壤总孔隙度呈算盘子>湿地松>狗牙根>香根草=单叶蔓荆>裸地样地的变化特征;(4)土壤毛管孔隙度除湿地松、算盘子外,其他植被样地土壤毛管孔隙度均大于裸地;(5)除单叶蔓荆外,其他植被样地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裸地;(6)除香根草外,其他植被样地的土壤通气性均大于裸地;(7)除湿地松、算盘子外,其他植被样地土壤毛管持水量均大于裸地;(8)土壤饱和持水量呈算盘子>湿地松>狗牙根>单叶蔓荆>香根草>裸地样地的变化特征。2.沿垂直剖面,不同区域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以下变化特征:(1)a层土壤容重均小于b层、c层;(2)土壤含水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b层;(3)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4)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加少,且除狗牙根、算盘子样地外,其他区域a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均小于c层;(5)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且除狗牙根、算盘子样地外,其他区域a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c层;(6)土壤通气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且除香根草N样地外,其他区域a层土壤通气性均大于c层;(7)土壤毛管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加少;(8)土壤饱和持水量除湿地松S样地、香根草N样地和狗牙根样地外,其他植被样地及裸地土壤饱和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3.对裸地及植被覆盖区土壤物理指标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裸地与植被覆盖区的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等指标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将研究对象分为外来物种和本土物种两大类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外来物种、本土物种和裸地的土壤含水量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将研究对象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大类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土壤毛管持水量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4.对土壤各物理指标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性、饱和持水量等指标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毛管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着相关性,与其他物理指标没有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对鄱阳湖沙化地区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起到显着作用,可以为鄱阳湖沙山生态恢复治理建议与措施的提出给予数据上的支撑。

二、草坪草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坪草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新品系耐低氮胁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贫瘠化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表现特征
        1.1.1 土壤贫瘠化的现状
        1.1.2 土壤贫瘠化的影响因素
        1.1.3 土壤贫瘠化的表现特征
    1.2 贫瘠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1.2.1 缺氮对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2.2 缺磷对植物生理生化和根系的影响
    1.3 贫瘠土壤的改良
        1.3.1 物理改良
        1.3.2 化学改良
        1.3.3 生物改良
    1.4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研究
        1.4.1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简介
        1.4.2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的传播及在宿主体内的定殖
        1.4.3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的检测方法
        1.4.4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共生体多样性
        1.4.5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生物抗性的影响
        1.4.6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非生物抗性的影响
        1.4.7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1.4.8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生境的影响
        1.4.9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5 利用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抗逆育种的研究进展
        1.5.1 利用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育种的优势和潜力
        1.5.2 利用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进行牧草育种
        1.5.3 利用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进行草坪草育种
    1.6 多年生黑麦草研究进展
        1.6.1 多年生黑麦草
        1.6.2 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研究
        1.6.3 多年生黑麦草抗逆性品种选育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高内生真菌侵染率和优良农艺性状的多年生黑麦草优良单株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植物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2.4 方法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内生真菌带菌率和农艺性状的筛选
        2.3.2 播期对新材料耐寒性的影响
        2.3.3 新材料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
    2.4 讨论
        2.4.1 内生真菌带菌率的提高改善了宿主的农艺性状
        2.4.2 高内生菌侵染率的新材料具有发达的根系及强越冬率
        2.4.3 高内生真菌感染率使新材料具有更高的酶活性
    2.5 小结
第三章 内生真菌在低氮条件下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试验结果
        3.3.1 植物成活率与根系代谢活性
        3.3.2 叶片和根系干重
        3.3.3 叶片和根系中的碳、氮、磷含量
        3.3.4 叶片和根系中的碳、氮和磷比
        3.3.5 叶片和根系中的钠、钾、钙、镁含量
        3.3.6 叶片和根系中的铁、锰、锌、铜含量
        3.3.7 结构方程模型
    3.4 讨论
        3.4.1 内生真菌侵染对根系代谢活性的影响
        3.4.2 内生真菌侵染对叶片和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3.4.3 内生真菌的侵染对植物营养含量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内生真菌在低肥力条件下对多年生黑麦草氨基酸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内生真菌对低肥力条件下宿主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4.3.2 内生真菌对低肥力条件下宿主体内内源激素的影响
        4.3.3 内生真菌对低肥力条件下宿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内生真菌对低氮条件下根际土壤养分及氮循环基因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氮梯度下,内生真菌对黑麦草营养和生物量的影响
        5.3.2 氮梯度下,内生真菌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3 氮梯度下,内生真菌对氮循环基因丰度的影响
        5.3.4 氮梯度处理下,内生真菌对氮循环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5.3.5 氮梯度下,氮循环基因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内生真菌侵染降低了宿主的营养
        5.4.2 内生真菌增加了宿主根际土壤中的养分
        5.4.3 内生真菌改变了宿主根际土壤中氮循环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
        5.4.4 根根际土壤中氮循环基因丰度和多样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枯落物返田对氮循环基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分析
    6.3 试验结果
        6.3.1 内生真菌对植物OC、TN和TP含量的影响
        6.3.2 土壤化学性质
        6.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6.3.4 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
        6.3.5 土壤AOB-amoA,nirK and nosZ功能基因群落的多样性
        6.3.6 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6.3.7 结构方程模型
    6.4 讨论
        6.4.1 含内生真菌的枯落物返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4.2 含内生真菌的枯落物返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6.4.3 含内生真菌的枯落物返田对氮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
        6.4.4 氮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总结性讨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2)放牧和割草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平衡研究
        1.2.2 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
        1.2.3 放牧利用和割草对羊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1.2.3.1 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1.2.3.2 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状况
        2.1.4 植被状况
    2.2 样地设置
    2.3 取样和测定方法
        2.3.1 野外取样及监测
        2.3.2 样品处理与制备
        2.3.3 样品分析方法
        2.3.4 指标计算
    2.4 主要分析统计方法
第三章 放牧与割草对典型草原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的影响
    3.1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1.1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植被组成及重要值的影响
        3.1.2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植被数量特征的影响
        3.1.3 放牧、割草利用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3.1.4 放牧、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 土壤理化性状对放牧、割草利用的响应
        3.2.1 放牧、割草利用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2.2 放牧、割草利用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3 土壤微生物特征对放牧、割草利用的响应
        3.3.1 放牧、割草利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
        3.3.2 放牧、割草利用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影响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典型草原土壤呼吸对放牧、割草利用的响应
    4.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总呼吸变化特征
        4.1.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总呼吸日动态变化
        4.1.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总呼吸月动态变化
    4.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根呼吸变化特征
        4.2.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根呼吸日动态变化
        4.2.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根呼吸月动态变化
    4.3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微生物呼吸特征
        4.3.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微生物呼吸日动态变化特征
        4.3.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微生物呼吸月动态变化
    4.4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呼吸各组分年际间动态变化
    4.5 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分配
        4.5.1 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
        4.5.2 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根呼吸对总呼吸的贡献
    4.6 小结
第五章 环境对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诱导途径
    5.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
        5.1.1 土壤呼吸与降水的关系
        5.1.2 土壤呼吸与温度的关系
        5.1.3 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5.1.4 土壤呼吸与土壤、植被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1.5 冗余分析
        5.1.6 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的关系
    5.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碳储量估算
    6.1 放牧和割草对典型草原植被-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6.1.1 放牧和割草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
        6.1.2 放牧和割草对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6.2 放牧和割草对典型草原土壤碳输入-输出的影响
        6.2.1 放牧和割草对典型草原碳输入的影响
        6.2.2 放牧和割草对典型草原碳释放量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7.1.2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7.1.3 放牧和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7.1.4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土壤碳输入-输出的影响
    7.2 结论
    7.3 研究成果实绩贡献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来源与资助
作者简历

(3)围封对祁连山东段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碳交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围封对灌草交错系统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
        1.2.2 围封对灌草交错系统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
        1.2.3 围封对灌草交错系统净碳交换量的影响
        1.2.4 围封对灌草交错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方法和测定指标
        2.3.1 植被调查及取样
        2.3.2 土壤取样及分析
        2.3.3 生态系统CO2通量测定
        2.3.4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
        2.4.1 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计算
        2.4.2 碳储量计算
第3章 围封对祁连山高寒灌草交错系统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
    3.1 .结果分析
        3.1.1 植被特征变化
        3.1.1.1 草本和灌木植物高度变化
        3.1.1.2 草本和灌木植物盖度变化
        3.1.1.3 草本和灌木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变化
        3.1.1.4 草本和灌木植物多样性变化
        3.1.2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3.1.2.1 土壤容重、紧实度和含水量变化
        3.1.2.2 土壤团聚体变化
        3.1.3 土壤化学性质变化
        3.1.3.1 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3.1.3.2 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变化
        3.1.3.3 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
        3.1.3.4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
        3.1.4 土壤生物特性变化
        3.1.4.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
        3.1.4.2 土壤脲酶活性变化
        3.1.4.3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3.1.4.4 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
        3.1.4.5 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
        3.1.4.6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3.1.5 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特征间关系
    3.2 讨论
        3.2.1 围封对高寒灌草交错系统植被特征的影响
        3.2.2 围封对高寒灌草交错系统土壤特征的影响
        3.2.3 高寒灌草交错系统植被特征与土壤特征间的关系
    3.3 小结
第4章 围封对祁连山灌草交错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4.1 结果分析
        4.1.1 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4.1.2 门分类水平组成变化
        4.1.3 纲分类水平组成变化
        4.1.4 属分类水平组成变化
        4.1.5 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4.2 讨论
        4.2.1 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4.2.2 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4.3 小结
第5章 围封对祁连山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5.1 结果分析
        5.1.1 碳输入变化
        5.1.1.1 总初级生产力季节动态
        5.1.1.2 总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和土壤特征间的关系
        5.1.2 碳输出变化
        5.1.2.1 异氧呼吸季节动态
        5.1.2.2 植物根系呼吸季节动态
        5.1.2.3 植物呼吸季节动态
        5.1.2.4 土壤呼吸季节动态
        5.1.2.5 生态系统呼吸季节动态
        5.1.2.6 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
        5.1.2.7 呼吸组分所占比例
        5.1.2.8 呼吸组分与植被和土壤特征间的关系
        5.1.3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变化
        5.1.3.1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季节动态
        5.1.3.2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与植被和土壤特征间的关系
        5.1.4 碳交换与植被和土壤特征间的关系
    5.2 讨论
        5.2.1 围封对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碳输出的影响
        5.2.2 围封对高寒灌草交错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5.2.3 围封对高寒灌草交错系统净碳交换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围封对祁连山高寒灌草交错系统有机碳库的影响
    6.1 结果分析
        6.1.1 植被有机碳库变化
        6.1.2 土壤有机碳库变化
        6.1.3 生态系统有机碳库变化
    6.2 讨论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4)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综述
        1.3.1 人工草地群落特征研究
        1.3.2 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3.3 人工草地风险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特征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访谈及边界采集
        2.2.2 样方调查
        2.2.3 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
3 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现状
    3.1 人工种草规模
    3.2 人工种草分布地区的地理生态特征
    3.3 人工种草的生产经营现状
    3.4 人工种草存在的问题
4 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 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对植被群落的影响
    5.1 对植被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2 对植被群落形态特征的影响
    5.3 对植被群落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6 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的风险
    6.1 不同经营方式人工草地风险对比
    6.2 撂荒人工草地生态风险案例分析
        6.2.1 撂荒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6.2.2 撂荒人工草地植被群落变化
7 讨论
    7.1 人工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2 人工草地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7.3 人工草地生态风险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6)江淮地区不同年龄苜蓿及换茬后土壤质量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项目来源
文中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紫花苜蓿长期种植对土壤及后茬作物的影响
        1.1.1 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1.2 长期种植的紫花苜蓿产生的自毒效应
        1.1.3 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1.2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1.2.1 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元素的影响
        1.2.2 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1.3 耕作方式对土壤酶的影响
    1.4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1 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4.2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1.4.3 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4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抗胁迫能力的影响
        1.4.5 土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1.4.6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信号转导互作过程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位置地形
        2.1.2 气候环境
        2.1.3 土壤、植物
    2.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3 研究内容
    2.4 预期目标
    2.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江淮地区不同年龄苜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和样地
        3.1.2 土壤采样方法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苜蓿年龄对不同茬次产量及年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苜蓿年龄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3 不同苜蓿年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4 苜蓿年龄与苜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系数
    3.3 讨论
        3.3.1 不同苜蓿年龄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3.2 不同苜蓿年龄对苜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3 不同苜蓿年龄对苜蓿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4 苜蓿年龄与苜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相关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江淮地区苜蓿年龄对苜蓿根部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样地
        4.1.2 方法
        4.1.3 序列数据分析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提取,PCR质量检测
        4.2.2 细菌真菌溶解曲线
        4.2.3 不同苜蓿年龄不同微生物门的微生物群落及相对丰度的变化
        4.2.4 不同年龄苜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4.2.5 苜蓿年龄对不同微生物门相对丰度的影响
        4.2.6 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4.2.7 苜蓿年龄与不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皮尔森相关系数
        4.2.8 苜蓿产量与不同微生物门皮尔森相关系数
        4.2.9 苜蓿年龄与微生物门相对丰度与年产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
    4.3 讨论
        4.3.1 苜蓿年龄对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4.3.2 苜蓿年龄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4.3.3 苜蓿不同年龄土壤中较为典型的微生物
        4.3.4 苜蓿连续种植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4.3.5 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产量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江淮地区苜蓿后茬高丹草根部土壤质量变化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苜蓿后茬不同品种高丹草生长表现
        5.2.2 苜蓿后茬不同品种不同生育阶段营养成分变化
        5.2.3 苜蓿后茬不同品种高丹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4 苜蓿后茬不同品种高丹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5 苜蓿后茬不同高丹草品种对根部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3 讨论
        5.3.1 苜蓿后茬不同品种间生育期比较
        5.3.2 苜蓿后茬不同品种间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关系研究
        5.3.3 草产量对品种及刈割次数的响应
        5.3.4 苜蓿后茬不同品种高丹草不同生育期营养成分的变化趋势
        5.3.5 苜蓿后茬不同品种高丹草对根部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3.6 苜蓿后茬不同品种高丹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7 植物品种对根部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5.3.8 植物品种对根部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5.3.9 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5.4 结论
第六章 江淮地区不同轮茬作物对苜蓿根部土壤质量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轮茬作物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6.2.2 轮茬作物对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的影响
        6.2.3 轮茬作物对土壤容重变化的影响
        6.2.4 轮茬作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轮茬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
        6.3.2 不同轮茬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大小变化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轮茬作物对苜蓿根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轮茬作物对根部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7.2.2 不同轮茬作物对根部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7.2.3 不同轮茬作物对根部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特征的影响
        7.2.4 轮茬作物对根部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
    7.3 讨论
        7.3.1 不同轮茬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7.3.2 不同轮茬处理对细菌、真菌丰度变化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结论
    8.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8.3.1 研究的特色
        8.3.2 创新点
    8.4 尚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7)轻稀土尾矿库周边植被恢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区概况
        1.1.1 区域位置概况
        1.1.2 轻稀土尾矿库概况
        1.1.3 轻稀土尾矿库周边自然环境概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轻稀土尾矿库植物现状调查
    2.1 研究区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2 植物属的分布区统计
        2.3.3 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植被多样性分析
        2.3.3.1 S1区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2.3.3.2 S2区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2.3.3.3 S3区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2.3.3.4 S4区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2.3.3.5 S5区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2.3.4 尾矿库区域植物群落分布特征
    2.4 小结
3 轻稀土尾矿库现有植被修复土壤效应分析
    3.1 五采样区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2.2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2.3 土壤轻稀土含量分析
    3.3 植物群落分析
        3.3.1 S5区植物群落分析
        3.3.2 S4区植物群落分析
        3.3.3 S3区植物群落分析
        3.3.4 S2区植物群落分析
        3.3.5 S1区植物群落分析
    3.4 不同植物群落修复效应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植物群落修复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4.2 不同植物群落修复地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4.3 土壤肥力评价
        3.4.4 不同植物群落修复地土壤轻稀土含量分析
    3.5 小结
4 轻稀土镧和铈元素富集植物筛选
    4.1 S5区概况
    4.2 研究方法
        4.2.1 土壤及植物样品采集
        4.2.2 样品测定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表层土壤中镧和铈轻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4.3.2 植物中轻稀土镧和铈元素含量分布
        4.3.3 植物体内轻稀土镧、铈元素转移系数
        4.3.4 植物中轻稀土镧和铈元素吸收系数
    4.4 植物-菌根环保盆制作与应用
        4.4.1 材料
        4.4.2 方法
        4.4.3 菌根环保盆的应用
    4.5 小结
5 群落特征评价与植被恢复模式优化
    5.1 植物群落修复理论基础
        5.1.1 生态学理论基础
        5.1.2 恢复生态学理论
        5.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5.2 植物群落生态恢复特征评价
        5.2.1 植物群落特征指标选取
        5.2.2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标分析
        5.2.3 基于专家-层次分析法的群落特征评价
        5.2.4 权重的确立
        5.2.5 植物群落特征评价方法的确立
        5.2.6 植物群落特征评价标准的确定
    5.3 轻稀土尾矿库生态修复植物群落特征评价
        5.3.1 植物群落特征评价指标调查
        5.3.2 植物群落特征评价
    5.4 轻稀土尾矿库植物群落修复模式优化
        5.4.1 修复轻稀土污染的植物群落模式
        5.4.2 防灾为目的的植物群落修复模式
        5.4.3 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植物群落修复模式
        5.4.4 景观效果为主的植物群落修复模式
    5.5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草地植物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地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1.2.2 高寒草甸植被分布及其重要意义
        1.2.3 毒杂草入侵对草地植物组成及生产力的影响
        1.2.4 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研究进展
        1.2.5 毒杂草入侵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1.2.6 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进展
        1.2.7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高寒嵩草草甸植物组成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植物群落调查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AI区中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优势指标
        2.3.2 AI和AO区植物多样性和群落差异
        2.3.3 AI和AO区类禾草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
        2.3.4 AI和AO区类禾草重要值
        2.3.5 AI和AO区类禾草花序干重
        2.3.6 AI和AO区类禾草花序数量
        2.3.7 围封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相邻植物的庇护作用
        2.4.2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植物多样性影响比较
        2.4.3 AI区中禾草更多的花序对其传播的影响
        2.4.4 禾草较嵩草适应性更广
        2.4.5 禾草较嵩草水土保持能力较差
    2.5 小结
第三章 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三种类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地上植物群落调查
        3.2.4 土样采集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AI区和AO区之间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3.3.2 AI区三个地点之间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3.3.3 AO区三个地点之间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3.3.4 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之间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AI区和AO区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分析
        3.4.2 微生物量差异在土壤生态中的作用
        3.4.3 土壤全磷及容重在土壤中的作用
        3.4.4 毒杂草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三种类型草地土壤真菌群落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地上植物群落调查
        4.2.4 土样采集及土壤真菌群落分析
        4.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AI和AO区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
        4.3.2 AI和AO区真菌群落及功能群和植物群落相关性
        4.3.3 AI和AO区真菌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4.3.4 AI和AO区真菌功能群分析
    4.4 讨论
        4.4.1 AI区和AO区土壤真菌群落差异分析
        4.4.2 土壤真菌群落和真菌功能群与植物群落相关性
        4.4.3 环境因子对土壤真菌群落影响
        4.4.4 真菌功能群差异分析
        4.4.5 有毒植物庇护作用对草地微生物群落的潜在影响
        4.4.6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草地真菌群落影响的研究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三种类型草地土壤细菌群落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地上植物群落调查
        5.2.4 土样采集及土壤细菌群落分析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
        5.3.1 AI和AO区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
        5.3.2 AI和AO区细菌群落和植物群落相关性
        5.3.3 AI和AO区细菌群落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5.4 讨论
        5.4.1 AI和AO区土壤细菌群落差异分析
        5.4.2 取样点和地上植物群落与土壤细菌相关性
        5.4.3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菌群落相关性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果园生草栽培在果树上的应用综述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果园生草栽培研究现状
        2.1 果园常用的管理制度
        2.2 土壤生草对果园的影响
第二章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空气温、湿度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的影响
        2.3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容重的影响
        2.4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5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pH值的影响
        2.6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7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8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9 火龙果园空气温、湿度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
        2.10 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质、土壤 p H 值、有机质及营养元素相关性
        2.11 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
    3 讨论
        3.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空气温、湿度的影响
        3.2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章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实生长动态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质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
        2.4 火龙果园土壤 p H 值、有机质以及营养元素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
    3 讨论
第四章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产量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杂草种类、数量的影响
        2.3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虫害发生的影响
        2.4 生草栽培对夏季高温火龙果生长的影响
        2.5 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
        2.6 火龙果园微环境、虫草害及植株生长状况的相关性
        2.7 火龙果园杂草、干枯状况与果实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生长及园内生物的影响
        3.2 生草对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论
    1 不同生草模式对火龙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2 不同生草模式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3 不同生草模式对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同处理下火龙果园植株与生草状况
致谢

(10)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漠化防治研究现状
        1.2.2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现状
        1.2.3 各植被研究现状
        1.2.3.1 湿地松研究现状
        1.2.3.2 香根草研究现状
        1.2.3.3 狗牙根研究现状
        1.2.3.4 单叶蔓荆研究现状
        1.2.3.5 算盘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创新之处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鄱阳湖沙山
        2.1.1.1 地理位置
        2.1.1.2 气候
        2.1.1.3 植被
        2.1.1.4 土壤
        2.1.2 实验沙山——多宝沙山概况
        2.1.2.1 地理位置
        2.1.2.2 气候
        2.1.2.3 植被
        2.1.2.4 土壤
    2.2 样品采集
    2.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水平方向上植被覆盖区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表层植被覆盖区及裸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3.2 不同区域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垂直方向上植被覆盖区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1 土壤容重的变化特征
    4.2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4.3 总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4.4 毛管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4.5 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4.6 土壤通气性的变化特征
    4.7 毛管持水量的变化特征
    4.8 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变化特征
    4.9 讨论与小结
        4.9.1 讨论
        4.9.2 小结
5 土壤各物理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5.1 土壤各物理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
    5.2 土壤各物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水平方向上不同植被样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6.1.2 垂直方向上不同植被样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6.1.3 各物理指标间关系分析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草坪草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新品系耐低氮胁迫的研究[D]. 陈振江. 兰州大学, 2021
  • [2]放牧和割草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纪磊. 内蒙古大学, 2021
  • [3]围封对祁连山东段高寒灌草交错系统碳交换的影响[D]. 李文.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藏北高寒地区人工种草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D]. 郑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6]江淮地区不同年龄苜蓿及换茬后土壤质量变化特征研究[D]. 李争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7]轻稀土尾矿库周边植被恢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效应研究[D]. 魏光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草地植物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 姚祥. 兰州大学, 2019(02)
  • [9]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D]. 叶舜.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10]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为例[D]. 张英.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草坪草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