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江明[1](2021)在《高原体能训练对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探讨》文中提出以20名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比高原体能训练前后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变化,以检验高原体能训练对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RBC、HB、HCT值明显提高,说明高原体能训练可以显着提高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血液载氧和输氧能力,这种能力在高原体能训练11天后出现明显地提升,经过21天的高原体能训练后,此能力得以显着提升.BUN和CK值,在第一阶段随着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提升而迅速上升,并在第二阶段达到峰值,但是第三阶段时均出现下降,说明高原体能训练增强了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高强度运动后的机体恢复能力和肌肉抗损伤能力.
王雨生[2](2021)在《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力量素质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一场激烈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员在场上反复快速移动达500次左右,再加上蹬、跳、跨、击球、跳起扣杀等,对下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因此,科学系统地增强下肢力量已经成为羽毛球教学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加压训练已经运用在田径、橄榄球、足球、网球、手球等项目上,且在提高下肢力量方面已有较多的可行性分析及研究成果。纵观文献资料鲜少见到加压训练运用在羽毛球下肢力量训练中。为探索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18名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实验组进行加压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训练,实验干预6周。在实验前、后分别采用左大腿围度、右大腿围度、水平方向爆发力、垂直方向爆发力、专项移动来反映下肢力量,考量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的影响。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在6周训练干预后,对照组的左大腿围度不存在显着性,两组的右大腿围、立定跳远、纵跳摸高、左右移动成绩均存在显着性。加压训练和传统训练均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的下肢力量产生了积极影响。(2)在6周训练干预后,左右移动成绩呈下降趋势,实验组的左大腿围度、右大腿围、立定跳远、纵跳摸高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且各指标呈现出随时间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实验组增长趋势大于对照组。(3)加压训练比传统训练在改善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的大腿围度、水平方向爆发力、垂直方向爆发力、专项移动速度方面更具有优势,反映了加压训练比传统训练对下肢力量影响的效果更好。建议:(1)在运用加压训练前,应对受试者体适能进行评估,保证受试者具有良好的身体机能状况。并遵守循序渐进、适宜负荷和安全性的原则,合理安排训练。(2)在实际生活或训练中,加压带属于简单便携装置。将简便易行的加压训练推广运用于器械条件不足的偏远地区、或羽毛球训练营等,丰富少年羽毛球训练方法,提高羽毛球练习者的下肢力量。(3)加压训练较为灵活,训练手段具有创新空间。在实际训练中,依据其“低强度、短时间、短期间”的特点,结合练习者的爱好、场地、器材等,因地制宜,合理设置训练方案,激发练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练习者的训练热情。
吴斌[3](2021)在《甘肃省高校羽毛球运动员后场正手抽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指出
郑氏珠江(TRINH THI CHAU GIANG)[4](2021)在《越南北宁省12-13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北宁省是越南培养羽毛球运动员的主要省份之一,该省为越南培养了许多国家羽毛球人才,特别是男子羽毛球运动员,成绩优异。但该省女子羽毛球成绩却不如越南的其他地区。二十一世纪后,该省份羽毛球项目的成绩持续下滑,已大不如从前,特别是女子羽毛球队成绩。虽然使北宁省女子羽毛球项目成绩退步的原因有许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女子运动员在羽毛球比赛中较弱的体能,这使对手引领比赛节奏,最终导致比赛失败。当下,各国的羽毛球运动员水准相近,单纯靠技术很难战胜其他国家。因此,在羽毛球项目比赛的时候运动员要掌握比赛节奏,利用自身技术,分配体能,制定战术,才能保证比赛的最终胜利。目前,羽毛球项目比赛的强度不断增加,运动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这也就需要运动员不断提高自身耐力,提升运动速度,以应对比赛攻防节奏的加快。本文对越南北宁的13-12岁的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的提高进行了研究。采用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本文研究的结果能够展现在速度素质训练工作中蕴含的科学性,其结合现代羽毛球项目的发展状况,根据越南的羽毛球运动发展的特点,加强北宁省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体育项目训练的核心不同。对于羽毛球专项而言,训练的核心就是速度。当前,越南北宁省教练员的教育水平和年龄结构,以及体育经验和职业教育年龄,符合羽毛球的运动发展的要求,教练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认为体育锻炼对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在一定程度上,教练的训练理念与现代羽毛球竞技标准相脱节,训练女子运动员的手法单一的固定,缺乏丰富的训练内容,导致训练的最终成绩不理想。(2)实验表明:研究者进行长达6个月的专项实验,其对符合条件的北宁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进行专项速度的研究。对12岁到13岁的女子运动员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手段,最终的结果经过检验具有显着的差异,T检验与标准差0.05<有很明显不同,实验组的速度高于对照组。(3)通过对越南北宁省女子羽毛球运动现状的分析,发现需要进一步改善女子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并且教练员需要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素质,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羽毛球运动员人才。教练员运用自身掌握的羽毛球先进训练理念,对12岁至13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训练,使羽毛球运动员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越南羽毛球运动项目的成绩,使国家羽毛球项目位于世界前列。
张鹏[5](2021)在《2020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运动员技战术研究》文中提出羽毛球女子单打项目是我国竞技体育体系中传统优势项目之一,但目前我国羽毛球女子单打项目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出现频频失利情况。而失利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两点最为关键:一是国外年轻优秀运动员“趋于男性化”的打法。主要表现在:打法灵活多变且趋于“杀上网”、“发接发抓球突击”、“控网压底线”、“假动作更有效”等。二是国内女单选手青黄不接,尤其是年轻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不稳定,成绩波动比较大,难以在大型比赛中脱颖而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2020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前四强选手的发接发技术、发球的落点、前场技术、中场技术、后场技术及最后一拍得失分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研究未来世界羽毛球女子单打技战术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分析国羽女子单打运动员在技术训练、战术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运动训练学、羽毛球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理论依据,分析四名优秀女子单打运动员技战术的竞技水平特征,从中获得经验与启示,应用到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教学当中,达到培养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的目的。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女单运动员发球以反手网前球为主,集中在1号位、5号位和6号位。发网前球已经成为了女子单打项目发球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女单运动员在发球时选择发网前球,这也进一步的证明女子趋于男性化发展逐渐走向成熟。(2)在接发网前球时主要以回击推球和搓放球为主,挑球为辅,四强运动员在接发后场球时主要是杀球和高远球为主,吊球为辅,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接发球的手段以进攻战术为主,女单发球质量进一步的提高,发球比较贴网而下,抢到高点更是难上加难,导致扑球使用频率低。(3)戴资颖前场运用综合能力最强,后场杀球技术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但是杀球进攻得分能力突出,后场综合技术运用能力较强。陈雨菲前场、后场综合运用能力最强,但中场相对弱。马林后场杀球使用率最高,进攻战术运用较强,特别杀上网能力较突出。奥原希望中前场战术使用能力较强,后场杀球技术使用率低,进攻能力较弱,后场技术综合运用能力较弱。(4)羽毛球女子单打前四名选手的最后一拍得失分情况的数据分析来看,后场杀球成为了女子单打最后一拍得分的有效手段,网前球以挡网与搓放为主,杀上网后采用推、扑技术压制对手,取得快速得分的效果。
于金龙[6](2021)在《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项学生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力量素质,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是能够保证技术动作顺利完成、提高人体的控制能力,提高技术动作控制的精密性、同时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手段。核心稳定性力量的训练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到各种不同的项目之中,并且能够在不同项目的不同阶段都能够帮助运动员稳定性的提升,不管是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还是运动技能的提高,都有着非常有利的帮助。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在高校羽毛球专项学生的影响对比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对照组(采用一般腰腹训练)和实验组(采用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的学生经过三个月的对比实验之后,立定跳远、前抛实心球、1分钟跳绳、100米、800米、羽毛球掷远、全场十字移动、10次杀上网、全场移动定点击球等测试项目的成绩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各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说明了一般腰腹训练和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都能够强化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2)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力量素质方面,实验后实验组力量素质的提升要明显强于对照组,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相较于一般腰腹训练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3)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速度素质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整体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速度素质有着提升。(4)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灵敏素质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整体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同样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灵敏素质有着提升。(5)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稳定性方面,实验后实验组在击球稳定性效果上明显强于对照组,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相较于一般腰腹训练更加具有优势。(6)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一般素质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整体上的显着性差异并不明显,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一般素质有着提升。(7)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专项素质方面,综合来说实验后实验组在专项素质的提升要明显强于对照组,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相较于一般腰腹训练更加具有优势。
闫辉[7](2021)在《六角球训练对10-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升,运动员在比赛中攻防互相转换的节奏也越来越快,需要运动员的身体对运动空间的位置、运动方向及其运动节奏等进行迅速、准确的选择和调整,从而争取得场上的主动,不难看出,灵敏性素质和整体技能与运动员的协调、速度、柔韧性等各种综合素质有着紧密地联系。少儿时期正值其灵敏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发展的黄金时期,采用合理的培养方法充分挖掘和开发其的潜能。为日后向高水平体育运动员迈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以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32名10-12岁的羽毛球队队员为本次实验对象,且对本次实验对象进行均衡化分组,实验组采用六角球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灵敏素质训练方法,实验研究的衡量指标为前后移动能力测试、左右移动能力测试以及低重心移动、六边形等测试方法,对32名实验对象进行灵敏素质的相关训练,训练周期为八周,每周周内训练三次,练习具体时间为每周周内的周一、周三、周五下午的训练课中开始训练,八周训练结束后,收集整理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在反应10-12岁羽毛球运动员快速改变方向能力方面,六角球训练方法的训练效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传统灵敏素质训练方法更能提高10-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2.通过10-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快速变换动作能力的低重心移动测试,说明六角球训练对于10-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快速变换动作的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组采用六角球训练方法相比较对照组采用的传统灵敏素质训练方法对10-12岁羽毛球运动员快速反应能力的衡量指标值的提升幅度更为显着。建议:1.将六角球的训练融入平时训练当中,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培养和训练,探索更有效的羽毛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训练的方法。2.结合羽毛球自身项目特点,研究羽毛球专项灵敏素质发现羽毛球对抗过程中的预判能力,也就是反应能力,有关训练研究相对甚少,目前灵敏素质训练方法多以快速改变方向、变换动作居多,因此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个体真正的灵敏素质,希望广大学者能参与到此领域的研究。3.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所选取的受测对象为10周岁-12周岁羽毛球运动员,样本容量相对有限,希望后来的学者能在研究时增加实验对象的样本容量,尝试不同年龄、专项的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研究。
丁宇[8](2021)在《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羽毛球运动项目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决定了需要对其训练方法及手段进行创新和研究。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普及和比赛类型的增多,技术学习和运动水平的发展成为运动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学校羽毛球课是学生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水平的基本途径,所以亟需从根本上对羽毛球课程教学和训练进行创新研究。良好的协调性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表现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学习效果。本研究通过建立在现有的协调性研究基础上,利用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并与传统协调性训练作比较分析。主要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研究。选取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9级羽毛球专选课40名学生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实验前通过抽签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实验组进行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协调性训练;实验周期为12周24学时;实验前后,两组均进行相关指标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运动协调能力”的四项指标测试中,“30秒快速对墙击球”检验结果为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哈勒循环测试”和“十字象限跳”检验结果具有差异性显着(P<0.05);“30秒快速跳绳”检验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羽毛球专项身体素质”的五项指标测试中,“4X10m折返跑”、“羽毛球掷远”、“立定跳远”、“2min持续跳绳”、“坐位体前屈”检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十项基本技术”测试指标中,六项击球技术(正手头顶击直线高远球、正反手放网前球、正手吊球)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击球成功率、正手发高远球、正反手挑球)检验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四项步法技术仅全场六点平步步法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三项(前、中、后场步法)检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运动动机”调查中内部动机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部动机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育学习兴趣”调查中,技能学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积极性、消极性、课余活动以及体育关注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专项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较传统训练能更加有效发展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2)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3)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羽毛球基本技术学习效果。(4)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运动动机,主要表现在内部动机上。(5)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技能学习兴趣上。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结论,可以看出专项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两项素质均得到发展以后,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羽毛球技术,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动机,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马正娟[9](2021)在《跳绳训练对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为了探究跳绳训练对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羽毛球专项的两个班学生共32人进行实验研究,进行为期十周的教学干预实验,实验前后测定相关心率指标和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将测定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实验后对照组的体能恢复水平和心脏适应运动负荷能力有提升,在羽毛球速度耐力测试指标方面,运动成绩比实验前有提高,可以认为传统速度耐力训练方法对提高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2)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身体机能,机体无氧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和有氧工作能力都有提升效果,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大的运动负荷,提高体能的恢复速率,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素质。同时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成绩显着提高,可以认为跳绳训练对于提高羽毛球专项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有积极影响效果。(3)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身体机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效果不呈现显着性差异。运动成绩是运动能力的反映,实验后实验组400米和杀上网20个往返的运动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的T型跑5个往返运动成绩没有显着差异。跳绳训练和传统速度耐力训练对人体的身体机能同样具有提升效果,但最终体现在速度耐力素质上跳绳的训练效果稍优于传统速度耐力训练手段。(4)将跳绳引进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训练课堂,用作速度耐力的训练手段,有利于提升专项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水平,丰富体育院校羽毛球速度耐力的教学训练手段,拓宽体育院校羽毛球速度耐力素质的研究领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建议如下:(1)在今后的羽毛球课堂中应该让羽毛球专项学生充分认识跳绳训练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参与研发跳绳的训练方式,促进训练手段多样化,并在高校羽毛球专项素质训练课堂中进行使用与推广。(2)羽毛球速度耐力训练需要达到一定的负荷和强度才能达到训练效果,今后将跳绳引入羽毛球速度耐力训练时要严格控制训练时间和间歇时间,并且根据羽毛球项目特点进行训练,使其更有效发展羽毛球速度耐力素质。(3)跳绳训练的方式比较多样化,但缺乏一定的跑动距离,在长期的速度耐力素质训练中,应该与其他的训练手段相结合,力求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4)近年来关于羽毛球速度耐力素质的科学研究有所减少,尤其是在实验方面的研究,因此期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学者继续深入研究。
刘国海[10](2021)在《软梯训练法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软梯,又被称为绳梯、敏捷梯,是当前一种新型体能训练方式,被广泛运用与体育课及竞技体育训练中。多个竞技体育项目的实践证明,软梯能够灵活运用于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根据项目特点量身制定的合适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是提升灵敏、速度类训练的手段。同时,软梯训练方法新颖、简单易行,具有趣味性,能够让训练氛围轻松愉快,避免内容单一,让运动员投入其中,因此软梯训练法运用于儿童运动训练中,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羽毛球项目在比赛中需要根据对方来球进行跑动,做出如急停急跑,蹬跨,跳跃等动作,对运动员灵敏协调素质要求高,因此灵敏素质训练是羽毛球专项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将软梯应用于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中,有助于其更快地掌握羽毛球技术,提升技战术综合能力。基于此,通过软梯训练引入8-12岁羽毛球运动员教学与训练中,为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提供新颖的训练方法,同时也为8-12岁羽毛球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本文针对哈尔滨新起点羽毛球俱乐部24名8-12岁羽毛球运动员,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等方式,设计构建软梯训练计划和方法,确定测试指标,对两组青少年运动员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深入了解软梯训练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的作用。24名8-12岁学员中男生12名,女生12名作为实验者进行实验,得出以下结果:1.在12周软梯教学干预训练后,软梯训练的实验组数据前后对比可看出,实验组六角球灵敏测试、T形灵敏测试、象限跳测试、直线前后移动、左右前后移动、10次低重心四点跑指标在进行差异性检验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P值均小于0.05,六角球灵敏测试、直线前后移动、10次低重心四点跑三项指标差异非常显着,P<0.01,说明软梯训练对8-12岁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有显着效果。在今后针对8-12岁年龄段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训练中可以更多地采用软梯作为辅助训练方式。2.采用传统羽毛球灵敏素质训练的对照组,对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对6项灵敏素质测试指标T检验,除了六角球灵敏测试,其余5项指标T形灵敏测试、象限跳测试、直线前后移动、左右移动、10次低重心四点跑P值均小于0.05,由此可见传统训练方式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发展也具有显着效果,也可在日常训练中运用。3.经过12周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数据前后对比可看出,实验组6项灵敏素质测试指标在进行差异性检验后,除了象限跳女生、左右前后移动之外,其余测试指标实验组提升更加显着,(P<0.05,)说明软梯训练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对非专项、专项灵敏素质的发展作用更加显着,也说明软梯训练这一手段是符合羽毛球项目对灵敏素质的要求。总结:羽毛球运动员竞技水平建立在非专项灵敏素质的基础上,以专项灵敏素质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8-12岁灵敏素质及步法移动能量基础较弱的少年儿童,软梯训练及传统的训练方式都能起到显着效果。但软梯训练方法对非专项及专项灵敏素质的发展比传统的训练方法效果更佳。
二、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体能训练对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2 实验设计 |
2.1 体能训练计划与负荷安排 |
2.2 运动员各阶段身体机能指标变化 |
3 结果与讨论 |
(2)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加压训练 |
2.1.2 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 |
2.1.3 下肢力量 |
2.2 关于加压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1 加压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
2.2.2 加压训练的生理机制、特点及安全性 |
2.2.3 加压训练的实验安排研究 |
2.2.4 加压训练对青少年下肢力量影响的研究 |
2.3 关于下肢力量及其指标的研究现状 |
2.3.1 下肢力量的研究 |
2.3.2 羽毛球下肢力量的研究 |
2.3.3 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的评价指标 |
2.4 小结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同质性检验 |
4.2 下肢围度指标的变化 |
4.2.1 左大腿围度的对比结果 |
4.2.2 右大腿围度的对比结果 |
4.3 下肢爆发力的变化 |
4.3.1 立定跳远的对比结果 |
4.3.2 纵跳摸高的对比结果 |
4.4 下肢专项移动速度的变化 |
4.4.1 左右移动的对比结果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加压训练对左大腿围度的影响 |
5.2 加压训练对右大腿围度的影响 |
5.3 加压训练对水平方向爆发力的影响 |
5.4 加压训练对垂直方向爆发力的影响 |
5.5 加压训练对专项移动速度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问卷信息一览表 |
附录3 效度检验信息一览表 |
附录4 实验承诺书 |
附录5 专家效度问卷 |
附录6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越南北宁省12-13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体能 |
2.1.2 体能训练 |
2.1.3 专项体能训练 |
2.1.4 速度 |
2.1.5 专项速度 |
2.1.6 反应速度 |
2.1.7 动作速度 |
2.1.8 移动速度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査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越南北宁省12-13 岁羽毛球运动员基本状况分析 |
4.1.1 北宁省12-13 岁羽毛球运动员年龄结构 |
4.1.2 北宁省12-13 岁羽毛球运动员来源途径 |
4.1.3 从2010-2020 年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成绩 |
4.2 越南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训练基本状况分析 |
4.2.1 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体制分析 |
4.2.2 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训练形式分析 |
4.2.3 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队的训练条件 |
4.2.4 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队训练计划的安排 |
4.3 越南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队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4.3.1 北宁省羽毛球教练员从教前的来源与运动等级 |
4.3.2 北宁省羽毛球队教练员的学历结构 |
4.3.3 北宁省羽毛球教练员执教年限情况分析 |
4.4 越南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提升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目前的方法 |
4.4.2 北宁省 12-13 岁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测试指标 |
4.4.3 北宁省 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现状 |
4.4.4 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提升的实验内容与方法 |
4.4.5 北宁省12-13 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数据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北宁省羽毛球教练员专项速度测验方法调查问卷 |
附录2 北宁12-13 岁羽毛球运动员女子教练员专项速度训练方法调查问卷 |
附录3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时间安排表 |
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2020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运动员技战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羽毛球技战术的研究 |
1.3.2 关于羽毛球女单技战术发展现状的研究 |
1.3.3 关于羽毛球女单发球、接发球技战术的研究 |
1.3.4 关于羽毛球女单全场技战术的研究 |
1.3.5 关于羽毛球女单比赛得失分情况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分析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2020 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四强运动员发球、接发球技战术分析与研究 |
3.1.1 四强运动员发球技战术的分析与研究 |
3.1.2 四强运动员发球落点统计分析与研究 |
3.1.3 四强运动员接发球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
3.2 2020 年羽毛球全英公开赛女单四强运动员全场技战术分析与研究 |
3.2.1 四强运动员前场技战术的分析与研究 |
3.2.2 四强运动员中场技战术的分析与研究 |
3.2.3 四强运动员后场技战术的分析与研究 |
3.3 2020 年羽毛球全英公开赛女单四强运动员最后一拍得失分技术分析与研究 |
3.3.1 四强运动员最后一拍使用情况的分析与研究 |
3.3.2 四强运动员最后一拍各项技术得失分的分析与研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访问对象名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项学生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创新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目标 |
2.文献综述 |
2.1 人体核心部位界定 |
2.2 核心力量的概念界定 |
2.3 核心稳定性概念界定 |
2.4 核心稳定性力量概念的界定 |
2.5 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作用的研究 |
2.6 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应用 |
2.7 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实验对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专家访谈法 |
3.3.3 实验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4 设计路线 |
4.实验设计 |
4.1 实验内容 |
4.1.1 实验时间 |
4.1.2 实验地点 |
4.1.3 实验器材 |
4.1.4 实验分组 |
4.2 实验变量的选择与控制 |
4.2.1 实验变量的选择 |
4.2.2 实验其他变量的控制 |
4.3 实验方案 |
4.3.1 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方案的选取依据 |
4.3.2 测试指标的选取依据 |
4.3.3 确定实验方案 |
5.结果与分析 |
5.1 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前后对照组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后实验组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
5.2 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后对照组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前后实验组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
5.3 灵敏素质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灵敏素质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前后对照组灵敏素质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前后实验组灵敏素质对比分析 |
5.3.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灵敏素质对比分析 |
5.4 稳定性对比分析 |
5.4.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稳定性对比分析 |
5.4.2 实验前后对照组稳定性对比分析 |
5.4.3 实验前后实验组稳定性对比分析 |
5.4.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稳定性对比分析 |
5.5 一般素质对比分析 |
5.5.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一般素质对比分析 |
5.5.2 实验前后对照组一般素质对比分析 |
5.5.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一般素质对比分析 |
5.5.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一般素质对比分析 |
5.6 专项素质对比分析 |
5.6.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专项素质对比分析 |
5.6.2 实验前后对照组专项素质对比分析 |
5.6.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专项素质对比分析 |
5.6.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专项素质对比分析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六角球训练对10-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少儿时期是身体发展的敏感期 |
1.1.2 羽毛球运动的项目特征 |
1.1.3 六角球是灵敏素质训练的有效手段和辅助工具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的研究 |
2.1.1 10-12岁羽毛球运动员概念的界定 |
2.1.2 灵敏素质的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评述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对象及分组 |
3.3.2 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及实验器材 |
3.3.3 实验方案 |
3.3.4 实验内容 |
3.3.5 实验过程 |
3.3.6 实验评价指标 |
3.3.7 训练方法与负荷 |
3.3.8 实验控制 |
3.3.9 自变量与因变量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灵敏素质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4.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 |
4.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变化的比较分析 |
4.3.1 实验组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测试数据对比 |
4.3.2 对照组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测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衡量指标值的比较分析 |
4.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快速改变方向能力衡量指标值的比较分析 |
4.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快速变换动作能力的灵敏测试指标值的比较分析 |
4.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快速反应能力测试指标值的比较分析 |
4.5 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8)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羽毛球项目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需要 |
1.1.2 现代教学训练方法及技术水平发展的需求 |
1.1.3 协调性训练有利于促进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 |
1.1.4 协调性组合训练的发展前景优越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3.1 研究的重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协调性的相关概念 |
2.1.2 协调性组合训练的概念 |
2.2 协调性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2.2.1 运动协调性的归属 |
2.2.2 运动协调能力构成要素 |
2.2.3 运动协调能力评价方法及手段 |
2.3 研究综述 |
2.3.1 关于“协调性”的理论研究现状 |
2.3.2 关于协调性训练的应用研究现状 |
2.3.3 协调性训练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2.3.4 “组合训练”的相关研究现状 |
2.3.5 组合训练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2.3.6 羽毛球教学与训练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方案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的正态性检验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
4.1.3 实验前后实验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前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正态性检验 |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2.4 实验前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2.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基本技术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击球成功率”测试结果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击球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步法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
4.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
4.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
4.4.3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
4.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
4.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
4.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
4.5.3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
4.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跳绳训练对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速度耐力训练的重要性 |
1.2.2 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训练存在的问题 |
1.2.3 跳绳训练与羽毛球速度耐力的联系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羽毛球项目特点 |
2.2.1 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和供能系统分析 |
2.2.2 羽毛球专项身体素质分析 |
2.3 羽毛球速度耐力素质的相关研究 |
2.3.1 速度耐力的概念 |
2.3.2 速度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
2.4 跳绳训练的相关研究 |
2.4.1 跳绳的概念 |
2.4.2 跳绳训练的价值与功能 |
2.4.3 跳绳在其他运动项目中的运用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国外研究现状 |
2.5.2 国内研究现状 |
2.6 研究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实验研究设计 |
3.3.1 实验对象 |
3.3.2 实验时间和地点 |
3.3.3 实验相关因素的控制 |
3.3.4 实验相关指标的选取原则、测量方法与器材 |
3.3.5 实验前测 |
3.3.6 实验干预方案 |
3.3.7 实验后测 |
4.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身体基本情况和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测试 |
4.1.1 实验前身体基本情况分析 |
4.1.2 实验前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关心率指标变化分析 |
4.2.1 实验前相关心率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实验组相关心率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对照组相关心率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关心率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 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实验组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对照组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4 实验组跳绳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软梯训练法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软梯训练法的优势 |
1.1.2 羽毛球运动对专项素质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软梯训练概念界定 |
2.1.2 灵敏素质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软梯训练研究现状 |
2.2.2 羽毛球灵敏素质相关研究 |
2.2.3 羽毛球运动中软梯训练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关于软梯训练的研究现状 |
2.4 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特征分析 |
4.1.1 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
4.1.2 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因素及训练目标 |
4.1.3 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特点 |
4.1.4 软梯灵敏训练设计原则 |
4.1.5 实验设计方案 |
4.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指标对比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指标对比 |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 |
4.3 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非专项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2 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专项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 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非专项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2 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专项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4.5.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非专项灵敏素质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4.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灵敏素质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4.6 分析与讨论 |
4.6.1 软梯训练对8-12岁运动员非专项灵敏素质发展的影响 |
4.6.2 软梯训练对8-12岁运动员专项灵敏素质发展的影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四、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体能训练对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探讨[J]. 江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08)
- [2]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雨生. 扬州大学, 2021(09)
- [3]甘肃省高校羽毛球运动员后场正手抽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 吴斌.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越南北宁省12-13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提升研究[D]. 郑氏珠江(TRINH THI CHAU GIANG).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2020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运动员技战术研究[D]. 张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项学生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D]. 于金龙.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六角球训练对10-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辉.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8]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D]. 丁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跳绳训练对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的影响研究[D]. 马正娟.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10]软梯训练法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D]. 刘国海.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