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南宋年表》

更正《南宋年表》

一、《南宋制抚年表》补正(论文文献综述)

田萌萌[1](2016)在《南宋孝宗朝蜀地幕府与诗歌研究》文中指出南宋时北方大部分地区为金人所陷,宋孝宗试图以北伐收复中原,蜀地由此成为孝宗时期宋金对峙之门户。此时开于蜀地的幕府情况、性质、特点,可反映出孝宗朝和、战状态以及整个社会倾向。且幕府多文士,其诗歌创作又对宋代边塞诗、蜀地文学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宋代幕府制度的大背景下,结合南宋孝宗朝蜀地幕府特殊性,以最有影响力、最具典型性的虞允文幕府、王炎幕府、范成大幕府三个幕府为研究对象,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孝宗朝蜀地幕府与诗歌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讨。第一章主要从虞允文三次入蜀、幕僚考证、幕府特点三个角度对虞允文幕府进行论述。虞允文三次入蜀,开府利州以及兴元,既抵御金兵骚扰边境,又可备战北伐。开府期间,虞允文聚贤才、修兵马,政绩有佳。其幕僚可考者有蹇驹、王之奇、李流谦、赵雄、王质等多为时所称者。整个幕府关系和谐融洽,在重军事同时又兼具文人唱和群体的性质,呈文武兼备的特点。第二章主要从王炎征西大幕、幕僚考证、幕府特色三个角度对王炎幕府进行论述。王炎官至参知政事、四川宣抚使,晚年仕途衰败,可谓悲剧命运。其在四川宣抚使任上开“征西大幕”于兴元,整军修马、屯粟练兵。幕府可考者有陆游、张演、周颉、阎苍舒、章森等人。在王炎将帅之法以及孝宗蓄力北伐之旨影响下,整个幕府呈聚贤蓄战的特点。第三章主要从范成大帅蜀成都、幕僚考证、幕府特点三个角度对范成大幕府进行论述。范成大为南宋着名诗人、名臣。其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期间,开府成都,重人才、专意恤民、整军御边,政绩斐然。其幕僚可考者有陆游、简世杰、范謩、杨辅、胡晋臣等人,整个幕府在范公“仁民固本”宗旨影响下重民事,呈现出和众安民的特点。第四章主要从文士入幕原因、文士幕中生活、幕府对文士的影响三个方面,以唐代幕府为参照,对孝宗朝蜀地三幕府与文士关系进行探讨。蜀地幕府文士以幕主声望、仕途发展选择、个人生计以及理想实现的需要为主要原因入幕,幕府中繁杂的公务生活、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对文士在幕中的心态以及离幕后的生活经历、诗歌主题、诗歌风格都有一定影响。第五章主要从诗歌总况、主题与内容对孝宗朝蜀地幕府诗歌进行分析。以唐代幕府诗歌为参照,从主题变化可窥探其边塞诗发展史上转折点地位;从内容中幕府因素角度可以考量其对宋代巴蜀文学的推进意义。第六章则是从艺术技巧与艺术特色两个角度考查其独具幕府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艺术独特性。

王璐[2](2020)在《卫湜《礼记集说》研究》文中认为卫湜所着《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附《统说》一卷,汇辑了自汉至南宋间的149位学者对《礼记》的解释,全书采取照录原文、不加论断的形式,保留了大量宋代学者对《礼记》的解释文字,四库提要称此书:“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可云《礼》家之渊海”,在中国礼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礼记集说》的刊刻与版本问题。卫湜凭借“栎斋”和其家族丰富的藏书,搜辑资料,着成此书。此书自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嘉熙四年(1240年)两次刊刻以后,至清初鲜难寻觅。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通志堂重新校刻刊行,清代学林才再次注意到此书,并对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续补工作。以通志堂本为底本,《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荟要》均收录了卫湜《礼记集说》,另外还有数种明清抄本存世。今天尚有一部南宋嘉熙刻本完帙存于国家图书馆,作为宋代严州刻本的代表,已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书在明清之际受到特别重视,还关联到黄宗羲与吕留良交恶的着名学术公案,即与澹生堂藏宋版《礼记集说》的归属密切相关,从黄吕二人对此书的重视一事可凸显出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文中顺便进行了勾稽。第二章主要研究了《礼记集说》的引书问题。卫湜面对宋以前繁富的解释《礼记》的文献资料,采取的是审慎的态度,资料取舍得当,做到了比较客观地看待各家的长短,兼采众说。可谓兼收并蓄、不守一家,其谨严的态度和博收的原则值得称道。具体引书,据朱彝尊考证有144家,《四库全书总目》说“今自郑注、孔疏外,原书无一存者”,学界相沿,几成定说。经重新统计,卫湜所引礼说实际上共计149家。其中今仍可见者至少有44家,宋以前引书几乎全存;宋代礼学着作有19家原书尚存,另外105家的礼说今佚失不存,因此《集说》颇有辑佚价值。此后莫友芝辑《中庸集解》、陈俊民辑《芸阁礼记解》均利用了卫湜的《集说》,足见《集说》之辑佚价值。将今存诸家与卫湜所摘录的内容互勘,可发现《集说》绝非简单地抄录原书,其有二大选择标准:一是选择书中针对《礼记》文本进行解释的“结论性段落”,而不录其论证或考据过程,二是重点选取其有创见的段落,而裁汰其浅尝辄止或陈陈相因的说法。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这两章进入到《礼记集说》的文本层面,以卫湜《集说》为抓手,试图概括出宋代《礼记》学的基本风貌。从宏观上总结出汉、宋学者治礼三点差异:第一,宋儒对经典解释的多元化;第二,宋儒注重从行礼的情境来把握礼节的内涵;第三,宋儒注重“礼意”,更乐于将本是琐碎的仪节末枝赋予形而上的意义。对宋、清学者治礼的特色,总结而言也有两大差异:第一为清儒对经典注疏的态度是近乎迷信的,而宋儒对注疏的态度则比较开放。如果注疏不当,不妨另立新说,甚至动辄怀疑经典存在错误;第二为清儒治礼以广征博引见长,其路径与重视情境体验的宋儒迥异。在今天看来,清儒的特点在于读书面太窄而优点在于精深,宋儒则可谓宽博而粗疏,粗疏就不免有所挂漏,文中还找出了宋儒读书粗疏的多处“硬伤”,从反面凸显了宋人治礼的基本特色。在这两章中除从宏观角度概括外,对宋儒与汉儒、清儒治学的微观差异也选取了两个视角进行考察。其一是孔子形象在汉宋之际的转变。汉儒固然尊崇孔子为圣人,孔子在作为圣人之余还保留了一些活泼的色彩,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是处处可见的。但到了宋儒眼中,孔子的形象日益严肃了起来,宋儒无法跳出已经“道貌岸然”的孔子形象,宁可否认经典也不愿否定圣贤,至明清尤甚。其二是唐宋前后时代变化导致对经典个别文句理解的变化。中国历史自宋代以后出现了贵族社会的终结和皇权专制社会的确立,由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导致了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些常见做法,无法被宋元以后的学者们所理解,且自宋至清越发不被理解。文中举出了相当的例证来说明这两种差异。第五章重点关注《礼记集说》在后世的影响问题。从经典注疏体例的角度而言,《集说》在经典注疏史上有两大特点,其一是采用“集说”的形式保留前贤礼说,力求忠实于原书,不对原书作改变文意的删改;其二是对前人的观点分类胪列、不加评述,孙诒让在《温州经籍志》中称之为“备列众说,不加论断”,这是卫湜独创之体,后人对这两点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此良善的体例自然有续补之作,在末尾我们选取了陈澔《陈氏礼记集说》、郑元庆《礼记集说》和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三部着作为例,说明卫湜《礼记集说》在《礼记》注疏史上的地位。

李之亮[3](1997)在《《南宋制抚年表》续补正》文中提出《南宋制抚年表》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作者吴廷燮广读博览,从浩如烟海的有关史籍中勾稽资料,将南宋诸路帅臣的在任年月依次排列。宋代诸路帅臣往往是当时重臣,对国家政治形势和军事策略均有很大的影响力,这部年表的文献意义也正在此。然而此表的编纂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对该表进行补正,以期使之更臻完善。

赵一[4](2019)在《《全宋诗》订补 ——以石刻文献为主》文中研究说明成书二十多年来,众多学者对《全宋诗》进行了大量订补,成果颇丰。从订补的文献来源上看,对石刻文献特别是新出石刻文献利用较少,还可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对诗歌别集和总集而言,石刻文献往往具有辑佚、校勘的价值,还可以对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加以考证。基于此,本文重点利用石刻文献,同时辅以地方志等其他文献方式,来辑补和订正《全宋诗》中的部分诗歌和诗人信息。论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立足石刻文献,包括出土墓志、摩崖石刻、方志中所收金石文献等辑补《全宋诗》。第一节辑补《全宋诗》中已收诗人佚作,同时考证这些诗的创作时间、地点及相关背景。第二节辑补《全宋诗》中失收诗人,尽量考证诗人的生平信息,补充其小传信息。第二章利用石刻文献、地方志文献等来订误和校勘《全宋诗》。第一节对《全宋诗》中一些误收诗进行订误,主要为误收其他朝代诗、误收本朝其他诗人诗两种情况。第二节对《全宋诗》中诗歌重出情况进行订误,包括作者被重列、诗作复见于多人等情况。第三节对《全宋诗》中一些诗文字脱漏、异文的情况进行补充和校勘。第三章订补一些诗人小传信息。第一节订补诗人姓名和字号信息。第二节主要利用新出墓志文献订补诗人生卒年信息。第三节订正诗人小传中生平仕历等记载的失误。

魏巍[5](2016)在《清代两浙宋史学研究》文中指出清代两浙宋史学是我国史学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出现了大量的研究着述和理论总结着作。主要表现为有清一代浙江地域内从事宋史研究的学者和着述数量上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同时,其修史思想多主张从宋朝一代的兴亡中总结出治乱兴衰的历史教训,为当下提供鉴戒。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强调着述创新,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立门户、博采众长的学术方法。本文以清顺治元年(1644)到宣统三年(1911)共计二百六十余年间,浙江私家研究、撰述宋代历史的一系列史学活动和研究成果为对象,在对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内容梳理的基础上,从个体到整体上把握清浙宋史学的研究思想与成就。揭示出“清代两浙宋史学”是“清代宋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及其体现出的特点、地位与影响。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浙东学术”的发展渊源和明清易代与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关系。由于清初政治局势转变,统治者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采取文字狱等文化恐怖政策激发了清浙学人的研究宋、明历史的热潮。第二、三章主要对清代两浙学者的宋史研究着述进行了详细分类和梳理,做到“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依时间顺序在对个体进行研究之后又做了整体归纳,分析了清浙宋史研究从改修专着转向局部补修,又变为笔记着述的发展过程。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清代两浙宋史学的演变过程。其兴起于明清之际,繁荣与康乾,道咸以后逐渐衰落。并直接指出清浙宋史学由民族内部矛盾激化而产生,并随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到来而日渐衰落,与时代主题的转变紧密相关。第五章从宏观上探讨了清代两浙宋史学研究较之当时其他地域而言,呈现出贵重创新、不立门户、崇尚民族气节与强调经世致用的特点,并列举诸家着作进行具体论证。如陆心源《宋史翼》、黄宗羲《宋元学案》和厉鹗的《南宋杂事诗》在着述体裁上进行了创新,而袁枚在笔记中直接道明了党争在加速宋朝衰亡的影响,皆发前人所未有;邵廷寀的《宋遗民所知传》,万斯同的《宋季忠义录》、《宋遗民广录订误》等着述通过对宋代忠义之士与遗民事迹的整理表达“宋之遗民,不忘故国”的民族思想;黄宗羲发例编撰的《宋元学案》条理百家学术,不定一尊等。第六章对清代两浙宋史学在清代宋史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影响进行评价,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与清代盛行的历史考据不同,更为侧重于对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希望做到以史为鉴。同时也指出一些清浙学人受遗民情绪影响较重,持论偏激,背离历史发展主流和由于作者个人疏忽或文献流传导致的一些讹误。综上,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以时间为序,对清代两浙宋史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地域学风对史学家及其着述的影响。

邱阳[6](2018)在《陈亮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亮是一位对中国思想史、文学史贡献较大、影响深远而又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生性豪迈,坚决主张抗金复国,为此曾六达帝廷、两讥宰相,却被时人疑为汲汲于功名利禄;他行事乖张、发言无忌,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邻里乡人不乏对其侧目者,其两度遭诬而身陷囹圄更是凄楚难言之尴尬经历;他不喜道德性命之学,不以儒者自期,身后却位列《宋史·儒林传》,而《宋元学案》亦为其单列学案以彰其事功之学;其文章兼备众体、成就甚高,却往往仅以政论家形象现于后世学者笔下;其词作以婉约清切、恬淡隽永者为多,却以辛派豪放词人身份为后人乐道。陈亮早年备极坎壈,仕途蹭蹬,虽有屡次伏阙上书之壮举,却终不能解生活之困;晚岁终获高第而得官,却未及赴任而遽卒。陈亮之一生,既是悲剧的,亦是喜剧的;陈亮之性格,既是自卑的,亦是自负的。备尝人间荣辱的陈亮在殿试中魁之后自拟为“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恰是对其一生得意之处的炫耀与总结。本文选取陈亮这一人物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分上、下两编,试图对其作一客观全面剖析,力求更鲜活、真实地将陈亮的形象呈现出来。上编为陈亮生平事迹研究,侧重文献考证。第一章为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关于陈亮的生平、家世,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年谱、传记即各有数种版本,但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陈亮生卒年、卒因、生地、身世及其生平中若干重要事件,如上书次数、系狱次数、斩马盗马事件真伪、其在朱唐交恶事件中的角色等,学界迄今仍存较大争议。故本章对陈亮的基本生平不作重复叙述,而重点选取其生平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考辨。对于其家族世系问题,则在吸收前贤成果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第二章至四章分别从政界官宦、浙东学人、闽赣知交等角度论述陈亮交游之况。陈亮虽终生布衣,却与诸多政界官宦来往颇密。这其中既有赏识提携陈亮的参知政事周葵、丞相周必大、吏部尚书韩元吉、吏部侍郎章森、侍御史章服,亦有助陈氏父子脱狱的丞相叶衡及王淮,其他与陈亮有交游行迹之官宦达数十人,陈亮之人格影响力可见一斑。故第三章重点叙述与陈亮交游事迹较多、对其生平影响较大之官宦,其他官宦与陈亮交游之况则按交游年份汇入一表,以求直观全面。因地缘便利及学术旨趣相近,身在婺州的陈亮与同在浙东的永嘉学人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及金华学人吕祖谦吕祖俭兄弟交谊深厚、往来颇密。此外,浙东尚有王自中、倪朴此类与陈亮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正是在与诸多学问深厚的浙东学人的交往中,陈亮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并开创了永康学派,门下有诸多服膺并极力传播其学之弟子。故第四章重在叙述陈亮与浙东代表性学人之间的交游之迹,间对浙东学派内部各家学说的异同作比较分析,以探寻陈亮思想形成的轨迹及其思想学说的特点。陈亮与其他浙东学人及乡人交游之况亦汇入一表,求全以备览。与陈亮同时代的学者、文人中,朱熹为孔子之后集儒学之大成的第一流思想家,辛弃疾不论作词数量还是词作成就皆堪称中国词史第一人,故而本文第五章专门讨论陈亮与朱熹、辛弃疾的交游之况,并穿插陈朱思想对比分析及辛陈词作对比分析。陈亮交游之况向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成果不丰。上述三章以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多方爬梳,精心考证,在呈现陈亮交游网之同时兼及其思想、文学成就,为下编作铺垫。下编为陈亮文本创作研究,在坚持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注重文学性分析。陈亮诗文集、词集及创作、编选的其他着述版本众多,何格恩、邓广铭等先生曾对陈亮文集版本作过精细考证。本文第五章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广泛搜罗近世及海外陈亮集版本并加以叙述介绍,惜笔者学识、精力皆不足,有诸多版本并未亲见,故版本介绍部分详略不一,此为本文目前一大憾。陈亮之文章成就,古今评价皆甚高,但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学者的关注点多在其政论文。而陈亮之文的数量占其别集作品十分之九,其分量之重不言自明。陈亮不仅精于政论写作,兼擅墓祭、序跋、祝祷等文体,且在科举制度渐趋完备的南宋时期大力作时文以教导士子,故本文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时文、古文角度,对陈亮之文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对时文侧重内容分析,对古文侧重艺术分析,以纠学界长期忽视陈亮时文而对其古文成就认识不全之弊。陈亮词作数量虽不多,对后世影响却不小。对其词作之成就,历来争议颇多,故本文第八章不单就陈亮词立论,而是将其放在南宋词史视野下进行观照,从其对前代词人的继承、与同代词人的比较、对后世词人的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并选取李清照、辛弃疾、刘克庄等不同时段的词人作为代表性作家进行对比,以对陈亮在南宋词史中的地位作一客观评判。由于陈亮诗歌作品数量较少、成就不高,本章对其不作重点论述。对于陈亮之思想学说及成就,历来论述汗牛充栋。笔者学有不逮,且在交游考部分对此间有论述,故不再列专章加以赘述,仅在附录中对前贤成果加以梳理,间呈管见,以免阙如之嫌。附录二、三分别为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及集外佚文情况,以期为未来《陈亮集》的重新修订及全集注释本的面世尽菲薄之力。

李璇[7](2016)在《邓显鹤《沅湘耆旧集》研究》文中指出《沅湘耆旧集》是由邓显鹤于道光年间编纂的湖南文学史上第一部较全面较系统辑录湖湘先贤诗作及相关文献的大型诗歌总集。此书集湖南文艺之大成,全书共收入诗作18000余首,作者2000余人。地方性诗歌总集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一直是中国诗歌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学术领域。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学、文艺学、思想史等多种研究方法,既注重对《沅湘耆旧集》的考订、校勘、辑录等基本工作,同时又努力在文学史和思想史的视野下对《沅湘耆旧集》作更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绪论,结合目前学界对邓显鹤《沅湘耆旧集》的研究状况,阐释本文的研究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一章,以清代热衷编纂地方诗歌总集为背景,结合邓显鹤生平、着述、交游情况,论述《沅湘耆旧集》之编纂动机、成书过程与版本流传。第二章,《沅湘耆旧集》在编撰体例方面采取的是按作者分类的方式,以作者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统贯全书。每位诗人条目都由作者小传、诗评、辑评、诗歌、按语五个部分组成。这种编纂方式,不仅体现出选家较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也使文本具备了更为丰富的批评张力,将批评表现与文本编选实现了较好的融合,使读者可以听到多种不同的声音。《沅湘耆旧集》作者小传一般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科第、仕履和诗文集名这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使小传具备了增广生平,着录轶事,考证勘误,借人存人这四个功能。《沅湘耆旧集》编选诗作的文献采摭范围涵盖了史部、子部和集部三大部类,主要以诗人别集为文献基础,同时邓显鹤还有意识地将手稿、横幅、口诵、吊唁、题扇、壁间题字等多种原始文献形式纳入其编选诗作的文献视野,扩大了总集编纂的资料收集范围。第三章,通过史书、方志、家谱、墓志、行状等对《沅湘耆旧集》作者小传中的字号、生卒、仕履、文集及其误收诗人等情况进行订误与补充,共订误与补充140条。第四章,利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知识,对《沅湘耆旧集》重收诗人诗作2家、误收诗作4首进行考辨;对邓显鹤删改原诗进行校订,比勘诗人诗选近100家,出校勘记17家;对39首诗作进行系年以及对《沅湘耆旧集》所收7家诗作缺字进行补漏。第五章,考察《沅湘耆旧集》所反映的文献特点与文献价值。考察小传中保留的典章制度、社会习俗、文人结社等情况,深化对湖南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通过邓显鹤对所选诗歌的评价,研究邓显鹤的诗学观。余论,论述《沅湘耆旧集》与“湘学复兴”之关系,以及《沅湘耆旧集》在湖南诗歌总集编纂中的典范意义和后续影响。附录分别辑录《邓显鹤诗话》和《沅湘耆旧集》集外作家小传补遗80篇,作为主体内容之外的资料汇编,具有相对独立的文献参考价值。

钟乃元[8](2010)在《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粤西是古代广西的别称之一。目前对粤西地域文学的研究较为薄弱,从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互相关联的视角来对粤西古典诗歌进行宏观、整体的研究还是学术空白点。唐宋两朝是粤西地域文化逐渐形成并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其契机是粤西逐步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划;粤西诗开荒拓土并迎来发展的第一波高峰也是在唐宋时期。研究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粤西诗的意义正在于此。诗歌是客观环境与诗人主体双向作用的结晶。在强调粤西地域文化对诗人的影响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诗人对粤西地域文化的能动作用。论文即以此为逻辑起点,探讨粤西地域文化与粤西诗之间的关系,以便对唐宋粤西诗有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第一章探讨唐宋时期粤西生态环境对诗人心态以及诗歌题材的影响。粤西生态环境的特点是:地理区位的偏僻遐远,山川地貌的奇丽秀美,气候的炎热多瘴,物产资源的丰饶。诗人因地理偏僻遐远而产生沦落心态;因炎热多瘴而有忧惧心态;因奇丽秀美的山水风光而产生喜山悦水心态;因宜游宜赏的生态景观而产生乐游心态。受粤西生态环境所影响的诗歌题材有山水诗、岩洞诗、边疆诗、花木诗、物产及气候题材。第二章探讨粤西文化环境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唐宋时期粤西文化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土着民族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其发展靠外来先进文化的推动以及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间互相冲突、融合所形成的张力。中央朝廷在粤西地区所实行的以羁縻为主、武力征讨为辅的民族政策,粤西以文治教化为主要方式的文化整合过程,粤西文化景观中的聚落景观、农业景观、民间文化景观和宗教景观等,这些对粤西诗的题材内容、主题思想等有重要影响。第三章探讨唐宋时期粤西交通与诗歌的关系。粤西交通状况既影响诗人的活动范围与流动走向,也影响着诗歌的内容、题材、创作方式、创作地点。唐宋时期出入粤西的交通孔道有东北部的全桂走廊与潇贺古道,东部的西江水路,南部的钦、廉海路,西部的郁江河谷;有桂州——梧州——钦州、桂州——柳州——邕州、桂州——象州——郁林州三大南北交通主线。在粤西交通线上活动的诗人有流贬、行役、游历、避乱等。与粤西交通有关的诗歌题材有纪行诗、馆驿诗、关津与古迹吟咏、送别诗、寄赠酬唱诗等。第四章探讨各类诗人对粤西地域文化的不同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创作上的区别。贬谪诗人有着复杂的生命体验,他们对粤西地域文化的体验片面突出了其中的负面因素,对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有重要影响。宦游诗人以一定的文化策略对粤西地域文化进行干预和改造,其创作的基本特征是借咏粤西山川风物之美来写宦游生活之自足自乐,突出了粤西地域文化的正面因素。幕僚诗人则因自身处境的缘故,对粤西地域文化多采取较为客观、冷静的态度,这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有影响。本土诗人则普遍对中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也开始觉醒。最后是结语。第一,总结唐宋粤西诗的概貌及特征。创作队伍:从作家构成来及作品比重来看,以外来诗人为主体,未到过粤西的外地诗人和本土诗人为辅。空间分布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一条纽带。一个中心指桂州;一条纽带指全州——桂州——昭州——梧州——藤州——容州——白州——廉州——钦州这一条南北交通线。粤西诗的地域特征主要表现为作品中与粤西地域文化有关的语言、意象、意境等。第二,唐宋粤西诗的发展于曲折不平中逐渐上升,其发展脉络是:初唐拓荒期,盛唐低谷期,中唐上升期,晚唐五代平稳发展期,北宋初复为低谷期,北宋中期、后期至南宋前期持续强劲上升,南宋后期略微下降。诗歌的嬗变主要表现在题材、体裁、风格三方面。第三,分析唐宋粤西诗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诗人在粤西的事迹和文化遗址成为后来诗歌创作的触发点;诗歌的表现领域为后来诗人所继承并拓宽;诗歌的艺术成就与经验为后人所取法;诗人在粤西的文化活动和诗歌创作,促使后世粤西本土诗人的地域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

钱汝平[9](2020)在《迁居越中的东莱吕氏家族——以新见南宋吕祖谦家族吕有年墓志考释为中心》文中认为一释文近日,笔者在专门收藏墓志和古甓的绍兴会稽金石博物馆看到一方南宋吕祖谦家族吕有年的墓志。该志高80cm,宽54cm,总19行,满行35字,共636字,除文字有个别漫漶外,总体上保存完好。该志对研究吕有年的生平事迹乃至吕祖谦家族的归葬祖墓传统都很有价值。兹先将其录文标点,再略做阐述。先君姓吕氏,讳有年,字宜父,其先河东人,后徙寿春。七世祖申国文靖公自寿春徙开封。建炎南渡,不常厥居,于信、于婺、于越,凡三迁焉。曾祖讳本中,故左

苏雅娜[10](2019)在《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行年系地考》文中研究说明宋夏战争历史经久,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李继迁夺夏州故地之战;宋仁宗时期的三大战役;宋神宗时期宋夏熙河之战、永乐城之战和兰州之战;宋哲宗时期的平夏城保卫战;宋徽宗时期北宋攻西夏仁多泉城、统安城之战。纵观北宋与西夏的战役,以北宋仁宗朝为界,前期多以西夏取胜,而后期北宋则扭转了战局,成了宋夏战争的常胜方。由此可见,北宋仁宗朝三大战役对后来北宋战事的警醒和借鉴作用。在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西夏立国并处于相对昌盛期,而李元昊又擅于使用兵计,故而此一时期的宋夏战役的特点是以西夏主动进攻为主,北宋则采取消极抵抗政策。此外,在仁宗朝宋夏战争背景下活动的文人亦是众多的,不仅有范仲淹、韩琦等较为着名的文学家,而且包括范雍、庞籍等诸多戍边文人,甚至梅尧臣、苏舜钦以及刘敞等文人笔下之数首诗歌皆与仁宗朝宋夏战事息息相关。这些文人创作的诗歌按内容划分主要有六类,分别为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对战后经验的总结、对边地风光的记录、对战后百姓苦难生活的反映和对友人赴边的赠答诗歌。这些诗歌大多反映了仁宗朝宋夏战争的残酷场景、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体现出了戍边文人内心斗志与无奈并存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烈的影射现实的意味。因仁宗朝宋夏战争始于景佑元年(1034),而战争的议和谈判在庆历四年(1044)结束,故本文以景佑元年至庆历四年这十年的时间脉络为主线,对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二十位重要的戍边文人以及与他们有关的诗、文进行了行年与系地的考证。把基本信息分析理清后,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此一期间文人的基本概况信息和诗文创作时地信息。通过这样的考察与研究,不仅生动、全面、客观地还原和展现了仁宗朝宋夏战争有关戍边文人的生平活动、仕途迁徙和文学创作等真实风貌,而且有利于形成对仁宗朝宋夏战争、有关戍边文人以及有关诗、文的总体认识和把握。

二、《南宋制抚年表》补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宋制抚年表》补正(论文提纲范文)

(1)南宋孝宗朝蜀地幕府与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四、南宋孝宗朝蜀地幕府概说
        (一)宋代幕府制度及其机构设置
        1、宋代幕府制度
        2、幕府的机构设置和运转
        (二)孝宗朝蜀地幕府概况
第一章 文武兼备:虞允文幕府
    第一节 虞允文三入蜀地
        一、虞允文——文韬武略
        二、三次入蜀
        三、幕府置所
    第二节 幕僚考略
        一、乾道三年(1167)——乾道五年(1169)
        二、乾道八年(1172)——淳熙元年(1174)
    第三节 文武兼备
        一、和谐融洽的幕府氛围
        二、亦文亦武
第二章 聚贤蓄战:王炎幕府
    第一节 王炎征西大幕
        一、王炎的悲剧命运
        二、征西大幕
    第二节 幕僚考略
    第三节 聚贤蓄战
        一、众聚贤才
        二、蓄战北伐
第三章 和众安民:范成大幕府
    第一节 范成大帅蜀成都
        一、范成大——南宋名臣
        二、帅蜀成都
    第二节 幕僚考略
    第三节 和众安民
        一、贤才雅集
        二、专意恤民
第四章 文士入幕与幕府生活
    第一节 文士入幕原因
        一、幕主声望
        二、仕途发展的一种选择
        三、生计与理想所需
    第二节 文士幕中生活
        一、公务生活
        二、业余活动
    第三节 幕府对文士的影响
        一、幕府期间文士心态
        二、幕府经历对离幕后的影响
第五章 孝宗朝蜀地三幕府诗歌创作
    第一节 孝宗朝蜀地幕府诗歌总况
    第二节 孝宗朝蜀地幕府诗歌主题与内容
        一、从主题转变看边塞诗发展的转折点
        二、从内容看其对巴蜀文学的意义
第六章 孝宗朝蜀地幕府诗歌艺术分析
    第一节 艺术技巧
        一、艺术思维
        二、艺术结构
        三、抒情策略
        四、语言运用
    第二节 艺术特色
        一、既具写真写实又有大胆想象
        二、兼具雄奇豪壮与清丽自然的艺术风格
        三、情、景、志的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清单

(2)卫湜《礼记集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礼记集说》的刊刻与版本
    第一节 卫湜《礼记集说》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礼记集说》的版本
        一、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赵善湘刻本
        二、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新定郡斋刻本
        三、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通志堂刻本
        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四库荟要本
        五、其他明清抄本
    第三节 四库本《集说》的版本价值管窥
    第四节 澹生堂藏宋版《礼记集说》与清初学风
    小结
第二章 《礼记集说》引书研究
    第一节 《礼记集说》引诸家考
        一、唐及以前诸家
        二、宋代诸家
    第二节 《礼记集说》引书体例略考
        一、引宋以前书
        二、引朱熹论着
        三、《集说》征引标准蠡测
        四、《集说》的辑佚价值
    小结
第三章 《礼记集说》所见汉-宋学者治礼之异
    第一节 《集说》在汉-宋经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原境说礼”:宋儒还原行礼情境
    第三节 “以理说礼”:宋儒注重礼外之意
    第四节 自汉至宋孔子形象的变化
    小结
第四章 《礼记集说》所见宋-清学者治礼之异
    第一节 宋儒与清儒对《礼记》注疏态度之异同
        一、作为清代“考据学”原点的宋学
        二、宋儒、清儒对经典注疏之态度不同
    第二节 宋儒与清儒对经典的解读方式之异
    第三节 时代导致的对经典理解的差异
    第四节 《集说》所见宋儒治学粗疏举隅
    小结
第五章 卫湜《礼记集说》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后世对卫湜《礼记集说》的评价
        一、“汇辑前修,有资考述”
        二、“备列众说,不加论断”
    第二节 陈澔与《陈氏礼记集说》
    第三节 郑元庆与《(芷畦)礼记集说》
    第四节 杭世骏与《续礼记集说》
    小结
结论
附录 :《礼记集说》相关序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全宋诗》订补 ——以石刻文献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全宋诗》辑补
    第一节 《全宋诗》已收诗人诗补
    第二节 《全宋诗》未收诗人诗补
第二章 《全宋诗》订误
    第一节 《全宋诗》作者订误
    第二节 《全宋诗》重出订补
    第三节 《全宋诗》脱衍异文校补
第三章 《全宋诗》诗人小传订补
    第一节 诗人字号信息订补
    第二节 诗人生卒信息订补
    第三节 诗人仕历信息订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5)清代两浙宋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原因探析
    一、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二、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史学渊源
    四、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主观与客观条件
第二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着述(上)
    一、清代两浙学人改修《宋史》研究
        (一)清代两浙学人改修《宋史》着作
        (二)清代两浙学人改修《宋史》活动评析
    二、清代两浙学术笔记中的宋史研究
        (一)清代两浙有关宋史研究的学术笔记概况
        (二)两浙清人学术笔记中的宋史研究评析
第三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着述(下)
    三、清代两浙诗歌体裁中的宋史资料
        (一)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
        (二)曹庭栋《宋百家诗存》
        (三)厉鹗《南宋杂事诗》、《宋诗纪事》
        (四)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宋诗纪事小传补正》
    四、清代两浙宋史学中的学案体着作
        (一)黄宗羲、全祖望与《宋元学案》
        (二)王梓材、冯云濠与《宋元学案补遗》
    五、清代两浙宋史学中的地理着作
    六、清代两浙宋史学中的其他着述
第四章 清代两浙学人研究宋史的演变
    一、明清之际两浙宋史学的继承和兴起
    二、康乾以来两浙宋史学的繁荣
    三、道咸之后两浙宋史学的发展与衰落
第五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研究的特点
    一、注重着作、提倡创新
    二、强调气节、经世致用
    三、不立门户、兼容并蓄
第六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研究的影响与不足
    一、经世致用, 打破乾嘉考据的沉寂
    二、清代两浙宋史学的不足
        (一)清初两浙遗民情绪的渲染
        (二)清代两浙宋史研究着作中的舛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陈亮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及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上编:陈亮生平事迹研究
    第一章 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
        第一节 生平身世考
        一、生卒及卒因考辨
        二、生地及身世考辨
        第二节 重要事件考辨
        一、上书次数考辨
        二、系狱次数考辨
        三、斩马盗马事件考辨
        四、朱唐交恶与陈亮考辨
        第三节 家族世系考
        一、父族陈氏
        二、母族黄氏
        三、妻族何氏
        四、余论:家族对陈亮之影响
    第二章 陈亮与政界官宦交游考
        第一节 知遇恩官
        一、参知政事:周葵
        二、丞相:周必大
        三、吏部尚书:韩元吉
        四、吏部侍郎:章森
        五、侍御史:章服
        第二节 脱狱恩官
        一、丞相:叶衡
        二、丞相:王淮
        附:陈亮与其他官宦交游表
    第三章 陈亮与浙东学人交游考
        第一节 永嘉诸子
        一、一生挚友:叶适
        二、一面之交:薛季宣
        三、同族兄长:陈傅良
        四、永嘉师长:郑伯熊、郑伯英
        五、人格同调:王自中
        第二节 金华诸子
        一、海内知己:吕祖谦
        二、兄弟情深:吕祖俭
        三、志士同道:倪朴
        第三节 永康门人
        附:陈亮与浙东其他师友及乡人交游表
    第四章 陈亮与闽赣知交交游考
        第一节 论争劲敌生活密友:朱熹
        一、明招初会
        二、论争萌芽
        三、王霸义利辩
        四、晚年交谊
        五、余论
        第二节 英雄同道词坛盟友:辛弃疾
        一、陈、辛定交时间考辨
        二、淳熙铅山之会
        三、陈、辛考亭之会
        四、余论
下编:陈亮文本创作研究
    第五章 陈亮着述及版本考
        第一节 别集及版本流传
        一、诗文合集及版本
        二、词集及版本
        第二节 陈亮其他着作
        一、着作
        二、编着
    第六章 陈亮时文创作成就
        第一节 论古今之人:《酌古论》等史论
        一、《酌古论》
        二、《史传序》
        三、《三国纪年》与《汉论》
        第二节 阐圣人之道:《问答》
        一、“公天下”之政治理想
        二、重“天命”“人心”,阐“正名”“贵义”,论“春秋之义”
        第三节 治天下之策:《策问》
        一、人才培养及任用
        二、官员选任及管理
        三、开源节流及保护民生
        四、治天下之道—继承与变通
        第四节 其他时文:《谢安比王导》等
        一、经论与史论—《谢安比王导》等四论
        二、重“法”之时评—《策》
        三、儒家经典导读—《经书发题》
    第七章 陈亮古文创作成就
        第一节 奏疏政论—《中兴五论》及四上孝宗皇帝书
        一、忧愤之情,泻于笔端
        二、遣词造句,气势雄浑
        第二节 祭悼之文—墓志、祭文、行状、哀辞
        一、墓志(附行状)
        二、祭文(附哀辞)
        第三节 其他古文
        一、序跋记文—书籍序跋、赠序与记文
        二、祝祷之文—祝文
        三、有韵之文—箴、铭、赞
        第四节 陈亮的文章观
    第八章 陈亮诗词创作成就
        第一节 志在中兴推尊词体—南渡词及词论之回响
        一、倡言恢复、指斥投降的咏怀词
        二、轻诗重词、推尊词体的创作实践—兼论陈亮诗词观
        第二节 “歌词渐有稼轩风”—词史高峰掩映下的陈亮词
        一、英雄失路与志士失意:辛、陈词中情感态度比较
        二、使典用事语意生新:辛、陈词用典比较
        三、“以文为词”:辛、陈词创作方式比较
        第三节 陈亮龙川词遗响—以刘克庄为视角
        一、忧心国事壮志难酬:陈、刘爱国词比较
        二、不主一家词风多样:陈、刘婉约词比较
        第四节 余论
结语
附录一:陈亮思想综论
附录二: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
附录三:增订本《陈亮集》集外佚文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7)邓显鹤《沅湘耆旧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有关邓显鹤的研究
        (二) 有关清代编纂的地方性诗歌总集的研究
        (三) 有关《资江耆旧集》、《沅湘耆旧集》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显鹤生平、着述及《沅湘耆旧集》
    第一节 邓显鹤事迹征略
        一、家世考
        二、邓显鹤生平梳理
        三、交游
    第二节 邓显鹤着述略论及《沅湘耆旧集》的编纂动机、成书过程与版本流传
第二章 《沉湘耆旧集》编纂体例和文献来源
    第一节 《沅湘耆旧集》编纂体例
        一、以史法行之
        二、“以诗存人,亦以人存诗”
        三、缀以小传、诗评、辑评、按语
    第二节 《沉湘耆旧集》作家小传的内容
        一、增广生平
        二、着录轶事
        三、考证勘误
        四、借人存人
    第三节 《沅湘耆旧集》编选诗作的文献来源
        一、《沅湘耆旧集》选诗来源文献条目辑录
        二、选诗来源文献的范围和类型
第三章 《沅湘耆旧集》诗人小传订补
    第一节 字号订误与补充
        —、字号订误
        二、字号补充
    第二节 生卒年考
    第三节 官员仕履考和僧道杖履考
        一、官员仕履考
        二、僧道杖履考
    第四节 文集补订
    第五节 误收诗人考
第四章 《沅湘耆旧集》诗选校订
    第一节 《沅湘耆旧集》重收、误收诗作考辨
        一、重收诗作考辨
        二、误收诗作考辨
    第二节 邓显鹤删改原诗校订
    第三节 《沅湘耆旧集》部分诗作系年
    第四节 《沅湘耆旧集》诗作缺字补漏
第五章 《沅湘耆旧集》文献学和诗学思想
    第一节 《沉湘耆旧集》文献特点
        一、文献搜集:旁搜远绍,众籍皆括
        二、文献校勘:精审精校,随刊随补
        三、文献辨别:求真务实,追源溯流
        四、文献整理:由近及远,由简入繁
    第二节 《沅湘耆旧集》文献价值
        一、考师承与姻亲
        二、考籍贯
        三、考生卒年
        四、考文人结社
        五、辑佚的渊薮
    第三节 《沉湘耆旧集》诗学思想
        一、诗学思想
        二、批评方法
        三、批评焦点: 竟陵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辑录《邓显鹤诗话》
附录二: 《沅湘耆旧集》集外作家小传补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与粤西释义
    二 唐宋时期粤西文化研究概说
    三 唐宋粤西诗研究概说
    四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第一章 唐宋粤西生态环境与粤西诗
    第一节 唐宋时期粤西生态环境特征
        一 地理区位
        二 山川地貌
        三 气候
        四 物产资源
    第二节 粤西生态环境与诗人心态
        一 沦落心态
        二 忧惧心态
        三 喜山悦水心态
        四 乐游心态
    第三节 粤西生态环境与诗歌题材
        一 山水诗
        二 岩洞诗
        三 边疆诗
        四 花木诗及其他题材
第二章 唐宋粤西文化环境与粤西诗
    第一节 唐宋粤西文化格局及发展机制
        一 多民族聚居与多元文化共存
        二 粤西混合型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粤西民族政策与诗歌创作
        一 羁縻为主与征伐为辅的政策
        二 民族政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 反映民族政策作品的史学价值
        四 伏波将军马援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粤西文化整合进程与诗歌回响
        一 文化整合的方式:文治教化
        二 文化整合的诗歌回响
        三 文化整合及诗歌回响的意义
    第四节 粤西文化景观与粤西诗
        一 聚落景观与诗歌
        二 农业景观与诗歌
        三 民间文化景观与诗歌
        四 宗教景观与诗歌
第三章 唐宋粤西交通与粤西诗
    第一节 唐宋粤西交通路线述考
        一 出入粤西的孔道及粤西交通网络
        二 桂州至象州交通路线辨析
        三 粤西交通驿站与关津考
    第二节 南来北往皆是客:粤西交通线上的诗人活动图景
        一 流贬
        二 行役
        三 游历
        四 避乱
    第三节 诗篇多向客途成:粤西交通与诗歌内容的丰富
        一 纪行诗
        二 馆驿诗
        三 关津与古迹吟咏
        四 送别诗
        五 寄赠酬唱诗
第四章 唐宋时期粤西诗人分类研究
    第一节 贬谪诗人
        一 唐宋粤西贬谪诗人概况
        二 贬谪诗人的生命体验
        三 贬谪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宦游诗人
        一 粤西宦游诗人概况
        二 宦游诗人的文化策略
        三 宦游诗人的创作活动及诗歌特征
    第三节 幕僚诗人
        一 幕僚诗人概况
        二 幕僚诗人的心态和意趣
        三 幕僚诗人的诗歌特征
    第四节 本土诗人
        一 本土诗人概况
        二 本土诗人的文化认同与地域文化意识
        三 本土诗人的诗歌特征
结语
    一 唐宋粤西诗的概貌及特征
    二 唐宋粤西诗的发展嬗变
    三 唐宋粤西诗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读《全宋诗》、《全宋诗订补》札记及其他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9)迁居越中的东莱吕氏家族——以新见南宋吕祖谦家族吕有年墓志考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释文
二 吕有年及其家世
三 吕有年在知温州任上的贡献
四 迁居越中的东莱吕氏家族
结 语

(10)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行年系地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仁宗朝宋夏战争的总体研究现状
        (二)范雍的研究现状
        (三)夏竦的研究现状
        (四)范仲淹的研究现状
        (五)韩琦的研究现状
        (六)尹洙的研究现状
        (七)其他有关文人的研究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撰写体例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撰写体例
第一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及有关文人介绍
    一、宋夏战争的分期
    二、仁宗朝宋夏战争的特点
    三、仁宗朝宋夏战争主要文人及其诗歌总论
        (一)仁宗朝宋夏战争的主要相关文人总论
        (二)仁宗朝宋夏战争诗歌总论
第二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萌芽期:景佑元年—宝元二年
第三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爆发期:康定元年—庆历二年
第四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尾声期:庆历三年—庆历四年
结语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信息统计表
附录C: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有关诗文创作时地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南宋制抚年表》补正(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宋孝宗朝蜀地幕府与诗歌研究[D]. 田萌萌.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2]卫湜《礼记集说》研究[D]. 王璐. 吉林大学, 2020(03)
  • [3]《南宋制抚年表》续补正[J]. 李之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 [4]《全宋诗》订补 ——以石刻文献为主[D]. 赵一.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5]清代两浙宋史学研究[D]. 魏巍.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6]陈亮及其文学研究[D]. 邱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7]邓显鹤《沅湘耆旧集》研究[D]. 李璇.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8]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D]. 钟乃元. 广西师范大学, 2010(11)
  • [9]迁居越中的东莱吕氏家族——以新见南宋吕祖谦家族吕有年墓志考释为中心[J]. 钱汝平. 唐宋历史评论, 2020(01)
  • [10]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行年系地考[D]. 苏雅娜.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更正《南宋年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