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贵州泥鳅属一新种描述(鲤形目:泥鳅科)

云南、贵州泥鳅属一新种描述(鲤形目:泥鳅科)

一、贵州省云南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论文文献综述)

秦洪超,朱立,龙汉武,向远平,李亚龙,李青,李峰[1](2021)在《草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4月—2012年12月,项目组按季度分7次对草海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8000余份。草海现有鱼类14种,录属于4目6科12属。渔获物种类主要为鲫鱼、黄黝鱼、彩石鲋、麦穗鱼、泥鳅、黄鳝、普栉鰕虎鱼。通过对草海捕捞方式的调查和对渔获物组成的分析测量发现,草海鱼类资源严重衰竭,捕捞方式更为激烈,优势种群逐渐减少。

赵阳[2](2021)在《中国濒危洞穴鱼小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microphthalmus)的种群多样性和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其中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是中国特有属,属内所有物种都具有洞穴生活的习性。洞穴鱼类相比于地表种出现了明显的形态差异,以往对于洞穴鱼类的研究多集中在种上水平,针对同种鱼类不同种群间的关注较少。本研究以金线鲃属典型洞穴鱼类小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microphthalmus)7个地理种群103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和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不同种群间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并根据研究结果评估小眼金线鲃的濒危程度,为种群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形态学研究方面,本研究主要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和框架测量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小眼金线鲃不同种群的形态进行测量,同时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形态特征在不同种群间的异同以及环境对形态的影响。种群遗传研究主要基于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和线粒体中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联合序列,构建小眼金线鲃种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探讨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和进化关系。保护生物学方面通过整理实地考察过程中收集相关的生存环境信息,以IUCN红色名录评估体系为基础重新进行物种濒危程度评估,根据评估内容和结果提出保护对策。针对江洲种群(JQP)、甲篆种群(JZP)、金牙种群(JYP)、福源种群(FYP)和泗城种群(SCP)5个种群的形态学差异研究发现:JQP明显区别于JZP、JYP、FYP和SCP,JQP的臀鳍基部起点紧邻肛门,其余4个种群的臀鳍基部起点至肛门均分开一短距,约为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1/8。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5个种群根据形态可分为2个类群:JZP和JQP的形态较相似,其余JYP、FYP和SCP 3个种群的形态较相似。JZP和JQP的体高、头长以及眼球直径3项比例性状显着大于JYP、FYP和SCP 3个种群(P<0.001),结合生境,JZP栖息的洞穴食物来源充足,同时有光线射入,而另外3个种群的生境与之相反,说明生态环境对物种形态分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每个类群内部的种群间形态相似,表明相似的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种群间形态产生相近的适应性特征。针对逻楼种群(LLP)、三门海种群(SMHP)、JZP、JYP、FYP和SCP 6个种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小眼金线鲃在物种水平和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表明小眼金线鲃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小眼金线鲃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37-0.00448,其中JYP和JZP的遗传距离最大,表明两个种群的亲缘关系最远。种群间的分化系数表明,仅JYP和SMHP间为中等分化,其余种群间为高度分化,基因流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论,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洞穴生活习性、扩散能力弱和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缺乏基因交流的机会。小眼金线鲃种群间的分化开始于中更新世,JZP种群于距今约0.46 Mya最先分化出来,然后距今0.33 Mya前又分化出两大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于距今0.26 Mya前分化形成LLP和SCP,另一个分支于距今约0.24 Mya分化形成JYP,约于0.07 Mya分化形成FYP和SMHP。6个种群间的分化可能是由于地质抬升、气候变化等导致的洞穴/地下水体的长期隔离,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限制,促使种群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演化。中性检验和误配分析的结果表明6个种群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并未发生过明显的种群扩张。小眼金线鲃濒危等级重新评估的结果表明,小眼金线鲃的受危等级为濒危(EN)。主要面临的威胁来自旅游开发、地下河取水以及人类捕捞,建议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治理污染、科学管理洞穴旅游以及加强执法力度等措施尽快对小眼金线鲃实施保护。

金锦锦,肖乔芝,陈利娟,仇玉萍,陈国柱[3](2021)在《云南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及其生境适应性》文中研究表明云南鳅属鱼类是云贵高原及邻近区域特有鱼类,其独特两性异形现象可能是对喀斯特高原特定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本文对云南星云湖特有鱼类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个体繁殖力及与之关联的雌雄摄食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其两性异形特征并探讨其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指数为0.23,表明它是偏向于雌性体型较大的两性异形类型。同时,雌雄外部形态存在明显的色斑差异,雌鱼体侧密布横向色斑,而雄鱼体侧则有一明显的纵向条纹,横向色斑稀少或缺乏。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等进一步证实长臀云南鳅雌雄形态性状明显分离,全长、叉长、体长、头宽/头长、腹鳍起点-胸鳍起点(JK)/体长等对两性形态差异起主导作用。雌鱼繁殖力为(1364.5±489.3)粒,变化幅度为470~2430粒,其繁殖力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食物分析显示,长臀云南鳅以摇蚊幼虫、蜉蝣稚虫为主要食物,食性较为狭窄。雌雄长臀云南鳅食物组成较为相似,但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繁殖力选择压力、食物分化等可能对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的形成起重要驱动作用,而两性异形的出现是长臀云南鳅对喀斯特贫营养龙潭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

杨旭[4](2020)在《贵州高原鳅属、岭鳅属洞穴种类线粒体基因组的适应性进化》文中研究指明鲤形目(Cypriniformes)条鳅科(Nemacheilidae)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并栖息在环境各样的水环境,尤其是在快速流动的山涧溪流或洞穴中,相异的生活环境可能有助于解释在条鳅科中有许多洞穴鱼类。目前,中国境内已经记录条鳅科有超过20属200多种。高原鳅属Triplophysa和岭鳅属Oreonectes分别是条鳅科中分布最广、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和栖息环境最为异质化的的水生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这两个属的分类和起源存在诸多的争议。但是由于缺乏分子数据和大样本量的支持,又由于外表形态及栖息环境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这两个属在条鳅科中的系统分类和演化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在本研究中,通过采集来自贵州地区7种洞穴类型高原鳅,贵州地区7种和广西地区2种岭鳅属样本,并以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分子标记,基本厘清了这两个属的系统分类、分歧时间初步揭示了洞穴鱼类的分子适应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高原鳅属和岭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特征高原鳅属和岭鳅属线粒体基因组均具有典型的闭合圆环结构,包含13个编码蛋白,22个trn,2个rRNA和一个控制区,轻链(L链)只编码ND6与8个trn(trnQ,trn,trnN,trnC,trnY,trnS2,trnE,trnP)基因,其余全由重链(H链)编码。9个洞穴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核苷酸组成含量偏向于AT,16S A+T%含量高于12S,在13PCGs中,除COI使用GTG作为启动密码子外,其余均使用ATG启动密码子。2.高原鳅属和岭鳅属的系统分类在本研究中,基于野外采样和NCBI数据库数据使用线粒体基因组重建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梵条鳅科Vaillantellidae、沙鳅科Botiidae、低唇鱼科Ellopostomatidae、颊须鳅科Barbuccidae、爬鳅科Balitoridae、蛇鳅科SerpentiCytbitidae、腹吸鳅科Gastromyzontidae、鳅科Cytbitidae和条鳅科Nemacheilidae的单系性提供了强有力支持(UFB=100%,BPP=1.00)。本研究使用序列基本涵盖了鳅超科鱼类的全部类群并结合线粒体基因组,基本厘清了鳅超科鱼类的系统分类地位。(2)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本研究重点解析了高原鳅属和广义岭鳅属鱼类在条鳅科中的系统发育地位。但是,由于条鳅科中尚有一些属的物种并未纳入到本研究中,这仍然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进行采样分析,比如:云南鳅属、异条鳅属以及间条鳅属等。(3)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本研究采集自广西大新具有叉尾的洞鳅并未与洞鳅属成为一单系群。相反,本研究发现其与平头岭鳅的关系较近但并未聚为一进化枝,具有较高的支持率(UFB=100%,BPP=1.00)。因此,本研究认为洞鳅属Troglonectes的有效性成立,但需要纳入更多的叉尾和圆尾物种进行研究。(4)基于来自模式产地标本的形态和分子数据显示:大七孔洞鳅是Troglonectes daqikongensis的有效性是成立,佳荣岭鳅Oreonectes jiarongensis和茂兰盲副鳅ParaCytbitis maolanensis是长须盲洞鳅Troglonectes longibarbatus的同物异名。(5)基于来自模式产地标本的形态和分子数据显示:里湖高原鳅应该归属于洞鳅属,应更名为里湖洞鳅Troglonectes lihuensis。3.高原鳅属和岭鳅属的分歧时间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使用基因组数据校准的分歧时间分析表明,高原鳅属和广义岭鳅属时空多样性与过去的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高原鳅属大约起源于106.54 Ma,并在95.28 Ma左右开始多样化,比条鳅科中大多数类群的分化更早。而广义岭鳅属所在进化枝(包括Oreonectes、Micronemacheilus、Yunnanilus)大约起源于89.52Ma。在高原鳅属和岭鳅属平头种组内,第一次的多样化事件大约发生在65 Ma左右(50–80Ma),包括高原鳅进化枝C1–C2、岭鳅属叉尾种组第二次多样化事件大约发生在35 Ma左右(30–40Ma),这与该时间段内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板块的碰撞事件所导致的青藏高原的第一次隆升以及气温变冷事件相吻合。因此,可以初步推断出,洞穴型高原鳅属和岭鳅属物种的形成和多样化事件与青藏高原的隆升事件所引起的地质改变尤其是喀斯特洞穴型地貌的发育有关。4.洞穴鱼类的分子适应机制通过对高原鳅属和岭鳅属洞穴类型进行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其洞穴类型部分蛋白编码基因受到了正选择,说明洞穴类型均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发生了加速进化,筛选出高原鳅属2种(ATP6和ND5)和岭鳅属9种(ATP6、ATP8、COI、COⅡ、Cytb、ND3、ND4、ND4L、ND5)受到正选择的基因。ND系列基因可能在指导线粒体调控洞穴鱼类脂类合成储存能量上起着重要,而ATP系列基因可能在调控洞穴鱼类能量供应上起着重要作用。

张佩玲,黄太福,吴涛,黄兴龙,张佑祥,刘志霄[5](2019)在《中国典型洞穴鱼类名录、分布及保护》文中认为基于最新的分类系统,对中国典型洞穴鱼类名录、分布、受胁状况及部分特征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中国境内已发现典型洞穴鱼类2目4科13属90种,其中鲤科的金线鲃属(38种)和条鳅科的高原鳅属(25种)为物种数较多的属。典型洞穴鱼类的体型较小,数量稀少,分布狭窄,研究资料很少,63%的种类的受胁等级数据缺乏或未被评估。对鳞片、眼睛和体表色素的统计分析显示,这3种形态特征的退化情况并不同步,推测它们在洞穴鱼类的演化过程中可能是相互独立的。

李冰[6](2019)在《中国南方喀斯特洞穴隙蛛分类研究(蜘蛛目:漏斗蛛科)》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是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该区域洞穴颇多,拥有特别的洞穴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对洞穴生物群落的报道较少,尤其是对洞穴蜘蛛的研究。本文以自2000年到2018年,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采近1500头洞穴隙蛛为标本,并且利用形态分类学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了检视与鉴定,建立2新属:洞穴隙蛛属Troglocoelotes Z.Zhao&S.Li,2019和桂隙蛛属Guilotes Z.Zhao&S.Li,2018。全文报道了洞隙蛛属9种,包括白龙洞隙蛛T.bailongensis Z.Zhao&S.Li,2019(♀)、板闷洞隙蛛T.banmenensis Z.Zhao&S.Li,2019(♀)、凉洞隙蛛T.liangensis Z.Zhao&S.Li,2019(♂♀)、弄池洞隙蛛T.nongchiensis Z.Zhao&S.Li,2019(♀)、近洞隙蛛T.proximus(Chen,Zhu&Kim,2008)(♀)、七仙洞隙蛛T.qixianensis Z.Zhao&S.Li,2019(♂♀)、盘旋洞隙蛛T.tortus Chen,Zhu&Kim,2008)(♂♀)、吉井洞隙蛛T.yosiianus(Nishikawa,1999)(♀)和玉米秆洞隙蛛T.yumiganensis Z.Zhao&S.Li,2019(♂♀),桂隙蛛属4种:芦笛桂隙蛛G.ludiensis Z.Zhao&S.Li,2018(♂♀)、青狮潭桂隙蛛G.qingshitanensis Z.Zhao&S.Li 2018(♂♀)、兴坪桂隙蛛G.xingpingensis Z.Zhao&S.Li,2018(♂♀)和燕峒桂隙蛛G.yandongensis Z.Zhao&S.Li,2018(♀)。其中4个种来自于贵州省,9个种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文提供了13种洞穴隙蛛的详细形态特征描述、特征图18版76幅、以及地理分布图2幅。此外,本文还提供了隙蛛亚科的外部形态结构图、洞隙蛛属蜘蛛的生态照、以及隙蛛简化的系统发育树。

赵海涛,李青,陈苍宇,胡思玉,陈松树,陈永祥[7](2018)在《草海云南鳅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7月和2017年3月,在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保持相对较好的阳关山共采集了408尾草海云南鳅(Yunnanilus caohaiensis),对其基础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海云南鳅的年龄组成为0+~5龄,其中0+~2龄占比较大,是该种群的优势年龄组。草海云南鳅的绝对繁殖力最大为197粒,平均绝对繁殖力为142粒;相对繁殖力最大为102粒/g,平均相对繁殖力为99粒/g。云南鳅的雌雄性比近似等于1∶5,为保护草海鱼类物种多样性,应加强对草海云南鳅的保护。

刘弢[8](2018)在《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典型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云贵高原向广西、湖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贵州省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中心区,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喀斯特分布区和洞穴发育区,全省除赤水、从江等少数几个县外,其余只要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区域均有洞穴分布。贵州省的洞穴鱼类资源非常丰富,截止当前,已报道分布的洞穴鱼类物种共有20种,其中鲤科Cyprinidae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12种;条鳅科Nemacheilin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 5种,岭鳅属Oreonectes 2种,副鳅属Paracobitis 1种。本研究期间,在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地区11个县(市)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采集到典型洞穴鱼类标本约300尾。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的方法对所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物种鉴定及分析。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学,共鉴定13个待定种,其中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7种,分别拟命名为板寨金线鲃S.banzhaiensis、边阳金线鲃S.bianyangensis、播尧金线鲃S.boyaoensis、董歹金线鲃S.dongdaiensis、高武金线鲃S.gaowuensis、九阡金线鲃S.jiuqianensis、麻尾金线鲃S.maweiensis;高原鳅属Triplophysa 5种,分别是边阳高原鳅T.bianyangensis、洞腮高原鳅T.dongsaiensis、干排高原鳅T.ganpaiensis、乐旺高原鳅T.lewangensis和保田高原鳅T.baotianensis;岭鳅属Oreonectes 1种,小七孔岭鳅O.xiaoqikongensis。2.本研究期间,野外采集及检视实验室馆藏标本共计488尾,其中采自贵州南部地区的302尾,西南部地区的186尾。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南部地区为0.8258,西南部地区为0.5708。3.结合本研究线粒体基因测序结果及GenBank下载线粒体基因序列,基于线粒体基因ND4、ND5和Cytb,使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长须盲高原鳅Triplophysa longibarbatus和佳荣盲高原鳅Triplophysa jiarongensis与岭鳅属物种聚为一支;经检视标本,这两物种都不具有高原鳅属的属级特征,故建议将其分类地位变更为长须岭鳅Oreonectes longibarbatus和佳荣岭鳅Oreonectes jiarongensis。(2)系统发育学结果显示,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洞穴型高原鳅单独聚为一支,与非洞穴型高原鳅具有不同的演化方向。本研究在贵州采集的高原鳅属鱼类均生活于喀斯特洞穴环境中,与洞穴型物种聚为一支,均为高原鳅属洞穴类群。(3)岭鳅属“叉尾”种组和“圆尾”种组的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中并未分为两个不同的分支。现有分子系统学研究尚不足以证实岭鳅属为并系起源,建议继续沿用岭鳅属“叉尾”和“圆尾”两个种组的分类划分,待有进一步分子系统学研究后再决定是否应将“叉尾”种组提升为洞鳅属Troglonectes.gen.nov.。4.结合本研究线粒体基因测序结果及GenBank下载线粒体基因序列,基于线粒体基因ND4和Cytb,使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布于贵州的13种金线鲃分散于4个不同的分支上,按种组划分,分别归于“驼背”组、“角”组和“抚仙”组。“驼背”组10种,分别是九阡金线鲃S.jiuqianensis、板寨金线鲃S.banzhaiensis、长须金线鲃S.longibarbatus、巨须金线鲃S.hugeibarbus、播尧金线鲃S.boyaoensis、边阳金线鲃S.bianyangensis、驼背金线鲃S.cyphotergous、斑点金线鲃S.punctatus、多斑金线鲃S.multipunctatus、大鳞金线鲃S.macrolepis。“角组”2种,分别是双角金线鲃S.bicornutus和贞丰金线鲃S.zhenfengensis。“抚仙”组1种,为高武金线鲃S.gaowuensis。5.研究结果显示: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地区分布有典型洞穴鱼类34种,其中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最多,有20种;高原属Triplophysa次之,有8种;岭鳅属Oreonectes 5种;副鳅属Paracobitis 1种。

李雪健[9](2018)在《中国条鳅科洞穴鱼类的经典分类、适应演化和动物地理》文中研究指明洞穴鱼类指在自然状态下必须依靠地下水环境才能完成其部分或整个生活史的鱼类,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洞穴鱼类划分为典型洞穴鱼类和非典型洞穴鱼类两种。条鳅科(Nemacheilidae)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小型鱼类,条鳅科中的洞穴鱼类群主要分属于高原鳅属(Triplophysa)、洞鳅属(Troglonectes)、岭鳅属(Oreonectes)、间条鳅属(Heminoemacheilus)、异条鳅属(Paranemachilus)、南鳅属(Schistura)和云南鳅属(Yunnanilus),条鳅科洞穴鱼的分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存在诸多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就条鳅科的洞穴鱼类群进行物种修订、分类和重新描述。在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条鳅科洞穴鱼类的动物地理和分布格局,并进一步分析条鳅科洞穴鱼类的资源状况,对其资源的保护提出具体意见。根据分类学研究结果,将原高原鳅属中的峒敢高原鳅(Triplophysa dongganensis)、佳荣盲高原鳅(Triplophysa jiarongensis)、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lihuensis)和凌云高原鳅(Triplophysa lingyunensis)划分入洞鳅属,并将其种名更正为峒敢洞鳅(Troglonectes dongganensis)、佳荣洞鳅(Troglonectes jiarongensis)、里湖洞鳅(Troglonectes lihuensis)和凌云洞鳅(Troglonectes lingyunensis);将原高原鳅属中的环江高原鳅(Troglonectes huanjiangensis)与长体洞鳅(Troglonectes elongatus)并为一种,并归入洞鳅属,种名更正为环江洞鳅(Troglonectes huanjiangensis);将长须盲高原鳅(Triplophysa longibarbatus)与后鳍盲副鳅(Homatula posterodarsalus)并为一种,种名更正为长须盲洞鳅(Troglonectes longibarbatus);将原岭鳅属中的东兰岭鳅(Oreonectes donglanensis)与都安岭鳅(Oreonectes duanensis)划分入洞鳅属,并将其种名分别更正为东兰洞鳅(Troglonectes donglanensis)和都安洞鳅(Troglonectes duanensis)。将大七孔岭鳅(Oreonectes daqikong)与茂兰盲副鳅(Homatula maolanensis)并为一种,归入洞鳅属,种名更正为茂兰盲洞鳅(Troglonectes maolanensis)。将南鳅属中戴氏南鳅(Schistura dabryi)的亚种小眼戴氏南鳅(Schistura dabryi microphthalmus)提升为种,更名为小眼南鳅(Schistura microphthalmus)。经过重新厘定,现条鳅科洞穴鱼类共有49种,其中高原鳅属21种,洞鳅属16种,岭鳅属5种,间条鳅属3种,异条鳅属2种,南鳅属1种,云南鳅属1种。依据研究结果,确定了各属的属征,建立了条鳅科高原鳅属、洞鳅属、岭鳅属、间条鳅属、异条鳅属的属间检索表,分别建立了各属的属内洞穴鱼类群物种的检索表,重新描述了条鳅科洞穴鱼类群各属内鱼类物种。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是条鳅科洞穴鱼类最主要的分布区,从行政区划来看,主要包括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贵州南部,此外在云南南部、重庆市东南部和湖南省西北部也有部分物种(主要是高原鳅属)分布。该区域属高原型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在5-24°C之间,干湿季分明;云贵高原有成片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在地下分布着溶洞和地下河。高原鳅属的洞穴鱼类群可以概括为三个分布区域:云南省南部的珠江上游南盘江水系、广西和贵州交界区的珠江上游红水河水系和重庆市与湖南省交界区域的长江上游水系,这应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鳅属鱼类沿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扩散分化的结果;岭鳅属与洞鳅属的大部分物种呈现混合分布的特点,岭鳅属的分布海拔相对洞鳅属较低,由南向北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岭鳅属鱼类物种数减少,而洞鳅属鱼类物种数增多,这应是进入地下水生存的岭鳅属鱼类沿珠江流域向北扩散并进一步分化的结果;异条鳅属分布在广西西部,属珠江流域中西江水系的最大支流郁江;间条鳅属洞穴鱼类分布于广西西北部的红水河流域和广西西部郁江支流的左江水系;南鳅属中唯一的的小眼南鳅(Schistura microphthalmus)分布于贵州省中部,属长江上游的乌江水系;云南鳅属中唯一的洞穴鱼类白莲云南鳅(Yunnanilus bailianensis)分布在广西省中部,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第二大支流柳江。条鳅科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高,具有非常大的科研价值,但因地下水环境生态承载力有限,种群绝对数量少,种群恢复能力弱,易受到环境破坏和过度捕捞等外界因素干扰,条鳅科洞穴鱼类资源状况不容乐观,物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李云臻[10](2017)在《基于12S、16S rDNA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云南23种鲤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鲤科(Cyprinidae)鱼类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骨鳔总目(Ostariophysi)的鲤形目(Cypriniformes),是目前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科,也是我国淡水鱼类最大的科。基于形态解剖和分子数据研究者对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结论。云南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的重建,将为揭示我国和东亚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本研究测定了云南鲤科,共8个亚科20个属23种鱼类的12S rDNA、16S rDNA和Cyt b基因序列,以拟长鳅(Acanthopsoides gracilis)作为外类群,采用分子系统发育方法,重建了基于12S rDNA,16S rDNA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了云南鲤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本研究中的丽色低线鱲(Barilius pulchellus)、罗碧鱼(Paralaubuca barroni)、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中国结鱼(Tor sinensis)、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和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等23种云南鲤科鱼类形成了由(鱼丹)亚科(Danioninae)、鲌亚科(Cultrinae)、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yinae)、和鮈亚科(Gobioninae)构成的雅罗鱼系(Leuciscinea)和由鲃亚科(Barbinae)、野鲮亚科(Labeonin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和鲤亚科(Cyprininae)构成的鲃系(Barbini)两个大的支系。2.研究中基于12S rDNA+16S rDNA构建的ML树、基于Cyt b构建的NJ树和基于12S rDNA+16S rDNA+Cyt b构建的NJ树均显示,鲌亚科中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聚为一支,隶属于鲌亚科的罗碧鱼(P.barroni)均未与其他4种鲌亚科鱼类聚为一支。本研究中采用的鲌亚科鱼类形成一个并系。3.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云南四须鲃(Barbodes huangchuchieni)、中国结鱼(T.sinensis)、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和异斑小鲃(Puntius ticto)共6种鲃亚科鱼类在研究中未聚成一支,初步推测认为鲃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类群。4.研究中的5种鲃亚科鱼类中,云南四须鲃在系统树中均未聚于鲃亚科分支的最基部,四须鲃属为鲃亚科最原始的属这一观点有待商榷。5.重建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云南四须鲃和长臀鲃的系统发育位置较近,长臀鲃和云南四须鲃的亲缘关系较近。

二、贵州省云南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省云南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论文提纲范文)

(1)草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4]
    1.2 调查方法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鱼类群落优势种[5]
    (2)群落多样性指数[5]
3 结果与分析
    3.1 草海鱼类资源组成
    3.2 草海鱼类群落的优势种
    3.3 草海鱼类物种多样性分析
    3.4 渔获物分析
        3.4.1 草海主要渔获物的全长、体长、体高
        3.4.2 不同体长范围的渔获物占样本数的比重
        3.4.3 草海主要经济鱼类(鲫鱼)的年龄与肥满度
    3.5 草海主要的捕捞网具
4 讨论
    4.1 草海鱼类资源的特点
        4.1.1 鱼类多样性较低
        4.1.2 土着特有种稀少
        4.1.3 经济鱼类种类较少,结构单一
        4.1.4 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
    4.2 草海鱼类资源的变化
        4.2.1 草海鱼类资源种类变化不明显
        4.2.2 种群变化
        4.2.3 鱼类资源数量变化
        4.2.4 鱼类活动场所由东向西转移
    4.3 影响草海鱼类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4.3.1 过度捕捞
        4.3.2 生态环境的变化
        4.3.3 繁殖场地的破坏
5 保护与合理利用草海鱼类资源的建议
    5.1 加强鱼类栖息地保护
    5.2 实施本地特有种的生态修复
6 存在问题

(2)中国濒危洞穴鱼小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microphthalmus)的种群多样性和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洞穴鱼类研究现状与发展
        1.1.1 洞穴的概念及特征
        1.1.2 洞穴鱼类的概念及特征
        1.1.3 中国洞穴鱼类现状
    1.2 小眼金线鲃及其研究简史
        1.2.1 小眼金线鲃
        1.2.2 小眼金线鲃的研究简史
    1.3 方法论
        1.3.1 形态测量学
        1.3.2 种群基因组学
    1.4 洞穴鱼类的保护
        1.4.1 中国洞穴鱼类面临的威胁
        1.4.2 中国洞穴鱼类保护现状
        1.4.3 小眼金线鲃的保护现状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野外工作
    2.2 形态学材料与方法
        2.2.1 形态学材料
        2.2.2 形态学实验方法
    2.3 分子系统学材料与方法
        2.3.1 基因组学材料
        2.3.2 基于全基因组的实验方法
        2.3.3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实验方法
    2.4 物种威胁因子评估材料与方法
        2.4.1 物种威胁因子评估材料
        2.4.2 物种威胁因子评估方法
    2.5 濒危等级评估材料与方法
        2.5.1 濒危等级评估材料
        2.5.2 濒危等级评估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眼金线鲃分布
    3.2 小眼金线鲃种群的形态学差异
        3.2.0 形态多样性
        3.2.1 聚类分析
        3.2.2 主成分分析
        3.2.3 判别分析
        3.2.4 单因素方差分析
    3.3 小眼金线鲃种群全基因重测序结果
        3.3.1 种群遗传学结果
    3.4 小眼金线鲃种群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果
        3.4.1 小眼金线鲃种群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构
        3.4.2 小眼金线鲃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
    3.5 威胁因子分析
    3.6 物种濒危等级评估
第四章 讨论
    4.1 小眼金线鲃种群的形态学差异
    4.2 小眼金线鲃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4.3 种群分化研究
    4.4 小眼金线鲃的保护
        4.4.1 威胁因素分析
        4.4.2 保护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云南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及其生境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采样地点
    1.2 样品采集
    1.3 分析方法
        1.3.1 形态测量
        1.3.2 繁殖力测定
        1.3.3 食物分析
    1.4 数据处理
        1.4.1 两性异形指数与性比分析
        1.4.2 形态测量分析
        1.4.3 繁殖力与体长关系
        1.4.4 食物组成及多样性
        1.4.5 摄食策略分析
        1.4.6 食物重叠指数分析
        1.4.7 食物偏向性对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雌雄性比
    2.2 两性异形
        2.2.1 长臀云南鳅两性外部形态特征
        2.2.2 两性异形指数
        2.2.3 形态指标两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
        2.2.4 形态特征两性异形多元统计分析
    2.3 雌鱼繁殖力
    2.4 食物组成与摄食策略差异
        2.4.1 比肠长
        2.4.2 食物组成
        2.4.3 摄食策略
        2.4.4 食物偏好对应分析
3 讨 论
    3.1 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
    3.2 长臀云南鳅食物组成特点与生境适应性
    3.3 长臀云南鳅雌雄食物分化与两性异形

(4)贵州高原鳅属、岭鳅属洞穴种类线粒体基因组的适应性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高原鳅属和岭鳅属鱼类的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1.1.1 高原鳅属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1.1.2 高原鳅属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1.1.3 高原鳅属的适应性机制研究
    1.2 岭鳅属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
    1.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综述
        1.3.1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选择压力Ka/Ks分析
        1.3.2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群体基因组学
    1.4 洞穴鱼类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综述
        1.4.1 对洞穴环境的定义
        1.4.2 洞穴鱼类对黑暗环境的形态适应
        1.4.3 本研究中洞穴环境的描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品采集与数据来源
        2.1.1 研究样品的采集和分布
        2.1.2 分子数据来源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2.2.3 基于线粒体高通量测序
    2.3 数据分析
        2.3.1 基因提取、数据统计和数据来源
        2.3.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3 核苷酸多样性
        2.3.4 分歧时间估计
        2.3.5 选择压力分析
3 结果
    3.1 高原鳅属线和岭鳅属鱼类粒体基因组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3.1.1 高原鳅属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分析
        3.1.2 岭鳅属线粒体组成分析
    3.2 核苷酸多样性
    3.3 系统发育分析
        3.3.1 分子数据
        3.3.2 鳅超科的系统发育
        3.3.3 条鳅科属和属水平关系的划界
    3.4 分歧时间估计
    3.5 选择压力分析
4 讨论
    4.1 洞鳅属Troglonectes Zhang,Zhao& Tang2016 的有效性成立
    4.2 佳荣盲高原鳅是长须盲洞鳅Troglonecteslongibarbatus的同物异名
    4.3 贵州洞鳅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荔波漳江的地理隔离
    4.4 高原鳅属的系统分类及隐性物种多样性
    4.5 分子标记的统一性对于物种多样性的鉴定
    4.6 在线粒体基因组上的适应性进化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国典型洞穴鱼类名录、分布及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统计方法
2 统计结果
    2.1 中国典型洞穴鱼类的物种数与分布情况
    2.2 典型洞穴鱼类的一些特征差异
3 讨论
4 结论

(6)中国南方喀斯特洞穴隙蛛分类研究(蜘蛛目:漏斗蛛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喀斯特洞穴及洞穴生物
    一、喀斯特洞穴、洞穴及洞穴生物
    二、我国喀斯特分布特点及洞穴生物的研究现状
    三、洞穴蜘蛛研究概况
第二章 隙蛛亚科蜘蛛的分类研究
    一、隙蛛的研究简史及概况
    二、隙蛛的形态特征
        (一)头胸部(cephalothorax)
        (二)腹部(abdomen)
        (三)外生殖器(genitalia)
    三、隙蛛的生活习性
第三章 研究意义
    一、分类学意义
    二、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 材料与方法
    一、标本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一)镜检与测量
        (二)形态图版及地理分布图
        (三)形态学术语和分类学描述
        (四)DNA提取、片段扩增及测序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一)形态学分类
        1.洞隙蛛属Troglocoelotes Z.Zhao& S.Li,2019
        1.1 白龙洞隙蛛Troglocoelotes bailongensis Z.Zhao& S.Li,2019
        1.2 板闷洞隙蛛Troglocoelotes banmenensis Z.Zhao& S.Li,2019
        1.3 凉洞隙蛛Troglocoelotes liangensis Z.Zhao& S.Li,2019
        1.4 弄池洞隙蛛Troglocoelotes nongchiensis Z.Zhao& S.Li,2019
        1.5 近洞隙蛛Troglocoelotes proximus(Chen,Zhu& Kim,2008)
        1.6 七仙洞隙蛛Troglocoelotes qixianensis Z.Zhao& S.Li,2019
        1.7 盘旋洞隙蛛Troglocoelotes tortus(Chen,Zhu& Kim,2008)
        1.8 吉井洞隙蛛Troglocoelotes yosiianus(Nishikawa,1999)
        1.9 玉米杆洞隙蛛Troglocoelotes yumiganensis Z.Zhao& S.Li,2019
        2.桂隙蛛属Guilotes Z.Zhao& S.Li,2018
        2.1 芦笛桂隙蛛Guilotes ludiensis Z.Zhao& S.Li,2018
        2.2 青狮潭桂隙蛛Guilotes qingshitanensis Z.Zhao& S.Li,2018
        2.3 兴坪桂隙蛛Guilotes xingpingensis Z.Zhao& S.Li,2018
        2.4 燕峒桂隙蛛Guilotes yandongensis Z.Zhao& S.Li,2018
        (二)系统发育分析
    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草海云南鳅的基础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年龄材料处理
        1.2.2 性腺材料处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龄、体长及体重组成
    2.2 云南鳅生长特性分析
    2.3 个体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及空壳重的关系
    2.4 云南鳅的雌雄比
3 小结与讨论
    3.1 年龄鉴定
    3.2 性成熟和个体大小
    3.3 草海环境变动对草海云南鳅繁殖的影响
    3.4 保护建议

(8)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典型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贵州地理概述
    1.2 洞穴鱼类概述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材料
    2.1 标本
    2.2 线粒体基因数据
    2.3 研究设备
    2.4 分析软件
3 物种分述
    3.1 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分类整理
    3.2 高原鳅属Triplophysa分类整理
    3.3 岭鳅属Oreonectes鱼类分类整理
    3.4 副鳅属Paracobitis分类整理
4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4.1 分子标记
    4.2 基因组DNA提取与测序
    4.3 数据分析
5 结果与讨论
    5.1 物种鉴定结果
    5.2 典型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
    5.3 贵州南部与西南部物种多样性比较
    5.4 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系统发育研究
    5.5 高原鳅属Triplophysa系统发育研究
    5.6 岭鳅属Oreonectes系统发育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条鳅科洞穴鱼类的经典分类、适应演化和动物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洞穴鱼类的概念
        1.2 中国的洞穴鱼类
        1.3 中国洞穴鱼类的研究简史与研究现状
        1.4 条鳅科(Noemacheilinae)洞穴鱼类的研究
        1.5 条鳅科洞穴鱼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2章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开展中国条鳅科洞穴鱼类传统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2.2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总论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数据汇集和数据库建设
        1.2 标本馆模式标本及相关标本的检视
        1.3 标本采集、野外环境地理信息数据的收集
        1.4 分类厘定、新种发表和类群整理
        1.5 检索系统的建立
        1.6 分布图的绘制
        1.7 物种和分布信息数据库建设
    第2章 结果与讨论
        2.1 中国条鳅科鱼类的形态多样性、洞穴适应性特征及在条鳅科鱼类分类中的作用与应用
        2.1.1 特化特征
        2.1.2 退化特征
        2.2 中国条鳅科鱼类的分类学厘定
        2.2.1 属级整理
        2.2.2 物种整理
        2.2.3 厘定结果总结
        2.3 中国条鳅科洞穴鱼类的生态类型
        2.4 条鳅科洞穴鱼类分布格局和动物地理
        2.4.1 条鳅科洞穴鱼类分布区自然地理概况
        2.4.2 条鳅科洞穴鱼类的分布格局
        2.5 中国条鳅科洞穴鱼类的资源现状、生存威胁和保护建议
        2.5.1 条鳅科洞穴鱼类所面临的生存威胁
        2.5.2 保护建议
各论
    Nemacheilidae条鳅科
    第1章 高原鳅属Triplophysa
    第2章 南鳅属Schistura
    第3章 洞鳅属Troglonectes
    第4章 异条鳅属Paranemachilus
    第5章 云南鳅属Yunnanilus
    第6章 间条鳅属Heminoemacheilus
    第7章 岭鳅属Oreonectes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12S、16S rDNA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云南23种鲤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动物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发育
        1.1.1 分子标记的选择
    1.2 鲤科鱼类各亚科间的系统发育研究现状
        1.2.1 基于形态解剖学现状对我国鲤科鱼类的研究
        1.2.2 云南鲤科鱼类基于形态解剖学现状的研究
        1.2.3 我国鲤科鱼类基于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概况
        1.2.4 云南鲤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鉴定
        2.1.1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2.1.2 标本数量与来源
        2.1.3 实验用品
    2.2 总DNA的提取
    2.3 PCR扩增
        2.3.1 12S rDNA引物的设计和PCR扩增
        2.3.2 16S rDNA引物的设计和PCR扩增
        2.3.3 Cyt b引物的设计和PCR扩增
    2.4 PCR产物检测
    2.5 序列的分析
        2.5.1 序列拼接和提交GenBank
        2.5.2 序列组成和分析
        2.5.3 构建系统发育树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PCR产物的检测
    3.2 12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3.2.1 12S r DNA基因序列长度
        3.2.2 序列的碱基组成和变异分析
        3.2.3 云南23种鲤科鱼类的遗传距离
    3.3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3.3.1 16S rDNA基因序列长度
        3.3.2 序列的碱基组成和变异分析
        3.3.3 云南23种鲤科鱼类的遗传距离分析
    3.4 Cyt b基因序列分析
        3.4.1 Cyt b基因序列长度
        3.4.2 序列的碱基组成和变异分析
        3.4.3 云南23种鲤科鱼类的遗传距离分析
    3.5 系统树的构建
        3.5.1 基于 12S rDNA+16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
        3.5.2 基于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邻接树(Neighbor-joining Tree , NJ)
        3.5.3 基于 12S+16S r DNA+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NJ树
第4章 讨论
    4.1 鲤科大支系的划分
    4.2 雅罗鱼系各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4.2.1(鱼丹)亚科的系统发育
        4.2.2 鲌亚科的系统发育
        4.2.3 鯝亚科的系统发育
        4.2.4 鮈亚科的系统发育
    4.3 鲃系各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4.3.1 鲃系的系统发育
        4.3.2 鲃亚科的系统发育
        4.3.3 裂腹鱼亚科的系统发育
        4.3.4 鲤亚科的系统发育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贵州省云南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论文参考文献)

  • [1]草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J]. 秦洪超,朱立,龙汉武,向远平,李亚龙,李青,李峰. 贵州科学, 2021(04)
  • [2]中国濒危洞穴鱼小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microphthalmus)的种群多样性和保护[D]. 赵阳. 河北大学, 2021(11)
  • [3]云南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及其生境适应性[J]. 金锦锦,肖乔芝,陈利娟,仇玉萍,陈国柱. 应用生态学报, 2021(02)
  • [4]贵州高原鳅属、岭鳅属洞穴种类线粒体基因组的适应性进化[D]. 杨旭.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国典型洞穴鱼类名录、分布及保护[J]. 张佩玲,黄太福,吴涛,黄兴龙,张佑祥,刘志霄. 中国岩溶, 2019(06)
  • [6]中国南方喀斯特洞穴隙蛛分类研究(蜘蛛目:漏斗蛛科)[D]. 李冰.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
  • [7]草海云南鳅的基础生物学研究[J]. 赵海涛,李青,陈苍宇,胡思玉,陈松树,陈永祥. 湖北农业科学, 2018(23)
  • [8]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典型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D]. 刘弢.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2)
  • [9]中国条鳅科洞穴鱼类的经典分类、适应演化和动物地理[D]. 李雪健.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10]基于12S、16S rDNA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云南23种鲤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 李云臻.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云南、贵州泥鳅属一新种描述(鲤形目:泥鳅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