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潘可欣[1](2021)在《美国幼儿园社会情感课程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波[2](2020)在《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实践”,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优质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在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等方面与儿童的互动。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儿童诸方面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家庭贫困、适应困难等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作用更突出。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乡村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有学可上”的基础上如何“上好学”既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四川省“一村一幼”项目首先在该区域试点和推行。这些地区的师幼互动质量如何,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升该区域的师幼互动质量等问题亟待探索。研究者在农村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运用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对社会经济、交通、教育平均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等水平的L县25个“一村一幼”幼教点的42个班级的67名辅导员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研究者采用CLASS评估系统对67名辅导员的一日活动进行了观察和评估。发现:L县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从不平衡性来说,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情感支持得分最高、班级组织次之,教学支持得分最低;不同活动形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存在不平衡性,游戏活动和户外集体活动在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领域的得分最高;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支持领域的得分略高;生活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最低。从差异性来说,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存在低质量型、中低质量型、中等质量型和中高质量型四个剖面,以中低质量型为主,但仍存在一定比例有质量的师幼互动。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其师幼互动质量差异显着。总体而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优势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带动其弱势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其次,研究者采用田野考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影响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在外系统层面,一村一幼”政策对“一村一幼”过渡性、临时性的导向使得村幼教点在师资、教师身份待遇、教师培养、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幼教点质量监督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对师幼互动质量产生重要而间接的作用。在大系统层面,研究者探讨了辅导员身份、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专业发展等职业困境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在中间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幼教点结构质量和班级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如研究发现村幼教点的屋舍拥挤与师幼互动质量有关,生活设施设备对班级组织质量、辅导员对儿童的关注程度等有显着性影响。班级是否有一定活动材料对师幼互动质量有显着性的影响,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班级规模过大时,师幼互动质量更低。在小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辅导员的专业特质和个人特质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从专业特质来说,对于绝大多数非学前教育的辅导员而言,“学艺旁观”的“见习”对她们的教育观念、行为,师幼互动行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尽管辅导员学历和专业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并不意味着学历和专业不重要,学前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其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质量更高;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不足及师幼互动培训的缺失使得她们缺乏有效互动的策略,也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质量。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显着,本专业毕业后有其他学前(早期)教育机构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和小学转岗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辅导员对教育的认识和儿童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教育行为、与儿童互动的行为以及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影响着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外倾型的辅导员面对困境更加积极乐观,对儿童也更加热情,尽责型的辅导员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总能够尽职尽责。第三,研究者在充分分析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和辅导员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方案》,并展开了一学期的准教育实验。通过两次前测和一次后测以及辅导员问卷发现,本次学习活动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有显着作用,其中班级组织领域提升最多、情感支持次之,教学支持提升最少。这说明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异,教学支持最难提升。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也不同: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提升最多,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次之,户外集体活动最少。不同专业背景、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无显着性差异,但学历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勤次数更多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更多。此外,辅导员在自我评价中认为除了师幼互动能力的提升外,还在教育理念、持续学习、专业信心方面有所收获,对本次学习满意度较高。最后,研究者对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进行了总的讨论,尽管民族地区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不高,但在其区域内部,发现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多元实践样态,并借助其优势以本区域力量为主,支持村幼自助、自主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师幼互动学习项目,而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各方的合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其质量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杨瑶瑶[3](2020)在《美国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浪潮。美国于2010年6月颁布的《州共同核心标准》是美国标准化运动以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迈出关键性步伐。该文本包括《州共同核心英语/读写标准》文本和《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文本。美国的幼儿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追求高质量的教学已成为整个美国社会的共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K学段课程标准上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2010年《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研制背景、发展过程、实施机制及标准中K学段相关内容与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为我国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全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本研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美国研制《州共同核心标准》及K学段的背景介绍。主要介绍了美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美国国内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教育标准化运动等三方面的背景及《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发展过程与实施机制。第三部分为对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分析。主要就《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结构、K学段数学标准和英语/读写标准的内容、与标准相一致的K学段评估体系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 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特征。第四部分为美国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研究而引发的思考。首先梳理了美国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与美国NAEYC发展适宜性实践的协调与冲突。其次结合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从明晰幼小课程衔接标准、重视发展儿童读写能力、加强对儿童媒介技能的培养及研制与标准一致的评估项目等角度提出启示。
段雯舒[4](2020)在《男性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K市四名男性幼儿园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对个体的终身学习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学前教育的质量受到幼儿园教师师资素养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内潜性等特点。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于幼儿园教师形象的认识大多归结于以女性群体占主导,对于在这个群体中出现的男性教师,大众的态度好奇和新鲜的。男性幼儿园教师可以在幼儿生活和成长中充当“父亲”的角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教育课程、拓宽育人渠道。社会各界对于男性幼儿园教师的看法是众说纷纭的,有的家长认为应该补充男性幼儿园教师,而有的家长认为男性在承担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时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些缺憾。那么,在幼儿园中如果从男性教师视角来看待他们在幼儿园中的工作,我们能不能看到这种争议的体现呢?男性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中的生存状态、职业认同以及专业发展是什么样的。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男性幼儿园教师有,但是存在着培养难、入职少、流失快等问题,大部分留在幼儿园工作的男性教师大多为新手教师,或者是在进入适应期之后就流失了,很少有男性骨干教师长久的在幼儿园岗位上坚持下来。如何才能为幼儿园培养真正用得上、留得住、专业技能出众的男性幼儿园教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思路,以K市不同幼儿园的四名男性骨干教师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整理并分析他们从职前到职后的专业发展历程。对四名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进行一个追踪式的分析与讨论,在分析讨论时,借鉴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将四名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预备学习期、成长储备期、成熟发展期、职业全能期探讨这四个阶段四名男性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需求。研究的结果发现:(1)在预备、学习期:他们专业知识偏重于自己擅长科目,专业能力明显弱于其他女幼师。(2)在成长、储备期:他们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完善,男幼师职业的身份认同开始清晰,专业知识上逐步摸索教学方法。(3)在成熟、发展期:此阶段他们的胜任力得以体现,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提升自我效能感,岗位上也得以晋升。(4)在职业全能期:四位男幼师除了G老师正在进入职业全能期,其他三位老师在此阶段的角色认知完全清晰,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发展得较为平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个人层面:支持男性幼儿园教师在职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升专业发展意识;社会和家庭层面:幼儿园形成保障制度、社会支持和关心男幼师取家庭配合,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政府层面:提高薪金福利待遇、政府上给予政策上的帮助。
邹群霞[5](2020)在《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背景下《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研究已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语言领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领域,对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以下简称《标准·语言领域》)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修订确立相应的参照,也为我国早期儿童的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以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价值取向、目标和《标准·语言领域》的内容、实施及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在国际背景方面,全球化时代背景是影响中美两国《标准》制定及其推进极其重要的元素;国内外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成果交流直接或间接对中美《标准》制定起推进作用。同时,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对《标准》制定产生影响;(2)从课程政策视角探析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研究发现我国《指南》价值取向以幼儿为中心和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美国《标准》则呈现自由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等多元价值取向态势。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实施评价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美《标准》制定的目标,但中美目标方向并不一致;(3)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结构性质的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同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学前教育课程政策文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仅表现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等形式结构方面,在基本框架设计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美国《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框架所反映的框架性质和一体化衔接值得我们学习;(4)在借助于NVivo12软件对《标准·语言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在子领域分类、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策略与建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国语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取向。两国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语言发展的全面性。美国《标准·语言领域》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为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支持,语言发展强调向早期读写偏移等理念。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也分别体现了“全语言教育”取向和“平衡化教育”取向;(5)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状况、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总体没有美国的实施现状乐观;我国受访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评价感知与认同度较低;在样本数据下,美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高于我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研究得出主要的启示:一方面,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是标准修订需兼顾稳定性与发展性;标准修订需考虑连续性与阶段性;标准修订需考虑综合性与个别化;标准修订需注重指引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标准修订需平衡统一性与适宜性。另一方面,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支持系统;发展我国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项目与评估体系。
方玲玲[6](2020)在《武汉市民办幼儿园师资培训供需矛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师资培训培训既是学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自2011年幼师国培兴起以来,各种培训在学前教育领域中遍地开花,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逐步得到提升,然而在探索过程中,民办幼儿园师资培训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培训出现了“预设式菜单”培训成效式微、培训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民办幼儿园教育和师资仍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薄弱点。本文把师资培训细化为幼儿园园长培训和教师培训,将供需矛盾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供需矛盾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特殊关系,探寻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需矛盾及成因,从而为提升园长和教师培训供需契合度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意义、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及研究设计等内容,同时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第一部分基于问卷调查分析民办幼儿园师资群体的特点,并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介绍了师资培训的供给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借助自编的《武汉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供需研究调查问卷》,对民办幼儿园师资培训的需求进行实证调查。第三部分在前期培训供给和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重点分析培训频率、内容、形式、师资、时间、评价考核方式在供给和需求上的差异性程度。第四部分总结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给和需求间的矛盾,如园长培训供不应求、骨干教师培训求过于供、普通教师培训供过于求。与此同时,研究者深入剖析园长、教师培训供需矛盾的具体成因。分析可知,造成园长、教师培训供需矛盾的原因如下:教育行政部门职能履行不到位;培训机构的课程未反映参培对象的需求;幼儿园的建议难以被采纳;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定位不合理。第五部分基于对园长、教师培训供需矛盾的成因分析,结合可行性,研究者提出了解决措施。针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主要是加快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政策、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政府的过程监管责任、实施教师资格证升级制度;针对培训机构的建议,包含客观全面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与幼儿园和参培对象有关的建议:幼儿园应重视新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参培对象专业定位应合理。结语主要是对本文进行反思。
李霞[7](2020)在《美国孔子学院针对当地幼儿的文化活动设计 ——以新泽西城市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孔子学院自2004年建立以来,在世界上迅速发展,其中美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数量最多孔子学院的国家,在美国孔子学院发展的十几年间积累了不少经验,面向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广泛,低龄化成为一种趋势。文化活动和语言教学作为孔子学院两大主要任务,在孔子学院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研究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将美国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新泽西城市大学孔子学院为依托,新泽西城市大学附属幼儿园为案例,研究分析孔子学院针对美国幼儿的中国文化活动。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方法,为本研究的准备部分。第一部分,对美国孔子学院的发展以及文化活动举办成果进行了概括,总结美国孔子学院在举办文化活动时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对新泽西城市大学孔子学院进行详细梳理,总结出新泽西城市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文化活动的亮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介绍美国针对当地幼儿的文化活动介绍,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美国幼儿教育特点进行综述,再着重针对美国幼儿的本土文化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其活动类型和活动特点。第三部分,在结合上述综述和新泽西城市大学附属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活动案例设计和实施,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观察反思,对活动对象进行访谈,总结出本次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第四部分,针对本次活动案例的过程和访谈结果进行思考,总结经验和启示,为美国孔子学院举行针对幼儿的文化活动提出建议,促进美国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底会娟[8](2020)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实质就是师资的竞争。一个国家的教师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还会间接影响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也因此,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把教育改革的目光和重点从“教育质量”延伸到“教师质量”,将提高教师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突破口。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然而,当前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如何?能否担负起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重任?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按照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工具,以上海市为例,从上海市7个区81所幼儿园中抽取了1768位幼儿园教师进行质量监测,以全面了解和深度考察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状况和影响因素,为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在借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设计流程及实施程序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整体思路:核心概念界定-指标体系构建-监测工具研制-监测样本抽取-监测调查实施-监测数据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提出对策建议等环节。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及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下的幼儿园教师质量从“完整的人”的视角出发,认为幼儿园教师质量是教师满足教育教学及自我生命价值实现需要所应具备的能力、特质、品性等,集中体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有效性。研究在明确幼儿园教师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结合国内外有关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相关研究,初步凝练出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构成要素,随后邀请专家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修订,最终确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五因素模型,即幼儿园教师质量由生存之基、专业之智、文化之品、自由之性、信仰之情五个一级维度构成。研究者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遵循自编与借鉴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编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在小范围试测后开展大范围问卷调查,经由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对问卷的框架和项目进行调整及验证,形成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正式问卷: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折半信度为0.94;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五个因子,五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64%,五个公因子所包含的项目与问卷设计之初所预想的结构基本一致。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假设模型指数均符合结构方程模型的建议值,且大部分指数都具有较高的拟合性,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运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正式问卷对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幼儿园教师专业之智维度质量明显优于其他质量维度;2)专家教师、成熟教师相较于新手教师、经验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文化品性以及对职业的坚贞信仰;3)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高于郊区幼儿园教师;4)公办幼儿园教师在教师质量的大部分维度优于民办幼儿园教师;不同园所等级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呈现出由二级园-一级园-示范园递增的状态;5)从教师的人口学变量来看,随着教师年龄、教龄的增长、职称晋升、职务提高、学历提升、薪资水平的增加,幼儿园教师质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优于非学前专业幼儿园教师;优秀绩效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高于普通绩效教师;6)幼儿园教师质量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教师的职务、年龄、工作绩效、职称、学历、所在地域是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界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提出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升路径。这些研究和发现对于更好的理解幼儿园教师质量及教师质量监测,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和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本领域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王沐阳[9](2020)在《基于美国经验的学前STEM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文中提出学前STEM教育是STEM教育向儿童早期教育阶段的延伸,旨在培养儿童的STEM素养,并为随后教育阶段中的STEM学习做好准备。学前STEM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倡导,尤其是美国在学前STEM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鉴美国学前STEM教育经验,基于我国国情,构建我国学前STEM课程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可以为我国学前STEM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在国家政策和教育研究的支撑下,美国学前STEM教育积累了立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基础、关注儿童STEM素养的教育目标、基于真实情境的整合性教学内容、以项目式教学为依托的教育实施、从儿童实际表现出发的教育评价、以及家-园-社区协力合作的保障机制等优秀经验,这对于我国的学前STEM教育不仅提供了经验的启示借鉴也提供了实践的反省思路。基于美国的学前STEM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家政策、幼儿园课程改革、学前教育研究、以及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层面的现实基础,尝试建构我国的学前STEM课程体系:理论基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科学发展的规律;课程目标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及个性成长;课程内容强调领域内容与关键经验的融合;课程实施立足于幼儿园环境氛围、关注适合儿童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课程评价注重服务于儿童的实际发展。为实施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我国需加大学前STEM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社区STEM学习资源、打造适宜儿童STEM学习的园所环境、增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STEM核心素养、以及营造更为有利于实施学前STEM教育的家庭氛围。
陈东吉[10](2020)在《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校十所实习基地园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等重要国家文件的颁布,教育实习成为“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教育实习指导是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Y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工作为契机,从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梳理,探讨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现状、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提出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成效的对策,进一步探寻提升教育实习质量的途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方式,发现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现状如下:幼儿园教师与实习生对教育实习指导思想重视、态度积极;指导的频率相对频繁且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与实习生关系融洽且示范者为主要角色;指导内容广泛庞杂且指导领域以专业能力为主;指导方式随机且指导方法多样;指导成效丰富挑战重重。结合以上现状,笔者发现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主要问题有: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过程缺乏系统规划、指导内容与领域不均衡、角色定位单一以及缺乏助力。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分析了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体系不健全、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选拔机制和培训机制不完善、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三方主体沟通不畅以及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自身局限等。最后,为提升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成效,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策主要从实习园所、培养院校、实习生以及教育行政四个层面出发。实习园所:强化、实施与保障;培养院校:细化、落实与合作;实习生:主动、浸入与反思;教育行政部门:改革、完善与对接。基于以上关键词,笔者也提出了各层面更为具体的实施建议。
二、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快速发展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其学前教育质量亟待保障 |
二、师幼互动质量是“一村一幼”幼教点质量发展的关键 |
三、“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尚待探索 |
四、研究者的研究困惑与旨趣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一村一幼”幼教点的概念界定 |
二、师幼互动的概念梳理 |
三、师幼互动质量的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
二、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
三、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
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建构与质量探讨的相关研究 |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节 农村学前教育及其质量研究 |
一、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
二、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现状 |
三、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研究回溯 |
一、从师幼互动研究看师幼互动质量 |
二、在幼儿园质量研究中看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专门化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四节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及师幼互动质量研究综述 |
一、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 |
二、运用CLASS进行师幼互动质量现状探讨的已有研究 |
三、已有研究对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探索 |
四、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视角转换与研究方法论 |
第一节 基于农村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
一、城市视角下被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农村学前教育 |
二、本研究的基本主张与研究立场:研究农村学前教育应立足农村视角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论 |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
二、研究方法论 |
三、混合研究范式在本研究的运用 |
四、研究伦理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研究设计一: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程序 |
研究设计二:影响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
研究设计三:探寻提升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 |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
第二部分 |
第五章 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 |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基本现状研究 |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现状考察 |
二、“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整体水平 |
三、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与其他区域师幼互动质量的比较 |
四、总结 |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
一、四种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比较 |
二、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
三、总结 |
第三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潜在剖面考察 |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类别检验 |
二、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类型分布 |
三、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特点分析 |
四、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分布 |
五、总结 |
第四节 L县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差异考察 |
一、硬件设施较好、有一定活动材料的班级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
二、师幼民族构成单一、幼儿混龄跨度小于 3 岁、规模适宜的班级其与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
三、教育工作经历越丰富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
四、总结 |
五、本章总结 |
第六章 L县“一村一幼”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与挑战 |
第一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质量面临的挑战 |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教学支持尤低 |
二、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面临不同的挑战 |
三、低质量型在村幼教点的占比较高,如何改善这部分质量难度较大 |
四、村幼教点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有制约作用 |
五、辅导员专业素养与多元文化素养不足制约师幼互动质量 |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具备的优势 |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得分存在不平衡性 |
二、村幼辅导员之间在CLASS的得分存在差异性 |
三、本章总结 |
第七章 影响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政策管理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本地人”的师资招聘和本区域文化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
二、村幼教点辅导员薪资政策制约着师幼互动质量 |
三、行政管理和监督松散对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
四、乡镇中心小学对村幼教点的业务质量与管理于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
五、总结 |
第二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困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身份困境:不是教师的教师与师幼互动质量 |
二、工作性质困境:繁琐的工作内容与嘈杂的工作环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专业文化氛围的困境:孤岛中的辅导员与师幼互动质量 |
四、总结 |
第三节 幼教点结构质量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与师幼互动质量 |
二、“一村一幼”班级活动材料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一村一幼”班级规模与师幼互动质量 |
四、班级儿童年龄跨度大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有利弊影响 |
五、总结 |
第四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背景与师幼互动质量 |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的教育观念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一村一幼”辅导员人格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
四、总结 |
五、本章总结 |
第三部分 |
第八章 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第一节 学习内容及序列: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
一、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设计应考虑辅导员的已有知识经验 |
二、班级组织是低水平师幼互动教师向中等水平发展的切入口 |
三、辅导员的教学支持能力发展难度最大 |
四、辅导员的教学实践急需行为管理能力的发展 |
第二节 学习条件与学习方式:村幼教点教师特点分析 |
一、学习条件的保障应考虑乡村教师的多重身份 |
二、学习方式的选择应考虑辅导员的精神生活状态 |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的理论基础 |
一、苏尔曼的教师知识观 |
二、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 |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四、技术协助策略 |
第四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 |
一、学习目标 |
二、学习者 |
三、学习内容与途径 |
四、条件保障 |
五、师幼互动学习方案的实施 |
第九章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研究 |
第一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评估 |
一、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前后测总体结果比较 |
二、不同活动类型师幼互动质量的前后测比较 |
三、不同专业特征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
四、不同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变化 |
五、不同视频使用情况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
六、不同现场反馈次数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
七、总结 |
第二节 辅导员对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
一、辅导员对掌握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评价 |
二、辅导员学习过程中的师幼互动转变 |
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转变 |
四、辅导员学习满意度调查 |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项目的建议 |
六、总结 |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
一、学习项目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作用显着 |
二、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还表现在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之外 |
三、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
四、师幼互动学习需要对教师有积极的鼓励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整体满意度较高 |
六、本章总结 |
第十章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与教师学习的经验与反思 |
第一节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经验与反思 |
一、辅导员具备强烈的师幼互动学习动机 |
二、学习方案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 |
三、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反馈 |
第二节 支持辅导员有效学习的思考 |
一、平等视角下发现、正视、理解辅导员 |
二、“学不能被教,只能被辅助” |
三、辅导员的学习需要情感支持 |
四、总结 |
第四部分 |
第十一章 总的讨论与反思 |
第一节 “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讨论与分析 |
一、“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总体不高 |
二、“一村一幼”情感支持质量存在虚高的可能性 |
三、“一村一幼”班级组织质量总体不高,但最有提升的可能 |
四、“一村一幼”教学支持质量最低且提升难度大 |
五、“一村一幼”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差异较大 |
第二节 提升“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建议 |
一、“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解决辅导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
二、“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支持辅导员的持续专业成长 |
三、区域行政管理应加强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过程性质量管理 |
四、行政管理应严格控制班额 |
五、加强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和活动材料投放 |
六、加强“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建设 |
七、教育实践中注重有质师幼互动在各活动类型中的延续和提升 |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美国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K学段和研制《州共同核心标准》的背景介绍 |
第一节 美国K学段发展概况 |
一、公立K学段的普及 |
二、K学段办学形式 |
第二节 《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研制背景 |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二、不同背景的学生成绩差异大 |
三、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 |
第三节 《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发展过程 |
一、2008年出台《成功的标准: 确保美国学生接受世界级的教育》报告 |
二、2009年讨论与编写《州共同核心标准》 |
三、2010年正式颁布《州共同核心标准》 |
第四节 《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实施机制 |
一、联邦政府: 宏观指导 |
二、州政府: 中坚力量 |
三、学区: 具体实施 |
第三章 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分析 |
第一节 《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结构分析 |
一、《州共同核心英语/读写标准》的结构分析 |
二、《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的结构分析 |
第二节 K学段《州共同核心英语/读写标准》内容分析 |
一、阅读标准 |
二、写作标准 |
三、听说标准 |
四、语言标准 |
第三节 K学段《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内容分析 |
一、K学段数学学习两个关键内容 |
二、K学段《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内容解读 |
第四节 与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相一致的评估体系分析 |
一、任务与试题编写 |
二、评估方法 |
第五节 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特征分析 |
一、更关注K学段儿童的读写算教育 |
二、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 |
三、通过跨学科培养提高读写能力 |
四、注重儿童交流合作 |
五、学习对象的全纳教育特征 |
第四章 由美国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研究引发的思考 |
第一节 对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与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思考 |
一、发展适宜性实践的主要内容 |
二、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与发展适宜性实践的冲突与协调 |
第二节 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一、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比较 |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男性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K市四名男性幼儿园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教师专业素养是确保国民教育质量的核心 |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的关键 |
三、男性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 |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
第二章 男幼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一节 预备、学习期 |
一、专业理念:教师角色的选择 |
二、专业知识:学科知识的学习 |
三、专业能力:“偏科”的专业技能学习 |
四、小结:男性幼儿教师职业预备期的优势和需求 |
第二节 成长、储备期 |
一、专业理念:男幼师的身份认同 |
二、专业知识:教学知识的探索 |
三、专业能力:关注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的专业能力 |
四、小结:男性幼儿教师成长储备期的优势和需求 |
第三节 成熟、发展期 |
一、专业理念:专业胜任感的建立 |
二、专业知识:掌握多元的实践知识 |
三、专业能力:优势能力的形成 |
四、小结:男性幼儿教师成熟发展期的优势和需求 |
第四节 职业全能期 |
一、专业理念:男幼师的专业理想 |
二、专业知识:把握领域性知识 |
三、专业能力:掌握具有可持续性的专业能力 |
四、小结: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全能期的优势和需求 |
第三章 影响男幼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第一层——个人因素 |
一、男幼师的个性与人格魅力 |
二、个人的学习和反思能力 |
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与需要 |
第二节 第二层——幼儿园和家庭因素 |
一、幼儿园环境的影响 |
二、家庭的影响 |
第三节 第三层——社会的认可 |
一、社会的忽视及舆论压力 |
二、“过度重视”下的认可 |
第四章 促进男幼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
第一节 个人层面 |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
二、提升专业发展意识 |
第二节 社会与家庭层面 |
一、幼儿园建构保障制度 |
二、社会支持与关心男幼师 |
三、争取家庭的配合,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 |
第四节 政府层面 |
一、提高薪金福利待遇 |
二、国家给予男幼师法律保障 |
第五章 结语 |
一、讨论与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三、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硕博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类及其它 |
四、外文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内容 |
二、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际背景 |
一、全球化趋势时代的发展 |
二、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推广 |
三、早期儿童理论研究成果的产出 |
第二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内背景 |
一、政党的教育政策主张 |
二、政府财政的支持 |
三、教育立法的推进 |
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五、学前教育的改革 |
第二章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与目标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的比较 |
一、中美课程政策的决策模式 |
二、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中美《标准》目标的比较 |
一、促进教育公平 |
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
三、实施教学范式改革 |
四、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
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
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
第三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形式结构的比较 |
一、文本呈现形式 |
二、文本编排体例 |
三、文字表述形式 |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结构的比较 |
一、组成要素 |
二、基本框架 |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性质的比较 |
一、框架的性质 |
二、一体化的衔接 |
第四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概况 |
一、中美语言领域“语言”的内涵 |
二、语言领域内容的分析框架 |
三、语言领域指标统计概况 |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引言的比较 |
一、引言的内容 |
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子领域的比较 |
一、子领域的内容划分 |
二、子领域的比较分析 |
第四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 |
一、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内容 |
二、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五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策略与建议的比较 |
一、策略与建议的内容 |
二、策略与建议的比较分析 |
第五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与效果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的比较 |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
二、现状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过程的比较 |
一、《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推进的层级 |
二、课程实施计划制订 |
三、教师的语言教育实践活动 |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效果的比较 |
一、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 |
二、实施效果测度统计分析 |
三、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及实施效果评价 |
第六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共性 |
二、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差异 |
第二节 研究的启示 |
一、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 |
二、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的反思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武汉市民办幼儿园师资培训供需矛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培训是促进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2. 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 |
3. 落实国家有关教师培养政策的需要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1. 国内幼儿园教师培训研究 |
2. 国外幼儿园教师培训研究 |
3. 已有研究述评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1. 民办幼儿园 |
2. 园长 |
3. 教师 |
4. 培训供给 |
5. 培训需求 |
(五) 理论依据 |
1. 成人学习理论 |
2. 终身学习理念 |
(六)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思路 |
5. 研究步骤 |
6.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一、武汉市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特点及培训供给描述性统计 |
(一) 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特点 |
1. 园长群体特点 |
2. 骨干教师群体特点 |
3. 普通教师群体特点 |
(二) 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给描述性统计 |
1. 不同级别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给 |
2. 基于供方角度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给 |
3. 基于需方角度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给 |
二、武汉市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需求描述性统计 |
(一) 园长培训需求 |
(二) 骨干教师培训需求 |
(三) 普通教师培训需求 |
三、武汉市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需差异剖析 |
(一) 培训频率 |
1. 园长培训频率 |
2. 骨干教师培训频率 |
3. 普通教师培训频率 |
(二) 培训内容 |
1. 园长培训内容 |
2. 骨干教师培训内容 |
3. 普通教师培训内容 |
(三) 培训形式 |
1. 园长培训形式 |
2. 骨干教师培训形式 |
3. 普通教师培训形式 |
(四) 培训师资 |
1. 园长培训师资 |
2. 骨干教师培训师资 |
3. 普通教师培训师资 |
(五) 培训时间 |
1. 园长培训时间 |
2. 骨干教师培训时间 |
3. 普通教师培训时间 |
(六) 培训评价考核方式 |
1. 园长培训评价考核方式 |
2. 骨干教师培训评价考核方式 |
3. 普通教师培训评价考核方式 |
(七) 数据分析的结论 |
四、武汉市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需矛盾及成因分析 |
(一) 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需矛盾 |
1. 园长培训供不应求 |
2. 骨干教师培训求过于供 |
3. 普通教师培训供过于求 |
(二) 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需矛盾的成因分析 |
1. 教育行政部门职能履行不到位 |
2. 培训机构的课程未反映参培对象的需求 |
3. 幼儿园的建议难以被采纳 |
4. 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定位不合理 |
五、解决武汉市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供需矛盾的策略 |
(一) 针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
1. 加快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政策 |
2.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
3. 加强政府的过程监管责任 |
4. 实施教师资格证升级制度 |
(二) 针对培训机构的建议 |
1. 客观全面分析培训需求 |
2. 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 |
(三) 针对幼儿园和培训主体的建议 |
1. 幼儿园应重视新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
2. 参培对象专业定位应合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美国孔子学院针对当地幼儿的文化活动设计 ——以新泽西城市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一)关于孔子学院开展的中国文化活动研究 |
(二)有关美国幼儿教育研究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美国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概况 |
一、孔子学院基本情况 |
(一)孔子学院的发展 |
(二)孔子学院的成果 |
二、美国孔子学院基本情况 |
(一)美国孔子学院的发展 |
(二)美国孔子学院开展文化活动概述 |
三、新泽西城市大学孔子学院开展文化活动概况 |
(一)新泽西城市大学孔子学院概况 |
(二)新泽西城市大学孔子学院开展文化活动现状 |
第二章 美国针对幼儿的文化活动概况 |
一、美国幼儿教育理念 |
(一)蒙特梭利理念 |
(二)高瞻理念 |
(三)瑞吉欧理念 |
(四)华德福理念 |
二、美国幼儿教育特点 |
(一)突出个体 |
(二)尊重儿童 |
(三)重视独立 |
(四)全面发展 |
(五)多元化教育 |
三、美国幼儿文化活动分析 |
(一)活动类型 |
(二)活动特点 |
第三章 孔子学院在新泽西城市大学附属幼儿园开展文化活动调查分析 |
一、新泽西城市大学附属幼儿园概况 |
(一)美国幼儿园教育体系 |
(二)新泽西城市大学附属幼儿园概况 |
(三)新泽西城市大学附属幼儿园活动形式 |
二、孔子学院在新泽西城市大学附属幼儿园文化活动推广概况 |
(一)孔子学院与新泽西城市大学附属幼儿园合作情况 |
(二)孔子学院在新泽西城市大学附属幼儿园代表性活动成果梳理 |
三、以“中国传统游戏”为主题,实施文化活动案例 |
(一)活动案例设计 |
(二)活动案例进行 |
(三)活动案例调查 |
(四)活动案例反思 |
第四章 美国孔子学院针对当地幼儿的文化活动设计的启示 |
一、对于文化活动设计者的建议 |
(一)创建“主题式”活动体系,增强文化活动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
(二)协调利用多方资源,加强与美国幼儿园的合作 |
(三)加强孔子学院师资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
二、对于文化活动内容的建议 |
(一)遵循文化差异,中美文化融合输出 |
(二)丰富文化活动形式,遵循美国教育特点 |
(三)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展现现代中国风貌 |
三、对于文化活动宣传媒介的建议 |
(一)建立活动反馈机制,打造孔院品牌 |
(二)优化宣传策略,提升知名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时代性:质量监测的时代背景及国家对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视 |
二、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质量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
三、必要性:对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监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途径 |
四、可能性:相关法律文件的颁布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提供政策支持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概念探析及维度划分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及评价相关研究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保障机制相关研究 |
五、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
一、核心概念辨析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新视角: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
第一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及理论阐释 |
一、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源起:达沃斯之辨 |
二、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奠基:存在主义哲学 |
三、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借鉴:众多哲学流派的精华 |
第二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在寻绎 |
一、生命存在:关注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
二、文化养成:关注文化对教师内在心灵的滋养和陶冶 |
三、关系营造: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要重视关系的营造 |
四、自由精神:让教师心灵成长与精神解放有迹可循 |
五、信念使命:教师自主、内生性的成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
第三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应然转向 |
一、监测目的:指向幼儿园教师质量的诊断、指导与改进 |
二、监测标准:基于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性”把握 |
三、监测过程:彰显幼儿园教师在监测与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
四、监测结果:重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
第三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建构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一、目标导向性(GOAL ORIENTED) |
二、科学客观性(SCIENTIFIC OBJECTIVE) |
三、具体可测性(SPECIFIC TESTABILITY) |
四、文化适宜性(CULTURAL SUITABILITY)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建构与修订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专家修订 |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编制及模型验证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原则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初步编制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评估与试测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修订 |
一、研究对象及抽样设计 |
二、数据收集及质量控制 |
三、项目分析 |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
五、验证性因素分析 |
六、问卷信效度检验 |
第五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调查与差异分析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目的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对象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现状分析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特征分析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的类型差异分析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园所差异分析 |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六、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讨论与结论 |
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之智质量维度优于其他质量维度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中心城区教师质量略显优势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自然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社会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的单位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
六、不同维度教师质量影响因素既有共同点也有特定性 |
第六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经由“情感与关怀”,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生命自觉和生存质量 |
第二节 经由“反思与实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能和实践智慧 |
第三节 经由“陶冶与唤醒”,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文化品性和文化底蕴 |
第四节 经由“自由与解放”,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利与意识 |
第五节 经由“熏陶与化育”,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坚贞信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明确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 |
二、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
三、研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
四、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五、探索了建设和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对策建议 |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
二、进一步探究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 |
三、进一步深入应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
四、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
参考文献 |
A 普通图书类 |
B 期刊杂志类 |
C 学位论文类 |
D 电子文献类 |
E 其他类 |
附录 |
附录A 研究工具 |
附录B 专家咨询工具 |
附录C 数据收集工具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基于美国经验的学前STEM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美国学前STEM教育的背景和经验 |
第一节 美国学前STEM教育的背景 |
一、学前STEM教育的政策背景 |
二、学前STEM教育的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美国学前STEM教育的经验 |
一、立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基础 |
二、关注儿童STEM素养的教育目标 |
三、基于真实情境的整合性教学内容 |
四、以项目式教学为依托的教育实施 |
五、从儿童实际表现出发的教育评价 |
六、家-园-社区协力合作的保障机制 |
第二章 我国学前STEM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一节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学前STEM教育的外在动力 |
一、STEM教育与学前教育政策日益丰富 |
二、构建学前STEM的课程体系存在挑战 |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学前STEM教育的内在驱力 |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
二、STEM与幼儿园较难融合 |
第三节 教育研究与实践是学前STEM教育的关键助力 |
一、学前STEM教育的研究日益突出 |
二、学前STEM教育的实践面临困难 |
第四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前STEM教育的有效推力 |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日俱增 |
二、幼儿教师的STEM素养有待提升 |
第三章 我国学前STEM课程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理论基础:儿童身心发展与科学演变的规律 |
一、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
二、注重科学演变的本质规律 |
第二节 课程目标: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与个性成长 |
一、关注儿童整体性发展 |
二、促进儿童个性化成长 |
第三节 课程内容:强调领域内容与关键经验的融合 |
一、加强各领域内容之间的整合 |
二、引导儿童有效获得关键经验 |
第四节 课程实施:适合儿童发展的各种教育资源 |
一、加强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
二、依托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形式 |
第五节 课程评价:服务于儿童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一、注重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二、评价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
第四章 我国学前STEM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加大学前STEM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 |
一、制定针对学前教育阶段的STEM教育政策 |
二、鼓励加大针对学前STEM教育的研究力度 |
第二节 利用幼儿园周边社区STEM学习资源 |
一、加强城乡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 |
二、完善社区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 |
三、丰富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形式 |
第三节 打造适宜儿童STEM学习的园所环境 |
一、注重幼儿园内外部环境创设 |
二、丰富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 |
第四节 增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STEM核心素养 |
一、强化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
二、更新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内容 |
三、注重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 |
第五节 营造利于实施学前STEM教育的家庭氛围 |
一、帮助家长更新有关学前STEM的教育观念 |
二、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学前STEM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校十所实习基地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幼儿园教师是实施教育实习指导的主体力量之一 |
(二) 当前Y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成效不甚理想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现状及问题研究 |
(二)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问题的原因分析研究 |
(三)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问题的对策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幼儿园教师 |
(二) 教育实习 |
(三) 教育实习指导 |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理论基础 |
(一)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 |
(二) 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 问卷的编制 |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基本情况 |
(一) 幼儿园教师与实习生对教育实习指导的基本认识 |
(二)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频率与时间 |
(三)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关系与角色 |
(四)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内容与领域 |
(五)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方式与方法 |
(六)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成效与挑战 |
第三章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存在的问题 |
(一)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习指导缺乏系统计划 |
(二)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内容与领域不均衡 |
(三) 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的角色定位单一 |
(四)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习指导缺乏助力 |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体系不健全 |
(二) 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选拔机制和培训机制不完善 |
(三) 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三方主体沟通不畅 |
(四) 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自身的局限 |
第四章 提升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成效的建议 |
一、实习园所层面:强化、实施与保障 |
(一) 行政管理层面 |
(二) 幼儿园指导教师 |
二、培养院校层面: 细化、落实与合作 |
(一) 行政管理层 |
(二) 高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 |
三、实习生层面: 主动、浸入与反思 |
(一) 发挥自身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
(二) 浸入式参与幼儿园各项日常保教工作 |
(三) 养成认真自我反思的习惯 |
四、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改革、完善、对接 |
(一)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
(二)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幼儿园社会情感课程实施研究[D]. 潘可欣. 西南大学, 2021
- [2]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D]. 马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 [3]美国K学段《州共同核心标准》研究[D]. 杨瑶瑶.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男性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K市四名男性幼儿园教师为例[D]. 段雯舒.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D]. 邹群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武汉市民办幼儿园师资培训供需矛盾研究[D]. 方玲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美国孔子学院针对当地幼儿的文化活动设计 ——以新泽西城市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李霞.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D]. 底会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美国经验的学前STEM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D]. 王沐阳. 喀什大学, 2020(07)
- [10]幼儿园教师教育实习指导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校十所实习基地园为例[D]. 陈东吉. 扬州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