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房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琼方[1](2019)在《《通信技术导论》第9至10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在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的今天,通信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科技毫无悬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它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信息化,也迅速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式。纵观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在市场调节中显现的作用,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基于此,笔者选取《通信技术导论》一书第九章和第十章并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进行英汉翻译。该书以科普目的为主,是一本为非工科学生所编写的通信入门教材,同时也适合商业环境中的企业人员学习使用。在翻译实践中,笔者首先分析并梳理出了原文本的特征诸如长难句、被动句、术语、缩略语、计量单位、可读性分数等信息;继而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创建翻译项目对原文本进行翻译。本次翻译实践项目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致力于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目标受众的认知等诸多差异来做出各种适当的选择和顺应,同时保持原文固有的格式。本报告立足于科技英语的特点,选择对翻译实践中词汇和句法相关的重难点进行案例分析来探讨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从而弥补英汉科技翻译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同时也为未来的通信技术翻译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平行文本。
曹君[2](2015)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混沌理论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我国通信技术已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随之,码分多址技术已发生了质的突破,已成为通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作者以混沌理论为基点,对其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予以了探讨。
陈权[3](2013)在《分布式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用户数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同时用户对室内数据业务传输速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基站的覆盖能力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直放站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信号覆盖差的问题。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2000)是3G移动通信标准之一,目前由中国电信使用运营,因其技术兼容性好,稳定性强,可靠性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移动通信领域。本文主要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光纤和超五类双绞线拉远的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整个直放站系统以可编程逻辑门器件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为硬件平台,以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为编程语言,以硬件设计工具XilinxISE12.3为开发环境。本次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硬件电路设计和FPGA编程。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分成四个模块:电源模块、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光纤传输模块和超五类双绞线传输模块。FPGA编程主要包括FIR滤波器模块、高速数据传输模块、光纤传输中的8B/10B编解码模块等。基于超五类双绞线的高速数据传输模块是硬件电路设计阶段的难点,需要完成速率高达288Mbps的远距离数据传输(传输距离为50米)。本次设计采用低电压差分(Low-VoltageDifferential Signaling, LVDS)电平标准实现基于超五类双绞线的高速数据传输,LVDS最大的优势在于保证高数据传输率的同时消耗较低的功率,且采用差分传输方式,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对FPGA性能和速度上的要求非常高,为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时钟频率,本次设计采用串并转换芯片(MAX9205/MAX9206)来实现1路高速串行信号和10路低速并行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这对串并转换芯片具有自同步的功能,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同步开销,从而大大降低了本次设计的复杂度。在FPGA编程阶段,首先设计了一个FIR滤波器,用于在数字域进一步过滤CDMA2000信号;然后根据具体设计的要求和限制,采用一种自定义的数据传输协议封装CDMA2000数据和监控数据,完成高速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最后在光纤传输模块中实现8B/10B编解码。以上功能模块主要是在Xilinx ISE12.3开发环境中采用verilog编程语言开发实现的,并通过Modelsim软件进行时序仿真,通过分析时序波形图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本文设计实现了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可扩展性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郎建华[4](2011)在《基于CDMA的多对象遥控编、解码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遥控系统被广泛应用,系统中受控对象不断的增多,使用编、解码器对不同目标进行控制已成为整个遥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由于遥控系统中受控设备的种类和数目越来越多,存在遥控对象通信的干扰严重、频谱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本文针对多个控制目标通信时干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遥控系统设计的要求,采用码分多址技术设计了多目标遥控系统,系统中使用GOLD码与OVSF码组合,为控制系统中的基站提供不同地址与信道;并使用多用户检测技术进行解码以降低多址干扰,最终通过编、解码模块的设计,完成了对多个目标控制的功能。文章首先从总体上对基于CDMA的遥控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遥控系统整体设计中,主要设计了通信协议和帧结构,以适应遥控遥测系统的通信要求。文中设计的帧结构主要有两个部分,分别为系统帧和无线帧。并根据所需功能要求,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系统帧实体结构:数据帧、控制帧、应答帧,用以传输不同数据。无线帧主要是规定了收发数据块的结构,使用扩频码类型,扩频增益,每一帧的持续时间,传输速率等参数。本文通过设计帧结构实现了遥控系统的无线通信结构。在编、解码器设计中针对遥控系统中无线传输的特点,主要完成了时钟模块,信道编译码模块,校验码模块和扩频编解码模块的功能设计。并在Nios II中完成了多用户检测模块的功能,实现了恒模多用户检测算法,降低了遥控系统中不同受控目标通信时的多址干扰。在文章最后对编码器各模块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使用编、解码器的遥控系统的误码率进行了分析。
艾秀青[5](2010)在《GSM目标网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演进过程,通过对第二代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各种制式的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技术发展及特点。通过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展望,对这种未来系统的综合功能及其关键技术作了详细的阐述。在移动通信系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运营商需要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进一步提高GSM网络建设的投资效益。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自1987年投入运营以来,用户数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与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相对应,全国各省、市都在加快GSM网的建设与扩容工程。但是在3G临近之际,需要谨慎投资,更加合理地选定站址资源,以规避2G的投资风险。以湖北省武汉地区的GSM数字移动通信网为例,本文分别从覆盖、容量、高速铁路覆盖和风景区四个不同方面展望了GSM最终站址规模,并使用仿真软件Atol结合现网给出了1474个规划站址的建议位置。覆盖方面,本文将武汉地区分为四种不同的覆盖环境,采用Okumura-Hata模型进行链路分析,我们得到四种覆盖场景下的小区半径,结合现网得到规划站址。容量方面,预测了武汉地区所有小区直至2011年的话务量及载频情况,对高话务小区建议新建共址或异址基站,或采用深度覆盖解决容量问题。对于高速公路、铁路的覆盖,通过分析在高速运动环境下GSM信号传播特性带来的信号覆盖深度影响,计算了武汉地区高速、机场高速及铁路动车场景下基站的覆盖半径。对武汉地区3A级以上风景区及部分遗址覆盖情况进行分析,并规划了新站址。通过最终站址的确定,武汉移动公司可以一方面优化站址布局,避免盲目建站;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储备站址,加快建设进度,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3G时代到来的时候,武汉移动公司将拥有一个完善的G网覆盖,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3G的建设中去,最终达到节省2G投资的目的。
符贝贝[6](2008)在《近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体现"个人化",即所谓的几个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erminal, Any-means等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想要交流的任何对象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互动以及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如AMPS,TACS,NTM出现于70年代后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CDMA相继出现,并一直演变到现在的3G技术,以及未来的4G技术,整个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是迅猛和健康的。本文先提出移动通信领域目前存在的热点问题,包括光纤通信,网络通信,宽带接入,第三代移动通信,经营,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目标等,然后详细介绍几个热门的技术标准。首先,简单介绍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组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提出的GPRS(全称Genenal Packec Radio Service,即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的系统结构,协议结构及系统的优点,然后介绍了CDMA(全称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码分多址)的特征,系统结构及功能。接下来,详细介绍并探讨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ARIB(日本无线工业及商贸联合会)提出的W-CDMA(全称Wir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宽带码分多址),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IMT-2000(全称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e -2000,即国际移动电话2000),北美提出的cdma2000和大唐电信自主开发的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最后,文章在结束语中对移动通信的未来进行展望。
施煜[7](2008)在《无线CDMA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码分多址(CDMA)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系统中存在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是限制CDMA系统容量的主要因素。多用户检测技术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信息对多用户做联合检测,其中,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技术在检测时所需先验信息较少,是近几年来通信领域中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子空间方法多用户检测算法进行了研究。仿真分析正交预测逼近子空间跟踪(OPAST)算法子空间跟踪模块过程中,发现在不同遗忘因子条件下向量跟踪误差收敛性差,基于此提出了改进方法,以减小算法迭代过程中的误差积累,改善误差收敛性能。通过仿真分析,表明此改进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算法的全局收敛性。然后,通过对线性受限最小二乘恒模(LCLSCMA)多用户检测算法的仿真研究,将其与子空间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改进的LCLSCMA算法,该算法克服了传统的最小二乘恒模(LSCMA)算法在信噪比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性能不理想的缺点;较LCLSCMA算法而言,在信干噪比和误码率性能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经过仿真分析验证,该算法在低信噪比和强多址干扰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的消除噪声子空间的干扰,显着提高了检测器的性能。从算法复杂度角度来看,虽然LCLSCMAsub算法较LCLSCMA算法而言,多出了矩阵的特征值分解部分,但是由于特征向量的正交性,大大简化了矩阵求逆的计算,并且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算法收敛速度要快。最后,将改进后的LCLSCMA算法与阵列天线技术结合起来,体现了较好的输出信干噪比和误码率性能,进一步验证了改进后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赵伟[8](2007)在《使用倾斜天线情况下的CDMA分层小区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分层小区系统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是小区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的关键和热点领域。无线小区移动通信网所能获得的无线资源是有限的。要支持广泛的业务,提高业务的服务质量以及通信系统的性能有赖于对无线资源的合理利用。作者在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叙述了系统所需的理论结构,建立了由宏小区层,微小区层和皮小区层构成的多码CDMA系统分层小区模型。第四章中通过使用智能天线,给出高性能的层次化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设计策略。重点是对微小区到皮小区所需的功率分析,以及小区天线倾斜角度对系统性能提高的影响。结论表明系统性能取决与小区位置和天线倾斜角度。通过定义干扰平衡因子得到最优的小区天线倾斜角度。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对CDMA系统的上行链路容量进行了分析,不同的是,通过将阴影和距离看成两个作用于传播信号的相关过程。计算了传播损耗因子的概率密度函数从而得到上行链路干扰的统计特征。论文在第五章提出了一种分层小区系统的多业务呼叫接纳控制策略,更符合实际情形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多业务呼叫接纳控制策略兼顾,移动性和小区信道利用率。减少了呼叫的切换频度,降低了系统的信令开销。作者论文中阐述的内容不仅仅针对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其中也包含第二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部分内容。更多的内容具有普遍的应用参考价值,可以延伸到未来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去。
赵德贵[9](2007)在《非传统通信技术在低压电力载波抄表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解决“一户一表”繁重的电能参数采集问题,集中抄表系统应运而生,但其因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抗衰减能力较差,未能达到商业推广。本论文采用非传统通道传输技术,以电力线作为传输通道,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完成了电子式电能表与modem的一体化,增强了发送信息的可靠性,采用长代码编码理论以及电压过零点信号传输技术设计编码发送器,并设计了新的编码方案,提高了系统容量。该技术降低了工程施工量,降低了系统的建设成本,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可靠性。此外,由于信号传输采用码分多址技术(CDMA),保密性极高。
冯军[10](2007)在《CDMA移动终端语音电话的软件控制》文中指出CDMA移动终端是以CDMA技术作为通信标准而产生的一种第二代便携式手持移动通讯设备,语音电话功能是每个便携式移动通讯设备都要实现的基本功能,CDMA移动终端也不例外。本文以CDMA移动通信技术和美国Qualcomm公司的移动开发平台(BREW)为基础论述,首先简要介绍CDMA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当前CDMA技术应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讨论了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通信原理,介绍BREW移动开发平台的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REX)、BREW平台的组织架构和它在整个手机软件中的位置、BREW平台的接口封装机制和消息处理机制、BREW与REX的关系。在对以上的理论基础进行讨论后,对CDMA移动终端语音电话控制系统做了一个详细的需求分析,包括对其进行需求建模、制定软件规格说明书;在需求分析结束后开始对CDMA移动终端语音电话控制系统进行详细的软件设计,根据BREW开发平台自身的结构特点,可以把语音电话软件控制系统分为上下两层来进行分析和设计的。上层即应用层,主要是实现用户界面部分;下层即服务层,主要是实现底层函数的封装并以接口函数的形式提供给上层应用程序,最后对实现的CDMA移动终端语音电话软件控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与验证,得出测试结果。
二、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房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通信技术导论》第9至10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Project |
1.2 Purpose of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Report |
2.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ng |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s |
2.1.2 Obtainment of Parallel Texts |
2.1.3 Creation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2.2 Process of Translating |
2.3 Quality Control After Translating |
2.4 Miscellaneous Tasks After Translating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Adaptation Theory |
3.2 Domestic Studies on Adaptation Theory in Technical Translation |
4.Cas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
4.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
4.1.1 Translation of Prepositions |
4.1.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
4.1.3 Translation of Acronyms |
4.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
4.2.1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
4.2.2 Translation of Periphrastic Sentences |
5.Summary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A Term Base |
Appendix B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2)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混沌理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混沌理论概述 |
2 码分多址通信系统概述 |
3 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混沌理论的应用 |
4 结语 |
(3)分布式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CDMA2000 系统概述 |
1.2.1 CDMA 系统的基本特点 |
1.2.2 CDMA2000 系统标准的演进 |
1.3 室内覆盖系统的解决方案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论文主要工作安排 |
第2章 直放站 |
2.1 直放站简介 |
2.1.1 直放站的定义 |
2.1.2 直放站的分类 |
2.1.3 直放站与基站的比较 |
2.1.4 直放站的应用 |
2.2 CDMA 直放站的原理及主要指标 |
2.2.1 CDMA 直放站的原理 |
2.2.2 直放站的主要指标 |
2.3 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
2.3.1 扩频通信 |
2.3.2 CDMA 系统的空中接口 |
2.3.3 CDMA 系统的信道 |
2.3.4 CDMA 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 电源模块设计 |
3.2.1 远程供电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3.3 数字处理模块设计 |
3.3.1 ADC 和 DAC |
3.3.2 FPGA 概述 |
3.3.3 FPGA 选型 |
3.4 基于超五类线的高速 LVDS 传输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3.4.1 LVDS 差分传输技术 |
3.4.2 基于超五类线的 LVDS 高速数据传输收发机的实现 |
3.5 基于光纤的高速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DMA 数字智能中继系统的 FPGA 实现和测试 |
4.1 智能中继上行链路合路方案的分析及仿真 |
4.1.1 CDMA 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 |
4.1.2 中继模块上行链路合路方案分析及 matlab 仿真 |
4.2 CDMA2000 智能中继的 FPGA 实现 |
4.2.1 FIR 滤波器的设计 |
4.2.2 高速数据传输模块中自定义传输协议的实现 |
4.2.3 光纤传输中 8B/10B 编解码的实现 |
4.3 CDMA2000 数字智能直放站点对点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1 硬件测试环境搭建 |
4.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CDMA的多对象遥控编、解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DMA 的研究现状 |
1.2.2 遥控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
2.1.1 扩频通信的基础理论 |
2.1.2 扩频通信的分类及特点 |
2.2 系统设计要求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编码模块总体 |
2.3.2 解码模块总体 |
第三章 编码模块设计 |
3.1 时钟产生模块 |
3.2 CRC 校验编码模块 |
3.3 卷积编码模块 |
3.4 扩频编码模块 |
3.4.1 OVSF 码生成模块 |
3.4.2 GOLD 码生成模块 |
3.4.3 扩频模块 |
第四章 解码模块设计 |
4.1 CRC 解校验码模块 |
4.2 卷积解码模块 |
4.3 扩频解码模块 |
第五章 编、解码系统调试 |
5.1 校验与解校验模块调试 |
5.2 卷积编码与解码模块调试 |
5.3 扩频编码与解码模块调试 |
5.4 系统整体性能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GSM目标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2.1 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
2.1.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
2.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
2.1.3 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 |
2.1.4 移动通信网的覆盖方式 |
2.1.5 移动通信网中的多址方式 |
2.2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
2.2.1 GSM系统组成 |
2.2.2 GSM系统的特征 |
2.3 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
2.3.1 CDMA制式的特点 |
2.3.2 码分多址原理 |
2.3.3 CDMA系统构成 |
2.3.4 CDMA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第三章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演进趋势 |
3.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3.1.1 3G的概念和目标 |
3.1.2 3G系统的结构 |
3.1.3 3G中的关键技术 |
3.1.4 3G的主要技术体制 |
3.2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
3.2.1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要求和特点 |
3.2.2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些具体指标 |
3.2.3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3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回顾 |
3.3.1 广东打响第一炮 |
3.3.2 数字系统覆盖中国大地 |
3.3.3 2.5G迎头赶上 |
3.3.4 我们有了自己的3G知识产权 |
3.3.5 3G网络蓬勃发展 |
3.3.6 回顾与展望 |
第四章 GSM目标网的规划原理 |
4.1 地市概况 |
4.2 G网现状 |
4.2.1 覆盖现状 |
4.2.2 话务现状 |
4.3 目标网规划原则 |
4.3.1 覆盖原则 |
4.3.2 话务原则 |
第五章 GSM目标网建设方案 |
5.1 覆盖站建设方案 |
5.1.1 无线传输上下行链路平衡的计算 |
5.1.2 Okumura-Hata模型 |
5.1.3 覆盖区预测参数的取定 |
5.1.4 不同环境下的小区半径 |
5.1.5 基站服务面积及站距 |
5.1.6 武汉地区面积统计 |
5.1.7 覆盖规划站址数量 |
5.2 容量站建设方案 |
5.2.1 每载频话音信道数 |
5.2.2 每载频无线利用率 |
5.2.3 合理利用半速率 |
5.2.4 小区话务预测 |
5.2.5 容量规划站址数量 |
5.3 高速公路、铁路 |
5.3.1 穿透损耗 |
5.3.2 手机在单小区内的最低信号强度需求 |
5.3.3 考虑切换的最低信号强度 |
5.3.4 相邻小区的重叠区域 |
5.3.5 小区覆盖半径计算 |
5.3.6 高速、铁路规划站址数量 |
5.4 风景区 |
第六章 GSM目标网规划站址及覆盖图 |
6.1 简要结论 |
6.2 各行政区规划站址分布 |
6.2.1 青山、江汉、江岸区 |
6.2.2 武昌、硚口、汉阳区 |
6.2.3 洪山区 |
6.2.4 新洲 |
6.2.5 黄陂 |
6.2.6 东西湖 |
6.2.7 蔡甸和汉南 |
6.2.8 江夏 |
6.3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无线CDMA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多用户检测技术介绍 |
1.3 多用户检测器主要优点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用户检测技术 |
2.1 多用户检测引入的必要性 |
2.2 多用户检测的发展和分类 |
2.3 多用户检测器的性能测度 |
2.4 系统模型 |
2.4.1 同步CDMA信号模型 |
2.4.2 高斯白噪声信道、异步CDMA系统 |
2.5 几种常见的多用户检测器 |
2.5.1 传统滤波器 |
2.5.2 最佳多用户检测器 |
2.5.3 次最佳多用户检测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子空间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
3.1 子空间的方法原理 |
3.2 子空间概念 |
3.3 子空间方法表示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
3.3.1 解相关(DEC)多用户检测器子空间表示 |
3.3.2 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多用户检测器子空间表示 |
3.4 基于紧缩近似投影子空间跟踪算法 |
3.4.1 算法原理 |
3.4.2 秩估计模块分析 |
3.4.3 算法的具体实现 |
3.4.4 仿真分析 |
3.5 基于正交预测逼近子空间跟踪算法 |
3.5.1 算法的基本原理 |
3.5.2 算法的具体实现 |
3.5.3 仿真分析 |
3.6 对正交预测逼近子空间跟踪算法的改进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恒模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
4.1 系统模型 |
4.2 恒模多用户检测 |
4.2.1 恒模算法原理 |
4.2.2 仿真分析 |
4.3 最小二乘恒模多用户检测算法 |
4.4 线性受限最小二乘恒模多用户检测算法 |
4.4.1 算法原理 |
4.5 对线性受限最小二乘恒模算法的改进 |
4.5.1 子空间方法 |
4.5.2 算法的分析与改进 |
4.5.3 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时盲多用户检测 |
5.1 使用阵列天线的必要性 |
5.2 空时多用户检测的引入 |
5.3 系统模型 |
5.4 基于LCLSCMA_sub的空时盲多用户检测算法仿真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使用倾斜天线情况下的CDMA分层小区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CDMA原理和通信系统概述 |
2.1 码分多址(CDNA)技术概述概述 |
2.1.1 多址技术 |
2.1.2 码分多址和其他多址方式的比较 |
2.1.3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2.2 CDMA系统容量估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理论 |
3.1 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 |
3.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
3.2.1 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
3.2.2 蜂窝小区容量的改善 |
3.3 分层蜂窝系统 |
3.3.1 分层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四章 使用倾斜天线下的双层小区 |
4.1 皮小区与微小区的多址方式的选择 |
4.2 皮小区与微小区几何模型 |
4.3 倾斜天线在信号接收时的作用 |
4.4 系统容量与干扰的关系 |
4.5 双层小区的干扰分析 |
4.5.1 微小区对微小区的干扰因子 |
4.5.2 皮小区对微小区的干扰因子 |
4.5.3 微小区对皮小区的干扰因子 |
4.5.4 MATLAB计算 |
4.6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6.1 干扰因子与倾斜天线角 |
4.6.2 干扰因子与皮小区位置 |
4.6.3 系统容积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层小区模型的呼叫接纳性能分析 |
5.1 微小区与宏小区资源分配 |
5.2 多业务呼叫接纳控制策略 |
5.3 速度定义 |
5.4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9)非传统通信技术在低压电力载波抄表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情况 |
1.2.2 国外情况 |
1.3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非传统传输通信技术 |
2.1 非传统传输通信技术简介 |
2.2 非传统传输通信的主要优点 |
2.3 非传统传输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 |
2.4 非传统传输通信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2.4.1 伪噪声信号和误控制码的快速相关分析算法 |
2.4.2 编码和误控制码研究 |
2.4.3 设备制造技术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背景 |
3.2 系统设计目标 |
3.3 方案实施 |
3.3.1 方案实施概况 |
3.3.2 系统组成 |
3.3.3 系统工作过程 |
3.4 系统设备 |
3.4.1 采集单元(RU) |
3.4.2 集中器 |
3.4.3 编程器 |
3.4.4 中心基站 |
3.4.5 发送器 |
3.4.6 数据采集中心设备 |
3.5 系统特点 |
第四章 关键技术和解决途径 |
4.1 信道特性 |
4.2 系统的关键技术 |
4.3 对策与效果 |
4.4 关键技术处理 |
4.4.1 伪随机信号的接收方法 |
4.4.2 编码装置的信号格式 |
4.4.3 接收端信号处理 |
4.4.4 网络失去50Hz 交流电压情况下的接收特性 |
4.4.5 信息信号的格式 |
4.4.6 扩频技术 |
4.5 QT2001 低压电力线载波抄表芯片设计 |
4.5.1 QT2001 低压电力线载波抄表芯片的设计方法 |
4.5.2 采用 QT2001 低压电力线载波抄表芯片设计电表采集器 |
4.6 系统技术指标及可靠性保证 |
4.6.1 系统技术指标分析 |
4.6.2 系统的可靠性保证措施 |
第五章 运行应用分析 |
5.1 系统运行情况 |
5.2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CDMA移动终端语音电话的软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
1.2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CDMA 移动通信技术 |
2.1 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 |
2.2 CDMA 技术的特点 |
2.3 CDMA 移动终端的基本原理 |
2.3.1 移动终端状态 |
2.3.2 移动终端初始化 |
2.3.3 移动终端主叫 |
2.3.4 移动终端被叫 |
2.3.5 移动终端通话结束 |
第三章 CDMA 移动终端开发环境 |
3.1 REX 操作系统 |
3.2 BREW 运行环境 |
3.2.1 BREW 接口机制 |
3.2.2 BREW 分层机制 |
3.2.3 BREW 的消息机制 |
3.2.4 BREW 应用程序管理 |
3.2.5 REX 与BREW 的关系 |
3.3 BREW 模拟器 |
3.3.1 模拟器的功能 |
3.3.2 BREW Simulator 应用 |
第四章 CDMA 移动终端语音电话系统需求分析 |
4.1 软件需求建模 |
4.1.1 数据模型 |
4.1.2 行为模型 |
4.1.3 功能模型 |
4.2 软件规格说明 |
4.2.1 主叫呼叫 |
4.2.2 接听来电 |
4.2.3 通话状态 |
4.2.4 通话结束 |
第五章 CDMA 移动终端语音电话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的结构设计 |
5.1.1 呼叫过程 |
5.1.2 被叫过程 |
5.2 呼叫应用程序层软件设计 |
5.2.1 呼叫 |
5.2.2 来电 |
5.3 呼叫管理层软件设计 |
5.3.1 请求 |
5.3.2 回调 |
5.3.3 接口情景 |
第六章 CDMA 移动终端语音电话系统软件测试 |
6.1 CDMA 移动终端简介 |
6.2 CDMA 移动终端语音电话系统软件测试 |
6.2.1 呼叫 |
6.2.2 被叫 |
6.2.3 通话中 |
6.2.4 通话结束 |
6.2.5 测试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已完成的工作 |
7.2 进一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房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通信技术导论》第9至10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琼方.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2]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混沌理论应用研究[J]. 曹君.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23)
- [3]分布式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设计与实现[D]. 陈权.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4]基于CDMA的多对象遥控编、解码系统设计[D]. 郎建华. 中北大学, 2011(10)
- [5]GSM目标网研究[D]. 艾秀青.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6]近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A]. 符贝贝. 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2008
- [7]无线CDMA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D]. 施煜. 天津大学, 2008(08)
- [8]使用倾斜天线情况下的CDMA分层小区性能分析[D]. 赵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 [9]非传统通信技术在低压电力载波抄表系统中的应用[D]. 赵德贵.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02)
- [10]CDMA移动终端语音电话的软件控制[D]. 冯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