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一、论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蔡桂珍[1](2013)在《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化、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扩大人们视野、增进人类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锋,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更尖锐。在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今天,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地位日益凸显,它已不仅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象征,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着国际的竞争力。高校作为文化高地,其第一任务是人才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校园文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肩负重任。然而,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国内社会转型、国际全球化网络化,以及高校自身改革等,在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新时期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发挥,也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和迷茫。所以,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确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就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精神的时代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析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以福建省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努力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刘薇[2](2012)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具有统一性,它们目标一致、功能相近,又存在同一时空之中,有着可以利用的共同资源。如何在实践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互动,是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力求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通过对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揭示两者互动影响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理论模型。文章的论述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对其宏观层面存在的共性、差异以及融合、转化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两者互动的内在机理,并尝试性地建立了互动的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来观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境况;第四部分则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原则、载体、机制、环境、队伍、投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等几方面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良性互动实现体系。总的来说,本文从一种新的视角审视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侧重从微观层面揭示出两者互动影响的内在机理与作用机制,力图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实践以及学术理论界的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杨光[3](2018)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和文化自信的概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维度。“以文化人”是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以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策略,不仅是对新时代中央宣传思想工作新部署、新要求的贯彻落实,更是对长期以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有效补充和创新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肩负着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应依托文化进行教育引领工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人们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重的教育学、政治学色彩,强调教育灌输、政治规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有其合理性。但是,应重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用以文化人的方式引领人们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泛生活化、孤立化的认识误区,纠正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文明关系中的代替论、否定论、困难论、无暇论等方面的错误认识。本文正是试图以此为目标,把问题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这一命题中,旨在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何以成立的前提依据,以破解问题探讨对策为指向,力求通过“怎么办”的思考,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突破路径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现策略。全文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论文的基础,包括概念界定、关系辨析、理论基础和文本基础四部分。首先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概念,从以文化人内涵出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中“文”“化”“人”的具体指向;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文化人的关系进行辨析,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和文化的育人性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重点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理论基础;第四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方面系统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文本基础。第二章,历史维度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着眼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解析其内容、方法、载体。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角度出发,探讨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容;着眼传统德育中的教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群众路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等多种方法,探讨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方法;着眼话语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探讨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文化特质。第三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现状及问题。综合问卷调研、实地访谈等形式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整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工作不断推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着,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化人之文的内容问题,如西方腐朽资本主义、浮躁功利的市场经济文化、糟粕落后的封建传统文化、庸俗娱乐的网络文化和宗教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化人之法的问题,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工作亟需得到足够的重视,文化环境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优秀文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载体建设有待完善。第四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机制。着眼基本原则、主要环节、运行模式和机制优化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过程中,影响其运转的各要素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要素发挥功能、产生影响的作用过程及运行方式。重点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理论设想与现实实施的对接,为实践环节的工作实施提供基本思路与模式指导。第五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创新设计。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顶层设计、将以文化人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文化自信的导向作用三个方面厘清创新设计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从理论武装法、实践锻炼法、环境教育法三个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实践方式。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创新内容,通过高举理想信念旗帜、加强大学精神塑造、打造主流校园文化、把握网络文化方向,实现思想引领、教育引导、价值涵育和舆情疏导。

邱玥[4](2019)在《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关系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发展迅速,社团类型丰富、活动多样,成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现阶段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高等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社团作用的认识不足;党团组织对社团的指导不够;社团的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社团组织结构松散,凝聚力不强;社团活动质量不高,良莠不齐等。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为了解决大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本文以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为研究思路,以“社团组织”“社团管理”“社团活动”为分析框架,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析。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6章),重点探讨了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基本理论、时代要求、建设现状、建设原则和建设路径。第一部分(第1章、第2章),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大学生社团“是什么”。阐释了本文研究的目的、现状、方法和创新点。考察并区分了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相关概念、特点和类别。分析了中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功能,认为大学生社团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和进入新时代以来四个阶段分析了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经验。第二部分(第3章),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要求,主要分析为什么要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组织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接班人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多学科的理论来源是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性、自主性和高校学生管理的引导性是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时代依据;应对新时代社会矛盾变化、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样化需要是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时代要求。第三部分(第4章),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主要研究大学生社团建设“怎么样”。从“社团组织”“社团管理”“社团活动”三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社团的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方面,认为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具有种类和数量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同时,存在着社团组织结构松散、类别不清晰、社团参与人员缺乏凝聚力且流动性大等问题。在社团管理建设方面,认为大学生社团管理日益规范化和法治化,管理模式灵活多样,同时,存在社团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团管理者能力参差不齐、社团管理官僚化倾向等问题。在社团活动建设方面,认为大学生社团活动数量多,且类型丰富多样,但是也存在着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社团活动设计忽略内涵意义等问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高校社团管理体制和高校社团组织者能力等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因素。第四部分(第5章、第6章),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原则和路径,主要分析大学生社团建设应该“如何做”。在对大学生社团建设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社团建设应该坚持正确的原则要求。在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领导方面,主张构建强有力的大学生社团领导机制。在社团组织建设方面,要规范划分学生社团类型,提升社团组织自治能力,培养社团组织创新意识,制定合理实际发展计划。在社团管理建设方面,要加强学生社团的政治引导和有效监管,建立学生社团职责分明的科学管理机制,推广实施社团活动学分化管理模式。在社团活动建设方面,要突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社团活动融入大学生专业课学习,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社团活动质量。

蒋艳[5](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文中指出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历史的经验昭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能忽视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只有坚定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才有可靠的后备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价值体认。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与现实吁求。在这样一个呼唤核心价值观、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被置于更加广阔开放和复杂多变的背景中,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新思想、新论断,明确和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目标指向。文章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作为研究重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渐次展开。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求解“是什么”。这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阐释。首先,界定与选题相关的几个概念,厘清研究的边界和研究的对象;其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构建的理论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借鉴等进行分析;最后,从哲学和教育学两个维度审视并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教育”这样一个“元理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教育本质的规定性为依据,证成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问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求解“为什么”。这一部分分为“时代意蕴”和“现状审视”两章:前一章结合新方位、新条件和新要求,解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梳理并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想、新论述,为建构有效的教育模式确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后一章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整理、概括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分析论述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困境,并反思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和对策体系提供实践经验和现实依据。第三部分,解决问题——求解“怎么办”。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所在,以建构有效的教育模式作为破解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的切入点,按照“教育模式”建构的基本标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理论模型和实施路径的架构。理论维度将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建构置于辩证唯物论知行观的视域中加以审视和思考。阐明“知行合一”理念的理论内涵。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一脉相承,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赓续转化,又启迪新时代知行合一观的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指向具有内在契合性,可以有效化解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同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阐述“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过程、方法和内容等。实践维度重在研究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规律,从造成现实困境的教育因素出发,分教育队伍、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校园文化和网络阵地等五个方面探索和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文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理论关联实践的研究取向,突出问题导向性与现实指向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一是问题导向性。从学理层面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教育”的“元理论”问题,确立研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厘清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立足新时代社会现实,回应新时代目标要求。二是现实指向性。文章注重梳理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经验,反思并解析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困境,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提供现实依据。三是理论关联实践的研究取向。以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为方法论指导,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对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基本环节、相互关系等进行整体设计与架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建构“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及其实施路径。

郝桂荣[6](2017)在《高校文化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文化强国战略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见,文化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手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本文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第一,阐述了文化的内涵、属性、育人功能以及文化育人的内涵和目标。本文认为,文化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等本质属性;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塑造人或教化人,文化功能实现的过程,就是文化育人。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是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体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化育人的内涵不是单一的,它具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人、在渐进的文化过程中培育人、从人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层面培育人三重内涵。文化育人的目标也在多个层次上有所体现,分为核心目标、根本目标和基础目标。第二,阐述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存在、人的解放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人的精神动力推动文化发展的思想和列宁关于灌输的理论思想为我们研究文化育人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人、文化环境濡染人、隐性方式育化人的思想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关于人的观察学习规律的阐述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思想借鉴。第三,阐述了文化育人的要素、机理和实施条件。文化育人有育人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四个基本要素,它们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共同构成相对稳定的要素结构;文化育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价值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其内在机制主要有人化与化人互动机制、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内化与外化机制、感染与模仿机制。实施文化育人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文化主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条件要求的。在当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文化强国时代,人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文化育人的条件,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成熟、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凸显。第四,从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发展、现存问题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化育人理念和实践进一步深化、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文化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育人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组织实施不深入、缺乏合力育人、学生知行不一。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文化大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教育者、教育机制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社会转型中国家主导文化受冲击、不良的校园亚文化环境影响、教育者育人理念不坚定、文化育人实践机制不完善。第五,从文化育人的原则、方法、四要素协同育人三个方面提出文化育人的发展理路。一是要坚持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则,即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尊重学生发展与教育规律原则、合力育人原则、真善美统一原则。二是要完善文化育人方法,针对文化育人的隐蔽性、场域性和生活实践性特点,提出隐性育人法、场式育人法、生活养成法。三是从文化育人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构建“四要素”协同育人体系,具体包括提升教育者价值引导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建设文化育人主阵地四个方面。

宋伟[7](201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深化,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接连下发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全面展开宣传、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其中着重提到了“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科技精英聚集最为密集的区域,历来是各种文化和思潮聚集、碰撞的主要场所;高校师生是各种政治力量和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离不开高校这一重要阵地,也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这一重要平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落地生根,事关高校校园文化能否健康和谐发展,事关高校师生能否普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虽然属于文化范畴的不同层次和形态,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文化范畴内的重要元素,通过文化的纽带,二者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的现实需要,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正确方向的必然选择。近几年,各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弘扬和践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深入分析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融入”的全面性、深入性不够,重要求、轻落实的“知行割裂”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机制,把建设的要求首先搞清楚,在思想上、理论上明确建设的方向和依据,是做好这一课题的逻辑前提。如何在路径和保障上,设计出一套理念科学、体系完整、具体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是做好这一课题的重点与难点。高校校园文化具体包含着高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必然是沿着这五个主要方面来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就要融入到学风教风校风的优化中、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凝练中、思想宣传活动的强化中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制度文化,就要融入到制度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中、依法治校的全面推进中、民主治校的大力实施中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行为文化,就要融入到各种学术活动、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物质文化,就要融入到校内外物质环境的建设中、校园文化景观的打造中和学校文化设施的完善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就要融入到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中、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中和网络引导管理监控机制的完善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离不开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相关领导决策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和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和职责。在组织保障方面,建立有效的“宏观”组织保障,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有力的“中观”组织保障,明确学校有关部门、学院这一层次在“融入”工作中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建立有用的“微观”组织保障,抓好党支部和班级、团支部、社团、宿舍这些基层单元的工作落实。在队伍保障方面,打造一支有力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锤炼一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可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一支敬业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塑造一支专业的后勤服务队伍,让这些骨干队伍成为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在物质保障方面,做到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丰富的图书设备、必要的场地场所和全面的网络覆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可靠的资源支撑。在考核保障方面,通过清晰明确考核的原则、科学制定考核的内容、规范操作考核的实施、有效利用考核的结果,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考核体系,以保证学校把相关工作扎实有效的落到实处。

毛璐[8](201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致使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变化,如何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来开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境界,成为每一位高校思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题中之义。本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系以及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探索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最后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各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对策建议。本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政治认知的坚定性与迷茫性、政治情感的忠诚性与冷漠性、政治参与的务实性与功利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键,要把握好社会目标、个体发展目标和行为实践目标。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运用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情感沟通法、典型示范法、网络互动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动力,要善于运用高校课堂教学、师生民主会议、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第二课堂”和高校大众传媒等载体。

于运国[9](2014)在《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下,大学生面对的是多元多样的文化。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日益彰显,也日益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文化专题而召开的全会,专门对国家文化发展进行研究和部署,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思想形成,离不开其所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文化,离不开所生活的社会和这个社会的文化,离不开所在的大学和这所大学的文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不断完善,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日中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利益的多元、文化的多样、问题的多发,不同社会群体自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行为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活力的源泉。然而,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在思想观念、文化业态多元多样的同时,也必须有一些起码的底线、基本的共识、普遍的价值。思想解放,不等于胡思乱想,文化多样,更不等于行为放纵;价值多元,不是价值扭曲,更不是价值沦落。可以说,当今世界,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特别是对正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这一特定、特殊群体的影响日益凸显。文化的多样和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碰撞更加激烈,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健康成长成才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文化交汇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所高校、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时代命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笔者选择了这一论文题目。本文主要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样式,由此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如何从实践应用中探寻应对之策、解决之道。基于这三方面考虑,本文主要分析研究探讨三个问题。一是立足大学校园,在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对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文化样式进行分析。二是探析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哪些影响。三是立足当下,兼顾未来,探讨研究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应对之策。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立足大学校园,在文化交汇的背景下,阐述文化与文化交汇等相关概念及其分类,对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样式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是厘清文化、文化交汇等相关概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第二章主要探讨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主要影响的文化样式的表征、来源及途径。第三章主要是分析文化交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第四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研究探讨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应对之策。即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状况普查;加强大学文化自身建设。所要最终实现的目标,就是在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研究中,探寻文化认知,掌握学生群体现状和需求,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探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内在联系,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实现教育方式最优化、效果最大化,与时俱进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吕明阳[10](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项重大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工作都起到了全局性、战略性、历史性的影响。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具体工作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与前进方向,也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为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由此,聚焦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式下,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在继续夯实其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其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并且这种作为有着现实性基础的人情感的本质需求和能力,也能动地反映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人的社会实践中。基于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艺术进行跨界融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可以说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思路。即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角度进行切入,把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审美期待,激发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充分发挥好美育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集气聚力、凝神铸魂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本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空背景下,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新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满足人情感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的创新之举。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辨析和内涵探究切入,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何以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什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得怎么样”→“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逻辑结构展开,把研究主题与相关内容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研究依据与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选题的问题意识与创新价值,其次对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奠定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第三是充分挖掘了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史中与本研究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想资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思想资源。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中。第二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探究其审美价值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结构要素进行了层层展开,探讨了各要素的审美意蕴;再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制的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最后,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向着实践维度进行了转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目的与原则,为更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第三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现状的问题展开。首先,回顾了建党与建国以来思政审美力实践探索的发展历程;其次,深入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的具体呈现和影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教育内容、载体与过程等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集中梳理和聚焦,进一步从观念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等角度探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关键要素,回应思政审美力“何以可为、何以能为”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六章中。第四部分(第七章),围绕着应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具体创新举措这一问题展开,是论文的落脚点。此部分从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出发,里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和难题,首先明确要树立“审美心理协同”“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的实践理念,然后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载体、管理与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对策创新,坚持以满足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人才需要为导向,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从立意伊始就直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与前沿性问题,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现实问题,拓展学科研究范围、提升育人实效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论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探析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 文化的简述
        二、 高校校园文化的起源
        三、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演进
    第二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二、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
        二、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三、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恢复与发展时期取得的成就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新得到重视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
        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以健康发展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深化时期取得的成就
        一、 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要求
        三、 充实和发展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第三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时期取得的成就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国家软实力的提高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践行了和谐文化思想
        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
第三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第一节 作为研究样本的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简介
        一、 湄洲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彰显“职业”的本色
        二、 福建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时代气息与百年文化底蕴有机结合
        三、 福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工科特色的文化校园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思路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 调查研究的思路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三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内容分析
        一、 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认知情况
        二、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情况
        三、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情况
        四、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情况
    第四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文化内涵
        二、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缺失
        三、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位不高
        四、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五、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四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全球化、网络化的消极影响
        一、 全球化、网络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 全球化、网络化的实质
        三、 全球化、网络化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社会转型期的界定及特征
        二、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三、 社会转型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厘清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
    第二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先进性与多元性统一原则
        二、 继承性与批判性统一原则
        三、 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四、 高雅性与大众性统一原则
        五、 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原则
        六、 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原则
    第三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夯实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 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三、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第四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一、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想教育阵地
        二、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三、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视角与思路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思路
        1.4.3 论文写作框架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2.1.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
        2.1.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2.1.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2.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趋势
第3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3.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质性
        3.1.1 目标任务的同质性
        3.1.2 工作对象的同质性
        3.1.3 引导效果的同质性
        3.1.4 研究领域的同质性
    3.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3.2.1 所属范畴存在差异
        3.2.2 适用范围存在差异
        3.2.3 作用方式存在差异
    3.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转化
        3.3.1 工作内容的相互融合
        3.3.2 工作效果的相互转化
第4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理论架构
    4.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相关概念
        4.1.1 互动概念
        4.1.2 互动理论
        4.1.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概念
    4.2 互动的基本要素
        4.2.1 “双主体”意识下互动的主客体
        4.2.2 “制度—资源—行为”三维一体的互动内容
        4.2.3 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互动载体
        4.2.4 不可或缺的互动反馈机制
    4.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考察
        4.3.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分析
        4.3.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建构
第5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
    5.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5.1.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的历史回顾
        5.1.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的经验总结
    5.2 时代发展变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5.2.1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5.2.2 应对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化的迫切需要
    5.3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存在的问题
        5.3.1 思想观念未能适应互动趋势
        5.3.2 理论研究滞后于互动实践
        5.3.3 机制体制掣肘互动运行
        5.3.4 实践操作缺乏有效手段
第6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6.1 明确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
        6.1.2 参与性原则
        6.1.3 整体性原则
        6.1.4 动态性原则
    6.2 完善机制
        6.2.1 推动运行的动力机制
        6.2.2 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
        6.2.3 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保障机制
    6.3 选择载体
        6.3.1 管理载体增强互动效果的实效性
        6.3.2 传媒载体提升互动过程的便捷性
        6.3.3 实践载体促进互动客体的自觉内化
        6.3.4 课程载体带动互动氛围的积极营造
    6.4 优化环境
        6.4.1 优化外部社会环境保障互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6.4.2 优化内部校园环提高互动发挥作用的有效机率
        6.4.3 合理协调内外部环境形成互动良性运行的最大合力
    6.5 发展主体
        6.5.1 整合党政工团干部与辅导员、班主任成为互动主体队伍的主力军
        6.5.2 吸纳优秀教工、“两课”教师、学生骨干成为互动主体队伍的生力军
        6.5.3 提升互动主体队伍成员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与水平
    6.6 保障投入
        6.6.1 保障人力投入建设高素质主体队伍
        6.6.2 保障物质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
        6.6.3 保障资金投入实现多方共赢
    6.7 效果评估与反馈
        6.7.1 互动效果的多种表现形态
        6.7.2 建立互动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6.7.3 互动结果的反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内在关系
    三、理论基础
        (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四、文本基础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文本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文本
第二章 历史维度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
    一、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文化人
        (二)革命文化的以文化人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以文化人
    二、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方法
        (一)以文化人、化民成俗的教化方法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
        (三)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的方法
    三、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载体
        (一)话语载体
        (二)活动载体
        (三)传媒载体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现状及问题
    一、调研问卷的总体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调研问卷的设计结构
        (二)调研问卷的样本描述与结果统计
        (三)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与现实状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人”之“文”的主要问题
        (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三)封建主义文化糟粕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庸俗化的网络文化挑战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五)宗教文化肆虐干扰大学生政治信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人”之“化”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工作有弱化趋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载体建设有待完善
        (四)“大思政”背景下相关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尚需提升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机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原则
        (一)运行的政治方向原则
        (二)运行的系统整体原则
        (三)运行的情理交融原则
        (四)运行的涵濡浸渍原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环节
        (一)理念引领的顶层环节
        (二)战略部署的中间环节
        (三)组织实施的落实环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模式
        (一)闭环模式
        (二)要素模式
        (三)转化模式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运行机制的优化
        (一)运行路径优化
        (二)运行载体优化
        (三)运行制度优化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创新设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创新的前提
        (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顶层设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融入全员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彰显文化自信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理论武装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实践锻炼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环境教育法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容
        (一)高举理想信念旗帜,实现思想引领
        (二)加强大学精神塑造,实现教育导向
        (三)突出校园文化打造,实现价值涵育
        (四)把握网络文化方向,实现舆情疏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有关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研究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系统分析法
    1.4 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方法创新
        1.4.3 研究内容创新
第2章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内涵功能和建设经验
    2.1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含义与特点
        2.1.1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含义
        2.1.2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类型
        2.1.3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特点
    2.2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
        2.2.1 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
        2.2.2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2.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2.4 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2.3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历程及其经验
        2.3.1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历程
        2.3.2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经验
第3章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要求
    3.1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社会组织理论
        3.1.3 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接班人理论
        3.1.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3.1.5 多学科的理论来源
    3.2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依据
        3.2.1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3.2.2 顺应大学生群体成长规律的现实要求
        3.2.3 发挥高校学生管理的引导性的现实要求
    3.3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时代要求
        3.3.1 应对新时代社会矛盾变化的要求
        3.3.2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
        3.3.3 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样化需要的要求
第4章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
    4.1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
        4.1.1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组织发展
        4.1.2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问题
    4.2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建设
        4.2.1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管理经验
        4.2.2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管理建设的问题
    4.3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建设
        4.3.1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建设成效
        4.3.2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活动建设的问题
    4.4 影响和制约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原因
        4.4.1 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影响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
        4.4.2 高校社团管理体制影响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
        4.4.3 高校社团组织者能力影响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
第5章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原则与要求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发展方向
        5.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5.1.2 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导向
        5.1.3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5.2 依法依规是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基本准则
        5.2.1 牢固树立法治理念
        5.2.2 以法治理念深化学生社团管理
        5.2.3 贯彻执行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
        5.2.4 强化大学生依法维权意识
    5.3 文化育人是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目标
        5.3.1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5.3.2 不断深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5.3.3 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
    5.4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方针
        5.4.1 努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5.4.2 提升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5.4.3 充分发挥学生组织朋辈教育作用
第6章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推进路径
    6.1 全面坚持党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
        6.1.1 党的领导是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根本保证
        6.1.2 构建强有力的大学生社团领导体制
    6.2 积极推进大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
        6.2.1 规范划分学生社团类型
        6.2.2 提升社团组织自治能力
        6.2.3 培养社团组织创新意识
        6.2.4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
    6.3 大力加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建设
        6.3.1 加强学生社团的政治引导和有效监管
        6.3.2 建立职责明确的社团科学管理机制
        6.3.3 推广实施社团活动学分制管理模式
    6.4 努力提升大学生社团活动质量
        6.4.1 突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6.4.2 社团活动融入大学生专业课学习
        6.4.3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阐释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构建的逻辑分析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理审思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意蕴
    3.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3.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涵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审视
    4.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
    4.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4.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反思
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
    5.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理念架构
    5.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建构生成
6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实施的路径选择
    6.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队伍建设
    6.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课堂教学
    6.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实践体验
    6.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校园文化
    6.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网络育人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校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系统研究法
        1.3.3 矛盾分析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化育人概述
    2.1 文化及其功能
        2.1.1 文化的内涵及类型
        2.1.2 文化的属性及特征
        2.1.3 文化的功能
    2.2 文化育人的内涵
        2.2.1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人
        2.2.2 在渐进的文化过程中培育人
        2.2.3 从人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仰层面育人
    2.3 文化育人的目标
        2.3.1 培育社会主义道德
        2.3.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3 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第3章 文化育人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思想
        3.1.1 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存在
        3.1.2 人的解放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3.1.3 人的精神动力推动文化发展
    3.2 列宁的灌输理论
        3.2.1 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核心要义
        3.2.2 理论灌输在培育无产阶级中的作用
        3.2.3 灌输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
    3.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育人思想
        3.3.1 先进文化理论中育人思想
        3.3.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中育人思想
        3.3.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育人思想
    3.4 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思想借鉴
        3.4.1 主体、行为和环境交互决定思想
        3.4.2 替代、符号和自我调节思想
第4章 文化育人的要素、机理及实施条件
    4.1 文化育人的基本要素
        4.1.1 育人主体要素—教育者
        4.1.2 育人客体要素—大学生
        4.1.3 育人媒介要素—文化载体
        4.1.4 育人环境要素—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环境
    4.2 文化育人的内在机制
        4.2.1 人化与化人互动机制
        4.2.2 文化认同机制
        4.2.3 文化内化与外化机制
        4.2.4 感染与模仿机制
    4.3 实施文化育人的条件
        4.3.1 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成熟
        4.3.2 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
        4.3.3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凸显
第5章 高校文化育人现状分析
    5.1 文化育人工作成效
        5.1.1 文化育人理念与实践进一步深化
        5.1.2 文化育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5.1.3 大学文化的功能进一步发挥
    5.2 文化育人中现实问题
        5.2.1 文化育人实践较难落到实处
        5.2.2 整体育人的合力不足
        5.2.3 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明显
    5.3 影响文化育人的主要因素
        5.3.1 社会转型中国家主导文化受冲击
        5.3.2 不良的校园亚文化环境影响
        5.3.3 教育者育人理念不坚定
        5.3.4 文化育人实践机制不完善
第6章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理路
    6.1 坚持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则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
        6.1.2 尊重学生发展与教育规律原则
        6.1.3 坚持合力育人原则
        6.1.4 坚持真善美统一原则
    6.2 完善文化育人方法
        6.2.1 隐性育人法
        6.2.2“场”式育人法
        6.2.3 生活养成法
    6.3 构建“四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6.3.1 提升教育者价值引导力
        6.3.2 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
        6.3.3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
        6.3.4 建设文化育人主阵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与提出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
        一 文化、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二 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性与功能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二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平台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
        一 问卷调查的情况简介
        二 “学生版”问卷的数据分析
        三 “教师版”问卷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 精神文化层面:强化目标引领但不同程度缺乏深度融合
        二 制度文化层面:建立制度保障但不同程度欠缺联动机制
        三 行为文化层面:突出特色养成但不同程度缺少方法创新
        四 物质文化层面:注重基础建设但不同程度忽视人文涵养
        五 网络文化层面:重视网络媒介但不同程度缺乏强力吸引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分析
        一 社会上的消极因素
        二 学校内的消解因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 社会目标:助力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
        二 学校目标: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三 个体目标:促使高校师生自觉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二 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三 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 方向性原则
        二 科学性原则
        三 系统性原则
        四 开放性原则
        五 连续性原则
        六 创新性原则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
        一 教育引导机制
        二 心理认同机制
        三 典型示范机制
        四 协同推进机制
        五 舆论营造机制
        六 实践推动机制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第一节 融入高校精神文化
        一 在凝练高校精神与办学理念中融入
        二 在优化学风教风校风中融入
        三 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
        四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
    第二节 融入高校制度文化
        一 在发挥制度文化作用中融入
        二 在推进依法治校中融入
        三 在实施民主治校中融入
        四 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中融入
    第三节 融入高校行为文化
        一 在开展学术活动中融入
        二 在规范师生日常行为中融入
        三 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
        四 在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
    第四节 融入高校物质文化
        一 在校内外物质环境建设中融入
        二 在打造校园文化景观中融入
        三 在完善学校宣传文化设施中融入
    第五节 融入高校网络文化
        一 在加强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中融入
        二 在丰富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中融入
        三 在完善网络引导管理监控机制中融入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第一节 制度保障
        一 领导决策管理制度
        二 教学科研管理制度
        三 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四 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节 组织保障
        一 有效的“宏观”组织保障
        二 有力的“中观”组织保障
        三 有用的“微观”组织保障
    第三节 队伍保障
        一 打造一支有力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二 锤炼一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
        三 建设一支可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四 培养一支敬业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五 塑造一支专业的后勤服务队伍
    第四节 物质保障
        一 充足的资金投入
        二 丰富的图书设备
        三 必要的场地场所
        四 全面的网络覆盖
    第五节 考核保障
        一 清晰明确考核的原则
        二 科学制定考核的内容
        三 规范操作考核的实施
        四 有效利用考核的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1.2 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分析
    2.1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2.2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2.3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3.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第四章 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4.1 社会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2 个体发展目标:塑造共产主义理想人格
    4.3 行为实践目标:养成良好的政治行为
第五章 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5.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3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5.4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第六章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6.1 理论教育法
    6.2 实践锻炼法
    6.3 情感沟通法
    6.4 典型示范法
    6.5 网络互动法
第七章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7.1 高校课堂教学
    7.2 师生民主会议
    7.3 校园文化建设
    7.4 高校“第二课堂”
    7.5 高校大众传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交汇
    一、文化及其分类
        (一)文化探究
        (二)文化的概念界定
        (三)文化的分类
    二、文化的特性及其育人功能
        (一)文化的特性
        (二)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文化交汇及其分类
        (一)文化交汇的概念界定
        (二)文化交汇的分类
    四、文化交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化与人
        (二)文化与教育
        (三)文化交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 大学校园中文化交汇的表征、来源和途径
    一、文化交汇在大学校园中的表征
        (一)文化交汇的精神表征
        (二)文化交汇的物质表征
        (三)文化交汇的制度表征
        (四)文化交汇的行为表征
    二、大学校园文化交汇的来源及途径
        (一)大学校园文化交汇的来源
        (二)大学校园文化交汇的途径
第三章 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一、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二、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成因分析
        (一)影响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
        (三)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影响力
        (四)受教育者素质和能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
第四章 文化交汇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应对之策
    一、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一)深刻认识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着重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三)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构筑抵御渗透防控体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一)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教育内容
        (二)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宽教育途径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能力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状况普查,科学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普查目的和意义
        (二)普查对象和方法
        (三)普查结果与分析
        (四)对策研究
    四、加强大学文化自身建设,发挥大学文化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
        (一)大学文化建设要破除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二)正确认识大学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
        (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四)文化建设目标和原则
        (五)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六)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主持课题项目

(10)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基本概念释义
        1.4.1 美的本质
        1.4.2 审美教育
        1.4.3 审美力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1.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本文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2.1.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落脚点
    2.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思想资源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思想演化
        2.2.2 西方思想历史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理论积淀
        2.2.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对其他相关学科理论资源的借鉴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
    3.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涵义解析
        3.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界定
        3.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探析
        3.1.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概念的深度解析
        3.1.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概念的“三维”解析
    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本质属性
        3.2.1 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
        3.2.2 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性
        3.2.3 运用过程具有艺术性
        3.2.4 功能价值具有超越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体要素
        4.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审美力的价值之维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力内外构成
    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客体要素
        4.2.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的一种普遍而现实的需要
        4.2.2 审美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集中体现
        4.2.3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重要意义
    4.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载体要素
        4.3.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关联
        4.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构成
    4.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环境要素
        4.4.1 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作用
        4.4.2 硬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4.3 软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5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间的审美关系
        4.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审美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与运行机理
    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系统分析
        5.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矛盾
        5.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具体矛盾
    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运行机理诠释
        5.2.1 “以美促知”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2 “以美动情”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3 “以美强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4 “以美导行”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
    6.1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实践
        6.1.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学方法实践
        6.1.2 新中国成立后思政审美力实践的历史发展
    6.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现有经验
        6.2.1 探索机制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体系
        6.2.2 加强平台搭建,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阵地
        6.2.3 加强产品供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内容
    6.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教育者:审美素养和艺术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6.3.2 教育载体:其审美价值与艺术化使用效率有待挖掘与提高
        6.3.3 教育内容:能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审美力实践内容有待丰富
        6.3.4 教育过程:审美力实践互动不足与层次有待进步
    6.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状的归因分析
        6.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已有经验的总结
        6.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存问题的归因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创新发展的新思考
    7.1 创新思政审美力理念,推进协同育人
        7.1.1 树立“审美心理协同”理念
        7.1.2 树立“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理念
        7.1.3 树立“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理念
    7.2 明确思政审美力三阶段目标
        7.2.1 首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7.2.2 中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7.2.3 长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性丰富完善、素质全面发展
    7.3 强化思政审美力实践原则,规范教育实践导向
        7.3.1 坚持方向性原则
        7.3.2 遵循“美的规律”原则
        7.3.3 体现可操作性原则
        7.3.4 依据创新性原则
    7.4 丰富思政审美力载体,搭建多样化平台
        7.4.1 完善课程载体建设
        7.4.2 提升活动载体建设
        7.4.3 探索网络载体建设
        7.4.4 改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7.5 优化思政审美力管理,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7.5.1 强化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管理
        7.5.2 加强高校各部门的协同管理
        7.5.3 增进考核评估管理
        7.5.4 推动高校智库管理
    7.6 美化思政审美力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7.6.1 优化社会环境建设,画好先进审美文化发展建设同心圆
        7.6.2 改善学校环境建设,搭建好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主舞台
        7.6.3 强化家庭环境建设,扣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第一颗纽扣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论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D]. 蔡桂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 刘薇. 辽宁大学, 2012(02)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研究[D]. 杨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4]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 邱玥. 辽宁大学, 2019(01)
  • [5]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D]. 蒋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6]高校文化育人研究[D]. 郝桂荣. 辽宁大学, 2017(02)
  •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宋伟. 郑州大学, 2016(03)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D]. 毛璐.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9]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于运国.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D]. 吕明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