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老年患者变换灌肠体位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1](2019)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Ⅰ)分别联合普芦卡必利与番泻叶用于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前肠道准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ELS)(I)分别联合普芦卡必利、番泻叶两种肠道准备方案的临床研究,以分析进行肠道准备的慢性便秘患者的相关基础情况,并评价两种方案的肠道准备情况、不良反应、肠道清洁度、疾病诊断率等差别,并进一步评估两种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并为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准备方案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排除、脱落与剔除标准,将最终得到的71例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对照原则,分为实验组1(PEG-ELS(I)溶液2L+普芦卡必利2mg qd)35例、实验组2(PEG-ELS(I)溶液2L+番泻叶5g tid)36例,记录患者基础情况、排便次数、不良反应等情况,由检查操作者对肠道清洁度进行评分、记录进镜时间、诊断情况、冲洗抽吸情况等,将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处理分析,分析结果并评判各组肠道准备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男性慢性便秘患者年龄较女性大,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女性患者慢性便秘年限较男性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初服PEG-ELS(I)至服后首次大便时间、初服PEG-ELS(I)至末次大便时间、末次大便评分、初服PEG-ELS(I)至肠镜前总便次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1患者肠道准备前后以此种肠道准备方式行肠道准备意愿呈下降趋势,而实验组2呈上升趋势。(5)实验组1较实验组2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p<0.01),但不良反应总分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进镜时间、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清洁度评分、肠道准备充分率、息肉诊断率、结肠镜检查时需要冲洗的肠段数量及冲洗后仍不能看清的肠段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肠清洁度总评分实验组2较实验组1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PEG-ELS(I)联合番泻叶用于肠道准备与联合普芦卡必利相比,前者不良反应程度相对较重,后者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不良反应总分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2)PEG-ELS(I)联合番泻叶用于肠道准备的肠道清洁度优于联合普芦卡必利的方案。
卢明曼[2](2020)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使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收住的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截石位的摆放,试验组采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试验组在切除和修整5-7点位及精阜周围尖部增生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与水平面呈头高臀低20°斜坡状截石位;当切除和修整膀胱颈10-2点位至括约肌近端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为头低臀高20°截石位。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前列腺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对术中体位舒适度评分,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随访1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术后出血与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64例,每组32例,其中试验组因其他疾病转外院治疗而中途退出1例,对照组术后失访1例,术后大出血再次手术1例。共完成研究6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前列腺组织平均切除量、前列腺组织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术中SBP、DBP、HR、SpO2、R和患者对体位舒适度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包膜穿孔、水中毒、大出血。术后试验组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天数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24h内出血5例,4例保守治疗,出血停止,1例因出血量大,膀胱内血块填塞,采取PKRP治疗。两组拔除导尿管后无排尿困难、尿潴留和尿失禁等情况发生。全部患者随访1个月,两组内术前、术后IPSS评分,PVR、Qmax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术后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3例反复间断性出血,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和尿道狭窄、尿潴留、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大,前列腺组织切除率高,术中出血少,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出血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曹红十[3](2019)在《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导致患者身体机能丧失,引起运动功能障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急救系统的逐步完善以及救援能力的提升,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TISCI)所占比例增加。运动功能康复对TISCI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改善其运动功能,而且可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有助于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因此,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措施与开始干预的起始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康复医学与护理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功能康复手段与措施也日益多样化,其中减重步行训练(BWST)是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文献回顾发现临床多采用某种或几种干预措施,缺乏科学构建集束化方案进行干预的研究,也未见BWST运动康复干预最佳起始时间点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探索基于循证基础上,科学构建BWST集束化方案用于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并寻找最佳BWST起始时间点,为临床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供可借鉴的方案和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分析急性期TI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长春市某大学附属三甲综合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且损伤平面在T1L5之间的TISCI患者。结果:(1)86名患者完成本研究,男性为主(88.4%),年龄以3550岁居多(44.2%),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为主(76.8%);多数患者有配偶(74.4%);住院时长以4周内为主(72.1%)。损伤平面位于胸段患者居多(67.4%);损伤程度中B级居多(48.8%);损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伤(40.7%)和高处坠落伤(30.2%)为主;受伤到手术间隔时间以612小时为主(48.8%);未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患者更多(62.8%);受伤到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间隔时间以24周为主(56.3%)。(2)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有肺不张、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多(41.9%)。(3)LEMS评分结果:入院1.0(0.0,8.3)与出院14.0(10.0,22.0)LEM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住院时长(Z=8.308)、损伤水平(T=2.166,P=0.037)、损伤程度(H=31.994,P=0.000)、是否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T=-4.709,P=0.000)及不同损伤到开始康复训练间隔时间(F=12.441,P=0.000)为患者LEMS评分影响因素。(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损伤后到开始康复训练间隔时间每增加2周,出院时的LEMS评分改善程度减少1.670分。结论:(1)本研究TISCI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教育程度较低,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是主要原因,多数患者为胸段损伤,受伤后能及时得到手术治疗,受伤到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间隔时间以24周为主。(2)研究对象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较高,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比最高。(3)早期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损伤水平、损伤程度、损伤后是否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以及损伤后至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间隔时间。(4)研究对象出院比入院时的LEMS评分有所改善;损伤程度为影响LEMS评分的因素,且随着受伤后至参与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间隔时间延长,其入院和出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降低。第二部分TSCI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建立及评价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合循证研究方法,提取国内外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的有效干预措施,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应用DEMATEL分析法对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进行评价,明确该方案中核心措施和辅助措施。方法:(1)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和meta分析结果,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2)应用DEMATEL分析法,对建立的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进行评价,依据中心度和原因度,筛选有效措施并确定方案中的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结果:(1)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1)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TSCI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最强突变英文文献25篇。文献共引可视化分析获得8个聚类,分别是:“Walking scale”、“Population based study”、“Health outcome”、“Spinal cord injury worldwide”、“International standard”、“Lumbar spinal trauma”、“Inpatient spinal cord injury rehabilitation”、“Traumatic center cord syndrom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TSCI运动功能康复研究最强突变关键词共25个。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64篇中文文献进行分析。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中心性>0.1关键词7个,包括:“并发症发生及管理”、“外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规律”、“康复”和“康复护理以及康复训练”。检测到突变关键词1个:“脊髓损伤”,强度:9.3609。进行共引文献可视化分析,获得4个聚类。2)meta分析结果显示:BWST对于SCI患者步行能力(Z=5.33,P<0.000 01)、步行速度(Z=5.27,P<0.00001)、步行距离(Z=3.33,P=0.0009)、WISCIⅡ评分(Z=2.06,P=0.04)、下肢运动功能(Z=3.38,P=0.000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Z=3.27,P=0.001)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最终获得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干预重点,包括运动康复相关训练、物理因子康复训练、康复护理、职业康复和作业康复5个方面,共22个重点内容。(2)评价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1)排除无效措施,包括:其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如瑜伽、太极、水疗法、蜡疗法、职业技能评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安置,形成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16项措施。2)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核心措施和辅助措施。核心措施共8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维度:减重步行训练(BWST)、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物理因子康复训练维度: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护理维度:二便功能训练、呼吸及排痰训练;作业康复维度:轮椅训练、日常自理能力训练。辅助措施共8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维度:步行训练、牵伸训练;康复护理维度:轴线翻身、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训练、卧位训练;作业康复维度:垫上运动、转移训练。结论:建立了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8项核心措施和8项辅助措施。第三部分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目的:(1)对比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与常规方案对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验证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2)在针对TISCI患者实施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基础上,比较BWST不同起始时间点对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差异,探索该方案BWST最佳起始时间点。方法:(1)采用1∶1匹配的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某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科住院的TISCI患者设为试验组,应用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间TISCI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某大学附属三甲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科住院的TISC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BWST开始时间,将患者分成A、B、C共3组:A组为术后4周开始BWST,B组为术后8周开始BWST,C组为术后12周开始BWST。3组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均持续12周。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将按照1:1:1的比例区组随机分配至各治疗组,区组长度为6。所有患者从术后开始均采用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该方案持续至术后24周。结果:(1)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结果。康复训练24周时,两组患者LEMS得分、BBS得分、SCIM III得分比较,集束化方案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Ρ=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19和Ρ=0.009);下肢静脉血栓、痉挛、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Ρ>0.05)。(2)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结果1)术后2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的LEMS得分、BBS得分、SCIMⅢ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34、Ρ=0.015和Ρ=0.020),且B组和C组LEMS得分、BBS得分和SCIMⅢ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2、Ρ=0.007和Ρ=0.008)。2)BWST干预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但A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略高于B组和C组。3)BWST干预8周时,A组、B组和C组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00和Ρ=0.010)。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A组和B组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显着高于C组(Ρ<0.05)。4)BWST干预12周时,A组、B组和C组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均具有显着性(Ρ=0.004、Ρ=0.001和Ρ=0.003)。A组和B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和BBS得分差值显着高于C组(Ρ<0.05)。B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略高于A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5)术后2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1)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可提高TISCI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降低TISCI患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但未能有效降低TISCI患者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痉挛发生率。(2)在BWST集束化方案的基础上,48周开始BWSTT能显着改善TISCI早期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肖辉英,孙飞华[4](2011)在《心理疏导加适当暗示对躯体化障碍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加适当暗示对躯体化障碍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常规介绍疾病、药物、饮食知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及适当暗示,疗程约为6周。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和HAMA、HAMD量表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和显效率为85.4%,对照组痊愈+显效率为6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MA、HAMD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疏导加适当暗示有助于提高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
许丽,吴小梅,李立祥[5](2010)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在老年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改善灌肠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术前需清洁灌肠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试验组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每次灌入的液体量明显增加(P<0.01),灌肠次数和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1),灌肠效果明显改善(P<0.01)。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方法改善了清洁灌肠效果,减少了灌肠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
范雪影[6](2015)在《改良灌肠法在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中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改良灌肠法在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灌肠法,即患者采用左侧卧位,两腿屈曲,臀部抬高10 cm,插管深度为710 cm,灌入开塞露以后以两腿屈曲样的体位保留1015 min,患者有便意时排便。实验组采取改良灌肠法,即灌肠后采取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插管深度为2530 cm,各体位维持的时间为510 min,患者有便意时排便。观察两组患者排便效果、开塞露外流发生率及灌肠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灌肠后排便效果优于对照组,灌肠后开塞露外流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灌肠法对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李趁心[7](2010)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对清洁灌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体位对妇科患者术前清洁灌肠次数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妇科术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肠方法,即患者取左侧卧位,两腿屈曲,灌入灌肠液后以同两腿屈曲样的体位保留510 min,然后自行排便。B组(实验组)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即患者采用左侧卧位,两腿屈曲,臀下垫1个10 cm高的臀垫,插入肛管1015 cm,灌入灌肠液后保持12 min在臀部抬高的基础上向右转身取屈膝仰卧位24 min,然后继续右转身取右侧卧位,两腿屈曲,去掉臀垫,保持24 min,最后回到左侧卧位自行排便,在变换体位的同时护士加一定的手法按摩。结果: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对灌肠次数、肠腔清洁效果、患者腹部疼痛、便意感程度的影响均好于传统的灌肠方法(P<0.05)。结论:妇科患者术前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能够减少痛苦,快速、顺利达到清洁灌肠的标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温凤鸾[8](2019)在《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多发病突然,有着高并发症、高致残性,且预后较差,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医疗、社会负担。康复训练能显着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是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无法有效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如何满足患者康复需求是医护人员重点关注问题。众所周知,康复需求可通过科学方法调查、检测和评估而来。调查显示,临床上康复需求评估工具较少,且缺乏科学性,针对康复需求的健康指导手册更是鲜有,因此,寻求一个科学的康复需求评估工具,并在其基础上构建康复指导手册极其具有实用价值和创新性。本研究在文献研究、质性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临床观察形成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SCI患者康复需求问卷,以该问卷为评估工具,对SCI患者康复需求现况进行调查,经查阅文献、专家共识,构建《脊髓损伤(SCI)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并验证该指导手册临床实用价值。研究目的1.构建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评估问卷,对SCI患者康复需求现况进行调查。2.构建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3.验证SCI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的临床实用价值,为临床SCI患者康复需求的评估和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的构建(1)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条目的形成采用质性研究,对2018年01月~2018年06月入住康复科的20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情况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将访谈内容进行资料的提取、分析,结合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和临床观察,形成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初始条目。(2)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条目的修改和确定运用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10名患者小样本预实验的方法,根据专家意见和预实验结果对问卷维度、条目进行论证、修改、整理,最终形成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为后续指导手册的构建提供评估工具。2.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的构建(1)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现况调查选取扬州市三家医院在2018年5月~2019年01月期间入住的300名脊髓损伤患者,运用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对SCI患者康复需求现况进行调查,并对需求之间的差异进行探索和分析。(2)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的构建基于前期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现况调查,通过查阅文献、参考指南,形成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初稿,运用专家共识法,对手册框架、内容进行修订、论证,最终形成《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3.奥马哈问题分析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临床实用性验证选取2019年02月~06月入住康复医学科的64例脊髓损伤患者,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用构建的SCI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进行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100量表评分(WHOQOL-100)、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情况。研究结果1.构建了条目清晰、科学性较强的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以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为框架,对质性访谈内容深度剖析,反复分析、归纳、提炼、萃取患者资料、凝练问卷主题,结合临床观察、德尔菲专家咨询、小样本预实验,构建了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该问卷由三大部分组成:①患者一般资料;②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由环境(3个条目)、社会心理(4个条目)、生理(9个条目)、健康相关行为(7个条目),共4大维度23个条目;③健康指导方式的选择。2.构建了《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通过对300例脊髓损伤患者需求现状调查,结合文献查阅,临床观察、专家意见,构建了以康复需求为导向的《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该手册由绪论、脊髓损伤基础知识介绍、康复需求内容指导、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健康需求问卷表四大部分组成。3.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利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对脊髓损伤患者干预3个月后发现,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泌尿系统结石、便秘、尿潴留、深静脉血栓(DVT)总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25.00%(P<0.05);干预后两组ADL评分、WHOQOL-100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87.50%、87.5%)高于对照组(59.38%、54.17%)(P<0.05)。研究结论1.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构建的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具有体系结构清晰,条目全面科学的特点,能够较准确评估患者康复需求;2.以患者康复需求为导向,基于专家共识构建的《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手册的应用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的发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且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工作热情。因此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构建的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健康指导手册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胡娅婷[9](2020)在《温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上以尿频、尿急和进行性排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了老年男性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因此,积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的是非药物性、非化学性的一种疗法,方法简便易行,见效迅速,具有较强临床实用性。主要目的在于观察温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与口服西药治疗的疗效对比,初步阐明温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的机理,为温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与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就诊的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指征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共治疗4个疗程,一天一次,一星期一个疗程,周六周日休息,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保列治)治疗,每天1次,每次1片,与或不与食物同服。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得服用对主症主病起治疗作用的其他药物。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评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和中医症状积分数据。用SPSS22.0版本的软件对所有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来表示,进行正态性检验,若P>0.1,则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反之用非参数检验。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共72例(治疗组为36例,6例脱落;对照组为36例,6例脱落),经临床疗效观察发现,温针灸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0%,口服西药疗法总有效率为80%,P=0.038<0.05,说明温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西药。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上对I-PSS,QOL和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有疗效,且温针灸组的疗效优于口服保列治药。温针灸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上疗效显着,同时,温针灸疗法安全有效,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无毒副作用,可普及到临床中,作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的有效手段之一。
骆菊英,宁雪莲,张丽洁,刘英,彭璐,叶促芽,肖婕,卢如相,李兰凤[10](2021)在《不同肠道清洁方法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前清洁疗效、患者配合度及治疗满意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不同肠道清洁方法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前清洁疗效、患者配合度及治疗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肠息肉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每组80例。息肉切除术前分别采用不同的肠道清洁方法。对照组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试验A组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结合常规左侧卧位清洁灌肠;试验B组给予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结合旋转体位清洁灌肠法灌肠。比较三组的肠道清洁度、治疗配合度、疾病知识知晓率、满意度。结果:试验A组清洁度高于对照组,试验B组清洁度高于对照组,试验B组清洁度高于试验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主动准备、规范用药、体位保持、服从指令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配合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试验B组配合度各项评分均高于试验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疾病知识、用药常识、护理知识、生活自理各项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B组各项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B组各项知晓率均高于试验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比较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总满意高于对照组,试验B组总满意高于对照组,试验B组总满意高于试验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结合旋转体位清洁灌肠法灌肠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肠道清洁度、配合度和疾病知识知晓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为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提供良好的术前准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临床老年患者变换灌肠体位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老年患者变换灌肠体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Ⅰ)分别联合普芦卡必利与番泻叶用于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前肠道准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临床试验 |
1.1 实验目的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与盲法 |
1.2.2 研究材料及价格 |
1.2.3 肠道准备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肠道准备情况 |
1.3.2 安全性 |
1.3.3 肠道清洁度 |
1.3.4 回盲部插镜率、肠道疾病检出率 |
1.3.5 成本-效果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研究完成情况 |
2.2 患者一般资料 |
2.2.1 性别 |
2.2.2 年龄 |
2.2.3 便秘年限 |
2.2.4 既往病史 |
2.2.5 便秘情况 |
2.3 效果评价 |
2.3.1 肠道准备情况 |
2.3.2 不良反应 |
2.3.3 肠镜情况 |
3.讨论 |
3.1 基本情况 |
3.1.1 性别 |
3.1.2 年龄 |
3.1.3 便秘年限 |
3.1.4 既往病史 |
3.1.5 便秘情况 |
3.2 肠镜结果 |
3.2.1 肠道准备情况 |
3.2.2 不良反应情况 |
3.2.3 肠镜结果 |
3.3 成本-效果分析 |
4.综合讨论 |
4.1 结肠镜前肠道准备方案 |
4.1.1 关于PEG-ELS用于肠道准备的研究 |
4.2 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前的肠道准备 |
4.2.1 关于普芦卡必利用于肠道准备的研究 |
4.2.2 关于番泻叶用于肠道准备的研究 |
4.3 肠道准备用药的时机 |
4.4 护理干预 |
5.结论 |
6.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图 |
综述 结肠镜前肠道准备方式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1.概述 |
2.结肠镜前肠道准备的方式 |
2.1 聚乙二醇 |
2.2 硫酸镁 |
2.3 磷酸钠盐 |
2.4 甘露醇 |
2.5 乳果糖 |
2.6 胃肠动力药 |
2.6.1 莫沙必利 |
2.6.2 伊托必利 |
2.6.3 普芦卡必利 |
2.7 泻下类中药 |
2.8 清洁灌肠 |
2.9 洁肠系统 |
3.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4.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方式的研究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BPH的手术治疗 |
(二)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腺体组织残留原因 |
(三) 前列腺切除术的体位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选择与临床资料 |
(一) 对象来源 |
(二) 入选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脱落标准 |
(五) 样本量确定 |
(六) 分组 |
二、麻醉方式与仪器设备 |
(一) 麻醉方式 |
(二) 仪器设备 |
三、干预方法与步骤 |
(一) 术前访视与术前基线资料记录 |
(二) 器械准备 |
(三) 手术步骤与术中干预 |
(四) 术后护理干预 |
(五) 出院随访检查与记录 |
四、观察指标 |
(一) 术前观察指标 |
(二) 术中观察指标 |
(三) 术后观察指标 |
(四) 随访观察指标 |
五、统计分析 |
六、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研究进程 |
二、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
三、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
(一)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切除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
(二) 生命体征 |
(三) 体位舒适度评分 |
(四) 并发症 |
四、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
(一) 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
(二) 出血 |
(三) 并发症 |
五、两组随访观察指标比较 |
(一) IPSS评分 |
(二) PVR |
(三) Qmax |
(四) 出血 |
(五) 并发症 |
第四章 讨论 |
一、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切除率和手术效率的影响 |
(一)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和切除率的影响 |
(二)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手术时间的影响 |
二、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
(一) 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
(二) 生命体征与体位舒适度的影响 |
(三)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出血的影响 |
三、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效果的影响 |
(一) 对膀胱冲洗、留置导尿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 |
(二) IPSS、Qmax、PVR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简表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减重步行训练 |
1.2.2 运动疗法 |
1.2.3 集束化方案 |
1.3 减重步行训练在脊髓损伤运动康复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1 减重步行训练的基础研究 |
1.3.2 减重步行训练的临床研究 |
1.3.3 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方法 |
1.3.4 脊髓损伤康复效果评价 |
1.3.5 脊髓损伤运动康复的影响因素 |
1.4 集束化方案的研究现状 |
1.4.1 集束化方案的临床应用 |
1.4.2 集束化方案的构建 |
1.5 理论基础 |
1.5.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
1.5.2 应激系统理论 |
1.5.3 赋能理论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1.8 伦理考量 |
第2章 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3.1 描述性结果 |
2.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
2.3.3 运动功能相关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2.4.1 描述性分析 |
2.4.2 TISCI患者下肢运动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文献计量学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检索策略 |
3.2.2 数据分析工具 |
3.2.3 CiteSpaceⅤ软件相关参数、术语及其意义 |
3.2.4 检索结果的归纳与分析方法 |
3.2.5 数据处理 |
3.3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
3.3.1 国外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
3.3.2 国内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
3.3.3 T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重点措施 |
3.4 讨论 |
3.4.1 文献计量学数据分析 |
3.4.2 应用Cite Space研究T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文献的科学性 |
3.5 小结 |
第4章 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的Meta分析 |
4.1 研究目的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检索词及检索策略 |
4.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2.3 文献筛选 |
4.2.4 文献质量评价 |
4.2.5 资料提取 |
4.2.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4.3.2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
4.3.3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4.3.4 Meta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4.4.1 SCI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干预方案分析 |
4.4.2 减重步行训练对SCI患者干预效果分析 |
4.4.3 本系统评价局限性及启示 |
4.5 小结 |
第5章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构建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建立初始方案 |
5.2.2 DEMATEL分析法 |
5.3 结果 |
5.3.1 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 |
5.3.2 DEMATEL分析法结果 |
5.3.3 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 |
5.4 讨论 |
5.4.1 DEMATEL方法分析 |
5.4.2 方案的总体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基于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方案的TISCI患者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研究方法 |
6.3 结果 |
6.3.1 社会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分析 |
6.3.2 康复训练前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
6.3.3 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
6.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6.4 讨论 |
6.4.1 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分析 |
6.4.2 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TISCI患者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BWSTT在 TISCI早期患者中应用的最佳起始时间研究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7.2.1 研究对象 |
7.2.2 研究方法 |
7.3 结果 |
7.3.1 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结果 |
7.3.2 康复训练前各组患者运动功能结果 |
7.3.3 进行BWSTT4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
7.3.4 进行BWSTT8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
7.3.5 进行BWSTT12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
7.3.6 术后24 周各组患者间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
7.3.7 各组研究对象并发症发生结果 |
7.4 讨论 |
7.4.1 BWSTT不同起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
7.4.2 BWSTT不同开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
7.4.3 BWSTT不同开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
7.4.4 BWST在 TISCI早期患者中应用的最佳起始时间点分析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心理疏导加适当暗示对躯体化障碍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HAMD比较 见表1。 |
3 讨论 |
(5)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在老年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种方法灌入液体量及灌肠次数的比较 |
2.2 两种清洁灌肠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
2.3 两种方法灌肠效果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传统灌肠法的不足 |
3.2 改良灌肠法的优点 |
3.3 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
(6)改良灌肠法在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中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便秘, 多种因素共同促使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便秘[4], 便秘后患者用力排便容易引起腹内压升高, 继而导致颅内压升高而引发再次出血, 甚至猝死。另外, 患者便秘时, 粪便潴留, 可因肠腔内毒素过多吸收而发生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失眠, 甚至损害记忆力和思维能力[5], 影响预后。因此, 解除患者便秘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灌肠是能尽快通便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7)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对清洁灌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灌肠方法 |
1.2.2 质量控制 |
1.2.3 评定标准 |
1.2.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见表1~表3) |
3 讨 论 |
(8)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第三节 理论框架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六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的构建 |
第一节 需求问卷初始条目的形成 |
第二节 需求问卷的修改和确立 |
第三章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的构建 |
第一节 SCI患者康复需求现况调查 |
第二节 健康指导手册的构建和修订 |
第四章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的试用研究及效果评价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创新点 |
第三节 本研究局限性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髓损伤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医学伦理审批报告 |
附录二 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专家询函表 |
附录三 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问卷调查表(终稿) |
附录四 SCI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初稿 |
附录五 SCI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终稿 |
附录六 患者满意度问卷表 |
附录七 护士满意度问卷表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9)温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 |
2 传统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 |
2.1 传统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传统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不作疗效统计分析) |
1.6 技术路线 |
2 治疗方案 |
2.1 主要用具 |
2.2 具体方法 |
3 观测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注意事项 |
7 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
8 研究结果 |
9 数据分析 |
10 安全性评价 |
11 讨论 |
11.1 温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的机理讨论 |
11.2 选穴依据讨论 |
12 小结 |
结论 |
1 文献研究 |
2 临床研究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不同肠道清洁方法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前清洁疗效、患者配合度及治疗满意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三组肠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
2.3 三组配合度评分比较 |
2.4 三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
2.5 三组满意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临床老年患者变换灌肠体位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Ⅰ)分别联合普芦卡必利与番泻叶用于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前肠道准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D]. 刘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D]. 卢明曼. 苏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D]. 曹红十. 吉林大学, 2019(02)
- [4]心理疏导加适当暗示对躯体化障碍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 肖辉英,孙飞华.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0)
- [5]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在老年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J]. 许丽,吴小梅,李立祥. 安徽医学, 2010(07)
- [6]改良灌肠法在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 范雪影.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5(06)
- [7]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对清洁灌肠的影响[J]. 李趁心. 临床医药实践, 2010(11)
- [8]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指导手册的构建[D]. 温凤鸾. 苏州大学, 2019(02)
- [9]温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D]. 胡娅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不同肠道清洁方法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前清洁疗效、患者配合度及治疗满意度的影响[J]. 骆菊英,宁雪莲,张丽洁,刘英,彭璐,叶促芽,肖婕,卢如相,李兰凤. 中国医学创新,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