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授时信号支持同步广播同步

GPS授时信号支持同步广播同步

一、GPS定时信号支持同时广播同步(论文文献综述)

张路路[1](2021)在《基于LoRa的时钟同步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生活中,时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参考量。时钟同步系统以提供精准时间信息为主要功能,已广泛应用于机场、轨道交通、高校、医院与场馆等场所,为人们提供时间显示服务、为众多智能设备和信息化系统提供时间同步服务,使它们步调一致、有序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时钟同步系统存在有线网络成本高、不灵活与后期改动困难等弊端,Zigbee与WiFi等技术通信距离短,难以满足远距离授时的需求。本文根据LoRa远距离与低功耗的特性,采用星型拓扑架构设计了基于LoRa的无线长距离时钟同步系统。本系统由STM32系列单片机与LoRa共同组成,结合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算法(Timing-Sync Protocol for Sensor Networks,TPSN)和网络时间协议(Network Time Protocol,NTP)的核心思想即承认同步报文往返时间延迟相等,设计了一种复合的时钟同步加管理算法,改进同步过程并设计了同步报文,大幅度提高系统授时精度,在同步报文中加入时钟终端的状态信息,实现时钟源对时钟终端的管理功能,时钟源轮询时钟终端解决了难以同步多个时钟终端的问题。时钟终端采取数码管显示时间信息,针对数码管出现的短路与断路故障,提出了一种数码管诊断算法实现实时诊断,设计备份的数码管,一旦数码管出现故障,可启用备份的数码管不影响正常使用。采取TLink物联网平台实现对时钟同步系统的远程监测,在网页端与微信端能够实时查看时钟同步系统的参数与报警信息,提高了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达到数据查询、实时监测与自动报警的效果。在不同环境下,对LoRa的丢包率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两个参数展开实验研究,分析该系统在远距离条件下的时间同步精度,并在市区与郊区不同环境下将复合的时钟同步加管理算法与广播时钟同步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证明复合的时钟同步加管理算法授时精度远高于广播时钟同步算法。目前在互联网上获取时间信息精度低且不稳定,所以本文在时钟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小型、灵活与经济的NTP服务器,同步精度可达微秒级,完全符合使用要求。本文实现了基于LoRa的时钟同步系统,结构简单,组网灵活,运行状况良好,可满足地理范围较大的企业或单位时间同步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葛良[2](2021)在《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及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是一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学科用途广泛的下一代重离子科学研究装置,该装置采用加速器级联的方式实现束流的高功率、高流强,级联方式的运行需要对设备进行高精度的时序控制,高精度的同步定时是实现设备精确操控的关键,决定了硬件设备运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HIAF装置分布在1km范围内,时序调度设备约600台,同步准确度需好于2ns;同时为了满足BEIF装置建设的需要,设计系统需具有更大范围的设备覆盖能力和更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提升空间,这为时序控制的实现提出了挑战。同步定时系统是实现HIAF时序调度的系统级方案,本文基于标准时间同步协议,设计方案增强了HIAF的拓展性;好于2ns的同步准确度和亚纳秒的同步精度提高了HIAF的注入、俘获、加速和引出效率,同时优化了装置并行供束的模式。系统级层面,本文设计的绝对时间同步定时方案,对国内同类系统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对时序调度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White Rabbit协议,设计HIAF的同步方案,实现大跨度、多节点、实时校准的同步系统,解决通用定时系统存在的长距离传输同步精度降低、多节点改变网络结构和单工通信不能实时校准的难题。系统可靠性方面,本文率先将网络设计技术应用到同步定时系统的设计中,通过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的可靠性,研究网络拓扑结构对同步和数据传输的影响机制,获得基本的网络冗余方案;分析同步定时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重点研究不同冗余参数下数据的可靠传输,给出适用于HIAF同步定时系统的数据冗余方案和参数,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不同数据占用的网络带宽,研究设备控制信息在网络中的传输时间,给出了数据传输优先级及划分VLAN的方案;调研主流的网络监控解决方案,选用Zabbix和Grafana的方案实现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提升了全系统的可靠运行。本文在国内首次将同步信息、设备控制信息、节点配置信息和节点报警信息在一条链路上进行融合传输,基于模块化设计,分离同步信息和其他信息,优化了需要通过数据网络对接入节点配置及状态监控的方案;基于高精度延时电路和时间数字转换器技术,研究了一种构建延迟链实现亚纳秒延时输出和时间标记的算法,将定时调节步长和时间标记精度提升到四百皮秒左右。在接口方面,对不同设备的接口进行统一化抽象建模,优化同步定时系统硬件接口的设计方案,有效解决了不同设备接入系统难的问题。本文以项目需求为导向,设计系统级的解决方案,实现数据主节点、时钟主节点、同步网络和终端节点的软硬件模块。以同步定时系统设计原型为依托,搭建系统级的测试平台,实现全系统的测试,得到同步准确度好于1ns、同步精度好于60ps、对外参考触发输出偏差小于300ps,满足HIAF同步定时系统需求和具有一定性能提升空间的结论。

吴体昊[3](2020)在《大规模MIMO小区搜索与随机接入方法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需要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传输速率、网络容量、可靠性和无线覆盖性能,同时大幅度降低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时延、功率消耗和成本消耗。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作为5G无线通信核心技术之一,由于其在深入挖掘空间资源、提高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能,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过程中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容量与可靠性的有效手段。本论文面向5G大规模MIMO原型验证系统,围绕系统中大规模MIMO小区搜索与随机接入问题,开展对大规模MIMO随机接入信道与极化码编译码器的研究,并在系统上完成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硬件实现。首先,基于通信协议标准回顾5G系统中无线帧结构配置、物理资源以及系统频点与带宽。在此基础上,研究5G系统中小区搜索方法,对基站下行发送的同步广播块集合进行简述,并讨论小区搜索过程中的主同步信号检测、辅同步信号检测与物理广播信道检测。其次研究5G系统中随机接入过程,主要包括随机接入信道时频结构、随机接入前导码序列设计、以及用户上行定时提前量。最后概述大规模MIMO原型验证系统。进而,面向5G演进完成大规模MIMO随机接入信道的设计与实现。从大规模MIMO信道模型与随机接入信道处理流程入手,利用大规模MIMO波束域信道稀疏特性将信号的处理限制在部分少数的波束上进行,从而降低大规模MIMO随机接入信道接收机复杂度。在此基础之上,根据5G通信协议标准研究随机接入信道发射机的设计,并简化随机接入信道前导码生成过程,得到低复杂度的随机接入信道发射机结构。进而研究随机接入信道接收机的设计,基于最大似然准则得到天线域大规模MIMO定时估计方法,与此同时,将其拓展到波束域处理,把互相关运算集中在少数能量高的波束域信号上,从而大幅度降低实现复杂度,并给出波束域随机接入信道接收机实现结构。进一步地,根据所提出的低复杂度随机接入信道发射机与接收机结构给出各部分模块的逻辑设计。最后在硬件平台上完成FPGA实现,并给出资源消耗。最后,完成原型系统中5G极化码编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首先对极化码的信道极化理论进行回顾,简述信道极化中的信道分离与信道组合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5G极化码编码算法,对极化码生成矩阵编码方式进行讨论,同时,基于信道极化理论给出极化码的蝶形运算编码方式。其次研究5G极化码译码算法,主要针对不同译码算法的实现原理与在不同码长与码率下的译码性能与译码吞吐量进行讨论。进一步地,基于蝶形运算算法给出极化码编码器的流水线实现结构,基于反转校正列表(FSL,Flip Syndrome List)译码算法给出有效的极化译码器实现结构。极化码译码器采用合理的运算并行度、码块并行度与流水线结构,保证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提高译码器吞吐量。最后在硬件平台上完成FPAG实现,并给出硬件测试与资源消耗。

占太权[4](2020)在《一种TD-LTE终端管控系统中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一方面,移动终端的遍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另一方面它们在私密窃取和隐私安全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在诸多涉密场合配置一个能够对特定用户进行中断通信或者保障的管控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论文主要是基于工程建设实践而引出的课题,研究一种基于伪基站式TD-LTE网络的通信管控设备,而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是管控设备实现管控的必要前提。目前现有的基站搜索和同步模块设备过于庞大、价格昂贵,且大多数未能真正用于工程开发当中去。论文旨在设计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方案并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同时达到管控设备参数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首先,论文分析了 TD-LTE终端管控系统现有的方案。讨论了目前存在的大功率噪声遮盖式、监听式管控方法的优劣势,设计出一套基于IMIS身份信息的TD-LTE伪基站式管控方案,并对管控方案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然后,由TD-LTE相关技术入手,对TD-LTE系统架构、系统消息、同步信号算法等相关原理和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详细介绍了基站搜索方案,设计应用LTE基站搜索软件LTE-Cell-Scanner加入对HACKRF的支持,使用C语言进行开发,实现对公网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搜索和解析,获得搭建TD-LTE伪基站参数模板。同时论文给出了基站同步方法,通过GPS卫星授时技术实现了 TD-LTE伪基站与公网基站高精度同步。最后通过软件无线电平台采集真实空口数据并解析,比较测试手机软件接入公网基站信息,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基站搜索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通过使伪基站工作发送下行信号,观察测试手机解析到由伪基站发射的信号,验证了基站同步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方案已经被应用到TD-LTE管控设备开发中。

吕大千[5](2020)在《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精度时间服务是国家综合PNT(Positioning,Navigation,Timing)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军事、移动通信、天文观测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基于光纤链路和基于激光链路的时间同步方法可以满足用户亚纳秒级的同步需求,但设备使用成本较高,动态灵活性受限。本文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授时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的时间同步方法。该方法根据PPP时间传递结果驾驭本地时钟,使本地时钟所表示的本地时间与基准时间同步,可以达到亚纳秒级的时间同步精度,并且具备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低成本等优点。本文围绕PPP时间同步这一核心问题,按照从事后模式到实时模式、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现的研究主线,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PPP参数估计方法改进与误差补偿问题。研究了基于先验坐标约束的扩展Kalman滤波方法来提升PPP时间传递性能;针对PPP定时计算对模糊度固定可靠性要求比定位计算更高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基于整数相位钟法的模糊度固定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定时计算的模糊度固定与质量控制策略,采用假设检验、统计决策、残差检验等多种方法对模糊度固定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研究了针对GLONA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伪距频间偏差和BDS(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星端多径误差的补偿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参数估计改进与补偿方法均能够有效提升PPP时间传递性能。2.事后条件下的PPP时间传递问题。首先研究了BDS PPP时间传递,分析北斗三号系统卫星对BDS PPP时间传递的性能提升;然后研究了多系统观测数据融合处理中的各类误差改正,并提出一种基于GPS/GLONASS/BDS/Galileo四系统的多模GNSS PPP时间传递算法;针对PPP时间传递中的日界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钟差重收敛(Clock Instantaneous Reinitialization)的多模GNSS PPP和整数相位钟时间传递算法。主要研究结论为:(1)基于多模GNSS PPP和整数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日界问题;(2)钟差重收敛算法不仅能够解决时间传递的日界问题,而且可以削弱PPP参数估计过程中的未建模噪声误差,进一步提升基于多模GNSS和整数相位钟法的PPP时间传递性能。3.实时条件下的PPP时间传递与监测问题。首先介绍了时间监测的具体含义;然后以CLK93实时星历产品为例,比较分析了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LONASS、BDS和Galileo的产品质量;在现有GPS PPP时间传递与监测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PS/GLONASS/BDS/Galileo四系统的多模GNSS PPP时间传递与监测算法、多模GNSS混合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与监测算法,研究了多模GNSS混合相位钟法的相位偏差和伪距偏差改正问题;最后综合比较上述多种时间传递与监测算法性能。主要研究结论为:(1)现阶段,模糊度固定解技术对时间传递与监测的性能提升要优于多模GNSS观测值;(2)多模GNSS观测值的加入可以增强PPP时间传递的可靠性,同时运用多模GNSS观测值和模糊度固定解技术进行时间传递与监测的性能最优。4.基于PPP技术的时间同步问题。针对分布式系统时间同步对高精度和灵活性的双重需求,提出了一种PPP时间同步方法。分析了PPP时间同步特点和场景要求;解决了分布式高精度时间同步的时间基准选择问题;设计了PPP时间同步测试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实现。最后通过硬件实验测试了传统GNSS时间同步、GPS PPP和多模GNSS PPP时间同步性能。主要研究结论为:(1)PPP时间同步方法适用于解决广域空间内稀疏分布式系统的时间同步问题;(2)在现有众多实时精密星历产品中,CLK53和CLK80的产品质量和时间基准稳定度较好,可以为PPP时间同步提供时间基准支持;(3)传统GNSS时间同步实验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16.7 ns,GPS PPP时间同步均方根误差约为0.41 ns,多模GNSS PPP时间同步性能约为0.33ns。本文提出的PPP时间同步方法的同步精度要远高于传统GNSS时间同步方法,并且多模GNSS PPP时间同步的可靠性更强。

康飞[6](2019)在《基于北斗GPS的NTP时间服务器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满足公司设备以及客户对局域网各个终端时间同步的需求,公司设立了基于北斗GPS的网络时间服务器预研项目,为同一生态系统下的各个终端提供同步时间戳服务,对于许多闭塞的局域网的时间同步需求,可以通过够中小型的网络时间服务器机箱实现,但是此类设备往往价格较贵,安装复杂,不适宜灵活小型化甚至移动的使用场景,因此本项目的目标是做出一款小型化,低成本且易于安装的硬件平台,其主要由高精度高灵敏度授时型北斗,GPS接收模块、控制主板,天线以及电源等部件组成,采用高效的嵌入式开发模式,配合卫星授时、网络同步等技术,为其他需要授时服务的系统提供精密的标准时间信号和时间戳服务。本项目着重参考并实践了北斗+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定时授时业务以及在轻型网络协议栈(LWIP)之上的NTP网络时间服务理论。最终制成的应用原型的软件则以CortexM3内核的处理器为中心,在其上搭建LWIP网络协议栈,并以协议栈为依托实现高精度的NTP网络时间服务,同时基于LWIP的HTTP协议,实现服务器的网页登录以及远程配置。通过北斗、GPS的NTP时间服务器的研究与具体实现的完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小型化、低成本的局域网NTP网络授时方案,它的成本的大部分仅仅由一颗STM32F107与北斗GPS双模定位导航系统授时模块组成,最大程度的节约了局域网对于时间同步需求的成本。而且还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的嵌入式WEB管理系统,使得用户不用再为其开发一款控制软件,又进一步的降低了使用门槛与成本。本研究解决了一部分小型化、低成本的网络服务器的使用需求,但在授时和守时精度上与其他产品相比并无很大的优势,可以考虑利用更先进的算法使得NTP时间服务器的授时精度得以进一步提升,不仅仅是对网络延迟的处理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对于授时时间的来源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授时精度也要做进一步的管控,这就需要对其的各种精度因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授时来源的稳定可靠。另外,可以对守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做更深入的研究,现有的NTP时间服务器一旦脱离了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实时授时,守时能力完全依靠外部RTC自身的晶振频率偏移,那么研究一种实时迭代统计外挂RTC频率偏移的算法,以此给予守时能力以时间补偿,也未尝不是一种用软件弥补硬件能力的一种方向。

广伟[7](2019)在《GNSS时间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使用户利用多颗GNSS卫星在定位解算时形成更优化的几何结构,提高定位精度成为可能。与单个卫星导航独立定位相比,多GNSS组合服务具有可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的潜力,尤其是在城市峡谷和树叶茂密的森林等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多GNSS服务将具备极大的优势。为实现多组合服务,提高定位授时服务性能,各GNSS应具有称为兼容与互操作的特征。时间互操作是卫星导航系统之间互操作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多GNSS融合导航关注的一项主要内容。系统层面实现时间互操作涉及两项关键内容,一是准确监测各导航系统之间的时间偏差并进行预报;二是确定一种参数将系统间的时间偏差预报信息播发给用户,并尽量减轻用户端的负担。论文从系统层面对GNSS时间互操作涉及内容中的关键技术细节及实现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实际数据进行试验验证。论文主要分析了当前GNSS系统时间的产生方式,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以及时差监测中时延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剖析,结合原子钟噪声理论对GNSS时差序列的噪声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GNSS时差序列噪声的消减方法,最后对GNSS时间互操作参数播发内容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真实数据进行验证,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时间互操作参数的播发方法进行了比对。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时间互操作中的GNSS系统时差监测技术,对不同时间偏差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准确监测各GNSS系统时间偏差并播发给用户,对于提高多模用户定位性能是很有必要的。论文梳理了目前常用的GNSS时间偏差监测方法,研究了单站时差监测、多站时差监测以及基于时间比对链路的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的技术实现细节,对不同时差监测方法的误差来源及修正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使用国家授时中心的链路资源和多模接收机开展了GNSS时差监测试验。(2)提出了基于链路桥接的GNSS时差监测接收机整体时延校准方法。为保证GNSS时差监测的准确性,必须对时差监测设备,或者时间比对链路进行校准。论文提出了基于的链路桥接的GNSS接收机时延校准方法,充分利用了守时实验室的链路资源,结合已校准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校准了本地接收机在接收不同导航信号下各系统的整体时延值。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校准的不确定度在5ns以内。相对于时差监测设备的绝对校准,该方法简化了校准的过程,降低了绝校准需要昂贵设备以及校准经验的需求,且保证了校准结果的准确。(3)将噪声理论引入到GNSS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分析中,明确了GNSS时差序列的主导噪声类型。不同的GNSS时间偏差监测方法引入的噪声类型不同,GNSS系统时间偏差的实质是两地原子钟比对的钟差,其包含了原子钟运行的噪声,GNSS系统时间产生过程中驾驭方法引入的噪声,以及GNSS时间偏差监测方法引入的噪声。准确的了解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类型,选取合适的噪声削弱方法,以提高GNSS时间偏差监测结果的精度。(4)改进了传统的时差序列的噪声消减方法,使用正反向组合的Kalman滤波算法,改善了传统滤波算法的“滞后”和“超前”效应。由于传统的Kalman滤波的基本方程是时域内的递推,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预测-修正”的过程,随着历元的增加,其滤波后的结果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滞后”的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改进了传统的Kalman平滑方法,使用正反向组合的Kalman滤波方来消除GNSS系统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同时将Vondrak交叉证认法引入到GNSS时差监测序列的噪声消减中,改善噪声对时差监测序列的影响。(5)提出了基于噪声和稳定度取权的GNSS组合时间尺度产生算法。在GNSS时间互操作参数播发方面,考虑到导航电文字节有限的因素,目前ESA提出了多GNSS系统综合纸面时的概念,但具体的实现方式并没有在提案中进行描述。论文基于GNSS时间偏差监测的结果,提出了基于噪声取权的综合尺度算法以及基于稳定度取权的组合时间尺度算法,并使用实测数据进行实际计算,并对上述算法进行了比较。

黄佳欣[8](2019)在《飞行器蜂群智能组网协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蜂群作战系统能以较低的成本提高作战能力,成为了各国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而飞行器平台之间可靠的信息交换是实现这项技术的基本保证。实际应用中飞行器平台间的通信连接往往无法预知,这便决定了系统应该具备无中心自组织的智能组网特性[1]。为提高飞行器平台间的信息交互能力,本文将飞行器蜂群视作移动自组织网络Ad Hoc,针对其无中心、移动、多跳、自组织以及网络规模较大的特点,研究其组网协议,并重点研究网络层协议和链路层协议,实现网络建立、入退网及资源占用的自组织。文章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蜂群网络的研究现状,随后介绍了两种典型的Ad Hoc网络结构、Ad Hoc网络层次化模型及各层需实现的功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分别研究网络层的分簇算法、入退网方案及路由协议。对于规模较大的蜂群自组织网络,采用分层网络架构,利用分簇算法将网络划分为若干个相互连通的簇,以尽量小的控制开销快速构造并维持能完全覆盖整个网络且能很好的支持信道资源管理的簇集合。为有效预防节点在入网阶段受到攻击与干扰,节点采用主动方式入网,设计节点入网、退网方案,以满足高速动态环境下多节点快速入网、退网需求。基于分层网络架构设计路由协议,以实现源节点向目的节点的高效寻址。基于分层网络架构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飞行器蜂群网络的MAC协议。为防止数据突发竞争信道造成拥塞,使用具有服务质量保障的TDMA类协议作为基础接入方式并设计帧结构和时隙分配算法。帧结构的设计基于业务传输需求,而时隙分配算法能调度各节点在分配的时隙内实现数据包的无冲突传输,是提高TDMA类协议性能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统一时隙分配协议USAP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固定时隙分配与动态时隙分配相结合的MAC协议,以尽可能的提高信道利用率,提升网络性能。使用OMNeT++仿真软件对网络建模仿真,搭建节点模型和网络模型,为网络层简单模块和链路层模块编写仿真内核,实现模块功能并对协议进行验证。首先设置场景验证分簇算法功能,然后挑选某节点作为入网测试节点,频繁入网、退网,并记录入网延时,最后在几种典型拓扑及动态拓扑下对考虑时隙重用的时隙分配算法进行仿真,记录仿真性能参数,并与固定分配的TDMA进行比较,验证该协议能提高网络性能。

陈婧亚[9](2018)在《基于通信卫星的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星测定轨、精密测量等诸多领域都需要纳秒级的时间同步,但卫星导航系统只能实现十纳秒量级的授时服务,需要建设专用的共视时间比对链路、卫星双向时间传递链路等,并且在事后交换数据才能实现纳秒量级的时间同步。针对现有纳秒量级时间同步方法成本高,用户容量限制,实时性差等问题,借助中国区域导航试验系统(China Area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CAPS)资源,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通信卫星的高精度授时方法。分析了基于通信卫星的共视授时方法原理,该方法的核心是具有伪距差分功能的虚拟星载原子钟技术(简称虚拟钟),用户端通过导航电文获得虚拟钟改正量用于改正授时结果,以接收通过卫星转发的来自CAPS主控站的信号的方式即可获得与共视时间传递相当的授时精度。对该方法的各类误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开展基于通信卫星的共视授时试验,该方法在局部范围内能实现纳秒量级的时间同步,但随着用户与CAPS主控站基线长度的增加,授时精度随之下降,尤其在机动期间,授时精度能超过100ns。为了减小基线长度对共视授时的影响,研究并从工程上实现了一种虚拟共视基准站(Virtual Common-View Reference Station,简称VCVRS)授时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通信卫星的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方法,在全国建设34个授时基准站,授时基准站监测通信卫星的授时偏差,并将偏差发送到中心站,中心站分析、预测偏差模型,将偏差通过通信卫星广播。用户端接收各个授时基准站的授时偏差数据,计算用户附近的虚拟共视基准站,实现与虚拟共视基准站的零基线共视。这种方法实现了实时的共视授时,并不受用户与授时基准站的距离限制,覆盖区内所有用户都能达到纳秒级时间同步。其次,详细分析了基于通信卫星的VCVRS系统的主要误差,主要包括接收机端的误差、星历误差、电离层时延、站间时间同步误差、溯源模型预报误差、授时偏差模型建模误差、模型参数电文量化误差、卫星机动影响八个方面。最后,通过对现有技术发展的分析,从理论上评价了VCVRS最终能实现的授时精度。第三,从工程上实现了VCVRS系统,设计并实现了授时性能测试平台,在多个试验点开展了VCVRS授时试验,分别分析了VCVRS授时方法在卫星正常巡航期间和机动期间的效果。在卫星正常巡航期间,北京能实现1.9ns的授时,昆明能实现7.7ns的授时。在卫星机动情况下,各试验点均能实现优于30ns的授时,远优于一般授时方法百纳秒的授时性能。最后,以本文提出VCVRS授时方法为基础,分别与目前常用的高精度时间传递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国内几个地点比较了VCVRS与卫星共视时间比对、PPP时间比对和光纤时间比对的性能差异,进一步分析了VCVRS的优越性。总体来说,VCVRS将共视时间比对的思想用于单向授时,实现了实时的纳秒量级的时间传递,利用虚拟共视基准站方法实现了零基线的共视,解决了授时精度随基线长度而下降的难题,使覆盖区内的用户都能实现纳秒量级的时间传递,是一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已经在工程系统中得到应用。

曹志,刘骏,代明[10](2017)在《GPS与BDS系统在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采用基于卫星传输链路的单频网技术方案,GPS与BDS系统为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提供标准的时间频率参考。本文将详细解读GPS与BDS系统在中央覆盖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单频网授时同步技术介绍,相关授时设备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介绍。

二、GPS定时信号支持同时广播同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定时信号支持同时广播同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oRa的时钟同步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关键算法研究
    2.1 系统总体设计
    2.2 物联网云平台的选择
    2.3 NTP协议
        2.3.1 NTP报文格式
        2.3.2 NTP工作模式
        2.3.3 NTP工作原理
    2.4 LoRa技术
        2.4.1 LoRa扩频调制技术原理
        2.4.2 LoRa数据包结构
        2.4.3 LoRa空中传输时间
        2.4.4 LoRa与其它无线通信技术的对比
    2.5 无线传感网络的时间同步算法
        2.5.1 RBS算法
        2.5.2 TPSN算法
        2.5.3 DMTS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时钟源的硬件设计
        3.1.1 MCU的选择与外围电路设计
        3.1.2 LoRa通信模块的设计
        3.1.3 北斗/GPS双模定位模块设计
        3.1.4 4G模块设计
        3.1.5 网络模块设计
        3.1.6 时钟源实物展示
    3.2 时钟终端的硬件设计
        3.2.1 MCU的选择与外围电路设计
        3.2.2 时间显示模块设计
        3.2.3 时钟终端实物展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系统设计
    4.1 时钟源时间校准算法设计
    4.2 GNRMC与GNGGA数据帧解析程序的设计
    4.3 基于LoRa的时钟同步系统构建
        4.3.1 复合的时钟同步加管理算法设计
        4.3.2 广播时钟同步算法设计
    4.4 基于数码管的智能自诊断算法
    4.5 TLink云平台的开发应用
    4.6 NTP服务器软件设计流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验研究
    5.1 NTP服务器的测试
        5.1.1 NTP服务器功能的测试
        5.1.2 NTP服务器精度的测试
    5.2 LoRa通信性能的测试
        5.2.1 丢包率与RSSI的测试
        5.2.2 不同楼层间的通信测试
        5.2.3 短距离LoRa数据传输的测试
    5.3 复合时钟同步加管理算法与广播时钟同步算法的精度测试
        5.3.1 广播时钟同步算法的精度测试
        5.3.2 复合的时钟同步加管理算法的精度测试
    5.4 TLink云平台的运行测试
        5.4.1 查询数据测试
        5.4.2 报警功能测试
    5.5 研究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2)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HIAF简介
        1.1.2 论文课题的提出及其创新性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上海光源定时系统
        1.2.2 中微子实验时钟系统
        1.2.3 LHASSO时钟系统
        1.2.4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定时系统
        1.2.5 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时间同步方法和协议
    2.1 时钟与时间
        2.1.1 术语
        2.1.2 时钟信号
        2.1.3 时间戳数字表示
    2.2 网络时间协议
    2.3 卫星授时系统
    2.4 精密时钟同步协议标准
        2.4.1 IEEE1588 时钟模型
        2.4.2 IEEE1588 同步链路模型
    2.5 White Rabbit协议
        2.5.1 White Rabbit协议原理
        2.5.2 White Rabbit同步链路模型
        2.5.3 White Rabbit链路参数标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
    3.1 粒子加速器运行机理
    3.2 HIAF同步定时系统需求分析
    3.3 HIAF同步定时系统整体结构及原型设计
        3.3.1 整体框架
        3.3.2 时钟主结点设计
        3.3.3 数据主结点功能设计
        3.3.4 定时信息设计
        3.3.5 同步定时网络设计
    3.4 数据传输可靠性及流量计算
        3.4.1 控制信息传输可靠性
        3.4.2 同步定时网络数据流量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终端节点原型设计
    4.1 终端节点功能概述
    4.2 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4.2.1 对外接口设计
        4.2.2 主控单元设计与关键器件选型
    4.3 终端节点功能设计
        4.3.1 同步与数据传输设计
        4.3.2 数据处理单元设计
        4.3.3 事件动作转换单元设计
        4.3.4 延时单元及TDC设计
        4.3.5 对外输出单元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验证
    5.1 概述
    5.2 同步网络搭建及同步性校准
    5.3 数据主节点功能验证
    5.4 终端节点功能验证
        5.5.1 同步性测试
        5.5.2 事件动作转换测试
        5.5.3 延时及TDC测试
        5.5.4 输出模式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大规模MIMO小区搜索与随机接入方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符号说明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规模MIMO技术
    1.3 5G新空口
    1.4 5G用户初始化接入过程
    1.5 论文内容安排
    1.6 数学符号约定
第二章 5G-NR小区搜索与随机接入方法
    2.1 引言
    2.2 时频资源
    2.3 小区搜索
        2.3.1 同步广播块与同步广播块集合
        2.3.2 主同步信号设计与检测
        2.3.3 辅同步信号设计与检测
        2.3.4 物理广播信道设计与检测
    2.4 随机接入
        2.4.1 随机接入信道格式
        2.4.2 随机接入信道时频位置
        2.4.3 随机接入前导码设计
        2.4.4 随机接入信道定时提前
    2.5 大规模MIMO原型验证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G-NR大规模MIMO随机接入信道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大规模MIMO信道
        3.2.2 随机接入信道
    3.3 低复杂度随机接入信道发射机设计
    3.4 低复杂度随机接入信道接收机设计
        3.4.1 最大似然上行定时估计算法
        3.4.2 基于波束域信号互相关的接收机结构
        3.4.3 基于天线域信号互相关的接收机结构
        3.4.4 仿真结果
    3.5 随机接入信道发射机的逻辑设计
        3.5.1 发送机顶层模块设计
        3.5.2 频域相位计算模块设计
        3.5.3 相位调制模块设计
        3.5.4 指数计算模块设计
        3.5.5 2048点IFFT模块设计
        3.5.6 频率偏移调整模块设计
        3.5.7 添加CP重复序列模块设计
    3.6 随机接入信道接收机的逻辑设计
        3.6.1 接收机顶层模块设计
        3.6.2 预处理模块设计
        3.6.3 IDFT波束成形模块设计
        3.6.4 能量统计模块设计
        3.6.5 波束选择模块设计
        3.6.6 互相关模块设计
        3.6.7 波束合并模块设计
        3.6.8 峰值搜索模块设计
    3.7 资源消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G-NR极化码编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信道极化
        4.2.1 信道简介
        4.2.2 信道组合
        4.2.3 信道分离
        4.2.4 信道极化现象
    4.3 极化码编码算法
    4.4 极化码译码算法
        4.4.1 SC译码算法
        4.4.2 SCL译码算法
        4.4.3 CRC-SCL译码算法
        4.4.4 FSL译码算法
        4.4.5 仿真结果
    4.5 极化码编码器的逻辑设计
        4.5.1 编码器顶层模块设计
        4.5.2 编码核顶层模块设计
        4.5.3 CRC添加与交织模块设计
        4.5.4 冻结比特添加模块设计
        4.5.5 Polar编码模块设计
    4.6 极化码译码器的逻辑设计
        4.6.1 译码核顶层模块设计
        4.6.2 对数似然比单元
        4.6.3 路径裁枝单元
        4.6.4 部分和更新单元
        4.6.5 CRC校验单元
        4.6.6 路径输出单元
    4.7 硬件测试与资源消耗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4)一种TD-LTE终端管控系统中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TD-LTE管控系统研究现状
        1.2.2 基站搜索研究现状
        1.2.3 基站同步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TD-LTE终端管控系统方案设计
    2.1 管控系统功能
    2.2 管控方案
        2.2.1 大功率噪声遮盖式干扰方案
        2.2.2 侦听式管控方案
        2.2.3 管控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TD-LTE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3.1 TD-LTE系统概述
        3.1.1 系统架构
        3.1.2 LTE帧结构
        3.1.3 TD-LTE物理资源
        3.1.4 物理信道
    3.2 TD-LTE系统消息获取
        3.2.1 MIB信息
        3.2.2 SIB信息
    3.3 小区搜索相关研究
        3.3.1 Zadoff-Chu序列
        3.3.2 小区和扇区的划分
        3.3.3 下行同步信号PSS/SSS
        3.3.4 同步设计算法
    3.4 小区搜索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HackRF的TD-LTE基站搜索方案设计与实现
    4.1 实现功能
    4.2 软件无线电平台
        4.2.1 软件无线电概述
        4.2.2 硬件平台HackRF
        4.2.3 软件平台
    4.3 Linux系统下搭建HackRF环境
    4.4 基站搜索方案设计及实现
        4.4.1 基站搜索总体设计方案
        4.4.2 硬件连接
        4.4.3 基站搜索实现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站同步方案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基于GPS卫星授时的时间同步方案设计与实现
        5.2.1 GPS授时系统
        5.2.2 基站同步原理及实现
        5.2.3 同步结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2 事后PPP时间传递技术研究现状
        1.2.3 实时PPP时间传递和时钟驾驭技术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1.4 本文组织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基本理论
    2.1 GNSS时间同步概述
        2.1.1 时间基准的概念
        2.1.2 时间基准与原子频率标准
        2.1.3 时间同步性能评估指标
    2.2 精密单点定位基本原理
        2.2.1 PPP观测值
        2.2.2 PPP数学模型
        2.2.3 PPP数据预处理与参数估计
    2.3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方法及同步误差修正
        2.3.1 PPP时间同步原理
        2.3.2 卫星端PPP时间同步误差
        2.3.3 传播路径端PPP时间同步误差
        2.3.4 接收机端PPP时间同步误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参数估计方法改进与误差补偿
    3.1 基于先验坐标约束的钟差参数计算方法
        3.1.1 先验坐标约束的滤波模型
        3.1.2 先验坐标约束的获取方式
        3.1.3 算例分析
    3.2 适用于定时计算的模糊度参数固定及质量控制策略
        3.2.1 星间单差模糊度固定方法
        3.2.2 模糊度固定质量控制策略
        3.2.3 算例分析
    3.3 多模GNSS PPP的误差模型补偿改正
        3.3.1 GLONASS伪距频间偏差模型改正
        3.3.2 BDS星端伪距多径误差改正
        3.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事后条件下的时间传递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PPP时间传递原理
        4.2.1 PPP时间传递的应用场景和评估方法
        4.2.2 PPP时间传递的实施方法
    4.3 基于BDS PPP的时间传递
        4.3.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情况
        4.3.2 BDS PPP基本原理
        4.3.3 算例分析
    4.4 基于精化时钟模型的多模GNSS PPP时间传递
        4.4.1 多模GNSS PPP基本原理
        4.4.2 基于钟差重收敛算法的改进PPP时间传递
        4.4.3 算例分析
    4.5 基于改进整数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
        4.5.1 改进整数相位钟法基本原理
        4.5.2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时条件下的时间传递与监测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时PPP时间传递与监测原理
        5.2.1 时间传递与监测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5.2.2 实时PPP时间传递与监测的实施方法
    5.3 实时星历和钟差产品质量分析
    5.4 基于实时多模GNSS PPP时间传递与监测
        5.4.1 数学模型
        5.4.2 算例分析
    5.5 基于实时多模GNSS PPP混合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与监测
        5.5.1 实时整数相位钟法的公式推导与数学模型
        5.5.2 基于实时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与监测算例分析
        5.5.3 实时多模 GNSS PPP 混合相位钟法的数学模型
        5.5.4 基本算例及四种时间传递方法的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时间同步性能测试
    6.1 PPP时间同步总体方案
        6.1.1 分布式系统PPP时间同步原理与性能评估
        6.1.2 时间基准选择
    6.2 PPP时钟驾驭方法研究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驾驭参数生成
        6.2.3 时钟控制方法
    6.3 PPP时间同步工程实现
        6.3.1 系统硬件模块实现
        6.3.2 系统软件控制实现
    6.4 PPP时间同步性能测试
        6.4.1 测试评估实验说明
        6.4.2 时间同步性能测试分析
        6.4.3 三组实验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北斗GPS的NTP时间服务器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架构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NTP原理与同步算法
        2.1.1 NTP技术概述
        2.1.2 NTP算法研究
    2.2 北斗GPS终端的定时与授时
        2.2.1 卫星定时技术研究
    2.3 STM32 移植LWIP
        2.3.1 LWIP技术研究
        2.3.2 利用STM32CubeMX配置LWIP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功能要求与总体设计
    3.1 系统功能要求分析
        3.1.1 系统功能可行性分析
        3.1.2 系统角色分析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1 硬件平台设计
        3.2.2 系统架构设计
        3.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2.4 系统主业务流程设计
    3.3 系统非功能性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1.1 RTC模块设计
        4.1.2 北斗GPS时间模块设计
        4.1.3 HTTP模块设计
        4.1.4 FLASH模块设计
        4.1.5 UDP模块设计
    4.2 嵌入式WEB网管系统设计
        4.2.1 嵌入式WEB网管系统设计原则
        4.2.2 嵌入式WEB网管系统结构设计
    4.3 系统环境部署
        4.3.1 系统软件环境部署
        4.3.2 系统硬件环境部署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与配置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NTP授时功能测试
        5.2.2 WEB网管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4 测试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GNSS时间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内容安排
第2章 GNSS系统时间及其互操作
    2.1 GNSS系统时间产生方法
        2.1.1 GPS系统时间生成方法
        2.1.2 GLONASS系统时间生成方法
        2.1.3 Galileo系统时间生成方法
        2.1.4 BDS系统时间产生方法
        2.1.5 GNSS系统时间小结
    2.2 GNSS时间互操作
        2.2.1 GPS时间互操作
        2.2.2 GLONASS时间互操作
        2.2.3 Galileo时间互操作
        2.2.4 BDS时间互操作
第3章 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3.1 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
        3.1.1 GNSS单站时差监测方法
        3.1.2 GNSS多站时差监测方法
        3.1.3 基于时间比对链路的GNSS时差监测方法
    3.2 时差监测设备校准方法
        3.2.1 GNSS接收机绝对校准原理
        3.2.2 GNSS时间比对设备/链路相对校准原理
        3.2.3 相对校准的不确定度及其影响因素
        3.2.4 基于链路桥接的GNSS时间比对系统时延确定方法
    3.3 GNSS时差监测试验
        3.3.1 时差监测接收机Galileo信号时延测定
        3.3.2 时差监测接收机GLONASS信号时延测定
        3.3.3 GNSS时差监测结果分析与比较
第4章 GNSS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特性分析
    4.1 原子钟钟差噪声特性
        4.1.1 原子钟信号基本理论
        4.1.2 噪声引入不确定度的估计
    4.2 GNSS时差序列的噪声特性分析
        4.2.1 BDT相对于GPST的噪声分析
        4.2.2 BDT相对于GST的噪声分析
        4.2.3 BDT相当于GLNT的噪声分析
    4.3 GNSS时差序列的噪声消减算法
        4.3.1 Vondrak交叉证认法
        4.3.2 正反向组合Kalman滤波算法
    4.4 GNSS时差序列的预报方法
        4.4.1 二次多项式模型预报算法
        4.4.2 ARMA预报算法
第5章 时间互操作参数的确定方法
    5.1 系统时间偏差直接播发方法(GGTO)
    5.2 基于参考时间的GNSS时间偏差参数确定方法(xGTO)
        5.2.1 GNSS平均时间的参数确定方法
        5.2.2 通过GNSST-UTC参数进行时间互操作
    5.3 多GNSS综合纸面时的参数确定方法(MGET)
        5.3.1 MGET基本概念
        5.3.2 MGET综合生成基本原理
        5.3.3 基于噪声系数取权GNSS综合纸面时生成方法
        5.3.4 基于稳定度取权的GNSS综合纸面时生成方法
    5.4 时间互操作参数的播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飞行器蜂群智能组网协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述与研究现状
        1.2.1 飞行器蜂群
        1.2.2 移动Ad Hoc网络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蜂群移动自组织网络
    2.1 网络架构
    2.2 网络协议体系结构
        2.2.1 飞行器蜂群自组网协议栈
        2.2.2 网络层路由协议
        2.2.3 链路层MAC协议
        2.2.4 节点协议栈的跨层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分层结构的网络层协议研究
    3.1 典型分簇算法介绍
    3.2 飞行器蜂群网络分簇算法
        3.2.1 初始簇结构生成
        3.2.2 簇结构自组织维护
    3.3 地面站特殊业务响应
    3.4 节点入/退网方案
        3.4.1 节点入网
        3.4.2 节点退网
    3.5 分簇路由算法
        3.5.1 控制消息
        3.5.2 路由表更新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USAP的 MAC层协议研究
    4.1 网络时钟同步
    4.2 现有时隙分配算法
    4.3 飞行器蜂群网络MAC协议CM-USAP
        4.3.1 USAP时隙分配算法
        4.3.2 CM-USAP帧结构
        4.3.3 时隙分配
    4.4 全联通矩阵及其更新维护
        4.4.1 全联通矩阵
        4.4.2 全联通矩阵更新维护
    4.5 本章小结
5 仿真与结果分析
    5.1 OMNeT++仿真平台简介
    5.2 模型设计
        5.2.1 地面站与空中节点模型
        5.2.2 移动模型
        5.2.3 物理层模型
        5.2.4 全联通矩阵接口实现跨层设计
    5.3 网络层仿真实验
        5.3.1 仿真参数
        5.3.2 仿真运行与结果分析
    5.4 链路层仿真实验
        5.4.1 典型拓扑结构
        5.4.2 仿真参数
        5.4.3 仿真性能参数
        5.4.4 仿真运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通信卫星的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授时与时间传递
        1.1.2 现代授时技术的发展
    §1.2 高精度星基授时与时间传递现状
        1.2.1 GNSS单向授时方法
        1.2.2 GNSS共视时间比对
        1.2.3 PPP时间传递
        1.2.4 卫星双向时间传递
        1.2.5 其他时间传递方法
    §1.3 GNSS卫星授时方法特点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基于通信卫星的共视授时方法
    §2.1 基于通信卫星的导航授时系统
        2.1.1 CAPS系统概述
        2.1.2 CAPS核心技术
    §2.2 基于通信卫星的共视授时方法
        2.2.1 共视授时原理
        2.2.2 共视授时误差源分析
        2.2.3 通信卫星共视授时结果
    §2.3 基于通信卫星的共视授时特点分析
        2.3.1 优势分析
        2.3.2 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通信卫星的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系统
    §3.1 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方法
        3.1.1 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方法原理
        3.1.2 与VRS虚拟参考站技术的比较
    §3.2 基于虚拟共视基准站的通信卫星授时系统
        3.2.1 系统组成
        3.2.2 授时偏差的生成
        3.2.3 用户端虚拟共视基准站改正量生成
    §3.3 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系统关键技术
        3.3.1 接收机相对时延校准
        3.3.2 授时偏差的建模
        3.3.3 卫星机动期间的轨道恢复
        3.3.4 站间时间同步
        3.3.5 授时系统时延标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方法误差分析
    §4.1 接收机端误差影响分析
        4.1.1 接收机相对时延校准
        4.1.2 接收机位置误差
        4.1.3 开关机对接收机时延影响分析
    §4.2 星历误差影响分析
    §4.3 电离层影响分析
    §4.4 站间同步误差影响分析
        4.4.1 基准站钟的稳定度分析
        4.4.2 卫星双向站间钟差预报误差分析
    §4.5 溯源模型预报误差影响分析
    §4.6 授时偏差数据建模误差影响分析
    §4.7 模型参数电文量化误差分析
    §4.8 通信卫星机动影响分析
    §4.9 各项误差综合影响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试验与测试
    §5.1 授时试验设计
        5.1.1 试验方案概述
        5.1.2 试验地点的选择
        5.1.3 试验观测卫星选择
        5.1.4 授时结果评估
    §5.2 数据预处理策略
    §5.3 卫星正常巡航期间的授时试验
        5.3.1 试验方案概述
        5.3.2 单站共视授时试验
        5.3.3 VCVRS授时试验
        5.3.4 基于中星10的西安试验点多链共视授时结果
        5.3.5 基于中星10的喀什试验点多链共视授时结果
        5.3.6 基于中星12的西安试验点多链共视授时结果
        5.3.7 基于中星12的喀什试验点多链共视授时结果
        5.3.8 试验小结
    §5.4 卫星机动期间的授时试验
        5.4.1 试验方案概述
        5.4.2 单向定时结果分析
        5.4.3 单站共视授时试验
        5.4.4 VCVRS授时试验
        5.4.5 试验小结
    §5.5 授时结果分析
        5.5.1 周日变化特性分析
        5.5.2 10ns跳变特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系统性能比较分析
    §6.1 与GPS共视时间比对性能比较
    §6.2 与BDS共视时间比对性能比较
    §6.3 与GPS PPP性能比较
    §6.4 与光纤时间传递性能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GPS定时信号支持同时广播同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oRa的时钟同步系统研究与实现[D]. 张路路. 山东工商学院, 2021(11)
  • [2]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及验证[D]. 葛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大规模MIMO小区搜索与随机接入方法设计与实现[D]. 吴体昊. 东南大学, 2020(01)
  • [4]一种TD-LTE终端管控系统中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研究与实现[D]. 占太权. 南昌大学, 2020(01)
  • [5]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方法研究[D]. 吕大千.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北斗GPS的NTP时间服务器的研究与应用[D]. 康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8)
  • [7]GNSS时间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D]. 广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01)
  • [8]飞行器蜂群智能组网协议技术研究[D]. 黄佳欣.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19(03)
  • [9]基于通信卫星的虚拟共视基准站授时方法研究[D]. 陈婧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8(01)
  • [10]GPS与BDS系统在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中的应用[A]. 曹志,刘骏,代明.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优秀论文篇), 2017

标签:;  ;  ;  ;  ;  

GPS授时信号支持同步广播同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