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消除谐波带来的测量误差(论文文献综述)
付敏,陈凡,朱革,石海林,魏晓波,乔俊红,冷从阳[1](2021)在《一种基于旋转光场的高精度角位移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传统高精度角位移测量方法中,存在制造工艺复杂、多测头结构复杂且安装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旋转光场且整周封闭的高精度角位移测量方法。该方法借鉴旋转磁场产生原理,在整个圆周面上均布正弦型透光面,等间隔地将整圈透光面分成0°、90°、180°和270°四组,用单路交变光场为整周封闭的透光面提供交变光强信号,经光电转换和微控移相合成一路电行波信号,最后利用高频时钟脉冲对参考信号与电行波信号的相位差进行插补,实现了角度测量。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不同的原理样机进行对比实验,实验验证了制造精度和对极数对测量误差的影响,在整周360°测量范围内,采用圆心角为2°的等分透光栅面,测量误差可达±5.0″。由于测量误差主要由周期性误差成分组成,通过修正谐波误差以及提高光场分布质量,其测量精度还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验证了该方法对制造和安装误差的抑制效果,为采用低精度制造工艺实现高精度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现方案。
亓富军,田质广,彭静,牛庆松[2](2021)在《间谐波对基波测量误差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间谐波广泛存在于电力系统中并对电能质量有不利影响,已经开始在国内外引起关注。本文针对电力系统测量中普遍采用的交流采样技术,分析了存在间谐波干扰时的基波测量误差。研究表明间谐波会给基波测量带来误差,且误差与采样初相角有关,导致数据采集设备难以保证应有的测量精度。传统的单周期采样方法即使采用频率跟踪算法和增加采样点数也不能显着减小测量误差,而多周期采样能够减小间谐波的影响,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刘小康,梅现富,蒲红吉,彭凯,于治成[3](2021)在《基于分时方法的高精度反射绝对式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设计》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一种反射绝对式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的传感方法。采用反射单列式传感器作为反射绝对式传感器的精密测量部分,记为传感器A。为了实现绝对位移测量,设计了一个与传感器A相差一个周期的反射单列式传感器,记为传感器B,利用传感器A与传感器B相位作差实现绝对位移测量。采用标准印刷电路板技术制作了传感器样机,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激励电极引线方式对接收电极带来干扰,从而造成一次谐波误差。为了抑制误差,提出了交叉反射结构和分时方法,交叉反射结构将感应电极与另一端的反射电极引线相连,增大激励电极和接收电极的距离,分时方法通过不同时间段对传感器A和传感器B施加激励信号,并把不工作的电极接地。实验表明该结构和方法相互配合有效的抑制了干扰,最终在400 mm范围内,补偿后实现了±300 nm的测量精度。
路遥环,裘祖荣,尤悦,薛洁[4](2021)在《精密减速器角位移测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对精密减速器输入端和输出端角位移的精密测量,建立精密减速器角位移测量系统。对该系统的机械结构、角度测量及标定方法、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误差补偿模型进行研究。通过"立式筒状"结构和圆光栅角度传感器"前置"避免了传统检测仪的弱刚度结构和轴系形变对角度测量造成的影响。使用光电自准直仪与24面棱体结合的方式离散标定圆光栅角度传感器的角位移测量误差,研究基于谐波分析的误差补偿方法,对角坐标进行补偿,进一步消除误差。实验结果显示,通过优化检测仪的结构设计,角位移测量精度达到±7″;误差补偿后,角位移最终测量精度达到±2″,满足减速器角位移测量的高精度要求,对类似测角系统也有参考价值。
乐志涛[5](2021)在《双轴高速微探头式光纤干涉仪信号解调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冉超[6](2021)在《复杂管柱声场下的油井动液面深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侯文琦[7](2021)在《朗缪尔探针在射频离子源中的测量误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朝霞[8](2021)在《海面三维成像仿真高程反演与误差分析校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遥感因具有覆盖面大、观测频率高、全天时、全天候等优势,已成为海洋监测的重要手段。获取海面高程(Sea Surface Height,SSH)测量数据是海洋遥感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掌握海洋战略环境状态和海洋灾害预警的重要信息支撑。当前海面高程测量主要采用传统雷达高度计,沿卫星运行轨迹实现一维高程测量,由于轨道间隔大,所以分辨率低、不能实现亚中尺度面积的海面高程面测量。国内外相继提出了可成像、覆盖面积大、分辨率高、实时性好、可以满足亚中尺度海洋现象观测且海陆兼容的三维成像高度计。本文以三维成像高度计为应用对象,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海面成像和高程反演算法,分析三维成像高度计高程测量的主要误差因素,并设计相应的校正方法,为提高海面高程探测精度提供算法支持。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三维成像高度计海面成像,依据三维成像高度计的主要特征指标,提出了一种海面成像仿真算法。首先采用双尺度模型仿真海面,然后将其划分为小面元。进而基于准镜面散射机制及其基尔霍夫(Kirchhoff)近似解计算小面元的后向散射截面,通过相干叠加求得仿真区域的后向散射系数;最后根据三维成像高度计的基本原理设置系统参数,建立回波信号模型,使用距离多普勒(Range-Doppler,RD)算法和后向投影(Back-Projection,BP)算法分别进行仿真成像,得到相干复图像。在构建回波模型时,针对三维成像高度计的双天线干涉模式,进行了等效相位中心处理。成像仿真结果可为高程反演和误差分析校正提供基础图像数据。2.研究三维成像高度计图像数据处理,完成了包括图像配准、去平地效应、干涉相位滤波、相位解缠、相位-高程转换五个步骤的海面高程反演算法设计。在图像配准环节,提出了一种增强SIFT特征与相关系数相结合的算法,实现了图像的亚像素级精确配准,在配准精度和适用范围上均优于单独使用SIFT算法和相关系数法。在去平地效应环节,采用了在频域内将主频谱中心移至零频的方法。在干涉相位滤波环节,采用了中值预滤波与多方向融合线性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在相位解缠环节,利用JVC全局最优线性分配算法生成枝切线,对经典Goldstein算法进行改进,缩短了枝切线总长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局部无法解缠的“孤岛”问题,提升了相位解缠率和解缠精度。最后根据干涉测量原理和三维成像高度计观测几何计算海面相对高程。利用仿真海面图像进行高程反演,通过对比验证了海面成像仿真方法的可行性。3.研究影响三维成像高度计SSH测量精度的因素。设置系统参数,背景电离层、背景大气层误差以及电离层闪烁和大气湍流相位误差,进行仿真成像和高程反演,对比分析各类误差对SSH测量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二维空变特性的电离层闪烁和大气湍流相位误差影响最大。为校正该相位误差,提出两种校正算法:采用基于邻域像素均值自适应选点和提取波形轮廓自适应估计加窗宽度的方法改进了相位梯度自聚焦(Phase Gradient Autofocus,PGA)与图像偏移(Map Drift,MD)相结合的算法;使用果蝇全局优化算法(Fruit 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FOA)在距离压缩相位历史域搜索相位误差校正量,改进了基于最小熵准则的方法。仿真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种相位误差校正算法都取得明显的校正效果,而基于果蝇算法和最小熵准则的方法效果更好。4.考虑系统参数误差和大气干扰对三维成像高度计海面高程测量的影响,利用以上三部分工作提出的算法,综合开展海面成像仿真、误差校正、高程反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整体研究工作与提出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王雨霏[9](2021)在《计及剩磁的保护用电流互感器饱和特性研究及基于磁通门理论的快速在线剩磁检测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电磁式保护用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CT)是继电保护系统测量链中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运行工况。其应用中的突出问题是铁心饱和导致的励磁电流显着增加,从而CT的传变误差加大,工作性能劣化。为研究保护用CT在电力系统暂态条件下的特性,本文以EMTP-RV为仿真环境,搭建其电磁暂态模型。论文首先从理论上阐明CT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基于单值磁化曲线的静态模型、基于Preisach理论的暂态励磁特性曲线的动态模型,并搭建了符合工程需要的暂稳态电路,由此验证论述多因素对CT的动态响应的影响。结合数学推导与matlab绘图,比较这些因素对CT饱和的影响程度,得出“残留剩磁是人为可控的最重要的导致饱和的因素”的结论。然而,要退磁首先要解决的如何检测残留剩磁。并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磁通门原理的保护用CT快速在线剩磁检测法。该方法是将高频电压源连接到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并使铁芯在正或负方向轻微饱和。剩磁的极性由采样电压的积分符号决定,大小是根据其与电压高频分量的二次谐波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计算的。这种线性关系可基于磁通门理论预先测量好。随后,本文探究了两种常见的高频高压电压源结构,分别用正弦电压(交流电压源VAC和交直交AC/DC/AC变换器生成)和方波电压(交流电压源VAC、IGBT开关构成)激励CT,并仿真验证这两种方法在CT不同的工作状态、不同水平的剩磁、甚至是在电压波动、频率偏移的环境下的可行性,并测试相关误差。结果表明,“方波源”较“正弦波源”更能节能且高效地检测出CT的残余磁通。它们相比学术界现有的其他检磁方法的优势在于“在线”、“快速”、“精确”,具体表现为:外接检磁回路不会影响CT的正常工作与传变性能,即不必将CT与变电站断开连接,避免了CT重新连接不正确的隐患;并且其快速性(20ms)可用于在短时中断(如,自动重合闸运行所需的时间)内对CT剩磁进行实时监控;测量误差小(<6%),且精度不受电力系统中电压、频率波动的影响。这对后续消磁工作的快速、高效、针对性地展开具有重大推进意义。
张德彪[10](2021)在《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性能评估及测试信号信噪比提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是获取弹体动态参数的重要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其速度、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该设备所处测试环境异常复杂恶劣,测试信号信噪比偏低。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性能能否满足测试任务需求是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自身的动态性能是表征其测试能力的关键指标。在动态测试系统动态性能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测试信号信噪比是另一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准确有效的评估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性能是实现动态参数准确获取的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测试信号的信噪比是实现精确测试的关键,关系测试成败。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准确有效评估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性能及提升测试信号信噪比,系统的研究了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参数的获取方法、工作频带估计方法及测试信号信噪比提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等综合研究手段,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查阅大量文献与分析国内外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领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难点,并据此确立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参数获取中,严苛的相干测试条件难以满足,非相干测试条件下FFT方法存在严重频谱泄漏,而正弦拟合方法对运算参数初值敏感,运算可能不收敛且信号源存在谐波失真时拟合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弦信号分离与重构的动态测试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非相干测试正弦信号的准确分离,然后利用相干正弦信号重构测试信号,从而实现在非相干测试条件下获得相干测试的测量精度。从根本上避免了频谱泄漏,由于消除了相干采样的要求,极大的简化了测试装置,不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繁琐的人工校准,极大的减少了测试时间和测试成本。(2)针对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中,实际阶跃、冲击和半正弦激励信号在动态测试系统高速高带宽情况下难以满足激励信号对幅频和相频特性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频正弦响应的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方法。分析了高速高带宽动态测试系统在实际阶跃、冲击和半正弦激励信号条件下的失效机理,在对多频正弦激励信号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频正弦激励信号的模型辨识算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分析,并给出了参数估计的具体公式。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复杂恶劣测试环境下模型参数需实时在线辨识的需求,推导了多频正弦激励信号下测试系统模型辨识的递推实现方式,并给出了参数估计的具体公式,最后通过辨识得到的动态测试系统模型估计出测试系统的工作频带。(3)针对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在复杂恶劣环境下,所采集到的信号包含频率成分复杂、信噪比低,具有非平稳、非线性,且难以实现测试信号自适应处理的问题,研究了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样本熵/小波分析的自适应信噪比提升方法。构建了滤波器的模型,通过引入中心频率相对变化率和平均相关系数实现了惩罚因子和模态数量的自适应最优选取,提高了信号各成分分离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提升信号的信噪比并保证有效数据不被去除,采用样本熵将信号分为噪声部分、混合部分和趋势部分,对混合部分使用小波阈值降噪,最后重构信号,以实现测试信号信噪比的有效提升。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评估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及提高动态测试系统的测量精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如何消除谐波带来的测量误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消除谐波带来的测量误差(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旋转光场的高精度角位移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测量原理 |
2.1 旋转光场构造原理 |
2.2 测量机理分析 |
3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1 实验平台搭建 |
3.2 原理验证 |
3.3 实验分析 |
3.3.1 误差分析 |
3.3.2 对比实验 |
4 结 论 |
(2)间谐波对基波测量误差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间谐波和交流采样算法简介 |
1.1 间谐波简介 |
1.2 交流采样算法简介 |
2 间谐波对基波测量误差的影响 |
2.1 单周期交流采样,间谐波对基波电压测量误差影响 |
2.1.1 当周期测量错误时存在的电压测量误差 |
2.1.2 当周期测量正确时存在的电压测量误差 |
2.2 多周期交流采样,间谐波对基波电压测量误差影响 |
2.2.1 当周期测量错误时存在的电压测量误差 |
2.2.2 当周期测量正确时存在的电压测量误差 |
3 结论 |
(3)基于分时方法的高精度反射绝对式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反射绝对式位移测量原理与结构设计 |
1.1 纳米时栅测量原理 |
1.2 反射单列式结构设计 |
1.3 绝对式位移定位方法与结构设计 |
2 实验平台和测量系统 |
3 实验结果和优化 |
3.1 串扰误差分析 |
3.2 结构优化 |
3.3 优化结构测试 |
4 结 论 |
(4)精密减速器角位移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系统结构设计 |
1.1 角位移测量系统结构 |
1.2 关键零部件仿真分析 |
2 标定方法及误差补偿模型 |
2.1 标定方法 |
2.2 误差补偿模型 |
3 试验及分析 |
3.1 实验平台搭建 |
3.2 测量误差获取 |
3.3 补偿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 |
4 结 论 |
(8)海面三维成像仿真高程反演与误差分析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雷达高度计海面高程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卫星高度计研究现状 |
1.2.2 成像雷达高度计研究现状 |
1.3 三维成像高度计仿真研究现状 |
1.3.1 系统原理及测高性能仿真研究现状 |
1.3.2 海面成像仿真相关研究现状 |
1.4 三维成像高度计高程反演技术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5.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三维成像高度计工作原理 |
2.1 SAR成像基本原理 |
2.2 InSAR干涉测量原理 |
2.3 三维成像高度计测高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面建模和成像仿真 |
3.1 引言 |
3.2 海面建模 |
3.2.1 海面模型 |
3.2.2 海面三角剖分及轮廓计算 |
3.3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计算仿真 |
3.4 基于RD算法的海面成像仿真 |
3.4.1 信号模型 |
3.4.2 等效相位中心处理 |
3.4.3 RD算法成像 |
3.4.4 旁瓣抑制 |
3.5 基于BP算法的海面成像仿真 |
3.5.1 信号模型 |
3.5.2 BP算法成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面高程反演算法 |
4.1 引言 |
4.2 干涉复图像配准 |
4.2.1 基于增强SIFT特征的像素级粗配准 |
4.2.2 基于相关系数的亚像素级精确配准 |
4.3 去平地效应 |
4.4 干涉相位滤波 |
4.5 相位解缠 |
4.5.1 相位解缠的基本原理与Goldstein枝切线算法 |
4.5.2 基于JVC算法生成枝切线的解缠方法 |
4.5.3 相位解缠实验 |
4.6 相位高程转换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面高程测量误差分析与相位误差校正算法 |
5.1 引言 |
5.2 系统参数误差分析 |
5.3 电离层误差分析 |
5.3.1 背景电离层误差 |
5.3.2 电离层闪烁误差 |
5.4 对流层误差分析 |
5.4.1 背景大气层误差 |
5.4.2 大气湍流误差 |
5.5 改进PGA-MD相位误差校正算法 |
5.5.1 基于改进PGA算法校正子孔径图像 |
5.5.2 MD算法拼接 |
5.6 基于果蝇算法和最小熵准则的相位误差校正方法 |
5.6.1 图像熵及果蝇算法 |
5.6.2 相位误差校正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面成像仿真及图像数据处理综合实验验证 |
6.1 引言 |
6.2 考虑多种误差源的海面成像仿真 |
6.3 仿真图像相位误差校正 |
6.4 高程反演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计及剩磁的保护用电流互感器饱和特性研究及基于磁通门理论的快速在线剩磁检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流互感器的概述及分类 |
1.3 国内外关于电流互感器的研究技术现状 |
1.3.1 电流互感器建模研究现状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铁芯剩磁检测工作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2章 电流互感器的传变特性 |
2.1 电流互感器的传变特性 |
2.2 电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 |
2.3 电流互感器的饱和特性 |
2.3.1 CT的饱和分类 |
2.3.2 CT的饱和成因及危害 |
2.3.3 CT的饱和电流的特征 |
2.3.4 CT的暂态饱和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铁芯饱和现象的仿真与分析 |
3.1 基于EMTP-RV的保护用电流互感器非线性模型的搭建 |
3.1.1 基于单值磁化特性的保护用CT静态模型 |
3.1.2 基于磁滞回线的保护用CT动态模型 |
3.2 稳态饱和仿真 |
3.3 暂态饱和仿真 |
3.3.1 合闸角 |
3.3.2 故障电流 |
3.3.3 一次系统时间常数 |
3.3.4 二次回路阻抗大小及性质 |
3.3.5 电流互感器铁芯中的剩磁 |
3.4 电流互感器的饱和暂态系数 |
3.4.1 公式推导 |
3.4.2 基于Matlab的多因素定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磁通门理论的电流互感器剩磁检测策略 |
4.1 磁通门理论与数据预处理 |
4.1.1 磁通门公式推导 |
4.1.2 磁通门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4.1.3 数据预处理 |
4.2 单机-无穷大双电源模型 |
4.3 不同剩磁情形下的案例仿真 |
4.3.1 当剩磁百分比为+70% ,无一次侧电流 |
4.3.2 当剩磁百分比为+70% ,有一次侧电流 |
4.3.3 当剩磁百分比为-30% ,有一次侧电流 |
4.3.4 当剩磁百分比为-30% ,无一次侧电流 |
4.4 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剩磁检测策略的优化 |
5.1 方波激励的磁通门公式推导 |
5.2 方波生成拓扑搭建 |
5.3 数据预处理 |
5.4 案例仿真 |
5.4.1 当剩磁百分比为-45% ,无一次侧电流 |
5.4.2 当剩磁百分比为-45% ,有一次侧电流 |
5.4.3 当剩磁百分比为+10% ,无一次侧电流 |
5.4.4 当剩磁百分比为+10% ,有一次侧电流 |
5.5 频率偏移的影响 |
5.5.1 频率上偏 |
5.5.2 频率下移 |
5.6 幅值偏移的影响 |
5.6.1 电压等级上浮 |
5.6.2 电压等级下降 |
5.7 误差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性能评估及测试信号信噪比提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动态测试技术研究概况 |
1.2.1 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参数获取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动态测试系统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
1.2.4 动态测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模型建立方法 |
2.1 引言 |
2.2 传感器和电荷放大级的动态模型 |
2.3 滤波器的动态模型 |
2.4 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动态模型 |
2.5 板级电源配送网络的动态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正弦信号分离与重构的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 |
3.1 引言 |
3.2 测试系统动态特性参数的现有测试方法 |
3.2.1 测试系统动态特性参数分析 |
3.2.2 基于相干与非相干采样的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 |
3.3 基于VMD分离与希尔伯特时频分析的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 |
3.3.1 基于VMD的正弦测试信号的提取与分离 |
3.3.2 传统正弦曲线拟合存在问题分析 |
3.3.3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正弦测试信号的参数确定 |
3.3.4 相干正弦测试信号的重构 |
3.4 测试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验证 |
3.4.1 测试方案设计及测试平台构建 |
3.4.2 测试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频正弦响应的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 |
4.1 引言 |
4.2 常用激励信号的适应性分析 |
4.3 基于多频正弦响应的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 |
4.3.1 动态测试系统模型辨识 |
4.3.2 动态测试系统模型阶次确定 |
4.4 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方法验证 |
4.4.1 测试平台搭建 |
4.4.2 测试结果分析及算法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样本熵/小波分析的动态测试系统自适应信噪比提升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VMD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
5.2.1 VMD算法分析 |
5.2.2 中心频率相对变化率与模态数量K的选取 |
5.2.3 平均相关系数与惩罚因子的选取 |
5.3 基于VMD/样本熵/小波分析的滤波器构建 |
5.3.1 基于VMD的滤波器构建 |
5.3.2 基于样本熵的模态分类 |
5.3.3 混合模态分量的小波阈值降噪 |
5.3.4 滤波方法实现 |
5.4 信噪比提升方法验证 |
5.4.1 测试方案设计及测试测试平台搭建 |
5.4.2 测试结果分析及算法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6.1.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1.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如何消除谐波带来的测量误差(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旋转光场的高精度角位移测量方法研究[J]. 付敏,陈凡,朱革,石海林,魏晓波,乔俊红,冷从阳. 光学学报, 2021(18)
- [2]间谐波对基波测量误差的影响分析[J]. 亓富军,田质广,彭静,牛庆松. 电子测试, 2021(18)
- [3]基于分时方法的高精度反射绝对式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设计[J]. 刘小康,梅现富,蒲红吉,彭凯,于治成. 仪器仪表学报, 2021(09)
- [4]精密减速器角位移测量系统设计[J]. 路遥环,裘祖荣,尤悦,薛洁. 仪器仪表学报, 2021(07)
- [5]双轴高速微探头式光纤干涉仪信号解调技术研究[D]. 乐志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复杂管柱声场下的油井动液面深度测量方法研究[D]. 冉超.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7]朗缪尔探针在射频离子源中的测量误差研究[D]. 侯文琦. 南华大学, 2021
- [8]海面三维成像仿真高程反演与误差分析校正[D]. 王朝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0)
- [9]计及剩磁的保护用电流互感器饱和特性研究及基于磁通门理论的快速在线剩磁检测策略[D]. 王雨霏. 浙江大学, 2021
- [10]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性能评估及测试信号信噪比提升方法研究[D]. 张德彪. 中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