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附27例分析)

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附27例分析)

一、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附27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颖[1](2020)在《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对称性、复发性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尤其多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露出部位及阴囊、女阴、肛门等处。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多形损害,伴有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学以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收敛、保护制剂等对症治疗为主,虽能短时间起效,但易产生药物依赖,并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湿疹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要。导师认为湿邪是引起湿疹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认为湿疹的治疗应标本兼治,内外并重。苋榆洗液为导师临床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方,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并评价导师经验方苋榆洗液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将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药氯雷他定片,中药龙胆泻肝汤口服,治疗组给予苋榆洗液湿敷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湿敷治疗,疗程7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皮损形态、面积、严重程度(EASI)、瘙痒程度等指标的变化及分值,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判定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7例急性湿疹患者,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皮损形态、EASI评分、瘙痒程度和皮疹面积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组内皮损形态、皮损面积、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说明苋榆洗液和生理盐水对于急性湿疹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治疗组皮损形态、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皮损面积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苋榆洗液在治疗急性湿疹方面整体疗效优于生理盐水,而对皮疹面积的减轻两者无显着差异。治疗1周后,治疗组29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27例,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苋榆洗液与生理盐水对于治疗急性湿疹均具有疗效,但苋榆洗液疗效更显着,且使用安全,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杨泽佩[2](2020)在《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手足综合征(hand-footsyndrome,HFS)是由某些全身化疗药物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皮肤毒性损害。临床研究报道,HFS的发生与多种化疗药物相关,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紫杉醇、脂质体阿霉素等均可引起。国内外报道化疗药物引起HFS发生率为48%~62%。HFS虽不会威胁患者生命,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遭承受更多的身心痛苦,严重者可能导致药物减量甚至治疗中断,影响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目前关于HFS的干预措施主要有患者教育、吡哆醇、COX-2抑制剂、皮质醇、尿素制剂和化疗药物的减量或停药等,但是由于药物改善HFS疗效较为有限并且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临床对于HFS的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方法,HFS的治疗仍未建立标准的防治方案。因此,寻找疗效可靠、副作用小而且经济的治疗方法在防治HFS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减轻各种治疗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我国优秀的中医药宝库中寻找治疗HFS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关于HFS的中医病因病机多以气血虚弱、邪毒痹阻立论。HFS的中医治法多为补中寓通,在益气养血的基础上佐以解毒通络之法。针刺以纯物理治疗的方式调和阴阳,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在防治HPS方面具有很大前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基本原则,整体和局部相结合,整体补益元气,局部活血化瘀、行滞通络,以泄瘀毒。以益元通络为主要治法,拟选取主穴:太溪、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合谷、曲池、阿是穴。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试验方法,对“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索,为日后进一步深入细化探索中医药改善HFS更好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初步探索针刺治疗HFS的临床疗效2.初步评价针刺治疗HFS的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的临床试验方法。拟入组24例患者,给予患者教育+穴位(双侧)针刺,3次/周(周一、周三、周五);记录入组时、第3周结束时受试者的HFS分级、症状评分和中文版Skindex-16相关指标、Karnofsky评分、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癌症分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Cancer30,EORTC QLQ-C30)评分中文版和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DASI-TCM)相关指标;安全性指标主要有不良反应事件。最后对针刺治疗HF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受试者24例,失访4人,共纳入分析20人。2.治疗前后HFS分级变化:在2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HFS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有12例患者HFS分级下降,有6例患者维持稳定状态,总有效率为70%(14/20),治疗后HFS分级情况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Skindex-16评分变化:治疗后skindex-16总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手足综合征常见症状评分变化:在麻木感、针刺感、感觉迟钝、烧灼感、疼痛感、红斑、脱屑、色素沉着、肿胀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治疗后K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后EORTC QLQ-C30中文版评分变化: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疲乏、疼痛、食欲减退、总体生命质量维度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认知功能、恶心呕吐、气短、失眠、便秘、腹泻、经济困难维度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MDASI-TCM评分变化:在疼痛、悲伤感、疼痛麻木、一般活动、情绪、工作、乏力、恶心、睡眠不安、心烦、胃口最差、瞌睡、出汗、怕冷、与他人关系、走路、生活乐趣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短、健忘、口干、呕吐、便秘、口苦、咳嗽、心慌、手足心热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研究过程中有6例患者在起针后出现流血,棉签按压针孔后症状消失,其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血肿,后自行恢复。研究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研究结论]针刺可能具有改善患者HFS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安全性较好。鉴于本研究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较低,样本量较小,还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明确针刺治疗HFS的临床疗效。

章洁溶[3](2019)在《恩施地区川崎病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恩施地区2013-2017年间确诊为川崎病(KD)的住院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研究,结合近5年来恩施地区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初步了解恩施地区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完全川崎病(CKD)与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本地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恩施地区包括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等19家医院从2013年0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并且住院的KD患儿共290例,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地址、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完全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的病例特点,最后进行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构成比(%)描述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来比较不同组间的分布差异。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ean±SD描述分布情况,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dian(IQR)描述分布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以是否合并CAL为因变量,先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做单因素分析,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其影响因素。检验水准取α=0.05(双侧),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结果:1.本次共收集病例290例,病例数呈现逐年缓慢上升趋势,具体病例数分布从2013年至2017年分别为:58例、60例、51例、59例以及62例。2.29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共计183例(63.10%),女性患儿共计107例(36.90%),男女比例:1.71:1;男性患儿病例数多于女性患儿。3.1岁-5岁之间的患儿共200例,占据5年数据的68.97%,1岁以下的患儿51例,占5年数据的17.59%,5岁以上的患儿39例,占5年数据的13.45%,可见川崎病好发于1岁至5岁之间的儿童。4.全年均可发病,春季97例((33.45%)),夏季98例(33.79%),秋季50例(17.24%),冬季45例(15.52%),病例主要集中在春夏季。5.民族构成上存在差异,其中土家族130例(44.83%),汉族125例(43.10%),苗族29例(10%),侗族患儿6例(2.07%)。6.主要临床表现中最多见的是发热(100%),其次为咽充血(76.21%)和双眼结膜非化脓性充血(73.79%),而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最多见的分别为咳嗽(38.97%)、腹泻(9.31%)、呕吐(8.97%)。7.完全川崎病188例,不完全川崎病102例,二者比例1.84:1,不完全川崎病组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比例大于完全川崎病组,平均发病年龄小于完全川崎病组,二者在性别、平均年龄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17,在总热程、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及在IVIG治疗效果上的差异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值分别为0.505、0.282、1.00。8.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年龄、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是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发热时间、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是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论:1.恩施地区近5年来川崎病患儿病例数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较国内其他省市上升程度小,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季节,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发病年龄以1岁-5岁患儿多见,发热为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咽充血和双眼结膜非化脓性充血,而其它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中咳嗽最为常见。2.疾病类型以完全川崎病最多见,年龄偏小以及男性患儿出现不完全川崎病的概率较大。3.年龄越小、发热时间长、急性期血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是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魏浩翰[4](2019)在《天疱疮44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天疱疮(pemphigus)来自希腊语“pemphix”,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慢性、复发性、致命性自身免疫性表皮内大疱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正常皮肤或黏膜及红斑基础上,反复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疱壁易破裂,破后形成糜烂面。尼氏征常阳性。本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棘层细胞松解,产生裂隙和水疱,不同临床分型的天疱疮组织病理表现又有差异。直接免疫荧光主要表现为细胞间IgG、C3网状沉积,有时为IgA、IgM沉积。间接免疫荧光表现为天疱疮抗体阳性,主要为IgG,有时为IgA和IgM。天疱疮的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对治疗的反应亦不同,对上述内容的正确评估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对病情的判定及治疗的选择。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4例资料相对完整的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免疫学检查特点及治疗进行总结,以求为临床医生更好的诊治天疱疮,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资料和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016年4月至2019年2月资料相对完整的44例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信息。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天疱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标准。对纳入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部分实验室检查、合并症及治疗等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25四分位数,75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44例天疱疮患者中,发病年龄2884岁,平均56.39±13.66岁,至我院就诊时病程0.5156个月,中位病程为7个月。2性别44例天疱疮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男女之比为1:1。3临床分型44例天疱疮患者中,70.45%为寻常型天疱疮,25.00%为落叶型天疱疮(其中8例为红斑型天疱疮),2.27%为副肿瘤天疱疮,2.27%为疱疹样天疱疮。4临床表现4.1皮损表现:皮肤或黏膜红斑、松弛性大疱,不同程度的糜烂面。44例天疱疮患者中,77.27%出现尼氏征阳性,9.09%为可疑阳性,13.64%为阴性。4.2皮损首发部位:44例患者中,43.18%患者皮损首发于躯干四肢,18.18%患者皮损首发于头面,38.64%患者皮损首发于口腔。4.3皮肤受损情况:44例患者中,95.45%皮肤受损,其ABSIS皮肤评分为(180)分,中位评分为25.00分。4.4黏膜受损情况:44例患者中,共27例患者黏膜受累,其中22例仅口腔黏膜受累,5例口腔及外阴黏膜均受累。27例ABSIS口腔黏膜受累范围评分为(111)分,中位评分为6分;ABSIS口腔黏膜不适程度评分为(4.537)分,中位评分为27.00分。5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44例患者均呈不同程度的棘层细胞松解,32例棘层松解位于基底层上方,12例位于颗粒层或角质层下方。32例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棘细胞间网状沉积示,17例为IgG和C3沉积,9例IgG沉积,6例C3沉积。6血清天疱疮抗体水平Dsg1阳性者41例,平均值为160.25±75.39 U/ml,Dsg3阳性者29例,平均值为180.43±63.81 U/ml。Dsg1抗体水平与患者ABSIS皮肤评分正相关、与ABSIS黏膜评分无明显相关性;Dsg3抗体水平与患者ABSIS黏膜评分高度正相关,与ABSIS皮肤评分无明显相关性。7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7.1 23例T淋巴细胞(CD3+)计数降低;24例Th(CD4+)计数降低;10例Ts(CD8+)计数降低,1例升高;10例CD4+/CD8+比值降低,3例升高。7.2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与患者ABSIS皮肤评分、ABSIS黏膜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8合并疾病44例天疱疮患者中13例合并发高血压病,9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皮肤细菌感染,4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哮喘并慢阻肺,1例合并胸腺瘤,1例合并Castleman病,1例合并间质性肺炎,1例合并缺铁性贫血,6例合并上述疾病中的两种。9误诊44例天疱疮患者中有14例曾被误诊,误诊率为31.82%。10治疗10.1 44例患者均接受系统治疗。1例患者接受单独MTX治疗,1例患者接受单独CTX治疗,13例患者接受单独甲泼尼龙治疗,29例患者接受甲泼尼龙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包括(MTX、CTX、MMF、CsA)。单独应用激素与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两种治疗方案在激素初始量、最大量和日平均用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住院中位时间为10天,后者的住院中位时间为17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2本研究44例天疱疮患者中,6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因病情重,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1例副肿瘤天疱疮患者发现合并Castleman病后转入胸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10.3 44例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2天,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1.Dsg1抗体水平与患者ABSIS皮肤评分正相关,提示Dsg1抗体水平能反应患者皮肤损害严重程度;Dsg3抗体水平与患者ABSIS黏膜评分高度正相关,提示Dsg3抗体水平能反应患者黏膜损害严重程度。2.天疱疮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可能参与疾病发生、发展。3.天疱疮的治疗应根据临床表现、天疱疮抗体水平、免疫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陈曼[5](2018)在《200例多形红斑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多形红斑的流行病学、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疾病预后等特点,探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等药物在多形红斑中的治疗。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2017年200例多形红斑住院患者资料,用SPSS19.0软件处理部分数据,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一般情况:200例多形红斑患者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106例,男女比例约为1:1.12。平均发病年龄为45.19±18.47岁,年龄分布在992岁之间。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多形红斑(轻型EM),共136例,重症型EM(即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共64例;轻型EM组与SJS组在发病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年龄上,<30岁人群中,SJS患病比例明显高于轻型EM(p<0.05),余年龄段则无明显差异。本病好发于春秋两季。临床表现:轻型EM发病部位以周身散在(96例)和四肢末端(20例)为主;SJS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损害及≥2处黏膜受累。37%(74/200)的EM有不同程度发热,27.5%(55/200)的EM有肌肉酸痛、四肢倦怠等不适,30%(60/200)的EM可见典型靶形损害。诱因及用药史:25.5%(51/200)有明显诱因,24.5%(49/200)有可疑药物过敏史,可疑药物致敏最长潜伏期为30天,最短为2天,平均潜伏期为8.8±8.5天,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解热镇痛药(15/49例)、抗生素类(10/49例)、抗癫痫类(10/49例)。实验室检查:40.5%(81/200)的EM有外周血WBC升高,7.5%(15/200)有WBC降低,36%(72/200)的EM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升高,7.5%(15/200)有ALB降低,13%(26/200)有ALT升高,9%(18/200)有AST升高,Cr升高者占2.5%(5/200);48例EM查血沉,43.75%升高(21/48例),82例EM查CRP,70.73%(58/82例)升高,80例EM查D-D,有85%升高(68/80例),67例查IgE,升高者占49.25%(33/67例)。治疗:136例轻型EM中,65例患者使用联合抗病毒+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53例患者仅使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患者仅单独使用喷昔洛韦抗病毒。在温度降至正常时间和皮疹稳定时间上三种疗法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例患者仅采用抗组胺药物,1例患者仅使用雷公藤治疗,1例患者使用喷昔洛韦同时加用环孢素A治疗;64例SJS中,23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3例使用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治疗,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11例使用糖皮质激素+IVIG+抗病毒治疗,1例SJS死亡,不计入统计学处理;4种治疗方法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局及预后:200例EM中,1例SJS死亡,余199例患者均病情明显缓解出院,死亡率为0.50%。平均住院日为9.5±4.7天,住院时间最短为1天,最长为30天。轻型EM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SJS患者(P<0.05)。有3人出现了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真菌感染并发症,治疗后痊愈。结论轻型EM常为自限性,多与感染有关,尤其是病毒感染,治疗上予支持疗法,适时予抗病毒、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即可达到很好的疗效,预后较好;而SJS需要尽早排查并避免接触可疑药物,提供支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糖皮质激素的系统应用及仍然是国内SJS的主要治疗方法。尚未达成关于联合使用皮质类固醇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的共识。

王灿[6](2017)在《清热消斑汤治疗多形红斑(血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清热消斑汤对多形红斑(血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门诊,将符合标准的86例有效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清热消斑汤,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对照组给予裸花紫珠片,一次2片,一日3次。1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皮损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6.19%,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治疗组皮损积分为1.12±1.94,对照组皮损积分为4.21±1.72,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多形红斑皮损面积、数目、严重程度、痒痛程度等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50±2.42,而对照组为4.83±1.7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多形红斑患者生活质量上优于对照组。结论:1、清热消斑汤能有效改善多形红斑患者皮损积分及生活质量;2、清热消斑汤是治疗多形红斑(血热型)安全有效的方剂。

张文文[7](2017)在《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和肿瘤相关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很容易被误诊。本文旨在分析该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表现、伴发的肿瘤、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2001年~2017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收治了 5例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资料较完整的3例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表现、诊疗经过、伴发的肿瘤、预后及随访。通过检索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复习相关文献,重点对国内1993年至2016年相关的69篇文献中,记录较完整的105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收治的3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1.一般资料: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男/女为1:2;年龄24~54岁,平均37.3岁;病程40天~180天,平均80天。2.临床表现:3例患者均有口腔、外阴及双眼结膜的受累。特征性的表现为口腔黏膜多发的疼痛性糜烂、溃疡。1例患者出现体重下降。3.组织病理学检查:3例患者均取受累的皮肤或粘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以下共同特点:(1)表皮内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散在或群集分布;(2)基底细胞液化变性;(3)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在真皮浅层呈带状浸润。4.免疫荧光检查:2例患者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均有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其中1例患者基底膜带有C3沉积。1例患者至外院取血清(以大鼠膀胱上皮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在棘细胞间沉积,滴度1:40。5.伴发的肿瘤:3例患者中2例伴发Castleman瘤;1例性质不明。2例位于纵膈,1例位于盆腔。2例患者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1例透明血管型,1例浆细胞型。6.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3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肿瘤的存在;实验室检查均有白蛋白降低、白球比例倒置,但肿瘤系列均为阴性。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风湿系列及体液免疫系列等异常。7.治疗:3例患者中2例手术切除肿物。1例患者因手术位置特殊无法手术,于当地医院行化疗及放疗。2例患者术后均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8.预后及随访:无法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1月后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术后1年,一直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全身无新发水疱,口腔黏膜仍有少许糜烂、溃疡;1例患者失访。国内文献中105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105例患者中,男48例,女57例,男/女为1:1.19;年龄最小11岁,最大82岁,平均36.3岁;病程15天~3年,平均170天。2.临床表现:10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外阴或双眼结膜的受累;29例患者出现发热;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17例患者出现指(趾)甲受累;28例患者出现体重下降。3.组织病理学检查:90例患者均取受累的皮肤或粘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以下共同特点:(1)表皮内可见坏死红染的角质形成细胞;(2)棘层松解;(3)基底细胞液化变性;(4)真皮浅层或血管周围可见单一核细胞的浸润。4.免疫荧光检查:68例患者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有以下2个特点:(1)IgG和(或)C3在表皮细胞间呈网状沉积;(2)IgG和(或)C3在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64例患者取血清(以大鼠膀胱上皮、猴食管上皮或人表皮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表皮棘细胞间和(或)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滴度为 1:20~1:2560。5.伴发的肿瘤:105例患者中最常伴发的肿瘤为Castleman瘤61例,其次为淋巴瘤9例、胸腺瘤8例、白血病7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4例、性质待定10例、其它10例。其中有2例患者伴发两种以上的肿瘤。30例Castleman瘤的患者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透明血管型27例,浆细胞型2例,混合型1例。54例肿瘤位于腹膜后,23例位于纵膈,5例位于盆腔。6.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胸腹盆CT、腹部超声、妇科超声及泌尿系超声。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电解质系列、血糖、血脂、风湿系列、体液免疫系列、T细胞亚群及肿瘤系列等的异常。7.治疗:主要包括原发肿瘤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手术、放疗和化疗是原发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其次为免疫抑制剂、人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等。多数患者采用联合治疗。8.预后及随访:105例患者中56例存活,35例患者死亡,14例患者失访。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多数伴发良性肿瘤的患者治疗原发肿瘤后,皮疹可基本或完全消退,而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可在术前或术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其次为感染诱发的多脏器衰竭。结论1.副肿瘤性天疱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0岁多见。女性发病略高于男性。2.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特征性的表现为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肤损害。口腔黏膜和眼结膜是最常受累的部位,部分患者以口腔粘膜损害为唯一症状。3.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表皮内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棘层松解、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真皮浅层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呈带状浸润为特征。免疫荧光检查棘细胞间和(或)基底膜带有IgG和(或)C3的沉积。4.最常伴发的肿瘤为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国内以Castelman瘤多见。5.治疗:以联合治疗为主,包括原发肿瘤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6.预后:该病预后较差,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死亡率极高,而伴发良性肿瘤的患者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较好。7.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疼痛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继发的呼吸衰竭。8.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赵菁[8](2016)在《2011年-2015年盐城市川崎病住院病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掌握盐城地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本地区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的危险因素和初步研究不完全KD的临床特点,为提高KD的诊治水平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盐城市仅有的3家三级甲等医院即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和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确诊为KD并收入住院的20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或百分比(%)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描述,采用t检验分析。对发生CAL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例病例中,病例数有逐年增多趋势,2011年共确诊川崎病患儿22例,2012年共23例,2013年共46例,2014年共54例,2015年共56例。(2)KD全年均可发病,一年四季中,春季(3-5月)共63例,占31.3%,夏季(6-8月)共62例,占30.8%,秋季(9-11月)共38例,占18.9%,冬季(12-2月)共38例,占18.9%。可见5-6月为发病高峰,11月发病例数最低。春夏季发病例数高于秋冬季,其中春夏之交发病例数最高。(3)201例患儿中男孩127例(占63.2%),女孩74例(占36.8%),男女比例为1.72:1,各年龄组男孩发病例数均高于女孩。(4)临床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发热(100.0%)、球结膜充血(90.0%)、口腔黏膜改变(89.0%)、多形性皮疹(73.1%)、肢端末端改变(72.5%)、颈部淋巴结肿大(53.0%)、肛周脱皮(34.0%)、卡疤红肿(16.5%)。(5)不同年龄完全KD组与不完全KD组的比较:年龄<6月KD患儿不完全KD发病率高于完全KD。(6)除肛周脱皮、卡疤红肿外,完全KD组皮肤黏膜改变表现均高于不完全KD组。(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有男性、年龄<1岁、总发热时间>10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I)、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以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岁、总发热时间>10天、PLT升高、ESR升高是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结论1.盐城地区3家三甲医院儿科的KD住院病例数逐年上升,好发于春夏之交,发病年龄多小于5岁,不同年龄组男孩发病率均高于女孩。除发热外其主要临床表现以球结膜充血最常见。2.小于6月KD患儿中不完全KD发病率高于完全KD。3.年龄<1岁、总发热天数>10天、PLT升高、ESR升高可能是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

张力[9](2016)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3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3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期间住院的表现为湿疹样皮损的22例进行疗效评估及随访。查阅国内外关于HED的研究进展,对该病的诊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男女比为1.73:1,平均发病年龄55.07岁。病程1个月~20年,病程中位数6个月。16例误诊为“湿疹”,1例误诊为“特应性皮炎”,1例误诊为“副银屑病”。(2)发病诱因:1例食用海鲜;2例长期接触农药、装修;4例有反复染发史。余23例无明显诱因。(3)临床特征均仅有瘙痒性、无特异性皮肤损害,表现为复发性、多形性皮损。2例局限于四肢伸侧,28例泛发全身。皮损有风团、血管性水肿、浸润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斑块、结节、鳞屑、抓痕、结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少有渗出、糜烂、溃疡等。(4) 17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3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均明显升高,其中中度升高27例,重度升高3例。19例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25例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羧酶升高,1例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0例实验室检查均无寄生虫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证据,影像学均无异常表现。(5)30例皮损病理均为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以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6)30例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增高,占3.0%-33.5%,未见异形细胞。(7)7例行F1P1L1-PDGFR α融合基因检测均阴性。(8)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基础上,11例单独口服小、中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5~1mg/(kg·d))与11例小、中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沙利度胺等口服治疗降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作用起效均较快,与8例单独口服环孢素A(3-5 mg/(kg·d))治疗对比;而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降低嗜酸性粒细胞作用无差异。22例表现为湿疹样皮损的患者中,三种治疗方案对皮损改善有效率均无差异。(9)随访6个月-18个月,7例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规律减量,维持9-18个月停药,均未见复发;7例单用环孢素A的患者规律减量,维持3-6个月停药,亦未见复发,多次复查EOS均正常。(10)7例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满月脸、乏力、失眠、月经紊乱、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副作用;5例服用环孢素A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头痛、血压升高。药物减量或停药后副作用均可逐渐缓解。结论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易被误诊为湿疹类疾病。2、小、中剂量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并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是目前HED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刘文韬[10](2016)在《湿敷二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性湿疹是一种皮肤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从湿疹本身而言,具有易向慢性发展、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以瘙痒作为最突出的自觉症状。手足部的慢性湿疹皮损则因其部位外露,令人难以忽视和尴尬,以及瘙痒带来的搔抓反应,给患者带来持续的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困扰,也使得患者的治疗愿望强烈。所以,研究手足湿疹的治疗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现代医学治疗湿疹,尚有很多不足,比如治疗后易复发,个体耐药性等。综上,临床实践在已有治疗原则的指导下,还需拓宽视野,发现和重视中医药在治疗上能发挥的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本院自制湿敷二号方外用治疗手足部慢性湿疹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一步总结、优化和提高,希望能为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本次临床观察试验的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时间段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由临床医师诊断,符合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且皮损部位局限于手足部。共收集慢性湿疹患者63例。采取随入组时间信封法随机分组。治疗组予以湿敷二号方外用,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冷敷于患处;对照组则予维A酸乳膏,每日早晚各外搽1次,并注意防晒或其他方式的紫外线暴露。试验期间为每位患者建立临床病例观察报告表,在治疗前及每周复诊时进行瘙痒程度、红斑程度、浸润程度、鳞屑抓痕程度、浸润肥厚苔藓化程度等5项症状及靶皮损面积的评分记录,疗程共为4周。研究结果:脱落3例不计入数据统计。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1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愈显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患者,痊愈1例,显效1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愈显率6.67%,总有效率为63.33%。卡方检验结果P值分别为0.038和0.005(<0.05),差异具有显着性。瘙痒治疗效果上,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愈显率为46.7%,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愈显率16.7%,总有效率为60%。统计学分析,两组瘙痒疗效比较,愈显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皮损面积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1例,愈显率13.33%,总有效率30%;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0例,有效12例,无效17例,愈显率3.33%,总有效率43.33%。统计学分析,两组面积疗效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比较,皮损评分、改良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经统计学检验,认为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改良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下降程度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瘙痒评分下降程度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改良EASI评分具有差异显着性(P<0.05)。皮损方面,两组红斑、丘疹、鳞屑、浸润评分下降程度比较,红斑、鳞屑抓痕评分下降程度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其中红斑评分下降程度P=0.004,P<0.01;丘疹评分、浸润肥厚苔藓化评分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经统计学检验,丘疹评分下降程度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浸润肥厚苔藓化评分下降程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自制湿敷二号方对手足慢性湿疹的治疗作用较明显,尤其对瘙痒和红斑、鳞屑皮损效果良好,但对于改善皮损面积方面疗效不明显,可能与用药时间较短有关。本实验对于临床治疗慢性湿疹有一定参考价值,为研究更佳的慢性湿疹治疗方案提供了经验和思路,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二、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附27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附2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对急性湿疹的研究概述
        1 中医对急性湿疹病名的认识
        2 古代医家对急性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古代医家对急性湿疹的治疗
        4 现当代名家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
        5 当代中医对急性湿疹的中药外治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湿疹的研究概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药物治疗
        3 物理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4 病例选择
        5 随机方法
        6 治疗方案
        7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8 疗效评定标准
        9 数据分析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分析
        3 治疗结果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 疗效观察
        3 安全性分析
        4 药物分析
        5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

(2)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手足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
        2 流行病学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常用评估工具
        5 发病机制
        6 西医干预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手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痹证、络病的论述
        2 现代医家关于HFS的论述
        3 证型分布
        4 中医治疗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4 研究方法
        5 技术路线
        6 研究方案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治疗前、后HFS的分级变化
        3 治疗前、后Skindex-16评分变化
        4 治疗前、后手足综合征常见症状变化
        5 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
        6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变化
        7 治疗前后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MDASI-TCM)评分变化
        8 不良反应
    第三节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4 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恩施地区川崎病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定义
    2.3 治疗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CKD与 IKD的临床资料分析
    3.3 CAL与 nCAL的临床资料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天疱疮4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200例多形红斑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收集资料
    1.2 记录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等一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2.1 全身症状
        2.2.2 皮肤表现
    2.3 诱因及用药史
    2.4 实验室检查
        2.4.1 血常规
        2.4.2 肝功能
        2.4.3 肾功能
        2.4.4 血沉(ESR)
        2.4.5 C反应蛋白(CRP)
        2.4.6 D-二聚体(D-D)
        2.4.7 IgE
    2.5 治疗
        2.5.1 轻型EM治疗
        2.5.2 SJS治疗
    2.6 激素并发症
    2.7 住院天数及疾病转归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季节等一般情况分析
    3.2 诱因及用药
    3.3 合并内脏疾病
    3.4 实验室检查
    3.5 药物治疗
        3.5.1 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抗病毒
        3.5.2 雷公藤、环孢素
    3.6 住院天数及疾病转归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多形红斑的几种特殊类型及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清热消斑汤治疗多形红斑(血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多形红斑的中医研究概况
        1.1 古代中医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的认识
    2. 多形红斑的西医研究概况
        2.1 病因研究
        2.2 治疗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观察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临床观测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
        3.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评价
        3.4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结果
        4.1 完成研究情况
        4.2 病例的脱落情况
        4.3 综合性疗效的比较
        4.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4.5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6 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多形红斑病因病机的探讨及组方依据
    2. 组方分析
        2.1 汤方分析
        2.2 自拟方组方分析
        2.3 方中诸药的现代药理分析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7)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道
文献复习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2011年-2015年盐城市川崎病住院病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9)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湿敷二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第1章 古代文献中对湿疹的研究
        第2章 近现代中医对湿疹的研究
    综述二 现代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第1章 湿疹的诊断
        第2章 湿疹的病因
        第3章 湿疹的治疗方法
        第4章 其他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湿敷二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7. 疗效判定标准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及分析
        2. 发病情况
        3. 临床治疗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湿敷二号方组成药物的相关药理分析
        2.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附27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D]. 王文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D]. 杨泽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恩施地区川崎病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 章洁溶. 湖北民族大学, 2019(08)
  • [4]天疱疮44例临床分析[D]. 魏浩翰. 郑州大学, 2019(07)
  • [5]200例多形红斑临床回顾性分析[D]. 陈曼.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6]清热消斑汤治疗多形红斑(血热型)的临床观察[D]. 王灿.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7]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并文献复习[D]. 张文文. 山东大学, 2017(09)
  • [8]2011年-2015年盐城市川崎病住院病例临床特征分析[D]. 赵菁. 苏州大学, 2016(02)
  • [9]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30例临床分析[D]. 张力.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10]湿敷二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D]. 刘文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附27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