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日光灯节能快速启动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勇[1](2021)在《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王远飞[2](2020)在《可穿戴设备的太阳能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可穿戴设备功能日趋多样化,设备完成各种传感和计算所需的功耗也成比例地增加,然而小巧且需满足人体工学设计的有限空间注定了可穿戴设备的电池不能成比例地扩容。在开发出功率密度更大的电池技术前,电池有限的续航能力依然是限制可穿戴技术蓬勃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微能量采集技术采用合适的能量收集装置将环境中的绿色能源收集起来,转化为电能并用于可穿戴设备进行供电,可大大提高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本论文以可穿戴设备作为应用场景,围绕高性能太阳能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这一设计目标展开。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高性能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性能优化思想以及具体的设计思路;其次,给出了面向太阳能的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中的太阳能电池高精度显式模型以及功率耦合模型;然后,基于开源节流的优化思想、人工神经网络的辅助以及功率耦合模型的指导,完成了两款高性能太阳能微能量采集与管理芯片的设计与验证。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新型高精度太阳能电池显式模型。该显式模型采用指数形式表达式对原始的非线性方程作近似处理,仅需确定四个与光强和温度相关的未知参数,即可得到均方根误差为6.02e-5的高精度显式模型,对于后级电路设计和系统性能优化具有指导意义;(2)提出了太阳能电池模型与功率转换器输入模型合二为一的思想,建立了精确的单增益、多增益功率耦合模型。该功率耦合模型将太阳能电池的电学特性参数与电路的设计参数联系在同一个模型中。所建立的单增益功率耦合模型的平均误差为0.31%、多增益功率耦合模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275%、0.195%、0.4%和0.08%,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相当高的拟合精度,可为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电路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3)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重配置压控振荡器的神经网络辅助型自适应最大功率点追踪策略。该策略结合单增益功率耦合模型以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合仿真方法,通过一个可重配置压控振荡器构建负反馈控制环路,实现了对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的低成本、高精度自适应追踪。基于该策略完成了一款低成本、可重配置、高精度的自适应最大功率点追踪芯片的设计与实现。用于验证的两块不同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平均追踪误差仅为0.24%和0.29%,峰值转换效率分别为89.39%和83.03%。结果表明,该款芯片具有低成本、高通用性、高精度的优点;(4)提出了储能元件辅助的分时调控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策略及多增益效率优化方法。该策略将储能元件作为辅助,采用基于多增益功率耦合模型的自适应最大功率点追踪方法和效率优化方法以及分时调控能量管理策略,完成了一款储能元件辅助的高精度、高效率微能量采集与管理芯片的设计与实现。单晶硅和非晶硅柔性太阳能电池分别在3.2 V和3.6 V输出电压情况下,自适应最大功率点追踪的测试误差分别为0.36%、0.32%、0.44%和0.31%,平均转换效率分别为79.66%、74.7%、74.44%和70.32%。芯片及自供能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款芯片具有优异的追踪精度和转换效率的性能,并能大大提升可穿戴设备用无线传感器的续航能力。
周祥月[3](2020)在《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今天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及人民社会生活物质不断丰富,中国正经历着从制造到创造的蜕变过程,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需求,机械压力机及其自动流水线技术在汽车、农业机械、国防等大型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对短周期、高效率、高精度加工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机械压力机是金属板材压模成型的主要制造设备,紧密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近年来,由于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诞生并且投入使用,从而提高了对新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意识和强烈的惜时概念,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设计。基于自动控制下的机械压力机可以代替人工手动操作,并且伴随智能化的提高,在提高设备精度的同时、其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也提高,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促使现代工业趋向于无人化模式靠拢。同时,对操作人员和投入使用机械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控和维护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在对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据此在本课题中设计了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大型分布式电气控制调速系统,设计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系统功能控制程序等,并且配备Proface的HMI触摸屏人机界面,编辑出配套的人机界面监控系统。机械压力机设备是由电气控制系统、气路控制系统、油路控制系统共同配合驱动机械硬件来运转,本课题中主要是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来配合对部分气路控制和油路控制系统工作。整个控制系统分站有电柜主站、变频器分站、立柱操作分站、横梁分站、地坑分站、滑块分站模块、工作台分站等。其设计思路是根据先进压力机的工艺要求对压力机控制方法的确定及整个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元件选型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对主站及各个分站的实际接线设计、控制原理设计、PLC模块的接线图设计;对控制系统各分站电气元件的选型、自动保护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机械压力机工艺流程的各动作控制程序的设计及分析;配合编辑的HMI人机界面和最后对控制系统网络组态连接设置。经过本项目的最终调试试验,本控制系统既能满足了工业生产需求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安全性、更灵活可控性,也能使设备管理维护人员更加详细掌握设备在工作中的状态,便于安全高效的运行与维护。
梁馨予[4](2019)在《智能化特教学校教室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我国特殊教育行业逐渐成为教育事业整体当中的重要一环,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残疾儿童入学比例逐年提升,教职工总量渐渐无法满足对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和日常照顾的需要,导致部分儿童没有办法及时得到监护和照看。因此,为了加快特殊教育机构的科学发展,学校为特殊儿童群体提供舒适度较高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环境这一举措尤为重要。科学实验表明,部分特殊儿童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感知觉问题,对环境的感知刺激如光线、声音或触觉等产生过分迟钝或敏感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其较正常学生对教室环境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并结合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了智能化特教学校教室环境监控系统。本设计主要包括以STM32为核心的主控模块、EnOcean无线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RFID身份识别模块和在线监测中心五部分。本文根据系统需求对各个模块进行了芯片选型、特点和技术指标分析以及硬件电路设计,使用C语言在Keil环境下编写了各模块软件运行程序。STM32核心控制器通过Wi-Fi模块与监测中心建立TCP连接,并通过EnOcean无线收发模块驱动传感器设备将教室内环境信息和学生流动情况通过无线网络同步至服务器监测中心。教师及管理人员可通过PC端登陆Web页面实时查看教室内当前或某一历史阶段的环境信息、学生当前活动状态和个人信息,以及通过向控制节点发送控制指令对教室内空调、加湿器、灯等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本设计实现了对教室内学生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目的,为特殊学生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有效增强学生对环境感受的舒适度,降低其因环境带来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适感,还可预防火灾的发生。经过系统联合调试和功能测试,所有模块均可正常运行,实现了系统预先设计的各项功能,实时性好、稳定性强、无误警,论证了系统所提出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吴裕伟[5](2019)在《基于蓝牙Mesh的LED日光灯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照明概念的推广和应用,针对普通的LED日光灯控制回路必须布线,如果要集中控制,布线就更加复杂。普通的日光灯不具备远程功能,具备远程功能的日光灯价格较昂贵且不能进行灵活的群组控制。为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本课题设计了基于蓝牙Mesh的LED日光灯监控系统。此系统采用APP实现灵活的群组控制,并采用Mesh技术实现无线组网,采用云服务器实现远程监控的功能。LED日光灯监控系统主要包括蓝牙日光灯、Android客户端、云服务器。蓝牙日光灯主要芯片包括CSR1010、PN8386。CSR1010是高通公司研发的一款具有无线组网功能的蓝牙芯片,通过将此蓝牙芯片嵌入到日光灯中组成蓝牙日光灯。PN8386是蓝牙日光灯的核心驱动芯片,并且设计相应的辅助电路来驱动LED灯。Mesh网络的控制由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的CSR Mesh应用程序实现,并且客户端使用Okhttp协议与云服务器进行通信。为了提高云服务器的性能,云服务器采用Dubbo技术、SOA框架构建一个分布式系统,采用Redis技术提高系统读写速度,采用Nginx的负载均衡技术使系统更加稳定。本课题对设计的功能进行了调试。Mesh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通信距离可达12m且性能稳定,Android客户端有单独控制和群组控制的功能且注入失败率仅0.3%左右,云服务器的性能是单台服务器的8倍左右且已达到互联网中型网站的要求。论文对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工作进行总结,并对蓝牙Mesh的LED日光灯监控系统进行评价和展望。
李振[6](2018)在《基于物联网(IOT)架构的LED照明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LED照明的普及和物联网(IOT)的兴起,通用的LED照明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LED照明进入到智能时代,人们投入到以Wi-Fi、BLE、ZigBee、NB-IOT等无线通讯协议为基础的LED智能照明的应用开发中来。但到目前为止,LED智能照明应用还存在系统架构复杂、系统待机功耗高、与全屋智能系统匹配度差、通讯延迟高及组网可靠性差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来源于晶丰明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LED智能照明电源系统优化》,以LED驱动电源技术为基础,将高效率辅助供电技术、低功耗芯片设计、LED调光技术和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针对现有LED智能照明方案待机功耗高的问题做系统架构优化,基于该架构实现了系统设计;为进一步降低待机功耗,本课题深入分析了系统各组成部分如辅助供电模块,驱动模块的在待机状态下的功率损耗特点,优化了辅助供电模块的转换效率,优化了驱动模块的待机静态功耗,成功的把智能照明系统功耗降低到200mW以内。最终完成了一个以BCM模式Buck架构为驱动、数模混合调光为调光模式、BLE Mesh为无线组网架构的LED智能照明系统,并独立完成了硬件设计、系统性能测试和组网调光性能测试的工作。经过设计和调试,本设计达到了预设目标,系统效率、谐波失真、输入调整率等指标表现优异;系统待机功耗低于200mW,远低于当前法规要求的500mW;调光范围广,可以在1%到100%的范围内柔和的调光调色,调光曲线优秀。系统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来实现调光调色、组网控制、预设场景等功能;也可以对接亚马逊Echo、天宝精灵等智能音箱,通过语音控制接入全屋智能云平台如阿里云、谷歌云等。这让方案有了更强的实用性和拓展性,为后续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奠定了基础。
卢郸[7](2018)在《基于ATE的LED驱动芯片的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LED照明灯具相比传统光源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寿命长、体积小,光效可达到50200lm/W,在相同照明效果的情况下,耗电量远低于比过去的普通照明灯。它不像荧光灯那样含有有毒的汞,也没有紫外线辐射。因此,LED照明研究成为必然趋势。LED光源不同于其他光源的一个方面是驱动,驱动技术的研究成为LED照明发展的关键问题。而随着集成电路设计规模的不断增大,在越来越复杂类似于系统芯片SOC(system on a chip)中组合电路的可测试性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集成电路中使用可测试性技术一般将测试生成及响应分析逻辑至于电路内部,提高了芯片的可控制和易观察性,从而提高芯片测试的故障覆盖率,大幅缩短测试时间,降低测试难度,缩短芯片的研发周期。论文设计开发了一款采用栅极驱动结构方式内置可测性的LED恒流驱动电路的测试方案,整个测试方案按平台类型分为两部分:基于STS8200平台的ATE方案设计评估,主要用于公司内部的验证测试以及失效分析;另一个基于ETS88项目测试开发,介绍测试项目开发流程,项目调试以及工程阶段的验证,实现芯片可测试性模块的设计要求,用于产品的生产测试。基于STS8200平台的测试方案主要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提供测试数据供设计人员前期研发分析、评估改版以及实验室可靠性试验验证等。本文介绍了STS8200平台的系统特点,基于此平台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设计方案。最后,分析了此平台方案的结果和效果说明。基于ETS88平台的测试方案具有平台稳定性、模块测试可行性、测试效率、编写界面可读性强等优点。本文介绍了ETS88系统的硬件和指标、测试系统软件结构,拟制并完成测试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绘制整个方案的流程图、编写项目测试计划书、设计测试电路板和熟悉平台测试程序函数流程。在工程阶段通过一些方法优化,排除特殊因数异常,确保在生产过程中测试参数准确稳定。最后,在数据分析部分,结合六西格玛管理中测试系统分析这项重要内容,使用MINITAB16软件工具,通过软件生成多种控制图对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评估监控,有效保证项目开发符合规定的要求,保证测试的准确性,长期保持处于可接受和稳定的水平。本文是结合芯片内部可测性部分电路的研究,基于现有的ATE测试平台硬件指标和软件结构,设计模拟和数字驱动板相结合的可测试性电路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达到了预计的芯片设计目的,并为后面更为复杂的内置可测性设计芯片测试方案积累了宝贵实用案例和开发实践经验。
李俊,资文学,李凌亚[8](2018)在《某建材企业路灯节能改造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企业大量采用高压钠灯用于道路照明,但是由于其功耗较大,有效视觉光效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某建材企业改造实践,提出了利用高频无极灯来进行替代的方案,为企业实现节能降耗服务。
蒋宏杰[9](2017)在《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和大众的青睐,受制于价格高,安装施工麻烦,设备维护困难等诸多因素,采用总线技术的智能家居经过多年的发展却始终未能进入到市场主流,随着无线技术的成熟普及,以无线控制为核心的低成本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成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纵览当前智能家居市场推出的智能家居产品,作为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只侧重安防的安防套装,或侧重于家庭控制的智能网关;基于WiFI、蓝牙的智能单品,集成多个设备时,存在界面繁多、控制繁琐的情况;或是从家用电器入手构成的一整套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价格高昂的同时,还存在用户对家用电器品牌选择认可度。综合目前智能家居市场产品的特点,本文旨在设计一套低成本的、基于移动互联的无线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集成安防监控、智能控制,远程可视、语音人性化提示等功能。设计一款智能网关作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核心,以WiFi无线连接服务器,和智能设备、安防传感器采用433Mhz作为通信方式,完成配套的智能插座、开关、调光、窗帘等智能设备软硬件设计,并配备一款网络摄像头,以实现对家居环境及智能设备的远程可视化管控。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智能家居的发展状况,并对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进行深入探讨,对系统功能架构、实现的关键技术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集成硬件设备选型,需要开发的产品进行硬件设计。对智能网关、人体移动探测器、智能插座、开关、窗帘、调光控制器等进行全面的描述,并给出了各设备原理图、硬件电路设计时的一些技巧及注意事项;其次介绍了智能网关设计的思想,并对433Mhz通信、安防功能实现、设备添加及远程固件更新功能实现思路进行论证,对人体移动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的驱动实现及应用程序等主要功能进行详细描述,每个设备中重点介绍了一些特别的设计功能点;最后对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软硬件问题进行测试解决,并对整个系统进行设备添加、功能控制、模式设置等进行整体联调测试。
杨文龙[10](2017)在《一种高功率因数高效率反激式开关电源的设计》文中指出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伴随着国家电力的大量消耗,大型的电力电子设备和民用电器在消耗能源的同时,由于其本身容性和感性的非线性特性,致使流过非线性设备的电流和加在其上的电压不成比例关系,根据傅立叶变换原理,这种波形的非线性失真即是谐波畸变。畸变的谐波又反过来对电网源产生干扰,引起电网电压的畸变,电网的畸变,轻者会影响用电设备的工作,造成用电设备的误动作或者不动作,同时会增加电路的损耗,重者会烧毁电器设备。对于照明领域来说,无论是工业照明,商业照明或是家居照明,对节能减排以及谐波抑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需要对高功率因数高效率的开关电源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以及单端反激式变换器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同时结合对磁性变压器的损耗分析,最终确定了采用一种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反激式变换电路来进行电路设计。并且通过采用PSPICE软件进行电路的模拟仿真,最终设计并制作出了一种高功率因数高效率的开关电源的驱动方案,在输入电压85vac305vac,输出电压40v,输出电流1A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高功率因数高效率。并且通过实际样机制作和测试,实测样机的功率因数可高达0.97,效率达92%。最终达到了设计指标的要求。
二、一种日光灯节能快速启动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日光灯节能快速启动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2)可穿戴设备的太阳能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可穿戴设备中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
1.2.2 太阳能电池电学特性建模现状 |
1.2.3 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追踪策略现状 |
1.2.4 功率转换器建模以及效率优化现状 |
1.2.5 储能元件辅助的能量管理技术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创新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的高性能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分析 |
2.1 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性能优化思想及分析 |
2.1.1 最大功率点追踪性能指标及优化思想 |
2.1.2 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功率损耗分析及优化思想 |
2.2 高性能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思路分析 |
2.2.1 传统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
2.2.2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的高性能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
2.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采样、模拟辅助平台开发 |
2.3.1 采样、模拟辅助平台整体设计与关键硬件选型 |
2.3.2 太阳能电池采样器 |
2.3.3 基于BP-ANN的太阳能电池模拟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太阳能的微能量采集模型研究 |
3.1 面向太阳能的微能量采集模型研究概述 |
3.2 太阳能电池电学特性显式模型 |
3.2.1 基于LAMBERT W函数的太阳能电池显式模型 |
3.2.2 新型太阳能电池电学特性近似显式模型 |
3.3 线性拓扑开关电容型转换器输入模型建模 |
3.4 面向太阳能采集的精确功率耦合模型建模及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重配置、高精度的AMPPT芯片设计与实现 |
4.1 适用于太阳能电池的AMPPT策略原理 |
4.2 AMPPT芯片整体框架 |
4.3 关键子模块设计 |
4.3.1 可重配置的VCO设计 |
4.3.2 超低功耗电压基准模块设计与仿真 |
4.3.3 后级输出电路设计 |
4.4 AMPPT参数设计与整体仿真 |
4.4.1 AMPPT参数设计 |
4.4.2 整体电路仿真 |
4.5 AMPPT芯片性能测试与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储能元件辅助的微能量采集与管理芯片设计与实现 |
5.1 储能元件辅助的多增益、分时调控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策略 |
5.1.1 多增益架构优化电荷再分配损耗原理 |
5.1.2 与储能元件配合的分时调控能量管理策略 |
5.2 储能元件辅助的单级功率转换微能量采集与管理芯片整体框架 |
5.3 关键子模块设计和仿真验证 |
5.3.1 多增益开关电容DC-DC转换器设计 |
5.3.2 多增益功率耦合模型建模及分析 |
5.3.3 输入电压检测模块设计及仿真 |
5.3.4 增益控制模块逻辑设计及仿真 |
5.3.5 多增益功率转换器适用的AMPPT设计 |
5.3.6 电压和电流基准源模块设计及仿真 |
5.3.7 能量感知与PSM稳压模块设计及仿真 |
5.3.8 预充电模块设计及仿真 |
5.4 功率转换器效率优化方法及整体仿真 |
5.5 微能量采集与管理芯片与自供能系统测试 |
5.5.1 芯片及系统测试 |
5.5.2 微能量采集与管理芯片性能总结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压力机分类及发展概况 |
1.2.1 压力机分类 |
1.2.2 发展概况 |
1.3 控制系统方案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主要研究与设计内容 |
1.4.2 本文结构思路 |
第2章 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机械压力机及其控制系统概述 |
2.1.1 主要组成结构部件 |
2.1.2 机械压力机工作性能分析 |
2.1.3 工艺流程 |
2.2 机械压力机技术方案 |
2.2.1 机械压力机安装布置规划 |
2.2.2 机械压力机技术参数选取 |
2.3 系统设计原则 |
2.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2.3.2 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2.3.3 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
2.4 主要组成部件的机电安装布置设计 |
2.4.1 横梁部件 |
2.4.2 滑块部件 |
2.4.3 移动工作台 |
2.5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构架设计 |
2.5.1 电气控制方法的选择 |
2.5.2 电气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电源供电线路设计 |
3.2 控制系统元件选型 |
3.2.1 PLC控制器 |
3.2.2 变频器调速装置 |
3.2.3 触摸屏选型 |
3.2.4 辅助电器元件选型 |
3.3 控制系统主要工作站设计 |
3.3.1 立柱操作站 |
3.3.2 电气控制柜工作站 |
3.3.3 横梁分站 |
3.3.4 地坑分站 |
3.3.5 左工作台分站 |
3.3.6 滑块分站模块 |
3.4 主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
3.4.1 三项异步电动机的功率计算 |
3.4.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
3.4.3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 |
3.5 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
3.5.1 安全保护系统结构概述 |
3.5.2 光电保护系统设计 |
3.5.3 离合器-制动器安全控制设计 |
3.6 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设计 |
3.7 控制系统网络通讯 |
3.7.1 Profibus-DP总线通信 |
3.7.2 工业以太网通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程序设计 |
4.2 润滑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3 滑块装模高度调整控制程序设计 |
4.4 移动工作台控制程序设计 |
4.5 压力机行程控制 |
4.6 同ROBOT自动化数据交换程序设计 |
4.7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HMI人机界面设计 |
5.1 HMI人机界面设计原理与重点 |
5.1.1 设计原理 |
5.1.2 设计重点 |
5.2 HMI人机界面对主要模块动作的流程图设计 |
5.2.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流程 |
5.2.2 润滑系统控制流程 |
5.2.3 装模高度调整控制流程 |
5.2.4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流程 |
5.3 HMI对控制系统参数与状态的设置及显示设计 |
5.3.1 润滑系统监控画面 |
5.3.2 机床状态画面 |
5.3.3 模具参数设置与更换 |
5.3.4 DP总线网络监控画面 |
5.4 故障报警履历存档与查看功能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运行调试与故障分析 |
6.1 控制系统的通信调试 |
6.1.1 PLC控制器与各分站单元的Profibus-DP组态设置 |
6.1.2 PLC控制器、HMI触摸屏及上位机PC的 Ethernet联网设置 |
6.2 变频器优化调试 |
6.3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调试 |
6.3.1 设备调试前准备工作 |
6.3.2 基本功能 |
6.3.3 装模高度调整调试 |
6.3.4 ADC自动换模运行调试 |
6.3.5 行程运行控制 |
6.4 故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智能化特教学校教室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概述及技术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构思 |
2.3 EnOcean无线通信技术 |
2.3.1 EnOcean技术概述 |
2.3.2 EnOcean能量采集技术 |
2.3.3 EnOcean网络拓扑结构 |
2.3.4 EnOcean技术优势 |
2.4 RFID射频识别技术 |
2.5 Web技术 |
2.6 数据库技术 |
2.7 人体热舒适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3.2 电源模块 |
3.3 核心控制模块 |
3.4 Wi-Fi模块 |
3.5 学生状态监控模块 |
3.6 EnOcean无线通信模块 |
3.6.1 EnOcean集中器和中继器选择 |
3.6.2 EnOcean采集器选择 |
3.7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
3.8 光照强度传感器模块 |
3.9 烟雾传感器模块 |
3.10 继电器模块 |
3.11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程序开发环境 |
4.2 核心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3 Wi-Fi模块软件设计 |
4.4 学生状态监控模块软件设计 |
4.5 EnOcean无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5.1 EnOcean集中器节点软件设计 |
4.5.2 EnOcean中继器节点软件设计 |
4.5.3 EnOcean采集器节点软件设计 |
4.6 传感器模块软件设计 |
4.6.1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
4.6.2 烟雾传感器模块 |
4.6.3 光照强度传感器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Web端设计 |
5.1 Web服务器实现流程设计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Web页面开发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运行与功能测试 |
6.1 系统软硬件模块测试 |
6.1.1 EnOcean与传感器模块联合测试 |
6.1.2 RFID读卡性能测试 |
6.1.3 Wi-Fi模块与服务器连接测试 |
6.2 系统整体功能联合测试 |
6.2.1 系统监测功能的实现 |
6.2.2 系统控制功能的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蓝牙Mesh的LED日光灯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2.3 未来发展趋势 |
1.3 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结构框架 |
2 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 |
2.1 需求分析 |
2.1.1 家庭日光灯分布图 |
2.1.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2.1.3 系统用户分析 |
2.1.4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2.1.5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
2.2 关键技术 |
2.2.1 电源驱动模块 |
2.2.2 蓝牙Mesh技术 |
2.2.3 Android端的蓝牙Mesh技术 |
2.2.4 Dubbo技术 |
2.2.5 Redis技术 |
2.2.6 Nginx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整体结构 |
3.1.1 系统各部分主要职责 |
3.1.2 系统整体数据流程 |
3.2 Mesh网络的总设计 |
3.2.1 蓝牙日光灯的硬件总设计 |
3.2.2 蓝牙日光灯的软件总设计 |
3.3 Android客户端总设计 |
3.3.1 架构设计及原理 |
3.3.2 总体功能设计 |
3.3.3 主要工作流程 |
3.4 云服务器的总设计 |
3.4.1 云服务器的SOA架构 |
3.4.2 系统模块化设计 |
3.4.3 总体功能设计 |
3.4.4 主要工作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4 Mesh网络与客户端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蓝牙日光灯的硬件设计 |
4.1.1 CSR1010芯片 |
4.1.2 输入电路设计 |
4.1.3 原边反激式LED驱动电路 |
4.1.4 CSR1010芯片模块供电电路 |
4.1.5 输出电路 |
4.1.6 PCB印刷电路板设计 |
4.2 蓝牙日光灯的软件设计 |
4.2.1 CSR Mesh应用程序 |
4.2.2 常用的函数 |
4.3 Android客户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用户管理模块 |
4.3.2 控制模块 |
4.3.3 数据传输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服务端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SSM的框架技术 |
5.2 主要技术细节 |
5.2.1 Dubbo技术 |
5.2.2 Redis的集群 |
5.2.3 Nginx的服务器架构 |
5.3 用户管理 |
5.3.1 用户注册 |
5.3.2 用户登录 |
5.4 后台管理模块 |
5.4.1 系统数据表格设计 |
5.4.2 客户信息查询模块 |
5.4.3 电量采集处理模块 |
5.4.4 年电量查询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6 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蓝牙日光灯测试 |
6.3 Android客户端的测试 |
6.3.1 功能测试 |
6.3.2 性能测试 |
6.4 服务器登录模块的性能测试 |
6.4.1 服务器的功能测试 |
6.4.2 服务器的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物联网(IOT)架构的LED照明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LED照明驱动及组网原理 |
2.1 LED照明驱动原理 |
2.1.1 LED工作原理 |
2.1.2 Buck架构恒流源 |
2.1.3 Buck-boost架构恒流源 |
2.1.4 Boost架构恒流源 |
2.2 常见无线通信技术原理 |
2.2.1 Wi-Fi技术 |
2.2.2 BLE技术 |
2.2.3 ZigBee技术 |
2.2.4 智能照明对组网技术的技术要求 |
2.3 LED系统待机功耗分析及优化原则 |
2.3.1 系统待机功耗分析 |
2.3.2 待机功耗优化原则 |
2.4 LED调光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LED智能照明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
3.1 LED智能照明系统框图设计 |
3.1.1 智能照明系统框架对比 |
3.1.2 智能照明方案设计框图 |
3.2 方案所需控制芯片功能分析 |
3.2.1 数模混合调光芯片BP2306 |
3.2.2 互补调色控制芯片BP5926 |
3.2.3 高效率AC-DC辅助供电芯片BP8519C |
3.3 电源系统设计 |
3.3.1 系统设计及器件选型 |
3.3.2 电源原理图设计 |
3.3.3 光源设计 |
3.4 BLE Mesh组网硬件 |
3.4.1 蓝牙低功耗组网模块DXW520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样机制作,系统测试及性能优化 |
4.1 样机制作及调试 |
4.1.1 电源样品制作 |
4.1.2 光源样机制作 |
4.1.3 智能电源成品 |
4.1.4 LED智能灯具装配 |
4.2 电气性能评估及优化 |
4.2.1 测试流程图 |
4.2.2 测试环境搭建 |
4.2.3 电气性能测试 |
4.2.4 电性能测试 |
4.2.5 PWM调光测试 |
4.3 系统待机功耗测试及优化 |
4.3.1 待机功耗初步测试 |
4.3.2 系统待机功耗优化 |
4.3.3 待机功耗测试 |
4.4 调光效果测试 |
4.4.1 操作软件登陆及设置 |
4.4.2 调光操作 |
4.4.3 场景设置 |
4.4.4 LED灯具调光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ATE的LED驱动芯片的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栅极驱动LED电路的工作原理 |
2.1 栅极驱动方式LED驱动芯片 |
2.1.1 芯片工作原理 |
2.1.2 产品规格指标 |
2.2 系统主要功能 |
2.2.1 功能框图 |
2.2.2 功能特点 |
2.3 可测试性电路原理解析 |
2.3.1 输入信号处理部分电路 |
2.3.2 数据可读部分电路 |
2.3.3 数据写入部分电路 |
2.3.4 熔丝部分电路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ccoTEST STS8200的ATE方案设计 |
3.1 STS8200平台系统特点 |
3.1.1 测试系统概述 |
3.1.2 测试系统软件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电源DC部分测试电路 |
3.2.2 可测试性功能测试电路 |
3.3 软件程序开发 |
3.3.1 系统函数流程 |
3.3.2 测试程序 |
3.4 测试结果分析说明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TERADYDE ETS88的ATE项目测试开发 |
4.1 ETS88测试机基本介绍 |
4.1.1 测试系统概述 |
4.1.2 测试系统常用硬件与指标 |
4.1.3 测试系统软件结构 |
4.2 测试项目设计方案 |
4.2.1 测试方案流程图 |
4.2.2 项目测试计划书 |
4.2.3 测试电路板设计 |
4.2.4 测试程序函数流程 |
4.3 测试程序的调试 |
4.3.1 测试资源定义 |
4.3.2 AWG测试DC参数 |
4.3.3 DPU16实现可测试性部分电路 |
4.4 工程阶段验证 |
4.5 小结 |
第五章 应用MINITAB进行数据分析 |
5.1 MINITAB简介 |
5.2 统计过程控制 |
5.3 测试结果过程能力分析 |
5.3.1 静态工作电流测试结果 |
5.3.2 启动/停止工作电压测试结果 |
5.3.3 过压保护点测试结果 |
5.3.4 VBG电压测试结果 |
5.3.5 Vref电压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某建材企业路灯节能改造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无级灯介绍 |
1.1 无级灯简介 |
1.2 无极灯工作原理 |
2 无极灯技术特点 |
2.1 产品优点: |
2.2 无极灯用作道路照明的优点 |
2.3 对电光源特性的评价 |
3 路灯系统改进方案 |
4 结语 |
(9)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智能家居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关键技术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方案研究与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安全监控功能需求 |
2.1.2 智能照明功能需求 |
2.1.3 家电控制功能需求 |
2.1.4 远程控制功能需求 |
2.2 系统组成架构 |
2.2.1 安防控制功能 |
2.2.2 智能照明功能 |
2.2.3 家电控制功能 |
2.2.4 远程服务器功能 |
2.2.5 手机客户端功能 |
2.3 系统实现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硬件功能架构 |
3.1.1 智能网关硬件功能 |
3.1.2 人体移动探测器硬件功能 |
3.1.3 开关/窗帘控制器硬件功能 |
3.1.4 调光控制器硬件功能 |
3.1.5 智能插座硬件功能 |
3.2 安防监控硬件设计与实现 |
3.2.1 传感器硬件选型 |
3.2.2 网络摄像头选型 |
3.3 无线通讯硬件设计与实现 |
3.3.1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3.3.2 WiFi通讯模组电路功能实现 |
3.3.3 433MHz通讯模组电路功能实现 |
3.4 主控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
3.4.1 STM32F103RC主控电路功能实现 |
3.4.2 STM32F030C8电路功能实现 |
3.4.3 CY8C21534电路功能实现 |
3.4.4 CY8C21123电路功能实现 |
3.5 信号检测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
3.5.1 温湿度检测电路功能实现 |
3.5.2 人体移动检测电路功能实现 |
3.5.3 触摸输入检测电路功能实现 |
3.5.4 过零检测电路功能实现 |
3.6 输出驱动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
3.6.1 红外学习发射电路功能实现 |
3.6.2 晶闸管驱动电路功能实现 |
3.6.3 继电器输出电路功能实现 |
3.7 特定功能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
3.7.1 AC-DC转换电路功能实现 |
3.7.2 语音功放电路功能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智能网关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1 ASK波形编解码功能 |
4.1.2 设备添加功能 |
4.1.3 远程固件升级功能 |
4.2 安防功能程序设计与实现 |
4.2.1 安防功能 |
4.2.2 移动探测功能 |
4.3 输出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
4.3.1 开关控制功能 |
4.3.2 调光控制功能 |
4.3.3 窗帘控制功能 |
4.3.4 红外控制功能 |
4.3.5 插座控制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触摸面板电路设计验证 |
5.2 电源板大电流测试 |
5.3 触摸按键失灵分析 |
5.4 继电器粘合问题分析 |
5.4.1 负载冲击电流 |
5.4.2 触点粘连现象分析 |
5.4.3 触点粘连解决方法 |
5.4.4 实验验证 |
5.5 按键蜂鸣器哑声现象分析 |
5.6 系统测试 |
5.6.1 设备添加测试 |
5.6.2 传感器报警测试 |
5.6.3 功能控制测试 |
5.6.4 模式添加测试 |
5.6.5 远程固件升级功能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改进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一种高功率因数高效率反激式开关电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ED的发展状况 |
1.3 开关电源的发展状况 |
1.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开关电源核心电路工作原理 |
2.1 功率因数校正的方法及工作原理 |
2.1.1 功率因数的定义 |
2.1.2 功率因数的校正的方法 |
2.1.3 PFC电路的仿真及分析 |
2.2 变频单端反激式变换器工作原理 |
2.2.1 单端反激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
2.2.2 反激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2.3 反激变换器的工作波形 |
2.2.4 反激变换器的变压器设计及计算 |
2.3 变压器的损耗分析 |
第三章 电路设计及理论计算 |
3.1 EMI滤波器电路的设计 |
3.1.1 差模滤波器和共模滤波器的设计 |
3.1.2 滤波电感的线径计算 |
3.2 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设计 |
3.3 反激变压器的设计 |
3.4 钳位电路设计 |
3.5 输出电路的设计 |
3.5.1 输出二极管的选型和计算 |
3.5.2 输出电容的选择和计算 |
第四章 开关电源的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4.1 系统电路和实际样机 |
4.2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一种日光灯节能快速启动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系统设计[D]. 赵云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可穿戴设备的太阳能微能量采集与管理研究[D]. 王远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 周祥月.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智能化特教学校教室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梁馨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基于蓝牙Mesh的LED日光灯监控系统[D]. 吴裕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基于物联网(IOT)架构的LED照明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振. 深圳大学, 2018(01)
- [7]基于ATE的LED驱动芯片的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卢郸. 东南大学, 2018(05)
- [8]某建材企业路灯节能改造案例分析[J]. 李俊,资文学,李凌亚. 建材发展导向, 2018(08)
- [9]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D]. 蒋宏杰. 云南大学, 2017(05)
- [10]一种高功率因数高效率反激式开关电源的设计[D]. 杨文龙. 苏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