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病同治初探

异病同治初探

一、对异病同治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彭珊珊[1](2021)在《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of Bronchial Asthma,CDBA)和变应性咳嗽(Allergic Cough,AC)的用药规律。同时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清养润肺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为中医药理论“异病同治”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儿”and“中医药”and“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or“哮喘迁延期”or“哮喘非发作期”作为关键字段进行全文高级检索,筛选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相关文献;相同方式以“儿”and“中医药”and“变应性咳嗽”or“慢性咳嗽”or“内伤咳嗽”or“久咳”为检索词进行全文高级检索,筛选出中药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的相关文献,使用SPSS Modeler18.0和SPSS26.0对筛选后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2)纳入符合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患儿(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Syndrome,CDBA-LSQDS)78 例,以及变应性咳嗽肺脾气虚证(Allergic Cough-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Syndrome,AC-LSQDS)患儿78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均用导师经验方“清养润肺方”治疗,对照组均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疗程为4周。分析比较同一中医证候的两种疾病治疗前后患儿主次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1)数据挖掘方面: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05篇,通过频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有黄芪、甘草、白术、茯苓等;通过关联规则形成陈皮-茯苓,陈皮-白术,防风-黄芪,防风-白术,茯苓-白术,以及半夏-白术-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半夏-茯苓-陈皮,半夏-黄芪-茯苓,半夏-黄芪-白术等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高频药物组合;聚类规则形成了7个新处方。中医药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02篇,通过频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甘草、杏仁、陈皮、半夏、白术、桔梗等;通过关联规则形成黄芪-白术,半夏-桔梗-陈皮,茯苓-半夏-陈皮,黄芪-陈皮-防风,茯苓-黄芪-白术等高频药物组合;聚类规则形成了 8个新处方。(2)临床研究方面,总体疗效上:治疗2周后,CDBA-LSQDS患儿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SQDS患儿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对照组总有效率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总有效率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BA-LSQDS组患儿疗效观察: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主症、次症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气喘、鼻痒、咽痒、精神、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症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咳嗽、胸闷、鼻塞、流涕、喷嚏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咳嗽、胸闷、咽痒、喷嚏、精神、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气喘、鼻塞、鼻痒、流涕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AC-LSQDS组患儿疗效观察: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主症、次症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夜间咳嗽、咽痒、面色、精神、大便、小便等症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日间咳嗽、咳痰、鼻塞、鼻痒、流涕、喷嚏、食欲食量等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日间咳嗽、夜间咳嗽、咽痒、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等症状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咳痰、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精神等症状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肺脾二脏为核心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符合临床实践活动,清养润肺方治疗肺脾气虚证CDBA和AC患儿均产生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小儿肺系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异病同治的内涵。

梁学玲[2](2021)在《喘康贴对哮喘大鼠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拟运用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喘康贴治疗哮喘的作用靶标,并对其进行互作网络分析,找到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基因,并进行生物学过程分析及信号通路分析;通过动物实验收集肺组织标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鉴定哮喘的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circ RNA)、微小非编码RNA(mi RNA)及差异表达信使RNA(m RNA),构建哮喘相关的竞争性内源RNA(ce RNA)网络,为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的潜在靶标及信号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全转录组测序初步阐释喘康贴治疗哮喘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方法(1)借助TCMSP数据库根据最常用的筛选规则(OB≥30%,DL≥0.18)进行筛选,并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确定喘康贴的主要化合物及相关靶标;整合Dis Ge NET、CTD、Gene Card、TTD、Drug Bank、OMIM、Pharm GKB疾病数据库筛选哮喘相关靶标;通过STRING在线网站,得到核心靶标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文件;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潜在靶标-疾病”网络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网络分析工具,筛选出关键作用靶标并进行网络模块化分析;基于Metascape数据库筛选潜在靶标显着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2)将18只雄性清洁SD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经过致喘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6只,经过激发诱喘及穴位贴敷治疗后,在麻醉状态下分离右肺中叶,运用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哮喘差异表达的circ RNA、lnc RNA、mi RNA及m RNA,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及非编码RNA靶基因预测,最终构建ce RNA调控网络,并对ce RNA调控网络中的m RNA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对于非编码RNA,其功能注释由与其直接相连的m RNA的功能决定),得到ce RNA调控网络中显着富集的基因功能和通路。(3)将网络药理学与全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及验证,得到喘康贴治疗哮喘的作用靶标及相关信号通路,为分析作用机制提供依据。结果(1)网络药理学:共筛选到喘康贴主要化合物成分73个,对应相关靶标235个;收集到哮喘相关靶标484个;将两者进行映射,共得到86个核心靶标;通过STRING在线网站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共239对,经过分析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CXCL8)、转录因子AP-1(JUN)、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B)为网络中的关键作用靶标;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喘康贴治疗哮喘主要通过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h17)分化调控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Th1)和辅助性T细胞2(Th2)细胞分化等与抗炎、调节免疫相关的通路发挥作用。(2)全转录组测序:共得到69个mi RNA、884个m RNA、173个lnc RNA、134个circ RNA。经过过滤筛选潜在存在相互作用的ce RNA,构建了lnc RNAmi RNA-m RNA、circ RNA-mi RNA-m RNA调控网络,并对网络中的m RNAs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MAP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蛋白质消化吸收(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IL-1B与IRF1均富集在此通路上,具体见图11)、P53信号通路(P53 signaling pathway)、IL-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哮喘(Asthma)等与抗炎、免疫调节、疾病相关的通路中发挥作用。(3)比较验证:将网络药理学潜在靶点与ce RNA网络中的m RNA取交集并进行分析,发现白细胞介素1β(IL-1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在网络中起重要作用;并对网络药理学与ce RNA网络中的通路取交集,发现与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有关。结论(1)喘康贴干预哮喘涉及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2)ce RNA调控机制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为哮喘后续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3)根据研究结果分析,IL-1B、IRF1是哮喘相关的关键基因,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治疗哮喘的潜在靶点;(4)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与抗炎、调节免疫相关的通路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为哮喘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林敏青[3](2021)在《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ICU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探讨脓毒症不同中医证型与一般临床资料、生理生化指标、预后的关系,进一步评价特定指标对中医证型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效能,为脓毒症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客观指导,以期改善脓毒症预后。方法借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病案室,回顾性收集该医院ICU病房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纳入脓毒症中医临床路径的规范化且符合纳排标准的病例94例,其中中医辨证由2位主治以上级别的中医师负责。采集病例的中医四诊信息和一般临床资料、生理生化指标、预后情况,计算SOFA评分和APACHEII评分,将所有数据登记入病例采集表并录入Excel表,借助SPSS 22.0软件分析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探讨不同证型与炎症指标(WBC、N、PCT)、凝血指标(PLT、D-D、FIB、APTT、PT)、血气指标(PH、Lac、Na、K)以及SOFA评分、APACHEII评分之间的关系,评估证型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效能。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94例脓毒症患者中,男性52例(55.3%),女性42例(44.7%)。年龄分布在46-90岁,平均年龄在71.28±13.03岁。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病多见,依次为高血压54例(57.4%)、脑血管病44例(46.8%)、糖尿病28例(29.8%)、冠心病24例(25.5%)。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占60例(63.8%),其次肺部合并泌尿道感染12例(12.8%),泌尿道感染10例(10.6%),腹腔感染8例(8.5%)。2.中医证型分布:血瘀证28例(29.8%),占比最大,其次急性虚证26例(27.6%)、腑气不通证20例(21.3%)、毒热证20例(21.3%)。证型分布与性别无显着差异,与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急性虚证的平均年龄最大(80.7岁)。3.证型与生理生化指标关系:炎症指标中,以腑气不通证WBC、N、PCT值最高,证型与WBC、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中,以血瘀证D-D、FIB、APTT、PT值最高,不同证型间PLT、FIB、APTT、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指标中,不同证型间N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和L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急性虚证Lac值最高,PH值最低有显着差异。不同证型的SOFA评分、APACHEI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OFA评分分布在4-25分,血瘀证>急性虚证>腑气不通证>毒热证;APACHEII评分分布在10-34分,急性虚证>血瘀证>腑气不通证>毒热证。4.证型与预后关系:本研究中脓毒症的28天病死率达40%,中医证型与预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急性虚证预后最差,与腑气不通证、毒热证存在显着差异(P=0.012、P=0.002),而其他证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中医证型诊断效能:D-D诊断血瘀证的效能最佳,Lac诊断急性虚证、PCT诊断腑气不通证的效能一般。AUC分别为0.842、0.777、0.759。6.预后评估效能:SOFA评分和APACHEII评分对预后的评估效能最佳(AUC=0.805),其中APACHEII评分的敏感性最强(89.5%),SOFA评分的特异性最强(75%);PCT的预后评估效能最差(AUC=0.523),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最低。结论1.心脑血管病可能是脓毒症的高危因素。2.高龄、高Lac、高SOFA评分、高APACHEII评分将提示不良预后。3.PCT对腑气不通证、D-D对血瘀证、Lac对急性虚证有较好的指导意义;SOFA评分、APACHEII评分对预后判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4.脓毒症早期,多见毒热证,一般不引起凝血和代谢紊乱,治疗以攻邪为主,预后良好;中期,毒热证逐渐过渡为腑气不通证,此时驱邪扶正兼施,有助于逆转病情;晚期,以血瘀证和急性虚证多见,此时应以扶正为主,预后较差。尤其对于入ICU的脓毒症患者,多已处于中晚期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正气虚损或器官功能损伤,建议扶正补虚贯穿脓毒症治疗全程。

周波[4](2020)在《肝郁化热证与清肝解郁优化方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表明证候是中医特有一种疾病认识观,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于证候的生物学研究一直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领域。肝郁化热证是一种复合证型,是肝郁日久化热导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合证型之一,有关研究表明,肝郁化热证涉及到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但其内在生物学基础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155例临床病例,以肝郁化热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清肝解郁优化方为干预手段,应用代谢组学及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分析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症、经前期综合征三种不同疾病的肝郁化热证患者血清生物学标记物,探讨肝郁化热证患者的证候生物学标志物及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潜在机制。目的:研究肝郁化热证的血清代谢物及NEI网络指标变化,通过清肝解郁优化方干预肝郁化热证后生物信息学、血清代谢物及NEI网络变化,评价该药的临床疗效及潜在机制,分析清肝解郁优化方与肝郁化热证关联血清生物学基础。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TCMSP(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收集清肝解郁优化方的主要成分及药物潜在作用靶点,并用Cytoscape软件将清肝解郁优化方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可视化,于药物数据库OMIM以及Genecards中获取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症、经前期综合征三种疾病相对应的靶标基因,将疾病与药物的靶点进行匹配,可以得到清肝解郁优化方的活性成分治疗三种疾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据库获取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信息导入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借助DAVID在线工具进行疾病药物交集靶基因的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代谢组学研究检测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经前期综合征三种疾病肝郁化热证患者45例、非肝郁化热证患者45例与健康人20例三组人群之间的血清差异代谢生物标记物;用清肝解郁优化方对45例肝郁化热证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其对己鉴定出的肝郁化热证血清代谢生物标记物的影响。利用自建的Tracefounder软件对LC-MS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变量(rtmz,即保留时间-质荷比)、分子量(compMW)、观察量(样本)和峰强。将编辑后的数据矩阵导入MetaboAnalyst4.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利用MetPA软件寻找与标记物相关的代谢路径。3.NEI网络研究检测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经前期综合征三种疾病肝郁化热证患者45例、非肝郁化热证患者45例与健康人20例三组人群的血清5-HT、β-EP、GnRH、ACTH、COR、IL-1β、IL-2、IL-6、TNF-α、INF-γ含量;观察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90例肝郁化热证患者的疗效,并从中随机挑选出45例肝郁化热证患者,观察该方对肝郁化热证患者血清NEI网络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结果清肝解郁优化方6个单味药、82个成分和4883个靶点的信息导入Cytoscape软件中构建疾病-成分-靶点网络,去除不相关靶点并对其中疾病、成分、共有靶点进行标识,得到疾病-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共涉及141个节点,392条边。构建药物-疾病PPI网络,隐藏不相关靶点后,得到1个具有90个节点和831条边的清肝解郁方与偏头痛及经前期综合征三种疾病作用的核心靶点网络。GO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100个功能富集,清肝解郁优化方与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非器质性失眠三种疾病的交集靶基因的生物功能包括:增殖、核受体活性、激素调节等方面。KEGG结果显示结果显示主要参与到97条最关键的信号通路的富集,其中包含乙肝(hsa05161)、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hsa05418)、前列腺癌(hsa05215)、细胞凋亡(hsa04210)、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hsa04668)、催乳激素信号通路(hsa04917)、P53信号通路(hsa04115)以及多种细胞凋亡(hsa04215)等。2.肝郁化热证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1)鉴定肝郁化热证的潜在血清生物标记物为共30个,其中上调的为醛赖氨酸、4-羟脯氨酸、组胺、脱氧核糖、3-羟基-3-甲基-2-氧代丁酸、脱氢表雄酮、N-(3-氧己基)高丝氨酸内酯、琥珀酸、肌酐、寡糖、丙酮酸、尿酸、尿嘧啶等。下调的为乳酸、十六-二氢鞘氨醇、缬氨酸、植物鞘氨醇等,与之相关的代谢路径为苯丙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组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2)清肝解郁优化方能够回调乳酸、醛赖氨酸、肌酐、十六-二氢鞘氨醇、组胺、植物鞘氨醇等生物标记物,使其趋向健康人水平,代谢通路取为苯丙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3.肝郁化热证NEI指标变化及清肝解郁优化方的干预作用(1)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疗效分析: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经前期综合征3种疾病疗效显着,能明显降低肝郁化热证诊断及评价量表评分,同时能从多种维度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2)肝郁化热证患者NEI相关指标变化:与健康人比较,肝郁化热证患者外周血清中IL-6、IL-1 β、TNF-α、5-HT均升高,经过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后,5-HT血清含量恢复到健康人水平,说明清肝解郁优化方可能通过降低5-HT达到治疗作用。结论:(1)我们通过对靶-通路网络的分析和观察,结合GO分析结果和KEGG分析结果,推测出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症、经前期综合征的潜在机制可能与其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有关,TNF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重要环节之一。(2)经过分析得出肝郁化热证患者与健康人及非肝郁化热证患者相比主要发生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方面的改变,筛选出30个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MetPA平台确定了其涉及的7条代谢路径,即丙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组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合成、糖酵解/糖异生。同时发现了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干预组氨酸代谢、糖酵解、脂类代谢等,调节体内代谢紊乱,从而起到治疗肝郁化热证的作用。(3)肝郁化热证患者NEI网络具有异常变化,表现为5-HT代谢紊乱及外周血中免疫因子的升高。其中5-HT的升高与免疫功能的升高存在一定的关联,清肝解郁优化方可能通过调节5-HT含量从而达到改善肝郁化热证的作用。(4)经过优化的清肝解郁优化方能明显改善肝郁化热证患者的相关症状,降低偏头痛发作次数,改善睡眠质量,降低体内E2,提高生活质量,显示出对于肝郁化热证的整体调节作用。(5)本研究以肝郁化热证为例探讨了异病同治的内在机制以及证候类中药新药以证统病的研究模式,为后期的肝郁化热证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晓珊[5](2020)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风咳证异病同治临床治疗法则的可行性,以及篮式设计方法对异病同治研究的意义;探索申春悌教授疏风祛瘀化痰治疗法则对风咳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风咳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古今文献,归纳整理不同年代不同医家对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分析总结风咳的历史沿革、理法方药、以及现代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根据现代医学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规律、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资料,寻找两种疾病相同的现代医学物质基础,从西医角度探索其异病同治的可能性;同时检索近五年有关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文献,统计分析两者的常见证型、方药应用的相同点,从中医角度探究其同证异病同治的基础。2.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篮式设计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95例风咳证患者(咳嗽变异性哮喘50例,感染后咳嗽45例)用导师经验方“抗敏镇咳颗粒”治疗,疗程为2周。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程度、止咳起效时间及咳嗽治愈时间,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感染后咳嗽疗效的异同,判断两种病异病同治的可行性;再将入组的风咳证患者分为原治疗药物有效组、原治疗药物无效组及既往未用药治疗组三组,分层观察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的疗效。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同证异病同治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经验且应用广泛,但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内容多停留在医案报道及经验总结,缺乏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设计临床研究;(2)相关研究不够深入,许多内容为简单的重复性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参考现代医学精准治疗研究方法,将精准癌医学的篮式设计方法引入同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中,将有利于探索同证异病同治的医学机理,为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依据。2.现代医学文献研究提示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的现代医学发病机理具有相似之处,具有异病同治的现代医学物质基础:(1)两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都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敏感性增高;(2)两者发病过程中均有多种炎症介质参与,其中相同的有白三烯、白介素、气道神经肽S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3.中医药学有关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文献研究提示两者具有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基础:(1)临床上两者的常见证型均为风邪犯肺证(风咳证),大多数医家也多从风论治这两种疾病;(2)各医家治疗这两种疾病所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占比具有一致性,使用频数较高的中药相似,均有疏风降气镇咳之效。4.从临床研究结果可看出,抗敏镇咳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主症及次症均有改善作用(P<0.05),对感染后咳嗽的临床主症及次症亦有改善作用(P<0.05),且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抗敏镇咳颗粒对CVA的止咳总有效率达到96%,对PIC的止咳总有效率达到95.6%,两者的咳嗽缓解程度及止咳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所有入组的风咳证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抗敏镇咳颗粒对风咳证的临床主症、次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作用(P<0.05),治疗2周的总有效率为93.7%。其中20例原治疗有效的患者加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后,在原治疗有效的基础上,有90.0%的患者临床有效率再次提升。55例原治疗无效的患者改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后临床有效率达到92.7%;20例既往未用药的患者有效率为100%。且75例曾用药治疗患者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后疗效为92.0%,大于原用药物的有效率26.7%(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咳嗽症状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步改善,所有患者止咳起效平均所需时间为5.66± 1.78天,咳嗽治愈平均所需时间为10.8±2.33天。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可以同证异病同治,探索性地验证了篮式设计方法在中医同证异病同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具有疏风祛瘀化痰作用的抗敏镇咳颗粒对风咳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风咳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吴佳佳,陈家旭,肖飞,裴学军[6](2019)在《从“异病同治”探讨小金丹在乳腺增生症的应用》文中认为乳腺增生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近年研究发现疽证名方小金丹(胶囊)对乳腺增生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小金丹(胶囊)在乳腺增生症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小金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机制,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异病同治"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

杜冉峰[7](2018)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痰湿体质相关疾病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病同治”是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实践,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将会一直推动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异病同治的研究主要在病证结合和辨体论治两个方面,而其生物学基础研究尚有不足。当前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的向系统论转型,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整体观理念相吻合。系统生物学及生物网络分析在中医药学领域虽然还是处于萌芽阶段,但其在中医证候、方剂解析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而体质是异病同治的基础之一,又是将系统生物学引入中医学研究的最佳结合点,因此从体质的角度出发,将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结合,从整体上探究异病同治的生物学分子机制,将有利于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不同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意在利用生物分子网络分析痰湿体质相关疾病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基于现代理论探究中医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中医药理论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首先,应用实体语法系统构建痰湿体质及其相关疾病的生物网络并进行功能分析等,尝试发现不同疾病之间相同的生物学功能通路,进一步对生物学通路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提出基于共同通路进行异病同治的假说;然后,本研究选择调理体质的基本方剂为研究载体,应用实体语法系统构建中药方剂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的生物网络,对干预痰湿体质的方剂治疗相关不同疾病进行机理解析,对上述提出的假说进行论证;最后本文基于提出的假说中的通路对中药方剂进行有效成分的识别,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方剂中的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通过以上工作,本文提出了“P13K-Akt信号通路是中药干预痰湿体质相关疾病异病同治的共同通路”的假说,对调理痰湿体质的专用方剂进行作用机理解析,验证了共同通路假说的合理性,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了方剂中可能对上述共同通路起到激活作用以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活性成分。

郭皓[8](2015)在《回乳抑增一号处方优化及其作用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制备动物模型,通过观察回乳抑增一号不同组方对乳腺增生症和高泌乳素血症两种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筛选出最优处方,为后期将其开发成医院制剂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同时,本文通过制备同时具有乳腺增生症伴高泌乳素血症的两种疾病动物模型,探寻乳腺增生症与高泌乳素血症这两种疾病间的关系,初步研究回乳抑增一号治疗这两种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按中医“君、臣、佐、使”的拆方原则,结合各自的温热寒凉属性和药效,对组方进行拆方分组。选用雌性未孕性成熟Wistar大鼠,i.m.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5mg/kg,连续25天,i.m.黄体酮注射液0.5mg/kg,连续5天,造成乳腺增生症模型。随机分为15个组,每组8只:全方组;君药组;臣+佐;君+臣;君+臣1;君+臣2;君+臣1+佐1;君+臣1+佐2;君+臣2+佐1;君+臣2+佐2;生麦芽组;不含生麦芽组;正常组;模型组;不给药组。各组于造模后按体重给药,剂量为每天5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30天。末次给药24h后,于次日釆用眼眶静脉取血的方法,取血2ml,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E2、P、PRL、FSH、LH的含量;取各组大鼠第二对乳房,HE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乳腺增生情况。选用雌性未孕性成熟Wistar大鼠,除正常组大鼠外,其它组大鼠背部i.h.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5ml,连续10天,造成高泌乳素血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全方组;优化方组;君+臣2+佐1;君+臣1+佐1;君+臣2+佐2;空白模型组(不给药30d后),正常组。各组于造模后按体重给药,剂量为每天5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30天。末次给药24h后,釆用眼眶静脉取血的方法,取血2ml,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E2、P、PRL、FSH、LH的含量。以回乳抑增一号中各味药材的主要有效成迷迭香酸、大麦芽碱、芥子碱硫氰酸盐、哈巴俄苷、丹酚酸B以及丹参酮ⅡA作为对照成分,针对拆方中各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选用雌性未孕性成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方法A组、模型方法B组。模型A组大鼠i.m.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5mg/kg,连续25天,继而i.m.黄体酮注射液0.5mg/kg,连续5天,然后i.h.盐酸甲氧氯普胺每只1.5ml,连续10天。模型B组大鼠i.h.盐酸甲氧氯普胺每只1.5ml,连续10天,i.m.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5mg/kg,连续25天,i.m.黄体酮注射液0.5mg/kg,连续5天。在给药后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各组大鼠采用眼眶静脉取血的方法,取血2ml,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E2、P、PRL的含量;取各组大鼠第二对乳房,HE染色后,观察乳腺增生情况。应用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清中中PRL、ER、PR受体蛋与基因的表达。选用雌性未孕性成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n=8):全方组、优化方组、溴隐亭组、乳癖散结组、正常组、模型组、空白模型组。采用第三章中的B法,除正常组大鼠外,其余各组大鼠均i.h.盐酸甲氧氯普胺每只1.5ml,连续10天,然后i.m.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5mg/kg,连续25天,i.m.黄体酮注射液0.5mg/kg,连续5天。各组于造模后按体重给药,剂量为每天5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30天。末次给药24h后,釆用眼眶静脉取血的方法,取血2ml,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E2、P、PRL的含量;取各组大鼠第二对乳房,HE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乳腺增生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2、PRL的含量均比正常组高,血清中P的含量比正常组低,乳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为四级增生,证明乳腺增生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激素值均有所降低;与其他组比较,组方8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E2、PRL的含量(P<0.05)、PRL(P<0.05),提高P的含量(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大鼠乳腺组织增生情况恢复良好,各增生部位均恢复正常,管腔内分泌物大大减少,与正常组大鼠无明显差异,治疗效果最好,由此推测君+臣1+佐2为治疗乳腺增生症最优处方。模型组大鼠血清中PRL含量比正常组高,血清中E2、P含量比正常组低,证明高泌乳素血症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激素PRL值均有所降低;与其他组比较,组方8明显降低大鼠血清泌乳素的含量(P<0.05),治疗效果优于全方,由此确定组方君+臣1+佐2为治疗乳腺增生症与高泌乳素血症的最优处方。与全方比较,检测得大麦芽碱的含量中君、君+臣1和君+臣1+佐2中含量与全方中含量基本相似;芥子碱含量臣+佐含量与全方相似;对比迷迭香酸的含量,君、君+臣、君+臣2、君+臣2+佐1、君+臣2+佐2和君+臣1+佐2与全方含量相近;丹酚酸B的含量来看,君+臣2与臣+佐与全方含量相似;对比哈巴俄苷,无麦芽组和君+臣1+佐2与全方含量相似;丹参酮ⅡA含量中,君+臣2、臣+佐与全方相似。与正常组相比,模型B组大鼠造模完成后为三级增生,且在第30天时,其三级增生仍稳定存在。造模成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B组大鼠血清中,PRL的含量急剧增加(P<0.01),随后由于自身调节有所降低,在30天时趋于稳定,但仍远远高于正常值(P<0.01)。E2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P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PCR结果显示,大鼠体内PRL受体基因的表达急剧增加(P<0.01),随后由于自身调节有所降低,但在30天时趋于稳定,且仍远远高于正常值(P<0.01)。ER基因的表达先降低后升高,PR基因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鼠体内PRL受体蛋白的表达数目急剧增加(P<0.01),随后由于自身调节有所降低,但在30天时趋于稳定,且仍远远高于正常值(P<0.01)。ER蛋白的表达先降低后升高,PR受体蛋白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而模型A组大鼠其病理切片一直显示为二级增生,其激素变化、PCR及WB结果均显示无明显规律可循表明该方法制得的模型不稳定。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PRL含量显着升高(P<0.05),表明该模型具有乳腺增生的症状。与空白模型组比较,全方组、优化方组、乳癖散结组、溴隐亭组均使大鼠血清中PRL含量有所降低。其中,优化方组效果最明显,含量与正常组相当(P>0.05);同时,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增生情况为三级。溴隐亭组大鼠为三级增生,全方组、乳癖散结组均为一级增生,优化方组恢复至正常,效果优于全方。结论:生麦芽、夏枯草、牡蛎、玄参、浙贝母、山慈菇、昆布合用,对乳腺增生症和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全方。使用方法先制备高泌乳素血症后制备乳腺增生症制得的乳腺增生症伴高泌乳素血症的大鼠疾病模型可以稳定存在,适合用于研究回乳抑增复方发挥“异病同治”作用机制等研究。利用乳腺增生症伴高泌乳素血症大鼠疾病模型,验证了组方8对乳腺增生伴高泌乳素血症疾病大鼠模型的疗效要优于全方;同时证明回乳抑增一号通过降低大鼠体内泌乳素含量,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平衡,最终达到治愈乳腺增生症伴高泌乳素血症的目的。

杨璐[9](2013)在《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遵循证医学理论,采用系统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BA)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存在的问题,为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对“异病同治”方法的古代和现代理论研究,分析目前“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的现状,为“异病同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肺病喘憋的疗效,并验证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1严格文献评价对近十年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对从古至今与“异病同治”理论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Excel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出处、方剂、药物组成、疾病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疗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6例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诊断证属肺脾肾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圣乔治呼吸问卷和肺功能的变化。2.2“异病同治”研究将治疗组患者按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分组,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71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5例,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组间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COPD稳定期129篇合格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研究4篇。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29篇合格文献,其中RCT2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2篇。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COPD稳定期RCT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42篇为高质量水平,81篇为低质量水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水平,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CCT文献对混杂因素鉴定不完全,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观察性文献因其研究资料受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措施应用时能否得到相同的疗效难以确定,仅有参考价值。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中,虽然对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病情轻重程度、疗程方面均无统一标准,但均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治疗多于“辨病”治疗,而“补肺益肾、降气平喘”是使用最多的法则。而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理气药亦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1.2.1古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异病同治”,但其提出的“同病异治”理论相对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可以说后世医家提出的“异病同治”导源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31个,涉及的条文共有99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共有53个方剂、147条条文涉及了“异病同治”,主要体现在同一方剂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但同时也存在方剂名字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情况,使用时需要注意。很多医家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等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其发扬光大。最终,由陈世铎明确提出了“异病同治”,程文囿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从此,“异病同治”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1.2.2现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60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试验17篇,其余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等。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严重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合格文献中共涉及177个方剂,涉及相关证候17类,治法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单纯中药汤剂、单味药、单纯中成药、拔罐、针灸等外治法。2.临床研究结果2.1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272例病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4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0例。2.1.1主症疗效结果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4.71%、54.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68%、52.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92%、56.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1.2次症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14.71%、54.41%,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4.79%、76.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9%、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2.2异病同治的疗效评价结果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疗效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0.05;P=0.574>0.05)。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0.05;P=0.436>0.05)。结论1.通过严格文献评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COPD(?)急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基本现状。2.通过“异病同治”的理论研究,对古人如何运用“异病同治”有了初步认识,即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有必要展开“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3.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方法,从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来看,或从整体、分层来看疗效,中医舒喘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并将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用舒喘方药治疗肺病喘憋气道挛急患者的确达到了“异病同治”,从疗效上证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蔡辉,张群燕[10](2013)在《“异病同治”之活血化瘀》文中指出"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瘀者,淤也。祖国医学对瘀血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血的生理病理基础上的,现在统一的认识是,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瘀血,它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

二、对异病同治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异病同治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异病同治的阐述
        1.1 异病同治的发展历程
        1.2 历代医家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1.4 异病同治的现代应用
        1.5 异病同治的现代研究
        1.6 异病同治的总结与展望
    2. 支气管哮喘的阐述
        2.1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3. 变应性咳嗽的阐述
        3.1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咳嗽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咳嗽的认识
    4. 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
    5. 儿童变应性咳嗽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合并用药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疗效分析
        4.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袁斌教授运用清养润肺方治疗小儿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经验探讨
        2.1 袁斌教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经验
        2.2 袁斌教授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经验
        2.3 袁斌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
    3. 立方分析
        3.1 组方理论探讨
        3.2 组方药物分析
        3.3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说明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喘康贴对哮喘大鼠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喘康贴治疗哮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喘康贴治疗哮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技术路线图
    2.3 数据处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3.3 证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3.4 证型与炎症指标的关系
    3.5 证型与凝血指标的关系
    3.6 证型与血气指标的关系
    3.7 证型与SOFA评分、APACHEII评分的关系
    3.8 证型与预后的关系
    3.9 证型诊断效能
    3.10 预后评估效能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脓毒症的认识
        4.1.1 脓毒症的病名和病因病机
        4.1.2 脓毒症的中医辨证
        4.1.3 脓毒症的中医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脓毒症的认识
        4.2.1 脓毒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4.2.2 脓毒症的流行病学
        4.2.3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4.2.4 脓毒症的西医治疗
    4.3 研究结果分析
        4.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4.3.2 中医证型分析
        4.3.3 证型与理化指标关系分析
        4.3.4 证型与预后关系分析
        4.3.5 预后效能评价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SOFA评分表
    附录2 APACHEII评分表
    附录3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脓毒症的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附录4 临床病例采集表
    附录5 综述 脓毒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6 研究生期间获得成就
致谢

(4)肝郁化热证与清肝解郁优化方关联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郁化热证的研究进展
        一、肝郁化热证的诠释
        二、肝郁化热证的诊断
        三、肝郁化热证与NEI网络相关性的研究
        四、肝郁化热证与系统生物学基础
        五、肝郁化热证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异病同治的研究进展
        1. 异病同治的历史沿革
        2. 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
        3. 异病同治的实验研究
        4. 异病同治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究进展
        1. 中药处方的来源
        2. 证候的诊断与评价现状
        3. 证候类的动物模型的建立
        4.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究方法
        5.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肝郁化热证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及清肝解郁优化方的潜在作用机制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疗效以及NEI网络变化
        一、临床资料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肝郁化热证的生物学特点
    2. 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清肝解郁优化方与肝郁化热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4. 异病同治与证候类中药新药的思考
    5. 创新点
    6.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阐述
    1. 古代医家对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
        2.1 对“异病”认识差异
        2.2 对“同治”认识差异
    3. 同证异病同治与微观辨证
    4.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第二部分 风咳证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
    1. 中医对“风咳”的认识
        1.1 “风咳”的病名沿革
        1.2 “风咳”的理法方药概述
        1.3 “风咳”的现代研究
    2. 现代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2.3 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异病同治的现代医学基础
    3. 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中医研究成果解析
        3.1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
        3.2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治疗
        3.3 风邪犯肺证的中药运用
        3.4 结果分析
        3.5 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异病同治的中医研究基础
    4. 小结
第三部分 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病例标准
        2.6 脱落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合并用药要求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价
        3.5 统计分析
        3.6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病程
        4.3 两种疾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疗效分析
        4.4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感染后咳嗽疗效对比
        4.5 风咳证咳嗽诱发及加重因素
        4.6 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4.7 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的证候疗效评价
        4.8 治疗过程中咳嗽VAS评分的变化
        4.9 止咳起效及咳嗽治愈所需时间
        4.10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2 同证异病同治研究与篮式设计的关系
        5.3 导师对风咳证的认识
        5.4 抗敏镇咳颗粒的演变及组成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从“异病同治”探讨小金丹在乳腺增生症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异病同治
    1.1“异病同治”的理论溯源
    1.2“异病同治”的现代临床运用
2 疽证经方之小金丹(胶囊)
3 小金丹(胶囊)在乳腺增生症中的应用
4 结语

(7)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痰湿体质相关疾病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系统生物学及生物网络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1.2.2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1.2.3 痰湿体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痰湿体质相关疾病的关联性分析
    2.1 痰湿体质相关疾病的选择
    2.2 三种不同疾病的相关基因的比较分析
        2.2.1 三种不同疾病相关基因的数据库比较
        2.2.2 三种不同疾病相关基因的KEGG pathway 比较分析
    2.3 三种不同疾病的相关药物及靶点的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痰湿体质及其相关疾病的生物网络的构建
    3.1 网络的构建
        3.1.1 网络构建的数据来源
        3.1.2 网络构建的原理方法
    3.2 痰湿体质与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2.1 网络可视化及拓扑结构分析
        3.2.2 生物网络KEGG pathway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网络可视化及拓扑结构分析
        3.3.2 生物网络KEGG pathway分析
        3.3.3 异病同治的共同通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剂化痰祛湿方对痰湿体质相关疾病的治疗机制
    4.1 研究基础
    4.2 中药方剂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生物网络的构建
        4.2.1 数据来源
        4.2.2 化痰祛湿方治疗痰湿体质相关疾病的生物网络的构建
        4.2.3 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的可视化及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网络构建的结果及分析
        4.3.2 成分-靶点-疾病生物网络的KEGG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方剂潜在有效成分识别
    5.1 方法原理
    5.2 数据来源
    5.3 化痰祛湿方中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的有效成分的识别
        5.3.1 定义受体的活性位点
        5.3.2 分子对接
        5.3.3 分析配体与受体之间的非键相互作用
    5.4 实验结果
        5.4.1 原配体对接结果
        5.4.2 化痰祛湿方中的化学成分与受体对接的结果
    5.5 结论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回乳抑增一号处方优化及其作用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复方优化原则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方解
    第二节 回乳抑增一号处方优化原则与分组
第二章 复方“回乳抑增一号”的处方优化
    第一节 复方回乳抑增一号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组方优化
    第二节 复方回乳抑增一号治疗高泌乳血症的组方优化
    第三节 回乳抑增一号处方优化的物质基础含量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乳腺增生症伴高泌乳素血症大鼠疾病模型的研究
    第一节 乳腺增生伴高泌乳素血症大鼠疾病模型的制备
    第二节 乳腺增生症伴高泌乳素血症大鼠疾病模型的验证
    第三节 大鼠体内E2、P、PRL受体基因与蛋白的表达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优化方与全方的疗效比较研究
    第一节 优化方与全方的疗效比较研究
    第二节 小结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致谢

(9)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肺病喘憋的认识
    综述二 中医对异病同治方法的认识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COPD稳定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中医思维的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异病同治”理论源流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病同治”理论现代文献研究与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异病同治”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对异病同治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D]. 彭珊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喘康贴对哮喘大鼠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D]. 梁学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 林敏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肝郁化热证与清肝解郁优化方关联的生物学基础[D]. 周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D]. 黄晓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从“异病同治”探讨小金丹在乳腺增生症的应用[J]. 吴佳佳,陈家旭,肖飞,裴学军. 世界中医药, 2019(09)
  • [7]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痰湿体质相关疾病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杜冉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回乳抑增一号处方优化及其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 郭皓.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4)
  • [9]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D]. 杨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异病同治”之活血化瘀[J]. 蔡辉,张群燕. 山西医药杂志, 2013(01)

标签:;  ;  ;  ;  ;  

异病同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