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鱼类同工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鱼类同工酶活性的影响

一、温度对鱼类同工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吕慧超[1](2021)在《单环刺螠体表黏液的制备与自溶现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单环刺螠是一种生活于浅海泥沙底质中的经济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前期研究发现单环刺螠的体外分泌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能够避免洞穴周围污染物的积累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还发现单环刺螠存在自溶现象,即当其体壁遭受损伤后,容易产生体壁穿孔、内脏泄露,最终导致整体液化的现象。本研究针对这两种现象,建立单环刺螠体表黏液的制备方法,分析其黏液的抗菌活性;纯化单环刺螠内脏中具有溶解体壁作用的蛋白酶,分析其作用条件和主要构成,研究其自溶机理,进而探索单环刺螠体表黏液和自溶酶在医用材料、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利用微电流刺激法,结合建立的简易收集装置,收集单环刺螠的体表黏液;黏液经冷冻干燥后,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测试其对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等的抑菌活性;分析其溶血活性。取清洗后的单环刺螠内脏匀浆、浸提,上清用饱和硫酸铵溶液低温沉淀,透析得到粗酶溶液;以单环刺螠的体壁为底物,分析其最佳酶解条件及稳定性;以荧光酪蛋白为底物,证实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通过Sephadex G-100对粗提物进行分离,SDS-PAGE确定分子量;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探究该类酶对于小球藻细胞的破壁作用。通过实验得到如下结果:(1)用于单环刺螠体表黏液收集的最适刺激电压为6V,最适刺激温度为4℃;黏液的最高制备量为3.291g,得率合1.533%;该黏液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0.4g/m L浓度下对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鲍氏不动杆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该黏液具有一定的抗凝血效果。(2)经饱和盐溶液沉淀、透析过滤后得到的源自单环刺螠内脏蛋白溶液具有一定的自溶酶活性;SDS-PAGE测试其平均分子量约为8k Da;酶活分析显示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80-100℃热处理2h仍可保持约80%的酶活性;其对单环刺螠体壁具有降解能力,在70℃、p H为9时酶解效果最好;金属离子Pb2+能够抑制该酶的活性,Ca2+、Zn2+有助于提高该酶的活性;组织切片显示,该类酶可破坏单环刺螠体壁的正常结构;且在体外能够降解小球藻的细胞壁;推测单环刺螠的自溶过程中,至少存在由该类酶的内源性泄露所引发的组织结构失稳现象。通过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建立并优化了单环刺螠体表黏液的制备方法;(2)单环刺螠体表黏液具有一定的抑菌和抗凝血功能;(3)建立了单环刺螠自溶酶系的提取及纯化工艺;(4)该自溶酶系中具有丝氨酸蛋白酶,可通过溶解、破坏体壁的纤维结构、使体壁失去稳态;(5)明确了单环刺螠发生自溶的主要机理之一:损伤导致内脏酶类释放,溶解体壁造成体壁穿孔,内脏泄露加剧,造成整体液化;(6)该自溶酶系对部分藻类细胞具有较好的溶解和破壁效果。

蒋俊[2](2021)在《长江口鲚属鱼类种质特征及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鲚属(Coilia)为中小型鱼类物种,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ea),太平洋中西部至印度洋沿岸是其主要的分布水域。刀鲚(Coilia nasus)俗称、毛鲚、野毛鲚、刀鱼等,为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以长江下游水域以及长江口水域年产量最高。凤鲚(Coilia mystus)俗称凤尾鱼、烤籽鱼、籽鲚等,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均有分布,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本文从生化、细胞及分子三个水平层次对刀鲚与凤鲚乳酸脱氢酶(LDH)、染色体核型组成和性别特异SNP分子标记进行实验与分析,描述长江口主要鲚属鱼类的种质特性,旨在为刀鲚、凤鲚的种质检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刀鲚、凤鲚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刀鲚和凤鲚LDH同工酶研究采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分别对刀鲚与凤鲚的心脏、肝脏、肾脏、眼睛、肌肉、鳃6种组织进行乳酸脱氢酶(LDH)分析,结果表明:LDH在刀鲚和凤鲚体内分布较为广泛,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刀鲚6种组织中LDH酶带共有6条,分别由LDH-A4、LDH-A3B、LDH-A2B2、LDH-AB3、LDH-B4、LDH-C4酶带6种组成,除LDH-C4酶带以外,其余5种酶带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而由LDH-C位点组合而成的LDH-C4酶带仅在肝脏组织中有所表达,可称其为“肝带”;凤鲚6种组织LDH酶带同样共有6条酶带,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各组织均仅能检测到4条酶带,酶带表达和活性强度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差异性;通过LDH酶谱结构的不同,可体现出刀鲚与凤鲚的种间差异性。本研究与以往刀鲚不同组织LDH的研究之间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总酶带数、LDH-C4酶带的表达以及肌肉组织的酶带表达数量三点,通过对不同群体刀鲚LDH比较分析,以上三点均得以验证,刀鲚LDH总酶带数为6条,存在LDH-C4酶带的表达并仅在肝脏中表达,肌肉酶带数为5条,而非4条,刀鲚LDH酶带表达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根据生化遗传标记选择的参考指标,发现刀鲚眼睛组织LDH表达稳定、强烈并易获取,建议可将其作为鉴定刀鲚种质特征的生物遗传标记。2.长江口鲚属鱼类染色体核型分析以上海市崇明内河刀鲚和临港近岸海域凤鲚为实验材料,采用鳃丝细胞进行短期离体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刀鲚、凤鲚染色体核型予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刀鲚、凤鲚雌雄染色体数量不存在差异,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均属于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核型为2n=48 t;臂数(NF)=48,其性染色体类型为ZW/ZZ型。刀鲚雄性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2.98±0.24-5.67±0.34,雌性为2.32±0.30-5.67±0.22;凤鲚雄性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2.66±0.27-5.54±0.25,雌性为2.31±0.33-5.60±0.36。对刀鲚与凤鲚染色体相对长度进行T检验,刀鲚、凤鲚雌鱼相对长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雄鱼相对长度差异显着(P<0.05)。与以往研究中刀鲚与短颌鲚染色体核型为ZO/ZZ型不同,本研究发现刀鲚和凤鲚雌性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均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点”状染色体,对其进行众数分析后发现,该“点”分布概率在84.2%以上(240个中期分裂相),确认其为鲚属鱼类异型性染色体。3.刀鲚与凤鲚性别特异SNP标记的筛选研究采用测序基因分型(GBS)技术对采自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水域的40尾刀鲚、凤鲚,其中刀鲚20尾(10♀,10♂)、凤鲚20尾(10♀,10♂),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并对刀鲚、凤鲚的性别特异性SNP标记进行筛选。DNA样本质量检测、数据质量评估以及数据比对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刀鲚、凤鲚性别特异候补序列初步筛选结果:得到刀鲚标记候选序列共有115条(100♀,15条♂);凤鲚未筛选到候补序列。对候补序列深入筛选(与刀鲚基因组注释文件相比对并提高测序的平均深度),得到11个刀鲚性别特异SNP标记,均为雌性突变碱基类型,分别位于2条染色体上,确定了刀鲚雄性基因型为纯合子,雌性为杂合子,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确定了刀鲚的性染色体类型为ZW/ZZ型,纠正了以往研究“ZO/ZZ”型的错误。

罗帅[3](2021)在《黄姑鱼抗哈维氏弧菌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相关免疫基因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黄姑鱼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和福建省)广受欢迎,在福建省已有近30年的养殖历史。随着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及养殖规模的扩大,主养区集约化养殖程度过高,导致疾病暴发频繁。多年来黄姑鱼养殖也常常因为病害导致大量死亡,特别是哈维氏弧菌侵袭引发的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揭示黄姑鱼抵御哈维氏弧菌侵害的抗病遗传基础,进而阐明其抗病免疫机制,为开展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从染病黄姑鱼上分离到的哈维氏弧菌菌株,对黄姑鱼进行了人工攻毒实验,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挖掘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定位抗病性状相关的遗传位点,并对筛选到的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用哈维氏弧菌(1×107 CFU/m L)对700尾黄姑鱼幼鱼进行浸泡攻毒,攻毒后144h达到死亡高峰,216 h后不再出现死亡。取死亡高峰期的197个个体作为易感样本,攻毒后15 d仍存活的148个个体作为抗性样本,对这345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共鉴定出4,340,537个SNPs用于GWAS。GWAS结果显示,显着的SNPs在14号染色体上聚为一簇,其中54个SNPs与黄姑鱼的哈维氏弧菌抗性相关,这些变异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范围处于0.1884到0.2899之间。哈维氏弧菌抗性的基因组膨胀因子(λ)为1.01。全基因组所有SNPs能够解释的表型差异的比例(PVE)为38%,54个显着SNP位点分别能够解释的表型差异的比例在0.1064至0.1368之间,其中最显着的SNP Chr14:6518461的PVE为13.68%。对每个显着SNP周围的基因进行扫描后,发现了8个候选基因与哈维氏弧菌抗性相关,并且这些SNPs大多数位于基因的内含子中。特别地,最显着关联的SNP Chr14:6518461位于SPHK1内含子中。此外,在该候选区域内的15个基因的外显子区域中存在77个SNPs,这些SNPs能够导致其相应的三联体密码子发生错义突变,从而可能影响其相应蛋白的功能,可能对黄姑鱼的哈维氏弧菌抗病性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黄姑鱼SPHK1基因的ORF序列长为1689 bp,预测编码一个由562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62.11 kDa的蛋白。该蛋白亚细胞定位位于胞质区域。黄姑鱼SPHK1基因在组织或器官中广泛表达,但表达量差异显着。其中,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在哈维氏弧菌攻毒后,黄姑鱼头肾、脾脏和肝脏中SPHK1 m RNA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在肝脏中其表达量呈现明显的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并在攻毒后24 h达到最高。同时,扩增到的SPHK1基因5’端上游1931 bp的非编码序列,其中含有6个潜在的核心区域。通过构建候选启动子区不同截短片段的重组质粒测定活性,确定了SPHK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为-1931~-1587和-419~+92,并在其中分别预测到48和22个可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以上结果为研究黄姑鱼SPHK1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转录调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解析与调控抗病作用相关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王亚利[4](2021)在《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一种仅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小型鱼类,兼具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近年来,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和梯级电站的开发,四川华鳊的产卵场、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之人类的过度捕捞,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此,四川华鳊被四川省列为重点增殖放流对象,希望通过人工手段来实现其资源恢复。水温是影响鱼类产卵活动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建坝导致水库水温分层并出现滞冷效应,使四川华鳊的繁殖和早期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四川华鳊于2017年5月在岷江水域采集,在实验室驯养1年后,挑选健康、性腺发育良好的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干法授精的方法获取受精卵,作为研究胚胎发育的实验材料,待胚胎孵化出膜后挑选正常的初孵仔鱼作为研究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实验材料。本文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四川华鳊早期发育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特点及最佳孵化温度为了解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点,观察并记录25℃条件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根据其胚胎发育特点,将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孵化总历时44.83 h。为探究四川华鳊胚胎的最佳孵化温度,设置了16℃、19℃、22℃、25℃、28℃和31℃共6个温度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着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时胚胎畸形率约为28℃时的2倍;在22~28℃温度条件下,胚胎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更高,畸形率更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x)与胚胎孵化时间(y)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综合受精率、畸形率、成活率及发育速率,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2.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特点及其适宜生长温度为积累四川华鳊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其苗种培育技术,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0.0049D3+0.0369D2–0.1333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0.90%。为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和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和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梁家僖,薛源,史杨白,金锐铭,王莹莹,陆仲逸,丁淑燕,黄鹤忠[5](2020)在《翘嘴鳜·斑鳜·杂交鳜不同组织3种同工酶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揭示翘嘴鳜、斑鳜和杂交鳜F1[翘嘴鳜(♀)×斑鳜■的同工酶生化遗传特性。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检测技术,分别进行了斑鳜、翘嘴鳜3个组织(肌肉、肝脏、肾脏)以及杂交鳜F1代5个组织(肌肉、肝脏、心脏、肾脏、脑)的3种同工酶(LDH 1.1.1.27、MDH1.1.1.37、EST3.1.1.1)酶谱特征的研究。3种同工酶均存在较稳定的物种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特征;杂交鳜F1代同工酶酶谱的组织表达与双亲(斑鳜、翘嘴鳜)之间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和特异性,除了斑鳜和翘嘴鳜肾脏中的MDH同工酶谱以外,3个不同鳜种间的酶谱特征均存在较明显的种属特异性,肝脏、肾脏中的LDH和EST同工酶谱以及肌肉中的EST同工酶谱均存在显着且稳定种属特异性差异表达,可作为鉴别3种鳜鱼种质特性的重要遗传生化参考指标。该研究结果为鳜鱼的种质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杨梅[6](2020)在《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及早期抗氧化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昆明裂腹鱼为研究对象,认识其早期发育阶段形态学、卵黄的消化利用及器官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认识其早期发育过程中抗氧化能力变化情况;认识早期发育过程中生长的特征和生长基因的表达情况,阐述其作用。1.对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昆明裂腹鱼的成熟卵为黄色,卵径为(2.78±0.20)mm,卵重为(14.65±0.52)mg,吸水膨胀后达(4.29±0.14)mm,卵重为(36.65±1.70)mg。在水温(14.27±0.94)℃条件下,受精卵在受精后2.42h胚盘隆起,4.50h进入卵裂期,13.77h进入囊胚期,40.50h进人原肠期,53.22h进入器官形成阶段,165h出膜,胚胎发育有效积温为2508h·℃。初孵仔鱼全长为(11.52±0.51)mm。对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析了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特点和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温度要求,发现与其他裂腹鱼的温度和积温相差不大。2.为了认识昆明裂腹鱼早期的生长特征。测定昆明裂腹鱼早期仔、稚鱼的全长和体重,得出总体发育趋势。结果比较分析得出昆明裂腹鱼早期仔、稚鱼最适的生长方程,并通过生长指标来探究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昆明裂腹鱼1~27日龄全长-体重的幂函数关系为:L=0.00028W4.939,R2=0.806。根据拟合度分析,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全长与日龄相关关系用三次函数曲线来表示,其关系式为:L=0.001D3-0.23D2+0.512D+11.129,R2=0.982。体重与日龄的相关关系最接近于三次函数曲线:WB=-0.008D3+0.410D2-3.807D+15.144,R2=0.976。分析表明昆明裂腹鱼1~27日龄呈正异速生长,11日龄时全长的增长速度大于但大于体重的,11~27日龄体重的增长率快较全长快。本研究发现17日龄的昆明裂腹鱼体重增长最大,但其全长确是增长最小的时候,可能与其器官的生长有关,这需要后期的研究。3.为了解昆明裂腹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了昆明裂腹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水平。结果显示:(1)在成熟卵中测定的酶都具有活性。受精卵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酶活均高于成熟卵,而丙二醛含量、蛋白质羰基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低于成熟卵。(2)胚胎发育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逐渐升高至器官形成期,然后降低至出膜前期,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活性活性逐渐降低至器官形成期,随之上升到出膜前期,而蛋白质羰基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呈波动性变化。(3)胚后时期,仔鱼在内源营养期到混合营养期阶段,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丙二醛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都是升高,但是蛋白质羰基含量则是降低。结果表明:昆明裂腹鱼鱼胚胎发育主要是T-SOD与GSH-Px在发挥作用;而且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出膜后受到的氧化损伤比出膜前严重。4.采用RT-PCR与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中GH、GHR和IGF-IIa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昆明裂腹鱼的胚胎发育阶段中的GH和GHR基因表达量极低,随着出膜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在内源到外源营养期表达水平持续上升;IGF-IIa基因在昆明裂腹鱼各时期都有表达,但在出膜期的时期只有原肠期和出膜后期有明显表达,其他时期表达量极低的,在外源营养期达到最高。结果表明:不同鱼类的调节因子要不同的,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中具体调节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曹晓杰[7](2020)在《高密度CO2与热处理过程中Cathepsin L和TGase的活性变化动力学》文中提出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ase)和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是影响鱼糜制品凝胶特性的主要酶类,其中前者是增强鱼糜制品凝胶强度的主要酶类,后者是降低鱼糜制品凝胶强度的主要酶类。本课题组前期利用高密度CO2(Dense phase carbon dioxide,DPCD)诱导虾肉糜形成凝胶,制备的凝胶品质显着优于传统热诱导的,然而其改变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虾肉糜凝胶化相关的TGase和与凝胶劣化相关组织蛋白酶L为对象,研究DPCD和热处理(水煮)过程中TGase和Cathepsin L活性的变化动力学,为阐明DPCD诱导虾肉糜形成高品质凝胶的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高密度CO2技术在鱼糜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和分析结果如下:(1)以组织蛋白酶L粗酶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热处理过程中组织蛋白酶L的酶活力变化动力学。结果表明:在35℃组织蛋白酶L的酶活力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40~60℃组织蛋白酶L的酶活力符合两段式动力学模型。加热处理可以使组织蛋白酶L发生变性而失活,采用合理的加热温度和速度可以降低组织蛋白酶L引起的凝胶劣化。(2)以组织蛋白酶L粗酶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PCD处理过程中组织蛋白酶L的酶活力变化动力学,并比较了DPCD和热处理对组织蛋白酶L酶活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DPCD处理压强对组织蛋白酶L的酶活力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DPCD处理温度对组织蛋白酶L酶活力变化,在35℃时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40~60℃时符合两段式动力学模型。与热处理相比,DPCD处理更容易使组织蛋白酶L失活。(3)以TGase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和p H对TG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Gase的最适温度在50℃左右,在35~55℃热稳定性好,最适p H在5.0左右,在p H 4.0~7.0内最为稳定;研究了热处理过程中TGase的酶活力变化动力学,结果表明:热处理对TGase的酶活力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4)以TGase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PCD处理过程中TGase酶活力的变化动力学,并比较了DPCD和热处理对TGase酶活力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DPCD处理压强和处理温度对TGase的酶活力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与热处理相比,DPCD不容易使TGase失活。

王锦秀[8](2020)在《基于形态学和微卫星标记分析叶尔羌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因生活水域缩小及水域分布破碎化、外来物种竞争生存空间等生态环境恶化原因而造成的差异,以期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从而为保护和开发该物种提供基础性资料,为引进水产物种提供借鉴。本研究共完成3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形态学特征研究为了更好地保护塔里木河水系的渔业资源并修复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平衡,采用经典的生物学方法对塔里木河的五个河段叶尔羌高原鳅形态生物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台南河、阿尔干、台特玛湖、车尔臣河五个群体的叶尔羌高原鳅体长范围是69.23137.51 mm、63.2485.54 mm、56.7178.61 mm、65.776.58 mm、49.94128.61mm;肥满度,阿克苏河、阿尔干、台特玛湖无明显差异(P>0.05),其与台南河、车尔臣河差异极显着(P<0.01),且台南河肥满度较高,阿克苏河、阿尔干、台特玛湖群体依次降低,车尔臣河肥满度最低;五个群体间眼径/体长、眼径/眼间距差异极显着(P<0.01);阿克苏河与台南河、阿尔干、台特玛湖与车尔臣河群体间的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差异极显着(P<0.01);聚类分析显示阿尔干群体与台特玛湖群体聚为一类,阿克苏河群体与台南河群体聚为一类,车尔臣河群体单独聚为一类。说明塔里木河各河段叶尔羌高原鳅群体仍属于同一个物种,虽然个体间已经有特征异化的迹象,但还没有达到亚种分化水平;出现的特征异化现象是受干流长时间断流、种群之间缺乏交流、生境破碎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生存条件的各方面发生改变而导致其形态特征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增加塔里木河的生态水流量以及保护鱼类资源迫在眉睫。(2)基于de novo高通量测序的叶尔羌高原鳅微卫星位点筛选与特征分析为保护该鱼资源而开发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群体的微卫星标记,合成二、三碱基重复类型的100对引物,筛出33对多态性引物,进一步分析其多态性。结果显示:平均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分别为43.848和12.163,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239,说明用这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902,多态性信息含量数值为0.890。碱基类重复型中二碱基重复次数在661次,三碱基在525次,四碱基在727次、五碱基在612次,六碱基在517次。研究发现,碱基数越多,重复次数越少,且随着碱基数量的增加,相应微卫星标记的数量也逐渐减少。二碱基、三碱基是该鱼微卫星标记的主要类型,明显比3个以上的多碱基类型所占比例高。还证明二碱基重复的微卫星标记明显比三碱基重复类型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指数高。(3)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叶尔羌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为了研究塔里木河水系叶尔羌高原鳅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挑选15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在叶尔羌高原鳅群体中进行扩增,以期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情况。结果显示:叶尔羌高原鳅5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分别为48.467、15.181,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578和0.929,多态性信息含量值为0.893,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02。其中阿克苏河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少(10.429),观测杂合度最高(0.706),多态信息含量最低(0.760);车尔臣河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多(18.143),台特玛湖群体的观测杂合度最低(0.517),阿尔干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最高(0.877);阿克苏河与台南河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0.606),阿尔干与台南河群体遗传距离最大(1.901);阿尔干群体与台南河群体遗传相似度最小(0.149),阿克苏河与台南河群体的遗传相似度最大(0.545);群体遗传结构表明,车尔臣河与台特玛湖、阿克苏河与台南河、阿尔干群体分别聚为一支,最后聚到一起。研究表明,因生活水域破碎化而造成该鱼遗传多样性提高,塔里木河各个河段叶尔羌高原鳅基因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个体交流仍然存在。

任永丽[9](2020)在《基于SSR标记及mt DNA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是仅存在于新疆塔里木河水系的特有鱼类,由于种群数目急剧下降,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鉴于此,掌握塔里木裂腹鱼的群体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历史动态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就很有必要。本实验选用车尔臣河、克孜勒河和阿克苏河3个塔里木裂腹鱼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SR标记以及线粒体DNA的COII和ND4基因序列对塔里木裂腹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塔里木裂腹鱼遗传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其种质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及SSR标记的开发通过MISA软件对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中的微卫星重复序列进行搜索,在558,993个Unigene中共检测到743,118条微卫星序列,主要有单、二、三、四、五和六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类型。在微卫星的序列中,序列数目最多的是二核苷酸重复单元,达到总数的42.74%,其次为单核苷酸重复单元(39.07%),五、六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含量较少,仅占0.92%和0.24%。在二核苷酸重复中,以AC/TG含量最多,占30.02%,此外,塔里木裂腹鱼微卫星核苷酸重复类型的重复次数以单核苷酸为主,平均达55.16次,其次为五核苷酸重复,而重复次数最少是三核苷酸。同时发现,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该类型SSR的丰度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本研究利用基因组信息的方法开发塔里木裂腹鱼微卫星标记,共设计了288对引物,最终成功筛选出20对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引物。在8个塔里木裂腹鱼样品中共检测出20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10.2个等位基因。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布在1.0121.365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50;期望杂合度主要分布在0.0120.22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104;平均每个位点的香农指数为0.179,表明所筛选的20对微卫星位点具有一定的多态性,符合群体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要求。2基于SSR标记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了塔里木裂腹鱼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群体共扩增得到380个等位基因,且车尔臣河群体具有最高的Nei’s基因多样性和香农指数,分别为0.1136和0.1936,而在克孜勒河群体中具有最高的有效等位基因数。3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均显示,车尔臣河群体与阿克苏河以及克孜勒河2个群体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且基因交流和遗传相似性均较小,而阿克苏河群体和克孜勒河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和遗传相似度都比较大。运用UPGMA法对塔里木裂腹鱼个体和群体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形成了2个主要的分支,阿克苏河群体与克孜勒河群体聚为一支,车尔臣河群体单独聚为一支。Structure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3个群体中存在2个基因库,即车尔臣河群体的基因组成以及其它两个群体的基因组成。3基于线粒体DNA的COII、ND4基因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mtDNA COII和ND4基因序列分析了塔里木裂腹鱼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线粒体DNA的COII和ND4基因序列均表现出明显的碱基偏向性,且表明A+T含量较高或许也是鱼类mtDNA COII基因和ND4基因碱基组成中普遍出现的情况。且基于两种线粒体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均属于高单倍型多态性和高核苷酸多态性(Hd>0.5,π>0.005),推测塔里木裂腹鱼不同分化的谱系间出现了二次交流。车尔臣河群体与阿克苏河以及克孜勒河群体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且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达到了亚种分化水平(0.02<D<0.2),AMOVA分析结果均显示塔里木裂腹鱼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远大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且遗传距离NJ聚类树显示车尔臣河群体独立于其它两个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同时,贝叶斯(BI)树、最大似然(ML)树和最大简约(MP)树也均显示3个塔里木裂腹鱼群体形成了2个明显的类群,一类主要由车尔臣河群体组成,另一类主要由克孜勒河和阿克苏河群体组成。以上均表明了塔里木裂腹鱼已经形成了2个明显分化的地理种群,故建议将车尔臣河群体视为塔里木裂腹鱼的亚种。

霍达[10](2020)在《刺参应对高温低氧胁迫的生理响应与分子调控特征》文中认为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又名刺参,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沿海及北太平洋西部浅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物种之一,并且在世界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温度和溶解氧是刺参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两个非生物限制因素。近年来,在中国沿海水域和池塘中的刺参由于极端环境大量死亡,造成极为惨重的经济损失和资源破坏,限制了刺参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且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大背景下,水域高温低氧现象正呈现常态化趋势。因此,迫切需要了解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探明极端天气下水体高温低氧环境对机体生理行为及分子调控等各方面的影响,本研究将刺参作为一种典型的棘皮动物模型,研究其对逆境的响应机制。利用控温棒及水体溶解氧实时控制系统模拟水体高温和低氧环境,通过测序技术辅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或q PCR)验证,获得了刺参在应对高温低氧胁迫过程中m RNA、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micro RNA(mi RNA)、蛋白质、代谢物及关键免疫因子的变动与调控特征,并通过测定关键酶活性以及行为观察等方法获得了刺参生理行为方面的响应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理行为响应特征为探查高温低氧环境胁迫对刺参生理行为层面的响应特征,本项研究选取了与消化功能、免疫防御、氧化应激相关的16种酶进行活力测定。环境胁迫下刺参中α-淀粉酶(AMS)、胃蛋白酶(PEP)、胰蛋白酶(TRY)、脂肪酶(LPS)等消化相关酶活显着降低,消化功能可能受到潜在的负面影响。受到环境胁迫后刺参诱导了体内的免疫防御机制,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ZM)活性显着增加,非特异性免疫增强。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PO)等氧化应激相关酶,在机体遭受环境胁迫时,活力发生改变,以清除O2-、H2O2、OH-等物质,共同组成了刺参活性氧防御系统,减弱刺参氧化应激压力。此外,环境胁迫下刺参的分布状态、运动速度、排泄摄食等发生改变;低氧胁迫下刺参多集中于水表面分布,机体形态、体壁及内脏状况发生改变,包括吸水胀大、体表溃烂等。且较单因素胁迫相比,双因素协同作用下,刺参的耐受性急剧下降。实验结果表明刺参机体为适应极端环境综合调节消化、免疫、氧化应激等相关酶类,形成一系列适应性机制,同时改变行为以响应逆境。2.m RNA(message RNA)和lnc RNA(long non-coding RNA)响应特征为探究lnc RNA和m RNA的响应特征,本项研究获取了在高温胁迫(HT)、低氧胁迫(LO)、高温低氧胁迫(HL)以及正常对照处理条件(NC)下刺参呼吸树的lnc RNA和m RNA表达谱。在高温、低氧和高温低氧胁迫下分别鉴定出159、355和495个显着上调的基因以及230、518和647个显着下调的基因,并基于此构建了差异lnc RNA-m RNA共表达网络。其中,三种处理组中共识别出的关系对共有8对,并且根据连接程度,MSTRG.27265、MSTRG.19729和MSTRG.95524被证明是关键的lnc RNA。基于测序数据和real-time PCR验证的显着变化的lnc RNA中,有4个lnc RNA(MSTRG.34610、MSTRG.10941、MSTRG.81281和MSTRG.93731)均与之前研究中鉴定出的刺参低氧响应的关键mi RNA(Aja-mi R-2013-3p)具有结合位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也显示为Aja-mi R-2013-3p的潜在靶向目标。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结果显示,“HIF-1α/Aja-mi R-2013-3p/MSTRG.34610”网络和“HIF-1α/Aja-mi R-2013-3p/MSTRG.10941”网络在刺参应对环境胁迫时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环境胁迫通过改变lnc RNA和m RNA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刺参的免疫、能量代谢和细胞周期等各种生物学过程。与单因素胁迫相比,高温低氧协同胁迫能引起刺参分子水平上更加广泛的响应。3.micro RNA响应特征为探究三种类型的环境胁迫对刺参中mi RNA表达的影响,本项研究鉴定并表征了差异表达的mi RNA,并查明了其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与对照组相比,高温、低氧和高温低氧胁迫处理组分别鉴定出21、26和22个差异表达的mi RNA(DE-mi RNA),在三种处理组中共有54种非重复性差异表达mi RNA。利用比较组学分析及real-time PCR,鉴定并验证代表性响应mi RNA。表征了在刺参应对高温应激(热应激)中发挥潜在关键作用的五个mi RNA包括Aja-mi R-novel-299、Aja-let-7b-3p、Aja-mi R-71b-5p、Aja-mi R-novel-13218和Aja-mi R-2004;以及在刺参应对低氧应激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的Aja-mi R-92b-3p、Aja-mi R-210-5p和Aja-mi R-novel-26331。鉴定出的差异表达mi RNA参与了与生物合成、代谢、免疫、细胞凋亡和信号转导有关的多个关键生物学过程,从而影响了刺参的机体状态。4.蛋白水平响应特征为阐明环境胁迫下刺参中蛋白质水平的响应,本项研究基于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 TRAQ),获取了高温和低氧单个及协同胁迫下的刺参呼吸树蛋白质表达谱,共鉴定出8437种蛋白质。其中高温、低氧及高温低氧胁迫下分别有262、155和433个差异响应蛋白。在高温低氧双因子共胁迫下,在刺参中鉴定出的差异调节蛋白多余单个胁迫,表明在蛋白质组水平上双因素协同胁迫具有累加效应。基于差异蛋白的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表明,环境胁迫下,免疫响应相关蛋白上调,蛋白合成能力受到抑制;能量类物质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代谢过程发生改变;低氧胁迫诱导刺参中参与铁稳态的蛋白上调,糖原合成相关蛋白下调;高温胁迫及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中糖异生过程上调。刺参采取不同的策略应对不同的环境胁迫,主要包括“物质生物合成、运输和代谢”、“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免疫和防御反应”以及“能量产生和转化”等方面。5.代谢物响应特征为探究逆境下刺参中代谢物变动特征,本项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获得刺参响应于不同形式的环境胁迫的代谢组学变化。在高温、低氧和高温低氧双胁迫下的刺参中分别观察到84、68和417种代谢物浓度发生显着改变,说明双环境因子协同胁迫对刺参呼吸树代谢产物的影响比单一胁迫更为广泛。研究确定了刺参中潜在的十种高温胁迫生物标志物和十种低氧胁迫生物标志物,包括德尔塔林、镰刀菌素C、环吡阿尼酸、顶羽菊内酯、蛇孢菌素A、软海绵素B、苦艾素、紫金牛醌和杀菌素等。结果表明,环境胁迫下刺参中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质、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以及核苷酸有关的代谢过程产生了响应,使刺参得以维持基本的生存。具体而言,高温胁迫导致涉及氨基酸、脂类、辅酶和维生素代谢的代谢产物发生变化、碳水化合物代谢减少;当暴露于低氧环境时,刺参中涉及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的产物水平显着增加。此外,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中的关键代谢物及参与能量代谢调节的代谢物水平发生了显着变化。推定热应激是干扰刺参中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过程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将有助于了解水生动物对不利环境的响应机制。6.免疫基因时序响应特征前几部分的实验结果显示,环境胁迫下刺参的免疫发生了响应。为探究刺参免疫基因对环境胁迫的时序响应特征,本项研究分别分析了暴露于高温和低氧两种环境下8个时间点的刺参中与核因子κB(NF-κB)通路、蛋白酶家族、补体系统、热休克蛋白(HSPs)和转铁蛋白家族有关的17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基因具有相互关联的作用,共同构成环境胁迫下刺参的免疫防御网络。实验结果表明刺参中与NF-κB通路和热休克蛋白家族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受到高温胁迫的强烈影响;而黑素转铁蛋白(Mtf)、铁蛋白(Ft)和甘露聚糖结合C型凝集素(MBCL)的表达水平则受到低氧的显着影响。相比之下,在环境胁迫初期,补体因子B(Bf)、肌球蛋白V(Mys)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PI)基因在早期对胁迫并不敏感。在刺参受到高温和低氧胁迫时,一些基因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包括Hsp90和溶菌酶(LZM)的表达增加以及主要蛋黄蛋白(MYP)和组织蛋白酶C(CTLC)的表达减少;与之相反,NF-κB和Hsp70在两种胁迫处理下的表达趋势不同。另外LZM诱导的免疫防御在刺参应对胁迫时可较为灵活地发挥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刺参对不同类型的胁迫表现出复杂且多样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为研究环境胁迫下海洋生物响应提供免疫指标参考,有助于了解刺参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适应策略。

二、温度对鱼类同工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度对鱼类同工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单环刺螠体表黏液的制备与自溶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单环刺螠简介
        1.1.1 单环刺螠
        1.1.2 主要分布
        1.1.3 生物学特性
        1.1.4 研究现状
        1.1.5 存在的问题
    1.2 单环刺螠繁育及开发现状
        1.2.1 单环刺螠育苗及养殖
        1.2.2 单环刺螠开发前景分析
    1.3 生物体表黏液的生物学功能及抑菌活性
        1.3.1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抗菌类物质
        1.3.2 体表黏液的生物学功能
        1.3.3 体表黏液的抑菌活性及机理
    1.4 自溶现象与自溶酶系
        1.4.1 自溶现象
        1.4.2 自溶酶系
        1.4.3 自溶机理及应用
    1.5 研究目的
        1.5.1 单环刺螠体表黏液的制备及抑菌活性分析
        1.5.2 单环刺螠自溶酶的制备及自溶机理分析
    1.6 技术路线
2 单环刺螠体表黏液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黏液的制备
        2.2.2 制备条件优化
        2.2.3 抑菌活性分析
        2.2.4 溶血活性分析
    2.3 结论
3 单环刺螠自溶酶机理的探究及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自溶酶系的制备
        3.2.2 酶活力分析
        3.2.3 酶稳定性分析
        3.2.4 自溶机理分析
        3.2.5 自溶酶系的应用探索
    3.3 结论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和专利

(2)长江口鲚属鱼类种质特征及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同工酶研究
        1.1.1 同工酶分析方法
        1.1.2 鱼类同工酶研究进展
        1.1.3 鱼类LDH研究
    1.2 鱼类染色体研究
        1.2.1 染色体核型分析
        1.2.2 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1.3 鱼类性别决定研究进展
        1.3.1 鱼类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1.3.2 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1.4 我国鲚属鱼类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4.1 我国鲚属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
        1.4.2 鲚属鱼类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4.2.1 基础生物学研究现状
        1.4.2.2 细胞遗传学研究现状
        1.4.2.3 生化遗传学研究现状
        1.4.2.4 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刀鲚和凤鲚LDH同工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实验用鱼
        2.1.1.2 实验试剂
        2.1.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2 方法
        2.1.2.1 实验样品保存方法
        2.1.2.2 组织酶液的制备
        2.1.2.3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PAGE)
        2.1.2.4 染色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1.3.1 酶谱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刀鲚不同组织LDH分析结果
        2.2.2 凤鲚不同组织LDH分析结果
        2.2.3 不同群体刀鲚LDH比较分析
        2.2.3.1 眼睛LDH比较分析
        2.2.3.2 肌肉LDH比较分析
        2.2.3.3 肝脏LDH比较分析
        2.2.3.4 心脏LDH比较分析
        2.2.3.5 肾脏LDH比较分析
        2.2.3.6 鳃LDH比较分析
    2.3 讨论
        2.3.1 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
        2.3.2 刀鲚LDH在不同群体的表达
        2.3.3 刀鲚与凤鲚LDH比较分析
        2.3.4 刀鲚生化遗传标记的选择
        2.3.5 关于LDH实验的改进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长江口鲚属鱼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1.1 实验用鱼
        3.1.1.2 实验试剂
        3.1.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3.1.2 方法
        3.1.2.1 样品的获取
        3.1.2.2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3.1.2.3 核型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刀鲚、凤鲚染色体数目
        3.2.2 刀鲚、凤鲚的染色体核型
    3.3 讨论
        3.3.1 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的改进
        3.3.2 刀鲚、凤鲚染色体核型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刀鲚与凤鲚性别特异SNP标记的筛选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主要方法
        4.1.1.1 实验材料
        4.1.1.2 性别相关SNP的挖掘
        4.1.2 样品采集及DNA提取
        4.1.3 样品检测
        4.1.4 文库构建
        4.1.5 文库质控
        4.1.6 上机测序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4.2.2 刀鲚、凤鲚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4.2.3 数据比对结果
        4.2.4 性别特异SNP标记的筛选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黄姑鱼抗哈维氏弧菌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相关免疫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黄姑鱼概况
    1.2 黄姑鱼常见病害
    1.3 哈维氏弧菌概况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黄姑鱼抗哈维氏弧菌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1.5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
        2.2.2 组织样品采集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全基因组重测序
        2.2.5 SNP挖掘与基因分型
        2.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2.7 遗传力分析
    2.3 结果
        2.3.1 攻毒实验情况
        2.3.2 测序与基因分型
        2.3.3 群体结构与亲缘关系分析
        2.3.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3.5 哈维氏弧菌病抗性相关候选基因外显子区SNP统计
    2.4 讨论
第3章 黄姑鱼SPHK1 基因克隆及启动子活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2.4 菌株和载体
        3.2.5 引物
        3.2.6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
        3.3.2 组织样品采集
        3.3.3 总RNA的提取
        3.3.4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及质量检测
        3.3.5 黄姑鱼SPHK1 ORF序列克隆及同源片段验证
        3.3.6 pEGFP-N1 质粒载体提取及双酶切线性化
        3.3.7 目的插入片段与线性化载体重组、转化及鉴定
        3.3.8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9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3.3.10 亚细胞定位
        3.3.11 黄姑鱼SPHK1 启动子活性分析
    3.4 结果
        3.4.1 RNA提取及c DNA质量检测
        3.4.2 黄姑鱼SPHK1 基因克隆及重组载体构建
        3.4.3 黄姑鱼SPHK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黄姑鱼SPHK1 mRNA组织分布及哈维氏弧菌攻毒后的表达变化
        3.4.5 黄姑鱼SPHK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4.6 黄姑鱼SPHK1 启动子活性分析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4)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四川华鳊简介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研究进展
    1.2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
    1.3 鱼类早期发育研究
        1.3.1 鱼类早期生活史
        1.3.2 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1.3.3 仔、稚鱼相关的研究进展
    1.4 温度对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4.2 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亲鱼来源
        2.1.2 人工催产及胚胎孵化
        2.1.3 胚胎观察
        2.1.4 不同温度胚胎发育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胚胎发育过程(25℃条件下)
        2.2.2 不同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影响
    2.3 讨论
        2.3.1 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征
        2.3.2 温度、卵径大小与胚胎孵化历时的关系
        2.3.3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精卵来源
        3.1.2 受精卵孵化和仔稚鱼管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仔稚鱼阶段划分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仔稚鱼的生长与发育
        3.2.2 仔稚鱼的生长模型
        3.2.3 卵黄囊的吸收
    3.3 讨论
        3.3.1 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特点
        3.3.2 卵黄囊体积与开口摄食时间的关系
        3.3.3 混合营养期
        3.3.4 四川华鳊仔稚鱼的生长速率
    3.4 小结
第4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温度设置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进程的影响
        4.2.3 四川华鳊仔稚鱼全长与日龄的关系
        4.2.4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温度与仔、稚鱼生长发育进程
        4.3.2 温度与仔、稚鱼存活率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5)翘嘴鳜·斑鳜·杂交鳜不同组织3种同工酶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样品制备
    1.3 电泳
    1.4 染色方法
    1.5 酶谱带型表示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鳜F1[翘嘴鳜(♀)×斑鳜不同组织的同工酶表达谱
        2.1.1 乳酸脱氢酶(LDH 1.1.1.27)。
        2.1.2 苹果酸脱氢酶(MDH 1.1.1.37)。
        2.1.3 酯酶(EST 3.1.1.1)。
    2.2 杂交鳜F1[翘嘴鳜(♀)×斑鳜与亲本翘嘴鳜、斑鳜的3种组织同工酶谱比较
        2.2.1 3种鳜鱼的LDH酶谱比较。
        2.2.2 3种鳜鱼的MDH酶谱比较。
        2.2.3 3种鳜鱼的EST酶谱比较。
3 讨论
    3.1 影响同工酶试验结果的几个因素
    3.2 斑鳜、翘嘴鳜同工酶图谱
    3.3杂交鳜F1[翘嘴鳜(♀)×斑鳜同工酶图谱
    3.4杂交鳜F1[翘嘴鳜(♀)×斑鳜与亲本翘嘴鳜、斑鳜的同工酶比较
4 小结

(6)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及早期抗氧化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明裂腹鱼的研究现状
        1.1 昆明裂腹鱼介绍
        1.2 昆明裂腹鱼研究进展
    2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分期及生长规律研究
        2.1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分期
        2.2 鱼类早期发育的生长规律研究
    3 鱼类早期发育中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3.1 抗氧化作用
        3.2 鱼类不同发育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4 早期发育中生长基因的研究
        4.1 鱼类生长激素(GH)基因的的研究进展
        4.2 鱼类生长激素受体(GHR)研究进展
        4.3 鱼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第一节 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培育条件
        1.2 试验方法
        1.3 发育积温算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胚胎发育各阶段经历的时间和所需积温
        2.2 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分期及特性
        2.3 胚胎发育各阶段时期的卵重和卵径
        3 讨论
        3.1 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的特点
        3.2 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的特点与其他裂腹鱼亚科鱼类胚胎发育比较
        3.3 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温度要求
    第二节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生长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体质量和全长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昆明裂腹鱼仔稚鱼的全长与日龄的函数关系
        2.2 昆明裂腹鱼仔稚鱼的体重与日龄的函数关系
        2.3 昆明裂腹鱼仔稚鱼体重与全长的函数关系
        2.4 昆明裂腹鱼仔稚鱼的体重生长指数
        2.5 昆明裂腹鱼仔稚鱼的全长生长指数
        3 讨论
第三章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中抗氧化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酶液制备
        1.3 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2.2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2.3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过程中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2.4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2.5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变化
        2.6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过程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2.7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过程中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3 讨论
        3.1 昆明裂腹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3.2 昆明裂腹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中MDA的变化
第四章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中生长基因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引物的设计
        1.4 总RNA提取和检测
        1.5 cDNA合成
        1.6 荧光定量PCR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总RNA提取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产物特异性及扩增效率分析
        2.3 昆明裂腹鱼早期发育中各生长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 讨论
        3.1 胚胎发育时期鱼类基因的变化
        3.2 出膜后鱼类生长基因的表达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
附录 Ⅱ
图版

(7)高密度CO2与热处理过程中Cathepsin L和TGase的活性变化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鱼糜与鱼糜制品
    1.2 鱼糜凝胶化与凝胶劣化
    1.3 影响鱼糜制品凝胶特性的酶类
        1.3.1 谷氨酰胺转氨酶
        1.3.2 内源蛋白酶
    1.4 鱼糜制品中内源蛋白酶的控制
        1.4.1 漂洗
        1.4.2 加热
        1.4.3 非热处理
        1.4.4 添加蛋白酶抑制剂
    1.5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热处理过程中虾组织蛋白酶L活性的变化动力学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组织蛋白酶L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2.2.2 组织蛋白酶L的酶活力变化
        2.2.3 组织蛋白酶L的酶活力变化动力学
    2.3 本章小结
3 DPCD处理过程中虾组织蛋白酶L活性的变化动力学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PCD处理压强对组织蛋白酶L活性的影响和动力学分析
        3.2.2 DPCD处理温度对组织蛋白酶L活性的影响和动力学分析
        3.2.3 热处理与DPCD温度处理对组织蛋白酶L活性影响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热处理过程中TGase活性的变化动力学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TGase酶活标椎曲线
        4.2.2 TGase 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4.2.3 TGase的最适p H和 p H稳定性
        4.2.4 TGase的酶活力变化
        4.2.5 TGase的酶活力变化动力学
    4.3 本章小结
5 DPCD处理过程中TGase活性的变化动力学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剂与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DPCD处理压强对TGase活性的影响和动力学分析
        5.2.2 DPCD处理温度对TGase活性的影响和动力学分析
        5.2.3 热处理与DPCD温度处理对TGase活性影响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基于形态学和微卫星标记分析叶尔羌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塔里木河概述
    1.2 叶尔羌高原鳅概述
    1.3 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1.3.1 形态学水平
        1.3.2 细胞学(染色体)水平
        1.3.3 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1.3.4 分子水平的研究
    1.4 微卫星标记研究概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形态学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的采集
        2.1.2 试验动物的测量
        2.1.3 试验动物的形态学研究
        2.1.4 试验动物的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尔羌高原鳅可量性状比较
        2.2.2 肥满度分析
        2.2.3 体长-体质量关系分析
        2.2.4 14 个可量性状性状比主成分分析
        2.2.5 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形态差异比较
        2.3.2 生长差异
        2.3.3 肥满度
        2.3.4 聚类分析
第3章 基于de novo高通量测序的叶尔羌高原鳅微卫星位点筛选与特征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基因组DNA提取
        3.1.2 高通量测序与引物合成
        3.1.3 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筛选
        3.1.4 引物多态性检测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高通量测序结果与微卫星位点分析
        3.2.2 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选择
        3.2.3 多态性检测及引物信息
        3.2.4 叶尔羌高原鳅微卫星位点的分离及多态性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叶尔羌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4.1.3 群体多态性的检测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
        4.2.1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4.2.2 叶尔羌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
        4.2.3 群体间遗传分化及遗传距离分析
    4.3 讨论
        4.3.1 微卫星位点在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4.3.2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4.3.3 群体的遗传结构
第5章 结论
    5.1 总体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SSR标记及mt DNA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塔里木裂腹鱼介绍
        1.1.1 塔里木裂腹鱼的分布和资源现状
        1.1.2 塔里木裂腹鱼研究进展
    1.2 鱼类遗传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1.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2.2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 微卫星分子标记
        1.3.1 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其特点
        1.3.2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4 线粒体DNA标记
        1.4.1 线粒体的一般结构和特征
        1.4.2 线粒体分子标记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及SSR标记的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SSR频率及其SSR重复基序类型
        2.2.2 塔里木裂腹鱼微卫星的丰度及分布密度分析
        2.2.3 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微卫星长度分布及变异
        2.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引物的设计及多态性SSR位点的筛选
        2.2.6 毛细管电泳和多态性引物信息
        2.2.7 引物多态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塔里木裂腹鱼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2.3.2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SSR标记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2.2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间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
    3.3 讨论
        3.3.1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结构
        3.3.3 塔里木裂腹鱼种群遗传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线粒体DNA的 COII、ND4 基因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基于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的结果与分析
        4.2.2 基于线粒体ND4 基因序列的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3.1 碱基组成和序列变异分析
        4.3.2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结构
        4.3.4 塔里木裂腹鱼种群历史动态
        4.3.5 2种线粒体分子标记的比较
        4.3.6 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分子标记的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刺参应对高温低氧胁迫的生理响应与分子调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研究背景
    1.1 高温胁迫下水生生物的响应特征
        1.1.1 典型水生生物的温度耐受区间
        1.1.2 高温胁迫对水生动物生理行为的影响
        1.1.3 高温胁迫对水生动物分子调控的影响
    1.2 低氧胁迫下水生生物的响应特征
        1.2.1 低氧胁迫下水生生物的耐受性差异
        1.2.2 低氧胁迫对水生生物生理行为的影响
        1.2.3 低氧胁迫对水生动物分子调控的影响
    1.3 刺参应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1.3.1 生理行为层面
        1.3.2 分子响应层面
    1.4 刺参应对低氧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1.4.1 生理行为层面
        1.4.2 分子响应层面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科学问题
        1.5.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4 预期成果
    1.6 本章小结
第2 章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生理行为变化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收集
        2.2.2 酶活力测定及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高温低氧下刺参的消化功能相关酶活变化
        2.3.2 高温低氧下刺参的免疫防御相关酶活变化
        2.3.3 高温低氧下刺参的氧化应激相关酶活变化
        2.3.4 高温低氧下刺参的生理行为变化特征
    2.4 讨论
        2.4.1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消化功能相关变化
        2.4.2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免疫防御相关变化
        2.4.3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氧化应激相关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m RNA及 lnc RNA调控特征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收集
        3.2.2 建库及测序
        3.2.3 数据质控、比对及鉴定
        3.2.4 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及差异分析
        3.2.5 差异表达基因(DEG)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3.2.6 Real-time PCR验证及数据处理
        3.2.7 靶向预测和验证
    3.3 实验结果
        3.3.1 m RNA和 lnc RNA测序概况、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
        3.3.2 差异lnc RNA和 m RNA的转录水平验证
        3.3.3 DE-m RNA和 DE-lnc RNA的基因本体论(GO)和通路分析
        3.3.4 m RNA和 lnc RNA的关联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micro RNA调控特征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小R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4.2.3 序列数据分析
        4.2.4 Real-time PCR验证
        4.2.5 mi RNA靶标预测、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mi RNA文库构建概况
        4.3.2 差异mi RNA及 real-time PCR验证
        4.3.3 差异mi RNA靶基因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3.4 对环境胁迫响应的关键DE-mi RNA
        4.3.5 与高温和低氧胁迫相关的重要分子网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 章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蛋白表达水平变动特征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收集
        5.2.2 样品处理及蛋白质提取
        5.2.3 蛋白酶解、肽段标记及分离与质谱检测
        5.2.4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
        5.2.5 COG、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6 Real-time PCR及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蛋白质表达谱概述及差异蛋白分析
        5.3.2 基于差异蛋白的COG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5.3.3 基于差异蛋白的GO分析及关键过程变化
    5.4 讨论
        5.4.1 信号转导
        5.4.2 蛋白质合成
        5.4.3 免疫防御
        5.4.4 能量产生与转移
    5.5 本章小结
第6 章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代谢物变动特征
    6.1 研究背景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品收集
        6.2.2 样品处理及代谢物提取
        6.2.3 UPLC-MS分析
        6.2.4 多元统计
    6.3 实验结果
        6.3.1 代谢组结果概述
        6.3.2 各种环境胁迫下刺参关键响应差异代谢物
        6.3.3 刺参应对高温低氧胁迫的潜在候选生物标志物
        6.3.4 TCA循环中的关键代谢物水平分析
        6.3.5 基于差异代谢物的关键通路分析
    6.4 讨论
        6.4.1 高温胁迫下刺参的代谢物水平变化
        6.4.2 低氧胁迫下刺参的代谢物水平变化
        6.4.3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的代谢物水平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 章 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关键免疫因子的响应特征
    7.1 研究背景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样品收集
        7.2.2 数据获取与分析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NF-κB通路相关基因表达
        7.3.2 蛋白酶相关基因表达
        7.3.3 补体系统相关基因表达
        7.3.4 热休克蛋白家族相关基因表达
        7.3.5 转铁蛋白家族成员和其他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7.3.6 刺参免疫系统应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7.4 本章小结
第8 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性
    8.3 存在问题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温度对鱼类同工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环刺螠体表黏液的制备与自溶现象的研究[D]. 吕慧超. 烟台大学, 2021(09)
  • [2]长江口鲚属鱼类种质特征及性别决定机制研究[D]. 蒋俊.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3]黄姑鱼抗哈维氏弧菌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相关免疫基因功能研究[D]. 罗帅. 集美大学, 2021(01)
  • [4]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D]. 王亚利. 西南大学, 2021(01)
  • [5]翘嘴鳜·斑鳜·杂交鳜不同组织3种同工酶特征研究[J]. 梁家僖,薛源,史杨白,金锐铭,王莹莹,陆仲逸,丁淑燕,黄鹤忠. 安徽农业科学, 2020(21)
  • [6]昆明裂腹鱼胚胎发育及早期抗氧化能力研究[D]. 杨梅. 贵州大学, 2020(01)
  • [7]高密度CO2与热处理过程中Cathepsin L和TGase的活性变化动力学[D]. 曹晓杰.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8]基于形态学和微卫星标记分析叶尔羌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D]. 王锦秀.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9]基于SSR标记及mt DNA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 任永丽. 塔里木大学, 2020
  • [10]刺参应对高温低氧胁迫的生理响应与分子调控特征[D]. 霍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标签:;  ;  ;  ;  ;  

温度对鱼类同工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