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怎样抓体育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盼[1](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关注教育事业和教师群体,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人民日报》是我国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党报,其中小学教师报道势必影响读者对中小学教师的看法。《人民日报》建构的典型教师形象,也会影响中小学教师的自我认知。《人民日报》1978年至2013年每年9月的中小学教师报道共有1017篇。这些报道占据了各个版面,涵盖了多种体裁,包罗了各种性质的议题。随着我国社会变迁,教育政策不断调整,中小学教师报道的主题亦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改革开放之初,中小学教师报道的主题是恢复教师名誉、提高教师地位;深化教育改革时期,报道主题转变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新世纪以后,报道主题向建设教师队伍和均衡城乡教育转变。教育改革、新闻改革和技术革新是影响中小学教师报道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报道呈现出以下特点:内容上,围绕国家的教育政策设置中小学教师报道的议程;方向上,始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形式上,综合运用批评性报道、典型报道、系列报道等报道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1978年以来《人民日报》的中小学教师报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在重大节日开设的教师节专栏,架起了党报与广大教师联系的桥梁。但是《人民日报》的中小学教师报道还存在舆论监督不足、教师形象模式化的问题,可以从加强舆论监督和报道丰富的教师类型两方面来完善《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报道。
袁先潋[2](2016)在《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文中指出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是我国高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特别是在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后,全国各地都在为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如何深化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需要深度探索,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存在一些困惑,迫切需要进行基于实践取向的专题研究,从而引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方向,切实解决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科学性、可能性和实效性。本论文在甄别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办学特色的理论探索入手,梳理了古今中外办学特色的历史经验,探讨了可能的启示,并针对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特别是所存在的问题,较全面分析了妨碍办学特色形成的因素,提出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和实践路径。全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从我国教育政策走向和普通高中发展的需求分析中提出了选择该论题的缘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论题研究的意义,同时,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在办学特色建设方面的成果,了解了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研究的进展及后续研究的余地,提出了笔者将在论题研究中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主要研究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基本理论。该论题从办学特色的概念研究入手,对办学特色的内涵及特色高中和高中特色办学进行了辨析,论述了办学特色的独特性、整体性、价值性、稳定性、过程性等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分析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基本结构(要素),探索了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主要模式,并通过研究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历史变迁和经验启示,为探索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第三部分(第四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妨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为解决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探索办学特色建设的对策拓宽了思路。第四部分(第六章)。主要研究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和实践路径。论题重点围绕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办学特色科研和办学特色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为切实提高办学特色建设的成效,笔者从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三个方面探索了创建办学特色的实践路径,为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指明了方向。
卢伯春[3](2013)在《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 ——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文中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了开拓体育名师研究,致力于培养上海市中小学体育高端人才,探索培养体育名师的新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建构主义、课程开发、成人学习等理论,在分析了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过程优化的策略,为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实施方案的制订提供决策建议,为落实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改善上海市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体育人才资源。全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缘由,研究意义、方法及设计,对论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规约,并对就与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进行说明,阐明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课程开发理论等对体育名师培养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对非体育学科名师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梳理并归纳国内有关体育名师及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对体育名师的概念、内涵重新进行界定。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名师应有坚定的体育教师职业信念,广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体育专业能力等素养;体育名师要有榜样作用、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体育名师的成长主要分为五阶段:职前启蒙期、入职关键期、在职突破期、成名后分流期、思想沉淀期。体育名师培养的向度,表现为外部培养和内部驱动的作用力在体育名师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此消彼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培养的方向由注重运动训练、教学、科研能力,向注重体育教学、科研转变。第四章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调查表明,体育名师基地在培养基地学员职业信念、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听评课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不够,部分学员教学反思水平不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科研能力有待继续提升等。影响学员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地学员自身因素、基地培养过程中的导师团队聘用问题、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以及对学员学习结果监督不力。第五章基于对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和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的思考,提出了优化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策略,1)要转变基地培养的价值观、教学观、时空观;2)培养方案要向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内容多样化、评价制度科学化方向发展;3)要注重体育名师基地导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4)关注基地学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5)培养方式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养组织形式和导师指导下的学员自主学习法,批判性反思的质变学习法、导师与学员互动的研讨法、发挥基地学员特长的示范法等培养方法;6)建立对学员学习效果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体育名师基地的管理制度,确保培养方案有效、精准执行。
赵晶[4](2005)在《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系统科学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组织都可被视为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或为某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管理是合理配置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种追求组织优化配置的过程从而也体现了系统最优化的思想实质”。本研究正是获益于系统科学理论的启发,试图在全面了解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现状的前提下,将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置于改革的动态之中,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从而使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达到最优化的配置。本文以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现阶段篮球训练与竞赛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及组织实施的客体(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时间、训练经费及竞赛规程等)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学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以系统原理作为支撑点、以组织职能作为切入点、以系统的优化配置作为归宿点”来构筑本研究的理论平台。在全文论述的过程中得出如下结论:1、关于“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研究。在对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纵、横”结构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发现,现阶段:国家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国篮球协会、国家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与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育联合秘书处、地方体育局篮球运动管理部门与地方教育厅体卫艺处等,在“管篮球”、“办篮球”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络。在进行大量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构建设想:(1)明确篮球运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2)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运动协会化的管理组织体系;(3)明确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4)理顺“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纵、横”关系。2、关于“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研究。在对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纵、横”结构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发现:现阶段,“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在“体制”大背景的影响下,表现为现阶段应亟待解决“人、财、物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学与训”、“智与体”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对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近期构建设想为:
刘婷[5](2015)在《《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新闻学分析》文中指出面对新媒体迅速崛起,纸媒的发展陷入困境,而作为国际时政日报的《环球时报》却以240万份的单期发行量,高达84.76亿元的品牌价值实现了逆势生长。《环球时报》的逆势生长蕴含着丰富的新闻学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主要体现在其新闻理念、新闻业务、媒介管理等方面。《环球时报》1993年至2015年这22年逆势生长的历程表明,其总是不断根据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发展策略,创新表现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和模式。在办报理念上,履行差异化战略,确立了精准的市场定位,即“我国唯一的综合性国际新闻日报”;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受众心态,树立了“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的办报宗旨,在政府、市场和新闻规律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获得官方、民间的广泛认可。在新闻业务上,《环球时报》依托《人民日报》的优势,力求打造雄厚的采编实力,为读者第一时间提供原汁原味的国际新闻;同时坚持内容为王,注重特色开发,摸索出了独特而瞩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火爆直白的新闻标题、别具特色的头版头条、爆炸性的独家报道、兼备深度和思辨性的深度报道、勇于触碰敏感话题的社评等是支撑《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核心力量,而其自成一家的版式、口语化的语言为《环球时报》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了识别度;在媒介管理方面,《环球时报》以人为本,建立了高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开门办报,开展立体化经营,这些高效的管理举措为《环球时报》的逆势生长提供了强大的催力。《环球时报》之所以实现广告和发行的双逆势生长在于它的办报理念和导向符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和大部分民众的心理,而其非官方的、活跃的、新锐的报道方式以及科学现代化的管理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有力地应对了新媒体的冲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解决:平衡好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两者的关系,多报道弱势群体、公众知情权等公共题材;在报道中应坚持客观公正,提高新闻专业主义素养;在议程设置方面,应把握主动权,设置“媒体问”议程,树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新媒体融合方面,需在内容、渠道、编发等实现与新媒体的全方位融合对接,以此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春沂[6](1981)在《谈体育和科研》文中研究说明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体育正在迅速发展。体育运动能高度发展体力,激发爱好,增强健康,满足文化生活需要,鼓舞爱国热情和士气。它有时使人入迷,甚至达到如醉如痴的境地。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在广大体育工作者
陈兰枝[7](2018)在《传播学视野下的战时《教育杂志》研究(1937-1941)》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杂志》是由我国近代最大的民营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创办的教育专业期刊。它几乎与我国新教育制度轫始相伴,出版发行近40年,刊期长,影响大,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与教育话语变迁的重要窗口。上世纪30年代初到全面抗战以前,《教育杂志》的发展步入历史辉煌时期,单期发行量最高时达到4.5万册,成为民国时期传播范围最广,受欢迎度最高的专门教育期刊。卢沟桥的炮火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全国教育期刊的发展从战前的波峰阶段跌入全面陡降的波谷时期。由中华书局创办的《中华教育界》,在全面抗战前与《教育杂志》并称教育期刊界的“双子星座”,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第二个月便宣告停刊了。《教育杂志》却于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坚守期刊出版岗位,勇于担当战时教育媒介的历史责任,并显示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战时《教育杂志》一边致力于构建战时教育论坛,力求贡献意见,供当局采择,一边强化杂志信息功能,呈现战时教育生态,凝聚教育界同人的“教育救国”共识,鼓舞教育界同人的抗战信心。本文将《教育杂志》置于全面抗战和战时文教中心内迁的宏阔历史背景下,以传播学的“5W”传播模式构建研究框架,对战时《教育杂志》的出版与传播活动和其作为教育专业媒介的文化传播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考察。具体而言,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对全面抗战爆发后《教育杂志》在编辑出版方面的应对情况进行了总体考察。考察内容具体包括战时《教育杂志》辗转多地短暂停刊并迅速复刊的过程,战时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栏目的调整,以及杂志主编黄觉民及其办刊风格,战时作者群的演化特征和战时专题、专号的策划与出版。第二章主要探讨《教育杂志》战时教育论坛的构建方针、议题设置与论坛构建技巧。战时《教育杂志》所构建的战时教育论坛具有服务抗战的内容定位,兼容并包的公共立场,并显现出专业理性的价值追求。按照战时《教育杂志》主要栏目的功能进行划分,《教育杂志》所构建的战时教育论坛可分为由主体主导的“主论坛”和由“他者”组织构建的“辅论坛”两个部分,通过“战时教育方针”“战时函授自修”“师范教育”等具体战时教育议题的延展分析,更凸显了《教育杂志》编者使主辅论坛时而遥相呼应,时而弥合互文的论坛构建策略与技巧。第三章聚焦《教育杂志》对战时各级各类教育生态的勾勒和描摹。战时《教育杂志》采用了通讯、调验报告、小说等多种文体对战时教育生态加以呈现。全面抗战时期的教育界同人“冒危险,耐苦劳,淬砺奋发,维持全国教育文化于不坠,发扬民族意识,推进内地文化”,谱写了“足以动国际之观听,供盟邦之借镜”的辉煌教育篇章。《教育杂志》对于教育生态的呈现基于此,但却不满足于此。在这一总体视角之外,战时《教育杂志》对国统区内迁高校师生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学校学生这两大教育群体的精神风貌与爱国情怀又特别予以展现。此外,战时《教育杂志》对战时沦陷区教育文化界知识分子的“异化”现象也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分析。第四章以《教育杂志》上刊登的商务印书馆各类书刊和相关业务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战前战后在广告种类和广告策略上的变化,展现其作为专业教育媒介在文化抗战与商业追求之间游走的本质。第五章主要考察全面抗战时期《教育杂志》的传播环境与发行传播方式。战时文教中心向大后方迁移,教育期刊陡降以及身处战时出版文化名城——香港是战时《教育杂志》所处的主要传播环境。商务印书馆的战时发行网络成为《教育杂志》主要依托的发行渠道,此外,战时《教育杂志》还充分借助馆内的书刊和馆外的报刊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得以在后方、香港和新加坡、澳门等地广为传播。第六章分析了战时《教育杂志》在推动战时教育政策制定与修正、助力商务印书馆“文化抗战”大业以及为战时教育研究提供宝贵一手史料等几个方面的传播效果与意义。全面抗战时期的《教育杂志》勇于承担文化抗战责任,引领教育界开展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助力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抗战”大业,而不失权威教育期刊的专业水平。战时《教育杂志》的内容生产与出版传播是专业期刊媒介主动适应战争传播环境的成功尝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传播价值,也为当代教育期刊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柏明[8](1999)在《对加强业余训练增强体育发展后劲的思考》文中指出 体育发展要面向社会,适应社会,这是总趋势。在今天我们面临的巨大课题,就是西藏体育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从西藏体委主任姬嘉同志的讲话中得知:1997年自治区取消了体育中专师资班招生,虽然从直观上看对我们有着不利因素,但从长远的事业角度出发,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全国讲体育普及面广,后备人才呈现宝塔形,而在我区体育普及率低,后备人才来源匮乏的情况下,人才培养如何落实,怎样抓?确实是个大问题。值得深思探索。
姚源屏,蒋贵发[9](2002)在《谈如何强化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地区的体育教育现状必须改变,为此,首先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认识水平,专业能力,特别是吸收新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抓好体育教学实践,根据贫困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从而落实并强化贫困地区的体育素质教育。
种青[10](2020)在《国培计划(2020)体育美育骨干教师教研员培训开班仪式在北京举行》文中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组织实施2020年"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的通知》(教师司函[2020]29号)文件要求,2020年10月24日,国培计划(2020)体育美育骨干教师教研员培训在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园开班。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晖,
二、我们怎样抓体育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怎样抓体育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报道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基本类目分析 |
第二节 人口类目分析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报道主题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恢复教师名誉和提高教师地位(1978-1984年) |
第二节 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1985-2000年) |
第三节 完善师资建设和均衡城乡教育(2001-2013年)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报道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教育改革是中小学教师报道推陈出新的催化剂 |
第二节 新闻改革是中小学教师报道开拓创新的风向标 |
第三节 技术革新是中小学教师报道与时俱进的助推器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报道的特点 |
第一节 围绕政策设置议程 |
第二节 正面宣传引导舆论 |
第三节 报道形式灵活多样 |
第四节 教师节庆开设专栏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报道的不足与建议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报道的不足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报道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二、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基本理论 |
2.1 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
2.1.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涵义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2.2 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向 |
2.2.1 办学特色的主要特征 |
2.2.2 办学特色的教育价值 |
2.3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要素与类型 |
2.3.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要素 |
2.3.2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类型 |
三、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历史变迁及经验启示 |
3.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历史变迁 |
3.1.1 古代学校办学特色 |
3.1.2 近代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
3.1.3 现代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建设 |
3.2 当代国内外办学特色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
3.2.1 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经验 |
3.2.2 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启示 |
四、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 |
4.1.1 对办学特色建设的认同感普遍提升 |
4.1.2 办学特色建设的内容不断拓展 |
4.1.3 办学特色建设的文化正在形成 |
4.2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缺乏办学优势特色建设突破口难寻 |
4.2.2 缺乏科学定位使特色建设成效甚微 |
4.2.3 缺乏深度研究理论指导薄弱 |
五、当代妨碍办学特色形成的因素分析 |
5.1 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因素 |
5.1.1 校长的素养是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 |
5.1.2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
5.1.3 特色课程建设是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核心因素 |
5.2 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外部因素 |
5.2.1 高考制度 |
5.2.2 经济发展 |
5.2.3 行政干预 |
5.2.4. 社会偏见 |
六、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与实践路径 |
6.1. 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
6.1.1 认真做好办学特色顶层设计 |
6.1.2 高度重视办学特色队伍建设 |
6.1.3 深度开发体现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
6.1.4 注重加强办学特色的科学研究 |
6.1.5 科学构建办学特色的评价体系 |
6.2. 办学特色建设的实践路径 |
6.2.1 自主创新,优势入手 |
6.2.2 重点突破,形成特色 |
6.2.3 长期坚持,整体提升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 ——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相关概念规约及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规约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信度和效度 |
三、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名师的本体论研究 |
一、 名师概念的研究 |
二、 名师作用的研究 |
三、 名师特征的研究 |
第二节 名师的成长论研究 |
一、 名师成长阶段研究 |
二、 名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
三、 名师成长路径研究 |
四、 名师研究的方法论 |
第三节 体育名师、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 |
一、 体育名师的研究现状 |
二、 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及启示 |
第三章 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体育名师的内涵 |
一、 名师的内涵 |
二、 体育名师的内涵 |
三、 特级教师与体育名师之辨 |
第二节 体育名师的素养 |
一、 体育名师的职业态度 |
二、 体育名师的知识结构 |
三、 体育名师的专业能力 |
第三节 体育名师的作用 |
一、 体育名师的示范作用 |
二、 体育名师的辐射作用 |
三、 体育名师的引领作用 |
第四节 体育名师培养的向度 |
一、 体育名师成长阶段中的培养向度 |
二、 体育名师演变中的培养向度 |
第四章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的分析 |
第一节 体育名师基地基本情况分析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建立的背景分析 |
二、 体育名师基地人员结构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取得的成效分析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取得的成绩 |
二、 体育名师基地成功的培养经验 |
第三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发展中的短板 |
二、 对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发展中短板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优化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的培养策略 |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观念的优化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价值观 |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教学观 |
三、 体育名师基地的时空观 |
第二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方案的优化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内容的多样化 |
三、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评价制度的科学化 |
第三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过程的优化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导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开发 |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化 |
三、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方式的优化 |
四、 体育名师培养基地的学员管理制度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
二、关于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平台的构建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出发点—管理学 |
一、“管理”、“管理学”、“体育管理”的概念 |
二、“管理原理”与“管理职能”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支撑点—系统原理 |
一、“系统”、“系统原理”的概念 |
二、“系统原理”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切入点—组织职能 |
一、“组织”、“组织职能”的概念 |
二、“组织结构”及“组织实施”的概念 |
三、“组织”的构成要素 |
四、“组织结构”的构成形式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归宿点—优化配置 |
第五节 支撑本研究内容的理论构建 |
一、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组成要素的构建 |
二、本研究内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
第三章 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结构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 |
一、政府篮球运动管理系统 |
二、社会篮球运动管理系统 |
第三节 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纵向结构剖析 |
一、“体育系统”的纵向组织结构与现状 |
二、“教育系统”的纵向组织结构与现状 |
三、“社会系统”的纵向组织结构与现状 |
第四节 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横向结构剖析 |
一、“国家级”横向组织结构与现状 |
二、“地方级”横向组织结构与现状 |
第五节 国外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研究 |
一、以“社会系统”为主开展篮球运动 |
二、以“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为主开展篮球运动 |
三、以“体育系统”为主,向“教育”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
第六节 完善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设想 |
一、进一步明确篮球运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
二、进一步完善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工作任务 |
三、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运动协会化的管理组织体系 |
四、进一步理顺“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纵、横”关系 |
第四章 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现状剖析及优化配置的构建设想 |
第一节 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构成 |
第三节 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纵向结构剖析 |
一、“体育系统”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纵向结构 |
二、“教育系统”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纵向结构 |
三、“社会系统”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纵向结构 |
第四节 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横向结构剖析 |
一、“三系统”横向结合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成年阶段“体育与社会系统”的横向结构分析 |
三、青年阶段“三系统”的横向结构分析 |
四、少年阶段“三系统”的横向结构分析 |
第五节 国外篮球训练组织系统的研究 |
一、美国篮球训练组织形式 |
二、日本篮球训练组织形式 |
三、法国篮球训练组织形式 |
四、俄罗斯篮球训练组织形式 |
第六节 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优化配置的构建设想 |
一、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优化配置的近、远期目标定位 |
二、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优化配置模式构建的基本原理 |
三、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优化配置的近期模式 |
四、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优化配置的远期模式 |
五、我国篮球训练组织系统优化配置模式的评价 |
第五章 篮球竞赛组织系统现状剖析及优化配置的构建设想 |
第一节 我国篮球竞赛组织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我国篮球竞赛组织系统的构成 |
第三节 我国篮球竞赛组织系统的纵向结构剖析 |
一、“体育系统”篮球竞赛组织系统的纵向结构 |
二、“教育系统”篮球竞赛组织系统的纵向结构 |
第四节 我国篮球竞赛组织系统的横向结构剖析 |
一、青年阶段篮球竞赛组织的横向结构 |
二、少年阶段篮球竞赛组织的横向结构 |
第五节 我国篮球竞赛组织系统优化配置的构建设想 |
一、我国篮球竞赛组织系统优化配置的近、远期目标定位 |
二、我国篮球竞赛组织系统优化配置的近期模式 |
三、我国篮球竞赛组织系统优化配置的远期模式 |
四、我国篮球竞赛组织系统优化配置模式的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
附件 |
(5)《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新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环球时报》的逆势生长 |
第一节 《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历程 |
第二节 《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表现 |
第三章 逆势生长的新闻学要素 |
第一节 适应时代发展的办报理念 |
第二节 雄厚的采编实力 |
第三节 不拘一格的新闻报道方式 |
第四节 自成一家的版式 |
第五节 高效的媒介经营管理 |
第四章 新闻学视域下的发展建言 |
第一节 平衡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
第二节 提高新闻专业主义素养 |
第三节 增强议程设置能力 |
第四节 加大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传播学视野下的战时《教育杂志》研究(1937-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
一、有关民国教育期刊的总体研究 |
二、关于民国教育期刊个案的研究 |
三、有关《教育杂志》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出版概况 |
第一节 全面抗战以前的出版传播简述 |
一、初创发展阶段(1909—1922) |
二、变革创新阶段(1922—1931) |
三、复刊飞跃阶段(1934—1937)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编辑与出版应对 |
一、短暂停刊、快速复刊与多地辗转 |
二、办刊宗旨、编辑方针与栏目调整 |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主编与作者群 |
一、教育家型主编黄觉民 |
二、专业权威的多元作者群 |
第四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专题与专号策划 |
一、专题、专号的策划出版概况 |
二、专题、专号的策划方式创新 |
三、专题、专号的战时话语演进 |
第二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教育论坛构建 |
第一节 战时教育论坛的构建方针 |
一、服务抗战的内容定位 |
二、兼容并包的公共立场 |
三、专业理性的价值追求 |
第二节 战时教育论坛的主要议题 |
一、关于战时教育方针定位的争论 |
二、关于战时函授自修制度的研讨 |
三、关于战时师范教育发展的建议 |
第三节 战时教育论坛的构建策略 |
一、设置弥合呼应的主辅论坛 |
二、延拓民众教育的补充论坛 |
第三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教育生态呈现 |
第一节 战时教育生态呈现的文体形式 |
一、短讯与通讯 |
二、调查与统计 |
三、小说与传记 |
第二节 战时教育生态呈现的基本视角 |
一、总结战时教育遭受的各项损失 |
二、报道战时各类教育的应对举措 |
三、展现教育同人英勇的抗战行为 |
四、介绍国外战时教育及国际互动 |
第三节 战时教育生态呈现的特定视角 |
一、国统区高等教育与师生教育救国形象构建 |
二、边区各类教育与学生抗战学习生活营造 |
三、沦陷区奴化教育与“文化汉奸”面目揭露 |
第四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广告特征与广告策略 |
第一节 战时广告的构成 |
一、战时广告的概况 |
二、战时广告的种类 |
第二节 战时广告的特征 |
一、馆外商业广告难觅踪迹 |
二、抗战图书广告种类繁多 |
三、新创抗战刊物广告力度大 |
四、战时补充教材广告成为主体 |
五、常规业务广告呈现抗战特色 |
第三节 战时广告的策略 |
一、利用“文化抗战”进行事件营销 |
二、提升广告与期刊内容的匹配程度 |
三、开展高频度与多维度的持续宣传 |
第五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传播环境与传播策略 |
第一节 战时传播环境 |
一、书刊出版传播追随文教中心迁移 |
二、经历辗转确定香港为战时出版地 |
三、教育期刊出版整体进入波谷时期 |
第二节 战时发行方式与传播策略 |
一、依靠商务印书馆的发行渠道发行 |
二、通过商务印书馆的书刊互动宣传 |
三、借助商务印书馆的馆外报纸推广 |
四、改进内容生产维护特定受众群体 |
第六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传播效果与意义 |
第一节 助推战时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修正 |
一、促进战时教育政策的制定 |
二、推动战时教育政策的修正 |
第二节 助力商务印书馆“文化抗战”大业 |
一、维护商务与文化教育界的联系 |
二、推动商务抗战与文教图书的销售 |
第三节 为战时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
结语: 应对与引领 形塑与调和 |
附录 |
1. 商务印书馆编审部迁往长沙后的合影 |
2. 1938-1941年《教育杂志》封面 |
3. 1938-1941年《教育杂志》版权页 |
参考文献 |
Ⅰ 中文部分 |
Ⅱ 英文部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我们怎样抓体育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报道研究[D]. 刘盼.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2]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D]. 袁先潋.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3]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 ——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D]. 卢伯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4]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 赵晶. 苏州大学, 2005(05)
- [5]《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新闻学分析[D]. 刘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6]谈体育和科研[J]. 春沂. 江苏体育科技, 1981(03)
- [7]传播学视野下的战时《教育杂志》研究(1937-1941)[D]. 陈兰枝.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对加强业余训练增强体育发展后劲的思考[J]. 柏明. 西藏体育, 1999(02)
- [9]谈如何强化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J]. 姚源屏,蒋贵发.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2(03)
- [10]国培计划(2020)体育美育骨干教师教研员培训开班仪式在北京举行[J]. 种青. 中国学校体育,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